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资本论论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09 09:07:39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资本论论文

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先驱

——马克思《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一部最主要的著作。他以政治经济学为主体,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就经济学方面来看,《资本论》在详细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特殊规律的过程中,也揭示了发达商品经济的共同规律,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乃至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就哲学方面来看,《资本论》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和逻辑学的生动的运用和体现,是历史唯物论的科学验证。就科学社会主义方面来说,《资本论》为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公有制经济的建设,指明了基本方向和某些一般规律。因此,它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对于它的理论内涵,不仅应该理解为工人阶级在相当长一段历史过程中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指南,而且应该理解为劳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宝库。

总之,《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在对资本主义政治及经济制度进行深刻的调查、体验、研究和反思后写成的科学巨著。它的里程碑意义在于它第一次将高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结合在一起,揭示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最终必将灭亡,社会主义最终必将胜利的历史规律。因此,《资本论》自其诞生的时刻起,一直为千百万人所关注,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其影响深入到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学科,如恩格斯所评论的:“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的这本书一样,对于工人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69页)

《资本论》第一卷于1867年由马克思亲自编辑出版,第二三卷则是恩格斯根据马克思的遗稿整理,分别于1885年和1894年出版,第四卷是恩格斯临终前委托考茨基进行整理,由考茨基作为《剩余价值学说史》出版的。马克思思考并写作《资本论》的时代,正是西方各国已经或将要完成了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最终体系化,开始由早期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前奏时期,当时,处于资本积累阶段的资本主义国家迫于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的不平衡,开始纷纷扩张殖民地,希望成为全球性的资本主义大国,而同时,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矛盾也在不断激化,贫富差距日渐扩大,资本不断向剥削者集中,而劳动者却日益贫困。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学者,开始调查、思考并总结资本主义的经济运作规律,而他最伟大的研究成果即是《资本论》。因此,《资本论》的出现,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是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和社会科学共同催生的一个总结性、内省性、揭示性和预见性的时代智慧的代表。

《资本论》研究的对象,如马克思自己所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在这里,马克思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确定为生产关系。它包括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的社会关系。另外,马克思也在1859年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它是《资本论》的初篇)写的序言中提到:“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次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在前三项下,我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其他三项的相互联系是一目了然的。”那么这里的“资本”是什么呢?他说:“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这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们,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就将政治经济学看成是研究财富的学科,马克思第一次提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这与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背道而驰的,同时也是政治经济学上的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另外,从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出发,马克思同时研究生产力和上层建筑。而他的目的,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作规律,以从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经济条件出发,揭示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和阶段性,以为无产阶级提供思想武器,指导他们自觉地进行革命斗

争。

关于《资本论》的方法和结构,既然《资本论》是“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科学表述”,因此它必须有全新的科学方法。在当时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那里,流行的是传承自康德、黑格尔、叔本华等人的唯心形而上学的哲学方法。但马克思的革命性即体现在他将唯物辩证法——而且是不同于机械唯物和二元唯物的彻底的唯物辩证法——引入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并作为强有力的方法论贯穿始终。马克思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运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建立了《资本论》的辩证逻辑。这种逻辑方法的体系,包括抽象和具体的统一,归纳和演绎的统一,分析和综合的统一,特殊和一般的统一,逻辑和历史的统一,等等。其中,抽象和具体的统一是最基本的逻辑方法。而马克思又说:“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又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运用抽象力对复杂的整体进行研究和分析,就形成了科学的抽象法。科学抽象法的整个过程又包涵相互联系的两个层次,即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这也明确地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予以体现:马克思在创作的过程中,充分地占有材料,既有现实的经济材料,又有大量前人的理论材料,他对这些材料进行充分的筛选、分析。改造,逐步从现实的具体中抽象出经济科学的概念,这就是马克思的研究方法。而在研究工作已经完成的基础上,才可能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进行叙述。这是建立政治经济学完备体系唯一正确的方法。马克思正是按照这个方法将反映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以及它的各个层次和侧面的经济范畴排列得秩序井然,从而建立起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论大厦。

马克思尤其强调指出他对黑格尔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应该说明,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他的学说是从康德、福林等人一脉相承下来并由他进一步唯心地发展了的,倒立着并神秘化了的所谓“辩证法”,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学说进行了革命批判,并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建立了马克思的辩证法。

因此,《资本论》就其理论的结构来说,基本上是逻辑的叙述过程,但是这个逻辑的发展过程却更科学地反映了历史的发展过程。总之,《资本论》的理论骨架是以剩余价值学说为中心构成的理论体系,第一卷是基础,第二卷是这个基础的进一步展开,同时又是第三卷的引言。第三卷是研究的最终结论。第四卷则是对剩余价值理论史的全面剖析。而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认识论贯穿全卷始终。由此可见,《资本论》是一部具有严密内在逻辑结构的科学巨著。

以上是《资本论》内容的基本骨骼和支撑,而它的具体研究内容则是以这些方法论和认识论为基础的,抽象于具体客观的材料和事实又具体表述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诸方面。其中第一卷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包括商品和货币、货币与资本的转换、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工资、资本的积累过程。第二卷是资本的流通过程,包括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资本的周转、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第三卷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包括剩余价值与利润的转化关系、利润率的最终变化规律、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向经营资本的转化、利润的成分分割、超额利润向地租的转化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各种收入的源泉。由此可见,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诸方面进行了深入而具体的揭示。

综上所述,《资本论》对于资本的研究是按照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总过程的逻辑顺序的,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而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这三条线索贯穿始终,在一个严密、理智、科学、辩证的体系内,马克思最后得出了一个伟大的结论:资本主义私有制只是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历史性的经济制度,它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走向灭亡,由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正如恩格斯所说:

“马克思考察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所有关系,将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作为自己的终极目的,并且根据无可怀疑的知识所作的绝对认真的研究,得出了这个结论:整个‘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要被消灭。”

推荐第2篇:晋中学院资本论论文

晋中学院2012-2013第二学期资本论论文选题: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二、关于马克思积累理论与正确看待当代历史趋势的思考。

三、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

四、试论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五、关于马克思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

六、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引发的思考。

七、试论马克思信用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八、马克思地质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推荐第3篇:资本论论文参考题目

《资本论》选读课程论文参考题目

1.如何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和研究

2.资本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3.剩余价值理论是否过时?

4.马克思的工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5.资本周转理论与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改革

6.比较分析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

7.比较分析劳动价值论与生产要素价值论

8.如何理解劳动力价值变动的两重趋势

9.马克思的工资理论与最低工资制

10.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11.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和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12.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13.马克思的商业资本理论与商业企业的经营管理

14.马克思的生息资本理论与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15.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16.虚拟资本的运动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17.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18.马克思的信用理论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重建

19.评析三位一体公式的理论错误

20.试析马克思在《资本论》全三卷所采用的基本方法

学期末按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评分。优级论文要求能够完整准确阐述基本理论,并紧密结合现实,观点正确,条理清晰,结构合理,逻辑严密。良级论文要较好的阐述原理,并结合现实经济生活,进行分析,观点正确。中级、及格论文则要求根据原理展开分析,观点正确即可。不及格主要针对一些不认真的同学,论文条理不清、观点不鲜明等,可判为不及格。

推荐第4篇:资本论

马克思《资本论》

这学期我们跟着老师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对这位伟人的伟大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丰富了自我,完善了理念,并且也勾起了我对这门哲学的兴趣。在课外闲暇时间,我从网上下载了马克思的《资本论》阅读。这是一本经典的经济著作,马克思尽量用通俗的语言和严密的逻辑去阐述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理念,全书很少用复杂的公式和晦涩的词汇介绍了资本主义。对这本书的阅读让我了收获到了课本之外的知识,对其思想有了另一方面的了解。

首先,这本书的第一卷向我们介绍了资本的生产过程,而“资本”这个相对来说比较抽象的概念给我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扰,经过网上搜索资料进行进一步的理解,我明白了资本其实就是用于物质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和物质资源,而生产这个过程呢,就是以资本生产资本,也就是创造财富。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指用来购买厂房,机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资料的资本,它并不能带来剩余价值。可变资本是指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可变资本能带来剩余价值。这一卷还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商品的本质,货币的来源和与资本之间的转化,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的积累过程等等。对资本和剩余价值的阐述中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和借贷资本家以剩余价值作为生存的基础。产业资本家取得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取得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家取得利息,大土地所有者取得地租,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第二卷马克思详细的阐述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对单个资本的生产和流通考察其循环的周期性,以及资本周期和剩余价值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引出了资本循环理论和资本周转理论。也就是关于资本之间互相交换所产生的效应。从最初的形态——货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等阶段,从货币资本这一起点转换到生产资本,商品资本,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个过程就是产业资本的循环。通过这样一个循环,资本家们就将劳动力所带来的剩余价值中得到了利润,也就是劳动力所创造的资本和资本家发给工人工资的资本差。回到资本家利用剩余价值剥削工人为自己制造利益这一主题,货币资本是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就是在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则实现了剩余价值。这就是马克思提出的剩余价值理论。

第三卷主要阐述了剩余价值产生利润的过程和对利润率和超额利润的一些介绍,介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还有关于剩余价值转换到利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资本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分析了工资变动对生产价格的影响。马克思还分析了利润率下降的规律和影响利润率下降的因素。然后对全书做一个总结,马克思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各种收入分配的源泉,还有价格变动的影响。揭示了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内在联系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正如牛顿力学定律揭示了宇宙间所有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一样,马克思的《资本论》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它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马克思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以及自己对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解和判断,果断指出了资本主义残酷剥削工人阶级的丑恶本质,揭穿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秘密,也阐述了工人阶级和无产阶级之所以贫困的原因。

在全书的各个篇章中,处处流露出作者对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和对资本主义社会整体的批判和仇视,在深刻的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基础上,作者证明了这一发展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

虽说《资本论》已经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了,当今社会发展又是如此的迅速,但其中的理论还是人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时期的环境下,应该发展并创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因为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时的客观条件与现代有巨大的差别,科学原理应该在特定的条件下对特定的问题进行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也不是死板的条例,所以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发展中创新。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应该坚持走马克思主义道路,为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而奋斗!

