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苏丹概况

发布时间:2020-03-01 23:50:2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苏丹概况

苏丹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the Sudan),地处非洲东北部,是位于非洲的阿拉伯国家,北同埃及接壤,南与刚果(民),乌干达和肯尼亚交界,西邻利比亚,乍得和中非共和国,东连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东北部濒临红海,面积2505813平方公里,是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海岸线长约720公里。苏丹国土向南伸入到非洲大陆腹地,是南北交通要道和内陆出海口之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自然地理

苏丹东、西、南三面是丘陵、高原和山地,地势较高。中间的凹陷部分则是一个大平原,称为“苏丹盆地”。其地形特点有些类似于我们常用的簸箕。盆地的北部比较平坦,由北向南分别是拜尤在草原、吉齐拉平原和尼罗河上游盆地,是苏丹的主要农业区;西部是海拔500米以上的科尔多凡高原和达尔富尔高原,这里有著名的迈拉山,海拔3088米,是苏丹的第二高峰;东部是埃塞俄比亚高原的延伸部分,地势也较高;南部则是中非山脉的一些支脉和丘陵地带,基涅提山海拔3187米,是苏丹的最高峰。

世界著名的尼罗河从南向北贯穿全境,在苏丹境内长约3300公里,占尼罗河全长(6670公里)的近1/2,是苏丹农田水利的重要资源。它每年夏天泛滥,夹带着由上游冲刷下来的沃土,成为天然肥料,滋润着两岸的农作物,被称为苏丹的“母亲河”。尼罗河还是苏丹南北交通运输的一条大动脉,来往船只很多。苏丹的一些重要城市都集中在尼罗河两岸,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苏丹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全境受太阳直射,是世界最热的国家之一。气温和我国相反,由南向北逐步升高,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26℃-27℃,最高气温达40℃以上,最北部地区最高气温可达50℃。根据南北气候的差异,全国可分为三个气候区:南部为闷热潮湿的热带雨林气候区;中部为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暖干燥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北部则是高温少雨的热带沙漠气候区。从全国来说,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平均气温22℃,是苏丹气候较适宜的时期。

风土人情 独特的姓名结构

苏丹北方阿拉伯人的姓名一般由本人名、父名和祖父名三部分组成,排列顺序为:本人名、父名、祖父名,如艾哈迈德·穆罕默德·阿里。宗族意识强的家庭,有时把曾祖父的名字也排列上去。有些阿拉伯史书在介绍某人生平和家世时,往往将其历代祖辈的名字排列上几十个。但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有本人名及父名一般就够用了。有的农村和山区的居民,喜欢用本地区、村庄或部落的名字代替祖父名,使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姓”,以区别于其他地区、村庄或部落的人。每一个名字都有一定的含义,如哈桑是“美好”的意思;纳赛尔是“胜利者”的意思。有时人们也用由两个词组成的复合名,如阿布·祖海尔,意思是“祖海尔的父亲”;又如阿卜杜拉,是阿卜杜与安拉的组合,意为“安拉(即真主)的奴仆”。

苏丹南方黑人的姓名结构取决于他们的宗教信仰。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的居民,名字一般由教名·本人名·父名·祖父名四大部分组成。而信奉伊斯兰教或其他宗教的居民起名方法类似于北方居民。 众多的宗教节日

丹 除国际性和国内政治性节日外,还有一些宗教性节日更为老百姓所重视,主要有: 惠风节

又名闻风节。始于古埃及法老时期,至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节日一般在公历4月中、下旬庆祝,全国放假一天。据说古代过惠风节时,人们要戴上用洋葱、大蒜做成的项链和头饰,围着大树载歌载舞。现代过此节时,人们要吃腌鱼、鸡蛋和生菜,要到野外去沐浴春风和新鲜空气。 伊斯兰教历元旦

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于公元622年由沙特阿拉伯的麦加迁往麦地那创立伊斯兰教,此年定为伊斯兰教历元年,该年的岁首(7月16日)定为元旦,全国放假一天。但伊斯兰教历以月亮圆缺一次为一个月,12个月为一年,单月30日,双月29日,无闰月,全年共354日,因此在与公历对照时,无固定日期。 圣纪(伊斯兰教历3月12日)

即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诞生纪念日。相传,他生于阿拉伯太阳历的象牙元年(公元571年)3月12日,而列于伊斯兰教历11年(公元632年)3月12日,故又称该日为“圣忌”。届时全国放假一天。 穆圣登霄节(伊斯兰教历7月27日夜)

相传穆罕默德52岁时,于伊斯兰教历前一年(公元621年)7月27日夜晚,由一名天使陪伴,乘“天马”从麦加到耶路撒冷,又从那里“登霄”遨游七重天,见过古代先知及天堂、火狱等,黎明过重返麦加。此后,穆斯林每逢该节夜晚都举行礼拜、祈祷等活动,以示纪念。届时全国放假一天。 开斋节(伊斯兰教历10月1日)

