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生死场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6-16 07:33:03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生死场》读后感

小说《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它描写的是\"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乡村的生活。鲁迅和胡风分别为《生死场》的第一版写了序言和后记。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鲁迅我们才能够真切地看见了被抢去的土地上的被讨伐的人民,用了心的激动更紧地和他们拥合。--胡风

《生死场》是一部浸透着\"悲凉\"的小说,这种悲凉来自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的灾难性和艰巨性,更来自于人们对现实的沉重的心里反应。在黄土地里,贫苦无靠的农民身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黄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连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九一八\"事变后,宣称\"王道\"的日本军队的铁蹄,踏进了这个小小的村庄。受着地主阶级残酷压榨的广大农民身上,又直接地压上了一座帝国主义的大山。亲人被枪杀了,他们的邻人被掳走了,连鸡都抢得不剩一只了,村中的寡妇多起来了。就是这些受苦受难的农民,他们白天看着宣称\"王道\"的破旗,夜里秘密地组织起来。多灾多难的王婆倔强地站起来了,她在窗外给秘密团体站岗放哨。赵三成了义勇军的秘密宣传员,白天黑夜地走门串户。东村的一个寡妇把孩子送回娘家投奔义勇军去了。就连那个胆小怕事、一辈子守着一只心爱的山羊过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告别了老山羊,跟着头领参加了义勇军。人民宣誓的日子,用悲怆的气氛,烘托出人民要求抗战到底的决心。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萧红在心灵的一隅,用生命贴近现实,以先觉者的悲凉笔触抒写人生苦难命运,展示人生的荒凉感。

《生死场》用了散文化的结构章法,书中写了季节的更换,年代的轮回,但时间的自然流转却没有提供为情节发展所需的因果关系,因而,那里的生活只是一个个各自相对独立的场景之间的空间组合。第一章\"麦场\"主要写二里半找羊,第二章\"菜圃\"写金枝与成业的恋爱,第三章\"荒山\"写月英的死和\"镰刀会\"。整个小说没有组织完整的故事情节,它采用的是一种散点空间单元,并通过时间转换的节奏把其连缀了起来。这种看似无组织的组织,无结构的结构,正是中国散文美学形散而神聚的精髓之所在。

推荐第2篇:《生死场》读后感

《生死场》读后感

高一九班 叶炎昊

《生死场》是现代女作家萧红写的一部小说,假期我读了这本书,感受颇多。 整部小说语言简练,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却是一部很有成就的小说,小说叙写了东北农村农民贫苦的生活,他们被剥削,被压迫,有些人甚至食不果腹,苟且偷生„„

王婆的死是给我印象比较最的一个情节,表面上她的死是她逃避丈夫赵三的“压迫”,或者是说逃避二爷,人们会以为她懦弱,其实真正的她是一个充满反抗意识的人,她是看到了赵三的骨子里的奴性,她看到了赵三本来要杀掉二爷,而二爷更加得势后他又变得俯首帖耳的这种转变是他的懦弱苟且。她在极度失望和无法忍受着一切的情况下,选择了悲壮的死。表面上她软弱逃避,其实仔细品读,却能发现她与她丈夫赵三对比的一明一暗。

二里半老婆的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的阴暗一面,二里半老婆作为一个“屈辱的”形象,她先是被两个日本兵凌辱,后来二里半又因为她被凌辱失贞而给她已死亡的身体上一个耳光,这尖刻地批判了在亡国之际,有些国人甘当卖国贼,跟着侵略者一起压迫我们的人民,只因为这样,能满足他们心中获得权力的一种欲望,二里半老婆是折射了一个被“民族的”和“个人的”两方面侮辱的中国。

小说《生死场》用了散文化的结构章法,书中写了季节的更换,年代的轮回,但时间的自然流转却没有提供为情节发展所需的因果关系,因而,那里的生活只是一个个各自相对独立的场景之间的空间组合。第一章\"麦场\"主要写二里半找羊,第二章\"菜圃\"写金枝与成业的恋爱,第三章\"荒山\"写月英的死和\"镰刀会\"。整个小说没有组织完整的故事情节,它采用的是一种散点空间单元,并通过时间转换的节奏把其连缀了起来。这种看似无组织的组织,无结构的结构,正是中国散文美学形散而神不散的精髓之所在。

推荐第3篇:萧红《生死场》读后感

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虽然算不上是一位\"大\"作家,但却是一位独具风格的作家。她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年轻时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1932年与萧军同居,两人结识不少进步文人,参加过宣传反

满抗日活动。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萤声文坛。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l940年与端木效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和九龙。重病的萧红,陷落在九龙。终于在最后这所临时医院里逝世。这时,她只有三十一岁。

小说《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它描写的是\"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乡村的生活。鲁迅和胡风分别为《生死场》的第一版写了序言和后记。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鲁迅我们才能够真切地看见了被抢去的土地上的被讨伐的人民,用了心的激动更紧地和他们拥合。--胡风

《生死场》是一部浸透着\"悲凉\"的小说,这种悲凉来自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的灾难性和艰巨性,更来自于人们对现实的沉重的心里反应。在黄土地里,贫苦无靠的农民身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黄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连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九一八\"事变后,宣称\"王道\"的日本军队的铁蹄,踏进了这个小小的村庄。受着地主阶级残酷压榨的广大农民身上,又直接地压上了一座帝国主义的大山。亲人被枪杀了,他们的邻人被掳走了,连鸡都抢得不剩一只了,村中的寡妇多起来了。就是这些受苦受难的农民,他们白天看着宣称\"王道\"的破旗,夜里秘密地组织起来。多灾多难的王婆倔强地站起来了,她在窗外给秘密团体站岗放哨。赵三成了义勇军的秘密宣传员,白天黑夜地走门串户。东村的一个寡妇把孩子送回娘家投奔义勇军去了。就连那个胆小怕事、一辈子守着一只心爱的山羊过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告别了老山羊,跟着头领参加了义勇军。人民宣誓的日子,用悲怆的气氛,烘托出人民要求抗战到底的决心。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萧红在心灵的一隅,用生命贴近现实,以先觉者的悲凉笔触抒写人生苦难命运,展示人生的荒凉感。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萧红将悲剧的触角滞重地深入到女性世界。《生死场》的女主人公王婆,是一个饱受磨难的老妇人,她的第一个丈夫虐待她,后来干脆抛弃了她和孩子,独自跑进关内去了。她为了生存,不得不嫁给第二个丈夫,这个丈夫却病死了。她又不得不嫁给第三个丈夫老赵三。在她老年的时候,儿子因为反抗官府,被反动政权枪毙了,她觉得生活无望,愤而自杀,可是在将要埋葬的时候,又活转过来了。另一个贫农家的少女金枝,她只有十七岁,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梦想着青春和幸福。但生活给她带来的是什么呢?情人很是粗暴,她还没有过门就怀了孕,受到母亲和同村妇女们冷言冷语的嘲讽。嫁过去之后,丈夫嫌她和刚出生的女儿拖累自己,竟把不满一个月的小金枝活活摔死了。还有一个贫农家的少妇月英,本来是村里最美丽、性情最温和的妇女,因为患了瘫病,成了丈夫的累赘,不给她饭吃,不给她水喝,后来死了。作者通过对她笔下三个人物的命运的描写,展现了北方贫苦妇女的悲惨的遭遇。萧红思考关注着女性的生命形式及生存状态。她将自己作为女性的痛苦的灵魂,融进她笔下苦难女性的身上,将她特有的\"人生荒凉感\"与女性的孤寂与悲剧融为一体,从而使她笔下的\"萧红式\"女性充满着悲剧美,这些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生存的悲剧,也是现实的社会的悲剧,更是历史的文化的悲剧。萧红对男权社会的强烈抨击和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同情,包含着她鲜明的女性意识,即女性应该获得人格的平等与人性的尊严。在继承五四传统的道路上,萧红以自己创作呼唤着妇女解放与女性自觉。

《生死场》用了散文化的结构章法,书中写了季节的更换,年代的轮回,但时间的自然流转却没有提供为情节发展所需的因果关系,因而,那里的生活只是一个个各自相对独立的场景之间的空间组合。第一章\"麦场\"主要写二里半找羊,第二章\"菜圃\"写金枝与成业的恋爱,第三章\"荒山\"写月英的死和\"镰刀会\"。整个小说没有组织完整的故事情节,它采用的是一种散点空间单元,并通过时间转换的节奏把其连缀了起来。这种看似无组织的组织,无结构的结构,正是中国散文美学形散而神聚的精髓之所在。

推荐第4篇:生死场读后感500字

生死场读后感500字大全(8篇)

【篇1:生死场读后感】

《生死场》描写的是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乡村的生活。

《生死场》是一部浸透着悲凉的小说,这种悲凉来自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的灾难性和艰巨性,更来自于人们对现实的沉重的心里反应。在黄土地里,贫苦无靠的农民身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黄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连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

九一八事变后,宣称王道的日本军队的铁蹄,踏进了这个小小的村庄。受着地主阶级残酷压榨的广大农民身上,又直接地压上了一座帝国主义的大山。亲人被枪杀了,他们的邻人被掳走了,连鸡都抢得不剩一只了,村中的寡妇多起来了。就是这些受苦受难的农民,他们白天看着宣称王道的破旗,夜里秘密地组织起来。多灾多难的王婆倔强地站起来了,她在窗外给秘密团体站岗放哨。赵三成了义勇军的秘密宣传员,白天黑夜地走门串户。

东村的一个寡妇把孩子送回娘家投奔义勇军去了。就连那个胆小怕事、一辈子守着一只心爱的山羊过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告别了老山羊,跟着头领参加了义勇军。人民宣誓的日子,用悲怆的气氛,烘托出人民要求抗战到底的决心。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萧红在心灵的一隅,用生命贴近现实,以先觉者的悲凉笔触抒写人生苦难命运,展示人生的荒凉感。

《生死场》用了散文化的结构章法,书中写了季节的更换,年代的轮回,但时间的自然流转却没有提供为情节发展所需的因果关系,因而,那里的生活只是一个个各自相对独立的场景之间的空间组合。第一章麦场主要写二里半找羊,第二章菜圃写金枝与成业的恋爱,第三章荒山写月英的死和镰刀会。整个小说没有组织完整的故事情节,它采用的是一种散点空间单元,并通过时间转换的节奏把其连缀了起来。这种看似无组织的组织,无结构的结构,正是中国散文美学形散而神聚的精髓之所在。

鲁迅和胡风分别为《生死场》的第一版写了序言和后记。

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鲁迅

我们才能够真切地看见了被抢去的土地上的被讨伐的人民,用了心的激动更紧地和他们拥合。——胡风

【篇2:生死场读后感】

萧红(191

16、2—1942122),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1932年与萧军同居,两人结识不少进步文人,参加过宣传反满抗日活动。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萤声文坛。

《生死场》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的一个偏僻村庄发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的故事,字里行间描摹着中国人于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

鲁迅先生评论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也许是因为萧红是女性,从女性角度出发的缘故。生死场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里面的女子。她们没有反抗的凄惨的命运,似乎也没反抗的意念,仿佛生来就是男人的奴隶。那里的人,拼命的要活着却无视别人的生命。就像月英的结局,结束于她男人给她弄来的砖上面,身体成了蛆虫的家,与那些同他一样命运凄苦的女人相伴,长眠荒山。

读完该作品,虽说未能真真切切领悟文章真谛,但是对于生与死的意义有了些许的感悟:生死的界限,在于你是否存在。没有生命是卑微的。活着,是我们最大的恩赐。我们活着,也应该让被人知道我们活着。如同生死场里的人那样活着,没有意义。

【篇3:《生死场》读后感作文】

初秋的夜晚,我重读了萧红的《生死场》。做为呼兰人读萧红的书,说得上是一种最简洁最直接的一种阅读了。这样一个夜里,凉爽而优柔的微风,就像萧红的笔触,从这悲喜的人生中,一阵阵地从窗外轻轻而过。萧红在序里说,这篇文字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而我,在这个闲散秋夜里,灯光下,任手指捻过一页页的无奈,也无法坚强着对她的文字无动于衷。

不知道为什么,今年的秋天,风吹得令人抑郁,有一种说不出的抑郁。也许抑郁的不是萧红的文字,而是生与死的轻易和沉重。只是,她以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鲁迅语),用她的率性和敏感,用她的才情描绘着世间的悲欢,力透纸背

是的,《生死场》浸透着旧中国生场的悲凉。

萧红为人们展示的是一幅旧中国东北农村的风俗画,画面中,贫苦无靠的农民背向蓝天,面朝黑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生存十分艰难。其中的女主人公王婆,是一个饱受磨难的妇人,她的第一个丈夫虐待她,抛弃了她和孩子,独自跑进关内去了。她为了生存,不得不嫁给第二个丈夫,这个丈夫却病死了。她又不得不嫁给第三个丈夫赵三。可在她老年的时候,儿子因为反抗官府,被枪毙了,她觉得生活无望,愤而自杀,就在将要埋葬的时候,她又活过来了。另一个贫农家的少女金枝,只有十七岁,梦想着青春和幸福。她还没有过门就怀了孕,受到母亲和同村妇女们冷落和嘲讽。嫁过去之后,丈夫嫌她和刚出生的女儿拖累自己,竟把不满一个月的小金枝活活摔死了。还有一个贫农家的少妇月英,本来是村里最美丽、性情最温和的妇女,因为患了瘫病,成了丈夫的累赘,不给她饭吃,不给她水喝,后来死了。好惨啊!这幅画中圈定的是呼兰还是别的地方,可以不假思索,但这个场是旧中国地主的天堂,农民的地狱。读着这些人物,感悟画面中的风俗,思考着人物的命运,心头涌出不尽的忧伤。也为萧红将自己坚强背后的敏感,嬴弱背后的率真,通过笔端将她对人生荒凉感与女性的悲剧巧妙地融为一体,由衷地赞叹,我想这样一种对人生痛楚的绝妙稀释,让我感到了活着的悲哀。

《生死场》也着墨于满洲国死场的沉重。

小说中萧红为人们描绘了另一幅画面。九一八事变后,宣称王道的日本军队的铁蹄,踏进了村庄、田野。日本旗代替了中国旗,日寇把东北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村庄里的亲人被枪杀了,他们的邻人被掳走了,连鸡都抢得不剩一只了,村中的寡妇多起来了。往日静穆的村庄,尸骸遍野,一片呻吟,这死场的恐惧撕裂着人们的心。于是这些受苦受难的农民,他们白天看着宣称王道的破旗,夜里秘密地组织起来。多灾多难的王婆倔强地站起来了,她在窗外给秘密团体站岗放哨。赵三成了义勇军的秘密宣传员,白天黑夜地走门串户。东村的一个寡妇把孩子送回娘家投奔义勇军去了。就连那个胆小怕事、一辈子守着一只心爱的山羊过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告别了老山羊,跟着头领参加了义勇军。人们宣誓的日子,气氛很悲怆,那种抗战到底的决心十分坚决。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萧红在心灵的一隅,生命贴近现实,以先觉者的悲凉笔触抒写人生苦难命运,诠释生命的悲凉,让我感到了死去的沉重。

欲织繁花为锦绣,已伤初霜过清秋。在中秋节未到来之前,做为家乡人,我再次阅读萧红的文章,算是对萧红的纪念。明年是萧红诞辰100周年,现在的萧红故居正在修缮、扩建,说明家乡人没有忘记萧红,萧红说自己是《红楼梦》里的人,于是,只好留着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去了我们都知道萧红是无法复制的。