推荐第5篇:资本论

《资本论》读后感

何倩国贸09011201090107

对于《资本论》这个书名,相信我们都不会很陌生,从高中课程里的政治历史,到大学课程中的马克思原理这些科目,我们会经常看见《资本论》的身影。然后即便如此,我们对于它的了解也仅仅局限于表面,局限于我们为了应付考试而背熟的那一句:《资本论》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成熟。所以,我选择了这本书,这本我们既熟悉而又陌生的书。

读这么一本巨作,我想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一些基本的问题,这本书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又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呢?这一系列的问题明白下来,对于这本书我们应该就会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去理解他了。

首先来说说《资本论》的社会背景吧,十九世纪中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迅速发展起来,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矛盾也暴露出来,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阵日益尖锐和复杂化,工业革命不断爆发,为了给无产阶级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武器,马克思开始着手研究政治经济学,开始了这部巨作的创作。

其次来说说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资本论》一共为四卷,而我们要求阅读的是前三卷。书的每一卷看似讲的是不同的内容,实质上它们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联合体。第一卷主要向我们诠释剩余价值的含义,用马克思在书中的原句所说就是“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种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第二卷则是研究的资本的流通过程,解释了什么是资本流通,以及资本流动的条件,速度等一系列问题,并且指出研究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而第三卷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研究资本的各种检测题形式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中心问题则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最后说说《资本论》发表的意义吧,众所周知,《资本论》的发表即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成熟。那么又是为什么说一本书的出现就可以标志着一个科学社会主义的成熟呢?列宁在《列宁选集》中曾经指出,马克思的巨作《资本论》不仅是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而且是“叙述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的和基本的著作”在这本书中,马克思创立并系统阐述了参与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并指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发展必然趋势。并且它明确指出了无产阶级才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它武装了无产阶级,称为了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所以说,《资本论》的产生,对于无产阶级壮大,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都是一次巨大的转变。对于《资本论》这种重大意义的肯定,我想通过后世对它的各种赞赏和不断学习的行为中可以完全表现出来。

蜂蜜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羞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蜂蜜高明的地方,是他再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资本论》第一卷 这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所说的名句。这虽然是一本经济类的书籍,但是我们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视角去解读它。就好比这一句,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它告诉了我们人类是具有能动意识的生物,蜂王建筑蜂房可以说是它的一种本能,而人类却使能有意识的去进行设计活动,意识对行为具有能动的作用。而马克思

在书中举出这种例子正是为了说明人类的劳动本身是劳动过程中其决定作用的要素,它是人类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和动物的本能活动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的。资本害怕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了适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 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刑的危险。——《资本论》第一卷 这是一句在国内报刊网络上广为流传的资本论名句。这是一句与当下社会现象很符合的一句话。从去年的三鹿奶粉到前阵子的瘦肉精事件再到最近发生的肯德基豆浆事件,这一系列的事故都说明了资本家为了谋求最大化的利润,不惜铤而走险,不惜冒着牺牲信誉,失去消费者信任,甚至触犯国家法律的危险,也要最大限度的来谋求最大利益。突然想到我们一直一来学的一句话:公司的根本目的即利润最大化,这时候单单看这么一句话,忽然觉得很讽刺,为了利润最大化可以不惜一切么。正如书中所说:资本来到这个世界,从头到脚,它的每一个毛孔,都流淌着血和肮脏。

我觉得要深入了解一本书,不仅仅是从这本书中来获得认知对于这本书所创作的背景时代,和作者都应当有一定的了解。对于马克思,我们也都并不陌生,尤其是我们刚刚开完马克思原理这一门课。可以说马克思的一生都在和政府以及专制统治做着顽强的斗争。早年运用《莱茵报》,中年运用《前进周刊》,对德国的专制统治进行了尖锐的批判。马克思一生写了很多著作,其中一《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最为出名。马克思著作之丰富,充分表现了他勤奋精神和渊博知识,正是他这种坚持不懈,勤奋刻苦的精神,才创就了《资本论》这本伟大的巨作。可以说马克思就是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并且他的理论被后世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人们所不断学习和研究。对于马克思本人以及《资本论》,他的好朋友曾经这样评论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那样,对于劳动者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第一次在这里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全部领域一览无遗。由此可见马克思对整个世界,整个社会的强大影响了,对社会变革的关键作用。

其实一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种很厚实,很深奥难懂的感觉。尤其这并不是一本有故事情节,有发展高潮的叙事性名著。但是万事开头难,如果不翻开一个头,又何从开始呢,所以也就硬着头皮看了。但是当真正开始读下去,开始理解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其实这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没有我们所以为的那么高不可攀,并且,你也许会在这其中找到很多共鸣。曾经听说过一句话,没有读过《资本论》的共产党员还算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吗?其实并不是只有共产党员才需要读这本书的,我们每一个生活在资本这样一个环境周围的人,都需要去了解这本书。当你读懂了这本书的时候,你可以真正的了解什么时候资本,什么是价值,只有这样你才能更好的去创造,去守护属于我们的资本和价值。

推荐第6篇:级《资本论》课程论文命题(材料)

中央党校、新疆党校在职研究生2010级

《选读》课程论文选题

一、论文选题

1、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2、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究。

3、试论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与当前扩大就业问题的思考。

4、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

5、试论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对当前转方式、调结构的指导意义。

6、关于马克思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

7、试论马克思商业资本理论给我们发展服务业的重要启示。

8、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引发的思考。

9、运用马克思信用理论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

10、马克思地租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二、写作要求

学员可在以上题目中任选一个,也可根据教材、参考书目和教师授课内容,在不超出上述题目内容范围自定题目,论文字数4000字左右。要求独立思考,注意学术规范,理论联系实际,观点正确,重点突出,层次清楚,文字顺畅。

三、交报时间

学员应在2012年7月7日之前交稿,逾期成绩降等。

新疆党校研究生部

二○一二年六月四日

推荐第7篇: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在中学时代学历史时,就已经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有所了解,知道了有《资本论》这本书,知到书中有剩余价值理论这个概念。其余的就不了了之了。直到今天,经过一个多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学习,才让我对资本论进行重新审视。经过十几天的仔细阅读,让我收获匪浅!

只可惜,由于阅历和时间的关系,使我无法对《资本论》进行深刻的了解。众所周知《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并且它又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大贡献,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的统一。实际上这部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石的经济学巨著,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论证和生动体现,即具体的历史唯物主义论著。《资本论》创建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像黑格尔一样,相信能够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人类的进化历程。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的一切都在致力于解释世界,但他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他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最大的思想体系,一个影响巨大的体系。

《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在此,我将所得所感,陈述如下。 《资本论》的基础是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根据这一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必然要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而斗争。 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指出,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干活付钱”是错误的认识,实际上“干活付钱”并不是“等价交换”,工人为资本家劳动所创造的财富远远大于自己所得的报酬。例如,一个工人一天劳动所得为8元钱,而他在一天之内为资本家所创造的利润远远不止8元,可能是16元,也可能是24元,还可能更高。

那么,究竟什么是剩余价值呢?马克思的《资本论》里面的一段话“其中的g′=g+△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作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的第二段时间,工人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间,

虽然耗费工人的劳动,耗费劳动力,但并不为工人形成任何价值。这段时间形成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以从无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诱着资本家。”马克思又进一步论述,“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一般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使各种经济的社会形态例如奴隶社会和雇佣劳动的社会区别开来的,只是从直接生产者身上,劳动者身上,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形式。”在这话里,很明了地将剩余劳动时间与剩余价值挂钩起来,从而得出资本家通过榨取剩余劳动时间来获得剩余价值。 这种深入透切的分析,使我清楚了解到资本家是如何榨取剩余价值,即剥削工人。马克思用一个个清晰的辩证,一个个血淋淋的例子,讲述了工厂主是如何一点一滴剥削那些工人,如何一步步看似合法的盗走了所有的工人们财产与劳动成果。也明了的叙述了资本家们是如何用工资的形式隐藏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如何把工人的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清晰的告诉所有的劳动者,你们被资本家们骗了。你们被资本家盗走了财富却浑然不知。

其实,我们将剩余价值理论换个方法表示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如:整个工作日a=必要劳动时间a+剩余劳动时间b。a在稳定的生产方式的前提下是固定的,所以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必然通过a的增加而增加b;而a在生产方式不断进步的情况下是续渐减少的,所以在a不变的前提下--这种不变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b在续渐地增加。后面的情况所造成的后果是,由于a的减少而使劳动力的价值降低,然而它被剥削的程度更大了。 或许,大家跟我一样,一开始也知道剩余价值理论,看了《资本论》以后才发现,还有个劳动价值理论。让我再一次发出对马克思的赞叹!然我不得为马克思折服! 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其巨大可行性,让我们不得不让其发展与创新。马克思同历史上的经济学家,特别是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方法论上的重要分水岭。马克思认为,经济范畴是经济现实关系的科学抽象,而随着经济的现实关系的变化,经济范畴也应当相应发生变化。马克思指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经济生活、社会经济结构、生产方式都不是“结晶体”,而是一个“变化的机体”。因而,人们认识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变化规律的范畴,也不是永恒的,而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和否定的过程中。有些经济范畴的内涵,会随着经济现实的变化不断更新其内容和性质,有些经济范畴只说明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现象,随着历史的发展,实质上它已不再适用,这时它只会作为人们认识经济现象的历史痕迹保留下来,而一些新的经济范畴会代替旧的经济范畴。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是立足于商品经济社会的,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理论反映。没有商品经济社会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劳动价值论。我们应该看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是长期的、有阶段性的,这一发展过程必然决定着劳动价值论要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地向前推进。所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创新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确切反映,是科学体系发展的必然途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涌现出来,社会劳动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马克思的资本论有了新的实践土壤。但是,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服务性劳动、科学研究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经营管理劳动,由于都不直接创造物质产品,都不创造价值。这一原创含义,与现实经济活动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马克思的资本论遇到了一系列挑战。经管管理劳动,生产精神产品劳动,科学研究劳动,服务性劳动等曾被马克思定义为不能创造价值的劳动,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的《资本论》指导着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也指导着我们自我价值的实现。每一种学说,每一种论述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我们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全盘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因此,分析马克思资本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我们要批判性的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以上,是我此次学习《资本论》一点所得所感!篇二: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 读《资本论》有感 虽然我没有完整的读过《资本论》这本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但是我从图书馆以及网络上了解到了许多关于《资本论》的资料。看后感想颇多。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

《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 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都应用于一门科学”。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根据,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丈思想武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终济学的研究成果和他所创立的科学的劳 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考察和研究逐步建立起来的。 读《剩余价值理论》,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的真谛。《资本论》是唯一一本彻底改变了现代人类命运的书,也是唯一一本全球政治家和经济学家,资本家和劳动大众都需要认真研读的书。不读《剩余价值理论》就很难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内涵。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概念的准确解释,便可使这一概念的理论价值大大提高,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而且适用于其他社会,不仅可解释、解决经济问题,而且可解释、解决人生、社会等一系列问题,而使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更加完善,大大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大学生学习《资本论》具有使大学生正确理解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使大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经济管理类其他课程、可以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激励大学生养成勤奋学习、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可以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数量不断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严峻。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反而日益严峻。当今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作难找,二是找到了合适的工作,但是觉得工资太低。许多大学生毕业就意味着失业,甚至有些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工资都比不上农民工。特别是经济危机之后的几年,大学生毕业找工作难以及工资低的问题日益突出。从马克思主义人力资本理论以及资本积累理论分析可知,大学生毕业找工作困难是人力资本投入数量和企业资本积累减少,以及劳动力优化配置不充分造成的。因此,大学

生应加强专业知识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还要重视劳动力转移和优化配置观念上的转变。篇三:大学资本论读后感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资本论 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要了解马克思理论思想,必先通读《资本论》。《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是人类历史上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对国际工人运动斗争经验的总结,它被誉为: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主要理论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 《资本论》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它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都应用于一门科学”。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

《资本论》的第一篇商品与货币中关于商品的交换过程中谈到:“商品对其所有者而言是非使用价值的,对其非使用者是使用价值。因此,商品必须全面转手,这种转手就形成商品的交换,从而使商品彼此作为价值发生关系并价值来实现。可见商品在能够作为使用价值之前,必须先作为聚氨酯来实现。”此观点很精确地阐述了交换对与商品的重要性。

首先,从商品的定义出发。我们都知道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由此可见作为商品与其他东西的区别一是交换,而是是劳动产品。其两者共同构成了商品的属性。因为可以用来交换,所以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因为是劳动产品,其中凝聚了人类的无差别劳动,所以商品具有价值。从其属性来讲,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要生产产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要成为商品,产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被的使用者手里,最后,没有物品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物品无用,则其中包含的劳动也没用,也就不形成价值。因此,交换这一过程在这里发挥了很关键性的作用,巧妙的在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同时实现了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实现了商品本身的意义。

