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十七地市二模分类文化生活部分

发布时间:2020-03-03 02:02: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文化生活

(2013青岛二模)B D 22.2013年3月22日,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中俄双方通过开展旅游年活动,将会进一步加强两国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开展“中国旅游年”活动 ①是现代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②促进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③将会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④表明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已成为各国共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3.2013年4月12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六部门启动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部署在全社会大力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充分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这是基于 ①激励干部群众立足本职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③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④弘扬民族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13烟台二模)A

B 22.2012德国“中国文化年”成功举办。该活动以音乐、戏曲、文学、电影、展览、对话等形式,向德国人民充分展示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这些活动的开展

A.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促进中德文化交流

B.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特征,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C.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

D.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使不同民族文化走向趋同

23.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的颁奖词中有“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的评价。莫言的创作既吸取了外国文学的思想和艺术手法,又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传递着最普遍的人类经验。莫言的成功表明文化创新 ①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②既要彰显民族特色,又要传递人类文明的共性

③既要尊重历史和现实,又要敢于突破规律的束缚

④既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要体现时代精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3菏泽二模) B B

(2013济宁二模)B D 22.中国人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美国诗人惠特曼则表述为“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青草。”对同一个问题的表述,中美两国往往有着很大差异,这反映了

A.各民族文化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B.各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C.各民族文化是一律平等的

D.各民族文化在相互借鉴中共同发展

23.截至2012年8月底,全国共投人资金180多亿元,建成达到统一规定标准的农家书屋600449家,农家书屋已覆盖全国具备条件的行政村,提前三年完成了“农家书屋村村有”的任务。开展“农家书屋村村有”活动主要是为了

A.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B.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弘扬科学精神 C.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文明风尚 D.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2013枣庄二模)C B 22.文化的差异是导致一切差异的基础,如果东方与西方能够在文化方面做到认知与宽容,以至于欣赏,在政治、经济、贸易等方面的交流才更容易顺畅。这启示我们

①文化交流要求同存异,充分尊重民族文化的个性②东西方文化间要相互交流、借鉴、趋同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④加强文化交流,消除东西方文化差异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3.李安执导的3D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上映后票房一路走高,全球狂揽5.6亿美元,并带动3D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体现了

①文化对经济的重大影响②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③文化生产力的日趋重要④文化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3济南二模) B C 22.某音乐学院学生以发展民族音乐为使命,创作、演奏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既展现 了中华文化鲜明的风格特点,又让外国人欣赏和领悟了中国古老而美丽的传说。这体现的文 化生活道理是

①繁荣我国文化的关键是继承传统文化 ②文化发展要求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③文化融合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植根于自己民族文化土壤推动文化创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3.“勤俭节约”历来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列诗句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①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②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③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④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13潍坊二模)B C 22.据统计,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提倡节俭、反对浪费势在必行。为此,我们必须

①发挥教育对文化传承的决定作用 ②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③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④自觉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013年3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俄罗斯时,引用俄罗斯谚语“大船必能航”和中国古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来形容不断发展的中俄关系。回答23~24题。

23.上述经典谚语和诗句的运用,拉近了习主席与听众之间的情感,也体现了中俄文化异曲同工之处。这说明

①各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②要尊重和认同各国文化

③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④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3临沂二模) C C 22.“正能量”原为物理术语,经过网络、报纸等媒体的传播,现在已成为社会的流行语,被广泛使用。这一现象表明

①大众传媒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网络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③文化市场的自发性需要加强管理和引导 ④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3.临沂是“孝圣”王祥的故里,“二十四孝”故事中有“七孝”发生在临沂。2012年8月,全国老龄办等单位推出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其中包括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教父母学会上网、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等内容。这表明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要用新孝道标准取代传统孝道 B.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博采众长才能实现文化繁荣 C.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才能实现文化更好的传承 D.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要弘扬传承,古为今用

(2013泰安二模) B B 24.2012年底,全国“三馆一站(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站)全部实现向公众免费开放。政府这一举措引起社会民众广泛关注。实行“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的文化意义在于 ①有利于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②有利于提高人的科学文化与思想道德修养 ③有利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④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5.2013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文化机制改革创新迈出了新的步伐.实现了新的突破,形成了新改革合力。对“文化机制创新”认识正确的是

①文化机制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②文化机制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文化机制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④文化机制创新的根本目的是繁荣文化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2013淄博二模)A A 22.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总保留着基本特征。这说明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B.传统文化是凝固不变的 C.传统文化是凝固的艺术

D.传统文化是不会消失的

23.校园文化是指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校园规划格局以及校园建筑、雕塑、绿化和文化传播工具等方面形成的文化环境,它会让人不自觉地受其影响。整洁、幽雅、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会激发人的上进心和求知欲。这说明校园文化 ①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表现出来 ②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2013德州二模)A C 22.2013年4月12日晚,由山东省吕剧院创作演出的吕剧《百姓书记》在百花剧院汇报演出,该剧取材于县委书记王伯祥的真实经历,用戏曲艺术特有的手段,塑造了一个改革开放时期县委书记的形象,极大的感染了现场的观众。吕剧《百姓书记》的演出成功,说明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B.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持征

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D.进行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3.从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揭晓,到遍地开花的志愿服务活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促进了人们对善与美的推崇和坚守。由此可见

A.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B.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C.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D.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2013日照二模) B A

