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生死状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18 18:03:50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喝酒生死状

喝酒生死状

___年__月__日,___人相约对酒,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事后不起恩怨,不追究因此次喝酒造成的任何纠纷,不承担任何民事、刑事的义务和责任。

参加人员(签字画押):

__年__月__日

推荐第2篇:生死)

人生两端的思考

生命的两端无非生死,可这个话题的争论却至今都在继续。人生该从受精卵形成的一刻算起,还是该从胚胎形成的时刻算起,亦或是出生的时刻;人死是从心脏停止跳动的时刻算起还是从大脑停止活动的时刻算起。喋喋不休的争论其实细抠起来发现不过是几个概念的混淆罢了,人生可以以具有大脑或者心脏作为一个标志,生命则不然,活着的就可以视为具有生命或者生命现象。

人生在世原本很简单,是意识地存在给生命画上了种种定义,宛如太阳光重叠后的万千色彩,让单调的七色光给世界纹身。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世尊在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时,他第一句话开口就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有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 同时代的孔子也发出感慨“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任,有杀身以成仁”,老子说“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庄子亦云:“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当这些凡人中的圣人对着已逝的上古苍穹发出生命叩问时,女娲、伏羲、安拉、耶稣这些所谓真神都远远避开了,真正的思考也拉开序幕。在世界的西方,苏格拉底用由死观生的言论解释生死,把哲学引入了人的生活之中,把生死从天上降到了人间。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正邪、荣辱问题是高于生死的。乔尔丹·布鲁诺也宣称,“宁愿体面和英雄的死亡,也不愿不体面的和卑鄙的胜利”。正是这个原因,罗马独裁者恺撒的政敌加图,在因不愿屈服于恺撒用军事暴力建立起来的非立宪的统治而选择了自杀之后,却为自己赢得了无上的荣誉。时至今日,安乐死纵身一跃,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东西方态度的不同,也反映出了人们对生命态度的不同。

世界上如此之多的伟人都曾考寻生命的真谛,可见这个远古国人都避开的话题是多么的引人注目。

我第一次对生死的思考是十岁左右的时候,那个时候对死亡充满了恐惧,一想到自己只要闭上眼睛就会失去自己拥有的一切,就会再也看不到这美丽的世界,没有了阳光,没有了花朵,没有了笑脸就害怕。自己会躺着很认真的计算自己大约还能活多少天,每过一天都觉得末日就要来临了,相比而言那个时候应该是最爱惜生命的时候了吧。随着时光的推移,我从死亡的恐惧中走了出来,起初是认识到有生必有死,如若世界上的人只增不减,那子孙后代去哪住,吃的也会不够,都会成为无家可归的人。再后来就是生命之中有了世界观的轮廓,认为自己人的一生应该是奉献的一生,年迈体衰就该退出历史舞台,让年轻的生命有足够的空间演绎,自己这个只会消耗社会的人也就不应该继续留在这里。时间从未停止,思想也从未停止,后来我看到自己生命的尽头应该是自己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并且为之不停奋斗的动力,是死亡在这只无形的大手在约束着自己,在优先的时间里更好地完成自己内心中的人生使命,然后安然的走向死亡。

一直以来自己都很佩服能够看透生死的人,是那种对待死亡没有一丝恐惧的,不留恋尘世的,每天懂得享受生活,等待末日降临的人。这种豁达,不是不怕死的莽夫,不是找死的凉菜,不是等死的庸人,是一种高度,站在生命的制高点,俯瞰苍茫大地,鸟瞰芸芸众生。正是他们让死忙变成了人生的助推器,死亡也把他们抬到了让他人仰望的高度,相生相融,泯灭于无形。

人生的开始,也在为死亡谱写前奏,在生与死之间成就了人生。每一段人生的开始都在昭示着欣欣向荣,都在是在号角中发出的怒吼。有这么一句话,看似荒诞不羁,却也充满哲理:我来到这世上,就没打算活着回去。当然人生的目的不是死,却道出了共同特点,共同的结果。人生是为了为世界奉献力量,为自己

实现梦想,为别人生活得更好,同时也在要求生命的繁衍以保证物种的延续。生命开始了,就该有目标,首先是要让自己长大,只有长大了才有奉献的动力,而在长大的过程中,恰恰是人生重要的阶段,长大了就已经有了目标,成长时是形成目标,目标的形成和自己积蓄的力量决定了自己价值的大小,性格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加上一份坚持不懈的努力,那么成功就在不远的前方了,有的家庭几代人完成了一个梦想,始皇统一中国,著千秋霸业;司马迁承接每五百年才有一次的历史重任,成史家绝唱。不管人生是轰轰烈烈还是平淡无奇,都要面对来临的死亡,无法逃脱,只有用一种淡泊的心态来端详死亡,才能够给自己的人生画上圆满的句号。人生在世,需要人生的智慧,更需要一种淡泊宁静的心态。与淡泊相反的是人类的欲望。要扼制住人的过度欲望,不使其成为脱缰的野马,靠的是淡泊。我觉得人生需要淡泊。淡泊在一个充满诱惑的世界里,非分的欲望鼓舞人,也戕害人。淡泊,不是没有欲望,而是要克制欲望。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人死是一种结束,是一个生命的结束,是一个人的时代结束。死是为了让这个世界更美好,可能对一个家庭来说,死亡是一种灾难,但对于人类甚至整个社会来说死亡绝对是生命进化过程中同生一样伟大的壮举。不是阴阳两极的玄学,不是人鬼两端的世界,是进步。死亡来的比牛顿发明蒸汽机要伟大的多,远远超出了冯诺依曼对这个世界所作的贡献,也大于盖茨用微软改变人类生活所提供的服务。不在品尝人世间的酸甜苦辣,是自己的解脱,是对被自己囚禁了多年的灵魂的释放,是人世间最善良的举动。“人生自古谁无死”,人死如灯灭,虎死赛绵羊。人可以做到不在乎名利,但如何坦然面对生死,如何参透人生的真谛,这恐怕难以作到。

有人生得轰轰烈烈,也有人死得轰轰烈烈。也有人生得轰轰烈,也死得轰轰烈烈。毛主席给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当然有的重于泰山,也有的轻于鸿毛。坦然面对生死,看破红尘,与世无争。自得其乐!乐生而矣!说穿了,就是不追逐名利,看破人间虚与幻,穿透时空,不惧生死!“民不惧死,奈何与死惧之!”

多年以后,当自己成为累累白骨,甚至连白骨都无处可寻的时候,有人会被历史记住,有人会被历史淹没,但记住了的也是消逝了的,在浩渺的时间之中,一切都会归于平静,都等于从未出现。面对气势汹汹的死亡,我们何不问自己一句,多年以后自己都未曾出现,未曾出现,何来开始。

红尘在世,生死参透,淡泊人生。落花无语,人淡如菊。有了这样的境界,我们的心灵该有怎样一个博大的空间哪!那还会为一点蝇头小利去斤斤计较?哪还会情场失意,生意琐事,官职大小,薪金多寡,而懊觞不矣?而只能有一份豁达人生。让我们的生命,过一个名利关,生死关,来获取一份人生的真谛。

生亦何哀死亦何苦,只有让生命两端的天平砝码重量一致,才有和谐的人生,和谐的社会,把生与死都置之度外,尽情地享受生活带来的美好,然后欣然享受死亡的美好,或许会有新奇的发现,原来生死都不可怕,正是内心的可怕让生死变得可怕了。

推荐第3篇:生死

生死学感受

上了整整一个学期的生死学课了,从未逃课旷课,风雨不改。我相信,凡事贵在坚持,只要我们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实践,那我们的学习就能真正的有所提高,绝对就不是一种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简单的劳动复制了。

记得又一次,风雨交加,雷鸣电闪,这个夜晚感觉比以往都要漆黑恐怖。但是很不辛的是我还要上课,生死学。这是一门选修课,有几个同学我都叫我不要去上了,可是我还是选择去。一路上,很少见到有人。记得以前去上这门课的时候,有很多不认识的人(也是我校的大学生)会不清不楚的和我结伴而行,浩浩荡荡一排人列在校道,威风凛凛的。可是现在,有点悲凉的感觉,虽然华南农业大学山多树高,但这不是以前的感觉。一路上,我就一直在猜测,会不会就只有我一个到课室,其他同学都不来,会不会连老师都没到呢?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我探索着来到课室,慢慢推看门。哇,吓我一跳,课室里坐满了一半都是人,也就是说,有一半的同学到了课室,只有一半的同学没来,这一半,足足有六十几个,老师也站在讲台上准备讲课,我,我顿时不知所以然。竟然,有六十几个人和我一样,风雨不改,冒着大风大雨,孤单走完悲凉的校道,坚持走上课室。我这个时候才发觉,原来我从来都不孤单,因为有他们。我们坚持的都是同一样东西,那就是,永远相信,凡事贵在坚持,只要我们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实践,那我们的学习就能真正的有所提高,绝对就不是一种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简单的劳动复制了。

我自小就坚持着,可是同伴们他们都没注意到,他们都是那么的“轻易放弃”,所以,在人生道路上走着走着的时候,身边的同伴就不知不觉越来越少了。也不怪,现在中国越来越富裕了,苦日子到底是怎样都不知道的他们有什么好坚持不坚持的,伸手就有了,谁还要坚持什么。我,虽说不上能够体会上一代人的艰辛,但我是农村出身,家庭条件也很不济,平时就经常听父亲教说,把他们那一代前辈的生活经历说给我们兄弟姐妹听。我一直都是很认真地听很认真地听,有时候听着听着触到深处就落泪了。小孩子一般都是大声的哭,而我不知什么时候就不知道大哭了,就只会落泪而已,落泪的机会也很少,我真感觉自己是一个冷血动物,小小年纪就不知道哭了。笑的机会也很少,因为我平时都是在父亲身边,父亲是饱受艰苦生活煎熬的人,我笑不出。就这一个潜移默化的教说,使我现在成为了一个善于倾听而且不易表漏感情的人。但我心中的坚持一直不断。那是因为我感受到苦日子的滋味,觉得,轻易放弃一件事物的话,会很难过日子,很难成功。“一直追寻着心中美好的日子,所以坚持着。”也许这就是我最为真实的心里话,我可没有什么伟大的抱负。像伟人们那样无私,我可做不到。再通俗点讲,所以坚持,还只是为了自己。一直一直,这样子,很多同伴都离开了我,因为他们不坚持。所以,一直以来,我都以为,身边就没有多少像我一样会坚持的人。然而,这个上课的夜晚,使我认识到。身边还是有这些人的,只是我平时没有发觉而已。

坚持,是一种本能;执着,是一种本能。生死两悟,自在人生。

这么执着的坚持着,我究竟学到了什么,可以用到哪里去,如何用到实际上,就要看我这些感受如何了。虽然这门课只是我的选修课,但是,是人的话总会有一些感受的。感受还真不少啊!受益匪浅。

走进生死学

我从网上搜了一些关于生死学的定义:生死學的主要研究對象為個體與群體的「生、老、病、死」等事件與現象,以及生死事件與現象所發生的時空場域及社會文化背景。因此其研究的範疇從「養生」到「送死」,包括了個人與群體,至生物界與自然界,涵蓋了「生、老、病、死」各項相關課題。

以下内容,是一些生死学中的学术性的字词:

未知生,焉知死 。谈死,并非人生观灰暗 。生死教育势在必行 。死亡对生命的意义 。死亡的尊严 ,死亡的神圣性 ,死亡的品质 ,死的方式(死法)。死亡与生命觉醒 ,发现死亡 ,不死渴望 ,超越死亡 ,。死亡恐惧 ,畏死体验 ,走出死亡的阴影 。生死态度 ,恋生拒死 ,生死两顺 ,爱死恶生 ,舍生忘死 。濒死体验与临终心理 ,濒死体验 ,临终心理。 自杀的本质与分类 。自杀的成因分析。自杀的根源。自杀的审视 ,自杀与个人的权利 ,自杀与人性尊严 ,自杀与价值,自杀的生命伦理建构,青少年自杀现象剖析 。慢性自杀的本质。 现代人的生与死,现代人的生存现状 ,现代人的生活危机 ,生命价值与意义的退隐 ,生活与生命之间的紧张。现代人的死亡难题,现代人的死亡问题 ,现代社会的死亡态度 ,现代人的死亡品质 。 困惑与出路 ,生与死之间的紧张 ,基本出路。

我不迷信,虽然从小就听了很多鬼故事,但我从未相信过世上真的有鬼这样的虚无飘渺的东西。然而,民间流传着许多让人感觉似真似假的灵异故事,描述鬼神的出现,及人世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最为经典的要数历史悠久的佛家了。从小置身于这种环境,也就习惯了。但习惯了并不表示就会去相信它,屈服于它。因为在这种环境下,又有另一种环境在起作用,那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可以这样说,我是一个马列主义者。(马克思列宁主义(俄语:марксизм-ленинизм),简称马列主义或马列,严格的说,是指由列宁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然而,在不同的大环境下,许多不同的政治团体都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词汇,并宣称以此作为理论体系的支撑)中国是一个从小学就开始向学生吹马列的社会。任一个接受了高中以上教育的现代中国人,说“不懂马列”,那么就等于说,如果马列不是一坨屎,就是整个中俄社会对马列的理解是一坨屎。我是一个中国的高中毕业生,可以说是已经饱经马列灌肠,从小接受马列洗脑的乖小朋友。置身于掌握两种元素组成的环境,我必须要保持最清醒的头脑,有所选择,理性分析任何一种事物。要分析、要选择,那事先必须先对它有足够深的了解才行。那就要去认识它,感受它。

既然要去认识它,感受它,那我就只有暂且先假设自己认可相信这个佛家的生死轮回观了。跟着它走进奇妙的生死学,然后再作判断。从这一刻,我就要走进生死学了。

怕鬼更怕人

小时候怕鬼,晚上不敢独自到黑暗的地方,即使是结队前行,也不敢走到最后。因为,如果走最后的话,就会总感觉会突然间后面伸出一只手拍一下自己的肩膀,够吓人的,够恐怖的。虽然自己不相信这世上有鬼,不迷信这些东西,但是,就是会怕。这应该就是心理作用吧。平时听恐怖惊人的鬼故事多了,自然而然就会怕这些东西,不管你相不相信。

逐渐长大了,胆子大了,就不会再这么怕这些东西。这时候会觉得鬼比人更令人害怕。俗话都说了“人怕鬼三分,鬼怕人七分”,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呢?殴打,强奸,谋杀,打劫,拐卖妇女,拐卖儿童,欺骗,色诱,偷盗,剽窃,出卖朋友,出卖亲人,侵略等等这些都是谁干的?对,这些都是人才会干得出的事情。如果是真的有鬼,你觉得鬼会干这些事吗?人的这些所谓人性比鬼的恐怖更让人恐怖,或者说更让鬼恐怖。不夸张,真的不夸张,只要你抛开自己是人类这个现实,把自己当做一只胆小的鬼来看,从这种角度来看人类,就会看到的了。“人怕鬼三分,鬼怕人七分”,大概就是这种意思了。

人怎知生死轮回?

人死了,依据一生的善恶,上升天堂,下降地狱。 对于天堂,佛教认为天界是一个人人相爱、众生平等的地方。

对于地狱,佛教中有这样的描绘“在这里的众生,不但没有一丝的喜悦,还备受各种酷刑折磨。众生备受砍、刺、磨、捣之苦,皮开肉绽,痛苦至死。真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如果是死后下了地狱,那等着他的就只有持续不断的受苦受难,那他就不可能可以回到人间报信说,“死后会下地狱,世上有生死轮回”。那我们这些未死之人又怎么可能知道呢?难道会有间谍在人间与死后世界往返,太奇怪了。

如果是死后上了天堂,那等着他的就只有享乐逍遥了。那他就不可能放弃天堂的享乐逍遥而还会回到这相对苦难的人间来给我们报信“死后会上天堂,世上有生死轮回”。那我们这些未死之人又怎么可能知道呢?难道会有间谍在人间与死后世界往返,太奇怪了。 生死轮回;死后会下地狱,上天堂;受苦受难,享乐逍遥。这些应该只是人们的意愿罢了。因为这些恰恰就是人间的两种终极状态,因为人间有,所以才会创生出天堂地狱之说而已。世界上最先提出“佛”概念的人, 是一位贫困潦倒漂泊不定的圣者:大胡子燃灯古佛先生。这位满脸络腮胡的西方圣者构想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式:“极乐世界”。这里没有人间里所谓的等级差异, 人人平等, 所有的佛都具备高度的觉悟与品质, 所有的佛都生活在永远的快乐之中。这些,和一个贫苦潦倒的人整天想着自己哪一天发财致富,做白日梦,有什么区别?这个世上的人本来就是,缺什么就想什么的了。在市场上,缺什么就想什么,缺什么就造什么,那是好事,这才能赚大钱,值得提倡。但是,并不是随便任意一种东西都可以套用这种格式的。自己受到了坏人的伤害,就想到要惩罚那个坏人,这样就出了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而是时辰没到”和“恶人死后下十八层地狱,好人上天堂”。这样,什么生死轮回,地狱受苦受难,天堂享乐之说就不攻只破了。

灵魂有细胞、器官吗?

按照佛家所说,人死后会灵魂出窍。

人死了,医学上证明,人的身体里的细胞还会活多几天,如果用高技术的话,还可以活很长时间。那么就是说,人死了,灵魂出窍时不会带走细胞或者进一步说不带走器官,那么灵魂就是没有细胞和器官的了。如果人的灵魂出窍后不久身体的器官又接着死去了,这器官又灵魂出窍。出窍后,细胞又接着死了,细胞又出窍。那么他们都灵魂出窍了,那他们出窍后会不会再一次组合成整体呢?如果组合成整体,那么就是说,灵魂有器官细胞了。那门就是说,有些灵魂有细胞器官,而有些则没有。如果不会组合成整体,那么他们会成为什么关系呢?会不会一点关系都没有呢?

植物无生命吗?

老师说,草坪上的标语“请勿踏进草坪,脚下有生命”所说的生命是蚂蚁小虫之类的小动物的生命而不是小草,小花的生命。小草小花没有生命吗?佛教信徒要持好五戒(亦称五关)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杀生包括不吃肉。所以,佛家弟子都不吃肉。这是因为,动物是生命,有生死轮回,可能就是某个人的转世,杀害或者吃掉它就会作孽,所以不吃肉,只吃素。但是,素就没有生命吗?

从科学的角度看,植物和动物一样具有细胞结构,一样是生物的一种,都具有生命。若佛家弟子要想真正他们所谓的不作孽就只有吃石头沙子之类的东西。然而,谁都知道这不现实。

不从科学角度看,从佛家观点看,植物不是生命。那么总有除了人之外的动物会以那些植物为唯一食物啊,你佛家弟子吃了人家的东西,还不作孽是什么。当然我这样说,似乎有点过激了,而且,没有真凭实据。 天堂地狱里全是灵魂吗?

民间传说和一些佛经说道,天堂地狱里的东西一切皆是虚的,普通人即使到了那里也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那么就是说那里的东西都是灵魂了,都是人间的生物灵魂出窍之后形成的了。似乎这是对的,找不到反例。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东西很难去议论的,那么如果自己是鬼呢?

有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自己不知不觉就离开了人世,独自来到阴间。我没有经过传说中的独木桥,没有看见麻婆,所以我没品尝到传说中的麻婆汤。忽然间就被黑白无常夹着带到阎罗王面前,在这里,我看见阎罗王正在翻看生死册。他突然神情大变,马上跪在我的面前,毕恭毕敬的对我说:“对不起,小人有眼不识泰山,竟不知太上皇驾到。”原来,生死册上说我上辈子是当今玉皇大帝的父亲,这辈子投胎转世做了人。阎罗王马上亲自“送我上天”(哈哈,不要误会,不是那种意思哦)。很快来到南天门,天蓬元帅追着嫦娥跑,不久就来到宫殿了,玉皇大帝坐在了他的宝座上,那宝座何其的宏伟。神将们的战甲多么的美丽,仙女们的羽衣轻飘飘的。哈哈,看来我做梦做多了,这一切我都觉得是这样的熟识,这么的自然,好像自己上辈子真的是玉皇大帝的父亲,在天堂生活过好长一段时间,我就顺理成章的再一次当上玉皇大帝太上皇了„„

忽然间,铃„„铃„„铃,闹钟响了。从美梦中苏醒过来,我才注意到原来是做梦。 现在来分析一下刚才的梦境,梦境中可以精炼的提炼出三件物品:阎罗王的生死册,玉皇大帝的宝座,神仙的衣服。这三样物品在民间传说,神鬼故事和佛家经典中都有不同程度地提到,这些东西都是在阴间地狱天堂存在的。它们在那里存在,也就是说,他们都是灵魂了,生死册是灵魂,宝座是灵魂,连衣服也是灵魂。这三件物品在人间都是无生命的,在人间里他们“死掉了”也不可能会有灵魂出窍的事。那么,阴间里的他们不可能是在人间里死后灵魂之所在,那么它们是怎样来的?再一次让我们回到一开始那个问题,天堂地狱里全是灵魂吗?阴间中的这些在人间被人公认是死物无生命的东西在阴间里应该不是灵魂吧?

