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大学生品德状况

发布时间:2020-03-03 13:41:0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谈大学生的品德状况

内容摘要: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高素质、高学历的代表,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品德教育成为当务之急,但德育又是一个千古难题。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给予我们自由,快乐的基础上,学校教育同样也给我们莘莘学子制定了一系列的目标和希望。让我们能在自身努力和老师教导下达到应有的道德水平。然而,大学四年,我们是怎么度过,我们的德育活动又是怎么进行的,这些活动同样给予了我应有的影响,身处校园的我们品德状况又是怎样的呢?文明礼仪,遵纪守法,爱护公共财物,尊师重教,然而这只是一部分同学的表现,还有另一些同学了?乱扔垃圾,随便跷课,上课迟到早退,考试作弊等问题也在不断的发生,针对此类问题,我们也要有一定的对策及想法。

关锻词:品德 德育 现状 对策

一、大学生德育概况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据教育部统计,2010年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为5360388,其中本科2250457人,专科3109931人,研究生在校人数为1538416人,其中博士生258950人,硕士生1279466人。如此庞大的群体代表着中国最先进、最优质的素质,而由于中国前些年的教育重智轻德,使得大学生的德育工作亦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德育——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在西方,一般指伦理道德教育及有关的价值观教育。所谓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构建和提升的教育活动,即促进个体道德自主构建的价值引导活动,德育目的的具体化。实际上就是以德育目的落实为德育目标,并实施德育目标的层次化,序列化——也就是实现目标的过程。

从高中生活向大学生活迈进需要更多的勇气和信心。有人说,大学生活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每天想干啥就干啥,每天都有大把时间供自己挥霍。但是,自由也是建立在规范和准则上的。大学生作为已具有民事、刑事的成年人,不仅要受到法律的制约,而且也应当遵循大学生行为守则,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高素质的品德卫士。

大学生应当具备哪些品德,国家及学校都有明确的要求。首先,大学生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就需要遵循2001年10月24日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全体公民,爱国守法,文明诚信,团结友谊,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做为一名学生就需要遵循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目标:把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具有社会主义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之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提升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他们中的优秀者在将来成为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奠定基础。道德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学校的全部活动,培养学生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力,道德实践的意愿和态度等的道德性。在道德实践里,根据各地区各类学生的基本情况,各级各类学校同样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德育目标,譬如:坐落在青城的内蒙古师范大学就对其学生制定了相应的德育目标,包括:维护祖国的利益,遵纪守法,维护各族人民平等、团结和互助关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热爱劳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注重个人品德修养;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健康的文化活动,维护教学秩序;维护公共秩序;遵守宿舍管理制度;爱护公共财物;遵守外事纪律。秉承献身,求实,团结,奋进的校训,内蒙古师范大学培养了一届又一届的优秀毕业生,作为一所师范类的本科院校,学校致力于把每一名学生都培养成一名优秀的专业教师和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二、大学生的德育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在逐步的提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在经历着历史性的变迁,21世纪的我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建立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给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对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学是社会的缩影,大学生素有社会晴雨表之称,人们总说,进入大学,便是迈入了半个社会。每一个中国人,如果正经接收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中等教育,以及四年制的高等教育,这将在我们思想中留下怎样深刻的烙印啊!处在大学二年级的我们,经历了两年幼儿园,六年小学,三年初中和三年高中,以及正在接受的两年大学教育,这总共十六年的教育该在我们的人生中画下怎样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啊!不算大学后的研究生教育,博士生教育,仅仅是这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毕业的十八年,基本上已经占据了我们人生的四分之一,到底我们在学校学到了什么?除了那些枯燥的理论还剩下什么?在对我们进行应试教育的同时,学校德育工作也在不断的、不同程度的进行,从小学的思想品德到高中的政治,以及到大学的思修,毛概等课程无一不在对我们进行思想的洗礼。

大学是文化传播的集散地,对社会文化具有全面的辐射作用。因此对大学生品德的教育也尤为重要。水样纯净,花样年华是我们都已经基本进入了人生的第二个十年,生理和心理都基本发育成熟,皆要对我们所做的事情,所下的决定负责。在我们的这个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是值得表扬的。长期以来,应社会发展所需要,大多数高校的工作重点是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不断进行科研项目的研发,使大学生又精又专,同时在大学生的思想领域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的,但真正起到效果却有待商榷。

