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拯救 刻不容缓

发布时间:2020-03-01 23:43:0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关于开办道德讲堂和国学小学

道德讲堂:

今天的中国,无论是国家的统

一、政治的稳定、科技的发达、经济的发展、军事实力和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还是人口的激增以及对世界影响力的增强,等等,都足以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天的中国人当然可以说是欣逢盛世。

但是,今天中国的盛世,在世风世俗尤其是人的价值观等诸多方面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盛世相比,似乎都正在发生着某种令人不安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中,最大的莫过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某些核心价值观的消退和变异,这种变化是十分可怕的,也正是当今中国所遇到的所有问题和矛盾中最令人不安和忧虑的。社会道德水准的下滑、社会道德价值观的迷失却已成为日益迫近的危机。

一、“三鹿事件”迄今已经过去3年多了,但至今许多中国人回想起这件事仍记忆犹新、心有余悸。从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到化学食品、有毒食品的频频现世,它已从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逐渐走进我们的身体和心灵,开始危害到我们的身体和生命,拷问着我们内心最深处的价值观与道德准则。近年来,毒米、毒面、毒奶粉、染色毒馒头、瘦肉精、地沟油等有毒食品的问世,无疑给我们民族的道德走向敲响了警钟,一个民族内部能出现如此极端的商业道德沦丧行为,是非常可怕的。

二、在医疗领域,“看病难、看病贵”,“过度检查”,“药品回扣”,从“天价医疗费”到“假医假药”的频繁出现,类似曾经惊动全国的“齐二药”、“双黄连”等假冒伪劣药品危害人们健康、延误患者病情甚至致人死亡的案例已是屡见不鲜。这不正说明了中华传统医德“救死扶伤”,“医乃仁术、无德不立”等价值观的衰退。

三、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曾横空出世震出来了一个“范跑跑”,引发了一场关于师德乃至人性道德的大讨论。当地震来临时,一个姓范的中学老师丢下他的学生只顾自己逃命,事后他面对媒体记者、面对数亿电视观众,还振振有词地辩论说:“我不管学生自己先跑,这是人的本能的求生反应,何错之有?”有人评论说:“他也许没有错,是动物都有求生本能,只是作为人,还有道德;作为教师,还有师德。遗憾的是这两者他都没有。”近几年频发的“校车交通事故”,“虐童”事件,则直接拷问着我们教育价值观。

四、家庭关系不融洽,矛盾层出不穷。不赡养老人事件,家庭暴力事件,财产分割事件,闪婚闪离事件……家庭伦理道德的错位与丧失,使得家庭不和睦,直至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

商业、医疗、教育与家庭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它们出现的道德问题,其实正是当今社会我们的传统道德价值观面临严峻挑战的一个缩影。事实上,在很多时候,我们社会生活的道德底线已经难以守住。究其根本,中华传统文化的遗失是这些危机出现的原因。

我们知道,中华传统文化影响了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和人格结构几千年,这种影响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两点:一是对以“仁义礼智信”等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观为做人的基本原则的坚守;二是对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完美人格目标的追求。而随着数百年来传统文化的衰退,这两点影响自然也就日渐式微。与此同时,割裂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所带来的后果已开始愈来愈严重地显现,民族腾飞的背后可以称为“危机”的另一种现象:传统文化的断层以及由此带来的民族心灵信仰的迷茫,拜金主义的乘虚而入和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濒临消失——这正是当前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

有着5000年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走到今天,无疑已经到了历史的一个关键拐点,是已到了要进行深刻的道德文化反思的时候了!唯有反思,方有拯救!唯有弘扬传统文化,才是拯救我们道德的良方,因此,拯救,已刻不容缓!

