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世界近代史教案[优秀]

发布时间:2020-03-02 09:35:4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一章 世界整体化历史的启动

第一节 地理大发现与商业革命

一、课时:2

二、学习目标

本节内容主要叙述地理大发现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揭示了地理大发现与商业革命、早期殖民征服之间的关系,深刻认识地理大发现及早期殖民征服的性质,正确认识和评价开辟新航路中几个代表人物的作用,并对地理大发现与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科学的研究。

三、重点难点

(一)地理大发现的背景,应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认识。其中主观条件——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重点。

(二)地理大发现的经过:只要掌握三条航线和两个方向即可。两个方向,一是指达·伽马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经印度洋到达印度的航线;二是哥伦布从西班牙向西、穿越大西洋到达美洲的航线;还有一条航线,即麦哲伦绕过南美洲南部的麦哲伦海峡进人太平洋,再经印度洋和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返回西班牙的环球航线。

(三)地理大发现的意义

第一,引起了世界性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第二,引起了西欧殖民者的殖民扩张。

四、基本概念

价格革命 商业革命 皮萨罗 教皇子午线 哥伦布 达·伽马

巴索洛缪·迪亚斯 《马可·波罗行记》 地理大发现

五、基本内容

(一)地理大发现的背景

1、地理大发现的动因

首先是经济动因。

其次,传播基督教是推动西欧人向海外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 第三,人文主义思想对西欧人向海外发展,也起了积极促进作用。

2、地理大发现的条件

第一,科学技术的进步。 第二,航海技术和武器的进步。 第三,商业上的进步。

第四,葡萄牙和西班牙专制政府的支持。

(二)地理大发现的过程 欧洲直通印度新航路的发现 哥伦布航抵新大陆 教皇子午线的划定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三)近代早期的殖民征服 葡萄牙东方殖民帝国的建立 西班牙对中南美洲的殖民征服

(四)商业革命

新航路的发现,对于欧洲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首先引起了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扩大,流通商品种类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和人类眼界的开阔。

新航路开辟的另一个经济后果是“价格革命”。

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发生的商业革命和殖民扩张所造成的各种后果,集中到一点,便是资本的迅速积累,新兴的资产阶级首先在西方登上历史舞台。西欧的银行家、商人和工场主的地位蒸蒸日上,他们注定要通过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建立自己的政治经济的统治,由此加速西方社会经济的根本变革,并且影响整个世界。

六、复习思考

1、意大利城市共和国衰落,大西洋沿岸经济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2、西班牙、葡萄牙的早期殖民征服与后来资本主义各国的殖民征服在性质上有何不同?

3、地理大发现的意义。

4、地理大发现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

七、其它教学环节

作业或讨论(题目也可自选): 试分析比较地理大发现与郑和下西洋。

八、参考论著

王加来:《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地理大发现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罗荣渠:《15世纪中西航海发展取向的对比与思考》,《历史研究》1992年第1期。

刘鸿武:《发现美洲和两个世界会合动因与影响》,《历史教学》1992年第10期。

王加丰:《地理大发现的文化历史背景》,《浙江师大学报》1993年第1期。

第二节 文艺复兴

一、课时2

二、学习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1)什么是人文主义?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2)文艺复兴运动是怎么发生、发展和传播的? (3)文艺复兴有何历史意义? (4)文艺复兴与地理大发现两者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三、重点难点

(一)人文主义的主要特点。 (1)以“人”为中心。

(2)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力,倡导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 (3)强调发展人的个性,反对宗教对人性的桎梏。 (4)提倡教育和科学,反对愚昧。

(5)在文学艺术上,重视表达人的真实感情。

(二)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之间有其内在联系: 地理大发现是人文生义的“外在表现”。文艺复兴是人类向末知的精神世界进军,而地理大发现是人类向未知的物质世界进军。

(三)文艺复兴运动的进程。

(四)对文艺复兴运动的评价。

四、基本概念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 但丁 薄伽丘 彼特拉克 达·芬奇 米开朗基罗 拉斐尔 塞万提斯 莎士比亚 布鲁诺 哥白尼 笛卡尔

弗兰西斯·培根

托马斯·莫尔与《乌托邦》 伊拉斯谟 马基雅维里 空想社会主义

《太阳城》

五、基本内容

(一)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1、早期文艺复兴

但丁与《神曲》 彼特拉克 与十四行体诗 薄伽丘与《十日谈》

2、全盛期文艺复兴

(1)艺术家: 达·芬奇与:《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米开朗基罗:《大卫》、《摩西》

拉斐尔:《花园中的圣母》、《西斯廷圣母》、《雅典学院》 提香:《圣母升天》

(2)政治家: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康帕内拉:《太阳城》

(二)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

1、伊拉斯谟:《愚人颂》

2、人文主义作家: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

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 拉伯雷:《巨人传》 塞万提斯:《唐吉可德》

3、政治思想家 :博丹:《国家论》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三)文艺复兴时的科学

1、天文学 :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太阳中心论”

开普勒:行星运行轨道

伽利略

2、其他自然科学

①医学: 维萨里—近代解剖学的奠基人 ②物理学:发现了自由落体、抛物体和振摆三大定律,使人对宇宙有了新的认识 ③生物学:哈维—近代生理学鼻祖 ④数学:1494年第一篇代数论文问世

3、科学思想家

①布鲁诺:提出宇宙无限性和统一性理论

②弗朗西斯·培根:提出自然科学新的研究方法——“归纳法” ③笛卡尔: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和生理学家

(四)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

六、复习思考

1、近代自然科学是怎样兴起的?

