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体育保健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2 06:33:4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体育保健学

学院:材料学院

班级:11-5班

学号:1411538

1姓名:陈长根

浅谈急救包扎

论文摘要:

急救包扎是外伤现场应急处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及时正确的包扎,可以达到压迫止血、减少感染、保护伤口、减少疼痛,以及固定敷料和夹板等目的。相反,错误的包扎可导致出血增加、加重感染、造成新的伤害、遗留后遗症等不良后果。包扎时,要做到快、准、轻、牢。快,即动作敏捷迅速;即部位准确、严密;轻,即动作轻柔,不要碰撞伤口;牢,即包扎牢靠,不可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也不能过松,以免纱布脱落。包扎接触伤口面的敷料必须保持无菌,以免增加伤口感染的机会。打结的地方应该避开伤口和不宜压迫的部位。包扎一般用绷带和三角巾,绷带包扎应从伤处的远心端到近心端,尽可能使四肢指(趾)端外露,以便观察末梢血液循环的情况。本论文将从止血、包扎、抽筋的预防和处理、骨折固定,四个方面介绍急救包扎。

一、止血:

1、出血的种类

出血可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二种:外出血——体表可见到。血管破裂后,血液经皮肤损伤处流出体外。

内出血——体表见不到。血液由破裂的血管流入组织、脏器或体腔内。 根据出血的血管种类,还可分为动脉出血、静脉出血及毛细血管出血三种: 动脉出血——血色鲜红,出血呈喷射状,与脉搏节律相同。危险性大。 静脉出血——血色暗红,血流较缓慢,呈持续状,不断流出.危险性较动脉出血小。

毛细血管出血——血色鲜红,血液从整个伤口创面渗出,一般不易找到出血点,常可自动凝固而止血。危险性小。

2、失血的表现 一般情况下,一个成年人失血量在500毫升时,可以没有明显的症状。当失血量在800毫升以上时,伤者会出现面色、口唇苍白,皮肤出冷汗,手脚冰冷、无力,呼吸急促,脉搏快而微弱等。当出血量达1500毫升以上时,会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伤者出现视物模糊、口渴、头晕、神志不清或焦躁不安,甚至出现昏迷症状。

3、外出血的止血方法

(1)指压止血法。指压止血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临时性止血方法。它根据动脉的走向,在出血伤口的近心端,通过用手指压迫血管,使血管闭合而达到临时止血的目的,然后再选择其他的止血方法。指压止血法适用于头、颈部和四肢的动脉出血。

(2)加压包扎止血法。是急救中最常用的止血方法之一。适用于小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出血。

方法:用消毒纱布或干净的手帕、毛巾、衣物等敷于伤口上,然后用三角巾或绷带加压包扎。压力以能止住血而又不影响伤肢的血液循环为合适。若伤处有骨折时,须另加夹板固定。关节脱位及伤口内有碎骨存在时不用此法。

(3)加垫屈肢止血法。适用于上肢和小腿出血。在没有骨折和关节伤时可采用。

(4)止血带止血法。当遇到四肢大动脉出血,使用上述方法止血无效时采用。常用的止血带有橡皮带、布条止血带等。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采用止血带止血。

4、注意事项:

(1)上止血带时,皮肤与止血带之间不能直接接触,应加垫敷料、布垫或将止血带上在衣裤外面,以免损伤皮肤。

(2)上止血带要松紧适宜,以能止住血为度。扎松了不能止血,扎得过紧容易损伤皮肤、神经、组织,引起肢体坏死。

(3)上止血带时间过长,容易引起肢体坏死。因此,止血带上好后,要记录上止血带的时间,并每隔40-50分钟放松一次,每次放松1-3分钟。为防止止血带放松后大量出血,放松期间应在伤口处加压止血。

(4)运送伤者时,上止血带处要有明显标志,不要用衣物等遮盖伤口,以妨碍观察,并用标签注明上止血带的时间和放松止血带的时间。

二、包扎:

常用的包扎材料有绷带、三角巾、四头带及其它临时代用品(如干净的毛帕、毛巾、衣物、腰带、领带等)。绷带包扎一般用于支持受伤的肢体和关节,固定敷料或夹板和加压止血等。三角巾包扎主要用于包扎、悬吊受伤肢体,固定敷料,固定骨折等。

常用的包扎法如下:

1、环形包扎法

适用于头额部、手腕和小腿下部等粗细均匀的部位。包扎时把绷带头斜放,用手压住,将绷带卷绕肢体后扎一圈后,再将带头的一个小角反折过来,然后继续绕圈包扎,后一圈压前一圈,约包扎3~4圈即可。

2、螺旋形包扎法

用于包扎肢体粗细相差不多地部位,如上臂、大腿下段和手指等处。包扎时以环形包扎法开始,然后将绷带向上斜形缠绕,后一圈压前一圈的1/2~1/3

3、转折形包扎法

用于包扎前臂、大腿和小腿粗细相差较大的部位。包扎时从环形包扎法开始,然后用一个拇指压住绷带,将其上缘反折,后一圈压住前一圈的1\\2~1\\3,没圈的转折线应互相平行。

4、“8”字形包扎法

多用于包扎肘、膝、踝等关节处,包扎方法有两种: (1) 从关节开始,先做环形包扎法,后将绷带斜形缠绕,一圈绕关节的上方,一圈绕下方,两圈再关节凹面交叉,反复进行,逐渐远离关节,没圈压住前一圈的1/2~1/3。

从关节下方开始,先做环形包扎,后由下而上、由上而下地来回做“8”字形缠绕,逐渐靠拢关节,最后以环形包扎法结束。 (2)

(二)三角巾包扎法:

