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政治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1-19 12:01:0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政治学与行政学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政治学与行政学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论文选题不限于参考选题,题目可以自拟,但是一定要与所学专业相关。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和行政管理专业的参考选题可互相借鉴)

1、儒家政治哲学

2、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

3、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的架构及现代价值

4、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和特征

5、儒家人性学说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

6、中国传统政治中的民本思想

7、墨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8、老子政治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

9、论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0、马基雅弗利的《君主论》的历史命运

11、重新解读柏拉图的《法律篇》的写作目的

12、论霍布斯对现代政治思想的贡献

13、斯多葛派政治思想对基督教政治思想的影响

14、新共和主义新在哪里

15、论罗尔斯与诺齐克的分歧

16、亚里士多德对城邦公民文化的诠释

17、论西方的“自然法”与中国的“天道”

18、道家的“无为”与自由主义的自由放任之间的关系

19、法国大革命对19世纪政治思想的影响

20、法西斯主义现象对当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影响

21、论公民社会与公民文化的形成

22、政府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23、小城镇行政体制之我见

24、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5、论当代中国行政伦理价值取向的基础与特征

26、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

27、谈传统社会中公共伦理缺失的深层根源

28、公共伦理与诚信

29、中美行政监督体系比较

30、当代西方“公共管理运动”评析

31、论当代公共管理的绩效评估方法

32、村民自治与草根民主

33、社会转型与政治稳定研究

34、政治合法性研究

35、政治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36、网络发展与政治现代化研究

37、中国行政文化创新研究

38、市民社会研究

39、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能力建设 40、公共危机决策中的民主与效率

41、善治与政府能力建设

42、乡村治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3、社会经济发展与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

44、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因与路径

45、城市社区自治的困境与对策

46、协商民主的逻辑与特点

47、现代公民文化的起源与形成

48、当代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研究

49、网络民主的趋势与走向 50、民族主义的起源与特点

51、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

52、新共和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

53、公民社会理论的复兴与特点

54、当代民主理论的最新发展

55、社会资本视野下的当代中国群体性事件分析

行政管理毕业参考选题

(论文选题不限于参考选题,题目可以自拟,但是一定要与所学专业相关。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和行政管理专业的参考选题可互相借鉴)

1、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问题研究

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问题研究

3、电子商务与政府管理问题研究

4、透明度原则与我国政务公开

5、我国政府决策科学化对策研究

6、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研究

7、论行政自由裁量权

8、行政许可制度理论与实践分析

9、关于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思考

10、行政问责制研究

11、行政监督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12、中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利益分析

13、建立中国特色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

14、加强和改善我国行政监察

15、非政府公共部门政策监控机制构建

16、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研究

17、论行政人员法治观念的培育

18、论我国的公务员行政处分制度

19、对当前我国腐败问题的思考 20、执法腐败问题分析及其整治对策

21、农村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理论与实践

22、新时期城市街道经济

23、关于梯度推移中的区域“粘性”分析

24、区域、区域关系与区域经济发展

25、我国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制度创新分析

26、县域工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7、21世纪初我国经济特区发展战略的选择

28、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定位和方向

29、特区制度创新初探 30、我国区域行政分析

31、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问题研究

32、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新型社区管理

33、政府行政成本控制分析

34、地方政府公共物品供给途径分析

35、论危机传播中的政府行为

36、论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公关

37、关于我国行政区划构建问题的探讨

38、非农产业的发展与就业机会的创造

39、城镇劳动就业问题研究 40、中国就业问题的难点与对策

41、浅谈再就业工程的实施与创新

42、失业治理的政府行为研究

43、职务分析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

4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45、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46、我国人力资本教育投资过程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47、干部选拔体制研究

48、我国主要领导职务公务员直接选举的可行性研究

49、我国公务员薪酬政策的激励机制研究

50、行政管理中的思想激励机制

51、机关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制度分析

52、人才的流动与优化

53、行政领导群体结构的优化

54、行政管理干部人才的培养

55、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人才管理

56、当代行政领导者的创新能力研究

57、我国行政领导决策的体制性障碍及其对策研究

58、领导者素质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

59、事业机关干部一般管理能力素质评价研究

60、非营利组织人事管理模式的转变

61、政府危机处理问题研究

62、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管理对策研究

63、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6

4、行政生态环境与公共政策的方向研究

65、公共行政中的生态因素研究

66、当代中国行政环境的特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制约和影响研究

67、行政管理中的民主化理论研究

68、政府与人民代表大会关系研究 6

9、中外政府经济职能比较研究

70、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因和内容研究

71、转变职能在我国政府机构改革中的地位研究

72、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研究

73、政府职能发展趋势研究

74、系统政治理论的原则与运用研究

75、行政组织中非正式组织的作用研究

76、行政机关的组织气候研究

77、不同层级政府组织的比较研究

78、中外行政组织体制比较研究

79、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80、我国编制管理的现状与改革研究

81、生态组织与我国当今行政组织体制的关系研究

82、行政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比较研究

83、西方文官制度研究

84、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点研究

85、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86、公务员考绩研究

87、我国国家公务员培训研究

88、当前人才流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89、建立社和我国国情的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研究

90、中国公务员管理体制研究

91、社会主义行政领导的角色研究

92、公务员聘用制度研究

93、公务员辞职、辞退理论与实践研究

94、行政领导者的素质与影响力的关系研究

95、民治型领导与专制型领导的比较研究

96、论社会主义国家政民关系的本质研究 9

7、试论政府公关与企业公关之异同研究

98、社会主义国家开展政府公关的必要性研究

99、政府公关对搞好政民关系的意义研究

100、论县(市)宏观决策中党政关系研究

10

1、浅析乡(镇)行政决策的特点研究

10

2、试论行政决策冲突的表现、原因和解决方式研究

10

3、改革过程中的渐进决策研究

10

4、中西行政决策观念之异同研究

10

5、我国传统决策文化对当代行政决策的影响研究

10

6、行政沟通中的障碍与对策研究

10

7、论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行为研究 10

8、“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动因与对策研究

10

9、行政授权理论与实践研究

110、行政监察在行政监督中的地位研究

1

11、当前我国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原因研究

1

12、当前我国权力腐败的特点研究

1

13、标本兼治反腐倡廉的对策研究

1

14、舆论监督研究

1

15、各国行政监督比较研究

1

16、行政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研究

1

17、我国当前依法行政的现状与改革研究

1

18、行政诉讼法对加强行政管理的作用研究

1

19、行政道德与行政法制的关系研究

120、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管理社会化改革研究

1

21、“会议”与行政决策研究

1

22、我国乡(镇)行政管理的特点、现状与改革研究

1

23、行政文化研究

1

24、事业单位分类与管理研究

1

25、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现状与改革研究

1

26、企业人事管理研究

1

27、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行政管理研究

1

28、国民政府五院制与孙中山五院制思想之比较研究

1

29、香港廉政公署研究

130、新加坡行政监察的组织机构与运行机制研究

1

31、英国地方政府组织体制的发展与演变

1

32、我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研究 1

33、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研究

1

34、电子政务问题研究

1

35、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途径研究

1

36、论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职能是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研究

1

37、中国传统行政管理中可资借鉴的本土化资源研究

1

38、我国村民自治的现状与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的关系研究

1

39、制度建设与反腐倡廉研究

140、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1

41、我国公民参政议政制度研究

1

42、行政管理法制化研究

1

43、我国法院与政府关系的研究

1

44、公务员考试评价机制研究

1

45、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1

46、公务员绩效评估体系研究

1

47、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1

48、乡镇行政管理研究

1

49、县级政府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50、政府行政执法研究

1

51、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的法制监督研究 1

52、政府“法制”研究

1

53、社会中介组织的管理研究

1

54、政府与第三部门关系研究

1

55、公务员保障机制研究

1

56、经济全球化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1

57、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模式变革

1

58、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程序研究

1

59、地方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160、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16

1、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6

2、村民自治制度与村务公开制度

16

3、村民自治制度与农民的决策参与方式

16

4、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16

5、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16

6、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6

7、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

16

8、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16

9、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研究

170、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 17

1、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实验区研究

推荐第2篇:政治学院级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方案

政治学院2008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方案

本科毕业论文在本科生的培养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是本科毕业生申请学士学位的重要环节。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全面检验并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鉴于我院2008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将于下学期进入毕业论文写作阶段,为了确保本科毕业论文工作顺利进行,依据有关文件精神,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组织领导机构

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成立2008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领导机构,全面负责论文的各项工作。

二、时间安排及各阶段主要工作

第一阶段:2010年10月下旬邀请专家就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进行讲座。

第二阶段:2010年11月10日前,公布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第三阶段:2010年11月20日前,学生完成初步选题。 第四阶段:2010年11月25日—12月8日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细化。

第五阶段:2010年12月15日进行开题报告,形成详细的论文写作提纲。

第六阶段:2011年3月15日写出论文初稿。

第七阶段:2011年4月28日前按指导老师的意见修改毕业论文,并定稿。

第八阶段:2011年5月20日左右进行论文答辩。

三、基本要求

1、选题。毕业论文选题必须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一般限于学院规定的选题范围,也可自拟,但自拟题目需指导教师同意。

2、大纲。大纲应包括以下内容:标题;学生班级、姓名;内容提要(300字以内);各部分主要论点、论据及简要论证或内容提要(2000字以内);估计全文字数(应在5000字左右);完成日期等。学生应遵守学术道德的要求,严格按指导教师审定的大纲进行写作,不能随意另拟大纲。

3、初稿。初稿必须体现论文的完整框架和主要观点,所引用的材料必须注明出处。学生必须认真听取指导教师的修改意见。

4、定稿。毕业论文定稿要符合学校要求的统一规范。 指导教师应及时仔细审阅学生的毕业论文并写出较为详细的评语,评语应包括:选题的难度、价值或意义;立论的科学性和创造性;论证的充分性;收集材料的丰富性、准确性和运用材料的灵活性及语言表达水平;毕业论文成绩等次等。指导教师必须于答辩前将所指导毕业论文及评语交组长。

5、答辩。答辩(含二次答辩)学生应提前围绕毕业论文内容就有关问题进行充分准备,主要是:该毕业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及可能受到的种种诘难;毕业论文的理论贡献或创新之处;毕业论文理论成果的学术意义及实践意义等。答辩完毕后,各指导小组要在本组指导教师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写出对本次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书面总结,交毕业论文指导小组。

6、成绩。毕业论文的成绩分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和不及格(60分以下)5个等次。成绩在各指导小组内评定。

7、存档。毕业论文所有工作结束后,学生必须以班级为单位在6月20日前将论文指导手册和论文大纲、论文定稿及论文电子版(各一份)交回学院教学办公室,学院将作为学生在读期间的教学档案保存。

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 2011年10月20日

推荐第3篇:政治学

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为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中共马鞍山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市第八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摘要)

(2011年9月6日)张正耀

一、主要工作回顾

市第七次党代会以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各级纪检机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市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深入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战略方针,扎实推进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为促进我市更高更大更快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准确把握纪检工作职能定位,服务、保障和推动科学发展的作用有效发挥

五年来,我们在统筹谋划反腐倡廉任务时,注重找准着力点、切入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反腐倡廉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协同推进。

紧贴中心工作,明确目标任务。根据市委确定的全市中心工作,精心部署反腐倡廉目标任务,明确纪检监察机关履职尽责的着力点,做到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反腐倡廉就跟进到哪里。

加强监督检查,维护政令畅通。围绕中央和省、市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抓住纪检监察机关履职尽责的切入点,不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狠抓效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效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的意见》、《关于提升服务承接产业转移效能的意见》,把改善城市发展“软”环境作为纪检监察机关履职尽责的落脚点。

(二)扎实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意识明显提高

五年来,我们将党风廉政教育作为预防腐败基础性工作,增加人、财、物各方面资源的投入,积极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注重内容载体创新,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夯实拒腐防变基础,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坚持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相结合,促进党员干部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增强教育的广泛性。认真贯彻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着力在扩大覆盖面、提高参与性、增强渗透力上下功夫,积极推进廉政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

(三)建立实施反腐倡廉预警机制,监督关口前移的探索成效突出

五年来,我们不断加大监督关口前移的探索力度,逐步建立起以反腐倡廉预警机制为特色的监督框架,丰富了廉政风险防控的理论与实践。

以他律推动自律,建立完善领导干部廉洁自律预警机制。

以公开制约公权,启动实施公共权力规范运行预警机制。

统筹各类监督资源,形成党内、党外的监督合力。

(四)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惩治腐败的势头更加强劲

五年来,我们坚持把查办案件作为反腐败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惩了一批腐败分子,以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协助市委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扎实有序。

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成果显著。结合商业贿赂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征迁拆违等行动的开展,明确办案重点,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

办案工作政治、社会和法纪效果有机统一。注重研究新形势下违纪违法案件的特点和规律,正确处理查办案件与保障发展、维护稳定的关系,探索关口前移与拓展办案功能的关系,依纪依法办案与讲究时机方法的关系,有案必查与重点查处的关系,改善办案条件与提高办案水平的关系。

(五)不断加大专项治理力度,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切实解决

五年来,我们以开展专项治理活动为载体,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及不正之风,进一步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

深入开展清理整治,维护党和政府良好形象。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纠处损害群众利益行为。打造阳光村务工程,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六)深入推进制度建设和改革创新,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领域拓展延伸

五年来,我们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制度建设和改革创新,从根本上加快了我市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步伐。

立行并重,切实加强制度建设。深化改革,逐步完善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主动适应形势发展。

二、主要体会

(一)只有坚持党委对反腐倡廉建设的统一领导,才能坚定不移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五年来,我们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抓手,明确系统化、制度化、责任化、具体化、特色化的工作思路,在市委的领导下统筹抓好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不断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

(二)只有牢固树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观念,才能科学把握反腐倡廉建设的正确方向。发展是当前解决一切重大问题的“总钥匙”。服从和服务于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是新时期做好反腐倡廉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五年来,我们坚持围绕全市发展大局谋划反腐倡廉工作,明确主攻方向,抓住关键环节,自觉做到主动介入、有机融入、准确切入。科学辨析腐败问题和工作失误的区别,掌握好查办案件的时机、节奏和力度,积极营造鼓励、支持干事业的浓厚氛围,使反腐倡廉成为促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三)只有将党的群众路线贯穿反腐倡廉建设全过程,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法宝,也是党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基本经验。五年来,我们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最终目

标,着力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入推进工作创新,拓展延伸反腐倡廉工作领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新期待,充分调动起人民群众参与反腐败斗争的积极性。

(四)只有重视加强纪检干部队伍自身建设,才能提升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整体水平。纪检干部战斗在反腐败斗争的最前沿。其自身建设水平,是影响反腐倡廉整体效能的关键。五年来,我们坚持软件、硬件两手抓,努力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两争一创”主题实践活动,提高干部政治素质,弘扬良好作风。全面落实中央纪委〔2009〕9号、10号文件,县区纪检机关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加大干部提任、交流力度,加强对派驻(出)工作检查指导,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市纪委连续五年在全市目标管理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单位,两次被市委、市政府记集体“三等功”。

三、今后五年工作建议

今后五年,是马鞍山实施“十二五”规划,在全省率先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新形势新任务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今后五年,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着力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实现市第八次党代会作出的各项决策和战略部署提供有力保证。

经过五年的努力,全市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预防腐败工作机制不断健全,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各级党员干部从政行为更加规范,部门和行业风气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对反腐败工作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反腐倡廉建设全过程,转变为推进工作的思路、措施和办法。立足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的战略全局,紧紧围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城乡一体化、文化强市建设、加强社会建设管理等全市中心工作,统筹推进反腐倡廉各项任务的落实。正确处理治标与治本、惩治与预防、严格要求与支持保护的关系,既从严治标,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遏制腐败现象发生,又着力治本,推进监督关口前移,建立健全党员干部不想腐败、不能腐败、不敢腐败的防范机制,支持和保护有利于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改革实践,增强反腐倡廉决策的科学性、措施的协调性和工作的实效性。

严明党的政治纪律,确保党委决策贯彻落实。把维护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摆在首位,督促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切实维护党章和党内法规,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加强对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贯彻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定期检查、专项督查等纪律保障机制。主动支持和服务重点项目、民生工程和园区建设,积极探索减轻企业负担的监管长效机制,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策措施的落实。加强投诉受理和投资环境监测,坚决防止和纠正盲目投资、重复建设、脱离实际等影响和妨碍科学发展的行为。

(二)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建立健全具有马鞍山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落实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省委实施办法和市委实施意见,确保到2012年基本建成符合我市实际、具有我市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框架。启动我市惩防腐败体系建设2013-2017年工作规划实施意见起草工作。

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和监督。以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为重点,深入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廉政文化活动,增强全社会反腐倡廉意识。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函询、罢免或撤换等制度,继续落实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积极推动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的有效结合,突出对各级党政正职的监督。加强纪检监察派驻(出)机构对驻在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监督。

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廉洁自律预警机制,深入推进公共权力规范运行预警机制建设。到2012年底,将预警机制覆盖到全市所有行使公共权力的部门和单位,初步建立较为完备的制度保障、程序运行、技术监控和考核评价系统,建成比较完善的长效管理机制。同时,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深化,逐步形成更加科学、严密、有效的反腐倡廉预警机制体系。深化行政审批、干部人事、财政管理、司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政府投融资、工程建设、招标采购监管体制改革。成立全市预防腐败专门机构,加强对全市预防腐败工作的组织协调、综合规划、政策制定和检查指导。依托市预防腐败研究中心,组织协调全市预防腐败理论与实践研究,增强预防腐败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推广“制度+科技”预防腐败经验,建设覆盖市、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执法、行政审批(服务)和公共服务的电子监察系统,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三)深入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入推进作风和效能建设。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落实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意见,建立健全服务群众、联系群众和保障群众权益制度。进一步整合电话、网络、报纸、电台、电视等载体资源,健全政风行风多线联动、立体监督体系。运用综合评议、专项评议等方式,加大问责治庸、问效治懒、问廉治腐力度。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基层干部作风转变。巩固“阳光村务工程”建设成果,加快阳光村务信息化建设步伐,逐步实现乡镇行政服务中心、村级为民服务代办点的全覆盖。严格执行《廉政准则》以及领导干部廉洁从业各项规定,推进国有企业党风建设。适应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城乡联动,统筹抓好农村基层与城市社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工作实施办法,扎实有序推进基层党务公开。加大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力度。积极探索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反腐倡廉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会同有关部门重点解决征地拆迁、住房保障、教育医疗、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深化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全面推行政府投资重点项目廉政风险点管理。深化“小金库”专项治理,不断健全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继续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各项规定。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探索实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四)保持查办案件强劲势头,坚决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

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严肃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贪污贿赂、失职渎职案件,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中的违纪违法案件,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和组织人事纪律的案件,重大责任事故和群体性事件涉及的失职渎职及背后的腐败案件。严肃查办商业贿赂案件,加大对行贿行为的处罚力度。严肃查办在推进征迁拆违、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中失职渎职、违纪违法案件,以及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案件。

着力提升依纪依法办案水平。完善反腐败协调机制,强化对重大案件的协调、指导和督办,建立市、县(区)纪检机关办案联动机制,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加强办案基础设施建设,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办案能力和办案效率。改进信访举报、案件审理和案件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腐败案件及时揭露、发现、查处机制。把依纪依法、安全文明的要求贯穿查办案件全过程,正确运用

办案政策和策略,增强查办案件的政治、法纪和社会效果。坚持“一案三报告”制度,发挥办案的治本功能。

(五)加强纪检机关自身建设,更好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

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需要一支政治坚强、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纪检干部队伍。全市各级纪检机关和广大纪检干部要明确肩负的责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的前瞻性、创造性和有效性。

落实加强纪检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加强对纪检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积极稳妥推进全市派驻(出)纪检机构统一管理。在全面落实中央纪委〔2009〕9号、10号文件基础上,继续加强县区纪检机关建设。推进乡镇、街道、社区以及国有企业纪检组织建设。广大纪检干部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实践锻炼,认真学习政策理论和业务知识,秉公执纪、依法办事、接受监督,维护纪检干部可亲、可信、可敬的良好形象。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加强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和实践研究,推进反腐倡廉理念思路、工作内容、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创新。

各级党组织和纪检机关要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开展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的检查考核,重视结果运用,强化责任追究,巩固党政齐抓共管、群众支持参与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形成全党动手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合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国民经济正在高速发展,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是加强党风建设的重中之重。新形势、新任务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在这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时期,广大干部职工都应该认真自觉的学习、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政策方针,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工作,树立良好的行业作风,切实履行好监督职能。

目前,我国的反腐倡廉工作的现状总体来说是好的,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廉政制度,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强党内监督约束实施细则》等。这些制度是充分建立在我们党反腐败工作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具体实际之上,体现了我们党反腐败斗争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意志,且在工作中很具有可操作性,既符合我们的工作实际,又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保证。目前,就现状来讲,我们已经确立了一个好的反腐倡廉的大环境,有很多人都能做到自节自律,兢兢业业,克己奉公。但是,在某些范围来讲,有些人在执行制度的时候并不能一切均以制度为准绳,还有些人趁着某些制度并不是很完善,钻空子、找漏洞,千方百计的谋取个人利益。他们并不是不懂法,而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就视各项规章制度于不顾,贪婪的索取。这样的人虽说只是少数,但是恰恰是这些人的做法,败坏的我们的党风,使得广大的群众为之痛恨。他们的行动为我们所不齿。但是我们有没有静下心来好好想想这其中的原因呢?

如何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就我现在的粗浅认识,发表自己对廉政建设的一点看法。我认为,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力度,增强领导干部的自觉性,不断提升领导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加大考核力度,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奖惩办法》等,加大了考核奖惩和责任追究的力度,使反腐倡廉工作与企业管理工作密切结合,进一步增强了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各单位应结合实际,制定出不断强化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工作措施。最后,我认为还应经常进行深入检查,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报道工作战线上的先进工作者,当然对于腐败贪污分子也应及时给予暴光。这样既激发了广大干部的工作热情,又肃清了行风。

反腐倡廉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行动上,都

需要每个人认真去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反腐倡廉需要完善廉正建设制度,将责任、压力、措施的进一步到位,这需要我们广大职工严格要求、严格监督、严格管理,不断改善行业作风,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从思想上树立反对腐败,提倡廉洁的思想,以进步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行动,这项工作一定会取得成绩。

推荐第4篇:政治学

八、关于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

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8页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由于其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缘故,就都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且不是普通的因素,而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4—705页

真正人民大众的东西,现在一定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领导的东西,不可能属于人民大众。新文化中的新文学新艺术,自然也是这样。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5页

为了改善对于知识分子的使用,进一步地进行对于知识分子的改造,大批地培养知识分子,以加速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必须加强党的领导。

毛泽东:《对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草案的批语和修改》(1955年12月),《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476页

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9页

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并不会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界的领导地位,相反地正是会加强它的这种地位。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页

要责成省委、地委、县委书记管思想工作,管报纸、学校、文学艺术和广播。

毛泽东:《在普通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957年3月7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7页

思想问题现在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各地党委的第一书记应该亲自出马来抓思想问题,只有重视了和研究了这个问题,才能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3月12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2页

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谁来组织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谁来组织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在今天的中国,决不应该离开党的领导而歌颂群众的自发性。党的领导当然不会没有错误,而党如何才能密切联系群众,实施正确的和有效的领导,也还是一个必须认真考虑和努力解决的问题,但是这决不能成为要求削弱和取消党的领导的理由。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0页

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创作出无愧于我们伟大人民、伟大时代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表演艺术成果。

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1979年10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3页

我们提倡领导者同文艺工作者平等地交换意见;党员作家应当以自己的创作成就起模范作用,团结和吸引广大文艺工作者一道前进。衙门作风必须抛弃。在文艺创作、文艺批评领域的行政命令必须废止。

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1979年10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3页

我们说改善党的领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中央认为,从原则上说,各级党组织应该把大量日常行政工作、业务工作,尽可能交给政府、业务部门承担,党的领导机关除了掌握方针政策和决定重要干部的使用以外,要腾出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做人的工作,做群众工作。

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5页

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

邓小平:《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1983年10月12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页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的主要负责人一定要重视理论界文艺界以及整个思想战线的情况、问题和工作。

邓小平:《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1983年10月12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5页

在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以后,全党要研究如何适应新的条件,加强党的思想工作,防止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工作的倾向。

邓小平:《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1983年10月12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8页

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

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讲话》(1986年1月17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2页

加强和改善管理是发展宣传文化事业、繁荣文化市场的有力保证。我们要花大力量抓繁荣,促发展,多生产人民群众喜爱的精神产品。同时,对那些错误的、违法的东西不能不管不问。在大的是非面前,宣传思想文化部门要坚持原则,提倡什么、允许什么、限制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旗帜鲜明。

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4年1月24日),《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36—137页

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责任主要在这个地区和部门的党组织。各级党委,首先是主要负责同志一定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精心指导,督促检查,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战线的工作。

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4年1月24日),《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页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经常向宣传文化教育部门介绍形势、任务、方针政策,帮助他们了解改革和建设的进展情况,以利于他们做好工作。

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4年1月24日),《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页

物质文明抓得好,精神文明抓得不好,不能说是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看一名领导干部的政绩,不仅要看他抓物质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成果,还要看他抓精神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成果。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发展物质文明都不应该以削弱甚至牺牲精神文明建设为代价,而应该积极促进精神文明发展,既满足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又为发展物质文明不断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江泽民:《经济特区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1994年6月20日),《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81页

要切实加强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要深入研究思想文化领域的情况,掌握这一领域的特点和工作规律,及时分析社会动向、群众情绪,研究制定一个时期的宣传文化政策。

江泽民:《宣传思想战线的主要任务》(1996年1月24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81页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可以说,舆论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所系的工作。因此,我们党一贯强调,要把新闻舆论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里;新闻舆论单位一定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坚

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舆论工作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从和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

江泽民:《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1996年9月26日),《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64页

各级党委、特别是主要领导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做好人的工作,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把两个文明建设统一起来的中心环节。

江泽民:《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1996年10月10日),《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83页

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必须牢牢掌握在党手里。宣传文化教育部门和党报党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出版社的工作状况如何,影响极大,一定要把这些部门的领导班子选配好,严格要求,严格管理。

江泽民:《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1996年10月10日),《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84页

各级领导干部要密切关注和研究信息网络发展的新动向,抓紧学习网络知识,善于利用网络开展工作,努力掌握网上斗争的主动权。

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0年6月28日),《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4页

党的各级组织都要切实承担起做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责。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各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思想政治工作体制,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

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0年6月28日),《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7页

各级党委都要增强阵地意识,切实加强对思想文化阵地的领导。每一个思想文化单位的党组织都要认真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真正做到守土有责。

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0年6月28日),《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7页

各级党委要加强和改进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全体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支持和鼓励他们紧密结合亿万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创造出更多体现时代精神、符合人民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

胡锦涛:《在十六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7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03年8月12日),《人民日报》2003年8月13日

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原则和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始终牢牢坚持,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3年12月5日)

要坚持弘扬主旋律,对错误的思想政治观点和言论,对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挑战和攻击,要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理直气壮地予以批驳和抵制,决不能不闻不问、听之任之。

胡锦涛:《做好当前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2004年9月19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18页

要加强宣传阵地的建设和管理,不能为错误的思想观念提供传播渠道。在工作中要注意区分思想认识问题、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以免影响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胡锦涛:《做好当前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2004年9月19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18—319页

各级党委和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都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战略高度来谋划意识形态工作,加强和改进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提高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

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10月11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84页

加强和改善党对新闻媒体的领导,有效引导社会舆论,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对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考验。

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10月11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85页

要密切关注社会思想动态和文化发展趋势,经常分析思想理论领域的形势,着力提高驾驭意识形态复杂局面、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提高调控大众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提高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能力,提高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我国文化发展繁荣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能力,提高推动改革创新、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的能力。

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8年1月22日)

要加强对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特别是要围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入研究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对文化工作的新期待,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深入研究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政治发展、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深入研究古今中外思想文化发展演化的经验教训,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政策措施。

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8年1月22日)

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把坚持正确导向放在新闻宣传工作的首位,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更加自觉主动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08年6月20日),《人民日报》2008年6月21日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0年7月23日),《人民日报》2010年7月24日

按照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要落实互联网管理责任,明确各有关单位的法律责任和权责关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严格管理、企业依法运营、行业加强自律、全社会共同监督的互联网综合管理格局。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1年2月19日)

网站编辑

推荐第5篇:政治学

山西藏山的文旅结合路

2011-07-13 10:48:34来源:中国旅游新闻通讯社进行评论

------------------

■ 旅新社记者 王文华

山西盂县藏山地处太行山西麓,因春秋时期藏匿赵氏孤儿得名,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随着著名导演陈凯歌执导的贺岁电影《赵氏孤儿》的热播,作为故事发源地、影片拍摄地的藏山风景区借势开始了京、晋、冀、环渤海九省六市区域的大型旅游推介,以期进一步提升景区的影响力。

丽江市委书记王君正曾说过一句话,如果文化不与旅游结合,就会“魂不附体”;旅游不与文化结合,就会“灵魂出窍”。道出了文化与旅游的紧密关系。可以说这些年来,藏山也是随着这样一种理念,把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通过旅游这个载体结合起来。

出资3亿多元拯救藏山

2600多年前,这座深山中穿梭着一老一少孤独的身影,经常让杨连富落泪,这其中的“忠义”也常让他感动。2003年,作为煤老板的杨连富首开阳泉民营转型经营旅游之先河,拿出经营煤矿的所有积蓄,一举买断了藏山30年的经营权,启动了他的“地下转地上、黑色变绿色”的转型发展之路。

在杨连富看来,藏山蕴含的文化资源是一座挖掘不尽的宝库,2600年前程婴等义士的大义,给藏山烙上“忠义名山”的美誉,千百年来的造庙历程铸就了藏山“庙宇文化”的精髓,60年来的风雨路梳理出藏山“文化旅游”的脉络。“我的追求就是要把藏山这么好的旅游资源应用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造福千秋万代。”

人心齐,泰山移。杨连富认为,只要景区上下一条心,没有做不成的事。8年来他先后拿出3亿多元,投入到拯救藏山历史文化的建设中。

藏山藏着“忠义文化“

杨连富认为,要想将藏山建设好,首先要深入 “藏山”,弄清“藏山藏着什么”? 藏山报恩祠的透灵碑修建于大金大定12年,到现在近900年的历史,其记载的是2600多年前藏孤救孤的故事;正殿的连环壁画是明弘治十七年绘制,同样记载的是2600多年的藏孤历史。

作为赵氏孤儿发源地有什么更强有力的历史依据?

