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紧扣语境言之有据(DOC)

发布时间:2020-03-02 10:35:2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紧扣语境

言之有据

——谈怎样确切地解释文言词语

教学文言文的第一关是要扫除文字障碍。要扫除文字障碍,就得确切地解释词语。目前文言文教材的一些词语注释还存在着不够确切、含糊不清,甚至自相矛盾等毛病,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怎样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我认为一要联系语境,二要言之有据。

语境就是指语言的具体环境。每个词语虽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里往往有不同的解释,或采用本义,或采用引申义。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

怎样紧扣语境呢?着重应该扣住三个方面: 一是应扣住文章的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每一词语都应该从属于主题思想,为表达主题思想服务。如果某一词语的注释与主题思想有抵触,这就可能有误。

例如《诗经 豳风 七月》有个句子:“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般教材都将“授衣”解释为“分发寒衣”。这条注释值得商榷。《七月》是一首记载西周奴隶劳动和生活的长篇叙事诗,反映奴隶们终年为奴隶主劳动二自己却过着痛苦不堪的生活。联系此诗的主题思想,应该将“授衣”解释成“奴隶主把裁制寒衣的任务交给女奴们”,而非“分发寒衣”。因为,如果解释为“分发寒衣”为何诗中又说“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呢?

二是应扣住人物性格的特征。 如果文章中刻画了人物形象,我们可以推敲一下词语解释与人物性格特征是否相符。若不相符,应该重新考虑。如果有几种不同的解释,我们也应该根据人物人物性格特征,选择最确切的解释。例如《鸿门宴》片段写到项庄舞剑,欲杀沛公时,樊哙对张良说:“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对“同命”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说是“与项羽拼命”,一说是“与刘邦同生死”。以前教材的注释兼取两说。这两种说法虽然各有所据,由来已久,初看起来似乎都讲得通,但只要联系樊哙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我们还是可以决定取舍的。

樊哙是刘邦的卫士,他的性格特征是粗犷勇猛,而又粗中有细。如果仅从“带剑拥盾入军门”,“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等语句看,似乎樊哙真要“与项羽拼命”了,其实不然。他“披帷”之后,却“西向立”,暴怒中仍顾全尊卑礼节;他慷慨陈词,为刘邦表功,责备项羽赏罚不公,却明骂暗捧,给项羽捧上具有“封侯”大权的帝王宝座,因此使得刘邦绝处逢生。这都说明樊哙首先考虑的不是“与项羽拼命”,而是怎样解救刘邦。当然如果救不了,那就真的要与项羽拼命了。可见将“同命”解释为“与刘邦同生死”就能兼顾到两方面的意思。比起仅解释为“与项羽拼命”更为确切。

三是应扣住上下文的有机联系。

一篇文章应该是个有机体,如果词语解释在上下文中出现了矛盾,就说明这个词语解释有问题,需再斟酌。反之,如果在上下文中不但没有矛盾,而且还可以找出许多佐证。直面这一解释的合理性,那么这一解释就能使人信服。如汉乐府《陌上桑》中写罗敷在太守面前夸耀夫婿时说:“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有的教材作了这样的注释:“冉冉,从容地。趋,小步疾走”。显而易见,上下文是自相矛盾的。这就要求我们重新考虑,另作解释。问题是在对“趋”字的理解上。“趋”只有在特定场合才表示“小步疾走”的意思。如《论语季氏》中“鲤趋而过庭”。那是孔子的儿子孔鲤在父亲面前走路的姿态。《战国策 触龙说太后》中“(触龙)入而徐趋”。那是臣子在君主面前走路的姿态。“小步徐走”是为了表示尊敬,这是上古的礼节。触龙是赵国的老臣,脚上有病,行动不便,他在见赵太后时为了顾全君臣礼节,仍要装出小步快走的样子,故曰“徐趋”。而《陌上桑》中罗敷说夸耀的夫婿则是一位太守,他在府中可算是独尊了,怎么会“小步疾走”呢?他完全可以踱官步。“盈盈”,“冉冉”等词正是描写他举步舒缓,从容大方地踱着官步。所以这里的“趋”字应解释成“走向”,才符合太守的身份。

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解释也有一定的灵活性,但这种灵活仍要言之有据。所谓有据,主要指词义和语法的依据。现有古文教材上有些注释太简略,词的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缺乏必要的过渡,以致学生反映:“不同课文,不同解释,千变万化,难以捉摸。”