另一方面,商品交换过程也是创造财富的过程。交换创造财富。正如书中所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而财富的获取是通过堆剩余价值的剥夺。商品因为交换过程而从他们当作非使用价值的人手里转到把他们当作使用价值的人受咯。这过程在此是一种社会的物质交换。一种有用的劳动方式的产品代替另一种有用的劳动方式的产品。商品到它使用价值的地方就以商品的交换领域转入消费领域。商品因为有交换因此有了货币,有了在市场的流通。商品的直接流通方式w——g——w,但作为资本货币流通形式却是g——w——g,g——w——g之间是有意义的,因为其中g——w——g’,g’=g+g’’即是于原来的支付的货币额加上了一个增值额。这个增值额超过原价值的余额,称为剩余价值。因此,商品以货币为媒介,通过交换,创造了剩余价值。也就是创造了财富。

由此可见,交换是商品形成和发展的一个过程。也是商品实现其意义的手段。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

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马克思同历史上的经济学家,特别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方法论上的重要分水岭在于:马克思认为,经济范畴是经济现实关系的科学抽象,而随着经济的现实关系的变化,经济范畴也应当相应发生变化。马克思指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经济生活、社会经济结构、生产方式都不是“结晶体”,而是一个“变化的机体”。因而,人们认识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变化规律的范畴,也不是永恒的,而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和否定的过程中。有些经济范畴的内涵,会随着经济现实的变化不断更新其内容和性质,有些经济范畴只说明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现象,随着历史的发展,实质上它已不再适用,这时它只会作为人们认识经济现象的历史痕迹保留下来,而一些新的经济范畴会代替旧的经济范畴。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是立足于商品经济社会的,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理论反映。没有商品经济社会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劳动价值论。我们应该看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是长期的、有阶段性的,这一发展过程必然决定着劳动价值论要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地向前推进。所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创新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确切反映,是科学体系发展的必然途径。

马克思有关生产劳动的论述对我们有很重要的启示,为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留下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他接着说,“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马克思指出,“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马克思又同时指出,“但是,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他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上面论述表明: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范畴的内涵也是随其研究问题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生产劳动这一概念的含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社会化大生产总体劳动中,生产劳动的范围不只是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还包括不一定要自己动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这种区分本身,„„即同劳动独有的特殊性毫无关系,也同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借以体现的特殊使用价值毫无关系。”马克思在考察服务劳动时,曾明确指出,服务是“以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服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和一定的交换价值。”在今天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含义也应当有所发展和变化,必须探讨和重新认识服务性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实践的论证,《资本论》中有的理论虽然存在不足,但是不可置疑的是马克思留给我们的财富是巨大的,而作为后辈的我们,唯有将这一巨大的财富继续传承下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之以修改,使其更受益于后人。篇四:资本论读后感5000字

重庆邮电大学实践教学经典阅读报告 学 院:

专 业:

指导老师:

组 长:

组 员: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杨志 2012年 4月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资本论》第一卷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的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著作。 《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并且它又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大贡献,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的统一。实际上这部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石的经济学巨著,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论证和生动体现,即具体的历史唯物主义论著。《资本论》创建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像黑格尔一样,相信能够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人类的进化历程。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的一切都在致力于解释世界,但他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他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最大的思想体系,一个影响到地球50%以上人口的体系。

恩格斯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那样,对于劳动者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

关系全部领域一览无遗。”

下面我简要谈谈我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 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你好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你好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 (一)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1、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

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2、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

工业化初期知识、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劳动过程的脑力支出、知识含量不高,简单的、以体力支出为主的、按时间计算的劳动是主要的劳动形式。因此,马克思还不可能对科技创新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独特作用加以系统论述。

3、指挥、管理劳动还不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形态。

工业化初期,随着产业革命和生产力发展,一边是资产者财富的积累,另一边是无产者贫困的加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之初,面对的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尖锐斗争,劳动价值论创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会制度取代的必然性。在当时,指挥、管理主要还是资本家的职能,而资本家行使指挥、管理的职能与剥削目的是结合在一起的,而绝大部分劳动者是被指挥、被管理、被剥削的。因此,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挥、管理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独立劳动形态来研究。

(二)当代劳动特征的变化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涌现出来,社会劳动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了新的实践土壤。但是,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服务性劳动、科学研究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经营管理劳动,由于都不直接创造物质产品,都不创造价值。这一原创含义,与现实经济活动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遇到了一系列挑战。

1、服务性劳动。第三产业又被称为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从事的劳动可称为服务性劳动。 第三产业问题,是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时为了研究的方便而抽象掉的经济现象。第三产业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迅速发展,则是马克思未曾预料到的经济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已成为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据统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的一些新兴国家,第三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已达60~70。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已占到gdp的1/3以上,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大大提高,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比重日益增大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向理论界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服务性劳动是否是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是否都创造价值?

2、科学研究劳动。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在进人知识经济、新经济时代更是如此。

科研人才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小、科技对生产的装备应用程度和在经济生活的普及程度,早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科学研究工作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生产经营中通过提高已有产品的生产效率或发明出新的产品,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使全社会的商品价值总量大大增加。如果坚持认为所有科学研究方面的劳动都不创造价值,就会严重压抑和打击这些人员的积极性。

3、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与当时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相适应,马克思重在研究和论述物质生产劳动。

马克思也提过“精神生产力”这一概念,但没有进一步研究和论述。现代经济条件下,人们物质生活的消费得到了较大的满足,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上的满足 和享受,精神产品的生产部门得到很大发展,也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生产任务,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精神劳动是一种艰辛的、探索性的复杂劳动,它创造了精神产品,而这种精神产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僻求。对于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应当把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作为重要的课题来研究和探讨。

4、经管管理劳动。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范围扩大,产品日益精细、丰富,就越来越需要科学的组织与管理,经营管理劳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在现代高科技时代,对管理的要求更高.,现代经济社会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专门化的知识储备。同普通工人的简单劳动相比,管理活动是管理人员从事的复杂劳动,管理劳动不是一般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而是高级的脑力劳动。因此管理劳动不仅创造价值,而且随着社会进步,其创造的价值会远远高于普通劳动者的劳动。

三、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可行性 (一)劳动价值论中的经济范畴会随着现实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马克思同历史上的经济学家,特别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方法论上的重要分水岭在于:马克思认为,经济范畴是经济现实关系的科学抽象,而随着经济的现实关系的变化,经济范畴也应当相应发生变化。马克思指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经济生活、社会经济结构、生产方式都不是“结晶体”,而是一个“变化的机体”。因而,人们认识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变化规律的范畴,也不是永恒的,而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和否定的过程中。有些经济范畴的内涵,会随着经济现实的变化不断更新其内容和性质,有些经济范畴只说明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现象,随着历史的发展,实质上它已不再适用,这时它只会作为人们认识经济现象的历史痕迹保留下来,而一些新的经济范畴会代替旧的经济范畴。 (二)马克思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和创新留下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马克思有关生产劳动的论述对我们有很重要的启示,为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留下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篇五: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资本论》第一卷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的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著作。 《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西方哲学大体系缔造者中的最后一人——卡尔·马克思经济学说中最主要的著作,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百科全书,更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并且它又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大贡献,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的统一。实际上这部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石的经济学巨著,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论证和生动体现,即具体的历史唯物主义论著。《资本论》创建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像黑格尔一样,相信能够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人类的进化历程。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的一切都在致力于解释世界,但他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他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最大的思想体系,一个影响到地球50%以上人口的体系。 恩格斯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那样,对于劳动者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全部领域一览无遗。” 下面我简要谈谈我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

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你好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你好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

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 (一)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工业化初期知识、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劳动过程的脑力支出、知识含量不高,简单的、以体力支出为主的、按时间计算的劳动是主要的劳动形式。因此,马克思还不可能对科技创新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独特作用加以系统论述。

第三,指挥、管理劳动还不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形态。工业化初期,随着产业革命和生产力发展,一边是资产者财富的积累,另一边是无产者贫困的加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之初,面对的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尖锐斗争,劳动价值论创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会制度取代的必然性。在当时,指挥、管理主要还是资本家的职能,而资本家行使指挥、管理的职能与剥削目的是结合在一起的,而绝大部分劳动者是被指挥、被管理、被剥削的。因此,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挥、管理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独立劳动形态来研究。 (二)当代劳动特征的变化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涌现出来,社会劳动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了新的实践土壤。但是,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服务性劳动、科学研究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经营管理劳动,由于都不直接创造物质产品,都不创造价值。这一原创含义,与现实经济活动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遇到了一系列挑战。 第一,服务性劳动。第三产业又被称为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从事的劳动可称为服务性劳动。第三产业问题,是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时为了研究的方便而抽象掉的经济现象。第三产业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迅速发展,则是马克思未曾预料到的经济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已成为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据统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的一些新兴国家,第三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已达60~70。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已占到gdp的1/3以上,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大大提高,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比重日益增大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向理论界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服务性劳动是否是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是否都创造价值? 第二,科学研究劳动。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在进人知识经济、新经济时代更是如此。科研人才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小、科技对生产的装备应用程度和在经济生活的普及程度,早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科学研究工作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生产经营中通过提高已有产品的生产效率或发明出新的产

品,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使全社会的商品价值总量大大增加。如果坚持认为所有科学研究方面的劳动都不创造价值,就会严重压抑和打击这些人员的积极性。

第三,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与当时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相适应,马克思重在研究和论述物质生产劳动。马克思也提过“精神生产力”这一概念,但没有进一步研究和论述。现代经济条件下,人们物质生活的消费得到了较大的满足,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上的满足和享受,精神产品的生产部门得到很大发展,也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生产任务,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精神劳动是一种艰辛的、探索性的复杂劳动,它创造了精神产品,而这种精神产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僻求。对于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应当把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作为重要的课题来研究和探讨。

第四,经管管理劳动。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范围扩大,产品日益精细、丰富,就越来越需要科学的组织与管理,经营管理劳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在现代高科技时代,对管理的要求更高.,现代经济社会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专门化的知识储备。同普通工人的简单劳动相比,管理活动是管理人员从事的复杂劳动,管理劳动不是一般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而是高级的脑力劳动。因此管理劳动不仅创造价值,而且随着社会进步,其创造的价值会远远高于普通劳动者的劳动。

三、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可行性 (一)劳动价值论中的经济范畴会随着现实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马克思同历史上的经济学家,特别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方法论上的重要分水岭在于:马克思认为,经济范畴是经济现实关系的科学抽象,而随着经济的现实关系的变化,经济范畴也应当相应发生变化。马克思指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经济生活、社会经济结构、生产方式都不是“结晶体”,而是一个“变化的机体”。因而,人们认识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变化规律的范畴,也不是永恒的,而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和否定的过程中。有些经济范畴的内涵,会随着经济现实的变化不断更新其内容和性质,有些经济范畴只说明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现象,随着历史的发展,实质上它已不再适用,这时它只会作为人们认识经济现象的历史痕迹保留下来,而一些新的经济范畴会代替旧的经济范畴。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是立足于商品经济社会的,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理论反映。没有商品经济社会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劳动价值论。我们应该看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是长期的、有阶段性的,这一发展过程必然决定着劳动价值论要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地向前推进。所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创新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确切反映,是科学体系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马克思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和创新留下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马克思有关生产劳动的论述对我们有很重要的启示,为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留下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他接着说,“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马克思指出,“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马克思又同时指出,“但是,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他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上面论述表明: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范畴的内涵也是随其研究问题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生产劳动这一概念的含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社会化大生产总体劳动中,生产劳动的范围不只是直接生产物质 产品的劳动,还包括不一定要自己动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这种区分本身,即同劳动独有的特殊性毫无关系,也同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借以体现的特殊使用价值毫无关系。”马克思在考察服务劳动时,曾明确指出,服务是“以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服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和一定的交换价值。”在今天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含义也应当有所发展和变化,必须探讨和重新认识服务性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推荐第8篇:资本论读后感

