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三国志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9-16 08:33:01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三国志读后感

读《三国》有感 —评价诸葛亮之功与过《三国演义》的书和电视剧都看过好几遍了,一直想写点东西,但又不知道从何说起。看现在,人们对诸葛亮的影响是最好的,因为正是他把一个曾经织席贩履的地毯货郎培养成了割据一方的蜀中王,这也是我佩服诸葛武侯的主要原因。但仅此,我认为为几千年来,人们对这个人的评价总有些片面!

中国历史上,在每个朝代气数将尽的时候,末代皇帝无一例外的总是不理朝政,听信谗言且荒淫无道的,其实那烂的早了,不是一个半个皇上爷的事。四百多年的大汉王朝也不排除,先是黄巾起义,接着董卓专权叛乱,劫持着小皇帝乱跑,后来又是曹操当国,挟天子以征四方。总之是那个时候有底盘和军队的人都想趁机捞一把。给所有看过《三国》的人一个总体影响是很乱,不是你投奔给他,就是他投奔到我。就这样,在《三国》中我们很少能找出几个曾经不是叛徒的人,然就这些人当中,有很多人成了国人心中的英雄,尤其是百姓心目中长盛不衰的偶像。有些人成了战场上杰出的的军事指挥官,如周瑜;有的成了辅佐君王的天才,如诸葛亮;有的人是点子百出的智囊团,如郭嘉等等。

现在就单说这位受人万世景仰的诸葛武侯,这位曾经只想“苟全性命于乱世的”年轻人耐不住寂寞终于走出了隆中山林,辅佐一个年近半百的“皇叔”一下子死鱼翻身,干下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

且说刘备其人,有吞吐宇宙之心,主宰中华之志,无奈才疏智浅。曾一度奔波流离,居无定所,(几度妻子失散,甚至还有殁于战火者,尽管曾经有过几次婚姻,但都没陪老这位皇叔。)年近半百还寄人篱下。后来因抗曹有功,孙权借他荆州,以暂避家小。谁知道这一借就是七八年,正是因为有了这块借来的土地作为根据地才得以建号立国图天下。这一切的实现,都要归功于诸葛亮的功劳,要不然,恐怕大腿肥肉还是那么多!是的, 弱小的刘备被诸葛亮一手扶植长大了,以至于有了自己很大一块势力范围,从此真正意义上的三国形成了,刘备就也敢时不时到黄河去饮马,荆襄去阅兵。 成了三巨头之后的刘备,总是屁股尖的坐不稳。想去东吴学曹公一样挥师八十万(蜀国没有那么多兵,其实当年曹操也没有那么多兵)打打猎,于是倾尽全力伐东吴,结果一场夷陵大战险些丧命。也就在这次大战遭到惨败,又连失两元上将之后就一蹶不振,很快就便一命呜呼了!

刘备死后,诸葛继承刘备匡扶汉室的遗志,连年北伐,搭上粮食财力不算,就壮丁不知道死了多少也无法准确说清。(少壮男子都血洒疆场,全国人口数量骤减,到处是老幼病残,发展农耕经济也就出了问题,造成国家内需亏空。)陈寿如此评价他说“制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很公正地说,诸葛亮曾经制服南蛮孟获并说服不了他的军事才干。因为象诸葛亮这样饱读经书,才华绝伦的天才去平叛一个野山从中,文明尚未开化的一个原始部落的酋长,在谁看来都是掌握之中的事情,(五次北伐才真正遇到了对手,是他一筹莫展)况且提出这一构想的人是一个扮演着丑角的人马谡。

三国这么多人物当中,要不是马谡后来的那次街亭之败,恐怕很多人都还不晓得有这样一个小人物曾经出现过,但这个人我认为死的有点冤。历史上带兵打仗的人中除了韩信,几乎没有人没打过败仗,但并不是败一仗都被斩首。

即便立了军令状,败后免于军法者也大有人在,但马参军就没那么幸运了,只能用死来表达对帝国的一片忠心!

无论怎么说,马谡还是被斩了,斩的人感到肝肠寸断,包括诸葛本人。后来很多人都认为马谡不该斩首,他是蜀国后期不可多得的人才(不能带兵打仗,但可以辅佐君主,是个不可多得智囊级人物),甚至有人把他和张良那个放在一起比。蜀汉后期人才极度缺乏,曾经的五虎大将,只剩老将赵云,虽当年勇冠三军也终究是气力不饶人,只能凭借着当年名声吓唬吓唬那些个小将!然军法严明,固然很好,但不至于败一仗就斩一将,并且马谡初次挂帅出征,作战经验不是很丰富,战败的可能性很大。但是诸葛没有派遣有着多年作战经验的的西蜀名将魏延,而派了个纸上谈兵的马谡。这么重要的军事要冲,又不是去做实验,以诸葛亮的敏感和见识,在谁看来都不应当派遣马谡去迎战资深的司马氏父子。然而,历史无法假设,马谡还是照常去了,也不可避免的输了,输的诸葛亮心服口服。感到无法向中央交差,遂自己贬官向人民谢罪(但权力任然还是那么大,比皇帝还大。在我看来,这个把戏就像当年曹操因马抽风而践踏良田之后,为严明军纪而割法权代首的技俩一样。另外,从管理学的观点来说,作为最高统帅的诸葛亮还有推卸责任之嫌!)

更为滑稽的是魏延的死,只能用离奇,荒诞这样的词来形容。魏延脸上有反相,脑后还有反骨,这个反骨迄今为止科学家都还无法说明,然远在1700年前的诸葛武侯就发现了,实属首创!

先主在时,魏延是很受赏识的。曾记否,攻下了汉中后,考虑到这块地方在战略上的特殊意义,把手汉中的重要任务交给了魏大将军,这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赏识他的神武,更是信任他英明,果敢的才能。对大将来说,这简直就是在提拔,这是让每一个大将感到无尚光荣的事情,那魏延能不肝脑涂地,至死效力吗?正像他说的,若魏军提兵十万,我为大王吞之;魏军倾全国之力伐蜀,我为大王据之。想象当年魏延说这句话时的自信与魄力,爱死他了。事实证明刘备的选择是正确的。

可能有人会批评说那是魏延的脾气性格不讨人欢喜,傲慢又咋咋呼呼的。那在我看来蜀国能大用的将领当中,脾气好的确实没几个,比如关羽就性格傲慢,刚愎自用又好大喜功,黄忠呢总太爱出风头,年近七旬还要临阵杀敌争抢头功;张飞更是狂徒一个,放荡不羁又操事不稳。但就是这群性格鲜明的可爱角色,为刘备打江山立下了不可磨灭的的功勋。看来男人有性格是件好事情,并且作为主帅的诸葛亮,更应给理解魏延的短处而充分用尽其才华(看曹操唯才是举,英雄不问出身,他身边聚集的神勇大将最多,谋士最优秀)。没必要个个都像司马懿一样城府很深,这样估计又谁都不放心!

我们不知道魏延和诸葛亮的仇结在什么时候,只是我们看到在魏延投奔刘备的时候诸葛亮要立即杀了他,因为他是叛将(那黄忠又何尝不是,如果不杀韩玄而要强攻的话,还不知道死多少人呢)。其实我们晓得,三国当中的将领当中,没有叛逃记录的为数甚少。还有后来魏延提出派奇兵突袭子午谷的计划没被丞相采纳后他一直很郁闷,估计也说过什么不中听的话,当然还有其他人的诋毁,比如说杨仪。估计原因也不止是这些,说不定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更加致命的深层次原因。不管怎么说,将帅之间的矛盾在这时候就显得比较突出了。

其实呀,军事出击都是要冒险的,尽管事前计划周密,但谁又晓得自己这仗一定会赢呢?比如当年的陈仓道上如果有伏兵,韩信能成功吗?曹操当年北

征乌丸,如果在人疲马乏时,突然杀出一股奇兵,曹公还能顺利归来吗?魏延也不是提前什么都不知道凭着血气之勇军事冒进。是曹真或者是司马懿征守长安他绝对不会提出这样的计划,然而他深知当时驻守长安的是魏军的亲戚,花花公子爷夏侯懋。可是丞相不允,怕太过冒险,要走大道。魏延总是叹其才华不能尽用,于是经常口出怨言。丞相也是怜惜其勇而用之,更本就不打算再重用他,他已经是一枚闲棋子,准备随时丢弃。另外,在诸葛感觉自己将死之时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这个有着副军师级身份的将军却没能应邀参加。也就这次蜀国军政界首脑的高级会议确定了魏延的死法和权力的善后问题,再没有什么特殊意义了!诸葛死后,不幸一员上将死于自己人之手.作为一生征战疆场的大将来说,这可能是人生最遗憾又无法澄清的事情!

对于这位重量级天才,在现代人们心目中无疑是一个智慧万能的化身,他能提前预知生前身后事。但就是没能预知五次(不是电视剧中所说的六次)北伐的惨败,是他人生的后来最为失败的地方,这也使得许多粉丝感觉无法理解又最遗憾的。因为他太自信了,他会观天象而逆天行事,记得北伐前谯周的话吗?肯定的说,在那个时代当中,诸葛亮绝对是一等一的旷世奇才,一介布衣出身的治国天才,辅佐君王的大才的确比管仲乐毅不相上下,但是否同时有不可一世的军事才华,有许多人对此有不同意见。北上伐魏时,遇到了真正强手,结果使这位人们心中的偶像级人物连遭惨败,最后身死军营,饮恨五丈原(对于这个人的死,我也很感觉难受,因为这个自己经营了二十多年的帝国的接班人保不住,最后还得拱手让人)。反观其对手司马懿,则是一胸襟宽广,计划周密又稳扎稳打的战场高手。同时他的政治才干也绝不亚于这位诸葛武侯,看天下纷争的最后结果是一家独大,司马氏建立了一个当时坚固的政权。

然而诸葛亮终究还是人,是人免不了要犯错误的。但值得提醒的是,一个大人物犯了错将会引起一场地震。(这是我对这位圣人的总体理解与看法!)

推荐第2篇:三国志读后感

《三国志》读后感 长安中心小学 顾佳松

从小就喜欢听三国的故事,从小学教材的《三国茅庐》到中学学习的《出师表》,从小说的《三国演义》到电视剧中的《三国演义》,每一个故事都是吸引着我。从这些故事中,我看到了刘备的仁德,孔明逆天的智谋,五虎将的忠勇,孙权、周瑜的年少有为,以及曹操的奸诈······或许很多人对三国人物的印象。直到我看到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后,原本的感受都打上了问号,刘备真有如此仁德吗?孔明真会施法借东风吗?曹操真是三国时代的恶人吗?后来才发现,原来《三国演义》只是演义,是小说,里面很多故事都是虚构的,而其中对刘备的褒奖和对曹操的贬低,都带有笔者的主观色彩,而想了解真正在历史上发生过的三国故事,唯有参考正史《三国志》。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不得不说,初看《三国志》非常艰辛,因为毕竟是全文言文,因此我是结合一些品三国的视频进行阅读的。毕竟是史书,大部分故事的讲述还是比较公允和符合实际的,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推翻了一些人物在我心中的形象。例如曹操,下面我就谈一谈我对曹操的评价。(以下是我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提到曹操,从前我想到的第一句话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是啊,曹操是一个多疑的人,是一个残酷的人,是一个自负的人,很显然,这是一个扮演坏人的角色。但着眼当时的历史背景,当时他行刺董卓败逃,一路上被人追杀,如果他不生性多疑,倒也奇怪了。另一句评价曹操的话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这句话乍看是有褒有贬,但实则却是肯定了曹操的能力和在乱世中的地位。前半句说的是曹操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后半句所谓的枭雄,说明他有野心,是独霸一方的魁首,纵观历史,乱世中,能称霸一方的不正是像曹操一样的枭雄吗?如今再谈曹操,我想到的是曹操的一句诗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观沧海》”我们都知道曹操的抱负是实现全国统一,却不知他为此付出了多少艰辛,从黄巾军起义到讨伐董卓,到最后邺城称魏,一路走来,相对他的“奸诈”,我看到更多的是他的雄才伟略,还有曹操也并非是一个残忍的人,虽说他也屠杀过百姓和无辜的人,但他绝不是一个残暴的君王,曹操在征讨袁绍行军路上,看到金灿灿的麦田,颁布了不准随意踩踏麦田的命令,可以看出他是非常爱惜百姓的,而且魏蜀吴三国中,魏国的内政也是施行的最好的。因此,在我眼中,曹操的贡献要远远盖过他的污点,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他也是一位不折不扣英雄。

当然,古今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他生平的很多成就是世人公认的,他是伟大的军事家,与吕布的“兖州之战”,与袁绍的“官渡之战”,每一场战役都体现了曹操非凡的军事才能。他是伟大的政治家,他带兵进洛阳,拥立汉献帝,挟天子而令诸侯,还一统中国的北方,可谓是成就卓著。他还是伟大的文学家,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曹操的文学作品也是数不胜数,我们耳熟能详的《观沧海》、《短歌行》以及后期的《龟虽寿》,每一首诗词都体现出了曹操的英雄气魄和远大抱负。毛主席个人也是非常欣赏曹操,毛泽东诗词对秦始皇、汉武帝的评价是八个字:“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但在毛泽东心目中,曹操在统一国家和开拓疆土的贡献方面不输秦皇、汉武;不仅统一北方,创立魏国,而且为结束三国鼎立的分治局面,统一全中国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曹操的诗词、文章、军事理论等文采方面的建树,远为秦皇、汉武所不及。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讲演中也说道:“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在我真正深入了解《三国志》的相关史料后,感悟颇深,很多时候感觉自己就深处在这乱世中,扮演者属于自己的角色,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就像是一面镜子,看到了过去也照亮了未来。

2017.8.25

推荐第3篇:三国志读后感

三国志读后感

--临床10班何玉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有一个年代,他群雄割据,他就是----三国,有一本史册经典永存,他就是----《三国志》。

公元184年,张角兄弟三人举兵10万,发起著名的“黄巾起义”。汉末战乱年代就此拉开序幕。起义军被消灭后,汉王朝名存实亡,各路诸侯和各地官员无心为行将就木的大汉王朝做事,互相之间展开争斗,希望可以一统天下。

三国是一个战乱的时代,但是三国同时又是一个机会摆出的时代;三国是一个人命如草芥的年代,但是三国又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有着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有着白衣渡江的陆逊,也有着老谋深算的司马仲达。但是我最推崇的还是三国的君主。蜀国开国皇帝----刘备(刘皇叔);吴国开国皇帝----孙权;魏国奠基人----曹操。

刘备,刘皇叔一生忐忑,作为中山靖王之后,却家道没落,从小靠编草鞋为生。184年在大商人张世平,苏双的资助下起兵对抗黄巾贼。因作战有功获封安喜蔚,却因毒打上司弃官而逃。后来投奔公孙瓒,参加反董联盟,被封平原相。因为曹操攻打陶谦,请刘备帮忙,后陶谦卒,刘备领徐州牧,却被吕布攻打丢失。走投无路,投奔曹操。因曹操猜忌,出走,来到袁绍,但在官渡之战,曹操胜。无赖刘备来到荆州,得到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人----诸葛孔明。在诸葛亮的计谋下,和孙权联盟在赤壁之战大败曹操,并占据荆州大部,自领荆州牧。后按照诸葛亮的计划,取得宜州,奠定了蜀国的基础。

可以说刘皇叔一生都很忐忑,没钱没权,没兵没地,但是他却成功的拿下蜀地,当上了皇帝。不得不说这有着一定的运气成分,但是个人实力也是不可或缺的。首先,他是皇族,以及时大儒卢植的学生,这使得他有着一定的政治资本,使得他在早期诸侯之间混的不错。其次,他有着北方人的义气,不然关羽也不会再曹操如此待遇下还忘不了他大哥,不然刘备也不会为了他二弟发动夷陵之战,最终导致自己的死亡。最后,他懂得礼贤下士,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谋士,就是在他三顾茅庐下得到的。

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吴国开国君主----孙权。相比刘皇叔的忐忑一生,他就轻松多了,他继承了他父亲和大哥的战果,一开始起点就比较高,但不能说他不如刘备。因为他也是一路艰辛。

在孙权刚刚当权的时候,首先下面的大将中有人不服,其次南越莽人起兵造

反,可以说是内忧外患,最后在二张和周瑜的力挺下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但是不久,曹操举兵伐吴,他果断摈弃国内降曹的意见,连刘抗曹,从此有了历史上关键一战----赤壁之战。后怕刘备做大,采纳吕蒙建议,拿下荆州杀死关羽。并同刘备的夷陵之战中去的胜利,使得刘皇叔只能遗憾白帝城。

作为三国中最后一个称帝的他,可谓一生荣光,只有他以继承人的身份把霸业

变成了帝业,但是晚年的他昏庸无道,杀了不少大臣,使得吴国一步步走向没落。成也孙权,败也孙权。 评曰: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於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马融注尚书曰:殄,绝也,绝君子之行。岂所谓贻厥孙谋以燕翼子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

