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Ks5u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九:论述类文本阅读

发布时间:2020-03-03 18:30:3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Ks5u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九

论述类文本阅读

2009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为:理解。B级,分析综合,C级。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般论述类文本以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一、一般论述类文体特征

一般论述类文本以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

二、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指导

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总的来说,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方法技巧有以下几点。

1、通读原文。先仔细阅读所给的文章,标记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结。了解文章说的是什么事,或讲的是什么理;文章涉及到什么人,什么观点等。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概括,我们都必须首先通读全文,然后抓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的词、句,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还有一些就是在文章的过渡处。有的时候,文章的题目里也透露这作品主旨的天机。总之,文章的一些敏感部位,常常明摆着或隐含着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只有抓住了这

www.daodoc.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1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开头花了很大的功夫,因此看文章时也要着重看文章开头。考试就是考同学们有没有看懂作者的思路,同学们平时要下功夫,争取看一遍就了解作者的思路。

“答案就在文章中”是解读科学文客观题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经常听学生说:“文章读得模模糊糊”“文章没有读懂”。究其原因,是在阅读中少走了两步:其一是未勾画要点,而是用速读的办法,把文章浮光掠影地看了一遍,就以为把文章主读懂了;其二是未运用指代,许多关键的内容似懂非懂,甚至理解出现了偏差。解决这些毛病就必须学会勾画要点,只有把每一段的小论点、小中心提炼出来,才能对原文的轮廓形成大致的印象,才能分清作者主要说的是什么,分了几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哪些具体内容。

承前指代,虽不能给予你最终的答案,但至少可以提供给你选择答案的范围,或者提供给你答题的方向。

只有这样,才能总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只有这样才不会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

第二步,审析题干,确定区间,辨别筛选。

在对作品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根据整体认知所获得的印象,按题意要求,让试题备选项中的关键词句迅捷回到原文的信息源中,扣紧文本,找到相应语段位置、相关语境,洞察幽微,辨识细节,追踪筛选。“定位对比”,相互印证。或求同,或求异,或求正,或求反,逐项审查排除题目设置的干扰项,从而找到符合题意的答案。针对试题,尤其是选项,到原文中找相关语句。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切不可忽视。

第三步,对照原文,分析选项,得出答案。

1、把选项和在原文中找到的相关语句进行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2、明确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遵路是对文章的整体有个把握,考题往往是考某一点,要有总分的概念,虽然问在一点上,但实际是关系到整篇文章的,一定要学会整体阅读理解。

3、透视题干的重点和考点。拿到题目以后不要先急于答题,要先分析、理解、透视。每一道题目都是由命题人反复思考、呕心沥血后得出的,有些题目里是话里有话的,同学们不能一晃就过。

4、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一篇文章中总有些词、句子含义深刻,或者包括哲理、或者点明中心,或者是耐人寻味的,这些词和句子同学们一定要去理解,这样的例子在课本中是很多的,如《在马克思幕前的讲话》一文中提到的“马克思一生有很多敌人,但是没有一个私敌”一句。考现代文就是考三个字“懂不懂”,因此看懂、理解是最重要的。

5、善于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 “整合”就是把散布在文章各个方面的信息提取出来,并组织成一个观点,需要自己概括。这个考点涉及到了三个方面的能力,首先要有分清思路的能力,其实是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再次是概括的能力,这属于现代文阅读中较难的考点。

三、应考知识储备

高考对社会科学文章阅读的测试,内容涉及面广,思维容量大,题型丰富多样,能力要求较高,综合性强,主要用来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固性、思维的深刻性和组织运用语言的灵活性,因此试题的区分度大,失分率较高,考生必须高度重视。

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社会科学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

2.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文中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通常指传递重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对理解文意起重要作用的名言、引文,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全文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语句(即文眼),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等。

从多年社科类文章阅读测试题来看,有时要理解的句子往往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这样我们就要通过理解喻体的意思来理解本体的意思,进而理解全句的意思。

3.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的信息

www.daodoc.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3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现象。

D.在昆虫采集花粉的过程中,昆虫遇到食物,花得以授粉,这一事例证明了“间断平衡论”的正确。

【答案】D 【考点】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解析】这类题目要注意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D项的信息内容涉及两点:昆虫采花粉的例子和“间断平衡论”的概念,在文中这两项信息分别是““‘间断平衡论’认为生物的进化是渐变与跃进交替的进化模式”和“在这一过程中,昆虫得到食物,花得以授粉,动物与植物彼此受益,相得益彰。”而这两项信息是否构成了D项所表述的论证关系呢?没有,从例子和概念的解说我们就可以看出来。 “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有时甚至协同进化出令人惊讶的结果”这句话在表明生物间的协同计划,否定的是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观点,不是论证间断平衡论的观点。

