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观察:“走班制”不可盲目复制

发布时间:2020-03-03 11:27: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观察:“走班制”不可盲目复制

特约作者 吴宝席

【背景与现象】下课铃一响,学生们根据课程表,各自在教学楼里寻找下一节课所要去的教室,按自己的需要选班听课。“铁打的教室,流水的学生”,无固定班级、不固定教室,学生自由走班选课,选班听课,这就是北京市十一中实施的学生“走班制”教学方式。走班制教学,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学科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结合任课老师的意见,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教学班,分别去相应层次的班级上课,原有的行政班保持不变。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在国外一些国家早已司空见惯,而在我国却是“破天荒”的第一回。这种教学方式的实施立马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人们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自“走班制”在十一中问世以来,一些学校也纷纷效仿,搞起了各种体现“分层教学”理念的“走班制”。

“走班制”的确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次创举,是课改中的一朵璀璨的奇葩,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与信任,让每个孩子开始感受到学习生活的有滋有味,这对学生一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北京十一中施行的走班制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雄厚的教育资源和卓越的学校领导素质等。然而,一些学校不顾自身的教育现状、教学特色、师生实际,盲目模仿,照抄照搬,沉浸在效仿的冲动和忙碌中。在我国,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人们热衷模仿跟风,追赶时髦,一旦哪所学校出现了教改的新模式、新举措,人们就会“一窝蜂”地前去学习,回来后便不顾实际地拿来套用,以致使自己的学校失去了特色,教师失去了个性,课堂也丧失了实效和精彩,缺少了创新,从而使课堂教学不伦不类,好看而不精彩,好看而不平实,好看不实用,就像被涂抹了“增熟剂”的瓜果一

样,好看不好吃。千篇1律、机械模仿只会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丧失活力、效力和生命力。

“走班制”非“四海皆准之真理”

感受、借鉴名校的教育教学精彩,体验新课改的脉搏律动,洗礼自己的教育思想,感悟和体味“教育的点金术”,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这是必要的,也是有意义的。

但任何一种教育教学模式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都不是“旁逸斜出”,都是根据本地、本校和师生实际,经过长期的摸索、实践和积淀而形成的,都有着浓厚的地域背景和地方特色,都不可被生搬硬套、机械模仿。别人的东西再好终归是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任何一种教育教学模式也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们不能见什么就学什么,不能盲目跟风,不假思索地采取“拿来主义”,否则,就会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出现“四不像”的可笑、可怕结果。课改不是“模仿秀”,而应该符合“校情”、“师情”、“学情”,切不可疾风暴雨,心血来潮。

课堂是知识的殿堂,不能作秀;教学是一门科学,不能走秀;教育是一项工程,不能掩饰。“走班制”不是所有学校,尤其是师资配备欠缺、生源薄弱的学校可复制的“模板”。君子务本,务本而道生。在教育教学中,应注重形成和保持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才是教育者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价值的准确定位及充分体现,是社会丰富性中的独特自我的塑造和完善。在学名校的过程中,只有依据自身条件,结合教学内容,依托本校学生的实际,对名校的教学经验进行增删、重组、创生、勾连,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更适合自己的口味,更适合自己的学生,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呈现出浓厚的个性色彩,散发出诱人的个性魅力。

“走班制”也有难以绕过的陷阱

不可否认,北京十一中的走班制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座风向标,她使师生对

课程的适切度明显提高,真正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教学最佳区”出发实施教学,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学生个体上,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但正如闪闪发光的并非都是金子一样,走班制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由于“走班制”属流动式上课,教师授课结束后,学生又要返回到原班级,再加上不同层次的班级任课教师也不同,因此,很难安排某位教师到班级进行辅导,这使学生颇有“抓不住老师”的感觉。再者,在“走班制”模式下,学生之间的交往范围扩大,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大,这种相互影响虽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但由于原班级的教风、学风、师生的默契程度不同,学生间不良学习习惯、态度等方面影响也很大,这也是目前较难解决的问题。另外,由于相当多的学生不在行政班的班主任所教的教学班中上课,这给平时喜欢串班滋事的学生以可乘之机,一些“臭味相投”的学生很容易聚在一起。有些学生也会乘此逃课,这给管理带来了难度,使班主任无法了解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行为表现、道德状况,班主任有“抓不住学生”的感觉。诸如此类的种种矛盾、问题若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事先没有一整套成熟的机制而心血来潮式地盲目复制,有可能使自己的教学像“海市蜃楼”一般而昙花一现,到头来,可能又要回到自己原来的教育老路上去,造成人力、物力和时间上的浪费。要知道,教育绝不能“瞎折腾”!

