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安全教育常识

发布时间:2020-03-01 16:51:1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一节 校园暴力的抵制与应对

近年来,报刊、网络上屡现有关校园暴力事件的报道和视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有来自社会的原因,也有来自家庭的原因,它对学生的身心伤害和心理负面影响十分严重,应该对引起学校和老师的高度关注。学校在安全教育工作中,应对有暴力倾向的学生予以的针对性的重点教育,同时教给学生预防和应对校园暴力事件的相关知识。

一、发生校园暴力事件的主要原因

校园暴力事件主要是指在校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其他人员之间、师生之间发生在校园内及校园周边的具有敌意的欺凌、体罚、伤害等性质的暴力行为。由于校园暴力行为的施暴者和受害者多数是在校学生,并且暴力行为发生在校园内或校园周边,因此称其为校园暴力事件。

近来,校园暴力事件呈现出团伙化、预谋化、低幼化的特点,发生在校园暴力事件的主要原因如下:

(1) 人的潜在攻击本能。根据心专家的研究,当一个受到挫折时,容易引起情绪上冲动和愤怒,因而容易产生对一定的对象报复和攻击的行为。各种导致挫折感的因素,如受欺辱、遗弃、排挤等都容易引发具有攻击性的行为。

(2) 如果学生的家庭成员的综合素质偏低,甚至道德品质败坏;父母管教方法过严、父母过于溺爱或者父母疏于管教;家庭后气氛紧张、不和谐,使学生缺少关爱和安全感等情况;都会对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3) 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自然面然地被别人贴上“坏学生”或“差学生”的标签,时时处处受到别人的歧视。因此, 这类学生容易从内心产生不平衡的感觉,认为老师和同学不公平对待他们,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所以行动上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到老师和同学的对立面,尤其在老师对他们进行批评时,行动上容易出现攻击性。

(4) 现在的学生都生活在社会转轨时期,市场经济带来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也使他们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例如,越来越多的网吧、游戏机室等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他们受到此影响而实施暴力行为。

二、对有暴力倾向的学生予以针对性的重点教育

一些学生轩为各种原因,在潜意识里就带有暴力倾向,老师要在学生的日常表现中辨别出这类学生,及早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避免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同时把这些辨别知识教给学生,也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抵制和应对校园暴力事件。

(1) 流浪学生。一些流浪学生多半是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学校又因为成绩不差而受到冷落,过早地流浪社会和一些不良社会青年混在一起。这些学生一旦受点委屈就勾结校外的社会青年对同学殴打报复。

(2) 性格特别内向的学生。性格特别内向一般会导致与他人交流产生障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与他人交流、向外界发泄自己的情绪,有利于心理问题的自我调节。而由于自身性格过于内向,不喜欢或者难以与学生、老师、家长交流,把所有的事情全部积压在内心,久而久之就容易造成看问题过于偏激。而且一个人承担压力的程度有限的,若压力长久无法得到释放,一旦爆发极有可能产生非常激烈的后果。

(3) 家庭不和睦的学生。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会对一个学生的成长起到极好的影响;而一个冰冷分裂的家庭,对学生的心理极易产生不良影响。不少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家庭关系都不和睦,心理学家认为,家庭暴力也是造成校园暴力事件的根源之一。家庭暴力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显性的,即“棍棒式的强制”;另一种是隐性的即“温柔的强制”。它们都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此时如果再遭受父母离异、家庭“战争”、极度贫困等负面刺激学生就委

容易形成“攻击性人格”。

(4) 喜欢虐待小动物的学生。毫无原因地喜欢虐待不动物,这种日常行为表现体现出性格中存在的缺陷。天生残忍的人并不多,他们在虐待动物过程中感受到一种身为强者和快感;而大多数由于后天某种原因或刺激造成的,比如本身性格懦弱,经常受到老师的轻视、同学的取笑的学生,为了证明自己“勇敢”、“大胆”,就采取过分的残忍的手段,从而造成心理扭曲。

(5) 热衷于暴力和黄色网站的学生。许多学生沉迷网络,特别是暴力影视、暴力游戏、黄色网站等。由于自身缺乏自制力,往往沉陷其中不能自拔。暴力影视节目姝激起学生的好奇、模仿等心理反应,导致攻击和犯罪行为的产生,而一些带有色情激起学生内容的网站、书刊和影视,则摧残着学生的心理,成为他们走向堕落和产生暴力倾向的诱因。

