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共产党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基本经验的理论总结

发布时间:2020-03-02 10:15:4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共产党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基本经验的

理论总结

【内容提要】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的历史,就是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持改革创新精神,坚持巩固群众基础,坚持加强党内民主,坚持培育优良党风,形成了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经验。

【关键词】 建党90周年 党的建设科学化 理论总结

201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90周年。90年的风雨历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自身也实现了历史方位的三大转变。建党90年的历史,就是我们党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课题,不断总结和运用自身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探索形成了我们党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科学理论指导是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思想基础

对于任何一个政党来说,如果没有科学理论指导,就不可能形成共同的政治理念。列宁曾经指出:“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社会党,因为革命理论能使一切社会党人团结起来,他们从革命理论中能取得一切信念,他们能运用革命理论来确定斗争方法和活动方式”[1]。党的建设科学化,首先是指导思想的科学化。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此作为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指导思想,并通过加强思想理论建设,不断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从而使党的建设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不断克服重重困难,相继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善于从思想上建设党,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立党、兴党。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革命实践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并指导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取得执政地位后,我们党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不断加强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我们党还不断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把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党员和干部教育的中心内容,把对党员的经常性教育和适时的集中性教育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早在井冈山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从思想上建党”的理论。在之后的革命斗争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取得执政地位后,我们党把思想理论建设作为巩固执政地位的一项重要手段,通过整党、整风运动和思想政治工作,继续加强思想理论建设,不断改进和加强党的建设。但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受到“左”的思潮和党内民主制度不完善的影响,党内不同意见之争被错误地政治化,最终酿成了“文化大革命”的10年浩劫,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遭到了严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给予了科学评价,指出必须“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教育我们的党,来引导我们前进”[2],要求警惕和反对思想理论方面的错误倾向,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引向了正确轨道。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以整风精神深入开展“三讲”教育活动,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继承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把思想理论建设作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工程,在全党先后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思想理论教育活动,并取得了巨大成效,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保证。

二、坚持改革创新精神是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在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3]。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是我们党的治党治国之道,是我们党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永不脱离群众和具有蓬勃活力的根本奥秘之所在。改革创新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强党的创造力和战斗力的必由之路。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创新进取的思想品格,中国共产党人承继了这种创新精神,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与教条主义进行斗争,拒绝僵化地套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一种创新的思维,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借助于马克思主义对时代、国情、世界政治经济走向以及种种主观条件所作的科学把握,对民族生存发展问题进行重新定位,为民族复兴找到了出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依据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理论,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初步探索的胜利。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使这种改革创新精神又一次迸发出来,中国共产党人打破了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传统僵化认识,创造性地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战略,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创新精神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弘扬。进入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思想,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时代的发展要求为出发点,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一系列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党的建设科学化这一新的党建思想,把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90年的实践证明,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既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既要善于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党的建设中的难题,又要善于用创新的思路探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保持先进性的途径,努力做到理论上不断发展,实践上不断创新,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三、坚持巩固群众基础是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力量源泉

建党90周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党的成败也在人民。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久经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必须始终为了人民群众,始终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动力。

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人推动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最终目标。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人民群众的解放作为任务和目标,使党的建设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于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活动,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成为党在革命时期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响应和支持的重要原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在总结我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历史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如何,是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和党的生死存亡的一个根本政治问题”[4]这一重要观点,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党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它看做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和执政之本。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充分体现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和时代特征,不断推动党的建设向前发展。

中国共产党善于团结和依靠群众来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首先,人民群众的支持为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提供了群众基础。“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就必然垮台”[3](P129)。从革命时期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5]的著名论断,发动了广大的人民群众,不断壮大党的力量,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再到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形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以社会阶层的变化和群众需求的变化为出发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人民群众的支持推动着党的建设科学化不断向前发展。其次,人民群众的监督为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提供了科学保证。党的建设是否实现科学化,要接受人民群众的评价和监督。我们党历来重视发挥人民群众对党的建设的监督功能,在革命时期,我们党制定了严格的组织纪律,并积极接纳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意见和监督。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根本的政治制度,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接受了来自无党派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人大代表和政协会议,有效行使了监督权,更好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要求,指出了党内存在的问题,对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更好地推动党的建设实现科学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坚持加强党内民主是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根本体现