2004年,藏山景区成立资料室、文编室,杨连富奔波于太原、北京、上海等地,寻求历史学家、科研院所的帮助,同时聘请中国人民大学史学教授杨东梁为藏山历史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袁懋栓为藏山文化顾问。也就在这一年,“弘扬民族精神,赵氏孤儿与藏山” 文化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了。随后一次次由史学界、文学界的资深人士参加的盂县藏山文化研究会在太原召开。

在专家学者论证的同时,景区文编室人员沿着当年藏孤路,深入晋冀两省及周边市、县、区采访,获取了大量宝贵的历史文物资料,填补了藏山“赵氏根祖文化”中或缺的部分,抢救了大批珍贵文物。

通过广聘专家调查考证史实,下访群众收集整理资料,盂县藏山最终确立了作为“赵氏孤儿发源地”的历史地位。

“要欣赏每一位员工,给他们以希望。员工是企业无形的资产,是企业强大的根基。”杨连富人为,发展的藏山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更需要全体员工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奉献。善待每一位员工,欣赏每一位员工,塑造每一位员工,成就每一位员工,是景区发展壮大的基石。他常向中层管理人员讲,无规矩难以成方圆。在日常的工作中,景区各级管理人员坚持,依规而“管”,“管”而有度;以情达“理”,“理”而有节的管理原则,使景区上下齐心,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藏山藏着希望,藏着未来。

藏山借影视扬名

可以说电影《赵氏孤儿》是藏山藏孤史实以及由此延伸的忠义文化的一次全景式亮相,也让藏山景区的文化品牌彰显出独特魅力。

凭着藏山“赵氏孤儿发源地”这一历史地位和对藏孤忠义故事的感染,2010年,著名导演陈凯歌出任藏山风景区的文化推广大使, 并于2010年2月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赵氏孤儿发源地———陈凯歌·藏山文化推广大使新闻发布会”,年底将电影《赵氏孤儿》搬上了银屏。

杨连富说,影片开头“赵氏孤儿发源地——山西阳泉盂县藏山”的宣传语,有力地推动了藏山忠义文化的大众传播,对做大做强“赵氏孤儿发源地”和“忠义藏山”的文化品牌起

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据悉,为持续做大做强忠义藏山这一文化品牌,藏山风景区与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出品的电视连续剧《赵氏孤儿》,已进入剧本后期论证阶段,即将在藏山风景区开机拍摄。

藏山,借影视脱颖而出。

目前,景区号召全体员工争做景区形象代言人,以实际行动时时做好景区形象代言人,增强员工的责任感、自信心,让每一个藏山人感到做为景区一员的自豪感。

“影片”领进门修行在景区

近年来,旅游景点受益于影视作品的例子屡见不鲜,景区借力影视也被认为是一种很好的营销模式,但景区的持续发展,关键还是取决于景区自身的建设。

科学的管理要以完善的制度为保障。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索,杨连富认为,虽然影响一个景区发展的因素很多,但管理无疑是景区加快发展、推进升级、实现跨越的关键。

“景区始终坚持集中管理,分步实施的原则。”藏山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规范化管理的条款,他要求各位管理者和员工心里都要明确,各自每一阶段的具体目标、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要求各部门将各阶段的工作责任化、任务指标化。按部门出台的岗位制度,更使景区的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促使各部门的工作开展得扎实有效。

“军无才,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景区还面向每个部门、每个员工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员工干得有奔头。

目前,藏山景区正迎来大发展的良好契机,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交通环境为景区创造了先行条件,连接晋冀两省的双阳线横穿盂县,石太动车“阳泉北站”离藏山仅十几分钟车程,在建的“阳五”旅游高速公路在今年10月将贯通并连接藏山景区大门。“景区将抓住这些良机,在借助影视效应的基础上,继续加强自身产品的建设,持续不断地进行策划创新和品牌宣传。”藏山景区市场总监韩国瑞说。

据韩国瑞介绍,今年景区首要的任务就是要铺渠道、做市场、填空白。除了做好电影“赵氏孤儿”的后续宣传,更要做好电视剧《赵氏孤儿》拍摄前、中、后期宣传报道,并以此为

着力点,成立了一支综合素质强,业务水准高的市场策划队伍,开展轰轰烈烈的市场营销攻势。

藏山发展赶上了好时代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将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单独的章节加以阐述,杨连富注意到这样的细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藏山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赶上了好时代。”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一上任就把旅游产业明确地定位山西省十大工程之一来抓,杨连富为此兴奋不已。

景区的三期工程,将以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和景区的真正强大为出发点规划未来发展。建设藏山新农村、带领周边村民加入到旅游建设中来。随着景区的发展,引导村民开农家宾馆、开展多种旅游经营,种植蔬菜大棚开展旅游采摘项目,农副产品加工、编织、特色旅游纪念品制作等,让村民随着藏山旅游的发展得到真正的实惠。

在三期工程之后,景区更以“忠义文化”为理念,“赵氏孤儿”为品牌,发展公益事业,面向世界成立“孤儿学校”、“银发乐园”,让这块历史文化厚重、生态自然美好的旅游胜地发挥她良好的市场功能和人心效应。把老祖宗遗留下来的这份宝贵资源应用好、发展好,紧紧围绕“忠义文化”理念,着力打造“赵氏孤儿”品牌。

杨连富说,电影《赵氏孤儿》把藏山的名字已经叫响,如何把藏山品牌做大做强,是摆在景区面前更加艰巨的任务。今后,景区还将是按照制定的目标任务坚定地走下去。人心齐,泰山移,只要各部门各司其职,加大联动,强化协作配合,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没有达不到的目标。

(编辑:吕嘉)

[1] [2]

推荐第6篇:政治学

个人讨论提纲: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

舆论监督不是新闻监督,但舆论和新闻是紧密相连的。新闻媒体是传播意见进而形成舆论的工具,但新闻本身并不就是舆论,所以舆论监督并不等于新闻监督。

舆论监督的功能作用:①舆论监督最大的功能在于监视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发展;②舆论监督的社会调整功能;③舆论监督的社会控制功能;④舆论监督的社会制衡功能;⑤舆论监督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社会监督。

由于社会监督对滥用权力的行为及其责任者有要求国家对其进行法律制裁的权力,由此体现了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

实际的例子

1.诸如报刊、杂志、网络和电视等大众媒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就是扮演的社会监督角色。媒体以调查、报道和评论等舆论形式揭发政府体系中的有些不作为和不法行为,成为了遏制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力武器。比如2003年3月,中国中部湖北省青年孙志刚在南部的广州市因为没有携带任何证件外出,被当地一个公安派出所收容,并被殴打致死。这一事件被新闻媒体曝光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最终,涉案人员全部被依法严惩。此外,这一事件的被曝光也加速了中国政府废除旧有的强制收容制度而改为自愿接受救助的步伐。“孙志刚事件”只是中国众多新闻舆论监督案例中的一个例子。

2、哈尔滨“宝马撞人事件”,一领导干部的儿媳在与一卖葱的农妇发生争执以后,其驾驶的宝马汽车突然往前冲出,农村妇女被当场撞死,还有12个人受伤。后被新闻媒体曝光,肇事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3、山东的“市长下跪事件”。山东妇女李玉春因为举报济宁市副市长的劣行,并公布了这个官员下跪的丑态,而备受全国舆论的关注。

小组讨论提纲:

1、社会监督所具有的功能

(1)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社会监督不仅具有外在的对权力在支配权力过程中各种行为的约束功能,而且还能通过把权力与责任联系在一起,建立起权力主体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权力主体必须承担行使权力的后果与责任,这样也促使了权力主体审慎地运用权力。

(2)社会监督的矫正功能。一旦用权失误发生,社会监督机制会诉诸于规定的程序及时调整,以减少用权失当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和损失。另外,通过社会监督还可以及时发现国家在管理机构、管理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缺陷,逐步完善整个政治体制的建构。

(3)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社会监督要求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和救济途径与之相配合,作为它的坚实后盾和可靠保障。

(4)社会监督的保健功能。社会监督作为一种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它形式上是广大社会成员对少数处于执政地位者的权力制约,本质上却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体系的之中利益表达以及对公共利益的一种维护方式。

(5)社会监督的教育功能。社会监督对于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增强公民的民主参与意识,提高公民的政治行为能力都是大有帮助的。

2、如何发挥社会监督的功能

发挥社会监督功能的途径有三个:

(1)公民监督,主要是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主人”对“社会公仆”的直接监督。

(2)是舆论监督,社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采取多种形式,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以实现对政治权力运行中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在整个社会监督体系中舆论监督有其独特的优势。

(3)是社会团体监督,即各种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对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监督,是通过选举、请愿、对话、示威、舆论宣传等形式,构成了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监督。

四、简答题

1、宽容和理性精神体现在政治上包括哪些内容? 答:宽容和理性精神体现在政治上包括了3个内容:(1)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在思想上要求公民尊重他人所持的思想和信爷,对与自己思想和看法不同的人抱宽态度,不过宽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于对方必须尊重既有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项。

(2)妥协精神,在实践中,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利益冲突中相关的参与人,都必须抱着一种尊重体制,尊重他人利益的妥协精神。

(3)每个人在行动与会论中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2、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有:

(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

(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3、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已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2)法家则反其道而行,强调“法”、“术”、“势”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显法和统治来驾驶人民,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4)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受”,“非政”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予盾来维持统治。

自由主义理论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个人主义原则。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它坚信社会生活中最具重要意义的是人类个体,而不是社会群体或集体组织。每个个体不仅具有同等的道德意义,而且具有独特的特性。自由的目标就是建立一种社会,使每个个人根据自己的判断尽其所能地去发展自己,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基于上述观点,自由主义确立了一种中立的原则,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机会做出他们自己的道德决定;它认为,人要得到自由的发展,不仅要排除人类活动的一切自然障碍,而且还要尽可能地排斥人为的干涉,而任其个人的本能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

(2)自由原则。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它在正义、平等、权威等价值选项中具有优越性。自由优先原则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相信每个人都能够按其所愿做出自己的行动选择。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法律下的自由”

(3)理性原则。自由主义坚信,世界具有其理性的结构,凭借人的理性能力和严格审慎的研究,可以揭示这种理性结构。它相信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人能够做出明智的判断,即对个人最为有利的判断。同时,它也鼓励每个独立自由的个体相信进步,相信人类有能力通过争论和交换意见来解决分歧而无需流血和战争;

(4)平等原则。自由主义相信平等,认为人生而平等,至少具有同等的道德价值性。这使它对平等权利采取认同态度,特别是对于“法律的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政治平等(一人一票,每票等值)给以大力支持。然而,基于个人才能和工作愿望各不相同这样的事实,自由主义并不同意社会平等或收入平等这样的观念。它更倾向于认可机会平等(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比赛场地),认为那会给每个个人以同样平等的机会去实现他们不平等的潜能;

(5)宽容原则。自由主义还认为,宽容(容忍或允许持不同意见的人说话或行动)不仅是个人自由的保障,也是社会强大的手段。它相信,多元主义作为道德、文化和政治多样化的体现,是社会积极健康发展的条件和标志。它确保所有的观点都能够在自由思想的市场上得到检验,从而促进争论和智力的发展。此外,自由主义还倾向于认为,竞争观点和利益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和自然和谐的关系,它往往使各种相互矛盾冲突的观念大打折扣;

(6)同意原则。根据自由主义观点,权威和社会关系应该以同意或意愿为基础。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更加支持代议制和民主制。同样,社会组织和机构也是通过追求自我利益的个人自愿协议而形成的。所以,权威,无论是政府的权威,还是社会组织的权威,都来自下面,在任何时候都需要获得合法性基础;

(7)宪政主义原则。尽管自由主义认为政府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保护者,但是,它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具有反对个人自由、实施专制统治的危险。因此,自由主义倡导有限政府。同时认为,实行政府分权,在政府各制度之间实施制衡原则,确立保障个人权利的成文宪法来界定国家和个人的关系等等,是实现有限政府目标的基本途径。

推荐第7篇:政治学

政治的概念: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其主要内容是:第一,他提出了国家的阶级组织的观点。第二,《宣言》明确指出了有文字记载以来,人类是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问题是政权问题。第三,《宣言》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第四,《宣言》强调住处,无产阶级在政治上不是共和制来代替君主制,不是简单地要求形式改变,而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第五,《宣言》系统地简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

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通婚的人们的集团。 国家:国家是葛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马克思给国家的定义: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国家权力:(亦称政治权力,这里狭义的;或称公共权力)是统治阶级强迫被统治服从其意志的能力。

国家历史类型:所谓的国家历史类型,是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类型,是对各式各样的共性进行的分析和概括。

在16-19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以英国、法国和德国的革命模式为典型代表。

社会主义化:生产资料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会化。生产产品的社会化。

社会主义国家特征: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作用下,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以革命的方式摧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夺取国家政权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形态。

社会主义国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

国家形式: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和体制的总和。 政体: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是统治阶级根据自身需要对国家政权结构的设计,是最高政权机关内部权力分配的形式。

君主制:在实行君主制的剥削阶级国家,是以一名君主作为实际上的或名义上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政权组织形式。君主制政治包括专制君主制和立宪君主制

二元君主制:这是君主仍然拥有较大的实际权力的立宪君主政体,尤其是君主通过掌握内阁的任命权,因此内阁向君主负责,与掌握立法权的议会构成两个权力中心,故称二元君主制。

议会君主制:议会君主制是当代资产阶级国家的主要政权组织形式之一。

共和制:共和制通常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

议会共和制:凡是政府内阁由拥有多数议席的政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的国家,称为议会制共和国。

总统共和制:凡是由总统直接领导政府,政府不对议会负责的国家,称为总统制共和国。

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指中国各族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定期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代表大会,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由人名代表大会产生并对其负责。

立法权:立法权即以国家名义制定,修改、废止法律的权力。 行政机关: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即中央政府,一般由政府首脑和各部部长组成,通常称为内阁,所以组织城府常称作“内阁” 民族政策:所谓民族政策,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解决名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国家不可分割的领土之内,在最高国家机关统一领导下,以少数名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以实行

自治的民族成员为主组成自治机关,按民主集中制原则。

政党: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组成,具有共同的政治纲领和理论主场,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参与、取得和维护政权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政党的特征:第一,政党是特殊的政治历史现象。第二,政党由阶级、阶层或某些重要的社会集团中的一部分人所组成。第三,政党是有组织、有纪律的组织。第四,政党是有自己的政治纲领。第五,政党于政权密不可分。

两党制的概念:所谓两党制,是指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中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会议多数席位,或赢得总统选举胜利,而轮流执掌政权的一种政党制度。

多党制:所谓多党制,就是在一个国家中,多党并立,各党单独或联合竞选和执政的政党制度。

多党制的类型:第一,两极多元格局的多党制。第二,多元并存的多党制。第三,一党独大的多党制。

一党制:一党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权完全掌握在单一的一个政党手中,法律和事实上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或与之争夺政权。

政治文化:所谓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

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具有三大特征:第一,政治体系文化。第二,过程文化。第三,政策文化。

政治发展的动力:是指谁推动一个社会的政治发展问题。

政治体制:所谓政治体制,就是指一个国家为了形式政治权力而设置的政权组织、政治组织(包括政党、政治性的团体组织等)的互相关系及其运行制度。

权力结构问题:是指一个国家如何统治或管理的问题,是一个国家如何行使政治权力或形式政治权力的形式问题。

论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民主集中权力结构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我国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只有几十年。总体来看,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和作用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这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

党的十三大面对突出问题是政企分开,党的十四大提出,市场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党的十五大提出了突出的问题是依法治国。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社会公平正义。

主权国家:主权国家是政治国家和民族国家的统合体。基本要素,1固定的领土,2定居的居民,3统一的政权,4国家的主权。 国际法的基本特点:第一,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第二,国际法在主权国家处理相互关系过程中形成,其主要法律渊源是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第三,国际法约束的基础是相关国家承担的相关国际义务,其执行主要依靠相关国家的自愿、自觉和自动。

国际条约:是由两个以上主权国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正式达成的协议。它包含国家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以及法律等方面相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的规定。国际条约的形成一般有国家间的条约、宪章、盟约、规约、专约、公约、协定等形式。

推荐第8篇:政治学

政治学原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政治学原理作业1 答案:一,我认为对政治权力而言,权力制约与道德制约都很重要,权力制约是外力作用,道德制约主要是靠掌握权力的主体自身的反省,联系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买车**这一案例,我认为权力制约更好,道德制约也应起辅助作用.二,制约政治权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民主政治立法和行政立法,健全监督制约权力的法律体系.(1)完善规范权力主体方面的立法.(2)抓紧行政程序立法.(3)完善廉政方面的法律.(4)完善监督方面的法律,以避免权力的滥用.2.搞好内部权力分解,建立科学的权力制衡机制.对一些重要的权力,必须加以分解,交由不同的部门和人员交叉分工序行使,使之在分工序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互相监督制约,从而改变由同一部门或同一个人多项职能揽于一身,一个人说了算的做法.3.推进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应运用行政手段,教育手段,法律手段等多种方法和途径深入宣传,广泛发动,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采取硬性措施,推动公开办事制度的深入实行.4.强化以权力制约权力,建立有力的监督机构.(1)在现有体制下,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应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以使各监督机构协调行动,形成监督合力.(2)强化行政监察机关的地位和职权.提高行政监察机关的规格,设立\"行政监察委员会\",(3)在纪检监察机关双重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强化其垂直领导关系,逐步过渡到以垂直领导为主,以保证其独立履行监督职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5.还要强调社会监督,其途径和方式包括有公民监督,社会团体监督以及舆论监督.公民监督是一种对国家管理的最直接,最广泛的监督方式;舆论监督是一种宪法权利,舆论监督需要立法保障,兼具私益与公益的双重性质,舆论监督行为需要法律限权.

政治学原理作业2 个人讨论提纲:(根据给出的小组提纲挑选一部分作为自己的个人提纲) 联系实际的例子:(根据给出的多个例子任选一例,如果同学们能想出例子更好) 1,诸如报刊,杂志,网络和电视等大众媒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就是扮演的社会监督角色.媒体以调查,报道和评论等舆论形式揭发政府体系中的有些不作为和不法行为,成为了遏制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力武器.比如2003年3月,中国中部湖北省青年孙志刚在南部的广州市因为没有携带任何证件外出,被当地一个公安派出所收容,并被殴打致死.这一事件被新闻媒体曝光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最终,涉案人员全部被依法严惩.此外,这一事件的被曝光也加速了中国政府废除旧有的强制收容制度而改为自愿接受救助的步伐.\"孙志刚事件\"只是中国众多新闻舆论监督案例中的一个例子.2,哈尔滨\"宝马撞人事件\",一领导干部的儿媳在与一卖葱的农妇发生争执以后,其驾驶的宝马汽车突然往前冲出,农村妇女被当场撞死,还有12个人受伤.后被新闻媒体曝光,肇事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3,山东的\"市长下跪事件\".山东妇女李玉春因为举报济宁市副市长的劣行,并公布了这个官员下跪的丑态,而备受全国舆论的关注.小组讨论提纲: 1,社会监督所具有的功能

(1)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社会监督不仅具有外在的对权力在支配权力过程中各种行为的约束功能,而且还能通过把权力与责任联系在一起,建立起权力主体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权力主体必须承担行使权力的后果与责任,这样也促使了权力主体审慎地运用权力.(2)社会监督的矫正功能.一旦用权失误发生,社会监督机制会诉诸于规定的程序及时调整,以减少用权失当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和损失.另外,通过社会监督还可以及时发现国家在管理机构,管理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缺陷,逐步完善整个政治体制的建构.(3)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社会监督要求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和救济途径与之相配合,作为它的坚实后盾和可靠保障.(4)社会监督的保健功能.社会监督作为一种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它形式上是广大社会成员对少数处于执政地位者的权力制约,本质上却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体系的之中利益表达以及对公共利益的一种维护方式.(5)社会监督的教育功能.社会监督对于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增强公民的民主参与意识,提高公民的政治行为能力都是大有帮助的.2,如何发挥社会监督的功能

发挥社会监督功能的途径有三个: (1)公民监督,主要是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主人\"对\"社会公仆\"的直接监督.(2)是舆论监督,社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采取多种形式,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以实现对政治权力运行中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在整个社会监督体系中舆论监督有其独特的优势.(3)是社会团体监督,即各种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对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监督,是通过选举,请愿,对话,示威,舆论宣传等形式,构成了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监督.政治学原理作业3 (同学们,你们在百度搜一下,这些论文都有,如果看到其他与我们课程相关的论文,更好) (1)试论现代社会中公共权力边界问题的由来 (2)政治体制改革与村民自治 (3)论一体化民主决策模式 (4)政治中的理性主义

(5)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

(6)对我国政治经济和外交问题的一些思考 (7)对民主的历史思索

(8)保守的自由主义与激进的民主主义 (9)民主化进程中的乡村关系 (10)中产阶级与民主制度

(11)平等的民主观与自由的民主观

(12)公民社会理念的由来及现实意义的思考 (13)村民自治:中国民主政治的微观社会基础 (14)论民主政体的政治稳定功能 政治学原理作业4 政治学原理作业4

一、填空题(每空分,共6分)

1.作为一种制度,民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公民的意志)作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政治决策以公民的意见为最终依据。

2.根据(权力制约)思想,可以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功能划分,在分别执行国家各种权力的各个国家机关之间,建立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

3、政府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国家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4.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5.(政治社团)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

二、选择题

1.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在大多数国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施。在所有不同版本的民主实践中,建立在自由民主理信纸基础上的(C) A.直接民主 B.间接民主 C.宪政民主 D.人民民主

2.政党形成于19世纪初期,它的产生是现代(D)政治发展的产物。A.委员会 B.君主立宪 C.共和民主 D.议会民主 3.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主要有(ABCD) A.平等选举原则 B.直接选举原则 C.自由经济 D.自由贸易

4..“第三条路”,指着一种既非资本义也非社会主义的第三种选择的思想。它与所谓的(A、D)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A.新社会民主主义 B.保守主义 C.自由主义 D.后社会主义

5.精英与主理论所指的精英是(C)上最优秀的人物,他们是与普通大众相对应的一个群体。A.文化 B.经济 C.政治 D.道德

6..(B)是政治权力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A.组织 B.能力素质 C.身份资格 D.理论与策略

7.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ABCD)。A经济的集中体现 B.要本问题是政治权力

C.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D.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8.共产党组织被认为是(D)政党的典型。A核心会议型 .B.支部型 C.单位化 D.代表性

9.民主的限度包括(ACD)

A.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B.以不干涉政党活动为限度 C.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

10..( A )的存在形成了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的根本理由。 A.法律 B.利益 C.阶级 D.国家

三、名词解释

1、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动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2、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3.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式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四、简答题

1.宽容和理性精神体现在政治上包括哪些内容?

答:宽容和理性精神体现在政治上包括了3个内容:(1)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在思想上要求公民尊重他人所持的思想和信爷,对与自己思想和看法不同的人抱宽态度,不过宽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于对方必须尊重既有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项。

(2)妥协精神,在实践中,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利益冲突中相关的参与人,都必须抱着一种尊重体制,尊重他人利益的妥协精神。 (3)每个人在行动与会论中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2.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有:

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1)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

(2)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3)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它只是用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同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关政治生活。

3.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已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2)法家则反其道而行,强调“法”、“术”、“势”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显法和统治来驾驶人民,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4)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受”,“非政”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

推荐第9篇:政治学复习资料

政治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

1.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 公共利益 。

2. 政治权力 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3.一般而言,政治发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 政治革命 和政治改革。 4. 个人主义 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 5.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 统治 。

6.中国

儒家 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到的追求。

7.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 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 8.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 政治合作 的理解。 9.作为政治理论,

自由主义 强调个人自由永远目的、国家权威始终是手段。

10.政治社团 提供信息 的功能在我国共青团、妇联、工会的作用中发挥得最为突出。 11.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 社会契约论 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人民主权学说。 12.儒家和 法家 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 13.英国革命确立了 议会政治 的民主模式。

14.选举权和 罢免权 是民主得以保障和保存的基础性权利。 15.在我国,制度化的政治接触渠道是

信访 。 16.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

议行合一 原则。 17.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 统治 。

18.政党的产生是现代 议会民主 政治发展的产物。

19.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就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而 宪政 就是实现这三者统一的基本路径。

20.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它通过 政治社会化 得以传播和沿袭。

21.在我国,参与政治的社团一般称作 人民团体 ,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 22.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

单一制 和复合制。

23.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

仁政 ,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

24.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 公正 ,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二、选择题

1.道家的政治学说以(

D )为思想核心。

A.王道 B.法自然 C.无为而治 D.非攻 2.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

AB )。

A.政治哲学研究 B.政治科学研究 C.政治经济研究 D.政治法律研究 3.契约观念的首要条件就是(

B

),它是人们缔约的起点。

A.公开性 B.自愿 C.责任性 D.一致同意 4.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把自由主义和(

B

)看成是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 A.无政府主义 B.社会主义 C.保守主义 D.法西斯主义 5.(

A

)途径可以把我们引向“民主就是人民的统治”,其实质就是“公民自治”的结论。 A.理想主义 B.经验主义 C.科学主义 D.多元主义 6.(

B

)的存在形成了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的根本理由。

A.法律 B.利益 C.阶级 D.国家 7.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需要( ABCD )。

A.完善人大的选举制度 B.完善人大的罢免制度

C.完善人大的质询制度 D.厘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8.政治合法性的核心观念是人们对(

C )的理解。

A.政治妥协 B.政治治理 C.政治合作 D.竞争

9.就当今世界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要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主要包括( ACD

)。 A.民主权 B.财产权 C.平等权 D.自由权 10.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

ABCD )。 A.经济的集中体现 B.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

C.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D.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11.在现代社会中,(

B )制度已成为调整国家权力活动的基本途径。

A.弹劾 B.选举 C.监督 D.罢免

12.精英民主理论所指的精英是指( CD )上最优秀的人物,他们是与普通大众相对应的一个群体。 A.文化 B.经济 C.政治 D.道德

13.基于个人才能和工作愿望各不相同这样的事实,自由主义并不同意(

CD

)这样的观念。 A.政治平等 B.法律平等 C.社会平等 D.收入平等 14.现代化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的原因有(

ABCD )。

A.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 B.政府的执行危机 C.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 D.利益冲突加剧

15.民主的限度包括(

ACD

)。

A.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B.以不干涉政党活动为限度

C.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 D.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

16.契约观念的首要条件就是(

B

),它是人们缔约的起点。

A.公开性 B.自愿 C.责任性 D.一致同意 1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的民主党派属于( D

)。

A.在野党 B.反对党 C.执政党 D.参政党 18.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 D

)上。

A.财产权 B.平等权 C.自由权 D.参政权 19.政治研究科学化进程遇到的难题是( ABD

)。

A.隐性价值问题 B.价值中立问题 C.经费问题 D.数据问题

20.1880年美国(

D

)政治研究院的建立被视为现代政治科学建立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 A.华盛顿大学 B.康奈尔大学 C.哈佛大学 D.哥伦比亚大学

21.美国经济学家( A )指出,民主本来是用来防止一切专制的,但是,如果多数人的统治不被限制,民主这种理想就会成为一种新的专制权力的根据。

A.哈耶克 B.熊彼特 C.诺齐克 D.布坎南

22.(

A

)认为,处于当代这种深刻的理性多元主义的现实中,指望人们都持某一种综合性教义是不可能的,除非用国家力量来压迫民众。

A.罗尔斯 B.韦伯 C.托克维尔 D.亨廷顿

23.生态主义是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在发达工业化国家兴起的(

ABC )的意识形态。

A.倡导保护生态平衡 B.相信自然界为有机整体

C.倡导保护环境 D.提倡用温和的改良的办法对待环境危机 24.马克思主义认为( A

)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A.专制君主制 B.贵族制 C.二元君主制 D.寡头制

25.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 C

)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

A.民粹主义 B.民族主义 C.精英主义 D.民众主义

26.西方传统政党最早出现于(

B

)。

A.德国 B.英国 C.法国 D.美国

27.八大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本着(

ABCD

)的方针,实行参政议政,参与民主政治生活。

A.肝胆相照 B.荣辱与共 C.互相监督 D.长期共存

28.一般来说,政府组织机构主要包括( ABCD

)。

A.行政机构 B.国家元首 C.司法机构 D.立法机构 29.渐进-妥协式的发展道路,以(

C

)为典型。

A.德国 B.美国 C.英国 D.法国 30.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 A

)。

A.多党制 B.两党制 C.一党居优制 D.一党制 31.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需要(

ABCD

)。

A.完善人大的选举制度 B.完善人大的罢免制度

C.完善人大的质询制度 D.厘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32.新右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它的理论具体表述就是( AD )。

A.自由经济 B.弱国家 C.干预经济 D.强国家

33.行为主义政治学着重研究(

ABCD

)的活动,以期发现政治过程中个人和团体实际行为一致性的范围和性质。

A.政府 B.政党 C.利益集团 D.选民 34.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

ABCD )。 A.经济的集中体现 B.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

C.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D.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35.虽然解决矛盾或危机的方法很多,但在民主政治制度中,(

B

)是最根本的民主途径。

A.监督 B.选举 C.弹劾 D.罢免

36.就当今世界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要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主要包括(

ACD )。 A.民主权 B.财产权 C.生存权 D.自由权 37.根据( D )的观点,人是一种政治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一种社会集体生活。

A.柏拉图 B.西塞罗 C.苏哥拉底 D.亚里士多德

38.20世纪现代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是( AB

)。

A.福利改革 B.经济干预 C.自由经济 D.自由贸易 39.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

AB

)。

A.政治哲学研究 B.政治科学研究 C.政治经济研究 D.政治法律研究

40.综合现代国家宪法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看,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如下原则要求(

ABD

)。 A.权力制约原则 B.法治原则 C.政党政治原则 D.人民主权原则

三、名词解释

1.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2.宪政:指的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3.政治态度:政治态度是指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心理过程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心理过程,它是政治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政治行为的重要环节。

4.政治态度:是指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心理过程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心理过程,它是政治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政治行为的重要环节。

5.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6.政治权利:政治权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权利。

7.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的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和信念等。

8.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9.重叠共识:重叠共识指的是持不同世界观、社会观和宗教观的人们在根据其各自的说法,在政治基本问题上给予各自的支持,并形成一个重叠的基本相同的政治秩序观念。

10.政党:指的是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11.总统共和制:是指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和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12.政治监督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四、简答题

1.政党具有哪些特征? 答:(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2)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3)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4)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 2.民主和平转变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答:(1)经济市场化;(2)文化世俗化;(3)政治文明化;(4)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 3.政治参与具有哪些特征? 答:(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4.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5.政治革命的特征是什么? 答:(1)政治革命是以革命阶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是革命的阶级推翻落后、反动阶级的统治的运动; (2)政治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夺取政权,通过夺取政权来推动政治发展,是政治革命的最重要标志;

(3)政治革命是以政治体系全面的、根本的变革为内容,与旧有的一切政治关系、政治结构和政治观念进行决裂,建立一种全新的政治体系和政治体制;

(4)政治革命往往以暴力为表现形式,通过革命的暴力推翻反动的阶级统治,建立新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 6.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包括哪些内容? 答: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7.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 答:(1)权威性;(2)支配性;(3)强制性;(4)扩张性;(5)排他性。 8.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是什么? 答:(1)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

(2)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来源,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二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

(3)考虑到权力具有制约性和强制性,当面对强大的国家权力,作为原子化个体的公民往往显得十分弱小,很难与之相抗衡,公民权利常常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系和实现,因此在现代社会,公民还可以依据其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团体、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等方式来监督权力主体,管束其权力的运行;

(4)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这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监督内在机制的本质理解和准确把握。 9.理想主义政治设计方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对人性持乐观主义态度,一般认为人性善,追求公益,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如果有人昧了“良心”,那主要是由于环境不善,或者一时糊涂,跟着别人没有学好。所以,通过改善环境或强化教育,人总会“弃暗投明”,返璞归真;

(2)对公共权力也多持肯定性倾向,认为政治权力代表公意,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如果偶尔出现“恶政”或“暴政”,那一定是当政者个人品德出了问题,需要整顿,需要思想教育,加强领导人廉洁自律,以提高其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 (3)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保证选拔最优秀、最可靠、最完美的“德才兼备”者当政。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10.民主观念的现代性变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民主的意义和“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统治”转化为“精英统治”;(2)民主的范围:“有限的”或“自由的”民主取代了“无限的”或“极端的”民主;(3)民主的运作方式:“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取代“直接民主”或“参与制民主”;(4)民主的基础与前提:倡导“宽容精神”和“个人独立” 11.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政治色彩浓厚;(2)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3)政府职能包罗万象;(4)治理方法单一。

五、论述题

1、试述国家与政府的区别与联系。

在政治生活中,国家与政府的联系十分密切,两者的关系体现在:

(1)政府是国家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没有政府,国家也就不复存在。国家主权的行使、国家领土完整和安全秩序的维护、人民生活的维持和生活水平的增长,都与政府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2)国家的产生以政府的形成为组织标志,政府是实现国家目标最为基本的手段。国

家与氏族、部落、村坊等组织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具有完整的系统的政府存在。国家意志的形成和执行,都通过政府来加以实现,政府的目的就是国家的目的。

(3)政府是国家的主权代表和具体形态。在日常性的功能运作中,政府往往作为国家的具体组织和机构化身而存在,代表国家运用和行使公共权力。

正因为国家与政府存在如此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在对政治现象的理解中,往往会把国家与政府混为一谈。而从政治学的角度,区分国家与政府,具有特定的意义和必要性。 从历史和现实状况来看,国家与政府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政府是国家构成要素之一,而非国家的全部。国家本质上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而要进行这种统治,必须具有基本的国家构成要素,或者说,必须在构成要素基本具备的条件下进行阶级的统治。从国家构成要素来看,它是由土地、人口、政府和主权所构成的统一体。从这些要素来看,一个国家的存在,不能没有政府,但是,政府本身的更迭并不导致国家的灭亡。

(2)政府权力受之于国家主权,但是,并不等于国家主权。国家主权是普遍、广泛、无限和统一而不可分的,而政府公共权力是有限的,并且通常要在权限或职能上进行具体限度和界定。在现代社会,国家主权一般为人民所拥有,而政府权力则是人民通过法定的方式授予政府组织和官员的。因此,政府权力以人民或者人民代表是否授权为转移,而国家权力则以国家是否完整存在为转移。

(3)政府的功能是国家功能的体现,但是,政府的功能并不同于国家功能。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政府是国家重要功能的执行和实现组织和工具,但是,政府的功能并不等于国家功能的全部,在国家的功能中,有些功能是政府没有或者无法履行的,比如,国家文化传统的形成和传承等。因此,在政治生活中,一国的公民可以不认同特定政府及其政策,但不能反对和脱离自己的国家,否则就会丧失公民资格。国家是其成员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公民如果丧失对于国家的认同,就会丧失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条件。

(4)国家在特定社会中代表和实现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要求,但是,就其组织构成来看,国家却是由统治阶级成员和非统治阶级成员共同构成的。而政府作为统治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组织和工具,则是由特定社会中具有专业化训练和管理能力和水平的一部分人组成的,因此,政府的组织构成并不包含非政府的其他社会成员。

2、试述法治原则的内容。答: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其核心内容是:依法组织和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纵观各国的宪法,在体现法治原则时一般都包括以下内容:(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就要求国家平等对待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同时任何政治主体,包括国家机关自己,一旦违反法律,必将受到法律规定的惩罚;(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也即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权利和自由;(4)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国家机关的构建、改组和解散,都必须依照有关法律的规范和程序,否则,不具有合法性。同时,权力必须依法行使,国家机关政治治理以及自身的运作均应依照明确的法律规定,而不是临时的意志来进行;(5)司法独立,要求国家司法机关在整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保持相对独立和超然的地位,以作为对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的基本保障。

3、试评述历史上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答:要点提示:

1.价值论的解释: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不足之处: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辨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神学论的解释: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祟拜密结合在一起,人们凭借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来赋予“政治”以合法性,从而定义政治。这种政治观曾经迷惑人,但最终经不起理性思维的检验。

3.权力论解释: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这种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但是,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4.管理论解释: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是现代的政治观念。这一政治观把握了政治公共性和管理性特点,具有容易同政治实践相吻合的特点,容易从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是,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角度看,它忽视了政治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5.决策论的解释: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这一政治观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方式以及标志,但是,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亦具有片面性。

4、试述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不稳定的原因。答:(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两种途径产生经济上的分配不公,进而引起政治不稳定。其一,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发展固然能创造出比传统社会更为平等的分配方式,但在短时期内,经济发展和增长很容易扩大贫富之间的差距。其二,现代化改变了人们的分配观念。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怀疑一些在传统社会中看来是顺乎自然的分配方式公正性,并且期望能有一种新的公正合理的分配方式出现;

(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当现代化加速体制转轨、社会关系调整和生活改善的步伐时,处于变革社会中的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以现代文明为背景的现代政治文化观念逐步传播,在同传统的政治文化观念的交汇与抗争中,传统的政治文化渐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萌生和成长。但是,不同政治文化的冲突和替代决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和实现,传统文化的解体并不意未着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成型,其间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复杂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旧价值观念发生激烈的冲突,并往往引发现实的政治冲突;

(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对社会的期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会急剧膨胀,甚至可能带来一场“期望革命”。与此同时,文化变迁使得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新兴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在无法通过制度化途径参与政治的情况下,往往采取暴力的方式来进入政治领域,这对政治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4)政府的执行危机。在后期现代化国家中,由于政府发展的过程往往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政府面对急剧变化的经济社会形势,往往无力进行整合和管理,形成一个“弱政府”。政府的官员也在原有价值观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往往落入腐败的陷阱,这使得政府不稳定的情形更加严峻;

(5)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国家或者试图把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或者试图谋求势力范围,从而干预后期现代化国家的内政,这使得政治不稳定的局势更加复杂。

推荐第10篇:政治学论文

走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之路纵观我们党的历史,既是一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史,又是一部反腐倡廉、不断纯洁队伍、提高战斗力的斗争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一直以来都是我党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它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是我党保持先进性的重要表现,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表现,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及反腐倡廉工作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关系人心向背、关系我党生死存亡的大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各项工作调整部署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在我国经济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历史时期,社会深刻变革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出现社会物质形态中腐败现象的滋生和社会意识形态中出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败思想,侵蚀着劳动群众创造的社会价值,威胁着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成果。中国共产党清醒的意识到反腐败斗争将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建设工程。而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现代化和改革开放中所面临的腐败问题在长期斗争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之路,这条道路所包含的理论、方针、政策和制度是经过了实践检验并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具体来讲,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进行部署。

一是必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一直认为,一个政府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始终保持党

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来考虑开展工作。从具体措施来讲:一是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二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坚决制止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和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三是坚持勤俭节约,改进文风会风,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四是加大对党的作风方面突出问题的整治力度,特别是要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以优良的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

二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近年来,党内发生了一些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性质恶劣,影响极坏。对此,我们党有清醒的认识。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的伤害,甚至亡党亡国。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从具体措施上来讲,有以下几点:一是坚决惩治腐败,要严肃查处大案要案,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二是有效预防腐败,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加强领导干部的管理,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

干部必须遵守廉政准则,教育和约束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决不允许搞特权。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三是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权力监督体系,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三是必须严明党的纪律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党的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从具体措施上来说,有三项:一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觉遵守党章,自觉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二是要坚持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三是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保证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党和国家作出的各项战略决策部署得到贯彻落实。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是适应反腐斗争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纳入党建工作大局中来谋划、来部署,加强党风党纪教育,健全反腐倡廉法律和制度,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在和平时建设时期,能对党造成严重伤害的,腐败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如若思想防线不牢、意志不坚定就容易受到腐败的感染。因此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常抓不懈,我们必须始终从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的高度深刻认识反腐倡廉建设,确保党始终从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的高度深刻认识反腐败倡廉建设,确保经受住长期执政

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把反腐倡廉建设贯穿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领域,从而体现在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各个方面,不断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反腐倡廉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大任务,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紧迫任务。在新世纪新的形势下对反腐败,我党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有坚决的态度,有切实的部署,有工作的力度,才能够有效遏制消极腐败现象,让中国发展的航船在碧波荡漾的航道里快速前行!

