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发布时间:2020-03-03 23:33:2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研究

杨 冬 梅

当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之一。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许多国家在中小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活动,培养出具有环境意识,懂得基本环境知识,能采取适宜行为保护环境,力争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地球公民\"。我国义务教育法也明确提出要重视环境教育。目前,各国实施环境教育主要有三种课程模式:一是单独设立环境教育课;二是在学校各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而不是单独设课;三是在一些实施\"综合主题\"课程模式而不是分科课程模式的学校,以环境教育的若干主题为线索,将各学科或各领域教育内容综合在一起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环境教育采用何种课程模式,要受国家及学校现行课程模式及教学体制的制约。

我国义务教育大纲规定,中小学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部分。根据这两类课程的特点,在活动课程体系中可以进行一些综合主题式的环境教育活动,但这类课程在小学课程所占课时相对很小。在所占课时数明显居多的学科课程体系下,比较适于进行渗透式的环境教育。虽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明确提出的只有\"要重视在小学自然和社会学科中进行环境教育\",对其他学科的环境教育功能没有作明确说明,但这并不意味着小学其他学科没有渗透环境教育的可能。关于在小学各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问题,我们\"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课程组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仅就小学语文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若干问题谈谈我们的研究和观点。

首先,从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看,它\"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它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国家教委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工具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学科特点,决定语文学科在环境教育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其次,国家教育部为将素质教育的实施落到实处,于今年提出了对小学部分学科教学进行改革的意见。语文学科教学的改革举措和其他一些学科一样,主要是删减部分教材内容,降低部分教学要求,以保证实施素质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改革趋势也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提供了现实的条件。

语文是语言文学形式和思想感情内容的整合。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要学习语言文学形式,如词语、句子、文章结构等,而且要了解语言文学形式和它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之间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或练习各种口语及书面语技能时,总不免接触语言文字所反映的各种思想感情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是关于道德行为和修养的,也可以是关于环境知识或观念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为学生提供以环境教育主题为内容的听说读写教材,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学知识,练习语言文学技能的同时接受环境知识或环境道德的感染和影响,这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要想在不影响语文教学目标又不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首先必须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并根据这些教材的特点,将语文教学和环境教育适当结合。为此,我们对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如下:

一、现行语文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相当数量的课文,课后练习,以及单元训练等,与环境教育主题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二、各类型教材的教学要点

1.第一类教材

主要是用于阅读教学的课文,涉及风景名胜、动物、植物等。其教学目标除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方法、通过对词句分析理解课文主要意思之外,环境教育方面的目标主要指向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或人文环境,愿意并乐于善待其他生命体的情感和意识。

只有当学生对自然、对人文景观、对非人生命体产生接受或喜爱之情时,他们才能对环境或其他生物遭受的破坏或伤害产生强烈的同情,并进而对造成这些破坏或伤害的人或行为自觉加以抵制。 这类教材的教学重点在\"情\"而不在\"理\"。因此,切忌在学生阅读欣赏之后,\"画蛇添足\"地要求学生明确说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比较适宜的做法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和欣赏大自然及人文景观的美丽和伟大,体验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理解和品评,可以借助图片、录像等直观影像帮助学生理解词句,鼓励学生围绕课文词句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或复述课文等。

此外,在其他学科或综合性的环境教育活动中,可以借助这类教材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特别是围绕现实环境问题展开的调查、写作活动等,可以指导学生将这类文章所描绘的美好情境与严峻的现实状况加以对比,从而加深他们对环境问题危害性和严峻性的认识。例如,在组织学生游览趵突泉后,引导他们比较《趵突泉》课文所描写的情境和参观时见到的情境,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二者有如此巨大的差别。其他如有关芦沟桥、小兴安岭、海底世界、鸟岛等课文,均可以以这种方式运用于其他形式的环境教育活动。

