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政治学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2020-03-03 03:00:2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政治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

1.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 公共利益 。

2. 政治权力 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3.一般而言,政治发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 政治革命 和政治改革。 4. 个人主义 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 5.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 统治 。

6.中国

儒家 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到的追求。

7.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 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 8.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 政治合作 的理解。 9.作为政治理论,

自由主义 强调个人自由永远目的、国家权威始终是手段。

10.政治社团 提供信息 的功能在我国共青团、妇联、工会的作用中发挥得最为突出。 11.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 社会契约论 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人民主权学说。 12.儒家和 法家 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 13.英国革命确立了 议会政治 的民主模式。

14.选举权和 罢免权 是民主得以保障和保存的基础性权利。 15.在我国,制度化的政治接触渠道是

信访 。 16.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

议行合一 原则。 17.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 统治 。

18.政党的产生是现代 议会民主 政治发展的产物。

19.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就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而 宪政 就是实现这三者统一的基本路径。

20.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它通过 政治社会化 得以传播和沿袭。

21.在我国,参与政治的社团一般称作 人民团体 ,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 22.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

单一制 和复合制。

23.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

仁政 ,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

24.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 公正 ,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二、选择题

1.道家的政治学说以(

D )为思想核心。

A.王道 B.法自然 C.无为而治 D.非攻 2.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

AB )。

A.政治哲学研究 B.政治科学研究 C.政治经济研究 D.政治法律研究 3.契约观念的首要条件就是(

B

),它是人们缔约的起点。

A.公开性 B.自愿 C.责任性 D.一致同意 4.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把自由主义和(

B

)看成是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 A.无政府主义 B.社会主义 C.保守主义 D.法西斯主义 5.(

A

)途径可以把我们引向“民主就是人民的统治”,其实质就是“公民自治”的结论。 A.理想主义 B.经验主义 C.科学主义 D.多元主义 6.(

B

)的存在形成了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的根本理由。

A.法律 B.利益 C.阶级 D.国家 7.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需要( ABCD )。

A.完善人大的选举制度 B.完善人大的罢免制度

C.完善人大的质询制度 D.厘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8.政治合法性的核心观念是人们对(

C )的理解。

A.政治妥协 B.政治治理 C.政治合作 D.竞争

9.就当今世界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要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主要包括( ACD

)。 A.民主权 B.财产权 C.平等权 D.自由权 10.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

ABCD )。 A.经济的集中体现 B.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

C.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D.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11.在现代社会中,(

B )制度已成为调整国家权力活动的基本途径。

A.弹劾 B.选举 C.监督 D.罢免

12.精英民主理论所指的精英是指( CD )上最优秀的人物,他们是与普通大众相对应的一个群体。 A.文化 B.经济 C.政治 D.道德

13.基于个人才能和工作愿望各不相同这样的事实,自由主义并不同意(

CD

)这样的观念。 A.政治平等 B.法律平等 C.社会平等 D.收入平等 14.现代化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的原因有(

ABCD )。

A.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 B.政府的执行危机 C.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 D.利益冲突加剧

15.民主的限度包括(

ACD

)。

A.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B.以不干涉政党活动为限度

C.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 D.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

16.契约观念的首要条件就是(

B

),它是人们缔约的起点。

A.公开性 B.自愿 C.责任性 D.一致同意 1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的民主党派属于( D

)。

A.在野党 B.反对党 C.执政党 D.参政党 18.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 D

)上。

A.财产权 B.平等权 C.自由权 D.参政权 19.政治研究科学化进程遇到的难题是( ABD

)。

A.隐性价值问题 B.价值中立问题 C.经费问题 D.数据问题

20.1880年美国(

D

)政治研究院的建立被视为现代政治科学建立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 A.华盛顿大学 B.康奈尔大学 C.哈佛大学 D.哥伦比亚大学

21.美国经济学家( A )指出,民主本来是用来防止一切专制的,但是,如果多数人的统治不被限制,民主这种理想就会成为一种新的专制权力的根据。

A.哈耶克 B.熊彼特 C.诺齐克 D.布坎南

22.(

A

)认为,处于当代这种深刻的理性多元主义的现实中,指望人们都持某一种综合性教义是不可能的,除非用国家力量来压迫民众。

A.罗尔斯 B.韦伯 C.托克维尔 D.亨廷顿

23.生态主义是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在发达工业化国家兴起的(

ABC )的意识形态。

A.倡导保护生态平衡 B.相信自然界为有机整体

C.倡导保护环境 D.提倡用温和的改良的办法对待环境危机 24.马克思主义认为( A

)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A.专制君主制 B.贵族制 C.二元君主制 D.寡头制

25.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 C

)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

A.民粹主义 B.民族主义 C.精英主义 D.民众主义

26.西方传统政党最早出现于(

B

)。

A.德国 B.英国 C.法国 D.美国

27.八大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本着(

ABCD

)的方针,实行参政议政,参与民主政治生活。

A.肝胆相照 B.荣辱与共 C.互相监督 D.长期共存

28.一般来说,政府组织机构主要包括( ABCD

)。

A.行政机构 B.国家元首 C.司法机构 D.立法机构 29.渐进-妥协式的发展道路,以(

C

)为典型。

A.德国 B.美国 C.英国 D.法国 30.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 A

)。

A.多党制 B.两党制 C.一党居优制 D.一党制 31.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需要(