第11篇:政治学书单

怎样了解中国政治?请看这份书单来源: 柳家辉的日志

郭琛按:这是武大“十佳教师”,北大硕士复旦博士刘伟教授开出的,通识选修课《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书单。

对中国政治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参阅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各版本

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

杨凤春:《中国政府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

2浦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

5杨光斌 李月军:《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美]詹姆斯 R 汤森,布兰特利 沃马克:《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

4杨美惠:《礼物、关系学与国家:中国人际关系与主体性建构》,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

1钱穆:《国史新论》,三联书店2001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三联书店1997

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吴思:《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中国工人出版社200

3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

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

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岳麓书社1999

[美]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和微观行动的角度看》,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

邓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章怡和:《往事并不如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

4张素华:《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理查德 伊文思:《邓小平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三联书店2006

闵琦:《中国政治文化——民主政治难产的社会心理因素》,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邹树彬:《2003年北京市区县人大代表竞选实录》,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

朱凌:《我反对——一个人大代表的参政传奇》,海南出版社2006

李凡:《中国选举制度改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孙哲:《全国人大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

3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法律出版社200

3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

2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张静:《现代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上海书店2006

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

1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的维权抗争——湖南衡阳考察》,中国文化出版社2007

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黄树民:《林村的故事:1949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三联书店2002

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梁鸿:《中国在梁庄》,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三联书店2001

于建嵘:《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人民出版社2010

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三联书店2007

章敬平:《南平寓言》,浙江人民出版社200

4章敬平:《浙江发生了什么:转轨时期的民主生活》,东方出版中心2006

周庆智:《中国县级行政结构及其功能——对W县的社会学考察》,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樊红敏:《县域政治:权力实践与日常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刘建军:《单位中国》,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康晓光:《权力的转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王名 等:《中国社团革命——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陈伟东:《社区自治:自组织网络与制度设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德]托马斯 海贝勒,君特 舒耕德:《从群众到公民——中国的政治参与》,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美]苏黛瑞:《在中国城市中争取公民权》,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新星出版社2008

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王跃文:《国画》,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阎真:《沧浪之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王跃文:《苍黄》,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莫言:《蛙》,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余华:《兄弟》,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第12篇:《政治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是政治学的开山鼻祖。他第一次将政治学从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并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他确定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使政治学真正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体系。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著述是一定历史背景的产物,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奴隶制已经发生了重大危机,社会力量开始发生变化,很多原有城邦的统治岌岌可危。亚里士多德站在陆续兴起的中产阶级的立场,与其师柏拉图希图通过一种理想主义的极端‚哲学王‛的统治理想相反,希图通过对现实城邦的考察比较以一种调和的中庸的更为实际的途径去寻求优良城邦的建立与存续,首先将政治学从哲学伦理学里分野出来,以分科学的方式去研究国家的理论、政体的理论、法治的理论等等。

《政治学》一书中,亚氏以城邦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所谓‚至善‛的城邦。书中,首先是对于理想城邦的探讨。全书分为八卷。第一卷应该是一个序言。政治学应当从何处开始。什么是城邦:一种追求至善的包含其他一切的共同体就是城邦。亚里士多德从一开始就批评了一种谬论即认为治城邦如治家,家长、主人、政治家和君主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区别仅在于治理人数的不同而已。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治国与治家是不一样的,家务管理者与政治家也是不一样的。

从第二卷开始,亚氏开始讨论各种政体了。政体的研究也是全书的核心和关键。‚我们准备考察,对于那些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说,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什么。‛亚氏认为政治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所以要研究所谓的理想政体,更要考察现存的各种不同的政体。理想政体应当是能够实际可用的,因此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由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实现的。这种处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中庸主义式的思想贯穿着全书的始终。‚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第二卷中亚氏开始了对其师柏拉图及其理想政体的强烈批判。他认为,‚城邦的本质就是许多分子的集合‛,反对柏拉图整齐划一式的最理想的城邦组合形式。他还反对妻子财产共有等等柏拉图的共有制的思想。接下来,亚氏批判了柏拉图《法律篇》中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两种最坏政体形式的结合体—共和政体。在最后,亚氏还比较分析了斯巴达、克里特、迦太基等不同的政体形式,

城邦的基本要素是公民。公民的本质决定城邦的本质,所以要研究城邦,首先要研究公民。在第三卷的开始,亚氏开始讨论公民的定义。‚凡有资格参与城邦议事和审判事务的人‛就是该城邦的公民。这就是说,只有享受平等政治权利的人才是公民,只有由这样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团体才是公民。紧接着,开始讨论善良之人的德性与良好公民的德行是否相同。结论是:‚即使不具有一个善良之人应具有的德行,也可能成为一个良好的公民。‛

在此之后,讨论来到了全书的重点部分—政体的分类。亚氏将政体分为正宗政体和变态政体两类。正宗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变态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亚氏对各种政体进行了比较。特别是对于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的比较。寡头政体崇尚财富,认为由富人当政,政治权利的不平等分配看做正义;平民政体追求自由,认为一切都应当平等,使政治权利的平均分配为正义。接下来,亚里士多德论述了城邦的权力归属问题。他认为,由多数人掌权是合乎公道的。

接着自然地转为各种政体的问题。当城邦中德性较高的人越来越多后,君主制开始逐渐被共和制和寡头制取代。但是平民政体,是众人德性堕落的结果。民众决断一切是永远和野心家的煽动与僭主的谋权分不开的。在亚氏看来,共和政体和贵族政体,都是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的某种混合,区别在于前者倾向平民而后者倾向寡头。最优良的城邦,在亚氏看来,是中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政体,因为中产阶级人数最多,从整体上占有着巨大的财富,个人而言,既不富有,也不贫穷,所以能够保持整体上的稳定。而且 中产阶级讲求平等,注重德性,能够更容易做到‚中庸‛的美德。

在第五卷,亚氏开始讨论各种政体覆灭更替的原因,以及保存政体的最佳方法是什么。首先是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的冲突。根本原因是二者的正义观不同:自由和财富的对立。其次,平民和寡头的冲突引起僭政,因为僭主欺骗双方,使他们认为只有在僭主的统治下才能使双方得到安宁,可实质确是,挑拨双方的互相斗争才是僭主维持自己权力的法宝。僭主因不正当的权力产生恐惧,并因为这种恐惧而运用种种僭术来对付人民。但是,明智的僭主会变得谦卑恭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从而使僭政得以长久维持。这也是僭主制的保全方法。

在最后的七八两卷,亚氏从新回到了对于理想城邦的讨论。最优秀的政体就要有最值得选取的生活。对于幸福的人,幸福的城邦的讨论。以及对于土地分配,共餐制,子女的抚养和教育问题,音乐、文学等等具有柏拉图式理想观的讨论。这也说明亚氏的思想终究在某些方面被其师柏拉图深深的影响。

总之,亚里士多德是政治学的创始者,是古希腊政治理论的集大成者。《政治学》也是经典中的经典。其中有关城邦,政体,法制等政治思想深深的影响了此后的政治家和学者。

一、基本概述

通读完《政治学》这本书之后,我们会发现事实上该书是一本未竟之作,这本书的大致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论述理想国家,包括了卷

二、

三、

七、八,这部分是在未摆脱柏拉图的影响而从应然的视角去构思理想国家的;二是论述现实国家,包括卷四(政体的分类)、五(讨论各种政体覆灭更替的原因,以及保存政体的最佳方法是什么)、六(讨论了平民政治和寡头政治的专门组织),这部分是在他从应然视角转换到实然视角之后完成的。从整体的内容来看,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论述了城邦(国家)的目的和起源、政体及其分类以及相互转换、政体的变革和革命、理想政体的形态、中庸理论、分权理论,还论及了法治与人治、个人与国家、社会与国家以及教育等问题。但中心始终是围绕何谓理想城邦和优良城邦以及如何建立优良城邦并使之存续下去。

《政治学》通篇都洋溢着浓烈的伦理学的气息,他认为一个人要达到完美的善,必然要倾向于过政治生活,因为‚人天生是政治动物‛。伦理学研究的是个人的善,而政治哲学研究的是集体的善,国家政治就是要实现公民的最高善德,因此其论述理想的城邦就是能实现和达到至善的目的,而优良的的城邦就是使人们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之间的差异的根源就在于亚氏身为一个外邦人,根本不具有柏拉图的这种生活体验,因而他更可能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从纯客观事实出发,以他的正宗政体与变态政体的标准,疏理150多个希腊城邦的政制现实,并探讨任何一种政制可能得以保全、持久的途径。因此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政治实际上就是一门‚可行的艺术‛。所谓‚可行‛即体现在《政治学》提出的五大问题上(2.P180)。在这里,亚氏不愧出身于医生世家,他在看待城邦政制问题之时,自始至终怀有一种‚医生的眼光‛,简而言之,他看待现实城邦的眼光是:首先是诊断,即明确什么样的是病态的,什么是健康的。变态政体就是病态政体,如想保全并维持,必须过渡到健康政体,即正宗政体;其次是治疗,即任何一病态政体过渡到健康政体的现实途径,对于各种政体的种种道路选择或治疗方案,亚里士多德的讲述是非常详尽的;最后,探讨一般政体的毁灭和保全的原因何在,即何种措施能够预防健康政体堕落为病态政体。

二、结构与内容评析

在卷一当中,作者采用溯源的方法探讨了城邦的起源问题,其认为城邦是人类本性的要求自然发展起来的,城邦是处于自然的演化,而人类是自然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其目的并非只是为了人类的存续,更为重要的本质是体现美德和正义的优良生活。在推理家庭到村坊再到城邦的这个链条中他还探讨了个人与国家,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但主要是在家庭层次上论述的,他认为,政治学是从家庭开始的,原因是城邦的基本构成单位就是家庭。但是亚里士多德从一开始就批评了那些认为治城邦如治家,家长、主人、政治家和君主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区别仅在于治理人数的不同而已。在当时的希腊,基于血缘的家族政治链条在一个时期被砍断了。对此,人们的记忆是,君主制被贵族制取代,贵族制又被民主制取代。正如古希腊普遍提到的一个古老的政治故事:当一个僭主的妻子抱怨他留给后代的权力被严重削弱之时,僭主答道:‚恰恰相反,是加强了,因为权力的被制约使王位的稳固有了保证。‛

亚里士多德像很多哲学家一样注意到了治家与治国、牧畜与牧人有着根本的不同。亚里士多德尽管承认‚并非所有奴隶或所有自由人都是自然奴隶或自然自由人‛,但是,与柏拉图‚构成人的材料‛的神话如出一辙,‚自然打算让人们这样,一部分人服从而另一部分人则显示权威和运用高贵者的权力‛,因为人们天性如此,有人天生是自由人,有人天生是奴隶。亚里士多德不是一个只会唱高调的人。尽管一些自由主义者有足够的理由仇视他,这个古老的道理最终还是被熊彼特们在‚人生而平等‛甚嚣尘上的年代以精英民主主义曲折地但是无可臵疑地辩护了。因此统治术分成两种:针对自由人的和针对奴隶的。亚里士多德接下来谈了关于‚获取‛的技艺,即致富术。这一段对于我们把握致富术对于城邦的重要性有帮助的一点是财富对于一个统治者来说是应当考虑的,但他们不应以此为目的。正如家长应当考虑家庭成员的健康,但是这是医生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一样。当然,由于国家比一个家庭更需要金钱,因此有可能有政治家致全力于理财。同时,亚里士多德还继承了柏拉图的某些观点认为灵魂天生由统治和服从的两部分构成,既然统治应当出于德性,那么统治者就应当具有完美的伦理德性,即主人的技艺,也就是理性;而臣民只需对其有用的理性就足够了。即:每个人具有着相同的德性,但其组成和程度不同。男人的勇敢体现于发号施令,而女人的勇敢体现于服从。

第二卷作者讨论了理想城邦和优良城邦的问题。亚氏显然是不同意柏拉图式的理想政治模式的,因为没有人能实现那种生活理想。但亚氏希望人们能够尽量实现善的生活。因此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由‚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实现的,既不是神,也不是堕落的人们。亚里士多德就开始了对于柏拉图《理想国》中共产主义模式的批评。柏拉图的理想国建立在一个重要的逻辑基础上,即最完美的国家内在类似于最完美的个人灵魂,也就是:国家的最理想的组织模式是整齐划一的,国家各部分如人身体各部分一样。亚里士多德驳斥这种观点恰恰是违背了自然,因为它无视城邦的自然,却把它等同于个人的自然。这里和第一卷中探索城邦的起源是遥相呼应的。亚里士多德提出一个相当有力的观点:城邦的本质就是多样性。在这里,亚里士多德对于共产主义和妻子共有制的进行了批判认为它损害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共有制引起的对于身份认同的破坏以及由此带来的无序和混乱。此外,他还从制度层面集中批判了《法律篇》批评它结合了平民制和僭主制这两种最坏的形式,从而使选举容易被特定群体左右。接下来亚里士多德对于法的变革提出了重要的看法:政治学是一门需要革新的技术,但是变法的危险是会削弱法律的威力。法律无法强迫人们服从,只有习惯才能做到。

第三卷作者从‚德性‛角度区分了好人和好公民之间的差别,提出了公民的基本定义。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善良的人是一个好人,但并非一个好公民;而一个并非善良之人也不妨碍其成为一个好公民。而公民即有资格参与城邦议事和审判事务的人,对当时来说,基本这就是城邦政治生活的全部,因此公民的首要特征在于对于政治生活的关注。在其区分好人和好公民时,我们可以看到亚氏将政治独立与伦理的一面。然后是政体。这部分一直以来似乎相当受人关注,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集古希腊之大成,并影响了西塞罗等一批重要的思想家。普遍的且扼要的对于政体思想的描述是:正确的政体以正义为原则,以统治者利益为最高的政体都是它们的变体。正确的政体分为三种:君主制、贵族制和共和制,相应的变体也有三种:僭主制、寡头制和平民制。但是我们对亚里士多德的理解不应当在此止步。寡头制和平民制是按照居统治地位人数多少来划分还是按照财富的多少来划分?亚氏说,因为富人普遍是少数,穷人普遍是多数,所以对这两种政体的划分往往有上述两种误解。但这两种标准都不是根本问题,重要的是,寡头制的人民和平民制的人民对于正义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前者在于财富,后者在于自由。亚里士多德说,他们都仅仅看到了正义照亮了自己的那一个侧面。因此亚里士多德教导说,真正重要的在于人们应当意识到,城邦并非为了生活而存在,而是为了优良生活而存在,否则奴隶和畜生也可以组成城邦。进一步,亚里士多德论述了城邦的权力归属问题。即使法治可以避免激情,但是法律的制定仍然受到利益群体的影响。对此,亚里士多德并没有给出什么样的法律才是恰当。然后是另一个问题:如何面对城邦中极为出色的人?雅典等城邦的做法是陶片放逐,因为部分超过整体是危险的。但是亚里士多德说,这显然不符合城邦之目的是为了最高善。因此解决方法是所有人心甘情愿跟着这样的人,奉他为王。问题是,如何使这样的人获得和交出王位?因为城邦不仅仅是一代人的事,它关系到一代代人,因此若无一个习惯或者制度,这显然比失去一个哲人的统治更可怕。可是怎样的制度才能保证我们真正发现这样的人?当这个人去世以后,如果城邦中再没有这样的人,政权如何平稳过渡?最后,如何在一个现实的城邦中实现这一点?

作者关于古代社会的论述就是这样的。他讲到,当城邦中德性较高的人越来越多后,君主制开始逐渐被共和制和寡头制取代。但是平民政体,在亚氏看来,显然是众人德性堕落的结果。民众决断一切是永远和野心家的煽动与僭主的谋权分不开的。当法律的权威也在这种平民政体中失落时,这种平民政体就不复成为一个政体了。共和政体同贵族政体,按亚里士多德的理解,都可以视为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的某种混合,区别在于一者倾向平民而一者倾向寡头。但是究其所言,贵族制的价值标准是‚德性‛,而共和制则应当在于‚平衡‛,即完美的混合。共和政体的成员,应当无一人有意组织另外形式的政体。但是仅仅考虑权力的分配和制度的制约是不够的。正如统治者必须考虑财政问题,城邦的设计者也必须考虑优良城邦成员的生存问题。最优良的城邦,在亚氏看来,是中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政体,也许在亚氏看来,中产意味着财富可以使人们‚节制‛并‚慷慨‛地生活,而且‚中产阶级‛讲求平等,注重德性,能够更容易做到‚中庸‛的美德。紧接着亚氏还讨论了整体变更的原因,首先是平民和寡头的冲突。他们的冲突是因为财产问题及分配的不均吗?不是。在亚氏看来,两者的冲突是因为信仰的不同,即正义价值观的不同。自由和财富(近代以来‚财富‛被‚自由‛取代,‚自由‛则被‚平等‛取代),两者的矛盾很难说是源生于人类中间还是随财产的分化产生,但是对于两种信仰冲突的关注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才是真正重要的因素。其次,平民和寡头的冲突引起僭政,因为僭主欺骗双方,使他们认为只有在僭主的统治下才能使双方得到安宁,殊不知在僭主看来,挑拨双方的互相斗争才是僭主借以维持自己权力的法宝。如果我们参看色诺芬的《希耶罗》则更可以明了这点。僭主因不正当的权力产生恐惧,并因为这种恐惧而运用种种僭术来对付人民。但是,明智的僭主会变得谦卑恭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从而使僭政得以长久维持。 第

四、五卷在后三种政体上讨论了各个政体的不同形式和组织、灭亡与保存。作者延伸了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里的‚幸福的生活在于无忧无虑的德性,而德性又在于中庸‛的观念,认为中产阶层最具备这种特征,城邦由他们占主导地位可以兼顾贫富两个阶层的利益,也可以保证城邦的稳定。

平等包括数目上的平等和比例上价值或者才德的平等两方面,对平等的片面认识会导致政体的覆灭和变更,所以对待平等应两方面兼顾;为了防止某个部分的势力过分膨胀,要么把行政管理权和行政官制分别授予对立的两部分,要么就增加中间阶层的力量以防止因为不平等造成的*。 作者在第六卷详尽讨论了平民政治和寡头政治的专门组织,发现平民政治主要特征在于主张平等,但是不考虑资格;主张自由,但着眼于放纵;指出对待对立阶级不可以去欺骗而应当慷慨以防止政体的瓦解。

作者在第七卷探讨最优秀政体和最值得选取的生活,这里提出了善的分类:外在诸善(比如财富)、身体诸善、灵魂诸善。灵魂诸善是最崇高的,因为它比享有极大的外在的善会产生更大的幸福,而且由于它的存在,前两者才是适宜的,‚最优良的生活对于个人或城邦共同体而言,是具备了足够的需用的德性以至能够用拥有适合于德性的行为的生活‛。作者还描述了他的理想国:一定规模的人口、领土,还有公民的品格,这是城邦构成的必要条件;农民、手工业者、武士、富人、教士、法官,这些是城邦的部分;应当让一些人年轻时是武士,年长后是统治者,最后成为教士,因为他们拥有了闲暇时间,土地财产应该属于这个阶级而不是耕种者,因为耕种者不是公民而是奴隶或者是农奴。农民、工匠都不是城邦的公民,只有武士、统治者、教士一直是城邦的有机部分。土地还要部分的国有化,把它作为共餐的消费,对于私人土地,每个公民应当有一块接近疆界的地和一块接近城市的地,这样既可以公平也可以让大家关心保卫国土。

最后一卷主要讨论了教育,幸福首先依赖于美德,其次是外在诸善,美德依赖于本性、习惯和合理的生活规律,教育与美德所依赖的后两者有关。教育又是为了培养高尚的情操的,所以不应该局限于技艺。肉体的发展早于灵魂,嗜好的发展早于理性,所以教育也应该先从肉体开始,次为嗜好,次为理性。还有,教育是为了培养公民适合于政体的品格而实施的。教育应当立足于中庸、可能的与适当的准则。

三、一点研究方法和特点总结

以上是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来记录的,此外,从方法论的角度,该书的研究方法及特点如下:

首先,作者中途抛弃了从传统的理性思辨构建理想国家的逻辑思考方式,转而探讨切实可行的最好国家,最终形成了理想与现实,应然与实然错宗交织的更为复杂的理论体系。

其次,在论述城邦的目的和起源问题上,作者采用了由事物的起源来探讨事物的属性的办法即我们常说的发生学的或者叫做溯源的方法;而在论述理想城邦、优良城邦以及各类政体的时候,则采取了历史的和实证的方法。 第三,亚氏的政治理论是植根于道德语言之中的,虽然不像柏拉图那样用‚善‛的理念来思辨国家构筑起政治理论体系,但是他与柏拉图一样都树立一个到的终极目的作为城邦的根本目标。萨拜因指出亚氏政治哲学中‚国家的道德性质不仅支配而且可以说完全笼罩着它的政治性质和法律性质‛。虽然,亚氏把政治学和伦理学分了开来,但亚氏仍然有着深厚的国家伦理化,政治伦理化的色彩。比如麦金太尔就认为亚氏体系中的《伦理学》与《政治学》两者都属于关于人的幸福的实践科学,研究什么是幸福,幸福由何种作为构成,如何达到幸福。前者告诉我们和中生活形式对幸福生活是必要的;后者(政治学)告诉我们何种宪制以及何种政体的产生并维护这种形式。 第四,亚氏的政治理论涵盖理想和现实的两大领域,他对现实政体类型及各自的制度安排都作了描述与概括,他的政治逻辑也贯穿了理想国家和最好国家这两个层面。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

轴心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时刻之一。在希腊,尽管过去人们对于祖先和神灵有着类似于在中国一般的敬意和崇拜,但是这种敬意和崇拜先是随着逐渐平民化的革命从政治上逐渐驱逐,又在被哲学家们寻求智慧和真理的努力所逐渐打破。苏各拉底的死意义重大的一点是一颗古往今来可能是最伟大的头脑中思想火花之熄灭并非由于专制君主或寡头出于控制思想的需要和对于独立思想者的恐惧,恰恰相反,是出于民众的无知、对真理的恐惧和传统的力量。

柏拉图因此对民主政治不抱好感。这位理想主义者因此走向了理性主义极端的一个高峰也即追求‚类神牧‛的或者‚哲学王‛的统治(另一个高峰显然要等到欧陆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们如卢梭和康德等的出现来补充)。然而可贵的是,严谨地秉持‚中庸‛之道的亚里士多德对他的老师进行了可贵的背叛。 《尼格马可伦理学》相当完整地论述了一个完整的人在德性和品质上所能达到的高度,但是,一个人要达到这样的高度显然不可能与他所处的政治环境分开,因为‚人天生是政治动物‛。因此亚里士多德开始准备讨论什么是比较理想的政治体制。

第一卷仍然应当视为对展开论述的一个准备工作。政治学应当从何处开始?家庭,原因是城邦的基本构成单位就是家庭。但是亚里士多德从一开始就批评了那些认为治城邦如治家,家长、主人、政治家和君主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区别仅在于治理人数的不同而已。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关系由血缘的家庭关系演化而来,因此家长制、宗族关系、大宗权和父权是普遍存在的。当孔子说‚齐家治国平天下‛时,我们应当牢记,那是当时的真正政治形态,因为事实上治理‚国‛的统治者们,正是以管理家族的方式统治的。

但是在希腊这不同。基于血缘的家族政治链条在一个时期被砍断了。对此,人们的记忆是,君主制被贵族制取代,贵族制又被民主制取代。正如古希腊普遍提到的一个古老的政治故事:当一个僭主的妻子抱怨他留给后代的权力被严重削弱之时,僭主答道:‚恰恰相反,是加强了,因为权力的被制约使王位的稳固有了保证。‛ 亚里士多德像很多哲学家一样注意到了治家与治国、牧畜与牧人有着根本的不同。但是亚里士多德并不是一个天生的自由主义者,‚中庸‛和实际永远是我们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最好注解。亚里士多德尽管承认‚并非所有奴隶或所有自由人都是自然奴隶或自然自由人‛,但是,与柏拉图‚构成人的材料‛的神话如出一辙,‚自然打算让人们这样,一部分人服从而另一部分人则显示权威和运用高贵者的权力‛,因为人们天性如此,有人天生是自由人,有人天生是奴隶。亚里士多德不是一个只会唱高调的人。尽管一些自由主义者有足够的理由仇视他,这个古老的道理最终还是被熊彼特们在‚人生而平等‛甚嚣尘上的年代以精英民主主义曲折地但是无可臵疑地辩护了。

因此统治术分成两种:针对自由人的和针对奴隶的。第一卷对于这个问题的论述到此暂告一段落,因为正题还没有被引入。亚里士多德接下来谈了关于‚获取‛的技艺,即致富术。这一段对于我们把握致富术对于城邦的重要性有帮助的一点是财富对于一个统治者来说是应当考虑的,但他们不应以此为目的。正如家长应当考虑家庭成员的健康,但是这是医生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一样。当然,由于国家比一个家庭更需要金钱,因此有可能有政治家致全力于理财。

下面一段更可使我们看到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继承性。灵魂天生由统治和服从的两部分构成,既然统治应当出于德性,那么统治者就应当具有完美的伦理德性,即主人的技艺,也就是理性;而臣民只需对其有用的理性就足够了。即:每个人具有着相同的德性,但其组成和程度不同。男人的勇敢体现于发号施令,而女人的勇敢体现于服从。

第一卷所要讨论的问题,如主奴关系、夫妻关系、致富术等已基本完毕。要注意的是,这些都还主要是亚里士多德在家庭层次上的论述。因为先前我们已经说过,城邦由家庭构成。第二卷开始,亚里士多德开始讨论政体问题。

第一句是非常有意思的:‚我们准备考察,对于那些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说,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什么。‛亚里士多德既不理想化又不庸俗化的习性在这一句中展露无遗。亚氏显然是不同意柏拉图式的理想政治模式的,因为没有人能实现那种生活理想。但亚氏希望人们能够尽量实现善的生活。因此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由‚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实现的,既不是神,也不是堕落的人们。

这一句话是值得重视的,因为紧接着,亚里士多德就开始了对于柏拉图《理想国》中共产主义模式的批评。柏拉图的理想国建立在一个重要的逻辑基础上,即最完美的国家内在类似于最完美的个人灵魂,也就是:国家的最理想的组织模式是整齐划一的,国家各部分如人身体各部分一样。这是古希腊哲学家们师法自然的一个体现。但是亚里士多德驳斥这种观点恰恰是违背了自然,因为它无视城邦的自然,却把它等同于个人的自然。这里和第一卷中探索城邦的起源是遥相呼应的。亚里士多德提出一个相当有力的观点:城邦的本质就是多样性。

正如《尼格马可伦理学》中提到的,亚里士多德对于共产主义和妻子共有制的批判首先立足于,它损害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的论述更是经典:一件东西要引起人们的关心和钟爱,主要有两点,即它是你自己的,并且它是珍贵的。同时他还论述了共有制引起的对于身份认同的破坏以及由此带来的无序和混乱。

亚氏在建立城邦的具体技术上对于柏拉图的批判我们暂不讨论,接下来的批判集中在《法律篇》上,尽管普遍认为这篇论述已相对《理想国》接近现实。然而亚氏仍然批评它结合了平民制和僭主制这两种最坏的形式,从而使选举容易被特定群体左右。这种批评,值得注意之处在于它是制度上的。亚里士多德确实是一个深思熟虑的实用主义者。

但是亚里士多德仍然是一个念念不忘美德作用的古希腊哲人。在论及其它政体时,亚氏指出,防治犯罪不仅在于分配,还在于培养节制的习俗。这与现代的观点截然不同。自由主义者显然坚持如何使用财富并非国家社会所应干涉,我们所能够的仍在于以法治与制度来防范问题的发生而并非道德化地推行权力。这也许是因为自政治学‚现代化‚后权力因素终于脱离伦理而独立的缘故。我们不否认亚氏的解决之道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但是研究政治学的人需注意,权力,永远是你身边的一头野性并未全然消失的狼狗。

我们继续乘着‚中庸‚之舟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遨游。接下来亚里士多德对于法的变革提出了重要的看法:政治学是一门需要革新的技术,但是变法的危险是会削弱法律的威力。法律无法强迫人们服从,只有习惯才能做到。中国百年来的变法家与革命家,似乎都没有好好地阅读亚里士多德。

接下来主要是描述性的,对于各城邦政体好坏的考察和政治家的贡献。需要注意的是,在那个时代,实行共餐制的斯巴达、克里特和迦太基似乎普遍受人称赞,这与亚氏似乎同其老师一样较为推崇贵族制究竟是互为因果还是怎样目前还不清楚。不管怎样,亚氏的观点始终趋于保守和非理性主义,比如他提到政体逐渐地偏向平民化有时是出于偶然的,而从他的字里行间我们也看到立法者并不能决定政体的发展方向。至少,亚里士多德在不动声色地说明这点。

