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桂梅《圆明园》课堂实录

发布时间:2020-03-03 06:11:4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桂梅《圆明园》课堂实录

上传: 温小莉

更新时间:2013-6-7 9:32:36 窦桂梅《圆明园》课堂实录

班级:沙洲小学五(2)班 时间:2005.1.15 师:猜猜我从哪来? 生:您从北京来。

师:你真有礼貌,加上一个“您”。心字在底,把我放在你的心上。给他点掌声,也算是给我一点鼓励。 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听别人说的。

师: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把获得的信息成为自己的财富,这也是一种学习。 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您姓窦。叫窦桂梅老师。 师:你怎么知道?

生:我也是听别人说的,而且上面也写着。

师:不但听别人说,而且还注意观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这也是更好的学习,再给她掌声。

师:亲爱的同学们,我来自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是一名语文教师。我的家就在清华园里,我住的地方离一个特别的地方只有50米,你们猜猜是哪儿?有时候我会到那里去散散步,猜猜这是一个什么地方? 生:圆明园。

师:来,我们一起写写这三个字。(师范写,生书空) 师:看到这三个字,你的眼前会有怎样的画面? 生1:想起了当时火烧圆明园的故事。 生2:看到了金碧辉煌的宫殿。

生3:我看到了圆明园仿造的各处名胜古迹。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了不起,事先一定对这两篇文章有了了解或者也读过有关圆明园的资料。所以看到这三个字你就有这样的感受。

师:读了这两篇文章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可长、可短、一句话也行、一个词也行。 生1:我觉得圆明园是我们的名胜古迹。却被烧掉了,很可惜。

生2:我觉得英法联军他们太坏了,他们把能拿走的都拿走,不能拿走的就烧掉。

生3:我恨透了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圆明园本来就是我们中国的名胜古迹,却被他们破坏了,太可惜了。

生4:我感到很惋惜,因为圆明园是两代皇帝的心血,可就在三天之内就被英法联军化为灰烬。

生5:我想用一个词来代替,就是毁于一旦。

师:听出来了,同学们读书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情感。说明同学们会读书,说明同学们在读书的时候已经走近了圆明园。有的时候我们读书不能只停留在感受和情感上,更重要的是我们透过这种恨、惋惜、毁于一旦的这个滋味沉淀在我们心中的应该是一份思考。这可能是我们读书、学习语文的最重要的目的。比如同学们刚才说的那种感受,我们可能会想,圆明园被毁灭了,毁灭的究竟是什么?不应该毁灭的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又是什么呢?如果我们要是这样的去思考,我们就会把我们的情感沉淀在我们心中,变成一种最理性的姿态。 所以我愿意用两堂课领着同学们再次走进圆明园。 (课件:走近圆明园——走进圆明园)

师:同学们看。这个“进”和刚才的“近”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近”是离圆明园不远了,另一个“进”是已经到达了圆明园。 师:你准备怎样走进去? 生:用心走进去。

师:听他的,用我们的心,带着咱们的感受和体会我们一起走进去,走一趟,体会一次,看看两堂课后我们又有怎样新的体会和思考?

师:我们打开文章,先看《圆明园的毁灭》,相信刚升入高年级的同学有这个自学能力,老师要和你们做一个测试,实话实说,你觉得自己能否流利、通顺地读一遍课文吗?如果行,你就用个动作、眼神告诉老师。 (生示意会读)

师:不读了,相信你们,一起读读课文的第一段。 (生齐读)

师:既然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读词并板书:不可估量)我们走进圆明园,先走进这片废墟,(多媒体出示废墟图片)。 圆明园有多大呢? 生:347公顷。

师:一公顷相当于多少平方米? 生:10000平方米。

师:你算一下有多少万平方米? 生:3470000平方米。

师:估算一下我们听课的教室有多大? 生:200多平方米。

师:你说这么大一个圆明园相当于多大一个教室? 生:大约10000多个。

师:圆明园大不大?可我们刚才看到的废墟只是几处啊,可是圆明园的冰山一角呀!

