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师心理健康讲座

发布时间:2020-03-01 23:07:1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教师心理健康讲座

各位老师,大家好:

很荣幸今天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有关教师心理健康的问题。 心理健康的意义体现在哪里呢?一是让我们拥有幸福感,幸福感不仅由物质生活上的质量决定,更多的它体现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其实就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二,心理的健康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回避某些心因性疾病。

所谓心因性疾病是指一组与心理因素有关的躯体疾病。也称心身疾病。常见的心身疾病有:神经性皮炎、湿疹、慢性荨麻疹、腰背痛、哮喘、心律不齐、高血压、冠心病、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睡眠障碍\\胃、十二指肠溃疡、过敏性结肠炎、月经紊乱、性功能障碍、甲亢、糖尿病、以及癌症等。这些疾病都是以自身的人格特征为基础,在出现应激后起病,在不良情绪影响下进一步恶化。

比如哮喘病人,往往过于依赖,幼稚,希望被别人照顾,对人对己在情感上都模棱两可。结肠炎的病人,听话,带有强迫性,抑郁,心情矛盾,吝啬。冠心病,忙碌,好胜,好争斗,急躁,善于把握环境是他们的性格基础。荨麻疹病人,渴望得到情感,有罪恶感,自我惩罚。高血压病人,好高骛远,愤怒被压抑,听话。偏头痛患者,追求完美,死板,好争斗,嫉妒。溃疡病患者,依赖,敌意被压抑,感情受挫折,雄心勃勃。

正是这些不良人格作为基础,当遇到一些挫折打击时,甚至有些只是环境的变化,都会引起应激性的情绪反应,而这种情绪反应没有得到及时、妥善处理,长期作用下,人就会出现各种各样躯体性病变。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心理健康对我们的影响应该是更为深远的。

下面,我就结合我们的心理测验结果来分析一下我们老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共做了三个测试,分别是SCL-90、总体幸福感量表以及生活满意度量表。

首先从SCL-90显示的结果来看,本次测试参加人数33人,收到有效问卷33份,我们学校老师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依次是:强迫(10人)、抑郁(8人)、躯体化(8人)、偏执(7人)、其他—主要指睡眠和饮食障碍(6人)、人际敏感(5人)、敌对(5人)、焦虑(4人)。

第二是总体幸福感量表。参加测试33人,收到有效问卷28份。这个量表有效地显示出对于幸福感缺失的六个因子。分别是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和紧张。在对于这六个因子的分析中发现,15位老师对于自身健康比较担心,16位老师认为自己精力减退,21位老师觉得生活中缺乏兴趣和满足,10位老师情绪经常低落,9位老师经常难以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17位老师感觉到精神紧张。从总评分上来看,28人中,只有三位老师幸福感缺失,5位老师幸福感降低,其他人保持正常状态。

第三个是生活满意度量表。参加测试33人,收到有效问卷32份。其中10位老师对自

1 己的生活比较满意;7人,对自己生活不太满意,其余15人介于二者之间。那么引起对生活满意度下降的重要原因分别是自我评价降低、生活理想没有实现、以及心境的持续低落。

二、原因分析

从上述心理测量的结果来看,我们老师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虽然并不严重,但是很显然已经影响到我们的生活,造成生活质量下降。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说到心理健康程度降低的原因,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教师压力过大。的确,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家长对于我们教师的期望过高,以及教育工作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我们不仅仅超负荷工作,教育职业的神圣感使得我们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非常注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刻意关注自身言行的细节,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压抑自己的情绪表达。这些都是造成教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但请大家注意,这些都是一些外在因素,它们指是一个推动力,关键是内在因素。那么引发我们各种各样心理问题的内在因素又有哪些呢?

1、遗传因素。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的强弱上,通常我们认为,神经弱型的人在遇到应激事件时,更容易引发心理问题。而神经系统的强弱在人出生时已经注定了,比如刚出生的孩子有的就哭声比较大,身体动作幅度也大,这样的孩子就是神经系统属于强型的;而有的孩子哭声小,基本没有什么动作,那么这样的孩子就是属于神经系统弱型的。这是天生的,没有办法改变。神经系统强型的人在遇到环境变换,或者是挫折打击时,能较快地适应;而弱型的人就会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适应问题。

2、性格特征。性格反映一个人的生活历史,或者可以说一个人的历史就是他的性格。中国有句成语叫做“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是他的生活经历的反映和记录。

