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沙坪坝区区域创新现状及对策思考

发布时间:2020-03-03 01:39:5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沙坪坝区区域创新现状及对策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可见,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是当前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就地处西部地区的新兴直辖市重庆而言,要想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只有不断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使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才能发挥后发优势,不断提高区域竞争力。为此,重庆提出要建设“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城市”,以“重庆创造”提升“重庆制造”,以创新为契机,实现真正意义的可持续发展。本课题在此基础上立论,以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以区域创新理论为指导,重点探析地方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对策与思路。

一、沙区区域创新现状分析

(一)沙区区域创新优势

1.沙坪坝区作为全市科教文化大区,区域创新资源雄厚,基础扎实,具有其他区域无法比拟的优势。沙坪坝区是全市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区域,素有“重庆市的海淀区和中关村”之称。区域内拥有驻区高校19所、科研院所65所,各占全市三分之一;科技工作者8万余人,居全市首位;院士6人,占全市60%;高新技术企业76家,区域内高校博士后流动站20个,申报和授权专利数量居全市首位,每年有数以千计的科研成果产生,单位区域创新资源和人才富集度是重庆其他区域无法比拟的。

2.区域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的态势初显。一是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家级大学科技园、重庆大学城、重庆西永微电子工业园落户沙区,沙区在技术研发、成果孵化、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方面的综合优势进一步凸现,区域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逐步提高。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以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产业、生物产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迈出重要步伐,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摩托车与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改造步伐明显加快,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8%,位居全市前列。

3.沙区在重庆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中,肩负区域创新重大使命。沙坪坝区在全市科技与产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重庆市“十一五”规划布局全市高技术产业赋予了沙坪坝区建设成为重庆市高技术产业基地的重要任务。市三次党代会明确重庆要按一圈两翼的区域发展战略布署,沙区全域都处于一小时经济圈的极核位置,在推进全市科技产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区委根据全市部署,抢抓机遇,提出了全域城市化的发展目标和“112345”(指把沙区建设成为重庆市的竞争力重要集聚区,在“一小时经济圈”范围内成为重要增长引擎,在主城区范围内打造沙坪坝和西永两个城市副中心;全力打造教育、高新技术、现代物流“三大高地”,促进“东中西西”四大板块协调发展,形成以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现代物流、商贸与现代服务、文化健康及培训等五大产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的区域发展战略定位。沙区在重庆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程的总体部署中,肩负区域创新重大使命。

(二)沙区区域创新制约因素

沙区虽有以上一些创新优势,但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推进区域创新发展过程中,科教资源优势不等于创新优势,创新优势也不等于竞争力。如何利用科技创新,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有效转化,从而增强区域竞争力,是沙区在新形势下面临的关键问题。通过调研分析认为,沙区在区域创新方面面临以下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1.区域创新资源富集但本地化利用程度低

如上所述,我区是全市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区域,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最有优势,但科技对本地经济贡献率很低,二者还未能形成很好的互动效应。以2006年为例,区域内完成国家级、市级科研项目300多项,占全市36%;专利授权1300多项,占全市33%。但转化为本地生产力的科技成果却很少。

就其原因而言,由于在市场化、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市场要素在全国、全世界自由流动,域内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基本上可以畅通无阻地在较大范围寻求合作伙伴,域内创新资源优势还未能较好地通过市场手段大量而有效地转化为本地经济优势,几者之间空间的近距离未出现理想的产学研一体化。从深层次原因看,主要还在于科研成果从研制到商品化过程脱节。一项完整的科研成果要经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样机试验-中试开发-工程试制-商品化六个阶段,这个过程需要大量资金和时间投入,还须承担失败风险,科研院所、高校、技术发明家缺乏科研成果转化动力,也不完全具备这种综合能力和条件,尤其缺乏对市场的深入了解,我国大学体制普遍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及风险保障,科技成果的成熟度很低,大部分成果处于初级研究阶段或技术半成品阶段,达不到企业所需的要求,大多数技术与市场脱节,而企业追求短时间的效益最大化更不愿承担这个风险。这个过程需要政府或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来做,但一定程度上由于政府的缺位和我区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缺乏导致这个过程的严重脱节,科技与经济之间相互分离的境况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沙坪坝区这种情况尤为普遍。基于以上原因,区域创新资源富集但与本地化利用程度低的矛盾十分突出,区域创新资源未完全转化未区域竞争优势。

