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语境运用 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9-01 15:03:17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语境的运用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语境的运用

摘要:高中英语教学中,如果将词汇和语境有效地结合,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课堂中强调语境渗透,发挥词汇的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的优势,将语言语境和情境语境相结合,深刻理解听到话语的意义,活学活用词汇。

关键词:词汇教学;语镜的运用;语境的作用

语境的定义:语境的英语对应词是context。“Context”最初只指某个词句的上下文,如今它的含义被扩展成“语境”即语言使用的环境。

语境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来的。他将语境分为两类,一是“情景语境”,一是“文化语境”。也可以说分为“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语言性语境指的是交际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它既包括书面语中的上下文,也包括口语中的前言后语;非语言性语境指的是交流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时间、地点、场合、话题、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文化背景、交际目的、交际方式、交际内容所涉及的对象以及各种与话语结构同时出现的非语言符号(如姿势、手势)等。

一、目前高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以来,一方面新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高中生词汇的要求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要求词汇教学更注重对词汇所承载的深层涵义的理解;另一方面,近年高考英语阅读量的不断扩大,对阅读速度要求的不断提高也对高中英语的词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然而,本人调查发现,许多高中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忽视语境。喜欢完全脱离句子和课文,孤立地讲解词义,把词汇教学弄成词典搬家。这不仅不能使学生理解单词的真正含义。而且会使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大量的词汇呢?本人认为在语境中进行词汇教学,充分重视语境的作用,是提高词汇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之一。因为将语境理论运用到英语词汇教学中,能使枯燥的词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能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词汇的含义。促进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语境在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在词汇教学的实践中,语境可分为一般语境和具体语境。一般语境指的是关于某篇课文主题的自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而具体的语境可以看作是词法、句法和语篇方面的信息.俗称为上下文。具体语境可以帮助解释词汇的外延意义,内涵意义或语用意义,一般语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词汇的社会文化意义。

1、利用具体语境帮助学生理解词汇的外延意义。词汇的外延意义也就是词汇的概念意义,是词义的核心。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那么我们碰到这种现象时该如何确定词义呢?这就必须通过具体语境,领会其外延意义的差别。

2、利用具体语境帮助学生理解词汇的内涵意义词汇的内涵意义指的是词的隐含意义,是词在人们的头脑中引起的情感联想。英语的同义词极为丰富,那如何辨别同义词呢?这就要借助于具体语境。去体会其内涵意义的不同。

3、利用具体语境帮助学生理解词汇的语用意义什么是词的语用意义呢?语言运用者在一定的语用目的支配下,在语言运用过程中。以语境或上下文作为参照而赋予一个词的临时意义。能否准确地理解词汇的语用意义也取决于对具体语境理解的正确与否。

4、利用一般语境帮助学生理解词汇的文化意义胡文仲先生曾说过,“只学习语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犹如只抓住了外壳而不领悟其精神。”如果不了解词汇丰富的文化内涵,就不能理解词汇的真正含义。如英汉中的颜色词,中国人喜欢red,因为它象征着喜庆、吉祥、好运、兴旺等,如be red andexpert(X~X专),red flag(红旗)。但是英美人眼中的“red”往往是伤心和可怕的东西,因为红和鲜血的颜色一样。容易联想到车祸、灾难、凶杀、血战等,如red for danger(;~祥之兆),red hands(沾满鲜血的手)。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基本的词汇知识之外,还应该让学生养成借助于一般语境掌握词汇的文化意义,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5、利用语境帮助学生提高猜词能力近年来高考阅读理解越来越重视对考生猜词悟义能力的考查.所以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养成利用各种语境提示来猜测词义的习惯。

(1)根据定义或解释说明猜测词义。一些常见的引出定义的标志性词语有be,mean,refer to,define等。

(2)根据举例猜测词义例子语境能够提供猜测生词的重要线索,往往运用冒号或者for example.such as等引出。例如:AIIthe fumiture had been completely removed SO that not a single tableor chair was tO be seen.通过列举的“table”和“chair”推测出“furni.ture”意为“家具”。

(3)利用常识和上下文相关信息来推断词义。如:Mark got on the motorbike.1 sat behind him On the pillion and we roared of intothe night.根据上下文相关信息及摩托车相关常识,可以推断出“pillion”意为“后坐”。

(4)根据对比关系猜测词义。能体现对比关系的词汇有很多,主要有but,yet.however,while,instead等。如:Written languagetends to be static while spoken language constantly changes.由上例中的while,表明tends to be static与changes形成对比,从而猜出static为“稳定的”意思。

总之,利用语境进行词汇教学,可以把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思想,提高学生运用词汇,用英语的综合实力,那才能让学生学的生动,学的有效,也才能理解其确切的、完整的意义。

推荐第2篇:情景语境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情景语境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章彩云

(信阳师范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摘 要] 情景语境制约着词语意义的理解,由情景语境的差异必然导致词汇特定内涵的不同。英语词汇教学必须和一定的情景语境结合起来,充分考虑特定词背后能影响词义的各种情景因素,使该词在一定语境中的确切含义得到定位。 [关键词]情景语境;词汇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916(2004)01-0000-02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Context to the Vocabulary Teaching

Zhang Caiyun

(Xinyang Teachers’ College Henan

Xinyang 464000)

Abstract: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is restricted by situational context.The connotation can’t be determined without the help of the context.Therefore, vocabulary teaching should be integrated with context which can often exercise greater influence on the meaning of words than we realize.The paper has expounded the application of stylistic context and emotional context to the vocabulary teaching.Key Words: situational context; vocabulary teaching; application

词语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语境制约的,没有语境的帮助,词语的真正内涵就难以确定。多少年来,我国的英语词汇教学在很多情况下忽视了词的一定的语言环境,往往是孤立地教词,以致造成学生的词汇学习因缺乏语境意识而思维简单,方法单一。结果,许多学生学习英语,尽管已经掌握了一些语法规则,并且“记住”了一定量的词汇,却不能准确把握词的具体意义,有的学生甚至写不出正确的句子,更不用说得体地运用英语去表情达意进行交际了。关于语境的运用,在我们的英语词汇教学中具体的情形很多,本文欲拟就情景语境的运用作以探讨。

言语行为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的,情景语境就是指言语行为发生的实际情景。具体说来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言语活动的风格。包括参与者双方的年龄、性格、身份、职业、修养、处境、人格、观念、社会地位、思想倾向等及其相互关系;二是言语活动的时间和地点;三是言语活动的正式程度。如语体差异、情感差异等;四是言语活动的范围和主题。言语活动的范围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文艺、日常生活等领域。以上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词的选择和词义的定位,是词汇教学中必须重视的。

在词汇教学中,情景语境对词义的暗示作用是相当大的。在许多语言场合下,隐藏在词背后的因素非常丰富,它们直接影响着词义的理解,要想能准确地把握词的内涵, 1 就需要结合一定的语言情景。这正如评价一位作家,要想对他做出科学的正确的评价,就必须去熟识他的作品,与他的作品结合起来。情景语境在词义理解中的作用,其道理亦然。[1]如: I haven’t got a knife.这句话至少有四种解释:①我在一家餐馆里就餐,发现餐桌上没有刀,于是请服务员送一把菜刀。(表示一种请求);②我没有刀。(表示一种简单的陈述);③你问我借刀,但我没有带。(表示一种歉意);④你做了坏事,我非常气愤。如果有刀在身边,就不客气了。(表示一种威胁)如果语境明确,这句话的理解应该是不成问题的。[2] 一般来说,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词语的义项往往受到规定,只显示出一个含义,这是因为具体的语言情景把多义词的其他讲不通的含义都排除了。不过,有时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多义词的两个不同义项在句中都讲得通,这样一来,就产生了歧义。例如:①She was driving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road.②He is a poor mechanic.①句的right作“正确”解,还是“右边”解?②句中的poor是“贫穷的”还是“拙劣的”?当句子提供的上下文线索不够清晰时,就会使词语产生多种解释,从而出现歧义。再如:The oil is running out.句中的oil可能指食用油、润肤油、润滑油甚至可指汽油。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脱离语境,断章取义,有些词的理解甚至可能和作者传递的信息截然相反。例如:Some chicken,some neck!这是二战初期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的一句名言。[3]如果离开当时的背景,割断特定的上文,很难领会言者的真意。原来他是针对希特勒的叫嚣:In three weeks England will have her neck wrung like a chicken.做出的响亮地回答。它传递的信息隐藏在语境的深层次上,即表明了丘吉尔的决心。可见,语言情境作为补充信息的载体,它提供了确切理解语言的基础。

所以,要确定一词语的确切意义,不仅要考虑到言辞语境,还必须考虑到言辞外语境。要看说话人是谁,是在什么场合、什么时间、对谁说的,他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可以说撇开具体的语言情境,孤立地看一个词,即使运用得再漂亮,再出奇,也没有什么审美价值。

在英语学习中,影响学生学习词汇的情景语境有两个重要方面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即语体情景和情感情景。 1.语体情景

语体情景指语言使用场合的正式程度及说话双方之间的相互关系。英语中有的词可以应用于各种场合,有的词只适用于特定的场合。可以应用于各种场合或文体的词具有中性的文体意义;只适用于特定的场合的词就有特定的文体意义,如有的只用于庄重严肃的场合,有的只用于通俗的口语中。观察下列各句:①When his dad died,Peter had to get another job.②After his father’s death, Peter had to change his job.③On the decease of his father, Mr.Brown was obliged to seek alterative employment.以上三句话的含义大致相同,但却用于不同的场合,句①用于闲谈之中,较随便;句②用于一般文章中,属中性文体正 2 式英语;句③非常正式,一般出现在正式报告中。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词的使用场合。如 “父亲”的一组词:daddy、father和male parent的使用场合决不可混淆,否则就会闹笑话。daddy是非正式的口语体词,用在家庭内部,主要是儿童用语;male parent书卷气十足,可以算作专门术语,在日常生活中决不能用,而father一词在文体上则是中性的。

再比较下面两个句子:①Pa me the salt.②I’d like a little salt,please.这两个句子虽然都表示相同的内容,但语言组织不同,语气不同,这样便可看出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关系不同:句①直截了当,显然是对自己的亲人或故友讲的;句②则更正式、更礼貌,像是说话人在别处做客。

以上例句说明选词不仅要注意词的使用场合,而且应考虑到交谈双方的地位、身份和关系。下面是几个用词不当的例子[4]:① Hi!(一学生向一位初次见面的老师致意)②When she saw her mother,she announced her love for Jim.③The father denounced his son as a lazy-bones.在①句中“Hi”显然是过于随便的字眼,对初次见面的老师来说是失敬的,可能引起对方的不悦;句②和句③中的“announced”和“denounced”与前一句相反,是过于正式的词汇。因此,依据词的文体意义搞清一个词的适用场合就显得意义重大了。

我们在不同的语篇中要注意使用不同范畴的词,选词要适合叙述者的主题、听众及讲述的目的。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同义词在文体意义上的差别。有的学生往往喜欢用“大词”,他们以为大词用得越多,越能显示出自己英语水平高。这些倾向都是教师应该及时指出并加以纠正的,必要时给予一些文体方面的知识,使学生逐渐学会区别、把握文体,以免因用词不当而影响了文体的统一性。 2.情感情景

情感情景指语言交际在一定场合使用下的情感倾向。从情感情景来看,词语有褒义、贬义和中性之分,有的是肯定或赞扬,带有喜悦的感情;有的是否定或贬斥,带有憎恶的感情;有的无所谓褒贬。因此,词的情感意义是通过词的褒贬意义来体现的。那么,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选用词语时一定要着眼于它的感情色彩是否与具体的情感情景相协调。英语里有很多这样的词。如:dislike, brave, courage, diligent, kind„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同一个词在汉语里是褒义词,到了英语里却可能是贬义词。所以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介绍词汇的情感意义,以免造成误解。如:在中西两种文化中young和old的感情色彩是不同的。在中国文化中young总是和“没经验的”联系在一起的,如说年轻人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old则时常和“成熟的”,“经验丰富的”联系在一起。如俗语“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姜还是老的辣”等。但在西方文化中young是和“灵巧的”,“精力旺盛的”,“富有创造性的”联系在一起的。old是和“传统的”,“老朽的”,“无用的”联系在一起。[5] 再如:ambition一词在中国词典里意味着野心,但在美国词典中含有进取心的意思。还有在中西文化里“狗”的意义相差甚远。“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总是贬义的,汉语中 3 常用“癞皮狗”、“狗东西”、“丧家犬”、“狗改不了吃屎”、“走狗”等来形容所厌恶的人。但是英美国家的人对狗的看法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认为狗是“Man’s best friend”(人之良友),他们喜欢狗的某些品质,如忠诚、可靠、勇敢、聪明,所以“dog”在英语中往往含有褒情善意。如:①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时)②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③to work like a dog(拼命地工作)④a lucky dog(幸运儿)⑤a top dog(位居要津)

所以,我们在词汇教学中,是一定要考虑这方面的因素的。如在讲peasant(农民)一词时,告诉学生汉语中的“农民”所指的概念是统一的,指的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没有贬义;而在英语中指的是收入低下、没有受过教育、不懂礼貌、举止粗鲁的人,是封建生产关系所束缚的农业生产者,含有贬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封建的生产关系已为资本主义的农业关系所取代,现在英语中表示“农民”时用farmer来代替peasant。farmer指那些拥有自己的农场或租赁农场的人;peasant通常指雇佣农。[6]发达国家的农民通常在英语中称为farmer,而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则被称为peasant。这就要求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其所指的民族文化范畴,对一些“貌合神离”的“假朋友”从文化的角度进行特殊的处理,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有些词在一定的语境中,感情色彩相当浓厚,需要读者细心体会,才能把握语言的真正含义和情韵氛围。如:It was clear to me that we were soul-mates when it came to reducing government and expanding economic opportunity.(显而易见,涉及到减少政府干预和扩大经济机会的问题,我们俩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这是里根获悉撒切尔夫人下野后,回忆两人间的融洽合作关系时说的话。表述观点一致,亲密无间,为什么不说“We were intimate aociates”或“We always saw eye to eye”,而说 “We were soul-mates?”笔者揣测,里根是为了更有人情味而选用此词。铁娘子引退,需要老朋友在感情上的慰藉。soul这个词感情色彩很浓(full of emotional warmth), soul-mate指 a person temperamentally suited to another , 强调双方是意气相投的知音。因此soul-mate用于慰问的情景,具有特定的温馨色彩。

语调和声调在表达情感意义时也是相当重要的。在听力教材和试题中,常常会有一类题目,需要听者根据语调和声调揣摩说话者的态度和话语意义,如大学听力教材中有一段这样的听力材料: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 falling down , falling down ;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 my fair lady .说话者用三种语气讲了这段话,表达了高兴、伤心和惊诧三种不同的情感意义。因此,可以说理解情感意义有时也必须考虑语音语境。

总之,词的情感色彩影响着一定语境下的语言交际及交际质量。在词汇教学中,要让学生弄清词在特定的情感情景下具有的不同情感倾向,以便正确运用好这一类词。 [致谢] 谨以此文向我的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维友教授致敬!

4 [参考文献] [1]张维友.英语词汇教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17.[2]白解红.语境与意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4):21.[3]李丽生.试论语境对修辞的制约[J].山东外语教学,1998,(4):18-19,20.[4]钱兆明.环境与语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1981,(1):53.

[5]吴友富.国俗语义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8:56. [6]张国扬、朱亚夫.外语教育语言学[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66.收稿日期:2003-12-15 作者简介:章彩云(1968-),女,信阳市人,信阳师范学院大外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推荐第3篇:初中古典诗词阅读教学中的语境运用

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精练、想象丰富、情感真挚,千百年来为人们传唱不衰。古典诗词贯穿于整个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每个学期,数目超过100首,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基于古典诗词文学功能和审美特点,兼之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大小考试不轻的分量,众多一线老师在古典诗词阅读教学上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体现在考试上,涉及该部分的内容学生得分率非常之低,古典诗词阅读教学处于低效甚至无效的状态。

古典诗词阅读教学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究其原因,首先是古典诗词本身年代久远,学生没有直接相关的情感体验;其次,在古典诗词考查时要求准确记忆,要求对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进行鉴赏和评价,难度较大;第三,传统的古典诗词阅读教学中缺乏语境意识,很多古诗词教学内容片面,教学形式单一,相当数目的古典诗词阅读教学空泛肤浅,停留于机械记忆。

本文旨在通过对语境的理论分析,寻找语境理论和古典诗词教学的关联,探讨古典诗词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运用语境进行古典诗词教学的理论依据

所谓语境就是指语言表达时所处的情境。它包括表现为言语的篇章、段落、句子和词组环境以及不表现为言语的主客观环境,如:创作时的社会环境、读者对象、作者的生平经历、写作意图、心态及思想观念。“语境意识”就是指语言的感受者自觉地把某些语句或篇章的语法意义(指字词典和语法规范中列定的意义)与以上的这些语境因素结合起来进行揣摩,以期确定或感悟到它的语境意义的心理倾向。

运用语境进行古典诗词阅读教学,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首先,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认为,要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就要通过语境来寻找关联,要靠推理。因为自然语言中的每一个话语都可以有多种理解,而语境具有匹配、定位、定向、填补、生成和预测的功能,通过语境来寻找信息的关联,然后再根据话语和语境的关联进行推理,就能做到纠偏、高效和解释。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陈望道说:“我们遇到积极修辞现象的时候,往往只能从情境上去领略它,用情感去感受它,又须从本意或上下文的连贯关系上去推究它,不能单看辞头,照辞直解。”

其次,语言学的习得理论认为,母语习得是在母语环境中进行的,母语环境具有熏陶、感染和示范的作用。与母语环境建立联结,充分利用它的熏陶、感染和示范作用,才能保证母语的有效习得。如果本身和母语环境联结较弱,而习得过程中又得不到强化,那么母语习得会迅速衰弱。教育学家迈克尔·富兰说:“一致性应该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解决分散、不一致的问题——关联性是关键”。而在古典诗词阅读教学中,与语境建立联结并保持精确联结也是关键。所以古典诗词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语境,才能保证教学有效高效。 二.运用语境进行古典诗词阅读教学的策略方法 运用语境进行古典诗词教学,其使用范围广泛,无论是背诵还是默写,无论是鉴赏还是运用,都离不开语境分析。运用语境进行分析的具体方法策略如下:

(一)利用言内语境进行古诗词阅读教学策略。言内语境指的是表现为言语的内部语言环境,在古典诗词多表现为炼字、修辞、上下文环境。古典诗词教学中,可以利用言语的这些内部语言环境。 1.运用“炼字”语境。

中国古代诗人特别讲究语言的锤炼,他们“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随风潜入夜”中,一个“潜”字写尽了春雨绵绵、悄临人间的情态。“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境界全出”(王国维语)。赏析古典诗词势必要在古典诗词的诸多精妙用字上做停留,“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透”出了“虫声”的力度,“透”出了生命的动感美,“透”出了幽寂之中的勃勃生机。“劝君更尽一杯酒”,“更”是劝出了朋友之间深厚真挚的惜别之情。 2.运用修辞语境。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噫吁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等诸多古典诗句还喜用比喻、夸张等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修辞手法,这些修辞传形传神、绘声绘色,生动地展现了诗歌形象,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情,达到了极好的表达效果。赏析古典诗词自然不能忽略这些诗句中运用的修辞和修辞的作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如此艰难,千树万树的“梨花”那样明丽,不尽春水有不尽哀愁,千尺潭水是千尺深情。 3.运用上下文语境。

在现代语境学看来,上下文语境具有制约和解释功能。在诗歌阅读中,上下文语境可以运用于诗歌的炼字,诗句的赏析和诗篇的鉴赏。如:“青山”与“绿水”相对,自然就不会有了“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的错误记忆。知道了“明月别枝惊鹊”也就知道了后面是“清风半夜鸣蝉”。“上下求索,左右勾联”(余映潮语)尤其有助于诗歌鉴赏:赏析“野渡无人舟自横”时,对应前文的“春潮带雨晚来急”,就能品出舟子的悠闲自在;读后面“征蓬出汉塞,归雁洛阳边”就能明白前面王维身为朝廷大员,前往边疆慰问时为什么却轻车简从;读“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看前文的“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也就明白落红何止是落花。

(二)古诗词阅读教学中言外语境的策略

言外语境指非语言因素语境,古典诗词的言外语境包括历时性语境,共时性语境,社会文化语境,读者认知语境。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同样可以利用这些语境,提高教学效率。 1.运用历时性语境,做到知其人论其世。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清代章学诚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利用历时性语境,做到“知人论世”,既是阅读欣赏古典诗词的前提条件,也是有效阅读古典诗词的一种基本方法。读曹操《观沧海》,不了解曹操生长的年代,如何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诗人阔大的胸襟和平定中原统一天下的伟大的政治抱负?读陶渊明的《饮酒》,如果不知道陶渊明将官场视作罗网,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的人生志趣,又岂能真正品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2.结合共时性语境,运用情境语境教学法。

共时性语境是言语交际双方处于同一时点或时段上的语言环境,在语文教学上也可以理解成教学情境。古典诗词教学营造一个丰富、润泽的“情境”,才能将知识点浸润于经验之中。“情境”的编排有多种方法,如活动情境法、问题情境法、媒体情境法、故事情境法。赏析《蒹葭》时用邓丽君的《在水一方》导入;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时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图画导入;特级教师孙双金在赏析《赠汪伦》时编排“千里桃花,万里酒家”的故事。江苏名师魏星执教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有“几杯酒下了肚,老夫妻聊天聊了什么”的提问。这些情境编排都起到了激发学生情感,引起学生古典诗文阅读兴趣的高效作用。 3.利用社会文化语境,把握诗词深层意蕴。

中国古代诗人在作诗填词时喜用典故,多用意象。这些典故意象“往往给今天的读者不少的麻烦”(闻一多语)。如:刘禹锡在《酬乐天初逢扬州席上见赠》运用“向秀作《思旧赋》”“王质烂柯”两个典故;苏东坡在《江城子·密州出猎》连用“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三个典故。古典诗词中意象使用更是频繁,明月、杜鹃、杨柳、松柏、菊花、羌笛、长亭等诸多意象散见于各类诗词歌赋之中。赏析时只有深入了解这些典故的来源,知晓这些意象的所指,弄清它们的文化语境涵义,才能准确而深入地把握古典诗词的深层意蕴。 4.激活认知语境,开展互文性阅读赏析。 有些古典诗词因为语境知觉不够,或者说诗词理解和语境因素的联系不够,造成理解困难或偏差。此时,运用认知语境,激活师生认知背景材料,补充引导材料,可以降低赏析的难度,达到有效鉴赏的目的。鉴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以激活《记承天寺夜游》的认知语境,补充东坡不同阶段的诗句来认识东坡其人其文。鉴赏《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时可以激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情感认知,补充《声声慢》的内容材料来消解李清照的哀愁为什么如此之重。

语境研究者王建华认为,语境运用线路为“语用能力→语境→选择定向→意义的理解”,对于古典诗词赏析而言,就是在一定语用能力的基础上,树立语境意识,寻找可利用的言内和言外的诸多语境,利用这些语境进行古典诗词的内容和技巧的有效赏析。笔者认为如果教者能充分利用这些语境,那么古典诗词阅读教学的坚固堡垒将不攻自破。 参考文献: [1]E.詹森《基于脑的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刘徽《改变教学的36部教育名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王建华《语用学和语文教学》浙江大学出版社.[4]孔凡成《语境教学研究》人民出版社.[5]陈友冰《考槃在涧: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商务印书馆.冯桂荪,胡龙平,语文教师,现居广东广州。

推荐第4篇:浅析语境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语境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语境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从言语中产生的,在语文教学中,很容易产生出课堂教学语境。教师可以从构建的语境、已有的语境、作者语境、读者语境这几个方面,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让语境为教学所用。

【关键词】语境;创造;构建

语境是从言语中产生的,语文教学是一种言语教学,在课堂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很容易产生出课堂教学语境,教师可以根据表达的实际需要,对语境进行创造、构建或者对已有的语境加以利用、控制。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如何运用语境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呢?

一、构建的语境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教师上课的形式得以多样化,所以在构建语境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使用不同的方式。常用的有音频创设情境法。如在讲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在雄浑厚重的音乐中,学生可以体会到一种荡气回肠的历史氛围,感受到三国时期,乱世英雄为建功立业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这样,学生就能在这一种语境中加深对赤壁所被赋予的历史涵义的理解,从而也就轻而易举地体会到“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含义了。在我们学习苏轼的另一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们也可以利用音频来创设情境。有一首歌曲是根据这首词而作的,教学时教师也可以播放这首《明月几时有》,学生不仅可以在优美的旋律中放松心境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也可以帮助学生对这首词的记忆与背诵。

除了音频创设情境方法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通过播放视频来将学生带入到一定的情境中,如我们在讲解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样一些故事性很强的文章时,可以播放一段连续剧《水浒传》中关于林教头接管草料场的剧情,学生透过剧情可以了解到林冲的委曲求全、随遇而安,从而更反衬出奸贼想要加害于他的卑鄙人格,激发出学生内心深处的对于奸贼的怒火,学生的心情跟着矛盾冲突的起伏和剧情的张驰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也就更能加深对故事发展的必然性的理解—一个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人为什么会愤起反抗逼上梁山。

二、已有的语境

李海林曾指出:“语境是言语交际得以实现的环境系统,阅读教学的实质是言语交际训练。”基于这种认识,语文阅读教学必须依傍语境、结合语境来进行,以语境为核心。在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这样一段关于百草园的描写:“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乍一看,这是很普通的一个描写,也是很普通的情景,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等都是我们熟悉的,然而如果我们结合上文中“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以及下文中对于三味书屋生活的描述,细细品味,这段文字顿时有了生命力,“碧绿”、“长吟”、“轻捷”等词语使菜畦变得可爱,鸣啴变得活泼,叫天子显得是那么调皮,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结合上下语境,透过儿时的自己对事物的好奇、观察事物不同的视角、儿童对事物艳羡的心理活动作者赋予了百草园无限的生命力。

三、作者语境

作者语境包括作者的写作意图、生活阅历、文化修养、写作背景等,这是我们解读作品不得不考虑的因素。我们都很熟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里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也很熟悉他的《定**》里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学生都清楚地知道,这是苏轼的豪放词,然而我们要体会苏轼的这种豪放,却不得不了解的是苏轼的曲折人生。他才气逼人,然而仕途坎坷,一生被贬黄州惠州儋州,可以说十几年的贬谪生活是他生命的主题,他一生漂泊,然而他却没有在贬谪的日子里堕落,反而是这些苦难了铸就了他文学上的辉煌,他曾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结合作者的语境,我们更能从他的词句中学到他超然的精神。他的人生精神真可谓是升华到极致,是不能不令我们佩服并值得我们学习的。

四、读者语境

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读来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是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同、理性思考能力不同,并且对生活的感受力也不一样。而很多时候,往往因为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够深,理性思考能力不高等自身原因,学生往往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那么我们可以怎么让学生的思想感情与课文中的人物感情融为一体呢?教师常常会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场景来诠释课文。

我们在讲解《荷花淀》一文时, 为了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的平凡中的伟大,考虑到读者的语境,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做了如下设计。文中当水生要去上前线时,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生女人的形象,教师做了两种改法,一种是:女人撒娇地说:“不嘛,你不要走嘛!”另一种改法是:“行啊,你走,我搬回我妈妈家。”这两种改法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情景,然而教师把改法一说出来,学生马上明白,不能够这么改正,因为这样改,女人的形象便像个小女人,不关心国家大事,不明大义,而且会耍泼,这是现代某些女人的形象,在这样一种对比中,学生明白了,水生女人为国家所做出的牺牲,这是一个伟大的中国妇女的形象,是觉悟了的中华民族的女性精神状态。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语境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语境的功能,来辅助自己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在语境中,体会语文的无限魅力。

推荐第5篇:运用语境理论,提升英语词汇教学效益论文

词汇教学一直是我国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我国很多学生都存在着学习词汇的困难,这主要表现在对词汇的记忆和运用方面。究其原因,这与我国英语教师还在采用传统的词汇教学方法有关。

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以帮助学生提高其词汇学习能力。

一、语境理论在英语词汇呈现阶段的应用研究

英语词汇教学的呈现就是把要教授的词汇以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介绍展示给学习者的过程,包括词性、读音、意义、句法特征、搭配及其运用等内容。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方法呈现词汇,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和掌握新的词汇知识。

本文运用语境理论呈现词汇的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创设语境化的定义呈现词汇

Nation(2004:60)指出,语境化的定义指的是把对新词的定义放在句子语境中自然呈现。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习得词汇的意义,从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笔者的做法是:首先呈现出语境化的定义,使学生在定义提供的句子语境中感受新词的含义;向学生呈现出包含生词和生词搭配用法的例句;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新词的用法。

2.利用图片、实物、简笔画等辅助手段呈现词汇

词汇教学专家Nation(2004:47)指出,词与词之间的相似之处可以通过不同的语境例如图片、实物等来减弱。而我国的学者黄远振(2003:98)也指出,用图片、实物等来呈现词汇能直观、生动、形象地揭示词汇意义,使学生能把英语词汇符号与具体实物、动作联系起来,易于激发学生兴趣,使词汇记忆印象深刻,提高记忆效果。

3.利用生活情境呈现词汇

情境语境(contextofsituation)是指语篇产生时周围的情况、事件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及方式等。情境语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同的话语背景下词语的意义(徐琳,2010:27),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情境也属于情景语境的一部分。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语境,来帮助学生理解词义,从而达到在语境中识记和正确运用词汇的目的。

4.利用社会文化背景呈现词汇

文化语境最早由Malinowski提出,它指的是语言使用者的文化和生活环境(转引自朱永生,2005:7)。而文化语境无处不在,大到中国的历史文化,小到生活中常见的广告、歌曲甚至电影等文化娱乐内容。老师应该多关注生活中的文化娱乐信息,把其运用到英语词汇教学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英语词汇教学的目标。

二、语境理论在巩固词汇阶段的应用研究

这一小节对语境理论的运用主要是与听说读写这四项技能相联系。

1.通过听录音巩固词汇

录音资料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熟悉词汇的读音,同时它提供的语境也有利于学生对词汇意义的掌握。

笔者充分利用录音提供的语言环境,巩固了学生对词汇音形义的掌握。笔者的做法是:A.在英语晨读课上,放词汇表和课本reading部分的录音,巩固学生对词汇的读音和书写的感知;B.在所有词汇都学完后让学生做课本上listening或workbook中的听力练习(课本中提供的听力材料都与本单元的主题语境相关,并且材料里会包含本单元的新词汇),使学生在听力语境中巩固所学词汇。

2.通过口语活动来巩固词汇

新课程标准中八级词汇目标规定,学生要学会运用词汇理解和表达不同的功能、意图和态度。笔者认为,在口语表达中运用词汇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还能达到巩固新词汇的目的。在词汇教学中,笔者把口语活动和情境语境和语言语境相结合,具体的实施方法包括采访活动、小组竞赛、讨论或辩论、口头复述课文。

3.通过阅读巩固词汇

高考一直是高中教学的标尺,我们知道,高考每年都会出现一定量的生词,而这些词在特定的语境下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所以在高中教学中,仅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上的词汇是不够的,学生还需要做大量的课外阅读来提高自己的词汇量。既然要增加阅读量,阅读材料的选择尤为重要。根据中国高中生的英语水平,笔者选择的阅读材料是学校订阅的英语周报。这份报纸包含一些符合高中英语水平的文章,并且每期的报纸与课本每单元的主题语境相吻合,这不仅使学生在阅读中巩固了课本中的部分新词汇,还扩大了他们的词汇量。为了使学生能够增加对词汇的重视,笔者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新词时,先根据语境猜测,然后查字典确认,并把这些新词汇整理记录在一个本子上,做到经常复习巩固。

4.通过写作巩固词汇

写作是语言技能中最难的一项,但它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学生可以在写作中运用所学词汇,这不失为巩固词汇的一种有效方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写作方式是:缩写课文。

笔者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把语境理论分为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并将其运用到高中词汇教学的呈现和巩固阶段。但是本文只是做了语境理论在词汇呈现和巩固阶段的应用研究,还缺乏对词汇检测阶段的应用研究和关于本课题的实证性研究,希望今后会有更多对本课题感兴趣的研究者做出更深入的实证研究。

推荐第6篇:语境填空

1.但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常用唐代诗人(李绅)的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来教导我们。

2.但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朝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的中“(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3.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 苏轼 )的《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说明这个问题。

4.当我们回忆起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是,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期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正在(聚精会神)地做作业,忽然,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出现在桌角,抬头一看,妈妈正(满怀期待)地看着我。妈妈对我真是(无微不至)啊!我要用好成绩来报答妈妈,让她(笑口常开)。

5.走进大自然,我们攀登上(巍峨壮丽)的大山,呼吸着(无比清新)的空气,欣赏着(青翠欲滴)的翠竹,(五彩斑斓)的野花,俯视着(硕果累累)的果园,(一望无垠)的大海„„这一切令人(兴高采烈

6、2009年,十月一日是伟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日,全国上下的人都(一片欢腾)。60年的日子(弹指一挥),很快就过去了,祖国曾经饱受过(欺凌磨难),但是现在的祖国(生机勃勃),城乡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中的中国令世界(为之震惊),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深感(自豪骄傲 ),在此我祝愿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我更祝愿海峡两岸(早日统一)。

7、昨天下午张老师布臵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爸爸走了过来,助我一臂之力,经他一点拔,我豁然开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于是迅速地解开了这道题

6.我们几个手挽手默默地走在去火车站的路上,彼此无语。朝夕相处三年的挚友呀,怎舍得刹那间的分离。“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大家泪眼相视,情意无限!

7.我们的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强调习作是心灵的放飞,是情感的释放,写法要不拘一格,语言要有自己的个性。

8.我们的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强调习作是心灵的放飞,是情感的释放,写法要不拘一格,语言要有自己的个性。

9.又一次竞选的失败,将我的心抛入到万丈深渊。哎,要知道我投入了多少精力,花费了多少时间应对这两次竞选呀,老天爷怎么对我一点也不开恩呢?我几时才能“何当金络脑,快步踏清秋”呀!