孩子们,这么大的一片废墟,请同学们带着刚才看的感受和估算的感受送到教材里,再读这段话。

师:再体会它就不一样了。现在请同学们看这句话: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用上了一个连接词叫“是„„也是„„”,把两个意思连起来了。既然有不可估量的损失,必然有不估量的价值。

请同学们挑战自己,也用这个句式,说它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小组讨论)

交流,得出:圆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 师:互相学习、互相提醒多好呀!那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这属于你们的创造。 (生齐读)

师:既然它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们必须先要走进去看看,它究竟有些什么? 细读课文的

2、

3、4自然段,读读、说说圆明园里有些什么? (生自读)

(生交流圆明园中曾有的景物) 师归纳板书:有„„也有„„ 有„„也有„„还有„„ 不仅有„„还有„„

师:亲爱的同学们,看来圆明园里有的可真多呀,想看一处吗? 比如刚才同学们说到的“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

清朝时代往上走到先秦时代,大概多少年? 生:大概是2000年。

师:你怎么这么会用词啊,要是准确的说是2400年。

师:同学们都说完了,你再强调一遍也可以,亲爱的同学们,看来圆明园里有的是真多呀,你们用了这么多这么多,还有刚才同学们说的,写不下了,我们不写了,想看一处吗? 生:想!

师:比如刚才同学们说的那个地方“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算一下,还得用数学,学习就是要运用这些千军万马变成自己的力量。清朝时代往上走,到先秦时代,估计一下,是多少年? 生:大概是两千年。

师:看你会说话。“大概是”你怎么这么会用词呀!大概是两千年,要是准确的说是2400年,大家算2400年这段历史,一个年,一年里边有一样奇珍异宝那就得有2400多件,那哪能一年就„„是呀!所以说,圆明园里这奇珍异宝,用个成语来形容那是数不—— 生:数不胜数

师:再换个成语。应有—— 生:应有尽有。 师:再换个成语。 生:琳琅满目。

师:可以,再换个成语。 生:美不胜收。

师:也行,总之,同学们,咱要是用眼睛看,像你说的:琳琅满目、什么美不胜收、眼花缭乱,看不清,这样就看几处吧!(出示图片)

十二属相里我们就看三„„太大了,再看几幅名人字画吧!就这几幅,你可要想想这几千年里的,这几幅„„总之哟,课文里就有一句话,概括圆明园里有的所拥有的奇珍异宝,所拥有的这些这些这些,一句话,不愧是„„,哦,举手了,说吧!不愧是当时世界上—— 生接: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师:真好呀!这回呀,请同学们读课文了,端好,刚才你是讲出来的圆明园有什么,这回你要读读圆明园里,怎么就说人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注意,我可不讲“最大”,你得用读来告诉大家,怎么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你要让你的读来体会出来。让我们大家感觉到的的确确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可以选择读一句也行,读一段也行。你愿意读哪就读哪!想读吗?

生1: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师:我知道你读的,你看“不但„„还„„”,当然我性格和她不一样,窦老师性格可能外向一点,我就非得瞪着眼睛告诉人家,你得听进去,“那是世界上最大的”,可能我会这样读。“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哇!”把我的“哇”去掉就行!不信,你再来试试看,我知道你的性格比我内向一些。来! 生1: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哇!

师笑着说:“哇”就不用了!既然是朗读,咱就不用“哇”了!那是自己的随意!请坐!这样讲,谁再来读! 生2: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 生3: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

师:你怎么这么会读呀!和刚才的同学呀,“下至唐、宋、元、明、清”虽然用了顿号,可是人家听进去,就不像我班学生这样读,有时候:(快速读)“下至唐、宋、元、明、清”。别人一听,诶!诶!所以她这一读,(仿生3读)“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怪不得是博物馆、艺术馆哪!会读,还有吗?再读。 生4: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庭台楼阁。

师:你不要激动,刚才你读得稍快了一点。是什么样的“殿堂”、什么样的“庭台楼阁”?那可是不一样的哦! 生4再读。

师:看,多自豪呀!这有底气,对不对呀,所以,这样一介绍一讲,我们就感觉到这的的确确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生齐接)博物馆、艺术馆!那同学的头都扬起来了!所以全班同学再读这句话!课文里的这句话再读!把刚才那些感受送到这里,来! 生齐读: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师:诶!圆明园里有40个景点,叫圆明园四十景,有没有同学知道,诶,(有一生举手)真了不起!你能知道几处也行,说说他们的名字? 生:有海内安澜园„„,和„„,还有„„

师:我明白了。他也了不起,他刚才看到这里了,他说的“安澜园”,那是一个地点。我说的是四十景,是我们的古人呐,文人墨客,给他起的名字。叫“四十景”。这样。我先给大家推荐二十景,行不行? 生(齐说):行! (出示)

师:我们放开声音读一读这二十景,出示四十景中的二十景:正大光明„„开始! 生齐读。

师:你看你读就读这么长时间,这才是二十景,真要让你去游览的话,咱哪儿也不去,就游览这四十景,你打算住多少天?你打算游多少天? 生1:打算住上四十天,每天游一个景! 师:不想回来了!