【思路点拨】这类题的关键在于对文中相关信息的整合,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便可以找到答案。

16.以下文字是从原文中截取的,应还原至文中①②③④⑤哪一处?(只答序号)(2分)

他在《物种起源》中说:“确信通常的时代没有一次中断过,没有任何激变曾经使整个地球变为荒芜。” 答:( )

【答案】④

【考点】语言连贯表达、丰富

【解析】截取的句子的观点是达尔文的,他否定了激变,肯定渐变。而这一观点在文段中的第四段的开头,这句话是开头句子的明显例证,所以应将这个句子放入第四段中的④处,这样,文段表达连贯,也使达尔文的观点丰富鲜明了。

【思路点拨】连贯表达要注意前后的语境中的逻辑关系,陈述对象等,丰富,是用详实准确的材料使观点更具体更鲜明。

17.本文介绍的新的生物进化理论和研究,主要质疑的是达尔文的哪三个观点?请用文中原话回答。(3分)

【答案】(1) 自然界没有飞跃

(2)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3)只承认渐灭, 不承认突然绝灭

【考点】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解析】达尔文的观点在文中包含在文章的第

二、第

三、第四段中,可以对三个段落的内容加以概括,整合出答案:自然界没有飞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或者自然选择;只承认渐变灭绝,否认突变灭绝。

【思路点拨】概括文章的内容要注意到文章的体裁特征,像这类论文要注意提炼文中的观点。可以抓文中的中心句,或关键词,加以整合。

二、(09年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专家与通人 雷海宗

⑴专家是近年来的一个流行名词,凡受高等教育的人都希望能成专家。专家的时髦性可说是今日学术界的最大流弊。学问分门别类,除因人的精力有限之外,乃是为求研究的便利,并非说各门之间真有深渊相隔。学问全境就是一种对于宇宙人生全境的探索与追求,各门各科不过是由各种不同的方向与立场去研究全部的宇宙人生而已。政治学由政治活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经济学由经济活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但人生是整个的,支离破碎之后就不是真正的人生。为研究的便利,不妨分工;但我们若欲求得彻底的智慧,www.daodoc.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5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解析】通过分析综合全文很容易看出“死抱一隅之见的人”具体指的是什么人。 ⒉下列对第⑶段中画线句的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___________(3分) A.表明作者在这之前已经从另外一个方面或角度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B.过渡到下文从学科内部细分的现状这一角度论证专家要注意全局。 C.提示下文对专家在学科研究中要注重全局的论证深入了一个层次。 D.强调作者对“历史专家”与“历史家”的区分,进一步反对只专一门。 【参考答案】D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能力层级要求 B 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考查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极富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解析】准确地把握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综合分析理解在四项选择中选出一项符合题意的选项。

⒊第⑸段中作者认为造成“学术界太专的趋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大学轻基本课程,求专精与研究的美名(一点1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要求C 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解析】就是本段的第

一、第二句话,概括后便是。

⒋联系上下文,为第⑸段画线句选项填空,简述理由。 (3分) ⑴也 更 ⑵既 又

【参考答案】⑵“真正的精通”与“做深刻的专门研究”照应,“广泛的博通”与“正当地应付复杂的人生”照应,根据后者的并列关系可以判定:作者主张要“广泛的博通”,“真正的精通”虽然程度较深,却不是作者要强调的,据此判断。(选项1分,答对一点理由即得2分)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能力层级要求表达应用 E 正确理解词语(包括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并能正确使用。

【解析】在两项中选出一项并进行分析,这是关联词语的运用,在一定的语境中,分析运用。

⒌联系全文,概述培养“通人”的重要性。( 5分) 【参考答案】( 5分)培养“通人”,有利于追求学问的全境,有利于做一个“十足的人”,有利于青年的长远发展,也符合二十世纪的时代需求。(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要求:分析综合 C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

【解析】对原文充分阅读,分别找出作者说明培养“通人”的重要性。 ⒍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分析他为什么是通人。(不超过45字)(4分)

鲁迅 朱光潜 马克思 爱因斯坦 【参考答案】

鲁迅是我们中国文坛、教育、乃至是革命上,都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哲学领域有杰出贡献,在数学等领域也有独到发现,所以他是“通人”。(一点2分,两点3分)

【考点】概括运用

【解析】对原文的理解和把握然后熟练地运用文中作者对“通人”的表述复制到这几位www.daodoc.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7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戮。

这是作者所要着力分析的矛盾。

D.在一个不怜惜生命的人眼里,许多正常人难以理解的血腥行为就会变得自然和正常。 这是作者最终提出的观点。 【答案】C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级)