2、文艺复兴前期与后期的不同特点。

3、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与全盛时期的文艺复兴有什么不同?

七、其它教学环节

讨论(题目可自选):

文艺复兴所表现出来的新的时代精神。

八、参考论著

王廷之:《“文艺复兴”研究的新趋势》,《历史研究》1991年第1期。 孙锦泉:《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文化基础》,《历史研究》1993年第5期。 解光云:《试析意大利最早发生文艺复兴的原因》,《史学月刊》1998年第2期。

第三节 宗教改革

一、课时:4

二、学习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宗教改革和德国农民战争的历史背景,深刻认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和路德教派、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及其影响,揭示宗教改革的实质,并对闵采尔的人民宗教改革思想以及德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影响给予科学的分析和探讨。

三、重点难点 (一)宗教改革运动的背景

15世纪西欧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出现是运动的必备条件;人文主义者用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腐败现象的揭露。

(二)德国宗教改革运动

德国成为宗教改革运动发源地的原因。《九十五条论纲》内容及其意义。《海尔布琅纲领》的性质。

(三)瑞士的宗教改革 慈温利和加尔文。 (四)英国的宗教改革 (五)对宗教改革运动的评价

四、基本概念

新教 异端裁判所 马丁·路德 《九十五条论纲》 闵采尔 十二条款 海尔布琅纲领 斯拜尔会议 乌尔利希·慈温利

加尔文 《基督教原理》 日内瓦神权共和国 托马斯·克伦威尔

英国国教会

三十九项信条 特兰托宗教会议 耶稣会

五、基本内容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1、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和“异端”分子的挑战

2、罗马教廷的控制和各国实现教会民族化的开始

3、教会的腐败、搜刮和群众不满情绪的增长

4、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思想进一步解放

(二)马丁·路德与德国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前经济政治状况

2、马丁·路德和宗教改革的开始 (1)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 (2)沃姆斯敕令

(三)德国农民战争·路德教派的确立

1、德国农民战争·路德教派的确立

2、闵采尔 德国农民战争的三个中心

3、路德教派的确立

4、斯拜尔会议 奥格斯堡和约

(四)加尔文教与瑞士的宗教改革

1、慈温利改革

2、加尔文与《基督教原理》

日内瓦神权共和国

(五)英国的宗教改革

1、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2、托马斯·克伦威尔

3、“血腥的玛丽” 《三十九项信条》

(六)天主教会的反宗教改革运动

1、特兰托宗教会议

2、耶稣会 伊格纳修·罗耀拉

六、复习思考

“海尔布琅纲领”

1、如何评价耶稣会?

2、如何评价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

3、加尔文教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

4、路德新教的局限性有哪些?

5、马丁·路德领导的德国宗教改革的特点?

6、15—17世纪“人的发现”和“世界的发现”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意义。

七、其它教学环节

读书(可自选):

布瑞克:《1525年革命》或自选

八、参考论著

孔祥民:《马丁·路德的转变》,《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

张笑梅:《论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社会功能》,《史学月刊》1994年第6期。 戈振:《欧洲宗改改革的分期及若干问题》,《史学月刊》1991年第6期。 赵林:《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学习与探索》1994年第5期。

第四节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

一、课时:4

二、学习目标

本节内容主要叙述法国、英国、俄国和西班牙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以及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揭示了16世纪欧洲法、英等国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的特点,深刻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实质,并对欧洲诸国君主专制制度的差异和其他学术问题进行科学地探讨及研究。

三、重点难点

(一)欧洲封建专制是特定历史时代的特定产物。特定历史时期指16世纪欧洲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原始积累这两个运动正在同时展开。这时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力量的此消彼长而势均力敌,处于相持阶段。

(二)欧洲各国封建专制的共同特点是:国王均是全国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是封建阶级的总代表。他实行个人独裁,将行政、立法、司法权集于一身。封建专制的精神支柱是 "君权神授"论,另外两大支柱是官僚制度和军队。人民(包括资产阶级在内)几乎没有民主自由的权利。除了上述共同特点外,法、英、俄、西四国专制制度的形成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四、基本概念

胡格诺战争 南特敕令 圈地运动 新贵族 重商主义 伊凡四世 立窝尼亚战争 腓力二世 再浸礼派

奥兰治·威廉

尼德兰圣像破坏运动 阿尔伐公爵 根特协定 阿拉斯同盟 乌特勒支同盟 联省共和国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五、基本内容

(一)法国专制制度的形成

1、英法百年战争 奠定法国统一的基础

2、路易十一:消灭勃艮第公国,扫除中央集权障碍。

3、法兰西斯一世:加强王权 掠夺意大利的战争 1494-1559,收复加来港,占领麦茨、土尔和凡尔登城;

4、亨利四世:专制制度基本定型,但胡格诺战争却削弱王权

5、路易十三:黎塞留改革,强化王权

6、路易十四:“朕即国家”