【篇4:《生死场》读后感】

掩上萧红的《生死场》,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这是女作家用心和泪铸就的文字,一字字,一句句,都饱含了她那国土沦丧之痛、百姓流离之苦、同胞沦为亡国奴之悲、日寇横行无恶不作之恨、汉奸为虎作伥认贼作父之愤。真个字字滴血,字字含泪,使人不由得动容,不由得叹息,不由得把思绪融入到小说中,去把那段屈辱而又足以使每个中国人刻骨铭心的历史重温,弹去岁月的灰尘,走进那些中华儿女在生死线上奋争的日子里。

作者首先把我们带入到九一八事变之前的东北农村。那里的人们淳朴、勤善而又愚昧无知,日子虽贫苦,还有地主的剥削,但是他们也并没有太多的不满与抱怨,总体上还是安于现状。后来地主的剥削愈加严酷,以赵三为首的一帮贫民组织了镰刀会,计划一举消灭剥削他们的地主,以结束这种苦日子。但是不幸失败,赵三也因此坐牢,出来后很快便消沉了。后来日本鬼子来了,他们的苦难日子变本加厉,彻底打乱了他们的一切。二里半失去了妻子儿子,王婆失去了女儿,金枝失去了丈夫活着的人也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死去。生活得提心吊胆,整日担惊受怕,惶惶不可终日,这一刻不知道下一刻的命会如何。受压迫的劳苦人,在义勇军的带领下,走上了反抗的道路,特别是像二里半那样,原本对武装反抗压迫与侵略不感兴趣的人,为生活所迫,也毅然走上了斗争的道路,很令人振奋。

也许是作家那女性所特有的细腻情感使然,她笔下塑造了许多成功的艺术形象,尤其是女性形象,塑造的很成功。读完这部小说,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王婆和金枝这两个苦命的女人。王婆原有一儿一女,后来改嫁赵三,又生下了平儿。她原来的儿子当了土匪,被人害死后,她喝药自杀,后来又奇迹般地复活。女儿后来投向了革命,为国捐躯,平儿也因为被通缉而四处流浪,她痛定思痛,在先进分子的鼓励下,走向了新生。她一生坎坷多难,经历了丧子、丧女和死而复生等诸多磨难之后,接触到了先进分子的新思想,虽对革命不甚了解,但是她为了给女儿报仇和摆脱困境,坚决走上了抗争的道路。金枝与丈夫是自由恋爱,经过重重险关最后才比翼双飞的。本以为得之不易的婚姻会是美好的,却不料生活的贫苦和来自外部的压力,撕碎了她那美丽的梦。丈夫为生活的窘迫开始发火,甚至摔死了他们的女儿,不久也死去。失去生活依靠的她,无奈何只好到城里去打工,给人家缝缝补补,勉强维持生活。后来她被一个男人占了便宜,一怒之下返回家乡。不料母亲却是个见钱眼开、认钱不认亲的人,一方面为她挣来钱而高兴,一方面又劝她明天赶紧还回城里继续赚钱,始终对她在城里所受的屈辱不管不问,把女儿当做了赚钱的工具,无视她的人格尊严和个人需求。金枝很失望,但是又不敢外出,怕遇上无耻的小鬼子。最后,万念俱灰的她想去出家当尼姑,却不料尼姑庵里早已经是人去楼空,早已荒废。连出家都成了奢望的她,对现实彻底失望了,也只好每日里暗自堕泪。

这是一部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优秀小说,它为人们提供了一幅幅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地区的同胞们苦难生活的风情图。对于我们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非常真实的感性资料,对于我们进入作者内心世界,研究她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更为我们敲响了珍惜和平,远离战争的长鸣警钟。

推荐第5篇:生死场读后感800字

生死场读后感800字大全(8篇)

【篇1:《生死场》读后感】

小说《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它描写的是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乡村的生活。鲁迅和胡风分别为《生死场》的第一版写了序言和后记。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鲁迅我们才能够真切地看见了被抢去的土地上的被讨伐的人民,用了心的激动更紧地和他们拥合。——胡风

《生死场》是一部浸透着悲凉的小说,这种悲凉来自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的灾难性和艰巨性,更来自于人们对现实的沉重的心里反应。在黄土地里,贫苦无靠的农民身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黄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连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九一八事变后,宣称王道的日本军队的铁蹄,踏进了这个小小的村庄。受着地主阶级残酷压榨的广大农民身上,又直接地压上了一座帝国主义的大山。亲人被枪杀了,他们的邻人被掳走了,连鸡都抢得不剩一只了,村中的寡妇多起来了。就是这些受苦受难的农民,他们白天看着宣称王道的破旗,夜里秘密地组织起来。多灾多难的王婆倔强地站起来了,她在窗外给秘密团体站岗放哨。赵三成了义勇军的秘密宣传员,白天黑夜地走门串户。东村的一个寡妇把孩子送回娘家投奔义勇军去了。就连那个胆小怕事、一辈子守着一只心爱的山羊过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告别了老山羊,跟着头领参加了义勇军。人民宣誓的日子,用悲怆的气氛,烘托出人民要求抗战到底的决心。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萧红在心灵的一隅,用生命贴近现实,以先觉者的悲凉笔触抒写人生苦难命运,展示人生的荒凉感。

《生死场》用了散文化的结构章法,书中写了季节的更换,年代的轮回,但时间的自然流转却没有提供为情节发展所需的因果关系,因而,那里的生活只是一个个各自相对独立的场景之间的空间组合。第一章麦场主要写二里半找羊,第二章菜圃写金枝与成业的恋爱,第三章荒山写月英的死和镰刀会。整个小说没有组织完整的故事情节,它采用的是一种散点空间单元,并通过时间转换的节奏把其连缀了起来。这种看似无组织的组织,无结构的结构,正是中国散文美学形散而神聚的精髓之所在。

【篇2:读《生死场》有感】

当今中国已是联合国的几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六十年,却是一片混乱的景象。

那时候,快生孩子的女人和一条鱼似的,趴在那里,等接生婆来接生。如果生下来是个死孩子,那么就直接放在火炕上烧了。

金枝还不像是个妇人,仍和个小女孩一般,不过肚子已经膨胀起了,快做妈妈了。在她出嫁还不到四个月,就渐渐感到男人是炎凉的人类。更令人感到可怕的是,小日本鬼子把大肚子女人弄去破红枪会。日本鬼子把女人肚子剖开带着上阵,他们说红枪会什么也不怕,就怕女人。

和文中的金枝相比,现在的我们要幸福多了。现在男女地位平等,女孩也可以上学,可以自由的生活。女的有了地位,不像以前毫无地位,只能是某某氏。现在妇女顶起了半边天,各行各业都涌现了出力拔萃的人才,连国家领导人也不乏女性。

作为一位女生,我想对祖国说声:感谢你,祖国。是你让我今天能自由的生活,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吸取知识,茁壮成长。我决定努力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

我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英雄用血汗换来的。在这里我想对这些英雄致以无限的敬意。

祖国,我没能游历名山大川,却知道黄山的秀美、漓江的柔和,我不曾涉足天南海北,却爱上南海的浩瀚、长城的巍峨在你六十岁生日即将到来之时,我要大声对你说:生日快乐,愿你永远繁荣富强。

【篇3:生死场读后感作文】

小说《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它描写的是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乡村的生活。鲁迅和胡风分别为《生死场》的第一版写了序言和后记。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鲁迅我们才能够真切地看见了被抢去的土地上的被讨伐的人民,用了心的激动更紧地和他们拥合。——胡风

《生死场》是一部浸透着悲凉的小说,这种悲凉来自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的灾难性和艰巨性,更来自于人们对现实的沉重的心里反应。在黄土地里,贫苦无靠的农民身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黄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连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九一八事变后,宣称王道的日本军队的铁蹄,踏进了这个小小的村庄。受着地主阶级残酷压榨的广大农民身上,又直接地压上了一座帝国主义的大山。亲人被枪杀了,他们的邻人被掳走了,连鸡都抢得不剩一只了,村中的寡妇多起来了。就是这些受苦受难的农民,他们白天看着宣称王道的破旗,夜里秘密地组织起来。多灾多难的王婆倔强地站起来了,她在窗外给秘密团体站岗放哨。赵三成了义勇军的秘密宣传员,白天黑夜地走门串户。东村的一个寡妇把孩子送回娘家投奔义勇军去了。就连那个胆小怕事、一辈子守着一只心爱的山羊过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告别了老山羊,跟着头领参加了义勇军。人民宣誓的日子,用悲怆的气氛,烘托出人民要求抗战到底的决心。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萧红在心灵的一隅,用生命贴近现实,以先觉者的悲凉笔触抒写人生苦难命运,展示人生的荒凉感。

《生死场》用了散文化的结构章法,书中写了季节的更换,年代的轮回,但时间的自然流转却没有提供为情节发展所需的因果关系,因而,那里的生活只是一个个各自相对独立的场景之间的空间组合。第一章麦场主要写二里半找羊,第二章菜圃写金枝与成业的恋爱,第三章荒山写月英的死和镰刀会。整个小说没有组织完整的故事情节,它采用的是一种散点空间单元,并通过时间转换的节奏把其连缀了起来。这种看似无组织的组织,无结构的结构,正是中国散文美学形散而神聚的精髓之所在。

【篇4:《生死场》读后感】

在深夜的灯光下读完《生死场》。那是种什么样的感觉,确实说不清。想笑,又觉着酸涩;想哭,又流不下眼泪。只是心里钝痛着

萧红在序里说,这篇文字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而我,在这个料峭的春夜里,灯光下,任手指在被窝外面冻得僵冷,也无法坚强着对她的文字无动于衷。

对于那遥远的农村,是陌生而熟悉的,也许东北和南方有着一片不一样的天空吧。只是同样的落后,同样的朴素,同样的贫穷仿佛一股暖风,直吹进心里,感觉到亲切的来自土壤的芬芳,遥遥远远的,仿佛记忆,在异乡的城市里若隐若现。

这样一个夜里,尖锐而凛冽的寒风,就像萧红的笔触,从这悲喜的人生中,一阵阵的从窗外呼啸而过

不知道为什么,今年南方的春天,由于连日的雨,潮湿、阴冷得出乎意料。也许冷洌的不是萧红的文字,而是生与死的轻易和沉重。只是,她以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鲁迅),用她的率性和敏感,用她的才情描绘着世间的悲欢,力透纸背。

欲织繁花为锦绣,已伤冻雨过清明(聂绀弩)。在清明节未到来之前,我敲下这些拼凑的文字,算是为萧红默哀。萧红说自己是《红楼梦》里的人,于是,只好留着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去了

更多关于喜欢萧红的文字,也由别人写去吧!

【篇5:《生死场》读后感】

生死场是一本生命之书。

在这个仿佛隔绝于我们所熟知的文明世界以外的乡村,生与死犹如一扇旋转门,日夜旋转不休,从这个门进去,从那个门出来。小说中反复出现生死交替的描写,最令我难忘的莫过于接生,五姑姑的姐姐生孩子,这边孩子落产了,孩子当时就死去,孩子掉在炕上,像投一块什么东西在炕上响着,窗外,阳光洒满窗子田庄上绿色的世界里,人们洒着汗滴。二里半的老婆和李二婶子同时生产,麻面婆的孩子刚露出头顶,五姑姑进来说李二婶子小产了,人快死了,王婆赶过去,另一个产婆来时,麻面婆的孩子已在土坑上哭着。王婆再次回来时,窗外墙根下,不知谁家的小猪也正在生小孩。一片乱七八糟的景象,生与死你方唱罢我登场,对于生并无过多的欢欣,对于死并无过多的悲戚。正所谓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在这里美丽也不能获得更多的垂青,美丽的事物在这里是要被摧残,被毁灭的,像金枝,成业想要娶她的时候,叔叔问他小姑娘到我们家里会做什么活计,成业说:她长得好看,有一双亮油油的黑辫子,可是柴米油盐鸡鸣狗吠的夫妻生活一旦开始,斥责与殴打取代蜜语甜言,青春的丽颜失去了任何意义;月英原是打渔村最美丽的女人,最后以厉鬼一般的形象凄然死去,埋在荒山下;小金枝的死更不啻是一个人间惨剧。仿佛这里不配拥有美丽的事物,这里的一切,是粗糙的,残酷的,丑陋的

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同样十分微妙,有时候动物被提升至一个极度尊贵的地位,如二里半和他视若命根的老山羊,亡族灭种都不如其来得重要;如王婆牵马入屠宰场,哀恸如犹太人亲手将亲友送入煤气房。而有时候人被践踏至一个极度卑贱的地位,在金枝母亲的眼中,女儿的价值竟不如麦苗;王婆说起过去摔死了自己的孩子时,也说道起先我心也觉得发颤,可是我一看见麦田在我眼前时,我一点都不后悔,我一滴眼泪都没淌下。又如之前所提细节,孩子生下来了,不知谁家的小猪也在生小孩,无论人还是猪,在生育这件事情上很自然而然地相提并论了,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在萧红笔下的这样一个时空里,生与死,美与丑,人与兽,它们之间并无界限,不是好与坏的对比,不是高级与低级的差异,而是硬币的两面,是同时存在的,是相生相随的。这是个一片混沌的世界。而生命不正是这样吗?生命赋予一切以平等的意义,如同白天和夜晚,我们称之光明与黑暗,可是对大自然而言,无非是太阳落下去,月亮升起来。

生命无所谓生与死,美与丑,人与兽,它存在了,它拥有一切存在的理由和意义,生命不作任何评判,它只让一切发生。

推荐第6篇:生死场读后感400字

生死场读后感400字大全(6篇)

【篇1:《生死场》读后感】

小说《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它描写的是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乡村的生活。鲁迅和胡风分别为《生死场》的第一版写了序言和后记。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鲁迅我们才能够真切地看见了被抢去的土地上的被讨伐的人民,用了心的激动更紧地和他们拥合。——胡风

《生死场》是一部浸透着悲凉的小说,这种悲凉来自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的灾难性和艰巨性,更来自于人们对现实的沉重的心里反应。在黄土地里,贫苦无靠的农民身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黄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连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九一八事变后,宣称王道的日本军队的铁蹄,踏进了这个小小的村庄。受着地主阶级残酷压榨的广大农民身上,又直接地压上了一座帝国主义的大山。亲人被枪杀了,他们的邻人被掳走了,连鸡都抢得不剩一只了,村中的寡妇多起来了。就是这些受苦受难的农民,他们白天看着宣称王道的破旗,夜里秘密地组织起来。多灾多难的王婆倔强地站起来了,她在窗外给秘密团体站岗放哨。赵三成了义勇军的秘密宣传员,白天黑夜地走门串户。东村的一个寡妇把孩子送回娘家投奔义勇军去了。就连那个胆小怕事、一辈子守着一只心爱的山羊过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告别了老山羊,跟着头领参加了义勇军。人民宣誓的日子,用悲怆的气氛,烘托出人民要求抗战到底的决心。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萧红在心灵的一隅,用生命贴近现实,以先觉者的悲凉笔触抒写人生苦难命运,展示人生的荒凉感。

《生死场》用了散文化的结构章法,书中写了季节的更换,年代的轮回,但时间的自然流转却没有提供为情节发展所需的因果关系,因而,那里的生活只是一个个各自相对独立的场景之间的空间组合。第一章麦场主要写二里半找羊,第二章菜圃写金枝与成业的恋爱,第三章荒山写月英的死和镰刀会。整个小说没有组织完整的故事情节,它采用的是一种散点空间单元,并通过时间转换的节奏把其连缀了起来。这种看似无组织的组织,无结构的结构,正是中国散文美学形散而神聚的精髓之所在。