第一、传统文化可以促进人自身和谐,家庭和谐。注重道德修养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休养身心的重要观点。“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是传统文化当中对家的一个根本要求。

第二、传统文化有利于保持社会的和谐。“和而不同”和“过犹不及”的原则和处事方法,“仁义礼智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主张建立理想的和谐社会。人们相互共处,关心他人和爱护他人的社会公德意识,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三、传统文化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主流。人事须顺应天意,要将天之运行法则转化为人的行为准则,只有顺应天理才能国泰民安。总而言之,人生以回归自然为主要目的,人摆脱了一切文化的羁绊,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万物融为一体。这些和谐观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思想借鉴,与当今世界方兴未艾的环境文化有着惊人地吻合。

民族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后人的一笔财富,更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珍宝,它是一个民族特色之所在,所以弘扬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的繁荣与昌盛具有重要意义。

拯救,我们在行动!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十八大习近平同志也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中国梦。准确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正是这一传统文化的力量滋养着中华民族优秀儿女,推动着中华民族向前发展,也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我们当然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为了响应主席的号召,我们已经在濉溪县开发区凤凰城内举办了九期道德讲堂公益论坛,并且在濉溪县实验小学内也为该校举办了一期。本论坛由一位老总(提供地点)和明德启蒙幼稚园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举办,本论坛纯属公益活动,提供社会各界(包括黑龙江,内蒙古,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区)学习者吃住用品及结束后发放礼品,期间分文不收。其中每一期都会有来自各地的老师授课,例如:山东电视台吕明晰导演,长春劳模及企业家王弘琦老师,中国十大孝子王希海老师,央视主持人陈大惠老师等。

我们要认识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落实传统文化,做一个有道德、有智慧、有能力、有信心、有素质的真正中国人。

当下由于老总的地点已经开始正常营业,已经没有地点再次举办传统文化道德讲堂,希望能有新的地方可以继续举办传统文化公益论坛。

国学小学:

有人说:“按照《弟子规》、《三字经》的标准培养出来的孩子,到社会上

90%是吃亏的”,我想说,难道任由孩子叛逆到底,指着大人的鼻子呼来喝去才叫现代的育儿方式?人之本在德,徳之本在孝,自古以来不忠不孝之人都会遭唾弃。即使我们是一个再世俗的社会,但也需要道德底线和价值标杆,我们可以世俗,可以势利,但国学起码守住了最后一条底线。

明德启蒙幼稚园是一所以国学传统文化为主的幼稚园,幼教是奠定孩子一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是植根教育。幼教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做人的教育,所有教学内容设置一律以此贯穿。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儿童天性纯净之时,善言易入、善心易导、善行易养、所以,养其正心。正见、正行、正德,培育起后世的德性系统至关重要。孩子只有从小养成爱、感恩和担负责任的能力,才有成就自己的可能,才会有奉献家庭、社会的心胸和能量。

在明德启蒙幼稚园,孩子受益了,家长更受益了。现在已有很多开发区以外的家长慕名把孩子送到明德,这更反映出我们的家长,我们的社会需要道德的教育,家长都是冲着孩子懂礼了、知道感恩了、知道孝顺父母了而把孩子送到明德,甚至有很多在明德毕业孩子的家长提出要明德继续开办小学,都说孩子在幼儿园学的很好,怕到了社会上的小学,又会应试教育。没错,孩子最关键的时期就是幼儿园和小学,孩子的各种习惯、记忆力、理解能力、思维的发散以及独立能力等等都会在这几年形成,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有所根据的。

如果我们可以开一所国学小学,我们会把学校的盈利拿来继续举办传统文化道德讲堂,回馈社会。让更多的人学习传统文化,接受道德教育。更希望我们未来的孩子可以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让孩子不仅成才,更要成人。

更多相关视频及资料都在U盘里

18高静雅拯救国家刻不容缓

党风廉政建设刻不容缓

戒酒刻不容缓!!

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拯救慈善

拯救地球

拯救男孩

拯救读后感

拯救自我

拯救切尔诺贝利

拯救 刻不容缓
《拯救 刻不容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