10.中秋佳节,皓月当空。那一轮圆月被黄灿灿的月晕衬托着,月光如透明的薄纱,朦朦胧胧地罩在大地上,清风拂面,不由撩动我思乡的情怀:离别故土几载,家乡的亲人可好!酸楚的我不禁潸然泪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亲人啊,可知道海外游子的心!

11.湖边,那株丰姿的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看去,就好像一树绿色的宝石,柳枝也不逊色,低眉顺眼,柔柔软软、缠缠绵绵,似风姿绰约的美人。此景象真可谓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12.到了瀑布脚下,捧着清澈的泉水,舒服极了。昂首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朵朵美丽的玉花。望着这美丽的瀑布,我不禁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句诗来。眼前这瀑布里没诗中那瀑布的壮景,却也有“飞落数来崖,碎玉叹飞花”的奇观。

13.深秋,校园的梧桐叶枯黄了,时而像打着秋千,飘飘悠悠;时而像降落伞,摇摇欲坠;时而像一群燕子,自由飞翔„„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地面上像是铺上一条无比宽大的金毯子。望着这景象,我不由地吟诵起龚自珍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落叶虽不是春天的“落红”,却具有“落红”的献身精神,不正像我们的老师冯?

14.梅,自古以来就倍受人们的称赞。要说古人赞颂梅的诗句,就更是数不胜数了。“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便是一个例子。梅独自傲立于风雪中的顽强精神,确实令人感慨万千

15.“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 不错,桃花的花瓣上还带着昨夜的露珠,还不停地催促其他小花儿快快开放,笼罩在烟雨之中的柳树绿得翠生生的,绿得碧澄澄的,此情此景真令人心旷神怡

16.老师,你可记得我——一个令您付出无数心血与汗水的“小淘气”。您那眼角的皱纹,有一条是为我而生,您那头上的银发,有一丝为我而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诗句不是赞颂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还能赞颂谁呢?

17.春雨,古今中外多少人赞美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大诗人杜甫描述你来到人间的佳句。你来了,如烟似粉,悄无声息,垂柳在你的抚慰下吐出新芽,竹子在你的滋润下拔节,禾苗在您的沐浴下盈盈闪光„„

18.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泥土的信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19.、月亮渐渐西沉,星星又悄悄地眨起了眼睛。望着满天星星,我不由得想起了爸爸白天对我说的话,是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爸爸,请你放心,我不会让你失望的

20.爷爷70大寿,亲朋好友都前来祝贺。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可爷爷却叹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霜叶红于二月花”。爷爷,你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爷爷笑了,摸摸我的头:“就你会耍贫嘴!”

21.小红正被老师那( 妙趣横生 )的故事( 心花怒放 )时,被小军踩了一脚,痛得眼泪都掉了下来。小军吓傻了,不知所措。旁边的小名递了个眼色,小军( 心领神会 ),赶紧做出( 前仰后合 )的姿势向小红赔不是,全班同学看到他那样儿( 哄堂大笑 ),小红也忘了痛,( 破涕为笑 ) 22.今天的写作课上,老师让我们写一篇文章,我(绞尽脑汁),就是想不出来。无奈之下,我抄袭了一篇作文书上的作文交给了老师。没想到老师竟(信以为真),说要推荐到报刊发表。这是我(生搬硬套)的,这下,我慌了,(不知所措)。后来经过一番仔细的细考,我决心向老师坦白事情的原委,争取老师原谅,接受处理。

23.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犯一些错误,不过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

24.俗话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经常干小偷小摸的事,终究会有被人发现的时候。所以做人还是本分一点好。

25.俗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 ”,如果你到外地探亲,可以把我们家乡的特产作为礼物带给他

26.在教学楼快要倒塌的( 千钧一发)的时刻,谭千秋老师迅速把几个孩子搂在怀里,几个孩子(安然无恙),而谭千秋老师却永远地走了

27.我走进教室,忽然发现同学们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弄得我:“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一时间,我不知所措。

28.在这茫茫人海中,想找到失散多年的母亲,简直是“海底捞针---往哪儿找去”,太难了。

29.看见好朋友得满分后骄傲的样子,我想对他说:“骄傲使人落后。

30.看见同学王小刚不尊重他人,我想对他说:“敬人者,人恒敬之。

34分离在即,面对伤感不已的好朋友,我想对他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有人嘲笑我小小年纪,心得比天高,我想对他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5、同学遭到打击,灰心丧气时,我想对他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36小组合作时,王明处处小瞧他人,我想对他说:“众人拾柴火焰高。”

37、表妹有许多计划但是从不去实施,我想对他说:“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38、马路上有人翻越栏杆,我想对他说:“交通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39、学习时,同桌不肯勤奋,我想对他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40、邻居家男生经常说话不算数,我想对他说:“人无信不立。

41、哥哥的一番劝告,让我茅塞顿开,我想对他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42、小强总写不好作文,愁眉苦脸,我想对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3、在学习上,我喜欢用“不知则问,不能则学”来要求自己,正确对待问题,不耻下问;我还喜欢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来激励自己,只有勤学苦练,才能获取真才实学。对待朋友,我经常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来告诫自己,要原谅朋友的不足。

44、爷爷是一名退休老教师,现在仍每天坚持读书写字,读中外名著,读期刊杂志。我很好奇,爷爷说:“活到老,学到老。虽然我学的东西很多,但相对于浩瀚的知识海洋来说只是沧海一栗,值得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45、改革开放以来,祖国蒸蒸日上,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爷爷感慨地说:“这真是,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

46、隔壁的张嫂十分抠门,每次别人去借东西,她总是推三阻四说没有。人们都说她真是“铁公鸡---一毛不拔”

47、语文老师正在抽查昨天要求背诵的课文。唉,可我昨晚为了看电视还没来得及,这可怎么办呢?这时我在座位上是“十五个吊水桶---七上八下”,生怕老师点到我的名字。

48、妈妈将“不教一日闲过”作为座右铭,每天上班很尽职,下班后不但做家务,认真辅导我功课,还钻研业务知识。

六、周日到进修学校参加本科学习,每天都过的充实而忙碌。

49、王静怡的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一天,老师把成绩不太理想的小红和波波调到王静怡旁边,王静怡要求换座位,老师开导她说:“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之短。你可以学习小红的爱举手发言和波波的爱劳动呀!”

50、过年了,北京的李佳佳同学给我寄来了我最喜爱的米老鼠卡通画,向我表示祝贺,这真是“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51、当朋友遇到困难时,你会对他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2、当同学自以为了不起时,你会对他说:“满招损,谦受益”

53、当朋友不珍惜光阴时,你会对他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54、这学期,王军进步明显,可谓一天一个变化,朱老师夸奖道:“现在,王军同学的学习成绩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55、过去晋朝的王、谢家贵族府第到了唐朝已经变成普通老百姓了,只有燕子依旧年年飞来栖息。这就是《乌衣巷》里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56、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用“我劝天公重抖数,不拘一格降人才”

57、“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是啊,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却一去不复返。不抓住今天,永远期盼着明天,命运会向你招手吗?

58、我们理解了“一份耕耘,一分收获”这句话,就不会再埋怨学习艰苦了,因为只有努力付出,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59、古诗中有不少表现友情的诗句,如李白的《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还有高适的《别董大》一诗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等。

60、看了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同学们一个个泪如雨下,不由得想起了大诗人孟郊写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61、深秋,校园的梧桐叶黄了,时而像打着秋千,时而像降落伞„„„„地面上像是铺上一条宽大无比的金毯子。望着这景象,我不由得吟诵起龚自珍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62、生活中,有才能的人比比皆是,但是能慧眼识人的人才并不多.可见,世上不是缺乏人才,而是缺乏能发现人才的人.正如韩愈在《马说》中所说的: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63、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当人们看到陈旧的事物日趋没落,新生的事物逐渐兴起时,自然而然地就会想起刘禹锡的一首诗中包含新陈代谢规律的两句诗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64、老师经常加班熬夜,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65、妈妈看着新买的大彩电说:“现在的日子是越来越好了,真是 芝麻开花——节节高呀!”

66、你给我讲了半天,我一点也不懂,这叫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怎么办呢?

67、我不小心把它弄坏了,又怕妈妈责骂,哎,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自认倒霉吧!

68、好伙伴即将进入中学读书,我送给他赠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69、“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伟大的祖国,亲爱的母亲,我该怎样努力,来报答您的恩情?

70、面对这样突然的情况,他真是“跳进黄河洗不清”百口莫辩了。

71、你看他,坚持不懈,勇于攀登,终于取得了成功,真是:金城所致,金石为开。

理想固然美好,但与其空想不如现在就动手,因为我想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但是,蛮干不如巧干,就如“磨刀不误砍柴工”

72、李时珍是郎中时就跋山涉水,尝遍百药,最终编撰《本草纲目》,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啊!

73、中秋佳节手捧着香甜的月饼,凝望着皎洁的月亮,情不自禁的想起了远在大连的表弟,心里默默祈祷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4、我的同桌助人很热心,可学习不怎么样,我有点瞧不起他.老师对我说:”古人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看你们各有长处,也各有不足,你们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向上。”

75、去年,我对打篮球还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可是,现在,我打篮球的水平称得上飞机上挂暖瓶——高水平连爸爸也自愧不如。

76、小珍弹奏的钢琴曲非常美妙令人大开眼界,我听后不禁由衷地赞叹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77、你看,一株株金灿灿的迎春花从栏杆内探出了”小脑袋”,这真是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78、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你努力工作,一定会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79、人到十分困难的境地,一定要放胆一搏,遇事难以做出决断时要平心静气,冷静对待,就像张大千所说:人到万难须放胆,事当两可要平心那样。

80、你会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来勉励自己。

81、你认为你教室的墙壁最好贴哪些诗句、名言警句来勉励大家为好,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82、我国的古诗(浩如烟海),读了高鼎写的《村居》中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提杨柳醉春烟”,春天的风光(尽收眼底);我们自然就想到了赞美春天的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白居易记忆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红花绿波;杜甫笔下似春雨般“随风潜入夜”的悄然无声息;是唤醒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读到夏天,我们联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杭州西湖的独特风光;是清代袁牧笔下“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的儿童捕蝉图;提及到秋天,“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美景让人( 心旷神怡),“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更点出了秋天的无限风光。在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里,你更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真把冬写绝了。

83、即将告别母校,告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我们自然会想到送别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些诗句叫人回味无穷,李白送别孟浩然时写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表达了友人离别之情。他还送别好友汪伦时,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成为借景抒情的名句。高适在送别董大时也写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了对好友的美好祝福。此情此景,我们还想到了用诗歌来表达我们的送别之情,

84、我叔叔是一个学识渊博(有学问)的人。他不仅博览群书(读的书特别多),而且常常是一目十行(速度特别快),还能做到过目不忘(一看就能记住)。为了读书,有时他废寝忘食(忘记了吃饭和休息)。他经常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著名的风景名胜),更使他受益匪浅(收获特别大)。这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啊”。

85、要写好作文,不要光看书,还要多参加实践活动,勤练笔,正如古人说的那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86、人们经常用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句来形容老师对学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87、虽相隔万水千山,但友谊的纽带把我们紧紧联在一起 ,这真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88我国古代有句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是说坏事再小也不能去做,干多了就变成大坏事;好事再小,也要做,做多了就变成大好事

89小芳的阿姨因工作不顺利,老是抱怨自己没有遇上好的机遇。小芳想劝劝阿姨,请你帮小芳想一条这方面的名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90当看到宝岛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我自然想起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9

1、当我们经历了去年冬天的冰冻灾害,看到凌寒开放的梅花时,自然想起毛泽东的词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92、人们常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赞美黄河的雄伟气势。你也能借用古人的诗句来赞美下面的名山、名水、名城、名胜吗?

长江: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苏州、杭州: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名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

3、搞好西部开发,重要的是做好退耕还林,以期在西北沙漠中兴起绿洲,在戈壁中出现草原,再现《敕勒歌》中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

94、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古代诗人多有赞美黄河的语句,请默写两首写到黄河的诗: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95、《忆江南》中诗人白居易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明媚的春光,其中概括了水乡春天花红水绿这一典型特征的一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96杨万里在《小池》中描写新荷出水,蜻蜓停立的姿态,来抒发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思想情感的诗句是: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97、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提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道理的诗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98、鲁迅常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来表达对人民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

99、小文说完了,转过去喝水,可琳琳偏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习惯,我又追问一句:“这个消息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100、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长用《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0

1、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就像梅花和雪花一样,“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

18、登高远眺,视野更为宽阔,由此想到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

19、许多书上学到的道理,要到实践中去运用,才会有深刻的理解,正如古人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0

2、当看到有的同学不喜欢和书交朋友,我会用高尔基说的“热爱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来告诫他。

103当看到有的同学对学习失去信心时,我会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来鼓励他充满信心。

10

4、班队会上,你们班的同学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表演精彩的节目,你会相出的歇后语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推荐第7篇:古诗词语境

根据提供的实际情况运用学过的诗句填空。

(1)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

)。 (2)小明是个顽皮的孩子,五年级的学生还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

)。

(3)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

)。 (4)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

)朝诗人(

)在《题西岭壁》中的诗句“(

)”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5)当我们回忆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 (6)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

)朝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

)”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7)汗代史学家、文学家(

)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当“比”讲,它与(

)代诗人(

)写的《山行》中的(

)(诗句)中的“于”意思完全相同。

(8)现在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

)。”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9)中秋佳节,皓月当空。那一轮圆月被黄灿灿的月晕衬托着,月光如透明的薄纱,蒙蒙胧胧地照着大地,清风拂面,不由撩起我思乡的情怀:离别故土几载,家乡的亲人可好?酸楚的我不禁潸然泪下。“(

)”。 (10)来到瀑布脚下,捧着清澈的泉水,舒服极了。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了朵朵美丽的水花。望着

美丽的瀑布,我不禁想起“(

)”。

(11)昨天下午,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

)”时,爸爸走过来,助我一臂之力,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

)”。于是我很快解开了这道难题。 (12)爷爷七十大寿,亲朋好友都前来祝贺。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可爷爷却叹道“(

)”。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

)”。爷爷,您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呢。”爷爷笑了,摸着我的头说:“就你会贫嘴!”

(13)昨天下午,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踏破铁鞋无觅处”时,爸爸走了过来,助我一臂之力,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 ”,于是迅速地解开了这道难题。

(4)老师,你可记得我——一个令您付出无数心血与汗水的“小淘气”。您那眼角的皱纹,有一条是为我而生,您那头上的银发,有一丝为我而白。“_ ”,这诗句不是赞颂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还能赞颂谁呢?

(15)春雨,古今中外多少人赞美你。“ ”这是大诗人杜甫描述你来到人间的佳句。你来了,如烟似粉,悄无声息,垂柳在你的抚慰下吐出新芽,竹子在你的滋润下拔节,禾苗在您的沐浴下盈盈闪光„„ (16)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泥土的信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17)月亮渐渐西沉,星星又悄悄地眨起了眼睛。望着满天星星,我不由得想起了爸爸白天对我说的话,是啊,“ ”。爸爸,请你放心,我不会让你失望的。

(18)中秋佳节,手捧着香香甜甜的月饼,凝神眺望着皎洁的月亮,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远在大连的表弟,心里默默祈祷着:“ ”。

(19)战火连连,兵荒马乱,“望湖楼”酒家却依然是一片灯红酒绿,歌舞升平,歌女搔首弄姿,这真是“ _”,达官贵人竟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这被侵占之地何时才能收复,

(20)“_ 。”是啊,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呢,却是一去不复返。不抓住今天,永远期盼着明天,幸运会向你招手吗? (21)我们几个手挽手默默地走在去火车站的路上,彼此无语。朝夕相处三年的挚友呀,怎

。“ ”?大家泪眼相视,情意无限!

(22)我们的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 ”,强调习作是心灵的放飞,是情感的释放,写法要不拘一格,语言要有自己的个性。 (23)又一次竞选的失败,将我的心抛入到万丈深渊。哎,要知道我投入了多少精力,花费了多少时间应对这两次竞选呀,老天爷怎么对我一点也不开恩呢?我几时才能“ ”呀!

(24)中秋佳节,皓月当空。那一轮圆月被黄灿灿的月晕衬托着,月光如透明的薄纱,朦朦胧胧地罩在大地上,清风拂面,不由撩动我思乡的情怀:离别故土几载,家乡的亲人可好!酸楚的我不禁潸然泪下,“ ”。亲人啊,可知道海外游子的心!

(25)湖边,那株丰姿的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看去,就好像一树绿色的宝石,柳枝也不逊色,低眉顺眼,柔柔软软、缠缠绵绵,似风姿绰约的美

是“_ ”。

推荐第8篇:古诗词语境

根据提供的实际情况运用学过的诗句填空。

(1)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

)。

(2)小明是个顽皮的孩子,五年级的学生还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

)。

(3)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

)。

(4)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

)朝诗人(

)在《题西岭壁》中的诗句“(

)”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5)当我们回忆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

(6)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

)朝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

)”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7)汗代史学家、文学家(

)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当“比”讲,它与(

)代诗人(

)写的《山行》中的(

)(诗句)中的“于”意思完全相同。

(8)现在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

)。”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9)中秋佳节,皓月当空。那一轮圆月被黄灿灿的月晕衬托着,月光如透明的薄纱,蒙蒙胧胧地照着大地,清风拂面,不由撩起我思乡的情怀:离别故土几载,家乡的亲人可好?酸楚的我不禁潸然泪下。“(

)”。

(10)来到瀑布脚下,捧着清澈的泉水,舒服极了。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了朵朵美丽的水花。望着美丽的瀑布,我不禁想起“(

)”。

(11)昨天下午,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

)”时,爸爸走过来,助我一臂 1

之力,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

)”。于是我很快解开了这道难题。

(12)爷爷七十大寿,亲朋好友都前来祝贺。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可爷爷却叹道“(

)”。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

)”。爷爷,您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呢。”爷爷笑了,摸着我的头说:“就你会贫嘴!

(13)昨天下午,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踏破铁鞋无觅处”时,爸爸走了过来,助我一臂之力,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 ”,于是迅速地解开了这道难题。 (4)老师,你可记得我——一个令您付出无数心血与汗水的“小淘气”。您那眼角的皱纹,有一条是为我而生,您那头上的银发,有一丝为我而白。“_ ”,这诗句不是赞颂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还能赞颂谁呢?

(15)春雨,古今中外多少人赞美你。“ ”这是大诗人杜甫描述你来到人间的佳句。你来了,如烟似粉,悄无声息,垂柳在你的抚慰下吐出新芽,竹子在你的滋润下拔节,禾苗在您的沐浴下盈盈闪光„„

(16)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泥土的信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17)月亮渐渐西沉,星星又悄悄地眨起了眼睛。望着满天星星,我不由得想起了爸爸白天对我说的话,是啊,“ ”。爸爸,请你放心,我不会让你失望的。

(18)中秋佳节,手捧着香香甜甜的月饼,凝神眺望着皎洁的月亮,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远在大连的表弟,心里默默祈祷着:“ ”。

(19)战火连连,兵荒马乱,“望湖楼”酒家却依然是一片灯红酒绿,歌舞升平,歌女搔首弄姿,这真是“ _”,达官贵人竟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这被侵占之地何时才能收复,

(20)“_ 。”是啊,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呢,却是一去不复返。不抓住今天,永远期盼着明天,幸运会向你招手吗?

(21)我们几个手挽手默默地走在去火车站的路上,彼此无语。朝夕相处三年的挚友呀,怎舍得刹那间的分离。“ ”?大家泪眼相视,情意无限!

(22)我们的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 ”,强调习作是心灵的放飞,是情感的释放,写法要不拘一格,语言要有自己的个性。

(23)又一次竞选的失败,将我的心抛入到万丈深渊。哎,要知道我投入了多少精力,花费了多少时间应对这两次竞选呀,老天爷怎么对我一点也不开恩呢?我几时才能“ ”呀!

(24)中秋佳节,皓月当空。那一轮圆月被黄灿灿的月晕衬托着,月光如透明的薄纱,朦朦胧胧地罩在大地上,清风拂面,不由撩动我思乡的情怀:离别故土几载,家乡的亲人可好!酸楚的我不禁潸然泪下,“ ”。亲人啊,可知道海外游子的心!

(25)湖边,那株丰姿的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看去,就好像一树绿色的宝石,柳枝也不逊色,低眉顺眼,柔柔软软、缠缠绵绵,似风姿绰约的美人。此景象真可谓是“_ ”。

推荐第9篇:语境练习题

语境练习题

1.有记者问现代新加坡之父 李光耀:“1997年后香港将遭遇什么?”李光耀答道:“1998”。请问李光耀的言外之意。

2.阅读下面的对话,在两处横线上,填上清楚简洁而又有针对性、说服力的话

甲对乙说:“我考不上高中了,所以明天起,我打算请假,帮助亲属做买卖,考试时我再来,你看怎么样?”

乙说:“我的意见。” 甲说:“那有什么好处做买卖也不需要文化。”

乙说:“。”

3.阅读下列一则报道,将其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30字。

据《人民日报》消息:美国东部时间11月1日(北京时间11月2日)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表示,由于受到天气的干扰和塔利班的抵抗,美军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受到影响,美军因此计划向阿境内增派兵力。拉姆斯菲尔德没有透露目前在阿富汗境内的美军数量,但他表示,希望能够增派三到四倍的特种部队进入阿富汗。

另据报道,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赖斯当天也指出,美国不能在回教斋月停止反恐战争。美军目前已有少量地面部队进入阿富汗北部地区,协助反塔北方联盟对塔利班发动进攻,他们出动B—52轰炸机对塔利班前线阵地进行了地毯式轰炸。

4.阅读下面内容,回答问题。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人就好像一个分数,它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计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的值就愈小。”

列夫·托尔斯泰这句话要告诉人们的意思是:。

5.听下面作家与厨师的对话,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录音材料:经过一场激烈的争论之后,作家对厨师说:“你没有从事过写作,因此你无权对书本提出批评。”厨师反驳道:“岂有此理!我这一辈子没下过一个蛋,但我能尝出炒鸡蛋的味道,母鸡行吗?”

(1)作家与厨师争论的话题是:。

(2)厨师回答的言外之意是。

6.“

1、

2、

3、

5、

8、

13、

21、

34、

55、8

9、144„„”这是数学中有趣的斐波那契级数。此级数的最大特征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7.阅读下面这则消息,提取有关语言信息。

在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代表们就如何保护我国环境问题达成一定的共识。代表们认为,环境保护不能只靠政府,企业及公众的认同、支持和参与对环保目标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三方相互协作,才能保证生活、生产、生态三个目标的协同实现。

依据代表们的意见,要保护好我国的环境,应该做到

9.读对联,要注意揣摩其中的寓意,下面是某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写的一副对联,请写出次人具体有哪些兴趣爱好。

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

10.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

1992年6月,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倪萍与日本影视歌三栖明星翁倩玉合作,同台主持“中日友好歌会”擂台赛。舞台设在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太庙前,比赛实况通过卫星想中日两国观众直播。倪萍将首先发言,他对主持词提出了异议,坚决不同意导演为他写的第一局:亲爱的日本朋友,你们好,首先我代表中国人民在这里给你们鞠躬了。

(1)倪萍不同意主持词中第一局词的原因是

(2)如果让你重新为倪萍写第一局台词,你怎样写?

11.英国纽约街头一名乞丐,行乞时在脖子上挂上一牌子—“自幼失明”,但每天所得甚少,后来一位诗人春天在此路过,给他的牌子换了一句话,这句话语言形象,能激起人们的感情波澜,点燃起人们同情的火焰。于是他收入大增,假如你是这位诗人,你牌子换一句什么样的话呢?

12.朱镕基总理在2002年3月15日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说:“他(指克林顿总统)讲了这样一段话,就是必须实现一个由威胁转成海峡两岸对话的这样一种转变。”我觉得克林顿总统这句话应该改两个字才比较确切,就是必须要实现在太平洋两岸之间的由威胁转为对话的这样一种转变。克林顿总统和朱镕基总理讲的话都是在特定场合下含蓄的外交辞令,都没有直接指明谁威胁谁,谁与谁对话。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的意思明确完整的表述出来。

克林顿总统的意思是。

朱镕基总理的意思是。

13.日本的北海道出产一种味道珍奇的鳗鱼,海边渔村的许多渔民都以捕捞鳗鱼为生。而鳗鱼的生命非常脆弱,只要一离开深海区,要不了半天就会全部死亡。一老渔民发现了使鳗鱼不死的秘诀,就是在整他的鳗鱼中,放进几条鳗鱼的“对头”狗鱼,几条势单力薄的狗鱼惊慌地在鳗鱼堆里四处乱窜,这样一来反而把满满一船死气沉沉的鳗鱼全给激活了。

这一段话给你的启示是

14.《三国演义》中写到晋国司马炎灭吴国、俘虏吴王孙皓。在接见孙皓命他就座时,司马炎说:“设立此位久已。”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

15.班里的“小书法家”小丽正在书写一幅参赛的书法作品,大功即将告成。毛手毛脚的小映突然凑上来踫到了她的手,一幅艺术作品立刻惨不忍睹。小丽还在气头上,又是莞尔一笑,说:“微笑是人类最好看的表情。”

小映这句话的意思是:

16.福特·马多尔斯说:“阅读海明威的文章,好比透过潺潺流水观看河底,单词像小方砖一样,井然有序地镶嵌在一起。

福特·马多尔斯的言外之意是:

17.根据下面的一段话中的统计数据,请为这段话写一个结束句。(不超过30字)

最近,记者考察了某市最繁华的商业街,对这条商业街的商业用字进行了调查,发现整个路段的747个招牌中,含有不规范字的招牌多达118个。约占总数的16%。在这188个招牌中共有346个不规范字,由此看来。

推荐第10篇:上下文语境教学在语文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上下文语境教学在语文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孔凡成教授

先抛一个问题,如果让我们用语境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设计《师说》《背影》等课的教案,我们该怎么做?

为此,我们今天来交流一下语境教学设计方法之一——上下文设计法

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什么叫语境、语境教学。语境教学是为了提升学生在特定语境中所需的具体的语文能力,而运用语境理论来指导教师教语文和学生学语文的教学。

这里先说说语境。狭义的语境又称语言环境,即上下文,指语言符号间的关系。

《邱少云》中:有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熄灭。看看时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这里的“才”不同意思是由上下文造成的。

广义的语境指言语交际环境,即与具体的言语行为密切联系的、同言语交际过程相始终的、对言语交际活动有重要影响的条件和背景。我们这里的“语境”使用的是广义的语境概念。

这里的语境和小学语文情境中的情境不是一个意思.李吉林先生所说的“情境”,指教师人为创设、优化了的“渗透着教育者意图的”典型场景,具有再创性、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等特点,来源于古代文论中的“情境”,强调艺术

化,特别喜欢通过音乐、美术、戏剧等手段来创设,不一定具有交际性特征。 语境大致包括以下几类:

上下文语境。包括语体、风格(王希杰)、题旨;篇章语境、段落语境、句子语境、词组语境;语音上下文、语词上下文、语法上下文、语义上下文;前言后语等。

情景语境即言语交际现场,包括交际目的、交际对象、交际关系、话题、角色、时间、地点、场景;处境、心情;附着符号束(包括声调、语调、语气、停顿、体态语言、穿着打扮、随身教具)等因素。

课堂上,课堂交际目的即教学目标,交际对象即师生双方,交际关系即师生、生生关系。

孙双金《白杨》

师:课文仅仅写的是白杨树吗? 生:不是的,还写了爸爸。

师:课文赞扬了爸爸的什么精神?

生:赞扬了爸爸服从需要、扎根边疆的精神;赞扬了爸爸教育子女扎根边疆的感人精神。

师:边疆建设者仅仅是爸爸一人吗?赞扬爸爸实际就是赞扬什么人? 生:实际上是赞扬许许多多的边疆建设者。 师:对呀,有多少边疆创业者,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的边疆建设事业者,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次来成都的新疆代表队14人中就有13人是从别的地区到新疆去的。新疆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台下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我们台上也有白杨,是谁呀?

生:我们,我们就是小白杨,树!(脸露微笑)

师:对,你们就是小白杨,我相信你们这些小白杨也一定会长成高大挺秀的大白杨,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 执教者善于从现场捕捉到相关情景语境因素,并适时加以运用。在台下听课的老师中,新疆代表队14人中就有13人 是从别的地区到新疆去的,这一情形恰与《白杨》一文所赞颂的支援边疆建设、扎根边疆生活的内容相似。孙老师在教学中点到这一点,很容易使学生感动,受到教育,并引起台下的老师产生深深的共鸣。如果不是巧妙地捕捉课堂语境这一因素,那么这里的认知升华恐怕就不那么自然,不那么水到渠成了。由此可见,恰当捕捉 现场语境因素的重要。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第一层意思是赞扬西湖美景。

第二层我们看荷、莲的文化意味就知道这里是赞友人林子方人格魅力。 第三层我们注意到在古代天、日指天子皇上。接天的莲叶才无穷碧,映日的荷花才别样红。

当时 林子方外放福州做官,作为友人和上司杨万里并不希望林子方离开都城。因此我们就可以看出有劝留在都城的意味。时林子方担任直阁秘书,杨万里任秘书少监,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志同道合、互为知己。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任福州知府,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杨万里则不这么想,认为林 子方只有留在首都、留在皇帝身边才能有更大发展。但话不能明说,于是就在送林子方赴福州时写下此诗,表面是借西湖美景来表达对朋友升迁的祝贺和送别的喜 悦,实则是暗劝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当然,林子方兴致勃勃,杨万里也不能泼冷水,只好通这种方式暗示了。

我们来看虚拟语境。为达成某种目的,在情景语境基础上,通过虚拟、想象的方式,如语言虚拟、表演虚拟的方式来创造的某种假定的环境就是虚拟语境。

于永正《草》复习巩固阶段

师:小朋友,放学回家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 师:那么多的花儿不写,干吗写草哇?

生:(一愣)嗯,因为„„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

师:噢,我明白了。背吧!(生背)

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诗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你看俺孙女多有能耐!(众大笑)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啊!(众大笑)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小朋友,放学回家后请把《草》这首古诗背给家里人听。 这里就创造了一个虚拟语境。在 该案例中,于老师就是通过虚拟语境的方式进行教学的,通过扮演奶奶检查学习效果的。他首先问:“谁愿意背给奶奶听?”这就考虑到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而 不是强人所难;接着说:“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点明了学生(虚拟语境中的孙女)的交际对象的文化水平和生理特点,要 求学生(孙女)要意识到交际对象的这两方面因素对“奶奶”和“学生”(孙女)的影响和制约,这就为下文中奶奶的一系列提问和学生(孙女)的必须回答提供了 合理解释,显得真实自然。就是鼓励,于老师在创设的虚拟语境中说:“你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完全是一种生活化的语言,十分符合虚拟语境中的人物身份。这 样,虚拟的语境更具交际性,更符合实际需要,并始终指向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现在来看看认知语境。包括言语表达者和接受者已有的知识、经历、思想、身份、文化程度、性格、修养等。认知语境即师生双方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如霍懋征老师在指导学习《飞夺泸定桥》前,复习学生已学过的毛泽东写的《七律•长征》,当学生将“大渡桥横铁索寒”与“飞夺泸定桥”联系起来后,学生很快就能够明白《飞夺泸定桥》一文的主旨和主要内容。

再谈谈语境功能。语境功能多样。作为教学研究者,能够把握住语境的解释功能和制约功能即可。

制约功能指语境对于语言应用所起的限制作用,要求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必须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恰当的言语表达形式进行交际。

解释功能是针对读者、听话人而言的,指语境对于言语活动中的某些语言现象的解释和说明能力,特别是对会话含义及模糊意义具有强大的解释和说明功能。

在语境理论基础上,形成语境教学理论。语境教学指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语境因素来引导教师教与学生学,以期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教学形态。

这里的语境和小学语文情境中的情境不是一个意思.李吉林先生所说的“情境”,指教师人为创设、优化了的“渗透着教育者意图的”典型场景,具有再创性、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等特点,来源于古代文论中的“情境”,强调艺术化,特别喜欢通过音乐、美术、戏剧等手段来创设,不一定具有交际性特征。

两者有相容的地方,大而言之,李吉林的情境是语境的一种类型,与虚拟语境相当。语境教学实施需要掌握的规律和做法很多。本次我们只能讲其中的一两个问题。

首先说说语境教学的目标。语境教学视野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言语交际能力。思想教育不是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

有人认为,语境教学目标如此定位容易忽视思想教育。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在语境教学中,不是有没有、要不要思想教育的问题,而是思想教育如何定位,进行什么样的思想教育和如何进行思想教育的问题。

在语境教学中,思想教育不是语文教学目 标,而是语文能力形成过程中附带的效果。思想教育应该隐性化,潜隐于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中。

当然,如果非要将思想教育确立为语境教学目标,建议将语文能力目标作为显性目标,思想教育作为隐性目标。无论如何,不能让思想教育目标独立,坐大。否则,语文就不成为语文了。

语文知识的学习是实现语用能力目的的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语用能力目的的“附带的效果”开发学生智力是实现语用能力目的的心理前提,提高审美能力已经内在的包含在语用能力的内涵之中。

——李海林:《言语教学论》

强调语境就指向着语文能力。

举个例子:一味强调思想教育就很可笑。 《燕子》教学片断

师:现在我们对课文比较清楚,写燕子模样的美,在美的春天里赶来,然后写了飞行的美,我们想想,课文为什么把燕子写得这么美? (学生回答有困难)

师:(启发)如果写狐狸怎么不把狐狸写得很美? 生:(领悟)因为燕子是益鸟。

师:对,燕子是益鸟,我们要爱燕子,不仅要爱燕子,还要爱一切的益鸟。

这里教者通过为什么不写狐狸这 一问题来引导出燕子是益鸟,就是一种错误。首先,益兽、益鸟是从人的道德伦理角度加以评议的,动物本身无所谓善恶的。其次,就算可以从人的伦理道德角度去 评论动物,也不能说狐狸就一定是坏东西。狐狸本身也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一环,如三江源鼠患成灾,就与吃田鼠的狐狸少密切相关。再 次,拿燕子和狐狸比较本身就不伦不类。最后,不能将寓言中所学到的狐狸的不良品性定势化,限制学生的思维视野。

每一门课程都有思想教育,但不能说思想教育是目标。再举一例: 《桂林山水》教学

师:假如我们现在到了桂林,登上拔地而起的奇峰。看到这儿山青水秀,我们想说一句什么话?