【篇2:读《生死场》有感】

当今中国已是联合国的几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六十年,却是一片混乱的景象。

那时候,快生孩子的女人和一条鱼似的,趴在那里,等接生婆来接生。如果生下来是个死孩子,那么就直接放在火炕上烧了。

金枝还不像是个妇人,仍和个小女孩一般,不过肚子已经膨胀起了,快做妈妈了。在她出嫁还不到四个月,就渐渐感到男人是炎凉的人类。更令人感到可怕的是,小日本鬼子把大肚子女人弄去破红枪会。日本鬼子把女人肚子剖开带着上阵,他们说红枪会什么也不怕,就怕女人。

和文中的金枝相比,现在的我们要幸福多了。现在男女地位平等,女孩也可以上学,可以自由的生活。女的有了地位,不像以前毫无地位,只能是某某氏。现在妇女顶起了半边天,各行各业都涌现了出力拔萃的人才,连国家领导人也不乏女性。

作为一位女生,我想对祖国说声:感谢你,祖国。是你让我今天能自由的生活,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吸取知识,茁壮成长。我决定努力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

我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英雄用血汗换来的。在这里我想对这些英雄致以无限的敬意。

祖国,我没能游历名山大川,却知道黄山的秀美、漓江的柔和,我不曾涉足天南海北,却爱上南海的浩瀚、长城的巍峨在你六十岁生日即将到来之时,我要大声对你说:生日快乐,愿你永远繁荣富强。

【篇3:生死场读后感作文】

生死场这个名字好土啊!生和死每个人都有权利说,每个人也都在经历。为什么书名要叫生死场呢!渐渐的喜欢上了这句话:在乡下,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忙着生,忙着死。

我会看这本书,纯粹是和这本书有缘吧。过年回家,怕路上无聊,就用手机下了几部电影。其中有一部电影就叫做黄金时代。汤唯主演的。我本不喜欢看这类电影,只是太无聊了。这部电影开头看了好几遍,每次都是看到一半看不下去了,又重新开始。有一次,终于把他看完了,感觉挺好,也喜欢上了萧红。喜欢这个名字,也喜欢这个人,更喜欢她洒脱不羁的性格。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想安静的写写东西。也听说了他的著作,生死场和呼兰河转。于是就想着过完年要去图书馆找来看看。

我来图书馆想着找呼兰河传看,生死场的名字我不喜欢,生死场给我的感觉是评论生死的,我就像,我的生死我自己做主,何必听你评论。书不难找,很快就找到了这本书。一本书收入了两部萧红的经典,生死场、呼兰河传。就这样我开始看生死场,看看在乡下,人和动物是怎样的忙着生,忙着死。

生死场大概的粗读了一遍,感觉开头有点难读,枯燥。慢慢的融入了其中。小说讲的是一个乡下的故事。也想起了自己的小时候。小时候在田地里或许是快乐的,小时候每天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快乐的玩耍。就像文中的平儿和罗圈腿一样。直到文章看完,感觉自己一直是处于一种麻木的状态。感觉在乡下,人是那么的贱。平儿穿了他爹的大鞋出来玩,被王婆赤脚赶了回去。那是在寒冬,平儿冻伤了脚。还有小金枝被摔死。还有那个记不起名字的在床上等死,身上长虫的妇人。不经有想起那句话,在乡下,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

文章的最后讲到了,日本民族的侵略战争。村民们自发的组织起来反抗。可能是从小到大在电视上听到了太多的抗日口号了,文章上的描述对我也没有半点同情之心。感觉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日本人来了就应该死人,强奸什么的,日本人来了不干这些事就都白来了。可是,读完了。看了鲁迅写的后记,才猛地看到了,赵三的那句: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死也不当亡国奴。要让中国的国旗插在坟墓上。震撼到,一个混日子的等死的人也会从心底发出这样的呼声。这或许就是中华民族每个人深入骨髓中的中国魂吧。

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我现在是忙着生,还是忙着死!

【篇4:《生死场》读后感】

掩上萧红的《生死场》,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这是女作家用心和泪铸就的文字,一字字,一句句,都饱含了她那国土沦丧之痛、百姓流离之苦、同胞沦为亡国奴之悲、日寇横行无恶不作之恨、汉奸为虎作伥认贼作父之愤。真个字字滴血,字字含泪,使人不由得动容,不由得叹息,不由得把思绪融入到小说中,去把那段屈辱而又足以使每个中国人刻骨铭心的历史重温,弹去岁月的灰尘,走进那些中华儿女在生死线上奋争的日子里。

作者首先把我们带入到九一八事变之前的东北农村。那里的人们淳朴、勤善而又愚昧无知,日子虽贫苦,还有地主的剥削,但是他们也并没有太多的不满与抱怨,总体上还是安于现状。后来地主的剥削愈加严酷,以赵三为首的一帮贫民组织了镰刀会,计划一举消灭剥削他们的地主,以结束这种苦日子。但是不幸失败,赵三也因此坐牢,出来后很快便消沉了。后来日本鬼子来了,他们的苦难日子变本加厉,彻底打乱了他们的一切。二里半失去了妻子儿子,王婆失去了女儿,金枝失去了丈夫活着的人也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死去。生活得提心吊胆,整日担惊受怕,惶惶不可终日,这一刻不知道下一刻的命会如何。受压迫的劳苦人,在义勇军的带领下,走上了反抗的道路,特别是像二里半那样,原本对武装反抗压迫与侵略不感兴趣的人,为生活所迫,也毅然走上了斗争的道路,很令人振奋。

也许是作家那女性所特有的细腻情感使然,她笔下塑造了许多成功的艺术形象,尤其是女性形象,塑造的很成功。读完这部小说,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王婆和金枝这两个苦命的女人。王婆原有一儿一女,后来改嫁赵三,又生下了平儿。她原来的儿子当了土匪,被人害死后,她喝药自杀,后来又奇迹般地复活。女儿后来投向了革命,为国捐躯,平儿也因为被通缉而四处流浪,她痛定思痛,在先进分子的鼓励下,走向了新生。她一生坎坷多难,经历了丧子、丧女和死而复生等诸多磨难之后,接触到了先进分子的新思想,虽对革命不甚了解,但是她为了给女儿报仇和摆脱困境,坚决走上了抗争的道路。金枝与丈夫是自由恋爱,经过重重险关最后才比翼双飞的。本以为得之不易的婚姻会是美好的,却不料生活的贫苦和来自外部的压力,撕碎了她那美丽的梦。丈夫为生活的窘迫开始发火,甚至摔死了他们的女儿,不久也死去。失去生活依靠的她,无奈何只好到城里去打工,给人家缝缝补补,勉强维持生活。后来她被一个男人占了便宜,一怒之下返回家乡。不料母亲却是个见钱眼开、认钱不认亲的人,一方面为她挣来钱而高兴,一方面又劝她明天赶紧还回城里继续赚钱,始终对她在城里所受的屈辱不管不问,把女儿当做了赚钱的工具,无视她的人格尊严和个人需求。金枝很失望,但是又不敢外出,怕遇上无耻的小鬼子。最后,万念俱灰的她想去出家当尼姑,却不料尼姑庵里早已经是人去楼空,早已荒废。连出家都成了奢望的她,对现实彻底失望了,也只好每日里暗自堕泪。

这是一部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优秀小说,它为人们提供了一幅幅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地区的同胞们苦难生活的风情图。对于我们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非常真实的感性资料,对于我们进入作者内心世界,研究她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更为我们敲响了珍惜和平,远离战争的长鸣警钟。

推荐第7篇:萧红生死场读后感

萧红生死场读后感大全(8篇)

【篇1:《生死场》读后感】

在深夜的灯光下读完《生死场》。那是种什么样的感觉,确实说不清。想笑,又觉着酸涩;想哭,又流不下眼泪。只是心里钝痛着

萧红在序里说,这篇文字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而我,在这个料峭的春夜里,灯光下,任手指在被窝外面冻得僵冷,也无法坚强着对她的文字无动于衷。

对于那遥远的农村,是陌生而熟悉的,也许东北和南方有着一片不一样的天空吧。只是同样的落后,同样的朴素,同样的贫穷仿佛一股暖风,直吹进心里,感觉到亲切的来自土壤的芬芳,遥遥远远的,仿佛记忆,在异乡的城市里若隐若现。

这样一个夜里,尖锐而凛冽的寒风,就像萧红的笔触,从这悲喜的人生中,一阵阵的从窗外呼啸而过

不知道为什么,今年南方的春天,由于连日的雨,潮湿、阴冷得出乎意料。也许冷洌的不是萧红的文字,而是生与死的轻易和沉重。只是,她以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鲁迅),用她的率性和敏感,用她的才情描绘着世间的悲欢,力透纸背

欲织繁花为锦绣,已伤冻雨过清明(聂绀弩)。在清明节未到来之前,我敲下这些拼凑的文字,算是为萧红默哀。萧红说自己是《红楼梦》里的人,于是,只好留着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去了

更多关于喜欢萧红的文字,也由别人写去吧!

【篇2:萧红生死场读后感】

初秋的夜晚,我重读了萧红的《生死场》。做为呼兰人读萧红的书,说得上是一种最简洁最直接的一种阅读了。这样一个夜里,凉爽而优柔的微风,就像萧红的笔触,从这悲喜的人生中,一阵阵地从窗外轻轻而过。萧红在序里说,这篇文字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而我,在这个闲散秋夜里,灯光下,任手指捻过一页页的无奈,也无法坚强着对她的文字无动于衷。

不知道为什么,今年的秋天,风吹得令人抑郁,有一种说不出的抑郁。也许抑郁的不是萧红的文字,而是生与死的轻易和沉重。只是,她以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鲁迅语),用她的率性和敏感,用她的才情描绘着世间的悲欢,力透纸背

是的,《生死场》浸透着旧中国生场的悲凉。

萧红为人们展示的是一幅旧中国东北农村的风俗画,画面中,贫苦无靠的农民背向蓝天,面朝黑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生存十分艰难。其中的女主人公王婆,是一个饱受磨难的妇人,她的第一个丈夫虐待她,抛弃了她和孩子,独自跑进关内去了。她为了生存,不得不嫁给第二个丈夫,这个丈夫却病死了。她又不得不嫁给第三个丈夫赵三。可在她老年的时候,儿子因为反抗官府,被枪毙了,她觉得生活无望,愤而自杀,就在将要埋葬的时候,她又活过来了。另一个贫农家的少女金枝,只有十七岁,梦想着青春和幸福。她还没有过门就怀了孕,受到母亲和同村妇女们冷落和嘲讽。嫁过去之后,丈夫嫌她和刚出生的女儿拖累自己,竟把不满一个月的小金枝活活摔死了。还有一个贫农家的少妇月英,本来是村里最美丽、性情最温和的妇女,因为患了瘫病,成了丈夫的累赘,不给她饭吃,不给她水喝,后来死了。好惨啊!这幅画中圈定的是呼兰还是别的地方,可以不假思索,但这个场是旧中国地主的天堂,农民的地狱。读着这些人物,感悟画面中的风俗,思考着人物的命运,心头涌出不尽的忧伤。也为萧红将自己坚强背后的敏感,嬴弱背后的率真,通过笔端将她对人生荒凉感与女性的悲剧巧妙地融为一体,由衷地赞叹,我想这样一种对人生痛楚的绝妙稀释,让我感到了活着的悲哀。

《生死场》也着墨于满洲国死场的沉重。

小说中萧红为人们描绘了另一幅画面。九一八事变后,宣称王道的日本军队的铁蹄,踏进了村庄、田野。日本旗代替了中国旗,日寇把东北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村庄里的亲人被枪杀了,他们的邻人被掳走了,连鸡都抢得不剩一只了,村中的寡妇多起来了。往日静穆的村庄,尸骸遍野,一片呻吟,这死场的恐惧撕裂着人们的心。于是这些受苦受难的农民,他们白天看着宣称王道的破旗,夜里秘密地组织起来。多灾多难的王婆倔强地站起来了,她在窗外给秘密团体站岗放哨。赵三成了义勇军的秘密宣传员,白天黑夜地走门串户。东村的一个寡妇把孩子送回娘家投奔义勇军去了。就连那个胆小怕事、一辈子守着一只心爱的山羊过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告别了老山羊,跟着头领参加了义勇军。人们宣誓的日子,气氛很悲怆,那种抗战到底的决心十分坚决。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萧红在心灵的一隅,生命贴近现实,以先觉者的悲凉笔触抒写人生苦难命运,诠释生命的悲凉,让我感到了死去的沉重。

欲织繁花为锦绣,已伤初霜过清秋。在中秋节未到来之前,做为家乡人,我再次阅读萧红的文章,算是对萧红的纪念。明年是萧红诞辰100周年,现在的萧红故居正在修缮、扩建,说明家乡人没有忘记萧红,萧红说自己是《红楼梦》里的人,于是,只好留着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去了我们都知道萧红是无法复制的。

【篇3:萧红生死场读后感作文】

小说《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它描写的是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乡村的生活。鲁迅和胡风分别为《生死场》的第一版写了序言和后记。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鲁迅我们才能够真切地看见了被抢去的土地上的被讨伐的人民,用了心的激动更紧地和他们拥合。——胡风

《生死场》是一部浸透着悲凉的小说,这种悲凉来自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的灾难性和艰巨性,更来自于人们对现实的沉重的心里反应。在黄土地里,贫苦无靠的农民身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黄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连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九一八事变后,宣称王道的日本军队的铁蹄,踏进了这个小小的村庄。受着地主阶级残酷压榨的广大农民身上,又直接地压上了一座帝国主义的大山。亲人被枪杀了,他们的邻人被掳走了,连鸡都抢得不剩一只了,村中的寡妇多起来了。就是这些受苦受难的农民,他们白天看着宣称王道的破旗,夜里秘密地组织起来。多灾多难的王婆倔强地站起来了,她在窗外给秘密团体站岗放哨。赵三成了义勇军的秘密宣传员,白天黑夜地走门串户。东村的一个寡妇把孩子送回娘家投奔义勇军去了。就连那个胆小怕事、一辈子守着一只心爱的山羊过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告别了老山羊,跟着头领参加了义勇军。人民宣誓的日子,用悲怆的气氛,烘托出人民要求抗战到底的决心。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萧红在心灵的一隅,用生命贴近现实,以先觉者的悲凉笔触抒写人生苦难命运,展示人生的荒凉感。

《生死场》用了散文化的结构章法,书中写了季节的更换,年代的轮回,但时间的自然流转却没有提供为情节发展所需的因果关系,因而,那里的生活只是一个个各自相对独立的场景之间的空间组合。第一章麦场主要写二里半找羊,第二章菜圃写金枝与成业的恋爱,第三章荒山写月英的死和镰刀会。整个小说没有组织完整的故事情节,它采用的是一种散点空间单元,并通过时间转换的节奏把其连缀了起来。这种看似无组织的组织,无结构的结构,正是中国散文美学形散而神聚的精髓之所在。

【篇4:萧红生死场读后感】

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以残害同类,践踏同类,为乐。在萧红的《生死场》中,我深刻体会到人性的缺点,同时也感受到生命的挣扎和灵魂的呻吟。

我很喜欢读萧红的作品,因为她用自己独特的笔法写出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在《生死场》里,萧红采用散文式的结构,共有麦地,菜场等十七个片段,。以十年为界,前面表现的是农民和地主的矛盾,后面的则表现中华民族和日本侵列者之间的矛盾。中国农民从来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忍辱负重,逆来顺受。

小说很真实地表现了他们在苦难面前的对于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小红用一个女子的细腻,热镇和坚强望着世间,她的忧郁深情的目光总是落在最扣人心弦的角落,让人警醒。

读完萧红的《生死场》,我很难过,似乎总觉得有一只小虫在一步步吞噬着我的内心,好想哭一场,为这些生生死死的农民们。想到我们生活着的这片土地,没有饥饿,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更不会有战争,我们是如此的幸福,难道我们不应该去珍惜吗?或许,那个年代的动荡已经离我们好遥远,很遥远了,但是,不可否认,我们要从历史中寻找道路。