2.区域内企业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对一个区域来说,最有创新动力的主体是企业,而区域创新能力的大小取决于有无几个由众多企业组成的优质产业集群或产业链。就沙坪坝区来看:中小工业企业是沙坪坝区工业经济的主导力量,全区4235家工业企业中,除嘉陵和力帆两大集团属大型企业外,其余全是中小企业。全区中小企业产业基础较雄厚,产业集聚度高,配套体系完整,模仿研制能力较强,数控化程度较高,为地方经济贡献大。但区域中小企业发展也存在严重制约问题:一是受土地、资金等制约,空间拓展和资金来源受到限制。二是中小企业主要集中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业形态较单一,结构不尽合理,品牌意识薄弱。三是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较低,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水平跟不上。四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区域企业中除力帆集团、渝安集团、华洋集团等三家知名民营科技型企业具备一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外,区级企业中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不多(目前只有华孚企业研发中心一家,全市第一家区级企业研发中心,2006年建立),绝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无核心竞争力,缺乏创新能力,多是仿制中的低端竞争,难以做大做强。如何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是沙区众多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再者,从沙区的产业集群来看,目前较突出的有三大产业集群:汽摩配件、电子电器、生物化工三大产业支柱。特别是汽摩配件产业链,虽然是传统产业,由于沙区长期形成的老工业基地深厚积淀,是沙区最有特色的产业,上下游产业链衍生好,发展前景好,需大力扶持。总体来看,沙区产业集群效应还不突出,从沙区的布局和优势来看,要重点思考如何依托区内富集的大学科研院所、高科技园区、医药等创新资源,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现代物流、商贸与现代服务、文化健康及培训等五大产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特别形成高新科技产业、文化产业、健康医药产业三大产业集群,凸显区域优势,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3.地方政府整合创新资源能力亟待提高

现有行政格局对资源整合有一定难度。沙区区域内创新资源富集,这为沙区提供了更多的来自各方的支撑和保障。但现有行政格局对地方政府而言,整合创新资源有一定限制。沙区属于典型的市区共管共建格局,区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中央企业、市属企业的管理权限不在地方政府,绝大多数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隶属国家或市级管辖,服从并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资源相对较少。这种创新资源主体的复杂性客观上加大了地方党委、政府对创新资源的调控整合难度,从而加大了区域创新资源的整合利用难度。

政府搭建的资源整合平台作用未充分发挥。一是科技转化平台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以重庆大学科技园为例,是2001年有国家科技部、教育部批准成立的首批22家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采取“校区共建、开放办园、市场运作”建园模式,重在整合域内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资源。科技园建成以来,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突出问题:区校共建体制未完全理顺,大学与地方政府园区管理两块牌子、两套人马,政府与高校之间协调难度大;未完全实现整合区域内创新资源的初衷。其他实力较强的科研院所(如三医大、煤研院、重庆通讯学院、后勤工程学院等)并未整合到科技园中,政府规划的园区用地由于无强有力的保障措施,被迫让位于其他建设,整个科技园被分割,目前无一幢标志性科技孵化大楼,园区形象未完全树立起来;受园区内用地、税收等约束,很多在重大科技园孵化成功的极具发展潜力的科技型成长企业迁往九龙园区、北部新区、江津科技园等其他园区,极不利于提高沙区整体创新竞争力。二是大多中小型成长企业亟需政府搭建的投融资、信息、人才、宣传等平台发挥作用不够。在调研中了解到,许多中小型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融资难、市场政府政策信息不畅通,缺乏有力的信息资源支持和宣传推介渠道。重庆市缺乏类似广交会这种品牌型的大型产品推介交易会,企业缺乏展示机会扩大市场反响和品牌力度。

在全域城市化快速推进进程中,地方政府亟待提高管理水平。随着重庆大学城、西永微电园的逐步运行,区域创新的管理和服务对象发生变化,沙坪坝区区域创新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但现有区域创新管理体系并没有相应完善,原有管理体制与新形势客观需求的矛盾已经凸现。如何加强党委、政府对区域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探索形成符合区域创新要求的新型管理服务体系,在更高水平上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形成区域竞争优势,是沙区在推进全域城市化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4.科技中介组织稀缺且现有的发挥作用有限