生:这儿的山水真美啊!

生: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真是这样。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这时你们只想到桂林的山水吗?我们的祖国很大,像桂林这样的山水各地都有。我们看到桂林山水,就会想到祖国的山山水水„„

山水美景和热爱祖国之间并不存 在线性逻辑。两者之间没有内定的逻辑关系。山水美景是否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否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这要看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心境。否则就要闹笑 话。比如一位教师教巴金的《海上日出》,认为文中所写的壮景反映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其实,《海上日出》是巴金先生在1927年从上海乘船赴巴黎留学期间所写的向兄长报告的旅程见闻而已。这里的“海上”是指红海上,并非中国海上呵,又怎么能见景就以为表达了爱国主义精神?

在《桂林山水》教学中,教者为了让学生受到爱国思想教育,又做了一个练习:“山水”的同义词有哪些?可以加上哪些词儿组成词组。你能从这些词组选出一组造句,用来赞美祖国的锦绣河山吗?比如陈述句、感叹句,为了强调也可用反问句。其实录过程为:

师:„„“山水”又可以怎么说? „„

师:这些词可以和哪些形容词搭配来表示祖国山河的美? „„

师:谁能从中选一个词组,说一句话表示祖国山河的美? 生:祖国的河山多壮美! 师:改成感叹句会吗? 生:祖国的河山多壮丽啊!

师:再加重语气,改成反问句,会吗? 生:祖国的河山这么美,我能不爱吗? 师:学习了桂林山水,我们知道祖国山河秀丽,更加深了我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还需要指出的是,学生造的句子“祖国的河山多壮美”已经是感叹句了,教师依然还问学生“改成感叹句会吗”,有点画蛇添足。不过,想一想教者意在强化思想教育,让学生说出“祖国的河山多壮丽啊!”这样的句子,似乎也就可以理解了。

因此,在语境教学视野,语文教学目标就是培养语文能力,而不是别的。 在语境教学视野,语文教学目标要求做到具体、精当、针对性强。

看一个例子,大家看怎么改? 分析《狐狸和乌鸦》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8个生字,认读7个字。能初步认识课文中的一类和二类生字。 2.能看拼音熟练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习惯。

3.朗读课文, 培养同学们针对课文内容参加讨论,发表见解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感悟课文,体验情感。

2.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排演课本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充分利用彩色插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2.通过讨论展开想象,知道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

看看这一课目标真多!有的非常抽象,希望一篇课文达成这么多目标。有的实现主体不是学生。

分析《狐狸和乌鸦》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认读7个字。能初步认识课文中的一类和二类生字。 2.能看拼音熟练的朗读课文,知道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写成以上两条,是否更妥当些?

语境教学目标强调是语文,而非其他的;强调是这一课的,而非抽象的。 以上我们说的是语境教学目标。依此,我们就会发现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了。

以下,我们来谈谈上下文教学设计问题

上下文设计法是运用上下文理论来编制语文教案的一种方法,是语境设计法中的一种。上下文设计法法运用范围十分广泛。具体表现在各类能力的培养和各种类型的语文教学中。

1、贯穿于各种能力培养的设计中

在口语交际、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中,都要用到上下文设计法。特别是在阅读能力培养中,在词句、语段和语篇含义的理解,词语读音的确定,语法结构的判断,朗读的推敲,病句的修改以及有意识记的训练中,都可以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其基本训练思路。 2.贯穿于语文教学设计的各种类型中(1)识字教学设计。可以根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进行分散识字教学设计。如在初读课文时,认识生字;在精读课文时,理解生字词;在复读课文时,学写生字词。

在写字教学中,可以将生字融于词语、短语、句子的训练中,采用组词、填空、选择、改错及造句等形式学写生字,而不是脱离上下文语境单一布置抄写生字。

(2)阅读教学设计。设计时强调要熟悉整篇课文,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再具体学习课文,做到课文不熟不开讲;指导学生学会整体感知,联系文章的整体来体会词句的意思,努力把词语放在特定的上下文中,根据特定的语义场解词、释句。

(3)写作教学设计。教师首先要分清语体,根据语体的有关要求来决定和选择文体、话题及用语风格,然后再选择素材、结构方式及表现手段,最后还要注意语音的上下文、语词的上下文、语法的上下文、语段的上下文和篇章的上下文的前后制约作用,恰当选词择句,避免前后矛盾和不协调。

(三)上下文设计法与教材研读

可以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备课策略,做到瞻前顾后,新旧联系,从整体到局部,了解整套,把握全册,掌握单元,吃透各课;再从部分到整体,反复理解,不断升华。

(四)上下文设计法与课堂结构设计 1.总分总结构

总分总结构有整体感知、细读深化和复读巩固三个环节组成。这三个环节体现了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的设计策略。其中整体感知要求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个宏观的初步认识,为细读深化联系整体奠定基础;细读深化从上下文出发,对该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学习;复读巩固从整体出发,深化对文章整体的认识。

从整体感知到细读深化是自上而下,从细读深化到复读巩固是自下而上,因而采用这种阅读结构方式效果较好。

作文教学有交际语境写作教学理论 (1)标准形态

教学结构表现为整体感知、细读深化和复读巩固三个环节。如于永正的《草》。

(2)总分形态

教学结构表现为整体感知、细读深化。如于永正的《月光曲》教学。 (3)分总形态

教学由部分到整体,体现出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因字而生句,积句而为章,积章而成篇”的精神。

如刘须锦老师设计《金蝉脱壳》第一课时:首先是读写生字,因词连句。读写9个生字,组词,在书上画出这9个生字词。接着,熟读词语,因词连句。画出9个词语相关句子,熟读,并背诵这些句子。再巧用熟句,连句成文。将相关句子归类,相机渗透逻辑分段,整体感知课文。最后,呼应语词,概说课文。对照生字,说说课文主要写什么。

2.散点聚焦式(焦点辐射式)

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各种教学内容向文中某一核心点聚焦;围绕文中一点,联系文中的其他部分内容,向其他内容辐射延伸。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一句话: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可以围绕这一点运用散点聚焦式(焦点辐射式)来设计教案。

(五)上下文设计艺术

1.上下文隐现法

指先采用隔断上文或下文的方法,将后面一部分内容暂时隐去,再根据要求逐步呈现下文的方法。

2.延后法

指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作滞后处理,在学到相关部分时或者学完课文后,再来引导学生回答相关问题。这样做便于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够联系全文,避免断章取义。

3.回望法

指教师在学习相关段落或重点语句以及文眼时,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相关语段,指导朗读,理解语段。

4.瞻前顾后法

指在设计理解相关文句时,既联系上文,也联系下文。 5.补充原文法

针对小学语文课文很多是节选这一现象,有意识地补充原文相关内容,或者是节选的前文,或者是节选部分中删去的内容,或者是节选的后文,从而深化学生认识。

以上是上下文设计法基本理论

我们来例子谈。比如《师说》,有人认为中心是古之学者必有师,主题是尊师重教,你认为合理吗?第三节究竟是写“圣人无常师”还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里的“是故”究竟是释为“因此”还是释为“这原因(是)”?

面对这些问题,只要从上下文出发,就可以轻松解决。如对该文的主旨,结合上下文可知,第一节是论证“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节则指向现实,对当时盛行的不愿从师现象给予尖锐批评,第三节写孔子从师情况,第四节介绍当代学子李蟠从师情况,说明写作缘由。很明显,“古之学者必有师”不能涵盖各节内容,而且第

二、第四节内容并不是以今衬古。因此,本文主旨只能是“学者必有师”。

与此相关,有人说本文阐述了尊师重道的观点,这说法也不准确。原因是全文论述的是要从师而非要尊师。说重道,不能说文中没有这样的意思,但不是重点。“尊师重道”的观点就失去了文本依据。

关于第三节的论点,很明显,文本的

一、

二、四节主要谈的是要从师,根据上下文,第三节不可能另辟主题,谈别的话题。事实上,第三节首句就点出“圣人无常师”,接着从事例、引言两方面证明并对事例进行分析。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则是对“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却仍能为孔子之师现象的解释,其后的“如是而已”更是从语气上证明了这一点。

之所以有人认为该节论点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不是“圣人无常师”, 一是由于没有将该节放到上下文中分析,二是将“是故”的理解狭隘化,以为是一个固定用法的词语,而不是两个词。事实上,无论是《辞海》,还是《辞源》,“是故”都没有作为一个词收入。这表明“是故”本是两个词,“是”可释为代词“这”,“故”可释为“原因”,“是故”即可解释为“这原因(是)”。值得注意的是,“故”还是先秦的逻辑术语,指事物的原因、条件,也指推理论证中的根据、理由。

以上说的是上下文设计法在课文读解中的运用。

至于教学内容设计我们还可以根据课文文体特点和选文功能角度来确立。

第11篇:小升初常考的古诗文名句语境运用填空

小升初常考的古诗文名句语境运用

1.《〈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谦虚求教,到处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呢?孔子曾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论语〉十则》中,感叹时间流逝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过故人庄》中描写美丽田园风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登高远眺,万物皆于脚下。这时的你心中便自然会涌起杜甫《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迈气概。

10.《望岳》中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我们在探究问题时,常会出现扑朔迷离的情况,如果继续前行,便会发现一个全新的天地,正如《游山西村》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西江月》中,作者通过侧面烘托表现农村丰收景象和人物喜悦心情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夜雨寄北》中想象友人重逢之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泊秦淮》中表达了作者担忧唐王朝命运,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谬误国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小升初常考的古诗文名句语境运用

15.李煜《相见欢》中现在用来形容人内心烦乱,或形容某些事情难以处理解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表达李白与孟浩然之间深情厚谊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把孟子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作自己人生的座右铭。

18.“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城赢得生前生后名。”这是感动中国人物霍英东的颁奖词中的一句,化用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辛弃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词句。

19.爷爷七十大寿,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爷爷却叹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人们常用《观书有感》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说明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达到新境界。

2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托明月以寄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使至塞上》中曾被《红楼梦》中香菱点评过并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春望》中写诗人所望之景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思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论诗》中作者主张诗歌创作要有时代精神,反对泥古不化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苏轼《题西林壁》一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26.《过零丁洋》中表明文天祥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气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小升初常考的古诗文名句语境运用

27.秋天总给人悲伤凄凉之感,而刘禹锡《秋词》中最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表达出了昂扬向上的精神。

28.《醉花阴》中以生动形象来表达相思之苦,并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义蕴含其中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中的“此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表达自己在节日里思念亲人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天净沙·秋思》中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崔颢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心情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化静为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运用比喻、融入议论来表明心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醉翁亭记》中描写四季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朝暮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呼唤,表现了他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情怀。

3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作者直抒爱国激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现实与想象结合起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陶渊明《饮酒》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3

小升初常考的古诗文名句语境运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行路难》(其一)中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内心悲愤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作者虽怀才不遇但仍有远大志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描写洞庭湖浩瀚气势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晏殊《浣溪沙》中深受后人赞赏也是作者颇为自得的奇偶佳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建国以来,各行各业都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正如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抒发了边塞生活的寂寞孤独之感。

44.曼游祖国各地,面对名山大川,人们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感慨;站在黄河边上,我们会想起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置身于古战场,我们会想起杜牧《赤壁》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虽然社会还存在贫富差距,但是很多人能以平和的心态看待这种现象,就像黔娄之妻所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默默地努力工作着。

46.在《赤壁》一诗中,诗人感慨英雄成败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人们往往借草的顽强来表达对生命的礼赞,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就有这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开发大西北,我们实施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绿色生态战略。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古人吟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良好生态环境必将在大西北重现。

4

小升初常考的古诗文名句语境运用

49.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写梅花即使遭遇挫折也坚持自己操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0.曹操在《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壮志豪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饮酒》中说明诗人远离世俗名利羁绊,虽身居“人境”但闲静无忧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现诗人悠然自得,物我合一的思想境界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的千古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望岳》中表达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与豪情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白居易在《暮江吟》中写出日暮时分江面景色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现诗人刘禹锡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胸怀,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深刻哲理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割麦者辛勤劳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自己对重赋下的农民深切同情的关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7.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渲染敌军濒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听觉、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凄切的战地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引用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决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会晤的欢娱衬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深情转化为重聚希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李商隐在《无题》中抒写浓郁的离别之恨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写缠绵的相思之苦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小升初常考的古诗文名句语境运用

60.李煜在《相见欢》中借助比喻抒写离愁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白描的手法直抒亡国哀思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怀,表达自己满怀信心、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晏殊在《浣溪沙》中慨叹时光流逝,蕴含生活哲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历史典故抒发自己渴望受到朝廷重用以便御敌之功、报

64.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下了寄寓离情,释却离愁,从美好的想象中得到的慰藉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5.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下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效祖国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6.辛弃疾在《破阵子》中追忆军营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抒发抗金报国、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7.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道出特定时间天涯游子之悲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8.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露封建社会本质,寄寓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封建统治者强烈谴责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9.李贺借马来抒发自己为国建功立业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0.当我们浪费粮食时,爷爷常用唐代诗人李绅《悯农》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教育我们。

6

小升初常考的古诗文名句语境运用

71.战火连连,兵荒马乱,“望湖楼”酒家却依然是一片灯红酒绿,歌舞升平,歌女搔首弄姿,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官贵人竟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这被侵占之地何时才能收复?

72.来到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我不禁想起李白《望庐山瀑布》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

73.1911年,清华大学定《周易》中的名句为其校训,后来减缩成八字校训,那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4.水变动不居,随岸赋行,与智慧相似。山型巍然,屹立不动,与仁相似。《论语》就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法。

75.做人切勿患得患失,而应乐观旷达,就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所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6.王教授已退休多年,仍在勤奋著书。如果要送他一幅书法作品,用曹操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内容就很合适。

77.春天的大地到处生机勃勃,花园里开满了鲜花,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五彩缤纷,争奇斗艳,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8.两军相遇勇者胜,军队什么时候出击,士兵的勇气最盛?《左传》中有谋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9.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0.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就像梅花和雪花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庐山的多姿多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敬亭山的百看不厌。

82.改革开放使我市的民营企业发展很快,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

小升初常考的古诗文名句语境运用

83.唐诗之美美在其写景,美在其壮志。唐诗之美潜于细雨中,杜甫热情讴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如酥春雨。唐诗之美站在柳梢头,贺知章轻声吟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二月风。唐诗之美飘于边塞外,王昌龄的豪言壮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闪烁着一尊尊英雄不灭的精魂。

84.“酒”与中华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酒能消愁,曹操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酒能使人心旷神怡,李白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酒能增进友谊,王维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5.时间都去哪儿了?它在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叹中;它在晏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惋惜中;它也在王湾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新旧交替的感悟中。

8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含苞欲放的荷花,亭亭玉立,令人喜爱,而盛开的荷花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预示着夏天已进入尾声了。

87.时下,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喜欢到乡村休闲。到乡村,能体会到陶渊明笔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闲适;能领略到赵师秀笔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清新;能感受杜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迈。乡村的魅力,在于重归宁静的安然,重归真朴的美好,欢迎你到乡村走一走!

88.唐代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也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大量唐诗都吟咏长安之美,如韩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的“

89.诗言志,诗可以表达诗人的人生观、气节和抱负。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这样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谦在《石灰吟》中这样表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自己高洁的操守。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升初常考的古诗文名句语境运用

90.天下之楼,以诗文而名。《登鹳雀楼》中脍炙人口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了千古志士登高致远的进取之心;《黄鹤楼》中传送不衰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唱出了多少游子去国怀乡的羁旅之思;李白登临谢朓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追求理想的豪情令人神往;范公撰《岳阳楼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系苍生的仁德谁不钦仰?

91.古往今来,关于读书,我们的先辈感慨万千。

孔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折射出学与思辩证的光芒; 陈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要多读书才能有所得; 西汉刘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了读书之于健康的重要性; “诗圣”杜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认为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

92.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 文天祥说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临终前还告诫儿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昌龄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满腔豪情;

而丘逢甲在万紫千红的春天却这样悲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岳飞则怒发冲冠,仰天长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死读书是没有用的,要做到知行统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只要勇于探索,展现在你眼前的景色将别有洞天。

94.小红暑假与妈妈到大西北旅游,火车路过大戈壁,她看到了高大的白杨树,傍晚,她看到太阳圆圆的,像个大红灯笼在天边慢慢往下沉,农家冒着的炊烟袅袅上升,一条黄河缓缓流淌,她忽然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夜晚,她看到起伏的山的上空,月亮像把镰刀,月光下的沙漠,好像下了雪,小红真想用李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赞美。

9

小升初常考的古诗文名句语境运用

95.儿童是那样天真可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儿童捕蝉时的专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儿童垂钓时怕鱼儿被吓走的担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儿童放风筝时的天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儿童剥莲蓬时的稚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儿童模仿大人种瓜时的讨人喜欢的样子。

96.春天,太阳正从江边升起,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漫步在江边,看见江水里,几只鸭子在嬉戏着,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啊!柳树在迎风飘动,我放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丽情景。一阵《春江花月夜》的旋律远远传来,多美妙的音乐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时,我来到一座花园旁,那伸出墙头的花枝,使我不禁想起宋代叶绍翁那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7.在浩瀚如烟的古诗长河中,有一类以描绘山水景物、反映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抒发了闲适淡泊的思想感情,色彩淡雅,意境幽深。

如王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刻画出“鸟鸣山更幽”的意境; 孟浩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突显出自然率真的性情; 陶渊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恬淡闲适的心境; 范成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写出农事正忙时山村的寂静。

98.古往今来,梅花一直都是高洁的象征。它不慕虚名,傲视严寒。

为此王安石在《梅花》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描绘它; 王冕在《墨梅》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赞誉它; 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夸奖它; 毛泽东在《卜算子·咏梅》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刻画它。

99.春雨常常是历代诗人们吟诵的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像牛毛,像花针,伴着温和的春风,打在身上将湿未湿。

此刻,我想到了唐代诗人韩愈的一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想到了另一位唐代诗人杜甫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句诗都写出了春雨悄无声息,细细密密的特点。

春雨也有不高兴的时候,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有突如其来的,令许多花儿“绿肥红瘦”的春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小升初常考的古诗文名句语境运用

100.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尤其是那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歌让泱泱中华无愧于“文明古国”的美誉。

你瞧,高鼎《村居》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多么清新明丽的田园春景图;

杨万里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描写出炎炎夏日里杭州西湖的独特风光;

提到萧瑟的秋天,你自然会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千古佳句;

而置身于寒冷的冰雪世界中,你更会由衷地赞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诗句真把冬天写绝了。

101.杏花春雨,西风塞北,诗词古风中,诗人们为我们拉开了歌咏四季的序幕。

爱春花,苏轼漫步江畔,勾勒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优美画境。

爱绿水,白居易思绪万千,赞美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旖旎江南。

爱烟雨,翁卷轻叩柴门,沉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乡村四月。

爱秋月,月光下刘禹锡发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秋夜静美。

爱冬雪,雪色晶莹闪耀着柳宗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独立人格。

102.诗有形。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轻烟淡月; 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花态草情。

诗有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雪中的梅树清气飘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竹篱边的菊花幽香浮动。

诗有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征伐之声回荡在烟尘滚滚的沙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阵阵鹤鸣洒落于秋日的碧空。

诗有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红白相衬,像一幅写意的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绿意葱茏,如一首悠然的歌。

11

第12篇:中班语言活动中“语境”的有效运用研究

中班语言活动中“语境”的有效运用研究

【摘 要】语境是指教师通过利用语言、事物等,让幼儿如置身于真实的环境、情节中,与事物进行直接的互动,运用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们通过再造教材的“情与境”、给幼儿机会“入境入情”、营造适度语境,激发幼儿有温度的语言表达。语境下的中班语言活动凸显了幼儿在情境下的“自动、自主讲”,为幼儿的“说”提供了物质和心理支持,创造了说的机会,说的更为形象、生动,逐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语境;中班语言;有效运用

语言活动中的“语境”是指教师通过利用语言、事物等,让幼儿如置身于真实的环境、情节中,与事物进行直接的互动,让幼儿在‘身临其境’中自然地把知识和情感联系起来,从而运用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了“情境”的重要性,凸显了幼儿在情境下的“自动、自主讲”,情境下的语言学习符合中班幼儿的具体形象性思维方式,为幼儿的“说”提供了物质和心理支持,创造了说的机会,让幼儿愿意说,逐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让语言发展关键期的中班幼儿能更充分的说,说的更精彩,我们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教学的实际,在语言活动中尝试了利用“语境”,促进活动的有效性。

一、再造教材故事的“情与境”

“正”是指正确和正向。在教学准备中我们首先要分析教材,让教材的内容适合幼儿的学习特点,迎合幼儿的需要。

1.适当创变故事情节,突出正能量“情节”

作为故事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故事,它的本身应具有情境性,给予幼儿正确的学习、生活导向。故事教学是一种能动的教学活动,是对作品再现的生活及作家在作品中表现的审美认知进行再创造和在评价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对作品进行适当的处理,对故事情境进行再创造,让幼儿更容易理解,提高教学的效果。

中班语言活动《露水蘑菇》(以下称为“活动”)是中班上主题“香香的蔬菜”中的一个语言活动。故事本身的语言较为平铺直叙,语言元素的不够突出,故事情节变化更为复杂,不易被幼儿理解。为了让故事情境更为适合中班幼儿,所以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对故事本身进行了一定的增减:1.弱化了小兔子不爱吃蔬菜(第一段)部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当我们按原著展现情境时,孩子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小兔子的那句:“我不爱吃!”我们需要传递给孩子的是正面的导向,而非负面,所以进行弱化处理。2.丰富了小兔子劳动的情节:故事中原版:“说完,就在菜园子里松土、拔草,劳动起来。”我们把劳动情节丰富为“松土、拔草、浇水、捉虫。”为体验劳动的辛苦埋下伏笔。

2.以“境”夺人,突出难点情节

《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好教具的作用。”对于具体形象性思维的中班幼儿,色彩鲜明、形象突出、简单易懂的图片更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我们把“活动”的内容设计成5张由红、黄、蓝、绿为四种纯色为主色调的图片,从外观上吸引幼儿的眼球。其次,我们把教具设计成可操作。在第二张挂图(兔妈妈问小兔要不要吃蔬菜)部分,配合了立体的三盘蔬菜,幼儿端着盘子,瞬间变成了‘兔妈妈’,实地的操作,更易于幼儿描述,让幼儿讲述更有真实感。

在理解小兔子劳动艰辛的挂图中,我们把所有工具和操作物品进行了可插塑处理,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教具的情境化,从根本上避免了教师的说教,让幼儿在观察、操作中习得知识,提升语言阅读、理解能力。

二、给幼儿机会“入境入情”

我们把故事表演、角色游戏等形式引入语言活动中,让幼儿通过实地的表演进行情节体验。情节体验主要通过角色表演来实现,角色表演分为角色扮演和角色体验两类。

1.角色扮演

它是人和人,在情境中产生的互动。幼儿利用道具扮演成故事中的某一角色,与故事中的事物进行互动,重现故事情节的过程。各种背景、环境的打造,道具的使用都创设了语言学习的机会,让中班幼儿在模拟情境中,生动运用语言,优化语言能力。

如“活动”中,为了让幼儿更加深入的了解青菜、萝卜、香菇,我们请幼儿扮演兔妈妈,教师扮演兔宝宝,请幼儿给兔宝宝介绍这些菜。

2.角色体验

角色体验相对于角色扮演来说,它是对于事物的单项行为,是人与境的互动。在语言活动中,经常有一些幼儿不易从字面去理解的内容,我们可以让幼儿融入故事情境中,让幼儿通过体验,从而真正理解其内在的含义。如:提前体验拔草的艰辛。

三、适度语境,激发有温度的语言

语言活动中,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表达,我们要用适度的语境,激发幼儿有温度的语言。教师的语言是指在语言活动中所说的话语。德国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慧也曾经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上海特级教师应彩云说:“语言表达是需要情境的,语言也是有温度的。”这都说明了教师的语言应富有情境性,教师应运用情境性的语言引领着幼儿去学习、表达。

1.适度的语境营造为幼儿有温度表达作铺垫

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指南》中指出:“对幼儿讲话时,注意结合情境使用丰富的语言,以便于幼儿理解。教师表达时要注意语气、语调,让幼儿感受语气、语调的作用。”教师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营造出相应的语境,激发幼儿倾听的兴趣,促进了幼儿语言的理解。这种有语境的教师语言更易被幼儿接受与模仿,从而不断推进幼儿园语言能力的提升。活动中,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声情并茂的方式讲述了小兔从对蔬菜的不接受、期待、津津有味,让幼儿情不自禁。

语境适度而言怡于发: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都说“人小情多”,面对幼儿,我们要“以情动人”,用赋予情感的语言去感染幼儿,让他们有感情的说。活动中利用兔妈妈面对满园青菜、萝卜、蘑菇时的兴高采烈和为宝宝做美食的满怀期待的情绪描述,自然地激起了幼儿回忆日常生活中妈妈辛辛苦苦准备的没事,烘托出青菜、萝卜、蘑菇的美味。有了这样的铺垫,在接下来的为哄兔宝宝吃蔬菜环节,孩子们自然地投入妈妈的情感中。

2.问题互动语境设置,促进幼儿语言表达的效度

问题是语言活动的重要部分。教师对于语言活动中的问题情境进行.有效设置,能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掌握活动内容,拓宽思维,培养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

推进式的问题情境:我们要根据语言活动的内容和目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有计划、有递进地抛出问题,让孩子随着问题情境的推进,思维不断延伸,顺水推舟式地完成活动目标,促进语言表达的有效性。

如“活动”中,我们把问题分成了三个层次,进行了推进式的问题情境设置:第一层次(萝卜):“妈妈端着萝卜来到小兔子面前会怎么说呢?”让幼儿随意说,愿意说。第二层次(青菜):“小兔子说‘我想知道它长的怎么样的?’”重点描述外形;第三次层次(蘑菇):“我还想知道它是什么味道的?”请幼儿增加味道的描述,尝试完整连贯描述。

悬念式问题情境: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孩子的好奇心强烈,对于不为所知的事物、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探知欲。语言活动中教师巧妙地设置有悬念的情境,给予了幼儿想象空间,促进了语言的逻辑性。

中班语言活动中“语境”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语言的热情,使语言学习和表达更有趣味性。多种情境下,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幼儿、教具与幼儿的互动,让幼儿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自主的学习、表达!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第13篇:《语境学》教案

《语境学》教案

语境即言语环境,亦即使用语言的环境。古语云:?d子在颊则好,在颡则丑,言有宜也。这“宜”,也就是要与环境相适宜。同一颗痣(?d子),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美丑之分。这说明了环境的重要性。

语境(context)自1923年由著名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首次提出后,现已成为语言学、语用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共同关心的问题。修辞学家陈望道早在1932年就提出了题旨情境理论,认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景为第一义”[1],他还进一步指出:“写说是要适应当时的题旨情景的,只有适应当时的题旨情景的修辞,才是好的修辞。”[2]这里的题旨情景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语境。

语境是现代修辞学一个重要的概念,可以说,没有语境,就没有修辞。一切修辞活动,包括听说读写都发生在特定的语境中。言语交际离不开语境,作品的编码与解码也离不开语境。

文学话语是特殊层面的言语交际。语境,作为话语存在的家园,在文学话语中也就带有了不同于日常交际语境的特点。语境作为参与文学话语建构的因素,是一个需从多维视界加以审视的复杂体,它往往使对语言的审视超出了语言学的范畴,而与文艺学、美学、哲学、心理学、信息学等学科共享资源。

第一讲 语境的多维空间

文学语境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复杂性表现在分层装置。文学语境是一个多层面的聚合。既有显性的语符层面,又有隐性的认知层面与审美层面。语符层面又有着下位分层,内层是由语言材料构成的言语代码体系,它由言语代码的语音、语义、语法三个平面组成。外层是与言语有关的所有其它因素,包括社会背景、时空背景、审美因素、心理因素等。进入语境的语言符号要受制于语境各因素,语境各因素纵横交织构成了特定言语代码的坐标轴。

在文学话语同一交际界域中,往往存在着多种语境因素。与话语中心关涉的时间、空间、社会背景、对象、话语目的及上下文等因素往往处在相互关涉、相互制约的状态下。这些多维的语境因素聚焦于同一话语中心,又与话语中心呈现 1 纷纭复杂的关系,从而构成了话语与语境的多形态格局。这就使语境对话语的制约、干扰或生成呈现出极大的复杂性。

第一节 语符层面

语符层面,是由语词纵向组合而形成的链接,它以线性的外在形式作用于读者的视觉感官。在这一层面上语境以语言材料组成的上下文或前言后语出现,而又隐含着言语代码所表示的时间、空间、对象、背景等因素。就这一意义而言,文学语符层面是由语符表层和深层的因素构成的。

文学语言在语符层面表现出与日常语言运用截然不同的特色,试看下例: 报告团计划先去南方比如深圳珠海一带,到那边接受一些最新信息,西丽湖海上世界深圳湾大酒店游乐场的过山车毕竟大家都没见过。然后沿京广线北上,途中的大城市比方长沙武汉郑州石家庄之类都打算下一下。那些地方都有出租车,这场演讲必定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加上橘子洲头黄鹤楼及稍稍弯一点路即能去的少林龙门石窟都能激起爱国之情和陶冶性格。北京是重点。

方方《白雾》 从语言规范角度看,上例每个句子内部都符合语言结构规则,但从句与句之间的链接来看,内在的逻辑关系便显现出某种断裂。“接受最新信息”与“西丽湖海上世界深圳湾大酒店游乐场的过山车”并无什么联系。“有出租车” 与“演讲的效果”之间也无必然联系。从地理位置来看,“橘子洲头黄鹤楼”与“少林龙门石窟”并非“稍稍弯一点路即能去的”。最后的“北京是重点”也显得突兀。这种语符在线性排列上的超常规,在当代文学中以“狂欢”的局面出现,表现了语言规范与创新的一道靓丽的风景。这一现象,我们将在“解构中重新建构的文学语符”部分加以探讨。

语境在语符层面不仅指语言材料紧邻的关系,还包括整个文本篇章。理解一个语言符号或符号组合,有时得联系篇章大语境。不联系篇章,人们就无法理解《祝福》中,四婶的一句“祥林嫂,你放着吧!”为什么给祥林嫂以致命的打击,无法理解“我真傻,真的”表现了祥林嫂怎样的心态,反映了人们怎样的接受心态,以及与社会背景的关联。

在语符层面中除了语言材料以显性形式构成语境要素外,还隐含着其他语境要素,即有些学者称为“言外语境”的语境要素。“言外语境”要素实际上也是

2 以语符为外在载体的,只不过其所指隐含在语言材料的深层。这些语境要素包括时间、空间、对象、目的、背景等,各语境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共同构成文学言语的语符层面。

时间语境,即与语言使用有关的一切时间要素,大到时代背景,小到某一时段、时刻。时间语境对语言使用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诗经•硕人》中有几句比喻形容姑娘之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颈如蝤蛴,齿如瓠犀。” 蝤蛴即天牛或金龟子的幼虫,这样的喻体如用来比喻当代的姑娘,则显得可笑。时间因素是语词所表现的内容的很重要的依据。林明理在《想起了一道数学题》开头讲述了儿时曾做的一道数学题,这大约是1975年,小学二年级课本里有这样一道题: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重量为173公斤,苏修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重量为83公斤,而美帝的仅约8公斤。求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分别比苏修的、美帝的重多少?这道题做完后小学生们都无比自豪,因为我国的人造卫星比苏修、美国的都重了许多。长大后又读了一些书,才知道这个数据虽然是正确的,但却有着时间差问题。我国的为1970年4月,苏联的为1957年10月,美国的为1958年2月。由此,作者讽刺了命题人的“政治头脑”和“高超的取材技巧”。这位命题人将不同时间的成果放在一块比较,目的是要制造假象,刻意突出我国的成就。这件事中对时间因素的混淆导致了现实现象的虚幻失误,但这种题目恰切地反映了在那“一切都要与政治挂钩的年代”,社会价值取向对人们思维的误导。在文学言语中,时间语境使作品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王蒙小说里充溢着浓烈的时代色彩,他通过时间差异所形成的反讽来表达作品的主题,表现深刻的含义。如《失态的季节》中写反右高潮时,钱文由于去吃了顿西餐被发现而打成右派。小说写钱文的心理感受:“面对十目所视十手所指,钱文不能不感觉到人民的伟大与自己的渺小,人民的充实与自己的空虚,人民的光明与自己的阴暗,人民的苦口婆心与自己的自甘堕落,人民的热烈与自己的凄凉。总之,人民是沸腾的大海而自己是瑟缩的秋虫,人民是历史主人而自己是历史的垃圾,人民是火红的太阳而自己是见不得阳光的魑魅魍魉„„”这些话语充满了极左时代的“革命色彩”,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在王蒙*题材的作品中带有大量*特色的用语,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时代特色。如《名医梁有志传奇》中写道:“„„又有人说梁有志的进步恐怕还只能算是一些表面现象,从本质上看他的问题不少。再说,他的进步里包含着不纯正的动机。不能只看给暖瓶灌开水。同样的暖瓶同样

3 的水,有些人这样灌水的动机是无产阶级的,另一些人这样灌水的动机是非无产阶级的。”对小事无限上纲上线的可笑情景,真切地反映了十年*期间人们对事物推理逻辑的荒谬,嘲笑了十年浩劫中人们思想意识的可悲。王蒙利用特定的时间语境,写人物,写事件,表现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作品的时间语境是通过语言形式与内容表现出来的,描绘特定时代背景的作品带上了特定时代的特色,读者由此读出了时代感。如一首题为《请好好用我》的诗这样写道:

