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以微信支付为例,探讨移动支付的风险管控

发布时间:2020-03-02 17:59: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近些年,在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推动下,金融与互联网不断相互渗透和融合,支付手段创新层出不穷,其中,尤其以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表现最为抢眼,并已经成为支付市场的业务增长点。

移动支付、互联网支付等新兴支付业务快速发展,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更加便捷、低成本的支付服务,根本性地改变支付清算传统模式,甚至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互联网支付业务的应用已经从网上购物、公共事业缴费等传统领域,逐步渗透到航空旅游、教育、基金理财、保险、社区服务、医疗卫生等行业或领域。与此同时,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普及率的提高,移动支付也发展迅猛。

2012年,以“金融移动支付标准正式确立”为重要标志事件,被业界认定为移动支付发展的“新元年”,移动支付、支付机构、电信运营商和终端提供商等各路大军均加大投入力度,争抢和拓展移动支付市场。根据《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3》相关数据,去年银行共处理网上支付业务192亿笔,总金额为8.23万亿元;支付机构共处理互联网支付业务104.56亿笔,金额6.89万亿元。移动支付方面,2012年,银行共处理移动电话支付业务5.35亿笔,金额2.31万亿元,支付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21.13亿笔,金额仅为1811.94亿元。 随着电子商务与互联网技术和社交网络融合趋势不断加强,互联网支付行业的发展面临广阔的市场空间。庞大的用户数量、通信技术逐步成熟等有利条件也使得移动支付市场在未来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3 年第三季度,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移动市场交易规模达14 205.8 亿元,环比增长26.7%,同比增长50.8%。该数据显示,全球移动支付市场现如今已经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移动支付模式之所有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其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移动支付不仅成本低、使用方便,跨越幅度较大,更是因为移动支付的内容多样、方式便捷,可以随着科技的前进一同发展,而客观环境的支持与政策的辅助也为移动支付的发展壮大铺平了道路。

随着移动支付已逐渐成为网络支付的主流方式,微信支付作为最新及最具潜力的支付方式之一脱颖而出。自2013年8月份推出之后,依靠着移动互联网

最大的流量入口之一的微信平台迅速发展,用户的增长速度及成交额的增长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同行业其他的竞争者,在整个移动支付行业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微信产生于2013年8月5日,与微信5.0同期推出,成为以腾讯用户为主,与财付通、微信联合推出的移动支付创新产品。用户在使用微信支付过程中,仅需要在微信中关联相应的银行卡,并完成银行卡的身份验证,那么就可以直接对所需要购买的产品与服务进行微信支付购买。支付时不需要进行任何刷卡步骤,仅需要在手机上输入支付密码,那么就可以完成整个支付过程与购买过程。改变了传统网络消费购买途径需要打通线上、线下的障碍,使整个电子交易流程变得简单、便捷。在移动支付手段中,微信支付可以实现公众号支付、二维码到秒支付、移动应用支付、刷卡支付以及红包支付。因此,自微信支付推出以后,微信支付的活跃性与用户的高推崇性加速了微信支付的快速发展,并且利用AA收款、信用卡还款、微信红包、滴滴打车、Q币充值、理财通等功能服务,使移动支付用户得到大幅度提升。

截至2014年12月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7亿,是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其发展势头迅猛。

2012年3月29日,微信用户破1亿,耗时433天;

2012年9月17日,微信用户破2亿,耗时缩短至不到6个月; 2013年1月15日,微信用户达3亿;

2013年7月25日,微信的国内用户超过4亿;8月15日,微信的海外用户超过了1亿;

2013年8月5日,微信5.0上线,“游戏中心”、“微信支付”等商业化功能推出;

2013年第四季度,微信月活跃用户数达到3.55亿(活跃定义:发送消息、登录游戏中心、更新朋友圈);

2014年1月28日,微信5.2发布,界面风格全新改版,顺应了扁平化的潮流;

2014年2月20日,腾讯宣布推出QQ浏览器微信版; 2014年3月19日,微信支付接口正式对外开放;

2014年4月4日, 微信学院正式成立;

2014年4月8日, 微信智能开放平台正式对外开放。 2015年2月19日,微信与春晚开通互动,启动红包功能。

微信支付是集成在微信客户端的支付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完成快速的支付流程。微信支付向用户提供安全、快捷、高效的支付服务,以绑定银行卡的快捷支付为基础。随着微信用户突破6亿,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微信中创建了公众账号,利用公众账号为用户提供资讯、服务、商品,更多电子商务企业进入微信平台,腾讯趁势推出微信支付来满足企业和消费者在微信平台内交易的支付需求。微信支付除了可以满足消费者在微信平台上的支付需求,还可以满足用户在其他平台的支付需求。微信支付推出之后已经有不少电子商务企业接入了微信支付,如易迅网、当当网等电子商务大企业都相继接入微信支付,微信支付的支付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微信支付推出之后主要有三种支付方式分别是公众账号支付、扫二维码支付、App支付。