(二)英国都铎王朝的专制制度

1、都铎王朝的简要世系

2、都铎王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

3、都铎王朝加强专制制度的主要措施

(三)俄国留里克王朝专制制度的巩固

1、沙皇专制制度的确立

2、对外扩张

3、立窝尼亚战争

4、农民处境的恶化和波洛特尼科夫起义

5、罗曼诺夫王朝的建立

(四)西班牙的专制制度

1、工商业的发展

2、农业的落后

3、王权的加强

4、腓力二世的反动统治

(五)尼德兰革命

1、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与阶级关系的变化

2、西班牙的专制统治

3、革命的爆发

4、游击战争和北方起义

5、南方的斗争和根特协定

6、南北分裂和联省共和国的成立

“乌特勒支同盟” 联省共和国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六、复习思考

1、试析尼德兰革命的特点。

2、试析16世纪西班牙经济发展的特点。

3、试析俄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特点。

4、试分析英国16世纪前后期对外贸易的不同特点。

5、为什么说法国的君主专制最为典型?

七、其它教学环节

读书:

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或自选)

八、参考论著

《论英国都铎专制君主制的有限性》阎照祥,《史学月刊》1999年第3期。 《伊丽莎白政府与尼德兰革命:均势外交政策》夏继果,《首都师大学报》1999年第3期。

《尼德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局限性及其发展趋势》,金志林,《东北师大学报》1998年第5期。

第五节16世纪的中国和日本

一、课时2

二、学习目标

了解在西欧跨入资本主义门槛时,东亚的中国和日本仍停滞在封建社会的史实,明确明帝国和日本巩固强化封建统治的措施以及东亚诸国在当代落后于西方的社会政治、经济根源,深刻认识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先进,东方落后局面的初步形成。

三、重点难点

(一)中国封建专制的特点:宦官专权、首辅当政、社会矛盾激化、实行落后于时代的封闭政策。

(二)日本专制制度的形成:16世纪是日本从封建割据走向统

一、封建专制形成时期。日本虽然结束了100年的“战国时代”,但是封建统治却进一步强化了。丰臣秀吉时期采取了强化封建统治的措施。

四、基本概念 刘瑾 严嵩 张居正 郑和七下西洋 王守仁 李贽 李时珍 徐光启

室町幕府

战国时期

织田信长

德川家康

丰臣秀吉

李舜臣

五、基本内容

(一)明代中国专制统治的强化

1、宦官专政与内阁纷争

2、土地兼并与农民起义

3、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其发展缓慢的原因

4、明代的海外贸易、海禁政策和西方殖民者的对华侵略

5、文化与科技

(二)16世纪封建统治重建中的日本

1、“战国”时代的政治概况

2、农工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3、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重新统一日本

4、丰臣秀吉强化封建统治的措施

5、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及其失败

六、复习思考

1、日本战国大名的经济政策及评价。

2、明代君主专制和西欧君主专制的区别。

七、其它教学环节

课后研究与讨论:

试分析亚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其发展缓慢的原因(以中国和日本为例)

八、参考论著

刘毅:《日本早期封建制的几个特点》,《历史研究》1983年第3期。 吴之桐:《论日本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日本封建制的特征及发展轨迹》,《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陈梧桐:《明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作用》,《光明日报》1999年6月4日。 许擅:《关于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和中国近代化过程的再思考》,《光明日报》2000年3月3日。

第二章 工业革命前的世界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一、课时4

二、学习目标

通过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运行轨迹,揭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阶级关系和发展规律。研究英国革命发生的条件、革命的过程、国王和议会的斗争,追寻英国最早建立政治民主化的原因。

三、重点难点

1、革命前的英国。从资本主义渗入到农村、清教运动、议会与国王的斗争三个方面介绍英国革命的背景。

2、英国革命的进程。革命是沿着上升期,下降期,半上升期的路线发展的。要讲清革命开始沿着上升路线发展以及革命下降和倒退的原因。

3、革命后的英国。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内阁制的形成、议会权力增大、辉格派和托利派长期活跃于政坛四个方面介绍英国政治体制演变的情况。指出英国选举制度的严重弊病。

四、基本概念

英国国教

清教

斯图亚特王朝

查理一世

斯特拉福

“根枝请愿书” 《大抗议书》

克伦威尔

马斯顿战役

独立派 纳斯比战役平等派 李尔本 立宪君主制 蒙克

“人身保护法” 辉格派 托利派 奥伦治·威廉 沃尔波

五、基本内容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背景

1、社会经济条件:资本主义深入农村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2、阶级前提:阶级关系的变化

3、思想前提:清教运动的兴起

4、政治条件:英国特有的议会传统

5、君主专制制度的相对虚弱

表现:没有常备军;官僚机器规模较小; 英王不得不经常求助于议会补助。

6、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与国内矛盾的激化

(二)革命的开始与第一次内战

1、苏格兰人民起义·革命形势成熟

①苏格兰人民起义——导火线

②“短期国会”(1640、

4、13——5月初)

