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材料)

发布时间:2020-03-03 22:54:4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总书记是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领导,老百姓都喜欢叫总书记“***”,为什么这么叫呢?一是因为***“亲民、接地气”的形象,二是“***”的称谓已经成为人民认同、支持和感谢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追求中国梦,期待更伟大成果的一个象征,是这个时代人们情感的由衷表达。习近平总书记是我很喜爱和敬佩的一位领导人,我总是在思考是怎样非凡的经历,使习总书记成为了一位极具智慧、才情、风度的立体又丰满的领导人呢?总书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部署上展现出伟大的志向和抱负,提出了“中国梦”,“ 两个一百年”,“ 一带一路”的宏韬伟略。总书记时刻心系百姓,每次在人民遇到危难的时候,都会第一时间站出来安慰百姓,并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总书记每一次的讲话都风格鲜明、内涵深刻,善于运用各种俗语和古典诗词,他说话、作文求短、求实、求新,又具有极高文化素养。

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历练和成长的过程,没有“天生伟大”这一说。在细细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我了解到梁家河的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实践的开端,

在农村的7年,是总书记人生道路中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对他的整个成长、成熟、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知青插队的背景,简单来说,就是席卷全国的上山下乡运动。毛主席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那个年代的知识青年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去到农村,都在青春时期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洗礼。

习近平总书记在农村7年的生活不仅承受着体力上和生活上的痛苦,他精神上受到更大的痛苦。在“*期间”,父亲被迫害,他被扣帽子、被歧视、被困在陕北穷山沟里,忍受着各种各样的不公平。然而,总书记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他从一个迷茫的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成长为一个饱尝人生酸甜苦辣的青年,胸怀为民谋福利的抱负,这就决定了他所走的人生道路的不同。

习总书记曾经讲道:“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习总书记由于家庭原因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一直受着不公平待遇,别人拥有的进步的机会,对他都是可望不可及的。最开始的几年,入党没有机会,读大学没有机会,调离农村没有机会,最后梁家河的知青都离开了,只剩下了习总书记。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是沉下心来为老百姓办实事,比如修茅厕,打坝种庄稼,办沼气,教书育人等等,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1974年习总书记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10月被推荐到清华大学读大学。所以踏实的做人,认真的做事,生活总会给你回报。作为青年,初入社会,工作经验,社会资源都比较缺乏,机会相对缺少,但是我们千万不能好高骛远,要踏踏实实做事,做成一件一件小事,成功从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积累而成。

每次在电视上看到习总书记,我对他的第一感觉就是沉着自信。他说知青生活培养了他的自信,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平常人都是成就,胜利等一切带光环的经历培养自信,为什么苦难、磨炼的经历培养了自信呢?在读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我体会了其中的深意。习总书记在本是少年不谙世事的年纪,遭遇家庭变故,又被下放到农村,遭遇身体和精神的折磨,靠着自己惊人的毅力坚持下来,不但没被打倒,还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在人生的低谷,经受住各种磨砺,心脏足够强大,头脑足够聪明,心胸足够宽广,手已被磨成茧,再可怕的荆棘也会被砍下。这一路走来再不惧怕,各种困难与挑战都可以沉着、理智的解决。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里,不管遇到多大的难题和磨难,我都要学会坚强,想尽办法克服。这样就可以不惧未来,笑对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7年的农村生活,是梁家河的老百姓接纳他,养育他,他和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对改变中国农村生活也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习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和扶贫开发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就扶贫开发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形成了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战略思想。

我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所以能体会习总书记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及理解志愿改变农村生活水平的坚定信念。在我的幼年时期,我们的父辈们是靠吃大锅饭,挣工分过生活。在我的记忆里有一段经历是很深刻的,在我还是三四岁的时候,家里的油缸已经快要见底,可是家里没有钱买油。爸爸只好出去几天,到货轮上去修汽油机,能挣的几拾块钱。所幸是我的爸爸还有门手艺,关键时刻能挣取生活费。那个时期在农村,是没有什么路子挣钱的。在爸爸出门的几天里,妈妈带着我和姐姐掰着手指头盼着爸爸回来。几天后,爸爸提着几块肉,几斤油,还有一个呼啦圈回来的时候,我们一家人都欣喜万分。现在大家对几斤肉、几斤油都不以为然,在那个没有经济收入,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尤其在经历了没油没开荤的日子后,这都是天大的恩惠。但是相比知青下乡时候的艰苦,我们都已经是好很多了。可想而知习总书记在7年的上山下乡的生活里,经历了何种艰辛,这是怎样一种坚强的毅力和信念!

我的爷爷那一辈人都是最朴实、最辛勤的人,他们一生都默默无闻的劳作,对生活的一切苦难都无言承受,却又对生活一直怀有希望。他们如中国大多数生活在农村的人一样,都在诠释着余华的《活着》一书中所要表达的深刻意义: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从小被他们身上的隐忍,厚道感动,我愿这世上最勤劳、最朴实的人都能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我很荣幸在一个服务三农,以精准扶贫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己任的队伍工作,能尽自己所能为扶贫,为中国贫穷老百姓过上小康生活奉献自己的力量。

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所有的受访者都提到习书记的一个特点,那就是他特别爱读书。英国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所以我想习总书记的执政理念,他的思想,就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生活中积淀下来的。

习总书记的说话、文章都风格鲜明,意义深刻,体现出了深厚的文化素养。文随心走,文风即人。语言是人的生活阅历、知识储备、个人能力与道德境界的综合反映。一个人学识、品质、风范,往往在其文风中得到充分体现。习总书记的语言风格,正是他执政为民、勇于担当执政理念的真实写照,其语言的魅力,也正是他人格魅力的生动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语言风格的形成,主要得益于他从青年时代就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政治责任、精神追求。“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是他青年时期就立下的志向。在熟读中外传统文化的经典中,他不仅开阔了时空视野,提升了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也极大地丰盈了他的知识储备和语言积累。

学生时期的我是爱读书的,如饥似渴,不断吸收各种知识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但是参加工作后,尤其是升级为妈妈后,我很少再看书,总是以没有时间为借口,另外一方面觉得工作相对稳定也没有学习的动力。但是看过习总书记的经历后,自己很汗颜,总书记在当时非常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坚持阅读,后来作为国家领导人的他日理万机,依然坚持阅读。他的一位友人在书中提到:“我还注意到书架上还有大量的新书,有些还是学术分量很重的书。我确信直到今天,近平依然保持着40年前养成的学习习惯”。弥尔顿说:“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为做一个有高尚灵魂的人,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坚持阅读吧。

习近平总书记的非凡经历,以及他的经历所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思想价值和精神价值。阅读一本书或一个人的故事,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共鸣,这由读者自己本身的经历、年龄、思想等决定,于目前的我来说,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我带来的感想与启发是这些,我相信随着阅历的增加,思想的成熟,以后我会拥有更深刻的体会。

作者:省分行营业部长沙县支行 陈密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材料)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材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