公众账号支付:用户在微信中关注商家的公众账号,在商家的公众号总选择自己喜爱的商品,提交订单,在商家的公众账号内完成支付,如关注小米手机的公众账号就能在购买小米手机。

扫二维码支付:扫二维码支付分为线下扫码支付和线上扫码支付,线下扫码支付是指用户在线下选中某些商品之后,会有生成一个支付的二维码,用户只需要在扫描二维码,在手机终端确认支付,就可以完成整个支付的过程,如上品折扣百货。线上扫码支付是指接入微信支付的上商家在支付时,在PC端上生成一个二维码,用户只需要扫描PC端的二维码跳转至微信支付的交易页面,完成交易流程。扫二维码支付方式的出现大大简化了移动支付的操作,但同时也遭到了央行对其安全性提出质疑,并且勒令所有支付平台暂时停止使用二维码支付。 App支付:App支付即第三方应用商城支付,电商平台只需接入微信支付,用户在其平台进行网络交易可以调用微信支付来完成交易,用户在第三方应用中选择商品和服务,选择微信支付完成支付的过程。 第二节 研究的目标和方法

(一)研究目标

本文主要研究微信支付的风险管控,对微信支付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概括,并提出控制、规避风险的具体措施,从而对移动支付及其风险管控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大量的移动支付理论、风险理论和相关概念的文献进行收集、归纳、分析,作为研究的基础依据,此外还需微信支付用户、交易量等数据、微信所属公司发展概况等。

2、.案例分析法。对微信支付以及相关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有助于提升微信在支付行业内的竞争地位。

3、比较分析法。将国内移动支付行业的风险管控现状国外行业监管情况进行比较,从而对我国支付行业的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目前学术界关于移动支付的风险管控理论研究相对较少,而关于风险管控理论的研究相对比较丰富,以下分别对移动支付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和国内外现状做一简单介绍:

(一) 移动支付理论研究情况

移动支付也被称之为手机支付,就是允许消费者可以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对所消费的产品或者服务进行账户支付的一种服务形式。个人或者单位通过互联网设备、移动设备或者近距离传感设备以间接的方式,或者直接的方式向金融机构发送支付指令,从而产生资金转移行为或者货币支付行为,从而实现移动支付功能。移动支付将金融机构、移动运营商、互联网与终端设备相连接,为用户提供货币支付、货币转移、缴费等多项金融业务。

移动支付包括远程支付与近场支付两种形式,其中,远程支付是指通过指令的方式(如手机支付、电话银行支付或者网上银行支付等)形式借助支付工具(如汇款、转账、快递)进行的支付方式,如掌上视频、掌中充值等均属于远程支付。近程支付则是利用手机刷卡的形式进行购物、打车等日常消费,较为方便、快捷,符合现代都市人的消费观念。移动支付可以采用手机短信、无线应用协议或者无线语音业务增值服务的方式进行支付,不论采取那一种形式,都与金融互联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目前支付标准不统一给相关的推广工作造成了很多困惑。移动支付标准的制定工作已经持续了三年多,主要是银联和中国移动两大

阵营在比赛。数据研究公司IDC的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移动支付的金额将突破1万亿美元。强大的数据意味着,今后几年全球移动支付业务将呈现持续走强趋势。

冯伟涛、韩李枚(2008)指出移动支付可以使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处理多种金融业务。随着3G时代的到来, 移动支付将成为移动商务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具有十分巨大的市场空间。近年来, 由银行、移动运营商、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第三方)、商家和用户构成等环节组成的产业链已具雏形。

陈辉(2010)认为金融移动支付标准正式成立,商业银行、支付机构、终端提供商、移动运营商、银行卡转接清算机构等都加大了移动支付的发展力度,积极拓展移动支付市场,推动移动支付产业的快速增长。移动支付作为现在社会全新的电子支付方式在促进电子商务零售市场发展、拓展金融支付服务的深度以及满足消费者多元化支付需求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刘丹、房宪鹏(2009)认为移动支付是现在社会最主要的电子交易支付模式,并且其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前进而创新,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移动支付对于客户具备方便、快捷、安全、保密等特点,因此伴随着移动终端用户的不断增加,移动支付在未来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风险管控理论

