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法定报告的三十九种传染病诊断标准

发布时间:2020-03-02 10:23: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甲类传染病…………………………………………3

鼠疫 ...........................................................................3 霍乱 ...........................................................................6

二、乙类传染病…………………………………….……9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9 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 ......................................14 甲型病毒性肝炎......................................................23 乙型病毒性肝炎......................................................26 丙型病毒性肝炎......................................................29 丁型病毒性肝炎......................................................33 戊型病毒性肝炎......................................................37 脊髓灰质炎..............................................................39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41 麻疹 .........................................................................45 流行性出血热..........................................................47 狂犬病 .....................................................................49 流行性乙型脑炎......................................................51 登革热 .....................................................................54 炭疽 .........................................................................57 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性痢疾 ..................................60 肺结核 .....................................................................64 伤寒和副伤寒..........................................................70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72 百日咳 .....................................................................76 白喉 .........................................................................77 新生儿破伤风..........................................................80 猩红热 .....................................................................81 布鲁氏菌病..............................................................84 淋病 .........................................................................86 梅毒 .........................................................................90 钩端螺旋体病..........................................................99 血吸虫病..................................................................99 疟疾 .......................................................................101 甲型H1N1流感 ....................................................103

三、丙类传染病…………………………………….…104

流行性感冒............................................................104 流行性腮腺炎........................................................106 风疹 .......................................................................108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111 麻风病 ...................................................................112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116 黑热病 ...................................................................121 包虫病 ...................................................................122 丝虫病 ...................................................................124 感染性腹泻............................................................124 手足口病................................................................128

1 法定报告的39种传染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2004年修订) 《卫生部关于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的通知》 (2008.5) 《卫生部关于将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和》管理的公告

(2008.5)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2

传染病诊断标准

一、甲类传染病

鼠疫

【WS 279-2008】

1 临床表现

1.1 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使用抗菌药物或仅使用青霉素族抗菌药物情况下,病情迅速恶化,在48h内进入休克或更严重的状态。

1.2 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

1.3 出现重度毒血症、休克综合征,而无明显淋巴结肿胀。

1.4 咳嗽、胸痛、咳痰带血或咯血。 1.5 重症结膜炎并有严重的上下眼睑水肿。 1.6 血性腹泻并有重症腹痛、高热及休克综合征。 1.7 皮肤出现剧痛性红色丘疹,其后逐渐隆起,形成

3 血性水泡,周边呈灰黑色,基底坚硬。水泡破溃后创面也呈灰黑色。

1.8 剧烈头痛、昏睡、颈部强直、谵语妄动、脑压高、脑脊液浑浊。

2接触史

2.1 患者发病前10d内到过动物鼠疫流行区。 2.2 在10d内接触过来自鼠疫疫区的疫源动物、动物制品、进入过鼠疫实验室或接触过鼠疫实验用品。 2.3 患者发病前10d内接触过“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使用抗菌药物或仅使用青霉素族抗菌药物情况下,病情迅速恶化,在48h内进入休克或更严重的状态”及“咳嗽、胸痛、咳痰带血或咯血”特征的患者并具有类似表现的疾病。

3实验室检验结果

3.1 患者的淋巴结穿刺液、血液、痰液,咽部或眼分泌物,或尸体脏器、管状骨骺端骨髓标本中分离到鼠疫菌。

3.2 上述标本中针对鼠疫菌caf1及pla基因的PCR扩增阳性,同时各项对照成立。

3.3 上述标本中使用胶体金抗原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反相血凝试验中的任何一种方法,检出鼠疫菌4 F1抗原。

3.4 患者的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被动血凝试验检测,针对鼠疫F1抗原的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增长。

4诊断原则

4.1 具有1.1项临床表现者,或具有2.1项接触史,同时出现1.2至1.8中任何一项临床表现者为急热待查。 4.2 发现急热待查患者具有2.2或2.3项接触史,或获得3.3项实验室检验结果,应作出疑似鼠疫诊断。 4.3 急热待查或疑似鼠疫诊断者,获得3.1项、或3.2+3.3项、或者3.4项检验结果,应作出确诊鼠疫诊断。

5诊断分型

5.1 按临床表现1.2诊断的鼠疫病例,为腺型鼠疫。 5.2 按临床表现1.3诊断的鼠疫病例,为败血型鼠疫。 5.3 按临床表现1.4诊断的鼠疫病例,为肺型鼠疫。 5.4 按临床表现1.5诊断的鼠疫病例,为眼型鼠疫。 5.5 按临床表现1.6诊断的鼠疫病例,为肠型鼠疫。 5.6 按临床表现1.7诊断的鼠疫病例,为皮肤型鼠疫。 5.7 按临床表现1.8诊断的鼠疫病例,为脑膜炎型鼠疫。

6 排除鼠疫诊断

5 6.1 在疾病过程中,确诊为其他疾病,可以解释所有的临床表现,且针对鼠疫进行的所有实验室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6.2 在疾病过程中未确诊鼠疫,发病30d后,针对鼠疫F1抗原的抗体检验结果仍为阴性,或达不到滴度升高4倍的标准。

