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评论员文章 申论必看

发布时间:2020-03-04 07:30:3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举措

最近,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中央组织部同步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民主评议办法(试行)》、《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办法(试行)》。这4个法规文件的出台,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举措。

选人用人,关系民心向背和党的事业兴衰成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明确要求,充分反映了全党同志的愿望和人民群众的期待。十七届四中全会着眼于实现这一党代会工程,强调匡正选人用人风气,要求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责任追究办法》的出台,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坚决态度。

有权必有责、失责受追究,是权责一致原则的根本要求。选人用人,既是一种权力,更是一种责任,要求必须严格。现实中,用人上的违规行为和失察失误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干部选拔任用责任主体不清、责权关系不明,致使出了问题往往难以追究到位;还使一些地方和部门该执行的制度没有严格执行,该履行的职责没有认真履行,该查处的问题没有切实查处,损害了干部工作的严肃性。《责任追究办法》划

分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5类责任主体,界定了39种责任追究情形,规定了具体的责任追究方式,明确了责任追究的实施机关和部门。用人上出了问题,追究谁、谁追究、如何追究,清清楚楚,一目了然。《责任追究办法》,既是使违规失责的人受到从严处理的制度,也是保证各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得以严格执行的制度,还是督促领导干部正确履行选人用人职责的制度,这是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制度体系中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制度。

中央组织部出台的有关事项报告办法,重在加强干部选拔任用事前监督和上级监督,以严把领导干部队伍“入口关”;“一报告两评议”办法,重在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党内民主监督,强化党委(党组)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用人行为的自我约束;离任检查办法,重在把市县党委书记履行选人用人职责情况与其自身的进退流转挂起钩来,促使他们慎始慎终,正确行使用人权。这3个《办法》与《责任追究办法》,共同构成事前要报告、事后要评议、离任要检查、违规失责要追究的监督链条,为防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提供了有力武器,为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提供了制度保障。

制度的执行力决定制度的约束力。好的制度,关键在执行。对4个法规文件,各级党委(党组)及有关机关和部门要认真贯彻、严格执行、深入落实,真正做到有章必依、执行必严、违规必究,用铁的纪律保证选人用人风清气正。

科学抗旱,把损失降到最低

我国西南地区的干旱已经持续数月,一些地方的灾情达到百年一遇,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威胁,给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带来很大困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统一部署下,各相关地区的党委和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迅速行动起来,资金、人力、物资源源不断投向灾区。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日夜奋战在抗旱救灾第一线。

要打赢抗旱救灾这场硬仗,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必不可少,抗旱体系和抗旱措施的科学高效同样至关重要。

首先,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既发挥各自优势,又形成一股合力。保证信息通畅,指挥有力。做好监测预报,加强对雨水情、旱情的分析、会商和研判,为科学制定应对旱情措施提供决策依据。各级抗旱组织要互相配合,协调行动,提高抗旱效率,把人力、物力、财力用到刀刃上。

其次,要科学管理调配抗旱水源,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供水方案。对旱区的缺水情况进行全面排查摸底,算清水账。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的原则,重点抓好现有水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同时采取水库供水、应急调水、打井取水、拉水、送水等各种应急措施,优先保障群众生活用水,妥善安排好生产用水。把有限的水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发挥出最大的效

益。

再次,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自身的职能,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根据水源现状,引导农民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扩大旱作物种植面积,适时补种、改种农作物,推广抗旱节水技术,力争做到小春损失大春补,粮食损失经济作物补,种植业损失养殖业补,农业损失非农业补,努力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由于近期没有明显的降雨过程,西南地区的旱情还在持续。我们必须把工作做得更细致、更扎实,健全机制,科学安排,把坚定的决心和科学的方法结合起来,打赢抗旱救灾这场硬仗。 人民警察爱人民

爱民模范,一个特殊而崇高的荣誉。

公安姓公,民警为民。人民警察自诞生那一刻起,就把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作为自己的最高宗旨。长期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广大公安民警、武警官兵牢记宗旨、恪尽职守,顽强拼搏、默默奉献,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涌现出了一大批扎根基层、深受群众爱戴的爱民模范。此次表彰的200名先进个人和100个先进集体,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爱民模范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警种,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