(6) 好胜心理转变为也斗心理的学生。有些学生性格孤僻,好胜心转变为好斗心,进而发展成为对自己更强,更优秀的同的强烈嫉妒心理,进而可能对这些同学采取暴力行为进行发泄。

(7) 有个人英雄主义,崇拜偶像和学生。许多学生有英雄主义情结,崇拜影视作品中那些“除暴安良”的英雄人物或者是“以暴制暴”的强者,幻想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强大,能受别人尊敬崇拜。所以有问题都自己解决,而且多以暴力行为或者被迫以暴力行为解决。

(8) 极其喜欢刀具等危险器械的学生。许多学生感觉刀具等示武器非常具有男人气质,看它们或玩它们时,能感受到一和暖男子汉的自豪感。但当他们开始认为具有威胁的真实武器更有吸引力,可能就存在潜在的暴力倾向。

(9) 刚愎自用,不接受他人意见的学生。由于性格的原因,加上周围环境的影响,有些学生性格非常孤傲,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和劝说,甚至不能接受老师和家长的批评,逆反心理非常强,别人一旦提出不同的意见,他就情绪激动怀恨在心,找机会报复。

(10) 拉帮结伙,讲兄弟义气的学生。不少学生拉帮结伙,如果有人欺侮他的“兄弟”,那就是和他过不去,要讲兄弟义气,于是义愤填膺,为“兄弟”报仇。

(11) 做事不考虑后果的学生。有些学生考虑问题过于钻牛角尖,做事不多考虑,认准了一点就无法想到其他方面,想不到可导致的后果。在健全的思维方式、在法律的认识上,往往非常幼稚。

三、校园暴力事件的危害

校园暴力事件的危害是长远且深刻,对学生心理、人身、行为,以及人生观、价值观都有极大的影响。老师在安全教育中,要教育学生认识到这些危害,引导学生自觉远离校园暴力。

(1) 损害青少年和身心健康,给学生本人、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带来巨大且长久的危害。

(2) 诱发或直接导致青少年的违法犯罪。

(3) 危害学校的教学和生活秩序。

四、应对校园暴力事件的常识

在安全教育中,要教给学生预防潜在校园暴力事件和应对已发的校园暴力事件的方法,使学生有保护自身安全的基本能力。

(1) 在遭受校园暴力侵害时,要大声的呼救。呼救的声音越大,气势越壮,围观的人会

越多,施暴者的气势也会削弱。

(2) 要寻求时机,尽早的向老师和警察报告。拔打报警电话时,把学校的名称、学生本

人的姓名及遭遇事件的大致情况清楚告诉警察。

(3) 不正面与施暴者发生冲突和反抗,以免受更大的伤害。

(4) 当校园内发生针对他人的暴力事件时,首先要远离事件现场,尽快的到安全的地方

躲避,然后立刻向学校领导和老师报告。

(5) 不参加带有黑社会发性质的团伙。不参与实施校园暴力。

案例

(事故简介)

2005年10月30日下午4时,某县职教中心高一某班8名学生正在教室里看书学习。突然,几个手持铁链、砍刀、钢管的学生冲进教室见人就打,逢我便砍,教室里顿时血肉模糊,打声哭声一片。结果,8名学生中,除了1名学生趁人不注意跑了出去,才避免了被砍的灾难外,其他的7名学生均被不同程度地砍伤。伤势最重的李某身上有三处伤,左肩胛骨骨折,韧带被砍断。左胯骨裂缝性骨折,手术后一度昏迷不醒。

《专家点评》随着同,几起骇人听闻的重大校园暴力事件和发生,校园暴力事件已经形成蔓延和扩大之势。学生在校内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就是一句空话,防治校园暴力事件的根本,是要教育和引导那些实施校园暴力的学生,不仅要通过教育来矫正他们不健康的心理,也要通过法律知识的教育,让他们知道将要负什么样的责任。 《安全提示》

(1) 在校内要注意安全,和其他学生友好,真诚交往,不与人结怨,不惹事生非,也不胆怯怕事。

(2) 不参与校园暴力事件,不与有施暴倾向的学生来往,也不打听他们的事。

(3) 多参与体育锻炼,多参加体能在培训的课程,提高抵制暴力事件和能力。

(4) 当遭遇暴力事件时,要寻找恰当的的时机,尽可能地及时报警。

第二节 青少年自杀自残倾向的简单诊断与预防

青少年自杀自残事件时有发生,发生逐渐增多之势,这已经是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虽然学生自杀自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学校作为教育机构,理应对学生自杀自残的行为负起教育,引导之责,以避免类似的事件的不断发生。