霍乱

【WS 289-2008】

1 流行病学史

1.1 生活在霍乱流行区、或5d内到过霍乱流行区、或发病前5d内有饮用生水或进食海(水)产品或其他不洁食物和饮料等饮食史。

1.2 与霍乱患者或带菌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共同暴露史。 2 临床表现 2.1 轻型病例

无腹痛腹泻,可伴有呕吐,常无发热和里急后重表现。少数病例可出现低热(多见于儿童)、腹部隐痛或饱胀感,个别病例有阵发性绞痛。

6 2.2 中、重型病例

腹泻次数频繁或剧烈,粪便性状为水样便,伴有呕吐,迅速出现脱水或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等休克表现。 2.3 中毒型病例

为一较罕见类型(干性霍乱),在霍乱流行期出现无泻吐或泻吐较轻,无脱水或仅轻度脱水,但有严重中毒性循环衰竭。 3 实验室检测

3.1 粪便、呕吐物或肛拭子细菌培养分离到O1群和(或)O139群霍乱弧菌。

3.2 在腹泻病患者日常生活用品或家居环境中检出O1群和(或)O139群霍乱弧菌。

3.3 粪便、呕吐物或肛拭子标本霍乱毒素基因PCR检测阳性。

3.4 粪便、呕吐物或肛拭子标本霍乱弧菌快速辅助检测试验阳性。 4 诊断 4.1 带菌者

无霍乱临床表现,但符合3.1者。 4.2 疑似病例

7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即可诊断: 4.2.1 具备1.2加2.1者。 4.2.2 具备2.1加3.3者。 4.2.3 具备2.1加3.4者。 4.2.4 具备2.3加3.3者。 4.2.5 具备2.3加3.4者。 4.2.6 具备2.2者。 4.3 临床诊断病例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即可诊断: 4.3.1 具备2中的任一项并同时具备3.2者。 4.3.2 在一起确认的霍乱暴发疫情中,暴露人群中具备2中的任一项者。 4.4 确诊病例

4.4.1 凡具备2中的任一项并同时具备3.1者。 4.4.2 在疫源检索中,粪便培养检出O1群和(或)O139群霍乱弧菌前后各5d内有腹泻症状者。

8

二、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WS 286-2008】

1 流行病学史

1.1 发病前14d内曾经接触过疑似或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SARS病例,尤其是与其密切接触。

1.2 病例有明确传染他人,尤其是传染多人发病的证据,他人或多人被诊断为疑似或临床或实验室确诊SARS病例。

1.3 发病前14d内有与果子狸或相关野生动物的接触史,如曾经到过饲养、贩卖、运输、加工、烹饪果子狸或相关野生动物的场所和环境,直接接触过其分泌物和(或)排泄物等。

1.4 从事SARS冠状病毒(SARS-CoV)检测、科研的相关实验室工作人员。

1.5 发病前2周内居住在或曾到过SARS流行的区域(由卫生部门组织专家评估确定)。 2 临床表现

SARS的潜伏期通常限于2周之内,一般2d~10d。

9 2.1 临床症状

急性起病,自发病之日起2周~3周内病情都可处于进展状态。主要有以下三类症状:

a) 发热及相关症状:常以发热为首发和主要症状,体温一般高于38℃,常呈持续性高热,可伴有畏寒、头痛、乏力、肌肉和关节酸痛。在早期,使用退热药可有效;进入进展期,通常难以用退热药控制高热。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对热型造成干扰。

b) 呼吸系统症状:咳嗽不多见,表现为干咳,少痰,少数患者出现咽痛。可有胸闷,严重者逐渐出现呼吸加速、气促,甚至呼吸窘迫。常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多见于发病6d~12d以后。

c) 其他方面症状:部分患者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2.2 体征

SARS患者的肺部体征常不明显,部分患者可闻及少许湿罗音,或有肺实变体征。偶有局部叩浊、呼吸音减低等少量胸腔积液的体征。 2.3 实验室检测 2.3.1 外周血象

a) 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内,部分患者10 白细胞计数减低。

b) 大多数SARS患者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减少,随病程进展呈逐步减低趋势,并有细胞形态学变化。判断淋巴细胞计数减低的临界值为1.2×109/L。

c) 发病后期常容易合并细菌感染,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2.3.2 T淋巴细胞亚群

CD3+、CD4+、CD8+细胞计数减少,以CD4+亚群减低为著。CD4+/CD8+正常或降低。 2.3.3 其他

部分患者伴有肝功能及肾功能异常,LDH、ALT、AST、CK的升高。 2.4 影像学表现

SARS患者的胸部X线和CT基本影像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影和肺实变影。

a) 磨玻璃密度影:磨玻璃密度影在胸部X线和CT上的判定标准为病变的密度比血管密度低,其内可见血管影像。在X线胸片上磨玻璃密度影也可采用低于肺门的密度作为识别标志。磨玻璃密度影的形态可为单发或多发的小片状、大片状,或在肺内弥漫分布。在CT上有的磨玻璃影内可见细线和网状影,为肺血管分支、