我只想做一个工具。

做一个有用的工具。

请好好用我。

……

我应付不了这人世的风云,

所以我知道自己达不到做人的标准。

那么就让我做工具吧,

做一个简单的工具。

……

现在,我连这点可怜的要求都没有了,

火焰离去剩下的是冰点。

于是,我连怎样做一个工具

也不知道了。

这首诗出自方方的《乌泥湖年谱》。小说以年谱的形式,记录了1957――1966年间,武汉长江流域规划设计总院的一批知识分子的颠簸命运。他们以高昂的革命热情投入三峡大坝的勘探设计工作,但“整风”、“反右”、“*”一系列政治运动,摧残了他们的肉体和精神,他们在艰难的生存困境中挣扎。上述诗歌是吴松杰对无法施展才干的苦闷的倾吐。语言形式纯朴自然,虽然全诗用隐喻构成,但其喻体“工具”的寓意明白显露。除了“火焰离去剩下的是冰点”带有诗意的美化的语言外,其他文句均平白浅显,带有“革命年代”的朴实无华。从内容看,也带上了浓厚的时代气息,抒发了知识分子要奉献的决心和报国无门

4 的无奈。诗歌在这部长篇小说中占有很大比例,除了每年开头用诗歌表述外,小说叙事过程中也经常出现诗歌。有古诗词,有自己创作的诗歌。诗歌是知识分子在苦闷无奈下的精神寄托,诗歌参与小说文本建构,不仅是形式上的更新,也是文本内容的重要显现,是对知识分子人生经历的折射,也是对每一历史年代、每一场政治运动的概括反映。再如丁子恒初来乌泥湖时意气风发,满腔热情准备投入三峡大坝建设,“何妨谈话且徐行”、“漫天风雪任平生”表现其放荡不羁的浪漫情怀。但政治运动打破了他的梦想。面对政治斗争他茫然失措,担忧自身安全,躲进诗歌中寻求精神寄托与庇护。一篇《归去来辞》让他沉浸于田园诗意境界,当然这只能是暂时的。三年自然灾害后,三峡大坝停建,丁子恒茫然中又想起了辛弃疾的词:“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英雄无用武之地,满腔热情随风逝去。在其人生的每个阶段,诗歌都是对其处境的一种昭示。

空间情景也是语符层面中隐含的语境要素之一。王蒙《莫须有事件――荒唐的游戏》中大夫周丽珠的感觉很恰切地说明了空间语境对物象的作用:“任何人不会因为在菜田边的粪池里发现蝇的幼虫而晕倒。但如果是在某一家饭桌上,如果饭桌上铺着洁白的台布,如果台布上摆着的是景德镇出品的细磁花碗,如果小碗里端来的是晶莹剔透的冰花雪耳,如果当你拿起小匙一搅的时候突然看到了晶莹剔透的底层的大尾巴蛆,再一搅蛆又没了,又变成了味美色亮的冰花雪耳,当你下咽的时候忽然又变成了蛆虫――我的天,你还能保持神经的平衡吗?你的前庭器官还能正常调节吗?你的内分泌还能正常渗透吗?你的消化器官――你能不呕吐吗?”这是周丽珠大夫得知王大壮骗子行为后产生的感觉联想,这个联想为蛆设置了不同的空间环境,以说明不同的空间给同一事物所造成的不同的联想。前一空间语境与蛆是相和谐的,后一语境则与蛆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巨大的反差导致强烈的作呕之感。

空间语境对语词的意义与使用起着制约作用,进入特定空间语境的语词可能产生某种变异。韩少功的《马桥词典》是词义变异的一个典范。《马桥词典》突破小说传统做法,记录了湖南汨罗县马桥人的日常用词,计115个词条。在这些词条的导入下,一个个生动丰富的故事展现于人们眼前。在这样一个小说被置换为词典的文本中,马桥语境被不断地强调,而强调的一个手法就是这一语境中的词语的特有意义不断展现。一是对共同语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异。如“贱”在共同

5 语中是贬义词,而在马桥则是“好”的意思,老人家见面,总要问一句:“老人家还贱不贱”,意思是“身体好不好”。在马桥词典中,老年是贱生,越长寿就越贱。对人的评价也以“贱”为健康,如“盐早的娘还贱得很,一餐吃得两碗饭。”再如“狠”,是能干,本领高超的意思,字写得好是“狠”,字认得多也是“狠”。也有中性或褒义用作贬义的,如“醒”,在马桥词典中是“蠢”的意思,“醒子”即指蠢货。词义变异再一表现是词义的扩大衍化,如“甜”在马桥用得很广,凡是好吃的味道均概以“甜”,不但吃糖“甜”,吃鱼吃肉吃米饭也是“甜”,甚至吃辣椒、吃苦瓜还是“甜”。这就是马桥人纯朴的味觉认定。再如“肯”原是能愿动词,原来用于表现有生物的心理趋向,而马桥人则泛用于天下万物,如“这块田肯长”,“这条船肯走”。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马桥人对事物的情感性。再如“火焰”一词,也被马桥人扩大了。马桥人会说城里的人火焰高,发了财的人火焰高,读书的人火焰高,刚吃饱的人火焰高,等等。而得了病的人,背运的人则火焰低。马桥人对词义的特有的自我约定俗成,反映了马桥人独特的思维观念、生活方式及语言特色。在这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背景的空间语境中,又蕴含着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根。

特定的空间语境对表现作品人物形象既是制约,又是一种环境渲染。方方的《风景》借死去的小八子的亡灵为叙述视点,展现了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风貌。其中有一段小八子父母打斗的场景描写:

父亲揪住母亲的头发,追问她七哥到底是谁的儿子。……那时正是晚饭时候,一个个的观众端着碗将门前围得密密匝匝。他们一边嚼着饭一边笑嘻嘻地对父亲和母亲评头论足。母亲朝父亲吐唾沫时,就有议论说母亲这个姿势没有以前好看了。父亲怒不可遏地砸碗时,好些声音又说砸碗没有砸开水瓶的声音好听。不过了解内情的人会立即补充说他们家主要是没有开水瓶,要不然父亲是不会砸碗的。

这段文字以嬉笑调侃的口吻描述了底层市民庸俗萎缩的生活状态。这表现在父母亲的打斗,也表现在“观众”们的嬉戏评论。街坊们对司空见惯的打斗场面不是劝架,而是怂恿。这让我们想起鲁迅笔下阿Q与小D斗殴时人们观看的情景:

“好了,好了!”看的人们说,大约是解劝的。

“好,好!”看的人们说,不知道是解劝,是颂扬,还是煽动。

6 相比之下,未庄的人们倒是“文雅”了许多,他们的话语是隐讳的,可以任人解释的。而方方笔下的围观场景,则少了劝说和隐讳,多了几分明目张胆的怂恿与调笑,表现出一种毫无顾忌的幸灾乐祸,确如“观众”的身份,对戏文加以评头论足。这就把生活在社会底层人们空虚无聊的精神风貌给描绘得活灵活现。如果说鲁迅是以含蓄的笔调写斗殴的观看场景,表现国人的劣根性的话,方方则是以直露的方式对底层市民的劣根性加以毫不留情的暴露,这一描写展现了特定地域人们的生活实景和精神风貌。

空间语境是人物言语交际必不可少的依赖因素。张洁《五色的海》中有个句子:“男同志就是游泳裤。”离开具体语境,这个判断不能成立,但结合空间语境,其义便得以明示。这是营业员与男顾客对话中的一句,初到海边的男顾客要购买游泳衣,在接过游泳裤之后,他还要“小褂”,此时,营业员说了上述这句话,对话的具体情景对话语起了补充说明作用。有时,偶然出现的空间情境,也可以作为交际者表达的依托。《三国演义》“青梅煮酒论英雄”一节曹操与刘备对饮。曹操说:今天下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这一酒后狂言,使刘备大惊失色,手中的汤匙和筷子,惊落地下。此时恰好雷声大作,刘备不失时机地利用了这一偶发的空间情境,以“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掩饰了内心的惊慌。雷声,这一偶然出现的自然现象成为刘备掩饰真实心理活动的最佳空间媒介,它掩饰了刘备的失态,并为曹操听信谎言提供了有力依据。

空间语境的缺失有可能导致交际的失误乃至失败。当交际双方不处在对同一空间背景的认知中,可能出现对话语的不解或误读,而这种交际失误又可能将双方所处的空间语境的某一现象揭示出来。余华《许三观卖血记》开头有一段许三观与爷爷的对话:

“我儿,你身子骨结实吗?”

“结实。”许三观说,“爷爷,我不是你的儿……”

他爷爷继续说:“我儿,你也常去卖血?”

许三观摇摇头:“没有,我从来不卖血。”

“我儿……”爷爷说:“你没有卖血,你还说身子骨结实?我儿,你是在骗我。”

“爷爷,你在说些什么?我听不懂。爷爷,你是不是老糊涂了?”

7 许三观与爷爷的对话出现了信息差异,按爷爷的话语推理,没有去卖血,身子骨就不结实。而这种推理是许三观所无法接受的,也是读者所无法接受的。但联系他们所处的特定的语境来看,在这个贫穷的村落,村民们就是靠卖血为生,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在村人的观念中,没卖过血就等于身体不好,因为只有身体好的人才可能三个月一次地卖血。这种观念还没有渗透到许三观的脑子里,因此无法接受爷爷话语的思路。读者也因为还未知晓这个特定乡村的习俗,因而也无法接受爷爷的推理。但这正为读者预示了小说将要展开的情节,一个对主人公来说悲凉的命运昭示,许三观也将走上村人的老路,靠卖血为生,用生命的透支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这一点,在连儿子孙子都无法分辨的“老糊涂”爷爷脑子里根深蒂固,折射出乡村人的生活水平,反映了卖血为生在乡村的普遍及历史的悠久。

对象也是隐含于语符层面的语境因素之一,这一对象包括言语交际的双方。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位,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在社会上都具有两种以上的地位,也就扮演着两种以上的角色。角色这个术语来源于戏剧。在社会学看来,人类社会好比是一个天然舞台,人类社会的种种活动,犹如是一台社会剧,每个人都在这个社会剧中担任一种或数种职务,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性别、性格、文化素养、职业、身份地位、心理、地域民族等都是对象语境的因素。这些因素,制约着言语的表达与接收。对象语境在文学作品中突出表现在作品人物的言行举止,人物之间的交际。它既包括说者,也包括听者。文学作品对人物的塑造多着力于人物语言,以此表现特定的描写对象。张爱玲《金锁记》中对曹七巧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便得力于其话语。曹七巧的第一次亮相便先声夺人,以尖酸刻薄的话语展现了其个性。这次亮相选择的场景是老太太卧室隔壁的小小起居间。众人因要给老太太请安都聚集到了这里。曹七巧姗姗来迟,说了这番话:“人都到齐了。今儿想必我又晚了!怎怪我不迟到――摸着黑梳的头!谁叫我的窗户冲着后院子呢?单单就派了那么间房给我,横竖我们那位眼看是活不长的,我们净等着做孤儿寡妇了――不欺负我们,欺负谁?”明明是抽鸦片误了时间,却借口是因为摸黑梳头,由此借题发挥派别人的不是。尖酸刻薄、绵里藏针的话语使人物形象凸现人们眼前,让人领悟这位二少奶奶不是一盏省油的灯,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8 对象也包括听者。《西游记》中塑造的猪八戒以多方面特点构成了其个性特征,显得栩栩如生。猪八戒用激将法成功地说服了被逐后的孙悟空,使他出山救师傅,是得力于表达者针对对象孙悟空的心理个性采用了恰当的言说策略。反之,不考虑对象的表达则可能产生信息传讯障碍,无法达到话语目的。老舍《离婚》中,老李太太因为老李“不在太太处备案而把钱给了别人”大为恼火,气急败坏地找邱太太讨教惩治老李的方法。邱太太鼓动她说:“跟老李吵!你和我不同:我被文学士拘束住,不肯动野蛮的。你和他吵,我作你的后盾!”老李太太与邱太太在文化程度上的差异造成了话语接受的差异,没文化的农村妇女李太太,将文学学士邱太太的“后盾”理解为“后顿”,于是乎“有人管后顿,前顿还不好说?跟他吵!后盾改为后顿,李太太精神上物质上都有了倚靠。”双方在言语交际中的失误将两个人物的特点都表现了出来。邱太太说话不看对象,自以为是。李太太则愚昧无知,缺乏教养。人物间的言语交际,无论成功或失败,都是作者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一种手法。

目的语境隐含于话语深层,字词的选用中往往隐含着说写者的表达目的。如“子好不须多”与“子好不愁多”,一字之差,表义各异。汉语是非形态语言,语序的作用显得特别重要。同样的字词,语序排列不同,表达的意义也不同。目的语境是隐含在话语深层的,但它又是以特定的语言组合形式出现的。文学作品人物对话中的话语目的往往不仅限于字面义,而是隐含在话语深层的。苏童《妻妾成群》中的多对人物处于一种朦朦胧胧的暧昧关系,这就使人物话语带有了一种不可捉摸的深层含义,说话者的话语目的常常隐含于看似平常的话语中。如颂莲与侍候她的丫头雁儿之间,就有着多次过节,这使得两人关系紧张,最后雁儿死在颂莲的虐待中。小说有一段颂莲对雁儿的嘲讽之语,便是话中有话,致使雁儿狼狈不堪。这是大少爷飞浦来看颂莲时,处于三人环境下的言语交际。雁儿端了两碗红枣银耳汤进来,先送到飞浦手上,颂莲借机嘲讽,对飞浦说:“你看这丫头对你多忠心,不用关照自己就做好点心了。”这一话语名为褒扬,实为讽刺。话语目的为雁儿所领悟:“雁儿的脸羞得通红,把另外一碗往桌上一放就逃出去了。”颂莲还不甘罢休,又进一步嘲讽:“雁儿别走,大少爷有话跟你说。”这句话的话语目的飞浦也领悟了,说:”你对她也太厉害了。”表层平常的话语,出自颂莲口中却带上了其特有所指。当然颂莲对雁儿的嘲讽是由于二人关系的恶劣,这是颂莲刚进陈家时因小事而种上的。其后雁儿又因多次偷听偷看而惹恼颂

9 莲,最后雁儿竟然用针刺小人等方法诅咒颂莲,被颂莲虐待而死。读者凭借这些语境要素,读解了人物话语的深层含义,并由此得知了人物间的复杂关系。小说中卓云与颂莲的对话,飞浦与颂莲的对话,都常含有深层的话语目的,需要读解者依据语境的其他要素加以领略。作家为表现人物情节而巧妙设置话语,读者依据语境,在多姿多彩的言语形式中探寻作者的话语目的,把握人物形象。

知识背景、共知前提也是在语符层面中隐含的语境要素。它们是说写者话语表达的基础,也是听读者理解话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言语表达有赖于对知识背景的理解,话语接收也必须在了解知识背景的基础上。相声中有一对话:

甲――你有什么了不起,你能把我吃了? 乙――不能。我是回民。

甲如果不知道回民不吃猪肉,就无法接收乙话语中的真实含义――辱骂对方是猪。听众如果不具备这一知识背景,也同样无法欣赏二人对话的巧妙之处。读解文学作品,要了解作品所反映事件的有关背景资料,否则,就无法理解某个字词,某个句子,甚至整个篇章的真实含义。不了解唐王朝对西南方少数民族的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就无法解读杜甫“兵车行”等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解读“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诗句中隐含的巨大悲哀。不了解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旧中国的历史背景,就无法把握孳生于这一特定土壤中的阿Q这一典型形象,无法解读这一形象所反映出的国民的劣根性。

共知前提是交际双方所共同知道的前提背景资料,是对话双方信道畅通的必要条件,如果双方不处在同一个前提条件下,便会造成交际障碍。在小说、戏剧等以人物活动构成主要内容的作品中,作家常常利用人物之间共知前提的缺乏,制造矛盾冲突,展示人物关系,推动情节发展。曹禺《雷雨》就常利用交际双方共知前提的缺乏制造矛盾冲突,促进情节发展。周萍与周朴园的对话,周萍、四凤与鲁侍萍的对话,都因交际双方不在同一个语境层面上,导致信息失误。

第二节 认知层面

认知层面,是由语符表层与深层的语境因素相融合而构建的深层意蕴。接受者在这一层面超越了对语符自身信息的理解,而依靠与其相关的更为广阔的语境因素,依靠自身的阅读体验,进入作者的编码意图空间。表达者与接受者在这一层面上进行心灵的沟通。

10 上例方方《白雾》中的那一段不合逻辑语义的链接,透过语符表层,读者可解读出作者对所谓“演讲报告团”的揭露与嘲讽。这是一个“浪子回头”演讲报告团,九人中只有三人是上台演讲的。虽然冠以“接受一些最新信息”、“激起爱国之情和陶冶性格”一些冠冕堂皇的字样,但在这幌子下人们不难发现这一群欺世盗名、假公济私者的鄙俗内心。读者在语链的断层中读出了作者所要表现的真谛,从而便超越了语符所传递的信息,而获取了更为深刻的含义。

语境认知层面着重于读者对作者深层义的解读,在这一层面,语词的内在蕴含得以揭示。沈从文《阿黑小史》中有一段五明对阿黑的认知:“在平时,五明常说阿黑是观音,只不过是想赞美阿黑,找不出好句子,借出来表示自己低首投降甘心情愿而已。此时五明才觉得阿黑是观音!那么慈悲、清雅、温柔,想象观音为人决不会比这个人更高尚更近人情。加之久病新瘥,加以十天远隔,五明觉得为人幸福像个皇帝了。”五明与阿黑是一对恋人,上述描述是五明对阿黑从表层欣赏衍化为深层认知的转化。“观音”在此出现两次,“是观音”的判断前后寓意不同,前一是五明对阿黑外貌的欣赏赞美,称赞对象限于对象表面,称赞语也只是限于表层夸奖。后一则进了一步,不仅涉及外表,更着重于其内心的美好,称赞语也进而由表层赞叹深入为内心感叹。要领略这一转化,就要注意其间一些词语的运用,在语词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意。一是“平时”与“此时”的相对,这是点明认知进化的时间区别。一是“只不过”和“才”的相对,这是前后态度的转折。再一是“常说”与“觉得”的区别,这是由外表转化为内心的认知。读者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字里行间的变化,就可能产生疑问,无法理解此观音与彼观音有何差异,无法深入理解作者的用意。只有借助语词所具有的语境因素,读者才能达到与作者的最大程度融合。

在认知层面,读者要依靠综合语境要素,读解出字里字面的综合义。文学语言的语符代码往往具有超出代码本身的言外之意,这种言外之意是在特定的语境中生成的,尤其要依据各语境要素达到与作者的共鸣。张焰铎《握手》中写*期间,一个乡村电影放映员在放映外国影片《蓝色的多瑙河》时,没有把男女接吻的镜头删去,而是当出现这样的镜头时拿着话筒对场子里解释:“乡亲们,外国人的接吻相当于我们中国人的握手。”在那个灰色的岁月里,这样的话语既很平常又很得体。小说后面写道:“有一对男女知青走进月光照不着的林径。他们早相爱了。只是用目光相爱觉得偷吃了禁果。今晚月色真好,他们在林子的阴影

11 里终于克制不住尝试着‘握手’了。”“他们握得太久了。不光树林沙沙的声音笑他们,树林外边的月亮,月亮旁边的云彩,都笑起他们来。”在整个小小说文本中,“握手”都具有了超越言语代码之外的含义,对这种语符所指的变异,读者可以解读出“灰色的岁月”对人世间情感的遏制,也可解读出在那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空间人们情感的一种释放。再如刘绍棠《烟村四五家》中写一乡村货郎苗小莠子与一个老太太做买卖,老太太担心他不够秤,恰好这时,“从老太太的家门口`,走出一个花褂子年轻女子,手里端着一只浅篮。苗小莠子眼尖得像两把锥子,断定必是老太太家刚过门的儿媳,便假装粗脖子红脸的嚷道:‘老太太,你一百个放心!缺斤少两,我是你儿子。’那个小媳妇闹了个大红脸。”由于语境的参与,作晚辈的话,在这儿却成了讨人便宜的话。这是在特殊语境中生成的。

在语境认知层面,言外之意所表达的意图可能不为作品中人物所接受,却可为读者所识读。《红楼梦》中许多人物对话都是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的,要读解出其深意,语境是不可或缺的参与因素。仅以黛玉话语中的言外之意来说,便有多处。如第十九回,当宝玉说黛玉身上有奇香时,黛玉说:“我有奇香,你有暖香没有?”宝玉一时不解,问:“什么‘暖香’?”黛玉点头笑道:“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依据语境,黛玉话中的言外之意得以解读。原来,黛玉对“金玉姻缘”耿耿于怀,时时刻刻处在焦虑担忧之中。因此,这一言外之意实际上是对宝玉的一种试探。还有一处宝钗与黛玉的对话,宝钗问:“你禁不得风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黛玉笑道:“何曾不是在房里来着?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宝钗道:“呆雁在哪里呢?我也瞧瞧。”黛玉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的一声飞了。”黛玉此处的“呆雁”实际上是讽刺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的宝玉,宝钗不明就里,当然无法领会,而读者却借助语境的参与,明了黛玉所指。

在语境认知层面,有时甚至一些原不具备感情色彩的词语也临时生成了感情色彩,曹禺《雷雨》中鲁贵向四凤要钱,父女俩有一段对话:

鲁贵 四凤,别――你爸爸什么时候借钱不还帐?现在你手下方便,随便匀给

我七八块好么?

鲁四凤 我没有钱。(停一下放下药碗)您真是还账了么?

12 鲁贵 (赌咒)我跟我的亲生女儿说瞎话是王八蛋!

鲁四凤 您别骗我,说了实在的,我也好替您想想法。

鲁贵 真的!?――……

鲁四凤 这是真的?

鲁贵 (真心的)这可一句瞎话也没有。

鲁四凤 (故意揶揄地)那我实实在在地告诉您,我也没有钱!(说比就要拿

起药碗)

鲁贵 (着急)凤儿,你这孩子是什么心思?你可是我的亲生孩子。

鲁四凤 (嘲笑地)亲生的女儿也没有法子把自己买了,替您老人家还赌帐啊!

鲁贵 (严重地)孩子,你可放明白点,你妈疼你,只在嘴上,我可是把你的

什么要紧的事情,都处处替你想。

鲁四凤 (明白地,但不知他闹的什么把戏)您心里又要说什么? 鲁贵 (停一停,四面望了一望,更近地逼着四凤,佯笑)我说,大少爷常跟我提过你,大少爷,他说――

鲁四凤 (管不住自己)大少爷!大少爷!你疯了!――我走了,太太就要叫我呢。

四凤对父亲的称呼,原是用“您”,但她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生身父亲,为了要钱竟然拿她与大少爷的暧昧关系来作为要挟,人称代词换成了“你”,在这一语境中,“你”带上了四凤厌恶、愤怒、轻蔑等感情色彩。这是在特定语境中临时生成的。

第三节 审美层面

审美层面,则是在上述两个层面的基础上渗透了表达者语义升华和接受者审美体验的有机结合,是话语的价值体现。审美的体验是一种超语言的体验,语境各要素在这一层面得到最终的融合。我们可以下例分析这三个层面交融的状况:

13 我想,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番神貌: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它高高地矗立在群山之上,它脚下,是为这两个主题日夜争辩的滔滔江流。 华夏河山,可以是尸横遍野的疆场,也可以是车来船往的乐土;可以一任封建权势者们把生命之火燃亮和熄灭,也可以庇佑诗人们的生命力纵横驰骋。可怜的白帝城多么劳累,清晨,刚刚送走了李白们的轻舟,夜晚,还得迎接刘备们的马蹄。只是,时间一长,这片山河对诗人们的庇佑日渐减弱,他们的船辑时时搁浅,他们的衣袋经常熏焦,他们由高迈走向苦吟,由苦吟走向无声。中国,还留下几个诗人?

余秋雨《三峡》 从语符层面看,语词组合所构成的话语链诸环节是不相协调的。首先,是语符所指代的时间、对象语境的不和谐。李白与刘备,一文一武,一唐朝一三国,应属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朝代两类人物。“清晨”与“夜晚”的衔接进一步打破了时间差,对自然历史的人、事进行了重组。从事件、风格、态度来看,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也应是水火不相容的。表达者却在认知层面将这些互不相容的人、事、时加以移位链接。表层的不相容,不和谐,被统一于白帝城这一特定的地域背景之中,使“朝辞白帝彩云间”的李白与“白帝城托孤”的刘备在因地域而关联的语符表层,衍生出沧海桑田,世事更替的深层感慨。在解构历史话语的同时,含有了认知的深层层面,并在审美层面实现了修辞化的话语重构,使读解者在作者诗意话语与语境的融合中,去感受作者对世态风云的感慨,对和平的祈盼。巴赫金在分析普希金的抒情剧《离别》时的一段阐述或许可以作为上述语段的理论印证:“审美观照世界的具体建构,情形就是这样。在这里凡属价值因素,都不是受原理原则决定的,而是受事物在事件具体建构中所处的唯一位置决定的;而事件的建构又是从参与性主体的唯一位置出发而实现的。所有这些因素都作为具体人的唯一性因素得到确认。在这里,空间的、时间的、逻辑的、价值的因素,都在具体的统一中得到充实„„,都同一个具体的价值中心相联系,不是按照理论体系而是按着建构原则从属于这一价值中心,通过这一中心并在这一中心之中获得各自的定位。”[3]上例中的时空、人物、事件正是围绕着话语价值中心,在打破话语常规的同时进行了重组整合。

14 在三个层面的融合中,对语境各要素的综合考察是解码的关键。语境可分解出若干要素,但各要素又往往是相辅相成,错综复杂的。就一个言语环境而言,其中往往是由多种语境因素综合而成的,因此,要综合考虑各语境因素。如“?d子在颊则好,在颡则丑”的古语,有人不认同,认为痣无论长在什么部位都不美。实际上,这恰好说明了语境的作用。痣的美丑,除了受空间语境的制约,还受到时间、对象等语境的制约。不同的时代,对“痣”的审美观念不同,如果历代“痣”都不被认同,就不会有“美人痣”之说。不同的空间地域,对“痣”的审美也有所不同,印度女性就刻意在前额点上一颗痣。不同的对象,审美观念也会有异,有人认为痣是美的点缀,有人则不以为然。因此,对同一“痣”的解读,因时、地、人而异。同理,同一语言现象中,也综合了诸个语境因素。

审美层面达到了语境因素的最大融合,特别是对一些隐含较大复杂性的文学话语,要能够透过表层看到深层,透过异常看到寻常,才不至于因一些表面现象而误读作者意图。毕淑敏《血玲珑》中讲述了一个动人故事。“伟大的母亲”卜绣文为拯救身患绝症的女儿,费尽心思,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她甚至欲牺牲自己的身体,只为换取主治医生魏晓日对女儿全力以赴的救治。在一个夜晚,魏医生家中,卜绣文和魏医生都经历了一场精神的折磨与搏斗。魏晓日虽然对卜绣文心存爱慕,但他毕竟是个正人君子,终于克制住自己。卜绣文也处在复杂的情感搏斗中,其中,有一细节写卜绣文为了把事情做的“周到谨慎”,为了让魏医生“放心”,走到电话机前,拨通了自家的电话。“践石吗――”她的语调平稳而沉着,没有一丝急躁。当电话里传来丈夫着急的声音,为她的迟归担忧时,卜绣文稳稳地说:“有什么可急的,我很好。”这时有一精彩的对话,夏践石关切地问:“你现在在哪里啊?在做什么?”卜绣文反问:“我还能在哪里?我还能做什么?”夏践石恍然大悟:“噢„„那是。你在忙,你在工作啊„„。”卜绣文充分利用了丈夫对她的信任,故意设置了一个抵挡对话继续下去的屏障,这个屏障是如此自然,如此巧妙,“她什么都没有说,都是他自己说的”。她没有留下任何口实,就轻而易举的操纵了他。这个细节从表面看,读者可能会产生与魏医生一样想法,认为卜绣文是老练的撒谎者,以为她会经常“这样”向丈夫“请假”。于是对这个“伟大的母亲”产生怀疑和疏离,对夏践石产生同情,同情他对妻子的关心信任反遭愚弄。可是,如果联系整个文本语境,我们便可能对卜绣文有更深刻更清醒的认识。这个商界女强人一方面在商场上奋力拚杀,为女儿筹集治病

15 资金;一方面,她还要与医生交涉,寻找一切能挽救女儿生命的契机,甚至研读有关医学资料。在家庭面临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不是她丈夫,因为丈夫生性懦弱,甚至连与医生商讨女儿病情的事都无法做到。在这种情景下,卜绣文背负着巨大的压力,最大的事莫过于抢救女儿的生命。虽然她自暴自弃地说自己“水性杨花,人尽可夫,瞒着丈夫独自偷欢”,但随着情节的展开,人物性格特点所处情景的揭示,读者与魏医生一样,敌意与误解渐渐开释,反倒衍生出对这个人物的同情与敬意。这样一来,看似蒙骗丈夫的反问语“我还能在哪里?我还能做什么?”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效果上就具有了审美价值,它将人物的委屈、无奈、自怜、辛酸及机敏巧妙地融合起来,将这个人物在这种特定的情景下所能具有的表现表达得生动真切。

审美价值取向关涉到语言使用者的生活经验,所处的空间等语境因素。拿作品比喻为例,作家笔下喻体的选用往往融入了作家自身的经历感受。如沈从文笔下,常以“兵”为喻体:

① 船停在码头边,正如一行兵。

《船上》 ② 船小像把刀,狭长卧在水面上,成排,成一串,互相挤摸着,把头靠着岸,正 像一队兵。

《在私塾》 ③ 这东西(水磨)正转动着,像兵士做跑步走,只听到脚步声音。

《逃的前一天》

④ 只见大担小担的油松公块子柴平平顺顺排对子列着,他们行列的整齐,你一看

便会想到正在衙门里大草场上太阳下操练的兵士们。

《瑞龙》

上述本体不同,但都以“兵”作为喻体,体现出作家对客观事物的独特感受和认知个性。作品所处的空间地域是湘西,在历史上出现过苗民反抗清朝的行动,出现过兵匪相交的剧烈战斗场面,加之沈从文也亲历过军旅生活,这些都给其语 16 言运用取向打上了烙印。“兵”能体现当地风貌,“兵”又是作者易于产生联想想象的事物,于是自然而然就成了作者顺手拈来的喻体。

文学话语的三层面是相融合的,人们对语符层面的解读就蕴含着对认知层面和审美层面的接受。因此,我们对文学语境多层面的分解实际上应看作对语境不同角度的审视。而在对某一语境现象进行鉴赏时,接受者对话语三层面的接受是融为一体的。

注释:

[1]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新版。 [2]《陈望道修辞论集》,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编,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

[3] 巴赫金《论行为哲学》,见《哲学美学》,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第二讲 审美形态中的语境

文学语境的多维空间在对语境视野的拓展中也开释了文学语境的审美空间,本章着重于语境在文学审美形态下的认知,立足于文学语体的特性,对语境参与文学话语建构美学意味生成与读解加以考察。

第一节 语境系统的内在融合

基于文学话语多层面的复杂性,语境因素在话语的各个层面也充分展示出其纵横相交,盘根错节的状态。

语境因素的交织,使处于同一交际界域的语境呈现出复杂性。语境各要素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多重的。它构成了文学话语语境要素间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关系,由此造成了文学话语各层面内部,层面与层面之间的平衡与不平衡。

17 文学话语的多层面,为语符的编排提供了广阔的调剂空间。进入文学语境的语符,大大突破了语符在语言规范中所形成的能指与所指的约定俗成关系。以“先锋”一词为例,仅在徐坤小说《先锋》中就有多种所指义:

①先锋者,积极要求进步,积极靠近组织,刻苦攻读马列毛主席著作,又红又专,热爱劳动,积极主动和同志们打成一片之分子是也。

②先锋就是存在,就是我的红卫兵时代,就是人或者牛,就是行走。 ③先锋就是进口超重低音音响,可接CD唱盘,卡拉OK功能,完美齐全。 ④先锋就是国产消炎药,头孢氨苄糖衣片,Ⅰ号Ⅱ号Ⅲ号Ⅳ号Ⅴ号Ⅵ号,败火祛痰。

⑤先锋就是赛场上永远打前场的,我想操谁就操谁。

以上对“先锋”内涵的界定各异。①是进入海关信息储存器语境中的解释,②至⑤是出自先锋画家――这一特定对象语境的解释,不管何种理解,都超出了词典中约定俗成的“作战或行军时的先头部队”之义。虽然如此,这些解释却与其特定的时空背景,特定的人物思维相吻合。从综合层面看,这种能指的多元指涉造成了所指的虚无,“这也先锋那也先锋,都先锋了,还先个什么锋”。而这正是作者的意图所在,混杂的释词,讽刺了知识界对“先锋”的盲目崇拜。从而体现出特定的美学价值。

文学话语的多层面,为话语表达者提供了多角度的审视领域,也为话语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鉴赏空间。同一自然现象,可以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想象,也因此有了客观存在的实语境与想象创造的虚语境的虚实相间。舒婷的《黄昏》就是虚实并存的语境的写照:

我说我听见背后有轻轻的足音

你说是微飓吻着我走过的小径

18 我说星星像礼花一样缤纷 你说是我的睫毛沾满了花粉

我说小雏菊都闭上昏昏欲睡的眼睛 你说夜来香又开放了层层叠叠的心

我说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暮春 你说这是一个诱人沉醉的黄昏

自然之景在“我”、“你”的眼中各异,这是带上“我”、“你”情感倾向的不同视角,不同认知和联想。景物在不同的视角中虚实相生,虚语境的介入,使能指所代表的所指信息扩容,也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语符组合编排的自由度,扩展了文学话语的言说空间。

语境要素间的辩证关系往往表现在某些语境要素不平衡,而另外一些语境要素的平衡上。在文学话语的各层面中,常见到的是语符层面的解构,这是由语言材料表层语境间的不平衡造成的。如:

“你说,”我问安佳,“如果一个人吃饱了没事干,他怎么消磨时间最好?” “睡觉。”

“睡过了呢?已经睡得不能再睡了?”