例如韩愈《师说》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大、中语文教材都把“不齿”注释为“看不起”、“鄙视”的意思。那么“不齿”为什么解释为“看不起”呢?如果去掉“不”字,只解释“齿”字,能说“齿”是“看得起”的意思吗?不少教师和学生都曾对此提过疑问。其实“齿”的本义就是牙齿。甲骨文写作“ ”专指门牙。牙齿是并排排列的,故可引申为并列、排列。如《庄子 天下》篇:“百官以此相齿”(百官要依照这个次序排列)。假如教师能将“齿”的本义与引申义加以说明,学生就会知道“君子不齿”中的齿“齿”,本是牙齿,引申为并列。“不齿”是不能并列的意思,再引申为“看不起”。

又如《史记 项羽本纪》有这么一句:”(宋义)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一般注本都将“很如羊”中的“很”注释为通“狠”,其实注错了。羊的性格温驯,怎么可以跟虎狼并列,说它凶狠呢?《说文解字》注“很”为“不听从也,一曰行难也。”“很”的部首是“彳”,“彳”与行走有关。羊虽驯良,但发起脾气来却赶不走,拉不动。据此,“很”可解释为“倔强”、“不顺从”。宋义这道军令实际是针对项羽的。他怕项羽不服从他,故在军令中强调“强不可使者皆斩之”。“强不可使”,实际上已经给“很如羊”作了注解。《辞源》在注释“很”字时,第一条义项就是“违逆,不听从”。

再如韩愈《马说》中有“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一句。语文教材的注释是“一食,吃一顿”,这个注释是正确的。但教师在解释“一食”的“食”时,却又众说纷纭。有的说“食”是动词“吃”的意思;有的说“食”是量词“顿”。孰是孰非,只有联系古汉语语法规则,才能作出正确的解释。古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的词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现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时,一般是把数词和动量词放在动词之后,如“去一回”、“说一遍”。古代汉语则有两点不同:一是一般不用量词。二是数词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一反”,即往返一次。成语“百战百胜”,即战百次,胜百次。由此可知《马说》中“一食”的“食”,是动词“吃”的意思。“一”是数词,放在动词“食”之前,而量词“顿”则省略了。

词语解释,牵涉到多方面的知识,要讲得确切,亦非易事。但在解释时,如能有意识地紧扣语境,联系文章的主题思想,联系人物的性格特征,注意上下文的有机联系,并考虑到古汉语词汇、语法的特点,还是能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弥补疏漏,订正错误,对词语作出确切地解释。

• (例:《兰亭集序》”仰望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一句中的“之”字,有的解释成“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教材和许多资料上解释成“助词,的”,整句话翻译成“抬头观望宇宙的广大无穷,低头细察地上万物的繁多”。我们仔细推敲一下,我们“观望的”对象到底是“广大无穷”,还是“宇宙”呢?恐怕应该是“宇宙”吧。同样“低头细察”的也应该是“万物”。那么,这个“之”就只能解释成“定语后置的标志”,所以整个句子应该翻译成“抬头观望广大无穷的宇宙,低头细察地上繁多的万物”。)

•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译文:(我作为)刺史倘若了解百姓的疾苦却不去救助,这难道是为政之道吗?即使(自己)获罪,也是心甘情愿的。

• 【解析】本句翻译不是很难,最容易出错的词是“幸”,在这句中作副词 “倘若” 。 “虽”根据语境译为“即使”,“得罪”不是“得罪了别人”,而是“(自己)获罪”。(2)

对09高考北京语文试卷诗歌阅读题目及答案的一点看法

1 题干 “鳞鳞细浪”文章摘要:对09高考北京语文试卷诗歌阅读问题○、“明日风回”、“准拟岳阳楼上”等文字有不同的理解,认为题干的说法和答案值得商榷。

关键词: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

准拟

09高考北京北京语文试卷诗歌阅读题目及答案如下: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2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

3岳阳楼上。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

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

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

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答案:D

3、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答案: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

解析:

七、八句并非是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奏《霓裳》,由于作者的豪放、达观,把自己在黄陵庙受阻听风浪声想象成了在岳阳楼上听《霓裳》的美好图景。故D错。(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试卷总汇及详解》)