我刚开始读《生死场》时,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叫《生死场》,它的内容是什么,当我读完后,我才明白他讲述的是农民们的生生死死,以及,他们在生死之间的挣扎。在《生死场》中,有句话:在乡村,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在生死之间,又是什么呢?是生存。他们可以为了生存把亲情,爱情抛掉。在菜场中有一个片段:母亲以往是这样的,很爱护女儿,可当女儿败坏了菜棵,母亲便去护菜棵了,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块茅地,也要超过一个人的价值。这是很真实的,庄稼是农民的生命,而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生存,是命。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乡村农民的生,如胡风所说蚊子似的活着,糊糊涂涂的生殖,乱七八糟的死亡。或许,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哀。一切生死都没有什么可高兴的,也没有什么可悲哀的,因为那都是时代的特性。而我们所要做的,是在这个和平时代出个性,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萧红在《生死场》中,不但写出了愚夫愚妇的悲欢苦恼,而且还写出了蓝天下的血迹模糊的大地和流在那模糊血土上铁一样中的战斗意志。在文中,一开始我就挺欣赏赵三的,因为他敢于参与到镰刀会中与地主对抗,虽然后来因为一些意外而放弃,但他却有勇气起来反抗。在最后,赵三变成了找三爷,他老了,但依然鼓励年轻人起来反抗,去参加革命。还有二里半,他在最后毅然决定去找革命军,他们的精神代表着那个年代人们不屈的一致与反抗日军的斗志和民族气节。

那个年代动荡不已,在萧红悠缓的调子下,我看到的是一种生生死死,生的坚强,死的挣扎,正是这种生死反映出人的最内在最本质的东西。在生生死死中,有一种美永恒的东西,实际上不是生命,生命一定是生生死死的,但这种生生死死中,渗透着大悲,大喜,大爱,大恨。

人生来这个世界,不是为了死而来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推荐第8篇:生死场

于绝望之中生

关键词:

压迫的世界

阅读《生死场》,感觉到通篇都充满着压迫。有生存对于村人的压迫,有男人对于女人的压迫,有生育和死亡的压迫,有遭他族侵略的压迫,有无路可走的压迫„„

而通篇读来,最深的感触恐怕是对于被压迫的女人的命运了。处在社会地位最低处的女人同时遭受的多方面势力的欺压,金枝的遭遇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例。

美丽的金枝在少女时期幻想爱情,但是现实生活中,男人成业给她的却是兽性地占有和担惊受怕。金枝和成业是这样出场的,“发育完强的青年的汉子,带着姑娘,象猎犬带着捕捉物似的”,“五分钟过后,姑娘仍和小鸡一般,被野兽压在那里”。金枝的爱情被置换成了原始的动物性需求,并且金枝并没有从中体验到令她震惊的感受,金枝得到的是令她担惊受怕的大肚子和宿命般的生活。怀孕和生产对于金枝来说并不意味着将为人母的幸福。在成婚以后,成业不顾金枝挺着大肚子,要与金枝温存,致使金枝不幸早产,差点丧命。成业甚至一时动怒,摔死了出世才一个月的女儿小金枝。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所有的生活场景之中,金枝对成业说过的话是屈指可数的。与成业在屋子外面幽会的时候,金枝只说了两句话,一是“不行啦,娘也许知道啦,怎么媒人还没见来”,成业要与有身孕的金枝亲热,金枝按着肚子给他

看,“不是呀!„„不是呀!你看到这个样子啦”。这两句话用的都是央求的语气,但是成业却毫不在乎金枝的想法和身体,尽情发泄自己的兽性。这里明显暗示着女性话语权在男权社会的丧失,示意了女性所处的弱势地位。

婚后,金枝幻想的所有幸福都被“炎凉的人类”一一打破,金枝步入了麻面婆们的行列,走进了“生死场”的轮回中。

在日本人入侵东北以后,村子里便藏不下女人了,强抢民女的暴行和无米下锅的窘困迫使金枝向都市出发。都市混乱、噪杂、冷漠,女工店脏污、气闷,女工们“停滞的眼睛,黄色脸”,“好象每个患着病似的”,对待乡下来的金枝是冷漠嘲讽的态度。最甚的,是金枝在这个逃生的希望之地遭到本国男性同胞的侮辱。正如周大娘所言:“缝穷婆谁也逃不了他们的手”。这是痛恨,更是女性无力反抗男权、强势的无奈。金枝无法抗拒,只得令人心酸地“撕狂”,“对不起娘啊!„„对不起娘„„”。与其他女工不同,金枝得到了读者的同情。女工店的一些不知廉耻的女工以此为荣,认为男人的“宠幸”是“好运气来了,那是又来财又来开心”。而乡村的金枝并没有沾染大城市污浊风气,因为纯洁,因为不甘堕落,她重新上路了。

金枝带着满心的伤痛回到母亲身边,本希望得到母亲的抚慰,但是,母亲却堕于金钱。母亲在拿到女儿牺牲尊严而赚得的一块钱后,“快乐有点不能自制”,她忽略了女儿所受伤害,甚至催促女儿“来家住一夜明日就走吧”。这何异于同性相欺、亲情

相残呢?乡村的淳朴就这样不堪一击,连母女情都耐不住金钱的洗刷,金枝诉苦无门。

令人不无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让觉悟后的金枝走向反抗的道路。金枝从都市回来以后,却意欲出家为尼,转入佛门,以求解脱。这是

村里的流言蜚语是贞洁观念对金枝的压迫;成业的暴力和都市中受到的男性对她的凌辱是男权社会对她的压迫;小日本的入侵使得金枝在村子里呆不下去,是他族残暴势力对她的压迫;而女性同胞甚至是母亲对她所受伤害的漠视又使得她孤立无援,人生处处不无压迫。

金枝本着逃脱小日本魔爪的愿望去了都市,却受到本国同胞的侮辱和女性同胞的漠视,直接伤害金枝的不是可恨的小日本,而是封建自大、麻木残忍、缺乏感情以及民心涣散的国人。因此,金枝才会喊出“我恨中国人呐,除此之外我什么都不恨”这样的慨言。作者在这句话后面加了一句,“王婆的学识有点不如金枝了”,这是因为,王婆反抗强权的压迫、反抗日本人的入侵,当然是积极进步的。然而,外族强权的入侵只是短暂的,中国人的劣根性却是根深蒂固地绵长了几千年,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中国国民性有着这么多、这样大的缺陷,才导致了今日他族对本国的入侵。去过都市的金枝正是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国民性的可悲之处,才有那样的慨言,因此作者才会说“王婆的学识有点不如金枝了”。虽然如此,令人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让觉悟后的金枝

走向反抗的道路。金枝从都市回来以后,却意欲出家为尼,转入佛门,以求解脱。

然而有压迫的地方就会有反抗。所幸在当时,沉睡的中国总有许许多多的英雄儿女从苦难中觉醒,举起刀戈走向光明的道路 。相对于绝望,

她们生活在无爱和无望的世界里,却坚强着生,这恐怕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力透纸背”了吧!

小说题名为“生死场”,小说从一开始就写二里半与他的山羊,且又以二里半与老山羊的离别作为结尾,这中间用了大量的章节(尤其是前十个章节生活流般的叙述)来叙述发生在村庄里的生生死死,表面上作者的这些努力仿佛只是在冷漠地叙述一个生死轮回的村庄和它的故事,而事实并非如此。在日寇入侵杀害了二里半的家人以后,他最终觉悟,含泪告别了他的老山羊,走向革命的道路,这便是对生死轮回命运的挑战,对遭受他族欺凌的耻辱的反抗。

小说中有不少地方揭露了中国人的劣根性,如金枝在都市遭

受到自己同胞的侮辱,这使得这个年轻而脆弱的女性喊出“我恨中国人呐,除此之外我什么都不恨”这样悲凉感慨之音。然而在小说的结局,连二里半这样的“缺乏政治思想”的脑袋都醒悟过来,走上革命的道路,不能说这不算是希望。有探索就有出路,有反抗就有希望。

麻面婆“她的心象永远贮藏着悲哀似的”,“象一块衰弱的白棉”,一遇到不快,就“象是一摊蜡消融下来”;王婆“一生的痛苦也都是没有代价”;

将爱情当作生命的女人,会被爱情控制命运。

每一次的离开都是探索。

与乡村“在而不属于”的关系。

推荐第9篇:《生死场》读后感【卢冉】

《生死场》,一部浸透着悲凉的小说,出自萧红,能得鲁迅为其写序言,胡风为其作读后记,这样的一本书,也许真的需要好好品读,《生死场》读后感【卢冉】。一本《生死场》,让我读到了人们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一股悲意贯穿始终。现实的残忍,悲凉,生活的无奈,艰辛,每多一分的苦难,就给我们的心里加上一分哀意。萧红用她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为我们展现了生活底层人们的煎熬。《生死场》中,生场的悲凉,死场的沉重,都在那生活中体现出来。王婆,一个饱受磨难的妇人,为着生存,改嫁,隐忍,年老的时候,儿子被枪毙,而她自觉生活无望,服毒自杀,却在最后活过来。金枝,未过门先怀孕,受到人们嘲讽,最终也只得到一个女儿被活活摔死的结局。原本村里最美丽温和的月英,最终也因患瘫病被丈夫冷落直至死去…这是乡村里人们的无奈,也是他们人生的无奈。在这样的黄土地上,生活本就凄凉,却又受到了日本军队的凌掠,阴霾笼罩村庄,人们最终站了起来,\"在苦难里倔强的老王婆固然站起了,但忏悔过的好良心的老赵三也站起了,甚至在那个世界上只看得见自己底一匹山羊的谨慎的二里半也站起了…\",投入义勇军,参加战斗…在生与死的边缘挣扎,他们写着无奈的人生,读后感《《生死场》读后感【卢冉】》。 记得在书中有那么一些话,\"在乡村永久不晓得,永久体验不到灵魂,只有物质来充实她们\",无奈涌上心头,在黄土地里,他们贫苦无靠,受尽压榨,对他们来说,温饱大概是最最重要的事情了。\"王婆自己在厨房里炸鱼。为了烟,房中也不觉得寂寞\",女人的一生,大都为着家里的柴米油盐,为着生活,寂寞?那大概是可感不可言的吧。\"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淡淡的一句话,就这样道出了人生的无奈。\"坟场是死的城廓,没有花香,没有虫鸣,即使有花,即使有虫,那都是唱奏着别离歌,陪伴着说不尽的死者永久的寂寞\",生命逝去也只是如此悲哀,如此寞落。用生命贴近现实,诠释生命的悲凉,读《生死场》,体会到的是无法言说的悲,生与死,本是人生的必修课,只是在这本书上读到的,却是无奈感伤。也许,感伤过后,会是坚强吧…

推荐第10篇:生死场论文

浅析《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

初读《生死场》时并不激动,因为已经读过萧红的《呼兰河传》有些适应了她看似平淡的叙述,虽然开头并不跌宕起伏,然而萧红的小说总是有渐入佳境而引人入胜魔力的,一步一步深入其中时,你会发现许多种复杂的情绪已经随着书本上的行行文字充斥胸腔。

起初泛起的怜悯之心是看到二里半的老婆麻面婆的时候。麻面婆不是一只蝴蝶,她生不出磷膀来,只有印就的麻痕。她的眼睛好像哭过一样,揉擦出脏污可笑的圈子,若远看一点,那正合乎戏台上的丑角;眼睛大得那样可怕,比起牛的眼睛来更大,而且脸上也有不定的花纹。她知道家人要回来吃饭,慌张著心弦,她用泥浆浸过的手去墙角拿茅草,她贴了满手的茅草,就那样,她烧饭,她的手从来没用清水洗过。她头发飘了满脸,如同母熊般„„这是一个弱智的妇女,她有一个跛脚的丈夫,一个还未长大的孩子,和一个像草洞一样的家。我想,使我生出怜悯之心的不仅仅是小说里的麻面婆,不仅仅是这个因为不聪明所以收捡不干净受丈夫嫌的妻子。更多的是因为她而联想到的我身边曾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我有一个算得上是表舅的人,文化不高,小学毕业,人也不高,160cm,这样的条件也就和小说里的二里半差不多了吧,他讨的老婆和麻面婆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表舅妈小时候患有脑膜炎烧坏了脑子,后来经媒人介绍嫁给了条件并不好的表舅,一年后生下了一个10斤的胖小子,然而这个孩子的到来没有给这个家带来更多的幸福,在孩子10岁时,医生告诉表舅这个孩子只有7岁的智商,就这样为他打上了弱智的标签。同样不幸的人,同样不幸的故事,这样的弱势群体总是被迫承受这人们的同情或者践踏。

然而仔细读着《生死场》时,我突然意识到,纵使像麻面婆这样不聪明,理不顺自己也理不顺家的人也是有尊严知道维护尊严的。听说羊丢,她去扬翻柴堆,她记得有一次羊是钻过柴堆。全头发洒著一些细草,她丈夫想止住她,问她什么理由,她始终不说。她为著要作出一点奇迹,为著从这奇迹,今后要人看重她。表明她不傻,表明她的智慧是在必要的时节出现。尽管最终奇迹没有出现,可是麻面婆却是有心的,她要今后人们看重她,她是坚强的,忍受这丈夫的轻视,她是反抗的,反抗命运的不公。然而在我看来这种自尊是不健全的,人要别人看重自己,那么首先自身就得看重自己。无法否认麻面婆不聪明,也正是知道自己不聪明,所以她不收拾也不懂收拾自己,不懂得从内心里看重自己。麻面婆的性情不会抱怨。她一遇到不快时,或是丈夫骂了她,或是邻人与她拌嘴,就连小孩子们扰烦她时,她都是像一摊蜡消融下来。这些足够证明她没有自信,没有真正看重过自己。萧红说她不好反抗,不好斗争,我想她实际是想说麻面婆不是不好,而是不会斗争,否则在找羊的时候她不会为着让人看重她而扬翻柴堆。

这是我真正的怜悯,不仅是因为二里半和麻面婆这对在某些方面各有残缺而挣扎在社会底层而怜悯,更是为了麻面婆那没有寻到的飘渺的自尊而遗憾的怜悯。

再读下去的时候,女性的悲剧角色一个一个展现在我的面前。不幸患了瘫病,丈夫却不闻不问,最后下体生蛆,浑身腐烂,活生生地烂死的月英;未婚先孕出嫁后被丈夫打骂虐待,连未满月的女儿也被丈夫摔死,最后愤而离家出走,却在城市看尽世态炎凉后而又回来了的金枝。一生悲惨,三次嫁人却不尽人意,在儿子被杀之后喝药自杀,却在下葬时又活过来了的王婆。太多的悲剧却并不让人麻木,反而触动了灵魂深处的震撼。

如同从麻面婆身上看到了我表舅妈的缩影,在这些人物之中我看到了更多现实生活中的影子,这些故事并不因年代久远而与现实产生隔阂,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场景,换过了演员和导演,剧本却任然是那部剧本。而放开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你能清晰的看到萧红笔下的《生死场》便是我们正在经历的“生死场”。

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看到萧红笔下的金枝时,我总隐约觉得,这就是作者自己生活中的片段。金枝的身上太多萧红自身的影子,让我仿佛又回到了看《呼兰河传》时的状态—