【解析】A项“密切联系实际”说法错,事实上文章没有联系实际。B项“递进到对梁山好汉嗜血行为的反思”说法错,原文中有“这种超过正常人心理承受度、毫无必要的杀戮,似乎只有李逵去做才合适”。 D项“最终提出的观点”说法错,其实这只是推理链条中的一点,最终的观点应该是珍惜他人乃至自己的生命,反对滥用暴力。

18.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本文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引用鲁迅的话有

什么作用?(6分) 【答案】①本文作者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的行为持欣赏态度。②本文作者在情感上亲近李逵,在理智上则否定李逵。③鲁迅的话与《水浒》作者态度形成对比,对本文作者观点是一个有力论据。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解析】《水浒》作者对李逵的态度,容易看出来,因为原文中有“作者却用欣赏的笔调”之句。本文作者对李逵的态度,也不能看出,由开头一段话“在许多方面,他身上凝结了底层人的可贵品质。可是,情感的亲近是一回事,理性的选择又是一回事”。那么,作者的理性选择是什么?由“甘于平庸生活的人,谁愿与李逵为邻?”“嗜血者当然让人恐惧,而一个纯朴的嗜血者除了带来恐惧,还让人困惑”,“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等句子可以看出是否定李逵。引用鲁迅的话,完全符合论述类文本的一般作用:为本文作者的观点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论据。但这里有一个特殊之处,下文写《水浒》作者对“排头砍去”行为的欣赏态度,所以引用鲁迅的话,还取得了对比效果。

19.“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这句话如何理 解?(6分) 【答案】①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②反对滥用暴力。③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解析】理解这个句子,关键要回答为什么说是“最可怕的”,为什么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前者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而后者要能从活在“书中”好,联想到活在“现实生活”中不好。

练习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①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虽然是属于两种各有特点的文化系统,但是这两种文化从其源头开始,便有着相互交流与渗透。早在新石器时期,属于黄河文化主流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向南伸延,与长江文化系统的屈家岭文化向北伸延,相互交错,在淮河上游地区形成了三种古文化并存的局面。龙山文化不仅东延至黄河下游,而且南伸至长江下游地区,与青莲岗文化交错共存。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也南伸至江苏北部,与青莲岗文化在淮河下游汇聚。到了青铜器时期,南、北两大文化系统的交流与渗透更加广泛与深入,尤其是吴越地区,不仅笑纳楚文化的影响,而且大胆接纳、引进黄河文化系统的贤能之士。来自黄河上游的泰伯,自然也带来了黄河文化,在吴地不但受到欢迎,而且成为吴国的领袖。齐国的著名军事家孙武,受到吴王的重用;他改革图强的思想,尤其是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建议,也受到吴王的www.daodoc.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9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婴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

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

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待,情节亦淡然松驰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

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摘自2007年第3期《新华文摘》,有删改)

6.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 )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D.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7.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是 ( )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般船待”的生动描写。 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般船待的佳话。 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 D.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www.daodoc.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11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B.《国语》虽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但由于它不是解释《春秋》的,所以没有成为“经”。 C.《国语》语言风格多样,或长篇大论,或小巧精致,或以修辞见长,自成一体,文字流畅而有气势。

D.清代编修《四库全书》,《国语》落到了杂史类的地位,而段玉裁、谬平等人都试图将《国语》提升到“经”的地位,但均以失败告终。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完美与残缺 从维熙

①天上的月亮有圆有缺。当月圆时,有“花好月圆”之美词;当月残时,又有“一镰钩月”之雅说。笔者常想,如果地球上没有月残,而只有月圆;或只有月残,而无一轮圆月,那将失去多少风景?如果把这一美学概念,引伸到振兴中华民族的宏观话题之内,那就不仅仅是单纯的审美情趣问题,而是一个事关民族心态的问题了。

②几年前,一位台湾的摄影家,要拍一幅圆明园的夜色写真,我陪他选择月圆之夜前往,但是到了圆明园之后,面对那断垣残壁的历史沧桑,我们忽然意识到月圆下的圆明园,拍出来虽然好看,但不如一钩残月下的圆明园,更富有含金量。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令人开心的风景,而是中国百年国耻的纪念园。虽然这比在月圆下拍摄,要艰难许多,最终他还是等到了乱云遮月——圆月被吞噬到只剩下一弯残月的更深时分,重新开动了摄影机。