人的性格特征不但有鲜明的个人色彩,而且具有明显的优劣之分。优良的性格特征比如:忠诚、宽宏、开朗、主动、坚毅、果断、热情、自信、谦虚等,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不良的性格特征比如:虚伪、嫉妒、自私、怯弱、固执、自卑、孤僻等,一方面有损于个人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另一方面也是各种人格障碍和心身疾病的潜在温床。研究发现,既有偏激、固执、多疑、嫉妒等性格缺陷的人容易发展成偏执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主要与自卑、孤僻、独立性差等性格弱点有关;神经衰弱患者中,不少人有狭隘、自负、虚荣等性格缺陷;在强迫性神经症患者中,约有72%的人发病前显露出拘谨、怯懦、固执等性格特点。可见性格对人的身心健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职业本身对其的要求已经很高,拥有良好的性格显得更为重要。

3、防御机制不良。什么是防御机制?个体处在挫折与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有一种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减轻内心不安与烦恼,恢复心理平衡和情绪稳定的适应性倾向,这就是心理防御机制。

2 心理防御机制有很多种,在这里给大家简单介绍几种。

1、压抑。压抑其实就是主动遗忘,遗忘掉哪些令自己感觉到不愉快的经历和情绪。比如过去那些当众被羞辱的创伤经历,考试失败的痛苦,或做了自己无法原谅自己的错事,都可能被有意遗忘,从而保持内心安宁。但这种主动压抑造成的有意遗忘并不是真正的遗忘,在一定情境下,它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比如梦境、口误、笔误等复活。下面,请各位老师回想一下自己最近做的梦,它也许反映的就是你最近的情绪。比如你做了一个恐怖的梦,这就是提示,在最近的生活中,可能遇到令你害怕或者厌恶的事情。

2、投射。把自己的愿望与动机归于他人,说别人有这样的动机和愿望,以掩盖自己,使内心获得平衡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再举个例子。比如一对夫妻,男方总是怀疑妻子有外遇,细心的搜索一切可能和不可能的证据。其深层的心理原因就是,这个男人他本身对另外一个女人有了好感,拼命压抑之余,将这种想法投射到了妻子身上,认为妻子红杏出墙。这样,他就可以逃离道德的谴责,从而获得某种程度的解脱。

3、否认。就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拒绝承认那些使人感到焦虑痛苦的事件。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比如“眼不见为净”,通过这种形式去逃避痛苦。

4、合理化,也称为“文饰作用”说白了就是为自己的一些不合理的行为与想法找到冠冕堂皇的借口,它又分为“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也就是说把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说成不好的,把自己的东西说成最好的,以达到心理平衡。

5、转移。大家常听到升华这个词吧,升华就是转移的一种积极表现形式,比如歌德年轻的时候曾失恋,他把这种情绪转移到写作上来,于是诞生了《少年维特之烦恼》。当然,转移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也称之为置换。最常见的就是两口子吵架了,都拿孩子出气。孩子小,好欺负。

6、反向作用。就是一种用过分的相反的外在行为来掩盖不为社会相容的内在动机。比如内心非常自卑的人,有时会故意炫耀自己的优势以试图惹人注意;一个对人怀有敌意的人,可以在与人交往的行为上却表现出阿谀奉承,恰似“此地无银三百两”。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个体的某些行为过分夸张的话,可能正暗示了他潜意识中有刚好相反的欲望。比如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讨厌的人,往往越是烦对方,在接触中表现得对对方越客气,我想这种经历大家都有吧,这就是反向作用。

心理防御机制还有很多种,比如抵消(小孩子摔倒了,妈妈打地,用这种象征性的活动来抵消由疼痛引起的不快。)隔离(人死不说死了,而是说老了),等等。

心理防御机制能够有效地保护自我免遭焦虑和挫折的心理损坏,让人暂时解除或忘却痛苦和不安,运用得当的话,至少它可以给受挫者一个更好地控制情绪的缓冲时间,避免个体在严重心理冲突下出现崩溃和异常。但是它不能改变造成挫折的事实,即现实存在的问题并没有获得真正解决,这种自我防御机制说到底不过是一种“自我欺骗”。如果运用不当,或者长期运用某种防御机制,可能会心理上引起新的不平衡状态,甚至引起心理疾病。

3 我们大家可以想一想自己在遇到问题时的反应,是如何使自己达到心理平衡的。心理学上不说正确还是错误,我们只说有效还是无效。那么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是否都在应用有效的方式来解决我们的心理危机呢?