—看小说版的自传。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萧红1930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在怀有汪某的孩子时遇见了肖军。1932年与萧军同居,脾气暴躁的肖军与她在爱情中跌跌撞撞,最终端木蕻良的出现让两人感情破裂。而再看《生死场》中的金枝,在与成业私下交往后珠胎暗结,嫁给成业后被他打骂虐待,嫌女儿和她拖累了自己成业连女儿都被摔死,而离开家进哈尔滨城后的金枝却连尼姑也当不成。这样的浓重的悲情与处在现实生活中的萧红虽说是言之有过,然而不得不说小说中成业的婶婶说过的那句话“等你娶过来,她会变样,她不和原来一样,她的脸是青白色;你也再不把她放在心上,你会打骂她呀!男人们心上放着女人,也就是你这样的年纪吧!”却是从萧红心底里说出来的。而正是这么一句话,道尽了当时以及现在众多女性的悲哀。

第11篇:论文:生死场

《生死场》中女性的两大悲剧

萧红是一位极富才华的现代女作家,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凄凉,饱受放逐般的寂寞和痛苦,她的小说是她悲剧人生的写照,他以自己被举行的人生感受,观察他所熟悉的乡土生活的现实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弱点书写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生命的悲剧。《生死场》描写了旧社会时期中国女性生活的悲剧,表现在爱情的悲剧、女性生命的卑微及社会地位的低微

(一)爱情方面的悲剧--金枝、月英

爱情从古至今一直是作家讴歌描写的永恒主题,爱情对女人而言也是至关重的,作家正是通过爱的空缺,揭示了女性更深层次的悲剧。爱情是男女双方的事,两个人只有在平等和理解的基础上达到心灵的沟通,才算是真正的爱情。不平等的恋爱和单方面的恋爱,都不算是真正的爱情。生死场中的爱情恰恰就是后者。萧红以触目惊心、发人深思的文本语言,痛彻心扉地诉说了一个个美丽女性灵肉俱殒的悲剧。在这部篇幅不长的小说里,萧红描写的重点不是逆来顺受毫不抵抗的麻面婆之类的女性,而是浓墨重彩地刻画了另一类女性形象——她们对爱情有着无限的憧憬与向往,她们曾经是善良、天真、美丽的少女,但自从有了婚姻,便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和做人的尊严,成为了男性满足欲望的牺牲品。女人们在这种现实的压迫和精神的遏制中,悲悲的生,悄悄的死。这一类的代表人物是金枝、月英。 1.金枝

金枝也曾满心地追寻过“纯洁的爱”。她结婚前痴恋着青年汉子成业,但成业却仅把她当作一个“捕捉”到的“猎物”,不管她愿不愿意,强行对她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性掠夺”。“发育完强的青年汉子,带着姑娘,像猎犬带着捕捉物似的,又走下高粱地去。”金枝对成业有的是爱情,可成业只把金枝当做满足欲望的工具,没有丝毫的尊重,而金枝也只知道顺从不知反抗。“金枝过于痛苦了,觉得肚子变成了可怕的怪物,觉得里面有一块硬的地方,手按的紧些,硬的地方更明显。等她确信肚子里有孩子的时候,她的心立即发呕一般颤栗起来,她被恐怖把握着了,两个蝴蝶叠落着在她膝头。金枝看着这邪恶的一对虫子而不拂去它。金枝仿佛是玉米田上的稻草人。”金枝怀孕了。做母亲本来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可此时的金枝却因为怀孕生活在无限的恐惧之中,怀孕并不能给她带来生为人母的快乐,她把孩子想成了怪物、恶魔。金枝将她婚前怀孕理解成了身体的变异,将她的孩子视为侵犯物。此时的金枝整个人被抽空,任由摆布,她已经慢慢成为了一个被男权社会控制的工具。当金枝陷入自己未婚怀孕而无边恐惧时,成业却丝毫没有感觉到金枝的无助,甚至在她已有身孕的情况下,也不放过她。最终金枝不得不强忍着屈辱和村里人的嘲笑与成业结婚了。婚后的金枝并没有过上幸福的生活,情况反而更加的糟糕。她沦为了丈夫打骂的对象,变成了丈夫发泄情欲的工具,夫家廉价的劳动机器,一直就没有得到丈夫丝毫的疼爱与尊重。白天,金枝不得不挺着大肚子做那永远也做不完的家务活,稍有不慎,便要挨骂挨揍;晚上,又要被迫接受那无爱的“性掠夺”。有一次,因这强行的“性掠夺”,怀孕已久的金枝险些丧掉性命。金枝“爱的欲望”就是在这一天天的被奴役和被掠夺的日子中,逐渐消失的。金枝在这样的环境下渐渐失去了本性,她意到自己所追求的纯洁的爱情已经破灭,所谓曾经“纯洁”的爱,也已成了昨日的梦,昨夜的明灯。在丈夫的不断的折磨下,渐渐对对方失去了信心,金枝已渐渐感到男人是炎凉的人类。“我卖!?我摔死她吧!!!我卖什么!!!”当金枝看到成业近乎开玩笑似的把刚生下来小金枝亲手摔死,她对男人已经绝望,于是受尽男性欺凌的金枝开始憎恨男人。成业的婶婶也说过“等你娶过来,她会变成什么样,她的脸是青白色;你再也不把她放在心上,你会打骂她呀!男人们心上放着女人,也就是你这样的年纪吧!”成业的婶婶也有过与金枝相同的经历,她明白了这就是女人的悲剧。

后来,发生了一场大家意想不到的战争――侵华战争。这场战争使整个村庄里的人措手不及,人们开始想念以前的日子,因为今天还不如昨天。无路可走的金枝决定去城里,这个苦命的女人受尽折磨却始终不愿出卖自己的灵魂,最后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尼姑庵关门了,人不知去向。金枝的一生就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悲剧,是封建男权社会中一步步走向堕落、绝望女性的典型代表,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2.月英

“月英是打渔村最美丽的女人。她家也最贫穷,和李二婶子隔壁住着。她是如此温和,从不听她高声笑过,或是高声吵嚷。生就得一对多情的眼睛,每个人接触她的眼光,好比落到棉绒中那样愉快和温暖。”11月英结婚后一直守着那贫穷的丈夫,没有半点怨言。可当月英生病后,丈夫给予她的却只有冷嘲热讽,动手打人更是家常便饭,他将温暖软和的棉被换成了坚硬的砖头,不给她喝水吃食。文中形容是“宛如一个人和一个鬼安放在一起,彼此不相关联。”后来,月英的牙齿绿了,头发烧焦了,身体生蛆了,于是她等着死,最后也就真的死了。月英的死没有给任何人造成影响,没有人惋惜,没有人哭泣,死人死了,活人算计着怎么活下去。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都应该对生命负责,重视生命的价值,然而面对瘫痪的月英,面对月英的死,人们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对生命价值的无视,是一种生命的悲哀。这个美丽的女人亲眼目睹了自己身体毁形,看着爱情破灭,在梦碎之时,用生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作为女人她经历着的这一段婚姻就是埋葬她的坟墓。她一生所经历的种种不幸都是我不能想象的,她的等待和守候并没有结束她的不幸,反而加速了她悲剧的人生。

小说《生死场》中的金枝、月英、成业的婶婶都是饱受了所谓“爱情”的折磨,那些妻子、母亲的角色都变成了她们的束缚,变成了牢笼,变成了她们生活痛苦和悲剧的源泉。婚后的丈夫只把她们当做了一个满足欲望或是传宗接代的工具,一旦女人们失去了这些作用,她们作为人的价值也就随之失去了,变得一文不值,甚至竟然因为这些失去生命。萧红曾经说过“我是个女性,女人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的确,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的传统中,女性的地位是从来都是属于男性的,她们作为“人”的价值注定被无情地践踏,女性没有作为真正“人”的尊严和价值,女性生来就是一个悲剧。

(二)女性生命的卑微及社会地位的低微

萧红一生都在追寻完美幸福的归宿。但是残酷的现实使她在寻爱的道路上饱受男性的凌辱和欺骗,加上体验了生死交界处的挣扎,体验了没有爱情的生育和没有意义的动物式的肉体苦难,因而萧红创作起始就关注着女性的苦难人生,充满了对女性命运的思索和妇女自身生存境况的叙写,其作品弥漫着浓烈的女性悲剧色彩。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女性始终在无爱的痛苦中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而女性最具代表性的一项任务—生育也大都被笼罩上了一层浓浓的哀伤,甚至是被称为“刑罚的日子”。“大肚子的女人涨着肚子,身上浇着冷水跪在满是灰尘的土炕上,一动不敢动,仿佛是父权下的孩子一般怕着她的丈夫。”“光着身子,像条鱼似的在灰尘中爬行,号叫,男人拿起身边的长烟袋投向那个挣扎生死线上的产妇。”女人在愚昧中温驯而又凄惨地充当着生育的工具,她们麻木的怀孕,痛苦的生产,上演着一幕幕揪心的悲剧:

1、家中的婆婆把席下的柴草又都卷起来,土坑上扬起着灰尘。光着身子的女人,和一条鱼似的,她爬在那里。女人忽然苦痛得脸色灰白,脸色转黄,全家人不能安定。为好开始预备葬衣。

2、赤身的女人,她一点不能爬动,她不能为生死再挣扎最后一刻,天渐亮了。恐怖仿佛是僵尸,直伸在家里。

3、一个男人撞进来,看形象是一个酒疯子。他拿起身边的长烟袋投向那个死尸。母亲过来把他拖出去。每年都是这样,一看见妻子生产便反对。

4、这边孩子落产了,孩子当场就死去!用人拖着产妇站起来,立刻孩子掉在炕上,像投一块什么东西在炕上响着。女人横在血光中,用肉体来浸着血。 这样的分娩给女人巨大的苦痛,尤其是难产。然而她得不到, 亲人的一点安慰,反而婆婆由于迷信,丈夫因为厌恶,给她更多的苦痛。孩子本来应该是爱情的结晶,可在封建社会里,妇女们却成为生儿育女的工具,她们不但得不到丈夫的丝毫关心,反而遭受丈夫的憎恨和虐待,最终横在血光中,用肉体来浸着血。这血光昭示着女人所经受的是不可逃遁的生命浩劫,所得到的却是男性的蔑视和欺压。

萧红在小说里融入自己对生育苦难的体验,呈现出女性非人的生存。女性的生育本来是伟大的创造和痛苦的牺牲,可在萧红的小说世界里,这种创造常常降低到动物的自然繁殖一样盲目而又泛滥,生产和被生产是所有生命最基本最原初的苦难之一,而在萧红笔下,这种苦难总是与那社会女性的卑屈地位紧紧连在一起的。 结语

萧红以自己的耳闻目睹和亲历的人生体验,描绘了东北抗日战争时期北方贫苦农村妇女的悲惨遭遇和无奈命运,同时也批判了男权主义对女性的残害和束缚。在小说《生死场》中,萧红的笔触常常伸向苦难最集中的女人。在她们身上,不仅承受着与男人一样的贫困,疾病,辛劳,无望,而且因为是女人,她们还要遭受男人的虐待。她将自己悲剧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融入作品中,从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揭示触目惊心的严酷事实,不仅关注着女性由经济压迫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更集中审视和批判了男尊女卑的社会关系和伦理道德给妇女造成的不幸和伤害。同时,萧红又通过三种完全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的塑造,表达出她对女性的关怀。在萧红的笔下,逆来顺受的麻面婆和为爱挣扎扭曲的金枝、月英都是以悲剧告终,不管是对男人无条件的顺从还是满怀梦想的期待,都没能使女性摆脱悲惨的命运,反而是这些“顺从”和“期待”加速了她们的死亡。在这部作品中,封建男权主义深入人的思想,使男人不把女人当人看,在这种男权主义意识下,男人失去了人性,而女人则没了自我,这就是产生悲剧根源的所在,这样悲剧的是封建主义统治下所有中国人的悲哀。萧红早已认识到这一点,她通过第三类女性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她对传奇女人王婆的赞赏和在她身上所寄托的希望。萧红笔下的女性悲剧深重,具有多种内涵,它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生存的悲剧,也是现实的社会的悲剧,更是历史的文化的悲剧,这种震撼人心的审美文学,具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摆脱命运获得幸福,这就是作者在《生死场》所要探索的道路,也是萧红一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论萧红的婚恋及其创作》邓辅玉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3年第二十卷

【2】从女性视角解读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 董玉芝 名作欣赏 2008 【3】浅谈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观意识 刘春艳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4】《生死场·序言》鲁迅 《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12篇:《生死场》读书笔记(5000字以上)

微风拂气弦,柳枝舞细腰,连阳光也绕指柔,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恬静美好。但随着一片暗淡的云的移动,我仿佛又看到了那个时常浓烟遮蔽太阳,幽暗遍布院落的陈旧的地方,那个说起就让人心生感触的地方。

那个地方是存在着的,而且不老不朽。初读《生死场》便觉得萧红笔下的村庄就是一个这么的荒凉,这么的贫困,这么的落后,这么的肮脏的地方。仿佛这个村庄盛产的永远只有糜烂的腐朽的空气,而且在这个村庄上生活着的人们也总是没天没日地在打着以物质价值重于人性价值为口号的生与死的斗争。“浓烟遮住太阳,院中一霎幽暗,在空中烟与和云似的”“雷响,雨声,一切翻动这黑夜的村庄”“如此荒凉的旷野,野狗也不到这里巡行。”读到这些句子时脑海中总会随之勾勒出画面,感觉周遭本是明媚的样子却突然没了明媚的温暖。当然书中也不乏明亮之景的描写,但与我眼中那些欢快的景色到有点别样的对书中人物的悲惨遭遇的反衬。所以在读这本书时前半部分时,所读到的景与人总能让我从心底油然而生出悲愁来。埋怨天公的不作美,痛斥地主的苛捐压迫,抗击外来魔鬼的无情残害……这些形形色色的声音,即使是不习惯悲春伤秋的人听了也会有黛玉葬花的怜悯,孟姜女哭长城的无助。然而在读到书的后半部分时,这个时常浓烟遮蔽太阳的村庄里的一直生活着的人们在经历种种爱恨情仇后人性终于觉醒,开始有了摆脱奴性,继而去争取,去反抗的苗头。这股正能量虽然不如涛涛江水之浩大,但给予读者的是一种欣慰,欣慰看到这些悲苦人们的勇气与崛起。是啊,这个村庄不曾让人感到欢喜,但它一直静静的存在在那里,不会淹没在时间洪流中,它一直等着有所探究,有所感想的人去挖掘,去挖掘那无形却有质量的财富,那财富关于人生,关于大义,关于前世今生。

人生不过一场纠葛,一场对于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的激烈而又悲怆的纠葛。《生死场》里面的大多人物都在进行这这样的纠葛,有的轰轰烈烈,有的辗转反侧,有的平淡乏味……就像永恒不变的定律一样,我们对于第一个上场表演的人总会有些印象。书中一开始走进读者的就是农民二里半,俗气又有着乡土气息的名字就能让人有所关注,木讷而猥琐的性格特点又让印象值升高了!二里半忙于应对生活的柴米油盐,一头羊的丢失都能让他方寸大乱,更不用说在找羊时被人殴打得连帽子也丢了的事,那可是他的奇耻大辱啊!所以在被赵三调侃后赶忙辩解道:“那家子不通人情,哪有丢了羊不许找的勾当?他硬说踏了他的白菜,你看,我不能和他动打”看,他用“不能动打”来掩盖自己的奇耻大辱!还有他总用高高在上的态度对待麻婆娘,他习惯对麻脸婆的各种谩骂:“混蛋,谁吃你的焦饭”“傻婆娘,你又来干什么?”“你干的吗?糊涂虫!”骂完老婆骂孩子:“混蛋,狗娘养的”“他妈的混帐,不能干活,就能败坏……”。在鬼子进村时,却对进家里肆虐的日本人百般谄媚招待,却没想到自己的婆娘和孩子都丧命在鬼子刀下。