如前所述,在区域创新主体中,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是区域创新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它是“官产学研”中间的重要节点。沙区高校林立,科研院所云集,但是据我们调研,目前沙区的科技中介组织只有区科委下属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与博凯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合作的一家科技中介机构,这唯一的一家,也由于发展场地的限制,面临着搬迁的问题。科技中介服务的缺乏导致的问题十分突出:

一是域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等创新主体之间沟通不畅。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相关情报和信息,包括运行情况、人才状况、资金需求、市场需求、技术状况等情况政府部门不能及时知晓,政府要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管理和服务,特别是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计划、先进技术推广、扶持政策落实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不能及时获取信息。

二是促进科技成果从高校、科研机构到企业商业化的转化率低。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这类机构主要开展与科技创新直接相关的信息交流、决策咨询、资源配置、技术服务以及科技鉴证等业务,对政府、各类科技产业发展主体与市场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发挥着关键性的促进作用,能够有效降低成本、化解风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发展整体功效。沙区这类中介组织的缺乏,导致众多的科技成果束之高阁。

三是区域内资源流动交流、资源配置受阻。科技中介机构既是政府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中介,也是各类科技资源之间的市场中介,科技中介机构的市场化运作可以使它按照市场机制实现科技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技术创新所需创新资源往往不能自发获得,现有创新资源也往往不能自发实现优化配置,而是通过科技中介服务,借助市场的力量来实现。如果缺少某种创新资源,科技中介可以帮助获得这种资源;如果创新资源流动和配置不合理,科技中介促使其合理流动和配置。技术市场、人才市场、风险资本市场、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都是为企业进行诸如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整合建立的平台。由于此类平台的缺乏,其他资源的流动受到极大的阻碍。因此,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缺乏,作用发挥十分有限也是制约沙区区域创新的重要因素。

二、沙区区域创新对策建议

(一)认准角色定位,适时制定和实施区域创新战略专题规划,大力打造重庆发展的创新增长极。 党校课题组根据沙区历史的积淀和市内外现实发展的要求,通过深入解读区委政府“112345”的战略目标,科教文化大区应该通过区域创新并发挥其乘数效应,成为推进重庆创新发展的增长极,因此我们提出,沙区应适时就区域创新工作作出专题规划、专题布署。一是,由区政府组织发改委、科委等部门联手,制定《“十一五”期间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专题规划》,紧紧围绕沙坪坝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和艰巨任务,设计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组织结构、进行机制和保障及服务体系,着力于发现制约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制订出宏观的区域创新目标、战略和方向,并提出有力的措施和相应的方案,目的是沙坪坝区要力图通过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实现由文教大区的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突出区域特色和优势,形成以促进创新和发展为核心的新型空间格局,进一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二是实施“区域创新工程”,成立区域创新工作办公室,来承办和实现政府在区域创新中的宏观职能,全面整合科教文化大区的创新资源,研究和制定推动创新区域的各项制度,坚持科技创新与区域资源优势、基础条件、产业演进方向相结合,充分发挥区域层次上的协调功能,使各级区域创新主体能够有机联系,区域分工协作更趋合理,构建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激励、督促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进行创新活动,以区域创新体系的区域特色再造区域竞争优势。从而达到通过区域创新推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政府要着力建立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官、产、学、研”的多元合作机制 区域创新系统中政府主要行使的职能在于目标引导、创造环境、扫除障碍、配置资源。所以要促进创新主体之间联系合理,运行高效,企业、科研机构、学校与政府之间的构建高效流动、资源分配合理、发挥各自优势的机制。

首先,更新观念,转变政府职能,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整合区域创新资源(要素),为推动区域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在创新工作理念上,要重视和发挥大学、科研机构的作用,在促进创新知识的生产、转移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撑;二是在区域创新环境建设上,要注意将政府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宏观调控、创造条件和环境,制定法律和法规、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为主,形成较为完备的区域科技创新政策框架,按照政府导向与市场功能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与科技创新活动相适应的市场机制,降低创新中的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提高对创新的激励,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三是目标上,着重建立“市场诱导——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运作机制,通过高科技产业的培育发展和传统产业的重组改造,努力形成以科技进步为主导的多元区域产业格局。