生2:我打算住四个月。平均每三天去一个地方。 生3:我打算永远不回来了。 全班哄堂大笑。

师:因为什么原因呢?用一个词。 生3:因为它太美了。 师:哦!一个字。 生齐说:美!

师:那也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呀!这样吧,反正这景我们一个个也看不完,那我们去三处行不行? 生齐说:行!

师:准备出发!准备了啊!同学们,第一站来到——(出示图片) 生齐说:蓬莱瑶台!

师:第二站——(出示图片) 生齐说:平湖秋月!

师:最后来到——(出示图片) 生齐说:雷峰夕照!

师:选择一处,谈谈感受!

生1:那个蓬莱瑶台很好的,好象住在天上,好像是神仙。 师笑着说:看给你美的呀! 生2:我这是在哪呀?

师:你在什么地方有这样的感慨? 生2:就是在那个平湖秋月。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

生2:因为我觉得这个亭台,还有那个湖,还有那些灯,觉得就是美死了! 师:美死了,不用他的“美”,你再换一个字或一个词。 生2:(想了一下)还是美。

师:我给你建议一下,加个“妙”,连起来! 生2:美妙! 师:可以不! 生2:可以!

师:所以你才说“我这是在哪呀?”

生3:我觉得“平湖秋月”很好!在那个楼阁里面,赏着月夜,吃上什么东西,观赏还很好。 师:说个词,你就被—— 生3:被陶醉了。

师:还有吗?别的呀!不可以聊一聊呀?谁没有发过言?

生4:我觉得雷峰夕照有一些美,因为背景有一点夕阳,我站在楼顶的话,就可以看到 师:楼顶、峰顶、雷峰塔顶

生4:如果我在峰顶的话,就可以看见远处的夕阳,所以这个“雷峰夕照”觉得很美。 师:你在塔上看,你在塔下又看,这傍晚的云霞,和这雷峰塔整体感觉那真是—— 生4接:舒服!

师:你是舒服,哈哈!我可能和你感觉不一样。不过,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我尊重大家,总之,一句话,这里的景色,那个同学说“美”,咱再换,说吧! 生1:美不胜收。

师:可以。还想说什么。 生2:看得让我,目不暇接。

师:目不暇接。这可以再需要斟酌。这是把你激动地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生3:妙。

师:哟!你看他,人家说一个“美”,他就说一个“妙”。用一个字,再换一个字。“美”、“妙”! 生4:棒。

师:棒!还有一个字,诶,这个同学说出来了,什么?一起说! 生齐答:奇!

师:哎呀呀,同学们哪!怎一个“美”,怎一个“妙”,怎一个“奇”了得呀!难怪呀,课文里这样赞叹!读!(出示)

生齐读: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师:因为这里是建筑艺术的 生接:精华。 师:园林艺术的 生接:瑰宝。 师:我可不讲什么叫“瑰宝”,你寻思去吧?刚才你们体会的,这回再端起课文,再读

2、4自然段,这回再读我可问同学们了,你可不是说你要介绍这里是博物馆、艺术馆了。你要想让大家感受这里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哟!领着大家去读,感受要慢慢地品哟!让大家和真的你一起陶醉进去,发出你刚才“妙”“美”“奇”的赞叹!看,谁来?读哪都行!来,你领着大家走!

生1:我读第四自然段。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生读“雄伟”,师纠正),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

师:我要是你的话,我会读:各种奇—珍—异—宝。再来读,你读哪? 生2:我读第2自然段。 师:来! 生2:读。

《圆明园》课堂实录

(三) 执教者:窦桂梅

班级:沙洲小学五(2)班 时间:2005.1.15 (接上)师:你这样的圆明园、那万春园、那长春园,你说你这样一读,多快呀!别人还没想呢?眼前还没有电影呢?你就过去了,再来试试看! 生2:再读。

师:这个词语运用得多好呀,“众星——” 生齐接:拱月。

师:再听他读这块。同学们跟着他的体会、陶醉,你要是没有领着大家走进去可就是你的责任了。此外,就从这—— 生2:再读。

师:你陶醉进去没有?

