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1 23:31:3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三单元 图形与变换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知识内容包括锐角和钝角、平移和旋转及数学活动。“剪一剪”,要让学生知道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并会判断。平移和旋转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要让学生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建立空间观察,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

二、单元总体目标

1、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

三、单元重难点

重点:

1、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以及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 难点:

1、用语言描述、锐角、钝角的特征。

2、体验平移的思想方法。

四、单元课时分配

用3个课时安排教学

第一课时

一、授课课题:锐角和钝角

二、教学内容及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教材第37—38页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认识直角、锐角、钝角。因此,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是这节课的重点,会用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是这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说明 目标:

1、学生结合实例,建立直角、锐角、钝角的表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分析、概括能力。 说明:

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角、锐角、钝角的表象形成过程,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教学问题及说明

锐角和钝角概念的判断是以直角为标准的,而在活动中又多次涉及直角。

但学生由于自身缺乞方面的意识,很有可能仅仅用眼睛来判断直角,这样做无疑违背了数学本身具有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基本流程

导入新课,复习旧知——自主探究——巩固提高——全课总结

(二)问题及例题

1、复习内容:(1)什么是角;(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3)比较

锐角和钝角的大小。

2、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问题1: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设计意图] 用最贴切学生生活的情境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活动:

(1)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锐角、钝角。

(2)学生交流自己找到的角及其在图上的位置。 问题2:谁能来说一说锐角、钝角与直角的关系?

[设计意图] 通过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更清晰地把握锐角和钝角的本质属性。

师生活动:

(1)学生说说角与直角、钝角与直角的关系。 (2)学生动手画锐角、钝角。

3、巩固练习

(1)教材39页1题、2题。

(2)引导学生支暂行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3)目标检测(见学案)

4、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 锐角和钝角

直角

锐角比直角小

钝角比直角大

学案

一、课前预习

怎样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二、目标检测

教材39页

3、40页4题

三、配餐作业 练习册11页

第二课时

一、授课课题:平移

二、教学内容及简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图形的平移。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感知平移,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后的图形。难点是体验平移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目标及说明

(1)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现象。

(2)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图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说明:

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感知平移的过程,初步体验平移的思想方法。

四、教学问题及其说明

课堂中也许会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概念讲述不透彻,时间过短,学生未完全理解,所以掌握不够准确。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感知出发,通过学生的集体讨论和探究,提高课堂效果。

五、课前准备 练习纸

六、教学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全课小结

(二)问题及例题

1、创设情境,提示概念

教师出示教材41页的三幅图。先引导学生观察三幅图,然后问。 问题1:三幅图中画的分别是什么?它们是怎样运动的?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活动:

组织学生一起议一议,互相说一说。

2、探究新知

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这种现象就是平移。

问题2: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设计意图] 通过说一说,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师生活动:

(1)让学生表演平移。 (2)大方格纸上平移。 (3)让学生议一议自己的感受。

3、巩固练习

(1)例2上面的“做一做”。 (2)练习十第1题。

把小船向右平移4格后得到的图形涂上颜色。先组织学生选一选,然后让学生用彩笔涂一涂。

4、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七、板书设计

平移

1、“平移”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

2、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这种现象就是平移。

学案

一、课前预习什么是平移?

二、目标检测

教材43页练习十第1题、第2题

三、配餐作业 练习册12页

第三课时

一、授课课题:旋转

二、教学内容及简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3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认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旋转现象。因此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感知旋转现象。难点是体验旋转的思想方法,通过学生说一说,议一议等活动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其说明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现象。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说明:

通过让学生观察实例,动手操作,小组探究等学习活动,来完成以上教学目标。

四、教学问题及其说明

本节课要解决的最关键的问题是要让弄清什么是旋转现象?掌握旋转现象的特点。会区别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

五、教学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全课小结

(二)情景导入

出示情景图:风车、电扇的运动、车轮。

教师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研究像风车、电扇这样的运动。

2、探究新知

(1)明确旋转的概念

教师说明:像风车、电扇这样的运动,我们称之为旋转。 (2)组织学生再次观察风车和电扇的运动。 问题1: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 使学生通过观察,掌握物体旋转的特点。 (3)联系实际,深化对旋转概念的理解。

问题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人旋转现象?

[设计意图] 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师生活动: ①引导学生回忆。 ②小组内交流。

③让学生明确,这种运动都是围绕一个点转动。 (4)引导学生观察课本37页的主题图。 问题3:哪些运动现象属于旋转?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旋转的特点,会判断什么现象是旋转现象。

师生活动: ①师生交流。

②组织学生完成第42页(教材)下面的“做一做”。 ③组织学生转动学具,体验各种组合现象。 ④组织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3、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第3题。

师生做交流。学生说判断理由时,不要求逻辑语言很严密,只要意思对就给予鼓励。

(2)组织学生完成练习十第4题。

问题4:哪些小鱼可以平移到红色小鱼的位置?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深学生对新知的掌握。 (3)目标检测

4、全课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回顾和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

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围绕着某一个点或轴做圆周运动。 旋转现象:钟面的指针、风车、螺旋浆。

学案

一、课前预习什么是旋转?

二、目标检测

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教材练习十中的第4题中说的:不能平移到红色小鱼位置的小鱼,先经过怎样的运动就可以平移到小鱼的位置?

三、配餐作业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整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平移》说课稿

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 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葡萄沟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