照片中的鬼像

课堂上,老师给我们观看了一些照片,要我们在上面找出鬼像。说实话,很难找,都是模模糊糊的,说是吧,又不像,说不是吧,又觉得有点像。老师说,是真的有的,世界上是真的有鬼这个东西的,要我们确却的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些有鬼像的照片,都是在一些大宅里拍的,老师说大宅子比较容易有一些不愿不离开自己住宅的主人死后不去投胎一直置灵魂于大宅暗处,而一些小一点的宅子不会有的。

但是我有一个问题,那些鬼,当人在拍照的时候,他们就在那里吗?还是本来不在的,看见就要拍照了,就飘过去合影一下。那么就是说他们喜欢拍照了。鬼真的喜欢拍照吗?还是他们在那里走不了,被迫拍进照片了。也许这些问题都不需要过于斟酌,误解也可以。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鬼不是怕光吗?拍照时都会有过多过少的曝光,他们会不会就会魂飞魄散,永生不得投胎转世。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他们在人类拍照时就应该逃得远远地,为什么他们还要让我误认为他们是喜欢拍照的,太奇怪了吧!难道他们是,为了一尝拍照的滋味,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但不可能吧,他们可是为了舍不得自己的住杂而不去投胎转世留下来守护自己心爱的住宅呀,怎么就为了这么一点东西就放弃了,也太无解了吧。

我还记得,其中有一张照片。照片上模模糊糊可以看见的是一个两岁大的小男孩坐在一个墓碑上,而这个墓碑只葬着一对恩爱的夫妻,而没有这个出现在照片上的小男孩。看了这个照片的人就分析了一些事情,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其中有人认为这个小孩是那对夫妻死后阴婚生下来的结晶,也有人认为那对夫妻生前就得到了他们的结晶,就是说女方已经怀上了男方的骨肉,也许不是男方的而是另外的奸夫,这个就不要太追究了,只是很不幸,没被人发现就双双死去了。但是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那小孩怎么会长大的呢?灵魂也会长大吗?灵魂也会发育吗?不可以的话,那小孩又怎样说。如果可以的话,那么他们可以生长得多大? 在这里,我想无理取闹问一下,那小孩,是女方生的还是是男方生的?你会毫不犹豫回答说,当然是女方生的,男的怎么可以生孩子呢。但是如果灵魂没有细胞之类的东西,那么就没有生殖器官这一说法了,就算是有,男女生殖器也可以相同啊,就一定要像人间一样,男的是男的,女的是女的,分工合作,不可代替,二者耦合,缺一不可吗?灵魂的话,不应该一定要遵从人间规律吧。这样说,男的灵魂也可以生孩子啊。

鬼故事

科学上是这样定义鬼故事的:鬼故事又称为恐怖故事,恐怖小说,鬼怪故事,鬼故事是以推理、悬疑、奇特、未知、穿越、血腥、架空、恐怖、刺激等风格模式构成的虚幻故事。重点,虚构。

最经典的,最为人所知的鬼故事莫过于鬼压床。鬼压床这个东西,有人说是这样的,全身不能动弹,也不能说话,就像被什么东西压着。

接着,欣赏一下以下几个有趣一点的鬼故事。

1、吃屎骗鬼

有一细长黑鬼,常出没于山西王遥家,有时作歌长啸,有时学人说话,还有时将粪秽投入人食物当中。王遥家人苦不堪言,请道士做法捉鬼也是不行。一日,王遥吃饭,鬼将猪粪投入王遥碗中,王遥泰然而食之,曰:以粪投我,我不怕。我最怕的是将金钱投我屋中。于是,每日鬼以钱投王遥家中,前后十余此,得银钱百余两。后鬼钱空而走。不复有鬼。

2、一个长的挺帅气的男生,一天开摩托车接女朋友下班,后半夜有点凉,女友温柔的张开双手搂住我。忽然她摸我脸:“冷吗?”刚想接口忽然发现腰际女友的双手一直没离开,啊!

3、一对夫妇平时总吵架,一次两人又吵起来,丈夫一怒之下杀害了妻子,然后把她的尸体埋在了后院子里.过了几天,男的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这几天孩子都没有见到妈妈却一点也不问自己呢? 于是有一天他就问孩子,\"这几天你妈妈不在家,你怎么一点也不着急呢?\" 孩子答到:\"我觉得好奇怪啊,为什么爸爸你这几天一直背着妈妈呢?\"

4、一位医生在做完急诊后已是午夜,正准备回家。走到电梯门口,见一女护士,便一同乘电梯下楼,可电梯到了一楼还不停,一直向下。到了B3时,门开了,电梯门开了,一个小女孩出现在他们眼前,低着头说要搭电梯。医生见状急忙关上电梯门,护士奇怪地问:“为什么不让她上来。”医生说:“B3是我们医院的停尸房,医院给每个尸体的右手都绑了一根红丝带,她的右手,他的右手有一根红丝带……”护士听了,渐 渐伸出右手,阴笑一声说:“是不是……这样的一根红绳啊?

太恐怖了!以上这些鬼故事,都是一开始让人感到平平淡淡,然而又一步步的深入,最后才让人感到非常的突然,非常的简单的渲染,然而又非常的恐怖,让人似乎深陷其境一样。真不失为所谓的短鬼故事,语言用词太精妙了。从中可以看出,其更本目的是为了娱乐,为了让人感到有趣,为了让人认可作者的能力,而不是要我们相信真有其事,更不是要让我们相信世上的的确确真的有鬼。但是,结果往往就会出人意料。很多人都因此而相信鬼神之说。

走出生死学

进入生死学已经大概半年了(一个学期),以上的一切一切,所有的感受,所有的分析,所有的总结,所有的事物,所有的问题、疑问,都是那么的真切。走进了生死学,现在走出来后,发现了这么多的问题、疑问,究竟是佛家思想太过于深奥,佛海无涯,还是它一开始就是错的,以致于一错再错,都已经不可能找到错的根源呢?佛海无涯有空耐大什么意思?意思是说,佛法的智慧无所不包,能容纳其他东西的容器一定是空的。所以“空”就代表了佛法的基本含义。也许这个是我在佛家人中最为认可的观点。因为“空”,所以让人很难判断到底其真伪虚实,同时也叫人没有希望去辨其真实。

你们中的大多数人可能会相信灵魂,相信非物质的灵魂的存在,鉴于它们的存在,让我们能在死后继续存在,死亡会破坏我们的身体,但是我们的灵魂是非物质的,所以能在我们死亡后仍然存在,不论你是否相信灵魂的存在,你都希望它是存在的,如果灵魂存在,你就能幸免于死,因为死亡不仅糟糕而且极为恐怖,我们所希望的是,我们能够永远的活着,因此,拥有一个灵魂,至少可以拥有永生的可能性,永生是一件很棒的事,我们希望能够永生,无论这是否能够实现,但无疑永生是很棒的,这就是为什么死亡是件坏事,因为他使我们丧失了永生的机会,如果没有鬼魂,如果死亡是完结,如果没有永生,那么面对死亡这么糟糕透顶的事情时,最明显的反应,最自然的反应,最普遍的反应,当然会是恐惧与绝望,死亡是可怕的,相反,生命太美好了,所以浪费生命是愚蠢的,自杀是不道德的也毫无意义的,不理性的,这都是死亡本质,普遍观点。但有时或者有些人,却又希望,灵魂是不存在的,永生并不是一件什么好事,对死亡感到恐惧是正常的反应,之前那个普遍观点从头到尾都是错误的。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很艰辛,生命越长反而是多受苦的前奏。

所以,有没有灵魂,能否永生,并不是所有的全部。此刻生活好,比什么都重要。

推荐第4篇:生死疲劳

《生死疲劳》这部小说延续了《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的“大河式家族史诗”主题。在叙事技巧上,莫言以堕入“六道轮回”、屡次转生为畜的地主”西门闹”的叙事观点作为第一人称的主轴,从1950年一路写到2000年,加上后设式的”蓝解放”与”大头儿”倒叙的对话,再穿插故事中角色”莫言那小子”的叙事角度,来补足第一人称叙事所不能及的观点。这样既能收全知全能之效、得以有效地推进情节,又以真假莫辨的多重视角尽量地避开了全知全能”说了算”的限制,是一套非常精巧复杂的叙事结构,然而读起来并不吃力。

莫言自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读大陆翻译引进的大批拉丁美洲小说作品,是他极为重要的启蒙经验。综观莫言几部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叙事观点”与”叙事语言”确实一直都是他念念不忘的重点,对长篇小说”结构工程”的试探,对”形式”与”内容”一体两面的探索、对”史诗”的执迷、寓”国族大叙事”于”家族小历史”的笔法,也让我们似乎窥见了拉美小说大家巴加斯.略萨与马尔克斯的影响。

早期《红高粱家族》”我爷爷、我奶奶”的叙事角度让人耳目一新,《天堂蒜薹之歌》和《檀香刑》对民间戏曲、民间音乐的融合挪用,更是他在”小说语言”开疆拓土的试验。这次莫言借用”六道轮回”的观念,以畜牲的眼光叙说故事,继《檀香刑》”多人轮流独白”的形式之后,再次找到了全新的”说故事腔口”,确实别出心裁。至于跳跃的多重视角,则是诸前辈小说家搬弄多年的”老哏”,也是莫言在前作反覆展演的招数,也算是玩入化境、举重若轻了。

寻找到”正确的”叙事方式、掌握小说的整体结构,确实至关重要,这让莫言得以”顺当地说故事”。但私以为真正重要的,仍然是”语言”和”角色”。

莫言的语言仍然酣畅淋漓,无论是白描或人物对话,在在生动无比,是第一流小说家的示范。不免可惜的是,这回他又重蹈了《丰乳肥臀》的覆辙,到了最后一部,节奏乱 了,收尾收得有些潦草,”小说家之声”忙不迭地跑出来,把许多原本可以留著点儿余韵的场景情节添上了注脚和教训,通通讲白了,意思就小了。

我们未必会介意莫言的乱跑野马、无休止地岔题、以及许多为炫技而炫技的写作表演。这些喋喋不休、芜蔓庞杂的枝枝节节,其实是阅读莫言作品不可分割的乐趣。然而,《生死疲劳》结构上的头重脚轻、匆促收场,还是不禁让人若有所失。多么希望莫言在最后一百页能坚持前面四百多页的叙事节奏,夹沙带泥地,把那些重要角色纷纷退出舞台的极度戏剧化场面,就像百老汇舞台剧终幕管絃齐鸣的大高潮那样用力交代完,或者换个方式,干脆让这部书在四百八十页以内收尾,或许都比现在这样留著个”兔子尾巴”好些。这本小说写得最好的是驴,感情最为丰富,故事最为震撼和冲击。自此以下,每一轮转世,“它”给人的冲击越来越淡薄,最终成为了一个旁观者,乃至一条忠狗,与“它“的社会性完全断离。

与其说这是一种忘却仇恨的包容,不如说这是一种对现实的妥协。忘记仇恨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无奈。如同我们读《西游记》一般,越来越多的无力感。我们现在妥协了。

故事轮回转世,但是从西门猪开始,莫言的风格一大变,动物的智商突然全体拔高。从驴、牛开始的只能微妙的进行交流,到猪、狗之后的的活脱脱一个动物社会,让我颇为不适应。猪的故事荒诞而过分,不算太好,也许便是以荒诞对荒诞,狗的故事相对回归,也许是一种以回归对回归(现实的社会)。

蓝脸家最后有一个群墓,和西门闹有关的人,最终都归宿于此。当年读《飘》中奥哈拉家族也有一个家族墓,它是作为一种安慰,一种精神寄托,也是一种回归原点。

而这群奇怪的错综复杂的人,从一个家庭拆成三个家庭,儿女变成四个家庭,最后变成两个家庭,其中的排列组合,连我这种读者也无言以对。

最后,感谢被作者莫言骂得狗血淋头的蓝解放的好友莫言小子,友情贯穿始终。

无论如何《生死疲劳》都还是一部精彩的大书,写得最好的段落,足以催人泪下。比起前作《四十一炮》的不知伊于胡底,《生死疲劳》回归”章回体”的精神,回过头来”好好从头说一则故事”,无论如何都是可喜的。理智上我明白这部书的结构有著无可回避的缺陷,然而情感上我全心拥戴它,并且感谢它。

在我心目中,莫言”完美的长篇代表作”似乎还没写出来──我是说,像马奎斯《百年孤寂》、巴加斯.略萨《酒吧长谈》、葛拉轼《锡鼓》那样的钜制,在人物、结构、语言各方面的平衡,使它能兼顾雄大的野心与细节的讲究。以莫言的才华和活力,五十岁出头的壮年,他的体内应该藏著不只一部同等级的精彩作品吧,我们很愿意继续等待。

推荐第5篇:生死场

于绝望之中生

关键词:

压迫的世界

阅读《生死场》,感觉到通篇都充满着压迫。有生存对于村人的压迫,有男人对于女人的压迫,有生育和死亡的压迫,有遭他族侵略的压迫,有无路可走的压迫„„

而通篇读来,最深的感触恐怕是对于被压迫的女人的命运了。处在社会地位最低处的女人同时遭受的多方面势力的欺压,金枝的遭遇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例。

美丽的金枝在少女时期幻想爱情,但是现实生活中,男人成业给她的却是兽性地占有和担惊受怕。金枝和成业是这样出场的,“发育完强的青年的汉子,带着姑娘,象猎犬带着捕捉物似的”,“五分钟过后,姑娘仍和小鸡一般,被野兽压在那里”。金枝的爱情被置换成了原始的动物性需求,并且金枝并没有从中体验到令她震惊的感受,金枝得到的是令她担惊受怕的大肚子和宿命般的生活。怀孕和生产对于金枝来说并不意味着将为人母的幸福。在成婚以后,成业不顾金枝挺着大肚子,要与金枝温存,致使金枝不幸早产,差点丧命。成业甚至一时动怒,摔死了出世才一个月的女儿小金枝。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所有的生活场景之中,金枝对成业说过的话是屈指可数的。与成业在屋子外面幽会的时候,金枝只说了两句话,一是“不行啦,娘也许知道啦,怎么媒人还没见来”,成业要与有身孕的金枝亲热,金枝按着肚子给他

看,“不是呀!„„不是呀!你看到这个样子啦”。这两句话用的都是央求的语气,但是成业却毫不在乎金枝的想法和身体,尽情发泄自己的兽性。这里明显暗示着女性话语权在男权社会的丧失,示意了女性所处的弱势地位。

婚后,金枝幻想的所有幸福都被“炎凉的人类”一一打破,金枝步入了麻面婆们的行列,走进了“生死场”的轮回中。

在日本人入侵东北以后,村子里便藏不下女人了,强抢民女的暴行和无米下锅的窘困迫使金枝向都市出发。都市混乱、噪杂、冷漠,女工店脏污、气闷,女工们“停滞的眼睛,黄色脸”,“好象每个患着病似的”,对待乡下来的金枝是冷漠嘲讽的态度。最甚的,是金枝在这个逃生的希望之地遭到本国男性同胞的侮辱。正如周大娘所言:“缝穷婆谁也逃不了他们的手”。这是痛恨,更是女性无力反抗男权、强势的无奈。金枝无法抗拒,只得令人心酸地“撕狂”,“对不起娘啊!„„对不起娘„„”。与其他女工不同,金枝得到了读者的同情。女工店的一些不知廉耻的女工以此为荣,认为男人的“宠幸”是“好运气来了,那是又来财又来开心”。而乡村的金枝并没有沾染大城市污浊风气,因为纯洁,因为不甘堕落,她重新上路了。

金枝带着满心的伤痛回到母亲身边,本希望得到母亲的抚慰,但是,母亲却堕于金钱。母亲在拿到女儿牺牲尊严而赚得的一块钱后,“快乐有点不能自制”,她忽略了女儿所受伤害,甚至催促女儿“来家住一夜明日就走吧”。这何异于同性相欺、亲情

相残呢?乡村的淳朴就这样不堪一击,连母女情都耐不住金钱的洗刷,金枝诉苦无门。

令人不无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让觉悟后的金枝走向反抗的道路。金枝从都市回来以后,却意欲出家为尼,转入佛门,以求解脱。这是

村里的流言蜚语是贞洁观念对金枝的压迫;成业的暴力和都市中受到的男性对她的凌辱是男权社会对她的压迫;小日本的入侵使得金枝在村子里呆不下去,是他族残暴势力对她的压迫;而女性同胞甚至是母亲对她所受伤害的漠视又使得她孤立无援,人生处处不无压迫。

金枝本着逃脱小日本魔爪的愿望去了都市,却受到本国同胞的侮辱和女性同胞的漠视,直接伤害金枝的不是可恨的小日本,而是封建自大、麻木残忍、缺乏感情以及民心涣散的国人。因此,金枝才会喊出“我恨中国人呐,除此之外我什么都不恨”这样的慨言。作者在这句话后面加了一句,“王婆的学识有点不如金枝了”,这是因为,王婆反抗强权的压迫、反抗日本人的入侵,当然是积极进步的。然而,外族强权的入侵只是短暂的,中国人的劣根性却是根深蒂固地绵长了几千年,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中国国民性有着这么多、这样大的缺陷,才导致了今日他族对本国的入侵。去过都市的金枝正是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国民性的可悲之处,才有那样的慨言,因此作者才会说“王婆的学识有点不如金枝了”。虽然如此,令人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让觉悟后的金枝

走向反抗的道路。金枝从都市回来以后,却意欲出家为尼,转入佛门,以求解脱。

然而有压迫的地方就会有反抗。所幸在当时,沉睡的中国总有许许多多的英雄儿女从苦难中觉醒,举起刀戈走向光明的道路 。相对于绝望,

她们生活在无爱和无望的世界里,却坚强着生,这恐怕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力透纸背”了吧!

小说题名为“生死场”,小说从一开始就写二里半与他的山羊,且又以二里半与老山羊的离别作为结尾,这中间用了大量的章节(尤其是前十个章节生活流般的叙述)来叙述发生在村庄里的生生死死,表面上作者的这些努力仿佛只是在冷漠地叙述一个生死轮回的村庄和它的故事,而事实并非如此。在日寇入侵杀害了二里半的家人以后,他最终觉悟,含泪告别了他的老山羊,走向革命的道路,这便是对生死轮回命运的挑战,对遭受他族欺凌的耻辱的反抗。

小说中有不少地方揭露了中国人的劣根性,如金枝在都市遭

受到自己同胞的侮辱,这使得这个年轻而脆弱的女性喊出“我恨中国人呐,除此之外我什么都不恨”这样悲凉感慨之音。然而在小说的结局,连二里半这样的“缺乏政治思想”的脑袋都醒悟过来,走上革命的道路,不能说这不算是希望。有探索就有出路,有反抗就有希望。

麻面婆“她的心象永远贮藏着悲哀似的”,“象一块衰弱的白棉”,一遇到不快,就“象是一摊蜡消融下来”;王婆“一生的痛苦也都是没有代价”;

将爱情当作生命的女人,会被爱情控制命运。

每一次的离开都是探索。

与乡村“在而不属于”的关系。

推荐第6篇:生死告诫

生死告诫!骇人经历!