第三卷是亚氏立论的重要篇章。首先是关于公民的定义,公民即有资格参与城邦议事和审判事务的人,对当时来说,基本这就是城邦政治生活的全部,因此公民的首要特征在于对于政治生活的关注。接下来的论述似乎与《尼各马可伦理学》联系相当紧密:善良之人的德性与良好公民的德性是否相同?亚氏的回答是并非善良之人并不妨碍成为一个好的公民。如果允许我们借此无限发挥,那么我要说,这种将政治独立于伦理的思想实在对于政治学的近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这里的论述简直可以作为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的一个导言)

然后是政体。这部分一直以来似乎相当受人关注,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集古希腊之大成,并影响了西塞罗等一批重要的思想家。普遍的且扼要的对于政体思想的描述是:正确的政体以正义为原则,以统治者利益为最高的政体都是它们的变体。正确的政体分为三种:君主制、贵族制和共和制,相应的变体也有三种:僭主制、寡头制和平民制。

但是我们对亚里士多德的理解不应当在此止步。寡头制和平民制是按照居统治地位人数多少来划分还是按照财富的多少来划分?亚氏说,因为富人普遍是少数,穷人普遍是多数,所以对这两种政体的划分往往有上述两种误解。但这两种标准都不是根本问题,重要的是,寡头制的人民和平民制的人民对于正义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前者在于财富,后者在于自由。亚里士多德说,他们都仅仅看到了正义照亮了自己的那一个侧面。

假如再允许我发挥的话,我要说,哈耶克和罗尔斯,以及neo-liberalism和new-liberalism的争论,似乎也没有跳出这个局面。

因此亚里士多德教导说,真正重要的在于人们应当意识到,城邦并非为了生活而存在,而是为了优良生活而存在,否则奴隶和畜生也可以组成城邦。忽略古典哲学家们对于伦理在政治中的重要性的表述永远是不明智的。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务实的柏拉图,他把柏拉图的次好变成了最好,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和柏拉图在最高层面上,或者说在不属于这个世界的那一部分上是相通的。

进一步,亚里士多德论述了城邦的权力归属问题。即使法治可以避免激情,但是法律的制定仍然受到利益群体的影响。对此,亚里士多德并没有给出什么样的法律才是恰当。如果我们有悟性,也许可以猜想到,在亚里士多德这样的智慧者看来,试图用理性的计划来设计制度或方式来达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也许有人能做到,但这极需要运气。

然后是另一个问题:如何面对城邦中极为出色的人?雅典等城邦的做法是陶片放逐,因为部分超过整体是危险的。但是亚里士多德说,这显然不符合城邦之目的是为了最高善。因此解决方法是所有人心甘情愿跟着这样的人,奉他为王。问题是,如何使这样的人获得和交出王位?因为城邦不仅仅是一代人的事,它关系到一代代人,因此若无一个习惯或者制度,这显然比失去一个哲人的统治更可怕。可是怎样的制度才能保证我们真正发现这样的人?当这个人去世以后,如果城邦中再没有这样的人,政权如何平稳过渡?最后,如何在一个现实的城邦中实现这一点? 倘若我们以此来诘责亚里士多德的论述,那么我们是犯了把《政治学》当成《理想国》来阅读的错误。因为亚里士多德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凭空设计一个最好的城邦,相反,他所孜孜追求的,应当是一个最恰当的城邦,也即最符合当地风土人情的最好城邦。因此亚里士多德对于君主制之描述,如果不把它单纯看成是对历史的记叙,则应当理解为亚里士多德的意思是容易找到德性明显高出常人的人的城邦最适合君主制。隐含的意思是,德性不足的民众中最容易产生君主,而这样的统治也最适宜他们。

亚里士多德关于古代社会的论述就是这样的。他讲到,当城邦中德性较高的人越来越多后,君主制开始逐渐被共和制和寡头制取代。但是平民政体,在亚氏看来,显然是众人德性堕落的结果。民众决断一切是永远和野心家的煽动与僭主的谋权分不开的。当法律的权威也在这种平民政体中失落时,这种平民政体就不复成为一个政体了(对比亚氏认为另一种不是政体的政治形态即东方的专制政治)。

共和政体同贵族政体,按亚里士多德的理解,都可以视为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的某种混合,区别在于一者倾向平民而一者倾向寡头。但是究其所言,贵族制的价值标准是‚德性‛,而共和制则应当在于‚平衡‛,即完美的混合。共和政体的成员,应当无一人有意组织另外形式的政体。

但是仅仅考虑权力的分配和制度的制约是不够的。正如统治者必须考虑财政问题,成帮的设计者也必须考虑优良城邦成员的生存问题。最优良的城邦,在亚氏看来,是中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政体,也许在亚氏看来,中产意味着财富可以使人们‚节制‛并‚慷慨‛地生活,而且‚中产阶级‛讲求平等,注重德性,能够更容易做到‚中庸‛的美德。

以下对于官职、议事的议论不予讨论,仅仅吸收其有益的思想。

接下来亚里士多德开始讨论政体变更的原因。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亚里士多德虽然在此有阶级划分的意识,但更加注重的是政治心理学的因素。首先是平民和寡头的冲突。他们的冲突是因为财产问题及分配的不均吗?不是。在亚氏看来,两者的冲突是因为信仰的不同,即正义价值观的不同。财富和自由(近代以来‚财富‛被‚自由‛取代,‚自由‛则被‚平等‛取代),两者的矛盾很难说是源生于人类中间还是随财产的分化产生,但是对于两种信仰冲突的关注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才是真正重要的因素。其次,平民和寡头的冲突引起僭政,因为僭主欺骗双方,使他们认为只有在僭主的统治下才能使双方得到安宁,殊不知在僭主看来,挑拨双方的互相斗争才是僭主借以维持自己权力的法宝。如果我们参看色诺芬的《希耶罗》则更可以明了这点。僭主因不正当的权力产生恐惧,并因为这种恐惧而运用种种僭术来对付人民。但是,明智的僭主会变得谦卑恭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从而使僭政得以长久维持。这点与《希耶罗》的主旨也相同。

最后两卷的议论初看起来似乎颇为奇怪,在进行了‚实践‛多于‚理论‛的讨论后,亚里士多德转而投向了柏拉图式的努力,即开始设计理想城邦。与《尼格马可伦理学》的最后一卷相似,这两卷在全文中显得十分突兀。但是我们如果联系全文来看,实际上它们呈现出了一种非常和谐的关系。前五卷,如果还没有明白地,至少已经不动声色地说明了,按照理性与正义的原则建立起最好的城邦是不可能的。人类生活的福祉在于承认人类生活的局限性,并以此为基础来建立‚人‛的城邦,而非上帝之城。让我们再次引用施莱格尔的名言:一个人,天生不是一个柏拉图主义者,就是一个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古希腊思想家所达到的高度是如此绚烂夺目以至于常使后人哀叹已无事可做。因为他是一个有着现实主义气质的思想者,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有着后来许多保守主义、怀疑主义、经验主义等非理性主义的渊源。

遵循自然差异

首先让我们从亚里士多德的名言讲起:人是政治的动物,我们通常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是人是要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的,但是政治参与这种说法因为太现代了,所以太狭隘了。我认为亚里士多德说这句话的确切含义是人注定是以共同体的方式生活,或者也可以说城邦是人的自然目的。

所有共同体内部都是冲突的,这种冲突源于自然的差异。因此保持差异性就是符合自然的。自然是和谐的整体,可是和谐并不意味着没有冲突,实际上天崩地裂依然是自然和谐的表征。而亚氏《政治学》的目的就是要为这种自然的差异划定界限。也就是说人是按照这种自然的差异而分出高低贵贱的,也是按照这种差异而组成社会秩序的。在这里亚氏表现出与乃师的区别,柏拉图试图消除这种差异,而寻求一个整齐划一的城邦。 所以说自然目的论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占据着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就试图从三个方面对此展开论述。

一、自然与人的本性

再让我们回到《政治学》的开篇。它是首先从社团开始论述的。逐群而居是人的自然本性,人天生就是社会性的动物。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社会团体都是先于个人的了,个人是团体的一部分。人是政治的动物确切的说就是这个意思。

在第一章中,亚里士多德开宗明义指出:‚一切社会团体都以善业为目的,而‚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它所追求的善业也是最高而最广的。‛(p3)这里的善业是指什么,最高而最广的善业又指什么?这就涉及到人与城邦的关系问题。

在这一章中,还确立了研究政治学的方式:‚应该分析一个组合物为非组合的单纯元素——这就得把它分析到无可分析的最小分子。‛(P4\\10)我们以后可以看到这种分析方法贯穿了始终:通过分析找到事物之间的本质差异,然后又通过本质差异来确立事物在自然目的序列中的位臵。

我们有必要对这种方法详加探讨。我认为通过分解组合物而找出最小分子的方法蕴藏着亚里士多德对于自然整全的理解方式。我们如何去认识一个事物的自然本性,自然作为一个整体,而各个事物构成了其有机的组成部分,这里所谓的有机就是种类的差异。整全的特性因而就是施特劳斯所谓的智性上的差异性。只要找到了物与物之间种类上的差异,也就找到了该事物的自然本性,也就是该事物称其为该事物的东西。

按照这种方法,城邦就是一个高级的组合物,而人是组成他的最基本部分。那么城邦的本性和人的本性有何关系呢?亚里士多德先将城邦分解开来。两性出于生理的自然而结合成夫妇,然后还有主与奴为了共同厉害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夫妇与主奴关系的结合,就出现了家庭。家庭然后再发展成为村落,最后发展称为城邦。‚城邦是自然的产物。‛也就是说家庭是人类社团的最基本形式,而城邦则是人类社团的最高级形式。

等到城邦出现,‚社会就进化到了高级而完备的境界,在这种社会团体以内,人类的生活可以获得完全的自给自足。‛‚城邦的长成出于人类生活的发展,而其实际的存在却是为了优良的生活。‚城邦是自然发展的终点。‛‚当事物发展完成之后,我们就见到了它的自然本性,每一自然事物生长的目的就在显明其本性。‛(p7)由此可见,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这是一种典型的目的论的理解方式,即理解一个事物是按照它的目的来理解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目的不是人类的目的,而是自然目的。

那么为何说城邦是最高的社团呢?因为按照自然目的来说,‚自然不造无用的事物,而在各种动物中,独有人类具备言语的机能。‛而言语就能表达善恶和正义的观念,而城邦就是建立在善恶与正义的观念基础之上的。(p8)亦即,按照自然,言语因而善恶与正义是人的最高目的,而这种目的只有在城邦中才能得到实现。 因而称城邦在本性上先于个人和家庭。(p9)这里的本性其实是自然,而自然就是自然目的,是在自然目的的序列上,城邦先于个人和家庭。同样是在自然的序列上,‚就本性来说,全体必然先于部分。‛(p9)

遵循上述分析的方法,城邦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家庭。家庭又包含三种关系:主奴、夫妇和父子。(p10)此外还有致富技术一项。此四要素就是要讨论的家庭事物。通过后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这三种关系分别对应了不同类型的政体。

先说主奴关系。有人认为主奴关系并非出于自然,而是出于律令或习俗。(p11)可是亚里士多德并不这样认为。奴隶是在本性上不属于自己的人格而从属于别人的人,他就在生活行为上被主人当作一件工具。那么奴隶制度是否符合自然呢?亚氏认为‚世上有统治和被统治的区分,这不仅事属必须,实际上也是有利益的。‛(p13)‚一切事物如果由若干部分组合而成一个集体,各个部分通常明显地有统治和被统治的区分。‛(p14)这一切都是在自然的名义之下得到论证的。自然创造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必定是有其目的的,不能自主的人成为别人的奴隶就是这种自然目的的证明。这样奴隶制就是正当的了。

但是他又否定强迫奴役的合法性,他强调的是出于灵魂的自然差异基础上的自然奴役的合法性。判断人类等级的自然标准是人的灵魂的优劣,而非其他。自然把两个原本相互分离的主奴联系成一个整体,使得他们厉害与共。如果违反自然,强行在两个人之间建立这种主奴关系,则不能使他们成为一个整体,因而也就会伤害到双方的利益。(p19)强制的就不是自然的,而自然是个最终标准。 从这个标准看,主奴的关系与政治家与自由民的关系显然是不同的。因为主人统治的是作为他的从属部分的奴隶,而政治家统治的是与他同等的自由民。因此符合自然的城邦应该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而僭政就是最不自然的了,因为它基于主奴关系的强制之上。

另外一个值得讨论的也是与我们今天息息相关的问题就是自然目的与财富创造的关系问题。自然为人类准备好了生活所需的物品,游牧、农耕、劫掠等都是合乎自然的获取财产的方式。他在这里尤其为战争(作为广义的狩猎)的自然正当性做了辩护。这个意义上的财富是有限的,自然不创造无用的东西,同时也不会浪费东西。 可是,另外一种获得财产的方式即‚获得金钱的技术‛,它是不合乎自然的,导致了财富的无限可增性观念。(p25)它不是家务管理中的一个合乎自然的部分。金钱是最不自然的,寒不可衣,饥不可食,因此对于金钱的追求就是最不自然的生活方式。(比如我们今天的金融资本家)而亚里士多德之所以要做这样的讨论,实际上是要寻找和确认家主和政治家的自然目的(或本分P31),这是以后讨论城邦问题的根基。

到了第十二章,亚里士多德转而论述夫妇和父子关系。与主奴关系不同,它们都是对自由人的统治,但夫妇关系是平等的,类似共和政体;而父子关系是不平等的,类似君主政体。此处有两点疑问:一,为何对于父子和夫妇关系的讨论如此简略?二,主奴关系类似于何种政体?

到了第十三章,亚里士多德又回到统治与被统治关系的自然正当性问题上,这一自然正当的最终根据在于灵魂的性质。灵魂在本质上就含有两种要素:其一为主导,另一为附从。统治和被统治就像灵魂组合中的主导与附从关系一样自然。

论述及此,亚氏结束了家政的论述,即只讨论了主奴关系,而不再讨论父子和父子的关系,也不再讨论村落关系。而是转而论述理想城邦。这一结构性的缺失是否蕴含了深意呢?

二、理想城邦——自然与城邦

在开篇第一章亚里士多德首先讨论理想城邦有一个前提,即‚具备了相当的物质条件以后‛。(p43)这个条件对于城邦的设臵有何影响呢?现代政治其实就是为了满足这个物质条件,霍布斯把现代社会的起点定在了人的自我保全之上,而自我保全作为一种自然权利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扩张成对于财富的、公平的权利的要求,因为财富和公平都是人的自我保全的需要。这份工作是由洛克等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所推进和完成的。

经济进步、物质丰裕是现代政治最重要的事物,按照阿伦特的说法就是公共领域的社会化,本来是处理人类政治事务表现人类高贵和自由的领域,现在被卑下低贱的物质生产和劳动所代替,最典型的莫过于马克思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以及劳动伦理。

而亚里士多德直接就把它排除在了政治学讨论的范围之外。这个依据大概在于,致富并非政治的本分。(p31)而参与政治是需要闲暇的,闲暇的获得则无疑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为支撑。古典政治借助奴隶制来解决这个问题,一部分人的不自由保障另一部分人的自由,其合理性在于一部分不自由的人没有自由的能力,他们没有充足的理性自理能力,需要别人的统治和支配。而另一部分自由的人则是具有自由的能力的绅士。

而现代政治则是打破了这种能力等级的区分,要追求人的平等,实际上这是要降低对人的要求,同时要把奴隶制普遍化,要人们都为自己的生计奔波忙碌。这无疑意味着人的高贵性的彻底丧失。

另一个有趣的点在于,亚氏为讨论理想城邦寻找到了一个所谓‚自然起点‛,即人们在进行政治组合时,个人该把哪些事物归社团公有?关于这个自然起点至少有三个问题值得关注:一,这个问题何以成为一个讨论的起点?

二、这个起点何以又是自然的?

三、这种问法与自由主义相似,但目的显然不同,其不同何在?

关于第一个问题,城邦是一个整体,因而它就一定具有公共的成分,否则城邦将只是一个个原子化的个人的简单堆积,而这不足以构成一个城邦。所以讨论公共的范围就是一个起点。而这个起点之所以是自然的,也要从城邦在自然目的的序列上先于个人来考虑。而关于第三个问题,这与自由主义划分公私界限是很不同的,自由主义的划分是为了保障私人自由,因此其理论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个人,是私的部分。而亚氏的划分是为了保障城邦的完整性,其理论的起点和归宿是城邦,是公的部分。

关于这个‚自然起点‛的初步回答只有两种。一是完全公有,二是一部分公有,一部分私有。前者是柏拉图的答案,亚氏就先从这里展开论述。 苏格拉底的理想国目的是要‚消除私心,保证城邦的大公统一‛。而亚氏却认为这种整齐划一不仅不可能,而且导致的是城邦的消亡。(p45)因为城邦的本质就是许多不同品类的分子的集合,而不是同类事物的聚合。(p46)因此真正重要的不是消除私心,而是尽可能地保持各个部分的自然差异,只有这样城邦才能称其为城邦。 这里就涉及到了关于整体有两种含义:可以是一个一个人的总数合而为全,也可以是集体地不分彼此之为全。前者之全依然有私我,后者之全则没有私我。但这两者都未必能导致城邦的洽和。前者可以看成是自由主义的思路,后者可以看成是极权主义的思路,而亚里士多德显然采取了较为中间的道路,即社群主义的道路。所以我们所亚里士多德是社群主义的鼻祖,在一定程度上是成立的。

亚里士多德在后面的第四章继续讨论了妇孺归公会导致伦常丧失,罪行加重,城邦也会因为友爱的淡乏而不再团结。在第五章则讨论了财产归公问题。财产问题主要涉及生产合分配。最好是土地私有,分配归公。财富应该‚以足够维持其素朴(节制)而宽裕(自由)的生活‛为度。(p64)在考虑城邦的设计时,必须时刻谨记的是何谓正当的生活,而正当的生活中财富是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三、政治的极限——自然与正义

在《政治学》第三卷中,亚氏两次提到了同一个比较独特的问题(p157-160,p176):即城邦如何对待才德卓绝的人。这个才德卓绝的人不只是一般的品德优秀,才能超群,而是‚人群中的神祗‛(p157)

在第十二章中,亚里士多德提到,政治学上的善就是‚正义‛,而正义包含两个因素——事物和应该接受事物的人。(p152)正义的分配是以应该付出恰当价值的事物授予相应收受的人。(《尼科马克伦理学》卷五章三1131a15)在政治权利的分配上,正义就是‚以人们对于城邦各要素的贡献的大小为依据。‛(p154)这是城邦赖以存在的基础,因而正义就是城邦最大的公共利益。

可是不管是正宗的城邦还是变态的城邦都有自己的正义的标准,也就是任何城邦都有自己的关于赋予相应的人以恰当的事物的标准,比如有些城邦以财富为标准,有的则以出身、才德为标准,还有的则兼而有之。财富、出身、才德和集体多数四者并存于城邦之中。(p135)尽管亚氏说他们的观念都是偏见,可是它们显然成为维护特定城邦存续的根基。

可是对于亚氏所谓才德卓绝的人来说,城邦的正义是不能约束他的,就像‚不能把宙斯神一并纳入人类的政治体系‛。(p160)他超越于这些标准之外。如果城邦是一个整体,那它就有理由要求所有人成为他的一部分。可是这样卓绝的人物,他本身恰恰就是一个整体,而其他的人们便类于他的部分。(p176)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实际上是所有城邦的敌人,他们的存在都将潜在地对城邦的存续构成威胁。

亚里士多德说,对于这样的人,唯一合乎自然的方式就是说服大家服从他的统治,(p176)成为城邦的终身君王。(p160)可是显然说服似乎是并不起作用的,否则超人也就不会被城邦所放逐了。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君主政体的一种,因为君主是城邦的一部分。终身君王的政治实际上是政治生活的极限,即按照自然的方式来组织政治的极限。政治的最高限度就是哲学王的统治。这个时候的正义标准就是自然的正义标准。

可是我们马上就意识到,所谓自然的正义标准是自相矛盾的。自然无所谓正义或不义,它自身是最终的标准。各种正义的标准在理论上都必须接受自然的审查。可是政治又必须建基于正义的观念之上,它必然试图去掩盖自然。或者说每一个城邦都试图把自己所奉承的正义观念包装成是自然的,是无可怀疑的。自然是生生不息的,而城邦却力图稳定。于是所有城邦都有采取‚陶片放逐法‛的可能,实际上也是这么做的。亚氏认为即使是出于统治者的私利,采取这种方法‚也有政治理论上的根据,而未可全非‛(p160)这是政治的自然逻辑,而这个自然逻辑从根本上说是违反人的自然的。

四、结语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了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目的论,笔者认为自然目的论始终贯彻着全书的讨论,借以确定人的自然本性,理想城邦的结构,也包括后面提到的如何对待‚超人‛,如何教育城邦的公民等。而需要强调的是自然的目的并不是人的目的,自然理性也不是人的理性。实际上并非所有人都能知晓自然的目的,或者说自然的目的其实是被隐藏起来的,需要哲人去发现。其发现的方法之一,亚里士多德已经清楚地向我们呈现出来了。 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分为八部份,主要涉及城邦的目的、起源、变更和保全;政体的分类、变更和保全;理想的城邦及其构建;最后论述了公民和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另外,这本书还涉及领导者素质和领导艺术的问题;他还阐述了他的法律的思想和司法的思想。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城邦的起源。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之所以要建立一个共同体是为了某种善的目的。家庭是从男人和女人以及主人和奴隶这两种共同体中形成的,人们组建家庭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当多个家庭为了获得比生活必须品更多东西而联合起来时,就形成了村落。随着人们对善的不断追求,多个村落为了过上美好的生活而完全结合成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越来越大,直到大到足以自足或近于自足时,就产生了城邦。

第二部分初步讨论了政体的问题以及政体和法律关系的问题。

他认为,城邦的本质在于多样性,而不在于一致性。以一致性为本质和根本的城邦必然会走向自我否定和毁灭。高度一致性的城邦是人丧失两种美德:一是男人对女人的情欲;二是慷慨施与财物的美德。

在论及法律与城邦的关系时,他认为,一个优良的城邦中不仅应该通过法律实现财产的均衡和适中,还应该致力于人们的别的方面的平等和均衡,如教育、名誉等。另外,他认为应该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因为法律的变革可能会引起政治*—因为法律的实施和效果最终取决于人们顺从法律的习惯而不是内容,而习惯养成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且频繁的变更法律会降低法律的威信。

另外,他还对希波达莫斯政体、斯巴达政体、迦太基政体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自己对这些政体的看法。 第三部分论述了公民、政体理论以及法律三方面的问题。

他在对各种关于‚公民‛的定义进行分析和批判后提出了公民的概念。他认为,公民是参加法庭审判和行政统治的人。其中,参加行政统治的人包括官员、陪审员以及公民大会成员。他还说到,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人对共同生活的追求是天生的必然的;人一定会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聚集起来,在共同体中享有自己应得的美好生活。但他同时指出,公民是具有相对性的,因为这种观念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而人们对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时所做出的判断总是容易出错的。

他还讨论的政体的问题。他认为政体负责对城邦的各种官职特别是最高官职的某种设臵或安排,简单的说,政体就是政府。此外,他还指出,城邦这种共同体不仅仅是维持人们的生活和分享财富,它还要以优良的生活为目的。他还提出了政体的分类。他认为政体有正确的政体和蜕变的政体。以利益和最高权力的归属划分,正确的政体可分为君主政体(以公共利益为目标,权力掌握在一个人手中)、贵族政体(以公共利益为目标,权力掌握的少数人手里)、共和政体(以公共利益为目标,权力掌握的大多数人手里)。蜕变的政体分为僭主政体(以私人利益为依据,是蜕变了的君主政体)、寡头政体(以富人的利益为目标,是蜕变了的贵族政体)和平民政体(以穷人的利益为依据,是蜕变了的共和政体)。

他在这部分也论述了法律的问题。他认为法律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他认为,城邦应该委任那些能够公正裁决法律没有做出规定的事例的人为官员;除此之外,城邦还应随着时间推移,根据城邦和公民的新经验来修改和补充新的法律,使法律的统治能与时俱进,保持旺盛的活力和生命力。而且,他还认为,能用法律统治的地方尽量用法律来实施法律统治,法律无规定的地方和时候就必须用人来裁决,并且参与裁决的人应该是多人。

第四部分首先再次提及法律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政体多样性的原因,再分别对平民政体、寡头政体和贵族政体进行细分,并提出‚中庸政体‛是最好的政体的观点和阐述了政体的三要素。

在这部分的开始,亚里士多德再次强调法律的思想。他说,法律是根据政体制定的,是对政体诸多要素的内容的规定和确认。各个当权者必须依照法律来进行统治,并有义务防止别人违反法律;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必须了解政体的类别和这些政体类型之间的差异。

紧接着,他分析了政体多样性的原因。他认为,每一个城邦都是由不同的要素和部分构成,这些要素和部分在不同的城邦结构和分布是各不相同的。因为,城邦是由不同的家庭构成;城邦的人群有不同的阶层;城邦中人的财富、出身、德性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别。

然后,他对平民政体、寡头政体、贵族政体分别进行了更细的分类。

接着,他提到了‚中庸政体‛是最优良的政体的观点。所谓‚中庸政体‛是中间阶级人数占主导,并由中间阶层掌权的政体。因为,中间阶层既不会掠夺富人的财富,也不会剥夺穷人,更不会由党争。他进一步说到,任何一个城邦在构建上都包含性质和数量两个方面。所谓性质是指自由、财富、教育和门第;而数量指认可的数量。他进一步指出,在任何一个城邦中,没有任何阶层同时在数量和性质上占双重优势。所以,要保持一个相对政体的稳定,就要使其支撑者力量大于反对者力量;各个阶层在制定法律时,要使中间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得到顾及。

在这部分的最后,亚里士多德阐述了政体的三要素。他认为,政体应该包括议事、行政、司法三个要素。议事要素负责战争与和平、结盟与解盟等公共事务以及法律、死刑、官员选举和审查等方面事务。这个机构可以由全体公民或部分公民担任。行政要素则负责各种官职的安排和配臵。司法要素主要指法庭的审判等职能;而司法方式的区分标准包括:法庭成员、审理对象、成员任用方式、法庭形式等。

第五部分重要论述了政体的变更和保全的问题。

他认为,政体变更的共同原因有: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为了避免财产和名誉受到损失;遭到轻蔑或感到恐惧;城邦某部分不成比例地增长;选举舞弊;城邦之间的失调和战争;城邦的地形、位臵等。紧接着,他分别详细论述了平民政体、寡头政体、贵族政体变更的原因。 接下来,他论述了政体保全的问题。他认为政体保全的共同方式有:让城邦所有人都严格奉公守法;通过法律防止权贵阶层之间的敌对和私斗;巧妙地利用政体所面临的威胁;通过法律防止任何人拥有过多、过大的权力;官员们奉公守法、严格自律;通过法律使愿意并有能力维持现政体的人比不愿意、没能力维持现政体的人要多;对公民实施教育等等。接下来,他论述了君主政体和寡头政体的保全问题。他认为僭主制政体的保全的方法有:抑制公民的心志并在公民之间制造不信任感;使公民无力量有所作为;僭主不露严厉只显尊贵,要人看到他的人尊敬他;避免暴政;向公民表明呀自己的统治是为了公共利益等等。

在这部分的最后,他分析了苏格拉底政体变革思想的不足。

第六部分主要论述了政体的构建问题。在论述政体构建问题之前,亚里士多德说明了平民政体的原则和特征。

他认为,平民政体的原则是自由。这里的自由是指人能够随心所欲的生活、每个人轮流地进行统治和被统治。另外,他认为平民政体的特征应该包括以下方面:官员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官员通过抽签产生;全体公民统治每一个人,每一个人又统治全体公民;就职的官员没有财产要求或者只要很低的要求;一个人不能两次担任同一官职;官员的任期是短暂的;所有的公民都有审判权,一切案件都由公民选出的人来审理;公民大会对一切事情,至少是重要的事情有最后的决定权。

他认为在进行政体的构建时,要着眼于长远。部队的组成方面,要根据城邦的地理环境来决定兵种和数量。最后他着重论述了官员的设臵问题。他认为,官员的应该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商业管理的官员;负责城镇建设的官员;负责乡村建筑的官员;负责公共收入的官员;负责登记各种契约和法庭判决的官员;负责执行司法判决、罚款和监督犯人的官员;经手公共款项的官员;负责宗教事务的官员;负责公民教化的官员等等。

第七部分主要论述了理想城邦应该具备的条件。

他认为,在一个理想的城邦中,个人的幸福和城邦的幸福应该是一致的;人口合理、地理环境优越,军事力量强大;人民的生命力旺盛而且富有思想。除此之外,阶层划分应该合理;城邦选址合理;婚配及生育合理。最后是注重儿童的教育。

第八部分主要论述了青少年的培养问题。

他认为,对青少年的培养是城邦共同的责任。在对青少年进行的教育内容要适当而且要全面。他还主张通过读写、体育、音乐、绘画等对青少年进行培养。

亚里士多德这本书,论述了多方面的内容,开创了政治学研究之先河,使政治学成为独立的学科。

但他的思想也有不足之处。他认为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如他认为有的人天生就适合做奴隶,有的人天生就适合做自由民,有的人天生适合做统治者。

另外他的思想又有自相违背的地方。他在论述平民政体的原则时,官员应该有全体公民产生,但在后面他又说官员应该通过抽签产生。到底是哪个,我们不知道。

理想国与政治学

柏拉图的《理想国》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可以说是古希腊,乃至是整个政治学、哲学史上最经典的著作,同时,由于两位作者之间的师承关系,这两部著作之间必不可少的存在一些亲缘关系,这从《政治学》中许多地方出现的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批评可以看到。这一切,使得把它们放在一起作一番比较阅读的尝试成为必要,虽然这绝对可以说是一项令人望而生畏的任务。我在这里试图做的是选取‚理想政体与政体选择‛这个两部著作共同关注的思想主题为视角,以《政治学》作为阅读的焦点,对比两者的写作风格与目的,探究两者间的分歧,以及在我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力求分析这种差异得以产生的现实及理论根源。由此,我的思路如下:

一、《理想国》与《政治学》共同的问题域:理想政体的理念

二、两者间的分歧:政体的划分以及理想政体的实现途径

三、分歧与差异的根源:‚可能的艺术‛与‚可行的艺术‛

一、《理想国》与《政治学》共同的问题域:理想政体的理念

‚公民与共同体的一致‛与‚共同体至上‛是古希腊政治思想的主题。这里所谓的‚一致‛与‚至上性‛是专指城邦作为共同体之一种与公民或者个人的关系上而言,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统一的。虽然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诸多批评,但在这个问题上,两位思想家的观点是非常一致的。柏拉图认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讲,还有什么比闹分裂化一为多更恶的吗?还有什么比讲团结化多为一更善的吗?‛‚当一个国家最最像一个人的时候,它是管理得最好的国家。‛(1.P197)亚氏同样认为‚政治团体以统一为至善‛(2.P47),他说:‚城邦[虽在发生程序上后于个人和家庭],在本性上则先于个人和家庭。就本性来说,全体必然先于部分。‛(2.P8)城邦不仅出于人类生活的实际需要,它更重要的是还具有深刻的伦理意义,即:‚城邦的长成出于人类‘生活’的发展,而其实际的存在却是为了‘优良的生活’。‛(2.P7)换言之,‚城邦是若干生活良好的家庭或部族为了追求自足而至善的生活,才行结合而构成的‛。因此,‚政治团体的存在并不是由于社会生活,而是为了美善的行为‛;(2.P140)而‚优良的立法家们对于任何城邦或种族或社会所当为之操心的真正目的必须是大家共同的优良生活以及由此而获致的幸福‛。(2.P348)在此基础上,亚里士多德得出了他关于城邦与公民关系的著名结论:‚由此可以明白城邦出于自然的演化,而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凡人由于本性或由于偶然而不归属于任何城邦的,他如果不是一个鄙夫,那就是一位超人。‛(2.P7)实际上,‚城邦先于个人‛的观念,可以说是整个古希腊时期的思想主流。在这个问题上,怀疑派,犬儒学派等等因其倡导个人利益或者个人意识,而成为古希腊思想的另类或异端。

从这种观念出发,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什么样的政体才是最优良的政体‛这一关键问题的描述也是非常相似的。柏拉图认为:‚一个真正的治国者追求的不是他自己的利益,而是老百姓的利益。‛(1.P31)他在对理想城邦的护卫者这个群体的描述中说道:‚我们所关心的是使一个护卫者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护卫者,尽可能使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得到幸福,而不是只为某一个阶级考虑,只使一个阶级得到幸福。‛(1.P203)亚里士多德也说:‚凡照顾到公共利益的各种政体就都是正当或正宗的政体;而那些只照顾统治者们的利益的政体就都是错误的政体或正宗政体的变态(偏离)‛。(2.P132)两者的关联与一致性是显而易见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柏拉图的理想城邦的理念与亚里士多德的殊无二质,这根本上是由于他们对城邦统一的基础的理解的不同所导致的。对于这个问题我将在下面加以展开。

二、由共同走向不同:从现实政体划分到理想城邦

经过以上的简单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理想的城邦的描述有一定的共性。他们追求的都是如何保证与实现公民个人与城邦共同体的一致性乃至使这一一致性得以稳固长久。但是统一的基础是什么?这种理想如何达成?进一步说任何现实政体形式过渡到理想政体有那些可能的道路选择?在这些问题上,两者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别。