追求,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竭力让人民群众满意。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庄严承诺,充分体现了人民警察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集中展示了新时期公安队伍的良好精神风貌。

人民警察爱人民,人民警察人民爱。警民同心,历来是我们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在抗击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汶川“5·12”地震和当前西南地区严重旱灾等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完成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等一系列重大安保任务中,全国公安机关和广大公安民警,紧密联系群众、依靠群众,描绘出了一幅幅新时代警民心连心的大爱画卷。

毛泽东同志曾把共产党人比作“种子”,把人民喻为“土地”,说只要把“种子”播在“土地”上,就能在人民中“生根、开花、结果”。警力有限,民力无穷;警民同心,其利断金。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只有紧紧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才能巩固我们党坚如磐石的执政根基,筑牢维护稳定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爱民模范受到群众拥戴的事实充分说明,群众在警察的心中有多重,警察在群众的心中就有多重;警察对群众的感情有多深,群众对警察的感情就有多深。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全国的公安机关,广大的公安民警、武警官兵,都要以爱民模范为榜样,始终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常怀爱民之心、多办惠民之事、恪尽安民之责、练就为民之功,自觉地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的最高标准;始终坚持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了解民生诉求,到群众最困难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到矛盾最突出的地方去化解矛盾,忠实履行职责,严格依法办事,热情服务群众,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真正成为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再立新功! 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重要举措

近日,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廉政准则》)。这是党中央为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采取的重要举措。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党员领导干部能否做到清正廉洁,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人民群众的利益、干部队伍建设以及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必须不断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

《廉政准则》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吸收《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

颁布实施以来中央和中央纪委在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新要求,借鉴各地方各部门的有效经验和做法,突出防止以权谋私、防止利益冲突,在禁止“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等8个方面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52个“不准”,规范了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从政行为,并充实完善了相应的实施与监督制度,是一部规范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的基础性法规。

《廉政准则》的印发,是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举措和又一重要成果。《廉政准则》的颁布实施,使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规范更加全面、更加系统,对于逐步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进一步提高管党治党水平,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教育、管理、监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党组织和每个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贯彻实施《廉政准则》的重要意义,切实把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作为一项紧迫现实任务和长远战略任务抓实抓好。日前,经中央同意,专门召开了贯彻实施《廉政准则》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对贯彻落实《廉政准则》作出了全面部署。

要进一步加强廉洁从政教育,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按照《廉政

准则》的规定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采取多种形式做好学习宣传工作,为贯彻实施《廉政准则》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要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准确把握廉洁从政的各项政策界限,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强化廉洁从政意识,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坚定性。要通过实实在在的教育,使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颁布实施《廉政准则》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廉政准则》,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要求,遵守制度,严于律己,洁身自好,自觉接受监督,管好配偶、子女和亲属,做廉洁从政的表率,坚决杜绝违反《廉政准则》行为的发生。

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把《廉政准则》的要求予以细化,进一步明确各项要求和规定的法规依据、具体内容、处理办法、操作程序等,增强《廉政准则》的可操作性。要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与业务工作相结合,在具体业务工作制度的设计中注重防范廉政风险。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可以结合各自工作的实际情况,根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部署,以《廉政准则》为依据,围绕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建章立制。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对照《廉政准则》,查找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有

针对性地加强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的制度建设,把廉洁从政各项要求落实到具体业务工作的各个方面,使廉洁从政工作贯穿权力运行的全过程,形成廉洁从政工作与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局面。

要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使《廉政准则》真正落到实处。贯彻落实《廉政准则》,关键在于严格执行。各级党委(党组)要把贯彻落实《廉政准则》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纪检机关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执行《廉政准则》情况的监督检查,使自律和他律有机结合起来。要拓宽监督渠道,在加强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的同时,注重发挥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等的监督作用,形成监督合力。要严肃执行纪律,及时发现并严肃处理违反《廉政准则》的行为,确保《廉政准则》的贯彻执行。 在发展中促转变 在转变中谋发展