11 增厚的小叶间隔及小叶内间质的影像。磨玻璃密度影内若合并较为广泛、密集的网状影,称为“碎石路”征。有的磨玻璃影内可见含有气体密度的支气管分支影像,称为“空气支气管”征。

b) 肺实变影:在胸部X线和CT上肺实变影的判定标准为病变的密度接近或高于血管密度,其内不能见到血管影像,但有时可见空气支气管征。在X线胸片上肺实变影又可以以等于或高于肺门阴影的密度作为识别的依据。病变可为小片状或大片状,单发或多发。 3 SARS-CoV实验室检测 3.1 SARS-CoV核酸(RNA)检测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SARS-CoV的RNA。RT-PCR检测阳性结果应使用原始标本进行重复试验或在第二各个实验室检测同一份标本。

3.1.1 任何一种标本经任何一间具备RT-PCR检测和生物安全资质的实验室检测阳性。

3.1.2 至少需要两种不同部位的临床标本检测阳性(例如血液和鼻咽分泌物或粪便)。

3.1.3 连续收集2d或以上的同一种临床标本送检,检测阳性(例如2份或多份鼻咽分泌物)。

3.1.4 在每一个特定检测中对原始临床标本使用两种12 不同的方法,或从原始标本重新提取DNA,RT-PCR检测阳性。

3.2 SARS-CoV特异性抗原N蛋白检测

以ELISA检测血清或血浆标本中SARS-CoV核衣壳(N)蛋白抗原阳性,重复一次试验,结果仍为阳性。 3.3 SARS-CoV特异性抗体检测

急性期血清标本是指发病后7d内采集的标本,应尽可能早地采集;恢复期血清标本是指发病后3周~4周采集的标本。WHO推荐以ELISA和IFA作为血清SARS-CoV抗体检测方法。SARS-CoV抗体中和试验(neutralization test)作为SARS血清学诊断的特异方法,有条件的实验室可以开展。

3.3.1 病例的任何一份血清抗体检测阳性。 3.3.2 平行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抗体阳转。 3.3.3 平行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升高≥4倍。 4 诊断

4.1 SARS疑似病例

符合以下任何一项可诊断为SARS疑似病例: 4.1.1 具备1中的任何一项,和2中的SARS的相应临床表现,但尚没有典型2.4肺部X线影像学表现者;

13 4.1.2 具备2中SARS的相应临床表现,有或没有2.4肺部X线影像学表现者,同时具备3.1.1;

4.1.3 具备2中SARS的相应临床表现,有或没有2.4肺部X线影像学表现者,同时具备3.3.1。 4.2 SARS临床诊断病例

具备3.1中的任一项和3.2中的SARS的相应临床表现,尤其是3.2.4肺部X线影像学表现,并能排除其他疾病诊断者。 4.3 SARS确诊病例

符合以下任何一项者为SARS确定病例: 4.3.1 具备2中SARS相应的临床表现及3.1.2; 4.3.2 具备2中SARS相应的临床表现及3.1.3; 4.3.3 具备2中SARS相应的临床表现及3.1.4; 4.3.4 具备2中SARS相应的临床表现及3.2; 4.3.5 具备2中SARS相应的临床表现及3.3.2; 4.3.6 具备2中SARS相应的临床表现及3.3.3。

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

【WS 293-2008】

1 流行病学史

14 1.1 患有性病或有性病史。

1.2 有不安全性生活史(包括同性和异性性接触)。 1.3 有共用注射器吸毒史。 1.4 有医源性感染史。 1.5 有职业暴露史。

1.6 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配偶或性伴侣。 1.7 HIV感染母亲所生子女。 2 临床表现

2.1 急性HIV感染综合征。 2.2 持续性全身性淋巴腺病。 2.3 HIV感染中后期临床表现。 2.3.1 成人及15岁(含15岁)以上青少年 A组临床表现

a) 不明原因体重减轻,不超过原体重10%; b) 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近6个月内≥2次; c) 带状疱疹; d) 口角炎、唇炎;

e) 反复发生的口腔溃疡,近6个月内≥2次; f) 结节性痒疹; g) 脂溢性皮炎; h) 甲癣。

15 B组临床表现

a) 不明原因体重减轻,不超过原体重10%; b) 不明原因的腹泻,持续超过1 个月;

c) 不明原因的发热,间歇性或持续性超过1个月; d) 持续性口腔念珠菌感染; e) 口腔黏膜毛状白斑; f) 肺结核病(现症的);

g) 严重的细菌感染(如肺炎、体腔或内脏脓肿、脓性肌炎、骨和关节感染、脑膜炎、菌血症); h) 急性坏死性溃疡性牙龈炎、牙周炎或口腔炎; i) 不明原因的贫血(血红蛋白<80g/L)和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数<0.5×109/L)或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50×109/L),时间持续超过1个月。 C组临床表现

该组临床表现为艾滋病指征性疾病。包括: a) HIV消耗综合征; b) 肺孢子菌肺炎; c) 食管念珠菌感染;

d) 播散性真菌病(球孢子菌病或组织胞浆菌病); e) 反复发生的细菌性肺炎,近6个月内≥2次; f) 慢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口唇、生殖器或肛门直肠)16 超过l个月;

g) 任何的内脏器官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h) 巨细胞病毒感染性疾病(除肝、脾、淋巴结以外); i) 肺外结核病;

j) 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病; k) 反复发生的非伤寒沙门菌败血症; l) 慢性隐孢子虫病(伴腹泻,持续>1个月); m) 慢性等孢子虫病; n) 非典型性播散性利什曼病; o) 卡波西肉瘤;

p) 脑或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q) 浸润性宫颈癌; r) 弓形虫脑病;

s) 肺外隐球菌病,包括隐球菌脑膜炎; t) 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 u) HIV脑病;

v) 有症状的HIV相关性心肌病或肾病。 2.3.2 15岁以下儿童 D组临床表现

a) 不明原因的肝脾肿大; b) 结节性痒疹;

