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复旦校训:论语

发布时间:2020-03-02 16:13:4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复旦校训由来考

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校训是近代大学的产物,是各个大学精神的概括、提炼和凝结。它用最简洁的文字(一般不超过10个字),向学生指明在校期间应做什么,要把自己培养成怎 样的人。同时它还表明这所大学的教育理念如何,文化底蕴是否厚实。所以这次评选出的前3名校训都取自古籍《周易》(清华)、《论语》(复旦)、《中庸》(中山),不同程度地汲取了中国典籍中的经世格言,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做学问的道理。

复旦的校训出自《论语·子夏》,寓意深远。笔者个人理解,前一句讲做人,要求学生要有广博的知识,做人和做学问都要立志,而且要志向专一(笃志),不能朝秦暮楚、见利忘义,要坚忍不拔、奋斗到底;后一句讲做学问,据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院士在我校90周年校庆时校训墙揭幕仪式上的讲话,做学问就是要学会怎样问问题,问对了就可以求得正确答案。所谓“切问”,就是经常问,而且要问得中肯;所谓“近思”,就是把问题放在脑子里经常思考。所以李政道院士对复旦学生说:“你们要相信自己,要对„志‟作深刻的考虑。你们的志是什么?心之所向在哪儿?你的志愿在哪儿?将来你要做什么样的事业?这些问题都是年轻人必须考虑的。所以,我觉得复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是非常有意义的。”

复旦在吴淞时期(1905-1911)校基未固,6年换了5位校长,依次为马相伯、严复、夏敬观、高凤谦、马相伯。当时复旦在困境中度日如年地求生存,无暇考虑校训之类的事。

1913年1月,李登辉在马相伯等人的推荐下,出任复旦校长。上任伊始,他雄心勃勃,依托校董会,打算募款在郊区购地,筹建永久校园(见1915年以李登辉名义写的《复旦校史简介》)。越二年,适逢复旦建校10周年,李登辉仿美国名校制度,为复旦规定了校训、校标(徽)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就是在这时由国文部的教师从《论语》中挑出来的(其它条目尚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等)。李校长从海外归国不过10年,自知古汉语不如马相伯,便请马相伯选定(马相伯曾助其弟马建忠著中国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古汉语造诣颇深)。从此,“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便成为复旦学生的座右铭。此后李校长还陆续规定了复旦的校旗、校歌、校庆日和校花(白玉兰)等。

这次评选获前3名的校训中,以复旦校训的确定时间最早,为1915年;中山大学次之,为1924年;清华大学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确定为校训则在1931年之后,因梅贻琦在“九·一八事变”后始任清华校长,而清华校训正是在梅校长任职期间确定的。

这次校训评选中获第四到第十名的依次为山东大学的“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得票率33%)、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得票率29%)、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得票率28%)、中国政法大学的“厚德、明法、格物、致公”(得票率27%)、中国海洋大学的“海纳百川,至人至德”(得票率26%)、苏州大学的“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得票率22%)、北京大学的“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得票率20%)。此外还有17所学校的校训或因使用了口号式语言,或因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或因晦涩难懂,故不为受调查者认同,未能入选。

校训、校歌与大学精神 复旦: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周双全《中国教育报》2007年11月2日第3版

复旦校园里有一条梧桐林阴道,笔直幽深,每次骑车经过这里的时候,都会给人带来梦幻般的感觉。像急速推移的镜头,从教学楼、老宿舍、生物楼间一一掠过。就在这条被复旦人称为“南京路”的林阴道尽头,是一面镌刻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墙。校训墙由大理石贴面砌成,魏碑字体,凝重而不失洒脱。伫立墙前,你可以体会时光流逝中,总有些不变的东西一直在敲打着复旦学子的心。

复旦校训来自民国时期的教育家、复旦老校长李登辉(1873-1947)。老校长李登辉早年留学美国,1899年获得耶鲁大学文学学位。

留学耶鲁的背景,自然而然影响老校长。李登辉把耶鲁大学的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和人文精神引入自己的教育实践。1915年,适逢复旦建校10周年,李登辉校长参照美国名校制度,为复旦制订了校训、校标(徽)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就是在此时,由国文部的教师从《论语》中挑出来的,暗合耶鲁大学注重培养学生严密、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自由精神的特色。有关的校旗、校歌、校庆日和校花(白玉兰)等制度后来陆续也都由李登辉校长制订。

校训墙建于1995年复旦大学90周年校庆。5月27日揭幕仪式上,物理学家李政道(复旦大学校董事会名誉会长)发表了即兴演讲。他觉得复旦大学的校训好就好在每一句的第二个字,“学”与“问”。李政道寄语复旦学生,学习要有创见,不能只学着回答问题,还要学会提问。所谓学问就是学会提问。当时的校长杨福家也强调,要使学生有更多的问题问出来,关键在于教育者要明白,“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待被点燃的火种”。这两位科学家提出的见解,对复旦校训中的“学”与“问”作出了新的阐述。

熟悉儒家经典的人都知道,复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源于《论语·子张》一节。原文是:“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此句和《中庸·第二十章》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互为发挥,讲的是儒家增进学业、修养人格的功夫。将其作为复旦的校训,不仅说明复旦师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与坚守,更说明传统文化有它历久弥新的魅力。

一直到现在,人们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解释“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对中国读书人的意义。南怀谨在《论语别裁》中就说:“……博学不一定有用,博学要笃志,有一个中心,意志坚定,建立人品,那么知识渊博,有如一颗好的种子,意志的坚定是肥料,培养出花和果来。”“近思有两个意义,一个是思想要有中心,一个是不要想得太虚玄太高远,要切近的其实的思想。”

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复旦走过坎坷而光辉的百年历程,倏忽间又迎来十秩开一的喜庆,我不禁想到她的校训,想为之说几句话。

训者教诲也,无非叫学生有所遵循吧。那是简明爽朗的十个大字:博学而笃志,切向而近思。译成白话,大概就是“广泛学习而矢志不移,切实联系学问进行贴近实际的思考”。

百年来复旦师生共同遵循、实践、弘扬着复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

校训是近代大学的产物,是各个大学精神的概括、提炼和凝结。它用最简洁的文字(一般不超过10个字),向学生指明在校期间应做什么,要把自己培养成怎样的人。同时它还表明这所大学的教育理念如何,文化底蕴是否厚实。所以这次评选出的前3名校训都取自古籍《周易》(清华)、《论语》(复旦)、《中庸》(中山),不同程度地汲取了中国典籍中的经世格言,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做学问的道理。

复旦的校训出自《论语·子夏》,寓意深远。笔者个人理解,前一句讲做人,要求学生要有广博的知识,做人和做学问都要立志,而且要志向专一(笃志),不能朝秦暮楚、见利忘义,要坚忍不拔、奋斗到底;后一句讲做学问,据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院士在我校90周年校庆时校训墙揭幕仪式上的讲话,做学问就是要学会怎样问问题,问对了就可以求得正确答案。所谓“切问”,就是经常问,而且要问得中肯;所谓“近思”,就是把问题放在脑子里经常思考。所以李政道院士对复旦学生说:“你们要相信自己,要对„志‟作深刻的考虑。你们的志是什么?心之所向在哪儿?你的志愿在哪儿?将来你要做什么样的事业?这些问题都是年轻人必须考虑的。所以,我觉得复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是非常有意义的。”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同为复旦学子,方永刚同志把校训完美地体现在了他的人生价值中。他以坚定的信念长期脚踏实地地在平凡的岗位刻苦钻研,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诲人不倦、勇于创新是他的使命。方永刚被人们誉为 “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者”,积极推进、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是他毕生的事业,最终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正是这种复旦精神,铸就了他的伟大。

复旦校训正在激励一代又一代复旦人向前走着向前冲着。如今,我们亦是复旦大学的一份子,回顾复旦历史,学校的兴衰,都与这些精神能否发扬有关!因此,我们更应该“再读校训”继承和发扬复旦大学传承了百年的复旦精神!以实际行动回应方永刚校友对复旦学子的寄语,引领青年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努力学习科学理论和先进文化,积极投身国家和社会建设。