早在19世纪,西方古典经济学派就提出了风险的概念,认为风险是经营活动的副产品,经营者的收入是其在经营活动中承担风险的报酬。

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将风险定义为可能对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并指出风险衡量标准的后果和可能性。随后的学者研究风险概念不仅包含了未来结果朝不利方向变动的可能性,即风险损失,而且将未来结果超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的变动都包括在内。2002年英国风险管理协会共同发布了风险管理标准,将风险定义为事件及其后果的可能性的结合,既关注风险的消极面,也关注风险的积极面。

由于客观需求的推动,风险研究首先出现于保险业,进而扩展到银行业、证券业等金融领域。风险管控最早由美国学者在1930年美国管理协会一次关于保险问题的会议上提出,英国经济学家莫伯瑞和布兰查德在1955年出版的《保险论》中首次对风险管控进行了系统性研究。1964年,美国风险管控专家威廉姆

斯将风险管控定义为:风险管理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明确提出了风险控制的四种基本方法是: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

中国理论界的普遍认识是将风险管控看作为各经济主体通过风险识别、度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宜的措施防范控制风险,用合理经济的手段综合处理风险,以最大限度实现保障的科学管理过程。 (三)国内外移动支付风险管控现状

在对国外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发展的基础理论上,张洪伟(2013)提出早在2000年互联网支付刚刚起步的时候,美国、澳大利亚及欧盟就关注网上第三方支付的风险以及监管问题,尽管互联网支付形式与传统支付业务存在差异,但互联网支付的本质仍是支付,支付渠道或支付工具的改变不会导致已有的风险控制与监管体制失灵。因此,欧美等第三方国家的传统支付监管方式与第三方支付监管方式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互联网用户群体较为庞大,支付方式也具备创新性与特殊性,因此欧美等国家的第三方监管部门对待移动支付也较为谨慎,在要求创新,强化监管的同时,也额外针对客户权益保护进行均衡处理。澳大利亚与美国等国家针对第三方移动支付运用商的监管机制较为成熟,有着明确的法律法规;而欧盟的货币一体化起步较晚,监管制度虽然处于不断变换的过程中,但是却依旧保持着明确的监管制度,将具体的法律流程进行贯彻时候死,总体而言,风险管控较为成熟。

而国内对移动支付风险管控的研究则需要进一步加强,2005 年1 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确立了我国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六大举措。2005年4 月1 日我国实施《电子签名法》,对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蒋银科、肖毅、聂笑一(2014)认为,微信支付是终究还是属于电子支付,而在我国关于电子支付的法律并不成熟,当前我国仅有一部涉及电子金融行业的《电子签名法》在维系互联网及移动支付领域的信息安全与金融安全。这个情况导致一旦消费者因电子交易而出现的钱财纠纷都难以解决,缺乏统一规范的电子支付法律法规,不能良好的执行相关条例内容的原因,因此也导致消费者在移动支付过程中不能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移动支付过程中,消费者经常会因为金

融诈骗或者遭遇支付障碍而产生的案件,但是却通常因为取证难、立案难、诉讼难等若干司法与执法环节的缺失也会导致消费者对于电子支付的谨慎使用,这对电子支付的发展不利,对微信支付的发展更不利。微信支付拥有央行发布的基金支付牌照,背后又有腾讯公司的技术、资金的支持,但是微信支付是由民营企业创建,在信用方面远不如国家支持的银行及电子支付经验更加丰富的企业。

因此,应尽快建立电子支付的法律框架,明确有关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法地位,明确其开办资质、资本管理、风险控制及交易中的法律责任。 第二章 移动支付及风险管控理论 第一节 移动支付理论

1、移动支付概述

移动支付也被称之为手机支付,就是允许消费者可以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对所消费的产品或者服务进行账户支付的一种服务形式。个人或者单位通过互联网设备、移动设备或者近距离传感设备以间接的方式,或者直接的方式向金融机构发送支付指令,从而产生资金转移行为或者货币支付行为,从而实现移动支付功能。移动支付将金融机构、移动运营商、互联网与终端设备相连接,为用户提供货币支付、货币转移、缴费等多项金融业务、移动支付包括远程支付与近场支付两种形式,其中,远程支付是指通过指令的方式(如手机支付、电话银行支付或者网上银行支付等)形式借助支付工具(如汇款、转账、快递)进行的支付方式,如掌上视频、掌中充值等均属于远程支付。近程支付则是利用手机刷卡的形式进行购物、打车等日常消费,较为方便、快捷,符合现代都市人的消费观念。移动支付可以采用手机短信、无线应用协议或者无线语音业务增值服务的方式进行支付,不论采取那一种形式,都与金融互联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移动支付的产业链构成

移动支付的产业链主要由移动运营商、银行、移动设备提供商、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商家以及用户构成,因此需要不断对其进行完善,才可以在获得各自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共赢。

