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左传》战争描写价值探微

发布时间:2020-03-02 21:04:4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左传》战争描写价值探微

甘肃省礼县实验中学

邮编742200 电话13830908028

摘 要:《左传》以大量的篇幅描写战争,开我国战争文学的先河。它对战争理性的思考、独特的写法、以及所折射的时代特征引起了军事学界、文学界、社会学界等广泛的关注,具有很高的价值。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就其战争描写的价值作一点粗浅的探索。

关键词:战争哲学

辞约义丰

椽笔写意

追溯历史,自远古的民族部落时代开始,被先哲一致认同的“战争、死亡、爱情”这一亘古不变的文学主旋律就一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发展变化。尤其是战争,它作为政治的集中体现,是阶级矛盾和阶级冲突呈现为白热化的特殊形态,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以军事争夺、武力兼并为主的春秋时代,战争就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它们是历史的血的涂染,更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美味佳肴”,永远有滋有味;“滋”:把真实历史、人生世界、社会态势、人性生命融为一体,鲜活了文学;“味”:寓勇敢正义、善良仁慈、机敏睿智、凶恶残酷于其中。它们咏叹社会人性,弘扬了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精神。

《左传》开我国战争文学之先河,它以大量的篇幅描写战争,正是时代需要在作品中的体现。全篇贯穿着浓厚的“礼”的色彩,战争描写体现了作者对战争的理性思考,同时强调在战争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然而,更令《左传》身价百倍的是它的社会思想的文化内涵,它以折射战争哲学,体现仁德思想,运用椽笔写意的手法独占鳌头,非其他领域所比拟。要想识尽《左传》精华,只有深入《左传》

1 的文化腹地,才能以《左传》之石,攻战争描写之玉玺。

一、透析因果,折射战争哲学

通读《左传》战争描写,着实是“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筝鸣”,他没有后世军事小说或演义小说的铺排那样的宏阔、也没有过分渲染惊天动地的战争场面和战争的残酷性,而是简洁精练的叙说着一次次人为谋划。作者着意把重点安排在战争的起因和酝酿、战争所引起的后果和影响,并对它们作了理性的分析,折射出一种《左传》的战争哲学。

齐楚争霸、吴越之争、长勺之战、楚宋泓之战、宋郑大棘之战、秦晋对抗,这些战争都局限在分封的诸侯之间。孟子稍晚于左丘明,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① 似乎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只要我们详加品味揣摩,透过社会表层现象,结合时代主旋律,就能了解作者的意图和动向。如《曹刿论战》一文,开头以“齐师伐我”四字点出齐国“兴”战要旨。“伐”本属不义之举,损人利己归入“失道”;大敌当前, 曹刿请战,“未卑未敢忘忧国”,合情合理。曹刿一经出场,作者就从各个角度照映出他的性格特征,也就是说人物出场的特点是交融在他的性格表现里面的。曹刿见到鲁庄公,不是直接去献谋划策,而是间接地询问“何以战”,这就是通常所说曹刿论战的总帽,它是情节展开的核心。在考虑到政治准备上,庄公首先注意的是用小恩小惠来收买人心,求神保佑。曹刿直率地加以驳难,这反映了他的卓越见识。他已初步地、朴素地认识到了要想战胜敌人必须依靠广大人民这样一个正确的道理,所以他和鲁庄公谈话的时

2 候,并没有去讨论军队的数量和兵刃、战车的装备,而是把着眼点放在最重要的政治基础——人心向背上。在从战争的经过和战后的分析看,曹刿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而且能把握时机,不知不觉地将有利的形式转换给自己,舍弃蝇头小利,以大局为重,具备一种跨越千古的战略眼光。齐鲁长勺之战的“道”利于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似乎是真理;对齐而言,本身是“非道”。从曹刿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战争的观点,从他从容请战到沉着应战,再到慎重求战,都以“道义”为主,有“远谋”,先求“道义”,再求“计谋”,这说明作者的战争观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如果说齐鲁长勺之战中鲁的胜利是“得道”(和民心)的范例。那么,秦晋崤之战中的秦和晋楚邲之战中的晋便是“失道”而败的很好佐证。崤之战中秦穆公利令智昏,偏信杞子 “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的误导,而进行跨国界军事行动,发动不义之战,对蹇叔“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的谏诤置若罔闻,且在行军的过程中“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千乘”、“轻而无礼”,这样的“失道”之师能打胜仗吗?晋国从晋灵公到晋成公的十几年中,十分残暴无道,对内残害臣民,对外受赂无信;国内统治不稳定,国外威信也日益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发生邲之战其结果也就不言而喻。