按照伊斯兰教规,成年的穆斯林每年在教历9月斋戒一个月,白天禁食烟火。从教历10月1日起恢复正常饮食,是日为开斋节。每逢此日,穆斯林都要沐浴盛装,举行会礼,互相祝贺。届时全国穆斯林和北方地区的基督教徒放假4天,南方地区的基督教徒放假2天。 宰牲节(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

又称“古尔邦节”、“忠孝节”和“献牲节”。相传先知易卜拉欣夜梦安拉,安拉命其杀掉自己的一个儿子献祭,以考验他的忠诚。当易卜拉欣忍痛要杀自己儿子时,安拉又命其以羊代替。伊斯兰教规根据这一传说,规定每年教历12月10日宰杀待客或救济穷人。届时全国穆斯林和北方基督徒放假5天,南方基督徒放假2天。 圣诞节

基督教传说中的耶稣诞生纪念日,届时全国基督教徒和南方地区穆斯林放假3天,北方穆斯林放假1天。 复活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据称,耻稣被钉死于十字架后的第三日复活。公元325年,该节被定为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3月21日-4月25日之间)。届时全国基督教徒放假3天。 阿拉伯人的风俗习惯 文面

据考古发现,早在公元前750年至公元4世纪的库施王朝时期,苏丹北部的居民就已经开始在脸上刻画特殊的纹印了。相传,当时各部落用烧红的木炭在10-12岁儿童的脸上烙出本部落特殊的标记。后来又用烧红的铁器或刀片划刻。据称,其作用一是在部落间不断发生的械斗中借以识别敌人,二是体现部落的团结一致。人们还认为,文面是衡量父母是否愿意为本部落“忍痛割爱”的标志,也是让孩子从小就受到铁与火的洗礼,以便将来成长为一名勇敢的战士。以后,文面又逐渐发展成教派或家族烙印特殊标志的手段,甚至成为体现美的一种方式。

不同部落或教派文面的图形和部位各不相同,有的是在两颊上,有的是在前额上,有的划横道,有的划竖道,有的横竖交叉,有的不交叉。男女文面的部位和精细程度也有所区别。而在同一部落中,各个家族的面纹则大同小异。

文面的年龄,一般男孩在4-5岁之间,女孩在10岁左右。方法是先用笔画出面纹的底样,再用刀割破并去掉部分表皮,然后涂上特制的油料,街伤口愈合后,即成为凹陷的面纹。有这种习俗的不仅是阿拉伯人,还有努比亚人、努巴人和尼罗特人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面这种古老的习俗在比较发达的文明地区已逐渐失去了意义。目前,虽然还可以在老年人、中年人甚至有些青年人脸上看到面纹,但在广大少年儿童的脸上已经极少见到了。 烟熏浴

这是专门供阿拉伯妇女享受的一种沐浴方式,她们称之为“吸烟”。所使用的房间,一般是多扇窗户,中间挖一个坑。进行烟薰浴时,先点燃坑内的檀香木、阿拉伯胶木等香木,关闭所有的窗户,只留一扇通气,然后脱光衣服,在浓烈的香烟中,用芝麻油擦拭全身。擦拭完丝后,披上一件毛制外衣,坐在坑边,将两腿伸出,架在坑上面的横木杠上,继续薰烤,直到香木燃尽。这时,她的全身已出透了汗,并被熏得通体芳香。最后,再由另一位妇女给她按摩全身,并洒上用麝香等香料和檀香水配制的香水。至此,烟薰浴完成,浴者全身轻松,皮肤被染上了一层漂亮的烟黄色,身上也带着一股香气。 服饰

男性传统服装是阿拉伯大袍。这是一种无领圆筒式长袍,胸围和袖子都很肥大,袍长直到脚踝,正反两面都有胸兜和侧面开口的大腰兜,可以两面穿。大袍一般为白色。穿时头上还要缠上白布,脚上穿凉鞋和拖鞋。每逢重大节日和隆重庆典时,从总统到普通百姓都穿这种大袍。女性一般穿无袖连衣裙,里面穿布衬裙,也有人穿阿拉伯大袍。外出时,从头到脚裹上白布或白纱,年轻人也有用其它颜色织物的,她们脸上一般不戴面纱,脚穿凉鞋或拖鞋,佩戴金、银或宝石饰物,有些地区的妇女还把头发编成一些细辫子垂在脑后和两鬓。 饮食

苏丹的阿拉伯人至今仍保持用右手抓食的习惯,因为他们认为,左手是“不净之手”。苏丹人的饭食以高梁、玉米、小麦、牛肉、羊肉、耶枣和各种蔬菜为主,爱喝加糖的茶和咖啡,有人喝一杯茶或咖啡,要放近半杯的糖。他们也常喝一种用椰枣、高梁和谷子酿成的“苏丹啤酒”

苏丹人非常好客。东部和吉齐拉地区的每一个阿拉伯村落,都有一所专门用来招待客人的房子。有客人来时,各家主妇都要为客人准备好吃的饭菜,然后由男人们陪同客人吃饭。而在西部地区,几乎是每个村子里的所有房间都为客人开放。

苏丹的阿拉伯人以能忍饥挨饿著称。一个游牧民在沙漠中赶路时,可以几天不进食,而此后却能一次吃下三顿饭的食量。他们也非常好强,如果发生饥荒,他们宁肯呆在家里挨饿,也不愿意乞求他人施舍。 礼节

