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如何在农村接地气

发布时间:2020-03-03 19:11: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谈如何提高与农民沟通的能力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在具体农村工作中,大部分时间是在与农民进行一个有效沟通的过程。与农民能否有效沟通直接关系到能否融入农村更好地开展工作。在农村,我们是宣传员,大到国家相关政策精神,小到村委会精神都要宣讲入户;我们是“润滑剂”,相邻矛盾劝解要通情人理,各方满意。我们还是领头人,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奔小康;我们也是科学技术的推广者,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以上各种工作,都需要我们与农民打交道,因此,提高与农民沟通的能

力是至关重要的。

农村工作复杂而重要,我们大学生村官必须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我们要在吃透民情上下功夫,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和群众的真实想法,使工作更加切合实际,就必须不断提高与农民沟通的能力。结合自身工作的体会,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沉下心来,俯下身子,融入农村。

大学生村官选择农村,农村也在选择大学生村官。谁能正确认识自我,放下架子,学会与农民有效沟通,谁就能获得成功。我们不要以为自己是从大学校堂里出来的、文化素质就理所当然地比普通农民高,而应

该把自己定位为普通村民的一员,虚心向群众学习农村生产生活经验,对农业生产管理心里有个谱,不作“门外汉”。要坚持走村入户,深入调查了解农村情况,切实关心农民疾苦,脚踏实地、全心全意为村里服务、为群众做事,不做漂浮在农民之上的“油”,而要尽快成为和农民打成一片的“水”。只有融入农村,我们才能学会与农民打交道,也才能提高与农民沟通的能力。

二、先做“村民”后当“村官”,到群众中去。

我们要先做“村民”后当“村官”,融入村民生活,虚心向村干部和村民学习,培养和增进与农民的感情。我们要迈开双脚到农民中去,到农家去“串门”,在室内、院落、庄稼地里与农民零距离接触,拉家常,谈年景,了解农民的心思,体恤民情。只有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才能让农民群众信任自己,才能缩短大学生村官和群众之间的距离,才会了解农民群众希望自己去做什么,才能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和农民的真实想法,这样才能使自身工作更加切合实际,从而在村官的岗

位上发挥自身的作用。

三、改掉学生腔,运用群众语言,学会倾听群众心声 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我们大学生村官面对的是朴实的农民,用朴实的语言与村民交流是开展工作

的现实要求。我们大学生村官思路活跃,语言时髦,但学生腔会让我们在与领导、百姓交流时面临“讲不上去、讲不进去、被顶回去”的窘况。因此,在跟村民交流时,我们要将学生腔转为群众语言,要融入本土元素,提高交流效果。我们要以平等的态度与农民打交道,不能海阔天空地神侃,要用心倾听农民的心声,用心感受农民的辛苦,更好地为民办实事。 以下是我和村官同仁们一起运用群众语言,向农民宣传系列惠农政策的经历。

2012年3月中下旬,关庙镇开展了系列惠农政策宣讲活动,我们 8名大学生村官组成的宣讲团,深入到各村(居)院落户头、田间地头。我们采取开院坝会、座谈会和入户走访的方式,通过集中讲解和发放宣传单的方法,运用群众语言,对农业科技、农村文化建设、农村经济发展等惠农政策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宣传。 召开院坝会时,我们在所宣讲的村选择人口集中的具有“辐射作用”的地段进行集中宣讲,保证宣传效果。在沟通中,我们结合实际情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解读政策,以此增强百姓对政策的理解力,确保了政策的有效传达。同时,我们注重互动,认真听取农民反馈,现场解答群众疑问,在政策解读完毕后主动

询问群众对所讲内容的理解程度,与群众一起探讨他们近期关注的政策,给主动提问的群众给予及时准确的答复,暂时不能答复的告知其解决办法的途径。该活动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好评,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

果。

四、换位思考、为农民利益着想,运用群众工作方法。 我们大学生村官要提高与农民沟通的能力,就要全身心走进农民,学会换位思考,面对面与群众拉家常,心贴心与农民交朋友。首先我们感情要真诚,不走形式,做样子,故意作秀,要放下架子,要为农民利益着想,深入到村民中去,融为一体,要做到房前“拉家常”,田头“谈农事”,村头“讲实事”,恰当地运用群众工作方法,尽心尽意为村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谋新事,解决好村民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 总之,我们要在农村工作中不断改进沟通方法,用心融入农村,坚持到群众中去,恰当运用群众语言和群众工作方法,不断提高自身与农民沟通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扎根基层,服务农民,做一名让群众满意的新时代大学生村官。

党中央多次指出:“要正确认识新形势下的农民问题,善于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提供服务的方法处理同农民的关系”,“政治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和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乡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社会稳定的关键。乡镇党委书记是