将自己的经历用文字写下来,其一检讨自己的行为,一定要刻骨铭心;其二告诫自己也劝诫和我一样的姐妹们,一定要杜绝高危。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日子里更加珍爱自我。

我大学毕业后,恋爱的失败,找工作的不顺利等一切不如意的事情接连发生,让我对自己,对生活,对感情失去了信心,于是开始放纵,最终我做了高级陪侍,也就是高级小姐,高级小姐就是高级妓女。这个职业很特殊,但这个职业也很高薪,并不是每个大学毕业的女孩都能做这个的,不但要有高学历,还要身条好,长相漂亮,有气质,最重要的是技术要好,而且**的思想很解放。据我所知,和我一样的女孩还有

6、7个,但我们都不认识,我们只和我们的上级单独联系,到底这样的女孩在深圳有多少,我也不知道。我和这几个女孩有过合作,虽然认得但是彼此之间都很少说话,更不来往。其实原因很简单,毕竟干这行不是件光彩的事,而且我们都是有学历,在社会中属于那种‘小资’式的女孩,如果让别人知道了我们所干的行业,也不知道会用什么眼光看我们。至少不能让我们目前所处的这个生活范围内的人知道。

一年中,我们可能只工作几个月,这几个月挣的钱基本上就可以维持一年的开销了,我们的客人一般是某大公司的高级经理,大老板或是政府中的某高官,或是某大官的公子爷,或是外国人士,总之,都是非常有钱的人。

我是学医的,知道性传播疾病的危险后果,因此这几年的小姐生活,我对个人卫生一直很讲究,接待客人也一直坚持使用安全套,在我看来这样能够确保我不得性病,而且每年我都上医院做全面检查,保证身体不出问题。但直到最近我的一次献血,我被检查出HIV阳性,让我感到:天快要崩下来了。我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更不可能相信,这种事情怎么会发生在我身上?但是,我并没有放弃自己,我上深圳、广州、北京,三个地方的权威医疗机构作检查,但所有的结果都显示:我已经感染艾滋病。我无法说服自己相信这一事实,。我知道自己干这一行可能会患上性病,可凭我的专业知识,我对这方面的防御工作一直很谨慎,为什么还是感染了呢?最后,在北京找到了一位非常有名大夫检查。那位大夫看着我拿的一叠检验报告,说:“你的确,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可我每次都有用安全套,而且我在使用安全套前进行过吹气检查,一旦发现有漏气的就换掉;并且使用完之后还要看它是否有破裂,这几年里都没有破损过。我这么小心谨慎,怎么可能还会得艾滋病呢?”大夫说:“ 安全套并不一定安全,现在市场上所售的安全套它自身存在有一定的自然裂缝,一般精子透不过去,而病毒比精子小100倍,完全有可能透过安全套,一旦在**过程阴道壁有损伤,就可能会感染上。目前都普遍认为,只要带安全套就可以有效地避免AIDS。但许多实验表明,即便正确使用安全套,质量合格的安全套,也有 30%左右的失败率。”

我彻底死心,安全套不安全!我想我患病的最大可能性就在于此,是安全套把我给毁了。这让我怎么面对我父母和亲朋好友,要是他们知道我是这样患病的,我真不知道后果会是怎样,我恨„„我恨自己不该进这一行,我恨社会不应该有嫖客,我恨苍天对我的不公平,为什么是我?我也只是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努力生活,为什么??我想不通,我的心很痛,并决定要报复社会,报复所有的男人,我要让更多的人感受这一种痛苦,这一种对生活的无奈,对死亡的恐惧。

在随后几个月的接客中,我对我的客人不用安全套,客人也很乐意。因为不用安全套能

让他们更有快感,想要延时时间长的,就会给他们喷点神油。而且他们也没有心理负担。在他们看来:像我们这样的高级小姐一般都很干净,定期去检查,不会像那夜总会小姐或是发廊妹一样。就这样先后有几个客人和我不戴套多次**,这些人必死无疑。在那段时间里,我过得很麻木,就象是行尸走肉一般,对自己没有将来,没有目标。似乎在我所剩余的时间里,我的唯一使命就是让更多的坏男人患病,我承认那时的我,就只想找更多的人陪死。

人在极度悲痛和无助的时候,总是会想到家,那个曾经让我痛恨的家,因为我一直觉得;家里人没有给我优裕的条件。我不能象其他同学那样有家里人为他们安排工作。但我不甘心,我不认输,我告诉自己:必须靠自己出去闯,靠自己去创造想要的生活。所以大学毕业后,我一直没有回家。但这一次回到家乡,看到我那下岗的父母,看见他们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看到他们为我煮饭、为我烧水„„生活中的点滴,都让我觉得是那样的真实和快乐。突然觉得:之前的物质享受都是虚有的,人们看到的只是你的外表,真正的快乐与否只有自己知道。

我心里没有了叛逆,没有了埋怨,有的只是忏悔。就觉得:上天赐给我美丽的样貌就是对我的恩赐,在这么艰难的家庭环境还能让我顺利念完大学就是对我的眷念,让我有这么疼爱我的家人,就是对我的照顾,为什么我还不知足?想到过去父母供我读书;中学时老师对我的照顾;大学学院辅导员老师给我勤工俭学的机会;学校每年给我颁发的奖学金„„

我觉得:过去自己被生活的物质享受冲昏了脑袋,不知道自己其实已经很幸福。现在唯一后悔的是没有机会报答他们。但我知道,我不可以再这样下去,尽管无法改变我得病的这一事实,但我有能力不把自己的病传给其他人,不能让更多的孩子失去父亲、不能让更多的家庭破碎、不能让更多的人失去生命。人能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我想对大家说:“世上没有绝对安全的性行为,正确使用合格的安全套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感染艾滋病,但不能确保百分之百保护率;不要以为有了安全套就安全,为了你自己、为了你的小孩、为了你的父母,请不要放纵自己的性行为,小心下一个安全套可能毁的——就是你。”

推荐第7篇:生死抉择

《生死抉择》观后感

正义的选择

看了《生死抉择》这部影片,我感慨万千,尤其是剧中李高成面临痛苦抉择时的情节更是扣人心弦,让我感悟颇多,从中明白了许多人生的真谛,也教会了我做人做事的道理。

首先,影片内容:市长李高成刚从中央党校学习回来就面临复杂的局面和尖锐的矛盾:中阳纺织厂上干工人准备到市府请愿,来了才半年的主持市委工作的杨诚对中阳纺织厂的事紧追不放„„随着调查的步步深入,李高成发现:他一手提拔并信任的中阳纺织厂领导班子集体腐败,妻子吴蔼珍也深深地卷入其中,更令他震惊的是,培养了他的省委副书记严阵就是这张盘根错节关系网的根子。何去问从?党性和良知要求李高成不能有丝毫的犹豫和彷徨,他面临着痛苦的抉择„„

面对腐败的嚣张气焰,生死抉择的关头,在痛苦与矛盾的心理的重重压力下,李高成凭着心中那份执着的追求,毅然决定以党的信念,以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责任,大义灭亲,英勇突出重围,扫清腐败,还给人民一个清朗的生活环境。李高成的抉择震撼了我的心灵,这不就是我们人民的公仆吗?这就是我们党的好领导,让我们人民群众都信服的领导。

现在,我们许多人面对金钱,亲情,友情的诱惑,往往会做出许多错事,而李高成却克服了这些诱惑,以坚定地信念和对党的执着追求,做出了正义的选择,毅然选择了党,选择了国家,选择了人民。哪怕自己身败名裂,哪怕自己被杀头,也要挖出幕后保护伞,严惩腐败分子,让我看到党反腐的决心,同时,表现出的浩然正气鼓舞人心。剧中李高成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决不能让你们这些人毁了党,毁了改革的前程。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的生死抉择,永不言悔的抉择。”这些简短的话击打在我的心中,让我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一身浩然正气,看到了他的正义,也让我明白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真理。而现在社会最缺的就是像李高成这样的领导班子,所以反腐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党关注的问题。

腐败现象自古有之,这是我们历朝历代都无法避免的,我们要勇于和一切黑暗势力做斗争。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所以我们要选择勇敢面对。现在社会风气不良,现实生活中有那么一部分共产党员面对不良现象,畏首畏尾,总是先为自己的利益打算,面对一些事情敷衍了事,必然会养成一种患得患失,唯利是图的不良作风,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无法挽救的局面。因此我们党要提倡反腐倡廉,彻底清除政府腐败,还我一个清正廉洁的政府。

而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祖国未来的主人,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自己的立场,勇敢与邪恶势力作斗争,只有这样当我们走上社会面对诱惑时才能坚定自己的信念与理想。

推荐第8篇:生死疲劳

生死疲劳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莫言写于2006年的长篇小说。怀抱着对华美颓败的土地的热爱,莫言决意对半个世纪的土地做出重述。小说的叙述者,是土地改革时被枪毙的一个地主,他认为自己虽有财富,并无罪恶,因此在阴间里他为自己喊冤。在小说中他不断地经历着六道轮回,一世为人、一世为马、一世为牛、一世为驴……每次转世为不同的动物,都未离开他的家族,离开这块土地。《生死疲劳》是一部向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的大书。

推荐第9篇:生死牛玉儒

《生死牛玉儒》观后感

观看了电影《生死牛玉儒》,我深受感动和教育。我想“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应该就是牛玉儒同志真实的生命写照。

影片描写了他在生命的最后100天里,面对癌症和死神,忍受着病痛,不顾个人病情和安危,却依然心系百姓,时刻关心地区的发展,不听医生和家人的劝解,四次要求回去工作,三次出院回到呼和浩特,回到他所热爱的城市和百姓中,深入到企业、街道、社区、农村牧区等基层一线,深入到下岗职工、困难居民、贫困农牧民之中,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帮助解决涉及老百姓利益的实际问题。牛玉儒同志逝世时年仅52岁,正值他人生可以大显抱负的时候。面对死亡,他看的很透,活的却更加明白。他燃尽了生命中的最后一分钟,却显得更有价值了。

整场电影看下来,感觉牛玉儒同志不愧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他的身上,浑身散发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处处践行着“为民、务实、清廉”优良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牛玉儒同志是位密切联系群众的好干部。身为呼和浩特市委书记的重要工作岗位,却以一个普通市民的身份乘坐出租车体验城市交通状况,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进行“换位体验”“实地体验”,听取出租车司机等平民百姓的意见,并把他们的意见纳入到城市建设规划中来;当老阿妈的奶牛患乳腺炎无法出奶时,他马 - 1 -

上让秘书去配药,并亲手给奶牛敷治,直接为人民群众服务。可以说他的思路来自于平民,他的思想惦记着平民,他的一切工作的落脚点都为了平民。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思想根植于人民,非常的接地气。

牛玉儒同志是位忘我奉献的好党员。在牛玉儒同志患病的最后日子里,他仍然忘我的工作,不顾病态恶化,生命危险,四次要求回去工作。为了吸引台商到呼和浩特投资建项目,解决2万人就业,他刚动完大手术,就赶到草原与林董事长会面,用真情打动对方,使这个大项目落户了;当下岗职工党员信念产生动摇时,他忍着化疗的痛苦,来到职工家中,为他们的子女前途设身处地出主意、想办法,下岗职工孩子工作落实了;他拖着病体在市委全委会上作了讲话,描绘着呼和浩特的宏伟蓝图和主要奋斗目标,策划着呼和浩特的发展与未来。他燃尽了生命中最后的一点光和热,真真切切的书写着“生命一分钟,敬业六十秒”的崇高、忘我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

牛玉儒同志是位清正廉洁的好领导。牛玉儒同志一生为百姓办过无数好事、实事,却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和亲友谋过一丝私利。牛玉儒同志作为市委书记,他的父亲母亲、大嫂等亲人却在农村老家务农。当他的大嫂请求他给他的侄子打个招呼安排个工作时,他没有做,而是以身作则,坚决不打招呼,不开口子;他的女儿留学念书也是靠自己打工挣学费,直到牛玉儒死时,他也没有为妻子和孩子做任何安排。他认为“权力是人民给的,

不属于我自己,我不能随便支配!” 为此,他遭到了亲友们的误解,误解他没有人情味。在得知自己病入膏肓、时日不多的一刻,他在家宴上向亲友们敬酒,请亲友们谅解。直到他去世后,当他的亲友们看到当地老百姓对他的深切怀念和无限感激时,他们才明白牛玉儒同志生前的良苦用心。也正是他的清正和廉洁,书写着对党忠诚,为人民服务的不朽篇章,成为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

当前我党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民务实清廉,是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牛玉儒同志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学习他坚持原则、求真务实、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领导作风;学习他清正廉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我们要对照我们的榜样,查找自身的不足和缺点,多作自我批评,查找自身存在的“四风”问题,洗去身上的尘埃,补精神之钙。密切结合工作实际,在思想上树立亲民、爱民、惠民理念,坚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把为民思想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指导,在作风上强化肯干、实干、会干导向,不畏艰难,不图安逸,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以实干精神创造一流业绩,在自我修善上,增强自省、自警、自律的意识,自觉遵守党章,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坚决反对一切消极腐败现象,努力做一名党的好干部、人民的贴心人,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为把我市早日建成美丽的滨海新城做出

应有的贡献。

2014年5月26日

推荐第10篇:生死牛玉儒

《生死牛玉儒》电影观后感

4月3日下午我校全体教师在多媒体教师观看了电影《生死牛玉儒》,深受感动和教育。影片根据牛玉儒同志生前的事迹,他在生命的最后100天里,面对癌症和死神,依然心系百姓,时刻关心地区的发展,深入到企业、街道、社区、农村牧区等基层一线,深入到下岗职工、困难居民、贫困农牧民之中,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帮助解决涉及老百姓利益的实际问题。为了解决2万人就业,他刚动完大手术,就赶到草原与林董事长会面,用真情打动对方;他忍着化疗的痛苦,来到职工家中,为他们的子女前途设身处地出主意、想办法;展现出他强烈的政治责任感、火热的工作热情,塑造了他为人民鞠躬尽瘁的高贵品格,揭示了牛玉儒同志的生死观、价值观和廉政观。

看完影片后,我切身感受到了牛玉儒同志有一种顽强的精神力量!正是这种精神力量,让牛玉儒同志超越了常规。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牛玉儒同志虽然走了,但他的事迹深深地撼动着我的心灵,他的人格魅力继续激励着我不断前进。我要向牛玉儒同志学习,对自己的工作激情澎湃,真正能够胸怀坦荡, “只要我们生命一分钟,就要敬业60秒”。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以实际行动为党和人民事业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第11篇:生死狙击

生死狙击

鲍勃李.斯瓦格是前海军陆战队侦察连中将,在多次侦察任务中出色完成任务。可在最后一次与队友强尼执行刺杀敌军的特殊任务时,由于军方没有对他们实行完善妥当的作战保护和撤退保护措施,而敌军配出一架武装直升机对其进行歼灭,导致队友强尼在战斗中牺牲。尽管这次任务重挫敌方70%的军力,但是他们却并没有因此受到军方政府对执行特殊任务的人员应有的军人荣誉及其他个人奖励。

三年后,美国政府高层的阴谋权势者试图利用斯瓦格与军方政府之间曾今发生的这层矛盾来制造一起刺杀总统并嫁祸与斯瓦格,最终消灭斯瓦格灭口并达到他们阴谋企图的一个计划。

那么主人公斯瓦格如何来化解这种自己与政府权势层的阴谋团之间的矛盾并最终还原自己的清白之身呢?当然仅凭一己之力是无法与阴谋制造者们抗衡的,这其中有一个关键人物,虽然是政府之中一个耿直的小人物,但却能够分清是非曲直,也是唯一一个听到斯瓦格说自己执行的刺杀总统的计划其实是阴谋制造者们的一个陷阱的人。故而他便追寻着这一线索展开了一系列详细的核实考察。一方面阴谋制造者在继续寻找并企图消灭执行并了解他们阴谋计划的斯瓦格,另一方面小人物也对这个阴谋计划的来龙去脉进行着更加深入的调查,故事就在这样合理的发展着。最终这两条主

线走在了一起,斯瓦格由于识破阴谋而被阴谋者射伤逃往曾今牺牲队友强尼女朋友的家里疗伤休养已基本恢复精力,小人物亦触碰到了阴谋计划的最终幕后策划者和发起者,可是小人物与斯瓦格基于对美国法律的尊重而暂时受制于阴谋者,人在做天在看,世界上永远是邪不胜正,在最后司法部的庭会结束后,斯瓦格被美国执法机构的执法者赋予了自由,他毅然决然踏上了摧毁阴谋制造者的正义之路,最终正义被捍卫,斯瓦格也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第12篇:生死牛玉儒

《生死牛玉儒》观后咸

牛玉儒同志虽然走了,但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学习和发扬。我们要学习他身上闪耀的光辉精神:一要学习牛玉儒同志赤胆忠诚、鞠躬尽瘁的公仆精神。“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牛玉儒同志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在家中接待最多的就是那些素不相识的普通群众,他了解他们的疾苦并亲手解决关乎他们切身利益的问题。他还经常深入街道、社区以及农村等基层一线,访贫问苦,体察民情。牛玉儒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体现了他不忘本色,始终保持共产党人蓬勃朝气和浩然正气的崇高品质。二要学习牛玉儒同志满怀激情、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在他这种精神的推动下,呼市经济整体实力和发展后劲大幅度提高。在具体工作中,他不分昼夜地奔波忙碌,抓建设、搞引资、促生产,使呼市的发展突飞猛进。三要学习牛玉儒同志克己奉公、清正廉洁的自律精神。担任领导期间,牛玉儒同志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和身边的人,从未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和他人谋过一丝私利。他为百姓办过无数好事、实事,可对自己的亲友却“六亲不认”。他说:“权力是人民给的,不属于我自己,我不能随便支配!”。他的正气和清廉,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在各级领导干部中树起了廉洁自律的良好形象。

通过观看影片《生死牛玉儒》和学习牛玉儒同志的先进事迹、崇高精神,我明白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就要像牛玉儒那样,按照党的要求,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把牛玉儒同志做为学习的榜样,就是要像他一样时刻检验自己的言论和行动是否代表和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像他一样在群众心中形成一面旗帜、一面镜子,引领着群众前进的方向,映照出共产党员体现先进性的无私境界。牛玉儒同志先进事迹给我们大家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榜样,他的事迹深深地撼动着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的心灵,他的人格魅力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学习牛玉儒同志先进事迹所产生的精神力量,也必将转化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我要以牛玉儒同志为榜样,认真对照检查不足,切实改进提高工作,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以更务实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自己的工作实现质的飞跃!

第13篇:生死笔记

生死笔记

生死一轮回,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用笔尖记录下了人间至情。(《目送》读后感)

——题记

“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目送》中,作者极尽柔情地书写着人间最美好的情感,尽管面对一些无奈与失落,却依然能够欣然的接受,并对人生进行理性地思考!

虽然多次阅读《目送》,但我依然会在读到文章的某些章节时,感受到那些平淡的文字所传来的强烈的心灵上的震撼,有时不禁眼中已有氤氲。文字是平淡的,但透过文字到达读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那样的激烈!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对生活敏锐的观察,使作者能够准确地把握那种瞬间刹那的“美”,感受“她们”稍纵即逝的逼迫。这种美并不是只存在作者生活中,只是作者敏锐的感觉,使得这种美被放大。然后,作者借助细腻生动的语言,把“她们”描述出来,就能轻易地引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也正是如此,人们常说,龙应台“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适时放手

在《目送》篇,作者描述,幼儿园的毕业生,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作者接自己的孩子回家的路上,“华安(作者孩子)背着书包往前走,但他不断的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我们很容易想象这幅画面—一位母亲看着孩子望过来的目光。“她”似乎存在于我们的童年记忆里,让我们感受到无限的温柔。作者仅用一段话,就把这种“美”从我们的心底引出,让我们感受到一位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之后,作者又写了,儿子在十六岁赴美学习的机场,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上大学在街边等车的身影。这些都是儿子长大后的变化,却也表现了一位母亲当时的落寞情感。凝望华安背影的同时,也让作者想起了另一个背影—父亲渐行渐远的背影。作为女儿的作者,连接父亲与儿子的背影。文章写出人一生的生命与情感历程,最终完成了生命的全部过程。那一个又一个的背影,那一次又一次的目送,连接着生命中的起点与终点。

目送是为了相聚。目送亲人离去的背影,我们会有痛苦,不舍与无奈。文章讲述了作者的悲欢离合,作者在最后告诉大家,“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有时真正的爱,并不是永远的紧握,而是适时放手、旷达的接受,让他飞,给他更广阔的空间。适时的放手才是一种更伟大的温情!