2、“长期国会”的召开——革命的开始

①处死宠臣斯特拉福和大主教劳德

②初步确立立宪君主制的基本原则

③废除主教制与《大抗议书》的通过

3、第一次内战的爆发

(三)两次内战之间的政治斗争

1、第一次内战后英国国内形势

2、长老派同独立派之间的斗争 平等派 李尔本

3、独立派与平等派的斗争

4、独立派与平等派的重新联合

(四)第二次内战和共和国的建立

1、第二次内战与王党的失败 16

48、2-16

48、9 普莱斯顿战役

2、普莱德清洗

3、处死国王与共和国的建立:16

49、5

4、镇压平等派运动与掘土派运动

5、对外继续殖民掠夺:

征服爱尔兰(1649)与苏格兰(1651) 发动第一次英荷战争:1651颁布《航海条例》

6、建立护国公制:1651年

(五)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光荣革命”

1、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蒙克将军

2、复辟时期的政治与经济状况

3、1688年“光荣革命”:“双王统治”

(六)17世纪英国文化、思想的发展

1、约翰·米尔顿

2、詹姆斯·哈林顿

(七)1689—1742年的英国

1、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2、内阁制的形成

3、王权的衰落、议会权力的增长

4、辉格派的政治优势

六、复习思考

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因。

2、如何评价英国革命初期长期议会活动的意义?

3、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特点。

《布雷达宣言》 玛丽二世和威廉三世

4、论述英国人民群众与英吉利共和国的关系。

5、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原因。

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

7、为什么光荣革命后辉格派长期在政治上占优势?

七、其它教学环节

专题讨论:英国人民群众与英吉利共和国的关系。

八、参考论著

蒋孟引:《英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阎照祥:《“光荣革命”后英国贵族集团的若干特征》,《河南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王晋新:《关于17世纪英国内战成因研究的学术回顾》,《世界历史》1999年第4期。

陈祖洲:《斯图亚特王朝早期议会与王权的斗争》,《史学月刊》2000年第6期。

第二节 欧洲大陆的封建专制制度

一、课时4

二、学习目标

本节通过讲述17—18世纪欧洲大陆的封建专制制度国家的历史,揭示这一时期,欧洲大陆历史发展对世界政治格局形成的重大影响,尤其是三十年战争后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欧洲各国的改革,阐述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必要性。

三、重点难点

1、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欧洲各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以法国最为典型,路易十四时期加以巩固和完善的法国专制制度具有“朕即国家”、“君权神授论”、对贵族实行怀柔政策、实行思想专制、推行重商主义等诸多特点。

2、三十年战争。这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分析这场战争的国内原因和国际原因。掌握战争进程中的捷克、丹麦、瑞典、法国—瑞典四个阶段。认识战争的历史意义。

3、农奴制第二版(又叫“农奴制再版”)。16世纪在中、东欧农奴制的卷土重来,要分析出现这一历史倒退现象主要原因,并指出其抑制经济发展的后果。

4、17——18世纪的俄国。农奴制度通过1649年的《法律大全》得以巩固和完善。彼得一世的改革是一次“强制性的现代化运动”,尽管全面西化,但未想触动俄国农奴制的社会基础。

5、开明专制。分析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里萨及其子约索夫二世、普鲁士国王菲特烈二世和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进行的“开明专制”的改革的目的、措施和结果。

6、西欧的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第二次思想解放,其规模和影响大大超过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起源于英国,高潮在法国,扩大以北美为代表。分析启蒙运动思想家的学说的思想基础和重要意义。

四、基本概念

路易十四(1638—1715)

“农奴制第二版” 开明专制 彼得一世

北方战争(1700—1721) 叶卡特琳娜二世

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 洛克(1632—1704) 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

五、基本内容

(一)典型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法国

1、波旁王朝早期的法国与投石党运动

2、路易十四与“朕即国家”

3、科尔伯的重商主义与“太阳王”的殒命

4、路易十五与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危机

(二)分崩离析与经济落后的德意志

1、三十年战争:将四分五裂的局面固定下来

2、经济落后

3、奥地利的“开明专制”

4、普鲁士的兴起与“普鲁士精神”

(三)封建农奴制的俄国

1、17世纪的俄国社会

2、彼得一世改革

3、叶卡特琳娜二世与俄国的“开明专制”

(四)波兰、瑞典和丹麦

波兰的三次被瓜分

古斯塔夫·阿道尔夫和瑞典 丹麦

(五)西欧的启蒙运动

1、启蒙运动的背景

2、启蒙运动的开始 英国:霍布斯、洛克

3、启蒙运动的发展(法国) ①大资产阶级:伏尔泰、孟德斯鸠 ②小资产阶级:卢梭

③中等资产阶级:重农学派、百科全书派 ④下层人民:梅叶、马布利、摩莱里

六、复习思考

1、分析波兰衰落的原因。

2、介绍启蒙运动的代表和他们的主张。

3、西欧启蒙运动出现的背景及其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4、普鲁士是怎样建立的?

