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毛概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2 03:59: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读《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乡下运动》有感

摘 要:1968年底在毛泽东的政治主张下大张旗鼓地推行贯彻下方中国大部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政策,这些人就成为了知青,提到他们多数人会第一时间想到文化大革命,并且认为两者历史事件处于同一时代。在《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一书中,作者潘鸣啸把上山下乡运动作为一个独特的历史事件剥离出来探讨。分析了时代背景、历史缘由、经过到结束以及对毛泽东部分思想的解读值得引起人的思考。

关键字:知青;*;上山乡下;

一、引言

原本在电视剧《知青》中了解到了部分这段历史,看到了当时部分知识青年下放到农村所面临种种情况,在剧中出现了我所不能理解的种种问题,例如所谓的“反动言论”,“黑五类”分子,不允许看诸多的著作等说那些都是资产阶级反动思想,在那个年代思想、言论都是如此的无法想象的不自由。这引起了我的思考我想详细了解这段历史,所以选择《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乡下运动》这本书。它主要讲述在1968到1980年这段期间中国推行的将城市的高初中毕业生下放到农村进行所谓的“思想改造”和“再教育”, 上山下乡运动持续了十多年,从城镇到农村,从都市到边陲,据统计参与总人数有一千七百万之多,目的在于让那些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的青年在沉重的体力劳动中接受广大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都是史无前例的。作者潘鸣啸在本书中以独特视角展现了那个时代被忽视的侧面。他说那是一千七百万知青被埋葬在土地里的青春与梦想,以及由此而来伴随整整一代人的失落和绝望,他们的命运发生了彻头彻尾的改变。

二、主要内容

首先介绍为了写出一部关于知青问题的严肃学术性著作,资料方面的困难无疑最大:除却政治因素与官方立场,关于那场运动的记载实在不多。为此作者做了大量的访谈、考证工作,参考香港、台湾等地的相对客观的报刊杂志,希望能还原历史,带给读者一个真实的历史时期和一批生活在那个年代的知识青年的身不由己的无奈,思想和身体的束缚,让人感受到如今我们生活的自由自在,新鲜自由的空气、特立独行的思想与见解在那个年代是如此的珍贵。

一、动机

毛泽东对知识分子的猜疑以来已久,他认为书不能读太多,这样会使知识分子革命化和广大群众结合走向反面变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为了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洗去资本主义思想。1966年中国掀起“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城镇中学生先“闹革命”当红卫兵,1968年底在毛泽东的政治主张下大张旗鼓地推行贯彻下方中国大部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政策。1968至1980年间的下乡人数,大约有1700万。这场有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是一场彻底的政治运动,名为“上山下乡运动”,在世界或在中国来看,都是史无前例的。这场运动对整整这一代城镇青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打乱了他们的生活秩序,使他们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而且影响他们的家庭,以及整个城市社会,甚至农村社会。这整一代人可以被称作“失落的一代”。作者认为发起此运动的三类动机:意识形态动机:改造青年思想以及消除社会分工;政治动机:恢复秩序强化毛泽东的领袖魅力;社会经济动机分为积极的一面是发展农村和边疆地区,消极的一面是限制城市人口增长,解决全国失业问题的错误方法。

二、上山下乡运动的始终、生活实录和社会抵制

大跃进后期,公社和国营农场这些既可以那固定工资又有饭吃的好地方已经人满了,要发放补贴费国家的负担很重。作者认为上山乡下运动是被利用来掩盖失业问题的一种政策,号召高初中毕业生,他们在城市里无法升学,又找不到工作,必定会滋生出许多事端。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强迫中学生去当农民,家庭成分,出身不好的知青可以通过在农村干最苦最累的活如挑大粪等被冠以“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美名,塑造典型。文中举了一个遇罗克因为写了一篇《出身论》在文

