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草原文化铸华章(推荐)

发布时间:2020-03-03 17:12: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草原文化铸华章

——我盟建设民族文化大盟掠影

记者 王大为 实习记者 安晨雪

文化如水,泽润万物;文化如歌,和谐共振。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根系;文化,是软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正是基于这一深刻的认识,2004年盟委、行署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盟”的口号。5年来,我盟文化大盟建设步履矫健,依托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深入挖掘、整理、弘扬民族文化遗产,大力弘扬传承民族文化。几年来,以蒙古长调、呼麦、马头琴等典型元素为代表的民族文艺,焕发出了神奇的魅力;以元上都、汇宗寺、贝子庙、恐龙化石区等为代表的众多历史文物遗迹,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以那达慕、祭敖包等活动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向世人展示了草原文化的丰富内涵……

如果说锡林郭勒草原上的“工业浪潮”令世人瞩目,那么,与之相伴而来的文化建设则更让人惊奇。谱写了一曲两个文明和谐发展的时代乐章。现在,让我们放缓匆行的步履,回眸锡林郭勒蒙元文化谱写的绚丽与灿烂。

文化铸魂:让蒙元文化辉映更广阔的世界 锡林郭勒需要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锡林郭勒。而这一任务由驰名中外的蒙元文化符号或活动来承担最为便捷和经济。

2004年以来,我盟确定了“盟里抓品牌,旗县抓特色”的思路,各地依托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精致打造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一批形象鲜明、易于记诵、地域性强、风格浓郁的文化品牌渐趋成熟并被世人认知。

蒙古长调,可以说是草原文化的精髓,是蒙古民族音乐艺术皇冠的一颗明珠。在锡盟这片土地上曾培养出以“歌王”哈扎布、莫德格为代表的一大批长调演唱艺术家,使锡林郭勒长调在全国和世界文艺舞台上大放光彩。西乌珠穆沁旗长调演唱艺术家照那斯图是将长调带入课堂的第一人,为锡林郭勒长调艺术的普及、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为典型的锡林郭勒长调代表作品有《小黄马》、《四季》、《赶马》。近几年新创作的长调歌曲《神马颂》先后获全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征歌一等奖,全区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全区第八届艺术创作“萨日娜”奖。

为了更好地打造蒙元文化品牌,我盟投资3亿元,建造了占地27万平方米、汇聚蒙元文化精粹的综合性文化建筑———蒙元文化苑,它由蒙元文化博物馆、民俗馆、民族歌舞剧院、蒙元文化研究中心、蒙元历史名人雕塑群和科技文化长廊组成,生动形象地诉说着蒙元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深远影响和神奇魅力。2008年,在建中的博物馆就已经接待中外游客3万多人,使蒙元文化更加名扬四海。 当我们逐一翻阅全盟各个旗县依托传统文化精心打造的“文化名片”,就会感受到锡林郭勒独有的文化激情:东苏旗的“乌兰伊德文化”、“沙嘎文化”、“绳艺文化”和“印记文化”源远流长;正蓝旗的“元上都文化旅游节”、“苏鲁锭祭祀仪式”和“察哈尔宫廷奶食节”名扬四海;西乌珠穆沁旗依托“摔跤健将的摇篮”、“蒙古族长调之乡”、“民族服饰之都”和“游牧文化之源”之美誉,释放着乌珠穆沁草原文化的无限魅力;镶黄旗头顶“中国蒙古族阿尔斯音乐之乡”和“中国蒙古族火不思传承基地”的耀眼光环。

近年来,我盟依托各地的文化特色精心打造的“中国〃锡林浩特国际游牧文化节”、“天堂草原西乌珠穆沁旗民俗风情节”、“中国〃元上都文化旅游节”、草原皇家御马文化节暨全国马术绕桶冠军赛”、“绿色地平线东乌珠穆沁草原旅游节”等文化旅游品牌让古老的草原熠熠生辉。

在这些文化品牌的引导下,民族文化娱乐表演业、民族文化旅游业、民族文化服饰表演业、民族文化影视音像出版业和民族工艺品制造销售业也顺理成章地发展壮大起来,向外界展示了蒙元文化的无限魅力,也让世界了解蒙元文化,走进锡林郭勒。