5、分析三十年战争产生的原因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6、“农奴制第二版”产生的原因。

七、其它教学环节

读书(可自选): 《路易十四时代》

八、参考论著

李明:《彼得一世改革体制与俄国现代化方向》,《求实学刊》1996年第6期。 部彦秀:《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原因》,《世界历史》1993年第11期。 徐晓明:《论近代史上法国经济落后于英国的深层原因》,《海南师院学报》。 朱志忠:《十九世纪末德意志民族主义的蜕变》,《史学集刊》1998年第1期。

第三节 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东方诸国的衰落

一、课时4

二、学习目标

了解17世纪初18世纪中叶东方诸国的历史,认清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东方诸国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时,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是由于东方诸国内部的闭关自守,从而认识到改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重点、难点

1、明末清初的中国。明清之交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中国出现剧烈动荡。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清初盛世、清初政治稳定的原因和明清文化的发展。

2、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明确日本“幕藩体制”的特点,分析日本在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中社会各阶层发生的深刻变化及其作用。

3、莫卧儿帝国。抓住莫卧儿帝国由盛至衰这一主线,分析帝国强大的基础和衰落的原因,从而进一步认清帝国国力的衰竭,为英国征服印度开辟了道路。

4、奥斯曼帝国的强盛与衰落。抓住帝国盛、衰这条主线,解释清楚帝国盛衰的原因。衰落的奥斯曼帝国在崛起的俄国扩张面前步步后退,产生了

19、20世纪的东方问题。

四、基本概念

幕藩体制 巴布尔 马穆鲁克 阿拔斯王朝

五、学习内容

(一)明末清初的中国

1、明末农民起义与清军入关

2、清朝前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4、明清时期的学术文化

(二)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

1、德川幕府的建立:1603年,德川家康

2、德川幕府的对内政策:①幕藩体制

②四民制度

③推崇儒学

3、德川幕府的对外政策:锁国政策

(三)莫卧儿帝国

1、莫卧儿帝国的建立

2、阿克巴与印度的统一

3、“黄金时代”中的危机

4、奥朗则布与莫卧儿帝国的盛衰

(四)奥斯曼帝国的强盛与衰落

1、穆罕默德二世攻占君士坦丁堡与向欧洲的扩张

2、16世纪向亚非的扩张:巴耶塞特二世

谢里姆一世的远征

3、苏里曼一世的征战:帝国的全盛时代

4、全盛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

六、复习思考

1、清朝前期采取了哪些措施恢复和发展经济?

2、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中,造成西强东弱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3、论军事采邑制在奥斯曼帝国建立和衰落中的作用。

4、幕藩体制的腐朽性和反动性表现在何处?

七、其它教学环节

课后研究或讨论:

试分析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东方诸国的衰败及其原因。

八、参考论著

高翔:《18世纪清帝国的盛衰之变》,《光明日报》2000年6月30日。 彭达成:《明清两朝灭亡原因的对比研究》,《湖南师大学报》1998年第6期。 赵连泰:《日本幕府政治浅论》,《北方论丛》1986年第4期。

娄贵书:《幕藩体制—商品经济的温床》,《贵州师大学报》1998年第2期。

第四节 西欧列强的海外殖民扩张及其后果

一、课时2

二、学习目标

本节通过讲述西欧主要国家殖民扩张的历史,揭示西欧的扩张与世界格局的形成和世界一体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西欧各国在海外霸权的演变历史,说明当时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认识到,西欧的殖民扩张既使原本孤立分散的世界走向了一体化,同时,也给世界的秩序造成了许多不公平性和不合理性。而正是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方向构成了世界近代史的发展主体,双方的矛盾和斗争推动了人类历史向新的更高的阶段不断的发展、不断的进步。

三、重点、难点

1、荷、法、英诸国的海外殖民扩张。分析西方殖民扩张过程中主角的转换,荷兰、英国相继称雄的原因。西方殖民国家不惜以战争和暴力形式来争夺霸权,封建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殖民政策的不同和殖民地发展的差异,决定了争霸斗争的胜负。

2、西方世界优势的形成。把握东西方力量对比强弱变化的发展势态,从政治、经济、文化、对外政策等方面,总结西方取代东方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和东方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3、世界地区联系的加强。从政治、经济的发展,人种、物种的交流和世界各地的分工等方面阐述世界从分散到整体的历史进程。

四、基本概念

尼德兰革命 奴隶贸易 《航海条例》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哥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1646—1716)

五、基本内容

(一)西欧各国的海外殖民扩张 ①葡、西两国海外扩张及其海上霸权的丧失 ②荷兰的殖民扩张 ③英国和法国的海上争霸 ④西欧各国海外扩张的影响

(二)西方世界优势的形成

西方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因

首先,西方在地理大发现之后,迅速走向世界,他们霸占了世界主要贸易航道,夺取了重要战略据点,把许多地区和国家变为自己的殖民地任意加以宰割,从而养肥了本国的资本主义。

其次,文艺复兴为西方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及掠夺榨取行为提供了精神上的准备。

第三,宗教改革的积极作用。

第四,西方在国内有良好的政治环境。 东方落后的原因

第一,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

第二,实行“重本抑末”的政策,打击工商业 第三,东方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第四,东方国家维护传统的教化,禁锢非正统的思想

(三)世界地区联系的加强 世界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 全球均势的变化 全球文化的交流

六、复习思考

1、比较早期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的特点。

2、简述16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世界地区联系加强的表现。

3、列举早期殖民主义进行殖民掠夺的行径及造成的后果。

4、简述西欧列强向海外扩张的历史背景。

七、其它教学环节

讨论:分析英国在殖民争霸中取胜的原因 读书:《殖民主义史》(非洲卷)

