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考作文指导作文茶馆

发布时间:2020-03-02 05:43:5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作文茶馆

第一节 要学会观察

许多同学在作文时往往苦思冥想却无从下笔,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在生活中不注意观察,不会观察,不能不说是一个主要原因。观察是写作的第一步。鲁迅先生说:“如果创作,第一须观察。”观察,可以获取写作材料,可以从材料中提炼出深刻的思想,可以把人和事描写得真实、具体、生动。那么,怎样观察呢?

一、寻根观察。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说:“观察事物,必须从头到尾,寻根究底,把它看全,找到它的‘底’。不知全貌,不会概括。”这就是“寻根观察”。在观察中,必须展开思维的触角,动用锐利的目光,像一架敏锐的探测器那样,深入到事物内部的各个领域去搜寻,才能“寻”出事物的“根”。若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是找不到事物的“底”,看不到事物的全貌的。

二、比较观察。要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需要比较观察。诚如鲁迅先生所说:“优良的人物,有时候是靠别种人来比较,衬托的,例如上等与下等,好与坏,雅与俗,小气与大度之类。没有别人,即无以显出这一面之优。”茅盾的《白杨礼赞》,就是将白杨树与其他树木进行比较观察,并以象征手法创作出的名篇。要善于在生活中作各种各样的比较,同中求异,异中存同,找出人和事的特色和本质来。否则,什么材料也难以得到。

三、定序观察。观察是有意识的活动,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或由上到下,或由近及远,或由点到面,或由表及里,等等。观察的顺序、方位不同,所看到的事情也不相同,像苏轼写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古人所谓“一树梅花万首诗”,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四、换时观察。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指出:“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意思是说大自然的景物在不同时令和季节中是千变万化的,人的感情也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要观察到“风光不与四时同”的独特景观,就要在不同的时间里仔细观察。

五、易地观察。同是一个人,在不同的地点和场合就会有不同的表现。茅盾认为,只在一个固定的点上去观察人物,是不能写出“立体的复杂性的活人”的。事物也同样,“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所以,易地观察,也是发现事物特征,获取丰富材料的重要方法。观察是写作的一项基本功。朱自清说:“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能轻易放过。”唯有如此,“才可能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他的散文名篇《春》、《背影》,不都是在一点点精细的观察中,写出了其他作家所没有写出的新意吗?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品生活吧!

第二节 谈谈储材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是形成主题、支撑主题的物质基础。写作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即事明理、即事寓情的过程。倘没有材料,“理”和“情”就会成为无所依托的“孤魂”。 材料来自哪里呢?作者平时的积累。积累材料,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储材”。储材有多种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亲自观察储材,即在实际生活中捕捉各种事物和信息,获得材料;二是调查采访储材,即为了某一写作目的而有针对性地向他人搜集材料;三是阅读学习储材,即通过读书、读报、读刊等方法摘录各种材料。储材应当勤奋,应当不厌其多。邓拓先生说,在搜集材料上“应该向农民学习……随身带个粪筐,见粪就捡,成为习惯”。因此,我们应随身携带一个本子或一些卡片,随时记下有价值的事物和信息,随时记下头脑中偶然迸发出的思想闪念,随时记下各种精彩的事例和格言等。这样,久而久之,在写作素材方面,我们便是一个“富翁”了。储材不是消极被动地积攒材料,储材的过程也是鉴别材料,给材料分类、赋予材料以生命的过程。鉴别材料是为了挑选那些有价值的材料。储材不厌其多,但这不意味着储材就像拾破烂一样见物即捡。事实上,并非所有事物和信息都有价值,像张三吃饭打了个饱嗝儿,李四不小心跌了一跤之类就没有储存的必要。给材料分类是为了胸中有数,更好地熟悉和利用材料。由于文章的主题是不同的,所以,所用的材料也是不同的。我们只有把众多的材料整理得像一个档案库一样井然有序,才能在写作时信手拈来。赋予材料以生命是为了灵活地对待材料,让材料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全部得以开掘。材料作为主题的物质基础,不能机械地承托着主题,它应与主题水乳交融,在有机的结合中说明和显示主题。然而,鉴别材料、给材料分类、赋予材料以生命都不能离开思索。思索是储材的灵魂,是我们储备有意义的东西而并非一大堆无意义的文字符号的先决条件。经过思索而积累起来的材料反过来也可以推动思索,这些富有活力的材料往往使我们文思泉涌。鉴别材料、给材料分类,锤炼着我们的逻辑思维,而众多的同类型的材料汇集在一起,又能诱发出我们对文章主题的种种构想。思索——储材——思索,在这种螺旋式的循环中,我们总可以把文章写好。

