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生死朗读》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07:23:5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生死朗读》观后感

《生死朗读》这部电影以爱情为线索,以战后德国为故事背景,从另一个角度对人性,战争,道德,正义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引人深思。这部影片前后反差较大,到后半部分基调越发沉重,已经远远超出了成长、爱情的范围,而逐渐进入了罪恶与救赎、忏悔与宽恕等领域。

首先,汉娜被判处终身监禁的悲剧其直接原因在于她对人格尊严的追求。而这种追求又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汉娜是一个文盲,但她对知识非常渴求,在集中营时她会让很多小女孩为她朗读,跟男主角在一起后,也喜欢听他朗读。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秩序下,没有文化就没有尊严。她对文化世界中的美好事物的向往越强烈,她对自己文盲身份的厌恶和恐惧感也就越强烈,于是汉娜尽力掩饰自己的缺陷,这让她近乎疯狂地走上了一条维护、追求尊严的道路,为此不惜撒谎,抛弃工作和爱她的人,甚至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种创伤性的尊严贯穿了汉娜的一生,可以说汉娜是时代悲剧的结果。

其次,汉娜的悲剧不禁让我们思考所谓的法律与正义。法律是惩罚犯罪、维护社会正常运转的工具,归根结底法律只是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正如影片中的法学教授所认为的,社会要依靠法律来运作,问题不在于对错,而在于是否合法。然而这本身就是悖论。因为法律处理的只是表面,而难以触及到内心,法律并非亘古不变,而是随时代发展、随统治阶级的变更而不断变化的。对于同样的案件,在不同年代不同的法律体制下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局。影片中关于教堂火灾事件审判的场面让我记忆犹新。当法官问起汉娜当时为什么把门锁了的时候?汉娜说很明显的,我们是警卫,我们的职责就是看管囚犯,我们不能让他们逃跑了。法官又接着说,你们是怕他们跑了,你们将受到惩罚,甚至被处决。汉娜否认,她说外面在着火在爆炸,如果我们打开门,一切都会混乱的,我们将无法恢复秩序。汉娜就这样承认了一切罪行。所以,汉娜的罪行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当时秩序、法律的恪守。汉娜正是按照自己所处年代的法律来行事的。她当年离开西门子公司应聘当纳粹集中营的女看守是合法的,这是她的自由;她每月从60个囚犯中挑出10个来去送死也是合法的,这是她的工作,她要给新来囚犯腾地方,否则集中营会人满为患;甚至她坚持不打开已经着火的教堂大门之锁也是理所当然,职责所在,她是看守,她不能让囚犯逃跑,她不能让秩序失控。法律大于天,责任重于山,这是在汉娜心目中根深蒂固毋容置疑的东西,而生命的存亡则是在她的视线之外的,这是汉娜的盲点,更是法律的尴尬。所以如果法律无

法理解民众当时的环境以及她所处的复杂关系,那么审判其实就是一种暴力——胜利者对失败者的暴力。

该片导演斯蒂芬·戴德利说:“并不是每个人天生都是刽子手,更多的人都是不知不觉就参与到了罪恶之中,像汉娜一样,他们其实也是受害者,只是没人关注过他们而已。而实际上他们往往付出了更为惨痛的代价。”汉娜的悲剧让我联想到了“平庸的恶”这个词。当汉娜在获得自由的前一天在监狱里自杀后。麦克忍着巨大的悲痛和内疚走进了她的狱室,书架上整齐地放着他寄给她的录音磁带,还有一些她学会读写后借来阅读的书籍。在这些汉娜阅读过的书籍中,有一本就是著名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书中主人公艾希曼与汉娜有相同之处,都是在为非正义的事尽忠职守。或者简单而言,只是效忠于自己的工作,而没有反思工作本身的善恶、对错。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和艾希曼作为有文化的“专家”却放弃个人思考判断和尊严相比,汉娜所追求的正好是艾希曼轻易放弃的这一切,虽然这种追求的起点很低而且困难重重。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那个时代在德国普遍弥漫的国人的麻木,汉娜显然无法超越这一点。那么,审判对这样一个已被时代麻痹的文盲而言足够正义吗?一方面,汉娜确实间接参与了战争,对其的审判有一定道理,可以说是合法的。但另一方面,将“纳粹”“凶手”“集中营的女看守”这样的标签强加在汉娜这样一个卑微的文盲身上,显得太大、太沉重了。在法庭上,汉娜实话实说,她显然对游戏规则毫无概念,对自己的和别人的表达方式也没有概念,更不会知道有罪或无罪、判刑或释放在一个平庸的法庭上往往取决于这些表面的东西。所以,法庭对汉娜的判决是“合法的”,但同时也是“非正义的”。 在整个审判过程中,各种身份的人之间充满推托、谎言、策略、计算,唯独缺乏对人性的深思、对正义的虔诚。汉娜最终因为要坚持隐瞒文盲的身份而被定为罪首,处以重判,一个偶然的因素就皆大欢喜地了结了这场审判。这样审判的结果不禁让人唏嘘不已,更值得我们反思法律的价值所在及冰冷的法条背后缺失的人性关怀和正义诉求。