三、对策

那么下面,我就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状态,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些有关方法。

(一) 应激调节。

什么是应激,应激是指我们在遇到环境变化或突发事件时,一种自然而然的反应,包括情绪上、行为上的反应。能够引起应激反应的事件很多。比如,评职称、被表扬、上公开课、与学生发生争执、和同事闹矛盾、家庭纠纷,这些都是应激事件。在遇到应激事件时,每个人的应激反应是不一样的。有人平静,有人激动,有人焦虑、有人躁狂,这与我们刚才所介绍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关。那么我们该怎样去对待这些事情,才能有益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呢?

1)正视情绪问题

首先,我们要承认、接纳自己的情绪反应。月有阴晴圆缺,人的心情也有高潮和低落,这是很正常的,我们能允许自己感冒发烧,为什么不允许自己情绪低落?所以,当我们遇到问题时,要知道,有情绪反应很正常,没什么了不起的,而且情绪的合理宣泄可以减轻心理压力。情绪宣泄,首选就是运动,我们可以通过运动,把积累起来的能量释放出去,从而放松心情。但是,往往我们可能没有时间运动,或者有人说,没心情运动,我气都要气死了,还能想到运动?那么好,其次我们可以选择倾诉。为什么女人比男人长寿,就是因为女人善于倾诉、表达和哭泣。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比如家人、朋友、同事,以及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帮助我们。其实这个倾诉,我们用专业术语来说是“说情绪”,说情绪是和“做情绪”相对应的。什么是“做情绪”呢?比如,学生做了错事,让我们很生气,人在愤怒的时候,往往不是去说自己如何如何生气的,而是通过动作来表达出来,比如摔门而去、拍桌子、或者用杀死人的眼神怒使学生。这些都是在“做情绪”。那么说情绪呢,就是要表达出自己的情绪,不过,在表达情绪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原则:第一,对事不对人。例如,可以说“这件事让我很伤心(生气、心烦„„)”,而不说“你这个人让我伤心、生气„„”;第二,对自己情绪的描述一定要准确,不要夸大其辞,比如把“生气”说成“愤怒”。如果真的感觉愤怒,那也可以表达。

2)调整认知

一般遇到应激事件时,我们最习惯选择的反应方式是情绪发泄。但是,每每情绪发泄之后,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并没有减少或者改变,所以,感性反应之后,我们要学会理性面对。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调整我们的认知。通常,我们会有这样的想法,我生气,我愤怒,就是因为某件事情,如果没这个事了就好了。但是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其实左右我们情绪和行为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于事情的看法。比如,我们有甲乙两个人同时走在校

4 园里,这时领导迎面走来,甲乙两人同时向领导打招呼,结果领导并没有看你,直接走过去了。在这里,甲乙两人遇到的事件是一样的,都是和领导打招呼,领导没有理你。其中甲的想法是这样的:她为什么不理我,是不是因为我最近工作表现不太好,还是过年没给他拜年,如果甲的想法是这样的,那么他的情绪结果就一定是很生气。乙的想法是这样的:领导没和我打招呼,那么可能是她太忙了,所以没看见我,很正常。如果是这样的话,乙的心情就会很平静。大家看,同样是一样的事件,但是引起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说认知,也就是你对事件的看法,往往会引发我们的情绪,引发我们心情变化。

在心理学上,这种歪曲的认知被我们称为“不合理的信念”,它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心理学家埃利斯发现,人们常见的不合理信念通常有以下特征:

1、绝对化。比如带有“必须、一定、应该”这样强制性字眼的信念就属于绝对化观念。例如,“我必须为每个学生负责任”,“我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满意,都喜欢”,其实,没有什么人是绝对完美的,也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圆满的。这种想法带有强迫的意味。

2、过分概括化。就是一某一个具体的事件,某一言行来对自己进行整体评价。比如,“我真没用,什么都不行”,其实,你可能不过一次公开课没有讲好。所以,我们大家要学会不要用自己的某一个行为,或者某一件事情来评价自己整个人。

3、糟糕至极。如果某一件不好的事情一旦发生,其结果必然是非常可怕,糟糕至极、灾难性的。比如,我们有的年轻的班主任会这么想,我第一次带班,一定要代号,如果带不好,以后领导肯定不再信任我了,在学校里再也没有出头之日了。其实,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糟糕透顶的,更还的情形还有的是。把一件事情的负面结果夸大到极点,其结果只能是将人推到自责内疚,抑郁绝望情绪的恶性循环之中。

针对这些不合理信念,我们可以采取合理情绪疗法来纠正自己的认知。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比如说,当你所带的班级成绩不理想,让你感到失望甚至怀疑自己能力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几个方式来和自己辩论:

第一,质疑式:我是否有足够的事实证据证明我就是能力,不强,或者,我有什么理由要求,学生的考试成绩一定要在学年里排到前面?