③笔者所以要重温这段往事,实因重新修复圆明园之争,与保留其历史原貌之争,既是关联到建筑的问题,又是超出了建筑学本身——关联到民族心态建筑的一个大问题。我们是个有着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国,珍惜历史的完美,是人之常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如何面对历史残缺,并珍惜这种残缺,却始终是个没有解决好的大课题。重建圆明园的历史辉煌与反对重建圆明园之争,典型地反映出我们民族心灵上的顽疾。之所以这么说,是有充分依据的:本来圆明园是国耻的标本,留下这个活标本的原貌,使国人牢记“火烧圆明园”的悲凉往事,不仅符合历史真实,而且有利于民族奋发图强;但是偏偏有一些清史学者,难以割舍中华民族的“圆月情结”,慷慨激昂地反对保留历史残缺,倡导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再现圆明园昔日的风华。这里,姑且不说“克隆”出来的圆明园,其本身就是赝品;就是再现圆明园的全部辉煌,也无助于中华民族的明天——正好相反,它将让子孙后代淡化国耻,并瓦解消融民族务实的心灵建筑。

④为了说明问题,笔者仅以德国科学严谨之风,与国人中假凤虚凰的心态,作一个对比:在德国西部莱茵河和美茵河的汇合口有个科布伦茨小城,这儿曾经耸立着威廉大帝的雕像。威廉大帝何许人也?他是将德意志统一成一个国家的大帝,被德国人称之为德意志之祖。人们为了缅怀他将东西南北中的日耳曼人,缔造成一个强大的德国,在科布伦茨两条美丽河流的汇合口,铸成了一座巍高的青铜纪念碑,以纪念他的历史功绩。但是,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尾声,苏联从德国西部强渡莱茵河、围歼希特勒军团时,一发炮弹正好落在这座青铜雕像上,从此这位策马张弓的德意志之祖肖像消失了。待我去那块圣地朝圣时,那儿只留下一座空空的墩台。当时正是深秋,墩台上飘满了黄色的落叶和白色的鸟粪,让每个来这儿的游者,无不感到凄切和悲凉。这是其一。其二,在德国柏林最热闹的裤裆大街,昔日曾经耸立着一座著名的尖顶教堂,苏联红军攻克柏林时,那座教堂的顶部正好被炮火自上而下地劈去了一半,多少年过去了,那教堂也没有重建和修复,赤裸地站在繁华的大街上,向世界展示它的历史沧桑。对此我曾以中国人的心态,询问过德国友人和德国民众,他们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我们必须精心地保存这些历史残缺,让子孙后代不忘德国发动二战的罪恶。

⑤当年,德国是发动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还在千方百计地保留历史残缺;而我们在近代史中是被弱肉强食的民族,倒反而不惜花费重金,克隆往日的历史辉煌,这种南辕北辙的心态,距离究竟有多远?恐怕世界上还找不到一种量器,能丈量出这种距离。但是这两www.daodoc.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13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7.C(ABD分别表现了司马迁、江东父老和本文作者对项羽的同情或肯定,而C却没有) 8.B(项羽应该是从阴陵到嗟虞墩,再到东城的)

9.C(C是说《国语》赢得“春秋外传”的声誉.不是解说原因的。) 10.D(“唯一标准”的说法不符合文意) 11.D(A.说法太绝对,文中无据:B.“《国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的说法不正确;C.“《国语》自成一体”说法有误。)

12.与残月下的圆明园废墟相一致,更能突出圆明园作为国耻纪念园的意义 。(1)圆月情结(2)假凤虚凰心态。

13.具有象征义(比喻义也可)象征帝国主义列强对圆明园的吞噬。

14.威廉大帝雕像被毁不修;裤裆大街教堂被毁不修; 为了向世界展示它的历史沧桑,让子孙后代不忘德国发动二战的罪恶。

15.①重建的圆明园只能是一个赝品,无助于中华民族的明天;②它使子孙后代淡化国耻,并瓦解消融民族务实的心灵建筑;③不能使国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忘国耻;④我们还不富裕,还有几千万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上。

方法点拨

根据处理信息的过程,一般说来,阅读论述类文章宜采取三遍阅读法。 (1)读文审题,明确信息角度

第一遍阅读要求平心静气,全神贯注,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力争基本把握整体文意。阅读前可提出设问:文章对论述的问题有什么见解和主张?运用了那些材料?

