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全方位育人视角下新时期高校资助效果探究

发布时间:2020-03-02 23:51:4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全方位育人视角下新时期高校资助效果探究

摘 要:资助工作的灵魂在于育人,作为高校教育系统工作的重要组成,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与高等教育相辅相成,应当发挥重要的思想教育作用。通过对2007年以来高校资助政策发生变化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发现,新时期高校资助在对贫困学生提供经济援助的基础上,通过多元化的资助体系、精神与物质并重的资助模式,引导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勇于担当、回馈社会,发挥了切实有效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全方位育人 高校资助 新时期 效果

一、引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一思想为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资助工作关系到千千万万贫困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对贫困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环节。

2007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自此,我国逐步建立起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不仅扩大了资助范围,而且大幅度提高了资助额度。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目前,对于本专科学生,建立起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绿色通道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政策体系。对于研究生,建立起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三助”岗位津贴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政策体系。2016年,全国资助资金突破1600亿元,增幅8.24%,其中高校资助总金额955.84亿元,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类政策措施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4281.82万人次。自2007年我国着力构建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以来,资助资金连续十年保持高速增长。

在如此大的投入之下,通过多元化的资助形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许多贫困大学生不仅顺利完成了学业,在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时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资助工作的重点在于育人,在这一方面新时期的资助政策起到了怎样的效果,是否符合全方位育人的基本要求,成为本文亟须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新时期高校资助政策变化特点

(一)奖学金占比逐年提高,注重激励作用

据《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全年共发放资助金额955.84亿元,其中各类奖学金奖励金额210.19亿元,占高校资助总额的21.99%,这一比例相比于2012年提高了13.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2016年,全年共发放有偿性质的国家助学贷款263.21亿元,占高校资助总额的27.54%,成为高校资助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变化表明高校资助政策正在逐步摆脱助学金比例远远高于奖学金的局面,越来越多的同学是经过一年的刻苦学习获得奖学金,而非只需通过困难认定、递交助学金申请书并填写表格这种忽视主观努力的方式就能获得助学金。无偿性质的资助容易使贫困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导致大部分学生只去申请不需要返还的助学金,而不去申请对于成绩有要求的、不确定是否能获得的奖学金和有偿的国家助学贷款,使得这部分贫困学生丧失了争取奖学金的动力和偿还助学贷款的压力,在既无动力也无压力的情况下放弃了提高自己的机会。在助学金比例远远高于奖学金比例这一不得当的分配方式下,既会削弱贫困学生追求自身发展的积极性,也会引发一些非贫困生通过弄虚作假的方式来争取助学金。

通过这一政策导向变化,促使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积极进取,通过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和工作成果来获得更高额度的奖助金,在“济困”的基础上,进一步起到“扶志”的作用,有效激励贫困大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和各项集体活动当中,提升综合素质。

(二)勤工助学岗位设置力度加大,强化实践教育

自2007年新的国家资助体系形成以来,各大高校在校内设置了越来越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同时也包含一些校外岗位,对家庭贫困的学生优先考虑,是一种学生通过付出劳动来获得一定的报酬以完成学业的资助形式。在2007年至2011年实行新资助政策最初的这5年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累计发放1335.25万人次,发放金额74.11亿元。仅2016年一年,国家通过勤工助学资助大学生374.34万人次,资助金额达22.82亿元。通过勤工助学这种形式给予贫困大学生资助,不仅有助于缓解他们在经济生活方面的困难,更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劳动观念和自信心,能够促使他们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提高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

(三)资助体系多样性提升,多角度关怀学生

随着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资助资金来源不仅仅局限于国家和政府层面,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高校和个人也加入到学生资助的队伍当中。一些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学生设立奖、助学金,联合高校的爱心屋为贫困学生捐赠物品,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以及为优秀毕业生推荐就业岗位或创业所需的帮助和支持。高校一方面积极联系企业,为贫困学生尽可能的创建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另一方面,用细致入微的资助工作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传递温暖和正能量,强化感恩和诚信教育,在思想品德和心理建设方面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决心,在精神层面给学生以支持。其次,资助方式也呈现多元化特点,包括国家助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绿色通道、临时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冬令补贴及其他社会资助等形式。值得一提的是,在资助模式上也由原本单一的经济资助,拓展出许多项目化的资助方式,更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培育自强精神,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融入思想品德教育,关注学生发展

高校在实施资助政策时,不断加强对贫困学生的人文关怀,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与辅导。例如根据贫困学生的思想变化特点与特定要求,设立了针对性的学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积极进行心理调适,明确努力目标,迎接生活挑战。提高勤工助学岗位含金量,对应聘学生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引导贫困学生学会艰苦奋斗,提升综合技能。配合资助工作展开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引导贫困学生自强自立、感恩诚信、回报社会。在一些高校的爱心屋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公益活动和义务劳动的方式获取爱心物品,引导他们在了解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明确自身责任,用自己的行动奉贤他人、回馈社会。

三、新资助政策对贫困大学生思想的积极影响

(一)精神方面:激励树立志向

在过去的资助体系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的资助有限,往往在其求学过程中会感受到许多其他同学感受不到的困难,在这种状况下,容易造成其在精神思想方面的认知出现一定的偏差,诸如“家庭经济困难是社会发展资源不平衡造成的”、“个人无论如何努力都改变不了命运”等不正确的认识由此形成,消极的思想使得这部分大学生凭借“等靠要”获得资助,而非主动靠自己的能力去争取。而新的资助政策不仅体现为经济帮扶,更重视的是政策引导,使贫困学生在认可和关怀中平和心态,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他们不再埋怨社会不公,不再责怪家庭和父母,而是感谢父母通过努力供自己上大学,并相信自己也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提高生活境遇,争取到更多的社会资源,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奖项在给予品学兼优的大学生资助的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奋斗目标,增强学习动力;社会助学金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学习企业家的成功事迹,激发奋斗意志;通过“绿色通道”等政策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打开通往高校的大门,使受助学生在思想意识上认识到求学机会的来之不易,从而奋发图强、认真学习。在这样的资助体系下,更有助于学生培养自强不息的品质,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珍惜在校时间,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开拓自身素质领域,为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心理方面:增??自尊自信