17 c) 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 d) 带状疱疹; e) 广泛的疣病毒感染; f) 广泛的传染性软疣感染; g) 线形齿龈红斑; h) 口角炎、唇炎; i) 反复发生的口腔溃疡; j) 不明原因的持续的腮腺肿大; k) 甲癣。

E组临床表现

a) 不明原因的中度营养不良; b) 不明原因的持续性腹泻;

c) 不明原因的发热(>37.5℃ ),反复或持续1 个月以上;

d) 口咽部念珠菌感染(出生6~8周内除外); e) 口腔黏膜毛状白斑;

f) 急性坏死性溃疡性牙龈炎、牙周炎或口腔炎; g) 淋巴结结核; h) 肺结核病;

i) 反复发作的严重细菌性肺炎; j) 有症状的淋巴性间质性肺炎;

18 k) 慢性HIV相关性肺病,包括支气管扩张; l) 不明原因的贫血(血红蛋白<80g/L)和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数<0.5×109/L )和(或)慢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50×109/L) F组临床表现

该组临床表现为艾滋病指征性疾病。包括: a) 不明原因的严重消瘦,发育或营养不良; b) 肺孢子菌肺炎;

c) 食管、气管、支气管或肺念珠菌感染; d) 播散性真菌病(组织胞浆菌病或球孢子菌病); e) 反复发作的严重细菌性感染,如脑膜炎、骨或关节感染、体腔或内脏器官脓肿、脓性肌炎(肺炎除外); f) 肺外结核病;

g) 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h) 慢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口唇或皮肤),持续1个月以上;

i) 任何的内脏器官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j) 巨细胞病毒感染,包括视网膜炎及其他器官的感染(新生儿期除外);

k) 慢性隐孢子虫病(伴腹泻); 1) 慢性等孢子虫病;

19 m) 有症状的HIV相关性心肌病或肾病; n) 卡波西肉瘤;

o) 脑或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p) 弓形虫脑病(新生儿期除外); q) 肺外隐球菌病,包括隐球菌脑膜炎; r) 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 s) HIV脑病。 3 实验室诊断

3.1 血清学检测

血清学检测是检测机体对HIV 产生的抗体的检测方法,适用于从HIV感染窗口期后至艾滋病患者死亡的整个病程中的抗体检测,是最常用的艾滋病实验室诊断方法。由于母体抗体的干扰,该方法不适用于18个月以下的婴幼儿。血清学检测方法分为筛查试验和确证试验两大类,每一类又包括实验原理不同的多种方法。初筛试验的待检样本也可采用唾液、或者尿液进行,具体操作按《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执行。 3.1.1 HIV抗体筛查试验

筛查试验结果阳性,提示HIV抗体阳性,需进一步做复核或确证试验证实。试验结果阴性,报告HIV 抗体阴性。

20 3.1.2 HIV抗体确证试验

确证试验结果阳性,报告HIV 抗体阳性;试验结果阴性,报告HIV抗体阴性;试验结果不确定,报告HIV 感染不确定,并应建议三个月后再次进行检测。 3.2 病原学检测

病原学检测是直接检测HIV的方法,包括分离病毒、检测病毒核酸,主要用于HIV感染窗口期时的早期诊断和18个月以内婴幼儿的诊断。 3.2.1 HIV分离

试验结果阳性报告HIV感染,阴性不能排除HIV感染。

3.2.2 HIV核酸检测

试验结果阳性提示HIV感染,阴性不能排除HIV感染。

3.3 CD4细胞检测

CD4细胞是HIV/AIDS诊断、判断疗效及预后的主要免疫学检测指标,检测分绝对计数和相对计数两类,5岁以下儿童使用相对计数。 3.3.1 CD4细胞绝对计数

在成人及5岁以上儿童和青少年CD4细胞≥500/mm3,提示无免疫抑制;350~499/mm3,提示轻

21 度免疫抑制;200~399/mm3,提示中度免疫抑制;<200/mm3,提示重度免疫抑制。 3.3.2 CD4细胞相对计数

在5岁以下儿童CD4细胞百分比>35% (<11月龄),或>30% (12月龄~35月龄),或>25% (36 月龄~59月龄),提示无免疫抑制;30%~35% (<11月龄),或25%~30% (12月龄~35月龄),或20%~25% (36月龄~59月龄),提示轻度免疫抑制;25%~29% (

1.1 成人及15岁(含15岁)以上青少年

符合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

a) HIV抗体确证试验阳性或血液中分离出HIV毒株; b) 有急性HIV感染综合征或流行病学史,且不同时间的两次HIV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阳性。 1.2 15岁以下儿童

符合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

22 a) 小于l8个月龄:为HIV感染母亲所生,同时HIV分离试验结果阳性,或不同时间的两次HIV 核酸检测均为阳性(第二次检测需在出生4周后进行); b) 大于l8个月龄:诊断与成人相同。 2 艾滋病病例