又想起福发,对于他来说生的屈辱就像甩不掉的狗皮膏药,离不开的空气一样如影随形。他就因为年轻时繁殖的冲动,导致他的婆娘未婚先孕,遭受村上人的鄙夷嘲笑。因着自己的耻辱他也轻视着侄子成业与金枝的恋爱。仿佛是为了验证可以把“男人婚前是情圣,婚后是禽兽”这样的笑谈转变为“真理”,福发与成业都在恋爱时对爱人呵护无限,爱慕永恒。但结婚后便嫌弃着他们的女人,使他们的女人或害怕懦弱或痛哭后悔。福发与成业生时反复多变,害人伤心,死时也就无所令人怀念。《生死场》里的男性群体都被精神的重负和宿命的耻辱压得人格低矮,性格蹒跚。值得浓墨重彩的述说的是赵三,他有着最接近人生的质感,他不仅有着勇武的志气,也有着领袖的人物色彩。在忍受生活的艰辛与地主的铁公鸡般的压迫,他率先揭起反抗地主的旗帜。他是那样的下定决心,所以在李青山问他:“我们应该怎样铲除二爷哪恶棍?”他如此回答:“打死他吧!那个恶棍。”但人生就像天气,反复无常,人也不可能总是勇敢无谓的,一直都会存在着怯弱的一面。一次虚伪的欺诈性的帮助——在赵三打断小偷的腿进监狱,二爷帮忙解决事情。他选择了懦弱:“从前是我错了也许现在是受了责罚!”在王婆说出:“……起初看来还像一块铁,后来越看越是一堆泥”这样的话后,他又以“人不能没也有良心”来掩盖自己的懦弱。无论是对生的坚强还是死的挣扎,这个村庄里的男人们都实实在在地表现了自己的人性,无论丑恶,还是美好。

”如果跳进历史长河中,回溯过去,封建社会属于女性的那部分历史几乎全是暗淡无光的。女性地位是摆得那么的低下卑贱,女人的生活过得是那么的苦不堪言,以至于后来鲁迅都在为女性权利竭尽所能的呐喊。萧红在《生死场》中有对男性群体的认真刻画形象,自然也有对于女性人物的精心设定。这个村庄上的女人其自然存在都有着动物性,胡风的一句话很好的形容着这种麻木的存在:“蚊子似的生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着,乱七八遭地死去”。正如麻脸婆,作者总用蠢笨的语言来形容她:比牛的眼睛还要大的可怕的眼睛,头发飘了满脸,满手的茅草,说话像猪声。又如这样的比喻:母熊带着草类进洞。麻脸婆就是这样一个愚蠢的农妇的存在。她的偷倭瓜行为让人啼笑皆非,但当看到她“抱着她未死的、连哭也不会哭的孩子沉没在雾中”时顿生一股无力的苍白感,大抵愚蠢的生,沉默的死太能令人扼腕伤心却无泪可再流了!怪命运吗?如果埋怨命运有用,那些女人的生与死也许就会变得简单一点了。但事实并非如此,未婚先孕的荆棘紧紧地束缚这福发的婆娘和金枝,好不痛苦!连“打鱼村最美丽的女人……生就的一对多情的眼睛,每个人接触她的眼光,好比落到绵绒中那样愉快和温暖的女人”如此的美好而温暖的月英因为贫穷,疾病,丈夫的漠视全都消失了,消失得十分彻底!当王婆约五姑姑来探望她时,看到的就是一个满身难忍的臭味,牙绿了,发乱了,面容形如枯槁,臀部甚至生了蛆的人,不,是一只鬼了!恍恍惚惚的世界里,美丽善良的事物总会总会遭遇世俗的无道理绑架勒索致使其烟消云散。所以又想起鲁迅笔下的《幸福》里的祥林嫂本是那么的纯朴,却在封建礼数和世俗眼光的重压下变得麻木呆滞,光彩不再。

但王婆给我的印象是不一样的。初始觉得王婆是如此一尘不变,只是在衰老的人,就像品茶的过程,我渐渐明白了一些关于王婆这个人啊。她是善良的,关心着帮助着月英,她为着送老马进屠宰场而痛苦半日,然而“王婆半日的痛苦没有代价了?王婆的一生的痛苦也都是没有代价。”因为地主们总是竭尽全力的,从不舍弃的从贫农们身上榨取。她又是极有勇谋的,她细心发现了丈夫的筹划,鼓励了女儿去参加革命。她还是有着近乎愚蠢的重亲情,听闻早就分离的儿子出事了,她服毒了。生的坚强给予她力量,她从鬼门关重新回到了这个“生死场”……王婆绝不愿陷入苦难的漩涡里呜呼哀哉,她的反抗精神在这个“生死场”里熠熠生光。若王婆代表着老妇人的反抗楷模,那金枝则是年轻妇女中有着星星般的梦想和浪漫情怀,却生活狼藉的典型代表了。金枝曾是一个单纯的渴望美好爱情与生活的人,她与成业恋爱时为着成业的歌声所感动,小心翼翼的与成业约会,期待着成业的目光。幸福总是不长久,婚后的生活令她后悔,流泪。男人的变心,狠心,日本人对村子的搅扰,小金枝的死都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仿佛在心口上用刀子钝钝的划开来。后面金枝进都市了,用血汗与身体赚着钱,忍受着赤裸裸的城里人的白眼。“从前恨男人,现在恨小日本。”她恨着,不再幻想了!《包身工》里的工人不也是在城市里如牛般的工作着,却狗般的生活着。处于如此境地,即使是呼天抢地也不能让自己好过几分。果然“所谓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引起一堆堆的愤慨。不是局中人,不解其中愁。这时几个亮丽的身影浮现在脑海中,把我从《生死场》与《包身工》里的女人们残酷遭遇的感伤中拉出来。木兰英勇从军,昭君大义和亲,唐婉不悔表爱,苏小妹才情双全……放下姿态,哈巴狗似的讨好所谓的倚仗之人,过着貌似安宁的生活。女人何必为难自己,何必欺骗自己?拾起自尊,独立成木,像木兰,苏小妹那般解放女性的个性,展现女性之美。世界总在进步的,所以在如今女性的身影舞动在各个领域,女性之美越加大放光彩。前人栽树,后人纳凉。在某种意义上,《生死场》里的女人成就着后世的女人。多话一句,我呢,希望邀请身边的所有女性一起努力地走上“淑女”之路!

在这个“生死场”里,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有着他们自己生死的姿态。彼此的相遇,交往,结合,都是为了生下来,活下去。读《生死场》会为了男人的背叛,怯弱而失望,也会为了女人们的闲言碎语而厌恶,。但更多的是对他们悲惨命运的哀呼,对他们反抗意识觉醒的欢呼。不禁感谢自己生长的那个农村,它不像《生死场》里的村庄那么令人窒息。我生长的农村啊,它的空气是那么的使我欢喜,它的青山绿水是那么的令我着迷,里面生活着的人是那么的勾起我的思念!哦,可爱的农村!噢,可怜的村庄!

在这个“生死场”里,人性已经压抑到最低。就像《生死场》描述的那样:这场是死的轮廓,没有花香,没有虫鸣,即使有花,即使有虫,那都是唱着别离的歌,陪伴这说不尽的死者永久的寂寞。丈夫对妻子的残暴,父母对子女的痛打已经变得司空见惯,自然而然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是如此的凉薄,非人的东西与人之间,有时倒会显得有人情味。王婆送老牛进屠宰场,老牛的紧紧跟随,不愿留下;二里半去找人民革命军,老羊依依不舍“……身后的老羊不住哀叫,羊的胡子慢慢在摆动”。当二里半身影远去时“……羊声在遥远处伴着老赵三茫然的嘶鸣”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为了衬出“人不能无情”的观点而拿草木做比本无可厚非,但读过《生死场》后我便觉得这句话并不是那么的客观。草木是有感情的,动物也是有感情的,它们的感情都不能随意遭到否认。我相信那头老牛,那头老羊能感受到主人家生活的潦倒,情感的脆弱,它们见证了那个村庄里发生的悲惨的所有事,它们亦会以嘶鸣来表达不离弃和留念。

中国人总有这样一种潜能——在所珍惜,所思念的东西被无情摧毁后会迅速成长起来,迸发出不死不休的斗争气节。在封建地主的暴压豪夺下的可怜村庄,一棵菜苗或一株茅草也要超过人的价值,宰牛买羊不足以裹腹,人的努力一直在付出却没有收获……在传染病肆虐下的可泣村庄,天空灰蒙蒙,人心乱惶惶,到处死尸狼藉……在鬼子扫荡下的可悲村庄,死神再次横行,年轻男人们被打杀虐待,年轻女人们被猥琐玷污,老人小孩则担心受怕,无所倚仗……种种连老天都看不下去的人间悲剧,人又会有如何的蜕变呢?在亡国的阴影笼罩下,李青山和赵三数次召集村上的人,拧成一股绳,结成一堵墙,起来革命,反抗。而呆板的男高女低界限也被忽视,男的女的都聚在一起大声的宣誓着,脑海里回响着彼此之间的真诚而又坚定的高呼。王婆借枪杆助赵三铲除二爷的计划,她的的女儿也能干的背着步枪行走深林,爬越高山,最后英勇牺牲。老人家不惧蛮横的鬼子帮助平儿逃脱,连木讷又猥琐的二里半在经历丧妻失子之痛后也决心宰掉羊,然后急迫的跑到革命军那里去,去战斗,去战斗!一场场力透纸背的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的较量,撼动着人心,传递着可贵意义。《生死场》里的人被生的痛苦扭曲了人的价值,却被死的悲恸激起斗争精神的觉醒,掀起万丈的民族精神巨浪。不经历一场流血飘橹,马革裹尸,发断身灭的惨烈,怎会大彻大悟跳出黯淡无光的地牢?怎能因缘结义,举旗相聚,响起一首首革命战歌?怎能以一具具高大的身躯筑起一道道铜墙铁壁?人们会因为相识相知而结下千丝万缕的羁绊,又会因为羁绊在生与死前面变得异常坚强勇敢。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与《生死场》的相遇平淡无奇却留下了美丽的回忆,就像那句情意绵绵的话:留念的不是和你相遇的雨天,而是与你一起躲过的屋檐。一本书所能给我们的远远超过所有的想象,品读着这本书,感谢与这本书的相遇,更感谢它引领我去了解“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一部优秀的作品不都是倾注了创作者的所有的心神力,像一个母亲怀胎十月般的珍惜着的吗?萧红以她特有的感知,丰富的感情,年少的经历孕育了《生死场》,为我们留下了可贵的精神食粮。当然精神食粮不会仅此一部,《呼兰河转》里有着无比心伤的述说:满天星光,满星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晚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要起来彷徨。……想击退了黑夜,因此而来了悲哀。《最末的一块木拌》却有着惊醒人心的话语: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这些词藻并不是绚丽多彩的,而是带着沉重感的,一下一下的敲击着读者的心口。文字所带来的感动真的很感动,我珍惜着,你呢?

漫漫人生路,几多欢喜,几多悲愁,兜兜转转又是一次轮回。所谓生,所谓死,都不算离愁。因为美丽啊,最终会向死而活!

第13篇:读部分生死场有感

读部分生死场有感

一麦场

“麻面婆不是一只蝴蝶,她生不出磷膀来,只羊有印就的麻痕。” 生活的艰辛在麻面婆的脸颊上划下重重的一笔“两只蝴蝶飞戏着闪过麻面婆,她用湿的手把飞着的蝴蝶打下来,一个落到盆中溺死了” 想起一句话 蝴蝶飞不过沧海 ,可它不止飞不过沧海,它同样也难逃人类的魔掌。“孩子死,不算一回事,你们以为我会暴跳着哭吧?我会嚎叫吧?起先我心也觉得发颤,可是我一看见麦田在我眼前时,我一点都不后悔,我一滴眼泪都没淌下”读到这句话,我的心里发颤,这王婆太可怕了。记得老师说过作品写出了当时东北人们对于土地的·敬畏与臣服,可这种臣服令我感到心酸。孩子还比不上土地, ,我无法想象当时的世界的色彩。如果要我来形容,我会说是灰色的.,这让人感觉到一种对于生活坎坷的哀痛

二菜圃

“婶婶完全悲伤下去,她说:“等你娶过来,她会变样,她不和原来一样,她的脸是青白色;你也再不把她放在心上,你会打骂她呀!男人们心上放着女人,也就是你这样的年纪吧!”年轻人总有股热情,而过来人有自己对于生活给予他的一种理解,所以我们无法说成业婶婶说的是错误的,甚至在读文章的时候可能会有种认同感,成业婶婶的话语,是她本身生活的写照,她对自身的命运有一种哀痛。她的命运可能也是当时许多女子的命运吧。 “母亲一向是这样,很爱护女儿,可是当女儿败坏了菜棵,母亲便去爱护菜棵了。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过人的价值。”土地真有那么重要吗,一棵茅草也比人有价值,很可悲。生活在那样一个年代里,人生命的尊严似乎是一种笑话,一种要不可及的梦。这让我感到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一种艰难与无可奈何。关于土地,这似乎是代代中国人民心中不可磨灭的信仰吧,它有让人臣服的力量所在 老马走进屠场

“悲伤立刻掠过王婆的心孔。哑着嗓子,王婆说:“算了吧!算了吧!不下汤锅,还不是等着饿死吗?”为了生存,杀了自己精心养着的马,王婆是伤心的。可是为了生存,这种伤心是无法避免的。“只为一张马皮,主人忍心把它送进屠场。就是一张马皮的价值,地主又要从王婆的手里夺去。”那个时代生存的悲哀在这里上演。活着,一切都是为了要活着,仅仅是为了活着。一切的彷徨,一切的苦难,都是为了在这个世间挣扎着,活着。人民的生活是如此的艰难

不健全的腿

““你回家去看看吧!老婆、孩子都死了!谁能救你,你回家去看看吧!看看就明白啦”1二里半的老婆,孩子都被日本兵杀了,他心中充满无限悲伤,他是恨日本兵的吧,因为他们,他的家破碎掉了,他只剩下羊了“二里半不健全的腿颠跌着颠跌着,远了!模糊了!山岗和树林,渐去渐远。羊声在遥远处伴着老赵三茫然的嘶鸣”二里半未来面对的是怎么呢?我们不清楚,但未来因为未知而让人更有希望

第14篇:生死场赶着生,赶着死!

《生死场》--赶着生,赶着死!