适时陪伴

“我——是你的女儿。”作者每天一通电话,打给母亲,但母亲已经不认识“我”了。于是,就有了每天重复着相同的对话的母女。

想起以前听到的故事,照顾患老年痴呆症母亲多年的儿子说,虽然母亲已经不认识我了,但我认识她。是啊!即便有一天她们老到不认识我们了,但依然还是那位把一切都给了我们的母亲。虽然她不认识我们,但她们的容貌却印刻在我们的心中。“你怎么都不来看我,你什么时候来看我?”母亲在知道“我”后,期待再次相见。文中也讲述了,作者与母亲呆在一起的时光。天微亮,母亲望着静静地作者写作;洗温泉;搭公交,还有照相。“‘你的雨儿要看见你笑,妈妈。’她看着我,微笑了。”

之后,作者又讲述了与母亲在一起的,诸多片段,选取的都是生活里的片段,但简短的对话却我们体会了母女之间那种深情。

“每次到屏东去看妈妈,还没到时先给她电话:‘你知道我是谁吗?’ 她愉快的声音传来:‘我不知道你是什么人,可是我知道你是我喜欢的人。’” 令我感触很深的还有一段,作者与母亲呆在家里过年。灯灭了,母亲却看着前方的黑夜,喊着作者的小名,要“我”快起床去赶校车,还问父亲怎么没回来!母亲记忆衰退,灭了灯,母亲就回到了几十年前、她熟悉的世界。

在《回家》篇里,作者让读者体验到了悲喜!母亲如孩童般与作者哥哥对话,让我们开心了一阵;在夜晚的回车上,母亲满眼泪光地喊着,要回家,又让我们心中隐隐作痛。我们知道,母亲口中的家,其实是记忆中的一段时光。正如作者所说,“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当一切都消失后,对于母亲,同时也是作者,适时的陪伴,才是最合适的选择!

适时的“珍惜眼前的人”

或许,作者记录的与父亲之间生活片段,正在我们这个年龄段上演。有这么一个人,辛苦抚养你长大,默默地替你承受一切,当你能独挡一面时,早已习惯了你的一片世界,就忽视了他的存在。

《幽冥》篇里,作者讲述了父亲经常做的梦——旷野、平原、黑暗。醒来后的“精神恍惚”,似乎都在讲述父亲的衰老、一生的奔波操劳!

《缴械》篇里,“八十岁的人,每天开车出去,买菜,看朋友,帮儿子跑腿,到邮局领个挂号包裹。”也许,时间的流逝,老了你的容颜,可你的心还在追逐。不愿停下,希望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这可能是父亲不愿放弃使用车子的原因吧!不过,这里还是让我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谐。只是父亲,“一辈子节俭、舍不得叫出租车的他,从此不再出门。”其实,父亲对作者的爱,有时也是急切地。父亲的大吼,是出于对作者的关心,然而,当时却没有得到作者谅解,之后,就是作者的悔恨。不管如何,文字中依然蕴含着深沉的父女之情! 《魂归》篇,写了父亲的逝。作者和家人带着父亲回到了那山沟沟里的家,不管讲述在那的经过,作者都在最后想要从他们身上寻找父亲的影子。“来到这陌生的地方,你一滴眼泪都不掉。但是当司仪用湘音唱起‘上──香’,你震惊了。”那是父亲的湘楚之音,是父亲教作者读书识字的腔调!亲人逝去,是悲痛的,这也让作者陷入了对父亲的回忆与深深的思念。也许,这是作者对父亲的最后一次目送。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在这不断地目送,缘分渐行渐远的过程中,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旷达的接受,适时的珍惜。

适时的目送

“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碰触;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适时的目送,或许,才是最好的选择。

第14篇:解脱生死

解脱生死

前段时间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死了,独自在老家附近的竹林里闲逛,竹林上方是一条小公路,邻居家的大叔正在公路上开着车找我,车的头灯灯光穿过竹林间隙晃到了我,他看见后,于是就从另一侧的一条小路走进竹林。我心里有点不想让他找到,于是伏低身子把身体隐藏在小路内侧凹进去的地方,因为是夜晚,又在竹林里,光线比较暗淡,他也没法子看到我,只能在我大概的位置摸索,摸了一会儿后摸到了我的肩膀。感觉到是暖和的,知道是我,于是就蹲下来在我耳边对我说:你要把自己是怎么死的给别人说呀。然后就转身走了,我也随后就醒来,醒来后对梦中的情形记得很清晰,历历在目,我想大概是菩萨入我梦中要我写这样一篇文章供养给大家,于是就决定把我这些年的修行经历写出来,文章名字就叫做解脱生死吧,这是我修行多年来的心得和领悟,希望对修行的同修和那些还不知道如何解脱生死的朋友有一些了解和帮助。

对于生死,相信对绝大部分人而言,都会觉得很重要,但是我们已经过习惯了人生过程的温水煮青蛙,又被世间名利所累,稍不留心一生的时间很快就会过去了,要想解脱生死,谈何容易。说起对生死的态度,现在的人远不如古人认真,古代无数人为了生死大事而修真觅道、寻求长生不死之术可谓前赴后继,绞尽脑汁。当然现在也有人想过要去解决这个问题,却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觉得解脱生死实在是有点无可奈何,无从下手,也觉得解脱生死似乎不太可能。有这样一种思维随大溜的惯性作用一直在误导着我们,所以不相信每个人都可以解脱生死。又或者自己纵然相信,因为从来没有经过这方面的学习和锻炼,也是束手无策,毫无办法,不知道如何着手去解决这个人生的第一等大事,只好随波逐流,再次流浪于生死洪流之中,因为有这些个原因,所以从古到今,真正能解脱了生死大事的人微乎其微、屈指可数。根据我这多年来的实际修行经验,如果我们通过一定的方法和锻炼,确实是可以解脱生死的,尽管有一些难度,但是我们只要坚持去做,就一定能够解脱,也正因为有难度才会叫做是生死大事,所以,我希望朋友们都能够解脱生死,人人都能够生死自在。我现在要做的就是为所有有缘分看到本文的朋友,一步步的抽丝剥茧、循序渐进的解开生死这个困扰世人已久的话题。

首先我们来看,人死了有灵魂吗?因为有灵魂,才会有生死轮回,生死才能够解决。如果人死后一切都灰飞烟灭,什么都已不存在,那么轮回之说自然也站不住脚。其实从所有宗教的观点来看,人是有灵魂的,只不过涉及到灵魂的话题各有深浅不同而已。现在的科学界也在孜孜不倦的探索着这个问题,有很多外国的科学家也曾经做过很多这方面的研究,其中最突出的是美国的著名死亡问题专家伊丽莎白•居伯乐•罗斯博士,她亲自做过的濒死体验案例就有二万多个,包括她本人也曾经有过这种濒死体验,自己的灵魂离开身体后又回来。她的著作有很多,在这个领域的著作还包括《关于死后的生命》On Life After Death和《关于死亡与临终》On Death and Dying等等。她用大量的医学证据证明灵魂存在的真相,这些著作被翻译成多国文字,畅销全世界。还有英国医生山姆•帕尼尔SamParnia博士的一些关于灵魂出体的科学实验。这些科学家经过了大量的案例来深入研究,才确认了人是有灵魂的。

如果单纯的知道人是有灵魂的,仅仅如同是吃了一剂安慰剂而已,并不足以让我们得到解脱,而我们要知道灵魂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才不会让人对生死感到恐惧,然后经过仔细的研究,找到我们不断在六道中轮回的原理,再对症下药,才能真正的解脱出来。这个就要把范围扩大到宗教的范畴,因为宗教并没有借用任何现代的科学仪器,一直以来都是认定人是有灵魂的,这些学问是现代科学从未涉足的领域,目前科学已经还没办法去发现这些更深层面的学问。我个人是学佛修行的,站在佛教的角度来看,佛教对灵魂的说法和其他宗教并不一样,而是叫做神识,认为人和一切动物都有神识,更恰当的说法叫做佛性,或者叫做真如,或者叫做灵明妙觉,有很多的名称,虽然说法不同,意思都是一样。这样说来,大家就会都明白了,我们在生时叫做生命,死了在一定时间内就叫做灵魂(佛教的说法叫做中阴身),始终有一个什么贯穿了我们的生死,让我们在六道轮回中不断的循环,而这个能够穿透我们生与死这个过程的佛性实际上并没有生和灭,是亘古长存的。

大家可能会问,既然灵魂是实有的,六道轮回也是存在的,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让我们想生到哪儿就生到哪儿,想轮回就轮回,随心所欲的掌控我们的生死。实在的告诉大家,确实是可以的,而且方法还很多,这些方法都足以让我们得到解脱,这些方法来自于古代迦毗罗卫国(现在的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他的种族是释迦族(每个国家的种族名称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中华儿女,大部分都是汉族一样),牟尼是圣者的意思,加起来就是释迦族的圣者,被后世尊称为佛陀(意思为觉悟者)。因为在目睹了人生生、老、病、死的状况后,决定放下王子的身份去修行为人类找到解脱生死的方法,经过六年时间的艰苦修行后,终于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理。

他在修行悟道以后,为了教会更多的人掌握解脱生死的方法,在四十九年的时间里,不断的讲述各种不同的修行方法,这就是佛教的起源,所以从本质上来说,佛教并不属于宗教信仰,而是一种教育,一种教人解脱生死的教育。现在有很多人认为佛教是宗教信仰其实是意识上的错误,意识受到了外在人和物的影响进而产生的一些错误的判断。在佛陀涅槃后,由长期侍奉他并且记忆力惊人的弟子阿难把那些方法复述出来,结集成册。这就是佛经的来源,佛经的数量非常之多,平常人须耗时三到五年才能读完一遍,很多寺庙都有专门放置经书的藏经阁,为我们所熟知的有金刚经、楞严经、妙法莲华经等等,经书上记载了海量的修行法门,所以才会有佛法无边的这个说法,我们只要坚持用佛陀留传下来的方法去修行,不管是出家修,还是在家修,都可以达到让我们的生死得到解脱的目的。

现在我们知道人有灵魂,也知道轮回是真实存在,每个人都可以究竟解脱生死,那么我们再来看看,灵魂和佛教所说的佛性一样吗?有哪些区别呢?从佛教的角度来看,灵魂是佛性和无明的结合体,什么是无明呢?如果我们不知道宇宙人生是怎么一回事,做事颠倒糊涂,容易错因果,这就是无明,无明像云层遮住阳光一样覆盖了我们佛性的本觉智慧,我们才会看不清宇宙人生的真相,无明和佛性在过去是永远纠缠在一起的,所以叫做俱生无明。当我们还会着相、有分别心和各种习气,那就是灵魂;如果通过我们学佛修行开悟见性了、扫清习气、究竟成佛后就不再叫灵魂。举一个例子,佛好比是纯度为百分之百的纯金,已经通过修行去除了一切无明习气,六道轮回中的一切众生还如同是金矿,掺杂了大量的杂质、泥沙等,我们修行去除了一切无明习气后我们就是佛,在过去的一切佛都是如此修行而成就,在未来的一切众生同样依此方法修行而成佛。所以,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觉悟宇宙人生的真谛后叹道:奇哉!奇哉!原来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所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都是一样的,就是说一切众生和佛本来无有差别,因为我们有各种的习气和无明的覆盖,所以遮蔽了我们的佛性,通过我们的不断用功,扫除一切无明习气后就修行成佛了。

既然我们知道了需要修行才能够究竟的解脱生死,我们就要掌握一些佛法基本的理论知识做为突破口,通过这个突破口然后在生活中实际修行,一步步扫除我们的无明习气,才会最终解脱出来。佛经是一切真理的总汇,所讲到的基本理论有哪些呢?我归纳了一下,觉得非常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一、一切众生都是有佛性的,在因缘成熟的时候,都可以修行成佛;

二、所有众生的佛性都是不生不灭的,无量劫以前是这样,无量劫以后同样是如此,生死是一种现象,透过现象我们就看到了我们佛性并没有生灭的这个本质;

三、无明习气也是我们佛性的作用,两者的关系类似于波浪和水,所以我们不要试图去消灭它,只要用一些善巧方便的法子去转化过来即可。例如:有一句话叫做‘转烦恼为菩提’,人人都可能有烦恼,而烦恼本来就是个虚妄的东西,因为我们内心的执着,看不破放不下,才会郁结在心里形成了烦恼。所以要看清楚无明习气也是我们佛性的作用,只不过是一种错误的用,只要纠正过来就好,纠正的方法主要有持咒念佛、读经、发菩提心等,把我们的那些不好的念头慢慢转化掉;

四、解脱生死没有捷径,不能投机取巧,必须脚踏实地一步步的走下去,理上我们可以顿悟,事上磨砺需要用去比较多的时间去打磨我们的烦恼习气,方向正确了方法用对了自然很快会得到解脱。想一想我们百千万劫以来,一直都在六道轮回中流浪生死,今生才侥幸获得人身遇到佛法,这个机缘极为殊胜难得。如果不趁此机会精进学佛,一举解脱生死,在未来生中,恐怕再难遇到得人身闻佛法的机缘了。唐朝开悟的女皇武则天就曾经写了一首诗偈盛赞佛法: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意思是说:修行成佛的微妙法门,百千万劫都不容易遇到一次(一小劫约为1679.8万年,一中劫约为3.3596亿年。一大劫约为268.768亿年,可以想见这个时间之漫长久远),我如今有缘听闻佛法就要照着去修持,才能理解佛法真实的义理。做为一国之尊的武则天对佛法的推崇可谓是五体投地了,而我们还流浪于生死尚未觉悟,所以我希望有缘看到本文的朋友都能够当下觉醒,从现在开始认真修学佛法,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究竟解脱;

五、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对我们的究竟解脱至关重要,菩提心就是佛法的心髓,没有经过深入的学习很难明白其中的妙处,一切诸佛菩萨都是依止菩提心行菩萨道后才究竟解脱成就无上道的。因为篇幅原因在这里就不过多讲述,后边将会专门用一篇文章去讲解菩提心的重要性。

佛法的基本理论很多,但我个人认为以上五点尤其重要,只要我们把核心的内容抓住了,一步步的修持下去,自然会揭开佛法所有的秘密。下面我将会给大家讲解一些具体的修行方法,慢慢让我们的身心逐步的分离开,从而解脱出来,化茧成蝶。

生生世世以来,我们的身心都是沾结在一起的,因为我们只知道有一个肉体的我,从不知道有一个灵性层面的我,只认肉体的我,为了肉体的这个我而无端造业,谋虚逐妄,作茧自缚,结果越陷越深,难以自拨。如果我们知道了灵性层面的我才是对我们的身体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时,我们就会明白,身体就是父母提供给我们的最佳修行工具,如果我们不利用这一生短暂的时间精进修行、解脱生死、并帮助他人解脱,反而把时间浪费在追名逐利、吃喝玩乐,那就太不孝顺了。当我们明白心才是肉身真正的主人。每个人都清楚的意识到这一点,实际上我们已经在觉悟了,就像佛教说的:是心是佛,是心做佛。心灵对我们生生世世的这个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如果不能很好的驾驭,那么就会永无穷尽的颠沛流离在轮回之中。所以我们要选择修行,重新让心灵做回肉身的主人,不要被肉身所绑架,结果导致身心都不得解脱。

很多人对于修行,可能都是不甚了解的,小说的忽悠,加上电视的误导,让大家认为修行就是到深山古庙中去参禅打坐。其实不然,修行是实实在在的在生活中的一种磨炼。有句话叫做: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能看到,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由不同的与本人相应的业力感召而来,每个人或贫或富,或有智慧或愚蠢,这些都是他的行为习惯慢慢形成的,而这些行为习惯缘于过去生中业力不断的积累产生的惯性作用。这个就是因果,万事万物都遵循着因果这个恒定不变的真理而循环往复,古话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确实是至理明言。所以我们只有通过修行才能彻底解脱出来。对于修行,首先我们要清晰的看到什么是对我们的解脱是最大的障碍,看到症结的根源然后对症下药,自然会事半功倍。对于解脱的障碍,财色名利都是人类绕不过去的其中一个话题,这也是古往今来公认的观点。有多少人为了财色名利违法犯罪、不择手段、贪得无厌等等,结果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和生命,这样的例子永无穷尽的不断上演。还有一个是我们对自我身心的执着(简称我执),才会起各种对外在财色名利的贪念和索求,如果我们能清晰的知道身体不过是自己暂时居住的房子,恐怕就不会为了这个躯壳而不择手段了,这一切都缘于我们的无明习气覆盖了我们的天真佛性,让我们看不到事物的本质,是我们作茧自缚的根源,如果看到了我们只不过是这一切暂时的拥有者,几十年过后终归会烟消云散,想来大家都会放下心底对财富名利沉甸甸的那份执着了。

当看清楚了我执和财色名利是我们解脱生死的最大障碍,我们就要选择修行去破除我执和减轻对外在各种境界的迷惑,才会达到解脱的目的。可能有朋友会认为修行就意味着要放弃财富名利,然后消极厌世,躲到山青水秀的地方去诵经念佛了,其实恰恰相反,当我们明白佛性就是永恒,永无生灭,而生死只是我们佛性的现象,我们就不会再恐惧生死了,因为对死亡的无知才让一部分人为非作歹、违法犯罪,觉得人只有这一生,没有吃好、喝好、玩好就太对不起自己了,结果大肆造业,染污了佛性,带累法身生生世世不能解脱。所以,当我们觉悟到佛性是没有生灭的,明智的人自然不会为了这短暂的一生去破坏未来的千生万世,才会看得透名利,把这一生做为一个解脱的开端,为究竟的解脱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一世比一世拥有更大的福报智慧。是不是我们看淡了名利,财富就会减少了呢?当然不是,我们的福报并不会减少,相反会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大,比如我们看到释迦牟尼当年就是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后来传法的祖师也多有生在帝王之家,说明了他们的福报都非常大,都是在过去生中慢慢的积累的,所以福报并不会因为没有享受而减少,只不过因为他们已经觉悟,所以不会被名利所迷惑。而我们的心还被沾住的,如果我们不明白原理而选择去肆意的挥霍,纵然积累十生的福报也不足够这一生的糟蹋,看到那些人到中年就积累巨大财富然后禄尽而亡的例子,足以让我们引以为戒。所以,只要觉悟到名利是导致我们不能解脱的其中一个原因,就会对财富名利有了更正确的认知,才会懂得如何正确的拥有和取舍,这样我们就不会为了名利而造恶业。财色名利好比是一张巨大而沾性极强的苍蝇纸,无数人好比是被沾住了的苍蝇,深陷其中而无力自拨,试看这几年来的反腐倡廉,有多少人为了名利而身陷囹圄,而这仅仅是看得见的因果,而看不见的、并不由我们人力所支配的因果更是痛苦百倍千倍。这个世界自有其本身支配的力量,当我们没有解脱到不被一切所束缚的状态时,业力的强大惯性作用必然让我们身不由己的去承受相应的果报。所以,修行一定是在红尘中的修炼,红尘炼心,不断的反复锤炼自己,锻炼自己不被一切外相所迷惑,不被一切恶业所纠缠,逐渐清理掉无量劫来缠绕着我们的无明习气。明辨是非,内心如如不动,虽拥有而不执着,虽失去而不懊恼,吃得菜根香,穿得布衣暖,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出家的选择做人天之眼目,开启众生的心智。在家的认真勤勉工作,努力为社会为国家服务,家庭和睦,妻贤子孝,努力的培养儿女健全的人格。无忧无虑,无烦无恼,以出世的心态行入世的事,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当我们明白修行的原理之后,其实身心就会逐渐的解脱了,解脱的法门是很多的,修行并不难,关键要看我们是否落实到了行动上,有没有下定决心在这一生真正的去解脱生死,从而摆脱业力的羁绊,生生世世不再受到业力的束缚。

下一篇文章我将会深入的讲到怎样通过修行去破除我执,因为有我执,我们才会像苍蝇一样被各种境界沾住,只有破了我执,才能摆脱缠绕着我们佛性的业力,然后进一步扫除我们与生俱来的无明习气,最终解脱我们的身心。(无任何版权,欢迎转发,让更多人明白佛法真理)