符合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

2.1 成人及15岁(含15岁)以上青少年 a) HIV感染和CD4细胞

b) HIV感染和至少一种成人艾滋病指征性疾病( F组临床表现)。 2.2 15岁以下儿童

a) HIV感染和CD4细胞

b) HIV感染和至少伴有一种小儿艾滋病指征性疾病(F组临床表现)。

甲型病毒性肝炎

【WS 298-2008】

1 流行病学史

23 发病前2~7周内有不洁饮食史或不洁饮水史;或与甲型病毒性肝炎急性患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当地出现甲型病毒性肝炎暴发或流行;或有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区旅行史。 2 临床表现

2.1 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或者腹胀、便秘等消化道症状。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2.2 有巩膜、皮肤黄染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 3 实验室检查

3.1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升高。 3.2 血清总胆红素(TBIL)大于正常上限数值1倍以上和(或)尿胆红素阳性。

3.3 血清学检测:抗-HAVIgM阳性或抗-HAV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 4 诊断

甲型病毒性肝炎分为急性无黄疸型和急性黄疸型。 4.1 临床诊断病例 4.1.1 甲型病毒性肝炎

符合下列一条即可诊断: 4.1.1.1 1和2和3.1。 4.1.1.2 1和2和3.1和3.2。

24 4.1.1.3 2和3.1。 4.1.1.4 2和3.1和3.2。

4.1.2 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无黄疸型)

符合下列一条即可诊断: 4.1.2.1 1和2.1。 4.1.2.2 1和3.1。 4.1.2.3 2.1和3.1。

4.1.3 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黄疸型)

符合下列一条即可诊断: 4.1.3.1 1和2.1和2.2和3.2。 4.1.3.2 1和2.2和3.1和3.2。 4.1.3.3 2.1和2.2和3.1和3.2。 4.2 确诊病例 4.2.1 甲型病毒性肝炎

临床诊断病例和3.3。

4.2.2 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无黄疸型)

临床诊断病例和3.3。

4.2.3 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黄疸型)

临床诊断病例和3.3。

25 乙型病毒性肝炎 【WS 299-2008】

1 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1.1 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

1.2 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和AST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1.3 HBsAg阳性。

1.4 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阴性。

1.5 抗-HBcIgM阳性1:1000以上。 1.6 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1.7 恢复期血清HbsAg阴转,抗HBs阳转。 1.8 疑似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1.8.1 同时符合1.1和1.3。 1.8.2 同时符合1.2和1.3。 1.9 确诊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1.9.1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1.4。

26 1.9.2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1.5。 1.9.3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1.6。 1.9.4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1.7。 2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2.1 急性HBV感染超过6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

2.2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IgM阴性。 2.3 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和肝、脾肿大等。

2.4 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等。 2.5 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2.6 血清HBe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 2.7 疑似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2.7.1 符合2.1和2.3。 2.7.2 符合2.2和2.3。 2.7.3 符合2.2和2.4。

2.8 确诊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 2.8.1 同时符合2.1、2.4和2.6。

27 2.8.2 同时符合2.1、2.5和2.6。 2.8.3 同时符合2.

2、2.4和2.6。 2.8.4 同时符合2.2、2.5和2.6。 3 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3.1 血清HBsAg阳性,或有明确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

3.2 血清白蛋白降低,或血清ALT或AST升高,或血清胆红素升高,伴有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和/或白细胞减少),或明确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或肝性脑病或腹水。

3.3 腹部B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有肝硬化的典型表现。

3.4 肝组织学表现为弥漫性纤维化及假小叶形成。 3.5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3.5.1 符合3.1和3.2。 3.5.2 符合3.1和3.3。 3.5.3 符合3.1和3.4。

4 乙肝病毒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

4.1 血清HBsAg阳性,或有慢性乙肝病史。 4.2 一种影像学技术(B超、CT、MRI或血管造影)发现直径>2cm的动脉性多血管性结节病灶,同时28 AFP≥400µg/L,并能排除妊娠、生殖系统胚胎源性肿瘤及转移性肝癌。

4.3 两种影像学技术(B超、CT、MRI或血管造影)均发现直径>2cm的动脉性多血管性结节病灶。 4.4 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肝细胞癌。 4.5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4.5.1 符合4.1和4.2。 4.5.2 符合4.1和4.3。 4.5.3 符合4.1和4.4。

丙型病毒性肝炎

【WS 213-2008】

1 流行病学史

1.1 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

1.2 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他消毒不严格的有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毒品史。

1.3 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 1.4 与HCV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感染者(母亲)所生的婴儿。

29 2 临床表现

2.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2.1.1 病程在6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2.1.2 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疸。

2.1.3 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2.1.4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2.2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2.2.1 病程超过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2.2.2 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

2.2.3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2.3 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2.3.1 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2.3.2 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腹壁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2.3.3 失代偿期患者可有腹水、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史。

