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词五首赏析练习题

发布时间:2020-03-04 09:40:0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词五首》理解性默写试题

1、《望江南》中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无尽相思之情的两句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2、《望江南》中与《天净沙

秋思》点题句“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句是:肠断白蘋洲

3、《渔家傲

秋思》中表现边事紧张的三句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4、《渔家傲

秋思》中表现将士们思家与报国矛盾心情的诗句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5、《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运用典故,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两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6、《江城子

密州出猎》表现诗人报国之志的词句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7、《武陵春》中表现景物依旧、人事已变,引发人内心伤感的词句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8、人们常把愁怨比作连绵不断的江水,比作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创意出奇,以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的词句,物化了自己内心的哀愁。

9、《破阵子》中描写军营火热生活的的词句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10、《破阵子》中表现激烈战斗场景的词句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一) 渔家傲(范仲淹。宋)(19分)

1.词的上片写景,以\"异\"字统领以下背景: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了边塞怎样的景致?(5分)

描绘了边塞群山连绵,长烟霭霭,夕阳西下,一座孤城(因战事吃紧)城门紧闭的肃杀、荒凉景致。 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5分)  表达了作者思乡与报国的矛盾。

4.此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主旨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表达了将士们思乡与壮志难酬的悲愤。  (二)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宋)(28分)

 上阙描写了太守出猎的壮观场面,下阙抒写了词人渴望报效国家、杀敌立功的豪情壮志 6.“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6分)  含义: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赦免魏尚那样)重新重用自己。  好处: 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7.写出猎时装束威武和气势之盛的句子是哪句?(3分)

装束威武和气势之盛的句子: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8.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抒写自己出猎时的豪情壮志的句子是:亲射虎,看孙郎。(3分) 9.“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怀?(5分)  表达作者渴望杀敌立功,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三)破阵子(辛弃疾。宋)(20分)

11.展现醉态和梦境情景的句子是哪句?(3分)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12.本词在内容上打破上下片传统写法,前 九 句为第一部分,后 1 句为第二部分,全词的点睛之笔是:可怜白发生(4分)

1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刻画了词人什么样的形象?(5分) 刻画了词人冲锋陷阵,杀敌立功的英雄形象.14.道出词人最高理想,反映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句子是哪句?(3分)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15.“可怜白发生”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5分)  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四) 梦江南(温庭筠。唐)(15分)

16.“梳洗罢,独倚望江楼”一句中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请说出理由(5分) 我认为“独”字写尽了思妇无限的孤独也寂寞之情。



17、\"脉脉\"、\"悠悠\"两个叠词,用 拟人 的修辞手法,表面写水,暗写女子望穿秋水的眼神。(5分) 

18、“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描绘了什么意境?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5分)

 描绘了斜阳余晖欲落未落,含情脉脉,不尽的江水也似乎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向远方流去。 

(五)武陵春(李清照。宋)(14分)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19.表达作者晚年生活的磨难和内心的悲观的句子是哪句?作者是谁?(4分) 句子: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作者:李清照

20.“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历来被后人所称颂,你认为它妙在哪里?(5分)

我认为它运用比喻巧妙地将抽象的情感化为具体的形象,使愁有了重质,不但可以随水而流而且可以用船来载,载不动,极言愁情深重。



21、此词词人是如何表现愁苦之情的?“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5分)

 作者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浓重哀愁。”  “闻说”“也拟”二句使词人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不过,马上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一句,情绪突转,以舟轻愁重的比喻渲染愁情之深重。

《词五首》赏析

望 江 南

这是在中晚唐词体初兴时期的一篇名作。作者温庭筠是诗人,也兼工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他的词多写闺情,音律和谐,主导风格艳、精巧,在词史上有较大影响。温词也有写得清新、明快的,这首《望江南》便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这首小词表现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开头一句“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是写她清晨起来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在这里,作者含蓄地交代了两层意思:一是特别突出了一个“独”字,说明她是在等候远行爱人的归来;二是“女为悦己者容”,她早起梳妆打扮,是相信爱人今天必定会回来。寥寥数字便简明地写出了这一女子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和盼望心上人归来的殷切心情。同时又自然地引出了一个悬念:行人到底归来没有?下面写道:“过尽千帆皆不是”,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都不是思念的人的归舟。作者通过她看遍一艘艘驶过的客船,来写她的一次次失望,充分地体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下面一句“斜晖脉脉水悠悠”是写夕阳即将西下,江水不断东流的自然景象,同时也是在表达这一女子的思想情绪。她从清晨到黄昏已等待了一整天,结果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思念的人终究没有回来。江水悠悠,预示着她明天、后天还要不停地等下去,也预示着她的孤独生活也将不断地持续下去。最后一句“肠断白洲”,说明她把视线从“千帆”“斜晖”和江水那里收拢回来,集中在“白洲”,那是她当初同爱人分手的地方,当然更是使她因相思而愁肠寸断的地方。