阅读时要边读边划出关键词句。关键词主要包括文章重要阐述的概念术语,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等。

“角度”是指从哪个方面发表对问题的见解或介绍对象的特点。文章有时有“角度性标志语”,如“为什么、怎样、如何、认为”等。同一个角度的文字往往集中在一起,即使有时没有这些语句,也可以根据句子、层次、段落等语言块的内容来概括。且试题的题干、选项也相应从一定的角度来设计,不仅读文时要注意,读题时也要明确。

(2)扣住问题,细心查找信息

读文和审题时角度意识强便于扣住目标,找到题目与原文对应的区域和文字,有方向地查找和深入理解。查找的方法有两个:

①投石探波法。将题干或选项表明目标的关键语句作为“石子”投到文章这个“水面”,以“石子”为圆心,由近及远,一圈圈一层层查找。

一是找准信息区——在上文、在下文、在上下文、在一句子、在一层、在一段、在若干段落、在全文。

二是找全信息点——同一个角度的信息有一点或若干点。

②借助“标志语”。除了借助前面说的“角度性标志语”,还要借助“结构性标志语”,即表明层次、段落、角度、内容等照应、转换、提起、总结的语句,如“首先、其次、此外、不过、但是、那么、所以、不仅、又、如前面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时”等。 查找信息一定要细心、周全,尽可能不偏移信息区,不漏掉信息点。

(3)文题比对,筛选判断信息

读文和查找阶段,对信息的理解、捕获不一定透彻、全面,将题目的题干、选www.daodoc.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15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可见的结果是,再宏大的文化命题,也难免木偶化。

当然,真能从一个耳光里窥出意义,确乎是一种能耐,毕竟,这个耳光不同于寻常街巷里的一个巴掌。我的请求是,有能耐的活计,请用有能耐的方式加以表现。

(选自2008年11月13日《南方周末》,有删改) ⒖对第4自然段划线部分的“第三世界色彩”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指把做学问看作作文章,让其中有猫腻可藏。 B.指对阎崇年遭掌掴事件大加渲染,上纲上线。

C.指只提出宏大的学术命题,却不进行相应的学术论证,就武断定论。 D.指对一个本来寻常的事件加以臆测,随意引申,得出宏大的结论。 ⒗文章结尾说“有能耐的活计,请用有能耐的方式加以表现。”就阎崇年遭掌掴事件而言,这句话如何理解?对学问之道有何启示?(6分)

⒘在作者看来,时评家们主要有何不良作风?会造成怎样的后果?(6分)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安徽省江南十校2009届高三素质测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朱光潜

艺术一方面要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

许多人欢喜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一直到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的工具止,都是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一个乡下人看戏,看见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样子惟妙惟肖,不觉义愤填膺,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从道德的观点评艺术的人们都有些类似这位杀曹操的乡下佬,义气虽然是义气,无奈是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1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许多人本来是笨伯而自信是可能的诗人或艺术家。他们常埋怨道:“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很好的小说。”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子回国时绝写不出《悲愤诗》,这首诗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www.daodoc.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17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冲撞。而实际上他的佯狂背后埋藏的都是悲剧性的激潮。在中国古代画家中,人生经历像徐渭这样凄厉的人不多,即便有,也没有能力把它幻化为一幅幅生命本体悲剧的色彩和线条。

明确延续着这种在中国绘画史上很少见到的强烈悲剧意识的,便是朱耷。他具体的遭遇没有徐渭那样惨,但作为已亡的大明皇室的后裔,他的悲剧性感悟却比徐渭多了一个更寥廓的层面。他的天地全都沉沦,只能在纸幅上拼接一些枯枝、残叶、怪石来张罗出一个个地老天荒般的残山剩水,让一些孤独的鸟、怪异的鱼暂时躲避。这些鸟鱼完全挣脱了秀美的美学范畴,而是夸张地袒露其丑,以丑直锲人心,以丑傲视甜媚。它们是秃陋的,畏缩的,不想惹人,也不想发出任何音响的,但它们却都有一副让整个天地都为之一寒的白眼,冷冷地看着,而且把这冷冷地看当作了自身存在的目的。它们似乎又是木讷的,老态的,但从整个姿势看又隐含着一种极度的敏感,它们会飞动,会游弋,会不声不响地突然消失。毫无疑问,这样的物象也都走向了一种整体性的象征。

比朱耷小十几岁的原济也是明皇室后裔,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他与朱耷都是\"金枝玉叶老遗民\"。他虽与朱耷很要好,心理状态却有很大不同,精神痛苦没有朱耷那么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与更广阔的自然有了深入接触,悲剧意识有所泛化。但是,当这种悲剧意识泛化到他的山水笔墨中时,一种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风格也就蔚成气候。沉郁苍茫,奇险奔放,满眼躁动,满耳流荡,这就使他与朱耷等人一起与当时一度成为正统的\"四王\"(即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潮流形成鲜明对照,构成了很强大的时代性冲撞。有他们在,不仅是\"四王\",其他中国绘画史上种种保守、因袭、精雅、空洞的画风都成了一种萎弱的存在,一对比,在总体上显得平庸。

徐渭、朱耷、原济这些人,对后来著名的\"扬州八怪\"影响极大,再后来又滋养了吴昌硕和齐白石等现代画家。中国画的一个新生代的承续系列,就这样构建起来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 ) A.作者批评顾恺之等人,是因为他们的画太精致。