30 3 实验室检查

3.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AST升高,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部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亦可有ALT、AST升高。 3.2 血清抗-HCV阳性。 3.3 血清HCV RNA阳性。 4 组织病理学检查 4.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可有小叶内及汇管区炎症等多种病变,其组织学特征包括:

a) 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病变,即单个核细胞浸润于肝窦中,形成串珠状。

b) 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

c) 胆管损伤伴汇管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甚至有淋巴滤泡形成。

d) 常见界面性炎症。 4.2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肝组织中常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界面炎、汇管区淋巴浸润,甚至淋巴滤泡形成、胆管损伤及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小叶内肝细胞脂肪变性、库普弗细胞或淋巴细胞聚集。

31 4.3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病理改变的基础上出现肝纤维化及小叶结构的改变,即假小叶形成。 5 影像学检查

5.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B超、CT或MRI可显示肝脾轻度肿大。 5.2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B超、CT或MRI显示肝实质不均匀,可见肝脏或脾脏轻度增大。

5.3 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B超、CT或MRI可显示肝脏边缘不光滑甚至呈锯齿状、肝实质不均匀甚至呈结节状,门静脉增宽,脾脏增大。 6 诊断

6.1 疑似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6.1.1 符合1和2。 6.1.2 符合1和3.1。

6.2 临床诊断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 6.2.1 符合3.2和1。 6.2.2 符合3.2和2。

32 6.2.3 符合3.2和3.1。 6.3 确诊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和3.3。 6.3.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6.3.1.1 符合3.3和2.1。 6.3.1.2 符合3.3和4.1。 6.3.2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6.3.2.1 符合3.3和2.2。 6.3.2.2 符合3.3和4.2。 6.3.2.3 符合3.3和5.2。 6.3.3 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6.3.3.1 符合3.3和2.3。 6.3.3.2 符合3.3和4.3。 6.3.3.3 符合3.3和5.3。

丁型病毒性肝炎 【WS 300-2008】

33 1 流行病学史

1.1 既往无HBV感染史。6个月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有其他医源性感染HBV和HDV的可能性,生活中同其他HBV感染者有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等。符合该病史者提示急性HBV与HDV同时感染的可能性。

1.2 既往有慢性HBV感染史。6个月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有其他医源性感染HDV的可能性,生活中同其他HDV感染者有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等。符合该病史者提示慢性HBV感染的基础上重迭急性HDV感染的可能性。

1.3 既往HBV感染史不详,近期偶然发现HBV感染(无急性起病的临床表现),此类患者多为慢性HBV感染。如同时检出HDV感染,则亦多为慢性HDV感染,即慢性HBV感染重迭慢性HDV感染。但不能区分是HBV与HDV的同时感染转为慢性,抑或是慢性HBV感染的基础上重迭HDV感染。 2 临床表现

2.1 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肝区不适或隐痛、尿黄、眼黄等。急性患者可有肝脏肿大、触痛或叩痛;慢性患者可有脾大、肝掌、蜘蛛痣等。

34 2.2 HBV和HDV同时感染

成年急性HBV和HDV感染大多表现为自限性肝炎经过。急性丁型肝炎的症状体征与急性乙型肝炎的症状体征重迭出现,不能区分。如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有血清ALT和胆红素的双相升高,应怀疑为HBV与HDV的同时感染。 2.3 HBV与HDV重迭感染

慢性HBV感染者突然出现病情活动或加重,或迅速发展为重型肝炎,应考虑重迭感染HDV的可能性。 3 实验室检查 3.1 肝功能检测

血清ALT升高。 3.2 HDV标志物检测

使用国家标准诊断试剂盒,按说明书操作。 3.2.1 血清HDAg阳性。 3.2.2 血清HDVRNA阳性。 3.2.3 血清抗-HDV阳性。 3.2.4 血清抗-HDVIgM阳性。 3.2.5 肝组织HDAg阳性。 3.2.6 肝组织HDVRNA阳性。 3.3 HBV感染标志物检测

35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 4 诊断

4.1 疑似诊断丁型病毒性肝炎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4.1.1 1和2和3.1和3.3。 4.1.2 2和3.1和3.3。 4.1.3 2和3.3。

4.2 确诊丁型病毒性肝炎病例 4.2.1 疑似病例和3.2中任何一项。

4.2.2 急性丁型肝炎与急性乙型肝炎同时感染。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4.2.2.1 1.1和2.1和2.2和3.1和3.3和3.2中任一项。 4.2.2.2 1.1和3.1和3.3和3.2中任一项。 4.2.2.3 1.1和3.3和3.2中任一项。 4.2.2.4 2.2和3.2中任一项。

4.2.3 急性丁型肝炎与慢性乙型肝炎重迭感染。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4.2.3.1 1.2和2.1和2.3和3.1和3.3和3.2中任一项。 4.2.3.2 1.2和3.1和3.3和3.2中任一项。 4.2.3.3 1.2和3.3和3.2中任一项。 4.2.3.4 2.3和3.2中任一项。

36 戊型病毒性肝炎 【WS 301-2008】

1 流行病学

发病前15天~75天内有不洁饮食(水)史、或有接触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史,或到戊型病毒性肝炎高发区或流行区出差、旅游史。 2 临床表现

2.1 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乏力、食欲减退或其他消化道症状和(或)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击痛。 2.2 尿黄、皮肤巩膜黄疸,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2.3 肝衰竭患者表现为乏力、消化道症状、黄疸等临床表现进行性加重,并可出现腹水和(或)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烦躁不安,定向力障碍,甚至神志不清、嗜睡、昏迷)。 3 实验室检查 3.1 血清学检测