破我执

在前一篇文章里,大略的给大家讲解了灵魂和佛性的区别,以及财色名利对我们解脱生死的影响,究其原因,并非是财色名利有什么过失,让我们去追名逐利、难以抗拒。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有这样的习气,身不由己的主动沾上去了,就像飞蛾扑火,飞蛾的习气让它向火焰飞去,却不知道火焰终究是它的焚尸炉。所以,如果我们不沾上去,或者我们能够看透假象,知道财色名利毕竟是身外之物,而且对我们生死的解脱有极大的影响,自然会谨言慎行,小心翼翼,不至让自己深陷其中。我们来看,为什么我们会有如此强烈的习气,让我们生生世世被习气绑架,难以解脱出来?现在我就给大家讲解习气是怎么来的。

上一篇文章就讲过,无明和习气是我们解脱生死的大敌,这个无明和我们的佛性是亘古互相伴随的,所以叫俱生无明,因为有这个无明的遮蔽,我们才看不清事物本质,往往会认假作真。只有佛,才永断了无明,菩萨因为度化众生的缘故,也还有少分的润生惑。所以我们要得到解脱,首先要破除无明的覆盖,让我们也能了解到宇宙人生的真相,看得到事物发展的规律,只有知见正确了才是解脱的开始。而习气是我们后天形成的,不管是人还是六道中的其它众生,在无量劫以来都会形成各自不同的习气,在我们的前一世或者前几世形成的习气影响了我们这一世的行为习惯,而这一世的习气产生的业力又终将影响到来世或者后边的生生世世,这个就叫做业力,行善积德结善业,行恶事即为恶业,不管是行善还是做恶,都会产生相应的业力,这个业力强大的惯性作用决定着我们今生的生活和未来世投生的走向,比如我们懂得了因果的原理,常行善事利益他人,今生常会感召得到好的身体、眷属、子女、人缘等,而没有恶业的纠葛,来生也常会生到善处。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常常觉得诸般不顺、多病多灾,就叫做业障,也就是我们的业力出现了障碍,才会出现很多的不如意,这个也是我们过去生中的业力感召而来。当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很多的障碍的时候,我们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才会觉得痛苦。这时我们就需要修行去清理掉这些业障,让人生变得健康、幸福、顺畅等。修净土宗的就有一个咒,叫做: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又名往生咒)。只要每日早课时持诵四十九遍此咒,或者早晚各二十一遍,即可拔除我们无量劫来的根本业障,在生可享安乐之福,所求遂意,临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我们修行做功夫,越细致越好,准备工作做足了,自然上上增进,万万不可偷心不死、得少为足,每日持读四十九也仅需要十多分钟时间。所以习气产生的业力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稍不小心就会把我们卷入生死漩涡,永远在六道轮回中流浪生死而无力自拔。必须要时时警惕,让身语意随时都保持正念,才不至于让习气把我们的佛性死死的纠缠住。这个即为修行,随时随地修正我们的行为,让我们的习气和业力始终保持在一条正确的、可控的轨道上。

既然习气力量如此强大,是怎样产生的呢?又该如何去对治,因为无量劫来这个无明都和我们的佛性是纠缠不清的,才使我们看不清宇宙人生的真相,不知道佛性才是我们身体的主宰,认为身体才是我,由于对身体有了各种执着,比如贪吃、好色、贪财等,大脑就会想到用各种方法去得到,习气慢慢就产生了,于是变本加利,让习气进一步演变、恶化,更强烈的缠绕着我们的天真佛性。这个习气是我们在过去生中积累传递下来的,如果没有有效的方法脱离出来,还会越缠绕越紧,如同作茧自缚,直到堕入更深的苦海,无法解脱。比如我们前世若来自于鬼道,则今生的性格往往贪婪,自私自利;若来自于畜生道,往往比较愚痴,顽固不化;来自阿修罗道则喜欢好勇斗狠,嗔恨心重等等。我们之所以有这些习气缠身,源于我们对自我身心的执着,简称我执。为了满足肉身的各种欲望,或正当的或不正当的需求,比如看到自己心仪的人,就会说一些花言巧语;想去巴结权贵,则阿谀奉承;想去拥有财富,则作奸犯科,巧取豪夺等。在这些过程中,会产生很多不良的念头,于是不同的习气就产生了,最后越积越多,不断的累积之后,完全覆盖了我们的本觉智慧,无明与习气就这样狼狈为奸,导致我们生生世世都无法解脱出来。当我们知道了佛性才是这个身体的主人,身体仅仅是父母为我们提供的遮风挡雨的住所,为社会服务的工具,也就不会为了这个房子而费尽心机、绞尽脑汁了。房子终归会归于尘土,而佛性却是亘古长存,为了一时之需而带累法身受报无异于舍本逐末,那是非常不明智的。只要我们一念回光返照,认识到我执是我们不得解脱的最大原因,当下就觉悟了。比如我们熟知的范仲淹宰相、周恩来总理等,他们都是佛法造诣极高的人,都明白个中道理,终其一生都在用这个身体做为工具,兢兢业业的为国家为人类服务,借假修真,用报身的付出来成就法身的智慧。当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应当用类似的方法在生活中修行,舍弃小我,利益他人,不被外境沾住和迷惑,这就是佛法提倡的行菩萨道,用报身去利益他人来成就我们的法身智慧。

所以修行人在破了无明之后,下一步就要破除我执,不再把身体看做是我,也不会把我的思维当做是我(思维是依身体而起,属于妄念,叫做法执),没有了我执习气自然无法依附,各类因身体而起的坚固妄念慢慢会土崩瓦解,本觉智慧如同遮蔽不住的阳光,慢慢透射出来,就能看出来社会的各类现象,是基于每个人不同的我执才出现造成的,因为有了我执,我们才会有很强的分别心,才有了是非人我之分,只要没有了我执,我们对身体的需求就可以降到很低的标准,这样就可以避免掉造作很多的恶业和产生许多的妄念。因为每个人一生的福报都是大体固定的,不管我们用什么方法去经营事业,物质上所得到的回报都大同小异,但是对于我们的佛性的解脱与否却会产生很深远的影响。所以很多学佛修行的人容易选择教育或医疗之类做为自己终身的事业,哪怕是选择普通的职业也更趋向于选取一些对他人有利益的工作,不同的选择最终的结果却往往有天壤之别。故高僧大德往往惜福,一生都选择粗茶淡饭而过,安之若怡,很容易活得高寿。世俗中人不明白这个原理,巧取豪夺,大肆挥霍,很快就把福报耗尽了,很多富商人到中年就禄尽人亡,也是同理,这类的例子数不胜数。所以我们破了无明,就能看清楚这类的因果现象,知道应该多惜福,才能培养出正确的金钱价值观。记得有一个宗教提倡把福报存到天堂,以后到天上去享受,但是用佛教的角度去看,这个做法并不究竟,福报享完了还是会堕落,福报并不是永无穷尽的,还是会随业受报。佛教更提倡不要被财色名利沾住,生生世世都可以在红尘中利益他人,积累福报,提升智慧。只要我们破了我执,就不会再被财色名利沾住了,实际上我们已经开始在解脱。不会被外相所迷惑,不会为了身体的需求而不择手段去索取,就算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贡献也不会有任何骄傲自满的心理。当心不会被任何现象沾住而又不断的利益他人时,就叫做行菩萨道,菩萨行是成就佛一样无上智慧必不可少的过程。我们学佛修行的人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默默无闻的服务社会,利益他人,实际上就是在修行,最终成就了我们的法身慧命。

当我们知道,破除我执对我们的究竟解脱至关重要,就不会再为了这个身体而执着,就像毛毛虫化茧成蝶一样,必须要咬穿这个茧才能变做蝴蝶飞去。但是真的要做到破除我执绝非易事,这是有些修行人终其一生都没有走完的路。因为每个人在过去生中积累的行为习性都不一样,辗转延续到今世的习气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实修要懂得对症下药,找出自己的症结所在,比如性格悭贪的可以多选择财布施,容易发怒的修忍辱,情执重的修白骨观等,一步步的把习气淡化下来,慢慢的返璞归真。然后每天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早课,可以选择念佛读经持咒等等都可以,用佛力的加持每天冲刷扫除一遍烦恼习气,只要每天都坚持落实到行动上,无明习气迟早有一天会被我们清理得干干净净。当我们修行的时间长了之后,我们心里起了一些不好的妄念,都可以清楚的察觉到,就可以及时持咒或念佛号转移纠正过来。所以,我们修行的方式方法尤其重要,我个人总结,当我们的行为越是利他,破除我执的速度就会越快。佛陀教导我们修行要发菩提心,发愿把一切众生都度入佛的智慧,就是让我们可以更快速的破除我执,让我们解除掉业力对我们的束缚。实际上众生的数量是无量无边的,要把全部众生度脱出离苦海需要的时间是非常漫长的,在我们的有生之年能度化十个八个人领悟到佛法精髓已经是相当了不起的成绩了,但是我们在发了菩提心之后,等于是给我们尽未来际的生生世世制定了一个完整的计划和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可以毫无厌倦的在红尘中利益他人,保护我们的佛性不会被恶业纠缠堕落到恶道,直到最终成就佛一样圆满的无上智慧。就是在我们的这个世界,现在也同样有很多菩萨的化身在广行菩萨道利益他人,因为他们不会被任何的名利沾住,所以做事都非常低调,并不会有什么执着的,所以我们只要破了我执,对名利就有了免疫力,不会再被外境的财色名利迷惑而随便造业堕入恶道了。

可能有朋友会说,如果我们破了我执,不会再被财色名利沾住了,做事业就没了积极性,会让人变得消极,也会导致社会的退步。其实不是这样的,在生活中,我们看到有些人,他们没有刻意的去追求,也并没有执着的去做事业,但是获得的回报,却往往超出了很多终生都在劳累奔波的人,所以我们要知道,福报是我们在过去生中的布施与积累是分不开的。福报是如此,智慧也同样如此,如果我们想在未来生中都拥有卓越的智慧,能看透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会被外境迷惑和缠绕,就需要不断的法布施,当我们让别人开启了本觉智慧的同时,实际上我们得到了更大的提升,一切布施中,法布施为第一,只有开启了我们的本觉智慧,才算是得到了究竟的解脱。在《金刚经》上,释迦牟尼佛用了很多的对比来形容法布施的福报和功德,是无比殊胜的,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最大限度的多行法布施,众生在过去生中,都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亲人,我们要责无旁贷的去开启他们的智慧,解除财色名利的缠绕,帮助他们解脱出来。在之后的篇幅中,我将讲到《金刚经》的一些修法,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金刚经》的精髓所在。

刚才说到破了我执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我们不再执着于身体的这个我,实际上我们的收获会更多更丰厚,意味着我们已经解脱了,将不再恐惧于生死,我们会更关注于法身慧命的成就。推己及人,我们会更怜悯那些还深陷其中而无力自拔的人们,会更懂得怎样为家庭和社会付出,人与人之间不会再有矛盾的对立,既拥有了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也收获了法身的解脱。而如果每个国家的领导人也破了我执,将不会再执着于去抢劫掠夺其他国家的财富,就可以把上万亿美元军事上的开支用来改善每个国家的生态环境,利益万民,让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破除我执对每个人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直接影响到了我们身心的解脱。只有当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都转变成了菩萨,人和自然才会真正的和谐共存。而菩萨对所有众生的共业会起到扭转和改善的作用。所以,希望每个修行人都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真正在行动上为万民谋福祉,他自两利,早日证到一切佛一样圆满的无上智慧。

这篇文章讲到了破除我执的重要性,这是我们彻底解脱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而破除我执最好的方法就是发菩提心,所以佛陀在《金刚经》上反复的谆谆教诲我们要发菩提心,要把经上讲解的解脱方法广为他人讲说,让更多人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只要我们发了菩提心,在世间上行菩萨道,我们的命运就将会彻底的逆转,所以说‘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下一篇文章我们将深入的去探索菩提心的秘密。(无任何版权,欢迎转发,让更多人明白佛法真理)

第15篇:生死之谜

生死之谜——人类理智面临的尖刻挑战

以“智慧生物”自命的人类,生来便陷入了智慧与愚昧(用佛教术语,可称为“明与无明”)矛盾冲突的困扰中。诚如庄子所慨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无限的未知领域,如同宇宙空间那浩渺深邃、隐藏着无穷奥秘的黑暗,紧紧包围着人,人每走一步,都必须燃起自心智慧的火炬,去开辟道路。解谜,似乎是人的天赋使命。解不完的宇宙之谜,悬在人类文明征途上的一道道关隘,就像埃及金字塔前狮身人面怪物斯芬克司的考问,就像禅门宗师陷虎迷狮的重重“公案”,逼迫欲闯关夺路者交出答案。

所有宇宙之谜中,最难解、最恼人,而对个人和社会又至为切近急迫的,是关于揭谜者自身的谜:人从哪里来?生命渊源于何处?人只是一架思维机器,还是具有所谓“灵魂”的半神灵?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如何?人一死永灭,还是有来生后世?这些问题中,从生死之谜,尤其是死后有无续存的问题,关系到每个人最切身、最根本的利益,对它的解答,是人们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标,建立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的基石。正如《中国哲学发展史》所说:“人死后,是否还有某种„生活‟?如果没有,那么人生前的善恶还有多少意义?如果有,那么人生前的行为对死后有什么影响?这一切,都要落实到人生前应如何行动,应如何对待自己的一生?(《魏晋南北朝》卷758页)广而言之,则社会、人类群体对这一问题的普遍解答,实为整个社会人类文明创立的出发点和基石。揭开生死之谜无疑成为人类智慧面临的要务。从某种意义上讲,对生死之谜的破解,要比衣食住行条件的改善、工业新产品的发明等现实问题,更为现实,更为重要。

实际上,早在人类文明发轫的初始,远祖们就开始破解人类自身的生死之谜,提出了为全社会所信受的答案。只要是理智健全的文明人,若没有对生死之谜的解答作舵和桨,大概很难使自己的生命之舟启航和保持平稳。从原始人到现代人,从僧侣修士、哲人智者、英雄领袖,到守财奴、酒鬼淫棍、江洋大盗,无不有各自对生死问题的答案。即使他不承思考过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也必然在他的潜意识中萦绕盘桓。

人类破解自身生死之谜的途径,除了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生物学家海克尔所说研究灵魂本质的三种方法——自然科学的观察实验方法、发生进化史的方法、哲学思辨方法,还应加上宗教的方法,总共不出四种方法。其中自然科学的观察实验法和发生进化史的方法,到近代才显发达,自然科学的方法在研究物质现象方面虽然大显神通,成果斐然,但用来研究研究者自身时,却最显软弱无力,至今尚拿不出足以强迫人信服死后有无续存的确证。哲学思辨方法带有主观性、艺术性和学究气,从来异说纷纭,各执其是,难得举世共认的准衡和科技成果那样能令人信服的效应,何况哲学思辨总是少数具特殊禀赋的哲人智士的职事,不易普及于民间。自远古以来,被社会多数人乃至全体信奉认同,据以建立人生观、伦理观、价值观,作为全部生活支撑点的对自身生死之谜的解答,主要由各种宗教所提供。

多数宗教,实际上都以人们内心深处的死亡焦虑为母胎,以对人生死之谜的解答为重要神学支柱,多宣扬人死后心灵进程并非终结,或灵魂永存,或轮回再生,行善者死后享福,作恶者死后受罪,以此创造劝善止恶的社会教化效益,解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调节和平衡社会心理。在以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此类观念为全球各地的绝大多数人所深信不疑,在各种社会意识形态中,对社会秩序的维持稳定,起着最为重大的作用。在今天的世界上,还有多半人信奉各种宗教,相信灵魂不死和轮回再生之说。

宗教对人自身生死之谜的解答,或称作天降神授,或云乃古圣先知的训诫。虽然宗教理论家们也在用哲学思辨方法予以论证,但在多数宗教徒那里,大概主要是出于内心的宗教需要,作为一种绝对权威或国制习俗来信仰的。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突飞猛进,宇宙之谜被一个个揭开,基督教等的上帝创世说被推翻,天文学、生物学、医学、生理学等新知识的普及,使不少人自信人自身之谜已被揭破。宗教贬值,信仰转移于科学与金钱、确认人死永灭、无来生后世、无天堂地狱的人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紧跟在科技飞速发展、财富急剧增长后面的人欲横流、道德退化、环境污染。

其实,只要冷静考察自然科学对人自身认识的程度,便无理由妄称人自身之谜已全被揭破,无理由对人死后续存与否的问题作出决断的答案。人死永灭,仍然只是据尚不究竟的科学知识所作的哲学推论,确认其为真理,仍与宗教徒确认灵魂不死为真理一样,具有信仰主义的性质,无充足理由奉为科学结论。近现代的科学巨人,几乎无不承认科学对人自身认识浮浅,对灵魂、意识、死后有无续存的问题,持审慎态度。恩格斯在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关于生命现象的研究成果后说,生命最初怎样从无机物中产生的问题尚未解决,至于死亡,“或者是有机体的解体,除了那组成有机体实体的化学构成部分,再不留下什么东西;或者还留下某种生命的本原,即某种或多或少地和灵魂相同的东西。这种本原不仅比人,而且比一切活的有机体都活得更久。”(《自然辨证法·生与死》)当代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脑电科学权威F·C·艾克尔斯,根据多年的研究成果,认为意识是先天本有的,大脑死亡后意识、自我是否以另外的形式复活并存在,“这是一个超越科学的问题,科学家应当忍住作出明确的否定的回答。”(《脑——精神问题是科学的前沿》1975年)

最具挑战性的,是一类充斥古籍、超越时域而流传的与生死、灵魂有关,似乎在证明是灵魂不死、再生的特异现象,如记忆前世、活见鬼、脱体经验、濒死和死后复活体验、附体、借尸还魂等,并不因科学进步和人们不信此类现象而绝迹,总还是时有出现,在向人们透露出生死之谜的某种信息,因而总是有那么一些未必与宗教有关的人热衷于此类现象的研究,把它们列入心灵学、超心理学等研究课题。近几十年来,从各个角度对人自身的研究日益深入开拓,心灵学、超心理学研究是其中重要学科之一,在各大国家都设有专门机构。在中国,心灵学在三十多年中被列为禁区,判为迷信,直到随改革开放而来的气功热潮兴起,禁区才被逐渐冲开,气功和与其相关的特异功能,被列为钱学森教授称之为“人体科学”的主要研究课题。在气功效应和特异功能现象中,当然也少不了那种似乎与鬼神、轮回转世有关的事件和体验,促使一些探索者去试揭其谜底,并使人自然联想到传统宗教尤其是佛教关于轮回转世,诸天鬼神等的说法。

在所有宗教中,以教义体系最为丰富深厚著称的佛教,与多数主要依感情需要仰赖神灵救赎的宗教不同,是以智慧究明自身,以求解脱生死等痛苦为主旨,以“自净其心”、“如理作意”为超出生死的要道。佛教高张“了生死”之标帜,以如实认识自己为课题,对宇宙之谜,尤人自身身心、生死之谜,有至为明晰的解答。佛教以“缘起”的朴素辩证法观察生命现象,认为众生的存在是非断非常、即生即死而又因果、身心相续不断的无穷无尽的流转过程,人必有前生后世,死后必受生前行为的规定,轮回于天、人、鬼、畜、狱“五道”中,备受诸苦。在佛教看来,轮回过程中的生老病死等,乃至生命无常的本性,确实是苦,是生命的根本缺憾,如实认识生命秘奥,掌握超出生死轮回之道,自觉进行生命的变革进化,变生死流转、诸苦交攻的不圆满生命形态为“常乐我净”、永恒幸福、绝对自由的圆满生命,是人应有的奋斗目标和生命进化的终极归宿。佛经中,对人的身心结构、生死及生前死后的情状,天宫地狱、鬼神魔梵、诸佛菩萨罗汉,十方无量世界、无量国土,种种众生,描述至为详悉,展现了一幅极其广大壮阔、多层次、多结构的宇宙全景。佛教对生命现象、宇宙全景论述之广度、深度、明晰度,确非世间同类学说可与伦比。

值得注意的是,佛教揭示生死之谜、宇宙之谜,除了用哲学思辨的方法进行论证外,据称主要依据的,是通过禅定修炼所开发出的超理性的天眼通、宿命通等神通智慧的直观。佛教声称:佛祖释迦牟尼经过历劫精勤修道、勤苦探索,证得了圆满觉知宇宙实相的无所不知的大智慧,揭破了种种宇宙之谜,发现并亲自证实了超出生死轮回之道,实现了生命的圆满变革,人只要肯依佛陀实践证明的道路修行,最终都能证同诸佛,无所不知,不生不死。

佛教之说,固非科学结论,属于宗教范围,信受与否,悉由各人自由抉择,但不论佛教之说是否正确,它起码是人类认识自己进程中的重要思维成果,是东方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及人体科学的宝贵遗产。从现代人的角度,重识佛学,继承精华,是当代人体科学等研究人自身的学科不容回避的课题。笔者专事佛教研究,多年来对生死轮回说特感兴趣,自身也曾有过一些与生死有关的特异体验,将众多佛典中有关生死轮回的说法作一番总结整理,提供给有关人士、人体科学研究者和对此类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参考,是笔者义不容辞的职责。适有谢祥荣、严永奎二先生约请笔者写一本《生死与灵魂秘奥》的小册子,严永奎兄还热心提供有关资料,遂不顾病弱,欣然命笔。想不到题目太大,资料太多,尽管压缩,也还有二十七万言。这本书是以佛教轮回说为中心,对人类关于生死之谜的破解历程作一概略总结,以期启迪智慧,开拓思路,唤起世人对认识自己的重视,有所裨益于精神文明的建设和人体科学的进展。

读者朋友们:生死问题,的确是做人应予考虑的大事,以解决此问题为中心的佛家学说,自是一个文明人,尤其是生活在东方佛教文化圈内的人所应知晓的常识,于此无知,是为遗憾。但愿您跟着笔者的笔锋,对人类及佛教关于生死之谜的破解作一番浏览,就当作一次传统文化的旅游观光吧,也会使您大开眼界,增长见识,获得益处。

倪维泉先生曾介绍了有关资料,严永奎、刘玉其、倪为国、索国云等同志的热心帮助此书出版,特致谢忱。

陈兵 1993年12月于蓉城

第16篇:生死之谜

生死之谜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第十一》

“生存还是死亡:这就是问题!”莎士比亚藉剧中人物哈姆雷特之口所说出的这句话,道出了人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的确,生和死是人人都得面对的一个问题。生死的迷惑历来都是人类的一个不解之迷,对今天的人来说,也仍然如此。生命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人为什么会死,人死之后会如何?死后还会有生命吗?死人有知觉吗?我是谁?是这个身躯,还是躯体内的灵魂,或者是两者的集合?人真的有灵魂吗?灵魂是不朽的吗?人是否能获得永生,如何才能获得?