生2不好意思地说:我已经陶醉了。

师:哦!看来你就这性格,即便再怎么陶醉,我会说“众星拱月般的”(仿生语气)。当然,我要陶醉,就和你的表达方式不一样。(师范读)其实你比我读的好多了。谁再领着大家走。 生3:漫步园内„„境界里。 师:那是因为,在圆明园中—— 生3接:有金碧辉煌„„山乡村野。

师:这块没有看够。也有着象征着田园风光的—— 生3接:山乡村野。

师:同学们都比你陶醉了,山—乡—村—野。继续! 生4:园中许多景物„„武陵春色。

师:所以我们大家会和刚才大家的感受一样的。(师引读)漫步园内„„

师:作为法国人的雨果,他是怎么感受圆明园的呢?快,拿出这篇文章(学生拿出《雨果致巴特莱的信》),我们一起在圆明园里,在雨果的眼中感受的那样去表达一番。谁来? 生读:请您用大理石„„那就是这座名园。 师:这座名园就是—— 生齐答:圆明园。

师:所以雨果这样深深地感慨到,读!(出示雨果的一段文字) 生齐读。

师:这座圆明园简直是用言语无法形容呀!所以,亲爱的同学们呀,你们通过读书,获得了圆明园这样的感受。请同学们把这两句话变成一句话,也用上刚才的“是„„也是„„”,会吗?一个词,一段话就概括出来,举手的同学快开始。 生齐答。

师:你们多会概括呀,看来,通过同学们的“走进”,我们透过我们用眼睛看到的,我们概括出来了。圆明园里原来拥有的那是“博物馆、艺术馆”,那是“瑰宝”也是“精华”。诶!那我还要问问同学们,你说这“瑰宝”,你说这“精华”都是源于谁的创造?一起说,谁的创造?

生:都是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

师:人的创造。我记得雨果有这样一番这样的话(出示)。一起来读读吧! 生齐读。

师,原来,不管刚才那个同学讲的是属于皇家园林,岁月沉淀,最终的结果,他是属于人类的。透过这些我们明白了,在圆明园里拥有的是人的—— 生:心血

师:还可以说是 生:结晶。 师:还可以说是 生:智慧。 师:还可以说是 生:劳动 师:等等,等等。把这些都用加法,你看到的这些,你概括出的这些,得出人类智慧、汗水、劳动、结晶,所有的这些加上之后,最后可以浓缩成一个词,圆明园里拥有的究竟是什么呢?就藏在课文里边,圆明园里拥有的是祖国的,乃至世界上的什么? 生1:奇迹。

师:奇迹,送进去,再送进去。 生2:艺术。

师:艺术,送进去。祖国的„„,第一段里边的再读这一段话里边。拥有的是„„ 生3:损失。

师惊讶状:啊!不要太激动!再读读这句话里。 生4:是幻想。

师:再送进去。怎么一个幻想还有这么多的现实。祖国的„„ 生5:祖国不可估量的奇迹。

师:奇迹不行,刚才说送进去。怎么?一起说。祖国的„„ 一生说:文化。

师请她大声说一遍,再说一遍:我们都平时说“文化文化”,现在我们终于透过这些过程的体会,我们终于明白了圆明园里原来拥有的是„„ 生齐接:文化。 师:祖国的—— 生接:文化。 师:世界的—— 生接:文化。

师:但是不是一个阶段的,是上自先秦到清朝,是中国的还有西洋的,所有的这一代一代,我们还可以在文化后边再加上一个字。 生:史。

师:原来圆明园里拥有的是—— 生接:文化史。 师:祖国的—— 生接:文化史。 师:世界的—— 生接:文化史。

师:哎呀!这回,我亲爱的同学们,你再读这句话你该怎么读呀?恩!谁来?(出示) 生1读。:圆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 师:理直—— 生1接:气壮。

师:谁再来,注意,这句话不要为了朗读而朗读,你把它告诉别人,你该怎么读? 生2读。

《圆明园》课堂实录

(四) 执教者:窦桂梅

班级:沙洲小学五(2)班 时间:2005.1.15 (接上)师:虽然后边是个叹号,但是你不像我似的喊,你没有,“不可估量的”,情也是深的。今天下午我们一会咱们中午就要分手了,回家要告诉妈妈,“妈妈呀,圆明园拥有的那是„„”你该怎样告诉妈妈? 生3读。