抗-HEVIgG和(或)抗-HEVIgM阳性。 3.2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升高。 3.3 血清总胆红素(TBIL)>17.1µmol/L(10mg/L)和

37 (或)尿胆红素阳性。

3.4 凝血酶原活动度

肝衰竭患者的凝血酶原活动度进行性降低至40%以下。

3.5 血清学排除急性甲、乙、丙型病毒性肝炎。 4 诊断 4.1 临床诊断

4.1.1 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无黄疸型:1和2.1和3.2和3.5。

4.1.2 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黄疸型:4.1.1和2.2和3.3。

4.1.3 戊型病毒性肝炎,急性肝衰竭:符合4.1.2和起病14天内出现2.3和3.4。

4.1.4 戊型病毒性肝炎,亚急性肝衰竭:符合4.1.2和起病后14天以上至6个月出现2.3和3.4。 4.2 确定诊断

4.2.1 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无黄疸型:符合4.1.1和3.1。

4.2.2 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黄疸型:符合4.1.2和3.1。 4.2.3 戊型病毒性肝炎,急性肝衰竭:符合4.1.3和3.1。 4.2.4 戊型病毒性肝炎,亚急性肝衰竭:符合4.1.4和3.1。

38 脊髓灰质炎 【WS 294-2008】

1 流行病学史

1.1 与确诊的脊髓灰质炎患者有接触史或近期曾经到过脊髓灰质炎流行地区。

2.1 经过3~35天(一般为5~14天)的潜伏期。 2 临床表现

2.1 早期可有发热、咽部不适、婴幼儿可烦躁不安、腹泻/便秘、多汗、恶心、肌肉酸痛等症状。

2.2 热退后(少数可在发热过程中)出现不对称性弛缓性麻痹。神经系统检查发现肢体和/或腹肌不对称性(单侧或双侧)弛缓性麻痹,躯体或肢体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深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但无感觉障碍。 2.3 麻痹60天后仍残留弛缓性麻痹,且未发现其他病因(后期可出现肌萎缩)。 3 实验室检查

3.1 发病后从粪便、咽部、脑脊液、脑或脊髓组织中分离到病毒,并鉴定为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者。 3.2 发病前6周内未服过OPV,发病后未再服用OPV或未接触疫苗病毒,麻痹后1个月内从脑脊液或血液中

39 查到抗脊髓灰质炎病毒IgM抗体,或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或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4倍升高者。 4 诊断 4.1 疑似病例

病因不明的任何急性弛缓性麻痹(AFP),包括15岁以下临床初步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病例。

4.2 临床诊断病例

符合下列一项可诊断为临床诊断病例。 4.2.1 疑似病例并同时符合1。 4.2.2 疑似病例并同时符合2。 4.2.3 疑似病例并同时符合3.2。 4.3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3.1。 4.4 排除病例

4.4.1 疑似病例经实验室和临床检查有确凿证据诊断为非脊髓灰质炎的其他疾病。

4.4.2 疑似病例的合格粪便标本未分离到脊髓灰质炎野病毒,或麻痹后1个月内脑脊液或血液特异性IgM抗体阴性,或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或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无4倍升高者。

40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WS 284-2008】

1 流行病学史

1.1 发病前7天内,接触过禽,尤其是病禽、死禽(包括野生禽、家禽),或其排泄物、分泌物及7天内下的蛋,或暴露于其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环境。 1.2 发病前14天内,曾经到过有活禽交易、宰杀的市场。

1.3 发病前14天内,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病例有过密切接触,包括与其共同生活、居住,或护理过病例等。

1.4 发病前14天内,在出现异常病、死禽的地区居住、生活、工作过。

1.5 高危职业史:从事饲养、贩卖、屠宰、加工、诊治家禽工作的职业人员;可能暴露于动物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实验室职业人员;未采取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处置动物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人员;未采取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诊治、护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病例的医护人员。

41 2 临床表现

2.1 H7亚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主要表现出结膜炎和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2.2 H9N2亚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类似普通人流感,通常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2.3 H10N7亚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2.4 H5N1亚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a) 潜伏期一般为1~7天,通常为2~4天。患者呈急性起病,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人流感,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

b) 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几乎所有患者都有临床表现明显的肺炎,可出现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 syndrome, ARDS)、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多脏器功能衰竭、休克、瑞氏(Reye)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可继发细菌感染,发生败血症。

c) 外周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一般正常或降低。重症患42 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并有血小板降低。 d) 体征。重症患者可有肺部实变体征等。

e) 胸部影像学。初期病变形态可为斑片状、大片状、多片的、融合的单侧或双侧肺实变,肺实质渗出阴影浅淡,呈絮状、磨玻璃样密度。重症患者病变进展迅速,1~2天内范围扩大,密度加深呈肺实变密度,边缘模糊,病变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病变多表现为两肺弥漫性分布,没有明显的以段或叶划分的特征。相当部分病例演变为“白肺”样改变,可合并胸腔积液。 3 实验室检查 3.1 病毒分离

病毒分离阳性并经亚型鉴定确认。 3.2 血清学检查

3.2.1 患者恢复期血清进行红细胞凝集抑制(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HI)试验。