人生看起来是何等的不公啊?我们的出生并不是按着自己的意愿,人想活下去,却偏偏要面临死亡。有人生来身有残疾,有人年少之时就过早地夭折。在生与死这两件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上,我们的天赋的自由选择的权力似乎根本没有派上用场。须知,我们若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上不能作自我选择,那么,这种选择的自由权岂非形同虚设?如果上帝真是爱,是绝对公正的,为什么我们生来就进入苦难的之中,或迟或早地都注定要走进坟墓之中,这又如何说明上帝的爱与公正呢?

虽然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力地见证着天地之间有一位不可测度的全智的设计者与创造者上帝的存在;然而,今天世上的许多人仍然不愿相信这最明显最科学的证据。因为他们无法将人世间存在的明显的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的事实,酸甜苦辣所交织的人生,与一位慈爱全能的上帝连在一起。根据他们的逻辑推算,若有邪恶与不公存在,那就证明没有慈爱与全能之上帝存在。生死的问题因此被搁置一旁,留下无限的遗憾。在他们的心中,正如同在那些相信上帝存在的人心里一样,燃烧着炽烈的火,希望对这些问题获得到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

这些问题提得合理,应该有个合理的解释!

历代以来,尽管出现了无数的人间理论,生与死仍然是一个不解之谜。伟大的思想家与虔诚的敬天爱人的孔子,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孔子虽然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本答案,却指出了一条正确的思路。在孔子看来,生与死的问题是不可分开而论的,解开一个,就自然解开了另一个。若要明白死,就必须先明白生。孔子在对《周易》所作的《系辞上传》上说:

原文: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译文:回到原始本源,就能明了死与生的道理。

不幸的是,“原始”的记录,在孔子的年代恐怕也已不可考证了,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孔子一直没有正面的说明生死的道理。可幸的是,我们今天仍可从《圣经》中获得亮光。事实上,第一个真理与第一个谎言所围绕的都是“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所有的人间理论,都在这里找到他们的根。而弄清人的本质又是解开生死之谜的第一步。耶和华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创2:7)

根据《圣经》,人并不是从什么其他有生命的形式进化而来,而是直接出自上帝的手。简单地说:

活人=人形尘土+生气

当上帝将生气吹入人的鼻孔时,尘土人就成了有灵的活人。换句话说,使尘土得生命的乃是上帝所给的生气,或者又叫做“全能者的气”。上帝向人体所吹入的并不是一个“不朽的灵魂”。在尘土变成人之前,并没有一个已经存在的所谓灵魂。现在常话中所说的灵魂,是尘土与生气的结合体;其实就是人的别称。人所以有思想感情,完全在上帝的灵。没有上帝的灵,尘土仍不过是尘土。

上帝给人类的第一课乃是一道命令:

“耶和华上帝吩咐你他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创2:16-17)

上帝按着自已的形象造人,为的是让人活得象上帝,有上帝一样的情感、思想、意志与行为处世的方式。藉着这道命令,我们可以看出上帝对人是何等的爱护,所供给人的是何等的丰富。然而,上帝也发出了警告,说明了抗命不遵将有何等的后果。亚当并不是一个婴孩,而是一个有思维判别能力,一个有着超常智慧的人。圣经记载说,亚当给各样上帝用尘土所造的活物一一取名;表现了卓越的动物分类学的知识。见《创世记》2:19-20。

“你吃的日子必定死”这句话,意谓着整个人的死亡:即身心灵、或灵魂体的全面灭亡。违背上帝的命令就是犯罪,而“罪的工价乃是死”。(罗6:23)“惟犯罪的,他必死亡”。(结18:20)这最后一节经文的原文与英文中都有“灵魂”一词。“The soul that sinneth,it shall die.”钦定本)。可见,灵魂不死不灭,灵魂永恒不朽,不是《圣经》的教训。耶稣基督下面的这段话,对此说得更为清楚。“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们;惟有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正要怕他。”(太11:28)

上帝给亚当的那道命令性的警告,是在夏娃受造之前。如果人听从了上帝的这道命令,就必永远活着;若是违背,将失去生命。这是人类从上帝那里所领受的第一道真理。

汉字中的“命”字既可表示“命令”,同时也是“生命”的意思。古经中常用“命”字来指代“天命”。这一字之中,表现了顺命而生的道理。一切生命与能力都在上帝的命令之中。上帝创造天地之初所做的就是发出命令。

诸天藉耶和华的命而造,万象藉他口中的气而成。因为他说有,就有,命立,就立。(诗33:6,9)

虽然有上帝的明白警告,亚当与夏娃还是听从的撒但的诱惑,违背了上帝的命令,自绝于生命之源。结果,死就成了必然的结局。亚当背叛之后,上帝宣布说:

“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煳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中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创3:19)

回归到尘土就是死。从“生存”到“死亡”,从人回到尘土的过程就是死。那么,上帝所赐的生气会怎么样呢?“尘土仍归于地,灵仍归于赐灵的上帝。”(传12:7)其实这里所说的灵,就是人里面的“生气”。圣灵藉古代虔诚的东方人约伯的口说“上帝的灵造我;全能者的气使我得生。”(伯33:4)当“生气”离开人体里,所剩下的就是一具僵尸了,其组成与尘土中所含的各种元素相同无异。不再有生命、意识、思想、感情。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描述死亡的过程:

死人=人-生气=(人形尘土+生气)-生气=人形尘土

现代所说的迷信,许多就是因对死亡这一事实的不理解而引起。那么,中国的古经中,对于死亡又有什么记载,是否与圣经的真理相一致呢?根《吕氏春秋·贵生篇》上所浴·

原文:“所谓死者,无有所知,复其未生也。”

译文:“所谓死,就一无所知了,又回复到未生之前的状态了。”

孔子在《礼记·祭义》中也有文字论到死:

原文: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译文:众生都必定死,死后都必定归于尘土,这就叫做鬼。

《礼记·郊特性》则说:

原文: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

译文:(人死之后),魂气归于天,身形体魄则归于地。

中国古经中的这些记述,与《圣经》关于死亡的教训如此相近,几近同出一辙了。关于“灵魂不朽”的问题,着名的台湾中国哲学学者韦政通先生的一段话,极能代表中国正统的观念。韦政通先生说:

“中国哲学家很少讨论不朽问题,灵魂不朽的信仰更是少见。这现象主要是受孔子思想的影响,孔子教人„未能事生,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他要人注意的是我们在人间的努力,死后的问题可不必措意,因为死后究竟如何,也是要由生前的努力来决定的。这种思想对灵魂不朽的信仰,起了防堵的作用。”(注一)

中国权威性辞典《辞海》,在孔子条款下说孔子:“在世界观上,相信有人格意义的„天‟,...重视祭祀,但又怀疑鬼神的存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注二)换句话来说,孔子是信上帝的,虽然重视祭祀,却不相信有鬼神之类的存在。他的祭神就是权且把它当作有那回事罢了,并不是真心地相信真正有鬼神。

中国先圣在死亡问题上的正确看法,再次证明他们的确从真理的源泉领受了真光。现在的问题是,“灵魂不死”的这种广泛盛行的观念是从哪里来,又是如何进了中国人的观念之中的呢?这种观点既不出自上帝,那又出自于何人呢?当我们仔细地在《圣经》中听蛇与女人的对话时,便能找到答案。

蛇对女人说:“上帝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吗?”女人对蛇说:“园中树上的果子,我们可以吃,惟有园当中那棵树上的果子,上帝说:„你们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们死。‟”蛇对女人说:“你们不一定死;因为上帝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上帝能知道善恶。”(创3:1-5)

上帝所教给人类的第一个真理[你吃的日子必定死],与撒但的第一谎言[你们不一定死],两者都是有关生死问题的。撒但这条“古蛇”(《启示录》12:9)欺骗人说:你们或许会死,但不一定。你们的身体虽然会回归尘土,但是你们的灵魂却是永远不死的。如果不能在身体中继续存活下去,你们就会以“不朽的灵魂”存在下去。并不会有什么损失。相反可以获得知识,便如上帝一样,进入更高的生命境界之中。何乐而不为呢?

一切有关“灵魂”问题的荒唐错谬的理论与哲学的根源都在这里。流行于中国人中的轮回观,就是其中的一种。轮回的学说起源于印度婆罗门教,后被佛教所采纳,随佛教一起在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中国。轮回学说的传入腐蚀了中国先圣先贤所传讲的人生的纯正的教诲。这一邪说最早出现在印度教各宗派经典《博伽梵歌》之中。

“如同寓于身体内的灵魂不断地在身体内从童年进入轻年,又从轻年进入老年,相应的,灵魂在临死时从一个身体进入另一个身体。”(注三)

印度教既相信一个有人格意义的神,同时又相信“轮回”之说。这种说法在释伽摩尼佛(公元前563-前483年)看来,是相当矛盾的。既然信有神的存在,那么,这位神一定能中止轮回,中止人间痛苦。若相信轮回不断的进行,那么,就是肯定没有这样的一位神。因为真正的神必能中止轮回。因此,他抛弃了印度教中的有神论,单取了轮回的信仰。利用因果业报来解释人间的不公平与人间诸苦。根据这套理论,人今生的一切都是由前生所决定了的。佛祖凭着对周遭众生生老病死的观察,建立起了原始佛教,倡导无神论,各人自求解脱。藉着圣经,我们得以明白,释伽摩尼没能明白一切的痛苦皆由罪而生;更不了解,真神上帝与上帝之子,成了罪所带来的痛苦的最大的受害者。上帝所定的救赎计划乃是要藉着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的牺牲,使全宇宙一切的痛苦永远地划一个句号,“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启21:4)

不少人以佛教为真理,相信轮回的学教。不过,我们若对佛教的中心教义与基本假设看个究竟,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是相信“万物有灵”,相信众生原本都是大智大慧、园融光明的佛。说得更通俗一些,佛教宣讲众生本来都是处在真理与光明境界,有完全的知识与智慧。如今的种种佛法目的都是一个:将误落凡尘的善男信女们带回这原本的境界。从而结束学佛修佛者在生死苦海中的轮回,立地成佛。可是,无论是佛祖本人还是佛教的传人,都不能说明众生为什么会从原本的光明境界而误落生死轮回的原因。若是众生本有全备的智慧,他们本该知道婆娑世界的诸苦,不然他们的智慧从何谈起呢?因此,对一切相信轮回的人都必须认真地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怎么能够知道,依从佛家的种种法门修佛可以得大解脱而入无限光明的极乐世界永不再轮回呢?医生若是对病人的病因尚且不知,怎能指望病得医治,健康复原呢?同样的道理,对于生灵为何进入苦难的原因一无所知的佛教,竟应许将人从痛苦中彻底地解脱出来,岂非欺人之谈?释伽摩尼从否定上帝的存在的错误出发而发展起来的佛教,岂可称为智慧与真理的宗教呢?《圣经》中有一段话,很值得信佛的人深思。

“上帝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上帝已经给他们显明。自从造天地以来,上帝的永能与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因为他们虽然知道上帝,却不当作上帝荣耀他,也不感谢他。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将不能朽坏之上帝的荣耀变为偶像,仿佛必朽杯的人和飞禽、走兽、昆虫的样式。”(罗1:19-23)

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各种偶像的出现,各种泥菩萨纷纷登室入殿,以及人们对这样自己所造之物的崇拜,正悲哀地应验了《圣经》上的这段话。现在该是回到真智慧,告别自身难保的偶像,回归真神的时候了。

佛祖本人是否知道痛苦及他所相信的“轮回”的起因,我们不得而知:他没有教导真理--即人类的堕落的原因,是因为听信了撒但的欺骗而选择了对上帝的背叛。佛教的基础是轮回,而轮回并不是真理,而是撒但第一个大欺骗骗人花样之一。

这个大欺骗的另一个翻版,表现在由苏格拉底所发明,而他的学生柏拉图所推广的另一个谬论上。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古希腊哲学家,以一句是“自知自己无知。”而名称于世。他认为只有承认自己无知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然而,据他的学生柏拉图的记载,苏格拉底却坚持认为完全基于他本人推理而得出的“灵魂不灭”的结论是真理!在他看来,人的灵魂在人有身体之前就存在了,在人死之后,也会离开人体而去,继续地存在下去。苏氏动人的口号与固执的结论中的自相矛盾,是显而易见的。后人在谈到苏格拉底时,常常忽略一个重要的事实:苏氏从小就听到一“声音”给他指令。根据柏拉图的记载,这个“声音”常禁止他做这做那,却从不给予他正面的鼓励。(注四)接受苏氏倡导的“灵魂不朽”的教会,没有听从《圣经》的教导:“一切的灵,你们不可都信,总要试验哪些灵是出于上帝的不是;因为世上有许多假先知已经出来了。”(约一4:1)

天主教会在接受了这种“灵魂不灭”的谬论之上,又发明了另一个完全没有圣经根据的教义──善者在临死时晋升天堂,恶者则下地狱,而对于犯有小罪的或罪已被免但尚未赎尽者,死后升天堂前须在“炼狱”中暂时受罚,至罪愆炼尽时为止。

所有这些有关“灵魂不灭”的理论与“教义”都是起于撒但的第一个大欺骗。在今天各种人为神学理论与学说充斥的时代,我们有必要重温孟子的一段话:

原文: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译文:对于曾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来说,他不会再对一般的言论感兴趣。

耶稣说:“我就是真理”(约14:6),“我为此而生,为此而死,特为给真理作见证。凡属真理的人,就听我的话。”(约18:36-37)。无论是人的学说与理论,或是任何教会机构,在真理面前都无发言权,惟有上帝的圣言--《圣经》才是真理的权威!凡属真理的人,应该将人的学理搁置一旁。

使徒雅各曾发出这样的警告说:

“我的弟兄们,你们中间若有失迷真道的,有人使他回转;这人该知道叫一个罪人从迷路上转回,便是救一个灵魂不死,并且遮盖许多的罪。”(雅5:19)

若是不转回,则这个灵魂(人)必死无疑。圣经教导不朽与不死乃是上帝独有的特性:

“到了日期,那可称颂,独有权能的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就是那独一不死、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里,是人未曾看见、也是不能看见的,要将他显明出来。但愿尊贵和永远的权能都归给他。阿们。”(提前6:15-16)

违命至死,但顺命得生。上帝愿意将永恒不朽的生命赐给世人,耶稣基督降世也正是为着这一目的:

“上帝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

那么,中国古人对于不朽有些怎么样的教导呢?他们是否教导过“灵魂不朽”的道理呢?我们在《左传》一书找到了关于不朽问题的讨论。

原文: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曰:“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译文:二十四年春,穆叔去晋国。范宣子迎接他,问道:“古人有话说:„死而不朽‟,这话是什么意思呢?”穆叔回答说:“我听说:最高的是建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其次是建立言论。虽然死了也久久不能废弃,这就叫做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这是中国古代惟一的“不朽论”,世称“三不朽”,与“灵魂不朽”毫不相干。中国上古的先圣们,对于死亡的问题,也象孔子一样,存而不论。不去作无谓的推论,而仰赖天的启示。不幸的是,随着佛教的传入,无神论与对轮回的错误信仰进入了中华神州,使许多人的思想偏离了正道。甚至后世一些被认为是儒家思想传承者的大家之中,也有人煳里煳涂地为轮回辩护。明代的哲学家,世称为阳明先生的王守仁(1472-1529),便是其中之一。佛教的传入与流行,动摇了根基于对天的信仰之上的儒道。后来的道家也与后来的儒家一样,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了轮回的思想。以至于中国读书人,竟成了外面的儒家,骨子里的道家,信仰上的佛家。而现在所说的所谓中国文化,便是指儒道释三教合流的文化。以轮回的形式出现的“灵魂不灭”论便成了儒道二个有神论与一个无神论的杂合点。而近现代的中国,又被这一思想所牵引,终于使一个敬天事天的尊神论国家,变成了彻底的无神论国家。现代中国人口中虽然仍自称为“神州儿女”,却不知道,抛弃了对真神上帝的信仰,哪里还谈得上是神州儿女呢?!

中国人自古有对于永生的盼望,因为这盼望是上帝安放在人心里的。所罗门王在灵感中这样写道:“上帝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传3:11)

的确,从现有的资料来看,中国的古人对于如何获得永生,缺乏完全的了解。然而今天的中国人,有着全本的圣经,有着中国古经中所预言的那位以神道设教的圣人耶稣的明白教训,我们可以回归到上天赐给我们先祖的真理之上,抛弃由撒但的第一次在大欺骗下对“灵魂不灭”的虚假的应许。

“这见证就是上帝赐给我们永生,这永生也是在他儿子里面。人有了上帝的儿子就有生命;没有上帝的儿子就没有生命。”(约一5:12)

福音是要“叫一切信他的人,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但是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澄清。若是因为亚当一人的犯罪众人都必须死的话,怎么能够证明上帝的公正呢?圣经上说:“罪的工价乃是死”。(罗6:23)对于人的罪是否判两次死刑,一次是在人生命的终了,一次是复活之后在“火湖”中受“第二次的死”呢?如果人人都必须死的话,为什么圣经上说,耶稣为众人死了呢?

上帝决不强迫人事奉他。相反,上帝赐给人自由意志,可惜,亚当和夏娃滥用了天赋的自由。虽有无数的证据证明上帝的慈爱,但他们却任由怀疑的心术作祟,执意背叛了他们最好的朋友与创造他们的主上帝。死便因他们的犯罪而临到了世界。但上帝决没有定意让人为罪受两次的死。

我们现在所活的生命,严格说来只是“宽容期生命”(probationallife)──是人类第二次在上帝与撒但、善与恶、永生与永死之间作出选择的机会。我们习惯上称这“宽容期生命”的终点为死亡,但严格说来,似乎称之为“宽容期的终结”更为妥当。而这个终点并不是对罪最终的审判。那么,它是什么呢?《圣经》中着名的耶稣与拉撒路复活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的认识在世人在人生的终结所走“世人必走的路”的究竟是怎么回事?