由科技发展带动的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关系发展的基础推动力,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产品的增多,不能作为再生产原料的产品就必须被消耗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资本论读后感。欢迎阅读。

资本论读后感篇1:

偶然的机会,在一个网站里发现了《资本论》的电子书,于是便把它保存到了自己的电脑中。我喜欢这种阅读方式,多读点书总没有什么坏处。

两周之后,我把它大致读完了,感觉这本书不适合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研读。其间一些黑暗面的描述真的可以让人不寒而栗。尽管如此,我还是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起码知道了,原来钱可以是那么复杂的东西!以后的几天,我一直试图把我从它那里得到的知识整理出来,好让自己的头脑中有个比较直观、清晰的印象,便于记忆和思考。我不打算专业研究资本和经济,所以只要有个印象就足够了。从《资本论》里,我似乎可以看出一个古怪的植物状社会体系来。这个体系的顶端是些厚厚的叶子,遮蔽了所有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投下无尽的阴影在根部。占整个体系绝大部分的根盘在深深的泥浆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统利用水分和养料,通过枝杆送至叶片上,而叶片将它们几乎全部用于再生产,于是植物体便不断长大。

无需解释,根代表的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不停地把各种自然资源转化成社会财富,通过市场交换或租金——枝或杆,财富最终落到资本家——叶子——的手里,财富变成了资本,被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为了吸取更多的养料和水分,根只有往地下越扎越深;叶子要得到充分的阳光和空气,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杆亦随之长粗,变长。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渐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植物不能没有根也不能没有叶,社会不能失去上层的资本阶级,更不能失去下层劳动大众。问题在于,植物是一体的而人不是,由人构成的社会不可能像植物那样安静地生长。社会要发展,方向是平等,但照这种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

怎么办?不知道。

由科技发展带动的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关系发展的基础推动力,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产品的增多,不能作为再生产原料的产品就必须被消耗掉。但劳动人民无力消耗太多的奢侈品,而资产阶级为了尽量提高社会的再生产率也不倡导铺张浪费,植物形的社会其实就是节约的社会。可是,科技的发展不会因此止步,生产效率的升级也是必然,若不考虑自然资源的枯竭及大规模毁灭性的战争或灾难,这个社会体系早晚要被自己生产的产品撑死!树木不可能无限制地长高,并非因为时间不够;相似结构的社会体系也不能永久存在,不是由于敌人太强!

资本论读后感篇2:

以后的几天,我一直试图把我从它那里得到的知识整理出来,好让自己的头脑中有个比较直观、清晰的印象,便于记忆和思考,我不打算专业研究资本和经济,所以只要有个印象就足够了。 从《资本论》里,我似乎可以看出一个古怪的植物状社会体系来。这个体系的顶端是些厚厚的叶子,遮蔽了所有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投下无尽的阴影在根部。占整个体系绝大部分的根盘在深深的泥浆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统利用水分和养料,通过枝杆送至叶片上,而叶片将它们几乎全部用于再生产,于是植物体便不断长大。 无需解释,根代表的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不停地把各种自然资源转化成社会财富,通过市场交换或租金——枝或杆,财富最终落到资本家——叶子——的手里,财富变成了资本,被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为了吸取更多的养料和水分,根只有往地下越扎越深;叶子要得到充分的阳光和空气,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杆亦随之长粗,变长。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渐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 植物不能没有根也不能没有叶,社会不能失去上层的资本阶级,更不能失去下层劳动大众。问题在于,植物是一体的而人不是,由人构成的社会不可能像植物那样安静地生长。社会要发展,方向是平等,但照这种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 g_

怎么办?不知道。

由科技发展带动的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关系发展的基础推动力,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产品的增多,不能作为再生产原料的产品就必须被消耗掉。但劳动人民无力消耗太多的奢侈品,而资产阶级为了尽量提高社会的再生产率也不倡导铺张浪费,植物形的社会其实就是节约的社会。可是,科技的发展不会因此止步,生产效率的升级也是必然,若不考虑自然资源的枯竭及大规模毁灭性的战争或灾难,这个社会体系早晚要被自己生产的产品撑死!hh

树木不可能无限制地长高,并非因为时间不够;相似结构的社会体系也不能永久存在,不是由于敌人太强!

《资本论》为何要写那么长?

我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读了《资本论》。如果不读《资本论》,我就会一直觉的马克思很伟大,很正确,也就可以很顺心地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上生活,没有了那么多的烦恼。

要读《资本论》的初衷,是觉得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灵魂,马克思的理论一定很伟大,很正确,很严密,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自己对社会的正确认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然而读过之后,才觉得马克思这个人很不公平,有许多理论都是很没有道理的,我说他的理论是强盗的哲学,一点都不过分。有了这种思想,对有些事就看不惯,就想说,而说了又有许多本本主义者的反对,就给自己增加了许多烦心的事。

当然也有人认为《资本论》那么长,很厚重,很严密。这些人或者根本没有看过《资本论》,或者看不出他的欺骗性,或者就是为了自己的即得利益而昧着良心瞎吹捧。

那么《资本论》为何要写那么长?我的感觉是:因为他的许多理论没有道理,又想把他说成是有道理的,又要让人相信这种没有道理的理论是有道理的,就需要编造许多的理由,就需要编造许多骗人的鬼话,就必然要把文章写长了。

为了证明我说的正确,就让我们来看看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率”这个理论的论述。

要说明剩余价值,就要先说明总价值,于是马克思给出一个产品总价值的公式:

C\'=c+v+m

在这个公式中,Cˊ是在生产过程中完成的产品总价值,c是资本家预付的不变资本即生产资料的价值,v+m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实际新生产的价值,其中v是工人生产的并用来补偿劳动力耗费的价值,即工资;m是由工人生产而被资本家无偿地占有了的剩余价值。大家应当注意到:这个公式中只包含工人的劳动,而不包含资本家的劳动,是因为马克思不承认资本家也是劳动者,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付出任何的劳动,是完全的不劳而获。请问这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吗?

在平时的辩论中,也有许多马克思的支持者,也是认为资本家是劳动者,而不是完全的不劳动。我也写了《论资本家也是劳动者》这样的文章,但是这篇文章并没有引起人们的争议,就说明绝大多数人对资本家的劳动都是认可的。可是马克思就不认可,所以在这个公式中也不考虑这个因素。这个事实,能够说明马克思这个人是很公正的吗?能够说明马克思这个公式是很严密的吗?显然不是!!

再来看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率”的理论,他又给出这样一个公式:

剩余价值率= m÷ v=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并且着重说明:“剩余价值率是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的剥削程度的准确表现。”按照马克思的这种说法,因为v+m全部是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的新增价值,所以应当全部归工人所有,而资本家的所得只能为0,而不能留下任何一点点的剩余,如果留下了,那怕只留下1分钱,那也是对工人的剥削。

那么资本家预付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呢?马克思说这个部分应当为0,这就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在商品总价值中,马克思已经把资本家的劳动完全否定了,在这里,马克思还要把资本家预付的生产资料在价值增值中的作用完全否定。其理由是:只有人的劳动才创造价值,而包括劳动工具在内的所有的生产资料都不会创造价值,“在价值形成中不起任何作用。”既然如此,那工人为什么还要到资本家那里去工作呢?

所以按照马克思的理论,资本家就应当白白地为工人准备好了一切生产条件,然后由工人在这种生产条件下进行生产,而生产的结果全部由工人拿走,不允许资本家留下那怕1分钱的剩余,只要留下了,那就是剥削。请问世界上还有这么不讲道理的理论吗?这不是强盗的哲学,又会是什么样的哲学呢?

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劳动工具的认识已经逐步地清晰起来,认为使用生产工具的本质就是人对自然力的利用,包括风力、水力等等自然形成的自然力和科学技术这些人造的自然力。所以就是人力与自然力共同创造价值,而且在现代生产活动中利用自然力的比重越来越大,利用人力的比重越来越小。而且这里的人,即包括工人,也包括资本家。所以剩余价值的来源是自然力的结果,而不是对人的剥削。这一事实,更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剥削论是多么的荒谬。

如若不信,请大家去看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章:剩余价值率。

在那里,大家可以看到,马克思为了否定生产资料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是多么的费尽心机,竟然为了这个错误的理论而写了12200多字,而其中关于“最后一小时”的论述,更是无聊的扯淡,就难怪他的这部书会是这么长。但是因为理论本身是站不住脚的,所以无论怎么长,怎么论述,都会是漏洞百出,自相矛盾。其实他自己也是做贼心虑,所以自己就说:“乍一看来,假定不变资本等于0是很奇怪的。”“这种方法虽然很简单,但他所依据的看法对读者并不习惯”等等。

推荐第9篇:资本论读书笔记

一句话,一段话读再多遍,头脑中还是一片空白,在此情况下,不得不放弃对微观的学习,下定决心看一看《资本论》第一卷,花了一个半月,除了书中描述资本家对工人,特别是儿童、妇女的剥削的残酷感到愤怒外,应该说再没有其他任何感受,因而,在边看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每个字都认识,为什么它被马克思组合在一起,对我来说就变成了一本天书?这种从读《资本论》中的深切感受——文科的知识不是只要努力去背,就能学好的。而是有着严密的思维逻辑过程,并且是一种比理科更加自由,更有发挥空间的抽象思维。原因在此也就出来了——作为理科生,抽象思维能力严重缺乏。因而当务之急就是培养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应该没有那个学科比哲学更加抽象呢?因而,我选择了哲学,由一种习惯的、长期的思维方式转向一种很陌生的思维方式,其中的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它有一个很长的磨合过程,对我来说,初始阶段维持了两个月,在这两个月里翻了许多关于哲学知识的书,但没有看懂任何东西,每次都是看得自己不知不觉的爬在了桌子上,当有几天看书时,竟然没有睡觉,我知道,我能够看下去了,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吧,当时,是这样认为的。为了使这种进步继续下去,我想一直维持到大学毕业。 由“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开始,这是一位许多问题想不明白的研究生(自己这么说的)向我们提出的问题,从什么是物化劳动,一直到能发表自己的一点观点总共用了一个半月,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并不在于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而是借签了别人分析问题的方法、思维。让自己也具有一点抽象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又是我当时感到的一个不小进步。更重要的是肤浅的感受到了《资本论》的不朽和对马克思的敬仰,只有认真阅读过他的著作的人才会感到这一点。那些高呼马克思理论过时了的人都怀着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在这位巨人面前实在是太渺小了,只有马克思倒下了他们理论才可站起来。任何一种理论必是时代的产物,适应某一特定的时代,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理论,也不可能有永恒的理论,但理论背后所承载的人类思想却是永恒的,而《资本论》承载的恰恰是人类几千年光辉思想的结晶,马克思的某些理论也许是过时了,但因此而拒斥马克思,除了可以表现自己的无知,再没有别的了。其实,高傲的现代人并不比几千年前的哲人高明多少,人类思想的框架他们早已为我们设好,后人更多的是在框架内修修补补罢了。试问从古到今,又有谁曾跳出过亚里斯多德的三段论呢?拒绝前人光辉的思想,就等于是慢性自杀。

现代西方许多不错的经济理论,就完全超出了《资本论》呢?我想并不是,正如牛顿所说,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些罢了。换句话说,一些现代西方经济理论有着《资本论》思想的痕迹,试以自己感觉比较明显的两例以作说明。