最后说说,魏国奠基人----曹操。虽然他没有称帝,但是没有他的三国就不是三国。曹操出生不好,是大宦官之后,为汉相曹参之后,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那是个歧视宦官的年代,所以他一直不受当时统治阶级----士族的待见。曹操一生战功卓著,参加很多战役。平定黄巾之乱,击败张绣,在官渡大败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远征乌桓,在赤壁战败后,讨伐凉州,大败马韩联军。最后自领魏王,当他最终没有迈出最后一步。

曹操的成功由多个方面导致,政治上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经济上采用屯田制,使得在开始时,曹操粮草一直充足。军事上,曹操钻研兵法,有高深的军事理论,曾熟读孙武、吴起等前代军事家的著作,在习诸家兵法的基础上,写成《兵书接要》一书,结合自己的战争经验加以论述。

评曰:“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三国,一个混乱的年代,带个我们许许多多的回忆,也带给了我们无尽的思考。作为记录三国的史书,三国志记录了很多真实的事件,他给了我们展示历史真相。

三国出了很多人才,当他们都是以白骨累累为代价的,所以愿以史为鉴,不复有战争。愿和平鸽飞到世界各处。

推荐第4篇:三国志读后感

2012-2013学年秋季学期

《三国志》导读

任课教师:文伟

上课时段:周四(

姓名:罗吉秋

学号:

专业:

序号:

组号: 期中作业10-11)节201002050106 2010级国贸(2)班 19号 3组

浅谈关羽

关二爷关羽是罗贯中最用力刻画的武将,和《三国演义》中塑造的曹操--“奸绝”、诸葛亮--“智绝”齐名,称为“义绝”。他周身闪耀着超绝尘世的理想人格的光辉。毛宗岗就评价他“世服其神威,是古今名将中第一奇人”。所以他最终虽然镇守荆州失败,但在人们心目中仍然是个令人崇敬的大英雄。真可谓“忠义凛然参天地,成败岂足论英雄”。关羽的英武神威、忠义刚烈、义薄云天等经过《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更是深入民心,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仁义君子、忠义化身,而受到历朝统治者的嘉许、追封,为后世百姓所顶礼膜拜,关羽形象也逐渐被圣化、神化。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和评价《三国演义》中关羽这一艺形象,就该拂去他头顶种种光环,还原他以本来的性格面目。

关羽最为突出的性格特征就是忠义,其中包含着多重丰富的内涵,有对国家社稷黎民之忠,有对君主兄长朋友之义。汉朝末年天下大乱、官吏腐败、豪强横行,关羽凭着一股忧国忧民、拯救百姓于水火的家国责任之感,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并毕生都在为此奋斗,抗争。义字在三国演义中是贯穿始终的,尤其在关羽身上体现得最为充分,可以说关羽的一言一行都和“义”密不可分。在刘备兵败投奔袁绍之时,关羽孤身一人为保护两兄嫂,不得已投降,但曹操有三项约定在先:一为保节操,降汉不降曹;二为保两位嫂嫂;三为保忠义、誓言,一旦知道刘皇叔下落,立即投奔。甚至关羽因为战袍是兄长刘备所赠,即使破旧得无法补救,也不肯换上曹操为其赶制的新袍。足可见关羽的至情至性,至忠至义。在他眼中,投降是可以变通的,但惟独他对汉朝之忠、对刘备之义,是永远不可更改的。关羽之义绝不是一般的义气,而是披肝沥胆、义无返顾,他的义比泰山还重,比生命还珍贵,禁得住人世间的种种考验。

关羽还是一个武艺超群、有着崇高道德修养的贤能之才。《三国演义》在描写关羽勇冠三军的英武神威上,用了许多笔墨,如温酒斩华雄一段,就写得有声有色。先是华雄自称斩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接着写几员大将均被其斩于马下。讨伐董卓的各路诸侯都惊恐失色,惟独关羽挺身而出,对曹操赏赐的酒,也只轻描浅写地说了句“且斟下,某去便来”。雷鼓大振,众人还在恐惧之时,关羽已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杯中的酒还是热的呢。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是对关羽胆识、才智自信的又一次极好展示。关羽知道鲁肃这次邀请他去东吴摆的是鸿门宴,可能对自己不利,仍然从容前往,并以超人的谋略,机警应变,挟持住了鲁肃,最终控制了局面,反败为胜。在千军万马中从容往来,如入无人之境,令人惊叹。不但如此,关羽内在的人格修养尤其令人钦佩。他深明大义,金钱、美色、爵禄都动摇不了他,显示了高尚的道德操守;而在华容道上义释曹操也体现了他有着知恩图报、不忍杀戮的宽容仁慈之心和人道精神。

历史上的关羽可是真正的勇将,常亲自冲锋在前,免不了中箭吃矢,吕布的勇名多半是吹出来的,可关羽之勇却是名符其实。在勇将中能排兵布阵,识天时地利,运用战术的关羽却是首屈一指的,故后人将其忠勇智并提成为我们的武圣。陈寿评:“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汉朝之后便有“称勇者必推关张”。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关羽其实是个悲剧人物,绝伦逸群、义薄云天,可惜没有战略眼光,缺乏大局观念,最终的结局令人惋惜。偶然中蕴含着必然性。仔细分析,还是由于性格原因造成的,一是傲慢,二是刚愎自用。马超归蜀,他听说人家英勇过人,便忘记了自己镇守荆州的本职工作,要入川比试,搞得连关

平这样的后辈都觉得“父亲太过”,收到诸葛一封麻索毛的信后“遍示众人”方才作罢。老同志黄忠立了功,和他同封为五虎上将,他又牢骚满腹,“孰料今日竟与樊哙等人为伍矣”,似乎受到了莫大的侮辱,见识还不如费诗。诸葛入川,令他守荆州,临行前定下了基本调子:东联孙权北拒曹操。就是要他搞好统战工作,他虽立了誓,但却不认真加以领会,也不和马良等人研究,一味按自己的方式执行。东吴方面想巩固联盟,派人来提亲,他一番“虎女、狗儿”的话说的众人目瞪口呆,不干涉儿女的婚姻大事没有错,拒绝也不是不行,但应该讲究一点语言艺术嘛。幸亏媒人是诸葛瑾,丞相的面子是要给的,否则连性命都成了问题。孙权的热脸贴了您的凉屁股,这口气就那么好咽?!可见其心中根本就没有大局观念。

骄傲自大,刚愎自用,不从人谏,襄樊之战中,他这些缺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诸葛令其打樊城,主要还是从战略方面考虑的,其目的大概有三层:一是打击曹魏的气焰,二是威慑摇摆不定的孙吴政权,三是震慑新降的刘璋及其下属,政治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可惜关羽未能领悟,樊城战役应该速战速决,他却被胜利和个人英雄主义冲昏了头脑,竟然决定同曹魏全面开战,完全不顾刚刚建立的蜀汉政权还不具备这种条件的客观事实,虽然是在辛苦地但也是在盲目地厮杀,最终,不但丢掉了荆州,也促使孙权彻底倒向了曹操一边,自己也只能跑到玉泉山去了。不懂得交际,这个实际也是他骄傲的性格所导致的,成天以为别人是垃圾,自己是最棒的,用蔑视的眼光看同僚,这样使得身边的人都不怎么喜欢他。所以在他战败之后,部下将领不战而投降吕蒙,临近将领对他见死不救。可谓悲哉!哀哉!

千百年来,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封谥,和戏曲、文学的演义描述,一个“对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作战以勇”,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的关公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他由“万世人杰”上升到“神中之神”,成为战神,财神,文神,农神,是全方位的万能之神,为历代统治者和百姓万民,华夏神州与东瀛海外,中外同奉,上下共仰。

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崇关羽自不必说,就是李自成、张献忠、洪秀全等农民起义领袖,也把关羽奉为膜拜的英雄。

不仅如此,除了在华夏大地,在日本、东南亚以及海外华侨中,对关羽的膜拜之风也历历不衰。

在拥有二千余万人口的台湾,关公信徒多达800万众,几乎各家各户都为关公设香案,立牌位,挂圣像。台湾的关公画像年销售量,远远超过了他们最崇奉的神祗妈祖。

美国的“龙岗总会”是一个以拜关公为祖的民间组织,各地分会有140多个,遍布华人居住的世界各地。

南亚各国竞相立庙拜求关公,最盛者当数泰国。在日本,早在清代就有关帝庙;前些年还新建了一座关庙,据称是海外建筑规模最大的关庙。

可见关二爷的地位是多么的超然,是一个历史的传奇。

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抑的忠、义、信、智、仁、勇,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的春秋精义,并为释教、道教教义所趋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实质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维护和承继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促进和增强海内外华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关公精神和关公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所具有的新价值和新作用。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

2、尹韵公《正史中的关羽与演义里的关公》

3、陈寿《三国志》

4、易中天《品三国》

推荐第5篇:《三国志》读后感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下面是三国志读后感的内容,欢迎阅读!【篇一:三国志读后感】

关羽这样侠肝义胆、义薄云天之人在《三国志》中也算是一大亮点。从桃园结义到败走麦城,处处体现英勇无畏、有情有义之豪情,在蜀国真的是个奇才。

“吾极之曹公待我厚”《三国志》中这样说,突出表达关羽对曹操的感激之情,虽是敌,但仍对曹操心存爱戴与感谢。也许颜良、文丑就因此被关羽所杀吧!但是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永不忘刘备是结义的大哥,不肯背叛刘备,即便曹操盛情相留,终究没留住关羽的脚步。在万般无奈之下,关羽选择“立效以报曹公乃去”当然这也是曹操的惜才,更让关羽在后人的眼里增添了几分“重情义”。如此看来,关羽是懂得回报的英雄。

可是,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少了几分义气。朋友之间多了些许隐瞒,关云长式的人物已经十分罕见。记得有一次,我们班级里二位要好的朋友在楼梯里打闹,从而将一名小同学撞了个满怀。小同学踉踉跄跄头碰在了墙上,起了个大包。然而当老师问起时,只见两个打闹的同学其中一位手背在身后,满脸怒气;另一位身子稍稍晃动,脸上已泛起了红晕。“我和他在楼道玩,他无缘无故踢了我一脚,所以不小心撞了小同学“。那位满脸怒气的同学先开了口,语音落落大方,好似与他没有任何关系。另一位听道,忙辩护道:“是你先打我的”!满脸怒气的男生听后,更加不顾同学情谊,伸出手指着与他情同手足的伙伴说道:“明明是就是你打我的,你还狡辩。”哎!以前的情深似海在今日这件小事上,早已灰飞烟灭。望着他们你一句,我一句的争辩,我深深的叹气,怎与关云长相比,现代的情变淡了,义变浅了。

合上《三国志》,一些小精灵般的思绪飘入我的脑海,时代在发展,我们少年儿童更要像关羽那样有情有义,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懂得回报、感恩,少年强则中国强,让我们做一个有情有义的好少年!

【篇二:三国志读后感】

寒假中,我认真阅读了《三国志》这本书。它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而且是史料中研究三国历史最为准确的一部史书。

《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三国志》主要善于叙事,文笔也简洁,剪裁得当。它把三国的主要历史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把人物之间的关系写的非常细腻。突出了事件的真实性与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如:作者描写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战略决策、成语典故以及千古名篇都和他有关,比如《隆中对》、《出师表》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成为了他的代名词。再如,对黄忠的描写也是如此,“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他在战斗中屡建奇功,深得刘备和诸葛亮的赞赏。

书中还有很多细致的描写,如长坂的狂奔、赤壁的烽火、逍遥津的纵马一跃、五丈原的悲凉概叹,作者都已厚重的语言进行描写,震撼着我们内心的三国情怀。通过阅读这本《三国志》,使我更加了解历史上的事件和杰出的人物。真是一书在手,神游三国,岂不快哉!

【篇三:三国志读后感】

记得小时候,第一本书看的就是三国演义曹操的阴险狡诈,孙权的运筹帷幄,刘备的求贤若渴,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给我留下太多太多的印象。

可是从我买了一本《三国志》读完后,绝对曹操整个人的印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对曹操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应该是作者陈寿的对曹操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从这句话里我们明白曹操是一个胸怀天下,志向高远的人,不及原来的恶,这才使曹操能够平定河北,匈奴,冀州等24地,并且我个人认为曹操比刘备更加希才,单于于曹操在北方大战几年,但单于投降曹操后,曹操不但没有杀单于,却将单于全家都封为列候。

刚刚讲了半天,都是讲曹操的希才,我现在再讲讲曹操的乐光态度,曹操在平定冀州后,在冀州城头叹息,我出征8年,各地只有富家子弟才能上学,国家怎么能强大,于是下令在他所站领的任何地方都办学,给广大学生免费上学,可你要知道,曹操当时已占领18个州,上百个县,要是在每个县都办学,那费用,可以使整个国家的百姓一年内人人吃上饭,曹操却是怎么做,国库都钱都用光了,所以人都想放弃了,可曹操没有,他每天上朝依然面带笑容,最后他居然从他自己家拿出了办学的钱。

我们也应该学习曹操,的乐观态度,说不定坏事会变成好事,是总有两面型的,希望大家都能天天保持着了观的态度。

【篇四:三国志读后感】

《三国志》是我在寒假的时候爸爸推荐我看的一本书,没看时我感觉《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没什么区别,读完后我发现这两本书的题材是完全不一样的。

《三国志》是一本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它主要写三国时期的历史变迁。提到三国很多人都会第一想到是诸葛亮,可它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另外两个英雄—张飞、关羽。

书中张飞在长坂坡那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从中看出张飞的勇猛,虽然他有勇无谋,但他重情重义的品质着实令人佩服。他为了刘备的安全,不顾自身安危,率领二千骑兵在长坂坡抵抗曹军百万雄兵,虽只有二千骑兵,可谁知张飞一吼震天下,竟吓得曹军无一人敢向前一步。虽然结果让我无法接受,但张飞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说完了张飞,那就来谈谈大家都很熟悉的有“武圣”之名的关羽吧。在大家的印象中一般都是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身影,而他留给我最深的却是他在军营中的那段“刮骨疗毒”的经历。关羽曾被毒箭射中,伤口虽已痊愈,可一到阴雨天气,左臂仍会有疼痛感,经医生诊断说需要“刮骨疗毒”。关羽听罢,果断伸出左臂,与将士们一边喝酒下棋,一边刮骨疗毒,脸上谈笑风生,没有一丝痛苦。果然啊!“武圣”之名绝非浪得虚名。他的那种坚强,那种毅力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读完他们的故事,对于这结果我无一不感到惋惜,但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精神,成为当世“豪杰”。

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篇五:三国志读后感】

以前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历史,就读《三国演义》。可是三国历史并不是《三国演义》记载的那样,于是我就买了本《三国志》,想要了解真实的三国历史。

《三国志》是记述书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间这段历史的一部史学名著,他技术的主要是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故称《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的六十年历史。

作者陈寿四十八岁时开始着手整理三国史事,先后著成《魏书》、《蜀书》、《吴书》,所以称为《三国志》。《魏书》由“纪”和“传”两部分组成,纪包括武帝纪、明帝纪、文帝纪、三少帝纪四篇。传以后姬传为首。《蜀书》、《吴书》只有传没有纪。

最让我印象深刻人物是周瑜。在《三国演义》里,周瑜是个嫉贤妒能的伪君子,还很阴险,几次想把刘备和诸葛亮干掉,却都没成功。但《三国志》中的周瑜却是个正义凛然的真君子。吴国其他大臣都极力劝说孙权投降曹操,只有周瑜和鲁肃劝说孙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这证明周瑜和鲁肃的眼光比其他的大臣的眼光要远。周瑜还把曹操跟吴国决战的弊端一一说清,使孙权抗曹的决心更加坚定了。这说明了周瑜在考虑问题时很仔细,细致,一点蛛丝马迹都不放过。他在赤壁之战中用火攻破了曹操的连环船;在南郡以卧床不起为诱饵,把曹仁吸引过来,然后一口“吃掉”。这说明了周瑜在军事造诣上很有成就。只可惜在前往巴丘的路上病死了,死时才三十六岁。陈寿称赞周瑜“出人之众表,实为奇才也!

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画面,这本书不仅是史学著作,也是文学著作!