对于柏拉图而言,他继承了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的观念,认为城邦一致性的真正基础在于‚知识‛或者是基于理性的美德,及其具体的体现者——哲人王身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柏拉图认为任何现实政体都是不可取的,或者说都是对理想政体的理念的背离。因此他对所有的现实政体持一种无差别的批判态度。他说:‚现行的政治制度我所以怨它们,正是因为其中没有一种是适合哲学本性的。‛(1.P248)然而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他对所谓利益、幸福、美德等等问题的理解是建立在常识的水平上的。他认为:‚我们不仅应该研究理想的最优良政体,也须研究可能实现的政体,而且由此更设想到最适合于一般城邦而又易于实行的政体。‛‚实际政治家……他应该像我们预先说明的,帮助任何现存政体[给予补救或改进]。‛(2.P177)进一步而言,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优良政体‛的‚优良‛的涵义也是与柏拉图截然不同的。他说:‚我们所说的优良,不是普通人所不能实现的或必须具有特殊天赋并经过特殊教育才能达到的标准,也不是那些认为只有理想的政体才能达到的标准,我们是就大多数人所能实践的生活以及大多数城邦所能接受的政体,进行我们的研究。‛ (2.P204)这句话可以看作是亚里士多德对《理想国》的直接的毫不隐讳的批评,也是整部《政治学》的立意所在。因此在对现实政制的理解上,三种正宗政体的类型,无论君主、贵族还是共和政体在亚里士多德那里都是可以接受的,或者说都是‚优良的‛。亚里士多德因此反对柏拉图的‚优良政体‛的观念。以一个具体例子来说,在对卫国者的幸福的判断上,亚里士多德指出:‚他(苏格拉底)认为立法家以全邦的幸福为重,于是不惜剥夺卫国之士的幸福。可是,这必须在各个部分的全部或大多数,或至少有若干部分获得幸福(快乐)以后,才能谈到全体的幸福(快乐)……在这样的城邦中,倘使卫国之士索然寡欢,其它的人又将谁能快乐?‛(2.P61)不过在柏拉图那里,苏格拉底在回答别人的指责,即‚没有使护卫者得到幸福,他们掌握一切,自己却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就已经明确指出:‚既然我们的扶助者的生活,看起来比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胜利者的生活还要好,那么,还有什么必要去和鞋匠,其他匠人,以及农民的生活去比较吗?‛(1.P203)可以看出,柏拉图眼中的最幸福的生活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却是无法忍受的,因此,从这一点出发,二者对现实政体的看法以及划分,还有对‚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美好生活‛,或者‚什么样的政体才是理想政体‛等问题的判断也是截然不同的。

柏拉图对政体的划分是非常简单的,可以说,实际上只有两种政体:现实的和理想的。现实的包括斯巴达和克里特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僭主政治(1.P313),都是不正当的和应该遭受批评的;理想的就是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言辞设计出来的哲人王的理想城邦。之所以说在柏拉图那里实际上仅有两种政体划分是因为在他看来,任何现实政制,如果没有朝着理想城邦迈进的话,最终都会归于僭主政制这一城邦的最后祸害,无可挽回。当然,这种政体划分是亚里士多德所无法接受的,这是和他们对政体进行划分的目的不同有着直接关联。柏拉图的划分的目的在于找到最恶的政体形式,并与最好的政体即哲人王的政体进行对比,论证最正义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最不正义的生活也是最不幸福的生活。而亚里士多德的‚分清并列举每一类型的政体的诸品种‛的目的在于‚考察哪种政体最易实施‛以及在各不同政体中‚考察哪一类适宜于哪一类公民团体‛,进一步的目的在于,人们选择了政体之后‚应该怎样着手进行‛。(2.P180)

因此,同柏拉图对所有现实政体的无差别批判不同,亚里士多德虽然对他的‚2×3‛的六种政体形式中的某些政体持一定的批判态度,但更核心的目的在于寻找如何能使各种政体得以稳定或得以保全的途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亚里士多德甚至当起了僭主的老师——虽然这种政制是他强烈批判的。当然,亚里士多德在讨论各种政体形式的时候绝非是‚价值中立‛的,他的价值倾向突出表现在他认为任何变态政体若想保全,就必须过渡到相应的正宗类型。这一点可以从他对各种变态政体的‚出谋划策‛中明显看到。比如他认为‚就寡头政体而言,应认真注意穷人的利益‛(2.P271)对于僭主而言,‚在他的人民面前,应表现为大众的管家或本邦的仁王,而不是一个专制的僭主,应表现为自己不重私利而为万民公益的监护人,应以克己复礼为平生素习,万事不为过分‛,这样最终导致僭主统治‚既可以因此较为持久;自己的习性也必日趋于善良‛(2.P301)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注意穷人利益的寡头政体实际上已经不是寡头政体了,而具有了贵族政体的色彩;同样,能够达到这些要求的僭主也就不能称其为僭主,而具有了君主的特质。

因此,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任何变态政体都可以有一条现实道路以复归为正宗政体并得以保全,甚至达到优良。反观柏拉图却并不认为不正当的政体向正当的政体的过渡会如此简单——虽然不是毫无可能。柏拉图说:‚有一项变动可以引起所要求的改革。这个变动并非轻而易举,但却是可能实现的。……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而为一。‛(1.P215)因为:‚在哲学家成为城邦统治者之前,无论城邦还是公民个人都不能终止邪恶,我们用理论想象出来的制度也不可能实现。‛(1.P255)这是首要条件,当然还包括柏拉图之后谈的的一些附加条件,比如‚他们(哲学家——引者注)把所有十岁以上的有公民身份的大人送到乡下去,把孩子接受过来……用自己制定的习惯和法律培养他们成人‛(1.P310)、‚拒绝让诗人进入治理良好的城邦‛(1.P404)等具体手段。当然,就其现实性而言,是远远无法和亚里士多德的策略相比的。

三、可能的艺术与可行的艺术——《理想国》与《政治学》不同的理论特质

对于相同的问题,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各自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具体体现在之前谈到的等等问题中。进一步的问题即在于追问这种不同产生的根源何在。用一个简单的判断来定义二者的分别,即:《理想国》实为一种‚可能的艺术‛,而《政治学》乃一‚可行的艺术‛。

‚可能性‛的表述贯穿《理想国》全书。我认为《理想国》包含的两大思想主题,一是描述善的理念以及生活,二是论证这种善是可能的——这种可能性是纯理念的和超时间的。(《理想国》中的时间性问题比较复杂,在此不作展开)这两个问题以善的理念为中心,而论证这种善的可能性仅仅是对善的理念的一种佐证,即‚关于正义之类美德本身我们也必须不满足于像现在这样观其草图,我们必须注意其最后的成品‛。(1.P259)因为从根本上说,所谓‚善的理念‛本身即包含一切善的因素,现实性自然是其中之一,或者说,它必须具有现实性,否则它就不是‚善‛的——虽然这种‚现实性‛是以‚可能性‛的表述出现的。因此,柏拉图一再强调《理想国》中的理想城邦形式是‚(我们)用言辞构建的‛、‚用理论想象的‛,并且一直用艺术家画画来类比理想城邦的构成与治理。

因此,从‚理想国在现实中无法实现‛这个角度对柏拉图展开批判是无力的。在柏拉图看来,理想城邦无法实现的原因不是在于理想城邦,或者善的理念本身有问题,而恰恰是现实的风俗、习惯、法律、政制,或更根本的说,是‚现实的人‛有问题,因此他才会提出要把所有成人赶出城邦,只留下孩子,并由真正的哲学家对他们进行系统教育,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伽达默尔才会认为,‚教育‛是整部《理想国》的最核心问题。因此,柏拉图从来不去迁就来自现实性方向的批判。因此当格劳孔认为‚合意的城邦你(苏格拉底,引者注)是指我们在理论中建立起来的那个城邦,那个理想中的城邦。但是我想这种城邦在地球上是找不到的‛的时候,苏格拉底回答道:‚或许天上建有它的一个原型‛。(1.P386)柏拉图作为一个哲学家的孤傲气质即在于此。但柏拉图《理想国》的目的绝非仅仅是要塑造一个‚天上的城邦‛而已,更根本的在于,柏拉图对谋杀了苏格拉底的希腊城邦政制强烈不满,因此借助对‚天上的城邦‛这一‚可能的艺术‛的赞美,表达了对所有希腊城邦的丑恶政治现实的愤怒与批判。

苏格拉底之死对柏拉图的震动是巨大的,直接引发了柏拉图对于一个事物如何既能‚善‛也能保持强大的问题的思考,换句话说,哲学家与现实城邦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之间的差异的根源就在于亚氏身为一个外邦人,根本不具有柏拉图的这种生活体验,因而他更可能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从纯客观事实出发,以他的正宗政体与变态政体的标准,疏理150多个希腊城邦的政制现实,并探讨任何一种政制可能得以保全、持久的途径。因此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政治实际上就是一门‚可行的艺术‛。所谓‚可行‛即体现在《政治学》提出的五大问题上(2.P180)。在这里,亚氏不愧出身于医生世家,他在看待城邦政制问题之时,自始至终怀有一种‚医生的眼光‛,简而言之,他看待现实城邦的眼光是:首先是诊断,即明确什么样的是病态的,什么是健康的。变态政体就是病态政体,如想保全并维持,必须过渡到健康政体,即正宗政体;其次是治疗,即任何一病态政体过渡到健康政体的现实途径,对于各种政体的种种道路选择或治疗方案,亚里士多德的讲述是非常详尽的;最后,探讨一般政体的毁灭和保全的原因何在,即何种措施能够预防健康政体堕落为病态政体。当然,所有的问题都要遵守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即必须关注稳定性,因此亚氏才会把‚效忠现行政体‛作为担任邦中最高职务的人的首要要求(2.P271)。对于一个合格的医生而言,无论病人患的是什么病,把他治死绝对不是医生的职责所在,同理,即使对于僭主政体这一亚氏最憎恶的政体形式,他仍然本着医生的操守为其出谋划策,寻找其可能过渡到君主政体的手段。

因此,在我看来,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差别是画家与医生的差别;《理想国》与《政治学》的差别是‚可能的艺术‛与‚可行的艺术‛的差别,也可以理解为是一幅精雕细琢的美丽图画与内容详尽精巧的医书的差别。从这个意义上讲,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理论不满并进行批评是非常正常的——虽然我们可以想象,柏拉图对于这个学生的批评也是根本不屑一顾的。而正是因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之间的这种思想差异的较量与争锋,使得整个西方思想史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两颗种子开始生根发芽,最终枝繁叶茂,交相辉映。

第13篇:政治学+名词解释

1.【政治】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按照《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指在共同体中并为共同体利益而作出决策和将付诸实施的活动。

2.【政治利益】人们在政治过程中,借助公共权力来实际的具有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3.【政治关系】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特定的利益要求而形成的,以政治强制力量和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

4.【政治权力】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政治权力在本质上是一种力量制约关系,形式上是特定的公共权力。

5.【政治权利】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定的社会成员在政治共同体中获取自身利益的正当性和特定资格。这种资格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利益的分配关系,是社会成员实现利益分配的政治资格。

6.【政治行为】指人们在特定利益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活动。政治行为通常有四个要素,即,政治行为的主体、方向、性质和方式。

7.【政治冲突】指政治体系中的不同个人或群体,由于利益的不一致和对同一利益均具有要求而产生的矛盾。政治冲突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表现。

8.【政治斗争】政治冲突的一种形式,指各政治主体之间基于自身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特定的权利而围绕着公共政治权力所产生的对抗性互动行为。政治斗争行为具有如下几个特征:1利益争夺;2权力角逐;3矛盾对抗;④意识自觉;⑤事关全局。

9.【暴力斗争】指伤害个人和社会的暴烈性政治压迫与政治反抗的行为,它在政治革命和夺取政权的过程中最为普遍,是和平合法手段失效以后采取的斗争手段,最主要表现形式有暴动、武装起义和战争。

10.【议会斗争】非暴力政治斗争的一种。指社会各个阶级、政党、集团及其代表在议会里所进行的斗争。这种斗争直接影响到国家政策,斗争各方都进行理论宣传、施加政治压力,甚至采取金钱交易的方式,以实现自己的集团利益。

11.【政治示威】非暴力政治斗争的一种。指在停止工作或学习基础上形成的表达意愿的方式,“是指在露天公共场所或者公共道路上以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活动”。

12.【政治不合作】非暴力政治斗争的一种。指对国家活动的抵制,如拒绝在国家机关或军事机关担任工作,不参加执政党,放弃荣誉称号和名誉职务,不买政府公债等。

13.【政治不服从】非暴力政治斗争的一种。指集体的有目的的脱离政治权力轨道的行为,如公开地故意地拒绝执行官方机构命令、停止工作或学习、逃避法律责任等等。 14.【政治战略】指政党或国家等政治主体规定的一定时期内的目的、方针和任务。

15.【政治策略】政治主体为了完成战略任务,根据政治形势的变化而确定的斗争形式和组织形式等,是为实现战略任务而采取的具体办法。

16.【政治妥协】在(1)斗争双方力量悬殊或势均力敌(2)面对共同强大敌人(3)具有某种合作可能的情况下,为了避免造成更大损伤或两败俱伤,以不损害双方根本利益为前提,通过谈判、协商或默契,互相作出让步,从而暂时实现矛盾缓和以便双方共同发展的某些局面的行为。

17.【政治变迁】指政治体系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向着某种被认为是“进步”的价值目标的,那么,政治变迁就是政治发展。总体而言,政治变迁主要强调政治体系运行状态和方式的改变,而不考虑这种改变的价值定向。

18.【政治统治】实质上是阶级统治。是指经济上最强大的、占优势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强化既定的政治关系与社会秩序,通过国家权力而对全社会所进行的一种强力支配与控制。 19.【政治权威】权威的一种。通常政治权威概念对应的是居于统治地位的某种机构、职务或个人。政治权威由于其具有的传统基础或魅力基础或法理基础,而获得政治体系中的被统治者的服从。

20.【政治统治的合法化过程】即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的国家使自己的价值理念和理论规范转变为社会共识,将自己的意识形态信仰体系转化为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从而证明这种政治统治正当性、合法性使政治共同体中的人们自愿服从权威统治的过程。政治统治合法化过程,也是政治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威的过程。

21.【政治合法性】指社会成员对政治统治正当性的认可,这种认可通常不仅来自正式的法律或命令,而且主要来自一些价值观念和价值规范。社会成员通过这些价值观念和价值规范来判定政治统治能否有效运行,从而在认可政治统治的基础上产生服从的意识和心理。按照让-夸克的意见(《合法性与政治》),政治合法性实际上是一种统治权利的表现。

22.【统治、专政与镇压】镇压是以暴力对敌对势力实行专政的方式,专政不仅包括暴力镇压,而且包括限制和排斥、怀柔利用和安抚等多种方式,统治则除了专政的内容,还包括民主的内容。

23.【政治管理】国家权力围绕某种特定的目标对政治生活进行自觉地、有计划地约束或制约的一定方式,通过这种约束,政治生活得以按照某种既定秩序和目标来运行和发展。这些目标,既可能包括维持政治体系稳定运行有序发展,也可能包括促进经济增长社会福利扩大等等。

24.【行政管理】指对政府(广义)机关内部事务和人员的管理。

25.【差序格局】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使用的术语。指“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在这种权力格局中,礼与德是权力运行的主要规则。

26.【政治领导】作为政治管理方式的政治领导是指,政府、政党、政治集团以及政治领袖等政治管理主体运用权力和权威,通过对政治管理客体施加政治影响力,确立社会政治生活的性质和目的,实现与政治统治相关的原则和方向的过程。政治领导在政治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形式上表现为政治领导人的活动。从政治领导行为的角度讲,政治管理可以被看作是国家政权对社会公众政治生活的根本性问题的权威指导过程。

27.【政治决策】指政府或政党等政治管理主体对政治生活的重大问题指定和选择行动方案的过程,是对政治生活的方向、目标、原则、方法和步骤进行抉择的过程。政治决策具有如下特征:它是对公共政治生活所作的抉择,涉及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公共性),它的行为主体是国家政权组织及与其相关的个人和组织(权威性),它的结果决定政治管理的整个实施过程(指导性),它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要求普遍服从并执行(强制性)。

28.【政治组织】作为政治管理方式的政治组织是指,安排分散的人或事物,使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或整体性,即组合成为行为系统,建立配合关系的过程。

29.【政治协调】指政治管理主体对社会政治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进行调节和调解,使之趋于平衡的政治行为和活动过程。政治协调是社会利益分化与政治整合的共同要求。政治协调的方式主要有:政治干预、权威仲裁、协商妥协、搁置回避和协同合作。

30.【政治干预】指政治管理主体对政治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压制和干涉,使冲突各方都作出让步的过程。

31.【政治沟通】广义的政治沟通是指传递政治信息、交流政治思想的全部活动。狭义的政治沟通是政治体系在输入输出过程中政治信息的交流和转换。作为政治管理方式的政治沟通是狭义的,按照沟通路径,可以分为上行、平行和下行三种。

32.【政治监督】在政治管理过程中,为保证社会公共权力机关在所担负的职权的正当范围内和轨道上运行,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和纠偏的各种活动。政治监督本质是以权力制约权力。其目的在于抵御权力的腐蚀性,避免普遍利益受到特殊利益的干扰,以保证政治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在政治管理过程中,政治监督的主要任务就是防止和惩治腐败。从行为方向看,有上行、下行两种。

33.【政治稳定】指政治体系在根本秩序上的连续,一般涉及1政治权力承继是连续的;2政治权力格局是有序的、稳定的;3政治文化分布是相对同一的;④政治体系由于是开放的,从而具有很强适应性。

34.【政治参与】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只有公民才能成为政治参与的主体。政治参与既是一种权利过程,也是一种责任过程,它建立在对民主价值承诺的基础之上,是由于对国家、民族或某种政治团体的忠诚所采取的行动。

35.【政治投票】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通常,一个国家的公民在选举、罢免、复决等领域有机会以此方式来表达自己政治倾向的行为方式。

36.【政治选举】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政治过程。政治选举除投票行为外,还包括政治捐助、组织选民、政治宣传及其他影响选举过程或结果的活动。政治选举的持续、定期开展对于使当选者权威地位的合法化具有重要意义。

37.【政治结社】指具有共同政治目的的公民为了相同的利益而结成持久性的集团组织的行为。这种组织既有可能致力于专门的特殊利益指向的问题,又有可能致力于广泛的公共利益指向的问题。政治结社包括参加政党和参加社团活动两大类。

38.【压力集团】一种政治组织。这种组织代表和维护某种社会特殊利益或特殊利益的某一方面,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但没有政权目的,而只是希望通过影响公共政策的指定、执行和调整来实现其利益要求。

39.【政治表达】指公民通过宪法规定的手段和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从而影响政府政策的行为过程。政治表达的手段主要包括政治集会、政治请援、政治言论等制度性表达和非制度性表达。政治表达主要是通过汇集成一种集体效应使政府明确感受到某种利益要求和支持意向,来影响政府过程。

40.【政治集会】政治表达方式的一种。指众多人为了共同的目的临时集合起来举行会议,联合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向政府提出某种支持或者要求的行为。

41.【政治请愿】政治表达方式的一种。指公民向国家或地方公共团体表达自己对有关政治事项意见和希望的行为。

42.【政治言论】政治表达方式的一种,指公民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和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见解的行为。现代社会中,政治言论参与主要是通过大众传播工具而形成政治舆论去影响政府决策。

43.【政治接触】指公民解决个别政治问题,请求个人或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接触有关官员并影响之的行为。政治接触本身包括合法和非法两种,但政治参与意义上的政治接触仅指合法的政治接触,而不包括贿赂或威胁等非法手段。在中国,制度化的接触渠道是信访,即公民通过来信或来放的形式同政府进行接触。

44.【政治冷漠】政治参与意义上的政治冷漠,是指参与的缺乏,表现为不参与政治活动或参与政治活动的不情愿,对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不关心。

45.【政治体系】一般包括社会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两方面的内容。按照《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指一个社会之中的各种“相互作用和制度”。

46.【社会政治组织】指人们通过或试图通过政治权力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权利而按照一定原则和规则结成的集合体,一般具有特定性质和内容的共同利益、权力和权利要求,具有特定的实体存在方式,具有特定的构成成员,具有特定的运行规则和活动方式。

47.【政治制度】指政治权力按照不同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社会政治活动的有序运行而对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方式所作的法定规约,它既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及其构成原则(即政治制度),又包括具体政治制度及其构成原则(即政治体制)。政治制度一般具有特定范围内的法定性和规约性,相对严密和稳定。

48.【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组织。恩格斯对国家有过经典的论述:“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49.【国家的历史类型】根据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而对其作出分类的一种方法。50.【国家形式(政府类型)】指国家权力在横、纵两个方面的配置、组合的形式。包括

(一)国家横向形式: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分配和相互关系;

(二)国家纵向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即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整体权力与部分权力的分配及其相互关系;

(三)国家机关权力的具体运作方式和具体制度,即所谓“政治体制”。

51.【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一个国家的政体,指“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主要涉及中央权力机关的设置、权力配置和相互关系。

52.【国体】政府的性质,即在国家中,哪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哪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53.【政体类型】按照政权组织形式(政体)的具体样式的一般特定,对政体作出的分类,政体类型的划分标准是:

一、最高国家权力的抵掌者人数的多少;

二、最高国家权力抵掌者的产生方式和任职期限。按照此标准,通常国家政体可以从总体上区分为君主政体和共和政体两类。

54.【专制君主制】君主政体的一种具体形式,主要特征是:君主拥有绝对至上的权力,君主不受任何来自外部的限制和监督,君主或者按照意志、或者按照自己不必执行的法律来行使权力。

55.【立宪君主制】君主政体的一种具体形式,也是资产阶级国家的政体形式之一。立宪君主制下,君主的地位和实际权限根据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规定设置。按照立宪君主制国家权力中心的情况,可以进一步分为二元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二元君主制是指存在君主和议会两个权力中心的政体形式:一方面君主权力受到议会和宪法的限制,另一方面君主掌握着政府任命权、解散议会权和钦定宪法权等权力。议会君主制是指只有议会一个权力中心的政体形式:君主受到宪法和议会的实际限制,政府由议会产生,君主只有国家象征意义。

56.【民主共和制】资产阶级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政体形式。共和范围形式上包括全体公民在内(与贵族共和制的区别),最高国家权力由多人执掌和行使,权力执掌者由选举产生,任期限定。按照不同职能机关和职位的地位和权限,特别是主要按照议会、政府首脑和国家元首的关系,可以分为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制。

57.【议会共和制】民主共和政体的一种。议会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议会共和制下的总统实际上不掌握实权,但仍由选举产生。 58.【总统共和制】国家最高权力由总统和议会按不同职能分别执掌和行使的一种政体形式。总统共和制下,总统和议会分别由选举产生,任期限定,内阁由总统组织并对总统负责,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与议会之间有权力制约关系。

59.【委员会制政体】一种由联邦议会选举联邦委员会,并由后者集体行使行政权的政体形式。联邦委员会无权否定联邦议会决案或解散议会,议会也无权使委员会成员辞职。

60.【民主集中制】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组建的社会主义国家通常采用的一种制度形式,通常既是一种组织原则,也指组织赖以存续的活动原则。61.【单一制国家】国家结构形式的一种,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其基本特点是:

(一)具有统一的宪法和其他基本法律;

(二)具有统一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体系;

(三)具有统一的中央政权机关,最高国家权力由中央掌握;

(四)全国行政单位和自治单位按地域划分,各地域的地方权力受中央权力的统辖;

(五)国民具有统一国籍;

(六)外交权由中央统一行使。

62.【复合制国家】国家结构形式的一种,由若干独立的国家或政治实体通过某种协议而组成的联合体,按照联合程度的不同,区分为联邦制和邦联制。

63.【联邦制国家】复合制国家的一种,又称联盟国家,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组成,其特点在于:

(一)国家具有最高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自己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这些机关与中央机关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二)国家有统一的宪法和基本法律,在此前提下和范围内,各联邦组成单位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三)国民既有联邦国籍又有联邦成员的国籍;

(四)联邦是国际政治的主体,外交权属于中央政府,但在宪法的范围内,联邦成员也可以有一定的对外交往独立性。

64.【邦联制国家】复合制国家的一种,又称国家联盟,由若干主权独立的国家为了特定目的而组成的联盟体,其特点主要是:

(一)各成员国主权独立、地位平等不存在隶属和制约关系;

(二)邦联本身不是主权国家,它的权力是邦联成员根据协议让予的,邦联没有统一的最高权力机关,没有统一的军队、赋税和国籍;

(三)邦联设有成员国协商机关,其成员由各成员国政府首脑担任,其只能主要使协商成员国之间的共同事宜;

(四)邦联成员之间的共同活动以各方共同签字的条约为基础。65.【国家机构(政治机构)】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和维护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完成政治权力的职能,而按照一定原则足见的各种机关的综合,它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实体体现。

66.【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统治阶级在组织国家机构时所确定的不同职能的国家机构的相互关系原则,它是不同职能的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在国家机构设置原则方面的体现。国家机构设置原则主要有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议行合一原则三类。

67.【分权制衡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包括两层含义:

一、按照不同的功能把政治权力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二、不同功能的权力之间形成相互制约关系。分权制衡原则在国家机构设置上的贯彻,通常体现为按不同功能权力设置不同的权力机关,这些权力机关之间具有相互监督、相互否决的权力。接实际运作来看,分权制衡理论有二权分立、三权分立等形式。

68.【议行合一原则】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过的斗争中创造的政权组织原则,其基本内容是:

(一)人民对国家事务拥有最高权力,人民通过代表实施这种权力;

(二)人民对于各种国家职能机构具有统辖权。这种原则在国家机构设置方面具体体现为,一个由人民选举产生的具有一定任期的立法机关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其他国家机关与立法机关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决策与执行、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判断议行合一原则的标准并不在于是否只存在一个议决和执行统一的机关,而是应考虑其权力关系。

69.【国家元首】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国家元首一般分为个体国家元首和集体国家元首两种形式。国家元首可以由行政首脑担任,也可以由象征权力执掌者担任;可以由选举产生,也可以世袭或终身任职。国家元首的职权一般包括:公布法律;任免国家机关的高级官员;召集议会,宣布紧急状态、大赦、戒严或对外宣战;代表国家对外交往;代表国家颁布荣誉、授予荣誉称号和证书。有的国家元首同时兼任国家武装力量最高统帅。 70.【立法机关】指有权制定、修改、废止或恢复法律的国家机关,在现代国家,一般是指代表大会、国会、议会、国民议会等机构,是国家立法权的组织体现。立法机关按照内部组织结构可以分为两院制和一院制。立法机关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审查和通过国家财政预算、决算,并监督其实施;组织或监督政府,决定国家其他大政方针。 71.【行政机关】指贯彻国家政治决策、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和各行政职能部门的机关,是国家行政权的组织体现。国家行政机关主要由国家行政首脑、各行政职能部门负责人和行政公务人员三部分组成。行政首脑由选举产生或议会任命或国家元首任命,各行政职能部门负责人一般由行政首脑任命,一般行政公务人员或通过考试或由各级负责人挑选进入行政机关。 72.【司法机关】指维护法律的部门,因此又称为审判和追究刑事责任并提出公诉的机关,是国家司法权的体现。司法机关的职能主要包括侦察、诉讼和审判三个部分。 73.【政党】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间分子为了夺取和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74.【政党制度】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权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政党制度既可以是成文法规定的,也可以是宪法惯例规定的。

75.【两党制】指法律上或许存在许多个政党,但在政治过程中,只有两个政党可以问鼎政权的政党制度。

76.【一党制】指无论是法律上还是事实上,都只存在一个合法政党的政党制度。

77.【政治社团】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变动和执行过程的社会团体。

78.【压力集团】又称为政治性利益集团,是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社团的主要形式,指那些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而以压力方式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修订和实施的政治性社会团体。

79.【政治文化】按阿尔蒙德的界定,政治文化指“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 80.【政治心理】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构成了人们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

81.【政治认知】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82.【政治情感】政治心理构成要素之一。指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人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于各种政治客体的好恶感、爱憎感、美丑感、亲疏感等心理反映的统称。

83.【政治动机】政治心理构成要素之一。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是隐藏在人们政治行为的背后,驱动政治主体的需求向政治目标的实现转化的心理因素。

84.【政治态度】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为从肯定到否定、从赞成到反对的连续状态,由政治认知成分、政治情感成分和政治动机成分构成,三种成分的不同配置和组合构成政治态度的不同内容。政治态度通常表现为一系列以成型而又系统的政治意识、政治价值、政治信仰为表现形式的综合信念体系。 85.【政治思想(political thought)】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和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的反映,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 86.【政治哲学】指对政治现实进行价值的判断、评价和说明所形成的思想体系,其研究重点在于力图阐明政治的价值、政治的实质和政治分析的概念和逻辑,其方法主要是思辩式的。按照艾萨克的概括,政治哲学的特点主要是“科学的、规范的、工具性的和分析性的”,即

(一)政治哲学不反对观察,也在观察的基础上对政治生活进行事实描述和解释;

(二)政治哲学是一种规范理论,力求探讨政治的终极价值;

(三)政治哲学也从事实现终极价值的最佳方法的探讨和研究;

(四)政治哲学着重于分析政治概念。

87.【政治科学】指运用科学手段和科学方法对一切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进行的经验研究,注重对于实际政治状况的客观描述和阐释。政治科学属于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的范畴,主要从事于描述某一个政治系统,解释或叙述某一政治现象的理论活动。政治科学必须具备以下特征,即“客观、精确、系统、普遍和可验证”。

88.【政治社会化】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政治社会化就其动因、内容和后果来看,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化的最明显特征,即政治性。政治社会化的动因是人们对切身利益或长远利益的维护、实现和发展要求;其内容是对于社会政治的认识、取向和从事社会政治生活的技能;其后果是社会政治成员了解既有政治文化、熟悉政治准则、形成政治意识、明确政治角色,成为政治关系的承担者和政治活动的实践者。

89.【政治社会化的媒介】主要有家庭、学校、特定政治符号、大众传播工具、社会政治组织和政治实践等。

90.【政治发展】指在独立民族国家形成和传统社会转型中,政治体系合法化、民主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按照《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的定义,政治发展概念意味着“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它们自身民族构设的历程,而不是服从某种盲目的社会力量、政治演化或革命。” 91.【政治革命】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的旨在推翻另一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实现政治权力迅速变更、用一种政治体系取代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政治革命的主要方式包括暴力革命和非暴力的和平过渡。

92.【暴力革命】采用战争或流血斗争的方式用武力大岁旧的国家机器,推翻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的政治革命方式。

93.【和平过渡】指当革命的历来能够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国内国际环境大大有利于革命阶级,统治阶级力量大大削弱,以至于根本不足以与革命力量对抗,因而不得步让出政权从而实现政治权力非暴力交替的政治革命方式。94.【政治改革】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政治权力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欢迎来到免费考研网www.daodoc.com