其次,政府既是区域创新的导航者、协调者,也是创新活动规则的制定者,要建立起各类创新主体间竞争协作、互利共赢的机制。地方政府通过建立有利于创新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来规范和引导区域内的创新活动。一是政策引导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性投入、鼓励政策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加大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扶持力度,最终目的是调动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如,组织重大技术的产学研联合攻关,对于涉及区域战略意义的关键技术、基础共性技术或中长期投资、社会效益显著的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可由政府出面组织实施或给予扶持。二是利益分享和保障机制。不断创新激励机制和分配机制,把知识产权和利益分配作为驱动产学研联合的主要经济杠杆,凸现知识技术资本化。如着力提高企业和高校、院所中职务成果专利转让后科技人员所得股份的比例,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三是风险投入机制。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机制,在多渠道筹集风险投资基金的同时,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担保、财政补贴,以及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评估体系等措施,鼓励境内外风险投资公司参与风险投资,逐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金融投入为支撑、企业和高校院所投人为主体、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四是健全自主创新体制机制,要逐步建立以政府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银行、创业投资、产权交易、证券等为依托的自主创新投融资体系,形成一定规模的官产学研合作网络和以“高交会”为代表的自主创新成果交易平台,要从增强企业引进科技成果的内动力出发,转换企业运营机制,促使科技成果产业化。如利用各种优惠政策,鼓励、诱导企业同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实现技术创新,提高竞争能力。五是信息集散机制。解决企业与高校、院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要以国家倡导的信息化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强地方技术市场、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地方与高校、院所的有效对接与双向互动,实现双方科技信息网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确保信息通畅。

(三)重视管理创新,加强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服务和区域创新设施平台的建设

推进区域创新必须要有全方位的坚强保障。要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实施、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格局,建立健全“大科技”观念指导下的区域创新领导管理体系。一是让创新工作成为一把手工程,切实发挥区委科技工委和区域创新工作办公室的职能作用。科技工委由区委分管领导挂帅,负责统筹区域创新工作,协同区内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共同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在创新政策的争取和落实、研发项目与本地产业对接、科研成果孵化与产业化衔接、产业项目风险融资、重大贡献奖励等方面定期进行高层对话;区域创新工作办公室组织实施区委有关区域创新的各项决策,对区域创新重大问题提出建议方案,开展“院(校)企双百互动工程”,选择100家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区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100名专家建立合作关系,使科研单位的研究直接面向企业生产。

二是加大现有奖励制度、办法的宣传与效果测评力度,注意调整和追踪。沙坪坝区现在已有《沙坪坝区创新特别贡献奖管理办法》、《关于高新技术企业入驻沙坪坝区奖励暂行办法》、《软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自主创新奖管理办法》、《科技创新企业研发中心管理暂行办法》、《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等,说明沙区政府相当重视区域创新,但要扩大参与面、知晓面,追踪“六大管理办法”的实施效果,查找奖励效应不佳的难点和瓶颈,同时,创新特别奖项内容还可扩大到文化艺术、管理制度和工作创新等方面,要真正借助媒体宣传调动全民参与,先行先试,悬赏鼓励高校、科研单位、企业参与区域创新的工作中来。

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和软件服务体系的建设,大力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区域创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由于其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回收慢,一般不由企业来承担,而是由地方政府所承担,并通过政府的努力,吸引企业进驻,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改善交通设施和管理效率,同时以网络信息为纽带,采用共建共享机制,积极推进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整合与提高,重点对科技信息、大型仪器、实验室等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科技信息共享平台。特别是针对推进区域创新的重点产业项目、重点企业和重点科研院校,要有一站式服务和专案推进办法,在区域内对其资金、土地和人才支持要有重点的倾斜。如在调研重庆大学科技园后,我们建议要利用好已有的区域创新平台,推进重庆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为之配套建设科研成果孵化生产的厂区基地,促使重大科技园发挥出国家级科技园的更好效益。

四是以培育创新服务中心为重点,建立中介服务机构与平台。加强科技中介机构能力建设,完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区政府须积极扶持其他各类中介机构,增强中介机构在技术创新中的功能,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使其成为各创新主体间的“桥梁”和“纽带”。政府应把某些服务功能从行政职能中剥离出来,交由中介机构承担,共同构建区域创新中的各种软件服务体系。