八、参考论著

陈乐民等:《欧洲文明扩张史》,东方出版社1999年。

王韵华:《略论近代资本主义殖民政策的演变》,《历史教学》1998年第8期。 高岱:《西方学术界殖民主义研究评析》,《世界历史》1998年第2期。 姜守明:《英国早期殖民扩张与民族国家的发展》,《杭州师范学报》2000年第2期。

第三章 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第一节 美国革命

一、课时4

二、学习目标

系统地学习美国第一次革命的历史进程,深刻认识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和美国革命爆发的社会经济、文化、思想背景,全面了解革命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和丰硕民主成果。其中,应对此时期影响北美的进步社会思潮进行评述。还要对《联邦宪法》的产生、它的重要内涵和社会意义等做深刻的阐释。此外,还应注意开拓视野,对美国革命的性质、意义、局限性以及美国独立对世界格局产生的重大影响等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三、重点难点

(一)北美殖民地时期。从殖民地时期广泛存在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民主因素,分析美国式民主产生的独特环境。

(二)杰弗逊的美国革命的思想。

(三)革命时期进行的民主改革。

(四)《联邦宪法》正式确立了美国式的民主制度。正确评价宪法含有的民主因素,指出这些民主因素在世界上的示范意义,并指出宪法中存在的保守因素。

四、基本概念

1787年宪法 谢斯起义 萨拉托加大捷 独立宣言 乔治·华盛顿 列克星顿枪声 大陆会议 东印度公司

五、基本内容

(一)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特点

詹姆斯城及其他英属北美殖民地城市的建立 英属北美殖民地上的居民类型 白人契约奴制和黑人奴隶制度 北美殖民地的分类 “大觉醒运动”

(二)美利坚民族的形成与启蒙思想的传播 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统一的市场 共同的文化 特有的性格 启蒙思想的传播

本杰明·富兰克林 托马斯·杰斐逊

美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政治家,著名的科学家。富兰克林自幼酷爱读书,善于钻研。为了传播文化,培养人才,富兰克林曾创办北美第一个图书馆,组织了北美第一个哲学会、创建宾夕法尼亚大学。他在自然科学领域也造诣精深。在政治上,富兰克林提出了著名的奥尔巴尼联盟计划,主张各殖民地组成联盟,维护北美人民的利益。在独立战争期间,参加了起草《独立宣言》的工作,后又出使法国,并说服法国支持北美的独立行动。建国后参加了制定宪法的工作。富兰克林为美国的独立民主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托马斯·杰斐逊 (1743—1826)

美国总统,政治家。毕业于威廉·玛丽学院。在宗教思想方面,他是自然神论者,主张宗教信仰自由,曾执笔《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令》,为北美的宗教自由做出贡献。在社会思想方面,他反对奴隶制度,同情印第安人的遭遇,主张发展小农经济。在政治方面,他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主张信仰平等、自然权利和人民主权学说,并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反英斗争中去。1775年参加大陆会议,起草《独立宣言》。后任弗吉尼亚州长,出使欧州,为争取民族独立和维护国家主权做出贡献。联邦建立后任美国第一任国务卿,第二任副总统和第三任总统。他是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奠基人。

(三)矛盾的激化·武装斗争开始·宣布独立 矛盾的激化

“印花税法案” “汤森法案”

“通讯委员会” 不饮茶运动 第一届大陆会议 武装斗争的开始

“一分钟人” “列克星顿枪声” 乔治·华盛顿 “大陆军队” 矛盾的激化·武装斗争开始·宣布独立 舆论的变化 潘恩及其《常识》 《独立宣言 》的通过

《独立宣言》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文件。它第一次以国家的名义宣布人民的权利为神圣不可侵犯的。马克思称它是“第一个人权宣言”。《独立宣言》的发表,大大地鼓舞了北美人民的革命斗志,成为北美人民争取独立的旗帜。

(四)艰苦的战争·光辉的胜利 艰苦的战争

战争初期北美方面遇到的军事上的挫折 北美军队的反攻 萨拉托加大捷 光辉的胜利 法国的参战 约克镇战役 《巴黎和约》

(五)杰斐逊与民主改革 反英战争期间取得的民主成果

首先,大多数州都制定了州宪法,使得州政府受到成文宪法的约束。

其次,各州的政治进一步民主化了,这在州宪法的内容中有所表现。

美国革命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

第二,西部土地问题未能解决。

(六)谢斯起义·《联邦宪法》 谢斯起义

谢斯及其起义 《邦联条例》 《联邦宪法 》的制订 《联邦宪法》的内容及意义

六、复习思考

1、怎样理解英属北美殖民地具有较广泛的民主因素?

2、正确理解北美经济发展与社会舆论(启蒙思想)在独立运动中的关系。

3、为什么把独立战争看作美国的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4、1660、1663年,英国对北美殖民地颁布的“列举商品法”等法令政策其目的是什么?

5、为什么1776年以前北美殖民地大多数人仍幻想同英国和解,不敢公开提出独立?