当前,国际国内环境仍处在深刻复杂变化之中,我国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都很突出。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既是我们必须应对的新的重大考验,又是我们必须完成的新的重大任务。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全党全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的重大考验中,既取得了显著经济成果,又积累了在复杂经济环境中创新发展模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经验。嘉兴市、连云港市、佛山市、成都市、鄂尔多斯市等地区和中国建设银行、联想集团等企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创新发展模式的典型经验报道,是对我们所积累的一些重要经验的生动展现,也为我们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应对新的重大考验、完成新的重大任务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这五个地区和两家企业分属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具体冲击各有所异,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这就是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狠下功夫,切实做到了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在一定意义上说,国际金融危机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科学发展模式之机。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这五个地区和两家企业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紧密结合各自实际,在要不要转变发展方式、能不能转变发展方式、怎么样转变发展方式等重大问题上,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比如,嘉兴在深入调研中谋思路,坚定应对危机信心、完善应对危机举措、找准应对危机抓手;连云港创新思维模式,从外因思维转向内因思维、从一域思维转向全局思维、从策略思维转向战略思维;联想集团准确把握管理基本规律,牢固树立国际视野和长远战略,形成自

己独特的经营战略和发展思路,等等。谋略决定动向,思路决定出路。这五个地区和两家企业所形成的发展方式转变共识、所理清的科学发展思路,为它们化危机为契机、变挑战为机遇,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之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这五个地区和两家企业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创新发展模式,突破重点难题,探索转变措施,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从佛山激发民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环境再造,到成都优先发展服务业、带动经济转型发展;从鄂尔多斯发挥资源优势,实施“结构转型、创新强市”,到中国建设银行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提升客户服务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等等。这五个地区和两家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告诉我们,在发展方式上转变得越快、越自觉、越主动,在转变上的实质性进展越大,发展成效就越明显,发展质量就越高,发展后劲就越足。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机遇。只要我们切实增强主动性、紧迫感、责任感,进一步完善推动科学发展、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和举措,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就必定能够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来越宽。 经济上创造奇迹,文化上创造辉煌

连日来,发挥文化产业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新贡献,成为今年两会内外热议的一个话题。

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力量,也是生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战略支点。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高度,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文化产业发展在思想认识上有了新的飞跃。

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积极规划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重组文化产业结构,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文化产业活力大大增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步入协调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从2003年起,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同期GDP增幅5到6个百分点,增长势头明显快于一般经济领域。北京、上海、广东、云南、湖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

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文化产业逆势而上,2009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超过62亿元,同比增长42%,跃居世界第三;新闻出版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20%,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实践充分证明,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利于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创业,它不仅关系文化本身的发展,而且关系贯彻科学发展的全局,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水平、进入新阶段,进一步增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的自觉性,进一步发挥文化产业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中的独特作用,文化产业发展面临新的重大任务和战略机遇。

从需求结构调整的角度看,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居民消费将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按此标准,我国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达到4万亿元以上,而目前尚不足1万亿元,居民文化消费的潜力还远未得到释放。在高度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大有可为。

从供给结构调整的角度看,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无不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发挥文化产业易与新技术对接、创新应变能力强的优势,拓宽服务消费,加强和改善服务业的供给能力,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文化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文化,不仅是国家腾飞的软实力,也是科学发展的硬支撑。以文化为驱动力,依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肩负拉动消费、促进和谐、增强信心、推动科学发展的神圣使命,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一定会进一步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推动经济进入更高发展阶段,形成可持续发展和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在经济上创造奇迹,在文化上创造辉煌。 把制度化、机制化作为根本保障

衡量一个党组织是不是学习型党组织,很重要的一点是看有没有一套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学习制度。如果说学习是党组织前进的基础,那么,学习制度就是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保障。与思想教育、领导示范、道德规范相比,制度更加根本、更加长久、更加稳定,也更加具有操作性。

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使学习能够深入持久地坚持下

去,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需要用制度和机制来约束和督促,充分发挥制度和机制的保障作用。正因如此,《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提出,不断探索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健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制度。

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要求党的活动方式、自身管理模式和发展模式发生相应变化,形成科学长效的活动载体、管理体制和发展机制。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关键,就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合理、适度、适用的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

要总结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经验,进一步明确学习教育的时间、内容、目标、责任以及相关的考勤、交流、通报等要求,推进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健全党组织集体学习制度;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建立健全调查研究制度;建立基层党员轮训制度;建立健全党员个人自学制度,明确要求制订学习计划和目标,强化党员干部的日常学习,激发个人自学的内在动力;建立健全主题教育制度,形成运用重大节庆日、纪念日等组织党员干部学习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学习考核制度,把学习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综合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把理论素养、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形成注重学习的用人导向;建立健全学习成果转化制度,通过集体交流、媒体宣传、内参反映等多种形式,