推荐第6篇:《三国志》读后感

《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巨着,是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是我们的文化瑰宝。我读完了三国演义,又开始读《三国志》,我像穿越了时空,来到了那个群雄逐鹿、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董卓独霸朝纲,祸乱朝廷,涿郡刘、关、张桃园结义,征战四方,三顾茅庐、结孙权、破曹操、借荆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业。江东孙权,兵精粮足,又有三江之固、长江天堑,据江东而虎视天下。典军校尉曹操,据陈留、讨董卓、破吕布、征袁术、败袁绍、远征乌桓,一统北方,而后征马超、破韩遂,拿定西凉,欲征荆州以霸天下,但兵败于赤壁。此后三国鼎立,互相争斗,互有胜负,三国归晋。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动。刘皇叔刘备,三顾茅庐,三上卧龙岗,为了请来诸葛亮,47岁的刘备不顾大雪和遥远的路程,每次都亲自登门拜访,当刘备第三次到草房旁时,连小童都不耐烦了,但刘备仍然耐心等待诸葛亮醒来,因为刘备知道,要想得天下,就必须得到人才,而为了得到人才就必须亲自诚心拜访。

大家有时候会说,刘备是伪君子,是不义小人,他先后投过,公孙瓒、袁绍、陶谦、吕布、曹操、刘表而驱使他忘恩负义的是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天下大义。

也有人说,刘备爱哭,刘备是个懦弱的人,甚至有歇后语: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这对刘备是不公平的,刘备虽然爱哭,但要看他什么时候哭。刘备在新野本可以自己轻兵逃离,而他没有,他却抱着与百姓共存亡的决心,带着百姓作战,当被曹操围困的时候,他哭了,为什么?是为自己没能保住百姓的性命而哭。刘备在知道关羽被杀时哭过,那是为了兄弟之间惺惺相惜的情谊,难道不应该吗?我更应该向刘备学习坚韧、永不放弃的性格。

三国这类的古典文学,自然是读得越多越好,我要在阅读古典文学上做到多读书、读好书,做个知识渊博的小学生。

风云变幻,刀光剑影的三国时代,文争武斗,英杰辈出。三国鼎立,终归于晋,激烈动荡之后,那一幅幅荡人心弦的画面凝固远去,成为历史的瞬间。这个时代,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中短暂的一瞬,却又是让人心驰神往的精彩一幕。

在三国志中你可以体会到战马奔腾与士兵奋战之声。感受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壮怀激烈,你还可以聆听到刘关张他们桃园三结义的誓言。

人们憧憬的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渴望了解那些血溅山河的英杰们,而人们也应知道,三国时代不单单是一个乱世英雄的舞台,豪杰角逐也并不是这段历史的全貌。当你想探寻三国历史真面目的时候,三国志无疑是你最好的选择。 三国第一英雄曹操。《三国演义》把曹操写的那么奸,我实在为他不平。在中学时期,我学了曹操的短歌行,就被他的文采和文章中的胸襟抱负深深打动。《观沧海》,《龟虽寿》这两篇千古绝唱,我就感觉到,曹操是一个胸怀天下,志向高远,要给结束分裂战争,给黎明百姓带来安定生活的大英雄。

《三国志。魏武本纪》对曹操的事迹的记载,使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看到了曹操的人格魅力。当然,人人都有缺点的,曹操也不例外。感觉《三国演义》把这些扩大化了。 最后,陈寿也对曹操进行了很公正,客观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紧接着,我想说说荀彧。荀彧这个人物,如果没看过《三国志》,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他。王佐之才。也许很多人说荀彧没出过什么奇谋,妙计。但是,我只能说,《三国演义》夸大了妙计,奇谋的作用。荀彧,他谋的不是一场小战斗的胜负,他谋的是天下。他是方眼整个天下为曹操出谋划策。

他是个伟大的战略家。多次纠正曹操的错误的战略决策。简单的说,荀彧就是为曹操研究,把谁谁谁放在哪个州,对付谁谁谁。我军应该先进攻谁,先跟谁停战议和,先得那一块地方,然后再怎么怎么样。这是制定大的战略,如果说出谋划策的谋士是棋子的话,荀彧和曹操就是下棋的人。这是我的理解。 再来说说蜀国刘备。

陈寿的评价是: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刘备是个大英雄,有汉高祖刘邦的风范,与曹操相比,刘备的机权干略,略显不足。所以创下的基业不如曹操。但是,也能称为一代雄主。 这个评价比较中肯。刘备根本不是《三国演义》中那个昏庸无能,心慈手软,爱哭鼻子的人。他是个英雄,他有自己的抱负,也有自己的能力。并且,具备了成为曹操最大对手的资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东坡这首千古绝唱描写了一个真实的周瑜。周瑜的一生是完美的,他的谋略,胆识,胸襟,抱负,也是我十分佩服的。 可惜,他英年早逝,未能一展他的抱负。对他的远见卓识,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一段话: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大致是要周瑜率军抢先占领西川,吞并汉中张鲁,然后回师襄阳与孙权北拒曹操,二分天下,并且可以图谋北伐,一统中原。可惜英年早逝,大计无人主持啊。

三国真实个群英荟萃,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和感慨。乱世之中,英雄辈出。我不由想起一首歌的歌词写得好:湮没了荒城古道,远去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但当生前事,何计生后评。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谈起三国,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我原来也非常崇拜诸葛亮,认为曹操是坏人,可是在看了陈寿写的《三国志》后,我却开始成了曹操的超级粉丝。

因为他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还是一个很好的喜剧演员。他可称得上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全才。

说到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那非曹操莫属。早期董卓作乱,是曹操先起义讨伐,各地纷纷响应,后组成了一支盟军,可大家谁也不愿当先锋,怕打战会损失自己的兵力,削弱自己的势力。各官僚整天沉迷于声色,甚至还在内部内讧,发生火并的丑事。此时,只有曹操胆识过人,带着自己微弱的部队追击董卓,虽然因寡不敌众而败,但也不失大将风度。并使他由本名微而众寡而逐渐名扬诸侯。

曹操还具有远见卓识。在其他军阀都忙着打战时,只有曹操采用谋士的建议开始命令军队屯田。因而后来袁绍军在吃桑葚,袁术军在吃河蚌,而更惨的是还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时,只有曹操的军队丰衣足食。我想:那些挨饿的士兵正想着怎么逃出去,投奔曹操的大军吧。这也是曹操军能不灭的原因。

曹操的远见卓识,还体现在:汉献帝出逃,狼狈之极,袁绍等拒绝迎接时,只有曹操去救皇帝,抓住这个好机会逢迎来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地利用朝廷名义行事,不断扩充地盘,壮大实力。后来,当袁绍等悟出了迎奉天子的好处,想与曹操共享这张王牌,你说袁绍天不天真,曹操怎么可能答应呢?

曹操本人又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凡是谋士想到的,曹操也基本可以想到,这是没谋士时,他还能胜的原因。在延津,得胜的曹军返回途中突然遇见文丑军,部下都认为应抛弃辎重撤退,而曹操下令等敌军抢辎重时出击,把辎重当诱饵,结果袁军败,文丑阵亡。

据记载,就连赤壁大战,功劳也不全归周瑜、诸葛亮。主要还是曹操军中出了疫病,曹操的损失非常大,再加上赤壁大火,曹操只得把剩下的船烧了撤退。

曹操还是伟大的文学家,有许多诗作大气磅礴,流传千古。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激励了古今中外多少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呀!

曹操在生活是个很好的戏剧演员,他有一个招牌笑!不管遇到什么难事,都大笑面对,不管悲伤还是高兴,可见他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这也是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的地方。

推荐第7篇:三国志读后感

《三国志》读后感

开始读《三国志》,我像穿越了时空,来到了那个群雄逐鹿、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董卓独霸朝纲,祸乱朝廷,涿郡刘、关、张桃园结义,征战四方,三顾茅庐、结孙权、破曹操、借荆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业。江东孙权,兵精粮足,又有三江之固、长江天堑,据江东而虎视天下。典军校尉曹操,据陈留、讨董卓、破吕布、征袁术、败袁绍、远征乌桓,一统北方,而后征马超、破韩遂,拿定西凉,欲征荆州以霸天下,但兵败于赤壁。此后三国鼎立,互相争斗,互有胜负,三国归晋。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动,刘皇叔刘备,三顾茅庐,三上卧龙岗,为了请来诸葛亮, 47岁的刘备不顾大雪和遥远的路程,每次都亲自登门拜访,当刘备第三次到草房旁时,连小童都不耐烦了,但刘备仍然耐心等待诸葛亮醒来,因为刘备知道,要想得天下,就必须得到人才,而为了得到人才就必须亲自诚心拜访。风云变幻,刀光剑影的三国时代,文争武斗,英杰辈出。三国鼎立,终归于晋,激烈动荡之后,那一幅幅荡人心弦的画面凝固远去,成为历史的瞬间。这个时代,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中短暂的一瞬,却又是让人心驰神往的精彩一幕。在三国志中你可以体会到战马奔腾与士兵奋战之声。感受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壮怀激烈,你还可以聆听到刘关张他们桃园三结义的誓言等等。

读过《三国志》后,我对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有了新的认识。三国时代不单单是一个乱世英雄的舞台,豪杰角逐也并不是这段历史的全貌。当你想探寻三国历史真面目的时候,《三国志》无疑是你最好的选择。

从《三国志》中可知第一英雄乃曹操也。但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可谓奸雄,可能也是故事情节的需要,不过即使如此,我们在《三国演义》的一些细节中可以找到反应曹操胸怀宽广的一面,比如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我们读过曹操的短歌行,就被他的文采和文章中的胸襟抱负深深打动。从《观沧海》,《龟虽寿》这两篇千古绝唱中,我们能感觉到,曹操是一个胸怀天下,志向高远,要给结束分裂战争,给黎明百姓带来安

1 定生活的大英雄。

《三国志。魏武本纪》对曹操的事迹的记载,使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看到了曹操的人格魅力。当然,人人都有缺点的,曹操也不例外。 最后,陈寿也对曹操进行了很公正,客观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曹操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还是一个很好的喜剧演员。他可称得上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全才。

说到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那非曹操莫属。早期董卓作乱,是曹操先起义讨伐,各地纷纷响应,后组成了一支盟军,可大家谁也不愿当先锋,怕打战会损失自己的兵力,削弱自己的势力。各官僚整天沉迷于声色,甚至还在内部内讧,发生火并的丑事。此时,只有曹操胆识过人,带着自己微弱的部队追击董卓,虽然因寡不敌众而败,但也不失大将风度。并使他由本“名微而众寡”而逐渐“名扬诸侯”。

曹操还具有远见卓识。在其他军阀都忙着打战时,只有曹操采用谋士的建议开始命令军队屯田。因而后来袁绍军在吃桑葚,袁术军在吃河蚌,而更惨的是还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时,只有曹操的军队丰衣足食。我想:那些挨饿的士兵正想着怎么逃出去,投奔曹操的大军吧。这也是曹操军能不灭的原因。

曹操的远见卓识,还体现在:汉献帝出逃,狼狈之极,袁绍等拒绝迎接时,只有曹操去救皇帝,抓住这个好机会逢迎来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地利用朝廷名义行事,不断扩充地盘,壮大实力。后来,当袁绍等悟出了迎奉天子的好处,想与曹操共享这张王牌,你说袁绍天不天真,曹操怎么可能答应呢?

曹操本人又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凡是谋士想到的,曹操也基本可以想到,这是没谋士时,他还能胜的原因。在延津,得胜的曹军返回途中突然遇见文丑军,部下都认为应抛弃辎重撤退,而曹操下令等敌军抢辎重时出击,把辎重当诱饵,结果袁军败,文丑阵亡。据记载,就连赤壁大战,功劳也不全归周瑜、诸葛亮。主要还是曹操军中出了疫病,曹操的损失非常大,再加上赤壁大火,曹操只得把剩下的船烧了撤退。

曹操还是伟大的文学家。有许多诗作大气磅礴,流传千古。如《龟虽寿》:“老 2 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激励了古今中外多少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呀!

曹操在生活是个很好的戏剧演员。他有一个招牌——“笑”!不管遇到什么难事,都大笑面对,不管悲伤还是高兴,可见他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这也是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的地方。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曹操的个人魅力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我相信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能够带给我很多启发。 3

推荐第8篇:三国志读后感

《三国志》读后感

有这样一本书,它的作者凭着它流芳千古;它也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中国文坛的里程碑;它的名字从此载入史册。这本书是中国第一部演义体小说,也是最有名的一部。这本书创造了许多琅琅上口的故事,许多已被改编成京剧、电影。这本书的名字叫:《三国演义》。它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但是,在这部著作的背后,还有一部著作,它就是——《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的纪传体国别史。如果说三国演义“七分实三分虚”。那么,《三国志》几乎是有实无虚。可以说,读《三国演义》是享受,读《三国志》是学习。在《三国志》中,我认识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有才华横溢又忠心耿耿的政治天才诸葛亮;有勇冠三军又生性高傲的武神关羽;有精明强干晚年又昏庸无比的吴主孙权;有杀人如麻又爱才如命的魏武帝曹操等等。

公元184年,张角兄弟三人举兵数十万,发起著名的“黄巾起义”,汉末战乱的时代就此拉开了序幕。起义军被消灭之后,汉王朝名存实亡,各地英雄豪杰和官员们都已无心为汉王朝办事,互相之间展开斗争,希望在这乱世中统一天下。其中,有三个,他们就是我们熟知的孙权、刘备和曹操。

有些人看过《三国演义》,便说曹操是奸雄。其实不然,在《三国志》中,曹操可是个十足的英雄。为了国家的统一,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他竭尽全力,思贤若渴;为了战胜对手,他博采众议,择善而从;为了巩固实力,他积极号召发展生产,造福一方,即便是在晚年,他也仍然纵横沙场,征战不休。一生孜孜以求,斗志永不削减。我们可以看到的曹操是一个胸怀壮志、鞠躬尽瘁的政治家,是英雄而不是奸雄。

在《三国志》中,我最敬仰的是陆逊,他可能不怎么引人注目。但是《三国志》中,在刘备失去关羽、张飞以后怒火中烧,率军伐吴时,是他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冷静面对,调兵遣将,用“火烧连营”之计,以少胜多,大败了蜀军,保住了吴国。他是功不可没的,他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要想让一个国家强大起来,不仅要一个明智的君主,更要一个好的军师,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尽心竭力辅佐刘备,不求回报,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三国志》里,记载诸葛亮是一个聪明的人,但在赤壁大战中,诸葛亮错用关羽,而关羽还当年过五关斩六将时曹操不杀之恩,结果放虎归山,曹操得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后在驻守荆州的人选上,他又错选关羽,结果荆州失守,关羽被杀。

在三国这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大家都为自己的目标奋斗着,努力着,不曾放弃过。我们应该学习他们这种可贵的精神,不怕困难与挫折,勇往直前,这样才能最终走向成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每当这首歌响起时,我的耳边都会响起浪涛拍石的声音,眼前会浮现出那个群雄割据的时代——三国。

推荐第9篇:三国志读后感

《三国志》读后感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有一个时代,群雄割据,它就是——三国;有一本史册,经典永存,它就是——《三国志》。作为一个三国迷,我对关于三国的一切都很感兴趣。这个星期,我阅览了梦寐以求的《三国志》,我读的津津有味,大饱口福。接下来,就让我与大家来分享一下我的收获。

公元184年,张角兄弟三人举兵数十万,发起著名的“黄巾起义”,汉末战乱的时代就此拉开了序幕。起义军被消灭之后,汉王朝名存实亡,各地英雄豪杰和官员们都已无心为汉王朝办事,互相之间展开斗争,希望在这乱世中统一天下。其中就有大家都知道的刘备,曹操和孙权等,他们是乱世中的英雄,但在我看来,他们个个都是我的榜样。

先来说说我最喜欢的陆逊。他是我们上海的英雄,扬州吴郡吴县华亭人士。大家可能对他还不熟悉,但是大家应该知道“火烧连营”吧!是的,在蜀国大将关羽、张飞相继死后,刘备特别生气,率大军伐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陆逊没有惊慌失措,而是非常冷静地面对,调兵遣将,最终用火攻以少胜多,打败了蜀军,在三国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一个国家的创建不仅需要一个明智的君主,一个饱读兵书,能融会贯通,足智多谋的军师也是必不可少的,就如他——诸葛亮。他深谋远虑,博望坡之战,南郡争夺战,他屡挫敌军,让见到他的人都为他的才干而折服。诸葛亮一生也很清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蜀国国主刘备死后,他没有篡位,而是尽心尽力辅佐刘禅。街亭失守,他自贬三等,深刻反省自己。他这种为国家,为社会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宣扬与学习。

读完这本厚厚的书,我的心中还时常浮现出那一个个斗智斗勇的画面,我想:三国,这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有那么多的武将谋士,他们为了各自的目标,奋斗着,他们那种毅力,意志与信念着实令我佩服。他们虽然也失败过,但他们不曾放弃过,最终走向成功。5.12大地震,震垮了无数的房屋,夺取了许许多多鲜活的生命,但中国没有倒下,就是因为我们中国人不言放弃,互助自救,最终克服了困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楮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每当这首歌响起时,我的耳边会响起浪涛拍石的声音,眼前会浮现出那个群雄割据的时代——三国。

推荐第10篇:《三国志》读后感

《三国志》读后感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有一个时代,群雄割据,它就是——三国;有一本史册,经典永存,它就是——《三国志》。作为一个三国迷,我对关于三国的一切都很感兴趣。这个星期,我阅览了梦寐以求的《三国志》,我读的津津有味,大饱口福。接下来,就让我与大家来分享一下我的收获。