两个男性朋友相遇,一般是握手问候。如果两人是久别重逢或表示亲热,那么对方都要把自己的头放到对方的左或右肩膀上,并互相拥抱一次。特别亲热者,要来回换肩拥抱多次,接着还要握住对方的一只手轻吻。如果其中的一个人在双方分别期间失去了心爱的人,那么见面时两人都要先张开双手伸向天空,同时口中低声背诵一遍“古兰经”的开篇章,然后才能互相握手。

妇女之间的问候方法是互相亲吻对方的面颊。妇女问候自己的男性近亲时,要向男人低下头,让他吻自己的头部,而自己则只吻他的手。老年妇女在问候男人时,要吻他的头,但男人却不回吻她。在城市中,男女见面时,一般是先握手,然后互相拍对方的背。

无论男女,在互相问候时,除了上述做法外,还要互相寒暄和祝福。 婚俗

苏丹人结婚较早,男子过15岁,女子过10岁便可结婚。如果某个男子相中一名姑娘,他在求婚前,先要取得姑娘母亲的口头应允,然后再正式派人与姑娘的父亲签订婚约和协商彩礼事宜。婚前,男方只付彩礼的三分之二,其余等婚后再付。女方要给女儿一些陪嫁。在婚前的一周内,新郎家要把宰好的牲畜、粮食和化妆品等送到新娘家,新娘开始用这些化妆品来打扮自己。

婚礼在女方家里举行。在农村,一般是新郎骑着马,由载歌载舞的亲友们簇拥着前往新娘家。在城市,一般是乘汽车前往。婚礼开始时,新郎和新娘开始跳舞。跳完一曲,宾主便一起跳传统的“颈舞”。跳时,女青年双手背后,挺胸扬头,一边转动身体,一边扭动颈部、胸部和双肩。男青年则围着姑娘伴舞,不时用力弹指,发出清脆的响声。这是婚礼必跳之舞。在有些农村,新娘在跳“颈舞”时,一旦把头倾向哪个男青年,那个男青年就要马上脱下衣服,听任新郎鞭打,以显示自己的勇敢,将来可以找到漂亮的妻子。在城市的婚礼中,男女青年还通宵达旦地大跳节奏强烈的迪斯科似的“自由舞”,气氛热烈欢快。 婚礼一般要持续数日。在第二天要举行“朝礼”,即新娘在新郎陪伴下跳“新娘舞”(一种全身扭动的舞蹈)。随后新郎、新娘并排坐在一张床上,用一种名叫“杰尔体克”的丝绸将两人的手腕连结在一起。老人端来牛奶,两人各含一口,同时朝对方脸上轻喷。他们认为,牛奶象征纯真洁白,夫妻同饮一杯并喷洒给对方,表示夫妻亲密无间,婚后幸福。然后,新郎、新娘在众人的欢歌笑语声中再次跳起“新娘舞”。婚礼最后一天的早上,新郎、新娘还要在双方父母的陪伴下,到附近的尼罗河边洗手、洗脸。因为他们认为尼罗河水地幸福的泉源,用尼罗河水洗脸、洗手,可以使婚后生活吉祥如意。 殡葬

当一个男人生命垂危时,他的男友要守候在他身旁,而女性亲友必须回避。待其断气后,守护的人便给他盖上一件干净的衣服,并放声大哭。女眷们听到哭声,也跟着大哭起来,边哭边向自己头上扬土,往脸上抹灰,然后进入死者房间,围坐在他周围继续哭泣。此后,男人们要外出报丧,妇女们则将死者安置在院子里,一些人边哭边赞扬死者,另一些妇女则边哭喊边挥舞木棍或剑。男人们回来后要在院子里诵读《古兰经》的忠诚篇。

埋葬前,先把尸体擦洗干净,然后由男人们轮流抬着走向墓地.。妇女们满面灰尘地跟在后面,男人们边走边哭,妇女们则伴着击掌声边哭边舞。

墓穴是一个大坑,坑内一侧挖有一个墓室,尸体头朝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方向停放于内,然后用砖和泥将墓室封闭,填平大坑。在靠近死者的头和脚处各放一块石碑,作为标记。坟上还要摆放两口锅,一盛水,一盛食物,以祭亡灵。

下葬后,众人还要回到死者家里,妇女们再大哭一遍。

吊唁活动最长可延续40天,每天都要诵经《古兰经》。40天过后,女眷们才能洗掉头和脸上的泥土,死人的妻子和姐妹还必须剪掉头发表示居丧。一年之内,女眷们不得穿艳丽服装,不能带首饰,也不能用香水。 努比亚人的风俗习惯

苏丹的努比亚人以性情豪爽、坦率朴实、殷勤好客、乐于助人著称。不少人因熟悉尼罗河水性而成为苏丹最好的船工。一些做服务工作的人则以整洁、可靠博得人们的赞赏。 服饰

男人的传统服装是,下身穿一条用达摩尔布(一种土布)缝制的裤子,上身套一件长衫,普通人不穿鞋,也不戴帽子,只有上层人物才穿皮鞋和戴帽子。妇女一般披长袍,把头发编成极细的辫子,垂在背后和两鬓。有人还把辫子垂在前额,并将辫梢用红土粘住,看上去像是一根根细管子。 文面