首先,移动运营商是连接金融机构、服务提供商、商家以及用户的重要通道,主要功能为移动支付搭建通信渠道,搭建移动支付平台

其次,银行掌握巨大的用户资源,并拥有强大的资金支持,通过手机号码与银行卡绑定,为移动支付平台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支付体系。

第三,移动设备提供商为移动支付平台提供设备服务,满足用户实现移动支付的终端要求,解决移动支付过程中的业务问题。

第四,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是移动运营商与银行之间沟通的桥梁,充当第三方独立支付方,具备协调与整合能力,为用户提供市场反应效果良好且适合的移动支付服务。

第五,商家在移动支付中通过便捷的移动支付终端,减少支付的复杂流程,提升客户满意度,从而扩大移动支付的适用范围,具备从属性。

第六,用户是移动支付服务的最终使用者,其对移动支付的爱好与接受程度均是决定未来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因素。

3、移动支付典型商业模式分析

移动支付当前的经典商业模式主要被分为以下三种:

首先,移动运营商为主导的商业模式。该商业模式中,移动运营商是唯一能够为产业链提供业务支持的机构,产业链关系较为简单,没有金融机构的参与。移动运营商不仅是移动支付账户的管理者,也是移动支付业务数据的网络传输提供者。移动运营商一般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账户管理,首先,开设一个单独的账户作为移动支付款项结算的部分,用户需要在账户中存入一定进入的现金才可以进行使用;其次,将移动支付款项直接打入电信账单中才可以进行使用在该商业模式中,移动运营商掌握据对的独立权与控制权,但是却具备四点不足,首先,传统支付业务金融机构与商家之间的资费账单结算时间为24小时之内,也就是一天,但是移动运营商的账单结算周期一般为一个月,这种长时间的结算周期对于移动运营商而言时间较长;其次,由于移动运营商自身涉及金融类业务需要受到严格的政府管制,因此只能够经营与移动通讯业务有关的支付业务;第三,由于移动运营商缺乏处理风险的防范能力,缺少运作和管理金融类业务的经验,因此支付额度受到较大的限制,在当前只能开展一些额的较小的移动支付业务。第四,移动运营商需要承担相应的风险与责任,容易与国家的金融政策产生冲突。

其次,以金融机构为主导的商业模式。该商业模式简单的利用通信设备与银行专线进行连接,将手机账号与用户账号相互绑定,用户在进行消费过程中只需

要利用自己的手机绑定的银行卡,就可以完成交易支付。在这个过程中,移动互联网仅为用户提供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并参与到整个信息交易过程中,而金融机构则是为用户提供整套的资金支付途径。以金融机构为主导的商业模式,银行需要为用户的资金账号则全部责任,需要承担相应的风险,因此在我国很多大型银行都独立垄断了手机银行业务,避免风险的产生。但是,该商业模式也具备一定的缺点,那就是移动支付业务在不同的银行之间具备独立性,不能相互联系,具备极大的不便捷性,浪费了业务资源。并且,不同的银行之间的移动支付业务也各不相同,客户只有一个手机,那么就只能在一个时间段采用一个银行的移动支付业务。对于用户而言,这种霸王条款,不仅具备约束性,更有着极大的不便捷性,会造成各类不公平竞争现象的产生。

第三,以第三方机构为主的商业模式。在我国主要是由掌上通公司、泰康公司、联动优势公司以及金中华公司主宰第三方支付平台业务。大部分商户都体现出了移动支付性,这种运营方式也是对传统支付形式的一种补充。以第三方机构为主的商业模式,不仅将移动运营商、用户与金融机构进行串联,更可以增加用户交易过程中的便捷性与高效性,弥补了传统支付业务的缺陷,实现了以金融机构为主,各银行之间用户信息共享的规模性效应。但是,这种商业模式对第三方具备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第三方机构具备相对应的科研能力,还需要掌握较强的经济水平与技术条件,承担来自移动运营商、用户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处理压力。

4、移动支付发展的新特性

面对互联网金融高度发展的今天,移动支付发展也具备了全新的属性,2014-2015年成为移动支付发展具备挑战的一年,加强了支付手段、市场比例以及安全性的保证。

首先,第三方移动支付工具的选择更加理性。在2014的全国移动支付使用客户中,女性占据55%的使用比例,如利用移动支付进行网购;而使用移动支付用户的年龄也从25-30岁扩大到了23-35岁之间,人数的增加刺激了第三方移动支付工具的选择。在使用第三方移动支付工具的用户中,30%选择电脑支付,70%选择手机支付;远远高于2013年的45%选择电脑支付,55%选择手机支付。就目前,随着国内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类移动工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选