公元184年,张角兄弟三人举兵数十万,发起著名的“黄巾起义”,汉末战乱的时代就此拉开了序幕。起义军被消灭之后,汉王朝名存实亡,各地英雄豪杰和官员们都已无心为汉王朝办事,互相之间展开斗争,希望在这乱世中统一天下。其中就有大家都知道的刘备,曹操和孙权等,他们是乱世中的英雄,但在我看来,他们个个都是我的榜样。

先来说说我最喜欢的陆逊。他是我们上海的英雄,扬州吴郡吴县华亭人士。大家可能对他还不熟悉,但是大家应该知道“火烧连营”吧!是的,在蜀国大将关羽、张飞相继死后,刘备特别生气,率大军伐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陆逊没有惊慌失措,而是非常冷静地面对,调兵遣将,最终用火攻以少胜多,打败了蜀军,在三国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一个国家的创建不仅需要一个明智的君主,一个饱读兵书,能融会贯通,足智多谋的军师也是必不可少的,就如他——诸葛亮。他深谋远虑,博望坡之战,南郡争夺战,他屡挫敌军,让见到他的人都为他的才干而折服。诸葛亮一生也很清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蜀国国主刘备死后,他没有篡位,而是尽心尽力辅佐刘禅。街亭失守,他自贬三等,深刻反省自己。他这种为国家,为社会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宣扬与学习。

读完这本厚厚的书,我的心中还时常浮现出那一个个斗智斗勇的画面,我想:三国,这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有那么多的武将谋士,他们为了各自的目标,奋斗着,他们那种毅力,意志与信念着实令我佩服。他们虽然也失败过,但他们不曾放弃过,最终走向成功。5.12大地震,震垮了无数的房屋,夺取了许许多多鲜活的生命,但中国没有倒下,就是因为我们中国人不言放弃,互助自救,最终克服了困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楮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每当这首歌响起时,我的耳边会响起浪涛拍石的声音,眼前会浮现出那个群雄割据的时代——三国。

李扬

第11篇:《三国志》读后感800字

《三国志》读后感800字

高鹏博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文言文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集中荟萃,是文学宝库中的精品典范。它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昭示着传统文化的底蕴,散发着人文精神的芳香。多读文言文,不仅可以增加语言储备,提高作文布局谋篇的能力,而且还能够增长历史文化知识,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后,尚书郎范頵上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由此可见,《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和称赞。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所以我选择了借阅《三国志》这本优秀的作品。

《三国志》讲了一段荡气回肠的悠久历史。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董卓独霸朝纲,祸乱朝廷,涿郡刘、关、张桃园结义,征战四方,三顾茅庐、结孙权、破曹操、借荆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业。江东孙权,兵精粮足,又有三江之固、长江天堑,据江东而虎视天下。典军校尉曹操,据陈留、讨董卓、破吕布、征袁术、败袁绍、远征乌桓,一统北方,而后征马超、破韩遂,拿定西凉,欲征荆州以霸天下,但兵败于赤壁。此后三国鼎立,互相争斗,互有胜负,三国归晋。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动。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天命,而吴国则时间最长,蜀国则最短的,那是因为它失去了诸葛亮就像房子失去了房梁一样,从此一蹶不振,最后没出息的昏庸无能的君主刘禅直接弃城而降,诺大一个蜀国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吴国之所以寿命长是因为第二代君主孙策选好了接班人--孙权,而且为孙权留下了一片现成的基业,和一批忠心耿耿的能臣武将,所以吴国寿命长要归功于孙策。魏国则是有一个政治家君主--曹操,所以司马家族才不敢那么猖狂,曹操一死,曹丕还勉强挺了过去,俗话说国不过三代,到了第三代曹睿时,已是乌烟瘴气,司马昭独揽大权,这时的魏国已是名存实亡,摇摇欲坠。最终三家全部灭亡,中国又进入另一个朝代。

作者:高钦

第12篇:三国志的读后感

三国志的读后感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谈起三国,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我原来也非常崇拜诸葛亮,认为曹操是坏人,可是在看了陈寿写的《三国志》后,我却开始成了曹操的超级粉丝,三国志的读后感。

因为他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还是一个很好的喜剧演员。他可称得上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全才。

说到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那非曹操莫属。早期董卓作乱,是曹操先起义讨伐,各地纷纷响应,后组成了一支盟军,可大家谁也不愿当先锋,怕打战会损失自己的兵力,削弱自己的势力。各官僚整天沉迷于声色,甚至还在内部内讧,发生火并的丑事。此时,只有曹操胆识过人,带着自己微弱的部队追击董卓,虽然因寡不敌众而败,但也不失大将风度。并使他由本“名微而众寡”而逐渐 “名扬诸侯”。

曹操还具有远见卓识。在其他军阀都忙着打战时,只有曹操采用谋士的建议开始命令军队屯田。因而后来袁绍军在吃桑葚,袁术军在吃河蚌,而更惨的是还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时,只有曹操的军队丰衣足食。我想:那些挨饿的士兵正想着怎么逃出去,投奔曹操的大军吧。这也是曹操军能不灭的原因。

曹操的远见卓识,还体现在:汉献帝出逃,狼狈之极,袁绍等拒绝迎接时,只有曹操去救皇帝,抓住这个好机会逢迎来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地利用朝廷名义行事,不断扩充地盘,壮大实力。后来,当袁绍等悟出了迎奉天子的好处,想与曹操共享这张王牌,你说袁绍天不天真,曹操怎么可能答应呢?

曹操本人又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凡是谋士想到的,曹操也基本可以想到,这是没谋士时,他还能胜的原因。在延津,得胜的曹军返回途中突然遇见文丑军,部下都认为应抛弃辎重撤退,而曹操下令等敌军抢辎重时出击,把辎重当诱饵,结果袁军败,文丑阵亡。

据记载,就连赤壁大战,功劳也不全归周瑜、诸葛亮。主要还是曹操军中出了疫病,曹操的损失非常大,再加上赤壁大火,曹操只得把剩下的船烧了撤退。

曹操还是伟大的文学家,有许多诗作大气磅礴,流传千古。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激励了古今中外多少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呀!

曹操在生活是个很好的戏剧演员,他有一个招牌——“笑”!不管遇到什么难事,都大笑面对,不管悲伤还是高兴,可见他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这也是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的地方。

总之,《三国志》向我们介绍了一个全新的曹操,我们一定要看哦!

【扩展阅读篇】

读后感,顾名思义,要先有\"读\",而后才有\"感\"可言,它将阅读与写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阅读了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首诗 而后将自己的感受、心得、体会写下来形成文字,就是读后感。

注意点:

1、吃透文义。写读后感之前,索要写的对象文章或者书籍要读透,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如果读不透,写的时候就会东一句,西一句,不知所云。

2、是自己在写读后感,是自己的感受或者感悟。千万不要说教别人,令人味同嚼蜡。我看过一个孩子的读后感,从头到尾除了概括引用原文之外,就是在对别人指手画脚,搞了很多名言名句镶嵌其中,满以为光彩夺目,实则堆砌材料。让人不愿意读下去。这是很多孩子写作的共性。

一、首先了解\"经典式\"读后感的结构模式

读后感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观点、看法,\"读\"与\"感\"之间,还要有\"感点\"前后衔接。因此,读后感的中心一般结构模式可以如下图所示:

述读(前提)

发感(论证)

感点(桥梁)

结感(升华)

在这个结构模式中,\"感点\"是关键,没有了感点,读后感也就失去了灵魂,也就无所谓\"读后感\"。感点,就是你读后最有感受的地方或者点。

在整篇文章中,感点在\"述读\"与\"发感\"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是结构全文的纽带。\"感点\"承接\"述读\"。读后感的写作,必须是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读\"是\"感\"的前提和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结果。\"感点\"也领起\"发感\",它是发感的依据。发感必须围绕感点展开论述,对感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以议论为主,突出一个\"感\"字,读后感《三国志的读后感》。 \"结感\"收束全篇,升华感点,是\"感\"的归宿。

注意:很多孩子的读后感,复述完故事内容,就开始写感,翻来覆去,就几句话,就是多写一点,也是不着边际,一盘散沙,主要是缺乏\"感点\"这个桥梁,显得很突兀,过度不自然,不顺畅。

二、掌握\"经典式\"读后感的写法

第一步:拟主标题,这一部很重要。很多孩子直接写《 xx》读后感,别人读的时候就引不起兴趣,会想到这样没有主题的读后感会不会浪费时间呢?如果有了一个非常醒目的标题,就会让人有一种乐于阅读的心思。所以,虽然也可以不要主标题,但是我还是建议拟主标题。过江龙进来的文章都学会了拟主标题,如:《爱是战胜邪恶的天然屏障--读《哈里.波特与魔法石》有感 》、《拥有一颗平常心--读《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有感》、《谦虚功的基石-读《谦以行善,金榜提名》有感 》等等。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醒目,就像一个人拥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一样,先是好看了三分呢。

注意点:标题一定要高度浓缩你的感悟心要。不要泛泛而写,一定要结合感点,否则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第二步:述读--引

讲述:在通常情况下,要围绕感点,引述材料。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简述原文相关内容。写这部分内容就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

注意点:

1、在述读这一部分,引述原文要精简,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籍、文章的具体内容。

2、对于原文的述读,材料精短的,可以全文引述;

3、篇幅较长的,只能够是简述与感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而与感点无关紧要的部分只能是忍痛割爱了。

4、\"述读\"材料要精简、准确、有针对性,这是读后感成功的第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5、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了一半。这一部分如果拖沓冗长或者与主题不相符,就会让人反感。

第三步:感点--议

议,就是紧承前一段\"述读\"所引述的材料,针对材料进行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也就是中心论点。

注意点:感点的提出,要有与之相关的所读材料。如果没有述读的这部分材料,感点就是无源之水,流而不远;感点也只能是空发议论,泛泛而谈。所以,不管述读在感点之前,还是在感点之后,首先要有述读的存在,其后才能有感点的成立

第四步:发感--联

\"发感\"就是对\"感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这一部分是读后感的主体部分,是对感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感点的正确性,或正面论、反面证证明感点的合理性。

注意点:

1、所摆的事实、所讲的道理都要围绕感点来展开,而不能游离于感点之外。也就是你选的例子和所讲的道理和感点要有共鸣,不能另立一个论点。否则,就会不知所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有一些孩子在联系实际的时候,所选的题材和 感点貌似相似,仔细一对比,表达的思想不一样,这样就让读者看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了,切忌。

2、发感还要联系实际,深入论证。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有时候还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

3、联系实际,要有针对性,必须紧扣感点,而不能泛泛而谈,不能脱离感点随意联想,不着边际。

第五步:结感--结

结感就是收束全文,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

注意点:

1、不管怎样结尾,都要与前面的几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是横空出世,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表决心式的结尾也行,但是容易落入俗套,有虎头蛇尾的感觉。

2、要结得自然,顺理成章收束全篇。或发人深思,或气势磅礴,或首尾呼应,暗合标题,都不失精彩。

第13篇:三国志读后感700字

三国志读后感700字

读完70多万字的《三国演义》,在我的脑海里多了很多呼之欲出的典型人物,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侠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阴险狡诈的曹操„„还有很多回味无穷的经典故事,如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以弱取胜的空城计、以诚动人的三顾茅庐„„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到三国归晋,近100年的历史写得生动逼真、惊心动魄、曲折离奇。我深深地感到这跟作者罗贯中采用真实与虚构、神化与丑化的艺术处理有密切的关系。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羽单刀赴会鲁肃,史书上写的却是鲁肃单刀赴会关羽。这样写的好处是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写的一个人物作铺垫的,用来符合作者罗贯中的思想,把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或达不到的东西在小说里变成事实,是作者的理想完美而清晰的表达出来,使读者的心情和理想也变得明朗和舒畅起来,在人人追求和平、仁爱上产生共鸣。这就是文学的特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所以很多人看完《三国演义》会振臂高呼、拍案叫绝。

作者罗贯中还利用神化和丑化的艺术手法,把自己提倡的儒家思想明显化,而且丑化大部分是为神化做映衬的。比如诸葛亮借东风——未卜先知,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忠义。周瑜在历史上算得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丑化成嫉贤妒能的人,体现在“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里。运用这种手法成功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是浪漫与现实合为一体,增强可读性、共鸣性、创新性,开了历史演义小说的先河,平时写作的时候值得借鉴。

读完《三国演义》,好像欣赏了一座绚丽多彩的人物画廊,游览了一个妙趣横生的小说世界。让“至圣尼山孔夫子,大贤东原罗贯中”这幅对联来纪念罗贯中并不过分。

读了一个学期,终于把《三国演义》这本名着读完了。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是因为作者在书中将一个个人物塑造的栩栩如生,刻画的淋漓尽致,每一个人物都有独特的性格,让我很难忘,如曹操的奸诈,周瑜的小气,张飞的勇猛,刘禅的无能等等。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无疑是曹操了。曹操生性多疑、阴险奸诈。当许攸问曹操粮草有还剩多少时,曹操以为许攸是袁绍派来的奸细,撒谎三骗许攸,结果都被许攸一一揭穿,许攸叹曰:“曹阿瞒不愧乃奸雄也!”不光如此,曹操还生性残忍,为报父仇,屠杀百姓数万,血洗汜水,残骸如山,尽管后人的评价都是褒少贬多,不过曹操确实一个货真价实的诗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样的诗句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文学意境。曹操的用武方面也很强大,武有许诸、张合、张辽、典韦,文有荀彧、郭嘉,无论是官渡之战,还是仓亭破本初,无一不体显出曹军的将才多,军事强,文官多,计谋好。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也让人陶醉于其中:“卧龙”孔明于七星坛祭风;周瑜与黄盖密谋“苦肉之策”;“凤雏”庞统献上“连环之计”。名载史册的着名战役赤壁之战,拉开帷幕。二龙争霸,雌雄相决;赤壁一地,楼船尽毁,烈火冲天,将云海染得通红,曹军死伤无数。这仿佛把我带进了那次惊心动魄的战役。

周瑜十分聪明,是东吴的军师。可周瑜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十分小气,容不得任何人比自己强。结果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了,临死前还在说:“既生瑜,何生亮„„”。

要说谁的计谋多,最聪明,那无疑是诸葛亮了。他能文能武,足智多谋,知天文,晓地理。书中对诸葛亮的事例也很多:孔明借东风、巧摆八卦图、空城计、七擒孟获、木牛流马、草船借箭等等,无一不让人看出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不愧是一个英雄。

合上书,我仿佛还沉浸在一个迷人的故事和鲜明个性的人物之中,群雄纷争,逐鹿中原,《三国演义》仿佛带我回到了那个充满豪迈和激情的*时代。

第14篇:《三国演义》《三国志》读后感:奸雄乎?

奸雄乎?