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还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处于正在发展成熟的阶段,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他们的内心世界更加敏感,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产生心理波动。家庭境遇使贫困学生的受教育经历和视野都相对于其他同学更为局限,缺少爱好和特长,在与人交往时往往呈现出不自信的表现,在性格方面,更容易偏于内向、沉默寡言,更容易产生消极和逆反等抵触心理。新的资助政策体系实行以前,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受到资助的额度有限,大部分学生更愿意将业余时间用于埋头苦读和打工赚钱,而在人际交往方面投入的经历较少,不愿意花时间去参加学生组织和社团等课外活动。在新的政策实施后,每名贫困大学生都能切实感受到教育的公平性,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完善自身全面发展当中,大学生培养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表现的更加积极向上、乐观自信。

此外,新时期的高校资助政策鼓励学生在参与勤工助学和社团的过程中建立与他人的联系,并在与其他人的交流沟通过程中学会疏解心理压力,处理人际关系。学生也可以在勤工助学等工作中发现自身的价值,提高自信心,消除自卑感,学会依靠自己的力量面对挫折、克服困难,从而在今后的人生中更加理性的看待挫折、分析造成挫折的原因,同时也能够渐渐地相信自己具备抵抗困难的能力,走出心理阴影。

(三)能力方面:提高综合素质

新时期高校资助工作还具备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的作用,使受助学生各方面能力大幅提升。在现今高校的勤工助学岗位上,学生才是经营项目的主导者,每个部门的经理均为学生,学校只负责审批、指导和联系供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勤工助学项目提高主人翁意识。岗位分校内和校外两种,类型设置多种多样,由单纯的体力劳动型工作逐步转向为能够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发挥专业知识的工作。在这样的勤工助学体系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亲身实践,施展才华,弥补“纸上得来终觉浅”的不足,学会如何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论认识,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为将来的就业积累知识和技巧,提高竞争上岗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以后进入工作岗位能够更快适应压力打下基础。

(四)品德方面:培育诚信意识

随着助学贷款这种资助形式比例的增加,各高校围绕助学贷款,开展诚信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借助开展助学贷款政策宣讲会的机会,不仅让学生对贷款流程加以了解和熟悉,更是通过这一形式使学生理解遵守信用、恪守承诺的重要意义,明白毕业后履行协议按时还款缴息的是自己应尽的义务,自己应该为保证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能够顺利运行下去尽到这份责任,通过按时缴清助学贷款这一表象传递“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这一深层含义。

各高校在具体实施这一政策时,配合了大量的工作以达到育人的根本目的,如挖掘和树立诚信典型,开展主题班会,组织诚信签名、诚信宣誓、签订还款承诺书仪式,征集诚信口号,制作诚信展板展示等活动,通过过程育人,使诚信的观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将贷款诚信情况纳入学生德育考核范畴,与各项评奖评优挂钩,为学生建立诚信档案库,并放入学生个人档案中,再将考评得分作为学生申请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岗位的重要依据,同时该档案还将随个人就业流转到用人单位,使学生意识到失信行为将会对以后的评奖评优、求职就业、交友人脉有所影响,一旦出现诚信不端行为,必须承担严重的后果。

(五)情感方面:激发感恩之心

目前,我国高校资助体系健全完善,在对学生的关心细节方面考虑得细致到位。同时,高校资助工作者在落实资助政策时比以往更加注重对受助学生情感上的关怀,尤其是长期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家长直接接触的辅导员,能够在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开展资助工作,并在此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鼓励学生参与记录自己受助心路历程的征文活动,树立受助感恩典型,潜移默化地影响受助者,通过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方式培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之心,励志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能够奋发图强,不忘回报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之情,主动承担起建设国家的责任。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2007年以来高校资助政策发生变化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发现新时期高校资助政策不仅帮助学生摆脱了家庭经济困难的困扰,使得困学子顺利完成学业,还起到了较好的育人效果,在提高综合素养、建立健全人格,培养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方面起到显著作用。做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因此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任重而道远。当然,现今的资助体系也不免存在一些问题,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仍需要不断的健全和完善,这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开展资助工作的过程中,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扎实开展资助育人工作。

参考文献

[1]张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与展望――以上海高校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14(2):108-111.

[2]宋晓东,曹宏鹏.大学生资助政策实施的效果、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80-82.

[3]吕璐,仲会.高校受资助贫困生感恩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7(20):21-22.

[4]侯其锋.论高校资助体系的完善与育人功能的强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74-77.

[5]顾鑫.高校“三全育人”资助育人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王婷(1990-),女,吉林长春,汉族,经济学硕士,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思政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高校资助育人

浅谈高校人性化资助育人

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探究论文

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性

资助育人工作总结

探究新时期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要求

新时期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探索

新现实主义视角下美俄关系探究

食品安全视角下的网络舆情处置探究

内部控制视角下财务管理探究论文(优秀)

全方位育人视角下新时期高校资助效果探究
《全方位育人视角下新时期高校资助效果探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