择,不论是工作、家庭生活还是消费购物,手机都成为现代消费的主体。因此,基于这个角度分析,第三方支付工具在手机客户端上进行应用推广,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消费者经过数年的消费习惯,也逐渐养成了利用第三方移动支付工具消费的习惯,在第三方移动支付工具的选择方面也更加理性、成熟,各种体验效果较差的APP也逐渐从手机客户端消失,证明了消费者在第三方移动支付工具的选择中更加冷静、成熟。

其次,移动支付方式形成多样化发展趋势。现如今,各类全新的移动支付手段逐渐展现在消费者的眼前,并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除了传统电脑客户端支付方式外,还增加了全新的支付手段,如近场支付、声波支付、AA支付、二维码扫描支付等。与此同时,现代用户在使用移动支付手段的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支付手段的体现效果,因此移动支付方式的客户体验性也成为客户选择使用的关键,如安装的便捷性、系统的稳定性与流畅性等都是客户所需要的。虽然这些支付方式的使用频率在逐渐提高,也逐渐被用户所了解,但是随着科技的逐渐发展,各类全新的支付方式也会迎来全新的发展空间。

第三,移动支付更加注重安全性与便捷性。现在各类诈骗手段汇集,科技在提升,各类与金融有关的安全保障也成为移动支付所重点关注的话题。用户希望可以再移动支付风险中获得更多更加安全的保障措施。比如,账号挂失时可以提供更多的便利、账号异常变动时可以提供信息提醒等;在安全保障的同时,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便捷性也成为安全需求的保障。移动支付在安全与便捷性的基础上,更加增强了针对安全性的保护措施与便捷性的管理措施,为消费者的使用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管理空间。

5、作为国内代表性产品的微信支付

作为国内近几年流行的移动支付手段,除了支付宝、Paypal之外,微信支付成为当下移动支付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微信产生于2013年8月5日,与微信5.0同期推出,成为以腾讯用户为主,与财付通、微信联合推出的移动支付创新产品。用户在使用微信支付过程中,仅需要在微信中关联相应的银行卡,并完成银行卡的身份验证,那么就可以直接对所需要购买的产品与服务进行微信支付购买。支付时不需要进行任何刷卡步骤,仅需要在手机上输入支付密码,那么就可以完成整个支付过程与购买过程。改变了传统网络消费购买途径需要打通线上、

线下的障碍,使整个电子交易流程变得简单、便捷。

在移动支付手段中,微信支付可以实现公众号支付、二维码到秒支付、移动应用支付、刷卡支付以及红包支付。将支付场景实现多元化的交易形式。微信支付离用户更近,在没有明显差异体验的情况下,可以自动定位,谁离用户近,那么谁就会成为用户支付的入口,避免了传统用户支付交易需要通过PC版的电子钱包,不再属于传统的移动支付模式。因此,自微信支付推出以后,微信支付的活跃性与用户的高推崇性加速了微信支付的快速发展,并且利用AA收款、信用卡还款、微信红包、滴滴打车、Q币充值、理财通等功能服务,使移动支付用户得到大幅度提升,不在依托于腾讯用户群体,而是逐渐扩大了近7亿的微信用户群体,这也对支付宝、PayPal等其他移动支付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威胁。 第二节 风险管控理论

1、风险识别的依据和方法 (1)风险识别的依据

首先,风险管理计划。风险管理计划是规划和设计如何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定义了风险管理的行动方式与方案,对风险进行管理。如如何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量化以及风险应对的规划。

其次,风险规划。风险规划主要包括目标、任务、进度、范围、计划等对风险的规划识别值。在进行风险规划过程中需要考到国家政策,并依据政策实施规划。

第三,历史资料。风险所需要收集的资料可以使历史资料,也可以使通过信息渠道获得的文献资料。将一系列的资料进行汇总,从而对识别风险有着很大的帮助。

第四,风险种类。风险分为很多种,如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质量风险以及法律风险等,不同的风险具备不同的特征,因此需要掌握不同风险的特征。

第五,制约因素与假设条件。风险识别中的各种依据都是依托于假设条件,并在众多制约因素中选择最有可能成立的条件,然后对其进行审查,发现可能出现的风险。 (2)风险识别方法