——《三国演义》《三国志》读后感

毛以诺

《三国演义》,四大名著之一,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中国,无论是乳臭未干的孩童还是风烛残年的老者,只要你提及《三国演义》,他们都能与你乐道几句。相比《三国演义》,它的“老祖宗”——前四史之一的《三国志》也是毫不逊色。这个国庆假,《三国演义》读过不谈,恶补了一下《三国志》,那么,就分享一下我对两部宏伟巨著的小看法和小感触吧。

两者,一为正史,一为野史,或者是小说更加恰当。这很大程度决定了两者的不同,小说是写给读者看的,所以它需要很多精彩的故事情节,和成功的人物形象支撑。正史写给当朝统治者看的,所以它需要的是在政治方向正确的情况下,尽量还原历史原貌。

既然这样,那陈寿和罗贯中笔下的同一段历史,肯定会碰撞出不少火花。举几个让我印象最深的例子吧。在众所周知的《温酒斩华雄》中,关羽第一次展现了自己的高超武艺,在群雄中脱颖而出。正史却记载,华雄是死于孙坚的古锭刀下。当身边有些人还以为阿斗是孙尚香所生的时候,《三国志》却只是“权稍畏之,进妹固好”一笔带过。黄巾军起义首领张角,演义中说他乃是个“不第秀才”,然而当时还未有科举制,汉朝还是用“举孝廉”选拔官员,科举是隋文帝之后的事,三国时,哪来秀才之说?要说演义中刘关张一同作战,最经典的桥段非《三英战吕布》莫属了吧,结果《三国志》一翻,妈耶,虎牢关一战,吕布也是败给了孙坚!可怜了我的江东之主呀,功劳全算在了刘关张头上去了。这也让我发现了一个问题,罗贯中神话了刘关张一波人,丑化了我们的“奸雄”曹丞相,于是小说善恶两派全了,“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我们同样人才济济的江东,就只能沦落到打酱油的尴尬境地了。

刘关张赵马黄诸葛的神化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即使他们可能不那么真实,但他们已经不仅仅是历史上的人物了,而更是伟大的艺术形象,当然,这都没什么。但是,在这里我得为被丑化的曹丞相“美言几句”。这位世人皆知的大奸雄,在演义中是名奸诈多疑的角色。让他成为奸雄的,有这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大“功劳”。演义中记载,曹操欲刺董卓未遂,于是四下逃命,逃命过程中,借宿在父亲结义兄弟吕伯奢家,夜里听到磨刀声,疑心人要杀他,便屠了别人一家。“却见缚一猪欲杀”,原来是要款待他,便继续奔逃。路上偶遇“手携果菜而来”的伯奢,曹操虽然知道他是好意,但怕伯奢知道后带人追杀,“知而顾杀”。陈宫问其何故,曹操便留下了这么一句豪言壮语。这句话《三国志》中不曾记载,它的出处是在《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具体有三个版本,《魏书》说,伯奢儿子要打劫曹操,曹操被迫杀人。还有一种说法是,曹操怀疑人家要他命,便杀了他们。《孙盛杂记》中说是曹操听到人家“食器”声,以为人家要杀他,杀了人全家,“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显然罗贯中选择了《孙盛杂记》的说法,但他改编的有些不那么真实,说磨刀就算了,还说是杀猪,难道,曹操能听到微小的磨刀声,却听不到撕心裂肺的猪叫么?就算曹操真的说了这么一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我依然要说,首先曹操是凄怆地说的,只代表当时就事论事,而不是他的人生观,更没有说是“天下人”。其次,这句话,我觉得有两种意思,宁可以译为“宁可”,但也不是不能翻译成“难道”,类似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同时“毋”也有“不能”和“没有”两种意思,那么就是说这句话,也可以翻译成“难道只要我负了他人,就没有别人负我的地方吗?”裴松之是公元372年出生的,是南朝人,当时没有标点,我这么翻译也不能算错。

如果说曹操还有什么黑历史的话,那就是大军屠城徐州了。演义中说陶谦手下投降的黄巾军又惹事,杀了曹操父亲夺了其家产,落草为寇,然后曹操蛮不讲理屠了徐州。而《三国志》中则是直截了当的说杀他父亲的人正是陶谦,虽然手法还是很极端,但是,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

毛主席,也非常欣赏、推崇曹操,主张坚决为曹操翻案。1918他还曾特地前去许昌瞻仰魏都遗迹,并与罗章龙合作一首《过魏都》。在他的《沁园春雪》中也可以看出,他认为,无论是秦王汉武,唐高宋祖或是成吉思汗都缺乏文采,然而曹操不仅是颇有军事才能,还能称得上一位伟大的诗人。历代皇帝能说在文学上有造诣的,能和曹操相提并论的只有李煜了,但高晓松却说:“光从统治者的层面来看的话,李煜都不配给他提鞋,两只手都提不起一只。”

其实,对于三国,还有很多可说的,但由于篇幅原因,我选择了这个性格复杂,后人颇多争议的,也是我很喜欢的人物——曹操。一孔之见,翘盼高论!

第15篇:文化随笔集《东亚三国志》读后感

最近几年,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乃是国内的比较文化研究界,仿佛一夜之间便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热闹态势——不但大量专业论文纷纷出炉,百花齐放;而且诸多比较文化研究所在各大高校遍地开花,枝繁叶茂。让人一下子便体悟到何谓“国际化”之于“文化研究”的巨大渗透力与影响力。然而,作为普通阅读者,细观这些并非没有含金量的文化比较专论,大多都缺乏趣味性,不免令人望而生畏,可望而不可即。

也许,在生产比较文化“产品”的作者群体中,金文学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兵”,但就是这个专攻中、日、韩三国文化研究的学者,使普通读者也走近了比较文化研究。金文学何许人也?名字听起来,倒颇有几分朝鲜族风味,而他本人,也确实是出生在中国大陆的朝鲜族第三代,儿时起便以汉语、朝鲜语为双料母语。经过四年的日本文学专业深造后,又一路东渡至日本,修成博士。这样一个任教于日本高校,以比较文学、比较文化及人类文化学为专攻方向的朝鲜族中国人,绕过了学界流行已久的中世纪欧洲与唐宋文明的学理性比照,抛开了对古典主义、文艺复兴、明清诗学的不休纠结,一路直杀回“老家”,写出了他学术生涯中的第十一本比较文化研究专著《东亚三国志:中、日、韩文化比较体验记》(中信出版社2006年1月版)。

做比较文化,一如写长篇小说,最忌闭门造车。而金文学的“特殊身份”,加上他四十几年之中于三国间不断奔走迁移的感性生活经验,以及京都大学、广岛大学的两度博士求学历程铸就的理性分析研究能力,使得这本《东亚三国志》以近五十个主题,涵盖了中、日、韩三国从文化、历史到生活,甚至性爱观等几大类内容的比较解读,林林总总,不一而足。韩国年轻人为什么能领导化妆着装时尚?为什么日本人会给世人留下吝啬冷漠的印象?三国民众在面对卡拉OK这一大众娱乐时,表现出怎样不同的性情与姿态?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刻,三国之人有怎样大相径庭的反应?翻开《东亚三国志》,似乎每一篇随笔的题目中便隐藏着一个言简意赅的答案,比如《化妆美的差异》《“AA制”文化赞否论》《玩儿文化的力学》《生的美学、死的美学》等等。

如果你还有那么一点点“文化实用主义”的倾向,这本书倒可让你不时会意一笑。金文学以他独特的比较技巧,教你一眼认出三国人的绝招,传授与三国的陌生人打交道的套路——当然,如果你正在商海遨游,那么,深入详尽地了解日韩民族的国民性,则是于东亚商战中立足的重要法宝。

身为教授的金文学创作《东亚三国志》,并不是站在一个客观的视角去综合、分析、总结,而是亲身参与,处处有“我”,以第一人称写三国、谈三国、侃三国,不时伴随着一些个人化的情绪、感触。因了作者的现身说法,更因为那些具体可感的真实遭遇,将这本书说成是一本游记随笔也不为过。比如《与三国女性的恋爱体验》中,作者不但大方“贡献”出了自己与三国女友交往中略带伤感的小故事,并戏将中、日、韩三国女子性格特征中的火爆气质以“大蒜”、“芥末”、“辣椒”做比。一句“日本女性服务好,没有怨言;韩国女性服务好,有怨言;中国女性服务不好,又有怨言”虽只是玩笑之言,却也道破了三国女性脾性上的迥异。由于在三国的高等学府中均有游学经历,作者的关注视野,也便超越了人们的日常经验。于是,便有了《东大、汉大、北大厕所文化考》这看似“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文化”研究:说日本人,厕所里所谈的政治与性往往纠缠在一起;说韩国人,直率袒露,想说就说,厕所里有“汉江大桥倒了,永丰百货塌了,泳三(金泳三)何时垮台呢?”的“大逆不道”;而一些中国同胞“秉承”现实主义的人生信条,于是北大的厕所里,便出现诸如“不管黑女白女,抓住老外就是好女”的揶揄之言。

为了更形象化地说明三国人的差异性,《东亚三国志》还配以二百多组精挑细选的图片,既有历史资料图画,也有极富设计感的现代摄影。而其排版使用的字体也不能不提:2004年初创的博雅宋,拉宽了文字,在视觉上大有将汉字从方块的禁锢中释放出来的愉悦感,看起来十分舒服。

形式上再多的创新,毕竟也只是外在要素,内容的精炼才是一本书成功的关键。一如封底的文字所言,《东亚三国志》“比较生活、民族、文化,以小见大;纵论中国、韩国、日本,入木三分”——其文风不可不谓诙谐而充满机趣:“关于吵架,韩国人光吵不动手,是儒教式的;日本人只动手不吵,是武士式的;中国人又吵又动手,是充满谋略的立体战”;“中国是大陆德行,圆滑世故,雍容大度;日本是岛国德行,心胸狭窄,细致认真;韩国是半岛德行,自尊心强,心怀‘怨恨’”。作者这种亲和轻松的口吻,很容易让其“文化研究专家”的“精英身份”于瞬间淡化。所以,无须正襟危坐,更无须战战兢兢地把这本书当作一份比较文化的博士论文,大可贯彻古人所云的“三上”读书法——枕上、厕上或马上(车上),放肆地看,自在地读。当然,以上皆是笑言,没有半点对作者的不尊,实在是这本《东亚三国志》,能让人不时笑出声来,拍案大叫:有趣!如果阅读的地点选在了安静的图书馆或肃穆的书房——倒真有些不太适合了。

第16篇:三国志目录

三国志目录

卷一 魏书一 武帝纪第一 [1]

卷二 魏书二 文帝纪第二

卷三 魏书三 明帝纪第三

卷四 魏书四 三少帝纪第四

卷五 魏书五 后妃传第五

卷六 魏书六 董二袁刘传第六

卷七 魏书七 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

卷八 魏书八 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

卷九 魏书九 诸夏侯曹传第九

卷十 魏书十 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

卷十一 魏书十一 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

卷十二 魏书十二 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

卷十三 魏书十三 锺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

卷十四 魏书十四 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

卷十五 魏书十五 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

卷十六 魏书十六 任苏杜郑仓传第十六

卷十七 魏书十七 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

卷十八 魏书十八 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

卷十九 魏书十九 任城陈萧王传第十九

卷二十 魏书二十 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

卷二十一 魏书二十一 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魏书二十二 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 魏书二十三 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魏书二十四 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 魏书二十五 辛毗杨阜高堂隆传第二十五

卷二十六 魏书二十六 满田牵郭传第二十六

卷二十七 魏书二十七 徐胡二王传第二十七

卷二十八 魏书二十八 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卷二十九 魏书二十九 方技传第二十九

卷三十 魏书三十 乌丸鲜卑东夷倭传第三十 蜀志

卷三十一 蜀书一 刘二牧传第一

卷三十二 蜀书二 先主传第二

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传第三

卷三十四 蜀书四 二帝妃子传第四

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

卷三十六 蜀书六 关张马黄赵传第六

卷三十七 蜀书七 庞统法正传第七

卷三十八 蜀书八 许麋孙简伊秦传第八

卷三十九 蜀书九 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

卷四十 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

卷四十一 蜀书十一 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

卷四十二 蜀书十二 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第十二

卷四十三 蜀书十三 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

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卷四十五 蜀书十五 邓张宗杨传第十五 吴志

卷四十六 吴书一 孙破虏讨逆传第一

卷四十七 吴书二 吴主传第二

卷四十八 吴书三 三嗣主纪第三

卷四十九 吴书四 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

卷五十 吴书五 妃嫔传第五

卷五十一 吴书六 宗室传第六

卷五十二 吴书七 张顾诸葛步传第七

卷五十三 吴书八 张严程阚薛传第八

卷五十四 吴书九 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

卷五十五 吴书十 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

卷五十六 吴书十一 朱治朱然吕范朱桓传第十一

卷五十七 吴书十二 虞陆张骆陆吾朱传第十二

卷五十八 吴书十三 陆逊传第十三

卷五十九 吴书十四 吴主五子传第十四

卷六十 吴书十五 贺全吕周锺离传第十五

卷六十一 吴书十六 潘濬陆凯传第十六

卷六十二 吴书十七 是仪胡综传第十七

卷六十三 吴书十八 吴范刘惇赵达传第十八

卷六十四 吴书十九 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

卷六十五 吴书二十 王楼贺韦华传第二十

卷六十六 叙录(亡佚)

第17篇:三国志9

三国志9》190年刘备初期流程(本人习惯打法)

1、开始刘备只做登用工作,包括周仓、廖化、伊籍、孙乾,其他别登,否则总得为他们忠诚度操心。

2、关张廖周出去占领空城,包括能走到的所有地方,尤其是新野,占了新野之后要在儴县建个设施,这里本来属于袁术,建了后就归我了。建了后刘备立刻搜索这里,可得到战争关键人物---黄忠!!!此人在早期的作用远超赵云,全指望他教会我主战将领们连驽了!!!!!!

3、关张在外面征兵,新野的预备役先别动用,以后再征。

4、到了大概8-9月份,皇帝肯定能给刘升到州刺史,能带兵30000人。空闲时间要是没钱就搜索吧。计算一下路途时间,快到191年后把关张带兵弄回平原,刘升官后这两人也能升官,可以带兵25000人,总共能有50000并、兵,到了平原后把平原的预备役也都征了,不用担心钱粮,我们有那么多白占的城市,足够养活士兵了。

5、到了191年后,第一时间刘关张占领白马港,然后搜索登用赵云。此时我主力军团达成,刘关张赵黄编在一只部队里就行,兵力30000人。编在一起很重要,早期互相学习兵法,以后便于兵法连动。

6、挥师北上,灭袁绍、刘虞,打刘虞时千万不要攻他和乌丸之间的那个寨,否则乌丸宣战,在这时只好话钱求和了。

7、灭二公孙,别杀公孙赞,找机会把他登用了,把张飞开除出队伍,带一段时间公孙赞,直到队伍中有一人学会飞射后开除公孙再用张飞。

8、以后就随便打了,我是灭掉除曹刘的所有势力,形成天下三分之势后就慢慢玩了,以西串为根据地,在襄等诸葛亮出世。没通关,通的太快就没意思了。

9、如果喜欢搜集宝物和触发事件的玩家,大军每到一地可参考宝物发现地点,搜光该第宝物,我没这么做,只搜了些吴子、三略这样加统帅的东西。

10、关于兵法与阵型我还是认为连驽+雁型攻城好,飞射要配合箕型阵出特技的机会才大,而箕型阵对守兵的伤害力要比雁型小好多。

以上只是我各人玩法,请各位不吝赐教。

三国志9有很多随即性,190年有很多种打法,也比较有挑战性。我常用的打法是:

1、一开始是网络人才,把在野的廖化、周仓、刘辟、裴元绍给招过来。(至少可以招到廖和周,其他两个看运气)。

2、不要征兵,发动全部人去搜索,运气好的话廖化和刘备可以招到义勇军,张飞和关羽会打到虎。

3、190年4月,刘备可以搜索到崔炎,这个人政治相当高啊,搜索老是能搜到钱,好使。

4、同时,北方该开战了,你放心虽然现在你城中只有4000兵,他们都是30000+,电脑都不屑于打你。此时原绍、公孙瓒、刘岱等都会去跟刘虞开战,可怜的刘虞。

5、这个时候每回合都看看,其中有甘宁、卢植都在野,运气好的话可以登到他们,甘宁就不说了,卢植智力81,可以当军师。

6、5月,派廖化、周仓分别去两个港口把2000兵运回来,这时候城里会有2万多兵役,千万别征完,征到城里有2万兵就可以了。因为兵多其他人就很少来打你。

7、还是继续搜索,登袁绍的人,搞坏关系,等着他来打你。关张(可能还有甘宁)俩兄弟的奋迅,加上廖化周仓俩生力军,搞定北方这几条枪完全没有问题。

8、等袁绍兵耗得差不多了,灭了他,然后就攻邺的刘岱以及公孙瓒,然后是张燕。

9、北方统一了就去搜宝去,内政交给军团首领搞,在家等着孙权和曹操发展起来。(不发展起来游戏就没啥意思了)

10、驰骋沙场,统一天下,指日可待!