努比亚人也有文面的习惯,各部族的面纹都有所不同。比如栋古拉人的面纹是在两颊各划三道竖线,从眼睛下方一直伸到下颚。 饮食

努比亚人的主食是高梁面饼,副食是牛、羊肉和蔬菜。他们习惯于把肉菜放在一起炖,炖好后盛在木碗里,用手抓着吃。他们直接饮河水,认为经地澄清、过滤的水不好喝。他们也喜欢喝苏丹啤酒。 婚俗

努比亚人习惯早婚。准备结婚的两家先要签订婚约,然后择日举行婚礼。婚礼的程序是:新郎的亲友们载歌载舞地把新郎送到新娘家,新娘家先款待来宾,然后,两家当众写下结婚证书。接着众人把新郎引向新娘的房间,但房门是反锁着的,门口还站着一位“守门人”。新郎必须给这位“守门人”塞过钱之后,他才把门打开,放新郎和陪伴他的人进屋。进屋后,新娘家的一位妇女手持水瓢向他们身上洒水。随后,新郎跪下祈祷两次,起身后走到新娘面前,用手轻触一下她的前额,再吻一下自己的手,接着在她身边坐上15分钟。过后,妇女便把新娘带到另一个房间,只留下新郎一个人在那里过夜。第二天黎明,新郎要早早出门,从地里带回高梁杆或其他类似的东西,用它把新娘抽打几下,然后仍回到自己的屋子里去。这种仪式要持续7天。但从第二夜以后,新郎可以邀请新娘和她的女伴在夜晚到他的房间里来逗留片刻。7天以后,新娘家设宴款待亲友和宾客,正式把新娘送到新郎的房里。新娘进屋时,新郎要拿一点金子或银子放到她手中,名曰“开手”。然后人们把一些谷粒递到新郎或新娘手中,不管谁接到谷粒都要立即将它们传到对方手中,对方接到后再传回来,如此反复传递7次,谷粒最后落在谁的手中,谁就把它们轻轻地抛到对方脸上。通常人们总是把谷粒先交给新娘,以便让她最后把它们抛到新郎脸上。

在有些地区,新郎第一次进入新娘房间时,两人可以呆上3个小时。然后,他们在新娘家人陪伴下一同到尼罗河边,用河水洗脸,相互向对方洒水。

婚礼后,新郎要按照当初的协议在新娘家住上一个月或更多的时间,然后才能把新娘带回自己家。 贝贾人的风俗习惯

贝贾人的特点是性情粗犷,骁勇豪爽。男子大多精通剑术,终日佩剑在身,即使在睡觉时也不离左右。贝贾人的部落盛行宗法制,部落首领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部落成员比较团结,相互间以诚相待,谁要是欺骗了朋友,那他就会受到众人无情的指责和嘲笑,直到取得被骗者的原谅为止。 饮食

贝贾人喜欢喝鲜奶或炼乳与高梁面粥混合而成的“奶粥”和煮肉、烤肉等,而不怎么吃蔬菜。他们不吃鱼,认为吃鱼会掉牙,也不吃飞禽和蛋类。主要饮料是牛奶和高梁酿制的啤酒。男人们大多爱喝不加糖、只放姜末的咖啡。他们几乎整日叼着用胶泥做的小烟斗吸烟,甚至说话时它也不离嘴。

贝贾人十分好客,凡有客人来到他们家,都要杀牛、宰羊,热情款待。如果他们身边一时没有牲畜可杀,就杀掉客人的骆驼,然后赔偿给客人更有价值的东西。 婚俗

贝贾少女一般要同血缘最近的家族中的男青年结婚,如果她不愿意,可以拖着不嫁,直到对方宣布不再娶她,这时她便可以另找情人。

娶亲彩礼的数量由女方母亲决定,男方必须将彩礼分送给女方所有家人和近亲,缺一不可。 婚礼在新娘家特意准备的一所房子里进行。各种仪式要持续一个星期。新婚所用的一切物品都由新娘家准备。婚礼之后,如果新娘过于年轻(有的不满10岁),新郎就要把新娘留在娘家住上一两年,以后再把她接回自己家。也有的新郎在婚礼后就住在新娘家,直到新娘生了孩子再把她带回自己家。在有的部落里,男子结婚后必须先在女方家住上1-3年,然后才能把妻子带回自己家。 葬礼

追悼仪式要持续30-40天。妇女们以哀伤的舞蹈、心碎的哭喊和凄婉的悲歌来悼念死者。男人们则把死者衣角含在嘴里,念念有词地赞扬他生前的勇敢和美德。追悼仪式结束后,人们用骆驼把死者驮到墓地。但途中要把骆驼的耳朵用羊毛塞住。据说,如果不塞住骆驼的耳朵,它会听到天使的讲话,一旦知道自己身上驮着一具尸体,便会把尸体抛掉。葬礼后,亲属们要为死者守孝一年,期间禁止穿戴华丽的服饰和使用香水。 母系社会的遗俗