1、手部包扎法

2、头部包扎法

3、足部包扎法

4、大悬臂带

5、小悬臂带 消毒伤面周围的皮肤要由内往外,即由伤口边缘开始,逐渐向周围扩大消毒区,这样越靠近伤口处越清洁。如用碘酒消毒伤口周围皮肤,必须再用酒精擦去,这种“脱碘”方法,是为了避免碘酒灼伤皮肤。应注意,这些消毒剂刺激性较强,不可直接涂抹在伤口上。

三、抽筋的预防和处理:

肌肉痉挛是肌肉不自主的强制性收缩,俗称抽筋。运动过程中痉挛最容易发生在小腿腓肠肌,其次为足底部的屈趾肌

二、病因与发病机理

(一) 低温刺激

在低温环境中运动,训练、肌肉可因低温寒冷的刺激而兴奋增高。

(二) 电解质的过多丢失

维持肌肉的应激性是电解质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电解质(Ca+、Na+、Cl-)随汗液大量流失,造成体内电解质平衡失调,肌肉兴奋性增高而发生肌肉痉挛。

(三) 肌肉的收缩频率过快

(四) 肌肉损伤

运动所致肌肉损伤的结果,是Ca+进入细胞,使细胞内Ca+增多,从而造成肌肉纤维收缩失控,引起了局部肌肉痉挛。同时,损伤性疼痛也会放射性地引起肌肉痉挛。

预防抽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长时间运动之前、中、后,皆须有足够的水份和电解质的补充。

2、在日常饮食中摄取足够的矿物质(如钙、镁)和电解质(如钾、钠)。矿物质的摄取可从牛奶、优格、绿色叶类蔬菜等食物中摄取,电解质可从香蕉、柳橙、芹菜、天然食物等或一些低糖的饮料中获得。

3、不穿太紧或太厚重的衣服从事运动或工作。

4、运动前检查保护性的贴扎、护套、鞋袜是否太紧。

5、运动前做充足的准备运动和伸展操。

6、冷天运动后须做适当的保温,如游泳后应立即将泳衣换起,穿上保暖的衣物。

7、以放松的心情从事运动或工作。

8、晚上睡觉时易抽筋者,在睡觉前需做一些伸展操,由其是易抽筋的部位的伸展。

9、不做过度的练习。

10、运动前对易抽筋的肌肉做适当的按摩。 抽筋处理方法:

在抽筋的处理方法上,可分为两部份,一为急性期的临时处理,一为治本的处理。在急性期,也就是抽筋发生时的处理,患者需即刻休息,对抽筋的部位轻轻按摩,并将抽筋部位的肌肉轻轻拉长,因当你将肌肉拉长时,会使肌腱的张力增加,当张力达到某一强度时,神经会将冲动传至大脑,大脑为了避免肌腱受伤会释放讯息放松抽筋的肌肉。拉长肌肉时不可用力过猛,以免拉伤肌肉造成二次伤。短时间的肌肉抽筋经过处理后即可回到比赛场,但再次发生的可能性仍很高。

若肌肉抽筋的时间很长,则可使用热敷或冷敷的办法来减轻疼痛,或局部的喷洒或擦一些松筋止痛的药水或药膏也很有效。万一很容易再次发生抽筋,则需考虑肌肉是否过度疲劳、或脱水,前者则必须停止活动休息,后者则需补充水份和电解质。

四、骨折固定:

1、骨折的种类:

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完整,骨折断端与外界不相通。

开放性骨折:外伤伤口深及骨折处或骨折断端刺破皮肤露出体表外。

复合性骨折:骨折断端损伤血管、神经或其它脏器,或伴有关节脱节等。 不完全性骨折: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未完全中断。 完全性骨折: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完全中断。

2、骨折的症状:疼痛、肿胀、畸形、骨擦音、功能障碍、大出血。

3、骨折的固定材料:夹板

4、急救原则和注意事项:

(1)要注意伤口和全身状况,如伤口出血,应先止血,包扎固定。如有休克或呼吸、心跳骤停者应立即进行抢救。

(2)在处理开放性骨折时,局部要作清洁消毒处理,用纱布将伤口包好,严禁把暴露在伤口外的骨折端断送回伤口内,以免造成伤口污染和再度刺伤血管和神经。

(3)对于大腿、小腿、脊椎骨折的伤者,一般应就地固定,不要随便移动伤者,不要盲目复位,以免加重损伤程度。

(4)固定骨折所用的夹板的长度与宽度要与骨折肢体相称,其长度一般应超过骨折上下两个关节为宜。

(5)固定用的夹板不应直接接触皮肤。在固定时可用纱布、三角巾垫、毛巾、衣物等软材料垫在夹板和肢体之间,特别是夹板两端、关节骨头突起部位和间隙部位,可适当加厚垫,以免引起皮肤磨损或局部组织压迫坏死。

(6)固定、捆绑的松紧度要适宜,过松达不到固定的目的,过紧影响血液循环,导致肢体坏死。固定四肢时,要将指(趾)端露出,以便随时观察肢体血液循环情况。如发现指(趾)苍白、发冷、麻木、疼痛、肿胀、甲床青紫时,说明固定、捆绑过紧,血液循环不畅,应立即松开,重新包扎固定。

(7)对四肢骨折固定时,应先捆绑骨折断处的上端,后捆绑骨折端处的下端。如捆绑次序颠倒,则会导致再度错位。上肢固定时,肢体要屈着绑(屈肘状);下肢固定时,肢体要伸直绑。

体育保健学论文

体育保健学

体育保健学复习题

体育保健学复习资料

体育保健学论文体育保健论文学生传统保健体育教学研究

体育保健学重点总结

体育保健学笔记资料

体育保健学调查问卷

体育保健课结课论文

体育保健学(小编推荐)

体育保健学论文
《体育保健学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