三国志9的190年剧本很值得一玩,诸侯联盟,群雄割据,具有很大的挑战空间。 由于剧本都有很大的随机性,也有各种不同的玩法。本剧本由于南方空城较多,可以选择很多空城进行发展,安全的方法就是利用初期的联盟优势流浪到吴、秣陵这两座空城作为根据地,韬光养晦,内政发展完后再图中原。当然初期不适合占领会稽,因为山岳会不停骚扰你。但最有挑战的还是坚持在华北平原一带与袁绍、曹操这些厉害的诸侯攻城略地,打仗才更刺激嘛。

当然要打仗,就要钱粮,要猛将,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190剧本里开局就只有刘关张,关羽这个鸟人77的智力还当军事,都是闭着眼睛说瞎话。可以招到的几个可怜巴巴的亲刘备的如周仓、廖化、孙乾、糜竺都是2流水准,拿不出手的,难怪历史上刘备被曹操逼得到处流浪。

好了废话少说,本人的流程是在联盟期间尽快完成几个最牛人物的搜集。有了人才还怕内政和打架。本人的方法可以搞定太史慈、黄忠、赵云、郭嘉等一批梦幻人物。下面是牛人的出场年表及搜获思路:

首选获得的创业兄弟:

武将:

--------太史慈

登场年185。 地点北海即墨,剧本184,190 北海上方建阵

---------黄忠

登场年184。 地点宛穰县,剧本184,190,

宛下方建阵

---------赵云

登场年187。 地点邺白马港,剧本184,190,联盟解散第一时间攻下白马港

---------许褚

登场年189。 地点汝南谯县,剧本184,190 空城汝南,直接到谯县搜索

---------徐晃

登场年188。 地点洛阳河东港,剧本184,190,194 ,攻下洛阳河东港

---------周泰

登场年189。 地点柴桑九江港,剧本184,190,194 ,空城柴桑,直接到九江搜索

智将: ---------程昱

登场年184年 地点东平,剧本184和190 ,濮阳下方建阵

---------荀彧

登场年184 地点颖川,剧本184,190 ,洛阳下方建阵

---------陈群

登场年186。 地点颖川,剧本184,190 ---------郭嘉

登场年189。 地点颖川,剧本184,190

可能获得:

---------贾诩,

董卓部下,

可能在洛阳附近几个港口俘虏

---------典韦

登场年184。 地点陈留,剧本184,190,初期可能在洛阳附近几个港口流浪

---------甘宁

登场年184。 地点江州,剧本184;地点宛,剧本190,194,跟踪在野情况,可能直接录用

---------蒋钦

登场年187。 地点寿春,剧本184,190,194 ---------鲁肃

登场年191。 地点寿春合肥,剧本190 ---------诸葛瑾

登场年193。 地点北海琅玡,剧本190;地点吴,剧本194,200

联盟后离间:(注:智力低下,信义低) ---------吕布,董卓势力 ---------典韦,如果初期没有在占领的港口出现,联盟后可能被其他势力登用,曹操以外的势力很容易离间

---------颜良、文丑,袁绍势力

ok,目标定下,攻略流程:(注意中途多用S/L大法)

(1)1月上旬,张飞移动到安得港,刘关带老家4000人出发到高唐港。

(2) 1月中旬,张飞带着安得的2000弟兄出发到北海上方建即墨阵。刘关2人带着6000人出发。设好长蛇阵,关在前,刘在后,刘用鼓舞,关用齐射,目标平原或安得港,中继点设在官渡港附近,目的是为了迷惑对方,兵不厌诈,不要轻易暴露目标嘛。

(3)好了,后面可能就直接执行,等刘关到了官渡下方,马上把官渡设成攻击目标,张飞还在那里嘻嘻哈哈的建着即墨阵。

(4)大概2旬左右攻下官渡,这个时候,调整部署,刘备第一时间到即墨搜索到太史慈,张飞继续建设吧。关羽带着6000人左右的兄弟继续西进,继续用迷惑大发,设置好中继点,不要直接暴露攻击目标,长蛇+鼓舞,再留几十个兄弟在官渡,防止自动向电脑投降,伤兵就不要管,等他自动恢复后期还有用。这个时候可能开始培养小兵,就用关羽亲躬培训吧,不再话下。

(5)此时董卓是没有心思来理会你的,曹操和其他几个联盟诸侯与董卓在虎牢关正搞得起劲呢。此时可以看看西面的几个港口是谁在把守,贾诩是很可能出现的,如果有贾诩 你就应该要笑了。 关羽顺利拿下孟津,继续前面的方法,留几十个兄弟和伤兵,下一目标依次河内港、河东港、平阳港,河东港有徐晃,平阳港有金象嵌壶和琴,加忠诚的好东西。

(6)此时刘备可能已经录完太史慈回到官渡,为了忠诚度,爵位设好,赐双股,再褒奖,忠诚度大概在90几。张飞可以带着即墨的2000兄弟回到老家(也可到琅琊建阵搜诸葛瑾,我没干过),再留几十个防止自动投降。太史慈带着官渡的弟兄出发到洛阳下方建颍川阵,根据情况,刘备可以登用俘虏,有贾诩就最好。然后再到董卓那里看看能否登到王允,同时打开情报栏看看卢植、典韦、甘宁等的的流浪情况,如在可搜索范围内就不要犹豫。

(7)张飞回到老家就可以到寿春、合肥等空城一带搜着玩,或者移动到官渡,在濮阳下方建东平阵,可以搜到程昱。此时可能会有一些人自动来投刘备,合理处理,平庸的人可以拿来搜钱。关羽的兵应该是越打越多,最后打完平阳大概有1万左右,然后集结兄弟,南下官渡,每个港口留几十个兄弟,防止投降。

(8)刘备、贾诩等一些政治高点的将就可以利用间歇搜索汝南谯县许褚、东平港的徐晃,录用后加忠诚、实在不行把关张的蛇矛、偃月刀收来赏给这些有头没脑的弱智尽我所用,后期再找机会收回即可。将这些猛将回到老家,可以开始搜索、征兵训练,不要搞内政。

(9)关注颍川和东平阵的建设,只要到达地点开始建设就马上开始搜索程昱、荀彧、陈群、郭嘉这些高智商牛人了,颍川还有牛灯可搜来加忠诚。郭嘉智力最高,最理想的军师,如再赏个加智力的宝物,搞到100多,不逊于诸葛亮。录到这几个牛人后努力加忠诚,调回老家,可以关注寿春是否被人占领,根据情况看能否搜到鲁肃、九江可以搜到周泰,有可能的情况,可以建琅琊阵搜诸葛瑾,但我还没干过,不在强求范围。

(10)颍川建完,下一目标就是黄忠。穰县是袁术的势力,他不会打你,但要建阵的话刘表此时一般都攻下了新野,这个老东西如果占了新野就要出来打你。但刘表可能会与

孔秀、袁术开战。利用开战出兵的间歇就立即派太史慈冲颍川出发到穰县建阵,建设队伍人多人少无所为,只要能开始建设就可以开始搜索。此时刘备带上鼓舞,进攻空城汝南,到了汝南大概也差不多可以到穰县搜黄忠了,录完黄忠,阵就不用再建了,太史慈撤回颍川,此时关羽南下带到官渡的大概有1万人左右,黄忠、太史慈、关羽到官渡集结,等待联盟解散,可以在解散前在本港搜索着玩。老家的一批文官武将,可以搜索寻宝,征点兵训练训练,但不要征太多,大概老家有1万多就够了。此时离联盟可能还有点时间。

(11)刘备鼓舞着200个兄弟一路高歌从汝南杀到庐江,再到秣陵、吴,几个城可以增加一些财政收入。吴的曲阿吴有青囊书、秣陵的丹阳有太平清领道,都是治疗的好东西。

(12)差不多联盟也该解散了,解散后第一时间官渡所有人马迅速占领白马港,占领后第一时间搜出出赵云。搜索人从平原出发,为什么,因为录用完赵云是直接就往平原移 。此时韩馥会马上来打你,但只要扛到录用完赵云就全军撤退吧,此时旗下智将、猛将已有10几个。2万多的兵,还有点钱粮,屯兵到3万什么都不用怕了。 太史慈的飞射、黄忠的连弩、关张+许猪+周泰的步兵、赵云的突袭,以及潜力股徐晃,让他们合理组合互相学习吧,可能还有的典韦和甘宁。

(13)刘备占的那几个城会陆续被其他势力占领,搜完青囊书、太平清领道就由他去吧,杀回老家,与袁绍、曹操小儿折腾去了。联盟解散后,很容易离间到吕布、典韦(如

果前期没录到,又没有被曹操录用)、颜良、文丑,将忠诚搞到60以下是没问题的。有一次居然将吕布小儿连带洛阳1万多的兵直接搞了过来。吕布的突袭、飞射天下无敌,典韦的步兵,颜良、文丑的突袭,此时何愁天下不定。后期就是自由发挥的空间了。袁绍在北方与公孙赞开战,发展很快,一个留言,让乌丸去骚扰袁绍的发展吧。敌城兵力超过2万就用步兵、骑兵诱出来野战练练兵法,将兵力杀到1万多就井栏+飞射攻城。此时的猛将组成4个梦幻队伍是不成问题的。5虎将就差马超远在西凉,马腾不灭就别幻想了,慢慢体验一下灭袁绍、诛曹操的感觉吧,一个字,爽!

第一个月上旬派关羽张飞分别去两个港口,刘备登录刘辟,刘辟会骑兵的突破技能,还会攻城用的特技井阑,非常具有培养价值,等刘备带刘辟返回平原,关张也都带兵赶回来了,这样三个人率8000人,选择关羽为“鼓舞”,阵型选择长蛇,攻击目标选择董卓的平阳港,出兵!出兵后,让刘备去登录廖化,廖化不但会步兵特技“奋斗”,而且还掌握骑兵的“突破”,弓兵的“齐射”,而且智力67,属于二线武将中的全能人物,非常值得培养。出兵后第一旬,改让关羽部队攻击官渡港,这样关羽的这支部队会经由同盟韩馥的白马港经水路向官渡发动攻击,这时候一般要存一下盘,运气好的话关羽会发动一次“箭雨”,一下消灭官渡港中的3000人,这样等下旬关羽的这支部队少说会增加到9000多,然后从官渡港向董卓的孟津港发动攻击,无论你是否发动攻击,虎牢关的吕布总会率两万人来夺取官渡,而无论野战,单挑或者在港口内坐以待毙都不是办法,所以你只能选择率军攻打孟津,打下孟津再攻打对岸的河内,然后顺着攻打河东(关羽的老家)和平阳,这些港口都打下,你基本上可以积累近两万人的部队。这时候我通常会选择趁机攻打董卓的安定,这需要争分夺秒和盘踞西北的马腾势力争夺。打下安定后,最好派一支部队在官渡港待机,等到反董卓联盟一解散,马上攻击韩馥的白马港,打下后派人搜索,会找到赵云,有了赵云,会骑兵最高技能突击这项绝技的,武力96,智力78,机动性又强,对于消灭马腾的势力很有帮助,而消灭了马腾,就会得到马超和庞德,剩下就不用玩了。不过刚得到安定的时候,张鲁马腾会轮番来打,袁绍如果还没饿死,也会趁机夺取平原,这段日子熬过去就好办了。

190年刘备简要攻略

对三国游戏比较熟悉的玩家都知道,游戏早期刘备统一天下最大的障碍就袁绍和曹操,这两个家伙人才特别多,只要让他们发展起来,以后想收拾他们可就很难了。

因此,首要的方针就是灭掉他们其中一支。应该选谁呢?我认为应该先选袁绍。原因如下:

(1) 曹操背靠董卓,即使灭掉曹操,后方仍不得安宁;

(2) 曹操初期面临的对手很多,不仅要防董卓,还要防其它势力。更何况,进入游戏玩家就会发现,曹操从190年开始一直处于备战状态,以应付董的威胁;

(3) 曹操得武将跟刘备相形相差太大,较难登陆;

(4) 曹操陈留与平原中间有河流相间,中间又有许多比刘备还小的势力,他们可以给刘备灭掉袁绍一个较长的缓冲时间;

(5) 袁绍初期实力并不强大,虽然武将很多,但就一个城池,在军事实力上与刘备差别并不大;

(6) 袁绍的后方是公孙躜,它是游戏中与刘备军营关系最好de君主并且与袁绍又是仇敌,只要联盟军一解散,他们两人就会开战;

(7)虽然袁绍军营里面的武将相性与刘备相差比较大,但是忠诚度不如曹操的将领,另外,击败袁绍比较容易得到赵云;

具体措施如下:

190年没有战争,因此可以大搞军备。参考一下我的指令:

1.190年4月以前,关羽(统率)征兵;张飞(武力)训练;刘备做商业或农业,其它的指令一概不做,一直到平原无兵可征为止。

2.190年4月,派关羽、张飞攻打小沛(空城),刘备继续征兵(此时平原会出现10000左右可征兵役,玩家可以通过这个不停的征兵),然后关羽征兵、张飞训练,一直到把小沛的兵征完,估计是190年8月吧

3.孙乾主动加入,好呀。另外还可登陆武将伊籍(每个时间段看一下在野武将,像这种与刘备相性一样的武将登陆的几率比较大,否则很难,还是省省力气)

4.孙乾、伊籍作内政(商业和开垦),并且将其中一人调往小沛;

5.将关羽、张飞调往平原,此时刘备在平原已经有2万人了。刘备的总兵力与袁绍接近,60000左右;关羽和张飞行使训练指令使士气达到100;

注意点:

1.千万不要行使除征兵、商业、开垦以外的指令,小心到时候没有钱征兵和打仗的时候没有钱准备卫车;

2.注意粮草,如果粮草不够多,在8月份(12/1)买10000左右粮草,打袁绍的时候需要较多的粮草储备;

哈哈,终于到191年了,开始向袁绍南皮发动进攻。这个时候一定要一心一意打袁绍,因为干扰的事情特别多,

1.首先曹操开始跟我关系恶化,拚命向我用计,不要理他,他暂时还打不到平原;

2.然后居然开始与陶谦联合攻打我的小沛,我的妈,怎么把历史给倒过来了;撤退你的武将吧,没必要呆在那儿送死;

3.打袁绍估计需要4个月时间(难度级别),中途有无数的噪声,不管它,不打下南皮,绝不回师。

当然打的过程也需要技巧:

1.第一回合:张飞用骑兵(突进)刘备井澜,关羽用卫车,(鼓舞指令),袁绍派兵出击;

2.第二个回合:由于张飞快,因此首先于袁绍人马相遇,我碰到文丑;彼此两个骑兵特计,各自剩下3000兵(张飞多一点);文丑回撤,袁绍失去野战的作战能力;

3.战略面:关羽刘备攻打港口,张飞回撤平原,孙乾在平原征兵;

4.关羽刘备攻下港口,休息中,张飞回攻南皮;这个时候,公孙躜开始出兵袁绍,哈哈;此时该死的袁绍居然会出兵攻打公孙躜,城里只有15000的兵,原来有30000兵。

5.关羽(兵最大)卫车鼓舞、刘备攻击南皮,然后就看到城防不停的下降,哈哈,大概5个回合吧,袁绍宣告灭亡。

6.更保险的做法是张飞呆在袁绍的港口,中途可以让关羽或刘备恢复兵力,最重要就是要围住南皮城。

7.我在攻打的途中,张飞刘备居然会中计,部队开始后撤,看来还是关羽厉害,仍在拼命作战。因此战争时间被延长了。

8.另外我惊喜的发现南皮城的大将居然是赵云,天天。

登陆赵云,并且可以得到几个武将(好像这一代登陆比较难)剩下的就比较容易了。

恢复3个月以后,灭掉韩副。其实现在的实力已经可以灭掉曹操了,不过我没有这样做,因为想留一个比较厉害的对手。

我先灭掉陶谦,打下东南地区,势力很快就变得第一了。

最好还是先打下东南地区,因为一旦孙坚得到这些地区,将来会比较麻烦。

感觉如果手上有几个厉害的武将野战军+攻城军,打仗就会变得比较简单。另外,领土多了,打仗感觉比较乱?

电脑会提醒你,比如在西域可以修行攻城,然后会让你选择武将。

我现在统一了两次,诸葛亮与了进都会除了象兵以外的所有攻城特技,不过诸葛亮的熟练度比较高,具体我们有试过。野战时把关羽至于你说的张飞编入一支部队更好,因为二人都会奋迅,产生兵法连动时杀伤力惊人:通常为5000+。

因为初期人才太少,所以我都将他们分开用。

玩过的朋友都知道,三国九很能登陆人才的。而且自己的人才经常被人挖走。^_^

另外,三国九完全可以避开野战,我用207年刘备难度版本,现在差不多统一了,没有单挑过一次,^_^三国九的战略确实是所有版本中作高的

飞射威力没有突袭大,但游戏中主要是攻城战,突袭不能攻城,用攻城兵器又不耐打,不是实力高出很多就没法打,但有飞射就不同了,5个会飞射的人对付一个4万人的城一般不要1个月(3回合)。

我的最高飞射发动威力是16800--4个人同时发动和爆发(动画不同),一般单人发动在4000上下,

城里的小人表示商人常驻,洛阳的还有皇帝常驻。

步兵的鱼鳞阵型普通攻击能力为15,防御力为10,机动为12,视野前方180度,容易发动步兵战法。骑兵的锋矢阵型为3前锋,普通攻击也是15,防御为9,机动14,视野前方30度,容易发生单挑。

对于这两种阵型,本人更喜欢鱼鳞阵,鱼鳞阵非常容易发动战法,甚至是联动,在敌群中混战,可以同时攻击多支部队,经常见到鱼鳞阵对多支部队发动战法。但是锋矢基本只能攻击一支部队,因为视野不够。至于战法威力,奋迅威力19,突袭威力20,两者相差无几。 骑兵还有一种阵型是锥形,我认为这个阵型是万用阵型,我基本是用来攻城用的(井栏造价太低,人用这个东西对AI太过欺负了,所以,我不用攻城武器,象兵除外,难度是给AI+100%攻击能力以下,以上的话不用井栏我个人觉太吃力了),但是需要至少会奔射的。锥形普通攻击14,防御10,视野前方60度,机动16,容易发动战法联动。实战中,感觉鱼鳞和锥形都挺容易发动战法的,混战中,锥形也有视野的不足,不如鱼鳞阵能同时攻击多支部队的能力,相比较,野战鱼鳞阵勝岀一筹,但攻城能力显然不如锥形了。通常,野战中机动优势并不那么明显,只有在长途奔袭过程里,才能体会到速度的好处。

另外,用鱼鳞阵也能发动骑兵和弓箭技能的战法,锥形也可以,但用锋矢则很难发动。总之,如果有强大的弓骑技能,锥形是最好选择,只打野战,鱼鳞更好些,锋矢则用来伤害敌军的高统帅或者高智力部队用的。