马克思在简短的论述超额剩余价值的产生时,提出了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后来又提到了国际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就是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的差额,但由于资本家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随着新技术的普遍化,超额剩余价值又要小于这个差额,直到这个差额为零,即超额剩余价值为零,马克思只是指出了可以归结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超额剩余价值的存在,由于时代的限制,问题论述到此,但若在此问一下,为什么是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的差额,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既由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结果追溯到了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原因,而这样一追问产生了现代西方经济许多理论的理论基础。为此,举个例子来说明,如果我要向某一衬衫生产厂商进一批货,根据衬衫生产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情况为每件10元,而作为要进货的我必想低于10元一件购货,而只有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力的厂商才能满足我的要求,而厂商为了赢得客户,压跨竞争对手也愿意低于10元向客户供货,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超额剩余价值要小于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的差额,接下来的问题是超额剩余价值比差额要小多少呢?这逻辑的推理必然是取决于客户对生产厂商个别价值的掌握情况,对于社会价值每件10元,这是厂商与客户都十分清楚的。不会存在太大的误差,而个别价值,厂商是完全了解的,但客户并不知道厂商的个别价值到底是多少,厂商为了尽可能接近差额,在交易中占尽可能接近差额。在交易中占尽优势,会全力隐瞒自己的个别价值,由于客户对厂商的个别价值不是完全掌握,因而根据不完全信息。猜测想一个个别价值作为参考,——9元一件。因此,给自己规定了进货的波动范围——9.4—9.6元一件,对厂商而言,清楚知道自己的个别价值是8.9元一件,厂商也不会不断的根据客户的不完全信息,猜想客户猜想个人别价值。(厂商与客户利润的分成应是假设不变的),假设厂商的判断为9.1元,这样生产厂商与客户都高估了“个别价值”,对客户的估计,厂商取得了优势,同时,客户对厂商的估计客户占了优势,在交易中,两种优势趋于抵消,以社会价值为标准,以对个别价值的水完全判断为基础。厂商与客户很可能以偏离9.45元一件不大的价格成交(假设厂商与客户名义利润分成是1:1,取决于社会生产水平)由于厂商与客户都认为自己占了优势,因而厂商与客户之间的交换是愉快的,公平的。若厂商实际个别价值为9元,厂商猜想客户猜测想的个别价值也为9元。因而交易时为9.5元,谁也没有吃亏,也没有占便宜,说不上愉快,但公平,这样我们可以根据假设的个别价值列出无数种情况,看到厂商与客户悲伤、欢乐、公平与不公平各种排列组合情况,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每一次交易是那一种组合情况,取决于厂商与客户猜想的个别价值的值的组合情况,而个别价值的组合情况又取决了厂商与客户根据对方不完全信息的判断情况,而不完全信息的判断情况,又取决于对信息的掌握情况,一句话谁了解的信息多,谁就能在交易中取胜,显然,就一般情况而言,生产厂商总是掌握着更多的信息。 一种新理论的产生,绝不是某个人的凭空创造,而是总有一定的问题根源、思想根源,对“0

如果说把“超额剩余价值”与“信息不对称原理”联系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的话,那么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与马克思货币资本的循环第一阶段G—W的分析联系起来,后者只能相当于体力劳动。实在没有太多比马克思的思想高明之处,或者说是对马克思思想的抄袭,当然,这是值得鼓励的一种抄袭。

“从内容来看,G—W是表现为G—W ,……货币额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购买劳动力,另一部分购买生产资料,……一个属于真正的商品市场,另一个则属于劳动市场”“G—W 际事表示G所转化成的商品额有这种质的分割之外,还表示一种最具有特征的量的关系”。这种是的关系实际上指:“生产资料的数量,必须是以吸收劳动量,是以通过这个劳动量转化为产品。”

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即理性的经济行为主体,将怎样选择一定的资产组合(资产结构)以实现利益的极大化,比如1000美元的资产怎样分配于持有货币和持有其他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

前者是实现剩余价值最大化,后者是实现利益最大化,前者涉及的是能创造价值的生产过程,后者是能通有对资产怎样占有获得最大价值的非生产过程,前者论述的只是怎样分割货币来实现剩余价值最大化,后者论述人是资产,不仅包括货币,而且还有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通过三者的分配情况来实现利益最大化。总之,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比前者有了很大发展,解决的问题也不同了这天是为了适应时代需要修改性的理论创新,而思想上,完全没有何独到之处。

此处需要说明一点即是,马克思对货币分割的分析是以实现剩余价值最大化为基础的,这一思想本身也可能是从前人那继承过来的,并不是对托宾的偏见,主要在于说明《资本论》的思想性。

对此两个问题的分析是对《资本论》第一卷第二遍阅读之后的一点感受,第一遍阅读明显比第一遍有了很大进步,不但可以看下去也知道自己在看什么,但是还是由于思维的缺陷,还有许多看上去不流畅之处,思维跟不上文字所需要的思维速度。我想也坚信。通过第三遍、第四遍……的阅读,问题一定会慢慢的解决。 以上是本人读《资本论》第一卷的一点感受,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一步体会到了怎样阅读,仅仅为了读一本《资本论》,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也增加了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 马克思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没有一定的哲学基础,去读《资本论》,或是只把它当作一本经济学巨著来读,相信不会有大的收获。

推荐第10篇:《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偶然的机会,在一个网站里发现了《资本论》的电子书,于是便把它保存到了自己的电脑中。我喜欢这种阅读方式,多读点书总没有什么坏处。

两周之后,我把它大致读完了,感觉这本书不适合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研读。其间一些黑暗面的描述真的可以让人不寒而栗。尽管如此,我还是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起码知道了,原来钱可以是那么复杂的东西!以后的几天,我一直试图把我从它那里得到的知识整理出来,好让自己的头脑中有个比较直观、清晰的印象,便于记忆和思考。我不打算专业研究资本和经济,所以只要有个印象就足够了。从《资本论》里,我似乎可以看出一个古怪的植物状社会体系来。这个体系的顶端是些厚厚的叶子,遮蔽了所有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投下无尽的阴影在根部。占整个体系绝大部分的根盘在深深的泥浆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统利用水分和养料,通过枝杆送至叶片上,而叶片将它们几乎全部用于再生产,于是植物体便不断长大。

无需解释,根代表的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不停地把各种自然资源转化成社会财富,通过市场交换或租金——枝或杆,财富最终落到资本家——叶子——的手里,财富变成了资本,被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为了吸取更多的养料和水分,根只有往地下越扎越深;叶子要得到充分的阳光和空气,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杆亦随之长粗,变长。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渐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植物不能没有根也不能没有叶,社会不能失去上层的资本阶级,更不能失去下层劳动大众。问题在于,植物是一体的而人不是,由人构成的社会不可能像植物那样安静地生长。社会要发展,方向是平等,但照这种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

怎么办?不知道。

由科技发展带动的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关系发展的基础推动力,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产品的增多,不能作为再生产原料的产品就必须被消耗掉。但劳动人民无力消耗太多的奢侈品,而资产阶级为了尽量提高社会的再生产率也不倡导铺张浪费,植物形的社会其实就是节约的社会。可是,科技的发展不会因此止步,生产效率的升级也是必然,若不考虑自然资源的枯竭及大规模毁灭性的战争或灾难,这个社会体系早晚要被自己生产的产品撑死!树木不可能无限制地长高,并非因为时间不够;相似结构的社会体系也不能永久存在,不是由于敌人太强!

第11篇:《资本论》读后感

偶然的机会,在一个网站里发现了《资本论》的电子书,于是便把它保存到了自己的电脑中。我喜欢这种阅读方式,多读点书总没有什么坏处。两周之后,我把它大致读完了,感觉这本书不适合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研读。其间一些黑暗面的描述真的可以让人不寒而栗。尽管如此,我还是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起码知道了,原来钱可以是那么复杂的东西!以后的几天,我一直试图把我从它那里得到的知识整理出来,好让自己的头脑中有个比较直观、清晰的印象,便于记忆和思考。我不打算专业研究资本和经济,所以只要有个印象就足够了。从《资本论》里,我似乎可以看出一个古怪的植物状社会体系来。这个体系的顶端是些厚厚的叶子,遮蔽了所有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投下无尽的阴影在根部。占整个体系绝大部分的根盘在深深的泥浆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统利用水分和养料,通过枝杆送至叶片上,而叶片将它们几乎全部用于再生产,于是植物体便不断长大。

无需解释,根代表的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不停地把各种自然资源转化成社会财富,通过市场交换或租金——枝或杆,财富最终落到资本家——叶子——的手里,财富变成了资本,被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为了吸取更多的养料和水分,根只有往地下越扎越深;叶子要得到充分的阳光和空气,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杆亦随之长粗,变长。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渐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

植物不能没有根也不能没有叶,社会不能失去上层的资本阶级,更不能失去下层劳动大众。问题在于,植物是一体的而人不是,由人构成的社会不可能像植物那样安静地生长。社会要发展,方向是平等,但照这种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怎么办?不知道。

由科技发展带动的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关系发展的基础推动力,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产品的增多,不能作为再生产原料的产品就必须被消耗掉。但劳动人民无力消耗太多的奢侈品,而资产阶级为了尽量提高社会的再生产率也不倡导铺张浪费,植物形的社会其实就是节约的社会。可是,科技的发展不会因此止步,生产效率的升级也是必然,若不考虑自然资源的枯竭及大规模毁灭性的战争或灾难,这个社会体系早晚要被自己生产的产品撑死!

树木不可能无限制地长高,并非因为时间不够;相似结构的社会体系也不能永久存在,不是由于敌人太强!

第12篇:《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倾注毕生精力完成的科学巨著,是他们一生恪守崇高信念,从事科学研究的结晶。其主要包括:《资本论》第一卷及其序言,《资本论》第二卷及序言,《资本论》第三卷及序言和增补,《资本论》第四卷等。马克思在1857年至1858年5月期间写出了第一部经济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即《资本论》的第一稿,此后他写的《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是《资本论》的第二稿,1863年8月到1865年底,马克思写出了《资本论》的第三稿。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整理了《资本论》的第二,第三卷。分别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

《资本论》总共分三卷,第一卷为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为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在第一卷里,马克思暂时撇开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来研究资本自身的生产过程,中心是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它只抽象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直接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过程。第一卷共七篇2十五章。第一篇,分析商品和货币,阐明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第二篇至第六篇,分析资本怎样生产剩余价值,阐明了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第七篇,分析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资本,阐明了资本积累理论。上述第一部分是研究资本关系产生的历史前提;第

二、三部分是研究资本主义的直接产生过程,其中,前者是研究单独的、孤立的直接生产过程,后者是研究不断的再生产过程。

《资本论》第二卷的序言是恩格斯1885年写的,说明遗稿情况和《资本论》第二卷的编辑出版过程,同时驳斥了对马克思的种种指责并阐述了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特点。在《资本论》的第二卷里,马克思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来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资本论》第二卷研究的资本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比第一卷单纯分析的资本直接生产过程,进一步具体化。这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论的具体运用。第二卷共三篇2十一章,第一篇,研究产业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阐明了资本循环理论;第二篇,研究产业资本的周转,阐明了资本周转理论。第

一、二篇是研究单个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第三篇是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在《资本论》的第三卷里,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研究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此过程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统一,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即“剩余价值分为各个不同的部分。它的各部分归不同类的人所有,并且有不同的、互相独立的形式,如利润、利息、商业利润、地租等等。”第三卷共七篇5十二章。第一篇至第三篇着重分析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利润又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说明产业资本瓜分剩余价值的一般规律;第四篇到第六篇着重研究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说明产业资本家以外的资本家集团——商业资本家、生息资本家、土地所有者等瓜分剩余价值的规律;第七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各种收入及其来源,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三位一体”公式,并得出理论上和政治上的结论,总结《资本论》第三卷和整个三卷。