党内民主,就是全体党员享有的在党内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和制度安排。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就是强化和保障党员在党内的政治权利,充分调动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增强党的生机和活力,永葆党的先进性。坚持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根本体现。

1937年,毛泽东在《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一文中指出:“要党有力量,依靠实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去发动全党的积极性”[6]。建国前夕,在他与黄炎培老先生著名的“窑中对”的谈话中,提出了跳出政权更替周期率的根本途径,即实行民主,“让人人起来监督政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在深刻总结党内民主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地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2](P168)的著名论断,指出,发展党内民主的关键是要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要坚持和健全集体领导制度、防止权力过分集中。进入新时期,我们党进一步指出发展党内民主是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关于党内民主发展的正确思想,积极推进党内民主的理论、实践和制度的创新,使党内民主建设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紧密联系、相互促进,进一步推动了新世纪新阶段的党内民主建设。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党内民主制度的完善推动党的建设科学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十分重视党内民主建设,并将党内民主提到保证各个时期历史任务顺利完成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和推动。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使党员懂得什么是民主生活,什么是民主制和集中的关系,并如何实行民主集中制”[6](P529)。在延安整风运动的过程中,我们党确立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实现了党内民主的又一次伟大实践。党内民主建设的加强,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继续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提出了建立常任代表制度的设想,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但是,自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以后,党内民主生活开始出现混乱,家长制、个人崇拜、“一言堂”现象逐渐滋长,制约了毛泽东党内民主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内民主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我们党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民主集中制的内涵、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作了科学阐释,并重新开始以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为重点,以恢复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为关键来开展党内民主建设,使党内政治生活逐步实现正常化。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六大,我们党围绕党内民主制度化建设这个主题,加大了党内选举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广泛凝聚全党意愿和主张,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在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坚持和完善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完善党内民主监督制度、健全和完善党员民主权利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推进和创新,实现了党的坚强和团结。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坚持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在党内形成良好的民主氛围,以党内民主推动党的建设科学化,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

五、坚持培育优良党风是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有效保证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强调党的作风建设是一个整体,切实从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等方面全面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初步奠定了党的作风建设基础,形成了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和开展批评等优良作风的基本思想。抗战时期,我们党开展延安整风,使得党的优良作风逐步形成。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进一步提出著名的“三大作风”,并将其作为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解放战争时期,“两个务必”作为执政党作风建设理论提出,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党内个别党员干部出现丧失党性原则的现象,我们党开展了大规模的“三反”、“五反”运动,进行了执政党党风建设的初步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作风建设进入了恢复和发展时期。我们党在总结执政条件下的作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对党的作风进行了全面整顿,重点纠正党内脱离群众、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不良风气,开创了党的作风建设的新局面。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党中央全面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大力开展反腐败斗争,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中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2007年年初,胡锦涛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全面系统阐述了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问题,要求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7]。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强调要加强党风党纪教育,改进学风和文风,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8],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

在我党作风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党形成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思想作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的学风;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的工作作风;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的领导作风;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的生活作风。这些优良作风的形成,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了党的创造力和战斗力,为党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为推动党的建设科学化提供了有效保证。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4.

[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7.

[4]江泽民.在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4-3-1.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09.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8.

[7]胡锦涛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新华网,2007-01-09.

[8]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

中国共产党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执政基本经验

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

推进乡镇党委科学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基本经验理论研究

推进党的理论创新

.03党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的基本经验

推进反腐倡廉科学化

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征文选登

中国共产党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基本经验的理论总结
《中国共产党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基本经验的理论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