综合上面,实用性最强的是锥形,其次鱼鳞,再次锋矢。另外,W型阵型(萁型部队,容易发动弓箭和弓骑战法并发动狙击),也是个万用阵型,野战稍微差了些,攻城还不错。但是W型容易发动狙击(弓箭或者弓骑熟练300以上就发动狙击),是个优秀的练兵阵法。我总用这个阵型练兵,好处不言而喻,因为只要发动狙击,就有成员容易学会某个战法。

步兵阵型的唯一好处就是会步兵兵法的人多...随便找几个来也能守守城了.当然像东吴那样没有强力骑兵队伍时就只能用用步兵.鹤翼抓人倒也不错 不过野战抓个把人还不如攻城抓一群人...ls对阵型的理解貌似错误比较多.鱼鳞发动步兵战法的效果相当好,而且防御相对高

我一般用步兵的话肯定是鱼鳞出去,9里面步兵系的武将太不值钱了,一抓一大把

当然家里有骑兵系的人物还是优先锥形出去,好连锁 有猛将就锋矢出去单挑

鹤翼用的少,9里面挖人太简单了

何况鹤翼那个机动力还不一定追得上人家,顶多混战最后派队鹤翼出去打扫战场

第18篇:三国志军事设施

三国志军事设施

军事设施

简单描述:用木、土建造成的初级营垒。 图例:

必须技术:无 建造花费:1500金 耐久度:1100 效果:停留在[阵]周围1格的己方部队粮食消耗减少为5/6。受到攻击时会反击。

注:在随机种子不变的情况下,所受反击伤害和部队防御力线性相关,区间为(100,750)。反击伤害的经验公式为平均伤害=550-8/3*部队防御,当部队防御力超过临界值时(正常情况下达不到),伤害不受。

游戏介绍:

作为耐久度最高的军事设施(当然也是价格做高的军事设施),[阵]的主要作用就是利用其ZOC效果起到堵路的作用,在面对非攻城兵器攻击时,[阵]的高耐久配合[修补]指令可以在狭窄地域挡住敌人。在未升级成更高级的营垒之前,省粮的作用非常微小,几乎可以忽略。

背景简介:

此处的[阵]不是指战斗队列,而是营垒的一种,多为防御时使用。做为屯军的营房和防止敌人冲击的防御设施。

简单描述:用木、土、石建造成的中级营垒。 图例:

必须技术:设施强化 建造花费:1500金 耐久度:1100 效果:停留在[砦]周围2格的己方部队粮食消耗减少为2/3。受到攻击时会反击。

注:从[阵]升级而来,研究完技术[设施强化]后可以建造,此后不能再建[阵],研究完后本方所有的[阵]都直接升级成[砦]。在随机种子不变的情况下,所受反击伤害和部队防御力线性相关,区间为(150,1000)。反击伤害的经验公式为平均伤害=825-14/3*部队防御,当部队防御力超过临界值时(正常情况下达不到),伤害不受。 游戏介绍:

[阵]的升级版本,配合[连弩橹]防御狭小路段时候比较好用;只要有1只高防的部队担任堵路、修补的工作,就可以比较轻松的挡住敌人的前进。由于减少粮食消耗的范围增加到了2,所以省粮的效果也逐渐显现。

背景简介:

“砦”是“寨”的异体字,原指防御用的木栅,引伸为军营。《三国演义》第54回中提到“今当先立水寨,令青徐兵在中,荆州军在外”,此处的寨即为此。当然,现实中有水寨,游戏中却只能在陆地上建造。

城塞

简单描述:用木、土、石建造成的高级营垒。

图例:

必须技术:城壁强化 建造花费:1500金 耐久度:1100 效果:停留在[城塞]周围3格的己方部队粮食消耗减少为1/2。受到攻击时会反击。

注:从[砦]升级而来,研究完技术[城壁强化]后可以建造,此后不能再建[砦]。研究完后本方所有的[砦]都直接升级成[城塞]。在随机种子不变的情况下,所受反击伤害和部队防御力线性相关,区间为(200,1200)。反击伤害的经验公式为平均伤害=1000-17/3*部队防御,当部队防御力超

过临界值时(正常情况下达不到),伤害不受。

游戏介绍:

[砦]的升级版本,最高等级的营垒,各项属性都是同类中最高的;但其需要3级技术的支持。除非专心防御,其他情况下似乎没有此设施出现的机会了。

背景简介:

“城塞”是一种永备式的军事设施。说它是城,但一般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所以其意思更加接近于“要塞”、“关塞”,作为一种军事目的的小城市而存在,用于屯军和防御,起军事支撑点的作用。一般面积较小,但相对坚固。西方国家中世纪的“城堡”、日本战国时期的“天守”都是类似的建筑。

弓橹 简单描述:用以射箭的望楼。

图例:

必须技术:无 建造花费:600金 耐久度:700 效果:下回合开始前,对停留在[弓橹]周围2格以内的敌部队进行攻击。

注:在随机种子不变的情况下,造成的伤害和部队防御力线性相关,区间为(90,700),经验公式为平均伤害=500-2.2*目标防御力。当部队防御力超过临界值时(正常情况下达不到),伤害不受。

游戏介绍:

最基础的攻击建筑,在不研究的情况下也是唯一能主动攻击敌人的军事设施。优点在于耐久度适中,完成建造的快,又不会被敌人简单的攻击所摧毁;对进入设程的所有敌人都会进行攻击,布置的位置好的话相当于一个面杀伤兵器。缺点是怕火球和攻城兵器的攻击(当然所有的建筑都怕这两样)和攻击力较低。

背景简介:

“弓橹”的“弓”是弓箭的意思,弓箭在冷兵器时代是一种主要的远程打击兵器。“橹”在《辞海》里的解释是望楼、楼橹。连起来的意思就是用以射箭的望楼。

三国时期,就有此类记载。如《三国志?武帝记》云:绍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绍射营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楯,觽大惧。《三国演义》作为小说,描述的则更为细腻,第30回官渡之战:绍从审配之计,„„,十日之内筑成土山五十余座,上立高橹,分拨弓箭手于其上射箭。可见在三国时期,筑高台以居高临下射箭是比较有效的战术。

连弩橹

简单描述:用以发射连弩的望楼。

图例:

必须技术:设施强化 建造花费:600金 耐久度:700 效果:下回合开始前,对停留在[连弩橹]周围3格以内的敌部队进行攻击。

注:在随机种子不变的情况下,造成的伤害和部队防御力线性相关,区间为(100,1000),经验公式为平均伤害=775-3.9*目标防御力。当部队防御力超过临界值时(正常情况下达不到),伤害不受。

游戏介绍:

[弓橹]的升级版本,实际效果要比[弓橹]大很多,无论是攻击力的提升使得单位时间效率增加;攻击距离的增加,使得

放置位置的选择比[弓橹]丰富的多。虽然需要2级技术的支持,但是由于可以同时获得肉盾设施[砦],所以单就堵路防守来说,还是很必要的一个建筑。

背景简介:

关于“橹”的解释,前面已经说过了,这里主要说说“连弩”。 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是诸葛连弩,《三国志?诸葛亮传》中云“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又有注引《魏氏春秋》曰:“亮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厉臣子。又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文中中损益的意思是改进,也就是说诸葛亮其实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做了改进,连弩并非其原创,但也不能就此否认诸葛亮的贡献,毕竟任何发明发现都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才行的。

同时期,也并非只有诸葛连弩,魏国也有,《三国志?杜夔传》注引傅玄序曰:“马先生,天下之名巧也„„。先生见诸葛亮连弩,曰:巧则巧矣,未尽善也。言作之可令加五倍。”此处的马先生指的是马均,也是一个对发明机关很有建树的人。可惜此物也不得曹魏政权重视。

太鼓台

简单描述:架设有太鼓的土台,用以演奏太鼓乐曲。

图例:

必须技术:无 建造花费:500金 耐久度:800 效果: [太鼓台]2格以内的己方部队攻击时伤害增加10%。 注:无

游戏介绍:

属于准鸡肋型的军事设施,表面上性价比是不错的,500金就能增加10%的伤害。但是由于San11的设定:两个军事设施之间必须有距离2格以上。而通常的交火在第一个建筑时就会发生,多数会选择[军乐台],甚至选择[弓橹]等攻击建筑能造成的伤害都要大于[太鼓台],除非在开阔地带进行大会战时,才会想到它。

背景简介:

太鼓(Taiko)是一种日本的乐器。原本的意思就是“大鼓”,是从中国流传到日本的。现在泛指那些中空的圆桶,两侧用钉子或绳子蒙上动物的皮所制成的乐器。太鼓在日本文化里地位很高。传说故事中,太鼓可以赶走让人生病的瘟疫和魔鬼,也被用来感谢神明保佑人类。太鼓(大鼓)在战场上的作用主要是鼓舞士气,进行部队进退调度。“鼓舞”这个词本身就体现了“鼓”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在战争中起的作用。成语?一鼓作气的也能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鼓也已经成为战场上的重要物品。PS:不知道KOEI在汉化的时候会翻译成“大鼓”呢?还是原封不动的使用“太鼓”。

军乐台

简单描述:架设有乐器的土台,用以演奏乐曲。

图例:

必须技术:无 建造花费:800金 耐久度:800 效果:每回合结束后,[军乐台]2格以内的己方部队增加气力10点。 注:不能和特技[乐

奏]叠加。 游戏介绍:

出镜率最高的军事设施,非常实用。气力可以说是战斗的源泉,无论是施放计略,还是发动战法,都需要消耗不菲的气力,每回合10点气力补充变相的等于计略、战法消耗-10。当然,在某些气力用不完的情况下,[军乐台]就不是必须的军事设施了。

背景简介:

早在周代战阵之中,至少有鼓、铎、镯、铙四种乐器是被经常使用的。 “鼓”的作用非常重要,一般被安置在中军位置,甚至是由中军的将帅亲自击打。《国语?齐语》中明确指出:“三军,故有中军之鼓,有国子之鼓,有高子之鼓。”。当然,KOEI设计的时候把“鼓”分了出去,成为独立的一项,可能也是为了突出“鼓”的重要地位吧? 说起“铎”,可能多数人没什么直接的印象,《辞海》中的解释是“形如铙、钲而且有舌,是大铃的一种”。《周礼?地官?鼓人》的说法,乃是:“以金铎通鼓。”,根据郑玄的注:“铎,大铃也,振之以通鼓。” “镯”字从字面上理解,是金属制品。郑玄认为:“镯,钲也,形如小钟”

“铙”字从字面上理解,是金属制品。郑玄认为:“铙如铃,无舌有秉”

当然,还有一种乐器也经常出现在战场上,那就是“钟”。《左传?庄公二十九年》有云:“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可见钟也是和征伐关系密切的。 对游戏图片进行判读,发现很难确定是铎、镯、铙还是钟。但从形式上看是类似编钟的组合乐器。

石兵八阵

简单描述:石兵的意思是以石堆为兵,八阵的意思是八阵图。 图例:

必须技术:石造建筑 建造花费:1200金 耐久度:1000 效果:行动后停留在[石兵八阵]周围1格的部队有一定几率被[搅乱]。 注:搅乱概率的经验公式为:搅乱率=1-0.0001*目标队智力^2。在[石兵八阵]作用范围内原地行动不会受影响。特技[洞察]、[明镜]、[沉着]、[神算]、[看破]不能对[石兵八阵]免疫。

游戏介绍:

属于准鸡肋型的军事设施,表面上无视防[搅乱]的特技非常厉害,但实际上必须停留在[石兵八阵]附近一格才会起效果,即使配合ZOC在狭小的路口,造成混乱的几率也只有一次,还不是100%成功的。即使配合部队堵路也不能对敌人产生连续的[搅乱]效果。只有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才有用武之地。 背景简介:

《三国演义》第84回中提到的诸葛亮在鱼腹浦摆下的八阵图,《演义》中描述的“有乱石八九十堆,并无人马”,可见其以石为兵;“自此常常有气如云,从内而起”,游戏中石兵八阵也是如此,可见KOEI的美工也是按此描述来制图的;东吴都督?陆迅小看此石阵,不幸被困其中,幸得诸葛亮的岳父?黄承

彦相助才得以脱身,游戏中的搅乱效果也是从此而来。

虽然演义中这段描述对诸葛亮进行了神化,但是诸葛亮却确实和八阵图有些渊源。《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的“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 但是现代对八阵图的了解比较少,也没有相对完善的解释,所以给八阵图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唐代诗人?杜甫也做过一首五言绝句,诗名是《八阵图》,描述的也正是诸葛亮的八阵图和伐吴战役。可见早在唐朝,这一传说已经广为流传了。罗贯中在小说中的情节,大体也是依此而来的吧。

投石台

简单描述:架设有投石器的土台。 图例:

必须技术:投石开发 建造花费:800金 耐久度:1000 效果:下回合开始前,对停留在[投石台]周围3格以内,1格以外的敌部队进行攻击。

注:有最小射程限制,对紧贴[投石台]的部队无法攻击。在随机种子不变的情况下,造成的伤害和部队防御力线性相关,区间为(250,1600),经验公式为平均伤害=1350-7*目标防御力。当部队防御力超过临界值时(正常情况下达不到),伤害不受。

游戏介绍:

相当强力的攻击建筑,如果走投石车路线的话可以同时得到的一项攻击建筑。配合远程部队进行“塔楼攻势”,缓慢推进,不失为一种稳妥的战术。实际运用时唯一要注意的就是它最小为2的射程,无论用部队挡也好,用[墙]堵也罢,千万别让敌人贴近到[投石台]周围。

背景简介:

如果读者会走象棋的话,估计会对“砲”的“石”字偏旁有所记忆。没错,古代的“砲”正是投石机。它是一种木制的机械,是一种利用杠杆原理发射石头的兵器。先秦时期就有出现,《范蠡兵法》中提到: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三百步。《三国志?袁绍传》有云:官渡之战,袁绍为高橹,起土山,射曹操营中,营中皆蒙,众大惧。太祖曹操乃为发石车,击绍楼,皆破,绍众号“霹雳车”。而《三国演义》第30回中,“刘晔进曰,可作发石车以破之”游戏中刘晔的兵器适性是S,估计KOEI就是参考这段文字得出的结果。

第19篇:三国志11

[三国志11]几种小技巧

1、双城炒粮:

适用条件:有两个以上的城,而且两个城市的金粮比例不同,有差价。

使用原理:靠2个城市的粮食差价赚钱,迅速聚集财富。

例子分析:平原金粮比例1:7,邺城金粮比例1:3,从平原买粮运到邺城卖掉,邺城运钱到平原买粮,周而复始。

使用后果:短期内致富,我总资金43w的时候,其他各个诸侯资金在2w-3w之间。

实际威力:五星

2、修补队炒技巧点:

适用条件:垃圾将领越多越好,和屯田派或商业帝国配合效果好。

使用原理:修补一个建筑涨2点技巧,可派多队人马同时修补。

例子分析:一位武将运输队带1个兵800金出门建一个军乐台,其余来5名武将围住委任修补。

使用后果:比较稳定的获得技巧点,注意最好是用政治低的武将带运输队修,一次修一点耐久涨2点技巧。可以委任,省操作。

实际威力:四星

3、枪兵突出炒技巧点:

适用条件:相对稳定的四周环境(不会被人攻击骚扰),枪兵B以上的武将越多越好(25名就够了)每回合行动点回复的越多越好,就是城越多越好(10座城就差不多了)

使用原理:枪兵突出使敌人退后可以打同一直线的2个敌人。特技击中武将及消灭武将都要涨技巧点。

例子分析:狂征兵致使城周围出现贼兵,派一高智武将将其扰乱,之后派2名枪兵B以上的武将各带一个兵出城站位如下:

X X A 贼 B X X

其中A对贼使用枪兵突出,使贼兵后退撞死B,A得350功绩和55技巧,派武将C出城带1兵站在B位置突出贼兵撞死A,之后周而复始。

使用后果:迅速获得大量技巧点,每回合1000以上,立刻体会到科技帝国的压倒性优势。相比上面的方法,比较费手工操作。

实际威力:五星

4、业火球烧城池涨功绩:

适用条件:拥有业火球科技(比较难达到)

使用原理:攻下一座城涨2000+功绩,业火球可以烧到自己城市。

例子分析:玩194剧本刘备到208年才刚收到诸葛亮,功绩为0,为了给他涨功绩升官多带兵,把小沛清空,刘备埋业火球诸葛亮烧,火球打自己城,半年升满3w6功绩。

使用后果:业火球比较难研究,1.1普通攻击加强和技巧点获得减半已经使业火球不是那么实用了,据说可以用普通火球烧自己港口,自己没有试验过,这样的话这个方法还是很好的。

实际威力:三星

5、停战协定:

适用条件:周围强大势力来打你,你无法抵挡。有论客武将效果更好。

使用原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攻城。

例子分析:玩251剧本新武将平原开局,一开始袁绍比较强,来打我,我和他停战,获得了相对平稳的发展期。袁绍大军郁闷无处发泄,找公孙攒麻烦,等到他们2家打的两败俱伤的时候,我已经积攒了强大的兵力,一鼓作气把他们两家一举歼灭。