第14篇:政治学心得体会

[政治学心得体会]张小劲教授同景跃进教授合著的《比较政治学导论》是我所读过的国内政治学教材中较难懂的一本,政治学心得体会。该书重在方法论分析,对比较政治学理论的发展史梳理也很详细。纯理论的分析极大地考验了我的耐性,然而,这本书我又不得不读。好在我在书中也偶尔发现些新大陆,发现很多我们所常用的理论都可以从中找到源头,我则常常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比如,我们所说的政党现代化理论中的输入输出模式就从伊斯顿的理论中找到依据,而对于所谓西方国家也并非那么民主的指责,也多可以从当代新国家里面中的新保守主义派理论中发现影子。比较政治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多是由于行为主义的发展,大概也可以算是行为主义的一个衍带产品吧。无论是伊斯顿的输入输出结构模式还是阿尔蒙德的结构功能模式,其行为主义特色是显而易见的,而后者在具体的分析方法上,又明显受到前者的影响,很多都是直接的运用。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很多新的国际形势都无法用系统理论来分析,虽然在这个时候,系统论也产生了一些相关的系统内的替代理论,但终究还是被指出含有保守、过于技术等弊病。于是,国家理论又重新被学者们所重视。而此时的国家观,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家观,它大量吸收了系统理论的分析方法、模式与框架。新的国家理论虽然是以批判系统论起家,但是实际上,它的批判和新理论的建立都是建立在其批判对象的基础之上。这里有点像,我国宋明理学的发展,理学也是从批判释教开始,而其批判与新理论的建立也是建立在释教的基础之上。这一种过程或许就是中西学术发展的一个共性特征之一吧。应该注意的是,儒学的发展从来就没有中断过,无论佛教、玄学如何的盛行,儒家在国民性特征构造中的地位实际上是没有变化的。而在我看来,国家理论似乎同样如此,无论系统论如果发达,如何地批判国家理论,国家理论中政治,尤其是在政治实践中的地位从来就没有动摇过,国家理论复兴是必然之趋势,即使没有上世纪七十年代国际环境中所体现的国家重要性的凸显,国家理论的复兴也是必然的。无论是系统理论还是新国家理论,它们都是以由伊斯顿开创的输入输出结构模式为核心为基础,这是从理论上讲的。而从实践而言,伊氏的这套分析模式,对今天的政治实践依然具有重大意义。上文中所提及的政党现代化问题就涉及到这个方面。输入输出应该是政党在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关键问题之一。然而,具体到中国的政治实践,或者说是中国的政治现实,这套输入输出模式中的输入环节是极为薄弱的。可笑的是,我国的一些学者往往以新保守主义学者对输入的怀疑来论证输入的不合理性,进而认为,民主也不一定是好东西,能够实现稳定的输出不正是西方学者现在所期待的?他们殊不知,西方学者对输入的质疑跟他们所说的东西是南辕北辙的关系。西方学者质疑输入是因为输入有过,影响了输出,而我们则是因为输入太少,而制约了输出。中西方要解决输出的问题,确实都要从输入入手,但是,却是要从两个不同的方向。这就好比一个人肚子疼,一个是因为吃得太多,而另外一个事因为吃得太少,要让肚子不疼,吃得多的自然要少吃点,吃得少的岂能也少吃点?可见,那些喊民主不是个好东西的,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伊氏的这套理论是个现代理论,用这套理论去分析历史问题可能故意有些难为古人。但是,如果能够从对古人分析那里得到些现代的启示,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尤其在我们国家,我们的实际政治状况同古代政治状况的瓜葛也不见得是一刀两断式的干干净净。在古代中国,政治输入是有限的,大抵茶馆里毋谈国事的条子就能最好地说明古代政府对输入的态度。如果说有输入的话,无非有这样几种:第一,科举考试。老百姓要有什么意见,可以通过这些参加科举的学生或者就是参与科举的本人来传递,然而,通过科举获得这种输入能力的人,此时已经不再是老百姓了;第二,官商勾结。工商人士在古代中国是没有地位的,但是,官商勾结的勾当却不是现代社会的独有,古已有之,商人通过一些非法途径实现这种输入;第三。革命。革命者来自底层,但是当革命成功,革命领袖成为新的统治者,而通过革命的输入也算告一段落。与这种效力有限,成本昂贵的输入相比,在古代中国输出则相对健全。无论是德治、法治,还是神治、天治,其实都是在为一种稳定的输出做注脚。今天,政治现代化基本被国人所认同,加强公民参与也基本得到了官方认可,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两大类型,加上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政治的输入建设理论上讲是可以期待的,然后,前几天看到那位给总理提议看看天坑后就躲了几天的老农民的新闻,我又不禁茫然起来&&伊斯顿的理论强调系统内,系统外的合力,在我国怕用党内、党外来得更直接。洋理论到了中国,总会走些样,这会的情况会怎么样呢?或许,还是民生吧&&---------政治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政治的科学。而政治在本质上是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因此,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政治学以政治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在实际生活中,政治关系具有多种外延形态,如政治行为、政治体系、政治文化等,这些都是政治学研究的对象。政治学同时又是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研究的目标和任务的。它要求对于政治现象的描述和对于政治表征的把握,更要求深入研究政治关系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运动。政治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要求人们以客观政治关系为研究对象,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从事研究,其研究的科学成果和结论对于人们认识政治现象,掌握政治规律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我国的政治学目前大体上是按照政治学基本理论、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和国际政治五大类来划分其基本内容的:政治学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政治学原理、马恩列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政治学经典著作研究、毛泽东政治学经典著作研究、政治管理学、政治心理学、政治社会学、比较政治学等。政治思想包括中外政治思想史、中国现代政治思想、西方当代政治思潮、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等。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中国政治制度史、外国政治制度史、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地方政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中国共产党的建设论及监察与监督理论、中国监察和监督制度史、中国选举制度、外国选举制度、一国两制理论等,心得体会《政治学心得体会》。行政管理包括行政管理学原理、组织理论、人事行政学、行政领导学、公共政策分析、市政学、比例行政学、行政法学、行政学研究方法、组织行为学、中国公务员制度、秘书学与秘书工作、行政公文写作、办公自动化管理等。国际政治主要包括国际政治理论、国际组织、国际法、国际战略研究、外交学、区域政治和各国政治研究、世界政党研究、国际关系史、中国对外政策等。2你们认为政治学对日常生活有什么意义政治学是一门哲学,在一个讲政治的社会环境里,政治学还是十分有用处的,加入组织,提拔干部等还是大有用途的.政治学是一种大智慧,可以帮我们在生活中认清很多事物的本质,都是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很有用的。政治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甚至与我们的命运相连.3北师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心得体会人的一生紧要处就那么几步,关键看我们如何去把握;而能改变我们命运的时刻,或许就是我们此时的奋斗。对于许多心怀梦想的人来说,考研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作为一个曾经为考研拼搏过的过来人来说,考研这两个字永远都显得是那么的亲切和难忘。毕竟自己曾经为之努力过,曾经为之彷徨过,也曾经为之喜悦过。提起考研,一年前的那一幕幕彷佛就发生在昨天,那些难忘的日子就像梦幻般地珍藏在我的记忆中。与许多考研的同仁相比,或许我的经历更为曲折,付出的代价也许比别人更大,因为我是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又考研。大学毕业后我也毫不例外地参加了工作,然而这却没有阻止我前进的步伐,因为这不是我所想要的,我的生活不会仅此而已!工作了才两个月,一颗骚动的心就开始不安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最后我还是决定:辞职!我要与我的命运再赌一把,为自己的人生再拼搏一次,此时我选择的就是考研。辞职考研是件非常冒险的事情,搞不好鸡飞蛋打,生活会变得更惨。支持我作出这一决定的是自信,我坚定地认为辞职后经过我的努力我一定能够考上!这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和认可,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力量,也是一个人想取得成功所必备的素质。正是这种对自己、对人生的信心才支撑着我走过了考研的那段艰难岁月,直至到达胜利的终点。因此,在这里我想对参加2006年考研的同学说,如果你想在考研的千军万马中胜利闯过关,首先要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只有自己坚定地相信自己,奇迹才会真的发生在你身上!不要再犹豫不决,也不要再为自己编织各种各样的理由了,大胆地去努力吧,只要你敢付出,胜利终将属于你!如果你已经具备了这样的信心,那么也就意味着今年的考研你已经成功一半了。没有自信很难取得成功,但只有自信并不一定就能成功,毕竟在考研的道路上有太多的艰难险阻需要我们去克服,尤其是临近考试的这两个月,没有坚强的意志是很难坚持下来的。因此,考研从某种意义上说又是一种意志的较量。每年都有人在最后的时刻被压抑的坚持不下去而放弃了,致使功亏一篑,其惨痛的教训值得我们吸取。我是在去年11月1日被批准辞职的,这时离开考还有70天,时间有点紧迫。另外我还冒着考不上的风险,丢掉了工作也断绝了经济来源,再加上一大堆书需要看,更头疼的是我那糟糕的外语成绩也常使我惶惶不安。当时我所承受的各种压力是许多身在校园里的学子们所无法感受到的。我租了一间房子,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几乎与外界隔绝了,为了不耽误时间,我也不再与别人联系,我的周围再也没有了欢声和笑语,每天陪伴我的是漆黑的夜和寒冷的冬。有时感觉压力大得喘不过气来,夜里时常猛然惊醒,后来又开始失眠,这种恶性循环一直纠缠着我直到考研结束,当时真是令我痛苦至极。有好几次我都觉得自己快承受不住了,我担心这样下去自己会跨掉。这时就是考验一个人意志的时候了!我在心中一直默默地鼓励着自己:坚持、坚持、再坚持,要紧牙关,坚持下去,胜利就在前方!既然我已无路可退,那就让我勇往直前吧!哪怕每天都是机械般地重复着每件事情,也决不要轻言放弃!于是,学习累了,就用水洗一洗脸;担心身体会跨掉,就每天早上到外环路上去跑步;孤独郁闷时,多想想开心的事情&&。这种积极的坚持于是就变成了一种幸福的等待,等待着胜利的到来!人的潜力是很大的,坚强的意志可以弥补你的许多不足,在考研最后冲刺的日子里,就更显得是意志的较量了。现在想来,这段时间里对我意志力的锻炼将使我受益终生。信心和意志在考研的过程中至关重要,但是一个人的实力才是决定性的因素,因此大家不论如何去努力,归根结底还是要把自己的重心放在如何提高自身的实力上,并在考试中很好地发挥出来。非智力因素是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要件,有时甚至事关成败,但如果仅靠这些,那就不免有点本末倒置了,这是我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就我个人而言,考研也绝非是这两个月的突击,此前我也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而且为了能考一个较高的分数,我比别人花了更多的时间,也翻了更多的书,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庆幸的是,天道酬勤,上天没有辜负我的努力,最终我以本专业初试第4名、复试第1名、综合分数第2名的成绩来到了北师大这所百年名校,来聆听那木铎的金声。而在开学前我又在省会的一家科技公司工作了半年,期间我从一个普通职员做到了区域经理,然而经过考研这段难忘的经历,我发现自己一下成熟了许多,也更不在意前进道路上大路边的风景了,因为我知道前方有更精彩的画卷等待着我去开启!

第15篇:政治学名言

政治学名言

(一)

1.变民风易,变士风难;变士风易,变仕风难。仕风变,天下治矣。[明]吕坤《呻吟语•治道》 2.没有忠诚的反对派的观念,没有对表达的保护这一观念的宪法条款的坚持,民主政治就不能被恰当地引导或长久地维持。[美]罗尔斯《正义论》 3.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成员,我继续不说话;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还是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德]马丁神父 4.因为恐惧失去自己的工作,中学老师讲授他们并不相信的东西;因为恐惧自己的前途不稳定,学生跟在老师后面重复他的话;因为恐惧自己不被继续自己的学业,青年人加入共青团参加不论是否有必要的活动。在这种畸形的制度下,因为恐惧自己和‘自愿’的方式去做每一件被要求的事。恐惧拒绝的后果,导致人们参加选举,给推荐出来的候选人投票,并且假装他们认为,这种形同虚设的走过场是真正的选举。[捷]哈维尔 5.理想主义者无法持久,除非他是个现实主义者,而现实主义者也无法持久,除非他是个理想主义者。Talleyrand 6.自由的政府,不是以信赖,而是以猜疑为基础建立的。我们用制约性的宪法约束受托于权力的人们,这不是出自信赖,而是来自猜疑。„„因此在权力问题上,不是倾听对人的信赖,而是需要用宪法之锁加以约束,以防止其行为不端。[美]托马斯•杰弗逊 7.总是使一个国家变成人间地狱的东西,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德]F•荷尔德林 8.是我们首先主张,文明的形态越复杂,个人自由也必定变得越受限制。[意]B•墨索里尼 9.民主本质上是一种手段,一种保障国内安定和个人自由的实用手段。它本身绝不是一贯正确和可靠无疑的。„„把民主看成受到威胁的主流价值,而专心于此的流行做法,并非不存在危险。它在很大程度上要对这种错误的和无稽的信念负责,这种信念就是,只要权力的最终来源是多数人的意志,这种权力就不会是专横的。[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10.私有制是自由的最重要的保障,这不单是对有产者,而且对无产者也是一样。只是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许多个独立行动的个人的手里,才没有人控制我们的全权,我们才能够以个人的身份来决定我们要做的事情。如果所有的生产资料都落到一个人手里,不管它在名义上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11.在一个政府是唯一的雇主的国家里,反抗就等于慢慢饿死。“不劳动者不得食”这个旧原则,已由“不服从者不得食”这个新原则所取代。[俄]托洛斯基于1937

1

12.整个社会将成为一个管理处,成为一个劳动平等、报酬平等的工厂。列宁于1917 13.只要人们想知道,他任何时候都能够知道;从原则上说,再也没有什么神秘莫测、无法计算的力量在起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掌握一切。而这就意味着为世界除魅。人们不必再像相信这种神秘力量存在的野蛮人那样,为了控制或祈求神灵而求助于魔法。技术和计算在发挥着这样的功效,而这比任何其它事情更明确地意味着理智化。 我们这个时代,因为它所独有的理性化和理智化,最主要的是因为世界已被除魅,它的命运便是,那些终极的、最高贵的价值,已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它们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验领域,或者走进了个人之间直接的私人交往的友爱之中。[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 14.保存自由是限制和分散政府权力的保护性原因。但还有一个建设性的原因。不管建筑还是绘画,科学还是文学,工业还是农业,文明的巨大进展从没有来自集权的政府。哥仑布并不是由于响应议会大多数的指令才出发去找寻通往中国的道路,虽然他的部分资金来自具有绝对权威的王朝。牛顿和莱布尼茨,爱因斯坦和博尔,莎士比亚、米尔顿和帕斯特纳克,惠特尼、麦考密克、爱迪生和福特,简•亚当斯、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和艾伯特•施韦特,这些在人类知识和理解方面,在文学方面,在技术可能性方面,或在减轻人类痛苦方面开拓新领域的人中,没有一个是出自响应政府的指令。他们的成就是个人天才的产物,是强烈坚持少数观点的产物,是允许多样化和差异的一种社会风气的产物。[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 15.因为我们生活于一个基本上自由的社会里,我们倾向于忘掉象政治自由这样的东西在世界上的存在,从时间和地区来看都是很有限的,人类典型的情况是:专制、奴役和痛苦。[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 16.罗马人和英国都坚持同一个理念:法律是有待于发现的东西,而不是可以制定颁布的东西,社会中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强大到可以将自己的意志等同于国家之法律。[意]布鲁诺•莱奥尼《自由与法律》

(二)

17.手里一只鸟,胜过林中两只鸟。英国谚语//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中国谚语 18.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像在私人生活中一样,有些是善良的,有些是邪恶的,提升前者,贬抑后者,是一切真正政策之首要目标。相反,一种政体,既不遵循制度,也没有直接的目的,并且不把事务交付到最可信的人手中,而是将整个执政体系,留交给某个人不受控制的喜好,那么不仅这个政体的成员是有缺陷的,政体的每个部分也都必然是错误的。(英国) 19.政府是人类智慧为满足人的需求而设立的,人们有权要求自己的需求由人类智慧来满足。在公共社会中,必须对人的激情予以充分制约,激情也应算作诸多需求当中的一种。社会不仅仅要求个人的激情应该受到节制,即使组成了群体和团体,人们的本能倾向也应得到克制,欲望也应受到节制,不羁的激情也应受到驯化。要实现这一点,只能借助自身之外的某种力量。当这种发挥功用时,不会屈服于欲望和激情。 20.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人类及其自由进行约束同样可被视为人们的权利。但是,自由和约束是随着时代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并且有无数的变数,因而,不能依据任何抽象的规则来决定它们。(英国)埃德蒙•柏克《自由与传统》 P69-70 2

21.规则乃是我们应对我们所具有的那种构成性无知(constitutional ignorance)的一种手段,因为在那些已就所有不同目的之相对重要性达成共识的全知全能者当中,实是无须有规则的。因此,任何有关道德秩序或法律秩序的讨论,如果对这个事实视而不论,都是无法探及个中核心问题的。(英国)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 22.值得一提的是,在欧洲某些地方,宪法政府因其无能而被专制政府取而代之。在意大利,如果不是议会政治的无能与腐败,使其自身受人鄙视,法西斯就不可能取胜。政府的无能不是宪法的保障,而通常是宪政被颠覆的罪魁。(美)麦基文《宪政古今》120 23.像过去所有时代一样,法律和意志的平衡现在依然是政治实践的核心问题。所有爱好自由的人,迄今为止奋斗不息的宪政,有两个相关的根本要素,它们是对专断权力的法律限制和政府对被统治者全面的政治责任。(美)麦基文《宪政古今》122 24.权力发号施令,并在必要时援之以强制;权威则“呼吁”,它没有惩罚的功能,一旦它进行强制,便不再是权威了。因此,权威是一种权力形式,一种影响力的形式,它来自人们自发的授权,它从自愿服从、为民认可中得到力量。„„(权威)一词最简单的含义可以被译成“道德影响力”。使民主增加了价值的理想不是夺取权力,恰恰相反,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权力,是用“有权威者”取代“有权者”。(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212-213 25.如果失去权力会威胁到掌权者的利益甚至他的生命,他便不会拱手让出权力。反过来说也是一样,如果养尊处优的保障是“有权”,人们就会不惜代价不择手段地进行野蛮的权力争夺。换句话说,和平的政治方式决定了从政的风险不是太大,这就要求以宪政的合法性来约束政治。(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 26.正是我们使用“民主”和“民主统治”这些词语的方式,导致了极大的混乱。除非给出这些词语的明确的定义,并对此取得一致,否则人们就只能生活在无法摆脱的思想混乱之中,而使那些煽动家和暴君大获其利。(法)托克维尔 27.当社会本身就是暴君,社会集体地统治着组合为社会的分散的个人时„„它就是在实践一种比许多政治压迫更可怕的社会专制。因为„„它几乎没有留下逃脱的手段,它更深地侵入生活的各个角落,奴役着灵魂本身。因此,仅仅有针对统治者专制的保护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针对占上风的舆论和民情的专制的保护,以防止社会„„把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当作行为规则强加于同其看法不同的人„„强迫一切人按其方式行事的倾向。(英国)约翰•密尔《论自由》P6 28.但是政府本身若不是对人性的最大耻辱,又是什么呢?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P264 29.在每种政治制度中,增进公众幸福的权力,包括一种可能被误用和滥用的自由裁量权。(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P206 30.没有一种语言是如此丰富,以致能为每一种复杂的思想提供词汇和成语,或者如此确切,以致不会包括许多含糊表达不同思想的词汇和成语。 当上帝本人用人类的语言对他们说话时,他的意思一定是明确的,但通过传达的朦胧媒介,也会给他的意思弄得含糊不清,疑问多端。(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P182 3

(三)

31.“权力”意味着在一种社会关系内,自己的意志即使遇到反对也能贯彻的任何机会,而不管这些机会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统治”意味着特定内容的命令在可指明的人中间得到服从的机会。“纪律”意味着依据习惯了的观念,一个命令以一种固定不变的方式在可以指明的一群人当中得到即时的、自动的服从的机会。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32.权力不只是行动的人的能力,而且是在合作中行动的能力。权力决不是单个人的属性;它属于一个团体,并且只有当团体能够保持在一起时它才能存在。汉那•阿伦特 33.政治权力体现在国家中是维护、修订和捍卫所有分配领域的边界的必要工具。在这个意义上,没有人能够对它无动于衷。正如托洛茨基对辩证法进行论述时所说的:如果你不对政治感兴趣,政治就对你感兴趣。 迈克尔•沃尔泽《正义诸领域》第三页 34.在我们国家,谎言已不仅属于道德问题,而是国家的支柱。亚历山大•索尔伦尼琴 35.公意是以公利公益为怀,乃人人同共之意。如甲之意=a+b+c,乙之意=a+d+e,丙之意=a+x+y.所以公意=a.而众意则是一私利私意为怀,为彼此不同之意。因此众意=a+b +c+d+e+x+y.所以公意是私意之差,而众意是私意之合。清华大学(前政治系)张奚若《社约论考》商务印书馆(上海)1926年版

36.十七世纪崛起的荷兰帝国,以及十九世纪崛起的大英帝国和法兰西帝国,都试图把共和传统与建立帝国的冲动结合在一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尔曼人和日本人妄图复兴巨型帝国,为了抗击日尔曼人和日本人的挑战,大英帝国和法兰西帝国也在大战中衰落了。最近五千年,人类文明的崛起与建立帝国的冲动密切相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范式挑战:没有专制制度和帝国欲望的驱动,人类文明能否维持下去,并取得普遍的成功?[美]文森特•奥斯特洛姆 37.真正的个人主义坚信那些由小型社区、人群和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所形成的价值。它坚信地方自治以及各种自发自愿的结合体,并认为个人主义正是通过这些形式得以实现自身,认为通过这些形式得以把许多原本由强制性的政府干的事情做的更好。[英]哈耶克 38.无论一个人多么无知,但有一件事他比任何人都有发言权,这就是自己的鞋子在什么地方夹脚。菲力克士•阿德勒 39.未经他人同意,也就是说,未经他人以某种形式就有关社会事务应如何运作以及社会问题应如何处理表达他们自己的需要、他们自己的愿望以及他们自己的看法,任何人都不具备足够的德行与智慧来治理他人。亚伯拉罕•林肯 40.从柏拉图以来,西方政治思想史中经常出现最好的统治形式就是一种仁慈的独裁这种观念,而且想找出不是真诚地相信其把巨大的劳动献给了提高其臣民的福利的任何专制的统治者的确是相当困难的。但是,独裁统治的历史表明,不管统治者最初的意图是什么,独裁统治都会一成不变地堕落成压迫性的暴政。说到底,对权力的渴望并不是渴望占有行善的权力,而是渴望占有权力本身。不管权力是由君主行使还是由一个小团体行使,把自己当作格外贤明和善良的人可能是权力最糟糕的看管者。斯科特•戈登

4

41.无知与迷信、征服欲与爱安逸、强人对权力的渴望和穷人对食物的渴望„„在所有时代,自由的真诚的友人都是很稀少的,它的取胜一直要归功于少数人,是由这少数人联合其他一些目标常常和他们并不一致的人而取得的,这种总是潜存危险的联合通过给敌手提供恰恰是反对自己的基地,以及在成功时的腐化引起的争端,有时竟致是灾难性的。阿克顿《自由的历史》第三页 42.有些时候,即使最热爱独立的民族也甘愿将独立视为他们努力的次要目标。自由制度的最大用途在于,当人类精神不关心自由时,继续当自由的后盾,并给予自由它固有的某种植物性生命,以便人类精神到时候能回到它那里来。这些制度的形式保证人们即使一时厌恶自由,也不会丧失自由。我认为这是自由制度的主要优点。当人民执意要当奴隶时,谁也无法阻止他们成为奴隶;但我认为,自由制度能使他们在独立中支持一段时间,而无须他们自助。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第310页 43.斯密及其同代人所提倡的个人主义的主要价值在于,它是一种使坏人所能造成的破坏最小化的制度,而对这一点则很少有人谈及。这种社会制度的功能并不取决于我们发现了它是由一些好人在操纵着,也不取决于所有的人将都比他们现在变得更好;这样的制度利用人们的多样化和复杂性来发挥其作用,这些人们时好时坏,有时聪明,但更常表现出来的特征是愚蠢。他们的目标是建立能给所有的人以自由的制度,而不是象他们的法国同代人所希望的那样,建立一种只给„„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第12页

(四)

44.官员们高调的宣告各种不同的施政方针,用激情澎湃的语调感染,本身也没经过多少论证,更多的是来自自己的经验,实现了多少不重要,通常是,前途是光明的,但没有实现的比已经实现的要好。45.一把手主持工作就像弹钢琴,心里得有谱,然后用你必须用到每一个琴键,提起一指,就得按下另一指,它可不像吹玩具笛那么简单,要在你的指挥些奏出和谐的音符。 46.书记是裁判员,所以,在比赛时,不应该将自己变成选手,而怎样量裁才是最重要的。 47.你也许并不能解决和解答有些问题,但要会重新安排问题,排除那些对己不利的问题,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谎言是拯救自身的有效形式。 48.官员们似乎都很有道德素养、价值观,都自以为在引导那圆木,其实都是在随波逐流,谁的权利大谁能管着他,他就依附谁。政治与道德无关,政治只注重利益。 49.最糟糕的异端莫过于公职人员将其上司奉若神明。

50.我实在想不出什么好理由不继续从政,所以我就在这一行小混了这么久。

51.没有一个地方能和政治圈相比。在那里,人们把偏见当成真理,把激情当成理性,把漫骂当成证据。派系分明,非黑即白,不是恶棍便是英雄,中庸之士难以容身。 52.政治是一种“可能”的艺术。

53.政治和人类的命运一样,被一群没有理性的小人物所把持。胸怀大志的君子是不会踏进政治圈中的。 54.强权政治只不过是弱肉强食的体面之称而已。

5

55.政客就像娼妓一样为人所轻视。但真正需要时,谁不去找娼妓呢? 56.政治有其价值所在。但它不像棒球一样,说过也就算了;它像尼古丁,慢慢令人上瘾。 57.从政就好像当足球教练。你必须精明,这样才能对足球了如指掌,但也必须笨得可怜,才能把足球当作一回事来看待。 58.政治是建立在群众的政治冷漠感之上的。

59.我供职白厅不久便知道,对政治问题最尖酸的测验就是:下次谁上台。60.没有自由的社会主义是宽阔而简陋的房舍。

61.政治中有个基本的、精致的法则:变化法则。今日重要的,到了明天可能就不重要了。 62.十九世纪的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Lord Acton)因说了“权力使人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败”而享誉古今,阿克顿还有一句名言,他说:“大人物都是大坏蛋。” 63.孟德斯鸠:“一切有权力的人都会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经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64.权力之所以授与某些人是为了管理人民和保护他们的财产,一旦被应用于其他目的,以及被利用来使人民贫穷、骚扰他们或使他们屈服于握有权力的人的专横的和不正当的命令之下时,那么不论运用权力的人是一个人还是许多人,就立即成为暴政。 洛克《政府论》 65.要让反对你的人理解你;让理解你的人支持你;让支持你的人忠于你。允许有人不喜欢你,但不能让他恨你;万一他要恨你,也要让他怕你。

(五) 66.做人要象人,做官不可象官。

67.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做事,按特色定位。

68.警惕官不大特能办事的人,挣钱不多特能花钱的人,不太熟悉特能套近乎的人。69.把所有的人都得罪了,也就谁也不得罪了。 70.有油水的地方常常最滑,爬起来站稳都难。 71.沉没是种态度,拖延也是种工作方法。 72.不怕群众骂你,就怕群众不找你。 73.可以得罪忙人,但不能得罪闲人。 74.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75.人不能把钱带进坟墓,但钱却可以把人带进坟墓。

(六)

76.谈恋爱是以自欺始,以欺人终;搞政治是以欺人始,以自欺终。李敖

6

77.政治学并不制造人类,然而它使人类脱离了自然,并驾驭他们。亚里士多德 78.政治社会的建立并不是为了别的目的,而仅仅是为了保障每个人今生财产的所有权。洛克 79.政治是经济的女儿,所以他照顾自己的女儿是很自然的。高尔基

80.政治是某些物质利益的代名词,诸如好的食物、好的衣服、好的住房以及得到这些东西的方法。阿卜杜拉•侯赛因 81.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孙中山

82.在政治上,是没有人,只有主义,没有感情,只有利害。在政治上,我们不是杀一个人,而是移去一个障碍物。大仲马 83.政治是运用国家的;国家是实行政治的。孙中山 84.政治良否,视人与法。孙中山

85.政治里面有两个潮流,一个是自由底潮流,一个是秩序底潮流。孙中山

86.人类的所以能进步,国家的所以能富强,社会的所以能安定,根本就都在于政治。郁达夫 87.有群众生活的地方全有政治。钱钟书

88.腐化落后的政治环境是一切腐化落后的思想的温床。柯灵

89.能够在实际上为最大多数的治人者和治于人者创造最大的幸福的政治,便是最好的政治。欧文 90.政治是一把磨钝了的挫刀,他挫着挫着,慢慢地达到它的目的。孟德斯鸠 91.没有绝对的平等,也没有绝对的权力。人在天性上类同,就法律而言不平等,在政治上不平等,又不同类。巴尔扎克 92.我们赞赏那种真正的政治家,就像赞赏那种给我们写下了人间最宏伟的的诗篇的人一样。永远放眼未来,赶在命运的前头,超越于权利之上。巴尔扎克 93.政治的后台老板总是金钱。罗曼•罗兰

94.在政治上,如同在宗教上一样,要想用火与剑迫使人们改变信仰,是同样荒谬的。汉密尔顿 95.讲到国家的政治,根本上要人民有权;至于管理政府的人,便要付之于有能的专家们。孙中山 96.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江泽民

97.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克劳塞维茨 98.在理论的政治的认识上,站稳着脚步,才不至于随时为某些现象或谣言而动摇自己的革命信仰!方志敏

7

99.年轻人必须注意。要在革命斗中选择革命的对象,在这个问题上也常常表现出一个人的政治品质。不要把它摆在不适当的地位,必须严肃对待它。王若飞 100.虚心不是一般所谓谦虚,只是表面上接受人们的意见,也不是与人们无争论无批评,把是非和真理的界线模糊起来,而必须保持自己的政治立场,当自己还未了解他人意见时不盲从。徐特立 101.我们不仅要有政治上、文化上的巨人,我们同样需要有自然科学和其他方面上的巨人。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102.我所谓共和国里的美德,是指爱祖国、也就是爱平等而言。这并不是一种道德上的美德,也不是一种基督教的美德,而是政治上的美德。孟德斯鸠 103.对于个人来说,日子也不应受政治的干扰;更何况,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这等于太给别人面子。白岩松 104.台湾人不可能不拿筷子吃饭,也不能不过传统节日。不是把文化减掉就可以独立,这样反而会对政治产生反作用„„政治的论战是暂时的,政治正确也会变来变去,唯有文化是愈来愈累积,是加法,且是集大成。余光中 105.人从小到老都是一直在玩,不过玩具不同。小时候玩假刀假枪,长大了服兵役便真刀真枪;小时候一角一角地放进猪形储蓄器,长大了便一张一张支票送进银行;小时候玩“过家家”,“搀新娘子”,长大了便真个的娶妻生子成家立业。有人玩笔杆,有人玩钞票,有人玩古董,有人玩政治,都是玩。梁实秋 106.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毛泽东

107.政治体制本身不能保证成功,而是执行。中国的腐败不是我们经济学家所谓的“体制问题”。是因为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不足所造成的。 郎咸平108.做生意,要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做小生意,在于勤;做大生意,要看政治、观局势。 梁宪初 109.韩非子说:“法、势、术三者不可缺少,“法”是指法制、法律;“势”指权力、权威;“术”指办事、用人的方法和艺术,也就是政治手腕。” 韩非子 110.参加一政治组织,等于女人决定选择对象,此为终身大事。我对政治素不感兴趣,愿抱独身主义。 徐铸成 111.这就是我的命运,连续不断的战斗反对政治上的各种愚蠢思想和庸俗见解,反对机会主义等等。 列宁 112.吹牛和扯谎是道义上的灭亡,它必然导致政治上的灭亡。 列宁

113.只要我还能有所选择,我就只想生活在这样的国家里,这个国家中所实行的是:公民、自由、宽容,以及在法律面前公民一律平等。公民自由意味着人们有用言语和文字表示其政治信念的自由;宽容意味着尊重别人的无论哪种可能有的信念。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14.中国人消极避世的习惯有如英国人出门带雨伞,因为政治气候对那些试图做点冒险事业的人来说,总是不大正常的。 林语堂

8

115.我们进行了二十八年的新民主义主义革命,推翻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成功的,彻底的。但是,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个任务,因为我们对它的重要性估计不足,以后很快会转入社会主义革命,所以没有能够完成。邓小平116.我像她一样是个有信念的政治家。 布朗

117.政治家认定文学家是社会扰乱的煽动者,心想杀掉他,社会就可平安。殊不知杀了文学家,社会还是要革命„„ 鲁迅 118.中国的语文教育其实就是政治教育。 王小峰 119.政治就是没有矛盾,制造矛盾,再解决矛盾。 罗永浩

120.战争不是达到政治目的手段,战争必须消除,而不仅仅是限制。勃兰特 121.民主集中制是我们政治生活中的基本原则。 周恩来

122.孩子有个性才能成才,文艺家、政治家、科学家都靠个性的发展才获得成功。陈景润 123.政治的首要任务是区分敌友。 毛泽东

124.人君没有不希望国家安宁而憎恶危亡的,然而政治混乱、国家危亡的很多,这是由于任用的人不得当,言行举止不符合国家治理的“道”,所以政事一天天衰败下去。董仲舒 125.“总长不总长,无关宏旨,我素主张内阁制,且主张政党内阁,如今七拼八凑,一个总长不做也罢。共和肇造,非我党负起责任,大刀阔斧,鼎故革新,不足以言政治。旧官僚模棱两可,畏首畏尾,哪里可与言革命、讲共和?” 宋教仁 126.鉴于党的政策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转变,使红军的政治工作在某些问题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谭政 127.海军要成为执行政治建军路线的典范。王宏坤

128.要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小节、把握住“第一次”。管好自己的腿,不该去的地方不去;管好自己的手,不该拿的不拿;管好自己的嘴,不该吃的不吃,坚持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律,实实在在做人,清清白白做官,踏踏实实生活,以自己的模范行为,为群众作好表率。要正确理解得与失的关系,正确对待各种利益,算好“七笔账”。算好“政治账”,志高方能致远;算好“经济账”,勤耕方能富足;算好“名誉账”,清廉方能扬名;算好“家庭账”,守身方能家圆;算好“亲情账”,品高方能会友;算好“自由账”,自律方能无拘;算好“健康账”,心良方能体壮。孟建柱 129.谁不珍惜自己的政治生命?不到万不得已,谁会辞职呢?张洪钧

130.不论是企业还是国家,经营的本质难道不一样吗?国家经营比政治重要。我要做(国家的)首席执行官,而不是最高权力者。李明博 131.从“庙会经济”到“农贸市场经济”的转变,这在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是一个决定性的事件,其中甚至充满了艰难险阻,乃至血腥味。直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个问题依然是政治权力斗争的核心问题。张柠