读完《生死场》,感觉很奇特,那是种什么样的感觉,确实说不清。想笑,又觉着酸涩;想哭,又流不下眼泪。写得很好,却又感觉到悲凉的气息。找了一些资料,慢慢体会,开始慢慢明白鲁迅先生所说的“表现了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 。

慢慢回想,又再看了一遍,读完后给了我很大的感触,我被其中的情节所震撼了,被萧红所描写的东北人民那种顽强的精神所折服。《生死场》是一部浸透着\"悲凉\"的小说,这种悲凉来自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的灾难性和艰巨性,更来自于人们对现实的沉重的心里反应。在黄土地里,贫苦无靠的农民身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黄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连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

《生死场》写出了东北农民贫苦无告的生活和日益增长的反抗意识,以及与日本帝国主义英勇斗争的精神。

《生死场》上部以月英、金枝、王婆三个女人的悲惨命运为主,反映了旧时代女性的悲惨生活。

王婆,全书的女主人公,一个饱受磨难的老妇人,她的第一个丈夫虐待她,后来干脆抛弃了她和孩子,独自跑进关内去了。她为了生存,不得不嫁给第二个丈夫,这个丈夫却病死了。她又不得不嫁给第三个丈夫老赵三。在她老年的时候,儿子因为反抗官府,被反动政权枪毙了,她觉得生活无望,愤而自杀,可是在将要埋葬的时候,又活转过来了。

另一个贫农家的少女金枝,她只有十七岁,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梦想着青春和幸福。但生活给她带来的是什么呢?情人很是粗暴,她还没有过门就怀了孕,受到母亲和同村妇女们冷言冷语的嘲讽。嫁过去之后,丈夫嫌她和刚出生的女儿拖累自己,竟把不满一个月的小金枝活活摔死了。

还有一个贫农家的少妇月英,本来是村里最美丽、性情最温和的妇女,因为患了瘫病,成了丈夫的累赘,不给她饭吃,不给她水喝,在床上拉撒都视若望惘闻,最后下体生蛆,浑身腐烂,就活生生地给烂死。作者通过对她笔下三个人物的命运的描写,展现了北方贫苦妇女的悲惨的遭遇。

下部主要描写“九一八”事变后,在日寇的烧杀抢夺之下,被压迫的农民逐步觉醒,救亡图存。他们秘密地组织起来,奋起反抗,演绎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悲壮之歌。

亲人被枪杀了,他们的邻人被掳走了,连鸡都抢得不剩一只了,村中的寡妇多起来了。就是这些受苦受难的农民,他们白天看着宣称\"王道\"的破旗,夜里秘密地组织起来。多灾多难的王婆倔强地站起来了,她在窗外给秘密团体站岗放哨。赵三成了义勇军的秘密宣传员,白天黑夜地走门串户。东村的一个寡妇把孩子送回娘家投奔义勇军去了。就连那个胆小怕事、一辈子守着一只心爱的山羊过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告别了老山羊,跟着头领参加了义勇军。人民宣誓的日子,用悲怆的气氛,烘托出人民要求抗战到底的决心。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萧红在心灵的一隅,用生命贴近现实,以先觉者的悲凉笔触抒写人生苦难命运,展示人生的荒凉感。

《生死场》,那景物的描写都是那么凄凉,北方农村的那些事,那些人,一个个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就连第二节中男欢女爱都被写得那么深沉,毫无色彩!如果医学解剖得那么鲜血淋淋,凄凉得令人心凉,但又散发着凄凉美!着实佩服萧红的文字功底,难怪鲁迅给予她那么高的评价!文中的人物,景物,事情处洋溢着悲凉的气息,那种绝望的气息压抑着令人透不过气来,小说也谈到了人生最沉重的话题:生与死,好像人都是赶着生,赶着死,一切,都是那么匆匆忙忙!

是啊,赶着生,赶着死!其实社会发展,很多时代都有这种话题。只是用不同的载体表现了出来,像现在,社会发展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生活节奏也快了很多很多,每天都是在赶赶赶!学生不停地赶作业,就算做完作业,家长也会给他们新的作业任务,又要不停地赶;学生的考试也不不停的赶着,努力赶完升中考,还有中考,中考完,以为一切都结束了,却还有更为考验的高考,何时是尽头啊;职场上打拼的人,也是不停得赶,赶赶赶,就怕迟到给别人挤下台;国家之间,就像最发达的美国,也是不断赶,赶着新技术,新的GDP新高,力求更发达!

但是虽然我们一直在赶,可是又有多少时代有《生死场》时代的不屈精神呢?《生死场》,使我对那个时代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也许它只是一个缩影,却具有代表性。想到他们,我们不仅要感叹现在的生活,更要学习他们身上那种顽强

不惜的精神,在今后的学习中,迎难而上。也许现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可是我们比起他们,可是幸福地多了,起码现在我们大多数不会说会被饿死。

现在也许男女平等这个还是有所欠缺的,可是现在也处处讲男女平等了,我们可以努力,只要本身是金子,就会发光!生活在那个战争年代的女人真的太不幸了,生活、婚姻,她们都显得是那样的无奈,可生活还是的继续呀,她们也只能忍受着煎熬向前走,可又是那样的迷茫,不知道明天的路该往哪儿走,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在那种艰辛的岁月里,女人们的那种勇气和刚强。相比较之下,我们可以说我们不幸福吗?我们拥有这样自由的环境,只要肯努力,一定不会成为另一个王婆,月英和金枝。

赶着生,赶着死,但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只要认真,我相信,这种赶事可以慢慢变化的!

第15篇:生死疲劳读后感

《生死疲劳》读后感

这本作者只用了四十多天和50支笔写就的浩浩荡荡气势磅礴的大作,最终感动我的竟然是一句“掌柜的,你也去吧。”——全中国唯一的单干户对主人公西门闹的第四个转世西门狗说的临终前最后一句话。

写作只用四十多天,但功力的聚集来自莫言半个多世纪的人生阅历。他魔幻现实的笔法描述了1950年到2000年半个世纪乡村中国的巨变。更有意思的是,很多场景就像是21世纪中国的预演,比如死猪入江,大雨捞鱼。

蓝脸就像最黑暗的夜空中的那唯一的亮光,拗相公般的倔强让他和西门闹的精魂成就了乡村中国的一个个传奇。印象最深的是牛之死。西门牛压着最后一口气走到蓝脸的那亩地,那亩全国唯一一块单干地。也正是这快地在全书的结尾,承载了故事的所有。

我想莫言写这本书最大的目的在于记录,让后人看到那半个世纪的中国是怎样一步步变化的。对于我们这一代,历史如果只来自教科书和官媒,那将多么悲哀。幸好,我们有莫言。

第16篇:《生死疲劳》读后感

《生死疲劳》读后感

莫言得诺奖了,粉丝一下陡增,自己也不自觉成了莫粉,11月3日在新华书店购得《生死疲劳》,零零碎碎花了一个月时间,终于看完了,感受尤深的是,这本书耐看,莫言对解放后土改、人民公社、*、改革开放等社会变迁,对人生的生死大事,伦理道德,思考深邃,看完了还有再想看的欲望,就像牛吃了草一样,不反臼,就不能完全消化。高密东北乡的大地主西门闹解放初被政府枪毙了,西门闹觉得冤枉,不停地转生轮回,最后,西门家的长工、老单干户——蓝脸,在西门闹从驴、牛、猪轮回到狗之际,在自己生命烛火渐渐失色之时,经常梦艺唠叨:“老掌柜的,你确实是冤死的啊!可这个世界上,这几十年来,冤死的人何止你一个啊!”社会的变迁到底对不对,不对,西门闹依旧是地主,对了,蓝脸,才能娶西门闹的二姨太做媳妇,传宗接代,这个问题不但困扰着蓝脸,更困扰着莫言。土地制度的改革永远是把双刃剑,有得的,就有失的。历史的车轮是不停的,与社会发展潮流相适应的改革,无疑方向是正确的。改革开放后,实行土地承包大势所趋,是政策,当时,有的村就没有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如周家庄、南街村等,回过头来看,这几个村的集体经济发展的也挺好,现在,土地流转,已是大势所趋,但肯定也有不愿意的。

小说的结尾,就像是叙说西门家族的孽债。西门闹的亲儿女,西门金龙一生折腾,与洪泰岳在母亲迎春的坟上同归于尽,西门金龙的儿子西门欢被社会混混刺死、西门宝凤的女婿马良才,突然得病去世;二姨太迎春的孙子蓝开放为与堂妹庞凤凰不明不白的不伦情,含冤自杀;三姨太秋香的大女儿,西门金龙的妻子——互助,寡居,二女儿,蓝解放的妻子——合作,忧郁患病去世;蓝脸的至交庞虎的大女儿庞抗美,西门金龙的情人,官到县委书记,终因贪污入狱后自杀,与西门金龙的私生女庞凤凰,难产去世,庞凤凰生育了西门闹第六次转世后的大头婴儿蓝天岁,二女儿庞春苗,蓝解放的续妻,为爱疯狂,车祸身亡。西门闹为冤屈在不停地转世轮回,那么活在阳间的与西门闹沾亲带故的人,不也在轮回吗?尽管西门的后人及其亲属,有个性,有理想,有抱负,是成大器的人,但人在做,天在看,有的人英年早逝,又有多少冤屈呢?又轮回为什么呢?整部小说,没有涉及佛事,却尽显了佛教倡导的善恶报应的轮回理念,高密东北乡的人,是否也这样看西门家族的人呢?

莫言给主要人物起的名字,有社会发展的痕迹,似曾相识,也独具匠心,细细想来,每个人的发展脉络似乎与名字有关。西门闹,闹了阳间,闹阴间,不安省,西门欢,就欢腾了一阵子,蓝解放,思想上解放、工作上解放、爱情上解放。解放前农村人起名,大名图个吉利、小名图个顺口,地

主的儿女叫金龙、金凤,正常不过,蓝脸与长相一致,形像生动,迎春、秋香、良才均是大众化名字,光第显然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洪泰岳名字可能与泰山有关,起得有气势,庞虎,以动物为名,常见的很。解放后人们起名,时代特色显明,因而,主人公就有了如解放、抗美、春苗、互助、合作、开放等名字。

我们现在看看60年代出生的人,有许多名字也带有时代烙印,如红旗、*、红卫、小兵、卫兵等等。前一阵,开十八大,有一则消息,参加十八大的解放军代表团和武警部队代表团中,有7人名字叫“建国”。还举出了有关“建国”名字的相关数据,公安部200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内地名为“建国”的总人数超过96万人。其中,1949年一年里出生的“建国”就多达8240人。上个世纪50年代,“建国”一下从前十年的4万多人增加为23万多,而上个世纪60年代出生叫“建国”者超过29万人。可见,名字与时代与时俱进的人,事业与时俱进不少。

《生死疲劳》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章回体,使人看了比较亲切。小时候,看的第一部小说,《西游记》是章回体,晚上爬在炕上,点着煤油灯看,婆一直喊早点睡,但看了一回,还想看下一回,那怕灯芯快着完了,火光很暗,也要坚持把正看的这一回看完,不然就睡不着。《生死疲劳》按部写,每部分是章回体例,没有下回分解这一说,但还是依旧

每次按章节看,有大块的时间,就按部看,不然,思绪老在小说里面,想着西门闹的折腾。看完小说,还有个想法,就是换个书名,也是可以的,比较贴切,那就是《折腾在阴阳间》。

网上报道,莫言用43天,完成了40余万字的《生死疲劳》,文章作者进行了至理分析,使人信服。假如莫言不生在农村,不熟悉各种动物的习性、没有对单干户独轮车深刻的印象,不经历解放后,这个不断变革的时代,就不会有《生死疲劳》,因此,《生死疲劳》的出生,应该得益于高密东北乡厚重的农村文化,是不断变迁的社会给了他创作的灵感,是浓浓的生活积淀给了他文学的营养,从某种程度上说,莫言,是这个社会的最大悟道者,没有对社会的责任感,没有对生死轮回,善恶报应的敬畏,这个小说不会出彩,也不会怪诞,这种怪诞带着浓郁的中华民族味,如今,这种味儿不但国人在反刍,而且通过莫言的文字正在向世界散发。

第17篇:生死疲劳读后感

《生死疲劳》读后感

借着诺贝尔的热乎气,用三分钟热度搞了一本莫言的生死疲劳,并用两周的时间也在三上(欧阳公为马上、厕上、枕上,咱们就只好车上了)上看完了;确实有些意思!相比于专业批评人士或者那些看着葡萄酸的来讲,从普通读者的身份来讲,这小说要比某些道貌岸然大家的作品更加引人入胜,更加深刻,对于文学已死或者将死的时下,有一针强心剂的作用!

现代小说缺跨度到50年前,并且是城乡题材,作者开始用荒诞、离奇的手法(当然人家外国人说是魔幻)先吸引住读者的眼球,让驴子来叙事,用驴眼人心看世界;慢慢的由驴死后牛引出原来叙事还是人(如果通篇是牲口说话,这样的小说恐怕也就是现在什么网络奇幻小说了,毕竟要回归人的世界);再后来到猪的世界,则是偏向人性描写,到后来的狗一世及结尾主要就是叙述人的故事,而畜生道中的西门闹彻彻底底的沦为配角了!

四个时期,不同主角,四个故事穿插线索;这也和俺以前看过的小说不太相似(例如白鹿原主角一定是白嘉轩、废都主角一定是庄之蝶,围城一定是方鸿渐);土改时期,转世的西门驴、蓝脸、洪泰岳以及黄瞳、迎春、秋香等是绝对主角,蓝脸的单干是主线;大公社时期西门牛还在主要说事,但是主角已经渐渐模糊掉了西门闹,而是金龙、蓝脸、宝凤、蓝解放、洪泰岳共存了,金龙入社是主线;到了猪一世及改革前夕,则主角明显是金龙、蓝解放、西门猪、互助、合作以及庞抗美等开始上位,放猪卫星以及金龙、解放与互助合作的朦胧

爱情是主线;改革后已经故事的结尾,叙事的主人公蓝解放是主角,西门狗、开放、春苗、西门欢等是配角,蓝解放自由恋爱爱情是主线;避免了故事重复造成的视觉疲劳;

故事整体的悲惨程度还是蛮高的,好像作家往往都是以赚取读者眼泪获得高的发行量,绝对不亚于余华的活着,基本上都壮烈死了,合情合理又婉转曲折,剩下的蓝解放让人想起了活着里面的福贵;生死疲劳,也最终归结到疲劳上!

读后发人深思,来自农村读者们,50~70年代的事情听老人说过,而书中更加具体,70~90年代,经过作者这么一回顾,哦,原来是这么一回事;而90年代后,作者又把读者拉回到眼前!

“生死疲劳,由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看透六道轮回与生死的心得!西门闹驴世闹、牛世闹、猪世闹而后面也就那么回事了!