一、青少年自杀自残的原因

学生自杀自残事件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除了家庭原因、学业压力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的自身心理和性格的不健康。老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在结合这些原因,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引导。

1、青春期的心理冲突与人格发展的不平衡

学生在青春期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生理不断的成熟,而心理却相对幼稚,在受到外界的影响后,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加上人格的发展不平衡,从而不能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导致否定自我,心理上出现不良的情绪。因此,有些学生的自杀自残企图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和关怀,用意是艳情改变自己的心理和情绪状态。这类学生在自杀自残之前也试过反叛、出走可其他的方式,发这些都达不到目的,他们才自杀。这种类型的自杀自残比较常见。

2、学业压力及学校、社会竞争氛围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学历越来越重要,学生感受到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家长对待学的期望也很高,学生在如此重压之下,极易通过自杀自残摆脱压力。

3、家庭的原因

有些家庭充斥着家庭暴力,家长间或家长和学生间冲突较多,或者家长对待学生的态度不极积,不关心和爱护学生,学生感受不到来自家庭的温暖,也容易导致学生自杀自残。

4、心理个性特征的原因

有软弱型性格或未成熟型成熟的学生往往自我意识比较重,对自己的期望比较高,离

群倾向也比较强,但通常却表现得很抑郁、很焦虑。这类学生控制情绪的能力差,缺乏积极的自我认同感,难以有成就感,容易产生绝望感,因会受到到别人教唆或模仿别人而自杀自残。

二、对自杀自残的倾向的学生简单的诊断

学生的自杀自残倾向,老师可以通过学生在语言、行为、环境等方面的表现予以针对性的重点帮教,及时避免学生自杀自残事件的发生。

1、语言上的表现

表现出想死的念头,可能直接以话语来表示,也可能在文字中表现出来。例如:“没有关心我的死活”、如果我死了,事情会好些“、真希望我死了”。

2、行为上的表现

(1) 突然的,明显的行为改变。例如:由安静变得活跃,由活跃变得安静。

(2) 出现与学业有关的学习与行为的改变。例如:成绩大幅滑落、上课爱打瞌睡等。

(3) 放弃个人财产或物品,例如将心爱的东西送给别人,或者丢掉等。

(4) 突然大量的饮酒或滥用药物,例如:开始服用禁药、沉迷于醉酒等。

3、环境的表现

(1) 重要人际关系的变动。例如:与要好的朋友分手、父母离婚或死亡等。

(2) 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如经济突然陷入困境。

(3)流露出对周围的环境无法适应的情绪,并因此失去信心,觉得自己没有办法,无能为力。

4、其他表现

(1)从社交团体中退出。

(2)突然对原本感兴趣的事物失去兴趣。

(3)流露出不满的情绪,爱发牢骚和抱怨,甚至有随意攻击他人的行为。

(4)睡觉、饮食等生活习惯变得紊乱,身体不适,有疲惫感,出现生病、失眠现象。

三、青少年自杀自残的预防教育

老师可以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如下的教育,帮助学生预防和避免自杀自残。

(1) 引导学生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兴趣,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不放弃对人

生的追求和探索。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思想的源头上拒绝自杀自残的念

头。

(3) 教育学生有了自杀自残的危险念头,要及时调整心态和情绪,并寻找老师的

帮助,把这些念头扼杀在摇篮里。

(4) 教学学生远离宣传、指导、教唆自杀自残的书籍、报纸、网络等信息,也不

要和自杀自残的人来往。

(5) 教学学生遇到挫折、困难和失败,不要丧失信心,不要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产生怀疑,要相信只要积极面对和改变,总会成功。

(6) 鼓励学生坦然面对家庭变故,正面接受家庭变故的现实。

(7) 鼓励学生多和心理健康,心态积极的同学交往,保持乐观心态。

(8) 鼓励学生主动加强与家长、老师的沟通与交流,把疑惑主困难告诉家长和老

师,寻求帮助;如果有必要,去心理医疗机构诊治。

案例《事故简介》2006年11月12日夜,海南17岁的男孩小维(化名)在家中的卫生间自杀身亡。死因系上一氧化碳中毒时间过长,据了解,小维是在卫生间点燃大量的木炭才中毒的。小维的外公说,小维5年前开始经常失眠,带他去过很多医院治疗,医生诊断为抑郁症。