2.第二类教材

主要是用于阅读教学的课文,文体多为说明文。其在环境教育方面的目标主要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环境科学术语,并在分析和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中掌握有关的环境科学知识,了解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及适度利用环境和有效保护环境的科学方法。

这类教材的个别篇目直接以环境问题为主题,如\"黄河怎样变化的\"、\"只有一个地球\"等。围绕这些课文可进行一些扩展性的环境教育活动,如启发学生根据课文所揭示的环境问题,联系生活实际,找找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相关问题或类似问题。探索导致这些环境问题的原因,并思考自己是否可以为解决问题采取一些行动。

例如,\"黄河怎样变化的\"一文主要介绍黄河怎样从一条滋养两岸人民的\"母亲河\"逐渐演变成泥沙滚滚、洪水泛滥的\"坏\"河。对这篇课文,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可以组织不同的扩展活动。

地处中原大地,黄河两岸的学校可以引导学生考察今天黄河的主要问题,并与课文描写的状况进行对比。黄河今天的问题恐怕已不再是\"水太多\"而是\"水太少\"。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查资料或实地调查讨论以下问题:为什么短短几十年,黄河就从一条经常有洪水发生的河流变成了今天的\"季节性河流\",每年断流200多天?黄河断流对两岸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有哪些影响?人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教训,应采取什么对策?

地处长江两岸的学校则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课文所介绍的黄河变化的原因同长江有没有联系;今天的长江是不是已经变成了课文中的黄河;长江今年发生如此严重的洪涝灾害,其根源是否与黄河当初的变化原因一致;人们对此应该采取哪些对策,等等。

3.第三类教材

主要是一些记叙文和听说读写练习。与前两类教材相经,这类教材比较容易对学生的环境行为和环境道德认识产生直接的影响。

对其中与环境教育目标相符合的教材内容(如不许摘花、不许捉蜻蜓,节约用水、植树造林,等),除根据语文训练目标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外,可引导学生把教材所反映的行为与自己的行为及认识进行比较,检验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环境教育的要求;同时,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这些教材内容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实践良好行为,并在要求自己的基础上努力向其他人宣传这些教材内容。 对与环境教育目标有所背离的教材内容(如喜欢鸟就要捉鸟、郊游途中摘花捉鸟、鼓励人去做大森林的主人,等等),最理想的做法是尽可能删减或修改相关的插图、词句甚至文章,因为这些教材可能使学生在无意之间受到不良的影响。当然,我们不可能因噎废食,等到教材修改完后再组织教学,因此,目前我们能做的是在正常教学之中或之后,提醒学生加以辨别,以免学生在潜移默化影响下形成与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宜的认识或态度。

虽然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已经蕴含了相当数据的环境教育内容,但其深度和广度还远远达不到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的要求。特别是直接反映环境问题的第二类教材,无论是数量、体载,还是涉及的环境问题,都非常不够。以体载为例,揭示环境问题,不一定非说明文不可;儿童非常喜爱的文学体载,如故事、图画等,也可以用来反映环境问题;故事或连环画可以通过现实的或虚构的情节向学生揭示环境的变化过程,通过生动的语言或平面图象向学生展示各种非人生命体或非生命体由于人类活动而受到的冲击(包括生活条件和心理感受的变化),激发学生对遭受破坏的事物的同情情感,使他们能理解和关注人类以外的环境事物,感受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必要在课本之外为学生补充一些以环境问题为内容的视听材料,如广播录音、影视录像、书籍、图表、新闻报道等,让学生围绕这些材料进行课内外的听说读写训练。如让学生就这些教材所反映的环境知识展开讨论;根据自己从自然或社会课中了解到的环境知识,编写故事、公益广告词,给家长或社区成员写建议书、对他们进行游说;记叙自己或他人的环境行为;记叙自己参加的环境调查或环境保护活动,等等。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加深他们对文体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环境意识状况,引导学生实践积极的环境行为,并对家庭和社区环境的改善带来一些积极影响。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

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初探论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渗透环境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