二、辞约义丰,呈现时代特征

《左传》本例属历史散文,详实明了,叙事简洁有力,以战争为线索,勾勒了春秋社会政治、历史、生活多种生活场景,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宛如一面透视社会的多棱镜。从中呈现错春秋的时代

3 特征。最让人折服的莫过于通过战争对社会习俗人情世故的描绘,其作用与价值是同时期的其他历史散文无法与之相媲美的。 礼崩乐坏,惟德是依

春秋时期,“礼”“孝”是当时王公贵族最主要的合乎统治秩序的行为道德规范。但随着诸侯国之间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礼”“孝”的权威,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宗法制、嫡长制逐渐动摇滑坡。人们常说“春秋无义战”,而且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聚散离合都心照不宣的遵循着“没有共同的敌人,也没有共同的朋友,只有共同的利益”这一铁的契约。“仁德”这一新的社会道德理念,此时便应运而生,且渐入民心。在《宫之奇谏假道》中,虞公在大敌当前,不明事理,缺乏敏锐清醒的政治头脑,对宫之奇的苦谏据“礼”相争,振振有词:“吾享杞丰洁,神必据我。晋,吾尊也,岂害我哉?”结果亡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晋灭虞之后,堂而皇之地大修虞祠,“且归其职贡于王”。一前一后,都是祭祀虞庙;前者以子孙身份祭祀宗庙,名正言顺;后者则是鸠占鹊巢,反客为主,有故弄玄虚、作秀之感。也是在该文中,宫之奇面对虞公的辩词有一段有意思的对话“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徳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唯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獒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凭依,将在德依” ②。再如《王孙满对楚子》中王孙满面对楚庄王“鼎之大小重焉”③咄咄逼人的宣耀与卖弄,回答得有礼有理,“在德不在鼎” ④。可见当时人们已重徳轻鼎(这种周人当作王权的象征物)。在《左传》中多次提到“德”这

4 一新的思想理念,那种固有的价值体系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渐动摇。“惟德是依”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维亲统治基础的一把“法尺”。 巫神渐衰,民本初兴

在人类发展初期的原始社会,人们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较为低下,除图腾信仰之外,精神文化生活更是捉襟见肘。西周初期,社会生产力已逐渐发展,社会形态也有所变更;《左传》是春秋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独特的视角,窥《左传》战争之“斑”,即可见春秋社会政治精神思想文化生活得变迁和更替这一全“豹”,巫神礼仪是当时主要的精神生活。

“巫术礼仪和图腾活动在培育发展人的心理功能方面,比物质生产劳动更为重要和直接。图腾歌舞,巫术礼仪是人类最早的精神文明和符号产生。⑤”

这种远古的祭祀活动,它追求的不仅是人间关系的协调一致,而且还是天人关系的协调统一。然而,这样一种非常隆重的精神文化必修礼节,也随时势所所趋,逐渐衰弱,民本思想渐入人心。《左传》以“不隐恶,不扬善”之词概括了当时形势下的这种具体精神文化变迁方向。

在《季梁谏追楚师》中:楚国大兵压境,对汉水以东的随国软硬兼施,双管齐下;随侯不明事理,蠢蠢欲动。在楚国设计诱随时,随国有远见的政治家季梁出面谏止,并提出战胜敌国和保持政权的策略。文章反映了春秋时代对于民和神的关系的一种新的进步主张:民是主体,神是附属。所以好的君主必须首先做好对民有利的事情,然

