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三国演义》与《左传》战争描写比较

发布时间:2020-03-02 21:03: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汤婷婷

(安徽大学 中文系,安徽 合肥 230039)

摘 要:《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三国演义》可说是一部“全景性军事文学作品”。战争描写在两部作品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本论文将《左传》和《三国演义》放在一个平台上,以两部作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为例证,对二者的战争描写进行对比。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手法上很多方面不仅很好的继承了《左传》,而且有很大的发展。 关键词:《左传》;《三国演义》;战争描写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7-0080-02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它善于叙事,在叙述战争方面表现的尤其突出。《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体小说,以战争描写为主,可说是一部“全景性军事文学作品”[1](p27)。由此可见,战争在《左传》和《三国演义》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左传》和《三国演义》二书成书年代相差千余年之久,经过千余年的发展,《三国演义》也有着《左传》所无法比拟的特色。因而我们可以在对二者的比较中寻找中国文化继承和发展。

一、二者战争描写成就

朱自清在《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的《三传?第六》中提到:“战争是个复杂的程序,叙的头头是道,已经不易,叙的有声有色,更难;这差不多全靠忙里偷闲透着优游不迫神儿才能。这却正是《左传》著者所擅长的。”[2](p644)《左传》善于用精炼、形象表现力强的语言描写战争,它叙述战争时注重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还注重使各次战役都具有自己的特色,绝不雷同,因而它所描述的战争既情节曲折又生动逼真。

《左传》的战争描写,全面反映了《左传》的叙事特点。很多人都称赞《左传》的战争描写,很多文学作品也受其影响。一方面,它再现了当时的历史真实,为文学提供了素材;另一方面,它成功的战争描写艺术,也为后世文学提供模式。

《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战争为主体的文学巨著,以一系列大小战役为主要情节,中心内容也是贯穿始终的绵延不断的战争。《三国演义》并不是简简单单地为读者呈现一幕幕激励的战斗场面,而是把战争作为叙述对象,把战争、政治还有人物紧密结合,在斗争中体味历史的变迁。

《三国演义》同时还是一部继承和发展了《左传》战争描写手法的经典之作。它继承了《左传》诸多战争描写艺术手法,同时它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有发展。《三国演义》是在历史框架中,运用虚构、夸张等文学艺术手法来进行战争描写的,因此《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是被高度艺术化了的,文学成就要远远大于史实成就。

二、相同点 1.主次分明

《左传》和《三国演义》在描写战争时并非是随意的,二者在描写的过程中都有合理的安排,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在上百次的的战役中以描写几次大战为主。在每一次战役中,以战事的前因、过程或结果中的任一或任几项为详。作者如此记述就显得行文张弛有度,详略更加得体。

据朱宝庆《左氏兵法》一书统计,《左传》全书中共计记录了四百九十二起战争。但在这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事中,其中写得较详细的大战有十四次,著名的有城濮之战、殽之战、邲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左传》对每一次战争的记叙一般注重完整地叙述整个战争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左传》作者为了探寻人们行为的得失,对前因和后果往往比过程记述更加详尽。“《左传》写战争,不仅仅是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及其结果。”[3](p77)如桓公五年繻葛之战,着重交待了双方的布阵,及郑国子元的攻打战略、郑庄公战后“劳王”,而对交战过程只是一笔带过。 《三国演义》在描写战争的笔墨安排上与《左传》有很多相似之处。《三国演义》全书共描写了上百个战斗场面,在上百个战斗场面中主要突出四十多次战役,在四十次战役中又主要叙述了三次重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三国演义》在对各次战役的描写上,描写重点又有所不同。以官渡、赤壁战役为例,在官渡之战中,着重说明粮草所起的作用。赤壁之战中,作者则把叙述的重点放在战前的准备上。周瑜夜探曹兵水寨,群英会蒋干中计,诸葛亮草船借箭,黄盖献苦肉计,阚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受连环计等一系列前奏的铺开,终于拉开了赤壁大战的序幕。 2.绝少雷同

战争描写作为《左传》中最精彩的部分,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将战争描写得各具特色。《三国演义》作为后世作品,在这方面对《左传》有很好的继承。两部作品都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战争种类众多,涉及面广,但极少雷同,即使是相同类型的战争也能运用独特的描写手法使其独具个性。因此,各战役各具特色是两部作品的叙述亮点。