据报载:中国青年报社和新浪校园频道以“我最欣赏的十大校训”为题,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问卷调查,共有4672人参与投票,最终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获第一(得票率54%)、我校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获第二(得票率40%)、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获第三(得票率35%)。

校训是近代大学的产物,是各个大学精神的概括、提炼和凝结。它用最简洁的文字(一般不超过10个字),向学生指明在校期间应做什么,要把自己培养成怎样的人。同时它还表明这所大学的教育理念如何,文化底蕴是否厚实。所以这次评选出的前3名校训都取自古籍《周易》(清华)、《论语》(复旦)、《中庸》(中山),不同程度地汲取了中国典籍中的经世格言,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做学问的道理。

复旦的校训出自《论语·子夏》,寓意深远。笔者个人理解,前一句讲做人,要求学生要有广博的知识,做人和做学问都要立志,而且要志向专一(笃志),不能朝秦暮楚、见利忘义,要坚忍不拔、奋斗到底;后一句讲做学问,据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院士在我校90周年校庆时校训墙揭幕仪式上的讲话,做学问就是要学会怎样问问题,问对了就可以求得正确答案。所谓“切问”,就是经常问,而且要问得中肯;所谓“近思”,就是把问题放在脑子里经常思考。所以李政道院士对复旦学生说:“你们要相信自己,要对‘志’作深刻的考虑。你们的志是什么?心之所向在哪儿?你的志愿在哪儿?将来你要做什么样的事业?这些问题都是年轻人必须考虑的。所以,我觉得复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是非常有意义的。”

复旦在吴淞时期(1905-1911)校基未固,6年换了5位校长,依次为马相伯、严复、夏敬观、高凤谦、马相伯。当时复旦在困境中度日如年地求生存,无暇考虑校训之类的事。

1913年1月,李登辉在马相伯等人的推荐下,出任复旦校长。上任伊始,他雄心勃勃,依托校董会,打算募款在郊区购地,筹建永久校园(见1915年以李登辉名义写的《复旦校史简介》)。越二年,适逢复旦建校10周年,李登辉仿美国名校制度,为复旦规定了校训、校标(徽)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就是在这时由国文部的教师从《论语》中挑出来的(其它条目尚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等)。李校长从海外归国不过10年,自知古汉语不如马相伯,便请马相伯选定(马相伯曾助其弟马建忠著中国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古汉语造诣颇深)。从此,“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便成为复旦学生的座右铭。此后李校长还陆续规定了复旦的校旗、校歌、校庆日和校花(白玉兰)等。

这次评选获前3名的校训中,以复旦校训的确定时间最早,为1915年;中山大学次之,为1924年;

清华大学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确定为校训则在1931年之后,因梅贻琦在“九·一八事变”后始任清华校长,而清华校训正是在梅校长任职期间确定的。

这次校训评选中获第四到第十名的依次为山东大学的“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得票率33%)、

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得票率29%)、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得票率28%)、中国政法大学的“厚德、明法、格物、致公”(得票率27%)、中国海洋大学的“海纳百川,至人至德”(得票率26%)、苏州大学的“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得票率22%)、 北京大学的“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得票率20%)。此外还有17所学校的校训或因使用了口号式语言,或因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或因晦涩难懂,故不为受调查者认同,未能入选。(许有成)

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获得第二名。李政道教授特别欣赏每句话中的第二个字——学和问。学问就是要问问题,而不是答问题。然而,我发现我们国家与西方有很大的文化差异,英美的家长看到小孩从学校回来问他的是:“你今天提了几个问题?”我们的家长问:“你今天考了几分啊?”而且有一次我看到,有一个人上班的时候非常不高兴,我就问他:“你今天怎么了?”他说:“气死我了,我女儿考了99分。”我说:“我搞物理的,差一分,误差1%,达到了国际水平啊。”他说:“差一分能进复旦大学吗?”我无话可说。我们现在的考试制度是非常严格的,这也给我们的大学文化带来了深刻影响。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没有特别的才能,只不过是喜欢穷根究底罢了。”美国的氢弹之父泰勒进实验室都要问问题,每天至少提十个问题。但是往往有八九个问题是错的,而他的伟大创造就是在那一两个问题上。20世纪最伟大物理学家之一玻尔曾说:“没有愚蠢的问题。”

用校名出典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日月”和“光华”命路名,赞同率也很高。“复旦”这个校名,取得真是很隽永,耐人寻味。这么好一个校名,是谁给取的呢?他就是复旦创始人之一于右任。于右任自幼饱学诗书,中过举人,被人称为“西北奇才”。因为反对清廷,被当作革命党通缉,逃到了上海。是马相伯将他化名为刘学裕,收入自己创办的震旦学院学习。因为不满法国教会势力排挤马相伯、篡夺学校领导权,于右任与沈步洲、叶景莱、邵力子等同学,带领大家退出震旦,拥戴马相伯另立新校。于右任选取《尚书·大传·虞夏传》之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中的“复旦”二字,给新校命名,一含恢复震旦之意,二含振兴中华之意,三寓意着复旦有与日月同辉的强大生命力。今天,当我们行走在“光华大道”上,倘样在“日月东路”与“日月西路”,除了憧憬明天的光明与美好之外,还可用心体会一下昨日前辈校友反帝爱国、振兴中华的情怀。

校训,是学校训育学生的指导性用语,常被师生引为座右铭。复旦的校训一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是1915年校庆十周年时确立的,选自孔子《论语·子张篇》,与“思想自由,学术独立”的立校精神相呼应。这次征集路名,许多人也主张用“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作路名,因为校训比较能够反映富有复旦特色的学统。90周年校庆时,为了弘扬复旦学统,学校特地造了校训墙,并请李政道先生作关于复旦校训的演讲。李政道阐发了新的含义,他将“问学”与“思志”相组合,强调学习要有创见,不能只学着回答问题,还要学会怎么“问”问题;青年人要有志气,要了解自己的才能与兴趣所在,相信自己的生命是有特别意义的,是要做一番事业的。李政道认为复旦的校训非常有意义。遗憾的是,“笃志路”与“近思路”若用上海方言念的话,容易产生歧义,“切问路”又多少有点生僻,最后,决定先采用“博学”命名,故将校训墙南侧的路命名为“博学南路”,将校训墙北侧的路命名为“博学北路”,但愿五湖四海来的学子们,都能在复旦这座大熔炉里,把自己陶铸成博学多才的复合型人才。

青年与创新专家简介: 杨福家,1936年6月出生。教授,1991年起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高级顾问,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 这张照片我很有幸,和泰勒一起照的。他几年前已经过世了,他是美国的氢弹之父。旁边三位都是复旦毕业生,他是核基地的副司令、少将,他是我的同班同学,他是清华毕业的,他的前任所长,第一任所长是邓稼先,这位是北大毕业的、中将,别人称他为无花果,是赞扬他一直在默默无闻地在为国家作奉献。这位是清华大学毕业的总工程师。所以这张照片里2位是清华人,3位是复旦人,这完全是一种偶然的巧合,使我们6个人在一起拍了这张照片。我选这张照片的目的是想告诉大家泰勒这个人。泰勒在实验室里非常有名的事情是什么?每天提出10个问题,其中

八、九个是荒唐可笑的问题,但是伟大的贡献就出在一个、两个问题上面,所以波尔就讲了这么一句话,(英语)“没有愚蠢的问题”。所以同学们你们不要顾忌“我这个问题怎么样”,没有愚蠢的问题。老师应该鼓励同学们提问题,老师觉得能回答就回答,不能回答就坦率承认自己不能回答,不要倒浆糊。不能回答是很自然的,很正常的。复旦的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李政道在复旦90周年揭牌仪式上,把这个刻在石板上。李政道说,我最赞赏的是这句话里的第二个字,学和问,博学而笃志的学,切问而近思的问。学问学问是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数学奥林匹克比赛老是拿冠军,冠军拿了很多,可是在数学上没有大的创意,原因就在此。因为我们都是学习答问题,而不是学习问问题。所以大数学家都在呼吁,不要再让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把年轻人引入歧途。

杨福家:复旦给了我什么?