党与农民打交道最直接的干部群体的代表,肩负着接受党的政策、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任务;又担负着向农民宣传执行党的政策、传播新知识、推广新技术的任务;既要为上级科学决策当好参谋,又要为群众排忧解难当好干事。因此,乡镇干部形象是党在农民心中的一面镜子,乡镇党委书记是否善于同农民群众打交道,直接关系着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直接影响着党群干群关系。在实际工作中特别要注意搞好几个结合。

1、会讲农民话。要把讲理论与拉家常结合起来,向农民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宣传党的理论是乡镇党委书记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如果不懂农民语言,从理论到理论,这些空洞的说教农民往往不能接受,达不到宣传的效果。农民群众的感情是朴实的,话语是真切的,乡镇干部要倾听群众的呼声,以群众的呼声为第一信号,得到农民的信任,成为他们的朋友,让他们讲真话、实话和心理话,从而掌握第一手资料。乡镇干部不但要了解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了解农村的经济发展情况,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情况,而且要察民情,知民意,关心农民的喜怒哀乐。乡镇干部应该虚心地听取广大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引导村干部采取各种形式,诚心诚意听取农民的意见,尤其要听取贫困户和意见和建议要认真地加以解决。因此,我们平时要多与农民拉家常,熟悉群众语言,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这样在把农民群众的情况掌握清楚、把上面的精神吃透的基础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农民宣传党的政策理论,农民就容易听懂听明白,真正掌握其精神实质。

2、巧办农民事。要把办实事与察实情相结合起来。农民群众是最讲实际的。乡镇干部没有一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不行。乡镇干部要勤政为民,真抓实干,好事办实,实事办好,解百家忧,帮百家富,切实解决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邓小平说过,“我们要把大量的时间放到群众中去,同他们一块生活,一块劳动,一块下棋,然后做工作。”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不得,表面文章,花架子会害人。例如办实事绝不是随心所欲,一时冲动所能办到的。在实际工作中不乏有这样的例子。有的干部满怀热情多方争取,并身先士卒带领农民发展某一项目,但农民的积极性却不高,硬撑下来,其结果往往是怨声载道。原因何在?主要是没有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所上项目不符合农民的愿望。因此,需要我们把研究全局与研究局部结合起来,经常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倾听他们的呼声,及进发现有关农业、农村和农民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为民办实事要在体察民情、尊重民意的基础上科学决策,真正做到干部讲的正是群众想的,决定办的正是群众盼的。

3、体察农民情。要把原则性与人情味相结合起来。坚持原则的目的是为了公正、公平在为人民服务,敢于坚持原则、善于坚持原则是干部的基本素质之一。如果乡镇党委书记片面强调原则性而忽视富有人情味的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简单粗暴地对待群众,在群众中形成“傲气”、“霸道”的印象,从而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因此,在执行政策时必须把坚持原则与富有人情味结合起来,既不能放弃原则当好好先生,又不能只讲原则而忽视同农

民的感情交流,要认真分析群众的思想动态,仔细研究解开群众思想疙瘩的办法,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原助群众解决好存在的实际困难。

4、会干农民活。要把发号召与显身手相结合起来。在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进程中,乡镇党委书记既、发挥号召、组织、引导农民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作用,又要深入到群众中去,与他们肩并肩地战斗,脚踏实地,躬下身子,大干苦干实干,干出水平,干出成效,让广大农民群众不仅从党的政策中,而且从干部的工作中、行动中真正感受到我们是为他们服务的。真正做到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服务、情况在一线发现、问题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总结,通过重心下移实现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

5、善访农民苦。要把访富问计与访贫问苦相结合起来,尊重并充分运用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是我们寻求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那些“先富起来”的农民是我们农村脱贫致富经验的积累者,乡镇党委书记要与经常他们联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他们一道共同谋求本地共同富裕的大计。同时,我们更不能忘记那些还处在贫困当中的群众,要经常走访他们,了解他们的疾苦,帮助他们制定脱贫计划,对求脱贫路子。

深入基层“接地气”,服务百姓“办实事”

2013-10-21 11:34:40 来源:七一网 作者:向大兴

【字体:大 中 小】

当前,我们正在开展党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笔者认为:坚持和践行“群众路线”,就是要深入调研、问计于民,就是要热心服务、为民解难。

带着务实之心去调查研究。毛主席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胡锦涛同志也曾深刻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工作方法。因此,党员干部践行好党的群众路线的首要环节就是要去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党员干部科学认识、发现问题的前提,是掌握实情、了解实况的可靠方法。我们切不可因活动开展而盲目地跟风进行,搞完成任务式调研,搞走过场务虚式调研,而是要带着务实之心,带着问题、带着目标,有针对性地深入到基层,以良好的作风搞真心实意的调研。在调研中,要针对企业、农村、学校、协会等基层组织在新时期面对的实情,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当前新形势的影响、返乡人员安置、失地农民就业、市场波动较大等情况,做到问题明白,方向明确,才能掌握实情,了解民情。

