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朱九思(版)

发布时间:2020-03-02 08:35:0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朱九思同志1916年2月20日出生于江苏扬州。1936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教育系,第二年转入外语系学习。抗战爆发后,朱九思同志全身心投入武昌、汉口的学生救亡活动。1937年12月至1938年6月,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1943年6月至1945年12月,任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长、第四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长。1945年12月至1946年7月,在晋察冀边区赵尔陆纵队政治部工作,任民运部副部长。1946年7月,调任《冀热辽日报》副总编辑。1948年3月至12月在《群众日报》社工作,任副社长兼总编辑。1949年1月至4月参与创办《天津日报》并担任总编辑。1949年8月,参与创办中共湖南省委机关报《新湖南报》,并担任副社长;1950年底,任副社长兼总编辑,主持新湖南报社的工作。1951年12月,调任湖南省教育厅常务副厅长。

1953年6月,朱九思同志任华中工学院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自此全身心投入到华中工学院的创办、发展和崛起的历史进程之中。

1953年10月,政务院任命朱九思同志为华中工学院副院长。1954年5月,中共中央中南局批准成立华中工学院党组,朱九思同志任党组书记。1955年6月,华中工学院成立党委,朱九思同志任党委书记。1957年5月至1960年12月,任华中工学院副院长兼党委副书记。1960年12月至1972年10月,任华中工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期间,朱九思同志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采取切实措施纠正1958年以来学校工作中“左”的错误,为1958年以来受批判的师生甄别平反,恢复、调整有关领导职务;改善教师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改选院务委员会和系务委员会,稳定教学秩序和工作秩序;改善党的领导,实行党委领导下以院长为首的院务委员会负责制。同时调整学校发展规模和专业设置,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华中工学院的科研工作得到较大发展。

*开始后,朱九思同志受到冲击,下放到农村劳动,受到不公正对待。1970年6月,朱九思同志回到华中工学院,领导学院恢复办学,先后创办了激光等9个新专业,使全校专业总数达到36个,为学校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72年10月至1979年9月,朱九思同志任华中工学院革委会主任。1979年9月至1984年12月,任华中工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在此期间,还任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教部副部长。

朱九思同志主持华中工学院工作30余年,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特别重大贡献,其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30多年里,朱九思同志倾注自己的全部热情和精力,他带领学校党委、行政一班人和师生员工,实现了华中工学院发展的重大战略转变,使这所在新中国旗帜下成长的大学迅速崛起,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被誉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缩影”。作为湖北省高教学会的创始人之一,1981-1987年,他担任学会第一任会长,为湖北省高教研究事业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在数十年的办学实践中,朱九思同志高瞻远瞩、独具慧眼,为华中工学院的创办、崛起付出了全部心血。朱九思同志特别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他解放思想,以卓越的远见和超出常人的气魄排除“左”的干扰,在20世纪70年代,先后从全国20多个省市调进了600多名教师,为华中工学院的发展储备了宝贵的人才资源。他尊重教师、关心教师、信任教师,依靠教师办学,充分发挥大学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他对学校的教师尤其是教授的个人情况,了如指掌;他对教师取得的每一项教学和科研成绩,备感欣慰;他对如何培养和提高师资水平,不遗余力。

朱九思同志高度重视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早在20世纪70年代,他就认为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应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1976年10月,他明确提出“科研要走在教学的前面”,强调科研是“源”,教学是“流”,认为高校教师如果不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和科学研究,就不可能提高学科水平,就不可能培养出能够独立思考的专门人才。在他的主张下,华中工学院狠抓学科建设,取得了一大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率先开启了学校由教学型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由本科教育到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的转型之路。

朱九思同志积极倡导并实践综合化办学。他率先突破高等教育的“苏联模式”,20世纪70年代后期,他明确提出“调整和改造专业,实现理工结合”的办学方向。1980年,他提出“把华工办成以理工为基础的综合大学”。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他克服各种困难,有胆有识地在华工办理科、文科和管理学科,华中工学院开始从单一工科大学向理工文管综合性大学转变。

从学校领导岗位退下来后,朱九思同志仍然十分关心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经常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他把主要精力放在高等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上,结合多年办学实践和思考,为我校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授课,亲自指导了20多名研究生。

朱九思同志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在学校刻下了自己深深的印记,印刻在校园的一草一木,弥漫在校园的空气里,深藏在每一个华中大人的心底。

记者黄琪 刘睿彻

朱九思

(1916年2月20日—2015年6月13日)

昨日18时06分,一代教育家朱九思在武汉辞世。对于朱九思,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李培根曾表示:“九思先生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界屈指可数的教育家之一”,“九思时代,奠定了学校后来几十年学科发展的基础”。

一生钟情教育

朱九思,1916年生,江苏扬州人。中学毕业一年后,在哥哥的支持下考取武汉大学哲学教育系,第二年转入外语系学习。

从1953年任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筹委会副主任,到1984年卸任华中工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朱九思在学院主要领导岗位上工作了30多年。 “著名教育家”、“武汉大学肄业”,是百度百科词条上对朱九思的介绍。从领导岗位上卸任后的朱九思,积极投身于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中。

