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两给四会”模式下的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发布时间:2020-03-01 23:28:2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两给四会”模式下的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以高二地理选修《寒潮》为例

杨爱

“两给四会”是我校经过多年实践、整理和深化提炼出来的教学模式,“两给”是指还给学生时间,交给学生方法;“四会”是指会预习、会思考、会讨论、会总结。这一教学模式在我校的推行就是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收获知识,掌握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完成授业解惑乃至育人塑魂的使命,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探究新的教学策略,完善课堂教学。

2015年5月6日我校举办了主题为“两给四会教学模式研讨”的教学开放日活动,此次开放日,我以《寒潮》为题目向到访的专家和同行展示了一节开发区一中高中文科班的地理课,受到了专家和同行的肯定,下面我就以本节课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在学校推行的“两给四会”模式下地理教师采取了哪些教学策略不断完善地理课堂。

策略一:利用教学案整合地理知识,让学生学会总结

教学案是高效教学的载体,教学案教学在我校已历经近两年,它在整合地理知识方面的优势尤为明显。本节教学案设计,我打破了章节的界限,将《自然灾害与防治》一册教材有关寒潮的内容重新进行了整合,并在探究寒潮成因的过程中,将《高一地理必修一》中的地球运动和大气运动的知识和《自然灾害与防治》一册的知识有机整合起来,得出寒潮成因的知识框架图,建立了不同学段教材内容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将复杂的地理知识理出清晰的线索。(如下图)

图一

地理知识包罗万象,学生中流传着一句话“高中有两理理不清,一个是物理,一个是地理”。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理解地理知识难度较大,自然地理需要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人文地理要求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要注重观察人类生产活动,丰富体验,关注新闻时事,学会成人思维„„这些给地理教师实施地理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经过近两年教学案的使用,我组教师通力合作,以教学案为载体,将复杂的地理知识有机整合,建立起了初高中各册教材之间的有机联系,建立教材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有机结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会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地理知识,学会总结梳理地理知识,实现了“两给四会”教学模式的目标。

策略二:用充足的教学素材搭建自主探究的阶梯,给学生方法

教学案是高效教学的载体,它能给学生呈现大量教学素材,以这些素材为阶梯,教师创造性的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本节课我高效利用教学案所呈现的素材,设计了以下自主探究活动。

自主探究1:给学生材料,让学生自主阅读资料,自主归纳总结寒潮的定义,学生展示成果,教师适时点拨追问。

自主探究2:给学生相关地图,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自主读图归纳寒潮路径并让学生在电子白板上展示讲解探究成果(见图二)。

图二

自主探究3:给学生知识框架,全班同学共同合作探究寒潮原因,按座位轮流到电子白板上填空,每人填一个空,会哪个填哪个,将地球运动、天气系统等知识和寒潮成因联系起来,学生由易到难、先快后慢,剩下不会填的空就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这时教师适时点拨深化,这样教师“以学定教”,做到了少讲精讲,落实了“少讲优质”的教学原则。(见图一)。

自主探究4:给学生寒潮天气带来危害的具体案例,让学生自主阅读,从中找到关键词,并将关键词连线,并在电子白板上展示,通过连线,让学生辨析寒潮天气现象与寒潮危害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本节课,以教学案呈现的教学素材为阶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生的思维不断地碰撞,教学内容的落实和深入是生生、师生合作的结果,在合作探究和成果展示过程中,学生热烈的讨论、自发的辩论、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教师则细心捕捉学生思维冲突,适时点拨,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在教师精心预设和学生不断生成过程中,教师交给了学生方法,学生学会了预习、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讨论、学会了总结,地理课堂被充分激活了。

策略三:制作微视频浓缩复制教学重难点,给学生时间

“微课”,全称为“微型视频课程”。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在教育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微课无疑是教师专业成长,学生自主学习,家长辅导学生的有效碎片学材。地理课堂引入微课,讲解重难点,设计探究活动过程,使理解速度和程度不同的学生个性化的选择时间和内容,反复揣摩复杂地理规律原理的深意,学生通过微视频学会了理性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会说地理语言,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微视频制作较好的解决了地理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本节课,寒潮的成因非常复杂,要透彻理解成因,《高一必修一》中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的基础知识必须要很牢固,而海平面等压线图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对这一抽象复杂的问题,高中生很难提起兴趣,而且对于繁多的地理专业语言学生感到既陌生又枯燥,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制作了一段四分钟的微视频,微视频图文并茂,将学生探究寒潮成因所应具有的知识储备进行了高度概括,不仅凝练了地理知识,同时让学生有非同寻常的新鲜感,把枯燥的知识活灵活现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对难点理解透彻记忆深刻。

微视频穿插在课中,经过切换场景,缓解了学生视觉的疲劳,浓缩概括教学重难点,同时,一些反应较慢的同学,课下可反复播放微视频,不断复制教学过程,获得了足够的时间去在重复中逐步理解难点,这样也实现了面向全体和教育公平。

策略四:拓展问题提升教学境界,教会学生深入思考

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思维发展的理解性学习,具有注重批判理解、强调内容整合、促进知识建构、着意迁移运用等特征。深度学习不仅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还需要教师通过确立高阶思维发展的教学目标、整合意义联接的学习内容、创设促进深度学习的真实意境、选择持续关注的评价方式进行积极引导。因此,教师要深挖教材内容,拓展地理问题,升华教学内容,教会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选修教材《灾害地理——寒潮》着重阐述了寒潮对于生产生活的危害,但教师仅让学生讨论寒潮的危害是不够的,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寒潮对人类的影响,于是,在本课结尾,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讨论寒潮的利与弊”,这个问题渗透着“一分为二”看待事物的哲学思想,是对教学内容的升华。问题一抛出,学生的思路就被打开了,大家争先恐后的回答,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多张幻灯片——“瑞雪兆丰年”“寒冬不寒,来年不丰” „„之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寒潮这种剧烈的大气运动能量来自于哪”?(太阳辐射能)其实,无论是今天讲的寒潮,还是以前的台风,这些大气运动最终实现的都是高低纬、海陆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大气运动可以说是一种大自然的平衡法,使在地表分布不均的太阳辐射能不断趋于平衡,因此寒潮在地球环境形成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维持着地球的生态平衡,这样学生就站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高度上看待地理问题,将地理知识融会贯通,对大自然产生敬畏,心灵受到震撼,兴趣获得激发,在问题的拓展过程中,人地关系思想自然而然地根植在学生心中,学生学会深入思考地理问题,地理课堂教学的境界得到提升。

本节课后,在场的教师专家给予了肯定,我的感受颇深,泰达一中是一个不断追求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的优秀团体,根植于这片沃土之中,教师的业务水平会不断随水涨而船高,教学案整合了地理知识,让学生学会总结,教学案提供充足教学素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搭建了阶梯,交给了学生方法,信息技术的适当使用,浓缩复制了教学难点,还给了学生时间,问题的拓展提升了教学境界,让学生学会了深入思考问题。作为泰达一中的教师,站在教改的前沿,我们不断更新观念,学习新技术,改变自己,改善地理课堂,多种课堂教学策略的综合实施,让一批批泰达学子,学会了预习、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讨论、学会了总结,主动地发展,和谐地发展,可持续地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教学

新课改下地理课堂教学评价

浅谈新课改下地理课堂教学

分层教学下地理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中图版初一下地理知识点归纳

教学策略、模式、方法

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创新课堂教学策略

小班化课堂教学策略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两给四会”模式下的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两给四会”模式下的地理课堂教学策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