[2008-5-23]

大学是群英会集的殿堂,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子相聚,在人类知识的宝库里,在大学精神弥漫的氛围中,自由探索,百花齐放,宽容厚爱,追求真理,付之实际,实现梦想。3月13日,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教授在逸夫楼报告厅作演讲,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向复旦学子阐述了青年成才的必备要素,即人生观、兴趣、导师和学术氛围、机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对世界的责任、对祖国的情怀”就是杨教授的人生观,也是支持他在核科学研究领域孜孜不倦耕耘的精神动力。1963年,经过选拔,杨教授来到了原子物理故乡丹麦玻尔研究所。出国之前还有个小插曲,由于以往的外语学习以俄语为重,而去丹麦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英语基础,杨教授等人就到北京接受集训,老师许国璋断言两年之内他们都不可能学好英语,杨教授不服输,坚持每天勤说多讲,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顺利通过考试。来到丹麦,杨教授是全研究所中唯一一个没有博士学位的人,又代表着祖国的形象,为了不让外国人瞧不起中国,加倍努力,经常连续24小时甚至48小时泡在实验室,最终取得了成绩,也赢得了外国人的尊敬。

丹麦科学家玻尔成名之后,世界各地都盛情邀请他前去工作,他都拒绝了,坚持留在自己国家,并一直引用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话:“丹麦是我出生的地方,是我的家乡,这里就是我心中的世界开始的地方。”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说过:“中华民族不欺侮别人,也决不受人欺侮,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朴素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一直是我的精神动力。”杨教授通过这些科学家的事例告诫复旦学子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识,为祖国作贡献。

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英国人Andrew Wiles十岁的时候在图书馆被费马大定理迷住,30年后宣布解决了世界数学界360年没有解决这一难题获得了当今数学最高奖菲尔茨奖。从1985年到1993年的九年中,身为普林斯顿的正教授,他基本上没有发表学术文章,九年如一日潜心钻研费马大定理,最终获得成功。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就曾说过“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原动力。”

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固然辛苦枯燥,但给与研究者的快乐也是别处体会不到的。杨教授与同事进行研究,做来做去没有任何发现,直到有一天凌晨两点半,实验产生了重大突破,当时心情之激动是很难用言语描述的。他希望复旦的研究生们能在学习钻研过程中,“至少要有一次激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研究二字”。

大学和导师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成才

杨教授表示他从教育工作获得的感受是“大学要有有形资产(大楼)、人力资源(大师)、文化内涵(大爱)”。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校长Gabriel Ruget认为“学校的任务是发挥学生的天才”;哈佛大学350年校庆之际,有人问,学校最值得夸耀的是什么?校长回答说, 不是哈佛出了6位总统,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让进入哈佛的每一颗金子都发光。

学校的学术气氛对于研究者来说非常重要,波尔研究所之所以成为“物理学的朝圣地”,正是“平等、自由讨论和相互紧密地合作的浓厚的学术气氛”吸引了一群30岁左右、热情洋溢的年轻人如伽莫夫、狄拉克和海森伯格,形成了具有“大胆涉险精神、深奥的研究内容与快活的乐天主义的混合物”的“哥本哈根精神”。每当研究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杨教授就会和同事一起讨论,思想的碰撞总会激发出灵感的火花。

同平等、自由、宽容的哥本哈根精神一样,哈佛校长、经济学家Lawrence H.Summer也称,哈佛的文化就是思想胜于权威,即便是一个刚入学的新生也敢于挑战校长。如果一个学校能做到这一点,离一流大学就不远了。3000年的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Plutarch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教师应该是广大学生的点火者,而不是灭火者。

全世界的导师制源于牛津大学,导师对学生引导,直到在学生的心里点燃火苗。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海森伯格的成功就离不开其导师安诺德?索末菲的英明———年仅21岁海森伯格被带去与诺贝尔奖获得者波尔对话,有备而来的海森伯格向波尔提出几个击中要害的问题,被邀请会后散步讨论,进而获得去研究所学习工作的机会,从此走上了研究道路。

复旦的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李政道认为其中的“学”和“问”是精髓。爱因斯坦也说过问的重要性。正是问题“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带来了自然科学。氢弹之父Edward Teller每天都问十个问题,其中八九个都是很荒谬的、很简单的,但伟大的创造往往就蕴于那一两个问题上,所以杨教授告诫各位年轻的同学不要怕问错问题。什么问题都可以问,因为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

机遇

牛顿和爱因斯坦固然是杰出的天才,也经过了艰苦卓绝的自身努力,才达到了科学研究的巅峰。但不同否认,他们同时也是最幸运的人,因为人类只有一次机会去建立世界的体系,也只有一次机会改写物理学的进程。杨教授希望各位复旦学子能在潜心学术的同时,善于把握机会,从各方面完善自己,因为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的。

王焕丽 根据录音整理 来源:《校刊》714期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是复旦大学的校训。李政道教授曾称赞说,复旦大学的校训好就好在每一句的第二个字,学与问。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没有问题哪来创造性思维。

怎么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有更多的问题问出来?杨福家认为,关键在于教育者要明白,\"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待被点燃的火种\"。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面对的每个火种都不一样,不能用\"大锅饭\"的形式去教育,而是要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与学生一起寻找自我,点燃他创造的潜能。

由校训谈复旦精神

关于“复旦精神”的讨论已历多时,收获甚丰。如何能够切中这个主题,应该说是颇为不易的。精神的东西,总要高度概括,总要举其大旨,但又不能空中阁楼,泛泛遗失其具体。思之再三,或以为我们的校训乃能体现精神之“道”,又不离复旦之“人伦日用”者。

所谓复旦精神,必为某种传统的东西;而传统的东西,又必包含过去的环节。但仅属于过去的东西,不能构成为传统;因为真正说来,传统乃是依然活着的过去,是活在当下并且总是筹划未来的过去。那么,在“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一校训中,究竟有什么可属此种由过去泛入今日的精神呢?依我之陋见,或许有以下三端:

第一,求知识,求学问。“博学”就是大其学,广其学,就是求知识。这一点,无论如何总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在我们的校训中所谓求知识同时也就是求学问,所以说要“切问”。知识与学问有什么分别呢?一般说来前者是既与的,被给定的;而后者是探索性的,由问题引领着前来照面的。李政道教授在

复旦的一次讲演中很精当地区分了所谓“学问”与“学答”,以为真正的学习不是按照既定的程式来学回答,来给出一律之答案,而是“学问”——学习不断探索性地提出问题。约言之,没有问题,便没有学问。

第二,注重学问的精神性品格。学问实有两种品格,即知识性的品格和精神性的品格。时下的潮流,大抵是完全遗忘其精神性的品格。但若求知在于“切问”,则便提出了思的任务——要思,要能思,要“近思”。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不要以为通常所谓“用脑”就是思,那离真正的思还远着呢!玻尔有一次问他那些勤勉忙碌到极点的研究生说:“你们用什么时间来思想呢?”确实,这是一个十分紧要的问题。能思,能够切近地思(切中问题之思),乃是学问之真正的精神性品格,也就是罗素所谓“科学的精神气质”。如是,则作为我们传统的复旦精神便本质重要地包含着并且提示着这样一个任务,即“守护思想”。

第三,有社会关怀和天下关怀。学问的精神性品格一则出自以思,一则出自以社会关怀或天下关怀。故于博学、切问、近思而外,还要求“笃志”。志有大小:小志者,一己之志也;大志者,天下之抱负也。所谓笃志,便是广大其志、厚重其志,便是令小志入于大志。我们身处的时代,正在发生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其转变之大,或以百年论之,或以千年论之。如果说学术与生活并没有两个不同的基础,那么,值此变局之关头,又如何能够推诿我们这一代人或几代人的社会责任呢?“笃志”一训,在今天正像在过去一样,警省其学子对民族之兴衰、民间之疾苦、时代之烦难有所承当,有所应答。

或许,“复旦精神”不止于这三端,但可以肯定的是,若失此三端,则复旦精神断不能存。进而言之,若此等精神中道断绝,则不再有真正意义上的复旦大学(或已无所谓复旦大学),有的只是——这并不是不可能的——一所庞大的、时流的、现代化的高等职业培训学校。