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运

用。

首先,检查表。综合运用记录和整理风险监测数据,将可能遇到的各类风险进行排列,共检测人员进行检测核对。内容包括检测范围、结果、进度、融资、成本等。

其次,集思广益法。通过一个自由无批评的议会环境,与众多人进行沟通,畅所欲言,在发言过程中不进行批判性的言论、不进行讨论,从而发挥集体智慧,提高风险识别的有效率。

第三,专家调查法。将所要预测的风险问题向专家咨询,然后通过汇集、整理后反馈给专家,然后再次征求专家的意见,直至稳定。这种方法应用于风险识别中具备可靠性。

第四,情景分析法。通过数字、图标等工具,对可能发生的某种风险问题进行描绘,从而识别可能引发风险的关键因素,注重风险发生的条件与因素。

第五,环境分析法。综合风险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从而对风险的发生有一个准确的判断。环境分析法分析形式简单,但是具备较强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2、风险识别流程及管控要点 (1)风险识别流程

风险识别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识别风险。识别风险就是在中可能发生风险前将风险进行识别并定位风险的存在,其具体包括,的潜在的风险、引起这些风险的主要因素以及风险可能引起的后果。由风险管理小组定期,或在制定计划或修订计划阶段负责执行。识别风险常用的方法为头脑风暴法、经验法以及情景分析法。识别风险的结果为风险清单以及风险的征兆。识别风险的任务就在于将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并对风险的后果进行科学鉴定与评估。识别风险的过程是通过不断的分析,将不同的风险因素进行分解,然后将较为复杂的事物分解成为具备关联性的可行性因素,从而找出其中具备反向思维的风险,并对其进行风险识别。在识别风险时也需要将一个综合性的风险逐步分解成为具备多个风险意识的问题,再进一步分析找出形成风险的影响因素。

其次,风险度量。度量风险就是对已经识别出的的风险事件进行评价,确定

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发生风险事件的概率与后果,并根据自身的准则确定风险事件的等级,做出总体评估。度量风险的任务是对风险发生可能性大小和风险后果的严重程度等做出定量的估计或做出这新情况的统计分布描述。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即存在着会出现一定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第三,应对风险。应对风险主要是对风险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与方法,通过对风险识别、估价以及评价,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进行综合思考,可能得到风险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与危害程度,然后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的危险等级,从而决定采取什么的措施可以及时的对风险进行控制。经过风险识别和度量确定出的风险一般会有两种情况:其一是整体风险超出了组织或用户能够接受的水平;其二是整体风险在组织或用户可接受的水平之内。对于这两种不同的情况,各自可以有一系列的应对风险措施。对于第一种情况,在整体风险超出组织或用户能够接受的水平时,组织或用户至少有两种基本的应对措施可以选择:其一是当整体风险超出可接受水平很高时,由于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完全避免风险所带来的损失,所以应该立即停止或取消项日;其二是当整体风险超出可接受水平不多时,由于通过主观努力和采取措施能够避免或消减风险损失,所以应该制定各种各样的应对风险措施,并通过开展风险控制落实这些措施,从而避免或消减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第四,控制风险。控制风险就是通过对风险识别、度量和应对全过程的控制,从而保证风险管理能达到预定的目标。实际上控制风险是进展和环境的综合,其可以及时的针对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及时的进行反馈,根据风险对的影响程度,重新进行识别、度量、应对,控制的同时还需要针对每件风险事件制定成败标准和判据。 (2)管控要点

首先,危险性。历年来重大的金融危机都是由于风险导致,因此风险的危险性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客观性。移动支付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只能进行控制和降低,不能消灭。从某种意义进行分析,不管是风险的高或者低,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而移动支付作为其中的调配者只能对风险进行控制,降低其发生的概率,不能对其进行消除。

第三,不确定性。由于经济活动具备不确定性因素,因此在经济市场中的企业也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不确定的风险,任何的不确定性因素也都会导致企业对银行的正常还贷,期间包括市场供需变化、政策调整、金融危机、自然灾害、信息不对称等风险。

第四,可控性。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其不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在移动支付的风险中也客观存在,但是其具备可控制性。 第三章 移动支付风险因素分析及管控 第一节 移动支付风险管控域外经验概述

1、美国移动支付风险管控

首先,法律定位与监管原则。美国移动风险管控策略中将第三方支付平台定义为货币服务机构,但其不属于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属于现代银行业货币服务监督制度的延伸,可以对货币转移业务进行监管。在对第三方移动支付监管的过程中,都需要奉行审慎监管、最低限度、权力分散以及过程监管的原则,既需要鼓励创新,有需要适度监管,保证消费者的利益。

其次,监管部门与监管体制。美国第三方移动支付管理部门包括商业监督管理机构、消费者信贷监督管理机构以及金融监督管理机构等。联邦层面的移动支付管理机构包括美国联邦储备局、财政部货币监理署与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等多个监督管理机构。其中,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监管部门是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该机构的用户滞留金需要存在在银行设立的无息账户中,这些银行则是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被保险人,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存款延伸保险实现用户以及第三方移动支付机构的监管。而其他监管部门则可以通过双线的监督管理体制对第三方移动支付机构进行监管,从而实现权力分散和相互制约的目的。