有一个患病的人,名叫拉撒路,住在伯大尼,就是马利亚和她姐姐马大的村庄。这马利亚就是那用香膏抹主,又用头发擦他脚的;患病的拉撒路是她的兄弟。她姊妹两个就打发人去见耶稣,说:“主啊,你所爱的人病了。”耶稣听见,就说:“这病不至于死,乃是为上帝的荣耀,叫上帝的儿子因此得荣耀。”耶稣素来爱马大和她妹子并拉撒路。听见拉撒路病了,就在所居之地,仍住了两天。然后对门徒说:“我们再往犹太去吧。”门徒说:“拉比,犹太人近来要拿石头打你,你还往那里去吗?”耶稣回答说:“白日不是有十二小时吗?人在白日走路,就不至跌倒,因为看见这世上的光。若在黑夜里走路,就必跌倒,因为他没有光。”耶稣说了这话,随后对他们说:“我们的朋友拉撒路睡了,我去叫醒他。”门徒说:“主啊,他若睡了,就必好了。”耶稣这话是指着他死说的,他们却以为是说照常睡了。耶稣就明明地告诉他们说:“拉撒路死了。我没有在那里就欢喜,这是为你们的缘故,好叫你们相信。如今我们可以往他那里去吧。”(约11:1-15)

请注意,门徒们认为拉撒路死了,可是耶稣却说他是“睡了”。当他第一次听说拉撒路病了的时候,就说“这病不至于死”。耶稣的意思是拉撒路之所以“睡了”,原因是生病,而不是犯罪,不至于受到死的惩罚,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耶稣心里有另一个目的:他要将拉撒路从睡眠中叫醒过来。不过,他的睡眠并不是普通的睡眠,而是人们常说的死。耶稣在这里明确的告诉门徒,世人生命的终结并不是真正的死亡,而是象睡眠一样。

当耶稣到来时,拉撒路已经死了四天了。耶稣说:

“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你信这话吗?”(约11:25-26)

不幸的今天有许多自称为基督徒的人,却不信耶稣的这句话。因为他们不相信人生的终结在上帝的眼中,不是死而是睡眠。对于耶稣如此明白的话,他们不能相信,因为他们相信“灵魂不死”的说教,相信人死时或升天堂,或下地狱。中国的基督徒中有一句话,叫做“蒙召归天”,说基督徒的死是蒙召归天,而不是睡了。论到大卫的死,使徒彼得说:

“弟兄们!先祖大卫的事,我可以明明地对你们说,他死了,也葬埋了,并且他的坟墓直到今日还在我们这里。...大卫并没有升到天上。”(使2:29,34)

大卫肯定是能够得救的,但他并没有在死后立即升天。有人为了迎合这种人的学说,甚至不惜抛开圣经而说什么:旧约时代人死不升天,到了新约时代人死之后才升天。摩西明显是在旧约时代死的。《圣经》上说着说:“摩西死的时候,年一百二十岁。”(申34:7)摩西死后,分明是复活升天了。并且还与活着升天的以利亚一起降下来,“谈论耶稣去世的事。”(路9:31)耶稣分明是在新约时代死的,他死之后并没有象现今基督教会里所说的那样,立即“蒙召归天”。他告诉七日的第一日清晨去墓地的玛利亚说:“不要摸我,因我还没有升上去见我的父。你往我弟兄那里去,告诉他们说,我要升上去见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见我的上帝,也是你们的上帝。”(约20:17)可见,耶稣升天,是在他复活之后,并不在复活之前,而且是带着复活的荣耀身体升上去的。我们不禁要问,那些宣讲信徒死后即“蒙召归天”的人,那些人以什么样的身体上天的呢?我们知道,他们的肉身要在地上“归于尘土”,而义人复活得荣耀身体的时间尚未来到。若他们真是以所谓的“灵魂”升天的,那么天上就出现了两种人:一种是有形有体的人,如耶稣、以利亚、摩西;而另一类就是无形无体的“灵魂”,而这些“灵魂”则在那里等侯复活的身体。可怜的人啊,你们要到何时才肯放弃那些乖僻之人的学问,而回到圣经纯正的真理上来呢?耶稣说“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14:6)“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来13:8)因为真理是永远不会变的,“在他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雅1:17)今日的信徒与大卫一样,死后都不会直接升天,而要等到主第二次降临时才复活。

为了更清楚地看待这个被混淆了的问题,将我们再来看一段圣经,看耶稣怎样看待死亡的问题。有一个管会堂的,名叫睚鲁,来俯伏在耶稣脚前,求他到家里去;因他12岁的独生女快要死了。

还说话的时候,有人从管会堂的家里来,说:“你的女儿死了,不要劳动夫子。”耶稣听见就对他说:“不要怕!只要信!你的女儿就必得救。”耶稣到了他的家,除了彼得、约翰、雅各,和女儿的父母,不许别人同他进去。从人都为这女儿哀哭捶胸。耶稣说:“不要哭,她不是死了,是睡着了。”他们晓得女儿已经死了,就嗤笑耶稣。耶稣拉着她的手,唿叫说:“女儿,起来吧!”她的灵魂便回来,她立刻起来了。(路8:40-42;49-55)

照常人的常话来说,睚鲁的女儿也与拉撒路一样,已经死了,但耶稣说:“她不是死了,是睡着了”。那些人甚至因耶稣所说的这句话而嗤笑他。今天也有许多人嗤笑那些像耶稣一样,说人生命的终结为睡眠的人。上面这节经文最后的一句“她的灵魂便回来”,中文翻译多加了一个“魂”字。原文与英文都只有一个灵字,就是生命之气,没有这个“魂”字。。(And her spirit came again, and she arose.)

关于生命的终结,耶稣是这样教导,门徒也是这些教导。保罗论到那些见过复活的基督而已经去世的人说:

“后来一时显给五百多弟兄看,其中一大半到如今还在,却也有已经睡了的。”(林前15:6)

“论到睡了的人,我们不愿意弟兄们不知道,恐怕你们忧伤,象那些没有指望的人一样。我们若信耶稣死而复活了,那已经在耶稣里睡了的人,上帝也必将他与耶稣一同带来。”(帖前4:13-14)

彼得也是同样的论到死去的人:

“因为从列祖睡了以来,万物与起初创造的时候仍是一样。”(彼后3:4)

“与他列祖同睡”这个说法,在《旧约圣经》反复的使用,用来描述人的死。例如:《列王记上》2:10;11:43;14:20;14:31;15:8,16;《列王记下》8:24;9:28;10:35;13:9.等。《圣经》是非常的清楚与明确的,自从有天地以来,人类大家庭之中尚无一人的死是对罪的工价的偿付;惟有耶稣基督一人在十字架上的死为是因罪人的罪,是对罪的工价的偿付。“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上帝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5:8)基督耶稣的牺牲为世人开了一条活路,因此他说:“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约11:26)

圣经说到真正的死亡是“第二次的死”,即人的身心灵的全部彻底的灭绝。(《启示录》20:14)这是对叛乱的天使与恶人的最终的叛决,是有史以来的第二次死亡,也是最后一次有死亡的事发生。《圣经》明文启示我们在将来的天地中:“不再有死亡”(启20:4)世人虽然都必须蒙受犯罪的的后果,进入生命的终结(睡着),但人生并不是一个向死亡迈进的过程,相反,人生的每一天都是迈向永生的新的机会。生在世上的人并非注定要死,藉着信靠耶稣,我们可能直通永生。生命乃是上帝的恩典与慈爱的展示。生命之美,美在天赋的恩惠与永生的盼望。

是的,上帝是公正的。人的第一次出生以及与之相伴的第一次生命的终结,虽然不是人能够选择的。但人可以在“重生”与“第二次的死”之上,作出完全出于自己意志的选择。凡选择藉着圣灵而生的就永远脱离了死亡。上帝差下基督,差派天使,兴起先知,赐下《圣经》,这一切,都是为了吸引我们,帮助我们得出正确的选择。人若“藐视他丰富的恩慈、宽容、忍耐”,竟任着自己“刚硬不悔改的心”,“忽略这么大的救恩”,“为自己积蓄忿怒”,又“怎能逃罪呢?”(罗2:4;来2:3)十字架就是体现上帝的公正最强有力的证据。

因为基督的牺牲,人从死地被救回。凡决定在基督里重生的人,虽然也会有“预备期的终结”临到,而象大卫一样睡在坟墓里,但这并不是一切的终点。他们将复活得永生,与圣父上帝,圣子上帝与圣灵上帝永远在一起。“上帝不是死人的上帝,乃是活人的上帝”。他所关心的并不是看能定多少人的罪,而是看有多少人能得到永生!“主所应许的尚未成就,有人以为他是耽延,其实不是耽延,乃是宽容你们,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后3:9)

“未知生,焉知死”。耶稣是生命之源。认识了耶稣,也就认识了生命;拥有耶稣,也就拥有生命。生命之中没有死亡,正如死亡中间没有生命一样。

“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不得见永生。”(约3:36)

“认识我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17:3)

------------------ 注释:

注一:韦政通,《中国的智慧》(台北,牧童出版社,1977),第175面。

注二:夏征农主编,《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第1262面。

注三:巴克提妲达史华米帕布巴《博伽梵歌原义》(纽约,BBT,1986),第91面(英文版)。

第17篇:辩护状

审判长、审判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五条及《律师法》第二十五条之规定,××律师事务所依法接受本案被告人韩某(男,40岁,XX省XX县XX乡人,住XX市XX区XX村)的委托,指派我担任韩某的辩护人。接受委托后,我仔细查阅了全部案件材料,并会见了被告人,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取证工作。经过认真的调查和严密的分析,我认为起诉书在认定事实上定性不当。理由如下:

关于本案中公诉书认定韩某构成犯罪的认定:

XX市人民检察院审查认为,刘女士的死是由于韩某的殴打行为造成的,韩某的行为与刘女士的死亡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韩某应当预见到殴打他人可能造成他人伤亡的后果,由于没有预见而致使刘女士死亡,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应当以过失致人死亡罪追究其刑事责任,因而提起公诉。

辩护人认为,刘女士的死纯属意外事件,韩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理由是:如果要追究韩某过失致人死亡罪,那么前提和依据应当是韩某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所谓“应当预见”应当是指在正常情况下,按照正常理智的一般人基于日常生活、工作经验所能够预见到的情形。刘女士在外表上与一般人毫无异常,韩某不可能预见到刘女士是“特异体质人”,也不可能预见到自己的一拳就能致刘女士受伤甚至于死亡。韩某不具有过失犯罪中所要求的“预见义务”,因而其行为属于《刑法》第十六条所规定的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意外事件”,不构成犯罪。

综上所述,辩护人认为本案韩某不具有过失犯罪中所要求的“预见义务”,因而其行为属于《刑法》第十六条所规定的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意外事件”,不构成犯罪。本案应认定刘女士的死纯属意外事件,被告人韩某不构成犯罪。

辩护人:××律师

××年××月××日

第18篇:状物

不倒翁

朋友们,你们见过有趣的“不倒翁”吗?你还想知道怎样制作“不倒翁”的吗?那我告诉你们吧!

我首先把制作“不倒翁”的材料和工具准备齐全。材料要找一个比较圆的鸡蛋壳,或者乒乓球也行。再拿来剪刀、白纸、画笔、蜡烛、沙子和一把小刀。这些材料和工具都准备就绪,就可以制作不倒翁了。

我先用小刀在鸡蛋的顶部小心翼翼地挖了一个洞,然后把蛋清和蛋黄一点点地倒出来,再把沙慢慢地放入蛋壳里,接着点燃蜡烛,把蜡滴在沙子的上面,目的是固定沙子,使它下重上轻,不会倒,最后再找来白纸,把它折成帽子的形状,用胶水固定在鸡蛋那个洞的位置,用画笔在帽子上画了两只圆溜溜的大眼睛,又画了一个大鼻子,还画上了一张小巧玲珑的嘴巴,一个“不倒翁”在我的手中诞生了,我仔细地端详着这个“不倒翁”,用手按了几下它的脑门,它左右摆动,那调皮的样子好像在对我说:“我不会倒的,我不会倒的……”看着看着,我心里充满着成功的喜悦。

一个普普通通的鸡蛋壳,竟可以变成有趣的“不倒翁”。在制作过程中既培养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又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

我的一套泥塑

我有一套“琴棋书画”的泥塑小和尚,他们身高约6厘米,分别穿着红、黄、蓝、绿四色僧衣,都坐在蒲团上。

穿黄衣服的“琴”是我最为钟爱的。他双目凝视着他拨动的琴弦,似乎还陶醉在悦耳动听的旋律之中。他双膝跪在蒲团上,宽大的僧袍几乎把整个蒲团盖住了,只有让他“浮”在空中才能见到那个浅红的小蒲团。他那神态自若的样子,真是一代大师的风度。

咦?“琴”后面那个小光头是谁呀?原来是“棋”。这个小和尚左手搔着头皮,右手正举着一枚黑子准备先发制人。他身穿暗蓝色衣服,腰系一根绿腰带,坐在黄色的蒲团上。他面前的黑色桌子上摆着一个黄棋盘,显然这是供他下棋的桌子。仔细一瞧,桌子下还露出了两只小脚丫呢!

那个绿衣小和尚正在看书。他用一只手摸着没有胡子且光滑的下巴。桌子上摆着《四书》、《五经》和《列子传》,他翻开了《四书》正全神贯注地看着上面那些密密麻麻竖着排列的字,另外两本暂放在一旁。我一看那翻开的《四书》就晕头转向,看来要阅读古代名著得有较强的阅读能力才行呀!啊!我忘了把他介绍给你们了,他就是“书”。

藏在最后面的那个小和尚最为害羞,他穿着橘红色僧袍,他是“画”。你看,他一手举着印章正要盖在他的“杰作”上,也许是因为太高兴的缘故,他忘了把笔放回笔架,笔差点儿落到桌子下;他也忘了把砚放回砚台里,使得那宽大的袖子被砚沾了一点黑墨。你说,他是不是十分粗心呀!

我想妈妈给我买这“琴棋书画”四座小泥僧是希望我像各擅其艺的小泥和尚一样努力钻研文化、艺术,早日走上成才之路!

洋娃娃

我有一个洋娃娃,它身高20厘米, 长着一双会眨动的亮眼睛,高高的鼻梁,鼻子下面有一个樱桃小嘴,它梳着两条麻花辫子,穿着红色的上衣,紫色的裤子。你看,它正朝我笑呢。这个洋娃娃是我过9岁生日那天爸爸送给我的。那是个星期天的上午,爸爸出差回来,从旅行包中取出一个洋娃娃。“呀!真好看!”我不禁拍起了巴掌。怪了!娃娃这时发出了“咯咯咯”的笑声,眼睛忽闪忽闪地眨着。我正纳闷,爸爸便把娃娃塞到我的怀里,朝娃娃拍拍巴掌,娃娃眨巴眨巴眼又笑出了声。我疑惑地问爸爸:“为什么一拍巴掌娃娃就笑?”爸爸说:“这是声控娃娃,肚子里有个小电脑。”

我欢喜得不得了,拿到手里玩个不停。不一会儿,我又发现了洋娃娃别的本领:会唱歌,会叫爸爸,会哇哇大哭,把它平放下它就闭上眼睛静静地睡觉……真是太神奇了。

吃完午饭,爸爸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我抱着洋娃娃悄悄走到他身旁,轻轻拍了拍洋娃娃的脊背, 洋娃娃连声叫着:“爸爸,爸爸。”可是爸爸连头也没转,说:“别逗了,是娃娃在叫。”我的诡计被识破了,只好乖乖走开了。

妹妹听说我有这样一个洋娃娃,见了我就缠着我央求道:“给我玩会儿吧!就一会儿行吗?”可我从不让她动一动。一次我经不住她的纠缠, 就把她叫到我房间,把洋娃娃的本事演示给她看。我拍了一下洋娃娃的屁股, 它立刻“ 哇……哇……”地哭起来。“死丫头,又把你妹妹弄哭了,看我不打你。”奶奶冲进我的房间,我们俩看着奶奶都笑了。

我喜欢我的洋娃娃。

可爱的巴西龟

我有一只可爱的巴西龟,是爸爸从荆门花鸟市场买回来的。它非常胆小,我给它取名为“乖乖”。

“乖乖”很小,只有火柴盒那么大,身上披着灰绿色的“铠甲”。这“铠甲”是椭圆形的,被分成十四块,上面还镶嵌着细细的黄色条纹,好看极了。“乖乖”的头是三角形的,眼睛像小绿豆粒儿,总是滴溜溜地转。我在它生活的鱼缸里放了许多彩色的石子和郁郁葱葱的水草,并垒了一座小假山, “乖乖”的生活环境好,我也觉得赏心悦目!

“乖乖”很聪明。它知道假山下有一个洞,这个洞刚好可以把它的整个身体装进去。每当受到惊吓,它就会躲到里面,只剩下头在外面。你不理它了,它才会伸长脖子,环顾四周是否有危险。确定没有危险了,它才会慢慢地游出来。

“乖乖”吃食很有趣。它常常把头伸出来,用眼睛凝视着我,好像在说:“小主人,我饿了。”我看它的样子可爱极了,就从冰箱里拿出一块肉给它吃。看它狼吞虎咽的样子,我忍不住哈哈大笑。 有一次,一只蟑螂心血来潮,和“乖乖”玩起了捉迷藏。“乖乖”恼羞成怒,假装缩了脖子,然后出其不意,一口将幸灾乐祸的蟑螂咬成两段。

我非常喜欢我家的“乖乖”,因为它让我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了不少乐趣。

可爱的小狗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爱的东西,我就爱我家那只可爱的小狗。

我爱的那只小狗有点儿与众不同,好像总是长不大,小小的眼睛黑溜溜的,水汪汪的,耳朵垂在脑袋两边,不像小白兔那样顺风竖着,还会灵活转动。鼻子的嗅觉出奇的灵敏,如果妈妈买了熟肉,它大老远就闻到了香味,围着桌子团团转。饭后妈妈把骨头扔给它吃,它欢快地摇着尾巴连忙跑去把骨头叼起来躺在阳光下,一边沐浴阳光,啃着骨头,一边还不时用两只警惕的眼睛扫视周围,生怕别人抢走它的美餐。

小狗全身毛茸茸的,白胖胖的,像一只胖乎乎的小熊猫,显得十分可爱。小狗在白天的时候,视力很好,晚上视力就不是那么好。它很爱干净,在它要方便的时候总会跑到少有人去的草丛,在吃东西时,它不会在“被窝”里吃,因为它怕弄脏自己安适的“被窝”。

小狗很尽职,每天都像巡警一样,在房屋旁边巡逻,一见有陌生人来便汪汪大叫。晚上,它就躺在“被窝”里休息,它的听觉很灵敏,一听见有什么声音,便会探出脑袋向四周环视一下。有一天傍晚,它正甜甜地睡着,忽然有东西发出一声叫声,它马上跑到厨房,又和那厮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搏斗,最后把一只大老鼠叼到我面前,好像在炫耀它的功劳。

我家的小狗多讨人喜欢,它是多么可爱,多么尽职。

我的文具盒

我有一只漂亮的文具盒。那是今年元旦姐姐买来送给我的。它的外面是天蓝色的。盒子的上面有一幅画。画上有一只提包。提包上面有座小房子,几棵苍翠的大树,旁边有一只淘气的小猫咪。那只小猫咪正咬着自己的尾巴在玩耍。边上还有一只大猫,可能是那只小猫的妈妈。

它坐在那里呆呆的,一动不动,好像在思考什么问题。

打开文具盒,就可以看到它是一只可以折叠的三层文具盒。合上的时候,它会自动折叠,打开的时候,它便自动展现出三个层次,好像是一座三层楼的楼房。顶楼的房间里面有一个红色的架子,平时,它躺在地面上,当它站立起来的时候,配合底楼的两只抓手将书端正地拿着,让我可以更加方便地看书学习。中间一层,放着铅笔、钢笔、圆珠笔,还有橡皮之类的物品。我要拿笔使用的时候,只要将文具盒稍微倾斜,便可以方便地拿出自己所需要的文具了。底层房间里面我放了胶带与尺子。平时,它们都躺在里面睡觉。等到我需要它们的时候,它们便会挺身而出,帮助我做起了工作,完成了作业。

我的文具盒好像是一个大家庭,钢笔、铅笔、尺子、橡皮……统统是这一个大家庭的一个个成员,它们相互配合,帮助我完成一个个学习上的任务。天天跟着我上学。天天跟着我回家,陪着我做作业。

我的文具盒是那样的好。因此,我爱我的文具盒!