中揭露被列为出身不好的子女遭到社会歧视的现象,最终被判了死刑。

1966年*,下乡运动在文化革命期间几乎完全停顿,还掀起了一场规模壮阔的返城运动。一大部分知识青年趁着动荡的局面离开了农村。有些回城后待在自己家里,有些参加了文化革命,还成立了知青红卫兵组织。他们的大字报和小报都强烈要求准许返城以及取消现存的下乡运动,并将它定性为“黑安置”。在北京,知青组织闯进中央安置领导小组办公室,又抄又砸,抄走的文件有一部分公布在他们的小报上。这场诉求运动波及到一部分农村出身的知识青年。在当时的空想革命气氛下,他们之中有些要求调到城里,为的是“立即取消城乡差别”。首先是由于当时的特殊政治气氛,工宣队及军宣队队员主持这项工作。他们举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要求学生将个人的命运托付给伟大导师,利用对毛的个人崇拜来抵消父母的影响。天天都在唱:“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当时还鼓励写血书,有个人写的,也有集体写的,那些学生刺破手指,挤出鲜血来书写,向伟大领袖保证一定听他的话,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后来还给那些持抵制态度的父母办“学习班”。大字报、批判会,报刊发表批判文章,为了打击“反面人物”,无所不为,粗言秽语,有时发展到身体暴力行为。用这样的办法,就可以维持一种令人恐惧的气氛。与之相悖的是,获得分配在城里工作的,很多是被军代表看好的“保皇派”红卫兵组织的头头,可他们在动员其他人下乡时的表现却积极得很。有些人可能会被分配在城里,那就会引致红卫兵小头头们的一番激烈争斗,要进入有权决定安置知青的工作小组。为了能被工宣队和军宣队属下的机构接纳,暴力、贿赂,无所不用其极。表面上装出自愿奔赴“最艰苦的地方”,其实是小心行事,千万别让自己的名字登上那下乡名单。这些积极分子满嘴高调给别人指路,自己却不去走,他们的这种行为令当局很担忧。学校、街道委员会以及父母的工作单位,三者联合起来,使这些青年无法进行消极抵制。任何伎俩都是为了制造出轰轰烈烈的声势表示对这项政策的全力支持,到处都组织大规模的群众集会欢呼主席的最高指示或者欢送下乡的知青,1967年受到很大的政治压力不得不回乡下去。1968年后,下乡政策引起了社会特备是知青的不满情绪,知青不是真的自愿成为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他们有物质和精神上的困难,很难适应乡下的生活条件,无法融入农村社会,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无法掌握自己的前途后人命运。

政府发布政策“只准以生产劳动以及阶级斗争中的革命态度”为标准来考虑提升与否。1970年大学再次开放,但是被批准入学的城市青年不是以知识成绩为标准,而是以“群众意识决定”。 有人说知青是白老鼠,是文化大革命的牺牲品和四个现代化废品的三合一产品。1974年下半年,全国上下都研究株洲“经验” ,将城市青年不是分散在村子各处而是集中在“知青农场”或者是与林、茶、果木有关的“知青林场”,相对于邻近的生产大队及公社,他们的独立程度不一,但无论如何是不相关联的单位。极力提倡把知识青年集中在大“集体户”称“知青点”。集中下放干部和知青在一起生活,与地方干部合作给他们组织活动。

1978年底云南西双版纳农场的知青就发起运动公开表示要回城,通过请愿书、游行、罢工等形式,有些地区的知青未经许可就一波一波的挤货车回家。1979年知青像是逃离地狱一般以惊人的速度于纷纷乱乱之中返回城市,采用顶替父母或者请求病退,记得在电视《知青》中看到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位上海城市青年为了返城,将铅吞进胃里使自己铅中毒,以此自毁自己身体的代价获得回家的批准,如此种种残酷的例子还有许多,令人心痛。

这场运动并没有改变青年人的价值观和理想,运动仅靠单一的强制手段,各种伎俩全都失败了,结果适得其反,乌托邦思想告终。

三、感想

粗粗读完《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乡下运动》,虽然对于书中的部分历史事件以及作者提及的相关国外的理论和事件不是特别清楚,但是对于书的大概和那个失落的历史时期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书中对于毛泽东在那个年代的种种错误决定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解读,认为文化大革命和此次的下乡运动都是他为强化自己的权力而发起的运动。虽然最后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一个看似很好的稳定的社会,不过最终成了一个破碎的乌托邦。真的很难想象对于同样是知识分子,在那个年代只有红皮书,不准人们读国外的很多名著,冠以那些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没有言论的自由,明明是正直的言论却要被那些自称是红色士兵的人批斗检举,盲目崇拜领袖精神,不得不说那是一个思想扭曲的年代,被领导人的政治策略所

危害的一批年轻人,那真的是一个失落的黑暗的年代。

毛概报告

毛概报告

毛概报告

毛概报告

毛概报告

毛概报告

毛概报告

毛概实践报告

毛概实践报告

毛概实践报告

毛概报告
《毛概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毛概阅读报告 报告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