第三,监督立法与监管依据。在件管理法方面,美国现有法律中很少有针对监管所设置的条例,因此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进步,律法方面也逐渐进行了补充与完善。如《金融服务现代法》就是针对电子商务实施的对子限度原则,并禁止联邦政府与各级政府对电子商务实施歧视性税收以及多重征税的政策,将第三方支付机构界定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实行功能性监管等。

第四,监管措施与监管手段。美国对第三方移动支付方式进行法律风险、市场风险、资金风险以及技术风险方面实施风险管控,并要求移动支付的后台业务

逻辑与用户行为需要进行安全进风险监控,而不是将风险转嫁给用户。

2、英国移动支付风险管控

随着移动支付的应用于逐渐普及,安全的可靠性与反洗钱逐渐成为解决商用技术与方案的最佳衡量因素。英国的传统业务已经基本完善,而移动支付业务的安全性问题是现在很多英国银行所需要重点解决的难点。首先,移动支付的安全风险管控。英国银行对消费者都会定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从而促进金融机构的服务发展,并尽一切可能减少黑客入侵客户移动支付营养程度的可能。如果在客户使用期间出现了诈骗系统而银行未能及时检测,那么银行则需要承担全部责任,减少客户的风险损失。其次,移动支付的商户风险管控。英国银行长期关注于银行联名卡,并将其作为用户消费的关键首选。但是,随着移动支付手段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商户希望移动银行成为消费者消费的主要渠道,并以此享受到更多的服务。英国银行也针对其进行了信息应用程序的加强,为商户与用户提供多元化的风险分析渠道,保证商户与用户的资金安全。

3、澳大利亚移动支付风险管控

首先,移动支付管理具备健全的操作环境。澳大利亚具备独特的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该管理局不仅可以针对移动支付的环境进行完善,更可以令第三方机构、金融机构与移动运营商之间达成相互操作的协议。在澳大利亚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的管理下,用户进行移动消费的生活更加便捷,多种不同的支付形式也满足了公民的日常生活,有益于移动支付多元化的发展。

其次,澳大利亚健全的移动支付法规标准。澳大利亚在移动支付方面具备健全的法律法规,并将传统的互联网支付模式进行有效改善,政府也会对移动支付模式进行监管。澳大利亚针对第三方移动支付运用商的监管机制较为成熟,有着明确的法律法规,虽然由于货币一体化起步较晚,监管制度虽然处于不断变换的过程中,但是却依旧保持着明确的监管制度,将具体的法律流程进行贯彻时候死,总体而言,风险管控较为成熟。

4、德国移动支付风险管控

德国移动支付在杂货店、超市以及公共交通中使用的最为频繁,但是想票务支付、乘车等依旧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对移动支付的各类附加功能有着较高的期待,而移动支付提供的快捷体验,也令德国用户爱不释手。首先,移动支

付的响应风险管控。德国银行在进行移动支付过程中认为,消费者通过手机或者电脑渠道进行电子消费,那么就已经享受到了实时服务,体现到了现代科技的便捷性,因此这也是德国银行移动支付响应能力提升的表现,因此需要重点防范风险的效率,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其次,移动支付的渠道风险管控。德国银行认为,现如今国内外各类移动支付软件层出不穷,金融机构、第三方机构和运营商都需要为移动支付打造一个全方位的安全环境,为移动支付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身体力行为用户的消费源泉保驾护航。

5、日本移动支付风险管控

日本移动支付风险管控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风险管控战略定位合理。移动支付不同于传统的支付方式,他为日本用户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支付渠道,便捷、省时,作为未来的支付方向,日本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对移动支付管理部门进行管理,从多元化的角度对移动支付风险提供保障措施。其次,对金融机构进行风险管控。日本政府为了用户资金的安全针对本国的移动运营商与信用卡公司进行了控股,令每项业务的推出都需要政府的参与,以此保证用户的资金安全。

6、香港移动支付风险管控

香港经济发达,但是资源、市场有限,不能与内地相比,因此在移动支付方面存在较大的风险危机。香港政府对移动支付政策的介入。香港政府针对移动支付进行了全新定义,虽然允许移动市场创造新的市场机遇,但是却没有进行合理的法规限定,缺乏具体法规的后果就是阻碍暂定竞争者进入市场,造成几家独大的后果。其次,香港移动支付模式消费主张风险较大。香港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城市,其每年流动人口都成倍上涨,消费者在其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支付方式,而移动支付则成为支付的主要方法,并认为移动支付比信用卡、八达通、现金具有更引人注目的价值主张。虽然香港移动网络支持超过9000个公共无线接入点,可以保障全境连接,但是却依旧缺乏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 第二节 国内移动支付风险管控现状