师:你妈妈肯定是个老师,你这样说你妈还能听进去,要不然妈妈要是别的职业的或者是生活中的,我女儿今天真吓人。那么,你要是把这句话告诉妈妈,你该怎么说,还得让妈妈听进去。 生4读。

师:你想把这句话告诉谁? 生4:告诉我妈妈。

师:妈妈一听,我的孩子语文学得就是好。当然我的性格又是和同学们不一样的体会,可能回到家里我会——(范读)。行不行? 生齐说:行。

师:对,其实,心里有,感情有,不在于用怎么样的语气。重要的是能送到对方的心里去。好!我亲爱的同学们,你想怎么读你就怎么读,我相信,我相信你们不是傻读,不是呆读,不是装模做样地读,现在这样,你愿意送给后边听课的老师,愿意送给同学们,愿意送给谁,你觉得你应该怎样的向别人传递这样的信息。你就怎么说,开始! 生自由读。 师:然而,读 生:读“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这不可估量的价值,这样的文化史变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那是因为,读

生:读“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圆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师:我听刚才同学们说,他们把凡是能拿走的东西 生:统统拿走

师:真会用词,说的是统统拿走,那是怎么拿走,你能举个例子,或者用个比方,自己的理解,说说怎么是“统统拿走”? 生:我认为“统统拿走”就是把能拿走得就像抢的一样全部拿走。 师:抢走,一点也

生1:就是一点也不留下

生2:全部夺走,一点都不留。 师:全部夺走

生:只要是手拿得动的就要拿走 师:拿不动的„„ 生:拿得动的就要拿走 师:拿不动的„„ 生:叫牲口来搬运 师:用大车也得„„ 生:运走

师:用一个成语„„ 生:片甲不留

师:啊呀,就像同学们说的,你还想说

生:我还想说他们是将所有的能拿走的东西全部掠走

师:你真会用词。“夺”“抢”“掠”,所有说的这些就叫做“统统” 师生:“拿走”

师:你们刚才还说,拿不动的就任意破坏, 生:毁掉

师:注意,任意破坏、毁掉是怎么破坏、毁掉?任意破坏毁掉,你能举个例子,用事实,打比方都可以。

生:用脚踢,还有用棍子去打 师:踢、打,还有吗?

生:就是如果那些名画的话,也可以撕掉 师:撕

生:我觉得那些英法联军自己的心里想的就是,我得不到的,别人也甭想得到,然后就任意摧毁 师:毁

生:就是用榔头捶

师:捶,啊哟,捶的是那么一个,什么,可能就是精致的 生:青铜

师:青铜器呀,一下子 生:陶瓷

师:对,陶瓷,就会给他捶烂了 生:拿不掉的就用斧子砍 师:啊哟,砍 生:用砖头砸 师:砸

生:把那东西摔地上,然后用脚踩 师:踩

生:用大火烧 师:同学们哪,我这有两份真实的资料,记录了当时他们是怎么样像你们形容的,说明的“统统拿走”“任意破坏”毁掉的叙述这是当年曾经参与抢劫的一位记者写的一段回忆录里的,我把它摘录给大家,谁来读读这段话,他们是怎么抢的,怎么拿的、掠的,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的介绍,来,你读给大家听(出示这段话)

生:为了夺取财宝,英法联军从四面八方冲进圆明园,有的搬走景泰蓝瓷器,有的抢走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宝的挂钟,有的背副大口袋,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珠宝,有的在宽大的口袋里装满了金条和金叶,有的身缠着织棉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兰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 师:织锦 生:织锦绸缎

师:后面还有省略号,他们就是这样。再看一段。来,你来读,你离得近

生: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外,抢劫外,被他们糟蹋的东西更是不计其数,房子里的绸缎、衣服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可超过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砸碎镜子,另一些人凶狠的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的惨不忍睹,

师:同学们刚才的发言和你们刚才看的读的这段资料有没有感受,有吗?哦,这么多同学举手,不用说,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想要说的感受,送到句子里去,来读,谁来读?

