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庐山烟雨苏轼

发布时间:2020-03-03 22:41:3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庐山烟雨》作者: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注释]:

(1)庐山烟雨浙江潮:浙江潮,即指钱塘江潮汐。「庐山烟雨浙江潮」此句诗意是: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 (2)未到千般恨不消:恨,遗憾。此句诗意是: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

(3)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由《五灯会元》卷17所载青原惟信禅诗的一段著名语录演化而成。语录的原句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这“三般见解”,指得是禅悟的三个阶段,也即是入禅的三种境界。东坡此诗,正用此意。

[赏析]:

禅在於悟,在於用心去体会,心有所动而至感悟。此诗就说明诗人观物悟禅的过程以及禅悟后的空寂旷达的心境。

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是那样美丽壮观,令人心醉神迷,倾心向往,如果不去观赏一番,真是令人遗憾终生。去观赏了,看到的是庐山的蒙蒙烟雨,钱塘江纷纷滔滔,了无穷尽的潮汐。初看之时,看到的是蒙蒙烟雨,滔滔潮汐的物象。当你“到得还来别无事”,超越物相,而观物感悟,进入禅的境界后,那物相已不是原来的物相了,而成了佛的世界,禅的意境了。虽然庐山还是照样的烟雨蒙蒙,钱塘江潮汐还是照样的宏伟壮观,但那已不是悟前的庐山烟雨,钱塘江的潮汐,这烟雨,这潮汐,就是佛,就是禅了。这种禅悟,也就是对自然现象即悟即真,若有若无的感悟。这种感悟,因人不同而有差异。可以渐悟,也可以顿悟。 释迦苦修六年,某日夜睹明星而产生思想上的飞跃,豁然开悟,入於禅境。前者是渐悟,后者是顿悟。

这是苏东坡的一首绝句,和辛弃疾的《丑奴儿》有异曲同工之妙:“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文豪写诗不能以常理度之,文无定法嘛。这两篇文字明白晓畅如话,不避字句的重复,而趣味横生、已达禅境。我曾经拿给我的书法家朋友,求他挥洒翰墨,朋友笑道:“你这是考我的功夫呢!”因为写书法很怕遇见这种字句重复的情况,而坡翁那短短四句中,两句完全一样,稍不留意就写板滞了,刻意求变又怕露出斧凿痕迹。要达到返璞归真的境地,才能写出自然的意味、原作的境界。

我爱这两篇文字。短短的数十字,隐含了人生的一声感慨。不是走过来的人,体会不到

1 其中的况味。说到境界,便想起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论述了:“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又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了参禅三境界:“参禅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参禅后,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庐山烟雨浙江潮,不都是水吗,任它幻化成万千氤氲气象,汇聚成一派沧海尽空的浩荡,也还是水。坡翁无疑是受行思禅师的影响才写出这句子的。

许多事情,我们经过了,回头已经感觉不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新奇。当年或许曾经为了一个梦想卧薪尝胆,苦苦追寻。可是听景莫看景,最美的风景只在想像之中。

然而,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事,都只是化作了一声轻叹吗?

既然有境界之分,那就有高下之别。譬如登山,山下你感觉是高山仰止,景行景止,或者是对它顶礼膜拜的虔诚,或者是对它峻极于天的敬畏,想像不到登临绝顶后将是什么景观;到了山中你就感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变化迭生,而你也体会着攀登时汗流浃背的辛劳,回望绝壑的惊心;到了峰顶,天风吹衣,遍体生凉,一览众山小。到此时,才“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看茫茫九派流中国,白衣苍狗变幻奇,心胸豁然,不亦快哉!

人生重在体验,不到那一重境界,怎知道那一重滋味?不管你以什么样的心境看待“庐山烟雨浙江潮”,经历过了,就丰富了你的人生。

全诗“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一样的,于此也是其神髓及禅意所在。

第一句的“庐山烟雨浙江潮”就如我们常常久仰一些名胜古迹,对于某些东西或事物非常憧憬向往。对于庐山的烟雨凄迷之景因为经过他人的赞赏就更加令人神往。同样地,浙江省钱塘江的观潮闻名天下,就好像很多在他省的人都很希望有一天看看中国的首都再到**广场看看方能称自己为中国人,也有很多外国人和海外华人也希望能够一登万里长城,亲身体验一下这威巍的古老建筑如何令到当时的人民免受蛮夷的攻击和侵略,造就了中华民族的壮大和文化的酝酿。就算现在追星一族也是一样,很希望能够和自己的偶像合照、拿签名、甚至近距离接触。我们在平时也逃不出这样的思维方式,因为我们惯性地就被平时接触的广告宣传所诱导,希望拥有一些名牌货某一类产品。这里头都是我们自己的攀缘心在作祟,听人家说一下就怡然神往。