(四)重视非制度创新,构建有力于创新的文化环境,着力建设创新型城区

研究表明,区域创新系统内特有的创新社会文化环境,它作为一种或隐或显的状态,深深地影响着区域内每个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甚至这种影响会超过正式制度对人的影响。首先,通过宣传和弘扬沙坪坝区“自加压力,敢为人先”的人文精神来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如,利用市区的青年人才论坛或举办专题的区域创新论坛,大力构建有利于创新的区域人文环境。区域内持续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文化、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硅谷的“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创新文化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就是一个很好的正面典型。沙区提出“敢为人先”就是一种创新提倡,文化区的创新工作人人可为,各行可为,各部门各单位皆有责任。

其次,在沙区大力建设学习型区域,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首先要强化开放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放下架子,加强学习,区域治理结构必须实现从传统的、僵硬的官僚结构向更灵活的制度文化和组织转型,这需要政府机构在政策过程中较少诉诸指令性和控制性的命令,而更多地依赖于意见的一致性和包容性。治理风格的转型对于提高与学习型区域相关的“制度密度”和“社会资本”的质量是必不可少的。在沙区高校、科研院所云集,组织空间上的接近加速了频繁、紧密和面对面的互动,政府提出向其学习、借脑,利用好资源能推动社会学习和成长过程,而学习也是系统中各个行为主体联系的纽带。所以,无论是计划的、正式的,还是无计划的、非正式的,都导致了互动学习。这是一种以创新为基础的“学习经济”,一种内生性网络与外生性网络结合的创新平台。这在互动学习和创新过程中形成的一组纵横交错、不可贸易的相互依存关系,是正式和非正式社会关系(节点)的集合,具有开放性、高弹性和平等性的特征。

(五)切实突出区域特色,形成区域产业竞争优势,倾力打造和建设“环大学城知识经济圈”。 在抓好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中,区委政府提出“112345”的战略目标,着力抓好高新技术、现代物流、先进制造、现代商贸服务、文化健康培训产业等“五大产业”。为了突出区域创新,我们建议文化健康培训产业改为“创意产业”,(英国在1998年将创意产业界定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根据这个定义,并将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由此将更有包容性、更符合国际产业发展潮流,更能强调和推进创新型城区的建设,促进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产业的竞争能力。众所周知,由于产业集群能够获得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报酬递增、企业间的互动学习和合作创新等优势,从而成为具有高端竞争优势的产业升级模式,并可以大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因此,政府要针对区域内经济基础和科技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在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突出区域特色和产业集群优势,锤练出一批中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品牌,造就国内外一流的创新经济区域。为突出重庆大学城的功能和特色,沙区政府宜大胆推出创新举措,搭建大学、科研机构融入社会服务更广阔的平台,建设“环大学城知识经济圈”。大学城十六所大学以及数所中小学对于企业具有向心力,因为大学具有独特的人文环境以及人才、成果和设备等资源优势、还有大量的师生消费资源,在其周围容易聚集起与大学强势学科相关的企业.形成产业集聚。同时,大学具有辐射力。因为大学所培养的创新人才、所产生的创新成果,在为企业所用、实施产业化的过程中,将极大推进产业自身的发展。沙坪坝可在环大学城的各路段以及周边区域(学习“环同济大学知识经济圈”建设的做法),由政府加强引导,早作规划,专门提出打造“环大学城知识经济圈”的构想,注意培育和引进,以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为行业特色,设想以新能源、新材料及生物医药产业、环保科技产业为重点,加快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产业发展,打造以芯片设计制造为核心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加快培育现代物流业、创意产业、新材料产业、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形成相对完整的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产业链”。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水平大学对相关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的辐射力作用,同时也作为“紧密结合产业链发展学科链”理念的具体实践,实现产业与城市一体化发展,形成重庆大学城知识外溢的产业承接平台,集聚国内外技术、人才、信息、资本等知识创新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力求与周边城区联手合作,实现校区、社区、园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此外,还可搭建“大学生创业园”,鼓励学生实验成长、自主创业,全方位、多角度地传递出融入创新型国家建设、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强烈信号。

(责任编辑:明朗)

区域自主创新思考

乡镇财政现状及对策思考

幼儿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

红河县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六安市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

农贸市场现状及治理对策思考

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

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现状及对策思考

乡镇工作现状及对策思考

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对策思考

沙坪坝区区域创新现状及对策思考
《沙坪坝区区域创新现状及对策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