6、以北美独立战争为例,正确理解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国际性战争的性质与国际关系的性质。

7、如何认识独立战争的正义性。

七、其它教学环节

读书:《常识》

讨论:如何评价“美国开国三杰”

八、参考论著

张友伦主编:《美国的独立和初步繁荣1775—1860》,人民出版社1993年。 《关于独立战争的美国史学》张友伦,《南开学报》1981年第4期。 《试论美国独立战争的必然性》张友伦,《历史教学》1982年第8期。 《潘恩的民主思想与美国独立战争》鲍日新,《世界历史》1991年第2期。

第二节 法国大革命

一、课时

二、学习目标

应认识到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中斗争最为激烈、反封建最为彻底、影响最为广泛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应重点掌握和深刻了解法国大革命发生的社会背景、革命进程中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中各个阶级、各个党派斗争的主要内容;弄清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作用以及法国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三、重点难点

(一)旧制度的危机。

(二)三级会议和革命爆发。重点讲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取得政治权利的过程。

(三)“八九年原则”和旧法国改造。是法国革命的重点内容。通过革命后采取的八月法令、人权宣言等改革措施,分析资本主义制度在法国的确立。剖析《1791年宪法》,分析1791年8月10日起义的原因。

(四)法兰西第一共和国。重点分析吉伦特派的政策,指出其进步政策的作用。指出吉伦特派与雅各宾派斗争的实质与后果。

(五)雅各宾派专政。这是法国革命的最高阶段。全面介绍雅各宾派采取的各项民主政策和措施,分析其民主和进步性,并具体分析其恐怖政策的作用,客观评价罗伯斯比尔、丹东等人对革命的功与过。

四、基本概念

第三等级

三级会议

网球场宣誓

国民自卫军

巴士底狱

西哀耶斯

八月法令

《人权宣言》

罗伯斯比尔

吉伦特派

巴黎公社

瓦尔米战役

平原派

山岳派

法立西第一共和国

忿激派 1793年宪法

热月政变

五、基本内容

(一)革命形势的成熟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经济基础

2、阶级关系的变化:阶级基础

3、对外战争的失利:加剧封建危机

4、经济改革的失败:杜尔阁、内克改革

5、群众运动的高涨:累维伊养事件

(二)三级会议和革命的爆发

1、三级会议的选举与召开:178

9、

5、5

2、“国民会议”与“网球厅宣誓” 178

9、

6、17

3、制宪议会的召开:178

9、

7、9

4、革命的爆发

(三)君主立宪派的统治

1、制宪议会与八月四日之夜

2、君主立宪派统治及改造法国的措施

3、十月事件与马尔斯校场事件

4、政治俱乐部的出现与活跃

5、外国的武装干涉与1792年8月10日革命

(四)吉伦特派的统治

1、瓦尔密大捷与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

2、吉伦特派与山岳派的斗争

3、吉伦特派的垮台

(五)雅各宾派专政

1、雅各宾派执政时的国内外形势

2、雅各宾派的革命措施

3、革命民主专政的建立及恐怖统治

4、雅各宾派内部的斗争

(六)热月党与督政府

1、热月党的统治措施

2、热月党的“秋千政策”:芽月起义与牧月起义 基贝隆战役与葡月暴动

3、《1795年宪法》与督政府的成立:1795.10.26

4、巴贝夫的平等派运动

5、督政府的统治危机

六、复习思考

1、1774年杜尔阁的改革为什么失败?

2、剖析启蒙运动在法国大革命爆发与革命发展中的作用。

3、试分析1792年8月10日起义的原因。

4、试剖析雅各宾专政的历史教训。

5、试析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出现不同特点的原因。

6、试评吉伦特派倒台的基本原因及其历史功绩。

七、其它教学环节

讨论或小论文:试评价雅各宾革命民主专政。 读书:《法国革命史》或自选

八、参考论著

刘宗绪主编:《改变世界历史的25年:法国大革命探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乔治·勒费弗尔:《法国革命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

刘宗绪:《法国大革命的根本任务和革命的上升路线》,《世界历史》1981年第2期。

洪波:《法国大革命与近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华东师大学报》1984年第5期。

郭华榕:《1789—1879年法国政治危机浅析》,《史学月刊》1998年第6期。 王静:《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史研究综述》,《山东师大学报》1992年第5期。

第三节 拿破仑帝国

一、课时4

二、学习目标

追寻这段历史的轨迹,揭示此时期法国国内局势和国际关系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研究帝国时期法国的内政、外交、对外战争以及它们对欧洲政治走向和世界格局所发生的重大影响,深刻认识拿破仑帝国从诞生、强盛到走向衰落的历史和社会根源,并对与拿破仑帝国相关的其他重大学术问题进行科学、系统地探讨。

三、重点难点

(一)雾月政变。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的过程和目的。拿破仑专制使资产阶级革命果实得以保留。

(二)从执政府到帝国与大帝国的兴衰。分析和评价拿破仑执政期间实行的一系列政策,分别介绍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进步性及其掠夺性。

(三)帝国的覆灭。讲述帝国灭亡的过程,重点分析帝国灭亡的原因。

四、基本概念 拿破仑 执政府 雾月政变 共和八年宪法 《教务专约》 重商主义 吕内维尔和约 亚眠和约 拿破仑法典 法兰西第一帝国 特拉法加海战 奥斯特利茨战役 莱茵邦联 耶拿战役 提尔西特和约 大陆封锁体系 莱比锡战役 元老院 滑铁卢战役

五、基本内容

(一)从执政府到拿破仑帝国的建立

1802年终身第一执政→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二)拿破仑帝国的对内政策

1、镇压王党和雅各宾派残余势力,维护资产阶级和富裕农民的利益;