B.作者认为顾恺之等人的作品能传神地描绘出客体形象。

C.朱耷画的鸟并不具体象征什么,而是与残山剩水一起指向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 D.徐渭、朱耷、原济的画都走向了一种整体性的象征。

E.正因为徐渭厌弃人世、厌弃家庭、厌弃自身,所以才会在文化艺术史上产生特别残酷、也特别响亮的生命冲撞。

13.下列对文本中有关绘画史上的\"悲剧意识\"的表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拉斐尔、罗丹和梵高等艺术家全身心的苦恼、焦灼、挣扎、痴狂通过笔墨、气韵、章法表现出来。

B.一种\"沉郁苍茫,奇险奔放,满眼躁动,满耳流荡\"的具有普遍意义美学风格。

C.把凄厉的人生经历幻化为一幅幅生命本体悲剧的色彩和线条,躁动的笔墨后面游动着不驯和无奈。

D.在纸幅上以残山剩水、孤独的鸟、怪异的鱼这些形象冷眼看着天地。

14.结合原文,请简要分析徐渭、朱耷、原济三人画风成因的共同点与不同点。(5分)

15.作者说,朱耷的悲剧性感悟比徐渭多了一个更寥廓的层面,为什么这样说?(4分)

(四)现代文阅读·必考(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www.daodoc.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19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A.儒家主张的\"仁\",不仅亲亲、爱人,而且从亲亲、爱人推广到爱天地万物,充分体现了生态整体主义的观念。

B.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这一中国传统观念,树立\"生态整体主义\"的新观念已经成为了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的核心思想。

C.作者认为,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创造的意象世界充满了对天地间一切生命的爱,与现在人们所说的\"生态美\"是一致的。

D.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反映人类生态意识的内容,世界上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同样也有这种体现当今全人类普遍价值的内容。

E.\"中国画家画的花、鸟、虫、鱼,都是活泼泼的,生意盎然的\"这一现象表明中国画家的审美意识与西方画家有明显的区别。

13.下列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美学范畴的一项是(3分) A.万物之生意最可观 B.云淡风轻近午天,望花随柳过前川 C.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D.悠然羡其乐,与人同意况

14.请简要说明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学出现的背景以及发掘、阐释、传播和交流类似内容的现实意义。(3分)

15.综观全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有哪些具体内涵?请分点概括。(5分)

(五)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题。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龙无疑是古人的一种艺术创造。它是从鱼、鳄、蛇和云、电、虹等一个个具体物象而来,经过由众多人参与的模糊集合,形成一个建立在各个具体物象之上,又涵蕴着各个具体物象的新的形象。它的形成过程,是\"美\"的因素集纳的过程,用一句人们常说的话,就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间渗透着、灌注着古人的神话猜想、宗教体味、审美快感和艺术情趣。

图腾(Totem),原为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词汇,意思是\"他的亲族\"。图腾崇拜的核心是认为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缘关系,是本氏族的始祖和亲人,从而将其尊奉为本氏族的标志、象征和保护神。世界各国不少学者,都对图腾崇拜这一既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现象做过考察和研究,普遍认为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经有过图腾崇拜,其残余在近现代一些民族中还可以看到。

最早提出龙图腾说的是闻氏一多。闻先生在他的一篇专门谈论龙凤的文章中这样说道:\"就最早的意义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和殷民族,因为在\'鲧死„„化为黄龙,是用出禹\'和\'天命玄鸟(即凤),降而生商\'两个神话中,人们依稀看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我说原始夏人和原始殷人,因为历史上夏殷两个朝代,已经离开图腾文化时期很远,而所谓图腾者,乃是远在夏代和殷代以前的夏人和殷人的一种制度兼信仰),因之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 那么,龙图腾是如何形成的呢?闻先生在他的名篇《伏羲考》说:龙这种图腾,\"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龙图腾说由20世纪40年代起步,至今流衍不衰,一度还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观点。到了www.daodoc.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21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2.B(这些形式化的手法确实弥补了实际人生与自然的缺陷,但不是必要条件。) 3.B(“人们都能在适当的距离外看到事物本身的美”中的“人们都”以全概偏。)

(三)绘画史上的悲剧意识

12.(6分)BC(A.\"画太精致\"不合文意,是他未展示内心世界;D只有朱耷的画走向了整体性象征;E断章取义,强拉因果关系,前文\"遭遇过复杂的家庭变故,又曾惶恐于政治牵连\",后有\"但他又多么清楚自己在文化艺术史上的千古重量\"的推论。)

