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大学学生社会实践返乡调研报

发布时间:2020-03-01 19:55:1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北京理工大学学生社会实践返乡调研报告

姓名 吴日锭 班别软件3班 学院软件学院

时间 2017年1月27日至2月13日

调查目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漫漫五千年的岁月长河中,中国的祖先们就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从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创造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其中一种形式便是各种各样的习俗节日。本人来自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湛江,我深深地爱着我的家乡,寒假期间,我用心调研家乡文化,探寻其中的内涵,最后用调查报告的形式向大家展示寒假期间我们湛江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湛江的风土人情。同时,这也将加深我自己对家乡的了解和我对家乡的爱。在这次调查中,我重点对湛江地区在过年期间的三个特色传统节目——穿令箭,飘色进行调查并且写成报告。

调查形式:通过自己上街走访、询问、观察,实地考察、观看家乡春节节目、问询相关人员、上网查询资料。

调查对象:湛江城市,乡镇,农村的各个年龄层的人。

调查内容: 1.湛江的基本情况

湛江,旧称“广州湾”,别称“港城”,是广东省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雷州半岛上,地处粤桂琼三省区交汇处,东濒南海,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西临北部湾,背靠大西南,其辖区内还有廉江市,雷州市,吴川市,徐闻县。湛江是粤西和北部湾经济圈的经济中心,是中国大陆通往东南亚、欧洲、非洲和大洋洲航程最短的港口城市,1984年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湛江还是中国海军南海舰队司令部所在地。

湛江文化称为红土文化,即雷州文化,与广府文化、潮州文化、客家文化并称为广东四大文化,在我国众多的地域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的一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雷州半岛位居祖国大陆紧南端边陲,优秀的中原文化广泛吸收融会了古老的南越、俚僚和流入文化,互相碰撞、融合,不断充实、更新,逐步形成独放异彩的雷州文化。古时,湛江一带土著民族为少数民族,操少数民族语言。唐、宋、元、明几代,大批汉人从福建的莆田、漳州一带迁至雷州半岛,带来了早已形成于福建一带的闽语,后发展为本地人数最多的居民。在明清时期,由福建汀州府及本省嘉应州的客家人迁至廉江居住而带来。至2008年底止,湛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29项,其中国家级6项,分别是:东海岛人龙舞、遂溪醒狮、雷州石狗、雷州歌、吴川飘色、湛江傩舞等。省级5项,分别是:廉江舞鹰雄、吴川泥塑、麻章傩舞“考兵”,麻章“爬刀梯”,雷州姑娘歌等。市级18项,分别是:雷州乌石蜈蚣舞、雷州沈塘人龙舞、雷祖文化、雷剧、雷州穿令箭、雷州翻棘床(滚刺床)、廉江白戏、雷州音乐、雷州下火海、赤坎簕古龙、雷州方言、番鬼托梁、坡头罗侯王庙庙会、坡头山歌、徐闻阵式藤牌功班舞、安铺八音、赤坎调顺岛网龙舞、硇洲津前天后庙会等。湛江红土文化具有精彩丰富的形式,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强烈的生命力,湛江地区的风俗真正做到“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以上材料来自于湛江图书馆的馆藏书籍和相关网站) .2.年例

所谓年例,是湛江和茂名本地居民的贺岁方式,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原始家长制时代(唐朝前),粤西土著人并没有过年的习惯,而是选谷熟的时候为腊,以腊月腊日作为庆祝丰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的祭祀日子。年例与春节等传统节日不同,是粤西地区特有的以祭祀为主的群体性节庆,主旨是敬神、拜宗、祭祀社稷,以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形式丰富多彩,富有神秘色彩,甚至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许多办年例的人认为办好了年例就能够保证今后的一年风调雨顺,虽然不科学,但作为一种精神寄托,不知支撑了多少在困境中挣扎的人。年例的独特性也增强了当地人的一种乡土优越感,拥有着独一无二的节日,无疑是值得自豪的。

