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三国志》人物刘禅

发布时间:2020-03-03 18:22:1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三国志》导读课程论文

序号: 组号:

姓名: 学号: 上课时段: 指导教师:

《三国志》人物刘禅

《三国志》人物刘禅

摘要:本文是根据《三国志》中刘禅在执政时期及历史的评价来讲诉的,回到史书记载中,不同的版本有各自的见解,经过查阅资料并对刘禅这个人物作出分析,本文认为刘禅虽有一些愚昧,但并不像《三国演义》中所述的那么昏庸、无能,相反是一位中常之君,是我国历史上度量大的、节俭的、真正爱民、宁愿自己蒙怨,又去被后人误解千年的仁德之君。 关键词:刘禅;仁德;无为而治;三国志;历史评价;

本文首先给刘禅做了一个简短的介绍,他是先主刘备为汉中王时立为的王太子,刘备称帝后便将其封为太子。从本文中,纵观刘禅为帝四十一年,此期间可从三大阶段加以分析,即第一阶段:诸葛亮时期(223~234),以父刘备事之;第二阶段:蒋琬、费袆执政时期,无为而治时期;(234~253)第三阶段:帝权失控期(253~263)。另外,本文还认为可以根据历史对刘禅的评价来对他进行新论。 1·1 诸葛亮时期

白帝城托孤一事让世人皆知,其实这里刘备的用以很明确,让刘禅认诸葛亮为相父,目的就是为刘禅的蜀汉皇位提前上了保险,原因之一,根据诸葛亮的为人,刘备深知,一个父亲是不会去抢儿子的皇位的,另外,因为那时的刘禅没权没事,对内还不懂的如何处理政治事务,对外又不熟悉军事作战,更没有军事管控权,军中政权都有孔明在主持着,同时刘备在托孤时说的非常清楚:“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很显然,刘备就间接地告诉诸葛亮有两个选择,其一,若犬子刘禅可以辅佐你就辅佐,如果不能辅佐,你就取代他。当然,这纯粹是作为对诸葛亮的试探。其二,刘备知道刘禅可以辅佐;诸葛亮不会做出取代刘禅帝位的事情来,因为之前诸葛亮曾在刘备面前表扬刘禅““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意即刘禅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后主的帝位和他在蜀国的生存。

按照常规,诸葛亮应该在刘禅18岁时把所有政权交于他,但是为了完成先帝遗愿,诸葛亮并没有将其政权直接交予刘禅,而是自己先带领,因为蜀国自刘备死后,人心不安,士兵数量急剧下降,这都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不安定因素。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谈到:“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这段话很有深意,诸葛亮自我解释了刘备为什么要托孤给他,就因为他谨慎小心。此时的蜀国必须要由这样一位谨慎小心的人来主持,才能转危为安。所以,此时诸葛亮不敢放手;另外,时的蜀国内外交困,危机四伏。《出师表》也谈到:“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 1

《三国志》人物刘禅

之秋也。”诸葛亮可不是小题大做之人,他能这样说,就说明现实的确如此。当时,诸葛亮不但面临着“北边有曹魏,虎视眈眈;东边有孙吴,不怀好意”的外部压力,还有很让人担心的内部压力。经过这两点的分析,虽然诸葛亮是为了蜀国着想,但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代政而非辅政,这里显然犯了君臣大忌,在帝制时代,可以说没有哪一个君主可以容忍下来。虽刘禅心里虽有不满,但总的看来,他以大局为重,克制住了自己,始终没有发泄出来。

在诸葛亮病重期间,刘禅亲命尚书仆射孙德去汉中向咨询后事安排等。诸葛亮死后,消息传到成都,刘禅一方面非常伤感,并哭倒于龙床上;一方面下令成都城内立刻实行宵禁,进入紧急状态。在这关键时刻,刘禅作为一国之主,冷静处事做的非常到位,而且保证了局势的稳定。当灵位送回时,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然后又素服发哀三日。从这些方面都可以看得出刘禅的为人,并不像《三国演义》中那样的幼稚、无知、昏庸无能。