13.(3分)B(原文\"原济的这种悲剧意识泛化到他的山水笔墨中时,一种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风格也就蔚成气候。\"\"美学风格\"与\"悲剧意识\"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偷换概念)

14.(5分)相同点: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痛苦(或\"不幸遭遇\")(2分)不同点:(1)徐渭惨遭家庭变故和政治牵连;(2)朱耷好原济都是明朝遗老;(3)原济广泛接触自然,悲剧意识泛化。(不同点每1点1分)

15.(4分)徐渭主要表现个人的不驯和无奈,(2分)朱耷从整体上突出了畸形的个性生命对畸形的社会的白眼。(2分)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12.B E(B项\"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这一中国传统观念\"的表述有误,\"人类中心主义\" 是西方传统观念;E项文中无此意) 13.C(整体把握文章,依相关中心旬的表述可得) 14.背景: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全世界都普遍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2分);现实意义:有助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的沟通和互相认同,有助于构建多元文明之间的和谐和共同繁荣的格局,对于实现人类的世界大同的美好理想,产生深远的影响(2分)。

15.①古代思想家认为天地以\"生\"为道,\"生\"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生\"就是\"仁\",\"生\"就是善:②人与天地万物一体,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或者\"人与万物是同类,是平等的\"):③大自然(包括人类)是一个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和生意,这种生命和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④古代画家最强调要表现天地万物的\"生机\"和\"生意\";⑤古代文学作品充满了对天地间一切生命的爱,表明人与万物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表明人与万物一体,生死与共,休戚相关。(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答对四点即可得满分。

(五)

12.(5分)A.E.【A原文是\"龙\"而不是\"龙图腾\";E龙图腾说遭到一些学者开始质疑并出现一些否定性观点并不等于被学术界否定。】

13.(3分)D.【D是龙图腾特点的说明,不是龙图腾形成过程的说明】 14.(4分)【图腾崇拜是指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经有过的将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当作是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缘关系的始祖和亲人,从而尊奉为本氏族的标志、象征和保护神的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现象。】

15.(4分)【①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龙作为一种图腾同时却又不存在于自然界中是难以令人接受的。②考古学、历史学均无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③将中国古文物上出现的动物造型或纹饰视作图腾的表现形式,也是非常错误的。④图腾是氏族群体成员崇敬的对象,是不得损伤、杀害和食用的,而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不乏贬龙、辱龙、斗龙、斩龙以及食龙的载述。】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①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虽然是属于两种各有特点的文化系统,但是这两种文化从其源头开始,便有着相互交流与渗透。早在新石器时期,属于黄河文化主流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www.daodoc.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23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A.“相忘于江湖”作为主流文化到西汉中期终于让位给了“相濡以沫”。 B.“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文化的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C.“和平、和谐”的观点是对“相濡以沫”这一文化理念的继承与发扬。 D.作者在文中更强调“开拓、创新、进取”的价值观对当代中国之重要。 5.依据全文,怎样理解近代以来中国文化重心转移的历史必然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婴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

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

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待,情节亦淡然松驰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

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摘自2007年第3期《新华文摘》,有删改)

6.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 )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D.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7.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是 ( )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般船待”的生动描写。

www.daodoc.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25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誉。

D.《国语》富于辞采,但语言风格的差异,使全书有割裂之感,遭到了史家的批判和质疑。

10.下列表述不属于“经”的特点的一项是 ( ) A.“经”必须是封建专制政府“法定”的古代儒家书籍。

B.“经”是从合法书籍中挑选出来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古代儒家的书籍。

C.“经”是封建专制政府和封建统治者用来进行文化教育,统一人们的思想的工具。 D.封建专制政府以“经”作为培养提拔人才的唯一标准,它是封建社会中合法的教科书。 1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秦汉以前的儒家书籍,只要是得到了孔子的“真传”,都被统治者认可,确定为“经”。 B.《国语》虽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但由于它不是解释《春秋》的,所以没有成为“经”。 C.《国语》语言风格多样,或长篇大论,或小巧精致,或以修辞见长,自成一体,文字流畅而有气势。

D.清代编修《四库全书》,《国语》落到了杂史类的地位,而段玉裁、谬平等人都试图将《国语》提升到“经”的地位,但均以失败告终。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完美与残缺 从维熙

①天上的月亮有圆有缺。当月圆时,有“花好月圆”之美词;当月残时,又有“一镰钩月”之雅说。笔者常想,如果地球上没有月残,而只有月圆;或只有月残,而无一轮圆月,那将失去多少风景?如果把这一美学概念,引伸到振兴中华民族的宏观话题之内,那就不仅仅是单纯的审美情趣问题,而是一个事关民族心态的问题了。