(作者系哲学系教授、博导吴晓明) 不過挂不住沒關系,能因此幡然醒悟,離著“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的 ...大學之美,在于李政道先生說的“要靜下心來”,才女之美也在于“要靜下心來”。

杨福家:没有问题即无创造

-----------

《学习时报》8月27日刊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杨福家的文章《大学的使命与文化内涵》。以下片断摘自该文。

复旦大学的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李政道教授特别欣赏每句话中的第二个字;学和问。学问就是要问问题,而不是答问题。然而,我发现我们国家与西方有很大的文化差异,英美的家长看到小孩从学校回来问他的是:“你今天提了几个问题?”我们的家长问:“你今天考了几分啊?”而且有一次我看到,有一个人上班的时候非常不高兴,我就问他:“你今天怎么了?”他说:“气死我了,我女儿考了99分”。我说:“我搞物理的,差一分,按照误差,达到了国际水平啊”。他说:“差一分能进复旦大学吗?”我无话可说。我们现在的考试制度是非常严格的,这也给我们的大学文化带来了深刻影响。

20世纪最伟大物理学家之一玻尔曾说:“没有愚蠢的问题”。2500年前提了个问题“世界是怎么组成的”,它标志着自然科学的开始。所以青年人要勇敢的提问题,没有问题是没有创造的。

杨福家教授趣谈名校校训

大学不仅仅是客观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大学的物质存在很简单,仪器、设备、大楼等等。然而,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关键在于他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大学文化体现的是一种共性,其核心与灵魂则体现于大学的精神。作为大学精神象征的校训,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结晶,是学校办学理念集中的体现,也应该是对学校特有的文化内涵的一种简练表达。

清华校训:

一家报纸曾对“你认为中国哪个大学的校训最好?”做了调查。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得了54%的选票,获得第一名。“自强不息”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也被中国很多其他大学作为校训。2006年胡锦涛主席在耶鲁大学发表演讲时也引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中国千古传世名言来讲述中华民族历来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精神。过去五千年,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历经挫折而不屈,靠的就是这种发愤图强、兼容并包、与日俱进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一切成绩也是这种精神的生动写照。

复旦校训:

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获得第二名。李政道教授特别欣赏每句话中的第二个字——学和问。学问就是要问问题,而不是答问题。然而,我发现我们国家与西方有很大的文化差异,英美的家长看到小孩从学校回来问他的是:“你今天提了几个问题?”我们的家长问:“你今天考了几分啊?”而且有一次我看到,有一个人上班的时候非常不高兴,我就问他:“你今天怎么了?”他说:“气死我了,我女儿考了99分。”我说:“我搞物理的,差一分,误差1%,达到了国际水平啊。”他说:“差一分能进复旦大学吗?”我无话可说。我们现在的考试制度是非常严格的,这也给我们的大学文化带来了深刻影响。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没有特别的才能,只不过是喜欢穷根究底罢了。”美国的氢弹之父泰勒进实验室都要问问题,每天至少提十个问题。但是往往有八九个问题是错的,而他的伟大创造就是在那一两个问题上。20世纪最伟大物理学家之一玻尔曾说:“没有愚蠢的问题。” 2500年前,有人提了个问题——“世界是怎么组成的”,结果它标志着自然科学的开始。所以青年人要勇敢提问题,没有问题是没有创造的。这应该成为我们大学文化内涵重要的组成部分。

哈佛校训:

哈佛大学的校训就一个单词:truth(真理;有人把它译为:让真理与你为友)。追求真理,而不迷信权威。不久前,我曾遇到才辞职不久的哈佛大学校长,他说他卸任财政部长,担任哈佛校长时,一位刚进哈佛、一直对经济感兴趣的新生对他说:“我一直在跟踪你发表的数据,发现你的数据有错误。”一个新生可以对校长说“你错了”。这就是哈佛的文化:思想胜于权威。如果一个大学拥有这样的文化,那他就有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耶鲁校训:

耶鲁大学校训:light and truth (光明与真理)。胡锦涛主席2006年4月21日在耶鲁大学演讲时说:“耶鲁大学的校训强调追求光明和真理,这符合人类进步的法则,也符合每个有志青年的心愿。”华盛顿大学的校训是“通过真理取得力量”。这些校训都使用了真理两字。

然而,在我们国家现在的大学里,出现了很多造假的事情:*(禁止讨论词语已过滤)*现象屡禁不止,学术造假屡见不鲜,申报信息弄虚作假等等。同样,我做校长的时候最感到脸红是什么呢?是收到美国大学的来信,要我证明他们收到的同学的成绩单是真的还是假的,这是专寄中国的询问信。另外,还有中国留学生申请不到信用卡的事情。我到英国感到很自豪,因为我是第一个在英国担任校长、戴上金边帽的中国人,但是很快我就感到脸红了,中国留学生告诉我:“我们向英国银行申请信用卡,申请不到,因为中国学生屡有不良记录,所以他们从减少信用额度到一律不给。”

加州理工学院校训:

加州理工学院的校训“真理使人自由”正是这种文化的体现。耶鲁大学校长说:“只有自由探索、自由表达,才能真正发掘人类潜能。”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11月13日与文学艺术家谈心时,九次强调自由,并引用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讲的话:“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麻省理工学院校训:

麻省理工学院崇尚理论联系实际,它的校训是:“动脑又动手(Mind and Hand)”;诺丁汉大学的校训是:“城市建于智慧”,用现代语言解释就是“大学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一个城市要想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就必须拥有一流的大学作为后盾,大学带给一座城市的不应该仅仅是物质上、经济上的飞跃,还包含精神文明、文化修养上的提升。

宾州大学校训:

美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所大学——宾州大学的校训特别注重“道德”教育:“没有道德的法规是徒劳的。”上海交大的校训也体现了非常深刻的道德含义:“饮水思源,爱国荣校。”饮水思源用英文来讲就是thanksgiving,感恩。如今我们的电视台常常在说,感恩生命,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生活,感恩自然等。一位参加考试的学生走出面试考场后,向为她拉开门的门卫鞠躬致谢;一位妇女好不容易积蓄了1000元,和丈夫一起到医院,还给医院,以感恩50多年前的救助。 报道的最后指出,人的生活中,感恩情怀是不可缺少的。感恩,人生的必修课。感恩,社会能更和谐。感恩,世界能更美好。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大学,包括一些名牌大学,却有些不协调的声音:一些农村来的学生不愿意见他的父母,觉得很不光彩;同样,如果父母是很有钱的,就觉得很光荣。所以我想起了哈佛大学所提倡的“一个人能不能有所成就,不单单看智商,还应该看他的情商,进而看他的德商”。

上海交大校训:

上海交大校训中的“爱国荣校”体现了道德的高境界,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古老文明中非常精彩的一部分,但是,爱国主义决不是中国独有的文化,它在世界范围具有普适性。我的一位朋友,美国前战略部队司令,四星上将,他飞行超过5000小时,驾驶过各种各样的军用飞机。我曾问他的夫人:“他这么飞你怕不怕?”他夫人讲的非常坦率:“不怕是假的,当然怕,但是为了美国的利益他必须这么做。” 美国人有一句话叫:for the interests of the United States。美国总统尼克松来中国访问时,有人问他:“你为了什么来?”他回答“为了美国的利益!”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把童话作家安徒生说过的一句话作为他的座右铭:“丹麦是我出生的地方,是我的家乡,这里就是我心中世界开始的地方。”在他做出杰出成就后,英国、美国都请他去,他说:“我就要在我这个只有500万人口的小国里建立一个世界认可的物理学研究所。”结果他成功了。这就是大爱!大爱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国家