第三节 怎样选材

不少同学反映,作文时,材料不少,头绪繁杂,不知如何选择。我想,可从下面三个方面对材料进行选择取舍。

一、凝聚性。我们在照相时,要把焦点集中到所要拍摄的人或景上面去。写文章也是如此,必须对材料做聚焦处理。作者选取材料的焦点必须对准主题,为突出主题服务。吴伯箫的《歌声》以歌声为线索,把《国际歌》等四首革命歌曲串联起来,充分表现了延安军民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争取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作者在延安生活了8年,唱过的歌曲很多,为什么要选择这四首作为写作材料呢?就因为它们最能体现延安军民的革命感情、革命理想和革命精神,最能表现文章的主题。如果把延安时期唱过的歌曲一一罗列出来,文章内容就会累赘,显得漫无中心,使人读后不知所云。

二、典型性。所谓典型,通俗地讲,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照相要突出一个主体,作文则须讲究典型。雷锋一生做过的好事可谓多矣,但在《人民的勤务员》一文中,作者仅选取了五件事,就生动感人地写出了雷锋精神的闪光点。这是因为作者选用了五个最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从各个不同侧面反映了本质东西(文章的中心),使这些材料发挥了”以一当十“的作用。如果作者事无巨细,一味堆砌,读者便会觉得文章如一笔流水帐,缺乏艺术感染力。

三、可信度。所谓可信度,就是材料要真实。你文章中写的事件、人物要能使人相信这是真的,是生活中确实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的,否则会有什么感染力呢?《高山下的花环》中梁三喜的一张欠帐单,为什么能深深印在读者或观众的脑海中呢?就因为它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真实。为什么观众听到有些电影中的英雄人物的豪言壮语时,会哄然大笑呢?就因为它违背了生活真实,观众觉得这是假的。艺术的力量在于真实。我们初学写作必须注意这一点。生活中的材料丰富多彩,但只要我们遵循“凝聚、典型、真实”的原则去筛选取舍,就会把文章写好。

第四节 灵感从何而来

究竟有没有灵感?有人说有,有人说无。我想,问题在于怎样正确理解灵感。叶圣陶先生不说“灵感”,而说“触发功夫”。思维的触发也就是所说的灵感。王梓坤教授有一段生动的解释:“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大脑中便会建立起许多暂时的联系,架起许多临时的‘电线’,把所有有关信息保存着、联系着;同时大脑还把过去有关的全部知识紧急动员起来,使思维处于一触即发的关头。一旦得到启发,就像打开电钮一样,全部线路突然贯通,立即大放光明,问题马上解决。”由此可见,灵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没有原来的许多“信息”,没有原来架起的许多临时“电线”,是不可能产生灵感的。从生活和书本上获得的大量“信息”,是产生灵感的基础。有位同学读了杨朔的《香山红叶》、《茶花赋》后,很想写一篇关于秋天的文章。他到农村观察,那金稻飘香的丰收景象使他陶醉。但蓦然回首,却见一块荒芜的田地,杂草瑟缩在秋风中,他的心弦“陡然一紧”:为什么这块田地颗粒无收?难道是秋天的罪过吗?他沉思着,“心扉突然被眼前的景象撞开,顿时豁然开朗”——秋天,对于勤劳者确实是善良多情的,因为早在春天,他们就耕耘播种,辛勤劳作,这才有丰收的甜美和欢笑。而对于懒惰者,秋天却不能不铁面无私,谁叫他们游手好闲,辜负春光呢?懒惰只能收获杂草般的愁绪,西风般的凄凉。于是他挥笔写了《秋天的秘密》这篇作文,在全国作文竞赛中荣获一等奖。这位同学所说的心弦“陡然一紧”,“心扉突然被眼前的景象撞开,顿时豁然开朗”,这就是所谓“灵感”。但这种灵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自己平时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阅读名篇所获得的大量“信息”的基础上“突然贯通”“大放光明”的。所以,灵感并不神秘,但灵感的产生稍纵即逝。我们一旦产生了灵感就要抓紧时间捕捉住它,把它写下来。