在这里我还需要补充一点,就诸葛亮死后,许多大臣和百姓都要求给予为亮立庙,但是,在当时被刘禅给拒绝了,这也不能怪刘禅,因为当时根据汉代制度及大臣商议讨论作出决定,丞相死不得立庙。这一直到众人的一度要求下,刘禅才在诸葛亮逝世三十年后,到亡国前夕,于景耀六年春,下诏为亮立庙于沔阳。从立庙这是看,很显然刘禅是对诸葛亮是有意见的,但是在诸葛亮逝世时,他能如此容忍。如此得体的处理好“功高盖主”的权臣问题,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这一点就不能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所塑造的刘禅昏庸、贪婪、无能来评价了。 1·2 无为而治时期

建兴十二年(234年)8月,诸葛亮逝世后,在争论蜀汉政权由谁掌控这一问题上,其实,很多的迹象已表明,从蒋琬时期开始,刘禅就已经掌握了帝权,实际上控制着蜀汉。

诸葛亮刚死,丞相长史杨仪边借机斩杀了长期与他“不和”的大将军魏延,便率军返还成都,刘禅并没有直接揭穿他的阴谋,在之前刘禅就收到了诸葛亮在死时写下的书信,将下诏任命蒋琬为“尚书令”。在延熙二年,升蒋琬为大司马,并且在人事任免上,鉴于诸葛亮生前权力太重,刘禅废除了丞相制。以费祎为“大将军、录尚书事”,蒋琬只任“大司马”,这一期间,并提拔了姜维做荆州刺史,刘禅将费袆、蒋琬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以管政务为主,兼管军事;费祎以管军事为主,兼管政务,军政及内政大权不再同一人一把抓。这些充分展示了后主的帝权,后主任命蒋琬后,对蜀中具体的军政事务不加干涉,真正做到了用人不疑。此前,诸葛亮多次北伐无果,之后,后主刘禅就停止的北伐攻率,这也是无为而治在军事上的表现。

蒋琬死后,后主便任命费袆以大将军秉政。在费袆执政期间,后主仍执行无为而

《三国志》人物刘禅

治的大原则。一方面后主控制着用人权和其他一些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另一方面,又充分尊重他对具体事物的处理权。做到,即使费袆身在前线,朝廷的庆赏刑微,都得征求他的意见并由其裁决,才能执行。 1·3 帝权失控时期

在本文中写到,费袆死后,姜维执政,蜀汉进入最后十年的急剧衰亡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日趋没落。但蜀汉猝亡之时,国势并不耗尽,本还可能苟延。这种可能之所以没成为现实,其实有众多原因的,但主要与后主帝权失控和他的仁德有关。

在蒋琬。费袆执政时候,后主主要是通过他们来掌控大局。姜维执政后,种种迹象显示,后主不能很好地控制姜维。

从费袆死的延熙十六年春到蜀汉灭亡的前一年,短短十年间,姜维竟五次西征,当时蜀汉上层就有人明确表示反对,但没能阻止,最终都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可以说姜维就是个好战而无功的人,在这里面还出现了一个人物,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当时蜀中有传说诸葛瞻曾上表后主,建议以阎宇取代姜维。帝权失控的一个原因还存在刘禅对宦官的宠信。

景耀五年十月,司马昭决心伐蜀。次年便命令诸军大举攻蜀,经历此仗后,蜀国投降,刘禅带领大臣投降与邓艾,邓艾同时秉承了魏主旨意,封后主为骠骑将军。随后,后主举家迁往洛阳,魏主册封他为安乐县公,至此,蜀国灭亡。

根据陈寿《三国志》中对刘禅的介绍,再结合到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刘禅,可以说是两个不同人物,我个人认为这也许是与写书人所站在的角度不同,一个为蜀,一个为吴,对于人物的书写就难免会存在差异。确实,我们所读到罗贯中《三国演义》和所看到的三国视频中,刘禅的确是个无能、昏庸之主,但是从《三国志》中我们去发现了刘禅真实的一面,他给我们的印象并不像《三国演义》中那样,而是具有容忍、肚量的一位明君。也许从一开始后主刘禅给我们的印象就是那么不好,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依旧用《三国演义》中的角色来表面性的认识和看待刘禅这个三国人物,这是我们的一个最大的错误。刘禅他之所能作为蜀汉之帝41年,不仅仅是大臣辅政功劳,其实还是与刘禅为人处事有重要关系的,根据本文章前面的三个时期的部分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刘禅虽有些无能,但他却是个有容人之量、头脑清楚、知人善用的君主。