最近,我在报上看到李政道先生《在复旦校训碑揭幕典礼上的演讲词》,深受启发。他从复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中抽出“学”“问”二字,组成“学问”一语,与“学答”对应,说:“学答不是学问„„学会问问题可能更重要一点。奥林匹克竞赛的缺点是学答,能够得奖并不一定表示将来在科学上能够有同样的成就。”我认为李政道教授给我们得出一个带方向性的根本问题——“教问”。“教学”就是“教问”,教得学生会问、敢问。一切科学研究,无一不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是问号。”李政道也说过:“要开创新路子,最关键的是你会不会自己提出问题。能提出问题,就是创新的第一步。”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把教育观念从培养学生听话、会考转变到鼓励、保护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勇气和精神上来,是新世纪对教师提出的最迫切的要求。 一个教师不要怕学生问,更不要怕被学生问倒,所有学生,无论其为及门、为登堂、为入室,都算不上是你最好的学生,他们最多只能传你衣钵,只有入室操戈者,才能启我户牖,光我门楣,有生若此,夫复何求?最近,我在报上看到李政道先生《在复旦校训碑揭幕典礼上的演讲词》,深受启发。他从复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中抽出“学”“问”二字,组成“学问”一语,与“学答”对应,说:“学答不是学问„„学会问问题可能更重要一点。奥林匹克竞赛的缺点是学答,能够得奖并不一定表示将来在科学上能够有同样的成就。”我认为李政道教授给我们得出一个带方向性的根本问题——“教问”。“教学”就是“教问”,教得学生会问、敢问。一切科学研究,无一不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是问号。”李政道也说过:“要开创新路子,最关键的是你会不会自己提出问题。能提出问题,就是创新的第一步。”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把教育观念从培养学生听话、会考转变到鼓励、保护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勇气和精神上来,是新世纪对教师提出的最迫切的要求。

一个教师不要怕学生问,更不要怕被学生问倒,所有学生,无论其为及门、为登堂、为入室,都算不上是你最好的学生,他们最多只能传你衣钵,只有入室操戈者,才能启我户牖,光我门楣,有生若此,夫复何求?

《论语·述而》)与子夏的\"博学而笃志,切向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如何从我做起?

作者:行政部 时间:2007-5-16

——网院学子聆听我院副院长沈永宝教授有关校训的演讲

4月29日晚6点,由网院团学联发起的“学习方永刚精神,重读校训,争做合格复旦人”的主题活动在邯郸路学习中心举行。我院近200名师生饶有兴趣地聆听了我院副院长沈永宝教授“我读复旦校训的随想”的演讲。我院学工部部长宋军老师,团学联顾问顾燕楠老师、李菊英老师,邯郸路学习中心负责人李颖男老师出席了本次活动。

校训是一个学校风格的写照。复旦校训:“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出自于《论语》。在全国各大学校训评选中,与清华大学的校训被并列评为第一。

在沈院长看来,“博学”不仅要求学生知识广博,同时也要有一定的专业性,即所谓“术业有专攻”,学生学习时要找到自己的专攻点。这就像198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夏勒做的“成功研究”,他说,成功的人关关键不在知道所有,而是知道人家不知道的就可以了。沈院长说,主攻方向确定后,要向深度挖掘这个领域的知识。他还讲到了自己做助教时的经历,12年里,除了教书、吃饭、睡觉,其它时间几乎全都泡在图书馆里,“多年积累下来,实在是受益良多。”

对于笃志,沈院长认为对自己的专业要有一定的忠诚度,对学习的志向应有操守。学习的目标不能轻易动摇和改变,切忌心浮气燥,应该提倡平凡的切实可行的志向。有时候志向高远远不及脚踏实地来得有用。笃志之后就需要笃行,自己对自己要有一定的规范,即对于志向的执行不是作秀,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在内心得到确认后付诸行动。

“切问是要急切地探讨,近思是学人的最大本事。”沈院长如此解释道。谈到“切问”,沈院长引用李政道先生的话:“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说到“近思”,他提醒同学们在学习中不可犯中国传统思维中模糊、直观等毛病,要多一些想象力、理性和悟性。

短短一小时的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在最后的互动提问环节里,多位同学与沈院长就“就业与学习”、“考研”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沈院长热情地作了回答。(网院学生记者:王布米)

杨福家:大学的使命与文化内涵

„„„„„„„„„„„„然而,中国很多高校缺乏特色。2006年温家宝总理召开了四次关于高等教育的会议,他谈到了四个忧虑:第一,现在中国之所以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技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到的创新,培养不出大师级的杰出人才;第二,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问题;第三,高等院校如何办出自己特色;第四,中国公办的高校借了多少钱?3000亿、4000亿还是5000亿?

二、大学文化的内涵

1、什么是大学文化

大学不仅仅是客观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大学的物质存在很简单,仪器、设备、大楼等等。然而,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要害在于他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大学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是严谨求实的文化,是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是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是大度包容的文化,是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大学文化体现的是一种共性,其核心与灵魂则体现于大学的精神。

作为大学精神象征的校训,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结晶,是学校办学理念集中的体现,也是对学校特有的文化内涵的一种简练表达。

一家报纸曾对“你认为中国哪个大学的校训最好?”做了调查,4762人进行了投票。结果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得了54%的选票,获得第一名。“自强不息”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也被作为很多中国大学的校训。2006年胡锦涛主席在耶鲁大学发表演讲时也引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中国千古传世名言来讲述中华民族历来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精神。过去五千年,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历经挫折而不屈,靠的就是这种发愤图强、兼容并包、与日俱进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一切成绩也是这种精神的生动写照。

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获得第二名。李政道教授非凡欣赏每句话中的第二个字;学和问。学问就是要问问题,而不是答问题。然而,我发现我们国家与西方有很大的文化差异,英美的家长看到小孩从学校回来问他的是:“你今天提了几个问题?”我们的家长问:“你今天考了几分啊?”而且有一次我看到,有一个人上班的时候非常不兴奋,我就问他:“你今天怎么了?”他说:“气死我了,我女儿考了99分”。我说:“我搞物理的,差一分,按照误差,达到了国际水平啊”。他说:“差一分能进复旦大学吗?”我无话可说。我们现在的考试制度是非常严格的,这也给我们的大学文化带来了深刻影响。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没有非凡的才能,只不过是喜欢刨根问底罢了”。美国的氢弹之父泰勒进实验室都要问问题,天天至少提十个问题。但是往往有八九个问题是错的,而他的伟大创造就是在那一两个问题上。20世纪最伟大物理学家之一玻尔曾说:“没有愚蠢的问题”。2500年前提了个问题“世界是怎么组成的”,它标志着自然科学的开始。所以青年人要勇敢的提问题,没有问题是没有创造的。这应该成为我们大学文化内涵重要的组成部分。

2、大学文化是追求真理、严谨求实的文化

哈佛大学的校训就一个单词:truth(真理;有人把它译为:让真理与你为友)。追求真理,而不迷信权威。大学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严谨求实的文化。

不久前,我曾碰到刚辞职的哈佛大学校长,他说他做校长时,一位刚进哈佛的新生曾对他说:“我一直在跟踪你的数据,你的数据有错误”。一个新生可以对校长说“你错了”, 这就是哈佛的文化:思想胜于权威。假如一个大学拥有这样的文化,那他就有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耶鲁大学校训:light and truth (光明与真理)。胡锦涛主席2006年4月21日在耶鲁大学演讲时说:“耶鲁大学的校训强调追求光明和真理,这符合人类进步的法则,也符合每个有志青年的心愿”。华盛顿大学的校训是“通过真理取得力量”。这些校训都使用了真理两字。

然而,在我们国家现在的大学里,出现了很多造假的事情:作弊现象屡禁不止,学术造假屡见不鲜,申报信息弄虚作假等等。同样,我做校长的时候最感到脸红是什么呢?是收到美国大   1 2 3 4 5 6    学的来信,要我证实他们收到的同学的成绩单是真的还是假的,这是专寄中国的询问信。另外,还有中国留学生申请不到信用卡的事情。我到英国感到很自豪,因为我是英国第一个戴上金边帽的中国人,但是很快我就感到脸红了,中国留学生告诉我:“我们向英国银行申请信用卡,申请不到,因为中国学生屡有不良记录,所以他们一律不给”

2005年的教师节,温家宝总理引用陶行知的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向全国教师致以节日的问候。总理之所以重提这十六字,我认为与现在缺乏追求真理的文化有关。