第五节 文章的深度靠挖掘

有些同学写文章,材料选得很好,但写出的文章,读起来使人感到平淡肤浅。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他们写事,只是将事情经过平淡地叙述一下;写物,也只是对其外表描述一番。对所写的事物没有深入挖掘,事物蕴含的本质意义没有得到充分显示。怎样才能改变这种情况呢?写作时,要根据自己所写事物的特点生发开去,进一步揭示其深层含义。陶铸同志的《松树的风格》一文,在描述了松树“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的风格之后,又生发开去,向深层挖掘:由松树的风格,联想到“为了人民的利益和事业不畏牺牲”的共产主义风格,而且要求“每一个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都应该具有松树的风格。这样,文章的含义就深远了。《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记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她勤劳检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优秀品德。一连串的事件叙述完了之后,主题已很明确。然而作者并未就此停止,而进一步写道:像母亲这样“平凡”的人,“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紧接着,又挚诚地表示,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使中国所有的母亲都能过上快乐的生活来寄托哀思,报答母亲的深思。这样,作者热爱母亲的深情厚意,就升华到一个博大深远的高度。这不仅是一般的母子之情,而且同热爱我们的中华民族,热爱我们的人民,热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热爱共产主义事业,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襟跃然纸上。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挖掘,文章才骤然生辉。鲁迅先生说过:“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开掘要深”,就是写文章不满足于就物写物,就事论事,而要根据所写的事物去做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挖掘工作,从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意义。这样,文章的主旨才能升华,文章的含义才能深刻。写文章犹如挖井取水,不掘到深层,难涌出清冽的泉水来。要想写出立意深远的好文章,就应该在对材料的挖掘上下功夫。 第六节 文章要有波澜

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若一味地平铺直叙,没有一点起伏变化,像流水帐,那是很难获得读者喜欢的。因此,文章写得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才能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我国古代的章回小说和现代的电视连续剧,在回与回之间和集与集之间巧妙地利用情节张弛起伏的变化,从而紧扣读者和观念心弦,使之欲罢不能。确实,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家都很讲究文章的波澜。(都德的《最后一课》分析悬念法)

文章形成波澜的方法,除了悬念法以外,主要还有:①对比法,如《范进中举》通过胡屠户前倨后恭的表现,造成故事的曲折变化,把一个粗野、势利、自私、虚伪的丑恶灵魂暴露得淋漓尽致。②巧合法,如《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一家梦寐以求的于勒,竟在去哲尔赛岛旅游的船上不期而遇,吓得菲利普夫妇惊慌失措,避之若瘟神,这就深刻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③误会法,如《潘虎》,通过潘虎对“我”的误会造成情节的不断展开,最后误会解除,“我”也获得信任并委以重任。④抑扬法,如《荔枝蜜》,开始“我”对蜜蜂极为讨厌,而最终却“梦见自己也变成一只蜜蜂”,文章一伏一起,变化多姿。⑤倒叙法,如《同志的信任》,课文开头描绘了一个紧张神秘的片断,紧扣读者的心弦,然后再回过头来,依照事件的发生、发展,顺序写来,文章一张一弛,曲折动人。⑥夸张法,如《变色龙》,作者以夸张的手法,描写奥楚蔑洛夫的善变,推动情节的曲折发展,从而讽刺了狡诈多变、趋炎附势的走狗奴才,有力地揭露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本质。 第七节 言为心声