“未到千般恨不消”正是我们的“有所求”心。既然有了这些不断的期望、盼望,如果不达到目的的话这颗妄心就不断地追求。但是如庐山或钱塘江这样闻名于天下的地方,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缘分去游玩一番的。于是心里面就七上八下的,一定要亲身体验方能满足。正是佛说八苦里面的“求不得苦”。看到小孩子要玩具要吃东西时候,不就是“未到千般恨不消”吗?我们因为这颗心妄动,被境缘所牵,心里不由自主地跟随着上上下下,如猿猴满山跑没有一刻宁静。

对于“及至到来无一事”,有人认为这正是当那些苦苦的追求达到了之后才发现不外乎如此,没有什么特别,真的是见面不如闻名来的有吸引力。也有人认为这和辛弃疾的“少年不知愁滋味”那首词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如今识尽愁滋味”的时候。可是末学的感受却和这两种意境有出入。首先于“不外乎如此”的说法就是本身的期望比现实高,而苏东坡居士 2 在写此诗时已经是晚年了,其对佛法及禅悟已有相当高的造诣。随年少时自视甚高,东坡居士到了暮年已经看破很多对立攀缘之事,应不会还用如此高傲气势写出此诗。另外的“如今识尽愁滋味”的说法却是反过来又一种沧桑落魄、屈屈不得志的感觉。虽说苏东坡被贬边疆,但于此抱怨即不似学佛已久且有一定领悟的大居士。此句所指正是“歇”了之时。一切追求都因为我们这颗妄心处处攀缘没有停歇。就算我们学佛人也是一样,到处学法参访,找明师求悟道,处处落在相中,以为有一实实在在的佛法可求,执着在法上。却不知道一切本自具足。参禅者抱着一句无味话头,咬着含着,就是吞不下吐不出,一下碰个正着得见本来面目,才知一切参话头,参公案、看话头功夫只是借妄修真,把自己逼得喘不过气来,在无门前入门。得见本来面目、得知本地风光也就是找到让此心歇却之处。本来无事,我们却自添烦恼。

最后的“庐山烟雨浙江潮”巧妙地将禅悟境界描绘得淋漓尽致。在上一句的铺垫下,当能歇去,当原来本无事,再重新看一下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原来我们加诸于境上的一切贪求和艳羡目光已经再无意义,其空性与不实已被看透。就好像从前的追星族长大了,发现以前的不实际,再看以前崇拜的明星,已经可以脱离往日的痴迷来重新看待。庐山的烟雨就是庐山的烟雨,在这时已经不被世间的吹嘘左右我们的观察。就如彻悟了的大德高僧,已经过了见山不是山的阶段,到最后见山仍是山。也是区别于用“识”观察而自己妄自添加感慨的迷时,达到以“智”直视万物实性,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不妄加标签,转第七识“末那识”为“平等性智”不再以“我”为颠倒分别想,而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即汉来汉现,胡来胡显而本身纤毫不染。同是一句“庐山烟雨浙江潮”却意境完全不同。

迷和悟在事上可能没有区别,但是在理上早已是两回事。看到很多人对悟境有所追求,以为神通以为在生理上的变化就是悟境,那么就且看“庐山烟雨浙江潮”。(信息来源:西园论坛)

第一句的庐山烟雨浙江潮,是理想的目标,每个追求者都为之魂萦梦绕,不惜任何代价,一定要一睹为快。如果追求受挫,则此心决无安定之时。等到有朝一日,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欣赏了这两个地方的景致后,这才觉得它们虽然美丽,却似乎并无特别之处。

对此,世俗的感叹是:“不过如此!”

而禅意的态度却截然相反。禅者会发出由衷的赞叹:“正是如此!”

凡夫总是把极乐世界想像成远在十万八千里之外,并且即使到了极乐世界,也感觉不到乐趣存在。对于他们,日常的生活、熟悉的地方、得到了的东西就没有美妙可言。占有一物便失去一物的剌激,如此永远陷于无聊——痛苦——无聊的恶性循环中,精神的流浪从不停止。而已经解脱了的悟者,虽然与凡夫生活的空间原来是同一个,却能将日常的生活、熟悉的景致化为极乐世界,对拥有的东西倍加珍惜,将理想落成于现实,从不沉溺于海市蜃楼的幻想。如此,穿衣吃饭,行止语默,无不感受到真实、鲜活的生命之存在。(吴言生《经典禅语·庐山烟雨浙江潮》)

烟雨黄石寨

《烟雨张家界》导游词

烟雨江南梦

烟雨西湖散文

《烟雨张家界》导游词

《烟雨黄龙》读后感

烟雨治理资料

杏花,烟雨,江南

烟雨江南诗歌

那座、烟雨、小城

庐山烟雨苏轼
《庐山烟雨苏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