实际上“年例”只是具有同一地域特色节日的通称,并不是所有做年例的地方都习惯把年例叫做年例,茂名、湛江市区和遂溪一般叫年例或“元宵”,其他地方习惯称谓各不相同,例如,雷州市叫游人或元宵,徐闻县叫上军坡、闹军坡或游神,廉江市叫游神或游花街等。 年例一般都是在农村举行,而在城镇较少,因为大多数城镇人的老家都是农村的,在年例这天,外出的人大都会返回原来的村子做年例,年例一般会维持三天,第一天叫“起年例”,第二天叫“正年例”,最后一天叫“年例尾”。而贯穿整个年例的大都是热闹的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最出名有吴川的飘色,雷州的穿令箭,东海岛的人龙舞。

3.飘色

吴川的游神堪称一绝,在他们的有神队伍中有著名民间文化——飘色。飘色是一种融戏剧、魔术、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古老的汉族传统民俗艺术。表演者站在被称为\"色柜\"的小舞台上,以巡游的形式表现汉族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的片段,其神奇之处就在于,演员们通过经过精心伪装的钢枝凌空而立,看不见的色梗支撑,利用巧妙的力学原理,营造出\"飘\"的效果。

目前,飘色依然是中国南方地区的重要艺术形式。在不同地区有飘色、抬阁、彩擎、高抬、彩架、扎故事等各种名称。目前吴川市主要有五个乡村制作飘色,每一地区都各具特色:黄坡飘色较为传统、精细、工巧,梅岭村和隔塘村飘色虽然开展时间较晚,但有新突破,发展了多飘技术;梅菉头村的飘色较有气势,造型新奇独特,且融入了许多先进的科技因素。

吴川飘色分三天巡游,一般从中午十一时开始,环绕全城,大约共需要4个小时。巡游时以吴川本地特有的“锣鼓班”开道,彩旗、幡伞、八宝等仪仗队相拥簇,光彩夺目,相互辉映,且每隔十组飘色配一套“锣鼓班”(八音班),声、色、艺完美交融在一起,场面壮观,气氛热烈,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1980年以后,吴川飘色不仅在本地广泛开展活动,还先后到过茂名、中山、江门、深圳、广州、海口、云南潞西等地参加文化活动的展演,并曾两次进京参加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因此,国家文化部命名吴川市梅菉镇为“中国民间(飘色)艺术之乡”。2003年吴川飘色造型作品晋京参加中国首届文物仿制品暨民间工艺品展,荣获金奖,2008年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主要传承地梅菉镇已于2000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吴川飘色开始走向境外,独特的造型吸引观众无数,被外国人称为“东方隐蔽艺术”的传统艺术。

一. 飘色的起源

吴川飘色始于晚晴。《吴川县志》记载,当时吴川梅菉出现了“转色”。每年游

神活动,若干化妆儿童坐在长方形形台的转动凳上,由四人抬着走街窜巷,时而奏乐唱曲,将板凳旋转一周,变幻造型,是以称“转色”。这边是最早的飘色。吴川飘色诞生于黄坡镇沙岗村,为民间艺人陈趣珩始创,后由其子陈寿全继承衣钵改进技艺,民国18年正月初八,适逢沙岗年例,陈趣珩首次制作四板飘色游行。1946年,日本投降的次年,梅菉镇瓦窑村在元宵节邀请陈寿全制作飘色来助兴。以后每逢元宵节就有了飘色的习俗。(《关于湛江吴川飘色艺术的研究》雷芸)

二. 飘色制作

制作飘色,是一门综合冶金、力学、美术、工艺的民间艺术。运用力学原理,集戏剧、杂技、魔术乃至铁工、木工、车工、电工等工艺而精心制作出来的空中艺术造型。它的制作要点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定稳整板飘色的重心,在那根被称作飘色\"灵魂\"的金属\"色梗\"上。其基根牢牢固定在板车底部,车上部的色梗像树干,人物巧妙地安排在上面。如《盗灵芝》的色梗,呈之字形,上中下层三个人物,被安排在树头,树干,树梢,它的重点不偏不倚落在\"树头\",所以高层的人物,在游行中仍然\"稳坐钓鱼台\"。其二是工艺制作的隐蔽性。如站立在莲藕上的童子,这根莲藕须经过特殊加工、艺术处理,人们根本看不到莲藕中的钢筋,可以称之为隐蔽的艺术。

