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不可复制的地域性基因

发布时间:2020-03-03 03:32:0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不可复制的地域性基因──碉楼文化的再探索

摘要:随着中国城市经济的高速增长,许多一线城市慢慢成为了各建筑大师们的作品实验场,其中不乏天马行空的构造、独具匠心的材料运用、别出心裁的空间组合,但建筑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本身,而是与其所处环境达成和谐共生的关系,具备不可复制的地域性基因。因此,本文以碉楼这一从汉唐传承到中国近代的特殊文化载体来进行建筑地域性基因方面的剖析,探索地域性基因从外延到内涵的关系,研究地域性基因体系。 关键词:碉楼地域性基因文化建筑 Abstract:

碉楼是我国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兴建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多层塔楼式乡土建筑,其雏形早在两千多年前已经出现,主要功能是军事防御。其中,以藏区高碉和广东开平碉楼为典型代表,因此,两者的地域性基因是比较明显及具备一定的差异性。

地域性基因的基石──地理条件

地理条件对建筑的影响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利用其合理的地理条件,会让建筑在整体态势上会得到更好的烘托。

1.位置。碉楼的兴建在地理位置的选择方面会比其他建筑类型较特别一点,除了考虑基本的水源、风向、向阳等因素外,还就军事需要方面,挑选比较有利的制高点,形成开阔的视野,便于在防御中处于优势。青藏地区山势险峻,碉楼大多数依山居险,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相反,开平的碉楼处于平原地区,一般其选址会选择在村落的后方,在风水格局方面会形成一种比较整体的态势。

2.气候。不同的地域在气候方面对选材方面是有很大的决定性因素的。在设计建筑的时候,往往会遵循就地取材的合理性原则。青藏地区的气候是属于高原山地气候,结合当地的土地资源,青藏高原的黄土会相对很丰富,因此也往往成了很多建筑的首选材料,而其碉楼一般选材会粘性很强的胶泥土和石片,有利于其长期的稳固性;开平则处于广东沿海地区,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有利于很多木材的生长,因此,其碉楼的搭建是以主要以木结构搭建为主,土石夯建为辅,占地面积大,形成院落群房舍,布局有大小、高矮、前后、左右、宾主有得排列,体现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形态以内向特征、宗法思考和礼教制度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地域性基因的关键──内涵文化

内涵文化对于建筑来说是灵魂,没有人文精神的建筑只能算作是“巨大的立体构成”而已。

1.历史。青藏地区的碉楼从古可以追溯到汉唐时期,最早的记载见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其描述的形制和面貌与今天的碉楼基本吻合。在青藏地区,,历史上族内、族外部落之间械斗不断,加上与汉族的矛盾,产生了居住与防御一体的社会需要。所以,由汉代一直到清朝,当地建造碉楼的风气不断,寨寨有碉楼,甚至家家有碉楼。碉楼是藏族和羌族民居的标志性建筑。而开平地区的碉楼最早则始于16世纪早期的明朝嘉靖年间,起初的兴建目的则是防盗防匪,因而其与村落的整体格局相当协调,形成高低起伏,节奏缓急交错,有张有驰,而近代的开平碉楼历史往往印证着近代贩卖华工的血泪史:19世纪中期清政府的腐败,社会秩序混乱,美国、加拿大的淘金热和修建铁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开平人大量流亡国外求生,这些劳动力的外流给开平地区修建碉楼提供了经费的资助,又因当时美国、加拿大实行了排华政策,把华侨、华工及其侨眷全部分离开,在这种情况下华工只好把赚下的血汗钱寄回开平老家,以备落叶归根,休养生息,给兴建土木造房子准备了有利的条件。就在这个时期又出现了归侨视为土匪掠劫的主要目标。为了阻止土匪的猖獗活动,村民集资建碉楼,华侨独资建碉楼。碉楼成为人们防御土匪侵扰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千座保护所”。通过不同的历史背景,往往会更容易更深刻去理解建筑和当地的文化关系,这些是我们无法从建筑的造型和材料方面去获取和感知的,也往往是这种历史,给予了建筑在文化价值方面的更多涵义。

2.人文传统。中国人兴建土木一般会挑选一定的黄道吉日,并举办各种传统仪式,祈求兴建活动的顺利进行,这也是西方文明社会所难以理解的。不同地区的传统仪式还是有相当的差别的:青藏地区往往信奉“万物有灵”,在碉楼的兴建方面请端公占卜跳神,看在此处修碉是否合适,有无妨碍,何时动土,得到神灵的许可后方才开始修建。届时端公要唱经典“上坛经”中的正经《巴》,唱修房造屋以及房屋如何装饰,然后进行一番详细考察,认定能在此处修建,方才动工。而在碉楼修好后,端公要唱经典《上坛经·日不舍歌》,即开鼓开坛经,反映修房造屋及供神情况,一切安排好后,人就可以人住了。而广东开平地区往往宗族观念比较强,大兴土木需经宗亲族长同意并选定相关术士作祈福仪式,并挑选好相关的黄道吉日,与青藏地区的信仰有所不同的是,开平地区偏重的是自家祖先的神灵。