在阿拉伯人移居苏丹之前,贝贾人处于母系社会阶段。他们按母系续家谱,死后遗产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外甥或外孙。后来虽然改成按父系继承遗产,但母系社会遗留下来的一些风俗习惯还没有改变。如在家庭中,妇女较有地位和权威,男人只负责干挤奶和洗衣服等粗活。如果男人们发生械斗,只要有位妇女进入械斗现场,席地而坐,并摘下头巾,男人们便会立即放下武器,以示对她的尊重。然后请求她带上头巾,返回家中,于是一场纠纷就此结束。白天男人不能呆在家里,即使是出远门回来也必须等到日落后才能进家门。据说这是为了避免干预家务。晚上丈夫回来后也先不进屋,而是在屋外自己动手煮咖啡喝。夫妻睡觉的床也有讲究:妻子的枕头是用羊皮做的,里面塞上草,放在西边。丈夫的枕头是用木头做的,上面刻着花纹,放在东边。如果有一天枕头换了位置,就表明妻子对丈夫有所不满,丈夫必须反省自己做错了哪些事。如果双方矛盾不能调和,妻子就会返回娘家,直到丈夫向她赔礼道歉,她才与他重归于好。 努巴人的主要风俗习惯 角斗

努巴人崇拜力量,认为力量是社会发达兴旺的基础。为了显示力量,男青年喜欢角斗。在广阔的草原上经常可以见到角斗的场面。而一年一度的角斗比赛更是动人心弦。角斗者腰系牛尾,赤膊是阵,千方百计扭住对方将其摔倒,赛场周围的观众呐喊助威,气氛非常热烈。角斗不仅是勇敢、智慧和力量的象征,也是努巴人团结的纽带。因此,角斗冠军成为人们崇拜的偶像。每次比赛的冠军都要被人们抬着游遍各个村镇,接受群众的祝贺。冠军得到的奖品是一枝合欢树枝,以后要把它烧成灰,装在牛角里长期保存。一个努巴青年,如果在历次角斗比赛中总是榜上无名,那就娶不到漂亮姑娘为妻。角斗士死后,人们要为他挖两个墓穴,一个掩埋尸体,一个放生前所获得的角斗奖品。人们还要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并宰牛祭奠。宰牛者也必须是一名优秀的角斗士,宰后要把牛尾、牛耳和牛角分赠给死者的亲友。在葬礼的最后时刻,还要举行一场角斗比赛。

刀斗则是18-28岁努巴青年必须参加的一项民间体育活动。赛前,斗士们一般都要在头上插几根树枝,在肩上涂一层泥巴。据信,这样可以刀枪不入。比赛开始后,双方就用刀进行拼杀,也有使用棍棒的。裁判由德高望重的老斗士担任。比赛规则是一直斗到一方精疲力竭认输为止,其他不限,所以受伤难免。但出现险情时,裁判可以宣布暂停。打得实在难解难分时,也可以停止比赛,判为平手。

在每次大型刀斗活动之后,都要举行一次男、女青年参加的舞会,大家跳“恋舞”。开始时,只有姑娘们出场,她们头上插着漂亮的羽毛,裸露的身上涂着发亮的涂料,在夕阳映照下,光彩夺目。在她们舞兴正浓时,参加完刀斗活动的男青年登场,他们先是单腿独舞,就地旋转,然后单腿跪下,抖动另一条拴有小铃的腿,让铃声表达他们内心的激情。姑娘们围着他们,在刀斗中获胜的斗士特别受到姑娘的表睐。这时,一个大胆的姑娘,靠近她所钟情的斗士,先将一条腿从斗士的头上迈过,继而搭在斗士的肩上,接着全身抖动,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此时,其他姑娘也按捺不住,纷纷上前寻找意中人。到夜深人静的时候,被选中的小伙子就悄悄地溜进姑娘家幽会,二人共度良宵。 舞蹈

努巴人喜欢跳舞。他们常跳的一种舞蹈叫“康巴拉舞”。跳时,男青年头上插上牛角,所以又称“牛角舞”,脚上套上铜铃,模似牛的动作。女青年身裹大纱布,手持牛尾,扮演牧羊女。

舞蹈是努巴男女青年寻找意中人的媒介,各村社经常举行舞会,给青年人创造相识和恋爱的机会。舞会上,姑娘们翩翩起舞,小伙子们围着姑娘们席地而坐。在舞会上如果某个姑娘有意地从某个小伙子的身边一擦而过,就表示这个姑娘向那个小伙子求爱,如果小伙子同意,就用拇指和中指用力弹擦3次,发出清脆的响声,然后就可以把姑娘带到村外,在那里互诉衰情,定下终年。 文面、文身和绘身