“他有没有别的本事?比如治理国家、弹棉花、腌制猪头肉等等。” “没有,一概没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他是不是很有追求?” “追求得一塌糊涂。” “他认多少字?”

“加上错别字有那么三五千吧。”

19 “那就当作家吧。”安佳平静地望着我,“既然他什么也干不了又不甘混同于一般老百姓。”

“也只好这样了。”我赞同道:“看来确实别无选择。” “那就当吧。”

王朔《一点正经没有》

这是小说开篇的一段夫妻对话。这一对话,可以说是以荒谬为基准来建构话语的,在语符与语符的搭配组合中追求的是一种不协调。“治理国家”与“弹棉花腌制猪头肉”,风马牛不相及,崇高与低贱并置;“追求”以“一塌糊涂”为程度补充,是一种错位组合;“加上错别字有那么三五千”与“当作家”的缘由链接,是一种荒谬推理。话语在语符层面的总体表述风格是荒谬,既是对能指符号组合的解构,又是对“崇高”所指的解构。在对语符表层解构的深层,蕴含着认知与审美的生成。在认知层面是对社会某一阶层某一现象的展现,在审美层面则输出了调侃中的嘲讽信息。表层的不平衡被深层的认知和审美意味所调和,从而转化为另一层面上的平衡。如果说,王朔常用调侃话语来解构崇高,那么,王蒙则常以崇高话语建构卑琐人物、事件。崇高与卑贱,对立中有着内核的统一,这就是由于语境要素的参与,致使不平衡转化为平衡。

语境要素的不平衡不仅表现在语符层面表层,而且表现在语符层面的深层。由于对所描写事物的情感介入,作家笔下对自然界审美对象的描述往往出现与现实现象的不平衡。如阎连科《往返在土塬》有两处对太阳的描绘,由于孕育的情感不同,意象各异。一处描绘是:“那天早上太阳不很圆,边上有浅浅的锯齿,如同一个破瓶底儿在东边的土塬上空轻轻悬着,仿佛随时都有可能重新掉进土塬。那时的日光,既不温暖,也不明亮,却很湿粘,像浑水灌在土塬各处,天有浅浅的阴色。”太阳的描述中带有鲜明的人物情感,这是二姐为了替“我”拿到县矿产公司招工指标而被迫嫁给村支书瘸脚的外甥,二姐出嫁那天“我”眼中的太阳。“浅浅的锯齿”、“破瓶底儿”的视觉形象,“湿粘”的感觉形象都是在我的心理作用下对自然景物的一种扭曲,是和“我”的情感化学反应之后所生成的一种意象。另一处的太阳却是不同的景象:“„„太阳已经呼一声从远处阔原的田土中挣出来。那当儿我记得很清楚,椭圆的太阳猛然变圆了,在我眨了一下眼睛的时候,它就乘机跳一下,弹在了空中,脱离了黄土阔原的拉拽,像一圆金色的飞轮在空中悬着。”这是“我”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要走出土塬时所见所感

20 的太阳,太阳已成了“我”苦苦挣扎,终于得以解脱的象征。在同一个文本中,太阳的形象各异。与其把这些语段看成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不如将其视为人物心态的写照。在与人物有关的特定时间、空间、事件语境的参与下,作品景色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之间出现了变异。但这一不平衡却因了人物的心态得到了另一层面的平衡。

因此,语境要素间的颠覆只是表层现象,而平衡则是深层次的,是语境某要素对颠覆的要素间的重新整合。颠覆是对语符层面规定语域的偏离。它解构了原有的语境协调规律,却在另一层面重建了新的规律;它造成了一种缺陷,但在缺失的不圆满中重塑了另一层面的圆满。

语言材料是互为语境的,因此,语境各要素间的不平衡,也可以看成是话语对语境的突围,这是文学话语常见的现象,也是文学话语有别于日常交际语言的突出特点。从语言规律及言语交际规律的角度来评判语言的使用,言语代码与语境的关系应该是相匹配的,但在文学话语中,语境的复杂性却使话语对语境的匹配呈现出复杂性。在语境的相互作用中始终存在着辩证关系,因此,话语对语境的突围便成了文学话语与语境搭配的常见的一道风景。

语境要素间的复杂关系,还表现在各要素相互关联,相互融合等方面。语境要素间的关系常是互为语境的。这正如舒婷《双桅船》中船与岸的关系:“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以船的角度看岸,以岸的角度看船,这是从不同角度对不同客体的审视,由此得出不同的审视效果。

语境要素的相互融合,常是由文学话语视角的交替而引起的。两种视角混杂在一起,使不同角色的语境难分难解。舒婷诗作《当你从我的窗下走过》即是典型的例子。诗作以“窗下”所见的“灯”为主线,贯穿整个诗句,试摘引首尾两段:

当你从我的窗下走过, 祝福我吧, 因为灯还亮着。

21 ………… 因为灯还亮着, 祝福我吧,

当你从我的窗下走过……

全诗是以虚拟的人物串起虚拟的语境,完成情感的抒发的。诗句上下文语符的链接颇具匠心。首段“你从我的窗下走过”是“我”为了表达“我”的情思而创设的语境,由此引发出虚拟的“你”之所见:“灯还亮着”。而“灯还亮着”既是“你”所见到的语境,又是“我”历经沧桑,矢志不移的见证,是“祝福”的缘由。末段由上文“灯”的伴随引起,倒装了首段的语序,衔接自然,又增添了吟咏的韵律。全诗以“窗下”与“灯”为空间语境,贯穿始终,联系着跳越的时间空间,联系着情感交流的人物。但这一空间语境与诗中人的关系却不是单一的。“窗下”与“灯”,“我”与“你”的语境是错综交织的,“我”与“你”的层面在互相渗透着。语境的交织是由于视角潜移默化的转换。从“你”的角度而言,“我的窗下”是“你”对“我” 的审视角度,是“你”观察的立足语境。始终亮着的“灯”,则是“你”所聚焦的客体,是你观察的对象语境。从“我”的角度而言,“窗下”的“你”是“我”的情感交流对象,是“我”倾吐情思的寄托。而“灯亮着”则是一种隐喻,有着深层的寓意。亮着的“灯”是“我”历尽沧桑的伴随语境。它始终伴随“我”,见证“我”从年轻到年迈,不断的奋斗、追求。它伴随着“我”,在“狂风推送”中“并没有沉沦”;在年迈龙钟之年,“衰老的不是我的心”;用“火热的恋情”,“回答四面八方的问候”;”以“轩昂的傲气”,“睥睨明里暗里的压迫”„„视角的交织,语境的交替使全诗寓意深刻,韵味无穷。

相融合的语境要素可能处在互动的干预中,某一语境的变化可能引起其他语境的变化。张承志《北方的河》末尾有一段主人公“研究生”诵读诗稿的描绘:“他举起自己的诗稿,在粗厉的风啸声中朗读起来。他读着,激动地挥着手臂。狂风卷起雪雾,把他的诗句远远抛向河心。他读着,觉得自己幼稚的诗句正在胸膛里升华,在朗诵中完美,像一支支烈焰熊熊的火箭镞,猛烈地朝着那冰河射

22 去。”北方的大河,狂风雪雾的季节,是“他”诵读诗稿的时空语境。紧随这一语段,是诗句诵读对时空语境的动态作用:大地震颤,冰河开裂,积雪融化,春水奔流。从表面看,这一童话似的语境变化是作者为了表现诗句的神奇魔力而刻意安排的;从小说整体布局看,则是为了寄托经历北方的河的强悍洗礼后的“研究生”的新的崛起,新的力量的孕育。从语境的交互作用看,大河冰封,是“他”朗诵诗句的语境;“他”朗诵诗句,又是大河冰开雪化的语境;而大河冰川崩裂又是产生“他”思想震撼的语境。语境要素一环紧扣一环,念诗的人、诗句、大河已浑然一体,由此表现了人和景的互动。从诗句所产生的结果来看,诗句也成为自然景物变化的语境。因为,在主人公的眼里,大河是有生命的,也是有语言的。在诗句引发大河发生惊天动地变化的同时,这一“可怖又迷人”的大河使“他”“彻底地慑服了,震惊了,吞没了”。在这里,既是诗句对“北方的河”的强大的作用力,又是“北方的河”对“我”的巨大震撼。因为,大河是“他”的语境,“他”是大河的语境,二者已浑然一体:“他的声音已经和这轰鸣的巨川的吼声融在一起,他觉得自己的身体也和这桦皮舟一块化成了一个大浪。我就要成熟了,他听见自己在以浪涛的语言说着,我就要成人了。” 作者通过语境的互动,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昭示了北方的大河对年轻一代成长的启迪和洗礼。在文学话语中,寄予了作者情感的景物描写触目皆是,就常形成景物是人物活动的语境,人物又反作用于景物,成为景物的语境的循环。这也是文学话语多角度摄取为语言带来的极大的能动性。

第二节 多维视界中的表达与接受语境

语境层面的平衡与不平衡,各要素间的相互交错、相互融合使文学话语的表达与接受也呈现出多样性。语言只有进入交际才具有了它的使用价值。有人认为,文学话语是“一种交流对象缺席的话语”。但正如余秋雨在接受凤凰卫视访谈所说:“我写任何一篇文章,我眼前永远有收信人。”文学话语作为独特的言语交际,其独特性之一在于交际的对象是隐性的。交流对象的“缺席”只是显性的缺席,而隐性地存在着。作者与读者这一对交际关系,看似不直接介入交际,实际上是在间接地沟通着,读者是隐性在场的。因此,文学话语是由“理解者参与共同的创造”[2]的言语交际。对文学话语的审视,不能不从表达者与接受者双

[1] 23 方加以考察。而由于文学话语的多层面性和语境要素的复杂性,话语表达与接收也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界面。

话语表述的目的在于使读者理解与阐释。表达者应力求通过自己的表述,引导读者的阅读趋势。但在文学话语中,却常出现对话语导向的颠覆,上文预设语境与后续语境链接的消解。这是对一般话语规则逻辑链接的背离。读者阅读期待中所形成的定势语境被消解,重新组建出一个超定势语境。如何顿《真寐假寐》中有一段对黄钱的介绍:“黄钱很聪明,他知道中国的版图像叫鸡,他知道**在北京,他知道李世民就是唐太宗。他能装电灯,晓得铁丝不能当保险丝用,还能对着示意图装电视机天线。他还能做缝纫,可以把一米长一米宽的花布做成十条紧身短裤。他还会给儿子剃马桶盖头,还会钉鞋掌,修单车,买鸡蛋。他知道一只手握着蛋,另只手握拳状对准天光去照,如果蛋内呈红黄色就是新鲜蛋,呈麻斑色就是坏蛋。除了这些特长,他还会挖耳屎,而且挖耳屎的技术相当高明,简直可以开一个挖耳屎的专店。”首句“黄钱很聪明”为以下讲述提供了一个预设语境,可是当读者试图进入这一语境所导入的下文语境时,其预期的阅读期待却大打折扣。这些对幼童来说或许能称得上是“聪明”的表现,冠之于一个历史教师却不能不说是绝妙的嘲讽。下文语境解构了“聪明”一词的语义。而重新建构的超定势语境,则借助了读者阅读期待的落空而完成。读者依据自身所具有的知识背景语境,来平衡前后语境差异,鉴识这一特定语境中“聪明”的真实含义,从而体味出作者在上下文语境的不平衡中所输出的美学信息。这一美学信息的蕴涵,既取决于审美客体所具有的独特审美表现方式,也取决于审美主体的审美创造。

语境要素间的复杂关系,构成了话语表达与接受的复杂性,也构成了语境在表达层面和接受层面的复杂性。这一复杂性,突出表现在语境对话语的干涉与反干涉诸方面。

语境因素的相互制约、综合作用,使语境成为合成话语的必不可缺因素。但它既可能帮助话语表达,帮助话语接收,又可能干扰表达,干扰接收。《三国演义》第四回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即是“缚而杀之,何如?”这一话语在特定语境中遭遇多种语境因素的制约、干扰作用为起因的。这一话语表达与接受中存在着多个语境因素,特定的时间、空间情景、特定的人物,这些语境因素交织合成,

24 加大了话语的模糊性和接收失误的概率。首先,从表达方来说,宾语隐含的话语形式,带有某种程度的模糊性,这一模糊话语的真切含义需要由说话者所处的空间情景来定位。只是因为话语的偶然、潜在的接受者曹操与表达者不处在同一个空间情境下――杀人后才发现绑着一口猪,因此,这一对接受方而言情景缺失的话语起了偏离的制约,干扰了话语的正确接收。当然,更大的误导因素还由于曹操当前的处境和多疑的个性。行刺董卓未果,逃难途中,此为曹操所处的时空语境。多疑的生性――这一接受对象自身的语境因素在这一语境中只能是变本加厉地发挥作用。与话语关涉的多个语境因素干扰了话语的正确接受,限制了话语只能产生偏离接受这样的结局。

文学话语多对交际关系在场的特殊言说空间,也形成了文学语境的复杂关系。文学语境中往往交织着多对角色关系,交织着时空跳跃,因此,往往存在着多重视角的辩证关系。

每一对交际关系都处在特定的语境中,而这些语境在同一语域既相互独立,又互相关涉,形成了同一交际界域的多重复杂关系与交际效果。上例中,“缚而杀之,何如?”这一话语所关涉的交际对象有三对:一是显性的表达者与接受者――吕伯奢家人与家人;一是表达者与潜在的偶然接受者曹操;再一是作者与读者。话语偏离的责任方,并不在话语信息的发出者。因为信息的发出指向,是显性的交际对象。对吕伯奢的家人与家人这一对交际对象来说,有了情景语境的参与,话语的表达与接受应该是无误的。可是,对表达者与潜在的偶然接受者曹操来说,则存在着不同的语境空间,也就是空间的错位。显性交际对象所处的空间语境――厨下绑着一口猪,对隐性的接受者来说是不存在的,它只是在行动之后才昭示于曹操,让曹操醒悟了接受的误差。曹操接受话语时的存在语境是危机四伏的逃难之途。因此,对话语的接收只能受制于这样的语境。对读者与作者的交际而言,作者所给予的全知语境,使读者处于全方位的审视角度,对作品话语与各对交际对象所处的语境关系,作了居高临下的接收。

文学话语的多层面及语境因素的复杂性,造成了话语表层价值与深层价值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也可看作话语价值和接受者的价值认证间的差异。如王蒙《坚硬的稀粥》中主人公在听了儿子一番慷慨激昂的吃西餐理论后引发的感慨:“更新了这么大的观念,提出这么犀利的见解,抓住了这么关键的要害,真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儿强!真是身在稀粥咸菜,胸怀黄油火腿,吞吐现代

25 化之八方风云,覆盖世界性之四维空间,着实是后生可畏,世界归根结底是他们的。惧的是小子两片嘴皮子一沾就把积弊时弊抨击了个落花流水,赵括谈兵,马稷守亭,言过其实,大而无当,清谈误家,终无实用„„”儿子的言论,在主人公的感觉中是“言者为之动火,听者为之动容”。这一感慨负载着表达者的思绪在古今中外跳跃着,表现在语符的链接上就出现无序的组合。这种能指的胡拼乱凑,构成了所指的大杂烩,从线性表达的语符表层来看不具有审美价值。可是,由于表达与接受的不同特点,在接受者一方却由于语境的参与,得到了非线性的价值重建。正如谭学纯、朱玲所说:“大量研究表明,话语接受不是一个连续的、线性展开的过程。不一定表现为逐字逐句的追寻,而可能有跳跃、有间隔、有回视、有旁顾;不一定是直线性的推进,它不集中于一个焦点,而是散点透视;不是囿于文、句内的孤立的读解,而是重视文、句外的整体活动。”[3]审美接受并不受语符线性排列的限制,而这种非线性接受即得力于语境的参与。在表达者生拉硬扯的文白夹杂、古今合璧中,在文内所指时代、人物差异的表层下,有着对刚挣脱“左”的束缚的当代中国人心态俏皮隽永的奚落。在读者审美经验的参与下,话语价值得以重新认证。

在从编码到解码的过程中,语境至始至终参与了交际全过程。编码者依赖语境塑造人物形象,编排故事情节,表现一定的思想主旨;解码者借助语境把握人物形象,了解情节发展,领悟作者意旨。因此可以说,脱离语境,就无编码与解码的界面可言。语境能使话语指向单一化,也能使话语含有多重指向,解码者要善于从多种指向中领悟其主要指向。沈从文《边城》中有一段翠翠和祖父的对话:“翠翠,你不记得你前年在大河边时,有个人说要让大鱼吵你的吗?”“他是谁?”“你仔细想想看,猜猜看。”“一本百家姓好多人,我猜不着他是张三李四。”“顺顺船总家的二老,他认识你,你不认识他啊!”接着,祖父呷了一口酒,象赞美这酒,又象赞美另一个人,低低地说:“好的,妙的,这是难得的。”祖孙二人的对话充满了情趣,聪明伶俐的翠翠欲语还羞,避免正面回答祖父问题。祖父也明知故问,将对未来孙女婿的称赞隐含在对酒的夸奖中。“好的,妙的,这是难得的。”这一话语在这样的语境中就具有了双重意义,对上文询问二老的话语来说,是一种承接,是随之而来的夸赞。而对呷了一口酒来说,又是对酒的夸赞。名为夸酒,实为夸人,在这个特定的语境中,话语获得了双重含义。

26 第三节 特定语境中的语词审美

单个词语无所谓审美,具有审美价值的语词是进入特定语境后的语词。作家在调配语词时重视同义表达形式的选用,使语词在传递语符信息的同时还输出了美学信息。以下,我们以两个案例来诠释特定语境中的语词审美。

I鲁迅笔下的“偷”

孔乙己“窃书不能算偷”的自我辩白,成了代表迂腐形象的“名言”。用同义的“窃”取代“偷”不是孔乙己的创造,而是鲁迅的创造。是鲁迅将独具个性的词语赋予独具个性的典型人物,从而使人物形象凸现于读者眼前。鲁迅十分注重词语的锤炼,利用汉语同义表达的丰富语言资源,用出个性,用出韵味。在鲁迅笔下,多处表“偷”义的描写各不相同。这些“偷”的同义描写,虽然不能形成词汇意义上的同义词,但却是特定语境中“偷”的“变体”,是修辞意义上的同义表达,它往往将人物的形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用不当用“偷”字,全是因特定语境而定。实为“偷”处不用“偷”,非为“偷”处却用“偷”,表现出鲁迅调遣语词的技巧。“偷”是个不雅之词,作为读书人的孔乙己是讳莫如深的。明明偷了书,却又忌讳“偷”,这就是孔乙己的迂腐。而同样一个“偷”字,在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口中,却显出无限的童趣。《社戏》中,写“我”和双喜、阿发等孩子在看戏归途想吃罗汉豆,双喜问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阿发经过一番“侦察”,说:“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摘自家的豆,因是瞒着大人的,故而说“偷”。这一“偷”真是毫不掩饰,大大方方,表现出孩子心灵的纯洁,性格的活泼。结合下文语境,更可看出这一“偷”的公开,“偷”的坦然。因怕阿发的娘骂,孩子们又到六一公公田里“偷”了一些。第二天,六一公公问:“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子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双喜说:“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多么坦诚爽快,童言无忌。而被“偷”的六一公公则说:“请客?这是应该的。”当听“迅哥儿”说豆好吃时,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随即夸起自己的豆来。“偷”在这一语境中表现了孩子的天真童趣,也表现了村野乡亲间的和睦。

而真正是“偷”的动作,为了表现特定的对象,特定的情景,鲁迅又换用了不同的词。在《故乡》中,写“圆规”到“我”家,先是讨要“破烂木器”没要到,于是忿忿然地离开,“顺手将我母亲的一幅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圆

27 规”杨二嫂顺手牵羊,未经主人允许随意带走东西的行为实属“偷”。但用“偷”又过于简单,不具有形象感,无法确切地描画出杨二嫂的动作神态。况且,她毕竟是在主人的注视下将手套“塞在裤腰里”的。再联系下文所写,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杨二嫂每日必到,一天在灰堆里发现十多个碗碟,便认定是闰土埋的,想运灰时偷带出去。杨二嫂以此发现为自己的功劳,又“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拿”在此实际上也即“偷”。至此,一个喜欢贪小便宜,又喜欢搬弄是非的女人的形象,便凸现在人们面前。用“塞”、“拿”代替“偷”,既形象生动,又蕴涵丰富,确切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动作特征。再如《阿Q正传》中写阿Q跳进尼姑庵后的菜园里偷萝卜,也是用了表示具体动作的词:“赶紧拔起四个萝卜,拧下青叶,兜在大襟里。” “拔起”、“拧下”、“兜”取代了“偷”,传神地将阿Q被小尼姑发现后,迅速行动的一连串动作传神地表现出来。

表现“偷”而换用其他词语,不但具有动作的传神性,在人物言语交际中还能巧妙表现出交际者的心理活动。《琐记》中写与衍太太聊天,当“我”觉得“很有许多东西要买,看的和吃的,只是没有钱”时,衍太太鼓动说:“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当“我”说母亲没钱时,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说:“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橱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衍太太话里的“拿来”、“寻出”都是“偷”的同义表达,这从后面衍太太所散布的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可以看出。实为“偷”而不用“偷”,是作者从言语交际双方考虑的。衍太太鼓动“我”偷家里的东西,但不用“偷”字,表现出衍太太的教唆技巧。这一教唆是充分考虑了听话者的心理接受的,如用“偷”字则可能给对方以刺激,引起对方的顾忌或抵触情绪。

鲁迅将表“偷”义的语言形式加以衍化,变着法子写“偷”,将各式人等,各个事件,各种情景写出个性,写出神韵。这给我们以启迪,语言是丰富多彩的,要使你的笔下生花,就得注意根据特定语境,精心调配语词。同时,在鉴赏作品时,注意语词与特定语境的组合,领略作者语词选用的匠心,也能从平凡的语词中,读出不平凡来。

II文学语境中的数词审美

28 进入特定语境的语词在作品中常常带有美学价值,语境的参与还能使寻常词语蕴含了美学信息。我们试以最为枯燥的数词为例,解读寻常词语如何在语境中获取了美学价值。

单个的数词只有概念义,谈不上审美韵味。然而,数词一旦入诗、入文,进入特定的文学语境,其表义功能就起了转化。这一转化使数词的表义容量扩充,并增添了审美韵味。而审美韵味往往蕴涵在表数言语代码形式的深层,是数词与特定语境高度融合而生成的。

纵览文学作品中的数词,其表现形式极为丰富,从一至百、千、万都有。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聂夷中《咏田家》)“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梅尧臣《梦后寄欧阳永叔》)“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王安石《桂枝香》)“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龚自珍《己亥杂诗》)“十年天地干戈志,四海苍生痛苦深。”(顾炎武《海上》)“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乐府《长歌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北朝民歌《木兰辞》)原本枯燥的数字,一经诗人巧妙安排,便表现了斑驳陆离的内容,并富有了审美韵味。这些数词,有实写,有虚写。或表时间,或表地域,或表频率,或表人物,或表景物。与文学语境结合后的数词,大大扩充了言语代码的表义容量。

数词进入文学语境,有时增添了原来不具有的情趣。原本枯燥的数词,便显得妙趣盎然。如辛弃疾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虚写的约数两两相对,且将数词与所修饰的名词倒装于句前,突出了眼中所见之景,增强了画面感,这些数词与名词配合,传递了作者轻松喜悦之情。再如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以数量词领起,加之动词、形容词的巧妙配置,写出了秋日夕阳的柔和,江景的绮丽,画面清新,情味浓郁,又给人一种安谧之感。数词的情趣性常表现为数词与数词巧妙组合的形式,这种形式与语境的结合,使数词带有别具一格的谐趣。如宋朝理学家邵雍的《蒙学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二十个字的一首小诗,竟

29 然用了十个数字,这十个数字不是枯燥地堆砌,而是和谐地镶嵌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以四五家烟村、六七座亭台作为八九枝花的背景,勾勒出一幅清新淡雅的画面。除了用数词整体来写景之外,还可用它来写人。传说清朝上至皇帝,下至书生,都喜欢将数字入诗,以寻求意趣。清代文学家陈沆曾即景写人,在一首七绝中用了十个“一”:“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以数词冠物、冠人,又冠人的动作神情,写得别有情趣。与此相类似的是纪晓岚应乾隆之要求所作的诗:“一蓑一笠一鱼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这些诗都以数词“一”的反复巧妙入诗为特有形式,使全诗于单一中又富有变化,于变化中又有着复沓的韵味。

数词进入文学语境中,还能使原本不带情感色彩的词增添了情感意味。当然,这一情感意味要结合语境来领略。贺敬之《雷锋之歌》中有一个这样的诗段:“看,站起来/你一个雷锋,/我们跟上去;/十个雷锋,/百个雷锋,/千个雷锋!„„/升起来,/你一座高峰,/我们跟上去;/十座高峰,/百座高峰!――/千条山脉呵,/万道长城!„„”同样的语句形式,通过数词表量上的递增,表达了对雷锋的讴歌,继承雷锋精神的愿望和信心。数词在这里带上了强烈的抒情色彩,这种色彩是作者所设置的语言环境与数词巧妙结合的产物。数词中的情感色彩有时则表现得更为隐讳深层,其被读者接受也就更有赖于语境的参与。王愿坚的《七根火柴》结尾记述卢进勇将烈士遗留下来的火柴递到指导员手里时的数数:“

一、

二、

三、四„„”。联系小说语境,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数字不单纯表记数作用,而是饱蕴着感情。它在前面烈士牺牲前将火柴交给卢进勇时就已出现了。这位同志花了很多时间所数的“

一、

二、

三、四”里饱蕴着对火柴的珍惜,对战友的深情。卢进勇重复了这一数数举动,数词里则饱蕴着对战友的缅怀,失去战友的悲痛以及对战友崇高精神境界的讴歌。

数词进入特定语境往往扩充了其信息容量,此时的数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所以,它出现在成语中的频率很高。如“一了百了”、“一波三折”、“一呼百应”、“一鳞半爪”、“十全十美”、“七上八下”、“七拼八凑”、“入木三分”、“八面玲珑”、“九死一生”、“三令五申”、“三思后行”、“三番五次”、“万无一失”、“万世流芳”、“五颜六色”、“五花八门”、“百孔千疮”、“百废待兴”、“百感交集”、“挑三拣四”。这些成语中的数词,都是虚指用法,他们与其它符号组合在一起,凝结成了成语的高度浓缩形式,表达了

30 深刻的含义。文艺语体联想想象的特点使数词常带有夸张的成分,而在夸张用法中数词往往扩大了自己的信息容量,从而具有了审美韵味。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以数词的夸张写法,极写庐山飞瀑之壮观,也因了这一数词与景物语境的巧妙融合,使诗句与庐山飞瀑的壮丽景色一道千古流传。在文学作品中,还有诸多类似“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数词夸张用法。如王蒙小说《杂色》中描写草原雷声阵阵,暴雨降落:“这不像雨声,而是更像同时撕裂一千匹布,或是同时射出一千支箭,或者干脆是同时打开一千口沸腾着的开水锅的声音。”此处的“一千”显然已不是实数,而带有夸张之意,以此渲染草原雷雨的巨大声响,将草原这一特定地域的特有自然景观绘声绘色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实写的数词常出现在公文语体中,一旦进入文艺语体,其深层便常蕴含着某种讽喻意味。这时的审美韵味,便常常通过言语形式与所处语境的反差表现出来。王蒙小说的反讽笔调就常“跟小说做法开个小小的玩笑”,以极为具体确切的统计数字入文,如《说客盈门》中所公布的“一批千真万确而又听来难以置信的”找丁一说情的人的详细统计数字:

在六月二十一日至七月二日这二十天中,为龚鼎的事找丁一说情的:一百九十九点五人次。(前女演员没有点名,但有此意,以点五计算之)来电话说项人次:三十三。来信说项人次:二十七。确实是爱护丁一,怕他捅漏子而来的:五十三,占百分之二十七。受龚鼎委托而来的:二十,占百分之十。直接受李书记委托而来的,或间接受委托而来的:六十三,占百分之三十二。受丁一的老婆委托来劝“死老汉”的:八,占百分之四。未受任何人的委托,也与丁一素无来往甚至不大相识,但听说了此事,自动为李书记效劳而来的:四十六,占百分之二十三。其他百分之四属于情况不明者。 浆糊厂厂长丁一将县委书记的表侄龚鼎除名后,说客盈门,以上数字的统计可谓细致而周密,从劝说的方式来统计:来找的、来电话的、来信的,统计数字精确到小数点。从劝说的来源目的来统计,精确算出了百分比,各类人等都有案可稽,还有“百分之四情况不明者”中又蕴含着高容量的未知数。这种“全方位”的周密统计与小说语体的反差,对事件的表述起了强烈的讽喻作用。

数词经常与量词组合,而数词与量词组合,又与名词超常搭配后所形成的效果尤为突出,往往是作者的匠心之所在。明末著名散文家张岱《湖心亭看雪》中

31 有一段这样的文字:“„„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一段文字中,最妙的就是数量词的超常使用。“一痕”、“一芥”“两三粒”,使人感到雪中具体景物之小,以此来反衬大雪三日,“上下一白”雪景之壮观,使人感到天地境界之大。每个句子都以名词后带数量词为基本格式,仿佛镜头移动,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既是随着小船徐徐行进,视觉移动而产生的变换境界,又使人感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再如鲁迅、茅盾等大家也常通过数量词与所限制成分的异常搭配来达到修辞效果,鲁迅以“一座”来限制“赤条条的很阔的背脊”(《示众》),以“两颗”来状“头”(《阿Q正传》);茅盾以“一匹”来限制苍蝇(《追求》),都显得既形象,又充满了讽刺意味。

注释:

[1] 冯黎明:论文学话语与语境的关系,文艺研究,2002.06 [2] 巴赫金:1970――1971年笔记,巴赫金全集第4卷[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 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第三讲 文学语境差

文学作品中的语境制约着言语代码的选用,也伴随着读者读解鉴赏的全过程。在语境参与过程中,既有语境各因素间的平衡,也出现了语境各因素间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我们可称其为语境差,即各语境因素间表现出来的差异。各 32 语境因素间的不平衡可能产生积极的正效应,也可能产生消极的负效应。我们侧

重于对积极语境差的探讨。

第一节 语境差多层面的显现

由于文学语境的多层面,语境差也可能出现在话语各个层面。它可能出现在作品语符层面的各语境因素之间,也可能出现在作品人物与读者语境之间,还可能出现在创作与读解语境、读解与读解语境之间。语境差在不同界域其差异有着不同的特点。

作品内语符层面的各语境要素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语境整体。语境间的各要素有时是统一和谐的,有时却存在着差异。上下文、时间、空间、对象、情景等语境因素有时会出现某种程度的错位。根据语言系统规律,语词组合必须符合语法规范,符合语义搭配原则,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但是,在文学作品中,有时却出现了有悖规范,与上下文语境不相吻合的言语代码组合。林希《“小的儿”》中写歌星王丝丝嫁进侯家当小妾,进门就先拜见大奶奶,大奶奶不理睬她,书中以叙事人“我”的口吻写道:“王丝丝小姐自然早有准备,谁都知道愣往一个地方进人,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你知道人家有没有指标呀!”“指..标”本指计划中规定达到的目标,放在进人家作小妾上实属不相称,但正是这一不相称中透露出诙谐,与全书调侃语调相一致了。这种不和谐有时还表现在语句与语句之间,王朔《动物凶猛》中写“我”迷恋上了钥匙,先是合法地将自己家的各种锁打开,后来就“开始未经邀请地去开别人家锁着的门”,“锁舌跳开‘嗒’的一声,那一瞬间带给我无限欢欣,这感觉喜爱钓鱼的人很熟悉,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攻克柏林战役的苏军老战士也很熟悉。”将打开锁的感觉与钓鱼人的喜悦相比还甚为和谐,可与战争中的获胜心理相比就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了,上下文所关涉的两样事件一大一小极不平衡,但诙谐的情趣就从这调侃语气中油然而生。《围城》中也多处用这种语义的不平衡来冷嘲热讽。如写爱尔兰人卖假文凭,结果反上了方鸿渐的当后:“爱尔兰人气得咒骂个不停,喝醉了酒,红着眼要找中国人打架。这事也许是中国自有外交或订商以来唯一的胜利。”最后一句是现.....................行本中增添的,在日常小事的叙述描写之后加上看似庄重严肃却隐含着冷嘲热讽的评论性文字,使作者的嘲讽充满诙谐风趣的意味。故意将方鸿渐与爱尔兰人之间假文凭的交易升格为国家间的外交或订商,从而风趣地嘲笑了爱尔兰人骗局的

33 失败,而这一笔触中,还捎带一枪,讽刺了旧中国政府外交上的屡屡退让妥协政策。

语境差还可能出现在作品人物与读者的交际语境。在文学作品被读解的状态下,至少存在着两对交际关系:一对是作者与读者的交际,另一对是作品内人物与人物的交际关系。这两对交际关系是处于不同层面的交际。作者与读者交际的凭借物是作品人物,因此读者与作品人物的交际是处在一种看似直接实为间接的状态。“中间人”――作者所提供给作品人物的语境与提供给读者的语境常常是不平衡的,因此,作品人物与读者之间也就有可能存在着不平衡。此外,由于作品人物关系的复杂性,即在作品人物与人物交际这个层面可能出现多对交际关系,就使得读者与这些人物的交际也带上了复杂性。有时候,读者与这一人物可能处于共知语境前提中,而与另一人物则处于语境差异的不平衡中。作品人物之间有时由于时间空间情景等语境因素的参与限制了人物的交际活动,而对作者与读者这一对交际关系来说,则存在着另一个读解的语境空间。夏衍曾在电影创作理论方面的书中讨论过一个问题:“一颗即将引爆的定时炸弹在桌下,而围坐着的人们正在打牌或者说笑话。这炸弹,是让银幕下的观众知道而桌上的人们不知道,还是让下面的观众和上面的人们都不知道。这两种叙事策略,究竟哪一种更揪心也更具艺术效果呢?”[1]这个问题涉及叙事语境的设置。也就是应该设置读者与作品中人物不同的语境,还是应该设置相同语境的问题。王大进《小于千分之一》以多条线索并进的叙事模式,讲述了发生在多对人物关系之间的故事。这些故事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故事中人物并不知道彼此的关系,彼此的纠葛,但读者凭借作者所提供的语境,并随着情节的发展推进,对人物关系,情节关联作了全面的接收。小说的一对关系是高兴与异地情人丁小燕,丁小燕从C城来到N城与高兴相会,恰逢高兴老婆出差,因此,这“是一个特别的好消息,简直就是上天给他最好的一份礼物”。二人如愿在宾馆度过了销魂落魄的美好时光,可是,心情却被丁小燕黑色小拎包的遗失而破坏了。这是二人难得的幽会中的第一个不愉快事件。如果说,这一事件只是破坏了他们的心情,那么,第二个不愉快事件则是彻底摧残了他们的关系,那就是代人受过而被误打。二人在宾馆的幽会之夜被前来捉奸的男子痛打一顿,打手后来才知道打错了对象。这一事件导致丁小燕离开,而且“不想再看见这个地方”了。小说中的再一对关系是捷迅电子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周建明与他的老婆范淑芬,情人马羚。周建明因马羚的关系要与