5 后才去致力于祭祀神祗一类的事,即“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⑥。季梁先是忠民信神并提,然后深入论述应该以民为主,神为附。在谈到神的地方都是从民着眼,所以说服力很强,能使“随侯惧而修政”。可见,当时统治阶级已经认识到了人民的重要作用,“民本思想”初露端倪。再如在《曹刿论战》中,我们从曹刿和鲁庄公的一段层层驳难中可以发现,人民对神由顶礼膜拜。趋之若鹜,已经过渡到半信半疑。也就是说,人民的主体性的自觉性已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而日渐增强。 礼俗发端,雏形始具

古代悠远的历史,往往是后代社会习俗之源,它给中华民族悠久的风俗留下了宝贵的一页,勾勒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图影和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丰富了中国民俗史,对形成民族共同心理特征起到重要作用。我们从中可以寻求历史的变迁、社会的“缩影”。作为历史散文的《左传》,其中有许多习俗至今一直延袭,并有所完善、充实。 例如在《郑庄公克段于鄢》中,“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武,郑武公谥号;姜,妇人姓氏。妇人嫁后,称谓有所变化,即随丈夫姓。一般为“夫(姓)妇(姓)氏”,所以上文也就称为“武姜氏”。可见,春秋时期“男尊女卑”现象就已存在,而非一日之久。出师祭祖、祷告神灵;以示诚信、祈求庇佑;战前擂鼓,以壮军威,助长将士胆气,我们从《左传》的许多篇目中可以看出。如《曹刿论战》中“三鼓”之说,《崤之战》中“蹇叔之论”。婚嫁迎娶更是详实备尽,《晋公子重耳之亡》中晋文公可谓是政治婚姻的集大成者。中国大部分地方凡

6 遇丧事,着黑衣以示沉痛哀悼,这种“丧”礼始见于《崤之战》。“冬,晋文公卒”,“晋于是始墨”。前些年,中央电视台播出大型电视剧《乔家大院》,该剧通过乔致庸曲折传奇的人生经历为观众塑造了一位融义、信、利于一身的儒商形象。我们要追溯爱国儒商的源头,那非弦高莫属,关键时刻,他“以乘为先,牛十二,犒师”,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机智”瓦解了秦军的斗志,辞令委婉谦恭,绵里藏针可谓是千古一绝(“寡君闻吾子将涉师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 ⑦ )。可见“唯利是图”并不全是商人共有的品质;“奸商”的“奸”除了奸诈外还应理解为机智、灵活、敏锐。弦高算得上爱国商人,高风亮节的风范!因为他,我国历朝历代都出现想乔致庸一样的义商、儒商。

三、椽笔写意,影响深远

中国传统的写意手法大致以形求神似、以点带面、简笔勾勒、简洁明快。《左传》作为历史散文,其叙事语言简洁含蕴,辞约义丰。以中国传统的写意笔法描绘战争,其精髓与深蕴,波及深远,且哺育着一代代的名家、大师。正如刘知几所言:“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已殚,而含意未尽,使读者望表而知里,扪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开言行动态塑人之先河

《左传》通过对战争的描写,广泛的塑造了各色人物。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逐步展现其丰姿。如对成公二年的齐晋鞌之战,《左传》这样描写战争场面,

7 展现战争全貌,表现人物个性: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子?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⑧。

郤克受伤,解张、郑丘缓鼓励他坚持战斗,通过三人的对话渲染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三人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精神气概在对话和行动描写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如宋郑大棘之战中,羊斟临阵倒戈,其原委是“华元杀羊食土,其御羊斟不与”,于是就有了羊斟上的一番自为得意的言论“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 ⑨,作者并没有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羊斟未受犒赏的气愤与不满,而是把这些怒气在关键时刻,用语言与行动表现出来。《左传》的作者并没有忘记对这件事以简洁概括的评价:“其羊斟之谓乎!残民以呈。⑩”

在《左传》中围绕战争,通过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任务形象。他们的言辞无不用辞典雅,渊懿美茂,生机勃勃。正如刘知几所言“文典而美”“语博而奥”。 拟记重写主叙战之蓝本

《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描写战争。《左传》的战争描写,

8 全面反映了《左传》的叙事特点。《左传》一书,记录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的描述历来被人们赞不绝口,不计其数的小战役也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且以各自的特色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后世的史传文学、军事小说和演义小说。

