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哈佛大学的八堂课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1 19:01: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艾森曼的话语和解构——

读《哈佛大学建筑系八堂课——八位当代建筑师》有感

《哈佛大学建筑系八堂课——八位当代建筑师》的作者莫内欧在建筑界一贯以一个大胆的评论家而闻名,在书中的他更是将这种特质表现的淋漓尽致。莫内欧摒弃了那些面无表情的理论文字,而是仿佛在同每一位他所介绍的建筑师以及讲座的听者们进行这生动却又深入的对话,在书中我们所体会到的也绝不是一个理论家玄妙却莫名的说教,而是一个建筑师从职业的角度对他的同行的理解,这种亲切的交谈让整本书都充满了亲切的氛围。

他所介绍的八组当代建筑师(詹姆斯.史德林、罗伯.范裘利与史考特.布朗、奥多.罗西、彼得.艾森曼、奥瓦罗.西萨、法兰克.盖瑞、瑞姆.库哈斯、赫尔佐格与德穆隆)都在那个时候乃至直到今天影响这建筑的思潮,其中令我感兴趣且又不得不提的一位建筑师当属彼得.艾森曼。在建筑界中,他是对理论极度热衷的那一类,他不断寻找着新奇的理论来编制自己的建筑并且乐此不疲,很多理论并不是那么易于理解,有的甚至是晦涩得接近玄谈,然而他却将自己玄妙理论真真切切贯彻在了自己的建筑中去,这的确让我感到惊奇,也让我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艾森曼发现了传统的现代主义所带来的死板与僵化的建筑外观,这不仅抹杀了建筑的性格,而且从更大的范围内磨灭了城市的特质。他发现机械化、装配化、重复性、标准化,使我们的存在仅仅按部就班,而艺术的作用应该是使使人从其环境脱开去,使人受到震撼并重新审视建筑是什么。的确,世界的同化、建筑的同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知识的传播与失控。知识的力量决定了建筑的面貌,知识为建筑定义了一个可以预见的终点,因而人在建筑中的体验者得角色已经弱化,代之以知识技术风格等充斥着建筑的氛围,冷漠的建筑不再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的需要,而此时的艾森曼希望通过哲学与语言学的手段来解决这种困境。而此时解构主义哲学与语言学的发展为艾森曼的探索提供了灵感与动力。

现代主义倾向于使用水平、垂直以及直线、平面和纯粹的几何形体的组合作为其构图的语言,然而解构主义建筑师则为了使建筑具有不安定的运动倾向而运用了偏心、相贯、反转等不同于现代主义建筑的手法。

解构主义建筑所要解构的事物是多角度多层次的:从形式上讲,解构主义可以消解建筑均衡稳定的状态、消解建筑形式的中心性,比如在艾森曼的瓜地欧拉住宅中,我们看到艾森曼采用了在三维空间上不断倾斜的斜面来进行建筑的设计,整座建筑在形式上来讲给人一种未完成的、不断倾斜不断变化的恒变感觉。再如在辛辛那提阿诺夫设计中心的设计中,从某些角度看,它如同建筑在下面建筑所形成的废墟之中,而建筑本身的两层形成了错位滑动的趋势,似乎随时可能坠落而变成废墟。在艾森曼的这些设计中,我们看到了建筑在形式上更大的随机性与可能性,建筑不必再追求构图上的均衡,而是可以产生一种运动的趋势。

瓜地欧拉住宅

从建筑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上讲,艾森曼的解构主义也在试图消解所谓历史文脉等后现代主义所热衷的乡愁情结,比如彼得·艾森曼则认为历史是虚构的、不连续的、不可及的。他怀疑历史和风格传递的信息,他曾经说“如果人们的过去只是许多不连贯的片段所表达的信息,那么历史样式又有什么用呢?”因此在彼得·艾森曼在威尼斯的坎纳瑞吉奥方案并没有考虑成尼斯的现存建筑,而是强调勒-柯布西埃为这块地所做的未建成的医院方案的不在场的在场,一种虚构的考古。艾森曼没有在真是的环境中寻找所谓文脉存在的证据,而是将这种关系消解掉,并自己创造出了一种与环境的关系,虽然这种关系在实际上可能是不存在的。

从建筑的形成过程上讲,一方面表现为对建筑传统形成过程的反叛,正如在艾森曼早期的1号住宅、3号住宅等体现出来的那样,艾森曼试图以一种可能的逻辑或者语言来演绎出新的建筑。建筑的生成过程中充满了游戏的意味,正如游戏的规则是制定者发明的,几乎没有什么根据,建筑生成所遵循的逻辑在一些程度上也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游戏本身是毫无意义的,毫无意义本身却赋予了游戏更丰富的内涵,更多体验的可能。游戏注重的是一种过程,而瓜地欧拉住宅恰恰展示出了一种忽略了起点与终点,而充分展现过程的状态。传统的中心结构试图用组织的固定性、确定性和整体性来限制游戏。而游戏则允许运动的存在,允许无法确定的东西的存在。在瓜迪奥拉住宅中,艾森曼通过空间而非平面上游戏般的操作,产生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形式的建筑。而在另一方面,解构主义的建筑师热衷于运用电脑设计,有时候,建筑师甚至没有一分准确的图纸,而是完全依靠电脑与实体模型来建造建筑。