9

132.古典政治经济学发现了隐藏在商品背后的秘密,也就是商品形式所隐含的内容(对于文学来说,就是隐藏在作品形式背后的内容),或者说,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古典经济学陶醉在对商品形式的内容阐释中,研究商品生产消耗了多少劳动量,并进而判断商品的价值。其批判性,就消失在这一研究过程之中。张柠 133.贾平凹在小说的扉页声明和后记中做了手脚。他在声明中说:“唯有心灵真实,任人笑骂评说”。在后记中,他反复向读者讲述小说写作的心灵背景,即个人的遭遇、生命的虚无、命运的悲苦。他试图以此来分散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盯住这部小说的“形式”及其隐含的“内容”上去。对内容的迷恋,正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死穴。其结果是导致对形式自身秘密的盲视,以及批判性的丧失。它的表现形式是出现一种普遍的审美阅读幻觉。这正是《废都》在市场上畅通无阻的根源。张柠 134.民间想象力,成了一些人获取各种权力(包括话语权力、市场权力、政治权力)的工具。这正是想象力虚假繁荣(实际上早已枯萎)的根源。张柠 135.城市的中心是一个权力的象征,无论这个权力是政治的,经济的,还是文化的。这个中心地带是一个刀枪不入的地方,其地租价格和消费水平的昂贵,让普通人望而生畏。能进入中心,成了许多人的梦想。张柠

(七)

136.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丘吉尔

137.战争只能带来伤害,到头法国仍是法国,德国仍是德国!阿道夫·希特勒 138.这次战争我们用核子,那么下次我们只能用棍子。爱因斯坦

139.我一生最大的成功也是最后悔的事,我们一起无数人经过一生的努力,终于为人类打开了地狱之门远程核打击。冯·布朗 140.战争会造就英雄豪杰,会荡涤一切污泥浊水。所有的人都害怕战争。然而,懦夫只是那些让自己的恐惧战胜了责任感的人。责任感是大丈夫气概的精华。巴顿 141.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克劳塞维茨 142.将军的美名留在人心里,士兵的尸骨烂在泥泞中。无名氏

143.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春秋)孙武 14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国)孟子 14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国)孟子

146.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三国)诸葛亮 147.胜负兵家之常,善用兵者能因败为成。(晋)张方 148.惟有死者方可看到战争结束。(古希腊)柏拉图

149.正义没有武力是无能;武力没有正义是暴政。(法国)巴斯卡 150.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

10

151.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毛泽东

152.战争从有私财产和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的,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毛泽东 153.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克劳塞维茨 154.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并不你乐时结束。马基雅弗利

155.包括懦夫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发动战争,但要结束战争却得到胜利者的同意。萨卢斯特 156.战争用伯也用黄金。奥维德 157.战争似乎就意味着血和铁。昆体良

158.战争的先决条件是:以好斗为唯一美德,以求和为唯一耻辱。肖伯纳 159.有国家就有战争。伯克

160.建立一个国家靠的不是梦想,它最终总要诉诸血和铁。史文明 161.一个国家只有在战争时期才会处于和睦状态。休·金斯米尔 162.战争是帝王的娱乐。英国

163.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正义的;对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战争是合理的。李维 164.只有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才是正义的。伯克

165.一次正义的战争能在高尚的国度里唤起神圣的爱的力量,这已为无数感人的事例所证实。特赖奇克 16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67.没有正义的和平就是暴虐。英国 168.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塔西佗

169.战争是骄傲之子,骄傲是财富之女。乔·斯威夫特

170.这个时代的重大的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铁和血才能解决。俾斯麦 171.霍布斯明晰地证明,所有动物都生活在一种自然的战争状态中。乔·斯威夫特 172.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好斗的本能,但它同时还满足了人对掠夺,破坏以及残酷的纪律和专制力的欲望。查·埃利奥特 173.战争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生物法则,它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起调作用的东西。伯恩哈迪 174.战争重要的是求取政治是的成果,而不是军事上的成功。蒙森

11

175.战争是死神的盛宴。欧洲 176.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贺拉斯

177.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海·约翰逊 178.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威·申斯通

179.战争也爱吃精美的食品,他带走好人,留下坏人。达·汤普森 180.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 181.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李白

182.可怜万里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唐)张藉 183.血战乾坤赤。(唐)杜甫

184.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唐)王昌龄 185.皇帝动刀枪,百姓遭了殃。 186.战争一开始,地狱便打开。英国 187.叫喊战争的人是魔鬼的参谋。欧洲 188.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亚里士多德 189.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韦格蒂乌斯

190.要进行战争只有一个借口,即通过战争我们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坏的和平环境中。西塞罗 191.赢得战争只不过是使和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罗·勃朗宁 192.只有胜利者,才能用战争去换取和平。萨卢斯特 193.和平孕育着战争,战争孕育着和平。普坦汉姆 194.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富兰克林 195.战争造就窃贼,和平把他们吊死。英国 196.要和平,就得准备战争。欧洲

197.不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为和平与谅解服务。海塞

(八)

198.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孙中山

199.在政治上,是没有人,只有主义,没有感情,只有利害。在政治上,我们不是杀一个人,而是移去一个障碍物。(法)大仲马 200.政治是运用国家的;国家是实行政治的。孙中山 201.政治良否,视人与法。孙中山

12

202.政治的后台老板总是金钱。(法)罗曼·罗兰

203.政治学并不制造人类,然而它使人类脱离了自然,并驾驭他们。(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204.政治社会的建立并不是为了别的目的,而仅仅是为了保障每个人今生财产的所有权。(英)洛克 205.政治是经济的女儿,所以他照顾自己的女儿是很自然的。(苏)高尔基

206.政治是某些物质利益的代名词,诸如好的食物、好的衣服、好的住房以及得到这些东西的方法。(巴基斯坦) 207.阿卜杜拉·侯赛因政治里面有两个潮流,一个是自由底潮流,一个是秩序底潮流。孙中山 208.人类的所以能进步,国家的所以能富强,社会的所以能安定,根本就都在于政治。郁达夫 209.能够在实际上为最大多数的治人者和治于人者创造最大的幸福的政治,便是最好的政治。(英)欧文 210.腐化落后的政治环境是一切腐化落后的思想的温床。柯灵 211.有群众生活的地方全有政治。钱钟书

212.政治是一把磨钝了的挫刀,他挫着挫着,慢慢地达到它的目的。(法)孟德斯鸠 213.一个共和国的不幸,就是它不再有阴谋秘计的时候。这情形发生在人们用金钱腐化了人民的情况下。这时人民变得冷静了,热衷于金钱,而不再热衷于国事了。(法)孟德斯鸠 214.在那些厌恶压迫的人们中,却有许多人喜欢压迫别人。拿破仑

215.没有绝对的平等,也没有绝对的权力。人在天性上类同,就法律而言不平等,在政治上不平等,又不同类。巴尔扎克 216.我们赞赏那种真正的政治家,就像赞赏那种给我们写下了人间最宏伟的的诗篇的人一样。永远放眼未来,赶在命运的前头,超越于权利之上。巴尔扎克 217.在政治上,如同在宗教上一样,要想用火与剑迫使人们改变信仰,是同样荒谬的。(美)汉密尔顿 218.用兵以能聚散为上。(宋)杨时

219.凡与敌战,须务持重。见利则动,不见利则止,慎不可轻举也。(明)刘基 220.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山河。(春秋)孙武 221.合兵以壮威,分兵以制胜。(明)揭暄

222.有正无奇,虽整不烈,无以致胜也;有奇无正,虽锐无恃,难以控御也。(明)何良臣

13

223.善用兵者,攻其爱,敌必从;捣其虚,敌必随;多其方,敌必分;疑其事,敌必备。(清)马慧裕 224.以全军破敌为上,不以得土地、城池为意。蔡锷 225.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毛泽东

226.必须打胜;必须照顾全战役计划;必须照顾下一战略阶段:这是反攻开始,即打第一仗时,不可忘记的三个原则。毛泽东 227.弱军对于强军作战的再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拣弱的打。毛泽东 228.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毛泽东 229.袭击是游击战争的基本作战形式。毛泽东 230.突然性是战略的本质。利德尔·哈特

231.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汉)司马迁 232.与人斗,不扼其亢,拊其背,未能全胜也。(汉)班固 233.兵有奇正,旋相为用,如环之无端。(宋)苏辙

234.在战略上,最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又是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英)利德尔·哈特 235.战术之为物,一言以蔽之是若干世纪以来的军事经验的积累。(法)戴吉伯 236.这是战争中一条万古不易的公理,确保你自己的侧翼和后方,而设法迂回敌人的侧翼和后方。(德)腓特烈 237.人民战争必须向云雾一样,在任何地方也不凝结成一个反抗的核心。(德)克劳塞维茨 238.只有获得胜利的可能性非常大时,才可进行决战。恩格斯 239.正兵贵先,奇兵贵后。或先或后,制敌者也。(战国)魏缭

240.歼灭战和集中优势兵力、采取包围迂回战术,同一意义。没有后者,就没有前者。毛泽东 241.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毛泽东 242.只有决战,才能解决两军之间谁胜谁败的问题。 毛泽东

243.牛牴角的战术是非常糟糕的,马的战术比牛的战术高明,狼的战术又比马的战术高明。刘伯承 244.在战略上是打强的,在战役、战术上是打弱的。刘伯承

245.如同外科医生的手术箱里,有各种不同的工具一样,军事手段也只是达成大战略的手段之一。(英)利德尔·哈特 246.使敌人丧失平衡,自己乱了阵脚,这才是战略的真正目的;其结果不是敌人自行崩溃,就是在会战中轻易被我击溃。(英)利德尔·哈特

14

247.战术就是在决定点上使用兵力的艺术,其目的就是要使他们在决定的时机、决定的地点上,发生决定性的作用。(瑞士)约米尼 248.任何战术都只适用于一定的历史阶段;如果武器改进了,技术有了新的进步,那么军事组织的形式、军队指挥的方法也会随着改变。(苏)伏龙芝 249.每一种情况都有适合于它的一个特殊的战略。(美)安德烈·博弗尔 250.战略若太复杂,必然失败。(日)西乡隆盛

251.只要不失败就是胜利。这正是对抗强大的先进国家军事力量的人民战争战略取得胜利的关键。(日)小山内宏 252.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春秋)孙武 253.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春秋)孙武

254.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春秋)孙武 255.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春秋)孙武

256.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春秋)孙武 257.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春秋)孙武 258.用兵必须审敌虚实而趋其危。(战国)吴起

(九)

259.“More than an end to war,we want an end to the beginnings of all wars.”“相对于战争结束来说,我们更希望所有的战争本就没有爆发。”Franklin D·Roosevelt 富兰克林·D·罗斯福(美国第32位总统(1933年3月4日--1945年4月12日),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四次的总统) 260.“Succe is not final,failure is not fatal:it is the courage to continue that counts.”“成功不是终点,失败也不是终结,只有勇气才是永恒。” Winston Churchill温斯顿·丘吉尔(温斯顿·丘吉尔,全名:温斯顿·伦纳德·斯潘塞·丘吉尔,20世纪最负盛名的英国资产阶级政治家,二战期间英国首相) 261.在战争中死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如此多的牺牲还没有换来和平。

262.“Never in the field of human conflict was so much owed by so many to so few.”“在人类战争史上,从来也没有一次像这样,以如此少的兵力,取得如此大的成功,保护如此多的众生。” Winston Churchill温斯顿·丘吉尔 263.“it is fatal to enter any war without the will to win it.”“没有必胜的决心,战争必败无疑。” General Douglas MacArthur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美国陆军五星上将) 264.“the only winner in the war of 1812 was tchaikovsky.”“柴可夫斯基是1812战争唯一的胜利者。”Solomon Short所罗门·肖特(“the war of 1812”指1812年美国第二次反英战争)

15

265.“all wars are civil wars,because all men are brothers.”“所有的战争都是内战,因为所有的人类都是同胞。”Francois Fenelon弗朗索瓦·费奈隆 266.“In war there is no prize for the runner-up.”“在战争中,第二名是没有奖赏的。”General Omar Bradley奥玛·布莱德利将军(奥玛·布莱德利,1915年毕业于西点军校。初任乔治亚州本宁堡(Ft.Benning)步兵学校校长。后任美国国防部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 267.“Ours is a world of nuclear giants and ethical infants.We know more about war than we know about peace, more about killing than we know about living.”“我们的世界充满了对核武器狂热,但对道德却一无所知的人。我们对战争的了解比和平多,我们对杀戮远比挽救生命在行。”General Omar Bradley奥玛·布莱德利将军 268.肯尼迪的一位幕僚曾经这样说过:“没有哪一位总统有责任遵从民意的指示。他有责任尊重民意,并以此来引导它、塑造它、告知它、拉拢它并最终战胜它。民意既是他的罗盘又是他的刀剑。”肯尼迪总统的某幕僚杜鲁门总统的顾问埃尔西也表示:“总统的工作是去引导民意,而不是做民意的盲目追随者。你不能坐等民意来告诉你该做什么。你必须决定你做什么,然后再去教育民众你这样做的原因。”

█熟知并非真知。黑格尔

(熟知只是看到了眼前事物的轮廓,而对其内涵却未加深思。) 2013-11-20,18:30,XTU. 16

第16篇:政治学小抄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1. 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 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 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政治的定义: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之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力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政治权力

含义:政治权力实际是人们选择一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力量,它是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拥有的对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及其他政治客体的制约力量,政治权力本质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

政治权力构成要素: 客观构成要素: ① 生产资料的有效占有 ② 社会财富(物质和精神) ③ 暴力

主观构成要素: ① 能力素质 ② 身份素质 ③ 理论和策略 ④ 政治组织

政治权力的特性: ① 主体利益特性 ② 强制约束性 ③ 专属排他性 ④ 扩张延展性

⑤ 多重职能性,

政治权力的类型:

1. 按政治权力主体的性质分:原始社会的政治权

力,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权力,封建主阶级的政治

权力,~~~~~~

2. 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组织类型划分:社会公共权

力(普遍性,至上性)

执政党权力 3. 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层级划分:中央和地方权

力,上级和下级权力 4. 按照政治权力的功能分:立法,行政,司法

政治权力的特点:

① 政治权力作用具有特点的政治目标指向 ② 政治权力作用具有特定的效益 ③ 政治权力具有双刃剑效用 ④ 政治权力的作用影响巨大而深远

政治权力的方式:①指令方式(指令,命令)②压力方式(政治警告,政治威慑,政治恐怖)③规约方式(制定法律)④说服方式(运用于政治权力主体有共同利益的时候)⑤奖酬方式(物质和精神奖励,荣誉,职位,酬金,记过)⑥处罚方式(规约方式的补充,坐牢)⑦暴力方式(武装起义,军事政变)

政治权力的作用:

1. 从政治关系来看:政治权力是实现主体成员成员

利益的特点方式和凭借,政治权力是人们获得法定政治权力的必要条件 2. 政治生活来看:人们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都是

以政治权力为中心展开的。社会政治体系是以治权力为核心力量的。社会政治生活以政治权力为

中心内容和价值取向

3. 从社会生活来看:以合法强制的方式实现并且分

配共同利益;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具大的作用

(推动和破坏);对思想文化有巨大的影响力;影响社会的其他方面

政治思想

特征:

1. 政治思想是人类对于政治现象的理想认识(与政

治心理相比,具有政治理性认识的特点) 2. 政治思想集中体现特定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具

有各自利益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政治思想,或寻找不同的政治思想作为精神支柱;不同的政治思想反映不用了利益主体的政治经济利益要求,政治

权力主体的利益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主导性和支配性)

3. 政治思想反映着深层次的政治现象的逻辑关系 4. 政治思想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经济发展不一定同步,与政治发展水平不一定同步,历史传承性)

作用:

1. 反映特定政治利益,并论证其政治合理性 2. 维护或破坏特定的政治统治

3. 政治思想对人们认识政治现实起着重要的作用, 4. 政治思想统领着人们的政治意识

类型:

1. 依据历史发展的进程来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1840年以前),近代(1848—1919),现代(1919以后)西方:古代(古希腊到文艺复兴)近代(文艺复兴到19世纪末)现代(19世纪以来) 2. 依据政治思想本身的思维结果来分: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3. 按阶级来分:奴隶主阶级政治思想,封建主阶级政治思想,~~~~~~~~~~ 政治参与

特点

1. 主体上,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2. 内容上,是公民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行为 3. 关系上,政治参与是公民对公共权力的权力和义务和责任 4. 外延上,只限于合法手段参与政治 5. 目的上和对象上,不仅仅是政府决策还包括直接和间接通政府相关的政治生活

类型:消极参与,动员参与,自动参与(三者间的动态关系)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

条件:1)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政治参与正相关)2)社会地位(根据个人的教育,职业,收入,权力,威望来判断)3)政治心理(是否对政治热心)4)政治机制(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监督制度)5)社会机会(年龄,性别,种族)

方式:

① 政治投票(全民公决)②政治选举(选举人大代表)③政治结社(政党、共青团)⑤政治表达(集会,情愿,言论)⑥政治接触(上访)⑦政治冷漠

作用:(政治作用,社会作用) 1. 公民实现其效益的方式。(通过政治权利和资格,

影响政治权力)

2. 影响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3. 影响政治管理的民主化 4. 影响政治文化的发展 5. 影响社会政治稳定 社会作用:

1. 政治参与影响社会公平2. 政治参与影响经济发展 3. 影响社会流动和自治

4. 影星历史发展

政治参与的发展方向:其主体上:从少数人参与到多数人参与再到全体人民参与

其方式上:单一化向多层化发展(政治参与方式的多样化)

利益与政治:

利益的含义: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征的需要

构成:1)心理基础是人们的需要2)反映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3)特点历史阶段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矛盾:利益实现的主体性 和 实现途径的社会性 之间的矛盾(主体性和社会性)

利益形式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 之间的矛盾(形式的主观性和内容的客观性)

利益目标和利益手段之间矛盾(目标和手段)

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具体有限和发展无限性)

利益关系: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关系。(个人利益和群里利益)

共同利益:处于同一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的人们的各自利益的相同部分

特征:公共性(对祖国统一的共同要求)

非市场性(通过合法的强制手段来实现)

单一性(共同利益是唯一的)

独立性(一旦形成,成为第三种利益,具有独特的地位,支配个人利益)

多重价值复合性(多重价值要求,包含生存,安全,秩序,效率,公平,公正,平等,民主,自由等基本价值,从而是政治运行和决策面临不同价值冲突的困境 和 协调不同价

值的任务)

不同层次的共同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分布和联系,形成了人类社会共同利益的结构状况,这些层次有:集体,利益集团(资本主义特有) 阶层 阶级 民族 社会(不同背景 覆盖面不同 如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利益就是社会的利益,单一民族国家,民族利益就是社会利益)

利益矛盾:

横向利益矛盾:

同一层次上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矛盾,如个人与个人,阶级与阶级。①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自然差异如年龄性别,社会差异如职业和所受过的教育)②两个利益主体对同一利益都有要求。(某一利益主体对另一利益主体既有的利益有要求,即剥削,两个利益主体对双方都为获得的利益有要求,即竞争) 纵向利益矛盾:

不同层次上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矛盾。个人的利益与集体利益,集团,阶层,民族,社会等群体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①两部分利益对于同一利益的不同意义②对同一利益主体的利益进行分割是不合理

利益在政治社会中的作用:

1. 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

2. 利益关系式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3. 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特性形成的基础

4. 利益关系决定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关系的功能

第17篇:政治学原理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014年政治学原理

1.政治概念的提出,始于人类文明史上的(奴隶)社会时期 2.政治学名著《政治学》的作者是(亚里士多德)

3.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和古希腊学者们的认识。

4.下列思想家中权力政治观的代表人物是(韩非) 5.政治学研究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是(权力研究途径) 6.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治国之道)而展开 7.梁启超认为君主专制政体、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宪政政体代表政体的进货方向,通过改良途径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是中国未来政治的发展方向

8.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精英主义)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 9.亚里斯多德认为政治的最高形式就是(国家) 10.基督教神学后期最有影响的人物是(托马斯阿奎那) 11.(现实主义)方案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12.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是凝聚社会力量的核心 13.(压力方式)是政治权力的潜在作用方式

14.政治权力实现的方式中(奖酬方式)是积极的权力作用方式 15.在常见的讨论中,权利一般被分为(法律权利)和道德权利 16.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是社会公共权力的一种(功能性)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划分

17.马克思主义认为(专制君主)制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18.政治学家划分国家与社会界限,力图界定公共权力的范围和社会自治以及个人自由的领域,在此方面,德国学者(哈贝马斯)的观点最具代表性。

19.1869年8月,德国创立了第一个民族国家范围内的工人阶级政党,即德国(社会民主工党)

20.欧美的保守党,自由党,民主党,共和党等都属于(核心会议型)政党

21.社会主义将(议行合一)确定为其宪政规则

22.针对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危机,有可能出现的政治行动主要是(政治改革)

23.(罗尔斯)认为,处于当代这种深刻的理性多元主义的现实中,指望人们都持某一综合性教义是不可能的,除非用国家力量来压迫民众

24.传统政治观点主要关注围绕着国家(政权)而产生的行动与思想 25.(布坎南)认为,在确立各种规则时,必须要征得参与者的同意,所谓同意限定公正

26.经济制度效率概念是20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率先提出的

27.治理方法的单一从根本上说是古代治理中缺乏(平等协商)精神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的表现

28.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罗西瑙)认为,治理与统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9.参加政党活动在资本主义国家多集中在(选举)期间 30.作为萌芽形态的选举制度产生于(奴隶制)社会 31.(法国)在18世纪大革命时开始承认秘密投票

32.虽然解决矛盾或危机的方法很多,但在民义政治制度中,(选举)是最根本的民义途径

33.一般来讲,(社会监督)只有在民主社会和宪政国家中才能存在和实现的

34.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葛兰西)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出,国家统治=暴力+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

35.在当代,政治发展主要指政治的(现代化)过程 36.保守-改良的发展道路,以(德国)为典型 37.(政治制度化)是实现政治稳定的根本途径

38.从广义上看,政治文明主要是指公共领域里(政治秩序),它意味着人们之间的普遍合作

39.早在古希腊的时候,(亚里士多德)就指出法律与秩序的联系,法律和礼俗就是某种秩序,普遍良好的秩序基于普遍遵守的法律和礼俗的习惯

40.(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认为现代性孕着稳定,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 41.宪政的核心是(民主政治) 42.只有民主权利得以真正确立,公民的自由才可能得到保障,而两者的统一是在(宪政)的框架下才能实现的 43.(技术革命)提供了全球化的物质基础

44.从历史和理论发展逻辑来说,(直接参与)民主理论是民主理论最早和典型的形态

45.、民主制度对公民个性的抑制,实际是另一种形式的专制,即(社会的专制)

46.(哈耶克)打出,民主本来是用来防止一切专制的,但是,如果多数人的统治不被限制,民主这种理想就会成为一种新的专制权力的根据

47.(法国)革命实践了人民主权的原则,通过革命推翻旧制度,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模式

1.中国古代的法家主张,政治之道在于(法,势,术),即政治权力的获得,保持和运用 5. 6. 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政治哲学研究,政治科学研究) 古典政治学时代政治学研究的主题是关于(城市国家的观念,城邦的理论,世界国家论) 7. 古罗马时代人们对政治问题的思考主要体现在对(法律,国家)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的研究当中 8. 16-17世纪以后,第三等级要求废除等级制度和限制君主权的想法,反映在政治思考和研究中,就形成了反对专制主义的(社会契约,君主立宪,人民主权)理论的诞生 9. 科学主义政治学时代主要的研究方法是(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科学主义)

15.为了有效消除执政者的欲望,防止执政偏向,亚里士多德提出了(限任,监督,法治)等一系列的权力制约方法

18.17世纪英国思想家洛克以掌握立法权人数的多少为标准,把政体分为(君主政体,民主政体,寡头政体)

19.从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政体形式主要有(苏维埃政权形式,巴黎公社政权形式,人民代表大会政权形式) 20.当今世界,(法国,中国,日本)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 23.下列国家中采取两院制的有(日本,美国,英国)

24.现代民主是一种多元民主,这种多元的民义以(组织的多元化,社会权力的多中心)

26.(法国,意大利)可谓多党制的典型

27.在目前的政治研究中,人们一般把政治社团组织分为(制度性团体,协会性团体,社区性团体)

28.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青年组织,工会,妇女组织) 31.提高政治体系的效率,首先就要求政府的(机构精简,职能合理)能够符合市场经济对政治体系的要求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33.在国家的选举当中,选举一般是指选举(国家代议机关的代表,国家特定的国家公职人员)

34.(美国,法国,英国)采用多数代表制计算选票方式

36.公民委托出去的只是国家的治权,而始终掌握着国家的主权,因为公民可以利用(撤销决定,制止决定,否决议案)制约手段监督和影响政府的行为

37.新闻舆论的监督方式主要是(调查,报道,评论)等舆论形式 38.根据阿尔蒙德观点,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感情)

39.政治理想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活动中重要的精神依托,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政治动机,政治行为)

40.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更加支持(代议制,民主制)

41.克林顿和布莱尔政府所倡导的第三条道路宣称是一种新革新主义,它倡导建立一种新的结构,并把(机会平等,个人责任,公民和社区动员)作为其基础

42.20世纪后期在西欧,新法西斯主义往往与(超国家主义,反对全球化,反对移民运动)的狭隘民族主义相联系

43.生态主义是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在发达工业化国家兴起的(倡导保护生态平衡,相信自然界为有机整体,倡导保护环境) 46.特定的政治符号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代表意义,象征意义),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的传播作用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47.马克思主义分析(国家类型历史演变的方法论,社会发展),为我们确定政治发展的含义提供了指南

48.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把民主视为暴民政治或愚民政治

49.精英主义理论所指的精英是指(政治,道德)上最优秀的人物,他们是与普遍大众相对应的一个群体

50.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价值在于(权威,平等,自治) 51.第三次民主化浪潮实现民主化的方式是(妥协,选举)

1.政治是人类生存的一个无可避免的事实,每个人都在某一时期以某种方式卷入某种政治体系

2.政治是人类过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是人们组织安排集体生活的核心机制

4.从理论上讲,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必须是一个合理划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界限的社会

1.16世纪意大利政治学者马基雅维利认为,政治学主要研究君主如何获得和运用,保持权力

2.16世纪意大利政治学学者马基雅维利在西方思想史上率先把道德与政治权力分开来,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

3.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4.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制度主义的兴起,制度被认为是政治现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象产生和变化的基本原因和内在变量,因此成为在西方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角度

2.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选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开始使得儒家的政治学说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

7.行主主义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可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1.公共权力指的是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行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 2.英国政治学家密尔将整个社会事务划分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两个部分,认为国家权力能够干预的只能是公共领域范围内的事 4.权利观念起源于17世纪和18世纪,最早来自自然权利或天赋权利的思想

5.在我国,加强基层民义建议,实行村民自治,是确保公民基本民主权利的最基本的途径

1.19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是国家社会共同体说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国家是许多人依据法律组织起来的联合体

3.从本质上说,政府是政治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和进行阶级统治的力量

4.广义的政府包括各种国家权力机关在内,即政府是一个国家的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法,行政和司法等机关的总称

5.狭义的政府仅仅是指国家机关中执掌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能的行政机关

7.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国家的政体,它是指一切社会的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

1.无政府主义者主张社会的安全自治和个人的绝对自由,反对国家与政府权威的存在

2.自治社会是民主力量生成发展的良好基础,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认为,没有自治组织的存在,就不可能实现国家层面上的民主 3.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起来的政治团体

9.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工会,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

3.当代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把合法性的来源归于意识形态,结构和个人品质三方面

4.政治革命是以阶级为主体以暴力为特征的对旧的政治秩序的根本颠覆

1.一般来讲,社会监督的途径和方式主要包括公民监督,社会团体监督以及舆论监督等三种方式

2.阿尔蒙德和维巴于1963年所著的《公民文化》一书为政治文化研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究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因此被认为是当代政治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

5.阿尔蒙德和维巴根据比较研究,把不同社会的政治文化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地域型政治文化,顺从型政治文化和参与型政治文化

1.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衡量政治发展可以从政治文化,政治参与,政治机构,政治一体化等指标来进行

2.一般而言,政治发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4.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国家建设,民主化和福利化三个 阶段

4.多元民主理论是由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首先提出的,这种理论认为,在一个开放的民主社会,权力在不同的团体之间得到广泛的分配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18篇: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形成性作业参考答案 答案1:政治学原理作业

1(1) 政治权力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它的应用边际直到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而且,有权力的人总是倾向于滥用权力。“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化”

个人的干涉.

5.还要强调社会监督,其途径和方式包括有公民监督,社

会团体监督以及舆论监督.公民监督是一种对国家管理的最直接,最广泛的监督方式;舆论监督是一种宪法权利,舆论监督需要立法保障,兼具私益与公益的双重性质,舆论监督行为需要法律限权.

(2)权力制约比道德制约会更好。答案3:政治学原理作业1 .权力制约 是指宪法规定的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

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制约

道德制约 是指通过舆论、风俗习惯、说服教育、自我修养对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制约。

在人类政治生活中,没有监督和制约的权力是危险的权

力。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3)应对权力进行如下三个方面的监督:

一 是对权力获得的监督,即运用选举权、罢免权、限任权等手段对权力的获得及其掌握的时间进行控制,保证在权力获得相对独立性之后不背弃初衷践踏民意。侵害公共利益;

二 是对权力运行过程进行监督,即对权力运行的每一个环节都设置防范措施,实施有效的社会控制,使权力对社会产生积极的意义;

三 是对权力运行的后果进行监督,即根据政治法律规范促使权力主体对自己行使权力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 答案2:政治学原理作业1

答案:一,我认为对政治权力而言,权力制约与道德制约都很重要,权力制约是外力作用,道德制约主要是靠掌握权力的主体自身的反省,联系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买车**这一案例,我认为权力制约更好,道德制约也应起辅助作用.

二,制约政治权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民主政治立法和行政立法,健全监督制约权力的法律体系.(1)完善规范权力主体方面的立法.(2)抓紧行政程序立法.(3)完善廉政方面的法律.(4)完善监督方面的法律,以避免权力的滥用.

2.搞好内部权力分解,建立科学的权力制衡机制.对一些重要的权力,必须加以分解,交由不同的部门和人员交叉分工序行使,使之在分工序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互相监督制约,从而改变由同一部门或同一个人多项职能揽于一身,一个人说了算的做法.

3.推进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应运用行政手段,教育手段,法律手段等多种方法和途径深入宣传,广泛发动,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采取硬性措施,推动公开办事制度的深入实行.

4.强化以权力制约权力,建立有力的监督机构.(1)在现有体制下,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应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以使各监督机构协调行动,形成监督合力.(2)强化行政监察机关的地位和职权.提高行政监察机关的规格,设立\"行政监察委员会\",(3)在纪检监察机关双重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强化其垂直领导关系,逐步过渡到以垂直领导为主,以保证其独立履行监督职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

“以权力制约权力”机制的核心是分权,并使不同权力机构之间形成一种监督与被监督或相互监督的关系。监督者负有监督的权力或职责。这种职责或是专门的,或者兼职的;或是检察的,或是作出处理决定的,或兼而有之。以权力制约权力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一是由一种高级的权力监督低级的权力;二是平行权力层级之间的监督与制约。西方现代立宪政体实行的分权制衡原则就是将政府职能与权力分配给不同部门,并使各部门之间的权力相互平衡和制约。其基本的做法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分别由不同的部门或不同的人去行使,各部门之间权力大致平衡,互相制约,司法独立并具有某种形式的司法审查权力。西方分权制衡制度是建立在资产阶级民主的基础上,并且强调最高权力的分立与相互制衡。社会主义中国也建立了一套法定监督机制。这其中有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监督,也有审判和检察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行政机关内部还有一套监察系统对其它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的监察。这些监督是我国法律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道德制约权力”的机制的涵义是通过学习和教育的方法使社会或统治阶级对政府官员的要求内化为他们的道德信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培养他们勤政廉政为统治利益或公共利益服务的意识和品质,使他们能够自觉地以内心的道德力量抵制外在的不良诱惑,自觉地严格地要求自己,行使好手中的权力。与“以权力制约权力” 的机制相比,以道德制约权力的机制侧重于事先的预防,期望将问题解决在可能出现之前。而前者侧重于事后的阻止或惩罚,以使已经出现的问题得到解决。道德的制约机制的作用原理在于通过学习和教育的方式去培养政府官员内心的道德力量,增强他们抵御外部不良诱惑的能力,从而减少滥用权力的可能性,也就是通过制约灵魂而制约行动。而权力的相互制约机制的作用原理在于,恰当地配置各种权力,使得某一种权力被滥用时便会受到来自另一种权力的抑制,侧重于制约外部的行动。权力的相互制约机制往往形成各种制度,具有制度化的外观,而道德的制约机制有可能形成为若干的制度.权力的相互制约机制表现为以一种刚性的力量对付另一种刚性的力量。而道德的制约机制表现为以一种柔性的力量去驯化一种刚性的力量,它期望实施者具有足够的耐心、春风化雨般的说服技术和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而对于被实施者,这种机制虽然有些硬性的要求,但是更注重提倡和鼓励学习以及进行细致严密的思想教育。这些措施虽然是潜

移默化地缓慢地起作用,而效果却可能是巨大和更持久的。

这两种制约机制哪一种更被看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某种人性观的影响。有些人倾向于采取权力的相互制约机制,有些人倾向于采取道德的制约机制,有时道德的制约机制更被看重。现实中这两种机制往往是并存的。对于政治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机制,可分为以下三种:(1)以权力制约权力、(2)以道德制约权力、(3)以权利制约权力。这三种权力机制存在着不同的内在制约原理。实践中,无论我们建设那一种机制,有关的制度建构只有符合一定的制约原理,才能起到真正的制约作用。无庸讳言,在我国目前,监督机构不可谓不多,有关的制度不可谓不繁复,而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似乎仍然很多。一些曾经当权的腐败分子可以轻松地使一些机构和制度不起作用。这表明这些制度和机构本身可能就在其内在的制约原理上存在问题。我们需要从内在的制约原理入手建设和改革有关的监督与制约制度,以使它们更好地发挥作用。 1)政治学原理作业2

个人讨论提纲:(根据给出的小组提纲挑选一部分作为自己的个人提纲)

联系实际的例子:(根据给出的多个例子任选一例,如果同学们能想出例子更好)

1,诸如报刊,杂志,网络和电视等大众媒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就是扮演的社会监督角色.媒体以调查,报道和评论等舆论形式揭发政府体系中的有些不作为和不法行为,成为了遏制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力武器.比如2003年3月,中国中部湖北省青年孙志刚在南部的广州市因为没有携带任何证件外出,被当地一个公安派出所收容,并被殴打致死.这一事件被新闻媒体曝光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最终,涉案人员全部被依法严惩.此外,这一事件的被曝光也加速了中国政府废除旧有的强制收容制度而改为自愿接受救助的步伐.\"孙志刚事件\"只是中国众多新闻舆论监督案例中的一个例子.