一些优秀的大学生,他们严格律己,宽容待人,与朋友老师相处融洽,热爱学习,尊老爱幼,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但也有少部分同学买饭乱插队,用厕所不冲,长明灯,长流水,随地吐痰,乱扔杂物,楼道内大声喧哗,穿背心,拖鞋进入教室,课桌上乱涂,乱划,污损图书馆书籍,浪费粮食,乘车抢座位,乘车从不主动买票,市内违章用电器,酒精灯等,有一批标题以“女大学生”的负面新闻的出现,“女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贬义词。“女大学生”一词也成为哗众取宠的媒体的牺牲品,成为黄色新闻的牺牲品。这一系列的问题,就不应该是具有高素质,高学历的大学生所能做出的事情,但是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知道这些行为是错误的,但又有多少人能够避免呢?这就是在知情意行中知与行的矛盾,即知与行的偏差。基本的文明成都较低,对公德要求的认识存在偏差,在为人处事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在大学里,感情得到解放,男女生交往已基本不受限制,男女双方互相熟悉,了解,爱慕,追求的内心体验,是孕育爱情的过程,大学生的恋爱大致可分为四种内型:理想烂漫,功利主义,互利互惠,寻求慰藉。但是有些大学生无法正确处理感情问题,因情自杀,因情抑郁等问题也在层出不穷,甚者,无法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的关系,恋人与朋友之间的关系,大学生是有文化没有素质的青年,在大学的思念中,我们应该学会长大,学会处理各种事情,让自己能明辨是非,知晓什么事该做,什么是不该做,构建良好的到的品德与行为规范,让学校和家长都为我们骄傲!

三、关于大学生品德教育的具体对策

首先,某些大学生的诚信度不高,针对大学生诚信度降低——考试作弊的问题,我们都应该慎重。无论是结业考试还是在国家级的考试中,不少大学生都不好好复习,存在这浑水摸鱼的投机心理。由于这样考试关系学生的利益,为了眼前的利益,不少大学生选择铤而走险,在此类情形中。首先,我们应当明辨是非,了解这种行为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其次,完善大学生的监管机制,严格打击,严惩不贷,最后,老师应该认真备课上课,让学生真正的进入课堂学习,无需作弊。

其次,针对大学生恋爱的问题,学校,老师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开设诸如:恋爱ABC,男女交往的技巧等讲座,正处在花季的男生,女生能正常交往。享受恋爱过程的甜蜜,同时,大学生本身也应该有正确的恋爱观,切不可模糊双眼。

再次,针对教室,食堂,寝室大学生生活的此类现象,学校应积极开展各类能够吸引大学生眼球的活动,学生应主动参与,不再迷恋网络,沉迷游戏,让男孩的电脑不再成为游戏机,女孩的电脑不再成为偶像剧播放器,提倡简朴生活,节约消费,尽量杜绝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

然后,针对学生尊师氛围慢慢淡化的现象,教师是否也该反省,为何在大学之前的学校里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得以如此亲密,但进入大学校园后却开始变淡,严格的讲,尊敬师长是作为学生的首要条件,也是需要严格恪守的。

像这种类型的品德问题还有很多,学生的教育离不开老师的指导,社会舆论的正确指导,以及教育规定制度和行为规范的之约。因此,关于学生品德教育可以说很复杂,但也可以说是很简单——各司其职。

四、大学生品德教育再思考如此说来,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学校教育已经从以往的重智轻德的局面转变为二者皆重,学校德育亦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何将学生的品德教育搬上桌面已经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

首先,我们应当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文化等提高文化素质。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和教育活动,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充实自己的素养、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思想文化素质,让道德教育贯穿于平时的课堂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其次,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专业素质。在教学实践中穿插着对学生的品德教育,重视榜样的作用,选取合适的对象,对学生进行贴近他们的品德教育。再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在校大学生之中,也有少部分的心理存在着问题,这就要就学校经常开展关于道德方面的活动,对学生的品德进行问卷调查,然后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最后,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强健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让自己心情愉悦,才能让自己的心胸坦荡,为成为一名品德高尚的大学生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手册》 教务处学生处

《德育原理》

檀传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德育原理》 黄向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德育智慧源于何处》

张方祥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上海市中小学生品德状况调查研究

大学生就业状况

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

大学生勤工俭学状况

大学生思想状况

大学生状况反思

大学生品德评语

大学生品德自我鉴定

大学生品德自我鉴定

大学生品德自我鉴定

大学生品德状况
《大学生品德状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