在《左传》中,同样是写大战,作者也有意变换手法,使“篇篇换局,各各争新”。把邲之战和鄢陵之战进行对比,二者都是大战,前者叙述线索重在地理上,“及河”—“以中军佐济”—“师遂济”—“闻晋师既济”,这是一条由河北而济河南的线路,又由河南济河北:“先具船于河,故败而先济”—“宵济,亦终夜有声”—“祀于河”。而后者线索重在时间上,文中表时间的语句有:“五月,晋师济河”;“六月,晋楚遇于鄢陵”;“甲午,晦,楚晨压晋军而陈”;“及战”;“旦而战,见星未已”等。二者虽同为大战,但却以不同的线索构思记述。

《三国演义》中亦有这样的例子。官渡之战和彝陵之战,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战例,官渡之战曹操兵少,粮草匮乏,最终曹操劫乌巢烧粮草,以少胜多,全歼袁军主力;彝陵之战又是另一种情况,吴军采用以逸待劳的办法,最终取得了胜利。 3.在战争中塑造人物

《左传》以记事为主,但有的除描述了战争过程外,还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在《左传》鞌之战中塑造了解张、郑丘缓二人的生动形象。他们二人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意志, 而且他们有着强烈的责任心。主帅郤克身负重伤,是他们在死亡的威胁下也不让军鼓停下来,并勉励郤克坚持下去。若非二人的坚持,晋军在此战中恐怕会以失败告终。在此战中,我们可以看到解张、郑丘缓二人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不惧万难,争取胜利的军人品质。

在《三国演义》中,人物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重要人物的形象都是在战争中被塑造出来的。以赤壁之战中的人物为例,诸葛亮“舌战群儒”,交锋中,展现了的诸葛亮机智、能言善辩;相反,周瑜的气量狭窄也被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三、不同点 1.真实度不同

《左传》是一部史传文学,其记载的人物、事件都基本符合史实。而《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作品中的很多人物形象迥异于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故事情节也多经过艺术加工。

《左传》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共二百五十年间以鲁国为中心的各国重大历史事件,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著作。因此,《左传》中记载的事件和人物都是真实的。

《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所谓“演义”是指根据史传、融合野史经艺术加工演义而成的一种通俗的长篇小说,因而真实度不高。以空城计为例,在真实的三国历史上,空城计用的人很多,但是用的最妙的人物当属曹操,而诸葛亮根本就没用过空城计。把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移植到诸葛亮身上的,此中的人物和事件都已不再是历史原貌了。 2.叙战线索有所不同

《左传》记述明显是以时间为标志,并按照自然的时间为推移,时间是串连作品事件的基本线索。以整部作品来说,《左传》是一部编年史,所述事件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主要是按照鲁国历史时间推移的顺序来记录的,因而各次战争也都是以时间为线索来记述的。

《三国演义》中也有以时间为顺序来进行叙述的部分,但并非以时间为主要线索。其人众事繁、矛盾复杂,叙战的主要线索是魏、蜀、吴三方的兴衰,其间又穿插各种大大小小的线索。因而《三国演义》叙战的线索是纷繁复杂的,不再是《左传》中单一的时间线索。

四、《三国演义》对《左传》战争描写继承和发展 1.虚笔的继承和发展

《左传》是一部编年史,主要是以时间为顺序记叙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再现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在记叙的过程中也添加了许多虚构的成分,称为虚笔。

《三国演义》在描写战争时继承了《左传》的虚笔手法,把战争描写的惊心动魄。但《三国演义》的虚笔已不再似《左传》那般简单,而是有了很大的发展,清代章学诚的评价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4](p26)。《三国演义》对虚笔的发展,不仅仅在于量的增多,还有对质的提高。主要是,描写大的战役时用实笔,描写小战役用虚笔。另外还有战事用实笔,计谋则用虚笔。

2.战争叙事系统性的发展

《左传》叙述战争注重时间顺序,在布局上总体是按照时间顺序演进,局部则采取预叙、倒叙、插叙和补叙等叙述方式,叙事手段越发丰富。但是《左传》所记述的每一次战役大多都是相互独立的,系统性不是很强。而《三国演义》在继承了《左传》的叙战系统基础上,有很大的发展,使各种线索相互关联,大小战争彼此相联系,有很强的系统性。把战争分等级的话,官渡、赤壁、彝陵等为一级之战,18路诸侯讨董卓、破冀州和定辽东即为二级之战,另还有其他一些小战役。一级战争影响和制约着其他大大小小的战争,反之,也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战争不断地积累,才促成了一级战争的爆发,由此构成了《三国演义》的叙战层次。

《左传》战争描写价值探微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艺术

《三国演义》战争的描写特点

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浅谈《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参考目录)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色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定稿)

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特色

《三国演义》与《左传》战争描写比较
《《三国演义》与《左传》战争描写比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