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丰富词语积累,学会运用表达

发布时间:2020-03-03 20:45:4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丰富词语积累,学会运用表达

——《酸的和甜的》教学谈

将乐县实验小学

徐秀梅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明确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这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也是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基础。笔者在平时语文教学中着重从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词语抓起,为学生打好语言底色。学生有了丰富的词语积累,才能表达出繁复多样的世界感受;学生有了丰富的词语积累,才能把语言表达得准确生动。现结合本人今年所上的公开课《酸的和甜的》一课谈谈如何在教学中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让学生学会运用表达。

一、灵活运用,在交流中积累词语。

在汉语词汇中,常常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形容同一样事物。在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灵活、恰当地运用词语,博采众长,不断积累,以丰富自己的词汇。《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积累的同时,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词语,更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我在《酸的和甜的》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就有一个教学片段很好诠释了这个教学理念。

教学片断:

师:为了让小朋友把这段话读得更好一些,徐老师要带小朋友到一个地方去,到葡萄架下去看看!(师播放葡萄架课件)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齐)葡萄。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葡萄? 课件出示:( )的葡萄 生1:紫红色的葡萄, 紫莹莹的葡萄! 师:紫红色、紫莹莹,这两个词用得太好了!看出了葡萄的颜色。 生2:圆圆的葡萄 生3:椭圆形的葡萄

师:哦,还有椭圆形的葡萄?我看葡萄大部分是圆的!只有个别的葡萄是椭圆的,你很会观察!

生4:酸甜可口的葡萄

师:他说的和别人不一样!刚才小朋友很多都是从颜色上、形状上来说,而他说的是什么啊? 生:味道。

生5:晶莹剔透的葡萄,水灵灵的葡萄!

师:“晶莹剔透”这个词用得好,把葡萄的光泽度表现出来了。让我们记住这个词,来,大家一起说两遍“晶莹剔透”。(生齐读两遍词语)

在进入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前,我创设情境,播放葡萄的图片,让学生看图说说这是怎样的葡萄,用上自己认为准确的词语。汇报时学生争先恐后,发言十分踊跃,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积极性,“紫红色”“紫莹莹”“椭圆形” “水灵灵”“酸甜可口”“晶莹剔透”等词语学生脱口而出,分别从颜色、形状、味道、色泽几个方面表现出葡萄的诱人,这些词语并非老师生硬地强加给学生,而是在学生对图像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地去说,举一反三,水到渠成地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并学会了准确运用和表达。在接下来的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读狐狸的话时,我也尝试着用这样的方法指导学生积累词语。我引导学生体会当狐狸忙乎了半天,还摘不到一颗葡萄时,他会怎样?让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补充词语:狐狸( )地说:“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学生能用上“失望、生气、难过、气势汹汹、无可奈何、心不甘,情不愿”这些词语,并带着不同的心情去读出自己的理解。在交流中,学生既动口说,又用心听,收获颇丰。只要我们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提供运用词语的实践机会,多给学生提供自己创造力的机会,学生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消化吸收课文词汇,扩大词语积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新能力,在兴味盎然中正确运用词语,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二、巧妙迁移,在理解中运用词语。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提出“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的教育思想, 随着教育心理学的不断深入,知识的迁移越发显得重要。帮助学生积累词语不能生硬提拉和灌输,而要根据学生原有水平设立一个脚手架,引导学生一步步向上攀援。心理学研究表明:机械记忆在效果上总比意义记忆差。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将知识进行迁移,触类旁通,便于积累和运用。我在执教《酸的和甜的》小猴子的这个片断中就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一个好词,又学会了运用表达。

教学片断:

(学生根据要求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读完了请看屏幕,这里有一个成语,请同学们读一遍。 生:迫不及待。(让学生再连读两遍)

师:“迫不及待”是什么样子?谁知道“迫不及待”的意思? 生:“迫不及待”就是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很急切。 师:文中这个词语是送给谁的?(小猴子)

(出示句子:他望望架上那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摘下一串就要往嘴里送。)

师:谁愿意读读这句话,把小猴子一刻也不能等的心情读出来。(指导学生朗读) 师:刚才这个“迫不及待”,小朋友们读得非常好,其实我们生活当中也经常迫不及待地去做一些事。比如,天气很热,我来到游泳池,迫不及待地――

生:跳了下去

师:对啊,你们能不能像徐老师这样,也用“迫不及待”来说一句话。 生:我做完早操,非常口渴,迫不及待地拿起水来喝了一口。 师:你看活学活用,非常好! 生:今天早晨我们学校要开校运会,我一起床就迫不及待地跑到学校。 师:跑到学校,因为你今天要参加比赛,你很激动! 生:放学了,老师把考卷发下来,我考了100分,我迫不及待地跑回家,把考卷拿给爸爸妈妈看。

师:我相信你爸爸妈妈看了你这100分,一定会夸你的,所以你迫不及待地回家报喜去了,是吗? 生:我生日那天,妈妈送了我一个小礼物,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礼品盒。 生:不等老师说完,汤成越就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 生:„„

师:小朋友们不仅理解了迫不及待的意思,而且还能用了。真了不起。现在我们再来迫不及待地来读好这句话。(指导学生读句子)

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迫不及待”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学生难理解的词语,我创设语言环境,引导学生由理解到运用,让学生举一反三,很快这个难题就迎刃而解了。可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成功片段,是深化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迁移练习点,指导学生有意积累语言。在语言接受的初期,学生往往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和应用情绪,老师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促成学生的语言运用。学生在学习语言时,往往是直觉的,一个词可以给学生一个灵感,一句话可以给学生一个启迪,而一篇课文能给学生带来一种情绪。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好词佳句进行迁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巧换词语,在语境中强化巩固

借助文本中的语境,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将文中词语替换成与课文语境相关的词语,不但能使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更深入,而且能促成词语的不断呈现。在《酸的和甜的》这课中,我让学生体会“大口大口”的用法是这样进行的:

比较句子:小猴子吃起葡萄来。

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比一比,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读一读,有不同的感受吗?说一说。

平时生活中还能说“大口大口”地吃起什么来? 你还能给“大口大口”换一个词吗?

在阅读感悟时,我要求学生将句中的“大口大口”替换成与语境相关的词语,通过前文的学习,学生读着句子,想象当时的情景和心情,很快就想到“津津有味”“有滋有味”“兴致勃勃”“迫不及待”“狼吞虎咽”这些词语。学生借助这些词语充实了语言,凸显了语言内涵,不仅对小猴子敢于尝试的精神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在与课文原词语的替换中,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这样的换词练习不应简单地看成换一个词,实际上这是一个“替换——比较——吸收”的过程,既使学生积累了词语,又提高了学生辨析词义和准确用词的能力。文本词语看似单薄,实则意义丰富,因此,我们要不断唤醒学生的词语积累,让他们的思维在文本和词语间自由穿梭,在不停的激活、检索、运用中,词语的意义逐渐清晰,记忆逐渐巩固,并能够熟练运用、表达。

学生的词语运用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语言千日功,靠的是积累和运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经常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累词语、运用表达的能力,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真正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词语积累运用近义词反义词

词语积累

词语积累

词语积累

词语积累

词语积累

词语积累

词语积累

词语积累

词语积累

丰富词语积累,学会运用表达
《丰富词语积累,学会运用表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