促进学习教育成果及时运用于党委和政府决策中。

作为一个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政党,我们党向来重视学习的制度化和机制化建设,从1942年中央颁布《关于延安在职干部学习的规定》,到1989年中央下发《关于建立健全省部级在职领导干部学习制度的通知》,再到2009年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推进学习制度化、机制化的探索和实践始终贯穿其中。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学习的制度化、机制化,将之作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根本保障,保证和激励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新的实践中重视学习、继续学习、加强学习,我们党就一定能在时代的潮流中,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集众智求共识绘蓝图

2月28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是进入21世纪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制定《规划纲要》既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也反映了人民期盼。

研究制定《规划纲要》,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际行动,对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

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教育越来越成为举世关注的焦点,教育兴国、教育立国、教育强国已成为全党全民的共识。为了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重大国家战略,积极谋划教育改革发展,制定教育和人才资源开发规划。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制定未来10年《规划纲要》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当务之急。

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中国未来的发展,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制定《规划纲要》既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既是国家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国际化、市场化,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也是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要,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针对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

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努力把握新时期教育规律、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制定一个结合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实际,让人民群众满意,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规划纲要》。

纳群言,集众智,求共识,绘蓝图。我们坚信,正在研究制定中的《规划纲要》将不负全国人民的重托!

增进交流合作 共同应对危机

“2010’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工会组织及国际、区域工会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就业危机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这对于增进工会组织间的交流合作,有效维护劳动者权益,推动全球经济健康复苏和平衡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我国工会大力支持政府应对危机的各项决策,努力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积极开展“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发展”劳动竞赛等多项活动,凝聚起职工与企业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劳动关系的和谐和职工利益的实现。

我国数以亿计的勤劳职工,不畏艰难、勇挑重担,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出了重大努力,也为世界经济复苏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正在积极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工会在政府的支持下,不仅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神圣职责,而且不断加强与各国工会和国际工会组织的交往与合作,共同应对挑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促进实现体面劳动。

工会组织都有崇高的追求目标,应呼吁发达国家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带头大幅度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并在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援助、减免债务等重点问题上切实采取措施,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就业权是工人最基本的权利,工会应把维护好职工的就业权作为基本任务。面对当前失业增加、岗位不足的困境,各国工会和国际工会组织应大力推动国际社会继续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经济复苏政策,把稳定就业岗位、提高就业质量列入经济复苏、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日程,加强协调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就业协

定》在国际范围内取得成功;着力督促政府从扩大就业入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关注社会重点群体,努力使所有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积极协调政府与企业共同努力,通过增加教育培训支出和实施有效的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不断增强就业能力,促进劳动者全面发展。

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促进就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实践表明,社会保障在减轻危机对劳动者的影响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社会安全网”,而且是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机制,能为广大劳动者的利益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工会组织应积极参与社会保障各项法律政策的制定,督促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的落实,推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为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解决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劳动者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需要各国工会和国际工会组织的共同努力和协商交流。我国政府将进一步支持中国工会同国际和各国工会组织扩大交往、加强合作,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新的贡献!

把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作为基本要求、

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决定着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是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基本要求。

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从革命战争时期的延安整风运动,到新时期的先进性教育活动、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不断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注入强大动力。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养,是我们党提高自身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完成各个历史时期重大任务的一条重要经验。

伴随着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我们党面临长期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这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只有重视学习、坚持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切实提升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

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养,加强理论学习是基础。党的先进性首先表现为理论上的先进性,只有思想理论上先进才能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通过理论学习,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通过学习,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不断提高对核心价值的认识和理解,才能使之成为每个党员的自觉追求,成为团结带领人民开拓前进的精神力量。

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养,要着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为什么我们党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战胜千难万险夺取革命的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加强学习,理想信念教育是重中之重。要增强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

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养,要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党性锻炼,重视党性修养,就要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

作为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带领世界上最多人口前进在现代化道路上的执政党,在学习中统一思想、

增强本领、提高素质,至关重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才能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才能更好地担负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新局面。