34 妻子离婚,妻子不愿离,其第为其报复请打手捉奸,结果误打了高兴与丁小燕,导致二人关系破裂。这一偶然的巧合将高兴、丁小燕与周建明、马羚关联起来。小说中的另一人物是出租车司机凡三。凡三与上述两对人物都有着关系,这一关系是他作为出租车司机与顾客的关系,但这一关系可非同寻常。因为丁小燕的小拎包就是丢在他的车上,而他因赶着做生意和后来对拎包主人的“不正常的男女关系”的不满(从包中的照片和肉麻的情书中得知),产生“不必马上把这东西交出去”,“让他们急吧”的想法,使高兴和丁小燕因丢包事件严重影响情绪,并导致丁小燕在凡三因车祸死亡后才由警察将包交还的尴尬局面。凡三与周建明的关系也是雇主关系,当然这一关系在文本中的作用只是引出坐进车中的周建明这一人物。因此,这一对关系要比上一对关系来的简单。此外小说中还有凡三与饭摊老板娘甘露的关系,以及甘露与年轻时介绍对象认识的秦冬宁的关系。秦冬宁与凡三的关联也是作为司机与顾客的关系出现的,但这一关系却是凡三之死的间接原因。凡三本要收班,遇秦冬宁坐车只好载客。秦冬宁又是应甘露之约与之面谈,在大雨中乘上凡三的车子回家的。途中车子故障,秦冬宁下车,凡三却因猛踩油门撞入围墙死亡。小说中还有周建明与前来讨钱的老郑的关系,老郑前去周家报复与周妻范淑芬的接触,等等。这一对对关系纵横交错,但各对关系中的人物对于之相关的其他关系的人、事浑然不知。高兴与丁小燕对造成他们幽会中的两个“恶性“事件的人物处在“未知语境”。他们既不知道出租车司机为何人,在何处;也不知道自己为何被打,替谁受过。这种“未知”推进情节发展,导致人物关系的终结。出租车司机凡三是关联各对关系的一个核心人物,虽然他的身份平凡,但正如作者所说“如果没有他的出现,这个故事根本就不可能成立。因为有了他,小说才变得更加戏剧化起来。”[2]虽然作者采取多条线索并进的叙事手段,但却在凡三的关联中展开。在凡三的关联中,作者完成了自己“作茧自缚”的构想,完成了对不同类别男女关系的探寻。而作品的戏剧化,既在于人物关系的巧妙关联,又在于人物的不知道“一颗即将引爆的定时炸弹在桌下”的语境局限。读者却在作者所提供的语境中,对各对关系,各个事件步步了解,便将其相互关联,通过情节的展开对人物的性格及内心世界作了深入的探寻。

创作与读解、读解与读解语境的差异也呈现出复杂的情况,这种差异可以表现为时代差异、空间地域差异、个人审美差异诸方面。当读解者与作品中的各时空语境因素不处在同一个层面上时,差异就产生了。这些差异有的可以通过作品

35 中的叙写来调整,使读者读解并领略,有的则需要读者借助文外的时空背景去读解,通过强烈的反差领悟其深刻的内涵。除了时代等因素引起的创作与读解差异外,读解者的身份、文化素养、审美观念等其他因素也有可能造成读解与创作的差异。正如王蒙所说:一本《马桥词典》,“语言学家从中发现语言学,小说作者从中感受小说,民俗学社会学从中寻找真的与虚构的民俗,1[1]评论家从中共鸣或质疑于韩氏社会评论与文艺评论„„”[3]而这种种读解的不同角度,不同感受是创作与读解关系中的正常现象,愈是富含信息量的作品,愈能引起不同学科读解者的不同读解。如朦胧诗,“荒诞派”小说等,引起的“争鸣”的概率就极高。语境差既可能出现在创作者与读者之间,也可能出现在不同的读者与读者之间。一些进入特定语境后与原来的所指有差异的语词,其意义所指常常引发争议。古诗词中的数词,就常引起他人甚至科学家的误读。如杜甫诗中的数字误读,《古柏行》中有两句:“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这里的数字是夸张写法,借对古柏参天入云和巍然耸立的雄劲形象,来象征诸葛亮人格的伟大、才能的卓越、勋业的不朽。但宋代科学家沈括却讥笑说:“四十围是直径七尺,而高达二千尺,岂不是太细长了吗?”黄朝英则反驳说:“古制是围三径一,四十围,是一百二十尺,围有一百二十尺,直径就是四十尺,怎么能说是七尺呢?直径四十尺,高二千尺,正好合适,怎么能以‘太细长’加以嘲笑呢?”这二人争来论去,但无论是沈括还是黄朝英,都是以纯科学的方法考证杜甫的诗,似乎有理有据,却都是忽略了诗歌文体的特点。杜甫常将枯燥的数字入诗,使作品妙趣横生,意境深邃。创作与读解者的身份不同,造成了语境差。当然,这种语境差不光出现在不同学科中,同一学科中不同的审美观念有时也会产生语境差。如苏东坡曾讥笑王祈的“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不合情理;明朝评论家杨慎曾将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改为“十里莺啼绿映红”,都是同一学科内所产生的语境差。

第二节 语境差的审美价值

文学作品中的语境差具有特殊的审美效应,这一审美效应体现在语境系统内的自我调适。有了语境各因素间的调节,不平衡就可以转化为平衡,并转化生成为美学信息。毕加索的朋友卡恩瓦洛有一次问毕加索:“为什么在你的大壁画《和

36 谐》上,鱼在鸟笼子里,鸟反而在鱼缸里呢?”毕加索回答道:“在和谐中一切都是可能的。”这一解释也可以用来说明语境差所具有的美学价值,即在语境错位的表象下,隐含着内在的和谐。当然,这一和谐不包括存现于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读者界域的语境错位,因为这种错位缺乏内在的和谐。因此,我们所讨论的错位美学价值,仅限于积极错位现象,即作品人物交际之间,或人物与读者交际之间,由作者所设置的语境错位。

语境系统内各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对语境因素间的不平衡起了调节作用。正因为有了这一调节,才将语境差中的不平衡转化为美学信息。钱钟书《围城》中有一个句子:“阿刘„„不禁又诧异又佩服,又瞧不起,无法表示这种复杂的情绪,便‘啐’的一声向痰盂里射出(唾口)浓浓的吐沫。”从语义搭配来..看,原文的“唾口”与上下文语境更吻合,改文的“射出”用在吐唾沫上似乎力度太强,但上下文之间的语境差却被特定情景这一语境因素协调了。原来,管舱房的侍者阿刘的这一动作是在这样的情景下进行的:阿刘原想将空出的舱位租给方鸿渐和鲍小姐,遭拒绝后租给了孙先生,又因孙先生等人吵闹被法国管事查到,阿刘被解雇下船。这时,阿刘看方鸿渐继鲍小姐之后,又与苏小姐亲近,诧异、佩服、轻蔑、愤愤不平,几种复杂的情感无以发泄,便集中在这一口吐沫上。原文“唾口”仅表一般动作,不足以表达这种复杂的感情。改为“射出”,含快速发送之意,就把积蓄了阿刘复杂而强烈感情的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妙趣横生。而这一妙趣就是从词语与上下文语境的不协调中表现出来的。

有时,语词与所描写的对象语境产生了差异,这种差异往往能传神有趣地表现人物心理情态,于是,特定的对象语境也就起了调节平衡的作用。人物语言是人物内心的写照,《红楼梦》中一些动词的独特运用就精到地表现了人物特有的心态。第十九回写宝玉到宁府看戏,宁府热闹异常,跟从小厮都走散了,宝玉不堪这等热闹,便突发奇想:“素日这里有个小书房内曾挂着一轴美人,画的很得神。今日这般热闹,想那里自然无人,那美人也自然是寂寞的,须得我去望慰他..一回。”由“热闹”联想到美人“寂寞”,从而萌发去“望慰”之情,这是痴宝玉的痴想。这一词语不符合常人的心态,却极真切地表现了宝玉这一特定人物的心态,体现了宝玉“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的思想,正是这种“重女轻男”思想的指导,他才移情 37 画上美人,赋予其以生命力,于是便有“望慰”之说,这就把痴宝玉对女子的一片痴情表现得富有情趣。

在以某个特定历史时期为题材的作品中,其表现内容与话语形式常出现与当代读者语境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因特定的时间语境而得到调节,因而也就带上了特定的合理性。王蒙小说的反讽手法便常通过时代差来表现。如《失态的季节》中所叙写的50年代到60年代反右运动中人们的言论行为和心理,小说多次写钱文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是钱文在特定情境下的真实感想,也是特定时空语境中“这一类”人处境的真实体现。前面我们曾引了钱文被打成右派的一段心理感受,这应该是真实的心理感受,但这一“真实”却是时代重压下所产生的畸形的思想。面对社会环境的巨大压力,谬误衍化为了真理,当然,这是一种无意识中的“认罪”,是在“红色海洋”中产生的思想变异。小说中还有一段文字更真实地反映了这种重压下的无奈和试图摆脱困境的决心:“依依稀稀,他知道现在没有什么比睡觉更重要的了。依依稀稀,他忠告自己,现在只有睡觉是真的,只要他明天还准备出工的话。依依稀稀,他相信这一切终将过去,等着吧,随着时间的逝去,一切忧愁,一切烦恼,一切恐惧也就云消雾散了呦;而我们的生活将仍然是光明的快乐的幸福的与新鲜的„„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我们必须接受考验,我们必须忍受许多痛苦和屈辱。我们本来是罪有应得的,应该接受更多的历史的惩罚。只有在清水里泡三次,再在碱水里泡三次,再在石灰水里泡三次,我们才能变得比纯净更纯净„„那时候,当我们回忆起这一切时,我们就会莞尔一笑了,我们就会幸福了。”这段思想中的推理显然是荒谬的,但这是无奈中对光明的祈望,是对“变得比纯净更纯净”的乌托邦理想的构想。今天的读者从这种构想中读出了荒谬,也读出了时代感,读出了这一阶层的人们在重压下的复杂的心态。王蒙对苦难的反映中又带有其特有的幽默诙谐,表现了身处逆境中的人们的含泪的笑。《买卖提处长轶事――维吾尔人的“黑色幽默”》中所记叙的“*”期间人们的荒谬话语与行动,在今天的读者眼中是那样的不可思议,小说中有一段对话:

监管者:那你想一想,还有什么问题隐瞒着?要重大的,不要避重就轻,主动交代的我们

一定从宽。

38 买卖提:(低下头,捻着衣角,思想斗争很激烈的样子)有一个问题实在严重,我不敢说。

监管者:(眼睛放光)你说呀!你说呀!我保证,说出来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

买卖提:我觉得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我发动的。而且我正准备发动第三

次世界大战。 监管者:???

这一番问与答都是荒谬的。但这一荒谬却因作品所反映的年代而有了其真实的基础,这就是“*”时期逼供情景的真实再现,当然,这一对话中也体现了买卖提处长的机敏幽默,针对逼供者“要重大的”语义导向,给对方一个极其荒谬却又“符合”对方要求的答案,出其不意,令对方措手不及。当然,这是在苦难中的辛酸的“笑”,是在重压下的自我开释。王蒙笔下“非常”时期的“非常作品”都带上了很强的时代气息,也因此于今天的读者产生了很强的时代差异。正如王蒙自己所说:“反讽也好,批判也好,这是读出来的,是由于语境的变化形成的,当时所讲的许许多多的道理,现在看起来像讽刺。谁讽刺?我没有讽刺,是历史在讽刺。”[4]作家的创作意图与创作效果得到了高度融合,读者作品时代语境差中体味了强烈的反讽意味。

语境差表现在作品所描绘的内容方面,也表现在作品言语形式的选择方面。言语形式的超常规链接表现出的形式上的语境差也有着内在的和谐。徐坤《含情脉脉水悠悠》中有一段文字,可说是诗歌的高强度链接:“红灯和绿灯将他们引向神女峰、白帝城、巫山、夔门、巫峡、巴峡、瞿塘峡„„那么数不清的峡与峰。那些流传千古的名字,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呵!就要千里江陵一日还了,就要有漫卷诗书喜欲狂了,就要有飞流直下三千尺了,就要有巴东三峡巫峡长了,就要有猿啼三声泪沾裳了,就要有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了。”在短短的篇幅中,一气排列了五句诗词: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乐府诗《巴东三峡歌》、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这些诗句的作者不同,所表现的情感也不同,却链接在一个句子组合中。但这种链接却有着内在的合理性,它因特定的地理而关联,也因轮船上的这一群文人而

39 关联,同时也隐含着对这一群文化人在讨论文化状况的幌子下追逐异性闹剧的一种嘲讽。

作品内言语代码与语体这一大语境的差异中往往隐含着深层的讽喻寓意。语言表现风格与文体的差异是语境差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形式有时甚至表现在对整个文本的颠覆上。在当代文学作品中,文体更新是写作者追求陌生化的一种手法。这种手法甚至影响到高考作文。在“淡化文体”的旗帜下,学生的习作中也出现了这样的更新。2001年全国高考卷中就出现了一篇以“就诊报告”形式写作的小小说,现摘录如下:

《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

姓名:吴诚信

性别:男亦可,女亦可

年龄:生于20世纪60年代或70年代

职业:待定

确诊方法:中西结合

一 望诊

脸色:无甚大碍,就是不会脸红。即使是“落井下石”后,也是脸不改色。眼睛:眼

珠缺乏灵活性,只能侧视或者向“钱”看。目光较黠。鼻子:鼻头上翘,鼻孔变大,嗅觉间

歇性失灵。只能闻官气、贵气,而不能闻民气、贫气。舌头:发生变质、发音不准确,舌尖

形状有变为弹簧的趋势。说“撒谎”(sa huang)发音清晰,说真话(zhen hua)则发音含糊, 吐字不清。

二 把脉

脉搏沉、快、紧、滑、涩……典型的吹牛皮后心悸、早搏导致心脏衰竭的先兆。 三 透视

40 1 肝肺呈现出暗色,甚至变黑。2 脊椎有弯曲迹象,病情表现为直不起腰。 四 血样采集

患者血色呈暗红色。血色分子结构多种多样,有“才”、有“貌”、有“钱”、有“思”,其中前三者居多,惟独缺“信”,“诚”细胞和血小板几乎没有。 五 基因鉴定

经过精密仪器测试,患者的基因已经发生变异。已不能显示系何族子孙,“信、义、忠”

结构已经被破坏。虽然基因测试确定不出系何族,但行动都具有浓厚的封建小农意识。表

现为见了五斗米就折腰(当然,脊椎已查明有问题),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挖人墙角,落

井下石。 六 治疗方法

1 换血:注入大量“人文”氧气,替换体内有害健康的“拜金主义”二氧化碳。2 每天早晚一次扪心自问,摸摸自己的良心在否。3 阅读大量杂文,唤醒其诚信意识。

七 医生建议

此病例不是首次发现,十分具有代表性,望患者注意,切莫互相传染。

医生(签章)

――《语文月刊》2001年第09期

形式是“就诊报告”,反映的内容却是小小说。它塑造了一个“吴诚信”的形象,这一形象代表了一种典型。以“就诊报告”形式出现,造成了具体情节的缺失,但小说塑造人物的功能犹存。这种对小说文体的解构与讽喻内容相结合,将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缺乏诚信的人的特征挖掘得十分深刻。在当代小说中,这种对小说文体的解构还有着其他形式,如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以词典编排形式结构小说;谌容的《总统梦》以戏剧对话结构小说;王青伟的《!――?》以电影镜头结构小说;吴若增《又及》以信件形式结构小说;彭达《来访登记簿摘录》以公文语体写小说,这些都形成了语体与表现内容、风格的语境差,在给人耳目一新的观感中增强了作品的讽喻意味。

41

注释:

[1]王石:《也是创作谈》,见《中篇小说选刊》1997年3期。 [2]王大进:《种种可能》,中篇小说选刊2005年1期。 [3]王蒙:《王蒙说》,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4] 《从“恋爱”到“失态”――王蒙〈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研讨会纪要》,见《小说评论》1996年第2期。

第四讲 幽默游戏规则与语境

具有幽默意味的文学话语其核心在于语境差。语境是滋生幽默的土壤,而它参与幽默话语的建构呈现出的往往不是一种协调,而是一种悖反,一种对规则的颠覆。这种颠覆形成了语境差,即在同一交际界域语境各要素间的不平衡。它是对语境内部和谐的颠覆,这一颠覆在幽默语言生成和欣赏中却是重要的因素。在语境内在张力场的协调下,某一层面的颠覆得到了另一层面的平衡,幽默由此生成,幽默的美学价值也由此显现。颠覆解构了原有的语境协调规律,却在另一层面重建了新的幽默游戏规则。

第一节 幽默语境差形态

幽默话语模式与语境的关系呈现出一般言语交际进入语境的不同状态。上下文、时空、对象、目的等语境要素往往处于某种程度的裂变,某种程度的颠覆。这种颠覆既表现在语符层面,也表现在认知等层面。它以一种陌生化的表征,给人以愉悦的惊喜,构建了语境差美学价值层面。

对语符层面的颠覆是幽默话语语境差的常见形态。它或者表现为能指与所指关系的颠覆,或者表现为对能指组合链接形式的解构。这种颠覆解构是对语言规律的一种突围,幽默意味在突围中生成,审美价值也在规则与突围的悖离中显现。

42 胡范铸指出:“而这种‘诉诸理智的可笑性’的内核,就在于合乎常规的内容采取了超乎常规的形式或者合乎常规的形式荷载了超乎常规的内容,所引起的心理能量(期待的、经验的、情感的„„心理能量)遽然释放的可笑。”[1]这一论述中蕴含着精辟的辩证理念,揭示了能指与所指超常组合所生成的幽默效果。语言符号能指与所指的颠覆是对符号约定俗成关系的“违约”,这是由语言材料构成的语言语境的内部颠覆。一幽默小品文写一对热恋中的大学生毕业后分隔两地,半年后女友转投款爷怀抱。女友婚礼上。男子送来一幅对联:

上联:愿天下有钱人皆成眷属 下联: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横批:爱嫁谁嫁谁

对联的巧妙之处在于对常用语能指与所指的颠覆解构。上联将“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中的“有情人”改为“有钱人”,能指的变更当然随之所指的移位。下联则赋予“无产者”以特定的所指,此处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也就不同于政治用语的语义,再配以横批的调侃语调,形成了语符层面的颠覆。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说:“当一个表达方式原系用之于转义,而我们硬要把它当作本义来理解时,就得到滑稽效果。”[2]虽然他说的只是将转义作为本义理解一种情况,但实际上隐含着一个幽默原理:将此形式表达彼义,或将彼形式表达此义,语符在特定语境中能指所指的临时变迁这一颠覆现象能够产生强烈的幽默效果。

能指符号的变异组合在幽默话语中常表现为对话语导向的颠覆,即预设语与后续语之间形成落差,从而使幽默在预设语与后续语的不协调中展现出来。周谷城将这种现象称为 “预期之逆应”:“所谓‘预期之逆应’即创作者对于鉴赏者所‘预期’的东西,予以反面的答复之意。凡‘预期之逆应’,未必都是幽默;但凡幽默的东西,一定含有 ‘预期之逆应’这个成分。”[3]这种上下文的语境差既是对话语链的颠覆,又常伴随着对逻辑链的解构。一幽默小品文说某人早晨醒来时,发现太太去世了。起初,他吓得脸色苍白,随即边跑边叫女佣:“阿莲!阿莲!”正在厨房准备早餐的阿莲忙问:“先生,什么事啊?”那人回答:“今早要少煮一个鸡蛋!”按照前面的描述及事态发展的常规,此人呼唤女佣的后续语应是对太太去世后事的处置之类。但却出人意料地以“今早要少煮一个鸡蛋!”作为结束。这一吩咐与前面的描述不相衔接,与人之常情也不相吻合。这是对话语链的颠覆,也是对人情事理的颠覆。

43 对人情事理的颠覆中常常隐含着对话语逻辑的悖离,这是对逻辑链的消解,是由语符层面的颠覆辐射至事物认知层面的颠覆。钱钟书《围城》写方鸿渐演讲,当讲到“„„海通几年来,只有两件西洋东西在整个中国社会里长存不灭。一件是鸦片,一件是梅毒,都是明朝所吸收的西洋文明”时,“那记录的女性涨红脸停住不写,仿佛听了鸿渐最后一句,处女的耳朵已经当众丧失贞操。” “耳朵”何以会“丧失贞操”,这一陈述是对事理逻辑的违背,但却显得风趣诙谐。再如写归国途中船上人们打麻将的原因:“他们天涯相遇,一见如故,谈起外患内乱的祖国,都恨不得立刻就回去为他服务„„一片乡心正无处寄托,不知哪里忽来了两副麻将牌。麻将当然是国技,又听说在美国风行,打牌不但有故乡风味,并且适合世界潮流。”要为祖国服务的热切心情与后面的寄情麻将形成了反差,打麻将与爱国、世界潮流关联又是对事理逻辑的解构,这就与幽默中嘲讽了这些人在爱国幌子下所掩盖的精神的空虚。王蒙《牢骚满腹》中发牢骚者发了这样一通牢骚:“早晨我去买早点,却发现早点铺里根本没有安装篮球筐架。我去买一张报纸,却发现卖报的不是双眼皮。在汽车站我等汽车,等了两个小时也没有一辆我所希望的123456789号巴士开来。进了办公室以后,我大吃一惊,原来桌子上连一碗馄饨也没摆着。我接到了一个电话,打电话的人竟然没有得过奥林匹克跳高冠军。我用玻璃杯给自己倒了一杯茶,忽然想起那个采茶的农妇说不定对丈夫不贞。”由于所期望的事都无法实现,此人没吃早点,没买报,没坐汽车,没进办公室,没接电话,没喝茶,最后准备自杀。这些牢骚由于与事理逻辑相违背,只能是笑料。

逻辑链的消解有时表现出多层链接的阻断,通过一层推进一层的荒谬造成幽默。有一描述白痴与众人的对话的幽默小品文,就是通过事理逻辑的层层荒谬造成幽默的。一个白痴获得一笔100万元的赛马奖金。众人不解,问白痴:“你是怎样购买赛马奖券的?”白痴说:“我连续三天梦到‘7’这个数字,3x7=24,所以我买了第24号赛马奖券,一下中了。”众人大惊:“3x7=21,怎么会是24呢?”白痴也吓了一跳:“真的?这回买错了,下次买21号。”赛马奖券为白痴所得,这是第一层逻辑链的断裂;白痴购买诀窍是根据梦境数字,这是第二层断裂;这一数字的乘法错误造成了第三层断裂。如果故事到此为止,还不足以形成幽默。幽默意味尽显在最后一层,即白痴的顿悟。这一顿悟在上面荒谬的基础 44 上更推进了一层,本来乘法错误只能说明白痴购买理由的荒谬,却被白痴往另一指向错位,事理逻辑错位在这一层面得到了极至表现,幽默韵味也由此横生。

语境差还表现在对言语交际规则的偏离。幽默故事中的人物对话常违反日常对话信息接收反馈的等量原则,形成语境差。这一语境差往往体现在对话双方的语境偏离,即对话某一方对话语指向的偏离所产生的信息差异。如一则以“新生儿”为话题的幽默小品文,说泰勒夫妇7岁的儿子帕特,不喜欢别人家的婴儿,所以对自己家里也将有一个婴儿降生的消息感到不满。一天,泰勒夫妇正在为婴儿的降生做安排。泰勒先生说:“有了婴儿,我们的房子就不够住了。”帕特恰好走进来,他问:“你们在说什么?”母亲回答说:“我们在说我们现在得搬家,因为婴儿就要诞生了。”“那没用,”帕特绝望地说:“他会跟我们到那儿去的。”“我们现在得搬家,因为婴儿就要诞生了”的话语指向在发话者母亲那里指的是人口增加,原住房不够。而在话语接受者帕特那里,却转化成了“要躲避婴儿”。这一接受指向的偏离是受制于接受者的心理需求的。如果说这一幽默中接受者的偏离是一种无意偏离的话,那么,下列对话所表现出来的则是一种有意的偏离: 卖瓜的小贩:“快来买西瓜,不甜不要钱!”

饥渴的路人:“哇!太好了。老板,给我来一个不甜的。”

卖瓜者的“不甜不要钱”意在表明瓜的品质,而接受者有意将其往另一指向解释。这一对话语指向的偏离往往表现出一种出人意料的链接。

语境差还表现在虚拟语境与真实语境的相交相错。幽默话语常以对常规的超越取胜,因此,其话语权及言说空间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展示。有时,让虚拟的交流对象出场,这是对言语交际对象这一话语载体语境因素的颠覆。在一则“BP机的烦恼”的幽默小品文中,作者让人机进行了对话:

北京的某个深夜,BP机忽然响了。

急忙开灯看BP机,只见上面显示:“姿势不对,起来重睡。” 这则交际,虚拟了人机对话,将话语权交给了BP机。人们可以展开联想,是BP机对人的提示?是BP机对机子的提示?是人有意设置的提示功能?抑或是BP机偶然的巧合?随便你怎么想,但这一虚拟情景确实令人发笑。还有人与动物的交际。有一则“蜈蚣出游”的幽默小品文,说的是一个寂寞男人买了一条蜈蚣当作宠物,放在盒子里带回家。稍后,他很想和这新朋友一起去散步,但多次邀请蜈蚣都没搭腔。最后,当他把脸贴在盒子上喊道:“喂!你有没有兴趣去散

45 步?”时,盒子里终于传来微弱的声音:“你第一次叫我时我就听见了。我忙着穿鞋子呢!”这则幽默设置了人与蜈蚣的对话,如果说,前面的叙写都合乎常理的话(买蜈蚣当作宠物虽不合理,但对这一特定的“寂寞男人”来说还是可能发生的),最后出现的蜈蚣的回答就是不合情理的了。虚拟语境是对真实语境的一种颠覆,也是对属于人的话语权的颠覆。

第二节 语境张力调控

在同一交际界域中,语境可能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多层面状态。颠覆造成了一种缺陷,却在缺失的不圆满中重塑了另一层面的圆满,从而以陌生化带给人们以鲜活的语言感受。语境差能够完成对幽默话语的构建,就在于语境各要素在语境多层面的自我调适,这些调适形成了内在的张力。颠覆是表层的,平衡则是隐含于深层的。语境张力参与颠覆与平衡的相互作用,从而构建了语境差在幽默话语中的美学价值层面。

语境要素颠覆的表层往往隐含着内在的恒定规则,颠覆与恒定规则相作用,又统一于超越语符层面的审美价值认证,从而达到一种内在的深层的平衡。

语境在某一层面处于颠覆状态,而其中却往往隐含着一种内在的恒定规则。颠覆与恒定是一个对立的统一,恒定使颠覆有了存在的基础,颠覆则使恒定裂变,从而产生陌生的新鲜感。孙绍振指出:“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肤浅地了解幽默原理,而是驾驭幽默的错位模式。两条思路甚至多条思路各自独立存在,这是二元逻辑的自发的天然的状态,没有幽默感。要幽默就得把两条思路弄到一起来,奥妙全在找到严密的交错模式。”[4]老舍《离婚》开头介绍张大哥的幽默话语,就是通过话语的错位模式实现幽默,从而奠定了小说的幽默格调:“张大哥是一切人的大哥。你总以为他的父亲也得管他叫大哥,他的“大哥”味儿就这么足。/张大哥一生所要完成的神圣使命:做媒人和反对离婚。在他的眼中,凡为姑娘者必有个相当的丈夫,凡为小伙子者必有个合适的夫人。这相当的人物都在哪里呢?张大哥的全身整个儿是显微镜兼天平。在显微镜下发现了一位姑娘,脸上有几个麻子;他立刻就会在人海之中找到一位男人,说话有点结巴,或是眼睛有点近视。在天平上,麻子与近视眼恰好两相抵销,上等婚姻。近视眼容易忽略了麻子,而麻小姐当然不肯催促丈夫去配眼镜,马上进行双方――假如有必要――交换像片,只许成功,不准失败。“这段表述的精彩之处就在其交错

46 模式。这是悖理与常规的交错,表层与深层的交错。“张大哥是一切人的大哥”,包括他的父亲,这是对事理逻辑的悖反,但因了他十足的“大哥味儿”这一判断有了内在的根据。“显微镜”与“天平”本不相干,但却因了张大哥的“媒人”特性而关联,统一于一个对象。“麻子与近视眼”在天平上相抵消,本也是事理的颠覆,却也因了张大哥介绍手段的高明有了平衡的基础。整段文字就由这颠覆与恒定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话语幽默意味。

语境差常表现在语符层面的不平衡,而语符层面的不平衡中常隐含着语符层面外其他语境要素之间的恒定规则。如一幽默小品文写教官问士兵龟田:“为什么你的棉被总叠得比山本差?”,龟田答道:“报告长官,山本入伍前是做豆腐的,而我入伍前是做花卷馒头的。”“叠被”的好坏与“做豆腐”、“做花卷馒头”本无联系,但此处却将其以因果关系关联起来,构成了语符与语符链接的颠覆。但这一话语衔接的不平衡中却有着内核的合理性,那就是豆腐、花卷馒头在形体上的各异特征与所叠被子的相似,幽默便生成在这不合理与合理的融合中。在语符能指与所指的颠覆中,也常隐含着其他语境要素间的恒定规则。如一幽默小品文设置了修理工与医生的对话。修理工去医生家修理电视机,发现电视机用了二十余年,已经破旧不堪。医生幽默地说:“开个处方吧。”修理工回答:“我看,只能写验尸报告了。”以医学术语“开处方”、“写验尸报告”表现电视机的状况,是语符能指对描述对象的颠覆,但这一颠覆却有着医生职业话语的合理内核,也因此有了对话双方合理的话语链接,由此释放出幽默。

如果说,上例中的恒定因素是隐含在话语深层,由隐性语境来体现的话,那么,有些恒定规则则是由显性的语境因素,即上下文语境因素来体现。上下文语境的相互照应,显现了颠覆中的合理。如两则点歌的小品文,一说一外地人因买不到车票回家,只好在南京过年,到电台点歌,点了陈小春的《算你狠》,“送给火车站的所有票贩子”。另一说女孩儿点歌,献给很辛苦的妈妈,却是《女人为何要这样折磨女人》。不能回家过年,让人想到点歌给无法团聚的亲友,但这一预想却落空了。这一落空,却有着其内在的恒定的缘由:外地人不能回家――买不到票――票被小贩倒走之间有着恒定的逻辑规律。女儿点给妈妈的出人意料的歌,却因为上文的交代:妈妈星期天都到书店给女儿买回一大堆的书籍而得到合理的解释。显性语境因素与话语中的悖理叙说相作用,合成了话语的合理内核与幽默意味。

47 由于语言符号能指与所指关系的复杂性,由于话语指向的多重性,颠覆与恒定的交织有时表现为更复杂的情态。如一则幽默小品文题为“美眉的关心”,写“我”去学校开水房打开水,里面已经挤满了美眉,“我”精神抖擞地进去,潇洒地排队。当轮到“我”时,开水突然溅出来,手上淋了不少水,那个痛啊!为了保持风度,“我”咬着牙装作没事。身边的美眉关心地问:“没事吧?”我感动得连说:“没事没事。”只见美眉回头对后面的女生说:“真讨厌,今天的水又没开!”被开水烫了“没事”隐含着两种可能,两种语义指向:一是“没事”字面义与字里义的相符,这是真没事,但真没事又意味着“水没开”――水温不够。一是假没事,字面义与字里义的不相符,这是男生为表现“风度”的掩饰。男生的假“没事”却被女生解读为真“没事”,由此产生了表达与接受的错位。在这一交际语域中,有着多层面的颠覆:有语符层面的颠覆――“没事”隐含的掩饰;“美眉”对话语的理解。有事理逻辑的颠覆――“美眉”出人意料的联想反应。但也隐含着语符及逻辑层面的恒定规则,这就是事理逻辑推断的合理性:手被烫了没事,说明水温不够。这一话语片断中,还有着前预设与后续语的不平衡:“我”对“美眉”关心的感动与“美眉”对“没事”的反应,二者之间形成了反差。这一不平衡也因了事理逻辑的恒定而具有了某种合理性。随着最后一句感叹,“美眉”的“关心”也完成了由对男生转化为对开水的衬跌。正是这些语境因素的相互存在关联,才使得故事既顺理成章又出人意料。

恒定是语境差中合理的内核,而幽默意味的体现则是由语境要素间的调谐所形成的张力,使语境从某一层面的颠覆得到另一层面的平衡。颠覆的语境要素与处在恒定状态下的语境要素形成了对抗,由此产生了一种陌生化的表达与接受效应。而在颠覆与恒定的对抗中又有着其他语境要素的调控张力,各语境要素聚焦于语言审美价值,从而将颠覆转化为平衡,产生美学效应。