努巴人有文面的习惯,各个部落都有自己独特的面纹标记。妇女们还喜欢在下唇、鼻翼上穿戴饰物。女子也有文身的习惯。年轻貌美的努巴女子是不穿衣服的,因此裸露的身体刺上美丽的花纹是人体自然美和人为装饰美的有机结合,会得到全部落的赞赏。图纹有几何形、自然现象、各种花朵和动物等。文身要在不同发育阶段分期进行。一般要经过三次文身,才能进入美女行列。第一次在10岁时进行,只在肚脐周围割几个刀口,割后用草药汁拌高梁粉涂抹伤口,既止痛、止血,又可防止伤口感染,使其早日结疤,把肚脐突出来。努巴人认为,疤痕越突起越美。第二次在月经初潮后进行。第三次是在第一个孩子断奶时。这次文身,花纹最多,面积最大,有时要划几千个刀口,令人难民忍受,因此有人会因疼痛和失血过多而休克。

除文面和文身外,努巴人还喜欢绘身。绘身时先洗净身体,刮去汗毛,涂上油,然后再用各种颜料绘出自己喜爱的图案和线条。每个家族都崇尚一种颜色,其成员在绘身时不能随意改变颜色。黑色被分认为只有最勇敢的斗士才有资格涂用,其他人不得使用。他们认为,黑色可以保护自己在角斗中取胜,防止被对手击中。努巴人除农忙季节外,每天都要绘身,同时还要用颜料染发,并梳成各种发型。为了保持发型,有人睡觉时把头发悬在床外。

有些人类学家认为,富尔人及西部地区的土著居民是“半黑人”,他们在文化习俗上既有阿拉伯色彩,也有黑人的特征。 服饰

男子一般上身穿袖子肥大、前胸不开襟的衬衣,下身穿瘦窄的裤子,头戴小帽,脚穿凉鞋或拖鞋。妇女们喜欢把头发编成细小的辫子,用彩色串珠装饰起来。每个部落的妇女都有一种专门的发辫式样,以区别于其他部落。另外,她们还戴金、银、铜或铁制的戒指。 婚俗

富尔人喜欢早婚,法律规定一个男人最多可娶4个妻子。有些部落逐水草而居,常年在野外游牧,青年男女就随意混居。 继承权

有的部落按父系或母系继承遗产,有的则采取特殊的形式。例如比达亚特人,在安葬完去世的老人后,儿子们便在墓前站成一排,得到起跑信号后,就一齐向家里跑去,谁就能够继承父亲的全部家产。 南方黑人的风俗习惯

苏丹南方的黑人无论是男、女都保持着淳朴和无忧无虑的性格,至今仍过着简朴的生活,但随着现代文明的传播,黑人社会也在逐步发生变化。 服饰

无论男女都喜欢穿大红色带披肩的长袍。不过,男人的披肩在左、女人的披肩在右。他们还都喜欢戴彩色串珠项链、贝壳串项链和用铁、铜、象牙或黑檀木制成的耳环、臂镯、手镯和脚镯等。男人比妇女更注重修饰。妇女头上往往包一块头巾,或者根本不包。但有些部落的男人却在头部的打扮上费尽工夫。如希卢克族的男人把头发梳成高高的如同鸡冠或狮鬣一样的形状,有的头上还戴着用毛发做成的各种各样的“冠子”,并用粘胶等把头发或“冠子”固定住,上面再插些羽毛,挂上彩色串珠。有的人则在头上套一个金属箍,垂下一根细链子,甩在脑后。

部分黑人妇女将自己的下唇和鼻翼穿孔,挂上饰品。尼罗特人还有打掉下排门齿的习惯。 文面、文身

对南方黑人来说,面纹、身纹不仅是美的标志,而且还是成年和勇敢的象征。男子到青春期必须举行文面仪式。脸上无纹的人被视为孩子和懦夫,有娶不到媳妇的危险。

各部族的纹形有所区别,如努威尔人是在前额划六道,博尔地区丁卡部落的纹形是在额上划三四个“V”字。

文面的方法多种多样,一般是用烧红的标枪头在脸上按所要求的位置和纹形划伤皮肤,涂上药膏,痊愈后便成面纹。有的还将裂纹染上颜色。 饮食

苏丹黑人的主要食品是高梁、花生、甜薯和牛羊肉、鱼等。他们常把肉和鱼腌起来,以备冬天食用。 他们的家常便饭是高梁面粥,里面掺上牛奶、肉汁和熟肉块,盛在一个木盆里,全家蹲在大木盆周围食用,饮用高梁酿制的啤酒和烧酒。 敬牛

在很多苏丹黑人部落里,牛被尊为精神寄托的偶像,并被认为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一个人拥有的牛越多,他在社会上的威望和地位就越高,也就能娶到更多、更好的妻子。南方的黑人小伙子都知道这样一句至理名言:“要找老婆先找牛”。

号称“养牛能手”的丁卡人,爱牛胜过一切。他们总是把牛擦洗得干干净净,雨季时还要在牛栏周围点燃牛粪、杂草,为牛驱赶潮气和蚊蝇。举行舞会时,人们就在牛角的牛脖子上系上响铃,带牛到舞场同乐。男孩长大后都要举行一次“成年礼”。在这个仪式上,父亲要送给儿子一头起好名字的公牛,以后朋友们就常用这头公牛的名字来称呼他。男人娶妻时,要送给女言父母许多牛作为聘礼,这些牛总要洗得干干净净,犄角上缠上红布条,脖子上挂上响铃。 婚俗