言是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白,是展示人物性格的镜子。历来优秀作家都十分重视人物语言描写。巴尔扎克小说里的人物对话写得非常好。他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只要摘出各人有特色的谈话来,就可以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老舍也说,对话就是人物性格的自我介绍。《分马》中老孙头的性格正是通过语言描写跃然纸上的。当老孙头牵了一匹小马时,张景瑞打趣地说:“瞅老孙头挑匹瞎马。”老孙头高兴地说:“瞎马?这叫玉石眼,是最好的马,屯子里的头号货色……”可后来换马时,他怕老王太太换了他心爱的玉石眼,就笑着说:“看上了我这破马?我这真是个破马,性子又烈。”“别摸它呀,这家伙不太老实,小心它踢你。我才挑上它,叫它摔一跤。样子也不好看,玻璃眼睛,乍一看去,像瞎子似的。”这里通过老孙头前后不同的语言,细致入微地揭示了老孙头的自私性格,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同学们作文,语言描写常犯的毛病是千篇1腔,千人同调;或者把生活中的对话一句不漏地搬到文章中来;或者凭主观想象,空洞乏味的说教,让人听而生厌。成功的语言描写,应当注意:一是语言要有个性,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思想、性格,使读者看了对话,就好像目睹了说话人,听到了他说话的声音。二是语言要简练,言短而情深。鲁迅先生说:“对话也决不是说到一大篇。”简练的语言,往往是有力而富于表现力的。你看,孔乙己的“多乎哉?不多也”,九斤老太的“一代不如一代”,等等,不作雕饰,简练传神,声态毕现,鲜明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要能用简练、个性化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平时就要有意识地去留心周围的人,留心他们不同性格的话语,静观默察,凝神结想,在语言的锤炼上下功夫。这样才能写好语言,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第八节 怎样写畅想型作文

畅想型作文就是假设一种情景,作者凭想象来完成的作文。例如,《假如我是济公》、《站在月球上所想到的》、《愚公与智叟的第二次会面》、《20年后我的一天》等。这种作文题的特点是:自由灵活,无拘无束,思想不受限制,可以纵横驰骋,凌空翱翔。写这类作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有具体而细致的描述。具体而细致的描述,是作文形象生动的必要条件。抽象笼统,没有具体事例,就不可能吸引读者。如写《假如我是济公》,应集中写好两三件具体事例,可有些同学每段第一句都是“假如我的济公”,接下去就是我将如何如何。每段三五句,一共写了十来段,都是干巴巴的条条,内容不实在,缺少形象性。

二、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畅想型作文有着极为广泛的选材天地,但这并不是说它可以想到什么写什么,它和其他类型的作文一样,也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所选的材料必须围绕这个主题。《假如我是济公》这篇作文,它的主题就应是像济公那样抑强扶弱、惩恶扬善,选择的材料就要能体现这一点。但有些同学写变成济公后,刻苦钻研科学,获得了国家科技奖,这就游离了主题。

三、入题要快。写这类作文,最好直接从场面和情节入手,摒弃一切套话。但有些同学的作文开场白太多,慢吞吞地说了一大堆多余的话,如在写《愚公与智叟的第二次会面》时,什么“愚公移山是一个典故”,“这个典故有深刻的意义”,等等,先绕了几个圈子,然后再入题,罗里罗嗦,很不简洁。

四、要有现实依据。畅想型作文表达的大都是作者的理想,理想是现实的折光,它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或能够实现的。有位同学写《假如我是济公》,说济公去看望生病的A的老师,宝扇一扇,使低矮的小屋马上变成了大房子,而且宽敞明亮、阳光充足。这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因为给教师建造这样的房子是可以成为现实的。如果换成这样:A老师住在山洞里,阴暗潮湿,济公一扇,立即变成一幢金碧辉煌的宫殿,A老师正在宫殿里批改作业,这就不切合实际了。畅想型作文的内容往往是理想的生活,其中充满着真善美,也往往是作者激情的抒发。这样,最好用热情洋溢、欢快活泼的文笔来写。