从《资本论》第一卷到第二卷到第三卷,是由抽象到具体,即从第一卷到剩余价值的本质和内容,到第三卷的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从第一卷到资本一般到第三卷的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步步深入展开,这样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呈现的条件形式,也就“一步一步地接近了。”从而,揭示了资本关系及其运动的全过程。

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第一卷的中心,剩余价值的实现是第二卷的中心,剩余价值的分配是第三卷的中心,因此,《资本论》以剩余价值为红线来分析资本主义的本质,最终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以上是关于《资本论》的总体结构和书上主要内容,读完《资本论》,我体会到正是因为《资本论》的完成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开辟了经济科学发展的新纪元,同时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系统地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石,进一步创立了剩余价值论,从而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而剩余价值学说也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

“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结合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的著作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著作。 《资本论》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以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为指导,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高度,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为更高级社会所代替的客观必然性,从而得出科学社会主义的革命性理论;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资本论》是劳工阶级的圣经”“,它洞悉了剩余价值产生的过程,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劳工的全部秘密,指出了劳工阶级反对资本主义斗争的正义性、合理性,从问世之日起就为全世界无产者的革命运动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武器和思想武器。

《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西方哲学大体系缔造者中的最后一人——卡尔·马克思经济学说中最主要的著作,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百科全书,更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并且它又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大贡献,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的统一。实际上这部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石的经济学巨著,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论证和生动体现,即具体的历史唯物主义论著。《资本论》创建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像黑格尔一样,相信能够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人类的进化历程。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的一切都在致力于解释世界,但他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他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最大的思想体系,一个影响到地球50%以上人口的体系。

恩格斯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那样,对于劳动者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全部领域一览无遗。”

读完这部巨著,我体会到了它的博大精深。《资本论》是一本通过唯物辩证法对价值,剩余价值及资产积累的叙述,分析来揭露资本家剥削无产阶级的实质的经典书籍。它指导着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也指导着我们公民实现自我价值。

《资本论》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当今世界的形势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它的基本理论仍然是今天的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获得全人类的认识,他不仅为19世纪的人类所拥有,为20世纪的人类所重视,更为21世纪的人类把握。而且,作为人类的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在以后人类各个世纪中,它都将被继承、被发扬光大。马克思写作《资本论》和创立自己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最终就是为了批判资产阶级和武装无产阶级,为了砸烂旧世界和创造新世界。所有这一切,也是我国人民坚持的信念,为了更高层次的自由,我们一定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绝对领导地位,为我国更高更好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源泉。

姓名:金华涛

学号:20120511367

第13篇: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第一卷第二十章工资的国民差异 虽然很早就听说了《资本论》这部伟大的著作,但是直到这个学期,因为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课,我才有机会第一次接触并阅读了《资本论》。因为个人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只读了其中比较感兴趣的章节。我阅读了第二十章关于工资的内容,有了一些个人的想法。

马克思说:“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而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生产。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但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工资就表现为劳动价值或价格,即表现为资本家支付给雇佣工人的全部劳动的报酬。马克思首先指出了“工资的形式就把劳动日分割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一切痕迹都消去了;在工资雇佣劳动上,甚至剩余劳动或没有报酬的劳动,也表现得好像是有报酬的„„货币关系隐蔽了工资雇佣劳动者的没有报酬的劳动。”马克思在这里揭示了工资的奥秘,在劳动力价值向工资的转化过程中,资本家通过货币关系巧妙的剥削了工人的劳动。。工资国民差异的比较必须考虑决定劳动力价值量变化的一切因素。

在这里我想谈谈今天中国的工资制度。随着我国恩格尔系数不断攀升,贫富差距悬殊,尽管原因众多,但是与今天的分配制度有很大的原因。劳动者收入增长缓慢,贫富差距拉大,收入分配不公,社会上对党政机构和垄断企业的高收入非常不满,民众的“被剥夺感”强烈,危及社会稳定;同时,劳动者收入偏低,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也制约了经济转型。令人担忧的是,中国贫富差距扩大的幅度过大、速度过快。在短短 20 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已经从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转变为贫富差距扩大现象严重、收入差距超过国际上中等不平等程度的国家。虽然“贫富差距突限” 在“合理的限度”只是一个模糊概念,但是显然,我国贫富差距较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有的学者提出,在初次分配领域,中国有很多事情可做。比如,要提高劳动报酬,就必须“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上下功夫”,加快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加大行政性垄断行业的改革,健全集体协商机制,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既得利益集团已成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最大障碍。

第14篇: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现在让我们从书本里回来,看一下这个伟人的墓志铭吧。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马克思的墓志铭 记得很久前,老师问我们世界上第一个专业是神马,当时我们这些傻孩子胡说一气,有的猜是医学,有的人猜是农学,就这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完后,教室里渐渐地安静了下来,我们看着老师,老师也看着我们,就这样默默相视了一会,老师笑着对我们说:其实世界上第一个专业是哲学,对于这个答案,我们确实没有想到,对于当时的我们,哲学之于我们真的宛如对古人对电视机的概念,那么陌生,那么模糊,不过庆幸,我们上了大学,可以真实的接触哲学,可以和它心对心的交流,自后哲学对我们也不再陌生,我们也领略了历史上各个历史名家的风采,和大师的交流,真的是一场心灵的盛宴,真的我们乐在其中。不管出于任何理由,我这得有机会自己一个人安安静静的看了资本论。或许之前这种巨著的厚实感真的让人有一种压迫感,一种难于接近的感觉,但是细细看看,它的魅力真如 一坛老酒,越久弥香。回到资本论这个话题,这本书果真是一本皇皇巨著。以历史主义唯物观的角度,给我们阐述了资本主义的根本——即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以及从更深层次的角度给我们对一个新世界的展望。世界的一切真的很简单,但是也真的是复杂无比。

而这一切的主导者,不是钱,不是货币,而是货币的缔造者——humanbeing。

价值,也许我们会简单的认为他就是价格,其实那真是大错特错了,价值或许可以转化为价格,或许也可以转化为资本,但是在某种意义上。价值绝不等于价格。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因为社会交换而变得又有意义,价值起源于商品。晋代陶渊明书画了桃花源的仙境,自给自足。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不会产生价值产生。所以最后那种生活被打破,这倒不是因为人们刻意的追求那种生活,打破原有的生活节奏。因为大家都知道。中国人的人生理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类似于商业雏形的交换并非人们可以所为,那到底是神马原因,大家都很迷惑。其实真的那个没法否认,社会在进步,历史在进步,当原有的的生活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的时候,真正的变革就产生了。或许那真的就是人性,由人主导的历史车轮必将受到人性影响,不管人性善恶。人们追求享受,追求个性。当你试想一下,当你路过邻居家的果园,看见树上的水果,你怎么想,你肯定想得到它,想咬它一口,当然前提是你没有或是很少吃这种水果,否则你得味蕾不会分泌唾液,使你产生想吃它的冲动。这个是生物学告诉我们的知识,所以最后你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把水果偷了来吃,当然你会面临别人放狗咬的风险,所以安全起见,你决定用自己的一部分东西去换水果。当然还有一个前提是果树的主人也恰好需要你的东西,这样就成交了。各取所需,商业的雏形——来源

于物物交换。并且如何或是怎么来确定交换产品数量则取决于商品的价值。价值说也奇妙,说也简单,就看我们赋予它多大的意义。

人说回来,不管人们自称是万物之灵也罢,万物的尺度也罢,人终究是一种伟大的动物,学会了创造,也在不断地历史实践中积累经验,最终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前面提到了价值,是人们平等交换的条件。结果人们生产力不断提升,生产了太多的商品,即更多的价值,所以最后又牵扯除了剩余价值一说,剩余源于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和人创造能力的觉醒。所以越来越大规模的生产随之产生,最终资本家产生了。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性的结果,不断追求前进,但是却力抗不了自己的自私欲望。不断地压榨无产阶级的剩余价值,将其转化为资本,占有的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最终和社会化大生产形成矛盾,酿造了一轮又一轮的经济危机。通过这样伟大的论述,不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看到了新世纪的希望,为此不断的付诸实践,最终被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所接受,而且资本主义国家也在其中吸取了教训。改良自己的资本主义制度。一部伟大的论著,在他死后的若干年变为现实,这就是他作为一个哲学家应该做的,不仅解释了这个世界,同时让我们的这个世界焕发了光彩。

不管是作为一个论著还是就马克思本人的生平而言,都是为人称道的一笔,坎坷的人生不算神马,曲折的道路也不算神马,记得在伦敦大英历史博物馆无数的日日夜夜,造就了这个伟人,

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自己,也许当时你的日子过得寒酸,过得节俭,过得窝囊,但是今天你已被世界绝大数人所接受,所赞许,所陈赞。真的想说,你的这辈子,真的光彩

第15篇:资本论 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我在读马克思的经典名著《资本论》前,觉得很难。因为觉得它很“孤高”,“高不可攀”。可现在它成了一项任务,我只有硬着头皮读了。可没想到,越读越有滋味。到了大致读完的时候,却发现没有那么“高深”。现在就跟大家分享我的体会吧。

可能大家觉得难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翻开难。由于资本论给大家留下了一种很难的印象,所以大家很少去把它翻开,这样就没有开始了。大家可能认为那么厚的书很枯燥,其实,那本书那么厚的原因在于马克思列举的大量的事实,所以,事实使它有较强的可读性。二是脱离背景。大家现在看资本论也许没什么感触,但是,在当时,很多工人是含泪把资本论读完的。他们会有很多共鸣,知道了自己苦难的原因。如果我们能设身处地想一想,也是能够理解的。

通过目录来看,出现最多的词语是资本,最核心的概念是剩余价值。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资本论的脉络是很清晰的。用一个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从《资本论》里,我似乎可以看出一个古怪的植物状社会体系。这个体系的顶端是些厚厚的叶子,遮蔽了所有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投下无尽的阴影在根部。占整个体系绝大部分的根盘在深深的泥浆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统利用水分和养料,通过枝杆送至叶片上,而叶片将它们几乎全部用于再生产,于是植物体便不断长大。无需解释,根代表的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不停地把各种自然资源转化成社会财富,通过市场交换或租金——枝或杆,财富最终落到资本家——叶子——的手里,财富变成了资本,被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为了吸取更多的养料和水分,根只有往地下越扎越深;叶子要得到充分的阳光和空气,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杆亦随之长粗,变长。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渐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植物不能没有根也不能没有叶,社会不能失去上层的资本阶级,更不能失去下层劳动大众。问题在于,植物是一体的而人不是,由人构成的社会不可能像植物那样安静地生长。社会要发展,方向是平等,但照这种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

由科技发展带动的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关系发展的基础推动力,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产品的增多,不能作为再生产原料的产品就必须被消耗掉。但劳动人民无力消耗太多的奢侈品,而资产阶级为了尽量提高社会的再生产率也不倡导铺张浪费,植物形的社会其实就是节约的社会。可是,科技的发展不会因此止步,生产效率的升级也是必然,若不考虑自然资源的枯竭及大规模毁灭性的战争或灾难,这个社会体系早晚要被自己生产的产品撑死!可怕的预言!而马克思给我们

指明了出路。“树木不可能无限制地长高,并非因为时间不够;相似结构的社会体系也不能永久存在,不是由于敌人太强!”

