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人杰地灵话枣庄

发布时间:2020-03-01 17:03: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人杰地灵话枣庄

阜阳市颍东区枣庄镇古称柳沟村。在阜城东四十里处,现辖八个村民委员会、一个委员会,人口

4、3万,面积7

7、3平方公里,耕地

6、4万亩。境内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拥有苏沟(又称东坡沟)、港湾、倪湾和南北新河等重要水系。同时地下蕴藏着丰富的“黑色金子”——煤炭。

“人杰地灵”之称的枣庄在宋代就得到颍州太守苏东坡的治理。现被人常称的“苏沟”就是宋代大诗人、文学家、书法家苏轼的杰作。苏沟源于茨河流经插花北至枣庄集北头折向东流入乌江湾,经乌江孜入颍河。这一水利疏浚工程引颍州上游,茨河水下泄再入颍河,缓颍州城水流之急。别说是宋时,就是现代也为之少见,可见当时的苏太守真可以称之为“水利专家”了。

宋代的苏太守在枣庄乃至颍州人心中留下了这一千古水利工程——苏沟。到了元末明朝初年,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刘福通曾生活于枣庄,留下了十余处遗迹及许多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故事。

相传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加之连年天灾,民不聊生,终于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当时颍州人刘福通、刘福生在其师傅韩山童的策划下,利用当时白莲教,趁黑夜在民工挖河工地河底埋了个一只眼的石人,上刻“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第二天,民工挖土时挖出,擦干泥土,现出了字“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于是他们兄弟便有意传播民谣,民工尽知,接着

他们借此事大做文章,鼓动人民造反。消息泄露后,元官府杀害了韩山童。1351年5月28日,刘福通以红巾包头并以红旗为号,发动起义,号称“红巾军”。刘福通等逃到颍州府(今阜阳市内)便在阜城一带活动,招兵买马,积草屯粮。很快他发现了在柳沟村南五里处有一风水宝地,便择日挖塘两口,筑台建造刘宅,取名为刘南庄(今枣庄镇牛家庙址)。

刘福通草草建好刘宅后在周围打井八眼。一是备驻军饮用;二是应军师之兆:“两塘八井(景)”。同时在宅后建花园一座(现枣庄居刘集孜),供家眷住。旧村改造前的刘集孜很像座花园,有沟有塘,塘内有小岛,中间有路,且沟塘可直通运粮河,水路交通方便,可惜现在已无原貌了。由于屯兵积粮靠人扛车拉是不行的,刘福通于是在宅西二十丈原柳沟的基础上开挖了一条运粮河,就是现在的南新河。运粮河挖通后北接苏沟水,南直下入颍河,中可乘船到济河各处,水路十分便利。这样一来使原苏东坡挖的东坡沟入颍的距离拉近了二十余里,苏沟水可从柳沟集西头直南入济河变一为二入颍。由此可见,刘福通虽农民出身,不仅带兵打仗行,治理水利也算是行家了。

当时颍州城内有红巾军五万多人,城外驻扎在刘南庄的红巾军也有一万多人,由于刘福通平易近人,视百姓如父母,很快得到了当时柳沟集一带的饥民响应,纷纷加入红巾军,几个月内又有两万余人加入。刘福通庄园的驻军容纳不下了,于是又择刘南庄东二里处分营驻扎,以便相互呼应。可是这一营地很是奇怪,

当兵的在夜晚常见有一白鹿出现,兵士追赶了多次均未有结果。此事让刘福通的军师知道了,说这是祥兆,这是元朝气数已尽,小明王应该称帝了,后来这一红巾军驻地被称为白鹿营,也就是现在牛老庄小学东北200米处的白鹿庄台。

红巾军在颍东乡声势很大,惊动了元朝的官府。元朝政府令永宁府两万军围剿红巾军,刘福通亲率两万红巾军在两军营地北二里处一东西走向的壕沟边拉开四里远距离御敌。元军与红巾军发生了八次冲杀,结果元军损失严重大败而归,红巾军大获全胜,于是人们便将当时两军对垒的壕沟成为“八战沟”。现在八战沟有的地段虽被平整耕种了,可后人还是永远记住了它的名字,让它和刘福通连在一起辈辈下传至今。

在当时驻军两营之间便是刘福通的练兵跑马场,东西长二里,宽为数丈,红巾军训兵练射均在此场。现在虽只留下一条凹陷的路迹轮廓,可想当年红巾军在此练兵时是何等的雄壮威武。这一练兵跑马场一直到民国中后期,每年正月初八赶牛家庙庙会的富人们还要赛赛马力,分分高低,赌一赌运气,给庙会增添了不少色彩。

最让人难以忘记的就是垫刘宅时挖的那两口塘。这两口奇怪的塘现在牛家庙的东北角一里处,塘的原貌虽不见了,但仍可以让人一看就认为是两口塘。因为这两口塘从挖土垫宅后一直到清朝末年,神奇色彩犹存,两口塘塘水相通,只是中间一条韩家坝将两口塘分隔开,坝西的那口塘略向南一点,塘水一年四季看着

都是浑浊的,名为“浑水塘”。坝东的塘略朝北挖了点,可塘里的水一年四季都是清澈见底的,被称为“清水塘”。就连两塘水大时互相流动也是如此,令人解释不清。更不知从何时起,塘边四乡的人家生了男孩子都要领到清水塘里洗洗脸,以示日后成人时为人做官清正。以至到后来,凡来赶庙会、烧香的香客们也都到清水塘内洗脸,捧捧水喝,沾沾神气,