2、颁布《拿破仑法典》,巩固统治;

3、改革财政,重振经济

4、改革币制,稳定币值

5、重视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

(三)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1、六次反法联盟及其胜利原因

2、大陆封锁体系

3、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性质

反侵略战争→《提尔西特和约》→侵略战争

(四)拿破仑帝国的衰落

1、拿破仑帝国的危机

2、第六次反法同盟与拿破仑的退位

18

14、3底,联军攻占巴黎,拿破仑被迫退位流放

3、波旁王朝复辟与拿破仑的复出

4、第七次反法联盟与拿破仑的彻底失败

六、复习思考

1、应该怎样理解恩格斯所言:“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末他的角色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的普遍含义。

2、怎样认识拿破仑的军事家才能和他的对外战争。

3、拿破仑帝国衰落的原因剖析。

4、试分析拿破仑时代在法国和欧洲的历史地位。

5、谈谈你评价拿破仑时所依据的原则。

七、其它教学环节

专题讨论或作业:分析评价拿破仑帝国内外政策及拿破仑帝国衰落的原因。

八、参考论著

乔治·勒费弗尔:《拿破仑时代》,商务印书馆1978年。 李元明:《拿破仑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罗荣渠:《论拿破仑专制和法国资产阶级强化国家机器的历史教训》,《历史研究》1979年第6期。

张芝联:《关于拿破仑的评价及其方法问题》,《文史哲》1988年第3期。 郭华榕;《农民、土地与拿破仑——试论生产关系的一种政治作用》,《史学月刊》1992年第2期。

第四节 维也纳会议与19世纪前半期的革命运动

一、课时6

二、学习目标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维也纳会议、1848年欧洲革命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运动。维也纳会议是拿破仑帝国覆灭后,欧洲各封建君主国为恢复封建秩序而召开的一次分赃会议,要了解会议的内容、目的,分析掌握其实质,认清神圣同盟的反动作用。1848年欧洲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要掌握其原因、性质和特点,认识到无产阶级已成为这次革命的主力军。拉丁美洲革命是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下爆发的民族解放运动,要分析掌握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原因、过程以及历史意义,特别要认识主要革命领袖的活动及其贡献。

三、重点难点

(一)维也纳会议·神圣同盟对于革命运动的镇压。维也纳会议是近代欧洲最重要的一次国际会议,会议建立的“神圣同盟”是封建势力的一次反扑。“神圣同盟”镇压了19世纪20年代的欧洲革命,同时也导致了自身的瘫痪。

(二)1848年欧洲革命。这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欧洲革命。各国革命的总目标一致,但任务各不相同。比较法国、德国革命中资产阶级的特性,总结1848年革命失败的原因。

(三)拉丁美洲革命运动。从殖民政策、社会矛盾、拿破仑战争三方面分析革命的背景。从两个阶段了解革命的进程,分析第二阶段成功的原因。

四、基本概念

维也纳会议

神圣同盟

希腊民族解放战争 十二月党人起义

杜桑·卢维杜尔

多洛雷斯呼声

西蒙·玻利瓦尔

何塞·圣马丁

瓜亚基尔会晤

阿亚库乔战役

法国二月革命

六月起义

路易·波拿巴

秩序党

德国三月革命

法兰克福议会

维也纳三月革命

青年意大利党

马志尼

加里波第

五、基本内容

(一)维也纳会议·神圣同盟对于革命运动的镇压 维也纳会议 “最后总决议” 维也纳会议的性质

神圣同盟对于革命运动的镇压 神圣同盟的瓦解

“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 神圣同盟对欧洲革命运动的镇压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二)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 革命前的拉丁美洲 殖民统治的危机 海地革命 杜桑·卢维杜尔 西属殖民地的独立战争 墨西哥和中美洲的独立战争 南美的独立战争

西蒙·玻利瓦尔 何塞·圣马丁 瓜亚基尔会晤 巴西的独立运动

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意义

(三)1848年欧洲革命 革命的任务

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消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解决资本主义和封建制度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但各国面临的具体任务不完全相同。

法国二月革命 德国三月革命 奥地利革命 意大利革命

居赛普·马志尼与“青年意大利党” 居塞普·加里波第

六、复习思考

1、以复辟王朝为例,说明资产阶级革命后封建王朝复辟的性质问题。

2、巴西革命为什么没有像西属拉美那样爆发为一场大规模独立战争?为什么能够自上而下地宣布独立?

3、从维也纳会议剖析近代欧洲历史的曲折性与复杂性。

七、其它教学环节

读书:《拉丁美洲史稿》

讨论:以复辟王朝为例,说明资产阶级革命后封建王朝复辟的性质问题。

八、参考论著

韩承文主编:《1848年欧洲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钱乘旦:《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历史局限及其影响》,《历史教学问题》1999年3月。

秦海波:《试论墨西哥独立运动的特点和性质》,《拉丁美洲史论文集》东方出版社1986年。

刘承军:《两个美洲——拉美反殖思想传统的历史渊源》,《拉丁美洲研究》1996年第2期。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选择题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教学大纲

世界近代史复习资料

《世界近代史》复习资料

世界近代史复习资料

世界近代史补充

《世界近代史》推荐书目

高中世界近代史(总结)

世界近代史教案[优秀]
《世界近代史教案[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