三.民间艺术吴川飘色的现状

通过访问当地居民我了解到,当地家长们都争相让自家的孩子扮演飘色的原因,一是出于喜欢;二是荣耀心理,扮演孩童在同伴中可以炫耀;三是觉得扮演飘色的孩子会得到神灵的眷顾保佑,顺利成长,因为年例是为神做的。从民间艺术普遍的历史源头和飘色活动的全过程看,早期吴川飘色确实与 “游神赛会”有关,是民众祈求保平安、赐丰年的祭神求福活动。我们认为,吴川飘色的起源,是上述三种说法的结合。

现代吴川飘色经过多年演变,已和封建迷信脱离关系,逐渐成为一种健康的文化艺术。 吴川民间艺术协会主席:“正想着如何利用先进手段,突破现有的飘色造型和技艺,使之受到越来越多的游客青睐。”

民间艺术的火把,就这样一步步的传承发展下来,更需要很好的继承下去。寻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艺术队伍面临着技艺传承问题,连收入可观的梅菉头也不很乐观,梁师傅说:“技艺制作方面,和其他地方一样,分会中真正从事飘色设计制作的都是一些老年师傅。培养新人方面稍微好一点,但都是老年人居多,年轻的有几个,不过兴趣不是很大。手艺方面,改革创新的固然不少,可也有一些技艺早已失传了。”

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就是多数年轻人对传统民间艺术不很感兴趣。众多的民间艺术,基本上靠民众直接承传,几千年的接力棒传至今日,掌棒者多数年逾花甲。老艺人的逝世无可挽回,而有时,还有一些来不及挽回的,就是他们身上独有的技艺。一个老艺人的逝去之日,也可能是一种手艺的失传之时。正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所言:“一旦失去传承人,马上就会断绝”。如果没有引起下一代的关注,没有完好的传承,长此以往,无论多么丰富多么优秀的文化艺术,都会走向衰亡乃至灭绝。保护老艺人,培养年轻艺人,关系到飘色艺术的兴衰。 四. 民间艺术吴川飘色的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整个中国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在市场上默默无闻,甚至一步一步地陷入了生存危机。显然,民间的文化艺术开发方向必定是文化产业,必须在市场经济大环境生存下来,成为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得到发展。如此,才能很好的根植于时代的土壤,证明它不容置疑的文化艺术价值和顽强的生命力。

民间艺术的开发,应该充分利用其群体效应。以吴川来说,以飘色等民间艺术为牵引,发展文化旅游业,把这一种地方特色文化艺术由一种自发的民间状态,引到一个有序、规范的交易市场当中,进而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

吴川飘色不应仅仅就只是吴川一个地方的独有艺术,应该向中国其他地方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的一个传统文化艺术,为我们广大群众所知,还要多方交流,各地交流,甚至向世界推广。一个事物没有革新,没有创新最终走向的只有灭亡,比如一个外国游客,虽也比较感兴趣,但不太懂。彼此之间存在差异,难以为外国文化所融汇,所以我个人认为,吴川飘色既要继承传统也要与国际接轨,这样才能传承下去。

4.雷州穿令箭

穿令箭又叫穿腮、穿面颊,是元宵节期间,湛江雷州市各地乡村和湛江市麻章各地元宵节游神时表演的一项绝技,是一项雷州半岛农村特有的民俗信仰活动,是村民在特定的祭祀祖先神灵的日子里,用身体的受难来表达对祖先神灵的礼敬,以祈求神灵福祐村民及子孙平安,保佑全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表演者不要求是特定的人,上至60岁老者,下至10岁儿童,只要自愿和信仰,均可成为表演者。表演者在神庙前经过特定程序的礼拜、祷告和祈福后,在特定“师傅”(一般为穿令箭的传人)的咒语“附体”下,用令箭由一边脸颊穿进口腔,再从另一边脸颊穿出,(有的是从口腔穿入,从一边脸颊穿出),用手扶着外露部分,让人们抬着游行,行程有的数公里,时间两三个小时,自始至终神态自然。令箭是用铜、铁、银、不锈钢等各种材质的金属特制,实心结构,上粗下细,尾部呈针状,长短不一,一般一米左右。表演者穿令箭的根数也有不同,有的一根,也有两到三根不等。游行完毕以后,在“师傅”咒语的帮助下,拔出令箭,表演者的脸颊看不见洞口以及流血的痕迹,令人惊叹。穿令箭的表演方式也有穿耳、穿舌一类难度高的表演,但现在已少见了。