1、国内移动支付的发展概述

2014年,国内移动支付迎来新的发展高峰,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市场集中度更加明显,支付宝、财付通两家企业占据了93.4%的市场份额,其中支付宝的市

场份额为82.8%,财付通的市场份额为10.6%。在移动支付时代,不同于传统的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的是,同时拥有庞大用户群和应用场景的互联网企业掌握了绝对的市场份额优势。与此同时,随着智能终端和4G网络在各地区全方位普及,我国超7.3亿城镇人口和超6.3亿农村人口将陆续享受到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预计2015年移动支付行业在我国小城镇和乡村地区的渗透率会更加快速增长

(1)移动支付业务发展迅猛

我国移动支付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移动互联网远程支付、O2O电子商务支付以及近场支付。目前,我们大部分处在第一第二阶段。根据央行最新发布201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移动支付业务发展迅猛。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共发生电子支付业务333.33亿笔,金额1404.6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28%和30.65%。移动支付业务45.24亿笔,金额22.5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0.25%和134.30%,移动支付占电子支付比例提升至1.6%。尤为令人瞩目的是,移动支付渗透率大幅提升,由2013年的0.9%,提升至2014年的1.6%。随着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芯片制造、卡片生产等移动支付产业链企业,将迎来新发展机遇。相比于2013年,2014年的移动支付业务规模在不断扩大,业务种类不断增加。而交易金额的提升,意味着移动支付使用的人群范围正逐渐扩大。 (2)市场参与主体涵盖面广,数量不断增加

现代金融服务领域中,移动支付是重要的发展对象。移动支付不仅方便、快捷,更可以减少国内金融的地区差异与城乡差异,缓解了银行实体柜台的业务压力,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就2014年而言,国内各商业银行均已陆续推出了以移动支付为主的手机银行、短信银行与手机WAP支付等多种移动金融服务。与此同时,部分银行更是联合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与中国银联等,推出了各类移动近场支付产品和服务。在2014年,国内使用最多的移动支付方式,主要包括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远程支付,指通过移动网络,利用短信、GPRS等空中接口,和后台支付系统建立连接,实现各种转账、消费等支付功能的支付方式;近场支付,指通过具有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的移动终端实现信息交互,进行货币资金转移的支付方式,也就是通过NFC等技术实现支付。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共有41家支付机构获得了中国人民银行的《支付业务许

可证》,允许从事移动支付业务,移动交易市场参与主体数量的扩大,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移动支付的发展空间。 (3)客户应用基础显著提升

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率逐渐提升,国内智能手机用户规模也在稳步增长,为移动支付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客户应用基础。截止到2014年底,国内手机用户超过了13.5亿,3G用数量超过4.6亿,4G 用户突破2.3亿;移动支付高效的业务手段与便捷的服务模式与相对低廉的交易费用为用户的使用带来了巨大的吸引力。截止到2014年,国内商业银行的移动支付客户数量约为9.57亿个,同比增长91%;国内移动支付机构手机进场支付客户约为2987.98万个,支付机构移动近场支付的特约商户数量为498743户。 (4)金融移动支付国家标准顺利制定

移动支付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实施与发布,进一步降低了移动支付行业所潜在的政策风险,能够有效满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技术需求,有利于增强我国移动支付安全管理水平和技术风险防范能力,为行业内实现互联互通、合作共赢奠定良好的基础。

2、国内移动支付风险管控的发展

3、国内移动支付风险管控相关法律及其他规定梳理

4、国内移动支付风险管控的不足 第三节 移动支付关键风险因素分析

1、技术风险因素分析

2、支付流程风险因素分析

3、信用违约风险因素分析

第四章 微信支付的流程与风险点的特征分析 第一节 微信支付商业模式分析 第二节 微信支付发展的SWOT分析

第三节 微信支付的常见应用领域识别及分析 第四节 基于不同支付渠道的政策和法律风险

1、公众账号支付

2、扫二维码支付

3、App支付

4、其他新型支付渠道

第五节 微信支付的关键风险因素分析及管控措施

1、技术风险因素分析

2、支付流程风险因素分析

3、信用违约风险因素分析

第五章 移动支付风险管控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管控不同移动支付风险的措施 第二节 微信支付风险管控的启示 第三节 对移动支付风险管控的若干建议

微信Native支付

微信支付 不只是支付

微信支付潜在的三大风险

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微讲堂讲稿

微支付

申请微信支付资料

以微信支付为例,探讨移动支付的风险管控
《以微信支付为例,探讨移动支付的风险管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