马克思的资本论不光是一本社会发展的预言书,也是一本不可多的的经济学著作,其中的许多精辟论断,令人折服。下面就我体会较深两处粗略谈谈。

一:使用价值概念的扩展马克思认为,使用价值按其形态可以分为二大类:一类使用价值以实物形态作为其存在形式,另一类使用价值以物的运动作为其存在形式。实物使用价值是物化劳动,所消耗的人类劳动物化、固定于其中;而运动使用价值是劳动者所创造的、具有有用性的物的运动,这种使用价值“随着劳动能力本身活动的停止而消失”。运动使用价值正是第三产业所创造使用价值中的一种。总之,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使用价值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属性之一。任何物品要想成为商品都必须具有可供人类使用的价值;反之,毫无使用价值的物品是不会成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物的自然属性。

二:劳动价值理论的还原关于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马克思在>(一卷)P52指出,“只有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马克思认为劳动价值是由人类自身机体所产生的,是人的劳动能力的价值体现,是由人在劳动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显然,人类机体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生活资料的消费,人的劳动能力的形成、维持与发展,必须以消费一定数量、一定质量、一定形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为前提。一般情况下,人在劳动过程中所付出的劳动时间越长,劳动强度越大,劳动复杂度越高,为补偿这些劳动耗费所需消费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量就越多。一般劳动者的劳动量耗费与“社会必要的补偿性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历程中的的一个阶段。资本主义就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关系。资本家通过雇佣关系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它反映了人类自私自利和追逐剩余价值的贪婪本性。

以上是我读《资本论》的一点拙见。

第16篇: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 数字印刷一班 毕晟 100220120 序言:

在马克思哲学课上第一次接触到了卡尔马克斯的哲学,而这本《资本论》更是一本博大精深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结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解说。为此,我在课余时间阅读了《资本论》,在深深感叹马克思杰出思想的同时,又提升了自我的思想境界。浏览《资本论》全章,大致有商品货币、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个阶段、工资、资本积累、资本形态、资本周转、利润、等方面。

第一卷

商品和货币

在第一章商品与货币中,我了解了什么是商品,以及它的产生、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占有统治地位,社会财富表现为商品的大量堆积。商品是为交换而产生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方面,缺少其中一个就不能称为商品。而商品的价值凝结在人们的劳动中。这是对商品的描述。在我看来商品之所以为商品,它从原本的物品表现出了特有的交换价值,从而被人们用于交易。而商品的价值量和该商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它的生产力成反比。所以,商品花费了更长的生产时间,那么其拥有的价值量就越大。

在随后的阅读中,我了解了商品扩大的价值形式,举个例子:20匹布=1件上衣或=十磅茶叶或=1盎司金或=其它的商品,由此商品的价值形式逐渐扩大了。

总之:我们可以发现,商品,价值,交换价值,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至货币,如果不历史地考察,是没有直线进入资本的途径的。马克思解释说是生产力在起作用及各种历史机遇在起作用,但重点在讲解各种历史机遇。这里,生产力的作用只能是个模板,提供了满足人的历史活动的物的条件,这个物很大程度上不是量,而是质、一定历史阶段上的质(在起作用),不可想象是奴隶社会阶段的质。当然物很大程度上是“人造自然”,包含着文明积累、文化积累。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此章,他讲述了劳动过程和价值的增值过程、不变的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工作日等部分。在这里我感受到了:生命获取、消耗事物并使其实现价值的过程,就叫劳动。它具体分为获取劳动和消耗劳动两个部分。其中,获取劳动获取物及其价值,而消耗劳动则消耗物及其价值。所有的劳动过程,都是生命使用生命体或生命体的替代物来完成的。而获取劳动和消耗劳动对我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概念。这一部分,在我理解的资本主义经济吸取了过多的劳动剩余,占据了工人的劳动,从而达到了获取更多的目的。

工资

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表面上,工人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表现为对一定量劳动支付的一定量货币。在这里,人们说劳动的价值,并把它的货币表现叫做劳动的必要价格或自然价格。另一方,人们说劳动的市场价格,也就是围绕着劳动的必要价格上下波动的价格。 资本的积累

1、资本积累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把剩余价值作为资本来使用就是资本积累。资本家所以能够积累资本,就是因为他剥削了雇佣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这也就是资本家能够不断发财致富的秘密所在。

2、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源泉,资本家为了不断发财的目的,加上互相竞争的外部压力,他是不能把全部剩余价值吃光用光的,总要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积累起来,扩大他的生产,改善生产的技术。所以,资本积累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决定的。正因为这样,资本主义再生产是以扩大再生产为其特征的。

第二卷

第二卷讲述了资本的循环,劳动期间、扩大生产等方面。在这里我了解了,资本的增值的智能,就必须不停地运动、循环,形成资本循环。产品由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固定资本转移到产品中的那部分价值变为货币,是和他的价值承担者商品转化为货币同时进行的。我了解了w-g的转化过程。资本的循环周期的时间,作为下一次重新回到这个起点花费的时间。在我看来资本周期循环一次那么就体现了资本增值的过程。

第三卷

第三章讲述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利润转化、商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利润利息、资本主义地租、各种资本主义收入等问题。

而每大章又可以分为很多小部分。通过本部分的阅读我大致理解了。剩余价值和利润是相似的,人口过剩和资本过剩之间的矛盾问题是加剧国家内无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矛盾的、殖民地与宗主国的矛盾问题。

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

例如: 假定有甲、乙两个资本家,他们的可变资本都是6000元,剩余价值率都是100%,甲资本家的可变资本每年周转2次,乙资本家的可变资本每年周转10次,这样甲乙资本家一年中获得的剩余价值总量不同。甲资本家一年获得的剩余价值总量是6000×100%×2=12000元,而乙资本家一年中所获得的剩余价值总量为6000元×100%×10=60000元,可见,可变资本周转越快,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多,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

总之,剩余价值率所表现的关系与年剩余价值率所表现的关系是不同的。剩余价值率是表示剥削程度,而年剩余价值率则表示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这是一个例子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商品的增值。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资本竞争的结果。当某个部门利润高时,必然引起大量后续资本投入,导致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下跌,利润降低;某个部门利润低时,资本家必然不愿意投入资本,导致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利润上升。两者作用的结果,就是各生产部门利润平均化,即形成平均利润,利润与该部门投入预付资本成正比。意义就是,表面上看来利润只和投入预付资本大小有关,与工人劳动无关。西方经济学家于是认为,价值是由资本家的预付资本产生的,而不是工人劳动产生。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是通过这一理论解释了利润平均化的原因,揭示了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而被资本家瓜分的实质。

信用

在阅读本章的时候,我想起了经济危机时经常听到的信用两个词。所以我关注了本节的问题。正像金融危机中银行发放过多虚假债券一样。当银行扩大时,可以从事大量货币的信贷工作,打破了商人的资本限制。由此,大量的信贷为银行提供了所需利润的来源。通过读书我知道了信用是有两面性的,一方面减少了资金的局限,加速了发展,又为资本主义加大了矛盾。信用的发展使社会财富为少数人所占有,并加剧了各个部门之间的不平衡,信用和金融的膨胀又带动了金融危机的发展。

资本主义地租

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分成因素有土地、资本和劳动,而且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处于中心地位,资本租用土地,雇佣劳动,土地产品的价值分成分别为利润、地租和工资。随着技术水平(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雇佣的劳动人数不断减少,因而劳动对土地产品价值的分成占很少一部分。地租又是确定的,所以土地产品的价值的大部分为资本的利润,为资本家占为己有。资本主义地租与封建地租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它们都是对土地产品分成,都是土地经营权或占有权的经济实现,非本质的差别表现在地租形式上的不同:一个是实物地租或分成,一个是价值分成或地租。地租表现为土地的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地租的特殊形式。土地的买卖实际上是地租的买卖,土地的价格就是地租,是契约中规定的土地使用年限内的地租的预付。土地的买卖是在定额地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土地的价格是以一定年限的地租和利息来确定的。即: 土地价格 = 一定年限的地租/利息

因此,“土地价格不外是资本化的因而是提前支付的地租”。[19]地租是土地价格的前提。没有地租,就不会有土地的买卖,也就不会有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地租——土地价格。土地价格,对土地购买者而言,是资本投入,货币资本转变为土地资本,也即土地资本化了,投入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超额利润;对土地出卖者来讲,是地租的货币化,土地兑换为货币,地租转化为利息。

总结:

这是我了解的大部分内容,总而言之,通过阅读《资本论》,我体会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缺陷。《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并且它又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大贡献,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的统一。实际上这部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石的经济学巨著,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论证和生动体现,即具体的历史唯物主义论著。《资本论》创建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像黑格尔一样,相信能够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人类的进化历程。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的一切都在致力于解释世界,但他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他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最大的思想体系,一个影响到地球50%以上人口的体系。

恩格斯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那样,对于劳动者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全部领域一览无遗。”

感觉这本书不适合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研读。其间一些黑暗面的描述真的可以让人不寒而栗。尽管如此,我还是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起码知道了,原来钱可以是那么复杂的东西!

第17篇:《资本论》学习心得

《资本论》学习心得

一、《资本论》简介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二、《资本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在这部作品中对古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理论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全新的观点,同时吸收了黑格尔的辨证法方法,也受到了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里叶、圣西门等人的影响。马克思自己认为他的目的是:“用辨证的方法,经过批判,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找出现代社会的运动规律”,为现代工人运动提供科学的依据。为此,他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中埋头钻研经济材料达12年。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最主要的不公平在于对劳动的剥削,劳动者得到的报酬要低于他们所生产的价值,其剩余价值被拥有生产资料的雇主获得,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与生产产品的社会化矛盾必然会导致周期性地经济危机发生。他力图揭示资本积累的过程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他认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商品的流通和对利润的追求会导致社会中经济与道德的冲突和分裂,主观的道德价值和客观的经济价值会分道扬镳,政治经济学应该研究价值的分配方式,使经济学的发展符合法律和道德观念。

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家应该按照客观规律去研究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社会的经济发展规律如同自然科学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应该了解这种规律,依照客观规律行事。商品生产要进行社会化,要有意识地控制商品生产,以使其达到最大的利用度。

三、学习心得

《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并且它又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大贡献,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的统一。实际上这部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石的经济学巨著,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论证和生动体现,即具体的历史唯物主义论著。《资本论》创建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像黑格尔一样,相信能够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人类的进化历程。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的一切都在致力于解释世界,但他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他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最大的思想体系,一个影响到地球50%以上人口的体系。恩格斯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那样,对于劳动者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全部领域一览无遗。”

下面是本人通过学习《资本论》对其要点的总结

1、劳动价值论

(1)价值: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量决定的。作者从商品入手,阐述了价值,他认为商品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做为交换商品的筹码,等价交换其他所需要的东西。他还分析了价值的形式和货币,认为从他的交换形式是从个别的偶然现象到一般的价值形式,而它的最高形式就是货币,货币可以使商品流通更加便捷,更加直接,它表明社会生产的不同阶段。

(2)剩余价值

随着技术、劳动力和工具的发展人们制造商品已经满足自己的生活,还有剩余的商品可以换成货币,货币积蓄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形成了资本。资本是从劳动力、合作分工、工具的革新等等来的,他说增加剩余价值可以有两种方法,就是延长工作时间和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延长工作时间的方法已经不适合了,现在国家的劳动时间已经规范化,但是我们资本家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效率,来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还可以用工具革新,新的生产方式、管理组织形式、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等等来提高工人们的劳动效率。

(3)资本的积累

资本积累就是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它不是满足资本家自己的嗜欲,他是为了投入资本来赚更多的钱,投入新的生产,剩余价值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可变资本,不是像《国富论》把剩余价值都可以转化为可变的资本。

资本的积累造成阶级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一方造成生产过剩,另一方则造成生存的压力,他说:“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卑鄙和最疯狂的贪欲的趋势下完成的。”可见他对资本家深恶痛绝,但是我们为这本书是为资本家写的,对资本家怎样剥削工人有指导作用。