从建筑的功能上讲,建筑的形式有时候甚至超越了功能,占据了设计的中心地位,在艾森曼设计的威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中没有可供挂作品的墙面,也没有为作品营造光线的效果。艾森曼解释为他尝试消解艺术品的权威性,对建筑与艺术品的关系进行了重新界定。虽然这一解释不会得到多数人的认可,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解构主义建筑师在自己的作品中试图在消解现代主义所提倡的功能主义,而更强调建筑形式本身。这依然是对传统建筑原则的一种消解。“当你感觉舒服时,你会开始忽视空间;在你感觉舒服的地方就意味着忽视建筑。”艾森曼的这种说法,是否正确的确还有待商榷,毕竟建筑毕竟还是要把好的功能放到好的形式中去。

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推动艾森曼建筑设计的大概还有语言学的发展。艾森曼运用语言学的方法来描绘一个建筑,运用的语汇包括颠倒、分延、修辞、游戏等等。借由语言学的方法,艾森曼将建筑向哲学又推进了一步,他开始强调在场与不在场的关系。建筑真正的意义处于无限的延迟当中,事物不在场或作者不在场的情况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而不是像结构主义者认为的那样是同时存在的。因此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不固定的。在艾森曼认为,建筑的本质被不断追踪、不断破译无穷无尽。其中的意义本身不断地延伸、变异。其分延的痕迹本身是不可见的,却是决定意义的根源。就如柏林国际建筑展社会住宅就是对基地的历史不断分延的痕迹,彼得·艾森曼将其挖掘出来并显现在自己的建筑话语中。

有时候艾森曼甚至极端到要消解设计对象——建筑本身。他希望设计出一种“非建筑”。他在威斯克纳视觉艺术中心设计中引入网格、轨迹等等。建筑兼顾城市与校园两种肌理,设计时运用了两个扭转12.25度轴线网格,分别代表城市与校园,形成动态空间。有趣的是,艾森曼在调查地基时发现了一个弹药库,于是他将这个弹药库作为“维克斯纳艺术中心”的中心,弹药库——在新的系统中它的角色已经改变——成为“非弹药库”。而入口处的脚手架,也不再是传统中为了建设而搭建的临时构筑物——成为“非脚手架”,同时在建筑中还有 “非入口”、“非窗”、“非砖”等等,他尝试使建筑构件延展出新的用途。这种概念与解构的概念相契合,埃森曼在尝试设计“非建筑”。

艾森曼的确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建筑师,他的建筑莫如说是一种对于自身理论的检验与自证。也许艾森曼并不一定是最出色的建筑师,但是他的实验却为建筑带来了新的活力。其实艾森曼的思维模式并不是那么的令人费解。艾森曼试图消解传统的现代主义建筑的中心地位、权威地位,确立一种新的建筑模式。然而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于解构主义建筑的热情

并没有让解构主义建筑像现代主义建筑那样成为一种具有统治地位的风格,也许这和解构主义建筑在哲学角度反对中心反对二元对立有关,但是在另一个角度上我们可以发现,解构主义建筑太多的带有建筑师自己的个性与风格,哈迪德、盖里、艾森曼,他们都可以被人们贴上解构主义建筑师的标签,但是他们设计的建筑的风格却是那样的不同,解构主义建筑依然是一种思维的方法、建筑的方法以及建筑师个人的实践,艾森曼的解构主义也许只是他自己才能够真正明了的一种体系,这种解构语言解构方法上模仿的障碍阻碍了解构主义建筑的发展。这几乎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过程,而艾森曼的建筑也就是在各种各样的矛盾中产生出来的。

莫内欧的 《哈佛大学建筑系八堂课——八位当代建筑师》中,解构主义建筑师不在少数,库哈斯、盖里、艾森曼,他们都是建筑舞台上的大师和明星,他们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影响这当今先锋设计师得设计风格,艾森曼是其中理论色彩非常浓厚的一位,而其他两位建筑师似乎不是很重视理论的探讨而只是在建筑实践中采用了解构的思想与方法。《哈佛大学建筑系八堂课——八位当代建筑师》对于他们的作品提供的是一种较为深层次的解读,也让我们开始关注解构主义这个在建筑界方兴未艾的设计思想,正如房龙的《宽容》中所告诉我们的那样,那些先锋们的举动与思想注定不为世人们所理解,这也是他们成为先锋的理由,因为先锋的价值就在于超越这个时代的理解力。然而不为人们理解并不是世人抛弃他们乃至毁谤他们的借口。也许解构主义建筑还不为人们所真正理解,也许其中还有着很多缺陷,但是莫内欧的选择告诉我们它将是未来建筑中重要的潮流,而只有在学习与接纳新事物的基础上,建筑才能够不断的进步。也许这正是《哈佛大学建筑系八堂课——八位当代建筑师》所给予我最大的教益。

《诗的八堂课》读后感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读后感

二十四堂励志课读后感

哈佛大学建筑系的八堂课

哈佛大学的幸福课

哈佛大学幸福课感悟

哈佛大学的情商课

哈佛大学幸福课演讲稿

哈佛大学幸福课观后感

读《季羡林的八堂人生课》有感

哈佛大学的八堂课读后感
《哈佛大学的八堂课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