第二,价值式:现在我为了学生的成绩不理想而愁眉苦脸,有什么意义,难道这样,学生的成绩就会提高吗?

第三,极端式:就算学生们这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排在了后面,最坏的结果是什么?真的有那么可怕吗?又会可怕到什么程度呢?

第四.更新式:从另外的角度想一想,学生成绩不理想,是不是也是一件好事呢?让我觉醒,哪些工作还没有做到位?

第五,夸张式:是不是因为这次学生成绩不理想,学校就能开除我,以至于我要沦落街头了呢?

通过以上几种辩论方式,让自己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发生动摇,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建立

5 一个新的合理观念。比如,当学生考试成绩不像我所期望的那样时,也未必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我只能尽可能的把工作做好,让领导和家长信任我。

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我相信,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比这要复杂得多,我们纠正起我们原有的观念也比这要困难得多,不过,合理情绪疗法给我们大家做出了一个很好的范例,通过找出自己信念的不合理之处,以及与它进行辩论,其实,我们是可以改变某些旧有认知的,从而达到调整情绪的效果。

3)自我放松。

自我放松是通过放松躯体和精神,以降低交感神经的活动水平,减轻肌肉紧张,消除焦虑的一种自我调节方法。放松有很多种,比如肌肉渐进放松术,通过放松肌肉组织,来拮抗由于应激事件引起的精神紧张,效果明显。今天时间所限,就不给大家详细讲了,因为过程比较复杂。向大家介绍一种简单的放松,如想象放松。当我们感到紧张焦虑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想象的方法让自己放松下来。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下。比如,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让自己坐的舒服一点,闭上眼睛,调整呼吸,开始想象,想象头顶上的灯光慢慢地照亮了你,不仅照亮了你的身体,也开始慢慢地照进了大脑,你感觉到舒适、感觉到放松。这束光慢慢地往下,你看到你的身体、你的肩膀、你的手也在放松,当灯光吧你全部照亮的时候,你就真正的放松了。这束光能看到你的内心,有很多很多的烦恼、很多很多的情绪,当这个光照过来以后,这些烦恼就消失了,这些情绪就舒缓了,你真正感觉到自己内心也在放松„„好吧,睁开眼睛。我们每天可以花五分钟来做这个放松,就会达到心情平静安宁的目的。

(二) 持续不良的心理状态。

刚才给大家介绍的是当我们遇到应激事件时,该怎样去调整自己的情绪,舒缓压力。可是很多时候,我们表现出的是一种低落的心境,这种低落的心境可以持续很长时间,并带有弥散性质,使我们莫名其妙地就是高兴不起来,长时间作用下,身心就会收到损害。

对抗不良心理状态,我们要学会一些心理保健操。

1、与自己友好相处。可以这么做

a.每天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出至少三件能让自己微笑的事; b.每天在自己做的事中找出三件值得自己夸自己的事。

c.每天主动做至少两件能使自己快乐的事,既使小到为自己买个小零食都可以。 (按照心理学上的交互作用原理,两极情绪不可能同时存在,也就是说人不可能同时既痛苦又快乐。所以,经常做一些让自己快乐的事,会有效抑制负性情绪的发生。)

d.如果自己确实做错了事,只允许自己难受一天,然后就要振作起来去做该做的事。 e.每周给自己放一个假,比如找一天晚上,什么工作都不做,完全的放松自己,或者和朋友出去吃饭唱歌,或者就窝在家里看电视,或者干脆早早睡觉。

2、调整人际关系

6 和他人友好合作,共享生活,这不仅可以满足我们与人交往的社会需求,使自己多一份好心情,还有助于我们建立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

a.每天为自己所不喜欢的某个人找出至少一个优点,连续一月。

b.向一个与你有小过节而你又希望与之和好的人请求一个小小的帮助,如借一支钢笔,请教一个简单的电脑知识等。总之,是别人力所能及的事,这会有效改善你们的关系。

3、培养生活情趣

a.请在一张纸上列出你平时不感兴趣的事,仔细看一看,对它们中哪一部分的忽略限制了你的视野?影响了你对社会的适应?影响了你的生活质量?

b.请以月为单位,试着一项项去培养自己对这些会影响生活质量的事物的兴趣。

教师心理健康讲座

教师心理健康讲座

教师心理健康讲座

教师心理健康讲座讲稿

教师心理健康讲座材料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教师心理健康讲座1

教师心理健康讲座2

《教师心理健康讲座》心得体会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教师心理健康讲座
《教师心理健康讲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