ABCD

)。

A.完善人大的选举制度 B.完善人大的罢免制度

C.完善人大的质询制度 D.厘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32.新右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它的理论具体表述就是( AD )。

A.自由经济 B.弱国家 C.干预经济 D.强国家

33.行为主义政治学着重研究(

ABCD

)的活动,以期发现政治过程中个人和团体实际行为一致性的范围和性质。

A.政府 B.政党 C.利益集团 D.选民 34.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

ABCD )。 A.经济的集中体现 B.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

C.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D.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35.虽然解决矛盾或危机的方法很多,但在民主政治制度中,(

B

)是最根本的民主途径。

A.监督 B.选举 C.弹劾 D.罢免

36.就当今世界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要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主要包括(

ACD )。 A.民主权 B.财产权 C.生存权 D.自由权 37.根据( D )的观点,人是一种政治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一种社会集体生活。

A.柏拉图 B.西塞罗 C.苏哥拉底 D.亚里士多德

38.20世纪现代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是( AB

)。

A.福利改革 B.经济干预 C.自由经济 D.自由贸易 39.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

AB

)。

A.政治哲学研究 B.政治科学研究 C.政治经济研究 D.政治法律研究

40.综合现代国家宪法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看,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如下原则要求(

ABD

)。 A.权力制约原则 B.法治原则 C.政党政治原则 D.人民主权原则

三、名词解释

1.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2.宪政:指的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3.政治态度:政治态度是指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心理过程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心理过程,它是政治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政治行为的重要环节。

4.政治态度:是指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心理过程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心理过程,它是政治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政治行为的重要环节。

5.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6.政治权利:政治权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权利。

7.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的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和信念等。

8.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9.重叠共识:重叠共识指的是持不同世界观、社会观和宗教观的人们在根据其各自的说法,在政治基本问题上给予各自的支持,并形成一个重叠的基本相同的政治秩序观念。

10.政党:指的是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11.总统共和制:是指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和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12.政治监督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四、简答题

1.政党具有哪些特征? 答:(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2)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3)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4)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 2.民主和平转变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答:(1)经济市场化;(2)文化世俗化;(3)政治文明化;(4)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 3.政治参与具有哪些特征? 答:(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4.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5.政治革命的特征是什么? 答:(1)政治革命是以革命阶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是革命的阶级推翻落后、反动阶级的统治的运动; (2)政治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夺取政权,通过夺取政权来推动政治发展,是政治革命的最重要标志;

(3)政治革命是以政治体系全面的、根本的变革为内容,与旧有的一切政治关系、政治结构和政治观念进行决裂,建立一种全新的政治体系和政治体制;

(4)政治革命往往以暴力为表现形式,通过革命的暴力推翻反动的阶级统治,建立新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 6.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包括哪些内容? 答: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7.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 答:(1)权威性;(2)支配性;(3)强制性;(4)扩张性;(5)排他性。 8.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是什么? 答:(1)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

(2)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来源,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二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

(3)考虑到权力具有制约性和强制性,当面对强大的国家权力,作为原子化个体的公民往往显得十分弱小,很难与之相抗衡,公民权利常常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系和实现,因此在现代社会,公民还可以依据其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团体、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等方式来监督权力主体,管束其权力的运行;

(4)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这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监督内在机制的本质理解和准确把握。 9.理想主义政治设计方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对人性持乐观主义态度,一般认为人性善,追求公益,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如果有人昧了“良心”,那主要是由于环境不善,或者一时糊涂,跟着别人没有学好。所以,通过改善环境或强化教育,人总会“弃暗投明”,返璞归真;

(2)对公共权力也多持肯定性倾向,认为政治权力代表公意,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如果偶尔出现“恶政”或“暴政”,那一定是当政者个人品德出了问题,需要整顿,需要思想教育,加强领导人廉洁自律,以提高其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 (3)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保证选拔最优秀、最可靠、最完美的“德才兼备”者当政。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10.民主观念的现代性变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民主的意义和“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统治”转化为“精英统治”;(2)民主的范围:“有限的”或“自由的”民主取代了“无限的”或“极端的”民主;(3)民主的运作方式:“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取代“直接民主”或“参与制民主”;(4)民主的基础与前提:倡导“宽容精神”和“个人独立” 11.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政治色彩浓厚;(2)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3)政府职能包罗万象;(4)治理方法单一。

五、论述题

1、试述国家与政府的区别与联系。

在政治生活中,国家与政府的联系十分密切,两者的关系体现在:

(1)政府是国家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没有政府,国家也就不复存在。国家主权的行使、国家领土完整和安全秩序的维护、人民生活的维持和生活水平的增长,都与政府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2)国家的产生以政府的形成为组织标志,政府是实现国家目标最为基本的手段。国