从颠覆到平衡的语境差幽默建构得力于语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语境某一要素对颠覆的其他要素起了张力的作用。正如孙绍振指出的:“幽默的逻辑结构是一种二重的错位结构,它不遵守理性思维一元化的同一律,但这并不是说它就没有逻辑,它的逻辑特点是二重错位,所以就简称‘错位率’”。这种“错位”具体表现在:“在一条思路,一条逻辑上落空的同时,又在另一条思路上突然领悟到逻辑的落实,瞬息之间,不但体验了康德说的失落的惊异,而且还有顿悟的惊喜,如果光有失落的惊异,最多不过是滑稽而已,有了另一逻辑

48 的顿悟,才可能产生意味隽永的笑„„” [5]这不但说明了滑稽与幽默的区别,而且精辟地发掘出幽默深层的“非一元亦非二元的二重复合逻辑”。一外国幽默写道,欧洲某城市公墓里正在举行葬礼。面对一具棺材和无数的鲜花,有人在沉痛地致悼辞:“今天我们要送别的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一位水晶般纯洁的人„„”这时有两个市民路过,其中一个问道:“上帝啊!他们干吗硬要把两个人塞进一具棺材呀?!”市民对悼词的理解是对话语原有语义的颠覆,这一颠覆由于悼词分说的话语形式而有其合理性。市民理解的逻辑误区,却在另一层面获得了新的平衡,这就是现实生活中“政治家”与“纯洁”的不相容,从而表达出对政治家的嘲讽。

幽默话语语境差从颠覆到平衡是由话语表达者与话语接受者共同参与建构的,它由表达者输出,却离不开接受者的输入。交际双方在语境差的建构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对语境差的领悟实际上是一种双向建构双向调控。对语境差中体现出的幽默意味的解读诠释也基于对语境差的重新建构。这种建构是对颠覆的语境要素的一种话语价值重建,也是一种审美认证。缺少话语接受者,就无所谓平衡,因此,幽默话语的生成是接受者在场的一种交际活动。

接受者参与幽默话语建构,可能是直接的、显性的在场,也可能是间接的、隐性的在场。在幽默的言语交际中,接受者一般是显性在场,直接参与幽默话语建构。而在以对话构成的幽默故事中,读者――这一接受者则是隐性在场的。在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内容的幽默故事中,至少存在着两对交际关系:一对是故事中人物,一对是读者与作者。因此,对语境要素的颠覆与平衡也就存在着更为复杂的关系。对话产生的信息差异对作品人物来说非幽默,但对作者与读者的交际来说则生成了幽默。如一故事说张三在乡间小路开车,正当他悠哉地欣赏美丽风景时,突然迎面开来的货车司机摇下窗户大喊一声:“猪!”张三也摇下车窗大骂:“你才是猪!”刚骂完,他便迎头撞上一群过马路的猪。张三与货车司机的言语交际出现了一种错位,当然,这一错位中有着合理的内核,这就是“猪”在汉语中的谩骂语义,以及交流时间的短暂造成的话语省略,由此导致话语接受的失误。而在读者与作者的交际中,上文所创造的情景语境,使读者与作者处于平衡状态,读者对“猪!”的真实含义作了正确的解读,并因此解读出了故事的幽默韵味。

第三节 幽默语境差建构

49 语境差中的颠覆与平衡,是统一于审美意味下的有机体。语境差的幽默效果既取决于审美客体的审美表现方式,也取决于审美主体的审美创造;既涉及表达,也涉及接受,是由话语表达者与话语接受者共同参与而完成的审美活动。因此,语境差的建构既涉及到语言学,又涉及心理学、哲学、美学诸方面,它是一种语言与审美心理相交融的多维建构。

幽默话语语境差从颠覆到平衡的转化是表达者与接受者的共同协作。胡范铸以敏锐的视角,指出语言幽默氛围中的双向沟通特性:“这种审美效果,只有在‘语言运用’和‘语言欣赏’的过程中才能显现。” [6]话语模式所制造的幽默氛围的解释权既取决于表达者,又取决于接受者;既涉及表达,也涉及欣赏,它是接受者隐性或显性在场的言语交际活动。因此,幽默话语语境差的建构要充分考虑接受者的接受心理。

语言表层形式按线性排列,虽然说接受者的阅读体验是一种非线性的,但接受者的阅读顺序受到线性表达的限制。因此,语境差的设制要注意到语言符号的组合调配和故事结构的安排。有一关于“相亲”的幽默小品文,一漂亮小姐去相亲,趾高气扬地对先生说:“你有别克吗?”先生说:“抱歉,我没有。”小姐又说:“那你有三房两厅吗?”先生又说:“抱歉,也没有。”小姐又说:“那你还敢来和我相亲?”说完扭头要走,先生莫名其妙地说:“真是奇怪啊,干吗非要我把宝马换成别克,别墅换成三房两厅啊?”故事之妙在于有意制造的语境差。前后语境形成衬跌,利用前语境的铺垫,形成后语境的跌落。“我没有”于否定问话的同时开释了另一个可能空间:有宝马、别墅。但如果将语符排列顺序对调一下,变成“我没有(别克),但我有宝马。”“我没有(三房两厅),但我有别墅”,就毫无幽默可言了。此例之妙就妙在前后的衬跌造成的语境差。衬跌是一种出人意料的上下文语境差异,它的幽默性往往体现在末尾,体现在与上文的落差中。因此,对落差的设置是幽默话语的关键所在。

表达效果强的幽默话语往往注意接受者心理落差的语境差形成,这种落差既由语言符号的线性排序构成,又由故事情节的叙事结构组成,因此,要注意结构安排对落差“度”的表现作用。我们可以比较两则关于好消息坏消息的故事。一则是律师走进牢房对犯人说:“我给你带来了两个消息,一个好的一个坏的。”犯人愿先听坏消息。坏消息是“在被害者的尸体上发现了你留下的血迹。”而后听的好消息则是:“血样分析显示,你很健康!”另一则“换裤子”的故事,说

50

第14篇:近义词—语境分析法

近义词—语境分析法

一、方法解读

对近义词的辨析,考查要求是要理解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并能根据语境进行揣摩,正确选用词语及辨析词语运用的正误。因此,语境分析就十分重要,

二、方法思路

1、审清题干,明确题型和答题要求。

2、读句子,体会语境并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简单的近义词分析可联想日常生活真实语境去选用排除。较难的近义词,可根据辨析方法技巧,认真分析每组词的异同,选出最合适答案。

3、最后将选出的答案代入每个句子中进行检验,防止排除失误的情况。

三、方法运用

填入下列句子的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圣母殿宽七间、深六间,极为___,却无一根柱子。

2、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___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

3、著名作家叶文玲曾经满腔热诚地___中学生:“不管写长文章或短文章,都要从心里 写,从心里流出来。”

A.宽敞 敏感 告诫B.宽敞 敏锐 训诫C.宽阔 敏锐 告诫 D.宽阔 敏感 训诫

方法思路:

1、审清题干,明确题型为选择题,答题要求是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2、读句子,体会语境,理解横线上所缺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句1:A项说房子空间大,联想日常生活中真实语境,我们经常会说房间真大,真宽敞,没有人说宽阔,会说马路宽阔,草原宽阔,选A、B两项,排除C、D两项。句2:联想日常生活语境,心灵敏感角落还是心灵敏锐角落,我们生活中通常说心灵敏感,选A项。最后再代入三个句子中进行检验。根据辨析方法技巧,“告诫和训诫”,告-告诉,训-训斥,根据语境,“满腔热诚地”不能是“训”,所以选出最合适答案为A。

3、将A项代入四个句子,均符合四个句子的语境,故最终确定A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正确答案为A项。“宽敞”和“宽阔”表示的范围不同。“宽敞”一般指室内的,

“宽阔”多用于指室外的,如水面、草原等;“敏锐”、“敏感” 搭配对象不同, 如“敏锐”一般和“观察力”、“眼神”等搭配,而“敏感”一般和“神经”、情绪等词搭配;“告诫”和“训诫”表示的程度不同,“训诫”一词有“教训, 训导”之意,程度重。结合三个词语的情况,故正选答案应是A。

第15篇:小升初 语境填空

小升初常考的古诗文名句语境运用

(一)

1.《〈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谦虚求教,到处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 3.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呢?孔子曾说过:“ 。”

4.《〈论语〉十则》中,感叹时间流逝的名句是: 。 5.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

6.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 7.《过故人庄》中描写美丽田园风光的诗句是: 。

8.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 。 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是: 。

9.登高远眺,万物皆于脚下。这时的你心中便自然会涌起杜甫《望岳》中“ 。 ”的豪迈气概。 10.《望岳》中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 。

11.我们在探究问题时,常会出现扑朔迷离的情况,如果继续前行,便会发现一个全新的天地,正如《游山西村》中的诗句:“ 。 ”

12.《西江月》中,作者通过侧面烘托表现农村丰收景象和人物喜悦心情的是: 。 13.《夜雨寄北》中想象友人重逢之景的诗句是: 。

14.《泊秦淮》中表达了作者担忧唐王朝命运,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谬误国的两句诗是: 。 15.李煜《相见欢》中现在用来形容人内心烦乱,或形容某些事情难以处理解决的句子是: 。 16.《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表达李白与孟浩然之间深情厚谊的诗句是: 。 17.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把孟子的名言“ 。 ”当作自己人生的座右铭。

18.“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城赢得生前生后名。”这是感动中国人物霍英东的颁奖词中的一句,化用了孟子“ 。 ”和辛弃疾“ 。 ”的诗词句。

19.爷爷七十大寿,大家祝爷爷:“ 。 ”爷爷却叹道:“ 。 20.人们常用《观书有感》中的诗句“ 。 ”来说明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达到新境界。 2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托明月以寄情”的句子是“ 。 ”

22.《使至塞上》中曾被《红楼梦》中香菱点评过并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的诗句是: 。 23.《春望》中写诗人所望之景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思乡的诗句是: 。 24.《论诗》中作者主张诗歌创作要有时代精神,反对泥古不化的名句是: 。

25.苏轼《题西林壁》一诗中的“ 。 ”说明了“ 。 ”的道理。 26.《过零丁洋》中表明文天祥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气节的诗句是: 。 ;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 。

27.秋天总给人悲伤凄凉之感,而刘禹锡《秋词》中最后两句“ 。 ”却表达出了昂扬向上的精神。 28.《醉花阴》中以生动形象来表达相思之苦,并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义蕴含其中的是: 。 29.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事古难全”中的“此事”指: 。

3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诗句是: 。 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

3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表达自己在节日里思念亲人之情的诗句是:

32.《天净沙·秋思》中写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与崔颢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心情相似的句子是: 。

33.《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化静为动的句子是:

34.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运用比喻、融入议论来表明心志的句子是:

35.《醉翁亭记》中描写四季景色的句子是: ;描绘朝暮变化的句子是: 。

36.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了“ 。 ”的呼唤,表现了他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情怀。

3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作者直抒爱国激情的诗句是: 。 将现实与想象结合起来的诗句

1 是: 。

38.陶渊明《饮酒》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 39.《行路难》(其一)中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内心悲愤的诗句是: 。 ;抒发作者虽怀才不遇但仍有远大志向的诗句是: 。

40.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描写洞庭湖浩瀚气势的名句是: 。 41.晏殊《浣溪沙》中深受后人赞赏也是作者颇为自得的奇偶佳联是: 。

42.建国以来,各行各业都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正如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所写: 。 43.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和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诗句“ 。 ”都抒发了边塞生活的寂寞孤独之感。

44.曼游祖国各地,面对名山大川,人们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感慨;站在黄河边上,我们会想起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 。

”;置身于古战场,我们会想起杜牧《赤壁》中的诗句“ ”。

45.虽然社会还存在贫富差距,但是很多人能以平和的心态看待这种现象,就像黔娄之妻所说的那样“ ”,默默地努力工作着。

46.在《赤壁》一诗中,诗人感慨英雄成败的两句诗是:

47.人们往往借草的顽强来表达对生命的礼赞,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就有这样的诗句: 。 48.开发大西北,我们实施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绿色生态战略。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古人吟唱的“ ”的良好生态环境必将在大西北重现。

49.陆游在《卜算子·咏梅》写梅花即使遭遇挫折也坚持自己操守的句子是: 。 50.曹操在《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壮志豪情的诗句是: 。

51.《饮酒》中说明诗人远离世俗名利羁绊,虽身居“人境”但闲静无忧的原因的句子是: ;展现诗人悠然自得,物我合一的思想境界的千古名句是: 。

52.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的千古名句

53.《望岳》中表达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与豪情的千古名句是 。 54.白居易在《暮江吟》中写出日暮时分江面景色的一句是 。

5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现诗人刘禹锡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胸怀,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深刻哲理的千古名句是

56.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割麦者辛勤劳动的诗句是足 。。表达自己对重赋下的农民深切同情的关怀的诗句是 。

57.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渲染敌军濒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的诗句是: ;从听觉、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凄切的战地气氛的诗句是: 。以引用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决心的诗句是: 。

58.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会晤的欢娱衬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深情转化为重聚希冀的诗句是: 。 59.李商隐在《无题》中抒写浓郁的离别之恨的名句是: 。;抒写缠绵的相思之苦的名句是: 。

60.李煜在《相见欢》中借助比喻抒写离愁的名句是: ;用白描的手法直抒亡国哀思的名句是: 。

61.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怀,表达自己满怀信心、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 。 62.晏殊在《浣溪沙》中慨叹时光流逝,蕴含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63.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历史典故抒发自己渴望受到朝廷重用以便御敌之功、报效祖国的是: 。

64.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下了寄寓离情,释却离愁,从美好的想象中得到的慰藉的名句是:

65.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下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句是:

66.辛弃疾在《破阵子》中追忆军营生活的句子是: 。;直接抒发抗金报国、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的句子是: 。

67.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道出特定时间天涯游子之悲的词句是:

2 68.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露封建社会本质,寄寓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封建统治者强烈谴责的词句是: 。

69.李贺借马来抒发自己为国建功立业情怀的诗句是:

70.当我们浪费粮食时,爷爷常用唐代诗人李绅《悯农》中的诗句“ 。”来教育我们。

71.战火连连,兵荒马乱,“望湖楼”酒家却依然是一片灯红酒绿,歌舞升平,歌女搔首弄姿,这真是“ 。”,达官贵人竟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这被侵占之地何时才能收复?

72.来到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我不禁想起李白《望庐山瀑布》一诗中“ 。”的诗句。

73.1911年,清华大学定《周易》中的名句为其校训,后来减缩成八字校训,那就是“ ”。

74.水变动不居,随岸赋行,与智慧相似。山型巍然,屹立不动,与仁相似。《论语》就有“ ”的说法。 75.做人切勿患得患失,而应乐观旷达,就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所说的那样: 。

76.王教授已退休多年,仍在勤奋著书。如果要送他一幅书法作品,用曹操的诗句“ 。”作为内容就很合适。

77.春天的大地到处生机勃勃,花园里开满了鲜花,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五彩缤纷,争奇斗艳,真是“ 。”。

78.两军相遇勇者胜,军队什么时候出击,士兵的勇气最盛?《左传》中有谋略: 。 79.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语句是: 。 80.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就像梅花和雪花一样,“ ”。

81.“ ”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 。”写出了庐山的多姿多彩,“ 。”写出了敬亭山的百看不厌。

82.改革开放使我市的民营企业发展很快,正是“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83.唐诗之美美在其写景,美在其壮志。唐诗之美潜于细雨中,杜甫热情讴歌“ 。”的如酥春雨。唐诗之美站在柳梢头,贺知章轻声吟咏“ 。”的二月风。唐诗之美飘于边塞外,王昌龄的豪言壮语“ 。”。闪烁着一尊尊英雄不灭的精魂。

84.“酒”与中华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酒能消愁,曹操说:“ 。”酒能使人心旷神怡,李白说:“ 。”酒能增进友谊,王维说:“ 。”

85.时间都去哪儿了?它在孔子“ 。”的感叹中;它在晏殊“ 。”的惋惜中;它也在王湾对“ 。”的新旧交替的感悟中。

86.“ 。”,含苞欲放的荷花,亭亭玉立,令人喜爱,而盛开的荷花却是“ 。”,等到“ 。”的时候,预示着夏天已进入尾声了。

87.时下,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喜欢到乡村休闲。到乡村,能体会到陶渊明笔下“ 。”的闲适;能领略到赵师秀笔下“ 。”的清新;能感受杜甫“ 。”的豪迈。乡村的魅力,在于重归宁静的安然,重归真朴的美好,欢迎你到乡村走一走!

88.唐代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也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大量唐诗都吟咏长安之美,如韩愈的“ 。”;王维的“ 。”;刘禹锡的“ ”。 89.诗言志,诗可以表达诗人的人生观、气节和抱负。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这样写道:“ ”。于谦在《石灰吟》中这样表白:“ 。”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用“ 。”表达自己高洁的操守。

90.天下之楼,以诗文而名。《登鹳雀楼》中脍炙人口的一句“ 。”道出了千古志士登高致远的进取之心;《黄鹤楼》中传送不衰的一句“ 。 ”则唱出了多少游子去国怀乡的羁旅之思;李白登临谢朓楼,“ ”,追求理想的豪情令人神往;范公撰《岳阳楼记》,“ 。”,心系苍生的仁德谁不钦仰?

91.古往今来,关于读书,我们的先辈感慨万千。孔子的“ 。”折射出学与思辩证的光芒;陈寿的“ 。”强调要多读书才能有所得;西汉刘向的“ 。”道出了读书之于健康的重要性;“诗圣”杜甫的“ 。”则认为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 92.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文天祥说道:“ 。”陆游临终前还告诫儿子:“ 。”王昌龄发出了“ 。”的满腔豪情;而丘逢甲在万紫千红的春天却这样悲叹:

3 “ 。”岳飞则怒发冲冠,仰天长啸“ 。”。

93.“ 。”告诉我们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告诉我们死读书是没有用的,要做到知行统一;“ 。”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告诉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只要勇于探索,展现在你眼前的景色将别有洞天。

94.小红暑假与妈妈到大西北旅游,火车路过大戈壁,她看到了高大的白杨树,傍晚,她看到太阳圆圆的,像个大红灯笼在天边慢慢往下沉,农家冒着的炊烟袅袅上升,一条黄河缓缓流淌,她忽然想起“ 。”这句诗。夜晚,她看到起伏的山的上空,月亮像把镰刀,月光下的沙漠,好像下了雪,小红真想用李贺的“ 。”来赞美。 95.儿童是那样天真可爱,“ 。”写出了儿童捕蝉时的专注;“ 。”写出了儿童垂钓时怕鱼儿被吓走的担心;“ 。”写出了儿童放风筝时的天真;“ 。”写出了儿童剥莲蓬时的稚态;“ 。”写出了儿童模仿大人种瓜时的讨人喜欢的样子。

96.春天,太阳正从江边升起,真是“ 。”。我漫步在江边,看见江水里,几只鸭子在嬉戏着,真是“ 。”啊!柳树在迎风飘动,我放佛看到了“ 。”的美丽情景,一阵《春江花月夜》的旋律远远传来,多美妙的音乐啊!“ 。”这时,我来到一座花园旁,那伸出墙头的花枝,使我不禁想起宋代叶绍翁那句“ ”。

97.在浩瀚如烟的古诗长河中,有一类以描绘山水景物、反映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山水田园诗”,它们抒发了闲适淡泊的思想感情,色彩淡雅,意境幽深。如王维的“ 。”刻画出“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孟浩然的“ 。”突显出自然率真的性情;陶渊明的“ 。”表现出恬淡闲适的心境;范成大的“ 。”则写出农事正忙时山村的寂静。

98.古往今来,梅花一直都是高洁的象征。它不慕虚名,傲视严寒。为此王安石在《梅花》中用“ 。”来描绘它;王冕在《墨梅》中用“ 。”来赞誉它;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用“ 。”来夸奖它;毛泽东在《卜算子·咏梅》中用“ 。”来刻画它。 99.春雨常常是历代诗人们吟诵的对象。“ 。”你像牛毛,像花针,伴着温和的春风,打在身上将湿未湿。此刻,我想到了唐代诗人韩愈的一句诗“ ”,还想到了另一位唐代诗人杜甫的一句话“ 。”。这三句诗都写出了春雨悄无声息,细细密密的特点。春雨也有不高兴的时候,如“ 。”;也有突如其来的,令许多花儿“绿肥红瘦”的春雨,如“ 。”。 100.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尤其是那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歌让泱泱中华无愧于“文明古国”的美誉。你瞧,高鼎《村居》中的“ 。”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多么清新明丽的田园春景图;杨万里的名句“ 。”则描写出炎炎夏日里杭州西湖的独特风光;提到萧瑟的秋天,你自然会想到“ 。”这一千古佳句;而置身于寒冷的冰雪世界中,你更会由衷地赞叹:“ 。”“ 。”,这样的诗句真把冬天写绝了。 101.杏花春雨,西风塞北,诗词古风中,诗人们为我们拉开了歌咏四季的序幕。 爱春花,苏轼漫步江畔,勾勒出“ 。”的优美画境。 爱绿水,白居易思绪万千,赞美那“ 。”的旖旎江南。 爱烟雨,翁卷轻叩柴门,沉醉于“ 。”的乡村四月。 爱秋月,月光下刘禹锡发现了“ 。”的秋夜静美。 爱冬雪,雪色晶莹闪耀着柳宗元“ 。”的独立人格。

102.诗有形。那是“ 。”的轻烟淡月;那是“ 。”的花态草情。

诗有味。“ 。”,雪中的梅树清气飘逸;“ ”,竹篱边的菊花幽香浮动。 诗有声。“ 。”,征伐之声回荡在烟尘滚滚的沙场;“ ”,阵阵鹤鸣洒落于秋日的碧空。

诗有色。“ 。”,红白相衬,像一幅写意的画;“ 。”绿意葱茏,如一首悠然的歌。

第16篇:把语境注入语用

把语境注入语用

教材 教 法 22 Teaching and research教 研·2015 年 4 月 JIANGXIEDUCATION

“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对《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段关于语文教育特点的阐述, 相信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都不会陌生。 为了体现语文的实践性特点, 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自觉安排了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的运用环节,套用一个词就叫做“ 语用”。“ 语用”一词来源于语用学,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 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一、注入言辞语境,让语用与内容理解相结合

言辞语境是指由上下文构成的一种语言系统。我们都知道,阅读的对象是文本的语言, 而语言必须依赖于特定的语境。 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前通常会做这样一件事情——文本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语言意义, 就是分析语言本身的词典意义、形式意义等;二是情境语义:就是在语境中的意义,也就是言外之意、文化语义等。一旦触摸到情境语义,语言意义就指向了人对文本的能动反映。在这里举个经典的例子, 语文课本萧红的《 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 文中最为精彩的一段:“ 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 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了, 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又高又远。 ”这一自然段主要写花、鸟、虫子的自由,分析句群逻辑关系,很多教师会让学生围绕“ 自由”,用“ 愿意„„就„„”等句式进行语用练习。但是如果把这一单纯的句式训练放在语境视野下,就给这一语用教学注入了灵魂。在让学生进行句式训练之前, 先进行情境语义的分析:( 1)什么是自由? 由句中的“ 大”“ 高”“ 远”“ 活”等可以展开丰富的意义建构空间;( 2)联系语境可以看出“ 我”的自由及祖父对“ 我”的爱,正是祖父的宠爱,给了“ 我”自由,萧红才在想象中感到一切都活了;( 3)如果有《 呼兰河传》的整体语境,会想到萧红的“ 不自由”,从而更珍惜和怀念这份童年的欢乐和自由。所以,把语用学习和内容理解相融合, 才是真正融会贯通的理解,才能使学生达到“ 反诸作者之心”的境界。

二、观照文体语境,使语用和学法指导相融合

文体语境指的就是文本的整体规范和风格,是文本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以文体为先”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传统与原则。 历代学人不断强调“ 文章以体制为先”“ 文辞以体制为先”“ 文莫先于辨体”。在研读教材时, 教师如能准确把握不同文体的特点,也就明确了不同的阅读目标。课文《 珍珠鸟》是冯骥才的一篇散文,一个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语用环节:“ 谁能完整地描述一下珍珠鸟,可以介绍它的外形、习性以及给你的感受。 ”就单独的语用学习来说,很扎实,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关于珍珠鸟的信息集中起来, 进行概括及说话能力的训练。但是,如果教师能更多地关注一下文体语境, 这是一篇散文而不是说明文,散文的特点是“ 形散而神不散”。那么, 不妨在学生找到描写珍珠鸟的语句后, 提出这样一个探究性问题:“ 为什么作者把对珍珠鸟的描写散落在不同的自然段中, 而且没有分类介绍? ”这就涉及了散文的文体特点。 冯骥才只是写了珍珠鸟一个特点, 那就是从胆小到跟作者产生完全信赖。 这就是“ 神聚”,“ 形散而神聚”,不就是散文最大的文体特点吗?来自浙江的青年名师蒋军晶在执教《 麋鹿》一课时,牢牢把握住了文章“ 说明性文本”的特点设计语用教学环节。 他巧妙地给学生一个参照物——驯鹿图,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在“ 文本”中求证:它究竟是不是麋鹿。学生时而睁大眼睛盯着“ 驯鹿图”,时而一字一句地读课文,蹙眉凝思。学生经历了独立观察、寻找、辨析、论证的语文实践过程,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说明性文本的文体特点——描写一样事物,要抓住它的特点来写。关注文体语境, 让语用和学法指导相结合, 才能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何这样写, 这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直接的助益。

三、渗透文化语境,让语用与情感陶冶相合拍

文化语境指的是文本的现实情境和历史背景。《 伯牙绝弦》是六年级的一篇文言文,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道“ 仿写”的语用练习:现在我们也来模仿钟子期夸一夸伯牙。 教师随即提供了一组四字词语: 徐徐清风、皎皎明月、蒙蒙云雾„„让学生进行 想 象 说 话 练习:“ 善 哉, 兮 若。 ”于是,自然界的一切景物都被学生依葫芦画瓢拿来模仿和迁移。 看似学生的仿写进行得扎实有效, 但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点评这段教学环节时却给予了否定。 他认为此处的仿写“ 遮蔽了伯牙绝弦的文化意象——知音文化”。 泰山,五岳之尊,“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具有文化意义上的崇高。江河,在古文中特指长江和黄河。 子期的应答,正是以峨峨泰山、洋洋江河来隐喻伯牙的高远志向和宏大怀抱。 在文学, 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谓;在文化,则是一切景语皆志语也。而在课堂上所谓的仿写和迁移中,伯牙的志向竟然变成了“ 清风、明月”,甚至“ 芳草、杨柳”,岂不觉得尴尬吗? 因此,语用练习不能脱离文化语境,只有尊重文本的现实情境和历史背景,才能让语用学习和情感陶冶相融合。“ 高山流水” 特有的中国文化意象才能在学生心中生根。如何做到这一点,特级教师魏星说:“ 这就要求教师发挥‘ 我’的主体性, 凭借文本的语料以及文本承载的‘ 文化背景’,引领学生在文本的‘ 词典语义’和‘ 情景语义’之间、‘ 自然经验’和‘ 人文思维’之间、‘ 文字语言’和‘ 文化心理’之间、‘ 共识层面’和‘ 纵深层面’之间、‘ 文本经验’和‘ 学生经验’之间激活、打通,进入一层又一层的精神佳境。”他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向我们展示了这种融合文化语境的语用教学,且看他在执教《 水》一课中“ 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传递出了特殊的感觉? ”这一问题贯穿始终,由字词引发并形成教学波澜。 学生找到这些句子后,魏老师融合了文本的现实语境,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用语言的规律和艺术:“ 明明是水少,却写得那样多;明明流得快,却写得那样慢;明明毛孔不能发出声音,却说听到了吮吸的声音。这种‘ 慢镜头’的,看似矛盾的表达,传达出特殊的感情——对水的渴望!”继而让学生“ 能不能也利用那种‘ 慢镜头’的写法,选用有意思的表达方式,把那种渴望写出来。 ”由此看来, 语用教学不能离开语境孤立地存在, 离开了语境的语用只是机械的训练和知识的生搬硬套,只有将语境注入语用, 才能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整体观和综合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通源小学)□责任编辑 徐纯军

第17篇:在群众中感受基层语境

在群众中感受“基层语境”(大家谈·今天怎样走群众路

线(23))

《 人民日报 》( 2014年02月13日 05 版)

马年新春,是回乡的时节,也是了解观察基层的时机。本期我们选取三位基层干部的来稿,通过他们的新春见闻和基层观察,打捞真真切切的社情民意,在群众的感受中体现基层语境和意见光谱。

对于基层干部来说,推动治理转型、落实改革举措的任务相当艰巨。现实工作中,常有许多具体难题要化解,也时有“好心为民却得不到群众理解”的苦恼。下期“大家谈”,我们希望听一听常遇“难事”的基层治理者说说自己的苦恼和高招,也期待听到普通读者的看法。

来稿请寄:rmrbpl@163.com或传真至(010)65368684

——编 者

“最后一公里”别懈怠

浙江衢州 林伟民

老家在偏僻山村,以民风淳朴著称。今年新春回乡过节,没想到几位父老乡亲牢骚满腹。原来,几位老农去年腊月坐车到乡镇领取养老补贴,却被告知到隔壁行政村信贷点领取,第二天走了5里多山路赶到信贷点,发现兼职信贷员有事外出了。跑了两天,没拿到钱,老人心里窝火。

平心而论,把信贷点下沉乡村,覆盖草野,是为了群众取钱方便,是个便民举措。但便民行动却让群众窝火,个中缘由值得思量。如果乡镇能告知信贷点联系电话,就能避免空跑一趟;如果设置信贷点能够广而告之,那么老农也不必跑到镇上。看上去只是细节小事,却蕴含着群众工作的大道理:只有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任何环节都不落下,才能把好事办好,赢得民心。

新春伊始,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将全面铺开,与群众联系更直接、更紧密,涉及的矛盾和问题更具体、更复杂。老乡们的“窝火”提醒我们,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必须做事做到底,用心贴心的服务铺好“最后一公里”。

不能在观念上打转

山东安丘 刘文晓

回老家走亲访友,听到不少人对教育实践活动的效果交口称赞:亲戚大病初愈,基层干部就上门慰问并办理了大病救助手续;交通问题凸显,家门口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交通警示灯。点滴变化,反映了干部作风的转变,也说明:解决问题,让百姓得实惠,才是改作风的根本目的。

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对第二批活动重点把握不透,是停留于相互批评、查摆问题,还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排忧解难能力?显然,改作风不能停留在思想观念上,倘若直面基层群众的办事窗口、惠及一线生产生活的项目规划还是“老样子、老调子”,如果简单止步于让建的章立的制上墙和入档,不仅会让活动事倍功半,也会让党员形象在群众心中打折扣。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入“基层语境”,关键是下真力、出实招、见实效,少些来回比划的花拳绣腿。对于装了路灯晚上不亮的“表面文章”、党员干部欠账不还的“霸王做派”以及“一人做官全家吃公用公”的不正之风等突出问题,要狠狠敲打、重拳治理。归根结底还是一句话:要解决问题。

做“莲藕”不做“浮萍”

江苏扬州 顾 仁

春节期间到基层走访,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已如期铺开,但存在“两张皮”现象:活动已启动,群众却不知情,成了“上下不对称”的应景工程;活动已开展,群众却生疑虑,会不会成为来去匆匆的“过堂风”?政府和干部热情投入,群众却漠然视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差?

问题关键,是能不能做到一个“实”字。有的领导干部为了应付活动,也曾到群众中走一走、转一转,故作姿态地与群众在一起。由于不是发自内心的改作风,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形同浮萍——飘过来又荡过去。只注重办活动,不追求改作风,这种“活动心态”能蒙混一时,但是不是作秀,群众一望即知,又怎能瞒天过海?

有人比喻:莲藕深扎泥土,因而风吹不动、雨打不跑,花开时节清香四溢;水上浮萍,有根而不扎土,只要稍有微风就随波逐流。是否扎根泥土,结果大相径庭。同样道理,党员干部是否扎根群众,也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心正则意诚,发自内心地审视自己、改进不足,才会用实际行动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深深扎根于群众的沃土之中。

第18篇:语境中的近义词

语境中的近义词

一、给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换上另一个词语,使该句子的意思不变。1.只要有什么东西响了一声,母鸡立刻警戒起来。( ) (

) 2.母鸡有时候欺侮最忠厚的鸭子。( ) (

) 3.猫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4.说猫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 ) (

) 5.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

) 6.垂柳外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

) 7.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

) 8.从重庆乘船到武汉,我游览了世界闻名的长江三峡。(

) 9.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 10.我讨厌自私自利的行为。(

)( ) 11.小明进步这么快,我惊奇极了。(

12.今年自然灾害很多,由于农民发挥了冲天的干劲,庄稼居然丰收了。

13.我们应该蔑视困难、战胜困难。

) 14.冬天到了,我就希望下雪。(

15.这次考试时我格外仔细,得了100分。

)(

16.我才不管别人的嗤笑,只要是对的,我就踏踏实实地去做。

17. 我走了,我不能耽搁你的学习。

) 18.越是紧张的时刻,越是要保持冷静。(

19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感到自己的才能确实不如诸葛亮,因而十分羞愧。(

) ( )

20.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

语境中的反义词、近义词

一、读一读,再按要求完成题目。

粗糙

肮脏

谨慎

憧憬

简陋

能工巧匠 宽阔

疏忽

精致

污浊

陶醉

理直气壮

1、找出一对近义词:

2、找出两对反义词: 二. 写出下列句子中的几对反义词。 1)公路笔直宽敞,山路狭窄弯曲。 (

)——(

) (

)——(

2)这人反应灵敏,那人却很迟钝。(

)——(

3)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

)——(

) (

)——(

4)勤劳的蜜蜂不知疲倦地工作,而懒惰的寒号鸟只知道休息。

)——(

) (

)——(

三.在①组空缺处填入加点词的同义词,在②空缺处填入加点词的反义词,使之构成一个成语。

①生_ 死别

_ 吞活剥

心_ 气和

②___小异

大智若_ 不_ 则退 以攻为_ _为用

化险为_

第19篇:写作语境功能论

语境(context),即“语言环境”的简称。尽管多学科都对语境有不同的定义——例如语言学、心理学、文艺学等等,但写作学坚持在这一意义上使用它:语境指的是现实社会提供给写作者思想言论表达的条件,又称表达空间。

一方面,具体的写作行为总是在具体的生活事件的基础上发生的,写作的主题思想总是在写作者对客观生活及各种事件的认识基

础上提炼而来;另一方面,现存的社会生活环境又成为制约写作的条件,它是否接纳或容许写作者的思想,还要看它是否触及语境中的种种禁忌。简言之,在发生的意义上,生活是写作的源头;在生长的意义上,语境是写作的条件。

语境由或隐或显、或“硬”或“软”的多元因素所构成,它以话语禁忌的形式构筑“边界”、显示存在。

这些因素,我们基本可以归纳为三类:

其一是时代精神。它代表着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的精神要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追求。如果写作者的思想超越了它所提供的实现条件,其思想就不会得到承认,语境不会为它而存在,它也就失去了表达空间。例如,在科学史上,在某一个时期内的一定阶段,不承认新发现或新见解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美国心理学史家杜·舒尔茨在谈到时势造英雄的史观时说到:“甚至是伟大的思想(或者特别伟大的思想)往往受到所谓zeitgeist——时代精神或文化气氛——的约束。所以,对一种发现的接受和使用,受到一定文化、地域或时期的主要思想模式的限制。这样,在某一文明时期中,一种太新或太荒谬而不能得到承认的思想,可能在一代或一百年以后会很快、很容易地被接受。”他说,“除非时代精神为伟人的主张作了准备,他的话是不会被人们听从的(或者他可能受到嘲笑,或者把他烧死——这也可能决定于时代精神①,……不管人物怎样伟大,如果他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气氛相去太远,那么他与他的见解将会默默无闻。”②

但时代精神的要求只能通过代言人来表达。这些代言人,他们是历史必然性的最先认知或感知者,可叫做先知。他们是时代的精英,他们超越了阶级、国家或民族的立场,因此往往被指责为贰臣逆子,然而却是阶级、国家、民族的良心!