【思路分析】①七八句“准拟”,据注释是“准定”的意思,因此可排除“期盼”之说。②宋词的风格和流派大致为两类,一类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派”,一类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从词的内容和情感倾向可判断。③“波神留我”、“露宿何妨”、“准拟岳阳楼”均表现了词人的乐观、豁达的面对风雨的情怀。考生只要调动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使词人的形象跃然心头,不难归纳出来。

(贾金龙博客之2009北京高考语文卷逐题详解)

我们认为这里的答案及解析值得商榷。

第一、我们认为题干“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是错误的;

第二、我们认为题干“

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是错误的;

第三、我们认为,题干“

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是正确的,答案认为是错误的是值得商榷的。

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得对这首词的内容有正确的认识。我们先看看别人怎么理解这首词的。

下面的三篇短文,都是鉴赏的这首词的。第一篇出自网上,作者王方俊;第二篇出自《宋词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89年版743页),作者赵明;第三篇出自《唐宋词鉴赏辞典》(唐圭璋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86年版854页),作者曹济平。

王方俊的文章节选如下: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开头两句,写风尚未起时的风光。“一船秋色”由作者的感受着笔,勾勒出时令特征,引人遐想,可以想见,此时周围的山色浓郁苍翠,万物生机勃勃,开花的花朵艳丽,结果的果实累累;“十里湖光”写出湖面宽广坦荡。这两个对偶句用“满载”和“平铺”相对,将湖光和山色一并画出,前句说美丽的秋景尽收眼底;后句说无风时湖水平稳,远远望去,就象“平铺”在那儿。水光山色,交相辉映,船上人心旷神怡,其乐无穷。此二句纯属写景,而作者欣悦之情尽在其中,即所谓景中有情。

“波神”二句说,水神有意留住我观看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色,放起鱼鳞般的波纹。这是写的天气乍变,微风初起时的湖上景色,也是变天的前兆。有经验的船工势必要抛锚停舟,采取应急措施,因为这霞光辉映,“鳞鳞细浪”过后,将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写的“浊浪排空”、“樯倾楫摧”的恶劣天气。这两句以幽默的手法写航船遇风受阻被迫停泊的情景,反衬出作者此时的心境十分安闲自在。用“斜阳”点明时间是傍晚,以“细浪”说明天气变化,要起风,皆是妙笔。

下片写停船后作者的心里活动。“明日风回更好”,写他期待风向回转,天气变好,及时登程的心情。“今宵露宿何妨?”“何妨”,犹言“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是无可奈何的话,但也表现了他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露宿”时的旷达胸襟。“水晶宫里奏霓裳”,“水晶宫”,俗谓“龙宫”;“霓裳”,即《霓裳羽衣曲》,一支大型歌舞曲的名字。作者听到阵阵波涛声,奇特的想象油然而生,把水声比喻作龙宫的音乐。龙宫既然奏欢庆之乐,明日准是好天气,航船正常前进,“准拟岳阳楼上”,尾句设想,明天准能在岳阳楼上欣赏洞庭湖的美景胜状。

赵明的文章节选如下:

词中述写了秋日行船,傍晚遇风,泊舟山下的所见所闻所感。 ……

“满载”两句,绘景,写风尚未起时此地风光:周围山色苍翠,倒映在平铺十里的水面上,水光十色,交相辉映,舟行其间,像载满了一船的秋色。开首二句,以工整的对偶,将秋色湖光一并绘出,并蕴含了作者的极端喜悦之情。写“湖光”而言“平铺十里”,湘水之广阔、平静可见;言“秋色”而说“满载一船”,四周秋景之美丽、浓艳可知。作者之欣喜之情,亦在其中矣。值次佳境,何忍骤离?

“波神”二句,写微风忽起之情景:正留恋处,波神仿佛要留我工赏夕阳似的,特意放起了鱼鳞般的细浪。本是逆风阻船,而不言“风”字,却从水波变化处落笔。说是波神多情,放波留我,妙极。这样,就将本不欲行,恰逢天公作美的喜悦之情,生动巧妙地表达出来了。以“留我”、“放起”写波神,既写出其像人一样多情,又见其终究是神。他要留人共赏斜阳,而其邀请之法,却是施展神威“放起”“细浪”。将一个极富人情味的神的形象写的栩栩可见。“斜阳”,明傍晚也;“细浪”,明微风也。原本留恋此地,恰遇时近黄昏,风起顶船,可谓“正合吾意”。何不停舟峰下,尽览这斜阳照射下的鳞波美景呢?