第九节 摆事实

讲道理

有不少同学认为:写记叙文容易,写议论文难。其实,写议论文并不太难。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要发议论。比如:班上有个同学经常不做值日,有的说他“怕脏”,有的说他“不关心集体”。又比如:一场足球赛,本来可以踢赢的,结果反而输了。什么原因呢?有的说是“技术不过硬”,有的则认为“骄兵必败”。这不就是在议论吗?谁做了好事,受到表扬;做了坏事,挨了批评。这表扬和批评不就是对某一人或某一事发表的看法吗?这些看法就是论点。议论文的论点要旗帜鲜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一清二楚。例如:“抄袭是一种不劳而获的行为”,“不要让分数捆住手脚”,“有志者事竟成”等,读者一看题目就知道文章的观点。观点就像一面旗帜。要让这面族帜飘扬起来,就必须有坚实的支柱,这支柱就是论据。一篇文章有了鲜明的观点,还要有确凿、充足的论据来证明,否则就没有说服力。有些同学写不好议论文,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抽象地讲道理,没有摆事实;或者是一篇文章讲了好几个道理,一个问题还没有说清楚,又扯到另一个问题上了。二是论据不充足,不典型,不能说明论点。只有论点,没有充分的论据;只有抽象的言行,没有具体的分析,读者是不会信服的。有的同学写议论文,喜欢举很多例子,在一顶大帽子下面罗列一大堆材料,这样反而影响了论点的鲜明、突出。论据充足不在于材料多少。在一篇文章里,堆砌很多材料,好的材料、真正有用的材料也就容易被淹没了,不如从中选择一两个有代表性的材料来证明论点,会更有说服力。议论文的论点和论据要紧密联系,不能互相脱节。有一篇作文,为了证明“自学能成才”这个论点,时而举巴甫洛夫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时而后悔自己不用功读书,论据虽然真实、正确,但和论点没有直接关系,这样,文章内容杂乱,中心论点不明确,也就达不到说服读者的目的。总之,写议论文就是要摆事实,讲道理。论点(观点)和论据(材料)的关系可概括为一句话:文章两个宝,观点和材料;观点来统帅,材料跟它跑。

第十节 言而有序

因物而异

按照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规律,以一定的顺序进行说明,这叫“言而有序”。例如《看云识天气》一文,说到卷云和卷积云:“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这段文字,先介绍卷云,后介绍卷积云。这二者的顺序,是按照它们的变化来安排的。只有按这个顺序说明,才能使读者知道卷积云是怎样由卷云发展变化而形成的。如果颠倒了,那就违反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当然,“言而有序”,绝不是固定的一种“序”。事物形形色色,千变万化,各具特征。因此,这“序”也就因物而异,各有其“序”。例如:《故宫博物院》这篇说明文,主要是按它的方位,先总后分,先外后内地加以说明的。《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则是从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说起,再写先秦、汉代的简书和帛书,东汉以来的手抄纸书,唐代的雕版印刷,宋代的活字印刷,近代的各种印刷以及近年来各种奇妙的书。《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先写人民大会堂的位置,点明其巍峨壮丽的特征,再按参观顺序,介绍人民大会堂内部布局、结构、设备及其特点,最后再次点出它的主要特征。《死海不死》,在说明死海的特征之后,再说明死海的成因,由“果”及“因”。《蜘蛛》,开篇以诗谜为小引,接着具体记叙蜘蛛“捉飞将”的情景,再说明蜘蛛“织网的技能之高明”和“身体机构之巧妙”,以及人类对蛛丝的利用,这是由对事物的现象的具体描绘转入到对事物的特征的科学说明为顺序的。由此,我们可以把说明顺序的安排归纳为这么几种方式:

①按照方位为序——前、后、左、右,上、下、高、低,远、近,内、外等。 ②按照时间为序——晨、午、晚,春、夏、秋、冬,年、月、日等。 ③按照思维的一般规律为序——具体到抽象,现象到本质等。 ④按照观察点的移动为序。