这是一首风格清新、明快的小词,不到30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从清晨写到黄昏;就景物而言,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洲;就人物内心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景物层出,情感起伏。全词没有粉饰、刻板之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于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曾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据史传记载,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徕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赞他道:“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下面分别描写塞下秋景之“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他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词人是在与中原地带自己家乡风景的对比中观察身边景物的特点的,所以很自然地发现了塞下风景的“异”处,并能有重点地把它们描绘出来。

依据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惯常体例,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范仲淹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这种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羌管悠悠霜满地”,这时已夜寒霜浓,又传来了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结句“人不,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因守边辛苦,思念家乡,将军白了头发,征夫流下了眼泪。“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互文,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所谓“三军尽衰老”;流泪的也不只是征人,将军也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哀伤流泪。这里的悲怆情调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范仲淹在这首词中反映的是自己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的是他自己和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感情,所以全词读来真切感人。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从题材、情调和艺术方面来说它都为宋词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是苏轼四十岁(熙宁八年)在密州作的一首记射猎的词。苏轼写射猎的诗词不只是这一首,与此同时,他写了《祭常山回小猎》及《和梅户曹会猎铁沟》等数首诗。

上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三句,是说自己有少年人的豪情,左手牵着黄狗,右臂举着苍鹰去打猎(《梁书·张充传》:“充少时出猎,左手臂鹰,右手牵狗”)。“锦帽”两句,写出打猎的阵容(“锦帽”是锦蒙帽。“貂裘”是貂鼠裘)。“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是以孙权自比,说全城人都跟着去看他射虎(“孙郎”指孙权。孙权曾亲自射虎,马被虎伤,权用双戟掷过去,虎为倒退。见《三国志》)。

下片写自己的雄心壮志。“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三句说自己虽然已经有了白发,但是尚有豪放开朗的心胸。“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用《汉书·张冯汲郑冯传》的故事(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获罪被削职,冯唐谏文帝不应该为了小过失罢免魏尚,文帝就派他持节去赦魏尚)。苏轼是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把边事委托他。末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说为了抵抗西北的敌人,要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

与此词同时,苏轼写过一首《祭常山回小猎》,诗中云:“圣朝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也说自己犹能挥白羽扇退敌(西凉簿:用西凉州主簿谢艾事,艾本书生,善用兵,故以此自比。见查注苏诗引《乌台诗案》)。还有一首《和梅户曹会猎铁沟》诗,开头两句说:“山西从古说三明,谁信儒冠也捍城”(“三明”用《后汉书·皇甫张段列传》:颖字纪明,初与皇甫威明、张然明并知名显达。京师称为“凉州三明”),都是表示自己虽然是一个书生,也要为国戍边抗敌。

这首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突破了晚唐以来儿女情词的局限。词中不但描写了打猎时的壮阔场景,同时也表

现了他要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武陵春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上片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说明这时已到了暮春时节。“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下面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这比“声泪俱下”的描写更深入了一层。她的悲哀是不可触摸的,不但不能说,而且不能想,一想到就会泪如雨下。在这里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下片一转,另辟蹊径,写道:“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人们总是把愁怨比做连绵不断的流水,比做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了一个新思路,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她又用“也拟”“只恐”等虚字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了出来,像这样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所以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

辛弃疾不只是词人,还是一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上片描述军旅生活。

一、二句写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早晨醒来时听到了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开头两句便把镜头定在了军营之中,这正是作者曾经历过而今已失去的生活情景。三至五句每句写一事: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翻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指挥战斗。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极雄豪、壮美的行事,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被削去官职退居山林的作者仍十分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作者骑着飞快奔驰的的卢马,猛力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他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率师北伐,统一南北,这是作者的最高理想,写到这里已达到这首词的最强音,它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但结语却只有五个字“可怜白发生”。这五个字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所以最后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这首词上下两片共十句,前九句每句咏一事,节奏紧凑,写声绘色,形象鲜丽、生动。最后结句戛然而止,但却遗音缭绕,余味无穷。此句内涵丰富,可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身世,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有意地作“壮词”,“壮”正是这首词的风格特色,让学生体味这首词的“壮”是怎样体现的。辛弃疾作词多用典故,他的用典不只贴切,且寓意丰富,应适当讲解“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五十弦翻塞外声”的意义。