②几年前,一位台湾的摄影家,要拍一幅圆明园的夜色写真,我陪他选择月圆之夜前往,但是到了圆明园之后,面对那断垣残壁的历史沧桑,我们忽然意识到月圆下的圆明园,拍出来虽然好看,但不如一钩残月下的圆明园,更富有含金量。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令人开心的风景,而是中国百年国耻的纪念园。虽然这比在月圆下拍摄,要艰难许多,最终他还是等到了乱云遮月——圆月被吞噬到只剩下一弯残月的更深时分,重新开动了摄影机。

③笔者所以要重温这段往事,实因重新修复圆明园之争,与保留其历史原貌之争,既是关联到建筑的问题,又是超出了建筑学本身——关联到民族心态建筑的一个大问题。我们是个有着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国,珍惜历史的完美,是人之常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如何面对历史残缺,并珍惜这种残缺,却始终是个没有解决好的大课题。重建圆明园的历史辉煌与反对重建圆明园之争,典型地反映出我们民族心灵上的顽疾。之所以这么说,是有充分依据的:本来圆明园是国耻的标本,留下这个活标本的原貌,使国人牢记“火烧圆明园”的悲凉往事,不仅符合历史真实,而且有利于民族奋发图强;但是偏偏有一些清史学者,难以割舍中华民族的“圆月情结”,慷慨激昂地反对保留历史残缺,倡导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再现圆明园昔日的风华。这里,姑且不说“克隆”出来的圆明园,其本身就是赝品;就是再现圆明园的全部辉煌,也无助于中华民族的明天——正好相反,它将让子孙后代淡化国耻,并瓦解消融民族务实的心灵建筑。

④为了说明问题,笔者仅以德国科学严谨之风,与国人中假凤虚凰的心态,作一个对比:在德国西部莱茵河和美茵河的汇合口有个科布伦茨小城,这儿曾经耸立着威廉大帝的雕像。威廉大帝何许人也?他是将德意志统一成一个国家的大帝,被德国人称之为德意志之祖。人们为了缅怀他将东西南北中的日耳曼人,缔造成一个强大的德国,在科布伦茨两条美丽河流的汇合口,铸成了一座巍高的青铜纪念碑,以纪念他的历史功绩。但是,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尾声,苏联从德国西部强渡莱茵河、围歼希特勒军团时,一发炮弹正好落在这座青铜雕像www.daodoc.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27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2. 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3. 在老庄看来,还有比“仁义”关怀更好的存在方式,就是完全按照自然规律构建、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社会。 在生存环境没有根本改变、生存状态糟糕的社会,所谓的“仁义”关怀并不能真正实现。

4. C D 5. 黄河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仁义”,长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顺应自然、开拓创新。黄河文化在古代中国成为主流文化是与当时专制的政治体制、封闭的经济环境相一致的。但是,近代以来,国门打开,民族之间竞争的根本法则乃是“适者生存”,只有“法自然”,在开拓中创新,才能真正改善民族的生存环境,提高民族的生存能力。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文化的重心转向长江文化确属历史发展的必然。

要点包括:(1)两种文化的核心价值 (2)古代文化重心确立的历史必然 (3)近代以来中国文化重心转移的历史背景。

6.D(文中无此信息,无中生有)

7.C(ABD分别表现了司马迁、江东父老和本文作者对项羽的同情或肯定,而C却没有) 8.B(项羽应该是从阴陵到嗟虞墩,再到东城的)

9.C(C是说《国语》赢得“春秋外传”的声誉.不是解说原因的。) 10.D(“唯一标准”的说法不符合文意)

11.D(A.说法太绝对,文中无据:B.“《国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的说法不正确;C.“《国语》自成一体”说法有误。)

12.与残月下的圆明园废墟相一致,更能突出圆明园作为国耻纪念园的意义 。(1)圆月情结(2)假凤虚凰心态。

13.具有象征义(比喻义也可)象征帝国主义列强对圆明园的吞噬。

14.威廉大帝雕像被毁不修;裤裆大街教堂被毁不修; 为了向世界展示它的历史沧桑,让子孙后代不忘德国发动二战的罪恶。

15.①重建的圆明园只能是一个赝品,无助于中华民族的明天;②它使子孙后代淡化国耻,并瓦解消融民族务实的心灵建筑;③不能使国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忘国耻;④我们还不富裕,还有几千万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上。

www.daodoc.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29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九教案: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学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四)

高考二轮复习专项限时练:论述类文本阅读

语文:高考二轮复习教案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突破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六)(全国)

KS5U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二十教案:冲刺高考作文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二轮复习导学案6—论述类

Ks5u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九:论述类文本阅读
《Ks5u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九:论述类文本阅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