求婚者必须先得到姑娘的同意,才能向姑娘的父亲提亲,得到允许后,就要送上成群的牛、标枪和串珠等作为彩礼。如果姑娘的父亲拒绝这门亲事,男方往往是把姑娘抢走,逃之夭夭。当然,这样做一般事先都是得到姑娘默许的。

苏丹南方黑人一夫多妻极为普遍。每个男人都可以根据自己拥有牛的数量来决定娶妻的多少。由于婚姻主要是由能否满足女方所要的牛和物决定的,他们的婚姻没有什么门第、等级观念。妻子怀孕后3个月,要回到娘家居住,直到生了孩子以后丈夫才把她接回自己家。丈夫一般都希望妻子能生个女孩,因为女孩长大后结婚时能给他换来许多牛。

在丁卡人部落里,如果妻子婚后几年不育,丈夫有权休妻并索回彩礼牛,但必须把这些牛所在牛犊中的一大一小留给女方。假如婚后女方出走,并带走全部或部分孩子,那么男方便可提出离婚,这时女方父母就应该把当初要的彩礼牛全部退还给男方。假如妻子在婚后两年内去世,那么当初娶亲时的彩礼牛要由双方的父母平分。 礼节

苏丹南方黑人见面时一般问候的形式是互相握手。丁卡人相互致意时,同时把手伸出来贴在对方的脸上。有些人在迎接客人时,向客人掌心吐唾沫,或作出吐唾沫的样子,以示隆重和亲热。 在家里,不允许晚辈当着长辈的面说长道短,也不允许晚辈不礼貌地坐在长辈面前。 舞蹈

苏丹黑人都酷爱舞蹈。他们在表达爱与恨、喜与悲等感情,或在求雨、婚丧等活动中都离不开跳舞。

每个部落的舞蹈都有自己的特色,人们根据舞蹈内容的要求,伴着音乐和鼓点,合着击掌声、歌声和喊声,跳出或舒缓、或粗犷、或激昂、或悲伤的各种舞姿。

希卢克人有一种叫作“布尔”的鼓舞,舞者浓妆艳抹,脚上系铃,随着鼓点跳动。还有一种“战斗舞”,舞者腰围兽皮或布片,手持盾牌、标枪或棍棒,眼皮涂在红白色,头上戴着插有羽毛的头冠,口中不时发出嘹亮的喊声,挥舞兵器,跳出各种表现战斗场面的舞姿。

丁卡人的舞蹈也很丰富多彩。有击掌聚众,准备应付不测的战斗舞;有赞美部落首领和公牛的抒情舞;有号召人们凶狠斗敌的鹰舞;有凭吊死者亡灵,表示哀伤的殡仪舞;还有模仿各种动物动作的“加尔”舞等。

在举行盛大舞会时,参加者的装束五花八门:有的用各种染料和油膏涂抹面部、耳朵、身躯和腿部;有的用红土拌油涂在裸露的身上打底,上面再用白灰画出各种图案;有的戴上插有漂亮羽毛的头饰,或头戴牛角;有的身上裹着花布条,或披上兽皮;有的手持棍棒、标枪或钢刀。人群中也不乏现代青年的身影,他们西装革履,女青年穿西式短裙,戴着墨镜、手表,拿着半导体收音机、手电筒等,混杂在众多着传统装束的舞蹈者当中,别有情趣。 部族组织

苏丹南方黑人的社会组织仍保持传统的部族形式,其中以希卢克族的组织形式最具代表性。他们以“谢赫”(长老)领导的氏族为基本社会单位,各氏族组成由“酋长”领导的部落,然后再由各部落组成部族。这种部族实际上是一个小王国,其首领也自称“国王”,是本部族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国王身穿传统的王服,住在草屋式的王宫里。国王死后,由王族成员和各部落酋长共同协商推荐新国王。希卢克国王一般都由男人担任,历史上只选过一次女王。

主要城市

    喀土穆

红海良港苏丹港

树胶之乡奥贝德

朱巴

著名景点

  丁德尔国家公园

麦罗埃

注意事项介绍: 风俗习惯 小费: 对机场及旅馆、饭店的待者均需付小费,一件行李为50皮阿斯特左右,房间服务费一次25皮阿斯特左右,旅馆及餐厅为帐单的10%。 出租车司机通常给10%的小费。 电源规格: 苏丹电力为交流电,50赫兹;240/415伏特;1,3相;2,4线.插头规格Round Pin Attachme-nt Without Earth Connection & Round Pin Attachment Plug。

气候及服装; 喀土穆位于沙漠中央,温度极高,北部地区通常比南部地区还热.4月、5月天气是干热型、6月-10月是热湿型气候.12月-2月的夜晚,天气转凉,要穿上长袖衬衫。