使用后果:可能被论坛一些资深人士鄙视,个人玩个人游戏,本身有这个设定,我们只是合理利用规则,历史上刘邦灭了项霸王就是合理利用规则的典范。

实际威力:五星

我这里有两上快速的方法:

1、修补队炒技巧点:

适用条件:垃圾将领越多越好,和屯田派或商业帝国配合效果好。

使用原理:修补一个建筑涨2点技巧,可派多队人马同时修补。

例子分析:一位武将运输队带1个兵800金出门建一个军乐台,其余来5名武将围住委任修补。

使用后果:比较稳定的获得技巧点,注意最好是用政治低的武将带运输队修,一次修一点耐久涨2点技巧。可以委任,省操作。

2、枪兵突出炒技巧点:

适用条件:相对稳定的四周环境(不会被人攻击骚扰),枪兵B以上的武将越多越好(25名就够了)每回合行动点回复的越多越好,就是城越多越好(10座城就差不多了)

使用原理:枪兵突出使敌人退后可以打同一直线的2个敌人。特技击中武将及消灭武将都要涨技巧点。

例子分析:狂征兵致使城周围出现贼兵,派一高智武将将其扰乱,之后派2名枪兵B以上的武将各带一个兵出城站位如下:

X X A 贼 B X X

其中A对贼使用枪兵突出,使贼兵后退撞死B,A得350功绩和55技巧,派武将C出城带1兵站在B位置突出贼兵撞死A,之后周而复始。

使用后果:迅速获得大量技巧点,每回合1000以上,立刻体会到科技帝国的压倒性优势。相比上面的方法,比较费手工操作。

技巧值(以下用P代替) 是用来技巧研究的,那么到底怎么获得呢,以下列出所有获得方法和获得值

都市: 。。。 开发: 。。。 。。。 市场+30P 。。。 。。。 农田+30P 。。。 。。。 兵营+30P 。。。 。。。 锻冶+30P 。。。 。。。 厩舍+30P 。。。 。。。 工房+30P 。。。 。。。 造船+30P 。。。 。。。 造币+50P 。。。 。。。 毂仓+50P 。。。 征兵: 。。。 。。。 微得越多,P加得越多,最低+5P,最高+10P 。。。 兵装生产: 。。。 。。。 枪,戟,弩,马征得越多,P加得越多,最低+5P,最高+10P 。。。 。。。 冲车,井栏,每建造一个+25P 。。。 。。。 楼船,每建造一个+20P 。。。 巡察: 。。。 。。。 治安加得越多,P加得越多,最低+7P,最高+13P 。。。 技巧研究: 。。。 。。。 研究成功一个项目,都会增加P值,每个+5P

军事: 。。。 训练: 。。。 。。。 气力增加越多,P值增加越多,最低+7P,最高+10P 。。。 出征: 。。。。。。 建设: 。。。。。。 每建设一个设置,完成前,每修补一次加+5P,也就是说,修补的次数越多,得到的P越高,全找政治低的修,修到死,P值超高

人材: 。。。 人材搜索: 。。。 。。。 每发现一个人材,+20P,登用成功,+45P 。。。 。。。 搜索到金钱,+2P 。。。 。。。 搜索到宝物,+2P 。。。 。。。 探索到弥衡舌战胜利+10P 。。。 武将登用: 。。。 。。。 登用一个武将+20P到+30P,此数值好象和能力有关,越厉害的武将P加得越多

外交: 。。。 停战协议: 。。。 。。。 停战成功+35P

计略: 。。。 二虎竞食+30P 。。。 驱虎吞狼+100P 。。。 流言+35P

君主: 。。。 评定+10P 。。。 放逐-7P到-9P 。。。 结义和婚姻-500P

攻略: 。。。 打下一城+250P 。。。 用战法攻击敌人一次+30P 。。。 用计略成功攻击敌人一次+20P 。。。 每消灭敌人一个部队+50P 。。。 打下一关卡+100P 。。。 一齐攻击,一齐攻击部队数*1P

第20篇:三国志军事设施

三国志军事设施

军事设施

简单描述:用木、土建造成的初级营垒。 图例:

必须技术:无 建造花费:1500金 耐久度:1100 效果:停留在[阵]周围1格的己方部队粮食消耗减少为5/6。受到攻击时会反击。

注:在随机种子不变的情况下,所受反击伤害和部队防御力线性相关,区间为(100,750)。反击伤害的经验公式为平均伤害=550-8/3*部队防御,当部队防御力超过临界值时(正常情况下达不到),伤害不受。

游戏介绍:

作为耐久度最高的军事设施(当然也是价格做高的军事设施),[阵]的主要作用就是利用其ZOC效果起到堵路的作用,在面对非攻城兵器攻击时,[阵]的高耐久配合[修补]指令可以在狭窄地域挡住敌人。在未升级成更高级的营垒之前,省粮的作用非常微小,几乎可以忽略。

背景简介:

此处的[阵]不是指战斗队列,而是营垒的一种,多为防御时使用。做为屯军的营房和防止敌人冲击的防御设施。

简单描述:用木、土、石建造成的中级营垒。 图例:

必须技术:设施强化 建造花费:1500金 耐久度:1100 效果:停留在[砦]周围2格的己方部队粮食消耗减少为2/3。受到攻击时会反击。

注:从[阵]升级而来,研究完技术[设施强化]后可以建造,此后不能再建[阵],研究完后本方所有的[阵]都直接升级成[砦]。在随机种子不变的情况下,所受反击伤害和部队防御力线性相关,区间为(150,1000)。反击伤害的经验公式为平均伤害=825-14/3*部队防御,当部队防御力超过临界值时(正常情况下达不到),伤害不受。 游戏介绍:

[阵]的升级版本,配合[连弩橹]防御狭小路段时候比较好用;只要有1只高防的部队担任堵路、修补的工作,就可以比较轻松的挡住敌人的前进。由于减少粮食消耗的范围增加到了2,所以省粮的效果也逐渐显现。

背景简介:

“砦”是“寨”的异体字,原指防御用的木栅,引伸为军营。《三国演义》第54回中提到“今当先立水寨,令青徐兵在中,荆州军在外”,此处的寨即为此。当然,现实中有水寨,游戏中却只能在陆地上建造。

城塞

简单描述:用木、土、石建造成的高级营垒。

图例:

必须技术:城壁强化 建造花费:1500金 耐久度:1100 效果:停留在[城塞]周围3格的己方部队粮食消耗减少为1/2。受到攻击时会反击。

注:从[砦]升级而来,研究完技术[城壁强化]后可以建造,此后不能再建[砦]。研究完后本方所有的[砦]都直接升级成[城塞]。在随机种子不变的情况下,所受反击伤害和部队防御力线性相关,区间为(200,1200)。反击伤害的经验公式为平均伤害=1000-17/3*部队防御,当部队防御力超

过临界值时(正常情况下达不到),伤害不受。

游戏介绍:

[砦]的升级版本,最高等级的营垒,各项属性都是同类中最高的;但其需要3级技术的支持。除非专心防御,其他情况下似乎没有此设施出现的机会了。

背景简介:

“城塞”是一种永备式的军事设施。说它是城,但一般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所以其意思更加接近于“要塞”、“关塞”,作为一种军事目的的小城市而存在,用于屯军和防御,起军事支撑点的作用。一般面积较小,但相对坚固。西方国家中世纪的“城堡”、日本战国时期的“天守”都是类似的建筑。

弓橹 简单描述:用以射箭的望楼。

图例:

必须技术:无 建造花费:600金 耐久度:700 效果:下回合开始前,对停留在[弓橹]周围2格以内的敌部队进行攻击。

注:在随机种子不变的情况下,造成的伤害和部队防御力线性相关,区间为(90,700),经验公式为平均伤害=500-2.2*目标防御力。当部队防御力超过临界值时(正常情况下达不到),伤害不受。

游戏介绍:

最基础的攻击建筑,在不研究的情况下也是唯一能主动攻击敌人的军事设施。优点在于耐久度适中,完成建造的快,又不会被敌人简单的攻击所摧毁;对进入设程的所有敌人都会进行攻击,布置的位置好的话相当于一个面杀伤兵器。缺点是怕火球和攻城兵器的攻击(当然所有的建筑都怕这两样)和攻击力较低。

背景简介:

“弓橹”的“弓”是弓箭的意思,弓箭在冷兵器时代是一种主要的远程打击兵器。“橹”在《辞海》里的解释是望楼、楼橹。连起来的意思就是用以射箭的望楼。

三国时期,就有此类记载。如《三国志?武帝记》云:绍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绍射营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楯,觽大惧。《三国演义》作为小说,描述的则更为细腻,第30回官渡之战:绍从审配之计,„„,十日之内筑成土山五十余座,上立高橹,分拨弓箭手于其上射箭。可见在三国时期,筑高台以居高临下射箭是比较有效的战术。

连弩橹

简单描述:用以发射连弩的望楼。

图例:

必须技术:设施强化 建造花费:600金 耐久度:700 效果:下回合开始前,对停留在[连弩橹]周围3格以内的敌部队进行攻击。

注:在随机种子不变的情况下,造成的伤害和部队防御力线性相关,区间为(100,1000),经验公式为平均伤害=775-3.9*目标防御力。当部队防御力超过临界值时(正常情况下达不到),伤害不受。

游戏介绍:

[弓橹]的升级版本,实际效果要比[弓橹]大很多,无论是攻击力的提升使得单位时间效率增加;攻击距离的增加,使得

放置位置的选择比[弓橹]丰富的多。虽然需要2级技术的支持,但是由于可以同时获得肉盾设施[砦],所以单就堵路防守来说,还是很必要的一个建筑。

背景简介:

关于“橹”的解释,前面已经说过了,这里主要说说“连弩”。 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是诸葛连弩,《三国志?诸葛亮传》中云“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又有注引《魏氏春秋》曰:“亮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厉臣子。又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文中中损益的意思是改进,也就是说诸葛亮其实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做了改进,连弩并非其原创,但也不能就此否认诸葛亮的贡献,毕竟任何发明发现都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才行的。

同时期,也并非只有诸葛连弩,魏国也有,《三国志?杜夔传》注引傅玄序曰:“马先生,天下之名巧也„„。先生见诸葛亮连弩,曰:巧则巧矣,未尽善也。言作之可令加五倍。”此处的马先生指的是马均,也是一个对发明机关很有建树的人。可惜此物也不得曹魏政权重视。

太鼓台

简单描述:架设有太鼓的土台,用以演奏太鼓乐曲。

图例:

必须技术:无 建造花费:500金 耐久度:800 效果: [太鼓台]2格以内的己方部队攻击时伤害增加10%。 注:无

游戏介绍:

属于准鸡肋型的军事设施,表面上性价比是不错的,500金就能增加10%的伤害。但是由于San11的设定:两个军事设施之间必须有距离2格以上。而通常的交火在第一个建筑时就会发生,多数会选择[军乐台],甚至选择[弓橹]等攻击建筑能造成的伤害都要大于[太鼓台],除非在开阔地带进行大会战时,才会想到它。

背景简介:

太鼓(Taiko)是一种日本的乐器。原本的意思就是“大鼓”,是从中国流传到日本的。现在泛指那些中空的圆桶,两侧用钉子或绳子蒙上动物的皮所制成的乐器。太鼓在日本文化里地位很高。传说故事中,太鼓可以赶走让人生病的瘟疫和魔鬼,也被用来感谢神明保佑人类。太鼓(大鼓)在战场上的作用主要是鼓舞士气,进行部队进退调度。“鼓舞”这个词本身就体现了“鼓”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在战争中起的作用。成语?一鼓作气的也能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鼓也已经成为战场上的重要物品。PS:不知道KOEI在汉化的时候会翻译成“大鼓”呢?还是原封不动的使用“太鼓”。

军乐台

简单描述:架设有乐器的土台,用以演奏乐曲。

图例:

必须技术:无 建造花费:800金 耐久度:800 效果:每回合结束后,[军乐台]2格以内的己方部队增加气力10点。 注:不能和特技[乐

奏]叠加。 游戏介绍:

出镜率最高的军事设施,非常实用。气力可以说是战斗的源泉,无论是施放计略,还是发动战法,都需要消耗不菲的气力,每回合10点气力补充变相的等于计略、战法消耗-10。当然,在某些气力用不完的情况下,[军乐台]就不是必须的军事设施了。

背景简介:

早在周代战阵之中,至少有鼓、铎、镯、铙四种乐器是被经常使用的。 “鼓”的作用非常重要,一般被安置在中军位置,甚至是由中军的将帅亲自击打。《国语?齐语》中明确指出:“三军,故有中军之鼓,有国子之鼓,有高子之鼓。”。当然,KOEI设计的时候把“鼓”分了出去,成为独立的一项,可能也是为了突出“鼓”的重要地位吧? 说起“铎”,可能多数人没什么直接的印象,《辞海》中的解释是“形如铙、钲而且有舌,是大铃的一种”。《周礼?地官?鼓人》的说法,乃是:“以金铎通鼓。”,根据郑玄的注:“铎,大铃也,振之以通鼓。” “镯”字从字面上理解,是金属制品。郑玄认为:“镯,钲也,形如小钟”

“铙”字从字面上理解,是金属制品。郑玄认为:“铙如铃,无舌有秉”

当然,还有一种乐器也经常出现在战场上,那就是“钟”。《左传?庄公二十九年》有云:“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可见钟也是和征伐关系密切的。 对游戏图片进行判读,发现很难确定是铎、镯、铙还是钟。但从形式上看是类似编钟的组合乐器。

石兵八阵

简单描述:石兵的意思是以石堆为兵,八阵的意思是八阵图。 图例:

必须技术:石造建筑 建造花费:1200金 耐久度:1000 效果:行动后停留在[石兵八阵]周围1格的部队有一定几率被[搅乱]。 注:搅乱概率的经验公式为:搅乱率=1-0.0001*目标队智力^2。在[石兵八阵]作用范围内原地行动不会受影响。特技[洞察]、[明镜]、[沉着]、[神算]、[看破]不能对[石兵八阵]免疫。

游戏介绍:

属于准鸡肋型的军事设施,表面上无视防[搅乱]的特技非常厉害,但实际上必须停留在[石兵八阵]附近一格才会起效果,即使配合ZOC在狭小的路口,造成混乱的几率也只有一次,还不是100%成功的。即使配合部队堵路也不能对敌人产生连续的[搅乱]效果。只有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才有用武之地。 背景简介:

《三国演义》第84回中提到的诸葛亮在鱼腹浦摆下的八阵图,《演义》中描述的“有乱石八九十堆,并无人马”,可见其以石为兵;“自此常常有气如云,从内而起”,游戏中石兵八阵也是如此,可见KOEI的美工也是按此描述来制图的;东吴都督?陆迅小看此石阵,不幸被困其中,幸得诸葛亮的岳父?黄承

彦相助才得以脱身,游戏中的搅乱效果也是从此而来。

虽然演义中这段描述对诸葛亮进行了神化,但是诸葛亮却确实和八阵图有些渊源。《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的“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 但是现代对八阵图的了解比较少,也没有相对完善的解释,所以给八阵图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唐代诗人?杜甫也做过一首五言绝句,诗名是《八阵图》,描述的也正是诸葛亮的八阵图和伐吴战役。可见早在唐朝,这一传说已经广为流传了。罗贯中在小说中的情节,大体也是依此而来的吧。

投石台

简单描述:架设有投石器的土台。 图例:

必须技术:投石开发 建造花费:800金 耐久度:1000 效果:下回合开始前,对停留在[投石台]周围3格以内,1格以外的敌部队进行攻击。

注:有最小射程限制,对紧贴[投石台]的部队无法攻击。在随机种子不变的情况下,造成的伤害和部队防御力线性相关,区间为(250,1600),经验公式为平均伤害=1350-7*目标防御力。当部队防御力超过临界值时(正常情况下达不到),伤害不受。

游戏介绍:

相当强力的攻击建筑,如果走投石车路线的话可以同时得到的一项攻击建筑。配合远程部队进行“塔楼攻势”,缓慢推进,不失为一种稳妥的战术。实际运用时唯一要注意的就是它最小为2的射程,无论用部队挡也好,用[墙]堵也罢,千万别让敌人贴近到[投石台]周围。

背景简介:

如果读者会走象棋的话,估计会对“砲”的“石”字偏旁有所记忆。没错,古代的“砲”正是投石机。它是一种木制的机械,是一种利用杠杆原理发射石头的兵器。先秦时期就有出现,《范蠡兵法》中提到: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三百步。《三国志?袁绍传》有云:官渡之战,袁绍为高橹,起土山,射曹操营中,营中皆蒙,众大惧。太祖曹操乃为发石车,击绍楼,皆破,绍众号“霹雳车”。而《三国演义》第30回中,“刘晔进曰,可作发石车以破之”游戏中刘晔的兵器适性是S,估计KOEI就是参考这段文字得出的结果。

三国志读后感
《三国志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