3、大学文化是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

加州理工学院的校训“真理使人自由”正是这种文化的体现。耶鲁大学校长说:“只有自由探索、自由表达,才能真正发掘人类潜能”。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11月13日与文学艺术家谈心时,九次强调自由,并引用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讲的话:“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总理在这样的场合讲自由,我感到有很深的含义。

4、大学文化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文化

麻省理工学院崇尚理论联系实际,他的校训是:“动脑又动手(Mind and Hand)”;诺丁汉大学的校训是:“城市建于聪明”,用现代语言解释就是“大学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一个城市要想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就必须拥有一流的大学作为后盾,大学带给一座城市的不应该仅仅是物质上、经济上的飞跃,还包含精神文明、文化修养上的提升。

5、大学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

谈到道德,美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所大学——宾州大学,它的校训就讲到道德:“没有道德的法规是徒劳的”。上海交大的校训也体现了非常深刻的道德含义:“饮水思源,爱国荣校”。饮水思源用英文来讲就是thanksgiving,感恩。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大学,包括一些名牌大学,却有些不协调的声音:一些农村来的学生不愿意见他的父母,觉得很不光彩;同样,假如父母是很有钱的,就觉得很光荣。所以我想起了哈佛大学所提倡的“一个人能不能有所成就,不单单看智商,还应该看他的情商,进而看他的德商”。

小学、中学乃至大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社会的好公民。我非常赞许裘法祖院士的一句话:“要做好医生,必须要做好人”。在美国,学生要读完四年大学以后才能进医学院。后来英国发现了这样做的好处,诺丁汉大学在四年前成立了一个新的医学院,大学生毕业以后才能进去,进的首要条件是看个人的素质,而不看他是否读过生物专业还是自然科学专业。而且非凡强调:“做医生,首先要知道怎么做人、怎么对待人,以人为本”。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迎接21世纪高等教育大会”,联合国文教总干事在大会上做总结发言时讲到:学校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learn to be),要让学生学知识(learn to know),要让学生学习如何把握这些知识(learn how to learn),还要让学生学习如何与其他人相处(learn to deal with the others)。

6、大学文化是崇尚爱国主义的文化

上海交大校训中的“爱国荣校”体现了道德的高境界,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我2001年7月4日正式登上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Chancellor)这个位置,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英国校园里飘起的时候,我感到很自豪。我想告诉大家,这不是因为我个人怎么样,而是国家的强大。可以设想20年前我是不可能会有这个位置的。“没想到今天诺丁汉大学里唯一的金边帽给真正的华人戴上了”,一位华人朋友流着眼泪对我说,“每个华人都有个梦,让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在世界上站起来,要站得直,站得稳!”

邓稼先讲过一句话:“一个科学家能把所有的知识和聪明奉献给祖国,使中华民族摆脱任人宰割的命运,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骄傲和自豪的?”另外,他和杨振宁是同学,一起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1971年杨振宁回到中国的时候见到了他,问他:“中国发展核武器有没有外国人帮忙?”杨振宁提这个问题很自然,因为美国三分之二的核科学家都是欧洲去的,原苏联发展核武器很多也是靠欧洲科学家帮忙的。然而,一个星期后,杨振宁在上海一高楼里吃晚饭的时候,外面传来一张邓稼先写的条子,上面写着:“我调查过,确实是中国自力更生的结果”。杨振宁看到这张条子便到卫生间流眼泪去了。

还有我最尊敬的一位物理学家于敏,尽管他没有出国留过学,但他对我们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有人称他为“氢弹之父”。于敏曾讲过一句话:“中华民族不欺负别人,也决不受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于敏院士说出了他工作的动力。这种朴素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也一直是使我进步的动力。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古老文明中非常出色的一部分,但是,爱国主义决不是中国   1 2 3 4 5 6    独有的文化,它在世界范围具有普适性。譬如,胡锦涛主席2006年4月21日在耶鲁大学演讲时说:“美国民族英雄内森·黑尔是耶鲁大学的校友,他的名言——‘我唯一的憾事,就是没有第二次生命献给我的祖国’” 。

我的一位朋友,美国前战略部队司令,四星上将,他飞行超过5000小时,驾驶过各种各样的军用飞机。我曾问他的夫人:“他这么飞你怕不怕?”他夫人讲的非常坦率:“不怕是假的,当然怕,但是为了美国的利益他必须这么做”, 美国人有一句话叫:for the interests of the United States。美国总统尼克松来中国访问时,有人问他:“你为了什么来?”他回答“为了美国的利益!”最近任命的国防部长盖茨,曾是美国农业与机械大学的校长,当他得到了总统通知要他去当国防部长,他给很多人写了封信,信中写到:“美国总统已经公布任命我为国防部部长,我非常荣幸,同时深深地感到悲哀,因为我热爱这个大学,我热爱这个州。但是,我更热爱我的祖国,我必须履行我的职责,所以我必须走”。

这就是大爱!大爱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国家。

三、一流大学的启示

1、大学教育是要培养好的公民 美国为什么是一个超级大国?首先他是一个教育大国,而且也是教育强国,美国现在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90%。而我们中国现在是教育大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从1978年1.4%增长到现在的23%,大学生总数已经超过2000万,世界第一,但还不是教育强国。

美国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培养好的公民。公民培养好了,人才也就有了。美国教育部门口写着“保证教育质量,保证教育公平”。教育是要培养社会的好公民,公民姓公,心中有民,学做真人。我感到今天的大学生对于如何做好公民是非常重要的。一位研究历史的人曾说,中国的五千年文明是很光彩的,很丰富的,但缺少了“公”这个字。我们传统的教育注重的是忠和孝,忠是对皇帝要忠,孝是对父母要孝,结果“公德”这个很大的空间被我们忽略掉了。

有人说上海很快就会超过香港,的确凭高楼大厦,有可能很快就会超过,但是教育的素质呢?公民的素质呢?对公德,我们还有很长路要走,现在最重要的是培养公民,培养社会的好公民。这应该成为大学文化内涵的重要内容。

2、大学教育中“大爱”是不可或缺的

大学文化内涵中重要的一点是大爱。笔者想通过几个例子,介绍一下一流大学是如何爱老师、爱学生的。

英国人安德鲁·怀尔斯,1985年在普林斯顿大学提升为正教授后,九年间基本没发表文章。从大学校长到系主任,没有人知道他在做什么,也不管他在做什么。九年以后,他解决了世界数学界360年没有解决的难题——费马大定理,获得了当今数学最高奖——菲尔茨非凡成就奖,到此为止他是这一非凡成就奖的唯一获得者。

约翰·纳什教授曾患精神病30多年,但在他生病后,普林斯顿大学把他从麻省理工学院(MIT)请过来,给他办公室,给他暖和,他的家人和同事也对他无比关怀。三十年后,奇迹发生了,他恢复了健康,并在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这就是普林斯顿大学的魅力!纳什教授的故事被写成小说《漂亮的心灵》,拍成电影,拿了奥斯卡奖。所以有大师还必须有大爱,在一流大学应到处可见漂亮的心灵。“漂亮的心灵”就是普林斯顿大学特有的文化内涵!关心他的老师,给他宽松的环境,让他自由创造。

还有一位美籍华人杨祖佑教授,现任美国一所闻名大学的校长,上任第一年和900多名教授吃了100多次午餐,他对人非常关心,把人才看作最珍贵的东西。结果他任期之内已有5位教授获得诺贝尔奖,他还坚持为本科生上课,坚持带研究生历时13年。 我曾在哈佛大学医学院碰到一位老教授,他是学生的辅导员。我问他辅导了多少学生,他回答有160多个,我当时简直不敢相信,而更让我难以想象的是,他对每个学生方方面面的情况都了如指掌,所以人家称他为“准父母”。这就是师生之间的爱。三千年前有哲人就说过:“头脑不是被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学生要在导师、家长、自己的帮助下了解自己的火种在哪里,并把火种点燃了,才有成才的可能。“人无全才,人人有才”,这是我们认为的一个基本理念,要害是怎么发现这个才。