把改进工作作风作为重要目标

学习不是目的,落实才是根本。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不是为学习而学习,而要学有所得,学以致用,通过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实现改进工作作风的重要目标。

邓小平同志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的骨干力量,其作风如何,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党员干部能否保持振奋的精神和良好的工作作风,是我们党在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下必须面对的考验。

当前,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建设学习型组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全员学习、终身学习,改进工作作风。通过学习认真查找思想上的不足,作风上的差距,化解矛盾、破解难题,解决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突出问题。通过学习,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作风是思想政治素养的外在表现,境界高才能作风正。要善于把加强学习与增强党性、升华思想、陶冶情操紧密结合起来,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夯实干部作风建设的思想理论根基。通过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通过学习,增强党性原则,忠诚于党和人民事业。通过学习,增强宗旨意识,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通过学习,增强表率意识,做一身正气、清正廉洁的模范。通过学习,增强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化解矛盾、解决难题的本领。

“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建设学习型组织的一个重要的目标,是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取得改进作风的实效。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好不好,最终要体现在行动上。脱离实际,拍脑袋决策,还是放下身段,深入基层,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还是做表面文章,摆花架子,搞短期行为?是铺张浪费,奢靡享乐,还是艰苦奋斗,情志高尚„„党员干部的优良作风,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本本上,关键是见行动,见实效。

一个有7000多万党员的大党,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超越。一个在13亿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要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就必须率先垂范,弘扬正气。让我们行动起来,做勤奋刻苦学习的先锋,做树立良好风气的表率。

把改革创新、提高能力作为不懈追求

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在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的发展新阶段,在各种考验纷繁复杂的执政环境中,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执政党,怎样应对新挑战,履行新使命,开创新局面?

重视学习、善于学习,不断提高工作能力、推动改革创新,这是时代发展、事业发展、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我们党坚持把学习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学习作为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重要途径。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知识素养,同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成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政党的重要内容。

建党以来,我们党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善于治国理政、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今天,我们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就是顺应新的时代要求,把推进改革创新、提高工作能力作为加强学习的不懈追求,使党组织成为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大熔炉,成为党员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本领的大学校。

一个重视学习的党组织,总是把学习作为前进的基础,把学习作为党员提高素质、增长本领、做好工作的根本途径,作为党组织开展活动、形成共识、凝聚力量的重要平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只有不断提升党员学习能力,引导党员学习掌握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各方面知识,把握科学规律,提高思维能力,使之成为本领域本行业的行家里手,本专业本岗位的专家能人,才能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创新提供不竭动力。

一个善于学习的党组织,需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保持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鼓励大胆探索,勇于迈出创新步伐。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应该营造宽松环境,尊重基层组织和党员的首创精神,创新学习理念,激发创造活力,积极拓展学习的内容、途径、渠道,创新学习的思路、办法和机制,在学习中增强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意识和本领。

一个注重学习实效的党组织,不仅要向书本学习,更要向实践、向群众学习。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带着问题学习,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要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紧密结合起来,在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上下功夫,在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党的建设上下功夫,在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养上下功夫,研

究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新做法新经验,提出新思路新对策,开创新局面新气象,形成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良性循环。

让我们大兴学习之风,拓展创新之路,在更加科学、深入、有效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工作能力,使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突出重点,打好转型攻坚战持久战

世界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发展方式的不断变革。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如何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回答的问题。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必须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

多年来,我们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一定成效,但离科学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仍然相当滞后。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量的增加,也包括结构、质量、效益、分配等质的变化。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既要有决心把眼前的任务做好,又要为长远的转变

发展方式打下基础。只有攻坚克难、持之以恒,才能在转变发展方式之路上走得更快、走得更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加强规划引导,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要任务,兼顾当前和长远,处理好速度和效益、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只有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才能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只有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才能推动经济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只有加快推进自主创新,才能取得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只有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安天下、稳民心,确保粮食安全,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条件和必要条件;只有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只有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让人民共享发

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只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只有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这八个方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部署,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工作,指明了这场攻坚战和持久战的主攻方向。在进行这些重点工作时,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筑牢经济回升基础,破解相互交织的新老矛盾,应对更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要打攻坚战,还要打持久战。

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以大变革推进大调整,用大跨越赢得大发展,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强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