通过对《三国志》中被世人传的沸沸扬扬的“乐不思蜀”这里我有自己的看法。刘禅投降后到了洛阳,被封为“安乐公”。司马昭设宴招待他,席间特地演奏了蜀国的乐舞。这是何等悲哀的事情!所以“旁人皆为之感怆”,只有刘禅“喜笑自若”。

《三国志》人物刘禅

这一表现连司马昭都看不下去。这里刘禅虽然窝囊但绝不弱智。他是没有骨气,也并非没有心眼。说白了,我个人认为他是在装疯卖傻。因为刘禅很清楚,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他是永远也回不去了,能保住性命就是好事。他也清楚,要保住性命就不能让人觉得自己有复辟之心,就连想念蜀国也不行。因此,他必须表示自己“乐不思蜀”,安乐享受生活。而且他还必须表示,即使有了思蜀之心也是别人教的,自己学不像。这时,他这个“安乐公”就“安乐”定了。因为他那一句“诚如遵命”,不但证明自己并不思蜀,还证明自己缺心眼儿,可谓“一举两得”。 1·5 历史评价

在世人的心目中,刘禅是平庸昏聩之君,在市井街头的平头百姓眼里,刘禅的形象始终是碌碌无为的的庸主一个,更有甚者称之为“亡国之昏君,丧邦之庸人”。因刘禅小名为阿斗,于是在我们国语的形容词中,又多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有人预言,这个形容词将流传千年。也有学者认为刘禅有有容人之量,头脑清楚、知人善用,乐不思蜀 没皮没脸。 1.51 有容人之量

刘禅继承帝位时,年仅16岁。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于是乎,“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所有的事情刘禅都“按丞相说的办”。对于大权独揽的诸葛亮,刘禅也做到了凡事谦让,“以父事之”。 1.52 头脑清楚、知人善用

刘禅不仅有容人之量,而且头脑清楚,知人善用,有很强的分析能力,绝对不是弱智。刘禅专用诸葛亮来治国,就是他聪明的地方,虽然诸葛亮有穷兵黩武的问题,但是他治理蜀国的措施确实给蜀国带来了发展。所以即便在孔明死后,刘禅仍然继续延用诸葛亮的措施,甚至重用诸葛亮所选拔的人。 1.53 乐不思蜀 没皮没脸

历来各方专家对后主刘禅的评价一直囿于暗弱无能、贤愚不辨,其中最大的一个诟病就是不战而降、苟且偷安。“乐不思蜀”一个词语让刘禅彻底被定格为一个反面人物,被认定是个没皮没脸的窝囊废,从而对其进行口诛笔伐。

综合以上评价,我认为刘禅确实存在昏庸、无能的一面,但他并不是一位暴君,也并不像《三国演义》中所述的那样懦弱、无能,虽然“乐不思蜀”中刘禅的表现确实让后人感到很愚昧,但处当时的环境我认为,那并不是他愿意那么做的;从诸葛亮时期和无为而治时期我们也不难看出,六禅处理事务的方法还是比较好的,能够做到

《三国志》人物刘禅

别人不能做到的忍耐,多为百姓着想,这些方面则表现出了刘禅的聪明。以此,看待历史的各种评价,我们应该综合性的分析之后才应该下结论,而不应该从片面性的去看待。

参考文献:

1.《三国志》卷33《蜀书·后主传》 2.《导读》缪钺 巴蜀书社 1988年

3.《白话》曹文柱等主编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4年4.《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期罗开玉谢辉 5.《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之非常君臣

三国志人物表

刘禅非昏君

刘禅非昏君

刘禅非昏君

刘禅乐不思蜀的故事

三国志读后感

三国志读后感

三国志读后感

三国志读后感

《三国志》读后感

《三国志》人物刘禅
《《三国志》人物刘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