⑤按照事物的因果关系为序。总之,写说明文,没有固定的“序”,要依据说明对象的实际,从取得最佳说明效果出发来安排说明顺序。

第十一节 把欢乐融会在日记中

“有人爱打牌,有人爱下棋,有人爱养花,有人爱钓鱼,而我却爱上了写日记。我的欢乐都融会在日记中了。”这是大同市作协副主席马庭英同志的口头禅。他是怎样写日记的呢?还是用他的话说吧:“有人说我带有传奇色彩。一个流浪娃,成了作家,不奇也奇了。我小时想念书念不起,只好从门匾、对联上学字,买不起笔纸,就折根树条在地上写。母亲见我如此好学,拖着瘦弱的身子给别人洗衣、做饭,换来几个钱,把我送进一家私塾,虽然只念了三个月,可非常宝贵,因为这是我的学历啊!”“1945年,晋察冀报社要站岗的,我去了。从此,我参加了八路军。上岗前,下岗后,我都在编辑部看他们写字,一有机会我就向编辑们请教。我主动给他们提水、扫地、打饭……一位姓李的同志很快就喜欢上我了,送给我一本小字典,这下我可有书了!写哪,念哪,不到一年时间,就把字典上的字全部学会了。这一年,我一边学字,边记日记,写了不下一百篇。”“我爱写日记。我写的都是真人真事。有的是我感慨之语,有的是我醒悟之理。它编织着我生活的网络,它刻印着我前进的足迹。每当我翻阅自己的日记时,就像洗温泉澡那样解乏,那样舒服;也像进了百花园,处处迷人,百看不厌。“多变的岗位使我的日记更加丰富多彩。我当过兵,做过教导员,参加了平律、太原、石家庄和上甘岭等战役,打到哪写到哪,看到啥记下啥,战友的英勇、战场的险恶、军民的情谊、敌人的狡猾……可记的东西简直像海水,取之不尽。转到地方后,先后在公安局、文工团、民政局工作,这里人们的喜怒哀乐被我摄进日记,真是五花八门,无趣不有啊!“写日记贵在坚持。我的喜怒哀乐,胜败曲折,都写在了日记中。每参加一项活动,每拜访一个家庭,我的所见所闻也都摄入了日记中。我日记中的人物很多,他们都是我的朋友啊!那依依难舒的深情,那语重心长的赠言,那饱含情谊的礼物……一一记下来,读着,我感到十分高兴。”老马就是这样,喜欢写日记,坚持写日记,把欢乐寄托给日记,日记也给了他无穷的欢乐。 走到茶几边,我认出了外婆的杯子,但是哪一个才是妈妈的杯子呢?突然之间,我觉得,自己真得太不了解父母了。当妈妈为我倒水时,我却不知她的杯子是什么样的;当妈妈为我夹我喜欢吃的菜时,我却没想过他们是爱吃淡一点,还是浓一点。。。。。。2009年到了,意味着过去一年的逝去和新的一年的到来。妈妈为我操劳了一整年,仔细想想,现在的我也应该为她做一点点事了。

于是,我决定先将茶沏好再找杯子。学着爸爸平时沏茶的顺序,我先从茶柜里找出了一罐普洱茶,再往烧水的壶里加入水放在电茶炉上烧,接着,我将爸爸已经掰好的普洱茶片拿了两片放在盖碗里,等了一会,水开了,我小心地将水注入盖碗,将盖盖上,把盖碗里第一遍的茶水滤掉,然后再次注水,盖上盖,焖一会才两手并用地将茶水倒入茶海里,因为第一次自己动手,盖碗的烫手是我所没想到的,手忙脚乱的我弄得茶几上一片片的水渍。重复几次这样的程序后,我先帮外婆倒了一杯茶,因为外婆特别喜欢喝茶。当外婆从厨房走出来的时候我已经把茶都给倒好了,这时,外婆才告诉我哪一个是妈妈的杯子。