再次,影片中男主人公的两次沉默同样导致了汉娜的悲剧。第一次沉默,麦克知道了汉娜是文盲,却没有告知法庭这一事实,而选择了沉默。第二次,汉娜在监狱里学会了读写,并给麦克写来了字体蹩脚但饱含希望的书信,但麦克却选择了沉默,没有给汉娜最需要的回应。马丁·路德金说过:“历史将记取的社会转变的最大悲剧不是坏人的喧嚣,而是好人的沉默。”对于男主角的第一次沉默,

可能是为了尊重汉娜对于人格尊严的追求,而没有揭穿她文盲的身份。而第二次沉默则更能体现男主角逃避现实的态度,当一个人无法直面人生的惨淡和心中的真实感情时,悲剧也就自然产生了。

最后,整部影片让我反思救赎与信仰。汉娜的行为或许让人可恨,但她也足够值得同情。同情的不仅是她悲剧的结局,更是以汉娜为代表的在那个年代大环境背景下麻木不仁,甚至至死都难以获得自我救赎的人。法庭上,汉娜觉得承认自己是文盲是比承认杀犹太人更丢人更有失尊严的事。换言之,汉娜对自己的纳粹行为是麻木的,她一直觉得遵循法律办事的人,又怎么会心存愧疚呢?这就是当时环境强加给一个文盲的一切。那么,面对这一切,如何才能得到救赎?汉娜以为知识与理性可以带给她尊严与救赎。这从她极强隐喻意义的死亡方式上可以看得出来。她是踩着摞起来的厚厚书籍而悬梁自尽的。对于她来说,书是知识与理性的象征,又是爱情与希望的标记,她的真正有光彩的生活,都与书密切相关,但书又把她最终带上绝路。这说明,理性与爱情,不能成为人的最终救赎。在我看来,救赎首先在于发自内心的忏悔。当然,汉娜在她最后的遗嘱中交待要把那个小茶叶罐和7000元钱交给当年受害人的女儿来处理就是一种悔罪的表现,但她的罪疚与忏悔是很有限的,它们只指向那活着的人,而对那些死难者她并没有任何表示。所以,她的行为或许只能称得上是一种补偿。没有发自内心的忏悔就难以得到真正的救赎。而忏悔我认为源自于信仰。理性、法律、知识、爱情都无法让人得到救赎。只有信仰才能让人得到真正的救赎。反思我国,在物质财富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逐渐匮乏,尤其是信仰的缺失,更容易让人精神空虚,在纸醉金迷的社会中缺乏正确的判断。

这部影片在不为世人所接受的爱情背后隐藏了对人性、道德、罪恶的探讨,更是对正义、对宽恕的呼唤。即便是再万恶的人,也需要人们的理解,也需要得到灵魂的救赎。汉娜没有拯救犹太人,麦克也没有拯救汉娜。在罪面前,在生活的各种牵绊中,麦克没有勇气再去面对自己曾经的爱,更没有勇气把他的爱变成真正的宽恕。而真正的法治社会需要融入正义,缺乏正义的法律与审判只会沦为暴力统治的工具。真正和谐的社会,需要实现人的精神与物质的总体回归,需要呼唤信仰!

生死朗读观后感

生死朗读观后感[材料]

生死朗读中英文影评

生死一瞬间观后感

生死抉择观后感

生死抉择观后感

生死抉择 观后感

《生死抉择》观后感

《生死抉择观后感

《生死罗布泊》观后感

《生死朗读》观后感
《《生死朗读》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生死朗读 观后感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