《专家点评》近年来,青少年自杀自残的事件越来越多,究其原因,大多是因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所致。由于这些事故我们得出很多教训,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孩子脆弱的心灵主心理承受能力,还需要做很多。而广大青少年也要自觉加强自己的承受能力、骄娇二气不良心理和抵制能力锻炼,遇到问题要积极的面对,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而不是以死做结,以死逃避。

《安全提示》

(1) 发觉学生可能患有心理疾病时,要敦促他们积极接受和配合治疗,不要任疾病

随意发展。

(2) 心病还需心药医。找出令学生苦恼、烦躁、抑郁的原因,然后用正确有效的方

法帮助学生消除它。

(3) 鼓励和教导学生调整心态,积极、乐观地看待未来的生活,不因一时的挫折主

苦恼放弃生命。

(4) 鼓励和支持学生经常与家人沟通,把心情表达给他们,这样他们也可以及时地

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采取措施。

第三节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引导

中小学生因为心智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心理承受能力弱,如果再与父母、老师缺乏交流,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从而导致自杀自残等事件。因此,学校和老师应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心理健康常识。

一、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关系

不少人认为生理健康主心理两者是没有关系,这其实是不正确的。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时每刻都在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如果一个人,心理长期处于一种抑郁状态,就会影响内激素分泌,使人的抵抗力降低,疾病就会乘虚而入。一个原本健康的人,如果总是怀疑自己得了病,整天郁郁寡欢,最后可能真的一病不起。

因此,要教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该注意合理饮食和身体锻炼,另一方面更要陶冶情操,开阔心胸,避免长时间处在紧张的情绪状态中。如果感到心情持续不快乐时,要及时进行心理自我调整,必要时到心理门诊或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帮助,以确保心理和生理健康。

二、健康心理的标准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告诉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引导学生据此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如果发现自己心理状态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应及时寻求帮助或求医治疗,

一般说来,健康的心理应符合以下标准:

(1) 具有充分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2) 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3) 目标切合实际情况。

(4) 内心想法不脱离实际环境。

(5) 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1) 从经验中借鉴和学习。

(2)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3) 适度的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4) 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的发挥个人的才能。

(5) 在不违背社会规范前提下,能恰当的满足个的基本要求。

三,对心理不健康的学生予以重点关注和针对性的引导

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常常会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一些异常情绪或行为,老师可通过观察早期发现心理不正常的学生,并予以重点关注和针对性的引导,对情况比较严重的学生,老师应及时与其家长沟通,并建议及时去就医治疗。

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常常有以下表现:

(1) 忧郁。由于种种原因,有时学生会出现闷闷不乐、愁眉苦脸、沉默寡言的现象,

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应当予以重视。

(2) 狭隘。斤斤计较,心胸狭窄、不能容忍人也不能理解别人,对小事也耿耿于怀。

(3) 嫉妒。当别人对自己好时表现得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疑有敌意,更甚至竟用

打击、中伤手段来发泄内心和嫉妒。

(4) 惊恐。对环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针、怕暗、怕鬼怪、轻者心跳厉害、手发

抖,重者失眠,梦中惊叫等。

(5) 焦急。遇到挫折或者困难时,很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坐立不安,甚至时学会

出现莫名地焦虑,让自己无端陷入不好的情绪中。

(6) 残暴。因一点小事使自己不快,便向别人发泄,摔摔打打骂骂咧咧,有的则以

戏弄别人乐,对别人冷嘲热讽,没有关爱之心。

(7)敏感。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中的话、不相干的动作看作是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并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迅速变化。

四、自卑。缺乏信心,觉得在各方面都不如别人。不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中。总

是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等。这种自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情绪,导致压抑感太强,

四、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学校和老师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或举办主题讲座,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健康心理。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始终保持开阔的心胸,提高对心理冲击和挫折的忍受能力。

(2)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性格特征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3)教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估价自己,不自卑、不自负。

(4)引导学生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宽容待人,善于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5)培养学生各种有益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参加有益的娱乐活动,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6)引导学生多读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陶冶情操,树立远大的理想,

(7)让学生懂得事事如意、次次成功是不可能的,扫除对困难的畏惧的心理,振奋精神,做好随时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准备。

安全教育常识

安全教育常识

小学生安全教育常识

小学生安全教育常识

小学生安全教育常识

中学生安全教育常识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常识

体育活动安全教育常识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常识

小学生安全教育常识

安全教育常识
《安全教育常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