带着诚恳之心去求计问策。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改进作风、提升能力、密切群众、促进发展,使我们的事业得到群众的更大支持。我们不仅要取得了解民情,为民解忧的实效,也要取得集群众意见、促科学发展的实效。发展要靠群众去推动,

一切工作的成败得失要由群众来检验,因此,必须带着诚恳之心问计于群众、求策于基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汲取群众智慧营养,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获取不竭动力。群众处在实践第一线,对事物的观察、对情况的了解更细致、更透彻。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是源头活水,通过“走进基层真心询民、走访家庭诚心交谈”,察民情、解民意、集民智,深深植根于群众的实践土壤,用诚恳之心去感动群众,从群众中获取“第一手材料”,从群众朴素的话语中提炼闪光的思想,从而推动工作不断取得新成就。

带着为民之心去排忧解难。践行群众路线,走基层、访群众,光有热情还是不够的,关键是要有为民服务的恒心和排忧解难的决心,就是要带着为民服务之心去排忧解难,绝不能在调研时唱高调,困难面前搞低调,群众找时就溜掉。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领导干部就应该树立标杆,作出表率,增强下基层践行群众路线就是去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务实事的意识,培养为基层排忧解难的热心、耐心和恒心。在调查研究、求计问策的基础上,本着服务于民的心态,去忧民之忧,解民之难。要采取“感情联姻,结对帮扶、党群共建”等方式,大力倡导互帮互助,起到“联系一批党组织,解决一批实际问题,帮扶一批困难群众,办好一批基层实事”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基层、重视群众、服务群众的导向。

我们共产党员必须做到一身正气,人民群众才愿意一心跟党走。如何养正气?关键是做到公道办事、廉洁干事。公道办事,就是“立党为公”,坚持原则,不搞厚此薄彼,不为关系和人情左右。接地气、长底气、养正气,是当代共产党员涵养正能量的一项重要且必需的修炼。

共产党员的正气从哪里来?要从明辨是非、坚持真理的底气中来。共产党员的底气从哪里来?要从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中来,从接地气中来。当前,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坚决反对“四风”,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接地气、长底气、养正气。

接地气。将自己作为人民群众的普通一员,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同甘共苦。古希腊神话故事中有位大力士叫安泰,每当同敌人决斗时,便从大地母亲身上获取能量,当时无人能敌;后来一位叫赫拉克勒斯的英雄发现这一秘密,设法让他双脚离地,战胜了他。大地是安泰的力量之源,而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人民就是我们的力量之源。共产党员接地气很重要的工作方法就是搞好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听民声、察民情的重要途径,是汲取群众智慧、制定正确政策的重要依据。毛泽东同志告诫我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邓小平同志指出:“离开群众经验和群众意见的调查研究,那末,任何天才的领导者也不可能进行正确的领导。”当前机关里存在的“三门干部”(即家门、学校门、机关门)不会调研、“三拍干部”(决策时拍脑袋、表态时拍胸脯、出事时拍屁股)不善于调研,“骄娇暮”干部不喜欢调研的现象必须坚决改变,蜻蜓点水或漫无主题、或拖泥带水的调研也要坚决摒弃,真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实在在接地气。

长底气。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就是共产党员最大的底气。只有把群众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明辨是非,才能有坚持真理的勇气和底气。底气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一方面,长底气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共产党员有了这个“钙”,就会真正的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另一方面,长底气需要辩证思维的能力和过硬的履职本领。没有唯物主义的辩证思维能力,就会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抓不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不会有过硬的履职本领,就会在工作中束手无策,从而导致没有底气。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要克服“本领恐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都要努力增强本领,都要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找到正确的方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才能梦想成真。

养正气。有了底气,才能养正气。战国时,孟子就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浩然之气”。南宋文天祥写过一首《正气歌》,开篇就是“天地有正气”。我们共产党员必须做到一身正气,人民群众才愿意一心跟党走。如何养正气?关键是做到公道办事、廉洁干事。公道办事,就是“立党为公”,坚持原则,不搞厚此薄彼,不为关系和人情左右。“公道自在人心”,如果我们共产党员都能够做到公道办事,自然会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廉洁干事,就要廉洁自律,不为利益所惑。廉洁关系民心向背,如果党员干部腐化堕落,就必然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自古以来,老百姓最敬重的就是“清官”,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提出要“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本色”。只有清正廉洁,才能做到“公生明、廉生威”,也才能真正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