例晋楚城濮之战,作者重在写战前的酝酿过程。从晋伐曹、卫的外围战争写起,继而写宋国告急,晋将设连环之计、子玉治兵、晋师退避三舍,一直写到晋文公坚定出战信心,两国才开始正式交锋,而双方交战仅仅是“已巳”一天的事,作者并没有用更多的笔墨。秦晋崤之战是自冬至春,历时三个月而败于一日的一次战争,作者着重描述了战前、战后的情形:秦三帅出征蹇叔哭师、王孙满观师和文嬴说情,先轸暴怒喝阳父追赶的经过;而秦师在崤二陵被截去、三帅如何被擒的情景则一概略而不记;这次战争的影响一直联写到二十年后的彭衙之役和其后的王官之役。再如平阳之役,晋率诸侯伐齐。这是《左传》中双方交战时日较长的一次战役,作者及详细地记录了交战过程中各方的军事进程,按时间的顺序如实“刻”录。这次战争齐国的失败是齐顷公指挥的节节失误造成的。

由于他的怯懦和优柔寡断,使得齐军一再殆误战机,致使晋军步步进逼,所以作者详细地按照时间顺序记录战事的进程是有他的道理的。

不同的记叙侧面,反映了作者对每一次战役成败原因的分析。战争在哪一个阶段上失误、在哪一个阶段上获胜,这阶段往往是作者记

9 写的中点。城濮之战的胜利只要是晋文公与诸将帅谋划的结果,因此作者自然对战前酝酿过程浓墨重彩;崤之战的失策并非在秦军经过两崤的时候,所以作者略而不记,而是着重描写了蹇叔、王孙满对败局的预见。

启以形求神写意之传统

《左传》往往通过片言只说,粗线条勾勒足现战争全貌。《左传》结构大多开门见山,字如珠玉;结尾更是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如: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站,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杞子自郑使告子曰:‘郑人使人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秦晋崤之战》)

三言两语,便点明了战争契机,真有点惜墨如金。《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结尾只用三字“亦去之”,来对应秦军“乃还”。秦军既退,晋军退亦在情理之中,勿复多言,只需这三字便将烛之武退秦师的战果嵌入其中。免一场灾难于字里行间,使险象环生、剑拨弩张局面为之缓和,字字如千金!这种笔法为后世文学史家所借鉴,甚至波及其他领域。其中“不隐恶,不扬善”被后世史学家效仿,左氏笔法成为中国史学界刚直不阿性格的典型写照。后世绘画讲白描、浓墨重彩、简笔勾勒等技法都由此而生。近观《左传》战争描写,犹观徐悲鸿画中马态,笔法何其相似,让人留恋忘返。可谁又会洞察到兵戈铁马式的乱世纷争、唇枪舌剑中的针锋相对呢?可谁又会理解左丘明的身残志坚、热切渴望和平的一片苦心呢?

总而言之,《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也是其

10 精华所在。上述有关战争描写价值的探微,仅仅是笔者的一家之言,权当引玉之砖。不妥之处,还望方家包涵。

注释:①引自《孟子二章》

②③④引自《古文观止》,新疆人民出版社. ⑤引自《李译厚十年集》(1979-1989)安徽文艺出版社. ⑥⑧引自《左传》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 ⑦⑨⑩引自《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参考书目:

1.《古文观止》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版.2.《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宋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7月版.3.《李译厚十年集》(1979-1989)李泽厚著.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4年出版.4.《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5.《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6.《美学散步》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12月版.7.《简明中国哲学史》杨荣国主编 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0年版.8.《古代散文鉴赏》朱士钊编 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3年9月版.9.《左传》三秦出版社出版 2008年版

《中国通史》 同上. 11

《三国演义》与《左传》战争描写比较

《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参考目录)

《左传》的战争叙述初探

小论《左传》的战争

描写战争的文学作品

描写战争的诗词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艺术

左传名言

左传名句

左传读后感

《左传》战争描写价值探微
《《左传》战争描写价值探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