“走班制”需要特定的土壤

当我们在为十一学校的豪华整容唏嘘不已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客观地分析十一中的教师的结构。查一下搜索引擎,就会发现北京是引进特级教师最积极的地区。十一中就有42名博士,占了十一学校的20%以上,特级教师将近30名,平均不到100名学生就有一名特级教师,也就是说,如果把博士和特级教师加上,30个学生就有一名博士或者特级教师任教。这样雄厚的师资队伍确保了走班制的顺畅与高效。与十一中的条件相比,很多学校不知要差多少个档次。在师资队伍不具备的条件下硬性地去复制、粘贴“走班制”就是一种“异想天开”,属于“瞎指挥”、“瞎闹腾”。

新课改的目的是为了改革传统教育教学的弊端,推动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但在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却为它注入了太多的功利色彩,太多的模式交替,偏离了课改的初衷,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洋思经验曾让人们热血沸腾,于是大家都来实践“先学后教”的洋思经验;杜郎口一行,大家又都沉浸在“小组合作”的冲动和模仿之中;“如皋模式”又使大家潜心于“活动单导学”的设计之中;“走班制”又把大家拉回到“流动教学”的冲动之列„„今天这变革,明天那模式;今天这理念,明天那套路;今年这套路,明年那方向,搞得教师晕头转向,慌手慌脚,思路被打乱,经验被搁浅,跟着领导们的指挥大旗,气喘嘘嘘地奔跑着,使教师们慢慢地失去了自我,泯灭了个性,丧失了特色,迷失了方向,在教学中,失位、越位、错位、补位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师和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在课改的道路上折腾来折腾去,教师和学生就容易“被折腾”得筋疲力尽,会使师生白白消耗掉大量的心血和精力,而变得疲惫憔悴,且又收获甚微。教师若把用于“被折腾”的时间、心血用来研究和实践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模式,坚守自己的一方教育教学阵地,就会轻松愉悦,成绩斐然。因此,我们要更多地思量自己,全面深入地把握新新模式之髓,解读新理念之魂,矫正课改中的跟风和不规范行为,使我们的教育教学相对稳定起来,自然起来,轻松起来,精致起来,精彩起来,实效起来。

改革需慎对“概念”“模式”“口号”

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一项工程,工程的伟大在于质量;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而这一切都要遵循教育规律,而不能“东风东倒,西风西倒”。教育不是机械模仿,教育不是东拼西凑,教育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岂能“复制”、“粘贴”。没有哪一所学校是因为模仿别人而成为名校的,也没有哪一位老师是因为“复制”他人的课堂而成为名师的。十一中的走班制绝不是一块最终“模板”,我们不能想当然地把一种模式生吞活剥地搬过来“套用”,而要学会“因地施教”、“因人施教”,学会变通,学会创新,学会选择,做到“他为我用”,坚持走自己的特色之路。

改革就是创新,创新不是“雾里看花”,不是异想天开,而是要符合实际,尊重规律,任何形式的“想当然”都会使改革趋于失败。近些年来,中国的教育的确走入了概念党、口号党、模式党的泥潭,人们被各种光怪陆离的模式所吸引,所套住,套得你死去活来。而教育的核心是育人,不能仅仅为了推广和模仿他人的教育教学模式,就可以不顾学习实际、教师现状和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要学,但要学得实实在在,学得符合校情,学得切合实际。机械复制,会沦为浮华;盲目模仿,会形成桎梏;照搬套用,会扼杀创新;全部黏贴,会华而不实;不顾一切,机械套用,只能使教师们不知所措,穷于应付,只能使教育蒙受巨大损失。课改不能“抢跑”,不能“越位”,不能“循规蹈矩”。课堂教学不是变幻莫测的激光世界,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善于把名校的教学模式进行过滤、筛选,注重对名师教学方法的生发、催化、推衍,而不要丢掉自己隐藏的风骨,要在自己特色、底蕴的基础上走出一条符合学校实际的创新、务实之路。

走班制

走班制

走班制

走班制

走班制教学

走班制分析

分层走班制

成功不可复制

成功不可复制

走班制的基本问题

观察:“走班制”不可盲目复制
《观察:“走班制”不可盲目复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