只可惜刘宅毁于战火,现只留下一座高台,方圆近百平方公里余。虽两塘犹在,可八井却被平,高台给我们留下了什么甚是神秘。就在高台上,挖上尺余便见残砖碎瓦片,再往下挖可见砖墙痕迹,还可见被火烧成炭状的粮食和粮食灰深达一尺余。1958年,一程姓人家葬坟时挖出了四双金筷子,当时便上交国家,只是不知现存何处了。1983年,一村民挖大青根时,挖出一口在宅中高台正中间的井,因井内被土填平了,挖了几尺深无果,便又给填平种上了庄稼。现在牛家庙内有块砖雕“藏”字也是在宅上挖出来的,给人留下了无尽的猜想。

在刘南庄河西有一条沟,此沟名叫“碗碴沟”由此可想当时的刘宅(驻军营地)驻扎了多少军队,连破碗都将沟岸盖住了,碗碴沟也是刘福通在此驻扎的见证。

刘福通与刘南庄、与古柳沟集的感情之深,留下的痕迹还不止以上。

为明朝的建立东挡西杀,帮助朱元璋打下大半壁江山的刘福通却于1365年英年早逝,只活到44岁。传说他死后是城门四门

出棺,真假灵柩令人难辨,其中有一口棺就葬在刘宅北六里远的地方,埋了一大一小两个土堆,(两土堆相通)大的称为“大孤堆”;小的称为“小孤堆”。又因大小孤堆靠近童庄自然村,后人习惯称为“童孤堆”。后人为纪念其英灵,怀念这位农民起义军领袖,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都汇集于此烧香放炮祭拜,已成为现今枣庄人乃至颍东人的习俗了。

刘福通的故事代代相传至今,有些遗迹虽已荡然无存,但经他开挖的运粮河还能继续为枣庄的农业做贡献。在枣庄的历史名人中程文炳和其六子程稚周可算得上是近代枣庄人的骄傲。

程文炳(1833—1910)字从周,谥号壮勤公,清朝末年长江水师提督。他是土生土长的枣庄人,年少时就存有大志,爱舞枪弄棒,研习兵法,但因家境贫寒,少时的程文炳常以无钱继续读书为撼。14岁时便到颍州一家杂货店学徒,为人帮工。17岁时被募入颍州府衙乡团当兵。

相传,一天,他从枣庄赶往颍州府,行至牛家庙时,程文炳恭敬下跪,虔诚叩拜,口中有词:“东王爷在上,我程文炳今日拜求,若他日我程文炳能得一官半职,衣锦还乡,我将翻盖牛家庙,塑东王爷金身。”

许愿离家的程文炳进入颍州府入乡团,知府一眼就看出此人有才能,当天就拨给守兵200人让他带领。由于他上进能和手下兵丁和睦相处,受到颍州驻守袁甲三的赏识,看程文炳是个带兵打仗的料,收之为马队先锋,22岁时被提升为颍州守备。1855

年涡阳县捻军首领张乐行兵困颍州府被程文炳打败,因败捻剿捻有功,同治二年(即1863年)被补为潜山游击队,带2000兵驻守蒙城;同治四年又被擢为贵州清江边协副将,领15000人的队伍驻守皖北;同治十二年(即1883年)迁升至湖北提督。

当年已飞黄腾达的程文炳回到家乡办了四件大事。即:一是建牛家庙塑神像金身;二是在中流村(袁寨)买地建宅院;三是建程家宗祠;四是修程氏族谱。从此牛家庙也被一种神奇的色彩笼罩着,一时间香客如云,许愿拜佛的也想像程文炳那样如愿以偿。但人们哪里知道程文炳的升迁是由于他足智多谋,英勇善战,不断进取得来的。

办完四件大事的程文炳最后升至长江水师提督,为清政府的海军发展做出了贡献。他是枣庄人引以为荣的近代英雄典范;他的故事以传奇的色彩被颍东、被安徽人所传颂。

可以说提起清长江水师提督程文炳,家乡年长者无人不晓,而对于他的六公子,民国革命贤达程稚周知道的人就甚少了。

程稚周(字恩普、字稚周),才华横溢,少年留学日本,青年时加入国民党,但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在留日时接触革命党,为革命党等筹集资金不惜倾囊相助,回国后广播革命火种,参加同盟会,同反动派殊死搏斗,为推翻帝制大义灭亲(与袁世凯是亲戚)讨伐袁世凯,在上海秘密设立淮北讨袁军办事处。他参加辛亥革命,为全民族的解放事业不懈奋斗;他亲临颍州指挥北伐军攻城,为促进皖北光复立下卓越功勋。

近代程氏父子是枣庄人的楷模,而在当今的改革的大潮中更有一批枣庄的有志之士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更值得人们颂扬。人杰地灵的枣庄将以崭新面貌呈现于世人,勤劳善良的枣庄人将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描绘出枣庄明天的蓝图。

搜集整理撰稿:牛永毅 2014年3月3日

枣庄话 方言 家乡话

人杰地灵教案

人杰地灵教案

枣庄

三年级人杰地灵计划

五年级人杰地灵教案

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常熟

枣庄名吃

枣庄交通

枣庄景区

人杰地灵话枣庄
《人杰地灵话枣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