一个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政党,一定是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与时俱进的政党。一个学习型政党,由千千万万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与时俱进的党组织组成。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意义、要求、原则和学习的主要内容、方法、途径等,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做出重要部署和具体指导,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战略任务的重大举措。

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学习的力量,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立于时代潮头,不断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从戎马倥偬的革命战争年代,到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年代,再到风起云涌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党总是注重通过学习增强本领、增添力量、战胜困难。每一个重大历史转折时期,我们党总是号召全党同志加强学习,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学习推动事业实现大进步大发展。

当前,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知识创造、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中国社会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面对这样的世情、国情、党情,“不抓紧

学习、不抓好学习,不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就难以完成肩负的历史责任,甚至难以在这个时代立足。”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对历史契机的把握、对时代挑战的回应。

作为一个拥有370多万个基层组织、75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党是由中央到地方再到基层的各级党组织结合起来的整体,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顺利推进、落实生效的坚实基础。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和组织保障。

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履行职责,把学习作为组织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组织每一个党员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把党组织建设成党员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大熔炉,建设成党员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本领的大学校。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基础是抓好党员的学习。党员个人的学习搞好了,才能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提供条件;学习型党组织大量涌现,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才能建成。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切实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更加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更加自觉学习、勤奋学习,在新的实践中重新学习、继续学习。要营造起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牢固确立党组织全员学习、党员终身学习的理念,建立健全管用有效的学习制度,使党员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各级党组织要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立足实际,务求实效,切实把学习抓紧抓好,为把我们党建设成为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打下坚实基础。

着眼全局,推动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

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问题。它是国家战略目标的产物,并服务于国家的整体需要和长远规划。经济发展方式在多大程度上契合战略目标,考验着一个国家的发展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衰沉浮。

日前,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着眼于世界经济形势新变化和国内经济发展新情况,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全局的高度,用五个“必然要求”,深刻阐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多年来我们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转变步伐还跟不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展,与抓紧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的要求不相适应,与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有效应对国际经济风险挑战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我们不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今后发展代价就会越来越大、空间就会越来越小、道路就会越走越艰难。反之,如果我们善于把握全局、抓住机遇,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市场的自发转变为改革的自觉,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那么,我们就能在长远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和有利地

位,把握“后危机时代”的发展主动权,提升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位置坐标。

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看,一个国家要保持充满活力、持续向上的发展态势,关键是要始终让经济发展方式与时俱进,寻找符合时代潮流的现代化路径。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现在到2020年只剩下10年时间,在未来这段时间里,能否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否让社会主义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就在于我们能否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在这场事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斗中,只有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改革创新的责任感,书写未来的使命感,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就一定能迈上新台阶、开辟新前景。

统筹兼顾两促进

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入关键时段。一方面要对整个学习实践活动进行全面深入总结,一方面要继续扎实推进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工作和做好长效机制建设工作。越是在这样的关键时段,越是要坚持统筹兼顾、善始善终,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取信于民。

要认真搞好总结。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全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把学习实践活动的总结工作做好了,无论对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对于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要求,认真总结这次大规模的全党集中教育活动,深刻理解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认识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把有效做法制度化、成功经验长效化,使集中教育和经常性工作有机衔接起来、紧密结合起来,为科学发展观的继续深入学习研究和贯彻落实发挥有力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要坚持客观、求是、科学的态度,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哪些成效、积累了哪些经验、形成了哪些制度要讲充分,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哪些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也要讲清楚,切实做到既讲成绩又不回避问题,以更好地促进和改进工作。要在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上下功夫,把最有效、最管用的特色做法和成功经验总结出来,提出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创新性的意见建议,形成有利于学习研究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策导向、舆论导向、用人导向和体制机制,不断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要扎实推进工作。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总结要搞好,第三批活动的整改落实工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建设工作也要搞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继续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第

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整改落实,切实做到标准不降、力度不减,防止虎头蛇尾、草草收场。继续加强领导和指导,加强批次衔接、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加强督促检查,推动基层单位按照既定的目标、时限和要求抓好整改落实工作。要加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建设力度,紧密联系实际,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解决突出问题的做法经验进行认真梳理分析,建立健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上下级之间、地方与部门之间、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注重咨询论证,广泛听取意见,增强长效机制建设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形成上下贯通、衔接配套的制度体系,确保各项制度规定管得住、行得通、用得好。