第18篇:《生死疲劳》读后感

勉借荒诞叙庄严

死生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佛语

生化学院化学102班徐康莉10630121

读莫言的《生死疲劳》,最鲜明的函授是那海阔天空的想象,那份精妙的语言,数不清的暗喻名言,读完后令人心潮起伏,联想翩翩。

小说叙述的是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并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精神。

小说的叙述者,是土地改革时被枪毙的一个地主,他认为自己虽有财富,并无罪恶,因此在阴间里他为自己喊冤。在小说中他不断地经历着六道轮回,一世为驴、一世为牛、一世为猪、一世为狗、一世为猴„„每次转世为不同的动物,都未离开他的家族,未离开这块土地。小说正是通过他的眼睛,准确地说,是各种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和体味农村的变革。地主最后终于又转生为一个带着先天性不可治愈疾病的大头婴儿;这个大头婴儿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身为畜牲时的种种奇特感受,以及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半个多世纪生死疲劳的悲欢故事。小说透过各种动物的眼睛,观照并体味了五十多年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庞杂喧哗、充满苦难的蜕变历史。

从另一个侧面来说,莫先生是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给读者讲述了一个关于“生死疲劳”的故事。让读者在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之中,一悲一喜。反观自身,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从孩提时期的至真至纯,到而立之年的圆滑世故,再到白发添鬓的稀松平常,这之间的每一步,都是我们用岁月注脚一个章节。我们用时间去辨认自己留下的笔记,我们用眼瞳去感知自己以外的一切。贪嗔痴怨,爱恨情仇,我们在亦生亦死之间,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面对回忆这本充斥着喜怒哀乐的厚重笔记,当我们闲下来,悉心整理时,我们会发现:“疲劳”对于每个人的意义并非雷同。我这才发现,所谓的生死疲劳实际上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生死,二为疲劳。生死是一个过程,疲劳只是一种对过程的反馈。天地万物,各循其道,存在即是合理。而佛家所云:多欲为苦,生死疲劳,由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代表其一派生活态度值得尊重,却不一定需人人效法。每一个

人,对生活总有其独特的理解方式,我谓之合理。

人生活着,太多的爱,太多的怨,太多的悲,太多的喜,太多的满足,太多的遗憾。以至于人生走下来,校对笔记时,才发现无从着手。其实每一个情节,每一种情感,都无可替代。而如主人公一样,带着上辈子的谜和怨转生之后,重读自己身边的世界时,才发现那些故事仍在继续,仍在和自己的命运息息相关。而对于这一切我们却无法参与。

所以就像每一滴酒回不了最初的葡萄,我回不了年少。只能回忆年少,而这之中的百转千回,就是我乐见的生死疲劳,我渴望着疲劳。

莫言用佛教六道轮回的观念杂糅魔幻写实的笔法,以独特的形式呈现了中国乡土近半个世纪的蜕变与悲欢。“变”构成了现当代历史的隐喻。他以笑谑代替呐喊与彷徨,对土地的眷恋,对社会众生的悲悯,对记忆与以往的辩证。《生死疲劳》相较于其他一些以传统的史诗性结构来重塑中国当代历史的小说而言,是非常与众不同的。莫言坚持一种接近历史的方式,通过精神病般的呓语狂言式叙述达到历史真实。佛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19篇:生死疲劳读后感

夜读《生死疲劳》

许多年前,晚饭后没事时,总喜欢在星空下偎在爷爷奶奶身边,听他们讲过去的悲惨生活,又好奇又暗自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平和的年代。现在成年了,离开家了,也许是大学历史系的熏陶,对这一段历史更是非常的感兴趣,连带着喜欢上七八十年代的伤痕文学。而伤痕文学就像这一代人的渐渐老去一样,将于淡出历史舞台。这段历史离我们是如此的近,就在爷爷奶奶亲切的家常中,又在渐渐远去,也许终有一天,远到再也听不到老人家的续续叨叨。9年级的学生们一开学就学共和国的曲折历程,看着书本上的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十年浩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如此苍白的描述,哪怕老师举再多事例,做再多的说明也无法让学生深刻了解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吧。我常对他们说,去看看《生死疲劳》,你这一课肯定学好了。历史,是可以被感知的,就像浅浅的呼吸一样。

佛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如今就像生活在一个漩涡中,为了名,为了利,或者说为了生存,离这个漩涡的中心越来越近,少欲无为,如此苍白。

生死疲劳,它所表达的意思想必大家很清楚,六道轮回,生灵在这六道当中的生生死死,是相当疲劳的状态,只有脱离了这个生死轮回的状态,进入了佛的境界,才可以脱离苦海。人有在人道的痛苦和疲劳,就是因为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欲望越多实现的可能性越小,痛苦就越大。一个人为什么会软弱,为什么会害怕,为什么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接触各色不喜欢的人,就是因为有欲望,如果没有欲望,就可以保持刚正不阿的人格,享受自由无稽的生活。

该书采用拟人化的写作手法,用第一人称讲述了高密东北乡西门屯地主西门闹在解放后被枪毙,转生为驴、牛、猪、狗、猴以及大头婴儿蓝千岁的所作所为以及所见所闻。“我有钱,但我并没有错啊!”蓝解放之所以要投胎转世,去地狱也要不停地控诉!!时间跨度50年(从1950年写起,直到2000年底,包括解放初期、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十年*、包产到户、全面改革开放等主要历史时期,就连书中许多人名也都打着历史的烙印,蓝解放、黄互助、黄合作、庞抗美、马改革、蓝开放等等),全书通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引人入胜,津津有味。

有人说这本书是对一个时代的解读,对一段历史的解读,是对举国、对一个人、对一种思想误读的声讨:蓝脸的眼睛里慢慢地涌出泪水,他双腿一弯,跪在地上,悲愤地说:“最爱毛主席的,其实是我,不是你们这些孙子!”众人一时无语,怔怔地看着他。蓝脸以手捶地,嚎啕大哭:“毛主席啊——我也是您的子民啊——我的土地是您分给我的啊——我单干,是您给我的权利啊——”读到此,我不禁心中充满了愤慨,又一想,又感到欣慰。因为莫言已用他的笔,代替我们发出了这深深的控诉。莫言不惜借用荒诞的叙事手段,不惜洋洋洒洒铺展几十万字之巨的精言妙语,就是为了这一声讨,就是为了对这一举国误读,以致贻害一国的庄重反思。

最近,看到新京报登载的一则新闻,《男子忏悔:*时举报母亲“反革命”致其被枪决》,男子的母亲只不过在家里发表了一通言论,让根正苗红的儿子和丈夫举报,致其一个月后被枪决。这名男子多年来内心痛苦,陷入深深的自责中。是啊,当时是什么情势,竟然能让做儿子的对生养自己的母亲,做丈夫的对亲蜜无间的爱人“下此毒手”?这不仅是一段要被反思的历史,更是要被群体反思的人性。

《生死疲劳》,是庄严的荒诞,是真正的爱国,是真正承担起了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 在漩涡中争扎的人们,是不是也可以,挣扎着也要偶尔走出来,偶尔看看这个时代,看看这些人,反观一下这个熙熙攘攘的时代,也反思一下骚动不安的各种各样的欲望。

第20篇:《生死疲劳》读后感

《生死疲劳》读后感

篇一

读莫言的《生死疲劳》,不会让人打瞌睡,莫言这部小说里有两句话,这两句话就在紧紧相邻的两章中。第一句出自第三十章:“但我清楚地知道,它是一个勉从猪舍暂栖身的英雄。”说这话的,是叙事“主人公”之一的“西门猪”,“它”,是指另一头叫做“刁小三”的猪。

第二句话,是他在第三十一章里说的:“他说这个戏是特殊的历史时期的产物,带着荒诞但又庄严的色彩,是一个活生生的后现代的标本。”说这个话,还是“西门猪”,而这句话中“他说”的“他”,是小说中的“莫言”。由于这两句话相距不远,虽说现在记忆力比不了年少时,但是,在读到第二句时,总还算记得第一句。那海阔天空的想象,那优美精妙的语言,那数不清的暗喻名言,纷至沓来,赏心悦目,令人精神振奋,不读不快。而一读之后,总会让你心潮起伏,联想翩翩,不吐不快。

开荒诞叙事先河的,诚然算不到莫言的名下。最着名的、人所共知的《西游记》,就可以归于这种叙事形式。但是,以荒诞叙事,演绎半个世纪的一地历史、世事沧桑、社会变迁和人生沉浮的,当非莫言莫属。至少,前无古人。

而且,他说得是那么一本正经、胜似正史,让人不能哭,也不能笑,不能相信,也不能怀疑。尤其是与莫言同时代过来的人,对此,会感触尤深。莫言运用荒诞笔法,叙历史、社会和人生如此庄严之事,借用得可是一点也不勉强。

一路读去,你会感觉到,《生死疲劳》是“满纸荒唐言,全为庄严事”。庄严者何?是对人的解读,对一个时代的解读,对一段历史的解读。最庄严者,当数书中说及在1976年9月9日,那蓝脸的一骂一哭,那抒发的何止是愤懑!是对举国对于一个人、一个人的思想误读的声讨。

蓝脸的眼睛里慢慢地涌出泪水,他双腿一弯,跪在地上,悲愤地说:“最爱毛主席的,其实是我,不是你们这些孙子!”众人一时无语,怔怔地看着他。蓝脸以手捶地,嚎啕大哭:“毛主席啊——我也是您的子民啊——我的土地是您分给我的啊——我单干,是您给我的权利啊——”

听听,这可有半点荒诞的滋味儿?一丝一毫也没有!一骂一哭中所阐述的,在那整整的一个时代内,只有这主人公、这执拗无知的犟农民、这举国唯一的单干户心里明了!这是对举国误读的声讨!莫言不惜借用荒诞的叙事手段,不惜洋洋洒洒铺展几十万字之巨的精言妙语,就是为了这一声讨,就是为了对这一举国误读、以至贻害一国的庄重反思。

当然,假若莫言能不让蓝解放,不让大头儿,也不让“莫言”出来当叙事主体,那么,这荒诞叙事,就完美了。作为作者的莫言,可以说这出于这部小说叙事的必需,出于让叙事更灵活更精彩。那么,作为读者的我,可以说是因为对传统叙事尚有所畏惧,是对自己荒诞叙事能力的信心还不够足。总之,是如此一来,就让你的这荒诞叙事在我们读者的心中,有所不完美了。我们只有寄望莫言有下一部更完美更彻底的荒诞叙事大作的问世。

不然,那些驴呀,牛呀,猪呀,狗呀,怎么会那么地顺从,那么地听他使唤?他牧的那些驴呀,牛呀,猪呀,狗呀,为什么会是那么地机敏有型,那么地聪明伶俐?武功高深者,拈花可以伤人。精于畜牧者,驴牛猪狗之类,胜于使人。中国二十世纪的后半世纪,全入于莫言所牧所养的驴牛猪狗眼中,心中。莫言者,神牧矣!当然,人畜牧,为役使,为肉食,为皮毛。莫言畜牧,却是为了让它们看世界,观世事,品人生。

书中的叙事者,评说书中的莫言,说他从来不是好农民。作为读者的我,绝对认同。我评说他是畜牧工作者,但是,因为他不务正业,所以,肯定不是好畜牧工作者。不过,还好。子不语怪力乱神,莫言因之只役使驴牛猪狗,没有让众畜尽出。说来莫言应该还算是孔孟信徒,至少是孔孟。

这些天来,莫言所牧之驴牛猪狗,害得咱家老汉我神经过敏。他的驴,是如此折腾不休。他的牛,是那般执拗倔犟。他的猪,是那么聪明那么善于撒欢,他的狗,是那样地狂傲精神。在办公室,听到走廊有脚步声,就感觉到会不会是他的驴在蹶蹄。走在路上,看到一棵树枝叶摇晃,就猜测会不会是他的猪在撒欢。走回家,关上门,听到有所响动,就害怕是他的牛,在用角顶门撞墙。

此刻,时至子夜,窗外霓虹渐熄,万籁俱寂,只有淅淅沥沥的雨点砸在遮阳棚上,发出丁丁冬冬的滴响,忽有声音从远处传来,竟恍觉是他的狗,边飞奔边狂吠而来……如此神神道道,叫人如何度日。得赶紧将这《生死疲劳》合上,置之高阁。

我们的内心是装着天使呢?还是装着魔鬼呢?这也许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认真思考的。对于我来说,一时间还很难把这本书的精髓吃透,但我会在今后的生活中慢慢去品味,去琢磨,做为中国人,莫言是中国人的骄傲! 篇二

看完了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

应该是莫言得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吧!因此莫言肯定是“热”了,他的作品肯定也是“热”了,不是说他没有得诺贝热文学奖的时候他就不“热”。二十多年前他写的《红高粱》,已经让他在中国家喻户晓。当然,不知道是他的《红高粱》让我们认识了巩俐和张艺谋,还是张艺谋和巩俐的《红高粱》知道了莫言。总之,最近看莫言的作品,一定是和他得诺贝尔文学奖有关。

莫言得不得诺贝尔文学奖虽然和我没有任何关系,但是我在车载收音机上听到他得奖的消息,内心还真的欢心鼓舞了一回。虽然,这是“莫言这小子”自己的骄傲,可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也为他感到骄傲。

以前也读过莫言的作品,《红高粱》二十多年年前就读过了,当时好像自己才刚听说魔幻现实主义这个词。

说到这里,不免想起当年的青春岁月的一段往事。

二十多年前,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也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内心对生活对未来充满渴望和梦想。

现在的交通、通讯是这样的便捷。那时候,生活、信息、科技和现在没办法相比。二十多年前异地交流,还都是用书信的方式。当时我还在东北,有一个“笔友”,她叫“梅忆寒”——正梅花千里雪深时,须相忆。她的名字源于这句话,她那时候还在上高三。她曾邮寄给我一本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是合订本,其中有《红高粱》、《五个女人和一根绳子》……等五篇小说。

也许是因为她的名字,也是因为她的寒梅傲雪的品性,我们彼此感觉很好。当时正值青春年少,那懵懂的情窦初开,那是何等纯真无邪的感情。那段感情,就像东北的黑土地一样淳朴,就像山上的清泉一样清澈,就像青草地上那一方蔚蓝的天空一样无暇……我曾在《青春的岁月》系列短文中写过,篇幅比较短,内心的感觉颇多,真的不能一一尽述。记得那段记忆是1988年到1990年之间,一年多不到两年的时间。时间过得太快了,二十多年也只是一眨眼的功夫。

青春岁月的记忆,清晰而又支离破碎。有时候,犹如泛黄的落叶在脑海闪过,更多时候是尘封在记忆的河床。

呵呵,都怪莫言这小子,让我又记起这经年的往事。

还是说他这部《生死疲劳》吧!刚读的时候,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因为是以五十年代为背景的开始嘛。时代显然有点久远了,解放初期的土改我是没有印象的,因为当时我还没初生。不过,本人也经历文化大革命。虽然当时还很小,但是,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还是不陌生的。对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的疯狂和盲目还是有感受的,对知青上山下乡还是有清晰的记忆的。

莫言的这部小说,表面看来可以说通俗易懂,不时夹杂着我们人类最原始的最真性情的语言文字。这样的真,是许多人私下感想,私下敢说,却不敢大庭广众公开写出来,有的地方真的“太通俗”了。有时候,我自己读着读着竟然忍俊不禁的笑出声来。一边笑着,我嘴里一边说:“莫言啊莫言,你真是个‘歪才’”。

(诚惶诚恐: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是歪才,不是我对莫言不够尊敬,我这也是真情流露,我对他的喜爱,是用我自己的形式表达而已。还有,“莫言这小子”这句话是他莫言自己在小说中常用的,所以,这几天我也读顺嘴了,在提他的名字的时候,也就顺嘴“溜达”出来了。如果莫言看到了,还请不要怪我不恭!不过他是不会看到的,人们都在读他的“名着”,他哪有机会看到我这样的闲言碎语。)犹如不一口气读完不快的感觉。

莫言用了四十三天写完的这部五十万字的长篇,不是用电脑,而是用笔用稿纸,可以说确实够快的。不过他酝酿了四十三年,我用了三天时间读完了它,当然,刨除吃饭睡觉遛弯和每天必看电视新闻节目,我是用闲暇时间读的,我读的也不算慢。

读完这部《生死疲劳》合上封底的瞬间,让我想起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马尔克斯描写的前后七代人,拉丁美洲百年的兴衰发展历程。莫言的《生死疲劳》是描写前后三代人,确切的说算上“大头”应该是四代人,我们新中国五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莫言的这部《生死疲劳》其实就是一部“生死轮回”。在这部《生死疲劳》里,用西门闹这个冤死的地主为角色,用他的灵魂转世投胎为驴、牛、猪、狗、猴的生死轮回,围绕他的家人,他的家乡,和他相关的人,用不同的视角看人生得势落魄、世间荣辱、生活百态…

人或者动物,死后是否可以轮回,不得而知。不过呢,生活在世,人生百年却也有不同的轮回和际遇。以前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确如此。

人有失意落魄的时候,但不会永远失意落魄,总会有雨过天晴见到彩虹的时候;人有位高权重春风得意的时候,但要居安思危,多行善举,也会有落魄的凤凰不如鸡的境况。

这就是“轮回”,死的轮回也许“莫言这小子”知道,不过呢,我们应该更注重的还是生的轮回。

我们呱呱坠地时起,每个人的内心都拥有一个天使的灵魂。渐渐地,有的就被世间的红尘蒙蔽了双眼,有的人的内心,被醒来的魔鬼占据。人生在世,其实我们的灵魂都在不断的轮回。

我们的内心是装着天使呢!还是装着魔鬼呢!这也许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认真思考的。

生死场读后感
《生死场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