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秋兴八首

发布时间:2020-03-02 04:52:0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晚年创作概况。

2)结合诗歌背景,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形象及爱国情感。 3)学会通过意象的分析和字句的锤炼鉴赏诗词。 4)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形象及爱国情感。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 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课程类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辅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们上节课学习了“诗仙”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诗圣”杜甫的作品。初中时我们学过杜甫的《望岳》,知道了杜甫年轻时的豪情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学过他的《春望》,体会了杜甫被困守长安时对家人的思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那么,当杜甫流落他乡,又对暮逢秋时,他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杜甫晚年的作品——《秋兴》。(板书题目) (插PPT)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他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这些知识大家在初中都掌握了,在这里不做过多的解释)

这节课我们重点了解一下杜甫晚年的创作情况。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他决定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实现。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在漂泊西南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在夔州居住的两年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430多首诗,或追忆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这三首诗都作于这个时期。《秋兴八首》作于大历元年(766)秋天。《咏怀古迹五首》也作于766年,《登高》作于767年。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这三首诗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我们看一下题目《秋兴八首》,这是一组诗。共八首,书上节选了第一首。(首先我们看看“秋兴”是什么意思?插PPT)秋兴,就是因秋起兴,借秋天的景色感悟抒怀之意。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这首诗是借景抒怀的,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接下来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首诗。

(二)诵读感知,把握诗歌大意和感情基调。

我给大家找了这首诗的朗诵范例,听的时候请认真体味朗诵者的感情。(放录音) 接下来就请各位同学自己带着感情,带着你对这首诗的初步感受,自由地朗诵一下本诗。朗诵的同时请你结合注释,去思考一下自己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或者说你有哪些感受?接下来大家开始自由地朗诵。(自由朗诵一分钟)

大家都读完了。接下来就请同学来谈谈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或者你在朗诵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可能出现的答案:意象凄凉(感觉凄凉的意象有:孤舟、寒衣等)、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哪一句能体现出来?)、萧瑟阴凉的气氛(哪儿看出来的?)等等。〗

嗯,很好,大家对这首诗的整体把握挺正确的。我们在体会诗歌感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意象的分析。

(三)合作探究,分析情与景是如何交融的,以及诗人的感情。

接下来,让我们齐声朗读一下这首诗,读完以后,四人为小组交流。这首诗正好是四联,那么我们分配一下任务:第一组首联,第二组颔联,第三组颈联,第四组尾联。每一组对自己分配到的这一联里的意象、字词进行思考、交流,这些意象、字词带给你怎样的联想(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接下来就咱们一起朗读一下。 粗略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

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 诗人没有用“凋落”而用了“凋伤”,“伤”带上了作者的忧伤,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

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兼”、“接”、“涌”、“阴”。】

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又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往东归故园,然而心愿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绽放就潸然落泪。“他日”有两个意思:一是将来的某一天,二是过去的某一天。《左转·宣公四年》记载:有一个楚国人叫子公,自称食指一动就有好东西吃。他是这么说的:“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就是说他过去食指一动,每次都能尝到异味。有一天子公的食指又动了。原来是楚王得了一只鼋,楚王把鼋煮熟了,故意不请子公吃,子宫就自己动手捞了一块,结果招来了杀身之祸。——这就是食指大动的故事。如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

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此二字既上承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尾联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

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秋兴八首其一》的学习,了解了杜甫晚年的创作概况,知道了杜甫这个伟大的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对人民的担心、对自身的哀叹,通过对诗中情与景者两大要素的分析,也更加深了对诗人的理解、对这首诗的喜爱。给大家留两个作业。

(四)作业:背诵全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到其余七首背诵)。 将《秋兴》与山水田园派大家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比较阅读, 进一步掌握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提示:1)这两首诗各采取了什么意象来表现秋天?两种 秋天有何不同? 2)杜诗的情感取向与王诗有何不同?这种不同是因为什么造成的? 板书设计:

玉露降 枫林凋

波浪兼天 风云接地

丛菊开

孤舟系

刀尺声

捣衣声

情 郁闷

动荡不安 阴晦不明伤心泪 故园心 思念 悲伤 凄怆 忧愁 沉郁 + =

秋兴八首

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赏析

《秋兴八首》说课稿

秋兴八首教案

秋兴八首教案

秋兴八首教案

秋兴八首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
《秋兴八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