一手抓认真搞好总结、一手抓扎实推进工作,统筹兼顾才能做到两不误、两促进。要科学安排时间,合理摆布工作,简化程序,务求实效,切实做到有机衔接、紧密结合、相互促进。这样,我们就一定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实践活动的各项任务,以饱满的政治热情、以务实的工作作风,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 紧抓机遇,承担应尽的历史使命

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

在刚刚结束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全党全国必须增强主动性、紧迫感、责任感,紧紧抓住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以扎扎实实的成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严峻挑战中,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深刻阐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系统提出了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战略布局。这是对党的十七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思想的丰富和完善,是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的理论创新、发展目标的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现代化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毫无疑问,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突显了我们经济发展方式之弊端。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座伟大丰碑。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并不平坦,在这个进程中反映出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经济

增长过于粗放,长期形成的主要靠物质投入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外延型扩张模式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明确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发展阶段的敏锐洞察,更是继续推进中国现代化航船破浪前行的关键抉择。

大变革大机遇,大挑战大跨越。金融危机激发了国际社会对现有世界经济秩序的反思,也促使各国对现有发展模式可持续性和合理性进行探究,一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增长模式调整正在悄然进行。当此之时,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我们看不到国际金融危机,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科学发展模式之机,不能因时而变,推动经济转型,我们将坐失机遇,痛失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竞争的主动权。我们一定要用好国际金融危机客观上形成的倒逼机制,乘势而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顺应未来发展的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从现代化发展历程的时间坐标和世界经济格局的空间坐标两个维度,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胡锦涛同志讲话的重大意义,更自觉地认识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只有加快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

一、

二、三产业协

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才能更好地应对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国际风险,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加快解决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切实推动科学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紧紧抓住机遇,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引领时代变革,是我们应尽的使命。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取得实效,获得突破,我们不仅将取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全面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还将为后人赢得未来竞争的主动权,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现代化伟大进程。

靠创新打造产业新引擎

我们生活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产业发展、经济繁荣与科学技术进步、创新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从来不曾像今天这样紧密。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发展,近现代产业革命的进程,都充分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和新的科技革命。从这个意义上讲,依靠科技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就业岗位和新的社会发展模式,是应对经济危机冲击的根本出

路;同时,也为产业升级、经济转型提供了动力和契机。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使我们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提高质量效益需要创新,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实现节能减排需要创新,开拓国内市场、带动消费需求同样需要创新„„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把这些知易行难的道理刻画在人们心里,落实为自觉自愿的行动。不在创新中发展,就在守旧中淘汰。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中国经济迎来又一个跃升的新起点。

国际金融危机,是落后生产力之危,是先进生产力之机;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是科学发展模式之机。过去一年里,中国经济借“换挡”之机实施“创新驱动”的“动力切换”,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推出十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数千亿元资金投向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投向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投向重大科技专项,10多万科技人员下基层了解市场需求、推动成果转化、力助产业升级,自主创新成为各地各行业应对危机冲击、实现经济转型的决定性力量。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大势者,不足以谋一时。

金融危机的冲击,还让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技术含量不高的现实,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缺少核心技术、缺少创新人才、缺少高端产品的制约,更加自觉地把加强原始创新、加快技术改造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提升经济竞争力的根本。在突围的拼搏中不忘长远的发展,在危机的阴云中瞄准“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把应对危机与转型升级结合起来,把淘汰落后产能与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结合起来,极具前瞻性地对发展新兴产业进行了战略性和全局性部署。化蛹成蝶的阵痛之后,我们将获得更加广阔的新的发展舞台。

中国在进步,许多国家也未曾停步。美国提出将研发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欧盟宣布到2013年以前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随着“后危机时代”的来临,全球将进入一个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期。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紧紧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窗口期”,继续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不断提高研发能力,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经济才能凝聚起更上层楼的强劲实力。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着力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中国的发展一定会走上创新驱动的崭新轨道。

评论员文章

评论员文章

评论员文章

评论员文章

评论员文章

评论员文章

评论员文章

评论员文章

公务员申论必看热点总结

每次考申论前必看

评论员文章  申论必看
《评论员文章 申论必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