故写片紧接着说:“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能在此住一宿饱览这水光秋色,自是一大乐事。“人逢喜事精神爽”,兴奋中自会生出“明日风回更好”的美妙想法:想来,明日定会风向回转,顺风顺水,耽搁的路程也一定会赶出,那么,今晚露宿此地,又有何妨呢?连“露宿”都不觉其苦,甚至想出理由为在此耽搁而宽解,可见此地美景对作者的吸引力,也可见作者随遇而安的旷达胸怀。

“水晶”二句,更进一步设想明白:美妙的波涛声,像透明的水府龙宫奏出《霓裳羽衣曲》(一支唐代流行的歌舞大曲);想来明日我准定会在岳阳楼上,欣赏那更其壮阔的洞庭风光。看今日,想明日,全无阻滞之愁,一片怡然心境。

曹济平的文章节选如下:

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但是匠心独运,艺术构思新颖别致。词人没有正面描绘舟行所遇狂风恶浪的险境,而是侧重写怒涛渐息后的奇妙遐想。开头“满载”二句写孤舟所经的十里湖光。秋风萧飒,烟水茫茫。在一望无际的广阔湖面上,有一叶扁舟在行驶。这里词人把秋色化为物质的东西满载一船,文思较新颖。紧接着“波神”二句,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下笔更不同凡响。这里的“波神”赋予了人的主观想象,是人化了的自然,而在写法上也很别致。词人不直说行船为大风所阻遏,而是写波臣风伯非常好客的邀请他留下来共赏湖面的动人景象:夕阳斜照在水面上,微风掠过,掀起鱼鳞般的片片细浪。这种奇妙的想象,也生动的表现了词人的旷达心境。

下片由写景转入抒情。明日风回一句,承上启下。从时间的观念来说,由上片的傍晚之景写到今夜露宿;从意脉的连贯上看,则是行舟待发。由于风浪的平息,夕阳的美好,词人设想明日的天气会更好,风势会更顺,因此心中更感到快慰。这样引出下句今宵露宿何妨显得非常自然而真实。正因为有着美好的明天,所以即使今夜露宿湖面,备受秋凉的侵袭,内心也是觉得惬意的。

……末以“准拟岳阳楼上”作结,……表示准定要登上岳阳楼欣赏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

结合上面的文字,我们认为这首词描述的情境是:“满载”两句,绘景,写风尚未起时此地风光:周围山色苍翠,倒映在平铺十里的水面上,水光十色,交相辉映,舟行其间,像载满了一船的秋色。“波神”二句是说,湖面微风初起,放起鱼鳞般的波纹,有经验的船工知道,这是变天的前兆,于是抛锚停舟。作者把这风浪将起,受阻洞庭湖畔黄陵庙下看成是“波神” (水神)有意留住我观看洞庭湖的美丽景色。这两句以幽默的手法写航船遇风受阻被迫停泊的情景,反衬出作者此时的心境十分安闲自在。“明日”以下几句是在想象:这是波神留我看洞庭湖大风大浪的美好景色的机会,我今晚在此露宿何妨?明天大风旋转,洞庭湖必定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写的“浊浪排空”、“樯倾楫摧”的壮观景象,我一定登上岳阳楼欣赏这美好景色。作者用“水晶宫里奏《霓裳》”来比喻洞庭湖大风大浪时“浊浪排空”、“樯倾楫摧”的壮观景象,达观、豪迈的胸怀可见。

作了上述分析之后,我们首先看到题干“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是错误的。 对于“波神”二句,王方俊的文章认为,这是“水神有意留住我观看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色,放起鱼鳞般的波纹”,“这是写的天气乍变,微风初起时的湖上景色,也是变天的前兆。有经验的船工势必要抛锚停舟,采取应急措施,因为这霞光辉映,“鳞鳞细浪”过后,将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写的“浊浪排空”、“樯倾楫摧”的恶劣天气。这两句以幽默的手法写航船遇风受阻被迫停泊的情景,反衬出作者此时的心境十分安闲自在。”——“鳞鳞细浪”是写实,不是写“滚滚波涛”。 赵明的文章认为,“波神二句,写微风忽起之情景:正留恋处,波神仿佛要留我工赏夕阳似的,特意放起了鱼鳞般的细浪”——很显然,这里“鳞鳞细浪”也是写实,不是写“滚滚波涛”。 曹济平的文章也是这样理解的:“波神”二句,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词人不直说行船为大风所阻遏,而是写波臣风伯非常好客的邀请他留下来共赏湖面的动人景象:夕阳斜照在水面上,微风掠过,掀起鱼鳞般的片片细浪。——“鳞鳞细浪”也是写实,不是写“滚滚波涛”。