华中科大教科院教授沈红是朱九思指导的第一位博士生。她回忆:“我曾经两次提出调到地处我国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的大学去,但先生坚决不同意!他希望我能够像他,把自己的一生与‘华工’紧密相连。”

给小平写信呼吁改革

1977年华中工学院党委给邓小平写信,呼吁实行大学理工结合;办成教学和科研中心;发展研究生教育。

“逐级是汇报,越级是告状。”华中科大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海春评价此举为“非常大胆”:“现在看来平常,但那是1977年啊!这样是要冒风险的。”

朱九思1979年去美国和日本考察高等教育之后,更坚定了改革的想法。在他的带领下,华中工学院成“*”后我国第一所进行全面改革的大学,这也为后来崛起奠定了基础。

不能办文科就先办研究所,一次不行就继续努力。1983年华中工学院历史上首次筹建的文科专业——新闻学专业获批。这是“新闻界的新闻”。学院当时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先后三次向教育部递交“请示报告”。

他晚年在一篇回忆录中自述:“我是人不是铁,我也害怕,但我又是院长,又是党委书记,在大干的时候要大干,不要畏畏缩缩,怕这怕那,否则就一事无成。”

抢夺 “力学之父”钱伟长

“力学之父”钱伟长,与华中科技大学有着怎么样的关系?一张泛黄老照片上,两位头发斑白的长者,无声地记录着岁月背后的故事。照片上的文字介绍,只有寥寥数语:“1977年,开办力学师资班(本科)。1978年,设置工程力学专业„„专业设置后,钱伟长教授来校讲学一个月。”

“*”之后,百废俱兴。执政华中工学院的朱九思,在认识到理工分家带来的弊端后,开始带领华工转型,较早地办起了理科、文科等院系、专业。

朱九思的“广积人”的口碑,闻名全国。得知钱伟长“*”后有意离开清华,他有意邀请其出任华中工学院院长。

当时,多所高校都在“抢夺”钱伟长。他后来出任上海大学(原上海工业大学)校长。多年后,朱九思谈起这段往事,难掩遗憾。

然而,钱伟长虽没有出任华中工学院院长,但做了学院的兼职教授,学院在其指导下,建立了力学系。

后来,钱伟长在《八十自述》中,记载了在华工的数次演讲。其中还透露:“由华中工学院朱九思院长大力支持提供条件,使我于1981年在庐山,编写讲义约40万字„„”

自我评价当校长主要干了两件半事

上年春日一个阳光和煦的午后,长江日报记者见到98岁高龄的朱九思。谈及当前高等教育现状,他希望记者的提问能“尖锐”点。当言及推行改革怕不怕丢官时,他并未直接作答。

今年农历正月十八,在朱九思99岁的生日之际,77万余字的《朱九思全集》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他在自述中提到:“我当校长时创造性的工作主要是两件半事情:一是提出了发展新思路,‘走综合化道路’和‘科研要走在教学的前面’;二是采取超常规的办法广揽了一大批人才;半件事是植树造林。”

评价>>> 他奠定了基础

我们添砖加瓦

·朱九思难忘瞬间·

战争年代全家合影 31岁时与夫人合影

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 黄树槐

朱九思同志把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框架搭好了,基础奠定了,方向明确了,我们没搞什么新的,只是添砖加瓦、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而已。

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 周济

正是由于九思同志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以及他所领导的那次全校教育思想大讨论,我们学校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能够抢抓机遇,实现了一次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对学校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华中科大原校长 李培根

华中科技大学差不多把朱九思当做校父看待。九思先生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屈指可数的教育家之一。今日之华中科大,除了医科之外,理科、人文社科之发展的基础,都是在九思时期所奠定的。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丁烈云

在华中科技大学学者云集的背后,更有以朱九思老院长为首的历届领导者,用远见和胆识,为教师营造出了潜心学术、自由探索的宝贵空间,为学校构建了结构合理、师资雄厚的学科体系,使华中科技大学拥有了腾飞的活力。

武汉大学校长 李晓红

朱九思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教育界的老前辈,在高等教育管理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和见解,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 章开沅

我曾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前院长朱九思多次深谈,发现他对于外界新理论与新信息都能及时掌握,而且对中国高等教育现存弊端与改革走向颇多真知灼见。

原中组部常务副部长 李锐

半个多世纪以来,九思全身心地投入华中工学院,为华中工学院的创办、崛起和综合性、研究型发展,为华中工学院进入全国一流、国外知名,他孤心苦诣,殚精竭虑,贡献了自己的全部执著、聪明和才智,也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他的成就表明,他是当代中国理论与实践兼具的教育家。

《朱九思评传》作者 王炯华

朱九思几十年如一日,一门心思办华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他在高等教育界率先改革,独领工科大学综合性、研究型发展潮流,为华工的崛起、跻身国内一流和世界知名大学作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一代教育家朱九思辞世

他搭好了华中科技大学发展框架

教育要创新,质量是生命(朱九思)

学生朱思威

与朱元思

九思品试题

九思品月考

九思品.10

九思软件公司简介

九思品设计

九思“协同”OA

教科版九(上)思品教学计划

朱九思(版)
《朱九思(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朱九思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