文化惠民:让城乡居民共享文化发展新成果

4月29日晚,蒙元文化苑民族歌舞剧院座无虚席,大型民族舞剧《草原记忆》在这里首场演出,受到观众一致好评。这台在锡林郭勒大草原肥沃土壤里汲取生命甘泉的大型民族舞剧,充满浓郁的草原气息和民族特色,把几十年前在草原上发生的令人柔肠百转、气荡挥泪的感人故事演绎为一部大型舞剧,将观众带入一个远在天边的梦幻草原的记忆中,通过唯美精彩的舞段、回转磅礴的舞台效应,折服了观众。该舞剧挖掘民族传统文化,运用民族歌舞艺术的多种元素,凝聚了文艺工作者们的辛勤汗水而大放异彩,堪称草原舞台艺术的一朵奇葩。

2004年以来,西乌旗本着“文化塑旗”的宗旨,先后举办了有2048名跤手参加的搏克大赛和有800匹蒙古马参赛的阿吉乃大赛、“中国铁木真国际草原山地车邀请赛”、“中国草原大赛马”、“骏马杯”全国7人制橄榄球冠军赛、全国女子搏克邀请赛、“照那斯图杯”蒙古族长调民歌赛等,成为百姓精神生活中的一道盛宴。

2006年,如雨后春笋般,西乌旗的93个嘎查一下子“冒出”了88支业余乌兰牧骑,其中的优秀人才又组成了6支苏木级业余乌兰牧骑。为了让这些基层“文化星火”形成燎原之势,旗里每年都拿出一笔资金为他们购买演出设备和组织演出活动。两年多的时间里,业余乌兰牧骑编演民歌、舞蹈、小品、马头琴演奏等文艺节目328个,参加演出人员800多人(次)。2007年夏天,各路业余乌兰牧骑开进旗政府所在地的文化广场,为城里的居民献上了7场散发着草原花香的文艺晚会……

近年来,我盟始终把文化发展作为一个百姓共享共建的产业来抓,举办的一系列文化体育活动不仅让广大城乡居民享受了一场场文化盛宴,也让草原文化走出草原,走向世界。

文化保护:让文化大盟建设根基更深

自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府(今正蓝旗东50里处)登基,确立了自己的都城(史称元上都),展开统一大业,蒙元文化即在这里奠基、传播。近年来,我盟借助这一历史,力打蒙元文化牌,并以元上都“申遗”为抓手,通过加大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更好地丰富和加深外来者对当地悠久和独特历史、文化的理解。目前,元上都的“申遗”工作已经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预计2012年可以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经过近些年的努力,全盟荣获国家级先进文化旗县2个,获自治区级先进文化旗县2个、苏木乡38个。荣获国家级优秀文化站1个,自治区级优秀图书馆1个、文化馆(站)3个。近年来,我盟还相继成立了民族文化艺术创作研究会、元上都历史研究会、体育总会等多个社团组织,为系统研究民族文化奠定了基础。编写出版了《蒙古族通史》、《锡林郭勒文化》、《走进元上都》、《汇宗寺》、《多伦县文物古迹》等具有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多部书籍。在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方面,近几年各地收集出版的原创书籍达386本。

民族文化大盟的建设,让我盟的民族文化在传承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保护。现在,我盟确定不可移动文物300处,已成功申报元上都遗址、汇宗寺、贝子庙、多伦清代古建筑群等4处国保文物单位,其中元上都遗址成为我区唯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文化遗产。申报山西会馆、洪格尔岩画群等29处为区保文物单位;命名38处旗保文物单位。近年来,先后累计投入5000多万元重点对元上都遗址、汇宗寺、贝子庙等文物进行维护修缮。馆藏文物从无到有、不断积累,全盟总量达35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29件套、二级文物44件套、三级文物59件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扎实开展,先后对濒危的乡土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了抢救、挖掘、整理、恢复、创新。那达慕、祭敖包、勒勒车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锡林郭勒独特文化品牌;蒙古包制造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声部民歌潮尔、蒙古族婚礼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项目名录;火不思、蒙古包、乌珠穆沁婚礼、乌珠穆沁服饰等9项文化遗产进入自治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火不思等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自治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示名单。

数千年的草原民族文化在这里积淀、传承,推陈出新。锡林郭勒民族文化大盟建设必将更加灿烂辉煌。

十年华章铸长工

盛世启航 华章共铸

艰苦奋斗谱华章,自强不息铸辉煌

草原文化起源

共铸安全生产 谱写时代华章

党旗飘飘铸辉煌 继往开来谱华章

江西华章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考察报告

乳都与草原文化

誓言无声铸忠诚,优化环境谱华章

爱岗实干铸辉煌 奉献青春谱华章

草原文化铸华章(推荐)
《草原文化铸华章(推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草原华章 文化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