3.2.2 微量中和试验(microneutralization test, MNT),禽流感病毒(HA)(H5或H7或H9等亚型)抗体阳性(HI抗体或中和抗体效价≥80)(不含≥55岁者) 3.2.3 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比急性期血清高4倍或以上。

3.3 病毒抗原及核酸检测

43 在患者的临床标本检查到人禽流感病毒特异性核酸或特异性的H亚型抗原。 4 诊断 4.1 疑似病例

具备1中任何一项,且无其他明确诊断的肺炎病例。

4.2 临床诊断病例

具备以下任何一项者:

4.2.1 具备1中任何一项加2中任何一项,且符合3.2.1、3.2.2中任何一项。

4.2.2 诊断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无法进一步获得其临床标本进行实验室确诊,而与其有共同暴露史的其他人已被诊断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确诊病例,并且没有其他疾病确定诊断依据者。 4.3 确诊病例

具备以下任何一项者: 4.3.1 具备2中任何一项加3.1者。 4.3.2 具备2中任何一项加3.2者。

4.3.3 具备2中任何一项加3.3中任何一项,并经两个不同实验室所证实。 4.4 排除病例

44 具备以下任何一项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

4.4.1 患者禽流感病毒分离阴性(3.1)或病毒抗原及核酸检测阴性(3.3),且恢复期血清比急性期血清的抗体滴度没有4倍或以上增高。

4.4.2 死亡患者未采集到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尸检肺组织病毒分离阴性(3.1)或病毒抗原及核酸检测阴性(3.3),并经两个不同实验室所证实。 4.4.3 有明确的其他疾病确诊依据。

麻疹

【WS 296-2008】

1 流行病学史

在出疹前6天~21天与麻疹患者有接触史。 2 临床表现

2.1 发热

体温≥38℃。 2.2 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2.3 咳嗽,流涕、喷嚏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并有畏光、流泪、结膜炎症状。

2.4 皮疹自耳后、面部开始,自上而下向全身扩展,

45 3~5天内波及全身。

2.5 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2~3天)在口腔颊黏膜见到麻疹黏膜斑(Koplik斑)。 3 实验室检查

3.1 8天~6周内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IgM抗体。

3.2 恢复期患者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3.3 从鼻咽标本或尿液中分离到麻疹病毒,或检测到麻疹病毒核酸。 4 诊断 4.1 疑似病例

具备2.1、2.2,同时伴有2.3者。 4.2 临床诊断病例

符合以下任意一项者:

4.2.1 疑似病例与实验室确诊病例没有流行病联系者。 4.2.2 疑似病例未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者。 4.2.3 疑似病例在完成调查前失访/死亡者。

4.2.4 疑似病例无实验室诊断结果且不能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者。

46 4.3 流行病学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无标本或标本检测结果为阴性,并同时具备1者。

4.4 实验室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同时具备3.1、3.

2、3.3中任何一项者。 4.5 排除病例

符合以下任何一项者:

4.5.1 麻疹疑似病例采集了合格血标本,经合格实验室检测麻疹IgM阴性,并与实验室确诊病例无流行病学联系。

4.5.2 经实验室检测证实为其他疾病(如风疹等)。 4.5.3 能明确找出是由其他原因引起发热出诊的病例(如药物性过敏性皮疹等)。

流行性出血热

【WS278-2008】

1 流行病学史

1.1 发病前2个月内有疫区旅居史。

1.2 发病前2个月内与鼠类或其排泄物(粪、尿)、分泌物等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或可疑接触史。

47 2 临床表现

2.1 发热,可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2.2 充血、渗出和出血等毛细血管损害表现:如面潮红、颈潮红和胸部潮红(三红),醉酒貌,头痛、腰痛和眼眶痛(三痛),球结膜充血、水肿,皮肤出血点,重者可有腔道出血。 2.3 低血压休克。

2.4 肾脏损害:尿蛋白、镜下或肉眼血尿,尿中膜状物,少尿或多尿。

2.5 典型病程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 3 实验室检测 3.1 血常规

发热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和血小板减少,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液浓缩(低血压休克期)或血液稀释(少尿期)。 3.2 尿常规

尿蛋白阳性,可出现镜下血尿、管型尿。可有肉眼血尿和尿中膜状物;尿沉渣中可发现巨大的融合细胞。 3.3 血生化检查

48 血肌酐、尿素氮升高。 3.4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3.5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

3.6 从患者标本中检出汉坦病毒RNA。 3.7 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汉坦病毒。 4 诊断 4.1 疑似病例

1.1和(或)1.2,同时具备2.1和(或)2.2者,且不支持其他发热性疾病诊断者。 4.2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同时具备2.3、2.

4、2.5、3.

1、3.2、3.3中至少一项者。 4.3 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或疑似病例,同时具备3.4、3.

5、3.6、3.7中至少一项者

狂犬病

【WS 281-2008】

1 流行病学史

49

现行法定报告管理传染病诊断标准

传染病报告诊断标准

法定报告传染病

法定传染病报告须知

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传染病诊断

最新法定传染病报告分类

法定传染病报告情况自查报告

传染病诊断、登记、报告制度

传染病诊断、登记、报告、制度

法定报告的三十九种传染病诊断标准
《法定报告的三十九种传染病诊断标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