2,哈尔滨\"宝马撞人事件\",一领导干部的儿媳在与一卖葱的农妇发生争执以后,其驾驶的宝马汽车突然往前冲出,农村妇女被当场撞死,还有12个人受伤.后被新闻媒体曝光,肇事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3,山东的\"市长下跪事件\".山东妇女李玉春因为举报济宁市副市长的劣行,并公布了这个官员下跪的丑态,而备受全国舆论的关注.小组讨论提纲:

1,社会监督所具有的功能

(1)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社会监督不仅具有外在的对权力在支配权力过程中各种行为的约束功能,而且还能通过把权力与责任联系在一起,建立起权力主体内在的自我约

束机制,权力主体必须承担行使权力的后果与责任,这样也促使了权力主体审慎地运用权力.

(2)社会监督的矫正功能.一旦用权失误发生,社会监督机制会诉诸于规定的程序及时调整,以减少用权失当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和损失.另外,通过社会监督还可以及时发现国家在管理机构,管理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缺陷,逐步完善整个政治体制的建构.

(3)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社会监督要求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和救济途径与之相配合,作为它的坚实后盾和可靠保障.(4)社会监督的保健功能.社会监督作为一种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它形式上是广大社会成员对少数处于执政地位者的权力制约,本质上却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体系的之中利益表达以及对公共利益的一种维护方式.

(5)社会监督的教育功能.社会监督对于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增强公民的民主参与意识,提高公民的政治行为能力都是大有帮助的.

2,如何发挥社会监督的功能

发挥社会监督功能的途径有三个:

(1)公民监督,主要是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主人\"对\"社会公仆\"的直接监督.

(2)是舆论监督,社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采取多种形式,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以实现对政治权力运行中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在整个社会监督体系中舆论监督有其独特的优势.

(3)是社会团体监督,即各种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对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监督,是通过选举,请愿,对话,示威,舆论宣传等形式,构成了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监督.

(答案2)政治学原理作业2

个人讨论提纲:

在全球经济趋向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从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意义,内容及目前发展状况;深入分析现阶段我国企来信息化中存在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政府和企业合力,以达到加快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信息技术,问题对策。

信息化革命在打破并重级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和结构,并使其由物质型向信息型经济转变,并且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如果没有信息化,企业的改造重构,工业化的进程,社会急慢,企业的生存的发展就会成为大问题,从当前来讲,先一步的企业常会成为赢家,而那些不能及时做出应对的企业即使幸免被淘汰,也只能被挤到低增长的经营领域中分得残美美没实。

企业信息化包括销售生产,服务等方面内容,而实质是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是企业将融合世界先进管理思想的信息技术进一步应用于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企业的全面信息化,它包括着企业内容管理信息化和企业的外部沟通信息化。 联系实际的例子:

(答案

据国家对重点企业的调查分析,我国企业普通在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机构不健全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与建设成本过高经营管理中协作不充分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存在地区不平衡,还较多停留在表面应用层次上没有深入到企业的还行,管理各个环节,企业信息化投资不足和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是存在的两大难题。

认识是第一位的,没有认识提高就不可能产生行动上的积极性,当然也就不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不少人没有认识到信息系统能把企业管理得井井有条,可以为领导提出很有价值的辅助决策信息,而且在速度和方面比人做得更好。

高层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不够正确和充分。 例如,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不够正确和充分。 例如,中小企为信息化在实施中充满艰辛。实施一套信息系统是一项涉及面广,周期长,风险大的系统工程,中小企业要实施信息化,同样要投入大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要引进和留住高级工厂人才很困难,不易具备建立企业信息系统项目组的条件,缺乏管理,这些都是影响项目成功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低层次应用和不饱和应用。企业因为某一方面的应用的需要而购买一套功能无所不包的信息系统,便由于自身的使用水平跟不上信息技的发展信息系统的功能还来行到利用。这种情况有时并不因为企业的盲目购买,而可能是因为企业挑选的余地不大,就是企业出于前瞻性考虑问题则在于任何那些来被使用的功能都处于贬值状态或已经成为沉没成本。

(答案1)政治学原理作业3 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 :

我们党历来强调,党的干部必须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但是,相当长的时期以来,在许多方面,所谓群众监督只不过是\"纸上谈兵\",徒具虚名。一方面,把干部置于群众监督之下没有制度化、法律化,人民群众的监督权没有切实的保证。另一方面,群众的监督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一些地方,监督者必须看被监督者的脸色行事,你监督你的,他照样干他的,甚至谁监督谁倒霉。因此,要把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真正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关键就在于要把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的权力真正实行起来,保障人民群众有权对搞特权、特殊化,玩忽职守,违法乱纪的干部,依法进行检查、控告、弹劾、撤换、罢免,要求他们在经济上退赔,并使他们受到应有的纪律、法律处分。

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几十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克服官僚主义,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官僚主义的特点之一,就是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官僚主义最惧怕的也

是群众,一旦群众依法对他们进行监督,就惊恐不已。斯大林同志曾经说过:\"自下而上的审查,即由群众、由被领导者来审查领导者,指出领导者的错误,指出改正这些错误的办法。这种审查是审查工作人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要克服官僚主义,就必须实行这种自下而上的监督、审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怎样来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权?过去有种说法,叫做\"各级领导要充分保障人民群众进行监督的权力\"。让被监督者保障群众的监督权,就像让老鼠保障猫的权利一样,这种保障只能是一触即破的肥皂泡。群众监督必须制度化、法律化。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官僚主义者进行打击报复,另一方面可以防止用无政府主义的手段来对付官僚主义,从而有效地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有效地克服官僚主义。我们深信,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一定会建立和健全监督制度,一定会大大加强监督作用。在工矿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以后,如何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监督作用,是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作为职工群众利益的重要代表,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系中重要的社会政治团体,既是民主监督的积极参与者,又是搞好群众监督的直接组织者,在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中负有重大责任。在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中,各级工会要切实发动和组织职工积极参加民主管理,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民主监督,更好地发挥工会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的作用。 (答案2)政治学原理作业3

答:“政治与理性”这样的题目听上去有点自命不凡,但是,它自命不凡的原因,正是它自命不凡的籍口,十九世纪以来,两方思想,一直不遗余地批判政治结构中的作用或理性的匿意。因此,我再一次捡起这个庞大的话题不显得极不恰当。然而,这么多先前的尝试也是一个,它保证任何新的冒险比先前的也差不到那儿而且不管怎样大约也和以前的一样幸运。

启蒙的任务是大大扩展理性本身的政治权力。但是十九世纪的人们很快就开始疑惑。在我们的社会中理性是不是已变得过于强大,他们开始担心在一个倾向理性化的社会和针对个人及其自由权利,种方及其延续的某些威胁之间,存在一种关系,他们搞不清是不是存在这种关系,换句话说,自康德以降哲学的作用就是防止理性越出经验,给定物的界限,但也是以这个时候起——即从现代国家,从社会的政治管理发展之日起——哲学的任务也同时是对政治理性的过渡权力保持警觉,这样一种未来的生活更能给人以希望,理性化和政治权力的过渡这间的关系显而易见,我们无需等到出现了解层制和集中营才认识到存在这样关系,但问题是如何来处理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我们要“审判”理性吗?在我看业,没有什么比这么干更而无功的,第一,这一领域和有罪或无罪无关。第二,把“理性”当作无理性的对“二面毫无意义。”第三这样一种审判会使人我们掉进一个陷阱,扮演理性主义者或非理性主义者武断且乏味的角色。

我们要考察这种现代文化所持有的,源自启蒙的理性主义呢?我想这正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某些成员的做法,我不想讨论他们的著作——这些作品非常重要,也很有价值。我建设采取另我一种方式,考察理性化和权力之间的联系。 1,明智的方式或许不是把社会式文化的理性化当作一个整体,而是分析理性在几个领域的过程。

每个过程都基于某种基本经验:癫枉,疾病,死亡犯罪性等等。2,我认为“理性化”是一个危险的说法,人们试图对什么事物进行理性化的时候,碰到的主要困难不是考察他们符不符合理性原则,而是去揭示它们运用的是哪种理性。3,尽管启蒙在我们的历史以及政治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是一非常重要的阶段。但是如果我们想理解我们如何陷入自己的历史。我们必须一些更为遥运的过程。大家知道,在欧洲社会,政治权力趋向于赵来越集中的形式,数十年来,历史学家一直在研究国家及其行政管理和科层体制的组织方式,政治权力与理性这项研究建立在几个基本假设上面,把它们归纳如下:(1)权力不是实体。权力也不是什么神秘的财产,必须孜孜探求这财产的起源,权力只不过是人们之间的某种关系。这种关系自成一类边就是说,它和交换生产交往不是一类,尽管也和他们综合在一起,权力的特殊之处是,一些人多力可以全百地决定其他人的行为,但是从来不会彻底地强制地进行,把一个人绑起鞭打,他承受的只是施加给他的暴力不是权力。但是如果他被诱使说话,当他用最后的手段就是宁死也不说这样他就是被迫使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行为,他的自由就受制于权力,他就被治理。(1)如果一个人能保持自由,不论他的自由多少,权力仍然使他受利于治理,没有在的拒行,就没有权力,(2)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关系来说,许多因素都决定着权力。理性化也持和经济过程特有的理性化,或生产;沟通技术特有的理性化,不一样和科学话语的理性化也不一样,无论人们形成的团体是大是小,无论是男人对女人,还是成人对儿童,还是一个阶级对一另一阶级,还是一个官僚集团,对全体人民施加的,人们对人的治理都包含一个形成的理性,而不是工具性的暴力。政治学原理作业 4

一、填空(每空1分,共6分)

1.作为一种制度,民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公民的意志)作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政治决策以公民的意见为最终依据。

2.根据(权力制约)思想,可以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功能划分,在分别执行国家各种权力的各个国家机关之间,建立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

3、政府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国家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

4.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5.(政治社团)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

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6.(宪政建设)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在大多数国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施。在所有不同版本的民主实践中,建立在自由民主理论基础上的(C)是最通行的制度模式。

A.直接民主 B.间接民主 C.宪政民主 D.人民民主 2.政党形成于19世纪初期,它的产生是现代(D)政治发展的产物。A.委员会 B.君主立宪 C.共和民主 D.议会民主 3.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主要有(ABCD)

A.平等选举原则 B.直接选举原则 C.间接选举原则 D.普遍选举

4.“第三条路”,指着一种既非资本义也非社会主义的第三种选择的思想。它与所谓的(A、D)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A.新社会民主主义 B.保守主义 C.自由主义 D.后社会主义

5.精英与主理论所指的精英是(C)上最优秀的人物,他们是与普通大众相对应的一个群体。A.文化 B.经济 C.政治 D.道德

6.(B)是政治权力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A.组织 B.能力素质 C.身份资格 D.理论与策略 7.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ABCD)。

A经济的集中体现

B.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

C.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D.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8.共产党组织被认为是(C)政党的典型。A核心会议型 .B.支部型 C.单位化 D.代表性 9.民主的限度包括(ACD)

A.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B.以不干涉政党活动为限度 C.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

D.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

10.( A )的存在形成了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的根本理由。

A.法律 B.利益 C.阶级 D.国家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18分)

1.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2.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3.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四、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

1.(1)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不过宽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于要求对方必须尊重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识;

(2)妥协精神;

(3)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2.(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

(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3.(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2)法家则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4)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五、论述题(20分)

(1)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如果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不一致的时候,从法律上提供保障,这就为公共权力机构行使权力提供法律准绳。使权力得到有效行使和利用。

(2)·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在公共和个人利益不一致的时候,常会发生公共权力机构打着保护公共利益的旗号,对公民个人权利进行侵害。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从法律上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防止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的损害。

(3)·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从法律上赋予公共权力效力范围,规定公民权利保护范围,为二者各自的活动界定范围,能够有效防止“公权”超越其界限而产生的对“私权”的侵害。

(4) 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够对权力的范围有所限制,权力的行使有法可依,并受到约束和监督。

第19篇:政治学论文

摘 要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政治认知的形成往往基于认知主体的智力水平和认知结构,它是在社会客观政治环境中,认知主体收到政治事件的刺激后产生的心理反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矛盾冲突也日益凸显,作为青年中先进分子的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显得尤为重要,而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优化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环境,以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认知。

关键词:大学生 政治认知 存在问题

论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知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政治认知的形成往往基于认知主体的智力水平和认知结构,它是在社会客观政治环境中,认知主体收到政治事件的刺激后产生的心理反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矛盾冲突也日益凸显,作为青年中先进分子的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显得尤为重要,而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优化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环境,以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认知。

一、政治认知的概念阐述

作为政治心理体系的基础,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认知过程包含着认知主体对认知课题的主观抽象画。也就是说,“政治认知是政治观念体系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政治主体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整治客体,即政治权利、政治体制。政治规模、政治功能等方面的认识与把握,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意识导向,并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国家未来的制度变迁。因此,加强正面宣传引导,使大学生了解国情,熟悉影响国家政治的各种因素,对于促进国家政治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大学生政治认知特点

(一)政治认识片面性、表层性

大多数学生的政治认知过程把感知和记忆对立起来,以记忆排斥感知,使思维失去了对客观事物感知的客观基础,只是在记忆的基础上,脱离客观事物周围环境的情况下进行分析、思考、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这种以主观偏见去肯定或否定客观事物的主观性做法是当前大学生政治认识片面性的表现之一;表现之二在于大学生虽已掌握许多政治“书本知识”但缺乏政治“经验知识”,由于大学生长期在校园中生活学习,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较少,而且接触范围狭窄层次不高,所以青年学生普遍缺乏社会阅历和政治经验,这就导致即使大学生们有积极地参与实际政治生活的热情,也不会起到很大作用,他们实际上沦为政治“边际人”,陷入了缺乏经验─政治边际化─更加缺乏经验─更加边际化的怪圈。这不仅是政治认知片面性的表现也是长期政治认识片面性酿成的恶果。

大学生政治认识还有表层性的特点,即对政治事实、理论常识、基本观点等方面事实认知水平比较高,而对关乎评价、信仰、作用等方面的价

值认知水平却不容乐观,对于政治知识的学习大多还处于浅尝辄止自以为满足的状态。通过访谈发现不少学生对理论学习不重视,缺乏辨证思维,对事物的认识多是凭自身的生活体验和心理感受获得,很容易陷入片面性、表面性和盲目性。

(二) 政治情感双重性 1. 热情与冷漠

当代大学生和改革开放同步成长,他们对于国家、社会、政治生活的敏感性和关注程度丝毫不亚于前几代人。但是当他们发现他们的政治要求没有正式的诉求渠道,自身合法的政治地位被“边缘化”或者他们的政治作为无法改变政治格局时,他们就会走向两种极端,“过度的热情”(即采取不合法的非正式方式和渠道表达自己的愤懑),或者“可怕的冷漠”(对政治生活不闻不问,无所作为)。而后一种极端在当今人们过度关注经济发展,政治生活逐渐被边缘化的社会中更加明显。

2. 理性与情绪化

与五六十年代青年相比,当代青年大学生要理性的多。他们对一般的政治口号、宣传不再轻易附和响应,他们由原来激情式的参与转化为务实性的参与,由原来的反叛、先锋、对立转变为宽容、协调中求发展,抛弃了浮躁和冲动,而以理智平静积极的态度投身于社会改革。但是,事实也表明,青年学生在政治生活中难免受制于冲动的情绪,尤其是在社会风气不良,政治参与受阻,舆论导向片面的情况下,他们的政治情绪往往压过政治理性表现地异常强烈。

3. 批判性和归属性

由于青年大学生自身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特点:一方面,他们知识丰富,思维活跃,有政治参与的能力和要求;另一方面,他们正处于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敏感阶段,对社会上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和阴暗面更有“旁观者清”的优势,因此,他们容易对社会产生不满,对政治现象具有敏锐的批判性、改革性和创新性。但同时他们又充满幻想,渴望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幻想通过自己的行为济世达人,,从而获得一种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但事实却常常让他们失望,他们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既爱又恨,常常感到迷失自我,无所是从,处在不伦不类的尴尬的中间状态。

(三)政治意志复杂性、易变性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心理品质呈现出复杂性的特点,表现在:第一,青年大学生的政治意志受到时代、阶级、民族、群体、区域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位的认知交叉混合的影响和制约。正如列宁曾经指出的那样,“社会上有哪些派别,大学生中必然而且不可避免的有哪些派别。”而且学生个人的阅历、家庭环境、性格特点及社会化程度都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

的政治意志趋向多元化。第二,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意志的“隐蔽性”也增加了其复杂性,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的政治意志、品格通常呈显状,人们可以从他们公开的论战和轰轰烈烈的运动中把握他们的政治倾向、情感意志,而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意志却没有明显的表现形式,仿佛一股政治暗流,看不见、摸不着,只是潜在于主体中,因此更加复杂,更加难以把握。但是这种隐蔽性并非政治意志缺乏,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每每遇到重大的政治事件,青年大学生都会表现出高昂的政治斗志,将政治主动性、原则性、勇敢、坚定、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心理品质表现地淋漓尽致。

此外,他们的政治意志还有摇摆性、不坚定性的特点,常常是改革进程和社会发展态势良好时,他们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充满信心、意志坚定。但是一旦改革受挫,他们又易于摇摆,忽明忽暗,漂移不定,加上接受新生事物的欲望、能力强烈,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又有很强的从众心理等使得他们很容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甚至会出现否定继有成果,对社会悲观失望,不思进取甚至有偏激的言论和行为等。

三、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认知的重要性。

1、认识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的进行。政治认知作为一种对政治的认识必然会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政治认知指导大学生进行政治参与,因此,培养正确的政治认知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进行政治参与。

2、有利于培养合格的政治角色。政治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政治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认知,指导大学生正确地进行政治参与,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特定政治社会要求即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大学生,帮助大学生进行、适应和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使大学生适应角色的转移。

3、有利于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需求。在大学生对政治系统、系统内的各种参与角色、角色扮演者有较系统认识的基础上,使其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意识、政治认知和政治素养,有目的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实现由自然人向政治人的转化,进而满足社会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需求。

4、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作为年轻的一代,大学生们有着旺盛的精力和无穷的力量,因此更应该培养大学生们形成正确的政治认知,使他们在未来的政治生活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千千万万份强大的力量集中在一起,民族的复兴才有希望。

四、当代大学生政治认知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政治“冷漠”,认为与自己无关。在一所高校抽取的500名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学生中有78%的同学不关心政治,认为“政治是少数政治家的事情,距自己太遥远”,“政治是没有意思的事情,不如搞经济实惠。”同时,由于众多因素影响,人们对于政治往往满足于谈谈琐事,发发牢骚,这种普遍的社会心态也投射到部分大学生身上,使他们产生冷漠的政治情感。

其次,政治认知过于激进,缺乏理性思考。作为青年,大学生往往不够稳重,行为冲动,而行为的冲动源于思想的冲动。对于国内外的政治事件,大学生们往往显得很“愤青”,尤其是对国内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以及与国外的一些冲突上,大学生们往往是一味的愤怒不满,而没有真正冷静的思考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例如对于国内的贪污腐败问题,大学生们往往谈到贪官便提到“杀、千刀万剐”等字词,而对于“钓鱼岛事件”,大学生们则更加激进,他们把此事件当做是对国家的侮辱,通过盲目的抵制日货和游行等行为来宣泄心中的不满,而并没有把它作为一个政治事件来认真思考。

最后,政治认知功利化。大学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求知欲强,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但由于社会阅历浅,尚未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对社会政治生活的理解和认识缺乏长远深刻的目光,造成政治认知的功利化。比如,对于党内腐败现象,大学生在政治取向上存在明显的功利倾向,认为换做是自己,如果行贿能够解决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自己“肯定会”或“可能会”行贿。而在严肃的入党问题上,部分大学生入党的动机是为了得到好处,增加就业的筹码。

五、大学生政治认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计划生育的影响。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比较严重,在很多时候,他们都局限于对自己利益的关注,而对别的利益关心甚少。因此,政治虽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作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却往往感受不到它的重要性,所以形成对政治的冷漠。

2、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道路不畅导致心理冲突。一方面,大学生们往往有一颗炙热的心,渴望能够为政治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但另一方面,由于在校学习,社会经历不够等原因,使他们往往不能参与其中。比如人大代表的选举,按法律规定,大学生是完全可以参与选举的,但在校大学生们真正行使了选举权的少之又少,而行使了被选举权的更是屈指可数,而被选为人大代表的几乎没有。由此使大学生们慢慢的失去了最初的热情,觉得政治与自己无关。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到位。从小学到大学,学校给同学们灌输的思想都是好好学习,热爱祖国等,却很少引导学生真正对政治事件进行思

考。比如,针对上学期的“钓鱼岛事件”,在游行之前,学校对于该事件只字未提,等到学生们“暴动”起来时,学校才开始呼吁要理性爱国,但是,如何理性爱国,学校却没有明确的指导。

六、解决措施

1、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直接地促进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政治认同感,理顺政治心理,坚定政治信仰和政治理想。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理论基础。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使大学生形成独立的政治判断、强烈的政治认知的重要途径。要使大学生掌握运用政治学的相关理论,在政治上能明辨是非,在现实中能理性批判,正确对待政治上的具体问题。

3、优化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环境,让大学生们真正参与其中,既能满足大学生们对政治参与的强烈渴望,又能让他们感受到其中的复杂性,引导其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逐渐形成正确的政治认知。

要站在未来的高度,理性期盼大学生政治认知水平的未来发展态势。这就意味着我们未来的实际工作就是通过深入研究大学生政治认知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引导、激发那些正待成熟的政治心理机能的发展,使“最近发展区”转化为已经完成的程序,进入更高一级的现有水平,进而产生更高一级的“最近发展区”,如此不断转化使大学生政治认知水平由可能性成为现实性。要在承认个人利益要求和价值取向的同时,引导大学生认同主导政治观,诱发学生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如何激励当代大学生在不断提高认知水平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政治实践,将政治认知感情外化为积极的政治行动。

第20篇:政治学读书笔记

《政治学》读书笔记

政治在一般人看来是一个讳莫如深的概念,但是,研究一个城邦,一种政体,都是需要以政治的的角度去研究。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用了八卷的内容向我们阐述了他对于政治的观点。使我们对于政治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摘记:

第一卷:论家庭

所有的共同体都是有其目的,其中政治共同体的目的最为崇高。 一个共同体使一个利益共同体,是拥有共同目的聚集在一起为其目的而共同努力。 共同体是为了某种善而建立的。 要区分研究家庭、村庄、城邦等不同形式的共同体,就要用分析或者寻找起因的方法。首先,必须存在这样一种结合体:其成员一旦没有彼此就不能存在。其次,天生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为确保各自的生存也有建立联合的必要。 男人和女人,主人和奴隶,这两种基本结合形成了家庭。 每一个城邦的存在都是自然的,因为它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的共同体的结合而已。 人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是唯一具有善与恶、公正与不公正以及诸如此类感觉的动物。 人一旦趋于完善就是最优秀的动物,而一旦脱离了法律和公正就会堕落成世上最差的动物。 家庭是构成城邦的主要成分,一个完整的家庭由奴隶和自由人构成,家庭管理最基本、最主要、最单纯的要素就是主奴、夫妻以及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 在各种技术中,对于所有的从属动物来说,都天生具有工具的属性,有生命的工具肯定要比其他工具包括无生命的工具使用得早。 那种在本性上不属于自己而属于他人的人,就是天生的奴隶。 有些人天生即是自由的,而有些人天生就是奴隶,对于后者来说,被奴役不仅有益而且是公正的。 德行高尚者证明了拥有和控制奴隶的合理性。 当主奴双方都很自然的处于他们该处的低位时,他们就具有共同的利益而且是一种朋友关系,但是当主奴关系靠法规和强权来维持时,那么结果就会相反,出现利益冲突和仇恨之情。 政治家的统治权威是针对自然的自由民,而主人的统治权威是针对自然的奴隶。主人式的统治在实践中往往表现为家长对家庭实行君主式统治。而政治家的统治权是一种针对自由人和地位相等的人的统治权。 家庭财产应限定在家庭之用的数量上。 存在着一种具有自然性的致富术,它由家庭的管理者和政治家操纵。 致富术作为一种获取财富的方法,与家庭的自然生成是不同的。它起源于用货币为媒介以谋利的交换。 致富术是家务管理的自然部分,与一定数量的食物供应紧密相联;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无限的致富术,而是有限的。 家务管理是指如何利用一般的管理方法来使用财富,而不在于获取财富,为财货而求财货,放债取息是财富利用中最为恶劣无耻的。 家务管理的技术是一种道德的技术,家务管理更重视人事,而不是无生命的财产;更重视人的德行修养,而不是财产的丰饶富足;更重视家庭中自由人的德行,而不是奴隶的德行修养。 男人的勇敢在发号施令中显示出来,女人的勇敢则是体现在服从中。

第二卷:论理想国

城邦的成员必然是共有一切;要么必然是没有共有之物,要么必然是有些事物共有,有些事物并不共有。 每一个城邦的健康存在依赖于每一个成员在相互交换中必须遵循着等价原则。 一件事物为越多的人共有,人们对他的关心就会越少。 按照柏拉图的规划建立起来的共同体,家庭的名字将毫无内涵,因而家庭的观念将淡而无味。 柏拉图所有的著作都具有原创性:优雅而观点新颖,富有探索精神。 理想的政体不应由民主制和君主制结合而成。 普通百姓的造反是由于财产分配的不公,而有教养的人造反的原因则是官职分配的过分平均。 欲望的本性就是无止境的,大多数人或者就是为了满足这种欲望。 一切好战的民族往往好色,无论是男色还是女色。 克里特的共餐制优于斯巴达的共餐制。

第三卷:公民和政体的理论 是否拥有公民权,并不是由居住权和诉讼权决定的,而是由政治权利决定的。 在变革后凡是在政体中已经获得这些官职的人们,实际上就必须被称为公民了。 城邦是一个组合物,就如他所有的组合物一样,它的同一性是由其组合方式,即政体来决定。 从整体上说,好公民和善人不可能是同一的。 在理想政体中的好公民必须具有称为好的统治者所要求的品德,同时也具有成为好的被统治者的品德。 政体是对城邦中各类官职,尤其是拥有最高权力的官职的组织和安排。 僭主制是一个人进行的独裁统治,所有的统治措施都是为了统治者个人的利益;寡头制政体则是服务于富人的利益,平民制则是为穷人阶级的利益服务。 一种政体的原则体现在它对于公正的观念上;而这一原则成为了贵族政体与寡头政体之间相互区别的基础。 贡献和所得的比例关系在每一项事物之中是相同的,这就是公正的本质。 善在政治学领域里就是公正,而公正就是以提高公共利益为目的。 在任何政体之中某一要素过分突出,过于显著,将会打破各个要素间的比例关系或平衡关系。 所谓公民,这一术语的一般含义是指所有参与城邦政治生活,并轮流进行统治和被统治的人。 君主制有五种形式:

1、英雄时代的君主制,君主是由人民的拥戴而即位,但是权力要受到一系列的限制,君主就像一名统帅、法官和祭祀活动中的主祭;

2、野蛮民族的君主制,君主的权利通过世代相袭依照法律拥有独裁权而表现出来;

3、独裁制形式的君主制,其君主是一种民选而产生的僭主;

4、斯巴达式的君主制,世袭的统帅,终身拥有军事指挥权;

5、全权制君主制。众人对许多事情做出的判断肯定是要强于任何一个人做出的判断。 要想获得公正,就必须首先获得中立而无偏私的权威。而法律就是一种中立而无偏私的权威。

第四卷:现实政体极其类别

政治学不仅仅研究政体,还要研究法律以及法律和政体间的关系。 政体之所以存在多种不同的类型,其原因就在于每一个城邦是由若干不同部分组成的这一事实。平民政体不仅仅意味着统治人数的多少,还意味着由某一个社会阶级进行统治。 决议永远都不能成为通则,但是任何真正的政体都必须建立在通则的基础上。 纯粹意义上的贵族政体是真正由最为优良的人士进行管理的政体。 通常来说,共和政体就是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的混合而已。 凡是那些经过混合而使人难以分辨其为平民政体还是寡头政体的混合就是成功的混合。 有两种形式的僭主制政体,即未开化民族之中所实行的君主制和希腊古代所实行的独裁制或称民选制僭主制。 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政体是最可能有利于大多数人的。 凡是离最好的政体形式最接近的形式自然就会比其他任何形式好,而离中庸之道最远的政体形式必定是最坏的形式。 政体彼此之间的数量和质量应该保持平衡。 在政体之中,通过假装授予一些虚假权力来欺骗平民的手段共有五种:公民大会、行政机构、法庭、武装以及体育训练。 一种民主政体,我是指目前仍然在流行的一种特殊而又特别的民主政体形式,为这种政体的整体利益着想,可以采取的政策与措施应该是,应用寡头政体施于法庭集会的方法来改进议事机构的品质。

第五卷:革命和政变的原因

对于公正和平等的不同理解导致了不同党派的不同要求;而这些不同要求的彼此冲突导致了政治斗争和政治变革。 尽管*起源于琐碎的诱因,但是要涉及重大的事情;那些极小的以及个人方面的诱因所引起的*也会造成巨大而严重的后果。

第六卷:构建较为稳定的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的方法

平民政体的基本理念就是自由。 最良好的政策并不是要尽一切可能地扩大自己一方的人数和势力的政策,而是那种能够确保自己的政体保存时间最长的政策。 最好的寡头政体应该相应于最好的平民政体,即农业类型的平民政体,对于那些执掌任何官职的人来说只需要温和财产资格要求。

第七卷:政治理想和教育原则

世有三善:外在诸善,躯体诸善,灵魂诸善,基本的诸善是灵魂的诸善。 对于个体来说所适用的幸福原则,同样也适用于社会团体,所以在道德上最为优良的城邦必定是幸福和践行高尚的城邦。 假如大家都认为武功是一种善业,那么它也只是特定意义上的一种善业。 对于人类来说,绝对不能把战争当作一种超乎一切的最终的主要目的,它只是实现人类最终目的的手段。真正的幸福从本性上来看,就在于行为。 人口的规模是由公民的性质而决定和限制的。 一个城邦,就如一艘船,对于要处理的事物来说,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 一个城邦必要的配备之中,最首要的要素是人口这一原料。 城邦的疆域也应该保持在适度的规模上。 城邦就应该有能力在海陆和陆路两方面设防。 我们不能把城邦或者是其他任何能够成为一个整体的社会共同体所必要的条件,误以为是城邦或者任何社会共同体各个部分。 城邦是一个由平等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社会共同体,而且只能是由平等的人所组成,而它的目的是尽可能地达到最优良和最高水平的生活。 德行的完满运用和实现活动,是以绝对的而不是相对的方式实现的。 教育的初期从婚姻制度开始。 哭叫有利于孩子们的生长。

第八卷:青年教育

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应该是立法家主要的并优先考虑的事情。 极其相似的举动,要是依从他人的请求而一再重复地去做,就有可能被视作卑贱和奴性十足了。 游戏玩乐可以使紧张的情绪得以舒缓;由此所得到的惬意是我们可以放松休息。处处必求实用是绝对不可能达到具有高尚的情操和自由的精神的境界的。 体育锻炼的正确政策就是要避免过分过早的锻炼,这将阻碍身体的正常发育。音乐所能发挥的作用正是应该教授儿童音乐这门科目的原因。 青少年应该参加演奏的目的只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评判能力,除此之外别无目的。

读完亚里士多德的这本书,我虽然不能完全的说自己懂得了政治是什么,但是,也让自己更深一层次认识到了政治的变迁以及进步。政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事物,它是在不断变化的,也是根据不同的政体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的。所以,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在了解政治的途中。就如哲学是“爱智慧”一样,永远都是在追求的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政治学毕业论文范文
《政治学毕业论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