家与氏族、部落、村坊等组织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具有完整的系统的政府存在。国家意志的形成和执行,都通过政府来加以实现,政府的目的就是国家的目的。

(3)政府是国家的主权代表和具体形态。在日常性的功能运作中,政府往往作为国家的具体组织和机构化身而存在,代表国家运用和行使公共权力。

正因为国家与政府存在如此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在对政治现象的理解中,往往会把国家与政府混为一谈。而从政治学的角度,区分国家与政府,具有特定的意义和必要性。 从历史和现实状况来看,国家与政府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政府是国家构成要素之一,而非国家的全部。国家本质上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而要进行这种统治,必须具有基本的国家构成要素,或者说,必须在构成要素基本具备的条件下进行阶级的统治。从国家构成要素来看,它是由土地、人口、政府和主权所构成的统一体。从这些要素来看,一个国家的存在,不能没有政府,但是,政府本身的更迭并不导致国家的灭亡。

(2)政府权力受之于国家主权,但是,并不等于国家主权。国家主权是普遍、广泛、无限和统一而不可分的,而政府公共权力是有限的,并且通常要在权限或职能上进行具体限度和界定。在现代社会,国家主权一般为人民所拥有,而政府权力则是人民通过法定的方式授予政府组织和官员的。因此,政府权力以人民或者人民代表是否授权为转移,而国家权力则以国家是否完整存在为转移。

(3)政府的功能是国家功能的体现,但是,政府的功能并不同于国家功能。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政府是国家重要功能的执行和实现组织和工具,但是,政府的功能并不等于国家功能的全部,在国家的功能中,有些功能是政府没有或者无法履行的,比如,国家文化传统的形成和传承等。因此,在政治生活中,一国的公民可以不认同特定政府及其政策,但不能反对和脱离自己的国家,否则就会丧失公民资格。国家是其成员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公民如果丧失对于国家的认同,就会丧失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条件。

(4)国家在特定社会中代表和实现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要求,但是,就其组织构成来看,国家却是由统治阶级成员和非统治阶级成员共同构成的。而政府作为统治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组织和工具,则是由特定社会中具有专业化训练和管理能力和水平的一部分人组成的,因此,政府的组织构成并不包含非政府的其他社会成员。

2、试述法治原则的内容。 答: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其核心内容是:依法组织和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纵观各国的宪法,在体现法治原则时一般都包括以下内容:(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就要求国家平等对待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同时任何政治主体,包括国家机关自己,一旦违反法律,必将受到法律规定的惩罚;(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也即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权利和自由;(4)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国家机关的构建、改组和解散,都必须依照有关法律的规范和程序,否则,不具有合法性。同时,权力必须依法行使,国家机关政治治理以及自身的运作均应依照明确的法律规定,而不是临时的意志来进行;(5)司法独立,要求国家司法机关在整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保持相对独立和超然的地位,以作为对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的基本保障。

3、试评述历史上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答:要点提示:

1.价值论的解释: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不足之处: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辨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神学论的解释: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祟拜密结合在一起,人们凭借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来赋予“政治”以合法性,从而定义政治。这种政治观曾经迷惑人,但最终经不起理性思维的检验。

3.权力论解释: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这种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但是,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4.管理论解释: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是现代的政治观念。这一政治观把握了政治公共性和管理性特点,具有容易同政治实践相吻合的特点,容易从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是,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角度看,它忽视了政治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5.决策论的解释: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这一政治观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方式以及标志,但是,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亦具有片面性。

4、试述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不稳定的原因。 答:(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两种途径产生经济上的分配不公,进而引起政治不稳定。其一,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发展固然能创造出比传统社会更为平等的分配方式,但在短时期内,经济发展和增长很容易扩大贫富之间的差距。其二,现代化改变了人们的分配观念。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怀疑一些在传统社会中看来是顺乎自然的分配方式公正性,并且期望能有一种新的公正合理的分配方式出现;

(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当现代化加速体制转轨、社会关系调整和生活改善的步伐时,处于变革社会中的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以现代文明为背景的现代政治文化观念逐步传播,在同传统的政治文化观念的交汇与抗争中,传统的政治文化渐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萌生和成长。但是,不同政治文化的冲突和替代决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和实现,传统文化的解体并不意未着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成型,其间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复杂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旧价值观念发生激烈的冲突,并往往引发现实的政治冲突;

(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对社会的期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会急剧膨胀,甚至可能带来一场“期望革命”。与此同时,文化变迁使得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新兴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在无法通过制度化途径参与政治的情况下,往往采取暴力的方式来进入政治领域,这对政治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4)政府的执行危机。在后期现代化国家中,由于政府发展的过程往往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政府面对急剧变化的经济社会形势,往往无力进行整合和管理,形成一个“弱政府”。政府的官员也在原有价值观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往往落入腐败的陷阱,这使得政府不稳定的情形更加严峻;

(5)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国家或者试图把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或者试图谋求势力范围,从而干预后期现代化国家的内政,这使得政治不稳定的局势更加复杂。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A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大一政治学复习资料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政治学》综合复习资料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2

电大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小抄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推荐)

政治学复习资料
《政治学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