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为科学献身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9:59:3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为科学献身阅读答案

人终究不免一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科学奋斗的科学家们,当他们离开人世的时候,想到的不是个人,而是科学。

阿基米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力学家。当罗马士兵拿着宝剑突然闯进他的房间时,这位75岁高龄的科学巨匠正蹲在那里,研究着画在地上的几何图形。阿基米德毫无惧色,坦然地对罗马士兵说:“等一下杀我的头,在给我一会儿工夫,让我把这条几何定理证完,不能给后人留下一条没有证完的定理啊!”然而,残暴的罗马士兵不由分说,砍下了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头。

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是为捍卫真理而死的。他临死前的遗言,曾使世界震惊!布鲁诺坚持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1600年2月被教会用火活活烧死。布鲁诺面对熊熊烈火,斩钉截铁地说:“我不能够,我不愿放弃,我没有可以放弃的事物。”俄罗斯科学家利赫曼教授是死在科学实验之中的。1752年,利赫曼和罗蒙诺索夫一起,探索雷电的秘密。他们认为,打雷闪电很可能是天空中的一种放电现象,于是就在屋顶上竖起一根长长的铁杆,下面绑了一根铁尺,要把空中的电引下来,仔细研究。在一个雷鸣电闪、风雨交加的夜晚,利赫曼拿着铁尺,罗蒙诺索夫趴在屋顶等待着把电引下来。这时空中猛一闪亮,利赫曼顿时触电死去。罗蒙诺索夫在给利赫曼念完悼词之后,又继续冒着生命危险,重新开始探索雷电秘密的实验。在罗蒙诺索夫看来,攻克科学堡垒就像打仗一样,总会有人牺牲,有人挂彩,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夺取胜利。

另一位不怕死的著名科学家,要算是瑞典化学家诺贝尔了。诺贝尔研究的是,他的研究工作仿佛是在“太岁头上动土”,稍不注意,“太岁”发怒--爆炸,便会一命呜呼,有一次,在实验室里猛然爆炸,炸死五个人,其中有诺贝尔的弟弟卢得卫,他的父亲老诺贝尔也受了重伤。可诺贝尔却置生死于不顾,依旧探索之谜。他经过几百次的反复实验,最后一次大爆炸,把他炸得鲜血淋漓,他却高兴地在浓烟中狂跳:“我成功了!我成功了!”

法国物理学家居里在一次偶然的交通事故中,不幸被一辆马车轧死,这沉重地打击,使居里夫人陷入深深的静默孤寂中。然而,居里夫人并没有被痛苦压倒,而以惊人的毅力一个人做着两个人的工作,继续向科学顶峰挺进,终于在1911年第二次荣获诺贝尔奖金。居里夫人成年累月埋头在实验室里工作,成天与镭、钍、铀之类放射性元素打交道,由于长期手放射性射线照射,居里夫人最后死于恶性贫血。居里夫人发现的放射性元素--镭,曾用来治疗癌症,医好了许多病人,她自己却死于镭的手掌!她的一生,确如蜡烛,照亮了别人,却烧毁了自己。

爱因斯坦生前为现代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他去世前想些什么年呢?他不想人们来称颂他,感谢他,留下这样的书面遗嘱:“免除公共集会、宗教仪式、花卉布置以及所有的典礼。”

诺贝尔出生入死,研究成功多种,开办了十五家工厂,成为巨富。他在临死的时候,又想些什么呢?他在遗嘱中要求瑞典把他的财产作为“诺贝尔奖金”的基金,用来鼓励更多的人向科学进军。

人们常说,要为科学献身,以上几位科学家在离开人世的时候那种闪亮的事迹,正是这样为科学献身的生动写照。

[阅读训练]读后请完成下边的问题:

1、本文使用了几位科学家的事例作为论据?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每一位科学家的事迹。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科学家的献身精神的?

3、课文第4段介绍了诺贝尔的事迹,为什么第7段又提到他?

4、本文引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与中心论点有何联系?

献身科学的居里夫人

科学无价阅读答案

《为学》阅读答案

《为谁》阅读答案

为使命而献身[1]

为自己减刑 阅读答案

提倡报效祖国献身科学的演讲稿

《科学不怕挑战》现代文阅读答案

科学阅读

献身供水事业,为党旗添彩

为科学献身阅读答案
《为科学献身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