3.价值观。价值观往往决定了对建筑美学的表现,建筑结构的理解。青藏地区是相对完整的中国传统建筑价值观,对美学的理解往往在建筑上体现出来,其碉楼整体下大上小,一气呵成,远远望去,宛如一根根顶天立地的擎天巨柱,尽显其雄健、刚毅之气,体现了中国人庄严、肃穆的气质。同时其金字塔式的造型和结构决定了它稳如泰山的坚固性,加上精湛的工艺,坚固耐腐的材料,因此有“百年碉不倒”之说。

而开平地区则相对有很大的区别性,这种区别性是和当地的侨乡文化是分不开的。在侨乡文化的影响下,其碉楼在美学表现上具有相对明显的中西方交融,下面我们着重分析中西方的建筑审美观以对开平碉楼有正确的审美认知。中西方建筑审美观是长久以来形成的,各自的审美观念有其各自的取向。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体,中国古代建筑,不靠计称,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凭借观察、实践、经验,求建筑与天地、自然万物的和谐。西方建筑则是几何美、数学逻辑理念,对直线、圆、三角等型,是用“控制线”完成造型绘制,西方园林美化,仍以几何形图案为美。所以将树、花、草等剪成几何形,以超自然驾驭自然的“人工美”为目的。

开平碉楼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要数是其上部造型。绝大多数开平碉楼一改中国碉楼传统的两面坡灰砖瓦顶的建筑式样,大胆采用西式的建筑元素: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中世纪欧洲城堡的圆柱体岗塔、罗马或伊斯兰的拱劵和穹窿、哥特式的尖拱、巴洛克风格的山花、洛可可特征的图案以及卷草、涡卷、缨络等西式装饰小品,大至楼体、柱、樑、岗塔等构件,小至外墙、天花、窗楣、门楣的细部饰件都洋溢着浓郁的外国建筑风格,使整座碉楼非常的西化、洋气。而进口的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取代砖、石、三合土成为主要的建材,钢筋混凝土的樑板结构技术、拱劵结构技术和悬挑结构技术取代砖木结构、斗拱结构技术成为主流建设技术,这就为开平碉楼复杂多变的建筑造型提供了多元的物质技术保障。

透过碉楼建筑造型那浓郁的外国建筑风情,人们又能够明显地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韵味,反映了当地民众在接受外国文化的过程中,挥之不去,深藏于心,牢牢坚守的中国传统文化情怀。

地域性基因体系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我们明显感受到地域性基因在建筑中植入的深度与广度。对其各种要素的系统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地域性基因体系的构成。在整个体系中,地理条件作为基石,为建筑价值提供存在的物质性条件。地理条件与建筑的功能性作用相互依存,影响了建筑的选材与建造方法。因此,地理条件往往筑成了建筑的实在躯壳,而赋予其更多的美学价值与艺术价值就决定于其内涵文化。在内涵文化中,往往包括历史与人文两大块。历史代表着建筑的背景,甚至过去,往往很难从建筑的第一眼感知的。而人文则赋予了建筑更多的可能性、创造性、以及未来性。人是可塑性很强的事物,而由人建造的建筑则体现的更宽广,我们很难以逻辑的思维去考量人文与建筑的前后关系、因果关系,如果我们以那样的思维模式去评价,审核建筑的话,那只会陷入一种形式主义与固话模式,得不到建筑的更宽广的价值外延。 地域性基因体系是具有很强的不可复制性,往往我们很容易复制建筑的样式,但真正与环境相融合,因地制宜的建筑我们是很难把它复制的。贝聿铭的封笔之作苏州博物馆则是地域性基因很强的建筑,它对传统继承得很好,与此同时还赋予了博物馆更多的未来性,这些建筑思维是很值得想把中国当做建筑实验室的设计师去参考的。纵观地域性基因体系,我们往往会发现各种要素是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对建筑的影响是深刻的,对建筑的未来是清晰的,对人类是恩赐的。

参考文献:

[1]朱丽娅.碉楼建筑研究,2009(01).[2]丁英峰.开平碉楼之思考,万方数据,2009(24).[3]杨永红.西藏和藏彝走廊地区的碉楼建筑[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8).[4]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98077.htm

成功不可复制

成功不可复制

华侨城模式,可复制?不可复制?

关于母亲节作文:母爱不可复制

马云不可复制的传奇

蒙娜丽莎不可复制的企业软实力

观察:“走班制”不可盲目复制

英特尔:不可复制的企业文化创新机制

惟有成功不可复制的人生励志故事

可复制的华为不可复制的任正非

不可复制的地域性基因
《不可复制的地域性基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