我们还看到,题干“

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是正确的,答案认为是错误的是值得商榷的。

王方俊的文章对最后两句的理解是:尾句设想,明天准能在岳阳楼上欣赏洞庭湖的美景胜状。赵明的文章对此的理解和王方俊的文章是一样的:“水晶”二句,更进一步设想明白:美妙的波涛声,像透明的水府龙宫奏出《霓裳羽衣曲》;想来明日我准定会在岳阳楼上,欣赏那更其壮阔的洞庭风光。曹济平的文章说:末以“准拟岳阳楼上”作结,……表示准定要登上岳阳楼欣赏洞庭湖的美丽景色。——对于最后两句的理解都是一样的,即: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试卷总汇及详解》对这题目的理解(

七、八句并非是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奏《霓裳》,由于作者的豪放、达观,把自己在黄陵庙受阻听风浪声想象成了在岳阳楼上听《霓裳》的美好图景。故D错)是值得商榷的。作者由黄陵庙受阻,想象大风起,洞庭湖必定是“浊浪排空”、“樯倾楫摧”的壮观景象,从而表示“明日我准定会在岳阳楼上,欣赏那更其壮阔的洞庭风光”,这里有“想象”,有“期盼”,这想象和期盼是一致的。

我们还看到,三篇文字对“明日风回更好”的理解不一致。王方俊的文章认为是“期待风向回转,天气变好”,赵明的文章认为是“明日定会风向回转,顺风顺水”,曹济平的文章则理解为“设想明日的天气会更好,风势会更顺”。这里的关键是对“回”的理解。王方俊、赵明的文章都解“回”为“回转”, 曹济平的文章似乎也是理解为“回转”,因为作者前面有一句“由于风浪的平息”。我们认为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我们先看工具书是怎么理解“回”字的。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缩印本)之764页: 1旋转。2运转。回,○《尔雅·释天》:“回风为飘。”郭璞注:“旋风也。”○《太玄玄chi》:“天日回行。”范望注:“回,犹运也。”

《汉语大字典》(缩印本95年湖北辞书、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之300页: 回,运转,回绕。《说文·口部》:回,转也。《集韵·贿韵》回,绕也。《淮南子原道》动不失时,与万物回周旋转。

我们认为,这里的“回”应该是“旋转”“风吹荡”的意思。“风回”是描写大风起,水面波涛回旋、翻转的情景。结合上下文看,作者认为,大风起,洞庭湖水面波涛回旋、翻转的情景是壮观的景象,正因为如此才会有第三小题的问题“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险阻的”—— 达观、豪迈的胸怀。杜甫《得舍弟消息》有“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花落辞故枝,风回返无处”的句子。正因为风吹紫荆树,才会有紫荆树花落,花在风中“旋转”“飞舞” 而“返无处”。李煜“虞美人”说: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这里是说,春风吹荡,小院庭芜春草绿,柳枝伸长;春风吹荡,旧竹随风声动——此景此境,才会有佳人“凭阑半日独无言”。很显然,这里的风回是春风春吹荡的意思,不是春风回来的意思。韩淲“一丛花”有句子“翻空雪浪送飞花。春晓媚霜华。风回点点迷人处,峭寒轻、诗思殊佳”。没有春风旋舞,就没有“翻空雪浪送飞花。春晓媚霜华”,也就没有“点点迷人处”了。可见,这里的“回”都不是回转、回来的意思。《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缩印本)之764页有“回风”一词,注释为:1旋风。回风○《楚辞·九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怨结而内伤。”《古诗十九首》:“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这里可作旁证。

这样,题干中“

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的说法也是值得商榷的。 综合上述,我们以为,09北京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阅读题目的设置和答案是值得商榷的。

作者:丁绍武,安徽定远二中。 电话:13965961521 电子信箱:anhuidydsw911@yahoo.com.cn •

语境填空

古诗词语境

古诗词语境

语境练习题

市国税局紧扣

五、高考议论文写作难点指导言之有据

《语境学》教案

近义词—语境分析法

小升初 语境填空

紧扣“治水” 探究感悟

紧扣语境言之有据(DOC)
《紧扣语境言之有据(DOC).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