其二是主流意识,即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所说的,在一定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它是最为显著、最有刚性、最具强势的语境规范因素。它现实地要求着、事实上也占据着最为广大的表达空间。马克思、恩格斯是这样论述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表现为思想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各种关系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此外,构成统治阶级的各个个人也都具有意识,因而他们也会思维;既然他们正是作为一个阶级而进行统治,并且决定着某一历史时代的整个面貌,不言而喻,他们在这个历史时代的一切领域中也会这样做,就是说,他们还作为思维着的人,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而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而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思想是一个时代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③

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传统构成最为复杂的语境背景因素。它既是隐性的,又是强势的。它是主流意识的形成基础。例如,没有儒家道统,不会有专制政治,因之,主流意识也得服从其规范。文化传统的禁则,是通过统治者的法规来体现,通过主流意识来控制的。例如,2003年6月号的《读者》发行了又收回,原因是它刊登了《人性寓言》,文章大谈穆斯林所忌讳的猪,而兰州则是穆斯林的聚居地。此事惊动了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对此,加拿人艾伯塔学院的文学教授梁丽芳说,穆斯林的感情应当受到尊重。她说,种族问题,即使在西方民主国家也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有关这个问题的言论一定要慎之又慎,容不得丝毫的“感觉迟钝”。与此相类的更为著名的是印裔英籍作家萨尔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他因写了《撒旦诗篇》》(the satanic verse),被伊斯兰世界认为亵渎了《古兰经》和先知穆罕默德,因而作出了一项教法判决,于1989年2月13日由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宣布判处作者死刑,10多年来一直追杀不止。

其三是民间话语。即广大民众“活法”的一种世俗化的思想意识和精神要求。有一本当代民谣选集,书名叫《老百姓的天空》,正通俗地、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民间话语的内涵。这是一方表达广大平民百姓愿望、欲求、意志的园地。阿q的世界是这个空间的一部分。“流行”是它的通用包装。在这个世界中,他们可以发泄,可以抗辩,可以逃

避,可以麻醉。它既与主流意识并行不悖,义顽强地抗拒着被主流意识所同化和吞并,所以它总给人一种对抗的意味,有一种“异样”的感觉。

三者关系,不管是在历时或共时的意义上,都有统

一、兼容、不相容的情况。

三者统一,有两种情况存在:一种是,统治阶级和领导阶级处于上升阶段,其最大限度地代表了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最广大民众的愿

望。马克思和恩格斯是这样分析的:

事情是这样的,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抽象地讲,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惟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进行革命的阶级,仅就它对抗另一阶级这一点来说,从一开始就不是作为一个阶级,而是作为全社会的代表出现的;它俨然以社会全体群众的姿态反对惟一的统治阶级。它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它的利益在开始时的确同其余一切非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还有更多的联系,在当时存在的那些关系的压力下还来不及发展为特殊阶级的特殊利益。因此,这一阶级的胜利对于其他未能争得统治的阶级中的许多个人说来也是有利的,但这只是就这种胜利使这些个人有可能上升到统治阶级行列这一点讲的。……由此可见,每一个新阶级赖以建立自己统治的基础,比它以前的统治阶级所依赖的基础要宽广一些。④另一种情况:即使是统治阶级处于衰退阶段,也存在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关注区间,所以也存在统一问题。三者统一的情况,写作的表达空间最大。

有两者交*兼容的区间。只要存在兼容,语境空间就相对比较大。

但当互不相容时,就产生了三对主要的矛盾:

“时代精神”与“主流意识”的矛盾。因为主流意识往往是统治阶级的意识,这就有了阶级的局限,利益的考虑。特别是当这个阶级不处于上升阶段时,其意识往往是保守的乃至反动的。矛盾于是呈现出来并愈趋尖锐化。

“主流思想”与“民间话语”的矛盾。由于阶级利益以及各自所担负的社会责任不同,这对矛盾是“天然的”和普遍的,只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显与隐和强与弱的表现。在我们国家,执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得两者有可能在最人程度上统一。但有时也有相当尖锐的表现。例如,有一个资深报人就说,“新闻工作特难搞:上面要所好的,下面要听差的,为难了我们动笔的。”

“前卫思想”或曰“先知思想”与“世俗观念”的矛盾。大众意识往往是钝化了的、习惯化了的意识,一般比较保守。大众的思想要进步、观念要更新、思想要解放,往往要*能敏锐感知时代精神,把握时代发展规律的思想者的引导。这些人只是少数,也只可能是少数,在这个意义上可叫他们为“前卫”人物或“先知者”。但是,他们的思想往往在一开始时并没有“市场”,其思想不被人理解。这是一种巨大的历史性悲哀。这种悲哀鲁迅在小说《药》里已有深刻揭示。

写作语境的特征,如上所述,首先是它的多元性。其次,具有空间性。此空间有时表现为地理性的区域空间。例如,有的作品在此地区(国家)轰动一时,大为畅销,却在彼一地区(国家)遭到禁止。有时则主要表现为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意义上的时空背景。再次,具有弹塑性。由于语境是多元的,各元之间既有统一又有矛盾,矛盾的运动便使它具有了扩张或挤压的消长互让的弹性空间,这为写作者驾驭语境,扩大表达空间提供了基础。最后,它还具有变化性。为什么同是一个作家或同一部作品,昨日还盂毁无誉,今日却大紫大红;或曾经煊赫一时,转瞬之间却湮灭无闻?语境在变化也。

语境的功能,可以借用经济学“看不见的手”的比喻来形容再恰当不过。它决定写什么和左右怎么写。例如“滥竿充数”这个成语故事,经常被用来作为写作的材料,不同的时期取材的角度明显不同。当社会要倡导青年读书的时候,南郭先生便成为一个反面教员:不学无术,最终会落个可悲的下场;当要实行岗位责任制时,齐宣王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教训:南郭先生之所以能滥竽充数,是由于齐宣王对吹竽者不加考核,引出了当前要建立严格考核人才制度的主题;当社会呼吁机构改革时,又说,是齐宣王每听“必三百人”的“大锅饭”体制害了南郭先生,使得他身无长技,所以必须改革“大锅饭”体制。再如伯乐这个人物,一会儿他是选拔人才的圣者,一会儿又变成“个人说了算”的典型,是什么使得我们对一个历史人物如此评价?当时的社会需要也。自居易要求:“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⑤刘熙载认为:“文之道,时为大。……惟与时为消息,故不同正所以同也。” ⑥的都是同一个意思。所谓“与时为消息”,就体现了现实语境对写作的客观规定性。

这种规定性渗透到写作的技术层面,使得“怎样写”摆脱了传统的技巧色彩而具有了智慧的价值,使得写作者再也不能随心所欲地“把玩”,而必抱着极端负责任的态度来认认真真地作别无选择的选择和创造性的操作了。我们可以从下面的这个例子中体味到这一点。

大概是1992年,我国的改革进程进入了需要转变政府职能,需要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的阶段。这时便面临一个精简机构、精简人员的问题,这就不可避免地有大批大批的人员“下岗”。各种宣传机器自然要为这一改革大造舆论,各路写作者也自觉地投入到“鼓与呼”的阵线上。有的媒体提出了“能者上,庸者下”,“以‘三铁’破‘三铁’”(甩“铁面孔、铁心肠、铁手腕”破“铁交椅、铁工资、铁饭碗”)等口号,很激昂、很响亮、很有气势、很有来头。但是,这种宣传却引起了相反的心理效果,因为这些提法太硬、太无情、太伤感情、也太叫人难以接受。对于下岗者来说,下岗还要背着一个“庸人”或“多余人”、“懒汉”之类的“头衔”,心里怪不是滋味。这样容易引起对改革的抵触情绪,所以这种宣传客观上反而起到了延缓改革进程的作用。

当写作者意识到这一点后,马上调整自己的宣传战略。于是,报端上出现了另外“提法”的文章,例如:

富余人员之所以富余,是因为劳动力配置不合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浮于事的现象。对企业来说这是坏事,对劳动者来说也一样是坏事。它抑制了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本来可以成为“龙”的,在“大锅饭”中也只能做一条“虫”。有一些下岗人员虽不能适应原岗位的工作,但不能“登山”未必就不能“下海”。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从力不从心的岗位上下来,换个地方或许就能在新的天地里大显身手。

富余就是机遇,这对于那些因懒、散和技术水平低而下岗的人来说也一样适用。他们的毛病,是“大锅饭”养出来的。如今“大锅饭”没了,要吃饭就得*自己的努力去“找米下锅”,这不正是锻炼提高自己的机会吗?……⑦

……现在有种错觉,好像改革一深入,就会改出一大批厚脸皮吃救济的无用之辈。其实世上没几个庸才,多的是放错地方的人才。许多下岗人员,绝对不笨,主要是不适应原有岗位,有些人培训到退休也未必完全适应,而换个岗位,不用培训也能很快适应。这种岗位本厂没有,本厂外肯定有。别以为企业一门心思想把包袱甩给社会,也许人家多的,正是我要的。这叫人才结构调整,是为了适应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需要。让富余人员长期在企业内待业,不光束缚企业手脚,也会耽误待业者才能的更好发挥。

的确,由于人才流动渠道多年不畅,许多人不清楚自己应在什么岗位上较为合理。如果真正形成机会均等的就业竞争机制,宁肯一辈子吃救济的人总是个别的。通过不断的比较和选择,绝大多数人会各得其所的……⑧

请假设你就是一名即将“—卜岗”的人,你读了这样的文章,是不是会觉得气顺一些,没有了那种被抛弃的感觉,甚至对自己更充满信心?

这就是写作的策略调整。一开始,出发点不可谓不好,也代表了改革的要求,但为具体语境所不容,效果适得其反。改变了的提法和写法,只不过是相同目的的另外一套话语表达方式罢了,然而,有了这种改变,初衷与效果才比较好地统一起来了,写作的目的才能达到,它起到了缓解社会矛盾,推动改革进程的作用,才算是有益于世之作文。表面看,这纯粹是表达方式写作技巧层面的操作,但这种操作又并不是写作者可以随心所欲的。是语境真正操控了表达方式与技巧的运用。

从这一观点看,任何有生命的写作技巧,都是特定语境要求的产物。没有那种语境,也就不会产生那种技法。技法的运用也是如此。没有某种特定的需要,就不会选择那特定的技法。而既然选择了某一特定的技法,几乎可以肯定地说,那是产生这种技法的历史语境再一次重现罢了。例如“春秋笔法”这种技法的生命力,在于产生“春秋笔法”的语境千百年来一直在滋润着它。所以,写作的操作并不是纯技巧的运用。写作技巧只是人们对有关写作的感性经验知识的归纳,它们基本上是静止的、孤立的、甚至是机械的。我们懂得有些什么技巧和这些技巧会产生什么效果是一回事,懂得在什么情况下运用和怎样运用又是另外一回事。表层是对技巧的操作及对技巧操作的操作(驾驭技巧操作的思维方法和思想方法),深层是写作者利用写作这一工具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对自己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的一种操作。这一切都统一于文本的处理过程中。表层的操作是一种工艺,深层的操作则是一种智慧的释放。想一想鲁迅杂文中的“曲笔”和王蒙作品中的“幽默”等技巧的运用,我们就不难认识这一点。

第20篇:紧扣语境言之有据(DOC)

紧扣语境

言之有据

——谈怎样确切地解释文言词语

教学文言文的第一关是要扫除文字障碍。要扫除文字障碍,就得确切地解释词语。目前文言文教材的一些词语注释还存在着不够确切、含糊不清,甚至自相矛盾等毛病,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怎样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我认为一要联系语境,二要言之有据。

语境就是指语言的具体环境。每个词语虽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里往往有不同的解释,或采用本义,或采用引申义。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

怎样紧扣语境呢?着重应该扣住三个方面: 一是应扣住文章的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每一词语都应该从属于主题思想,为表达主题思想服务。如果某一词语的注释与主题思想有抵触,这就可能有误。

例如《诗经 豳风 七月》有个句子:“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般教材都将“授衣”解释为“分发寒衣”。这条注释值得商榷。《七月》是一首记载西周奴隶劳动和生活的长篇叙事诗,反映奴隶们终年为奴隶主劳动二自己却过着痛苦不堪的生活。联系此诗的主题思想,应该将“授衣”解释成“奴隶主把裁制寒衣的任务交给女奴们”,而非“分发寒衣”。因为,如果解释为“分发寒衣”为何诗中又说“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呢?

二是应扣住人物性格的特征。如果文章中刻画了人物形象,我们可以推敲一下词语解释与人物性格特征是否相符。若不相符,应该重新考虑。如果有几种不同的解释,我们也应该根据人物人物性格特征,选择最确切的解释。例如《鸿门宴》片段写到项庄舞剑,欲杀沛公时,樊哙对张良说:“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对“同命”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说是“与项羽拼命”,一说是“与刘邦同生死”。以前教材的注释兼取两说。这两种说法虽然各有所据,由来已久,初看起来似乎都讲得通,但只要联系樊哙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我们还是可以决定取舍的。

樊哙是刘邦的卫士,他的性格特征是粗犷勇猛,而又粗中有细。如果仅从“带剑拥盾入军门”,“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等语句看,似乎樊哙真要“与项羽拼命”了,其实不然。他“披帷”之后,却“西向立”,暴怒中仍顾全尊卑礼节;他慷慨陈词,为刘邦表功,责备项羽赏罚不公,却明骂暗捧,给项羽捧上具有“封侯”大权的帝王宝座,因此使得刘邦绝处逢生。这都说明樊哙首先考虑的不是“与项羽拼命”,而是怎样解救刘邦。当然如果救不了,那就真的要与项羽拼命了。可见将“同命”解释为“与刘邦同生死”就能兼顾到两方面的意思。比起仅解释为“与项羽拼命”更为确切。

三是应扣住上下文的有机联系。

一篇文章应该是个有机体,如果词语解释在上下文中出现了矛盾,就说明这个词语解释有问题,需再斟酌。反之,如果在上下文中不但没有矛盾,而且还可以找出许多佐证。直面这一解释的合理性,那么这一解释就能使人信服。如汉乐府《陌上桑》中写罗敷在太守面前夸耀夫婿时说:“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有的教材作了这样的注释:“冉冉,从容地。趋,小步疾走”。显而易见,上下文是自相矛盾的。这就要求我们重新考虑,另作解释。问题是在对“趋”字的理解上。“趋”只有在特定场合才表示“小步疾走”的意思。如《论语季氏》中“鲤趋而过庭”。那是孔子的儿子孔鲤在父亲面前走路的姿态。《战国策 触龙说太后》中“(触龙)入而徐趋”。那是臣子在君主面前走路的姿态。“小步徐走”是为了表示尊敬,这是上古的礼节。触龙是赵国的老臣,脚上有病,行动不便,他在见赵太后时为了顾全君臣礼节,仍要装出小步快走的样子,故曰“徐趋”。而《陌上桑》中罗敷说夸耀的夫婿则是一位太守,他在府中可算是独尊了,怎么会“小步疾走”呢?他完全可以踱官步。“盈盈”,“冉冉”等词正是描写他举步舒缓,从容大方地踱着官步。所以这里的“趋”字应解释成“走向”,才符合太守的身份。

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解释也有一定的灵活性,但这种灵活仍要言之有据。所谓有据,主要指词义和语法的依据。现有古文教材上有些注释太简略,词的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缺乏必要的过渡,以致学生反映:“不同课文,不同解释,千变万化,难以捉摸。”

例如韩愈《师说》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大、中语文教材都把“不齿”注释为“看不起”、“鄙视”的意思。那么“不齿”为什么解释为“看不起”呢?如果去掉“不”字,只解释“齿”字,能说“齿”是“看得起”的意思吗?不少教师和学生都曾对此提过疑问。其实“齿”的本义就是牙齿。甲骨文写作“ ”专指门牙。牙齿是并排排列的,故可引申为并列、排列。如《庄子 天下》篇:“百官以此相齿”(百官要依照这个次序排列)。假如教师能将“齿”的本义与引申义加以说明,学生就会知道“君子不齿”中的齿“齿”,本是牙齿,引申为并列。“不齿”是不能并列的意思,再引申为“看不起”。

又如《史记 项羽本纪》有这么一句:”(宋义)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一般注本都将“很如羊”中的“很”注释为通“狠”,其实注错了。羊的性格温驯,怎么可以跟虎狼并列,说它凶狠呢?《说文解字》注“很”为“不听从也,一曰行难也。”“很”的部首是“彳”,“彳”与行走有关。羊虽驯良,但发起脾气来却赶不走,拉不动。据此,“很”可解释为“倔强”、“不顺从”。宋义这道军令实际是针对项羽的。他怕项羽不服从他,故在军令中强调“强不可使者皆斩之”。“强不可使”,实际上已经给“很如羊”作了注解。《辞源》在注释“很”字时,第一条义项就是“违逆,不听从”。

再如韩愈《马说》中有“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一句。语文教材的注释是“一食,吃一顿”,这个注释是正确的。但教师在解释“一食”的“食”时,却又众说纷纭。有的说“食”是动词“吃”的意思;有的说“食”是量词“顿”。孰是孰非,只有联系古汉语语法规则,才能作出正确的解释。古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的词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现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时,一般是把数词和动量词放在动词之后,如“去一回”、“说一遍”。古代汉语则有两点不同:一是一般不用量词。二是数词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一反”,即往返一次。成语“百战百胜”,即战百次,胜百次。由此可知《马说》中“一食”的“食”,是动词“吃”的意思。“一”是数词,放在动词“食”之前,而量词“顿”则省略了。

词语解释,牵涉到多方面的知识,要讲得确切,亦非易事。但在解释时,如能有意识地紧扣语境,联系文章的主题思想,联系人物的性格特征,注意上下文的有机联系,并考虑到古汉语词汇、语法的特点,还是能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弥补疏漏,订正错误,对词语作出确切地解释。

• (例:《兰亭集序》”仰望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一句中的“之”字,有的解释成“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教材和许多资料上解释成“助词,的”,整句话翻译成“抬头观望宇宙的广大无穷,低头细察地上万物的繁多”。我们仔细推敲一下,我们“观望的”对象到底是“广大无穷”,还是“宇宙”呢?恐怕应该是“宇宙”吧。同样“低头细察”的也应该是“万物”。那么,这个“之”就只能解释成“定语后置的标志”,所以整个句子应该翻译成“抬头观望广大无穷的宇宙,低头细察地上繁多的万物”。)

•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译文:(我作为)刺史倘若了解百姓的疾苦却不去救助,这难道是为政之道吗?即使(自己)获罪,也是心甘情愿的。

• 【解析】本句翻译不是很难,最容易出错的词是“幸”,在这句中作副词 “倘若” 。 “虽”根据语境译为“即使”,“得罪”不是“得罪了别人”,而是“(自己)获罪”。(2)

对09高考北京语文试卷诗歌阅读题目及答案的一点看法

1 题干 “鳞鳞细浪”文章摘要:对09高考北京语文试卷诗歌阅读问题○、“明日风回”、“准拟岳阳楼上”等文字有不同的理解,认为题干的说法和答案值得商榷。

关键词: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

准拟

09高考北京北京语文试卷诗歌阅读题目及答案如下: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2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

3岳阳楼上。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B.

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

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

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答案:D

3、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答案: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

解析:

七、八句并非是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奏《霓裳》,由于作者的豪放、达观,把自己在黄陵庙受阻听风浪声想象成了在岳阳楼上听《霓裳》的美好图景。故D错。(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试卷总汇及详解》)

【思路分析】①七八句“准拟”,据注释是“准定”的意思,因此可排除“期盼”之说。②宋词的风格和流派大致为两类,一类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派”,一类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从词的内容和情感倾向可判断。③“波神留我”、“露宿何妨”、“准拟岳阳楼”均表现了词人的乐观、豁达的面对风雨的情怀。考生只要调动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使词人的形象跃然心头,不难归纳出来。

(贾金龙博客之2009北京高考语文卷逐题详解)

我们认为这里的答案及解析值得商榷。

第一、我们认为题干“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是错误的;

第二、我们认为题干“

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是错误的;

第三、我们认为,题干“

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是正确的,答案认为是错误的是值得商榷的。

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得对这首词的内容有正确的认识。我们先看看别人怎么理解这首词的。

下面的三篇短文,都是鉴赏的这首词的。第一篇出自网上,作者王方俊;第二篇出自《宋词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89年版743页),作者赵明;第三篇出自《唐宋词鉴赏辞典》(唐圭璋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86年版854页),作者曹济平。

王方俊的文章节选如下: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开头两句,写风尚未起时的风光。“一船秋色”由作者的感受着笔,勾勒出时令特征,引人遐想,可以想见,此时周围的山色浓郁苍翠,万物生机勃勃,开花的花朵艳丽,结果的果实累累;“十里湖光”写出湖面宽广坦荡。这两个对偶句用“满载”和“平铺”相对,将湖光和山色一并画出,前句说美丽的秋景尽收眼底;后句说无风时湖水平稳,远远望去,就象“平铺”在那儿。水光山色,交相辉映,船上人心旷神怡,其乐无穷。此二句纯属写景,而作者欣悦之情尽在其中,即所谓景中有情。

“波神”二句说,水神有意留住我观看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色,放起鱼鳞般的波纹。这是写的天气乍变,微风初起时的湖上景色,也是变天的前兆。有经验的船工势必要抛锚停舟,采取应急措施,因为这霞光辉映,“鳞鳞细浪”过后,将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写的“浊浪排空”、“樯倾楫摧”的恶劣天气。这两句以幽默的手法写航船遇风受阻被迫停泊的情景,反衬出作者此时的心境十分安闲自在。用“斜阳”点明时间是傍晚,以“细浪”说明天气变化,要起风,皆是妙笔。

下片写停船后作者的心里活动。“明日风回更好”,写他期待风向回转,天气变好,及时登程的心情。“今宵露宿何妨?”“何妨”,犹言“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是无可奈何的话,但也表现了他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露宿”时的旷达胸襟。“水晶宫里奏霓裳”,“水晶宫”,俗谓“龙宫”;“霓裳”,即《霓裳羽衣曲》,一支大型歌舞曲的名字。作者听到阵阵波涛声,奇特的想象油然而生,把水声比喻作龙宫的音乐。龙宫既然奏欢庆之乐,明日准是好天气,航船正常前进,“准拟岳阳楼上”,尾句设想,明天准能在岳阳楼上欣赏洞庭湖的美景胜状。

赵明的文章节选如下:

词中述写了秋日行船,傍晚遇风,泊舟山下的所见所闻所感。 ……

“满载”两句,绘景,写风尚未起时此地风光:周围山色苍翠,倒映在平铺十里的水面上,水光十色,交相辉映,舟行其间,像载满了一船的秋色。开首二句,以工整的对偶,将秋色湖光一并绘出,并蕴含了作者的极端喜悦之情。写“湖光”而言“平铺十里”,湘水之广阔、平静可见;言“秋色”而说“满载一船”,四周秋景之美丽、浓艳可知。作者之欣喜之情,亦在其中矣。值次佳境,何忍骤离?

“波神”二句,写微风忽起之情景:正留恋处,波神仿佛要留我工赏夕阳似的,特意放起了鱼鳞般的细浪。本是逆风阻船,而不言“风”字,却从水波变化处落笔。说是波神多情,放波留我,妙极。这样,就将本不欲行,恰逢天公作美的喜悦之情,生动巧妙地表达出来了。以“留我”、“放起”写波神,既写出其像人一样多情,又见其终究是神。他要留人共赏斜阳,而其邀请之法,却是施展神威“放起”“细浪”。将一个极富人情味的神的形象写的栩栩可见。“斜阳”,明傍晚也;“细浪”,明微风也。原本留恋此地,恰遇时近黄昏,风起顶船,可谓“正合吾意”。何不停舟峰下,尽览这斜阳照射下的鳞波美景呢?

故写片紧接着说:“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能在此住一宿饱览这水光秋色,自是一大乐事。“人逢喜事精神爽”,兴奋中自会生出“明日风回更好”的美妙想法:想来,明日定会风向回转,顺风顺水,耽搁的路程也一定会赶出,那么,今晚露宿此地,又有何妨呢?连“露宿”都不觉其苦,甚至想出理由为在此耽搁而宽解,可见此地美景对作者的吸引力,也可见作者随遇而安的旷达胸怀。

“水晶”二句,更进一步设想明白:美妙的波涛声,像透明的水府龙宫奏出《霓裳羽衣曲》(一支唐代流行的歌舞大曲);想来明日我准定会在岳阳楼上,欣赏那更其壮阔的洞庭风光。看今日,想明日,全无阻滞之愁,一片怡然心境。

曹济平的文章节选如下:

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但是匠心独运,艺术构思新颖别致。词人没有正面描绘舟行所遇狂风恶浪的险境,而是侧重写怒涛渐息后的奇妙遐想。开头“满载”二句写孤舟所经的十里湖光。秋风萧飒,烟水茫茫。在一望无际的广阔湖面上,有一叶扁舟在行驶。这里词人把秋色化为物质的东西满载一船,文思较新颖。紧接着“波神”二句,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下笔更不同凡响。这里的“波神”赋予了人的主观想象,是人化了的自然,而在写法上也很别致。词人不直说行船为大风所阻遏,而是写波臣风伯非常好客的邀请他留下来共赏湖面的动人景象:夕阳斜照在水面上,微风掠过,掀起鱼鳞般的片片细浪。这种奇妙的想象,也生动的表现了词人的旷达心境。

下片由写景转入抒情。明日风回一句,承上启下。从时间的观念来说,由上片的傍晚之景写到今夜露宿;从意脉的连贯上看,则是行舟待发。由于风浪的平息,夕阳的美好,词人设想明日的天气会更好,风势会更顺,因此心中更感到快慰。这样引出下句今宵露宿何妨显得非常自然而真实。正因为有着美好的明天,所以即使今夜露宿湖面,备受秋凉的侵袭,内心也是觉得惬意的。

……末以“准拟岳阳楼上”作结,……表示准定要登上岳阳楼欣赏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

结合上面的文字,我们认为这首词描述的情境是:“满载”两句,绘景,写风尚未起时此地风光:周围山色苍翠,倒映在平铺十里的水面上,水光十色,交相辉映,舟行其间,像载满了一船的秋色。“波神”二句是说,湖面微风初起,放起鱼鳞般的波纹,有经验的船工知道,这是变天的前兆,于是抛锚停舟。作者把这风浪将起,受阻洞庭湖畔黄陵庙下看成是“波神” (水神)有意留住我观看洞庭湖的美丽景色。这两句以幽默的手法写航船遇风受阻被迫停泊的情景,反衬出作者此时的心境十分安闲自在。“明日”以下几句是在想象:这是波神留我看洞庭湖大风大浪的美好景色的机会,我今晚在此露宿何妨?明天大风旋转,洞庭湖必定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写的“浊浪排空”、“樯倾楫摧”的壮观景象,我一定登上岳阳楼欣赏这美好景色。作者用“水晶宫里奏《霓裳》”来比喻洞庭湖大风大浪时“浊浪排空”、“樯倾楫摧”的壮观景象,达观、豪迈的胸怀可见。

作了上述分析之后,我们首先看到题干“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是错误的。 对于“波神”二句,王方俊的文章认为,这是“水神有意留住我观看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色,放起鱼鳞般的波纹”,“这是写的天气乍变,微风初起时的湖上景色,也是变天的前兆。有经验的船工势必要抛锚停舟,采取应急措施,因为这霞光辉映,“鳞鳞细浪”过后,将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写的“浊浪排空”、“樯倾楫摧”的恶劣天气。这两句以幽默的手法写航船遇风受阻被迫停泊的情景,反衬出作者此时的心境十分安闲自在。”——“鳞鳞细浪”是写实,不是写“滚滚波涛”。 赵明的文章认为,“波神二句,写微风忽起之情景:正留恋处,波神仿佛要留我工赏夕阳似的,特意放起了鱼鳞般的细浪”——很显然,这里“鳞鳞细浪”也是写实,不是写“滚滚波涛”。 曹济平的文章也是这样理解的:“波神”二句,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词人不直说行船为大风所阻遏,而是写波臣风伯非常好客的邀请他留下来共赏湖面的动人景象:夕阳斜照在水面上,微风掠过,掀起鱼鳞般的片片细浪。——“鳞鳞细浪”也是写实,不是写“滚滚波涛”。

我们还看到,题干“

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是正确的,答案认为是错误的是值得商榷的。

王方俊的文章对最后两句的理解是:尾句设想,明天准能在岳阳楼上欣赏洞庭湖的美景胜状。赵明的文章对此的理解和王方俊的文章是一样的:“水晶”二句,更进一步设想明白:美妙的波涛声,像透明的水府龙宫奏出《霓裳羽衣曲》;想来明日我准定会在岳阳楼上,欣赏那更其壮阔的洞庭风光。曹济平的文章说:末以“准拟岳阳楼上”作结,……表示准定要登上岳阳楼欣赏洞庭湖的美丽景色。——对于最后两句的理解都是一样的,即: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试卷总汇及详解》对这题目的理解(

七、八句并非是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奏《霓裳》,由于作者的豪放、达观,把自己在黄陵庙受阻听风浪声想象成了在岳阳楼上听《霓裳》的美好图景。故D错)是值得商榷的。作者由黄陵庙受阻,想象大风起,洞庭湖必定是“浊浪排空”、“樯倾楫摧”的壮观景象,从而表示“明日我准定会在岳阳楼上,欣赏那更其壮阔的洞庭风光”,这里有“想象”,有“期盼”,这想象和期盼是一致的。

我们还看到,三篇文字对“明日风回更好”的理解不一致。王方俊的文章认为是“期待风向回转,天气变好”,赵明的文章认为是“明日定会风向回转,顺风顺水”,曹济平的文章则理解为“设想明日的天气会更好,风势会更顺”。这里的关键是对“回”的理解。王方俊、赵明的文章都解“回”为“回转”, 曹济平的文章似乎也是理解为“回转”,因为作者前面有一句“由于风浪的平息”。我们认为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我们先看工具书是怎么理解“回”字的。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缩印本)之764页: 1旋转。2运转。回,○《尔雅·释天》:“回风为飘。”郭璞注:“旋风也。”○《太玄玄chi》:“天日回行。”范望注:“回,犹运也。”

《汉语大字典》(缩印本95年湖北辞书、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之300页: 回,运转,回绕。《说文·口部》:回,转也。《集韵·贿韵》回,绕也。《淮南子原道》动不失时,与万物回周旋转。

我们认为,这里的“回”应该是“旋转”“风吹荡”的意思。“风回”是描写大风起,水面波涛回旋、翻转的情景。结合上下文看,作者认为,大风起,洞庭湖水面波涛回旋、翻转的情景是壮观的景象,正因为如此才会有第三小题的问题“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险阻的”—— 达观、豪迈的胸怀。杜甫《得舍弟消息》有“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花落辞故枝,风回返无处”的句子。正因为风吹紫荆树,才会有紫荆树花落,花在风中“旋转”“飞舞” 而“返无处”。李煜“虞美人”说: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这里是说,春风吹荡,小院庭芜春草绿,柳枝伸长;春风吹荡,旧竹随风声动——此景此境,才会有佳人“凭阑半日独无言”。很显然,这里的风回是春风春吹荡的意思,不是春风回来的意思。韩淲“一丛花”有句子“翻空雪浪送飞花。春晓媚霜华。风回点点迷人处,峭寒轻、诗思殊佳”。没有春风旋舞,就没有“翻空雪浪送飞花。春晓媚霜华”,也就没有“点点迷人处”了。可见,这里的“回”都不是回转、回来的意思。《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缩印本)之764页有“回风”一词,注释为:1旋风。回风○《楚辞·九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怨结而内伤。”《古诗十九首》:“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这里可作旁证。

这样,题干中“

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的说法也是值得商榷的。综合上述,我们以为,09北京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阅读题目的设置和答案是值得商榷的。

作者:丁绍武,安徽定远二中。 电话:13965961521 电子信箱:anhuidydsw911@yahoo.com.cn •

语境运用 范文
《语境运用 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