生: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圆明园》课堂实录

(五) 执教者:窦桂梅

班级:沙洲小学五(2)班 时间:2005.1.15 (接上)师:此时,你的心里什么滋味儿 生:不高兴

师:哦,就一个不高兴,就像你说的,课前,他们真坏 生:还有是十分的难过

师:哦,你难过,我听出这个词了,不高兴,坏,最后落脚在你心里难过,我听你读了,你没让人家能听出来你的心里是这样的难过,你能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你一读我就知道你真难过

生:再读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师:谁还想读,你什么滋味儿 生:我是心疼

师:哦,你是心疼,那你就心疼地表达吧

生: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师:啊哟,这毁掉的太轻松了,要是我的话,多心疼啊,刚才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的每一幕幕文化史哦,所以,我要是告诉人家,我可能会这样:他们把里面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了,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啊呀,她心疼,你呢?

生:我火冒三丈

师:那你就火冒三丈地读

生: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师:实在运不走的就 师生:任意破坏毁掉 师:毁掉。你呢?

生:我的感觉就是跟那个相媛差不多,不过比她还要厉害点,想把他们全部杀掉 师:那意思就是恨吧 生:嗯

师:恨,你就恨着读

生: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师:这还没完,像刚才这位同学说的,还得烧,烧几天呀,那个火着的 师生:三天三夜 师:一天多少小时 生:24小时

师:我们还得学数学,三天多少小时 生:72小时

师:三天就是72小时,哈哈,一小时多少分钟 生:60分钟

师:72小时多少分钟 生:4320分钟

师:4320分钟,4320分钟相当于多少个半分钟 生:8640个半分钟

师:8640个半分钟,我亲爱的同学们,一个半分钟就刚才你们体会的平湖秋月瞬间就化为灰烬,一幅字画不用几秒钟就变为一片灰烬,那么,这8600个这样长的时间里,你想想,烧掉的„„所以现在请同学们抬头,让我们静静地去体会,这8640个半分钟里的一个半分钟会烧掉些什么呀?

生看火烧圆明园图像(半分钟)

师:同学们,轻易地过去半分钟你不觉得什么,当你静静地去体会它的时候,像着这样的圆明园被烧掉的时候,我想同学们是怎么样的心情。是这样8640个这样长的时间哪,烧掉的,烧掉的,烧掉的,而且是在我们所说的将近一万多个这样大的面积的地方,火呀,熊熊的烧,烧了8640个这么长的半分钟,所以,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同学们哪,就这样——,所以,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边说边在原有板书关联词上添加“没有”两字) 生:殿堂

师: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 生:亭台楼阁 师:没有了象征着

生:热闹街市的“买卖街” 师:也没有了

生: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还没有了根据古代诗人建造的景观,比如 生: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锋夕照 师:还没有了民族建筑 生:西洋景观

师:没有了上自先秦时代的 生:青铜礼器 师:下至

生: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都没有了

师:什么都没有了,有的,没了,谁来也用上他们再说一说这些话,谁来 生: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师:你那个“了”说得太快了,“没有”和“没有了”是完全不一样的,再来 生: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yi)透的亭台楼阁 师:(师正音)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谁再说

生: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师:好,收了,现在来看下一句

生:圆明园中不仅没有了民族建筑,还没有了西洋景观 师:第三句,谁来,好,这么多举手的,举手的说

生齐:圆明园中没有了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没有了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我们还可以这样说,我来问,你来答,圆明园中金碧辉煌的殿堂 生:没有了

师:玲珑剔透的楼阁 生:也没有了

师:园中,民族建筑不仅 生:没有了 师:西洋景观 生:也没有了

师:还可以说是,换一个字儿 师生:还没有了,都可以

师:再来,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 生:没有了

师: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生:也没有了

师:根据古代诗人诗情画意建造的景观 生:还没有了 师:还可以说成是 生:都没有了

师:都没有了。我亲爱的同学们哪,总之一句话,圆明园就是一片 师生:灰烬,废墟

师:难怪,我们的先驱面对圆明园的毁灭这样感慨,读 (出示诗句)

师生:圆明两度昆明劫, 鹤化千年未忍归。 一曲悲笳吹不尽, 残灰犹共挽烟飞。 ——李大钊

师:一曲悲笳怎么吹也吹不尽我心中的 生:悲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定稿

窦桂梅《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

窦桂梅课堂实录《圆明园的毁灭》

学习张桂梅心得体会

学习张桂梅心得体会

学习张桂梅心得体会

郑桂华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白桂梅 读书汇报发言稿

学习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

有效教学论文(朱桂梅)

桂梅《圆明园》课堂实录
《桂梅《圆明园》课堂实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