接地气、长底气、养正气,是当代共产党员涵养正能量的一项重要且必需的修炼。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培养了这“三气”,并严戒“骄气”、“暮气”、“官气”,就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接地气”,意为大地富有无限气息和巨大能量,与其相接便可促进万物茁壮成长。树木“接地气”,枝壮叶茂,参天挺拔;花草“接地气”,葱翠欲滴,争相吐艳;庄稼“接地气”,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对党员干部而言,群众就是“地气”,是各项事业的力量源泉,脱离群众,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接地气”,说白了就是接近群众,置身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之中,反映最基层普通民众的愿望、诉求、利益,不是浮于表面,而是踏踏实实,深入人心,遵循自然规律。“眼睛只盯上面,不看下面;只琢磨上面怎么想,不考虑下面盼什么;只图上级满意,不问群众感受”,这种不“接地气”的行为既解决不了百姓实际问题,也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党员干部要经常下基层“接地气”,将其作为增才气、强底气、聚人气的“常修课”。

党员干部常“接地气”方能“增才气”。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自我成长、健康成长、担当重任,就要常到基层一线去、到艰苦困难的地方去、到独当一面的岗位上去砥砺意志、锤炼作风、历练才干,多“接地气”。基层虽然事务繁琐、情况复杂,在基层工作,更需要直接面对群众,直接面对各种矛盾和问题,各项工作都要亲力亲为。党员干部到基层“接地气”,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经受一番摔打,能够更好地培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优秀品格和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对国情的了解,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而且能够较快提高驾驭全局和处置复杂问题的能力,积累比较全面的工作经验。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立志做大事,把心思更多地用在增长本领、做好工作上,主动到基层一线去“接地气”,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实践中不断增长自己的“才气”。

党员干部常“接地气”方能“强底气”。“接地气”,需要沉下身子。无论到哪里,老百姓都是自己的衣食父母,我们手里的权利都来源于人民。俗话说:“工作要上去,干部蹲下去。”我们决不能高高在上,而是要俯下身子。真正走下去、住下去、蹲下去,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群众生活、体会基层难处、体察民间疾苦。下基层,不仅要身到,更要心到,下基层不只是走、看,要换位体验,身临其境,从群众的实践中找点子,找思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基层实际,了解群众需求。“接地气”,还要放低姿态。我们应该发扬“学习自省”、“不耻下问”的精神,虚心向群众请教,经常向群众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确保脑子里有“点子”,肚子里有“墨水”,工作中有“想法”,切实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群众有最鲜活的经验,基层是最好的课堂,我们只有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坐着小板凳与群众拉家常,耐心倾听抱怨,诚心接受批评,才能听到最质朴、最真实的声音。“接地气”更要办好实事。要坚持有为才有位的原则,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卷起裤子跑到田间地头听民意、解民忧,多做惠民生、得民心的好事实事;要带着责任,带着感情与群众打交道,访贫问苦、调查摸底、问需于民,多做助民之举。干部“接地气”,不能是形式上的走过场,做花样,而应该是田间地头见踪影,群众之中见身姿,项目路上留足迹,矛盾面前见化解,如此“接地气”,才能真正给基层群众以实惠,如此“接地气”,才能“接”出更多丰硕的成果。党员干部也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接地气,才能“通民气”。接地气才能强底气,动真情方能知实情,听得到群众的“顺耳话”,也听得进群众的“逆耳言”,才能获得在办公室难以听到、不易看到和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找出解决问题的新视角、

新思路和新对策。党员干部下基层、接地气,是感悟民生、发展经济、破解难题的制胜法宝。在“接地气”中了解基层实践,体察民生,发展经济。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干部只有扑下身子、挽起袖子、放下架子,少些走马观花,少些不屑一顾,多些脚踏实地,才能真正接地气,获真金,强底气。

党员干部常“接地气”方能“聚人气”。党员干部做工作,想要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行得端、立得正、站得稳,就要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接地气,连民心,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尽心尽力为群众解难事,坚持不懈为群众谋利益。这样群众才会对我们有真感情。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只有到一线去,才能和老百姓拉近距离,让陌生人成为熟人,熟人成为亲人,亲人成为家人。到一线才能了解群众需求,知道群众的难事,才会把群众的“心事”当成“大事”来做,才会把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难事”当作“实事”来抓,才会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和支持,也才会增进群众感情。我们只有做到言为民,行为民,心为民,才能赢得人民的尊重,才能聚集更多的“人气”,才能使我们自身素质得以升华提高。(

接地气

沉在一线接地气

工作总结接地气

年轻干部接地气

下基层接地气心得体会

接地气励志文章

素材也要接地气

下基层接地气心得体会

下基层、接地气心得

接地气不生病

如何在农村接地气
《如何在农村接地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