3、大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观、做人方式和社会工作能力

耶鲁大学为什么能为国家和世界培养那么多领袖呢?他有一套爱学生的制度,即学习了英国的住宿学院制和导师制。耶鲁大学校长谦虚地说,“所有后来成为总统的,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在住宿学院里组织的各种各样社团中担任过领导职位的学生”。社会工作是同样重要的学习和锻炼,是重要的“第二课堂”!总统、领袖式的人物都是从这些组织中培   1 2 3 4 5 6    养出来的。

耶鲁大学的一个毕业生说,耶鲁大学给予他的不仅是与具体知识相联系的东西,还包括价值观、道德观、做人方式、思考习惯等,这些对他的一生都至关重要。所有这些都不是某个人教给他的,而是存在于耶鲁大学文化的氛围中。“我们的世界应该因你的存在而有所不同,为真理奋斗意味着接受精神文化,精神能丰富人的生活”。这样的一句话谁也没跟耶鲁大学的学生明确说过,可是这种精神却弥漫在校园之中,于是融入了学生的思想深处,奔腾在校友的血液里。

4、大学教育的任务是发挥学生的天才

牛津大学有一句话:“导师在学生面前‘喷烟’,直到把学生心里的火把点燃”。

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既不叫学院,也不叫大学,叫学校,我们最看不起的名字,却保留下来了,不愿意改,也是世界一流的大学。它的校长在北京说过一句话:“学校的任务是发挥学生的天才”。

哈佛大学校长在350周年校庆时说“哈佛最值得炫耀的,不是获得了多少诺贝尔奖、多少总统,而是使进入哈佛的每一颗金子都发光”。首先,他承认进入哈佛大学的每一个人都是金子,他的任务就是让他们都发光。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办学思想也都是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励个人的创造精神。

只要一个人的头脑中的火种被点燃,不管他(她)读大学还是读高职,他(她)都能发光。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5、培养高学历人才不应是大学教育的唯一目标

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成为博士。我们的人事制度也规定,获博士学位的工资待遇高于获硕士学位的。最近一个医生跟我讲,在医院如拿不到博士学位就站不住脚。同样,近来有两位德高望重的医生也说了同样一句话:“很担心有一天会死在学生的手术台上!”(指那些只有博士学位,但无丰富临床经验的外科医生)。然而,在英国的医院,博士所占比例只有10%。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是世界一流的医学院,学生在大学毕业后报考该院, 每5700名考生,只有一名被录取 (2005年的数据)。在现有的1185名学生中,有700名学生的目标是做医生(M.D.即Medical Doctor),485 名学生的目标是从事医学科学研究的博士(Ph.D.,即Philosophic Doctor或 Doctor of Philosophy,统称哲学博士)。两者都是Doctor,但含义不同,目标也不同。前者译为医生,后者译为博士。两者无高低之分,但医生的工资待遇普遍高于博士。一位资深护士的工资高于有博士学位的她的丈夫。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的某附属医院里,有博士学位约10人,不及医生的10%。在另外一个附属神经精神病医院,有精神病医生183人,心理学家(均有博士学位)122人,但几乎无人既是医生,又是博士。

美国是高度发达的国家,3688所高等院校中60%却是职业学校、社区学院,研究型大学只占3%;而我国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数量居然超过了美国,可高职学校的数量却远远少于美国。与此同时,我国大学近些年来不断扩招,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进入大学。但是很多家长看不起高职,我们的高考制度也不合理,把高考分数低的学生送进高职。更值得深思的是,我们国家很多高职院校追求的目标往往是“升格”为本科院校,以至高职院校逐年减少!

我们的教育不能仅仅是大学生数量的变化,更要使高等教育的结构不断优化。高职与本科院校好似乐队中两种不同的乐器,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充分考虑两者的协调性。 „„„„„„„„„„„„„„„„„„„„

校训,大学精神的象征主讲人 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 杨福家

坛主小传杨福家,出生于1936年6月,宁波籍。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杨福家教授曾任复旦大学校长(1993-1998),自1996年起担任世界大学校长执行会执行理事。杨福家教授现为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他是第一位在西方大学里担任要职的中国人。

耶鲁大学校训:光明与真理

华盛顿大学校训:通过真理取得力量

麻省理工学院校训:动脑又动手

诺丁汉大学校训:城市建于智慧

大学不仅仅是客观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大学的物质存在很简单,仪器、设备、大楼等等。然而,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关键在于他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大学文化体现的是一种共性,其核心与灵魂则体现于大学的精神。作为大学精神象征的校训,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结晶,是学校办学理念集中的体现,也应该是对学校特有的文化内涵的一种简练表达。

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一家报纸曾对“你认为中国哪个大学的校训最好?”做了调查。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得了54%的选票,获得第一名。

“自强不息”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也被中国很多其他大学作为校训。2006年胡锦涛主席在耶鲁大学发表演讲时也引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中国千古传世名言,来讲述中华民族历来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精神。过去五千年,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历经挫折而不屈,靠的就是这种发愤图强、兼容并包、与时俱进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一切成绩也是这种精神的生动写照。

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获得第二名。李政道教授特别欣赏每句话中的第二个字——学和问。学问就是要问问题,而不是答问题。然而,我发现我们国家与西方有很大的文化差异,英美的家长看到小孩从学校回来问他的是:“你今天提了几个问题?”我们的家长问:“你今天考了几分啊?”而且有一次我看到,有一个人上班的时候非常不高兴,我就问他:“你今天怎么了?”他说:“气死我了,我女儿考了99分。”我说:“我搞物理的,差一分,误差1%,达到了国际水平啊。”他说:“差一分能进复旦大学吗?”我无话可说。我们现在的考试制度是非常严格的,这也给我们的大学文化带来了深刻影响。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没有特别的才能,只不过是喜欢穷根究底罢了。”美国的氢弹之父泰勒进实验室都要问问题,每天至少提十个问题。但是往往有八九个问题是错的,而他的伟大创造就是在那一两个问题上。20世纪最伟大物理学家之一玻尔曾说:“没有愚蠢的问题。”

哈佛大学校训:真理

哈佛大学的校训就一个单词:truth(真理;有人把它译为:让真理与你为友)。追求真理,而不迷信权威。不久前,我曾遇到才辞职不久的哈佛大学校长,他说他卸任财政部长,担任哈佛校长时,一位刚进哈佛、一直对经济感兴趣的新生对他说:“我一直在跟踪你发表的数据,发现你的数据有错误。”一个新生可以对校长说“你错了”。这就是哈佛的文化:思想胜于权威。如果一个大学拥有这样的文化,那他就有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耶鲁大学校训:light and truth(光明与真理)。

胡锦涛主席2006年4月21日在耶鲁大学演讲时说:“耶鲁大学的校训强调追求光明和真理,这符合人类进步的法则,也符合每个有志青年的心愿。”华盛顿大学的校训是“通过真理取得力量”。这些校训都使用了真理两字。

然而,在我们国家现在的大学里,出现了很多造假的事情:作弊现象屡禁不止,学术造假屡见不鲜,申报信息弄虚作假等等。同样,我做校长的时候最感到脸红是什么呢?是收到美国大学的来信,要我证明他们收到的同学的成绩单是真的还是假的,这是专寄中国的询问信。另外,还有中国留学生申请不到信用卡的事情。我到英国感到很自豪,因为我是第一个在英国担任校长、戴上金边帽的中国人,但是很快我就感到脸红了,中国留学生告诉我:“我们向英国银行申请信用卡,申请不到,因为中国学生屡有不良记录,所以他们从减少信用额度到一律不给。”

加州理工学院校训:

真理使人自由

加州理工学院的校训是“真理使人自由”。耶鲁大学校长说:“只有自由探索、自由表达,才能真正发掘人类潜能。”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11月13日与文学艺术家谈心时,九次强调自由,并引用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讲的话:“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麻省理工学院崇尚理论联系实际,它的校训是:“动脑又动手(Mind and Hand)”;诺丁汉大学的校训是:“城市建于智慧”,用现代语言解释就是“大学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一个城市要想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就必须拥有一流的大学作为后盾,大学带给一座城市的不应该仅仅是物质上、经济上的飞跃,还包含精神文明、文化修养上的提升。

宾州大学校训:

没有道德的法规是徒劳的

美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所大学——宾州大学的校训特别注重“道德”教育:“没有道德的法规是徒劳的。”上海交大的校训也体现了非常深刻的道德含义:“饮水思源,爱国荣校。”饮水思源用英文来讲就是thanksgiving,感恩。如今我们的电视台常常在说,感恩生命,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生活,感恩自然等。一位参加考试的学生走出面试考场后,向为她拉开门的门卫鞠躬致谢;一位妇女好不容易积蓄了1000元,和丈夫一起到医院,还给医院,以感恩50多年前的救助。报道的最后指出,人的生活中,感恩情怀是不可缺少的。感恩,人生的必修课。感恩,社会能更和谐。感恩,世界能更美好。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大学,包括一些名牌大学,却有些不协调的声音:一些农村来的学生不愿意见他的父母,觉得很不光彩;同样,如果父母是很有钱的,就觉得很光荣。所以我想起了哈佛大学所提倡的“一个人能不能有所成就,不单单看智商,还应该看他的情商,进而看他的德商”。

上海交大校训: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上海交通大学校训中的“爱国荣校”体现了道德的高境界,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古老文明中非常精彩的一部分,但是,爱国主义决不是中国独有的文化,它在世界范围具有普适性。我的一位朋友,美国前战略部队司令,四星上将,他飞行超过5000小时,驾驶过各种各样的军用飞机。我曾问他的夫人:“他这么飞你怕不怕?”他夫人讲的非常坦率:“不怕是假的,当然怕,但是为了美国的利益他必须这么做。”

美国人有一句话叫:for the interests of the United States。美国总统尼克松来中国访问时,有人问他:“你为了什么来?”他回答“为了美国的利益!”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把童话作家安徒生说过的一句话作为他的座右铭:“丹麦是我出生的地方,是我的家乡,这里就是我心中世界开始的地方。”在他做出杰出成就后,英国、美国都请他去,他说:“我就要在我这个只有500万人口的小国里建立一个世界认可的物理学研究所。”结果他成功了。这就是大爱!大爱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国家。本报记者 陈晓春 编辑整理

南大:诚朴雄伟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教授:在南京大学10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诚朴雄伟、自强不息的传统精神和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校风,在一代代南大人身上传承延续,历久弥新。最能展现南大传统精神的就是学校在不同时期确立的校训和校风,这些校训校风虽表述不同,但其中基本内涵却相通。如两江师范时期,学堂监督李瑞清提出了“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以“俭朴、勤奋、诚笃”为校风。南高师时期以“诚”字为校训,希望师生以诚为本,为人为学,并以“民族、民主、科学的精神,诚朴、勤奋、求实的态度”为校风等。总的说来,“诚”是南大传统精神的内核。

2002年南京大学百年校庆前夕,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的基础上,南大决定采用“诚朴雄伟,励学敦行”作为新校训。

“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八字校训,不仅言简意赅,琅琅上口,易于传记,而且端庄大气,寓意深刻,富有哲理。“诚朴雄伟”原是中央大学时期的校训,“励学敦行”是从中国古代前贤名句中选取而来。“励学”二字在古文中常有出现,宋真宗写过一首名为《励学篇》的诗,劝勉人勤奋学习。“敦行”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将“诚朴雄伟”与“励学敦行”两句合为一起作为今日南京大学的校训,既反映了我校的优良传统与特色,又能体现学校办学的理想追求和实现途径。八字校训既各自独立成意,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浑然一体,涵盖了教育思想、科学精神、品格修养等各个方面。

“诚朴”是南大传统精神中最本色的东西,我校校史上大多数校训、校风中都有这两个字出现。“诚朴”二字,是诚恳朴实的意思,源自中国文化传统,诚意正心,诚信待人,修齐治平。其中“诚”是核心,是根本,因为“诚”是维系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规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诚朴”要求人有独立人格,得势时不要霸道,不要仗势欺人,失意时不要媚俗,不要趋炎附势。做学问要“诚朴”,就是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勤奋的治学态度,不把学问当作升官发财的途径和获取文凭的工具,诚心诚意,求真求实,不弄虚作假,不投机取巧,不急功近利,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才实学,才能担负振兴中华的重任。

“雄伟”是雄壮而伟大的意思,立足于“诚朴”,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对故土、对现世的一种积极情怀,一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态度。为人、为学要有远大志向,立志“做得大事”,养吾浩然之气,要有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将个人奋斗的目标与国家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胸怀宽阔、志存高远的人,才会超越自我,永不满足已有的成绩,从而不断取得进步。

如果说“诚朴雄伟”体现的是办学理念与目标,那么“励学敦行”强调的是实现目标的途径与手段。“励”是勉励、激励的意思,“励学”就是勉励师生勤奋求学,要求为学者勤于自勉,刻苦磨砺,注重知识的学习,素质的提升,品格的塑造,精神的超越,心灵的净化,思维的创新。“敦”是敦促、勉力的意思,“敦行”就是勉力去做,强调动手的能力、实践的作风和对道德的践履。只有将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算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本报记者 陈晓春编辑整理

东大:止于至善

东南大学校长易红教授:校训对一所大学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是一所大学办学理念、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而且是其文化积淀的具体体现,对于一所高水平大学的文化建设乃至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过去的106年,东南大学虽历经风雨沧桑,但致力于探索育人之道、兴学之路和强国之策的理想一以贯之,由此积淀了优良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日臻成熟的教育理念和大学精神。在东南大学的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校训共有六个。

第一个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是由时任“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总监的书画家李瑞清于1905年提出的。这一校训源自明朝洪应明的《菜根谭》一书——“古人云:‘性定菜根香。’夫菜根,弃物也,人多忽之,而菜根之香,非性定者莫喻,惟静心沉玩者,乃能得旨。”

第二个校训“诚”是由时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的江谦提出的。江谦认为“诚者自成”,诚乃有信心、有信力。有信心,乃知非教育不足以救国;有信力,乃知非实行教育无以救国。以信心为体,以信力为用,此为该校训之主旨,实为教育之根本。

第三个校训“诚朴、勤奋、求实”是由时任“国立东南大学”校长的郭秉文总结和提出的。

第四个校训“诚、朴、雄、伟”是时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的罗家伦提出的。“诚”就是对学问要有诚意,不以其为升官发财的途径,不以其为取得文凭资格的工具;“朴”就是质朴和朴实的意思,崇实而用笨功,才能树立起朴实的学术气象;“雄”是指“大雄无畏”的“雄”,以纠正中华民族自宋朝南渡以来的柔弱萎靡之风;“伟”,是伟大崇高的意思,是指要从整个民族文化的命运着眼,不可存门户之见,故步自封。

第五个校训是解放后提出的“严谨求实,团结奋进”,它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

第六个校训,也是现在使用的校训“止于至善”,是郭秉文曾提议过的校训。“止于至善”出自《四书》的《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这几个校训,都充盈着一种重学问、求真知,励品行、求作为的精神,都把爱国爱校、培育人才、建设祖国、造福社会作为自己的历史责任,使东南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变革求新的洪流中,始终扬帆疾进,站在时代的前列。

尤其是“止于至善”校训,蕴含着“追求卓越,永争第一”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围绕一流大学建设、一流人才培养的目标,把各方面工作都做得更好。同时,“止于至善”是一个过程,强调通过追求“至善”的实践而不断进取,以达到最高的境界。实践证明,这一校训的认同度很高,在全校师生中形成了共识,起到了凝聚人心、引导师生行为举止、引领学校办学方向的重要作用。

综观世界一流大学,其一流不仅表现在它的学术水平,而且表现在它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上,这从校训的沿革可以窥见一斑。1902年,那风雨如磐、内忧外乱的年代,张之洞先生在鸡鸣山麓、六朝松下创办三江师范学堂,是中国最早一批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学校之一。一百多年来,先辈们筚路蓝缕、创业艰辛;一代代人前仆后继、奋斗拼搏,才成就了今天的东南大学。

本报记者任松筠编辑整理

复旦校训

李政道在复旦校训墙揭幕仪式上的讲话

复旦

复旦

复旦

校训

校训

校训

校训

校训

复旦校训:论语
《复旦校训:论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复旦校训论语 论语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