妈妈起床了,我双手捧着水杯送到她的面前,就像捧着一颗温热的心。妈妈一愣,随即脸上露出了微笑,她一手接过水杯,伸出另一只手将我拉进了她的怀里,那手轻轻柔柔地在我的头上抚摸着,接着妈妈在我的脸上深深地亲了一口。虽然妈妈经常亲我,但这一刻的亲吻却最让我感到幸福。我抬起头对妈妈说:“妈妈快喝吧,要不茶要凉了。”妈妈仰起了脖子,张着嘴巴,“咕咚,咕咚”地喝了几大口。看她那甜蜜蜜的样子,仿佛微苦的普洱茶也是蜜一般甜。

我记得在我小学的时侯,就读过一首曹值的七步诗:“煮豆持作梗,辘毂以为汁;秸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那时只知其大意,只知道曹操的长子曹丕继位,他在一些奸臣的影响下,担心他的同胞弟弟曹值篡位,便逼迫曹值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来,否则处死;结果他的弟弟就在七步之内写出了流传至今的“七步诗”。当时这首诗对曹丕也是一种极大的潮讽。

几个世纪过去了,社会和生活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应该说人的素质也应有所提高;一个人生活在世上,是离不开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有人说:打架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但是,兄弟姐妹的团结并不是真对与他人打架斗殴,在生活上,事业上应是不可或缺的照应;俗话说“一根筷子容易断,十双筷子断就难”;可见,团结是一种力量,只有团结才有攻不破的堡垒。

然而,就在生活优越的今天,兄弟姐妹往往因为一点小事,一点利益而你争我斗,反目成仇,甚而相残;我和我的朋友在聊天时有时聊及这个问题,有人这样评论:一个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不顾亲情,对兄弟姐妹甚至父母于不顾,那他在这个社会上和任何人都不要谈“情”字,特别是友情。

树大分枝,各自成立家庭后,在生活中一些小事是难免发生的,但要看你怎样去对待,把金钱和利益看的太重,那麽,你就会值亲情于不顾;看淡名利,注重亲情才是做人的底线;争则不足,让则有余,在利益和金钱面前,我们何不礼让一点,做一个有道德、有素质、有亲情的人呢?

家和万事兴,团结是一种力量,让我们团结友爱,和睦共处,为个人的事业、为家庭的生活、为国家的兴盛而看重亲情、友情、爱情;把金钱和利益看淡一些吧! 人过留名,雁去留声,希望在几十年之后,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侯,留给后人的不是唾泣,而是美愉。

今天是她父亲的生日,她要回家和父亲一起过生日.我很理解她的想法,更理解她的思念之情.是的,她父亲已经六十多岁了,为了子女的成长与幸福,含辛茹苦,真的的不容易.话说过来,人一辈子真的很不容易.人年老时非常希望能够和子女在一起,即使不能在一起,哪怕一个电话甚至一个短信,父母也已经很知足了.我由于长期在外,很想念爸爸妈妈.想起过去,心里真的很辛酸,父母亲为了我们的成长真的付出了很多,然而他们现在又生活得怎么样呢?想起过去的一幕一幕,我心里很难受!我很希望做做子女的我们,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不让父母担忧,这是最基本的我们应当做的事情.谈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一部电影《我的兄弟姐妹》,这是一部关于亲情的影片,暂且不管故事的真实性,主要考究它的内涵.主人公齐思甜和哥哥齐忆苦、妹妹奇妙、弟弟齐天生活在一个不富裕却充满温馨和爱的家。然而在一个暴风雪的夜晚,他们的母亲旧病复发,咳得吐血了。父亲背她去医院,却出了意外,他们俩都亡故了。次日,另一家人搬进了四个孩子的家。性格刚强的哥哥无法忍受这个新家庭的种种,无奈地带着弟弟妹妹离开了家。他们开始四处奔波,寻找落脚之处。当实在没有能力照顾弟弟妹妹的时候,他把妹妹齐思甜送给一对正要出国的夫妇;把弟弟送给他的舅妈一家;又把小妹妹带到一对老人家中请他们收养。他自己和弟弟妹妹们便各奔东西……20年后,齐忆苦在北京当上了出租车司机;齐思甜出国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了音乐家;齐天成为东北大学学生;齐妙却当上了舞厅小姐。在北京的音乐会上,思甜蓦然回首的瞬间,音乐霎时凝固了。他们四人拥抱在一起,泪水顺着另一支悠扬的乐曲落下,听众的掌声久久不息……终于,他们有了一次永久的重逢。