穿令箭表演有比较严格的要求,表演出游前三天,先将令箭打磨清洗,然后恭敬地放入庙宇封令;取令要郑重其事,香烛拜祭。表演者要沐浴净身,有的还斋戒吃素三天。穿令箭出游,显示有神灵庇佑,平安保障,能逢凶化吉,故表演者大多数不讲报酬,过去一般奖励花生油1.5公斤,猪肉2.5公斤。表演极其讲究,令箭入面颊的部位要准确,拔箭要注意手法,容不得半点马虎。民间传说最长的令箭,是解放前在调罗村表演的一支令箭,表演者面部入箭,外露部分长达3米多,需三个人用叉顶着令箭游行,轰动一时。

穿令箭表演最有影响的当属旧县村,它与傩舞一道表演曾为南方电视台所报道。

一 .“穿令箭”的过程

(1)被选中的神童们跪在轿子正前,双手合十,仅用拇指和食指夹着一支或数支金属材质的令箭,一脸虔诚的对着轿子里面 的神像祷告连连。

(2)在震耳欲聋的锣鼓声中,(在“师傅”的协助下)将箭头从右嘴角缓缓插入口腔。

(3)之后,神童紧闭双眼,用牙咬住箭身,再弯曲令箭贴住右脸,以红绳将令箭的后部固定在头上,手持令箭慢慢用力使之

沿口腔深入,数分钟后,令箭竟从左脸部穿左腮而出。

(4)稍后才穿令箭的神童,则与其他工作人员分立在轿子的两旁,用手轻拍轿子,此举意为“颠轿”,意即唤起轿子里的神

像显灵,保佑正在穿令箭的神童无伤无痛。

(5)然后,神童们让人们抬着游行,行程有的数公里,时间两三个小时,自始至终神态自然。

(6)活动结束后,拔出令箭,并立刻用香炉的炉灰捂住创口,一周内完全可以消除疤痕。

二.当地居民对此的态度 居民一:我系百姓村噶!我从1997年开始穿令箭表演,至今已经穿了9年。其中2000年说轮子功活动,不给游神。 这穿令箭怎么说法呢?我也没办法和你们解释。但这是真的穿过去,其实有很多人,到现在还不相信,但自己来看过了一次,他真的相信了。穿过去的时候,根本都不知道怎么回事。记得97那一年,我就是跪在神的面前,张开口,村的老人就拿着那个箭从我的口里面穿了过去。那时候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都已经穿了过去。

居民二:穿令箭是湛江的一大民间特色,身为湛江人,我却还没有完全明白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的好多朋友都说是神灵在保佑的结果。但是我是一个无神论者,打死我也不信真的有神灵在保佑他们。但真真切切的看到他们是真的被那么大的箭穿过脸腮,拔出后竟然没流血,,没疤痕,真邪门。哪个较了解的请详细解释一下,让我增长一下见闻,谢谢。要是真的是神灵保佑的结果,我明天开始一定要经常烧香拜神咯。

网友三:民间的说法是,这就是神明显灵的体现。我一直认为大概是自我催眠,以及脸颊痛觉神经和血管不发达的缘故所致,加上令箭上涂了药水,有止血麻醉的作用。但民间一直都说,这些人拔出铁锥后,没有流血,也没有疤痕。这就很奇怪的现象了。曾经睇过一个节目,企讲穿嘴果个位置系血管和神经最少噶地方,所以人不感觉痛。

网友四:其实“令箭”中间可以拔开,拔开后里面是一条很小很锋利的钢针,就是能过这条小钢针把两头接在一起,所以只是把小钢针插过他的脸皮,和打针一样,并没有很痛,事前喝半斤烧酒就行了,哈哈。

三.穿令箭的现状

湛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专家认为:“穿令箭”是雷州半岛一种媚神仪式,又称为媚神“忍术”,是雷州半岛带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的地方民俗,具有惊险、神秘的巫文化色彩与自残的特征,具有历史性、民俗性和观赏性。穿令(即“穿令箭”的简称)在2009年经湛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

社会实践(克拉玛依返乡调研)

寒假返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大学寒假社会实践报报告

学生寒假返乡思想动态调研报告

暑期返乡社会实践

返乡调研报告

大学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返乡学生座谈会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调研报3

社会实践报

大学学生社会实践返乡调研报
《大学学生社会实践返乡调研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