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老子《道德经》译载营魄抱一

发布时间:2020-03-02 19:50:3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至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毋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智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蓄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第一句可解释为:我们的身体所承载的肉体和思想合而为一,但它们能永不分离吗? 在此,魄不能理解为魂魄,因为魂魄这个东西即便是我们今天也无法确定它存不存在,老子又凭什么去认为人有魂魄呢?他是能够看得见,还是能够感觉得出?所以我觉得老子是想表达一个形象上的观念,他把“魄”这个字引申为我们的精神、智慧、欲望等综合而成的一个具体实物,而不是抽象的概念。“魄”其实是对我们的思想进行具体化所命的一个名字。

他认为人的身体是肉体和思想合而为一,但显然他不认为肉体和思想会永远合一而不分离。我想,在老子的潜意识里,觉得正是因为人的肉体和思想不能永远合而为一,所以就会真正地死亡,无法永生。但老子为什么认为人的肉体和思想不能永久合一呢?

其实这个答案只需要我们顺着老子的思想反推一步,我们就会发现,老子的本意是想告诉我们:人因为缺乏了道,所以无法长久保持肉身和思想的合一状态。我为什么说这是老子的本意呢?

请看下一句:抟气至柔,能婴儿乎?

意思是我们呼吸气息最为柔弱的时候能像婴儿那样柔弱吗?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做到用婴儿那样柔弱的方式来呼吸。我想,这里面含着老子这样一层意思:因为婴儿无知、无欲,他们的行为方式最接近于道,所以只需要非常柔弱地呼吸就能够生存;但大人却因为有了知和欲,疏离了道,因此需要费力地呼吸才能生存。

结合上一句,也即是说,随着我们年长,我们的知和欲越来越多,导致我们完全脱离了道,并最终致使我们死亡——老子认为这是我们会死亡的根本原因。

在上一章节中,老子讲到: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这一节我没有翻译,我觉得这一节十分简单易懂,无需我多言。我们只看最后一句: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也就是说,老子认为天的道就是:当“功”达成的时候就要回归,否则就会不利,有咎。再次以太阳为例,太阳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当我们需要它的时候,他就来了;当我们满足的时候,它又走了。我们把这一层意思与本章节中前两句结合起来理解,也就是说,老子认为我们人有了知和欲,却不懂得学习道的那种“功遂身退”的方式方法,最终就会落得身死道消的下场。

那么“生之蓄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一句又该怎么理解呢?

我想,老子是想说,具备道的人生养众生的时候,让众生能够生存但又不让众人拥有智慧和欲望,使众生始终保持道的状态;既可让众生长久生存,而又不会苛待或者杀戮众生。老子认为这样的人或者方式方法是一种大德的表现,或者说这是一种极为玄妙、神奇的德行。

我想,老子之所以这样来理解道,主要是他的世界观所造成的。我们知道老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战争无休无止,人民困苦不堪。这里我要说一点题外话。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代涌现那么多古今中外闻名的俊杰才士,这与那个时代几百年战争是分不开的。每当大战过后,民生凋敝,统治者就会想方设法去寻找才能智士来治理国家,好尽快恢复实力。统治者有了需求,才能智士们也就有了发挥他们能力的机遇,而有了这份机遇,他们又能够在各种各样的实际情况中领会经验而创造出震烁古今的思想和事物来。人与人的智慧相差不大,我认为他们之所以能够如此耀眼千秋,与乱世的种种纷争是不可分割的。我想,人类的智慧正是来源于乱和争。当然,这是指古代,如今就不能用这种观念了。老子觉得人类之所以有这么多的纷争和战乱,都是知和欲造成的。他希望有这么一个具备道的人来统一天下,既让人无知、无欲,以使人们不争和不乱,又能够让人们长久生存而不遭受痛苦。当然,我认为这种想法本身极具理想化,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

老子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

古今道德经(老子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

《道德经》老子翻译

老子《道德经》译载营魄抱一
《老子《道德经》译载营魄抱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