齐思甜的父亲是一个音乐教师,他们一家人都生活在音乐的天堂里,这也为后来思甜成为音乐家打好了基础。父亲说:“人生路上有许多困难的事情,只要有音乐在,你的灵魂便不再寂寞。”这位父亲是伟大的,他乐观开朗,以身作则。尽管他和蔼可亲,但同时又是一个严厉的父亲。有一回,齐忆苦偷邻居家的鸡蛋,是为了满足妹妹小小的心愿。而他却因此挨了父亲的鞭子,还罚他站在雪地里很久。在父亲被分配到别的地方边劳动边教音乐时,他对这“莫须有的罪名”并没有悲愤倒下,而是瞒着家人当搬运工挨家挨户送木材,还干各种各样的粗活。他也没有一丝怨言,还对孩子说:“我没事。”懂事的孩子们也拿起了工具,帮父亲干活。他哼着小调,阳光幸福地洒在他们脸上。

可见,这位父亲是多么伟大,他以他的行动告诉了孩子们音乐的重要性及如何面对生活的苦难。

那么,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后来的四个孩子重逢,使他们欢聚,使他们接受心灵的洗礼? 毋庸置疑,是亲情。

寒冷的冬天,四个孩子依偎在车站。他们在为下一餐饭而担心着。“哥,我饿。”、“哥,我冷。”、“哥,我想回家……”弟妹们的话刺痛了哥哥。他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不让你们受委屈。”事实上他也这么做了。如果不是亲情,他又何必活得如此累呢?他又怎能忘记,那一晚,父母临走时对他的嘱咐:“你是哥哥,要照顾好弟弟妹妹。”

生活改变了许多人和事,也改变了他们。但是,亲情是始终不渝的。 最小的妹妹齐妙长大后竟成了舞厅小姐!她离开原来的家后,养父母去世得早,加上无人看管,就开始堕落下去了。她在20年后与齐思甜相遇时,大言不惭地对她说她满足于当前腐朽昏暗的生活方式。但是自那以后,她回忆起以前的一点一滴,又不免伤感和懊悔。她发现自己对不起所有爱她的人,她的良心受到了谴责。于是,亲情的归来使她的精神方面的巨人复活了!她的灵魂才得以解放。

亲情给人以新生,亲情又犹如一支镇心剂。

亲情是心中的太阳,照耀着我们;亲情是温柔的春风,抚摸着我们;亲情如绵绵的春雨,滋润着我们。

亲情是雪,晶莹剔透;亲情也可以是雷,惊天撼地。

亲情可以是灯,温暖柔和;亲情也可以是微弱的烛光,不亮却很辉煌。 不管怎么说,亲情一定是无价的宝藏。

没有了亲情,世界变得荒芜、凄凉;没有了亲情,生命则无法繁衍后代;没有了亲情,生活就单调枯燥;没有了亲情,人间也成了地狱。

亲情是沟通两代之间思想交流的桥梁,是一条连结两颗心的纽带。 “兄弟姐妹原是天上掉下的水花,谁也不认得谁。但落在地下后,结成一体,结成冰,化成水,就永远也分不开了。”

“临行密密封,意恐迟迟归”,是亲情。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也是亲情。

无价的亲情呵,愿我们在你的鼓舞下,驶向美好灿烂的明天。关于亲情的影片..我看这部影片时,心情很沉重,流泪了.我想,不论一个人的出身是多么卑微,只要我们能够记住亲情的鼓舞与期待,只要我们我们去刻苦努力,只要我们在心理上能够战胜自己,那么我们就是生活的强者!

中考作文指导作文茶馆

中考作文指导

中考作文指导

中考作文指导

中考作文指导

中考作文指导

中考作文指导

中考作文指导

中考作文指导

中考作文指导

中考作文指导作文茶馆
《中考作文指导作文茶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