22、2013年2月19日“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央视播出,罗阳等人被评为“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他们或大爱无疆散播无限温情,或爱岗敬业做出突出贡献,或百善孝为先推动时代进步,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这主要说明

A、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B、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C、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D、大众文化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

23、2013年2月25日是,习近平在会见来访的台湾界人士时强调,“兄弟齐心,其利断金”,我们真诚希望台湾同大陆一道发展,两岸同胞共同来圆“中国梦”。如此强调,是基于

①国家的统一与盛衰事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②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两岸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 ④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风雨同舟与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2013聊城二模)D B

(2013青岛二模)

31.(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2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习近平同志深情阐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同志再次畅

谈“中国梦”一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如今,中国梦正焕发出鼓舞人心的力量,激荡起亿万人民的共鸣。

(2)依据材料,运用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知识,分析筑就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深远意义。(8分)

(2013烟台二模)31.(14分)阅读材料,网答问题。

“剩宴”是很多中国人司空见惯的现象。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中国式浪费”的背后是国人自古以来讲面子的文化心理。有的人并不愿浪费,但在讲面子、讲排场等文化环境中,浪费也逐渐成了习惯行为。

铺张浪费,是现代文明所不能容忍的。根据当今浪费如此严重之现实,中央新出台相关规定和禁令,要求全国广大党员干部厉行勤俭节约,禁止铺张浪费。我们相信,厉行节约会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2)运用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的知识分析产生“中国式浪费”现象的原因,(4分)并从文化生活角度对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4分)

(2013菏泽二模)31题

(2013济宁二模)

30.(22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

材料二 一个伟大的民族当有伟大的梦想,伟大的梦想召唤伟大的力量。从新中国成立“站起来”,到改革开放“富起来”,再到新世纪“强起来”,每一个进程,每一步跨越,无不闪耀着民族的梦想之光、信念之火。中国梦的提出,反映了人民的期待,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勾勒出民族复兴的梦想蓝图,必将对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中国梦”对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何意义?(6分)

(2013枣庄二模)

31.2013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首次增设了文化分论坛,探讨亚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热播剧《金太狼的幸福生活》已经译成缅甸语,借助“中国电视剧走进东盟”项目。今年上半年在缅甸播出。该剧把现实生活中传统的家庭伦理关系,通过提炼、加工得到观众认可。该剧制作者以“轻喜剧”的形式,把复杂的家庭成员关系演绎得酣畅淋漓,深受观众善爱。

(1)结合材料一,说明该剧的成功体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哪些道理?(8分)

(2013济宁二模)30.(22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 材料二 一个伟大的民族当有伟大的梦想,伟大的梦想召唤伟大的力量。从新中国成立“站起来”,到改革开放“富起来”,再到新世纪“强起来”,每一个进程,每一步跨越,无不闪耀着民族的梦想之光、信念之火。中国梦的提出,反映了人民的期待,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勾勒出民族复兴的梦想蓝图,必将对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中国梦”对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何意义?(6分)

(2013济南二模) 31.(14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某校高三(2)班同学开展以“中国梦·我的梦”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1)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8分)

31.(14分)答案要点

(1)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中国精神。②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③弘扬中国精神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8分。①要点2分,②③要点中每分句1分)

(2013潍坊二模)31.(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指明了实现中国梦的三条路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实现中国梦为什么必须弘扬中国精神。(8分)

31.(14分)

(1)①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实现中国梦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3分) ②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助推中国梦的实现。(3分)

③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2分)

(2013潍坊二模)

30.(22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论述,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围绕这一话题,某校高三一班同学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深入探究,让我们参与其中。 【中国梦·民族梦】

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1)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的道理。(8分)

(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2分)

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分)

③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中华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2分)

(2013泰安二模)

31.(14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材料二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2012年中国文化产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占

GDP比重超过3%,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达到5%,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更加显著。

(2)结合材料,从“文化与社会”的角度,分析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发展的原因。(8分)

(2013淄博二模)

30.(2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2008—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及其增速情况图。

材料二“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为此,2013年1月下旬,习近平在新华社一份《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作出批示:“浪费之风务必狠刹!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运用文化生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知识,回答要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青年学生应该怎么办?(4分)

(2)①青年学生应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1分)

②树立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遵守公民道德基本规范。(1分)

③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推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1分)

④应努力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不断提高勤俭节约意识。要脚踏实地,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自觉厉行节约,抵制铺张浪费之风。(1分)

(2013德州二模) 31.(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追逐梦想的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资源,凸显了时代主旋律。每个人都在追逐自己的梦想,这构成了“中国梦”的一块块基石。提出中国梦,就是要进一步激发人们内心深处追逐梦想的精神,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原动力,让中华民族不朽的追梦精神焕发新时代的光辉。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国梦”提出的现实意义。(7分)

(2013日照二模)

31、(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 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 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1) 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谈谈怎样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7分)

31.(1)①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保持发展中华文化的民族特性,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2分)

②立足于社会实践,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2分)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2分) ④克服“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1分)

(2013聊城二模)

届广东省各地市一模二模试题政治《文化生活》

广东省各地市届高考一模二模政治试题 第三单元《文化生活》

山东十七地市中考作文题目

二模分类情景作文

高考文化生活各地市试题

上海二模作文部分

广东各地一模二模试题主观题汇总—《文化生活》部分[推荐]

山东省各城市(十七地市)简介 精华版

文化生活主观题分类

北京一模分类二:默写

十七地市二模分类文化生活部分
《十七地市二模分类文化生活部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