4-6月为酷暑,加上风沙吹袭,在当地被认为气候不良时期,前往国外休假的人很多.。 苏丹港位于红海沿岸,5-9月是高温潮湿的季节。

7月-9月系北部地区雨季,4月-12月是南部地区雨季.雨季只适合旅行。 办公时间: 与其他回教国家一样,星期五休假,但部分信奉基督教商店则休星期日,星期五如遇国定假日,则次日亦为休假.一般而言,政府机关上班时间短暂,由上午8时起到下午2时止.银行窗口上班时间自上午8时至12时止.一般工商业星期六-星期四上午7时30分至下午2时30分止。 如遇斋月,大型商店缩短营业时间,自日当地人都不吃不喝。 出入境

签证: 1.所需时间:需提前一周申请签证.2.要求项目:照会或公函上应注明访问目的和停留时间; 无论持何种护照均需填签证申请表二张,交照片二张。 3.签证情况:苏方一般发给三个月有效一次入境签证。

凡经苏赴第三国者,持联程机票,停留不超过二十四小时,不出机场,可免办签证.否则,应申办签证.苏方发给停留七天的过境签证。 检疫规定: 霍乱:5天前来自或经过传染疫区,必须注射预防针。 虐疾:建议注射预防针。 小儿麻痹证:建议注射预防针。

黄热病:来自或经过传染疫区,必须注射预防针。 肺结核:建议注射预防针。

自苏丹离境至中东地区或希腊,必须具备有预防针证明书。

申请签证进入苏丹,必须附有天花预防注射证明书。 通关手续及规定: (1)入境

前往苏丹时可经由曼谷、开罗转机至首都喀土穆,若经由欧洲(伦敦、巴黎、苏黎世、日内瓦、法兰克福)亦甚为便利.苏丹航空公司飞机起飞着陆时间经常延误,以避免搭乘为佳。

入境之际除了入境签证以及入境单(一式二份)之外,也必须有霍乱、天花及黄热病的预防注射证明,通常不会检查.出入境苏丹虽然不严格检查黄热病证明,惟再前往其他非洲各国,会被要求提出,故务请携带。 通过入境管理单位之后,填写外币申请报单.外币携入金额没有限制,携出时,必须是原先报备的数目.严禁携出入苏丹币。

在其国内兑换外币时,要取得银行或兑换的证明书.机场内设有银行(Bank of Sudan)。

携带入境的免税品中,香烟限制为200支或50支雪茄或450克烟草,酒类因禁止饮酒,故全面禁止携入.全面禁止携入南非及以色列所制的产品。 (2)出境

机场的出境报到(Check in)通常为2个小时以前.飞机班次的再确认必须在24小时以前为之.出境机场税为30苏丹镑.Check in之后,出境卡提交出境管理官员。

出境时,将所携带的外币数额填入外币申报单在出境行李检查时,交还有关管理官员。 (3)其他

大体上对外国人士较宽大,但电气制品要接受检查,收录音机等产品, 若被获知则要课税。 外汇管理: 自1986年2月份起,苏丹政府严禁外汇的黑市交易。 兑换外币可在银行或旅馆饭店进行,但在政府指定银行办理,汇率高,较为有利。 通讯交通 前往路线: 北京-亚的斯亚贝巴-喀土穆

通讯: 电话:市区内没有公共电话,市内电话情况十分不好。

由喀土穆打国际电话到北京,无法直拨,且需通过瑞士电讯局转接,往往需5-6小时方能接通。 邮票可于邮局或旅馆购得。 交通: 由机场到市区车程约15分钟.在机场可利用黄色或绿色出租车,但并不按照跳表收费,大体为20苏丹镑,但深夜及清早则收取25苏丹镑左右.亦可搭乘公共汽车,约35苏丹镑, 路程约20-30分钟。

Sudan Airways有连贯全国主要城市的航线,回程班机务请事先再确认,如有国际驾照可租车,但须熟悉当地路段,切记国际驾照有效期只有3个月,期限过后,须转换成苏丹驾照。 切记,如果在苏丹全国旅行,则需特准,可事先于内政部提出申请。

自市区至主要机场,可搭乘黄色或绿色出租车,亦可搭乘公共汽车,价钱如同上述,公共汽车均于主要大旅馆有靠站。

铁路网发展不久,但行车管理及保养不完善,未照时刻表行车,不能利用.其国内航空班次很少,但连结了喀土穆与主要都市,虽有取消飞行班次的情形,但却是前往主要都市的唯一途径.虽亦有卡车、汽车等交通工具,惟一般商务旅行则不便利用。 回程的飞行班次务请事先再确认。 其它注意事项

市内若有驻军的建筑物及桥梁等,最好避免摄影。

苏丹治安良好,即使在夜晚散步,也不用担心.但野狗甚多,宜加注意。

另据近年来自近邻各国(埃塞俄比亚、乌干达及扎伊尔共和国)的难民甚多,为避免发生意外,除了喀土穆以外,最好避免单独旅行。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迪拉姆 UNITED ARAB EMIRATES DIRHAM 把鼠标移动到票面上可转看背面。

《苏丹》观后感

苏丹劳动法

苏丹创业餐馆

《女生苏丹》有感

苏丹分公司简介

苏丹堆场行政工作总结(全文)

苏丹水平井钻井技术研究论文

0苏丹安全总结汇报

苏丹CIQ于8月1日起执行

南苏丹20万人因战事流离失所

苏丹概况
《苏丹概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