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思修答案

发布时间:2020-03-03 06:06:2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

1、理想与现实的关系(P.16)

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理想在现实中产生,但它不是对现状的简单描绘,而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未来的现实,它激励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一步步地为实现理想目标而奋斗。 科学的理想不同于空想。科学的理想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社会发展客观趋势的一致性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因而对人们有着巨大的感召力,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理想不仅具有现实性,而且具有预见性。一方面,理想是人们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同时它又超越了今天的实践;另一方面,理想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同时它又指明了进一步实践的方向。实践产生理想,理想指引实践,理想与实践相互作用、不断循环上升的过程,推动着人们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在奋斗中追求,在追求中奋斗。 “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辩证关系(P.31) 立志当高远。大学生要树雄心、立壮志;

立志做大事,大学生应该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立志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立志须躬行,实现崇高的理想,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工作做起。

2、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创造有价值的人生(P.35) 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 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二、

1、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P.18)

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2、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P.49)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弘扬和大力培育中华民族精神(P.50) 要弘扬中国古代的民族精神

要大力弘扬和培育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 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

要立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 征,反映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需要,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要以人民群众的生活为源泉,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和道德,吸收和借鉴

外来文化和道德的积极成果,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不断丰富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三、

1、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P.21) 机遇(书上不详)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挑战: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挑战。 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 我国改革发展新任务的挑战。

2、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P.52)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要自觉投身于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

四、

1、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做一个忠诚的爱国主义者(P.55)

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承担对国家应尽的义务;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树立民族 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促进民族团结。

三、维护祖国统一。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努力促进两岸同 胞团结奋斗;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

四、增强国防观念。

五、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五、

1、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P.74)

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互相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 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2、正确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P.75)

人的社会性决定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社会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评 判,主要是以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为标准。

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 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恰当的评价方法: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检查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3、助人为乐与实现人生价值的关系(P.173) (书上不详)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把帮助别人视为自己应做之事,看作自己的快乐,这是每个社会成员应有的社会公德,是有爱心的表现。 大学生应当“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积极参与公共事业,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关爱他人,在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中获得人生的快乐。

4、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P.79) 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六、

1、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解决当前的生态问题(P.87)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 自觉珍爱自然,保护生态。

2、社会公德中对“保护环境”的要求(P.174) 保护环境,从根本上说,它是对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利益的维护,也是对子孙后代应尽的责任。大学生要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身体力行,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带头宣传和践行环境道德要求,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P.178)

一、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原则。

三、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原则。

4、大学生如何为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做出贡献(P.88) (书上不详)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从自身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促进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七、

1、公共秩序对公共生活的重要作用(P.172)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有序的公共生活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2、全球化环境里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P.44) 着重树立这样一些观念:

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3、“爱国”与“守法”的关系 (书上不详)

4、大学生应该如何加强社会公德修养与公共生活中的法律修养。(P.202)

社会公德修养: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采取积极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自觉向道 德模范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法律修养: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

八、

1、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P.187)

一、我国人口基数大,需要就业的人员多,结业高峰持续时间长。

二、就业机制有待完善。

三、就业观念有待更新。

2、大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职业观(P.188) 正确的择业观:

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 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 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正确的创业观:

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 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 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3、职业道德修养对我们就业创业和职业发展的意义(P.183) 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发扬开拓进取精神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发扬精益求精精神 培养廉洁自律意识

4、“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P.190) 在艰苦中锻炼是成才的必要条件。 社会实践是锻造人才的熔炉。

九、

1、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P.153) 有利于促进正确法治观念的形成。 有利于理解法律的内在精神。 有利于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

2、从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角度,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P.162) (书上不详)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结构上的相等关系;总量上的等值关系;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法律上的平等观念最为核心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所有公民都必须平等地承担和履行法律义务。在社会主义国家,不承认有任何享受特权的公民,也不承认有任何免除法律义务的公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要求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时,对于任何公民都要给予平等对待,从而保证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平等地受到法律追究和制裁。

3、大学生应该如何培养法治思维,维护法律权威 培养法律思维(P.164)

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 维护法律权威(P.168)

树立法律信仰。引导他人尊重法律权威。敢于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十、

1、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作用(P.124) 本质: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

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法律的规范作用:

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教育作用。 社会主义法律的社会作用:

确立和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确立和维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确立和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推动社会改革与进步。

2、何谓“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P.154)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党领导人们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

3、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P.159)大学生应如何培养法治思维(P.164)

含义:法治思维方式是指人们按照法治的理念、原则和标准判断、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

特征:法律至上。权力制约。人权保障。正当程序。

大学生应如何培养法治思维: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

思修答案

思修答案

思修答案

思修答案

思修答案

思修答案

思修单选题答案

思修试卷A答案

思修试题+答案

思修课后答案

思修答案
《思修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思修及答案 答案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