猫财主

大家一定听过“财主”这个词吧,可是有没有听说过“猫财主”呢?肯定没有,因为这是我发明的词。我妈妈的朋友家里养了一只猫,这只猫因为主人对其宠爱有加,所以变得非常娇气和霸道,像过去的财主一样:我就称它为“猫财主”了。

“猫财主”是一只浑身雪白的纯种猫,眼睛呈浅浅的淡蓝色,炯炯有神。眼睛下面是一个小而黑亮的鼻子,几根洋气的小胡子粘在脸蛋旁,下方是一张会发出“喵喵”声的小嘴。两只耳朵警惕地竖在头上,它的爪子十分锋利,尾巴长得像一根绳子,不时地晃几下。

虽然这只猫和别的猫差不多,吃的和住的却远比别的猫好。别的猫喝的是水,而这只猫却以喝牛奶为主;别的猫有个毛线球玩就不错了,而这只猫却拥有布娃娃、玩具车,想玩哪样都可以;别的猫大都是睡纸箱子,而这只猫却是睡在主人专门为它定做的,铺着毛被子的“房子”里;别的猫每天只能吃些主人的剩饭菜,而这只猫几乎每天都可以吃到新鲜的鱼或猫粮……我想,它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富贵猫”了。

那天去看它时,它正舒服悠闲地趴在草地上,全神贯注地看着不远处的一朵花,一动不动,只是尾巴不时摆几下。它的前爪扒着地,耳朵顺着声响一动一动的,前胸贴在地上,暂时把身边放着的一碗牛奶撇在一边。

突然,它的尾巴耷拉下来,把目光投向了正在穿过草坪的我。我见它这么高傲,有些生气了,大吼道:“没用的猫,看什么!”它也不怕我,“站”了起来,眼一眨,胡须一抖,用它最尖锐的嗓子唱起了“女高音”,几声刺耳的“喵喵”声倒把我也吓了一跳。可再一想:它是猫,我是人,它岂能和我叫板?我顺手抄起一根树枝,二话没说就扔了过去,虽然没有“击中目标”,可它却也不甘示弱,不知从哪儿叼起一只类似死耗子的东西,向我“大步迈来”。我最怕摸不清状况的“死物”,吓得我当即满院子乱跑。

一计不成,再施一计,今天,我不让它听话,誓不罢休!

我第二次迈进园子,手上多了一包小酥鱼,故意一边美美地吃,一边大摇大摆地从它面前走过。它似乎被我诱惑了,轻手轻脚地从我背后走来,温柔地“喵”了一声,好像在向我要东西。“哼,要想吃鱼,得乖乖听我的话。”我洋洋得意地说。不知是它没听懂还是不愿意,不管三七二十一它就咬住我的裤脚,我不想被纠缠,可又不敢打它,只得给它的盘子里倒了条小酥鱼。看它那双贪婪的眼睛和那张同样贪婪的嘴,安在这张老奸巨猾的脸上是再合适不过了。不过,这次我可解了这窝囊气。

瞧!它又向我走来要“抢”东西了,我得快闪了,不然又要损失“美味”了。

可爱的小猫咪

我家有一只可爱的小猫咪,它一身雪白的毛,美丽极了!它那水灵灵的、绿宝石似的大眼睛,

一闪一闪的;它那球状的鼻子,总是一嗅一嗅的,鼻子两旁各有一绺小胡须,一动一动的;它那尖尖的耳朵,总是那么灵敏。我不禁摸摸它的毛,舒服极了。来我家的客人,有的说它像个仙女,有的甚至还说它是猫王国的公主!我给它取了个名字——雪儿。

记得有一个晚上,我想从书房里拿出我那本心爱的书。我去书房的时候都会路过它的“小屋”。我看见雪儿的耳朵一动一动的,好像听见了什么动静,起身就往厨房那儿跑去,好像是我家有老鼠。过了几分钟,雪儿从厨房出来了,嘴里还叼着一只手掌大的老鼠,雪儿的功劳还真的很大,我竖起大拇指表扬了它,然后,我从我的房间里拿出了一只小蝴蝶结,扎在它的尾巴上,算是给它的奖励了!雪儿带上小蝴蝶结还真好看!

雪儿很淘气,把我的小晶球叼出来玩,它跳上球,球滚了起来,雪儿就像杂技演员一样在球上手舞足蹈。突然,脚一滑,球滚了,雪儿摔得“喵喵”直叫,好像在说:“好疼啊!”

雪儿很爱干净,我洗脸时,它跑到卫生间,凑到我面前,直盯着我,好像在说:“我也要洗脸,我也要洗脸。”我看出了它的心思,递给了雪儿一条毛巾。雪儿用爪子把毛巾放入水中,拉毛巾时,没想到自己被毛巾拉下水了。原来,毛巾浸水后会变重,而雪儿的力气小,当然会被毛巾拉下水了。

雪儿还是一位美术师呢,一次,我在画画,雪儿跳上桌来,恰好踩到了颜料,又踩到了画。顿时,洁白的纸上有了无数的彩色脚印,如同一朵朵彩色小梅花。

雪儿给我带来了无穷的欢乐!我爱我既美丽又淘气,既爱干净又是美术师的小猫咪!

我最爱的小白鸽

在我家的天台上种了很多美丽的花,在楼台的边沿上建有一排鸽子笼,这就是我家那群鸽子的“房屋”,鸽子经常站在“房子”上晒太阳。每当这时候,它们在花朵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洁白、美丽。在它们中间,我最喜欢一只名叫“云儿”的小白鸽。

云儿的头部两侧长着一对圆圆的红色小眼睛,淡红色的眼皮像一层薄纱,随着眨眼极快地上下拉动。小白鸽的喙是粉色的,上面的一半长,下面的一半短。嘴巴上面是隆起的两朵鼻花,上面各有一个洞,那就是鼻孔。

云儿全身的羽毛都是白色的,仔细观察,各处的羽毛各有不同。头上的羽毛又密又短,摸一摸,滑溜溜的;背上的羽毛层层叠叠、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肚子的羽毛蓬松柔软,像刚弹过的棉花,要是摸一摸,还热乎乎的呢!翅膀和尾巴上长着又长又硬的翎毛,能像扇子一样打开,真好看!

云儿的童年可以说是不幸的,它刚出生几天,它的“父母”就病死了。它是我“含辛茹苦”带大的,我每天照顾它比照顾自己还要好。它一点儿也不怕人,不像其他鸽子一样,看到人就“扑棱扑棱”地飞走了。它把我看成了它的“父母”,和我的感情非常好。每当我一到天台上,它就飞过来,站在我的头上或肩上撒娇,啄我的头发或耳朵。我知道它想让我给它吃好吃的,每次我都把食物放在手上,它就飞到我的手上来吃。

它也非常顽皮,它个子虽小却经常去侵扰它的那些长辈。它总是趁人家不注意,啄几下后就跑,它的对手总是穷追不舍,它跑不了了,就会飞到我这里来,寻求保护,让我给它撑腰。每次我都会赶走它的对手,迁就它,然后轻轻地抚摸它,它也非常得意地站在我手上,可爱极了。

鸽子是自由、和平的象征,所以人们称它为光明、和平的使者,美丽的化身。

当朝阳初升时,仰视那碧蓝的天空,便会出现一群自由飞翔的白鸽,在这群鸽子中,我总能认出那只淘气、可爱的小白鸽———“云儿”。

可爱的小蜗牛

今天下午,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经过油库时,从墙脚那儿捉了一只小蜗牛。

这只小蜗牛,外壳比人的指甲还脆、还薄,软软的身子在地上挪着挪着,不知不觉就动了一点儿,却见不着走了多远,大概要走十几分钟,才能看出走了那么一丁点儿。那一对细细的

触角,总是随着身子的蠕动而慢慢伸长,然后慢慢缩短……总之它给人们的印象就是一个慢吞吞、反应迟钝的家伙。

我为它准备了一个塑料盒子做房子,垫上雪白的棉花做棉被,几片菜叶就当它今天的晚餐。小蜗牛似乎不习惯这么封闭的生活,它碰都不碰菜叶一下。我失望地走开了,等我再回来时竟发现有一片叶子缺了个角,哦,我明白了!小蜗牛啊小蜗牛,原来你是怕羞,不敢当着我的面吃呀!

不久,小蜗牛像是吃饱了,拖着壳儿慢慢地挪着身子,想去散散步。我对它的触角产生了兴趣,用笔尖碰了碰,哎呀!刚才还说它反应迟钝呢,它竟“嗖”地一下把触角缩了进去,一会儿又若无其事地伸出来。也不知过了多久,小蜗牛竟不翼而“飞”了,地上却有一条闪闪发光的“银带子”。我顺藤摸瓜,在门边又找着了小蜗牛。小蜗牛啊,你虽然知道只要坚持,爬再远也并不困难,可你也不能到处乱爬呀!

这时候,小蜗牛静静地停下来,半晌,才离开。那儿留下了两粒绿东西。啧啧,若它能听懂我的话,我真想冲它叫:“严禁随地大小便!”

过去了一段时间,不知怎的,小蜗牛开始变得烦躁不安了,在盒子里慢慢地爬来爬去,留下了一条又一条银丝丝。又过了一会儿,小蜗牛安安静静地趴在了菜叶上,显然,它有些累了。我心想:小蜗牛也许应该回油库的那个墙脚去,让它跟家人去团聚!

我最爱的闹钟

现在社会进步得飞快,各式各样的钟表更是多得数不胜数,而在那么多钟表中,我还是最喜欢摆在我床头的那个小闹钟。

那个小闹钟的外形是个可爱的丁当猫,圆圆的脸像个大面饼,雪白雪白的。大大的脸上长着一对绿豆般大的眼睛,黑得透亮,和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脸蛋的两旁,立着两只小巧玲珑的耳朵,看它的神情好像在认真地听着主人的述说。最漂亮的还要数它耳朵上的那个粉红色蝴蝶结。你可不要小看了这个蝴蝶结,它可不是单单用来装饰的。只要按一下这个蝴蝶结,这个丁当猫就会亮起来,像一盏小灯,每天晚上我都会和它说悄悄话,所以它也是我的“知心朋友”。这个丁当猫的下半身就是一个可爱的小闹钟,所以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上身大下身小。

其实,我以前也不怎么喜欢这个小闹钟,总觉得它太普通了,并没有给我多大的帮助。我对这个小闹钟的看法是在一个星期一的早晨才改变的。那天早晨,我正在香甜的睡梦当中,突然响起了一阵急促的铃声,我心想:“大清早,乱叫什么,扰了我的好梦。”我把闹钟拿到眼前,瞟了一眼。“呀!”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已经是七点十分了。我从床上跳起来,抓起衣服就往身上穿。穿完衣服,挎上书包,就往外冲。一直冲到班门口,上课铃准时打响了。多亏了这个小闹钟,要不然,我还在被窝里呼呼大睡呢!

从此以后,我就把这个小闹钟放在我的枕头边上,和它聊天。它也用清脆的滴答声回应我。 我喜欢这个可爱的丁当猫小闹钟。

我最爱的储蓄罐

我有一个美丽的“楼房”储蓄罐,是我七岁那年,爷爷给我买的。

“楼房”的顶上有个长方形的小烟囱,钱就是从烟囱里放进去的。“屋檐”下的窗口上画着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兔,它那对长长的耳朵向上竖立着,蓝蓝的长睫毛下有一双红宝石般的大眼睛,翘起的鼻子如同一颗熟透了的红樱桃,那弯弯的小嘴儿好像一小瓣橘子。小白兔伸出右手,指着屋顶上的烟囱,好像在说:“把钱放到这里来吧,我一定替你保管好!”楼下住着一只小熊。那小熊圆圆的眼睛、大大的耳朵、小小的鼻子,真逗人喜爱。小熊趴在窗台上,向外张望,它是在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吧!“楼房”的后侧有一扇小门,是取钱的地方。“楼房”的四壁点缀着五彩缤纷的花朵。这楼房仿佛是童话故事里的一座美丽的宫殿。

自从有了“楼房”储蓄罐后,我与那些鱼片啦、话梅啦、牛肉干啦,就都无缘了。每当我把硬

币投进“楼房”储蓄罐时,小白兔的嘴巴就咧开一下,眼睛转半圈,好像吃到了新鲜的蔬菜一样。

几个月过去,“楼房”储蓄罐变得沉甸甸的了。我捧着“楼房”储蓄罐,高兴地说:“这下子,我可以买我最喜欢看的书了!”

这个“楼房”储蓄罐陪伴我已经四年了,我总是那么喜欢它、爱护它,感谢它帮助我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第19篇:生死一瞬间观后感

生死一瞬间观后感

今天,观看了《生死一瞬间 您选哪一边》交通安全警示教育片。短片警醒了广大师生珍爱生命,注意交通安全,谨慎驾驶,自觉遵守交通法规,践行文明交通行为,摒弃交通陋习,养成文明的交通习惯。在观看短片后,西安小学安全负责人还进行了文明安全交通行为的再次提示,并结合全国法制宣传日的契机,宣讲相关的法律知识。

安全是学习教育的重中之重,而西安小学向来非常重视。生命只有一次,一定要重视。

在观看过程中,我被一幕幕事故惨剧深深震撼,深刻体会到“关爱生命,安全第一”的重要性,体会到交通事故对公共安全、家庭生活的巨大危害,对进一步提升交通安全意识,增强文明行车理念,培养良好的安全驾驶习惯,严格遵守有关行车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具有重要意义,(观后感 www.daodoc.com)不仅保证自己本人带头模范遵守好交通法律、法规,还要结合当前开展的“交通文明进校园”行动,主动宣传、教育、引导身边亲属、朋友遵守交通法规,全力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宣传片中记述了许多交通事故。它告诉我们:只有遵守交通规则,才有平安和幸福。一旦违反交通规则,就会招来灾难。有的交通事故,是明知故犯、一念之差而酿成悲惨后果的。比如司机的酒后驾车、超载超速、疲劳驾驶;行人的乱穿马路、跨爬隔离栏等。本来不该发生的,却酿成了悲剧。大家纷纷表示在观看宣传片后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希望所有人珍爱生命,谨慎驾驶,自觉遵守交通法规,践行文明交通行为,摒弃交通陋习,养成文明的交通习惯。我们小学生更应该从我做起,时刻遵守交通规则,安全每一天,幸福每一天!

短片警醒了我们珍爱生命,注意交通安全,大家纷纷表示在观看警示宣传片后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希望所有人都能够珍爱生命,谨慎驾驶,自觉遵守交通法规,践行文明交通行为,摒弃交通陋习,养成文明的交通习惯。

第20篇:生死场论文

浅析《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

初读《生死场》时并不激动,因为已经读过萧红的《呼兰河传》有些适应了她看似平淡的叙述,虽然开头并不跌宕起伏,然而萧红的小说总是有渐入佳境而引人入胜魔力的,一步一步深入其中时,你会发现许多种复杂的情绪已经随着书本上的行行文字充斥胸腔。

起初泛起的怜悯之心是看到二里半的老婆麻面婆的时候。麻面婆不是一只蝴蝶,她生不出磷膀来,只有印就的麻痕。她的眼睛好像哭过一样,揉擦出脏污可笑的圈子,若远看一点,那正合乎戏台上的丑角;眼睛大得那样可怕,比起牛的眼睛来更大,而且脸上也有不定的花纹。她知道家人要回来吃饭,慌张著心弦,她用泥浆浸过的手去墙角拿茅草,她贴了满手的茅草,就那样,她烧饭,她的手从来没用清水洗过。她头发飘了满脸,如同母熊般„„这是一个弱智的妇女,她有一个跛脚的丈夫,一个还未长大的孩子,和一个像草洞一样的家。我想,使我生出怜悯之心的不仅仅是小说里的麻面婆,不仅仅是这个因为不聪明所以收捡不干净受丈夫嫌的妻子。更多的是因为她而联想到的我身边曾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我有一个算得上是表舅的人,文化不高,小学毕业,人也不高,160cm,这样的条件也就和小说里的二里半差不多了吧,他讨的老婆和麻面婆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表舅妈小时候患有脑膜炎烧坏了脑子,后来经媒人介绍嫁给了条件并不好的表舅,一年后生下了一个10斤的胖小子,然而这个孩子的到来没有给这个家带来更多的幸福,在孩子10岁时,医生告诉表舅这个孩子只有7岁的智商,就这样为他打上了弱智的标签。同样不幸的人,同样不幸的故事,这样的弱势群体总是被迫承受这人们的同情或者践踏。

然而仔细读着《生死场》时,我突然意识到,纵使像麻面婆这样不聪明,理不顺自己也理不顺家的人也是有尊严知道维护尊严的。听说羊丢,她去扬翻柴堆,她记得有一次羊是钻过柴堆。全头发洒著一些细草,她丈夫想止住她,问她什么理由,她始终不说。她为著要作出一点奇迹,为著从这奇迹,今后要人看重她。表明她不傻,表明她的智慧是在必要的时节出现。尽管最终奇迹没有出现,可是麻面婆却是有心的,她要今后人们看重她,她是坚强的,忍受这丈夫的轻视,她是反抗的,反抗命运的不公。然而在我看来这种自尊是不健全的,人要别人看重自己,那么首先自身就得看重自己。无法否认麻面婆不聪明,也正是知道自己不聪明,所以她不收拾也不懂收拾自己,不懂得从内心里看重自己。麻面婆的性情不会抱怨。她一遇到不快时,或是丈夫骂了她,或是邻人与她拌嘴,就连小孩子们扰烦她时,她都是像一摊蜡消融下来。这些足够证明她没有自信,没有真正看重过自己。萧红说她不好反抗,不好斗争,我想她实际是想说麻面婆不是不好,而是不会斗争,否则在找羊的时候她不会为着让人看重她而扬翻柴堆。

这是我真正的怜悯,不仅是因为二里半和麻面婆这对在某些方面各有残缺而挣扎在社会底层而怜悯,更是为了麻面婆那没有寻到的飘渺的自尊而遗憾的怜悯。

再读下去的时候,女性的悲剧角色一个一个展现在我的面前。不幸患了瘫病,丈夫却不闻不问,最后下体生蛆,浑身腐烂,活生生地烂死的月英;未婚先孕出嫁后被丈夫打骂虐待,连未满月的女儿也被丈夫摔死,最后愤而离家出走,却在城市看尽世态炎凉后而又回来了的金枝。一生悲惨,三次嫁人却不尽人意,在儿子被杀之后喝药自杀,却在下葬时又活过来了的王婆。太多的悲剧却并不让人麻木,反而触动了灵魂深处的震撼。

如同从麻面婆身上看到了我表舅妈的缩影,在这些人物之中我看到了更多现实生活中的影子,这些故事并不因年代久远而与现实产生隔阂,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场景,换过了演员和导演,剧本却任然是那部剧本。而放开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你能清晰的看到萧红笔下的《生死场》便是我们正在经历的“生死场”。

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看到萧红笔下的金枝时,我总隐约觉得,这就是作者自己生活中的片段。金枝的身上太多萧红自身的影子,让我仿佛又回到了看《呼兰河传》时的状态—

—看小说版的自传。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萧红1930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在怀有汪某的孩子时遇见了肖军。1932年与萧军同居,脾气暴躁的肖军与她在爱情中跌跌撞撞,最终端木蕻良的出现让两人感情破裂。而再看《生死场》中的金枝,在与成业私下交往后珠胎暗结,嫁给成业后被他打骂虐待,嫌女儿和她拖累了自己成业连女儿都被摔死,而离开家进哈尔滨城后的金枝却连尼姑也当不成。这样的浓重的悲情与处在现实生活中的萧红虽说是言之有过,然而不得不说小说中成业的婶婶说过的那句话“等你娶过来,她会变样,她不和原来一样,她的脸是青白色;你也再不把她放在心上,你会打骂她呀!男人们心上放着女人,也就是你这样的年纪吧!”却是从萧红心底里说出来的。而正是这么一句话,道尽了当时以及现在众多女性的悲哀。

生死状范文
《生死状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