2、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学说

他主要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进行分析,将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和消费品的生产,他认为全部商品的价值总量是同价格总量相符的,然后价值(社会的)可以变为价格(个别的),这要经过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3、关于地租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大多数土地由少部分人占有,所以土地资源面对工业化浪潮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现在农民把一部分工资交给资产阶级,自己却当一个田户,这是小块土地所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谷物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所造成的,在资产阶级社会制度下,小块土地所有制,不断的衰退,它排斥了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社会的积聚和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等等。

他的著作指导着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也为我们公民指导着我们自我价值实现的目的。

四、总结

《资本论》提供的是认识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现成的教条,《资本论》的理论也需要在实践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特别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要把握以下四点: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某些重要观点,由于种种原因过去被忽视简单化了,如关于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作为生产劳动创造商品价值的观点,关于多种财产权及其内部构成关系的观点等,这些观点的重要价值目前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需要我们从现实出发进一步加以研究和阐释。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有一些与当时现实相符,但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已与当前现实不符的具体观点,应当实事求是地加以改变。例如,《资本论》中讲作为世界货币的只能是贵金属货币,这符合当时的实际,目前金本位崩溃的条件下,美元等纸币也可充当世界货币,需要理论上予以阐明。

3.我们在社会主义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面临的新任务,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与时俱进的新的探索与研究,作出科学的说明,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科学发展观等问题。

4.需要力求准确理解和把握《资本论》的基本理论,减少误解与错解。应当区分哪些是附加于马克思的甚至错解了的东西,特别是要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同空想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以及民主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坚持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18篇:《资本论》读书笔记

读《资本论》有感

一、历史背景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2、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运动规律的需要

3、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完整性的要求

二、主要内容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全书共分四卷。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主要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主要阐述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主要阐明剩余价值的分配过程。 第四卷:《剩余价值理论》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说进行系统的分析批判。

三、《资本论》的典型观点 1.劳动价值理论:

价值概念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范畴。劳动价值理论是这一分析的基础理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从而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生产、分配和社会结构奠定了科学的基础。马克思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发达的、普遍的商品生产,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细胞形式,因此,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要从商品开始。

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其社会属性;(2)商品中包含着劳动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生产使用价值;(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构成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因而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4)劳动产品一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劳动形式本身来的。”即商品拜物教性质产生于商品形式本身,而其实质是“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5)“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的价格。价格和价值不一致并不违反价值规律,反而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唯一可能的形式。马克思指出:“价格和价值量之间的量的不一致的可能性,或者价格偏离价值量的可能性,已经包含在价格形式本身中。但这并不是这种形式的缺点,相反的,却使这种形式成为这样一种生产方式的适当形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下,规则只能作为没有规则性的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数规律来为自己开辟道路。” 2.剩余价值理论:

在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制度中,雇佣劳动只能在市场上出卖劳动力,资本给劳动者支付的工资由劳动力价值决定。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大于劳动力价值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劳动者劳动所形成的价值大于劳动力价值,两者之差就是剩余价值(m),这个剩余价值为资本家所占有。这就是雇佣劳动与资本制度的实质,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四、我的心得体会

马克思《资本论》的方法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最主要著作的方法论,亦可视作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 这部著作的创作是以科学的研究现实的方法和科学的思维逻辑作为基础的。这就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在具体运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具体方法。

《资本论》的基本理论和它的方法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资本论》的方法论是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它可以分为基本方法和具体方法两部分。唯物辩证法是《资本论》的基本方法。

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把世界的发展看做是其本身所固有的各种矛盾发展的结果。辩证法包括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两部分,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界、社会本身所固有的辩证运动,主观辩证法则指客观事物的辩证运动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反映。《资本论》是把辩证方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次尝试。

马克思引用的考夫曼的话,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1.从事经济科学的研究就在于发现和揭示经济规律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一般精神生活,人们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3.要正确认识经济规律的特点和性质,每个社会形态都有其特有的规律;

4.经济科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阐明一定社会形态的发生、生存、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以及它为什么必然由更高级的社会代替。

我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政治经济学都有着不可言语的渊源。

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国家迅速发展成为现在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上占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与《资本论》有着不可不说的关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坚持和正确运用了《资本论》的核心理论。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实现生产力发展和人本身发展的有机统一。

(2)明确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发挥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优势。(具有中国特色)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继承和发展了《资本论》的经济原理和规律。

不管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等理论,其实在我国的经济理论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充分尊重和发挥价值规律,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等一系列市场配置资源的论断和理论。

我想谈谈今天中国的工资制度。上面已经列举了现如今工资理论的要点,但是随着我国恩格尔系数不断攀升,贫富差距悬殊,尽管原因众多,但是与今天的分配制度有很大的原因。劳动者收入增长缓慢,贫富差距拉大,收入分配不公,社会上对党政机构和垄断企业的高收入非常不满,民众的“被剥夺感”强烈,危及社会稳定;同时,劳动者收入偏低,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也制约了经济转型。30多年来,中国作为转型经济大国,十几亿人创造的财富存量和增量相当大。在转轨过程中,由于制度、体制的不完善,巨大的财富就从制度缝隙里漏出,造成收入差距悬殊,即使按国家统计局的口径,中国的基尼系数(衡量收入差距)已接近临界点。如果再计入“灰色收入”,中国的收入差距则早已陷入了警戒区。而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的2倍到3倍,如果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差距可能更大。截至2008年底,机关公务员退休金水平是企业的2.1倍,事业单位月均养老金是企业的1.8倍。这种依赖于政策保护和资源垄断的“权力分配”,有悖于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严重侵害了个人发展权,扭曲了收入分配格局。其在不同行业、不同群体间造成收入悬殊落差的同时,也在人们心里划上了一道深深的鸿沟。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政府拿出措施,真正为人民服务。

令人担忧的是,中国贫富差距扩大的幅度过大、速度过快。在短短 20 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已经从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转变为贫富差距扩大现象严重、收入差距超过国际上中等不平等程度的国家。虽然“贫富差距突限” 在“合理的限度”只是一个模糊概念,但是显然,我国贫富差距较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有的学者提出,在初次分配领域,中国有很多事情可做。比如,要提高劳动报酬,就必须“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上下功夫”,加快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加大行政性垄断行业的改革,健全集体协商机制,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既得利益集团已成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最大障碍。汪玉凯认为,当前,围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公众与既得利益集团之间实际上存在严重冲突。为防止既得利益者利用手中的权力影响改革政策的制定,必须加快行政乃至政治体制的改革。

班级:餐旅11-1

姓名:殷桃平

学号:201105006269

第19篇:资本论观后感

资 本 论 观 后 感

《资本论》观后感

俗话说,不读《国富论》,不知道资本主义,不读《资本论》,不了解社会主义。对于《资本论》,恩格斯给予了恰当的评价:‚自从地球上存在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出现过一本书,像当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来说是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的。‛《资本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阐明了剩余价值规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自从它问世以来,始终是全世界工人阶级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锐利的理论武器。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我们必须了解马克思的基本理论思想,将《资本论》里 的思想与当代中国的经济建设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以用。 不得不承认,《资本论》一书确实晦涩难懂,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枯燥无味,在读的过程中,我几次想要放弃。但是,我们知道《资本论》里的思想无论是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 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在现今社会条件下,经济学不再只是经济学人必备的功课,即使只是普通人,要想顺应社会的变迁,甚至进一步洞悉财富的奥秘,读懂经济学也是必备的功夫。对想了解经济学的人来说,阅读经典是最好的捷径,而现在是读《资本论》最好的时候。金融危机后已经成为 种流行。中国曾经是马克思的读者最多的家。《资本论》不仅是‚无产阶级的圣经也是‚有产阶级‛的知识经典。

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 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资本论》第一卷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的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著作。 在《资本论》第一卷里,马克思运用抽象法,首先撇开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抽象地分析资本的生产过程,揭示资本关系产生的历史前提,和它产生、发展到必然灭亡的历史过程。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采取的特殊形式及其特殊规律,从物质生产的角度,全面地分析了资本本性的矛盾在社会生产中的具体体现。这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对资本主义存在根据的质疑和追问,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性和暂时性。对于第一卷中的主要内容与观点框架可由以下四点出发: 1.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的原始积累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的历史阶段中,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即要使货币和商品转化为资本,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经济条件:一方面是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他们要购买别人的劳动力来增殖自己所占有的价值总额;另一方面是自由劳动者,自己劳动力的出卖者,也就是劳动的出卖者。商品市场的这种两极分化,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即以暴力方式剥夺劳 动者而实现的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提供了最初的和必要的前提。 2.分析基础: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发达的,普遍的商品生产,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细胞形式,因此,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要从商品开始。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它是两种属性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价值则是其社会属性。商品中也包含着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生产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马克思还建立了货币理论,指出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货币形式。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内在的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体现的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可见,随着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就在同一程度上转化为货币。并且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交换是在两个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形态变化中完成的:从商品转化为货币,又从货币转化为商品,即商品的交换过程是在下列的形式变换中完成的:商品—货币—商品(W—G—W)。

通过阅读《资本论》,我们可以了解到:解放初的中国恰恰缺乏上述前提,资本主义生产处于极度微弱的境地,但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又是鸦片战争后百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取向。在社会土义生产方式下,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与劳动者形成了历史的统一,这就为极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较快地实现生产资本的大星积累以及劳动者之问以信用货币为媒介交换彼此的劳动成果创造了条件。于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成了中国的必然取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为走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条件,而一时全国人民高昂的建设新中国的热情及大批先进分子为共产主义理想而无私奉献的豪情又为此提供了主观条件。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没有现代工业技术、管理知识的积累,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实现工业化同样是不可能的。

第20篇:资本论读后感

我今天下午看了《资本论》,感触也是比较多的,他主要的特点是汇集了各家之所长,再加上他理解的东西,通过学习,给我的理解带来了帮助。

一、劳动价值论

(1)价值: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量决定的。作者从商品入手,阐述了价值,他认为商品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做为交换商品的筹码,等价交换其他所需要的东西。他还分析了价值的形式和货币,认为从他的交换形式是从个别的偶然现象到一般的价值形式,而它的最高形式就是货币,货币可以使商品流通更加便捷,更加直接,它表明社会生产的不同阶段。

(2)剩余价值

随着技术、劳动力和工具的发展人们制造商品已经满足自己的生活,还有剩余的商品可以换成货币,货币积蓄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形成了资本。资本是从劳动力、合作分工、工具的革新等等来的,他说增加剩余价值可以有两种方法,就是延长工作时间和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延长工作时间的方法已经不适合了,现在国家的劳动时间已经规范化,但是我们资本家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效率,来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还可以用工具革新,新的生产方式、管理组织形式、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等等来提高工人们的劳动效率。

(3)资本的积累

资本积累就是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它不是满足资本家自己的嗜欲,他是为了投入资本来赚更多的钱,投入新的生产,剩余价值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可变资本,不是像《国富论》把剩余价值都可以转化为可变的资本。

资本的积累造成阶级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一方造成生产过剩,另一方则造成生存的压力,他说:“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卑鄙和最疯狂的贪欲的趋势下完成的。”可见他对资本家深恶痛绝,但是我们为这本书是为资本家写的,对资本家怎样剥削工人有指导作用。

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学说

他主要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进行分析,将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和消费品的生产,他认为全部商品的价值总量是同价格总量相符的,然后价值(社会的)可以变为价格(个别的),这要经过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三、关于地租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大多数土地由少部分人占有,所以土地资源面对工业化浪潮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现在农民把一部分工资交给资产阶级,自己却当一个田户,这是小块土地所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谷物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所造成的,在资产阶级社会制度下,小块土地所有制,不断的衰退,它排斥了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社会的积聚和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等等。

他的著作指导着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也为我们公民指导着我们自我价值实现的目的。

资本论论文
《资本论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