①乡居年代,我曾在蚕房里住过两年,我洞悉蚕在其生命轮回过程中每一个隐秘的细节。由黑珍珠一般的子儿,到肉嘟嘟的蚕儿,到沉睡茧中的蛹,最后羽化①成蛾,这个神秘的精灵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变异。

②观察这样的过程是需要耐心的。不过,我愿意等,我始终认为,这样的等本身就是诗意的。当可爱的蚕儿吸取了充足的甘露润泽之后,便用生命的丝线织茧而栖,沉沉而睡。生命被无尽期的黑暗覆盖,沉埋于寂静之中。其实,它是在做一个坚实的梦,蕴蓄着一次生命的复活。

③终于,它咬破自己织制的茧子,出来了,由蛹化蛾,完成了生命本质的飞跃,给我惊喜的震颤。请原谅我的固执,让我称它为蝶。因为它让我想到化蝶的传说(2)。我想,这个细小的生命,它短暂的沉睡,类似于一次死亡。而当它痛苦地咬破自己织制的茧,羽化成蝶,就完成了生命的复活。这个小精灵,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是那么专注于自己的生命,用重生来拒绝死亡,穿越了生死的界限,让生命得以绚烂。透过它的生命过程,从某种性质上说,它接近于神话中涅磐的凤凰

④我感动于破茧成蝶带来的美学意蕴。很多时候,我看着它振动透明的薄翼,时而以舞者的姿态翩飞于屋檐下,时而款款行走于墙壁之上。这只蝶使我的思绪得以穿越虚与实的空间。我在想,当初它的沉睡,就是在做着一个蝶梦,一个死与生相连的梦。这个梦既洋溢着古典的气息,又充满着生命的哲思。

⑤其实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就如那小小的蚕儿,经常会陷于一种生存的窒息状态,或是处于绝望的境地。对于我们个体生命而言,有时心灵也会结上一种“茧”。如果我们能用心去咬破自己构筑的外壳,尽管这一过程会很痛苦,但于生命的重生,它又实在是一种必须。

⑥所以破茧成蝶,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能够破茧成蝶,就会重获生命的欢愉和快慰。

20.选文的标题“破茧成蝶”,请你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一标题内涵的理解。(2分) 答:(1)

(2)

23.(1)织茧而栖,沉沉而睡(沉睡茧中)(两者任选其一即可)(2)突破自织之“茧”,从生存的窒息或绝望境地中走出来。(1分)(3)只有不断突破、超越自身或外在的障碍,才能实现自我生命的不断更新和升华。(2分)

24.不完全一样。(1分)虽两者遭遇困境、甘受考验,但《石灰吟》通过对石灰的赞美,着重表达了自己要以石灰为榜样,能经得起任何严酷的考验,做一个无比坚强、正直清白的人。(关键答对《石灰吟》所言之“志”,给3分以上)

21.第4自然段画线句中,“我”的思绪在“虚”与“实”之间的“穿越”,既指认识上由感性到理性的

过程,又指写作上由此及彼的

过程。(3分)

22.第3自然段“化蝶的传说”指的是

的故事,引用它的目的是

。(3分)

23.第5自然段划线句是说“我们”犹如“蛹”处于

之时,而“我们”要想“破茧成蝶”,必须

。从这里,我们可以获得

的启示。(4分)

24.明朝诗人于谦《石灰吟》诗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曾在深山,像蚕一样“被无尽期的黑暗覆盖,沉埋于寂静之中”,它在经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身碎骨”的“痛苦”考验之后,才赢得了“清白”昭世的美誉。这首诗与《破茧成蝶》一文同样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所言之“志”是否完全一样?你认为《石灰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志?(4分)

答案:

20.(1)沉睡茧中的蛹,咬破自织之“茧”,羽化成蛾。(1分) (2)个体生命挣脱自织之“茧”,获得重生。(1分) 【关键词 “破(挣)”“茧(困难或障碍)”“成蛾”(重生)】 21.(1)升华(飞跃)(1分) ;(2)联想(类比)(1分)

22.(1)梁山伯与祝英台为爱殉情,双双化蝶。(1分)(2)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诗意美。(2分)

词五首练习题

《词五首》

词五首

《诗五首》练习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词五首》赏析中考试题

词五首教案

《词五首》教案

词五首教案

《词五首》教案

《词五首》学案

词五首赏析练习题
《词五首赏析练习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